高贵天后的黄金手套:《张延生易学资料合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8:12:21

                                       《张延生易学资料合辑》 作者简介
张延生,教授,工程师。男,汉族,1943年3月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瓦窑堡,山东滕县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工艺系工艺专业,曾任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易学教研室主任。兼职与曾兼职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名人协会理事、炎黄道家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医学气功研究会理事等职。并且被数十个企、事业、单位等聘为决策或指导顾问。
早年为北京青少年和北京航空学院排球队(全国甲级队)主力队员。受父亲影响,自幼知识及爱好广泛。大学期间常负父亲首创的“经络测定仪”予人测试诊断,以求经络实质再探。1976年首触研气功养生。1979年与同道共研发“特异”现象,继接国家任务掀应用热潮。1981年始修炼并研《易》。伙志同者发表“弯曲的多维空间及超空间作用力”等论文,引起学术注重。1987年入选国家在香港举办的“中国古代科技展暨现场表演团”,代表中医、养生界现场演示及学术讲演3个月有余。致使香港各界哄动,受新华社表扬。事迹为多国与地区之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近百种书刊杂志主动专题推介。1988年出任电视连续剧“师魂”的制片总顾问。与剧组人员共同努力,至使该片1989年荣获“金鸡奖”的头等奖。
主要业绩∶在研制无人高空侦察机关键部件、6000吨橡胶压力机、光电跟踪、数控等加工工艺技术方面,独具创建与成果。特别是在研《易》过程中,屡经困惑之忧,顿悟之喜,终于弃传统之法暂不用,自拓学经。即不从训诂、经文辞句入门,而自象数开窍,实践中寻理;汇现代科学,回馈研探实践。累二十数载心血,精聚体验,汇论己见,不仅探索出学《易》捷径——一套科学的易简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并在领悟中医药、经络、人体科学、传统文化并哲学思想及易学、象数真谛方面,更具独特见地、成果和体系。1983年参与创办“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并任教于其中。1985年始,奔波于国内外,办学、讲演、参与学术。学员3万有余,听众近50余万人次。期望易理再探,易华重现。经北京市教育局核准,1988年率先于国内创办全国性的“易经函授班”。学子3000。自编易学教材17种、13册,300余万字。既有古《易》原经、原文、原著,又有当今现代科学之易学论文及论着。填补了社会办学“易学”教育的空白。出版并发行了《易学思想概说——张延生演讲录》、《心易》、《炁易》、《易经与气功》、《气功与手诊》、《易学入门》、《易学应用》等著作与录音带。在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上,发表了“易学象数理论是卦彖象爻辞的依据”、“易学象数理论在医学临床中的应用”、“研学易学的方法和途径”等数十篇易学功底深厚,揭“易医学”、“象数学”精髓,影响深远的论文。由于“发古人之未发,言今人之未尽之意”,故引致同仁极度好评。1997年在“东方网景”网路“传统与现代”栏目中,率先开“延生学苑”易学等专栏。重点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稳定相对平衡系统的寻求”以及易学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1999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创立“多成易学会”,并于次年1月在多伦多市举办“多成易学会首层国际易学研究会”;同年举办“多成易学会网站”(www.DuoSuccess.com),用中英文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2001年在“太极易”网站(www.TAICHIE.com)开“延生学苑”专栏,专门宣扬中华文化之精华易学文化。并运用独创的“易学场效应”理论,指导“首钢”香港合资公司标牌的造型设计与创意。经常参与各种测试判断实验,取得惊人成果。并在此界破除迷信中,做出贡献。
目录
第一部分《张氏易说》 1
一、易学入门 1
致学习“易经”的朋友们 1
易经,中国文化的源头 3
学习易经的顺序 4
二、易学研究 6
先天之易 6
五行文化规律的分布 8
研学易学的方法和途径 9
易学解析 17
《周易》中的象数易学举例 28
“易学”与“数术学”促进了中国“数学”的发展 37
是否重新考虑使用繁体象形文字表述系统 43
三、易学应用 44
易学医用 44
易学象数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46
一、按摩、气功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 46
二、针灸临床方面的应用 49
三、方剂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 50
新运20年预测 53
应重视“数字筮符”到“几何卦形”的确立与发展 57
第二部分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 61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一) 61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二) 65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三) 67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四) 69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五) 70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六) 71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七) 73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八) 74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九) 76
第三部分《心易》 80
一、易经 80
(一)各门科学技术共通的基础理论 83
(二)纯客观、纯物质的自然观 85
(三)形而上者谓之道 88
(四)开放,反思,先进与落后 89
(五)《易经》是研究什么的? 93
(六)东方与西方研究方法上的某些区别 102
(七)整体性与片面性 117
(八)如何认识天人地共性? 119
二、易经与现代科学 122
(一)易经是东方文化的核心 122
(二)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 126
(三)全息物质的哲学观 128
(四)行而上者谓之道 131
(五)研几人微 133
(六)整体系统易变规律 137
(七)起卦解卦问答 148
第四部分《张延生周易卦象》 152
前言 152
一、爻象 152
二、其它爻象 158
三、卦象 163
《周易卦象?干》 163
《周易卦象?坤》 165
《周易卦象?震》 168
《周易卦象?巽》 170
《周易卦象?坎》 173
《周易卦象?离》 175
《周易卦象?艮》 177
《周易卦象?兑》 179
四、六十四卦序歌 181
 
第一部分《张氏易说》
一、 易学入门
致学习“易经”的朋友们
张延生
 
为了推广易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栏目推广学习易经的经验。欢迎大家多提宝贵建议。
在栏目中我们学习的内容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学习的重点是理、象、数、占(实践)四个方面。我们要尽量克服那种“读死书,死读书,泥于古,而死于句下”的书呆子的教学方法,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原古的“易经”与现代的科学结合起来,形成一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新型科学。
我们古代的科学思想基础包括:
阴阳学说;
易经学说,包括先天自然之易(河图、洛书)、先天易、连山易、归藏易、后天易、孔子之易、现代易等;
干支学说,包括十天干学说、十二地支学说、六十甲子学说等;
五行生克治化学说,包括阴阳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等。
我们如果能掌握这些学说,对古代的各门学科知识就容易了解了。故要想学习古代科学文化,必须懂得这些世界观及方法论。而在这群学说之中,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学说是“易经”学说。
“易经”学说是不是用来算卦甚至迷信的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看看历史。
《四库全书》收集了我们祖先从天文到地理、从科学到文化、从生命到非生命体、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等各行各业的知识,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巨著。在这部巨著中,放在最前面位置的是“周易”(收集了三百一十七部“易经”传着),说明“易经”在我国历史上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部经典。
《古今图书集成》这部巨著,首经也是“周易”。
《十三经注疏》(收集我国历史经典巨著十三部)其首经还是“周易”。
连儒家学派必修之书《四书五经》的首经也还是“周易”。
中医的“内经”、“伤寒”、“难经”也是以“易经”为指导的,故有“不研易,不可为良医”,“不研易,不足以言太医”之说。
整个道家的巨著《道藏》中,无处没有“易经”、“八卦”的踪迹。实际上,不懂得“易经”根本无法看懂道家指导炼功的书。直至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气功功法,往往都与“易经八卦”、“易经六十四卦”相联系。
我国古时作战的指导书籍,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无不与“奇门遁甲”、“易经八卦”相联系。
古代的历法、气象、风水(现在西方称之为“环境生物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生理学”)、建筑、城市布局、水利建设、社会治安等等,都离不开“易经”的指导。
“易经”不单单是算一个人的吉凶祸福的书。虽然远古的人类开始用她来算卦、占卜,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通过实践的印证,发现了大自然的根本规律性,将这些带有根本性的规律写成了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书──这就是“易经”。“易经”是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能使用的一种知识。
“易经”主要包含了哪几种思想?
她包含“变易”、“易简”、“不易”三种思想。
“变易”:“易经”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发展的、变化的。“易经”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者,进退之象。”“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变而通之以尽利”。“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能。”“变通者趋时者也。”“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些话,都说明“易经”以变为其看待世界的主导思想。
“易简”:又名“简易”,按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复杂问题简单化,哲学上叫“抓住主要矛盾”或“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易经”所包含的内容广泛。易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易广矣,大矣。”“易道广大习备,有天道矣,地道矣,人道矣。”“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些话,说明了世界间事物及其复杂性。如果没有一种简明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是不能认清万物规律性的。如果能按“易经”的指导思想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就能达到复杂问题简单化,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例如,现代医学研究一个人大概有三万多个课题,形成了一门非常复杂的系统科学。如果将这三万多个课题的共性找出来是非常困难的。而我们的祖先在“易经”理论的指导下,把复杂的人类,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老人、小孩、男的、女的,通过简单的十二条经络就统一起来了。“易简”的另一个意思就是简捷之意,再复杂的事物用“易经”的方法就能很简便地得出结论,找到了事物主要规律。“主要矛盾一解决,其余矛盾迎刃而解。”
“不易”:“易经”中另一个主导思想,是说世界一切物质虽然看起来是错综复杂的,但是不管它系统再大或者再小,其“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是不变的。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那么,“易经”又是以什么为思想的表述呢?是以“卦”的形式为表述。“卦”又是以什么来表述呢?是以“象”的形式为表述。易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观象系辞,圣人则之。”“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也。”就是说“易经”的思想是以干 、坎 、艮 、震 、巽 、离 、坤 、兑 代表的八种抽象结构形式类型表示总体规律的基础的。又以八个经卦(俗称八卦)所代表的具体的形象为表述。比如,干 卦具体代表:天、君、王、马、金、玉、圆形、大赤色等;坤 卦代表:地、母、民众、牛、瓦、土、方形、黄色等。其它卦的具体形象表述请参看“易经”说卦一章。我们将要学习的《周易卦象》一书,还有《周易概论》中“关于易象”一节,都谈及这个问题。这在“易经”中称为“八卦之象”。对这些“象”一定要搞熟,否则无法学习“易经”。
除了这些“象”以外,还有《周易概论》中“关于易象”一节中的“六画之象”、“像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包括:互象、四个爻之间的连互、五个爻之间的连互)等,是我们学习“易经”的基础。
今后,我们还要学到“反对之象”、“交错之象”、“半象”、“飞伏”、“游魂”、“上下”、“内外”、“前后”、“往来”、“左右”、“平列”、“悔贞”之象等思想方法,将对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全面的、较完善的分析和处理的方法。
《周易概论》作为我们学习“易经”的第一本指导书,是因为它综述了我们学习“周易”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上人们在研究“易经”时所用的专用术语(承、乘、比、应、据、中、正)、专用定律(各种“象法”)。如果对这些东西搞不清楚,是无法学习“易经”的。
这本书还论述“易经”的发展历史及其演变。还有“疑难卦爻辞辨析”,以及最新成果关于“马王堆帛书易经”的分析,给我们学习“易经”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请来信提出,我们将根据大家提出的共同问题,予以指导。
易经,中国文化的源头
张延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壮丽的历史画卷,同时亦给我们构筑了一个扑朔迷离的神秘殿堂。提到中国文化,使人自然想起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皇帝内经》的代表的中医体系。而《四书》,《五经》首经《周易》,《道德经》有88句来源于《周易》,《皇帝内经》里讲的很多都是阴阳、五行、八卦。由此可见它们都来源于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
为什么讲《易经》是门科学?仅就《四库全书》而言,这是中国古代各方面科学技术的总记录,是本大百科全书,此书的首经就是《周易》﹔另外,《古今图书集成》,也是收集了古时候的所有能搜集到的各种图书,其编排的首经仍是《周易》。其次,《十三经疏注》《四书》《五经》的首经都是《易经》,“不研易,不可为良医”,“不研易,不足以言太医”,就是讲不懂得《易经》,就不能成为好的中医大夫,也就不能进太医院为皇家治病。如果说《易经》仅仅是简单算卦的话,那么它如何能够居于各种学科的首位?因此,它是指导古代一切科学技术的一种规律,是指导一切行动的准则,是一种基本理论。这一理论指导着所有科学技术和一切实际行动。这种理论仅存在于我国,国外暂时还没有这种统一的基础理论,而是每一科学领域中有其自己的基本理论。如自然科学有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数学有数学的理论,体育有体育的理论,医学有医学的理论,社会科学有社会科学的理论,社会管理有社会管理的理论,等等。因而到处是理论到处是“真理”。这是因为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是经不起长期考验的。结果形成的仅是特性,不是共性的真理。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不可能那么多。如果世界到处是真理的话,那就不存在真理了,真理只能有一个。
所谓真理那就是事物的本质,本质只能是一个,而且是不会变的。不存在量变到质变的问题。量与质的转变是指两个事物的竞争取代的过程,不是指的一个事物本身的过程,在一种事物中不存在量与质的转变问题。如﹕玉米一粒是玉米,一斤、一吨、一万吨都是玉米,它永远不会变成了菠菜。其本质是不会变的。如果这里的一万吨玉米运走了,而运来一万吨菠菜,这只是一个更替过程,不能说玉米就变成了菠菜了。所以事物的本质是不变的。这是中国古代自古以来抓住的主要思想之一﹕搞了一个最最基础的理论,一切行动都要根据它来进行指导。既然一切都要根据这个理论进行指导,那么它就包括了各个系统的本质,说明了这个系统是非常严格。并不象有人想象的,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朴素的唯物主义”,“封建迷信”等等。全世界中许多高度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是不会在封建迷信中浪费时间的。事实上,不能不承认,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严格性超过了我们,那么人家为什么要钻研《易经》,钻研老庄哲学?当他们发现他们研究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以前,已经研究得非常系统,非常清楚。这时才“妙不可言”,“玄极了”。他们认为越是不可能的,往往我们中国的哲学越认为可能。他们认为“一加一等于二”,我们则说“一加一可以等于二,也可以不等于二”。最近二百多年,他们才认识到一加一等于一零(即二进制)。
所以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要求,告诉你一个事情就必须是如此这样的道理﹔就必须是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理论,要求某件事必须如此这般等等。而是告诉大家一个哲理,从来不给大家画框框。老子《道德经》、《内经》、《伤寒》、《易经》、《河图》、《洛书》等都是如此,告诉你大自然的规律性,并不讲非常具体的东西,因此,当你读道家书时,感到莫名其妙,很玄。其实并非如此,它只是讲一个道理,大家只要在这个道理指导下,怎么用都是。所以说,它没有什么框框,充满了生命力。例如﹕西医中的青霉素,是什么病,多少体重、什么具体情况下要用多大量、定得非常死,离开这个范畴就不允许了。而中国医学就综合了各方面的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药可多、可少、可用、也可不用,这样就灵活多了,境界开放多了,把事物都联系在一起,本质就抓住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如此充满生命力的原因。
 
学习易经的顺序
张延生
 
因为我们一般接触到的《易经》的经文,都是古时的人用易学知识在指导实践中被印证了的事实的记录。由于年代久远,中国文字的广范内含性(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学习起经文来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能使大家较快的掌握《易经》的哲理内容,从孔子时期就将其经文内容归纳提高到世界观方法论上来学《易》了。故此,孔子及其门徒在六十四卦经文的后面又加上了“十传(又称:十翼)”,将其亲身用《易》、研《易》的体会附于经文之后,告诉后人学《易》、效法《易》的方法。要想学好《易经》,必先掌握“十翼”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十翼”讲的就是学习《易经》所应必备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了,《易经》经文就容易理解了。所以,学《易》不能一开始就读经文,否则,越读越糊涂。
下面我将“十传”的具体内容归纳说明一下,为朋友们提供掌握重点的方法。
系辞上传:主要讲为什么要创立八卦、易学学说以及《易经》的世界观。
系辞下传:具体的举例讲解了易学的世界观以及如何利用易学知识指导我们日常的客观实践。
彖传上、彖传下:从六十四卦中,每一个六爻卦的整体上来讲这一卦的总体概念及其意义。
象传上、象传下:从六十四卦中,每个六爻卦内局部(三爻卦之间或每个爻)情况来解释其具体意义。
文言传:因为“乾坤易之门邪”,乾坤两卦是产生《易经》六十四卦的基础。此传主要就是解释乾坤两卦的含义的。
说卦传:因为六十四卦的任何一个六爻卦都是由两个三爻的基本卦上下组合而成,所以,要了解任何一个六爻卦的含义,必须了解每一个三爻卦的具体意义。“说卦传”就是解释组成六十四卦的八个经卦(又称、基本卦、八卦)各自的具体含义的。
序卦传: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序卦传”就是为我们解释六十四卦的发展规律性的,只要我们遵循这个规律办事,将无往而不胜。
杂卦传:打乱六十四卦的秩序,用最精炼的语辞,归纳了任何两个互为反对卦(六爻卦)的卦义,使我们对六十四卦的卦义能简便易记。
我们学习《易经》不是为了死背死记其卦辞、爻辞及其经文,而是为了通过熟记这些经文内容,我们能深刻地学习《易经》每个六爻卦及六十四卦的思维逻辑过程及其逻辑思维方式,用现代的术语说,就是掌握研究分析认识事物规律的方式和方法。
大家都要求“多讲点算卦,起卦的方法。”任何一个具体的推算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只是某种具体的技术,不能像《周易》中讲的“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成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理。所以古时的看相、批八字、算卦的只能归类于下“三教九流”之列,不能登科学大雅之堂。当我们熟知易理以后,就可达到“善易者不占”之境界。因为易理讲“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就是讲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的,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死格式来观察分析问题。任何一种具体技术,都有其死的格式,只适合于一定的具体条件下。但如果我们掌握了一种科学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可以发明各种各样的具体技术。
所以,学易主要是学习《易经》的世界观、方法论。而各种推算方法(在古时统称为“射覆”),只是为了熟习及记忆卦象,同时也是为了通过实践达到加深对易理的进一步了解之目的。“算卦”不等于《易经》!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学习的目的,“算卦”只是利用《易经》的道理在某个方面的具体应用技术,不含有广泛适用意义性。而《易经》的道理确有广泛的实用性。
二、易学研究
先天之易
张延生 2000-11-14
 
如何理解“伏羲之易”,即“先天八卦”;再讲讲“文王之易”,即“后天八卦”;最后,再谈“孔子之易”。当然,这中间还应该有“连山易”、“归藏易”。“连山”、“归藏”之易现在差不多都失传了。现在又有人提到“科学之易”、“现代之易”、“数理之易”等等。他们为此高喊“科学易”,我想是为了说明自己的研易方法有别于古代传统之易学研究,说明自己的研究和理解,要比传统的研究和理解“科学”的多。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易学系统”就够科学的了。只有当今科技进入到一个相当发达文明的时代,人们才能深刻地认识到它其正的科学内涵。所以出现以上的一些提法,我认为这些个提法说明他们对易学思想在概念上的认识与理解就是含糊的。我想他们主要的目的是想说明他们是用当今现代的思想方法来解释古代的“易经”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什么易什么易的提法,也只不过是把易学思想运用在数学方面叫“数理易”;用在物理学方面叫“物理之易”;用在化学方面叫“化学易”,或者把易学思想方法用在其它领域,叫其它什么什么易而已。因为易学解决的是世界观问题,其思想方法哪个领域都能通用。
基本上中国的传统中,主要的就是这么四种文化系统。这四种文化系统的规律全掌握了,就可排列组合、交错灵活的使用了。比如咱们平常讲的《梅花易数》这种判断方法,无非是把易学“十翼”中的“先天八卦”及“后天八卦”的规律和“五行”(为什么叫“梅花”?因为“五行”以五个花瓣来表示,类似梅花。)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梅花易数》的辩证方法。《卜筮正宗》的判定方法,成卦的时候,是根据、运用《易传》中“筮草法”演变的方法“摇出来的”。“摇”出卦形来以后,如何推导判断?在各爻上按规矩配上“六亲”、“六兽”、“天干、地支”,“冲”、“合”、“世”、“应”、“刑克”等之类的进行分析,这中间就再也没有运用“易学”规律的事了。实际上,它基本上是“干支”文化加上“五行”文化,再加“易学”中的一种成卦的方法组成的判断方法。《增删补遗》、《渊海子平》(即“批八字”)呢?这中间干脆“易学”文化方法都没有了。其主要运用的就是“干支”文化枣“天干、地支”和“五行”规律组合的方法。推导过程中根本没有“易学”文化的内容了。包括《六全》或《六壬全口诀》、《大六壬》等也都是“干支”“五行”文化的搭配。不过《奇门遁甲》的方法,它倒是包括天上的“九星”(“后天八卦”规律)、“八门”(“先天八卦”规律),然后再配上“天干地支”及其“五行”组成一套判断方法。这种判断方法所包含的文化范畴就比较全一些了。反正,中国古代你不管是什么样的推测方法,它都离不开传统的这四种文化理论的指导及规律的搭配。
我们要判断各事物的规律性、运动性,那么我们建立的这个判断系统相对的规律性就得很强。系统的规律性要很强的话,这个系统内部的规律不能总是无规则的在变化。总是无规则的在变的话,你就很难找到它的规律性。就是说,得有一种相对互相制约形成的一种稳定局势枣一种相对平衡稳定的局势。只要没处在这个平衡稳定的局势里,那么就能发现其运动的趋势。它表现的内部在运动呢,是为了保证整体和大局的平衡、稳定。有的是外部和整体的运动呢,也是为了达到整体的新的平衡、稳定。不管怎样,内部运动也好,外部运动也好,整体运动也好,它是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一种相对平衡和相对稳定。为什么这么说呢?
观测易学中“先天八卦”的结构分布(如图所示):
“天地定位,水火不相射,山泽通气,风雷相抟。”“天地”指干坤两卦,“水火指坎离两卦;”“山泽指艮兑两卦;”“风雷指巽震两卦。”(“先天八卦”卦形结构分部图原本结构都是向心摆设的。由于有很多人是初学者,怕不容易看清楚,所以咱们这里的卦形就水平方向摆设了)。
从先天八卦方位图看,它是寻求一种什么样的规律性呢?中国古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因为咱们是生活在北半球上,一般观象时,主要是“面南而立”进行观测天象。因此,将观测者的前面就作为是南边、前面及上方;即而我们的后面就是北、后及下方;我们的左侧就为东边;右侧就为西边。这种方位的表述与现今国际地图的通用表述方法大不一样(现在地图的表述方法是:左西右东,上北下南),正好与我们的传统表述的方位相反。这是由于我们站在北半球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所决定的。这种方位分布的表述方法,在任何中国古代的方位图中,都应该是如此枣表述方法总是不变的。南也可以表示事物的前方;北也可以表示事物的后方;东可以表示事物的左边;西可以表示事物的右边……它既能表示事物的东西南北分布,又能表示事物的前后左右分布,还能表示事物的上下左右分布。不管是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任何事物的规律都是靠这种系统的分布来表述的。所以说,这种分布思想的方法你掌握后,无论你怎么套用在任何的事物分布中:平着铺用、竖着套用、横着套用、斜着套用等等,这种布局规律是不便的,永远是这种结构分布。
因为中国古代时候,人们主要研究的是一种场效应的关系。分析研究事物时,他不在乎你具体是什么东西,什么具体结构,而是想方设法先确定你是什么样的场(抓主要本质的东西),再通过你的场与其它的场进行比较,通过场与场之间的效应关系,寻找你的运行趋势。
因此,我国传统中的数字,已不再是个简单的表数符号(包括卦中咱们讲的“卦序号”),而是某种场及其结构、性质、特点的代号。这种表示方法,实际就是咱们现在通过计算机数理模式来描述世间一切事物的早期方法。在我国传统中,当“先天自然之易”“河图”“洛书”出现以后,就已经进入了用数学、几何模式来描述世间的一切事物的时期了。
在先天八卦分布中,它用了干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些数字。那么这些数字先后排列的顺序,表示的是什么发展趋势及形式呢?(如图所示)
由1到2、2到3、3到4、4到5、5到6、6到7、7到8,8再回到1。这整个发展运行的轨迹反映的就是咱们现在物理学中讲的“波动性”规律。内部波动的目的是干什么?那么,只有分析它的结构及数字的分布才能了解其目的。上1加下8等于9,,左3加右6等于9;左上2加右下7等于9;左下4加右上5等于0。相对方向的数相家均等于9。说明其从对面的数字分布来讲,它是一种平衡,是相对稳定系统(各方向没有差异产生)。
咱们在化学中讲正负电(又叫阴阳电)。粒子显阳性也不好,显阴性也不行,因为阴阳没平衡,都不稳定。只有当其是既不阴又不阳的时候,才是稳定的存在形式(下面讲到“太极”规律的时候也会发现)。因为从整体数字结构上看它是一个稳定的系统,而从其数字分布的这个整个结构看,它还含有一个力的传递规律。由1到2、2到3、3到4……7到8,8到1又返回来的目的,也是为了把内部的这些不管是阴爻或阳爻的阴阳场力中和(抵消)掉。由1到2,共有五个阳爻,抵消掉上的一个阴爻,还剩四个阳爻;再由2到3,4加2,共有六个阳爻,抵消掉其中的一个阴爻,还剩五个阳爻;再由3到4,5加1,共六个阳爻;抵消掉中的两个阴爻,还剩四个阳爻;继续由4到5,5加1,共六个阳爻,抵消掉下的一个阴爻,还剩五个阳爻;再从5到6,5加1,共六个阳爻,抵消掉中的两个阴爻,又剩四个阳爻;从6到7,4加1,共有五个阴爻,抵消掉中的两个阴爻,还剩三个阳爻;最后由7到8,三个阳爻与中的三个阴爻中合掉了。发展到此,它就不显极性了。所以,先天八卦方位结构就其阴阳爻的总体分布来说,始终保证是一种中性的、稳定的系统。这是从阴阳爻传递的场效果来看,得到的结论。
再从其所有阴或阳卦序之和来看,却为18,表明亦为平衡。阳卦之阴阳爻同阴卦之阴阳爻,又为18,同样平衡,还可以从阴阳爻总和上讲,也是稳定平衡。具体从卦爻中的内涵之资料看,依然平衡,这也真正意义上的反映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理。
五行文化规律的分布
张延生 2000-10-31
 
下面看看“五行”文化规律的分布,“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态。
其外层有一种相生的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只有相生的规律存在的话,“五行”的结构组总存向同一个方向滚动。总在滚动说明什么?说明不稳定。按照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就需要寻找一种方法,使其整个系统稳定不动。结果在其系统内部采用了: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么一种对系统制约的方法,就使其整个系统的场力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
假如我们任选“木火土金水”五要素中的三个要素,都能形成一个三角形(局面)。因为按几何学中的科学定理认为:“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平面”。因为它是“唯一”的,所有此平面就是独立的、稳定的。
如果同时选其中四个事物行不行?能不能使其较易的达到其整体的平衡与稳定?举个较特殊的四边形枣正方形为例(如图所示)。猛一看,也是平衡稳定的。如果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用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实际生活中用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几何特性各制作一个三条腿、一个四条腿的桌子,其中有一条腿的长短出现问题,桌子就很难摆放平稳,也能引起桌子的晃动。而三条腿的桌子,桌腿即使长短差异比较大,在同样平的地面上摆放,即使桌面都出现了倾斜,与水平面不平行了枣仍然稳定。这就是因为“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其三个(条)点(腿)都在同一个平面上,不会产生高低的差异。而四个点可以形成四种局(平)面。在《平面几何》中,四个点都在同一个平面(里)上,它们的结构是平稳的。可是四个点在《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四个点都同时处在同一个平面中了。那就不一定能随时随地的达到平衡稳定了。其形成了ABD、BCD、CDA、DAB四种三角形局面。按哲学上讲,这是形成了四大组合容易解决了。因为各组的矛盾性质、特点、过程等往往不同。所以,很难达到统一解决。就《立体几何》特性,这四边形假如构成的是“正四边形”的时候,还容易稳定。因此在江河湖海中截流或筑堤时,往往要投入大量的“正四面体”形的钢筋水泥柱桩或钢筋水泥块来拦洪、抗浪。因为它不管如何的摆放,都是平衡稳定的,不容易被水流冲击移动。除此正四面体结构形式以外的任何四边形、四面形都不能在空间中随意摆放,而始终是平衡稳定摆得住的。所以说,在同一个局面中的事物就容易调整其平衡而达到稳定。古人就是借助于这类经验,确立了“五行”文化系统。
在“五行”分布图中任选“金水木”局面。此三个事物中,金生水、水生木这两个过程都是向一个顺时针方向发展;而金克木过程是逆时针方向发展。这经受使此局面运行到“木”这个位置时,就停滞不前,不再往下运动。从而达到稳定。那么,在这一局面中,消耗最大的将是“金”。因为它既要生(给予能量)着水,消耗自己的能量,又要克制木,消耗自己的能量。在这一“局”中,它只有能量的消耗而得不到能量的补充。可是“水”呢,虽然“生”着木消耗了自己的能量(“生”对自身来说是一种支出),同时又得到金相生能量的补充。因此,它自身还是较稳定的。同理,“木”虽被金所克,被动消耗了自己的能量,但同时又得到水相生时给予的能量补充。因此,它自身也较稳定。此局中最不容易稳定的就是“金”。如果金的能量始终得不到补充,这一局面也不能长期维持稳定。
再选“土金木”局面为例。这一局面中,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此三个过程中土生金为顺时针方向运行,金克木、木克土两过程使运行方向发生改变(使场力的方向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抑制土生金的发展过程而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稳定。其中,“土”即生着金(给予金能量),消耗着自己的能量,同时又被木所克,被动的消耗着自己的能量。它只有能量的消耗而得不到能量的补充。因此,它不能长期保持稳定。“木”呢?它既克着土,主动的消耗着自身的能量,又被金所克,被动的消耗着能量,也是双向的消耗自身能量。因此,它也不容易长期保持稳定。只有“金”克木时主动的消耗着自身能量的同时,又被土生着,得到土主动的能量补充。因此,在此局中,“金”是最容易稳定的。如果此局中土和木不能得到外部能量的补充或自身能量的消耗得到抑制,此局面了不能长期保持稳定。
研学易学的方法和途径
张延生
 
要解决如何研学易学的问题,我们就要了解产生易学思想方法的(环境)时期及其特点。
“伏羲”是我国古代母系氏族后期,父系氏族开始时期,氏族社会的“泰族”部落的首领。“泰族”是我国历史上早期文化程度最高的民族之一。分布在海岱之间(岱:即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一带。古称为“岱宗”。)。即今山东一带。先期主要是以渔猎为生。古代史书上称其酋长为“伏羲”,又称作“庖牺”(考“庖牺”之义,表示其为出渔猎社会而进入牧畜时期)。相传中国历史上是这位伏羲“画卦”,即创造了以象数为基础──卦的形式来描述、表达世间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方法(其中卦象之“象”就是象形之像。这种象法是符合认识论的表述方法的。只有先看见、感悟到事物的“形、像”,才能区分事物之间的异同。然后,才可以通过数理统计等规律将其上升为卦理。最后,又通过卦理来指导实践)。
我们汉文字在我国历史上,产生的虽然较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比较完善的雏形)。可是在伏羲时期用文字表达意思的方法还没有产生。因此说明中华民族汉文字的产生要比易卦的产生晚近三千年。大家都知道,汉字是“象形”文字,是由卦象的意思加之参考万物的形像创造出来的。再加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有些事情完全用语言和文字是不能全面,完整、准确地表达清楚的。故而后来儒、道、医等学术,还是将“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之易卦的表述方法继承和发扬下来了;还有一个原因,汉字往往是一字多音,一字多意的。完全用训诂考证的方法来研究易学思想方法(特别是用文字训诂的方法),等考证到坟墓中的甲骨文时,就发现无法再从文字意义上去了解易学思想方法了(也只能了解到殷商时期人们对易学思想方法理解的只言词组),也就无法正确、全面地理解伏羲当时创卦的真实意义。故而仅此以训诂考证来研究易学是很难全面了解易学的真实面目的。因此,我提倡,弃传统之法先不用(几千年了,方法真是太多,太现成了),自拓学径,即不从训诂,经文辞句入门,而由象数及传说中开窍,于实践中寻理,反窥经文领悟,反复如是,且结合现代科技、哲学及工作、生活之实际,反复研探、实践。期望易理再探,易华重现。
传统从微观到宏观,长远的整体观
传统中“纯”客观“纯”物质的自然观
传统的“形而上者谓之道”思维方式
传统从微观到宏观,长远的整体观
正因为伏羲氏创卦在“原始公社之社会”。他们是生活在原始公有制社会时期。当时人们所关心的是整个氏族人群,如何在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下,整体和谐的生存问题。故而他们对人与大自然的共性、共通性的规律,感受体会得最深刻。这也是他们创卦表意的原因。经过国内外长时期大量的实践证明,易学理论是各行各业,各种领域都能通用的一种理论。因此,其适用于“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范畴、范围、界限。
近几十年,自汉森堡、玻尔、杨振宁、李政道等物理学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多自称是受了易学思想的启示,而建立的数学、几何、物理模式。最后付诸于试验得以印证的。所以,“易学是封建迷信”之说是一种胡涂观念。虽然易学经历了周文王,孔子等近三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加工”,可是创造易学的伏羲时期,却还没发展到封建社会,是带有原始共产主义因素的社会。因此,易学中包含了很多共产主义、唯物辩证、集体主义及顾大局的思想因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以自我性为主的私有制。人们关心的多是一些集团、宗派、地方、个人等的局部利益或个体利益。那种人类与大自然必须遵守的共性的规律很少有人去考虑、关心及研究。科学实践也大都是门类分割得非常细杂。因此,各门、各科、各类等的共性问题,多无从下手进行研究。出现了大量的专家(非复合性的专门、单项、单科性的专家)。所以造成现代科学每科,每门等局部都“很科学”,“很先进”,但从大局、整体、长远方面来说: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大气污染、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人类整体免疫的低下、空调病、爱滋病等恶性病的大量产生等等,原因就是因为缺少一个各门各科都能通用的、共通性的、共同遵守的理论体系做为主体指导思想。可是,不仅在中国的古文化中,在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玛雅文化等古文化中,都能找到这些文化的共通的规律性。
很多的现代科学家,在研究大自然的规律时,往往只相信他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及其仪器设备。只要他们不理解、又得不到他们的仪器设备印证的,或者监测不到的,他们一概否定!他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也是一种迷信,迷信他自己掌握的片面的死知识及片面的死手段。充其量是一种“拜物教”的延伸而已。按易学首要思想之一“变易”思想说: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任何一个一成不变的孤立事物存在。所以“易传”中讲:“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之道鲜矣!”这要求人们的认识也要不断的跟上事物的发展,各个领域的知识要互相取长补短;知识也要不断地完善。因此,要求我们思想中要建立一种从微观到宏观、长远的整体观。这也是我们祖先区别于其它一些民族,在文化中,将姓放到前面,名子放在后面;加减乘除法要由高位向低位元进行运算的原因──顾大局的思想。也是顾全大局、局部服从全局的集体主义思想的体现。易学中这种思想体现的最深刻。
 譬如:
六十四卦就其整体来讲,是表示一个大的周期规律;每一卦就是这个大周期规律中的一个局部规律;每一爻又是这个局部规律中的一个个体规律。
据英国远古历史学家汤恩彼博士推测,有两万年之久的中华“阴阳文化”的代表,其“太极图”中:
既有整体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特性;还有局部的阴和阳“鱼”特性;又有“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鱼眼”的个体特性。
假如,将“鱼眼”看做一个整体,其中还有阴阳可分特性等等。
这也是量子物理学家玻尔“对立物是互补的”(Contraiasuntcompiementa)互补性概念产生的依据。
平时我们说:“站得高,看得远”、“旁观者清”的思想,也是由易学中的太极思维方式启示而来的。我们说:“无处不太极!”即是,我们不管看什么问题,观察什么事物,总要与其周围的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区分。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范畴、范围、层次、角度等来选择参照系(坐标系)。不同的具体情况、范畴、范围、层次、角度等,其坐标系及坐标原点(即比较,对称中心)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也可能你的全部坐标系,包含在我的坐标系中(只是我坐标系中的一部分);也可能你坐标系的整体,被看做了我坐标系的一个点或原点(站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看问题,将你的系统的整体规律,看成了一个新的起点──思想方法与物理学中的“黑箱理论”相似)──观察不同的事物,选择不同的坐标系及坐标原点。
 比如:
西方用A、B、C、D……等做为表意符号。而我们的祖先却创造了用干( )、兑( )、离( )、震( )、巽( )、坎( )、艮( )、坤( )──“卦”的形式做为表意符号。我们这八种符号就可以系统、全面、整体、准确地,有规律地表述、模拟、归纳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与关系。既可以从抽象的总体高度,又可以从具体的实际状况进行表述。这种表述方法有别于其它表述符号方法。它在任何系统、环境中,其规律都能通用。“易传”中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于是始做八卦──以类万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这也就是伏羲创卦的目的。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卦的全面整体性特性。
譬如:一个三个爻的干( )卦:
从【抽象意义上】,它可表示健全的、完美的、圆满的、纯脆的、有很强自我性规律的、稳定的、大的等事物。
【具体讲】,可以表示天、西北方、寒冷、立冬时节(阴历9、10月之交),每天晚上7到11点钟等。
从【具体意义上】它可以表示由抽象意义延伸而来的任何事物。
可以表示【动物中】的马;马中的良马,瘦马或者跛腿的马。
就【人类社会】而言,可以表示上层的人物。如∶王、君王、各种各级领导人物与阶层等;也可表示一个局部社会、团伙、组织等的头领;如∶乞丐的头子或山大王之类、社会团体的领导等。
在一个【家庭成员构成】中,可以表示家庭中岁数大的或最大的老人。如∶通常表示男性的祖父、曾祖父、叔叔、伯伯、舅舅、父亲等。也可表示女性的祖母、曾祖母、外祖母、姑、姨、老祖宗等。
就【一个人个体】来讲∶
可以表示其【身体外部】的头部、所带的帽子、右足、右下腹、右下颌,眼鼻嘴等器官和肢体的右下侧、右后侧等;
就【人的身体内部】讲∶可以表示骨胳,圆关节,大肠等以及任何一个脏器与部位的右下侧、右后部等;
就其【人的整体体形】来说∶可以表示是瘦型人。
就【自然形状】来说∶因为“干主大始。”其即可以表示一个起始点(原点);又可表示二维平面的圆形;还可表示立体形状中的球形。
【颜色上讲】∶可以表示桔红色(大赤色)、桔黄色、金色。
【物态讲】∶可以表示化学性质稳定的金;玉、钻石、宝石、水晶等纯净结晶体之类。
【从数上讲】∶可表示为1(先天八卦序数)、6(后天八卦序数、洛书数)、4和9(河图数);在不同的表意系统中,其具体数意又大不一样……等等、等等。非常有规律性──虽然所处的层次不一样,但在同一层次中,其表意规律不变。
其它“八经卦”易象不多议了,有我的专着《周易卦象》和《易象延》中“八卦之象”论述。请参阅。
那么,我国祖先为何能创造出至今仍让全世界人类(包括科技界)都震惊的学问来呢?
不是说我们老祖宗时期的科技如何发达所至,是因为一种结绳记事的记事方法,使他们很容易的就会发现,这类,这类,这类事物跟1有关系;那类,那类,那类事物于2有关系等等。很容易就建立起按层次,分门别类将事物分成2个、4个、5个、6个、8个、10个、12个┅┅类型。再经过长期的实践修正,确定八卦结构分布、“河图”及“洛书”结构分布、“干支”结构分布等场效应类型。然后再通过数理将其一一对应──建立起以数学、几何(平面、立体)模式描述一切事物的分布、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场(效应)构架模式。通过数理之间的简单运算,就能寻找到事物之间的主要矛盾。抓住解决事物的主要矛盾(因为没有孤立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着的),其它矛盾在其连带下迎刃而解。故“抓主要矛盾”是易学中“易简”思想的最终和最高的体现。
用数理模式来描述一切事物,是当今计算机时代才逐渐出现的方法。比起我们祖先通过易经八卦,“河图”,“洛书”、“干支”等数理模式来描述一切事物的数理方法,要晚数千年之久。大家都知道,我国民间留传的很多进行简单“四则运算”比当今计算机还要快的速算、手算、珠算等方法(一个九十九阶的双幻方,用珠算3天就完成了。而美国用大型机算机将一个107阶的双幻方完成,则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注】: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今世界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已较前快多了),其计算的基础理论,基本都来源于“河图”、“洛书”的数理模式;也来源于易学中“易简”的思想──将千变万化的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按层次,按其场的特点,分门别类的分成八个大类型。比较这八个大类型的场效应关系,就能很快的抓住事物的本质性规律。可是,我们当今的某些主流学科,却往往将简单的问题分门别类的复杂化了。它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孤立(绝对)地看问题。因此,也就很难找到事物之间的总体性的共同和共通性规律性了。
 
传统中“纯”客观“纯”物质的自然观
世间是不存在所谓“纯”客观、“纯”物质的事物的。这里所以这么说,只是借这个“纯”字来强调观察问题及事物的时候,尽量要做到客观、唯物;尽量减少或不带有主观臆想和唯心成份。只有这样做,才容易找到事物的真实、本质的规律。而易学就是一种表述一切事物客观规律性的学问。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管是佛家的“悟空”、“遁入空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是道家的“无妄(望)无助,无中生有。”“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无欲”,或是儒家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乃至气功及各种修炼中所讲的“渺渺兮”、“恍恍兮”、“惚惚兮”、“似有似无”、“无中生有”、“混混沌沌”等状态,都是在告戒我们在观察、了解、分析、研究事物之前,头脑思维时应处的一种状态——讲的是一种观察、了解、分析、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头脑处于这种状态就是为了保证我们在观察分析事物之前,我们的大脑思维中无任何唯心成份的干忧。你自己的脑场稳定,当外界事物相对你在运动的时候,你就能感悟到它有(差异性)规律性所反映出的客观规律。这同时也是一种感性(形像)思维的强调。因为感性(形像)思维是一种客观思维方式,但这种感性(形像)思维不只是靠眼睛来识别,还要靠“悟性”来感“悟”。靠眼睛识别,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因为眼睛是感知可见光中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而且是事物表面反射过来的电磁波,事物内部的电磁或其它辐射则往往是无从感知的)。因为观察事物的层次、角度、位置等不一样,眼睛在感觉过程中会产生误差,不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何况眼睛还是一种片面感官,它只能感知到电磁波广阔的长河中从红到紫范围内的事物。从片面感官得来的片面信息,经过大脑片面的处理,难免得出不片面的结论。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之前,先将我们曾具有的一切“旧”观念、“旧”概念、“旧”思想等放到一边。专心致志地去观察事物、了解事物。它是什么状态及规律就承认是什么状态及规律。再经过反复的实践、修正、提高,得出切合实际的正确结论。然后,再将这结论与过去我们掌握的“旧”概念,“旧”规律,“旧”理论等进行比较,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可是,我们这种不耐稳定的人,往往会有强烈的个人欲望和期望参于观察分析事物;愿意也习惯带着原先我们掌握的知识、观念、模式等去观察分析事物;愿意及习惯运用固定“省事”的照搬模式来观察、分析、认识事物。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有知识、有文化的“科学家”在针对边缘科学问题时,常常会犯认识错误的原因。在古今中外使用易学唯物辩证法分析、研究客观事物规律的大量实践中,所以判断指导失误,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由于有个人的感情、欲望及旧观念等因素参与所致。故而越熟习,越了解的事物,往往越容易失误。
易传中讲:“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就是要求我们要根据时空关系的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成不变的,先入为主地用固定的模式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否则,一定会犯错误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关系中,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所以,我们必须能“知变”、“应变”、“适变”,才不会被无时不在发展变化的客观时空规律地变迁所拋弃。因此,我把这种时空对应规律叫做“对应统一规律”,而不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只是事物“对应”关系中的一种状态,而不是其全部。
 
传统的“形而上者谓之道”思维方式
“形而上”在我国它是与世界上通常哲学中所讲的“形而上学”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我国近代哲学理论中,“形而上”被加上了一个“学”字,就变成了“形而上学”——以固定不变的方式来看待一切事物了。实际上,易学中所讲的“形而上”与“形而下”是指我们应站在什么层次(立场、观点、位置等)来观察、分析、研究问题的原则。我们大家都知道:所有超出具体形象、范畴等,带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理论、公式、公理、法则等,全都是“形而上”的。
比如,力学公式:F=MA。它可以指导、判断任何具体的质量M,加速度A与力F之间的关系及其大小、比率等。可以说,此公式的内涵性很大——不拘泥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力、质量和加速度的状态。
所有“形而下”的具体事(器)物,都是受“形而上”的规律所制约的。因此,要求我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首先着重要解决的是掌握一种符合客观规律的世界观或思想方法论。在掌握了这种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上,靠其指导,我们去认识世界及创造各种具体技术、方法及物质等。
比如∶我们传统的中医学。自汉朝到民国之前,所能收集到的中医书籍就多达50万卷以上。如果我们是个“天才”,能从生下来的第一天起,每天读完一卷(一卷还不一定有多少本呢),一直到我们死,一辈子也读不完!
那么,中医怎么才能学好呢?
看看我国历史上各朝代、各时期的中医书,你就会发现:几乎每部书都在讲“阴阳”、“五行”、“四诊”、“八纲”。通过人身上存在的十二条主要经络就把一个人给统一起来了。不管是男人、女人;老的、少的;汉人、各民族人;中国人、外国人等,都按这些由易理发展来的中医哲学原则(按模拟、旁通、归纳等)进行诊治。这比现代西方把人分成数万个课题的医学研究方式,找出其共同、统一性整体规律要容易的多。因此,要学好中医,首先你得先是个哲学家(因为哲学是带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科学。人体科学及医学又是涉足广泛领域的边缘科学)。在这些哲学原则不变的前题下,人、经络、药物,药性、穴位、制药、诊断、治疗等,都按这些原则模拟、分类、归纳。只要在不违背这些原则的前题下,可以随意发挥——怎么用都可以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治。也就是说,要学好中医,首先不只是以学其具体针对性技术为目的,而是以学习其思想方法为根本目的。比如∶在用方药治疗的过程中,同一种病,不同的人用同一种方子可以,用不同的方子也行,都能达到治愈的目的。这也是中医中“经方派”与“时方派”有很大差异的原因。
“经方派”用的是整体免疫性治疗方法——应用性广泛。
“时方派”则是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针对性较强。
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说明而已。中医的其它门派多的是,但都不离“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这些基本哲学原则。这些原则都是由易学“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应统一”规律原则发展来的。
“天有阴阳,时有损益,人事有否泰。上古圣人作《易》,以同患中古。圣人忧患而《易》兴。羲之有《易》,总兴神农之‘本草’,黄帝之‘素问’。其欲出民忧患一而己。所以《易》之有辞,医之有方。为末流防淫之设。而医之有方,《易》之有辞,为古之仁民之政。是以医言损,《易》也言损。‘损’即损也。医言蛊,《易》也言蛊。蛊即‘蛊’也。医言感,《易》也言感。‘咸’即感也。医言伤,《易》也言伤。‘夷’即伤也。医言痞,《易》亦言否,‘否’即痞也。医言蒙,《易》亦言蒙。‘蒙’即蒙也。心肾交为‘既济’,心肾不交为‘末济’。阳伤阴过小(‘小过’),阴伤阳过大(‘大过’)。脉洪之似‘丰’也,脉浮之似‘涣’也,脉细之似‘兑’也,脉涩之似‘节’也。外解之似‘解’也,内补之似‘益’也。治本之似‘复’,治标之似‘夬’也。固精之似‘无妄’也,补中之似‘大畜’也。养安之似‘颐’,似‘需’、似‘渐’也。攻却之似‘师’、似‘剥’、似‘噬嗑’也。医心医身,医国医天下一而已矣。”这也就是“医易相通”原则之所在。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大夫”阶层,他们除了为君王出谋划策之外,多都喜爱琴、棋、书、画。他们通过这些爱好来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
比如:“画”中的“写意画”。利用内含性很强的中国式毛笔(笔尖墨浓,笔肚墨淡,利用毛笔对墨汁的吸附性,可掌握其吸附量的多少)、纸(内含阴渗特点),再加上墨汁,简单的几笔就能很形象的反映一种意境(这比西式的水彩、水粉、油画等画法简单得多)。同一幅画,不同的人可以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联想。可是,“画”还离不开靠形象和色彩给人以启迪的方式。
“书”则以“象形文字”的汉字为基础。它把具体事物的形象、特点,简化成了简单几笔就能反映事物形象、特点的汉族文字。即使同一个字,在不同情况下使用或发音不一样,其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同样的一个字可以表达几个甚至更多的意思。所以,我们中国人,一辈子,一般情况下,能掌握三四千个单字,除了搞文史,考古,诗辞歌赋、戏剧之类的职业,不管干什么工作,基本都够用了。我国很多的俗语、谚语、谒后语、成语、谜语、对联、诗辞歌赋等,用很少量的一些文字和词句,就能表达寓意很深刻的哲理。再加之,以传统的毛笔在渲纸上书写,利用楷、篆(大篆、小篆)、隶、草(章草、行草、狂草)、甲骨等笔法、技法的融汇运用,简单的几笔,字里行间那种气势、意境就都反映出来了。现今计算机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发现,汉字的录入及处理往往比其它的各种文字都简单、容易、准确,且速度也快。故而有可能在未来的不久,内涵性很大的中国汉字、汉语将成为新的“世界语”。
当下"棋”的时候,双方对垒。一方考虑了几十分钟,才走出了关键的一步棋。结果险胜对方。在我们直观感觉上只见到了一个棋字儿在棋盘上一动(很简单)。可是在下决心走这一步棋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中却要考虑几十乃至几百步以上棋的结局。可以说,这一步棋的内涵是很大的。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很多大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墨客都喜欢下棋的原因之一——锻炼自己多方面(内涵很大)的思维能力。
当我们听音乐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直观感觉了。也用不着瞪着眼睛去观察,而往往要闭上眼睛来欣赏了。音乐可以根据不同的音符、旋律、不同乐器的演奏等,达到启迪人们思索的目的。同样的一首乐曲,不同的人演奏,用不同的乐器或方式、在不同的环境场合下演奏,给人们的感受可以是大不相同的。同一首乐曲,又适合于很多场合下运用,给人们的感觉都是那么和谐。因此讲,音乐的内涵是相当大的——由一种抽象的思维去启发具体的联想,并对人类及社会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把复杂多变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只用几个音符的变化,就全表达出来了。这与我们用“阴阳”、“八卦”等“易简”表述方法对一切事物进行表述,是何其相似乃而。
由此看来,我国古人“形而上”的追求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掌握一种既简单明了又是高层次,大内涵的思维方式。中国有些古话:“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谦虚谨慎”以及易学中的“劳谦,君子有终。”等都是这种内涵思想的写照。因此,我国古人的衣着多是宽大舒适的。这于西方的那些自我暴露性的三点式衣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书中常有“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之说。这是什么意思呢?显然,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要经过我们人类自己辛勤地劳动,才能有所成就与改变。只有严格进行约束,我们的社会、自然、环境、身心等才能得以安定、平衡与和谐。那怎么可能不经过任何的努力与做为,就能达到治理目的的事情发生呢!前一句话实际说的是,我们要掌握一种各种行业都能共通实用的道理。即掌握一种世界观、方法论。非常主动、自愿客观地而不是唯心强行地去认识、适应、运用这些事物的规律性,就什么事情都能办得到。后一句话说的是我们从古到今、祖祖辈辈不管整个社会如何地发展,都应该连续不断地进行某种信仰(世界观、方法论)及社会公德的教育。靠这种全社会自觉维护的舆论及信仰的力量,就能将社会治理完善,达到安定(《周易大传》中有“武夫不弑而治”之说。其道理就是通过运用易学“一阖一辟”的哲理动员全社会的自觉监督力量来治理社会)。
不管什么社会,什么主义,都要靠人去完成,去实施。人要完成这些奋斗目标,就要靠自己具有的才华和德性。人的才华、道德、科学知识、劳动技能等,靠教育才能获得。所以中国古代传统特别注重对人的教育与培养。从小,一进学校的大门,学的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名贤集》、《二十四孝》等书。也就是说我们一入学,首先要接受的是思想、道德教育。并且了解受教育的意义、责任;了解大自然的规律;了解自己民族的辉煌历史、传统;要尊老爱幼、精忠报国(“礼、义、廉、耻”、“忠、孝、节、义”;“齐家治国平天下”)、顾全大局;学习历史上民族英雄人物的事迹等——注重精神上的充实。因为精神的东西是“形而上”的。
人类对自然社会、事物的影响,是靠人的言行来完成的;而人的言行,是靠头脑的指挥来实现的;而头脑是靠其世界观、方法论来推演的。所以头脑中的思想方法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要求是最重要的。这些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思想等,全都是精神的──“形而上”的。所以说人不管处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人总要有那么点精神(支柱)才行。
有科学,人类才能有文明。人类只要自觉的运用科学思想,改造事物成功──按事物客观规律实践成功,人们就会说你具有道德与文明。就而今现实社会中,从某些意义上讲,仍然还是有精神文明(理论指导),才能有物质文明(实践)。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不能分割开的。大家都知道事物(形而下之器)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如果追求物质的满足,那将是永远不能得以满足的。故而,其能决定社会是否会安定平衡的心理状态,也永远不会平衡。既而,社会永远不得安宁。如果是追求精神上的充实,就一句话:“人穷志不穷!”他就会,宁愿自己饿死、冻死,他也不会去偷、去抢、去杀人。不但如此,还可以激励自己靠艰苦奋斗的实际劳动去改变自己的落后面貌,而不会靠一种侥幸的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去改变自己的处境。这句话可以鼓励全社会去实干。“严于律已”、“身教胜于言教”。易学大家邵雍所着《黄极经世观物内篇》曰:“天下将治,则人必尚其行;天下将乱,人必尚其言。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其诡谲之风行焉……言之于口,不如行之于身。”正如我们的前辈,复合型专家型的领导干部张协和先生所说:“荡除虚夸浮华之恶习,弘扬求真务实之正气。全国青少年应警惕这一点!代代相传。”这都是易学与传统文化“重行”思想的经验总结。
张协和先生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和亲身参加各项科研活动的经验,他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和世界高科技文化的广阔前景。本着科学随文化而进步的信念,对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充满信心,对培养跨世纪复合型人材提出了殷切希望。1994年他预言:“第三次人类文化大繁荣将主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代高科技文化两者精华的结合。这种有机结合将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并成为人类进步的榜样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也将成为第三次人类文化大繁荣的旗帜。”愿他的遗愿能早日成为现实。
易学解析
──易学象数理论是解释卦、彖、象、爻辞的依据
张延生
 
多年来,人们往往对易学“象数理论”在易学思想研究过程中的作用有所忽视。本文试图用问答形式,回答《周易》中的13个小论点的象数理论根据,借以启发、认识、说明“象数理论”是解开《周易》中各卦、彖、象、爻辞的金钥匙。本人水平有限,在每题的问答中间虽然力图从象数的多方面去寻找答案,但难免有所牵强,只为一兑之言。不全面之处,望重斧以补正。
1. 师卦六四爻的爻辞为什么说“师左次”﹖
2. 泰卦象传为什么说“以左右民”﹖
3. 明夷卦为什么六二曰“夷于左股”﹖六四曰“入于左腹”﹖
4. 小畜卦彖传为什么说“柔得位而上下应之”﹖
5. 大有卦为什么彖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
6. 蹇卦为什么彖曰“利西南,往得中也”﹖“利见大人,往有功也”﹖
7. 师卦为什么六五曰“长子帅师,弟子舆尸”﹖
8. 噬嗑卦为什么彖曰“刚柔分”﹖“柔得中而上行”﹖
9. 同人卦为什么九四曰“乘其墉,弗克攻”﹖
10. 归妹卦为什么六五曰“月既望”﹖
11. 归妹卦为什么九二曰“眇能视”﹖
12. 涣卦为什么卦彖曰:“王假有庙”﹖
13. 小过卦为什么六五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1、师卦六四爻的爻辞为什么说“师左次”﹖
答:师 卦的六四爻在二、三、四爻互震 之上位,阴爻居阴位,得位,但五、六两爻为阴爻与四爻互成坤 。坤者众也、静也,众而无动向,又震为动、为帅领,为师、为征,坤震互为帅众之象。故曰:“师”。
古人尚右,师以右为主、左为次。六四爻在上卦坤 之初爻,上卦代表左;同时,六四爻在二、三、四爻互震 之上,震也为左、故曰:“左次”。“次”又为舍、为退、不进之意。六四爻虽得位,但六五、上六两爻均为阴爻所居,阴与阴同性相敌,互相排斥。其中六五阴居尊位,上六为阴爻当位,六五又与九二阴阳相应,互相吸引,六四被包围在其中,再加之六三与六四相邻,互相排斥,六四越发是进退不能(上卦为前、为进。下卦为后、为退);再者,四爻为二、三、四爻互震 之尽头,因而不能再前进了,所以曰:“次”。
所以师卦六四爻说“师左次”。
 2、泰卦象传为什么说“以左右民”﹖
答:泰 卦二、三、四爻互兑 ,三、四、五爻互震 ,四、五、上爻互坤 (上卦为坤)。按后天八卦象意兑为右,震为左,坤为民,三卦连体,故曰:“左右民”。
震又为春,为生,兑为秋、为秋收,坤为民众,三卦连体有春生秋收哺育万物民众之象;同时,干为君,为天道,震为左,兑为右,坤为民众,有君王用天道左右民众之象。故曰:“以”。
又上卦四、五、上爻互坤 。坤为民。上卦为左。下卦初、二、三爻互干 、干为君。下卦为右。故曰:“左右民”。内卦干为体、为主,外卦坤为用、为次,“内卦贞,外卦悔”,有君子支持民众之象,故曰:“以”。
所以泰卦传曰:“以左右民”。
 3、明夷卦为什么六二曰“夷于左股”﹖六四曰“入于左腹”﹖
答:明夷 卦二、三、四爻互坎 ,坎险也、陷也、损害也,三、四、五爻互震 。震为“左”,为足;同时,震 卦的旁通(错)卦为巽 卦,故震伏巽。巽为股。六二爻又在互坎体之初爻,有开始(刚刚)有损害、有伤之意、故曰:“夷”。故六二曰:“夷于左股”。
明夷 卦的六二爻是由临 卦的二、三两爻互变位置而来的。二爻本为临 卦中初、二、三爻互兑 之中爻。兑为毁折、为伤。故“夷”。临 卦二、三、四爻互震 。震为左,震在后天八卦之数为三,在地支为卯位之末辰位之初,辰在后天八卦方位巽 位之初。巽为“股”。巽 又伏于震 卦之中。故六二曰:“夷于左股”。
明夷 卦六二爻为二、三、四爻互坎 之下位、坎 卦按半象概念来说为兑 卦的上两爻与巽 卦的下两爻所构成,故坎 卦中内含兑 巽 两卦半象,而兑为毁折,在人为伤,故曰:“夷”。巽为股,在后天八卦为左前方。又明夷 卦三、四、五爻互震 ,震后天方位在左。故六二爻曰:“夷于左股”。
明夷 卦六二爻如果动,其将变为阳爻,那么明夷 卦将变为地天泰 卦。泰 卦二、三、四爻互兑 ,兑为毁折,在人为伤。故“夷”。泰 卦反(倒、覆)象为否 卦,故泰 卦的第二爻与否 卦的第五爻对应,否 卦的五、四、三爻互巽 。巽为股,后天八卦方位在左前方;又泰 卦三、四、五爻互震 ,震 卦在后天方位在左方。故明夷卦六二曰:“夷于左股”。
如果用明夷 卦由初至上代表一个人的竖直整体结构的话,则初、二两爻代表脚、腓、胫、股部分;三、四爻代表腰、腹、胸部分;五、上爻代表项胫、面、头顶部分。而二爻正好在股部。二爻为二、三、四爻互坎 的下部。坎为腰、为生殖部分、为伤害、为患、为灾难、在人为病,故曰“夷”。三、四、五爻互震 ,震为足、为腿、为左侧、为痛。生殖部分的左侧腿部即为左股。故六二曰:“夷于左股”。
明夷 卦的六二爻在二、三、四爻互坎 之下位,又在初、二、三爻互离 之中位。坎为血卦,离为红,二卦合,为出血之象,故曰:“夷(伤)”。其上卦为坤 ,坤为腹。三、四、五爻又互震 ,震为左。合为左腹之象。以整体比拟看,为左腹下部有伤,左腹下部相连接的应为左股。所以六二爻曰:“夷于左股”。
明夷 卦六四爻在二、三、四爻互坎 之上位。坎伤也,故“夷”。六四爻又在三、四、五爻互震 之中,震为左、为痛。六四爻还在四、五、上爻互坤 之下位,坤为腹。为一爻进入三卦之中,故曰:“入”。再者,第四爻从人体整个竖直方向看也代表腹部位置。故六四爻曰:“入于左腹”。
明夷 卦六四爻在三、四、五爻互震 之中,震为左。四、五、上爻互坤 (即上卦),坤为腹。故曰:“左腹”。六四爻在震 卦之中,又在坤 卦之初,一爻在两卦之中。故曰:“入”。所以六四爻曰:“入于左腹”。
六四爻在明夷 卦上卦四、五、上爻互坤 之下位。坤为腹。故有下腹之象。同时,六四爻又在三、四、五互震 之中,震为左。所以六四爻又有左腹之象。因六四爻已进入坤 卦下体之中,故六四爻曰:“入于左腹”。
明夷 卦六四爻如果动,则明夷 卦变为雷火丰 卦。丰 卦四、三、二爻互巽 。巽者,入也。故曰:“入”。明夷 卦三、四、五爻互震 ,震为左。四、五、上爻又互坤 ,坤为腹。故曰:“左腹”。所以明夷卦六四爻曰:“入于左腹”。
 4、小畜卦彖传为什么说“柔得位而上下应之”﹖
答:小畜 卦按“易传”“阳卦多阴,阴卦多阳”之说当为阴卦(因其只有一个阴爻,其余均为阳爻)。那么六四爻当为卦主(全卦为一阴聚五阳)。六四爻为阴爻。阴爻代表“柔”。第四爻应为阴爻所在的位置,六四爻正好为阴爻在阴位,故“得位”。六四爻阴爻阴位与初九爻阳爻阳位阴阳相应,六四爻处在上卦,初九爻处在下卦,故曰:“上下应之”。所以,小畜卦的彖传曰:“柔得位而上下应之”。
小畜 卦为五阳一阴,一阴聚五阳。六四爻阴爻阴柔得位,又处于整卦的上体,与整卦下体中的初九爻阴阳相应。四爻承五、上两爻。四、五两爻相亲比(虽然五爻据四爻之上),四爻乘三爻,但阴阳相亲比,三、二两爻与初爻相敌比,有向上与四爻相亲近的趋势,故有上下五阳皆应之之象。所以其彖传曰:“柔得位而上下应之”。
小畜 卦六四爻为成卦之主,九五爻为主卦之主。六四爻以一阴畜五阳,其又阴爻居阴位──“得位”。阴爻为“柔”。“六四爻承九五爻、上九爻、且乘九三爻,但阴阳相亲比,又与初九爻阴阳相呼应,六四爻在上卦,初九爻在下卦,故曰:“上下应之”。所以小畜卦彖传曰:“柔得位而上下应之”。
 5、大有卦为什么彖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
答:大有 卦以六五爻为卦主。五爻在整个卦体中为阳爻至尊之位,为君王之位,为“尊位”。同时,六五爻又处上卦四、五、上爻互离 中位。在解易中往往下卦为干 ,上卦阴爻得中位时,被称为“大中”。凡一阴爻五阳爻之卦中阴爻(柔)在上时曰:“上下应之”;阴爻(柔)在下卦时曰:“应乎干”。故大有卦彖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
大有 卦六五爻阴柔处尊位,其又在上卦之中位,上卦为大,故“大中”。六五爻与九二爻阴阳相应;六五爻在上卦中位,九二爻在下卦中位,也为“大中”。故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
大有 卦六五爻处在第五爻,第五爻为尊,为天位,又处在外卦之中位,六五爻为阴爻,阴爻表示柔。阴居尊位,故曰:“柔得尊位。”五爻为大人之爻位,又为外卦之中,故曰:“大中”。六五爻上下皆阴爻,阴阳相感应,上下与其呼应,故曰:“上下应之”。所以其彖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
大有 卦的第五爻为其反象同人 卦的第二爻。同人 卦第二爻为阴柔居阴位,故得位,其又处下卦之中,故得中。同人 卦第二爻为大有 卦第五爻,以柔居刚位,故曰:“得尊位”。此两卦唯有二五两爻有阴阳相应关系,而此两爻各为其卦之卦主(一阴得中而压众阳之大)。故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
大有 卦与比 卦互为旁通。大有 卦六五爻变而为比 卦的九五爻。比 卦九五爻在其上卦之中位,而且只有此一个阳爻,“据有五阴,坤以众顺”。大有 卦五爻动,变为阳爻,使上卦成干 ,故曰:“大中”。五爻为尊位。大有 卦六五爻为阴爻,阴柔得尊位,故曰:“柔得尊位”。又二与五爻上下阴阳相应。故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
 6、蹇卦为什么彖曰“利西南,往得中也”﹖“利见大人,往有功也”﹖
答:一般爻题前面的“九”“六”是表示变的意思。蹇 卦的卦主是九五爻。九五爻变,上卦坎 变而成坤 。后天八卦坤 为西南为顺,故为“利”。外卦为往,蹇 卦的上卦坎 居外卦,故“往”。其九五爻又处外卦之中位,阳爻居阳位,故曰:“得中”,所以蹇卦彖曰:“利西南,往得中也。”
蹇 卦九五爻为君王之位,有大人之象,同时,五爻变而上卦由坎 变为坤 ,坤为顺、为利,又坤伏干,干为大人。并且三、四、五爻互离 ,离为目、为明、为见。故曰:“利见大人”。九五爻又处外卦,外卦为往,又处第五爻“多功”之位,坎 变而成坤 ,坤土生万物,故曰:“有”。所以蹇卦彖曰:“利见大人,往有功也”。
蹇 卦由小过 卦而来。小过 卦外卦震 由坤 卦一索而来,坤 卦在后天八卦方位处西南方。小过 卦外卦由坤 再索而变为坎 (中男),即小过 卦的第四爻阳爻进居五爻而成蹇 卦,四爻由低位向五爻高位发展,有前往之象,而蹇 卦九五爻阳爻居阳位,还得上卦之中位,故有中正之位。九五爻又与六二爻阴阳相应,还与六四、上六亲密相比,虽有上六爻所乘,但上六与九三阴阳相应。六四与九三又成亲比,故上六爻反而顺之。四爻对五爻承之。所以九五爻得中有应,阴阳相感,故有“利”。所以蹇彖曰:“利西南,往得中也”。
蹇 卦三爻与五爻“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九五爻为阳爻得阳位、尊位,为多功之位;同时,又得外卦之中位。外卦为往。九五爻又与六二爻(下卦中位)阴阳相应,有上下层呼应,下层阴上求上层阳之义,故有利。九五爻还是由小过 卦的第四爻往居五爻而得,而五爻刚健中正,有尊贵大人之象。蹇 卦三、四、五爻互离 。离为目、为明、为见。故蹇彖曰:“利见大人,往有功也”。
 7、师卦为什么六五曰“长子帅师,弟子舆尸”﹖
答:师 卦的九二爻为师 卦唯一的阳爻,其为师 卦之主,六五爻也是师 卦之主。九二爻与六五爻上下阴阳相应。六五爻为君王之位;为上卦之中位,坤 主众也、民也。二、三、四爻互震 。九二爻震 之下爻。震为长子、为帅、为惩、为征、为军队。六五爻处上卦,上卦为前,其还在震 卦之上,之前。故有帅领众军民之象。所以六五曰:“长子帅师”。
九二爻为初、二、三爻互坎 中位,坎为中男,为震 卦长男之“弟”。坎为弓轮。二、三、四爻互震 。震为舆、为车。至四爻以上重坤 ,坤为平、为躺、为众多、为阴人、为死门,为尸象。坎又为败、为血卦。全卦合为弟弟的车上摞着一层层流着血的死尸之象。故六五曰:“弟子舆尸”。
师 卦第五爻若变(由阴爻变为阳爻),则师 卦就变为纯坎 卦。纯坎 卦中四、五、上爻组成坎 ,三、四、五爻组成艮 。艮 反象为震 。震为长男(“长子”之象),又为师、为征、为帅。九五爻与上六、六四爻亲比,又据以下二阴,同时得正、得中、得尊、得君王之位,故有帅众之象。再者,师 卦与同人 卦旁通。同人 卦与师 卦相对应的第五爻在同人 卦上卦干 之中。干为君王、统帅之象。同人 卦下卦为离 。离为兵戈、为戒备、为依附。同人 卦二、五两爻上下阴阳相应,有君王统帅军队一呼百应之象。所以师卦六五曰:“长子帅师”。
纯坎 卦中三、四、五爻互艮 ,艮为少男,四、五、上爻互坎 ,坎为中男,均为震长男之弟(“弟子”象)。坎又为血卦、为灾难;艮还为静止、为自身、为坟墓、为顶端(有到了尽头之意),而九五爻在艮 上坎 中,有灾难临身之象。师 卦还是纯坎 卦的归魂卦,其下三爻(即初、二、三爻)回归坎 体,有魂入墓之象。又师 卦二、三、四爻互震 ,震为车。从全卦看有车上装满死身之象。故六五曰:“弟子舆尸”。
 8、噬嗑卦为什么彖曰“刚柔分”﹖“柔得中而上行”﹖
答:噬嗑 卦的阳爻(代表刚)被阴爻(代表柔)所分隔开来(阳爻与阴爻相间而不相杂而成)。故曰:“刚柔分”。
此卦的二、五两个中位全被阴爻所占据。阴爻为柔。故曰:“柔得中”。一般在《周易》中,阴爻在下,阳爻在上(即柔在上刚在下)是常例,若阴柔居上体的话,往往言“上行”;若刚居下体的话称“来下”。噬嗑 卦由否 卦的九五爻下降到初爻之位,初六爻上升到五爻之位而成噬嗑 卦之主(有的称“内卦三柔分一居五,外卦三刚分一居初。”),五爻为上卦之中位,故噬嗑卦彖曰:“柔得中而上行”。
若以卦变而言噬嗑 卦由益 卦的九五爻下降至四爻之位,而六四爻上升至五爻之位而成。六四为阴为柔,今柔居五爻之位为“上行”,又占据上卦之中位,还成为噬嗑 卦之主。故其彖曰:“柔得中而上行”。
噬嗑 卦六五爻及六二爻两阴爻分居上下卦位之中位。阴爻代表柔。故曰:“柔得中”。一般阴爻(柔)应承阳爻(刚),即阴爻居阳爻之下位为常理。此卦六二爻阴爻乘初九爻阳爻,六五爻阴爻乘九四爻阳爻,均占据阳爻之上位,故曰:“上行”。所以噬嗑卦彖曰:“柔得中而上行”。
 9、同人卦为什么九四曰“乘其墉,弗克攻”﹖
答:同人 卦二、三、四爻互巽 ,巽为绳直、为风、为蛇(其形弯延曲折)。三、四、五爻互干 ,干为圆、为京城之象、四爻在三、四、五爻互干 之中,干 巽 互体有城墉之象。四为二、三、四爻互巽 之最上爻,有登至墙之上之象。故曰:“乘其墉”。
同人 卦二、三、四爻互巽 ,巽为进退不果、有迷疑不进之象、故曰:“弗”。三、四、五、爻及四、五上爻互干 、重干、干有强暴、残酷、锐进之象。所以说有攻战之象。故曰:“弗克攻”。
再者,同人 卦的旁通卦为师 卦,师 卦有出师征战之象。师 卦二、三、四爻互震 ,震为征战、出师作战之象。四爻为震 之最上爻,表示一个事物发展的终止阶段。故有征战结束之意。同时,师 卦三、四、五爻及四、五、上爻互坤 ,坤为终、为消极、平稳、静止、胆怯。四爻在坤 中,故无动向。故曰:“弗克攻”。
师 卦二、三、四爻互震 ,震有征战象。师 卦初至五爻连互为师 卦,师 卦本身就有征战之意。初至四爻连互为解 卦。解卦有懈惰、松散不集中之意。二至五爻连互为复 卦,复卦有复返、还归、自我反省之意。故有不进之象。同时,三至上爻连互为坤 卦,坤卦有元亨、有通达、众顺之象,故不用再战。六四爻在坤 中。师 卦与同人 卦旁通。故同人卦九四曰:“弗克攻”。
同人 卦中九四爻在爻题中的“九”表示变的意思。故同人 卦变为家人 卦。家人 卦中六四爻是由同人 卦二、三、四爻互巽 之上位变来的。巽为墉。在家人 卦中六四爻乘九三爻。本之两卦互相参照看有“乘墉”之象。故曰:“乘其墉”。
在家人 卦中四承五、上,亲比五、三两爻;又四与初阴阳相应;二与初、三爻相亲比,又与九五爻阴阳相应;虽然二、三、四爻互坎 ,坎有险、困、灾难之意,但并无战象。四爻本身又处“多惧”、忧疑不进之位。故同人卦六四曰:“弗克攻”。
再看,家人 卦的旁通卦为解 卦。解 卦四、五、上爻互震 ,震为征战。而家人 卦本身就有一家人和慕之意。家人 卦初至四爻连互为成即济 成功之象,三至上爻连互为家人 合慕各正其位之象。虽然二至五爻连互为未济 ,为未成功之象,但二至上爻连互为涣 ,有披离解散之意。初至五爻连互为离 卦,离卦有离散、互相依辅、心心相应互相理解之意,虽离为兵戈,故也无征战之心。家人 卦与解 卦、解 卦与同人 卦旁通。故同人卦六四爻曰:“弗克攻”。
 10、归妹卦为什么六五曰“月既望”﹖
答:归妹 卦中三、四、五爻互坎 ,六五爻在坎之上位,为互坎之未。坎为弓轮、为月,故有圆月之末之意。“既望”指满月,阴历十六日的月亮。故其六五曰:“月既望”。
归妹 卦中六四爻为三、四、五爻互坎 之上位,为四、五、上爻互震 之中位。坎为弓轮、为月,震为东方,为大。四、三、二爻互离 ,三、二、初爻互兑 。离为日、为见,兑为西方、为小。各卦合看有“大”圆月在东方,“小”太阳在西方之象,此正是日月相对我们看到的阴历十五、十六日月望时所看到的天象。所以归妹卦六五爻曰:“月既望”。
如果归妹 卦代表整体事物时,五爻为成功圆满之位。如整卦表示圆月,五爻则为月亮几乎盈满之时。故归妹卦六五爻曰:“月既望”。
 11、归妹卦为什么九二曰“眇能视”﹖
答:归妹 卦中九二爻在四、三、二爻互离 之下位,在初、二、三爻互兑 之中位。离为目、为眼、为视;兑为毁、为缺损。二卦互连有眼目缺损之象。故曰:“眇”。因九二爻在离 之下位,为刚刚才毁损一部分,故而还能视(二爻虽不当正,但得中,又与六五爻相应)。所以归妹卦九二曰﹕“眇能视”。
归妹 卦下卦为兑 ,兑为毁、为缺。二、三、四爻互离 ,离为目、为视。两卦合为眼目缺损之象。所以“眇”。九二爻为阳爻,可处在阴位之上,虽不正位,但得中,还与上卦中位六五阴阳相应,与六三阴阳相亲比,所以与九二爻具有相互协作、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弥补之象。又九二爻处初、二、三爻互兑 之中位(没完全毁坏),处二、三、四爻互离 之初(能看见一部分)。故归妹卦九二曰:“眇能视”。
 12、涣卦为什么卦彖曰:“王假有庙”﹖
答:涣 卦彖曰:”王假有庙”之意主要是由于五爻之意而来。涣 卦三、四、五爻互艮 ,艮为宗庙。四、五、上爻互巽 ,巽为僧尼之道。故曰:“有庙”。而五爻居艮 之末,艮还有止、至之意。故日﹕“假”。因为九五爻阳居阳位,得位,五爻本为君王之尊位。故日:“王”。所以涣卦彖曰:“王假有庙”。
涣 卦五爻如果变,其变为蒙 卦。蒙 卦四、五、上爻互艮 ,艮为宗庙、为阍寺。五爻处在艮 之中位,故有进入庙中之意。蒙 卦六五爻伏阳爻,为得中,得君王之位。故曰:“王”。故涣卦彖曰:“王假有庙”。
因为涣 卦是由否 卦的二爻升至四爻之位,四爻降至二爻之位所形成。否 卦的二、三、四爻互艮 ,艮为宗庙、为阍寺。否 卦上卦四、五、上爻互干 ,干为君、为王。外卦(上卦)为往,故有至象。所以涣卦彖曰:“王假有庙”。
 13、小过卦为什么六五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答:小过 卦三、四、五爻互兑 ,五爻在兑 之最上爻,兑为小雨。二至五爻大坎 之象,坎为水、为雨,六五又处在大坎 之上。故曰:“雨”。水在天上为云,落地为雨,六五爻处“三才”之天位,故为“云”。兑虽为小雨,但其下二、三、四爻互巽 ,巽为风。两卦合为风吹雨散之象,故“不雨”。兑 其倒(反)象为巽 ,巽 反(倒)象为兑 。巽为风、为云,兑在天上也为云,兑巽两卦重合,故为“密云”。所以小过卦六五曰:“密云不雨”。
小过 卦六五爻变,则其变为咸 卦。咸 卦三、四、五爻互干 。干为自我,为郊野。咸 卦四、五、上爻互兑 ,兑为西。其与干互重,故有“西郊”象,故小过卦六五曰:“自我西郊”。
又小过 卦虽三、四、五爻互兑 ,兑为小雨,而六五爻乘九四爻并占据上卦中位,但其位不当,不稳定。初、二共承三爻,二承三、四两爻,有支撑之意。虽然五爻与四爻相亲比,但五爻又与二爻敌应,有排斥、离散、不能向下之意。三爻据二爻又与上爻阴阳相应不可分离,互相吸引;初、二又承三(支撑三),故三不能向下运行;四虽与初阴阳相应,阴阳相吸有下降的可能,但此两爻均不当位,又与九三爻相敌亲,互相敌视,互相排斥,同时,还与六五爻阴阳相亲比,有向上靠近之趋势,故而也不能下。虽三、四、五爻互兑 ,兑为小雨,但三个爻均不能向下发展,故曰:“不雨”。上卦(天上)为震 ,震为雷,本无雨。下卦(地上)为艮 ,艮为阴间多云而无雨。故全卦也是“不雨”象。三、四、五爻互兑 ,兑 与艮 旁通,艮为稠密。为阴间多云。兑 反象又为巽 ,巽又为云,故曰:“密云”。所以小过卦六五曰:“密云不雨”。
从小过 卦像形之象看,如果将其三、四两爻做为中心,做为市区看的话,那么,初、二和五、上几爻就可做为边缘、郊野来看啦。另方面,如从整个六爻卦象来看,内卦为市区,则外卦就为郊野。而六五爻正处外卦之中位,又处三、四、五爻互兑 之上位。兑为西,合观之有西郊之象(就兑 本身看,初爻为初始、为内,上爻为终、为外、为郊象)。故曰:“西郊”。六五爻处四、五、上爻互震 之中,震 覆(倒,反)象为艮 。又六五爻处三、四、五爻互兑 之上,兑 又与艮 旁通(也可称兑伏艮)。艮为自身,故有“自我”象。从六五爻与六二爻相敌不应,与上六敌亲相斥看,虽然其与九四相亲比,可九四又不当位、不稳定,当然九四与初六阴阳相呼应、相吸引,较为有利,可六五爻得上卦中位又乘九四爻,又有欺压九四之意,故六五与九四又不能亲,使六五处于独立无援的境地,六五爻为“自我”找出路之象。综观六五应曰:“自我西郊”。
小过 卦与中孚 卦旁通。虽然小过 卦六五爻为三、四、五爻互兑 之上,兑为小雨,但任何事物要向其反面转化。而中孚 卦九五爻为其四、五、上爻互巽 之中,巽为云。九五爻还居三、四、五爻互艮 之上,艮为止、为阴间多云到了极限,为土,克水,已没有雨象,只有多云象(虽然艮伏兑,兑有小雨象,但五爻处于兑之最上爻,已为小雨发展到了最后穷极阶段了。也不会有雨了)。故小过六五曰:“密云不雨”。
中孚 卦九五爻与九二爻敌应,互相排斥,又被六三、六四爻相承,相支持。虽九五与上爻敌亲相互排斥,但又与六四爻亲比接近,但其得中、当正不动,还据六四爻之上,承而不亲,上九爻又与六三爻阴阳相应,不可分离。所以九五爻有予下不能之势,虽小过 卦与其相应的六五爻具有雨象,但也处于上卦(天位)。所以有“不雨”之象。小过 卦六五爻居三、四、五爻互兑 之上,兑后天八卦方位为西。中孚 卦九五爻处外卦(上卦)之中。内卦为兑 ,兑为西。如果以中孚 卦全卦代表西边时,内卦兑为体、为主、为西、为近,则处外卦就应为用、为次、为远、为郊野了。故曰:“西郊”。中孚 卦九五爻处三、四、五爻互艮 之上,艮为自身,有自我之意,所以小过卦六五爻有“自我西郊”之象。
 
编者注:此文为张延生先生在“第十一届国际易经研讨会”上发表的重要论文。受到与会者的极大好评,被认为是揭示易经的独具特色的途径。此文可对中国文化研究者以重要启示。“第十一届国际易经研讨会”上发表的重要论文。受到与会者的极大好评,被认为是揭示易经的独具特色的途径。此文可对中国文化研究者以重要启示。
现今研习易学存在的思路问题
张延生 2006-2-17
 
《周易》中的“易经”部分,是周文王和周公(又名周公旦、周武王之弟)总结、汇总、归纳的他们以及他们之前,人们利用“易学”知识进行实践经验的“兆头”(先决条件,原因)与结果的记述。藉以供自己或他人(包括后人)研易、学易、玩易者参考。有的一个爻的后面,记录了好几件事情的发展、“先兆”及其结果。而我们的某些“易学家”,非要通过训诂、“考证”、“文字意义”,把这几个字所描述的数个事物以及它们的结局,“说”成一句话——解释成一个事情的一个结局。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就会形成“驴唇不对马嘴”的结果。比如∶“老远看见像是一群盗贼来了。最后走近了,一看,是迎亲的人。没事,没有什么过错。”这不是语无伦次说胡话吗。“易学”思想的思路哪能这么乱、这么语无论次呢。“易经”中的逻辑推导过程与逻辑关系是非常严紧的。
无论是“马王堆”中的“帛书易经”也好,还是而今“双古堆”的“简”易也好,从其中都能发现∶在秦汉之前,“易学界”的人们有这么个传统习惯,那就是按“易学”的哲理规律实践之后,将其实践的经过及其对应的结果和正确与否,记录在卦、爻之下。有的爻后面记录了数件事的结果。以供他人及后人玩研“易味”者参考。由于大家的实践环境条件有限及目的性的不同,所以不会也不可能将易卦、易爻中的全部内涵都能反映与表述出来。因为每个卦与每个爻都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与“广大悉备”的,再加上各卦、爻之间的“互”、“易”、更替、转换、交变、分布等“象”变,所以易卦的每个卦或每个爻的内涵意义,绝不只是固定的“死的某些内容”,而是根据不同的先决条件、需求与目的等,有其各自时空对应条件下极其丰富的具体内涵意义的。包括文王与周公总结、归纳、记述出的了了内涵的《周易》,也不例外。因此单*《周易》中了了的内含内容,是根本无法使人们真切地体会、感受到伏羲创卦表述方法的全部、完整的内涵意义的。
再者,由于年代久远,以及远古时文字的不完善、不健全与地区、地域语言文字的校大差异;再加上反复地传抄、刻录;又加之个人对其记述内容理解的差异,往往有的“先兆”辞写录上去了,但其结果(结局)辞却丢掉了;有的结果和结局辞写录上去了,可是“征兆”辞又给丢掉了等等。按“易学”一般正常的逻辑思维,应该是既有“先兆”辞又有结果(结局)辞句才是正确且全面的记述方法。换句话说,“易经”卦爻辞的内容的记述与叙述方式,是先有“先兆”及“先兆辞”,后有结果及结局辞才是真正正确的“易学”记述方法。由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而相互对应联系着的,所以任何事物、事物之间及其规律都是有其因果与连带关系的。
比如∶“干”卦“用九”曰∶“见群龙无首。吉。”
【整个“干”卦都是以“龙”做为“征兆”辞的内容。“干为大始”、为一切事物最大最根本的道理。“易经”中又将其放在群卦之首。因为“龙”是变化无穷的“动物(事物)”,所以用它的“变色龙”的特点来表示一切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易学”主体思想。这也充份说明了,中华文化之源就是以崇拜“龙”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决不是以崇拜生殖器为主的“生殖崇拜”文化。】
为什么“见群龙无首”就吉呀?
没有头领领导大家,带领大家,社会不就乱了吗。
“干”()卦6个爻的爻辞后面,为什么还要有个“用九”爻辞呀?
64卦中,并没有7个爻的卦,都是6个爻的卦呀。
这是说明,在组成确定6个爻的“干”()卦的时候,6个爻都在变动。说明问者想办的事情或牵扯的变化的事情或事物太多了(很多事物都在同时变动);没头序;没主意;找不到事情或事物的主次、先后。这时你就也别考虑及顾虑那么多了,随便从中找一件你想干的事(“见群龙无首”——没有主次吗)去干,就行了。这爻辞讲的是【处理复杂变化的事物的一种哲理方法】。
实际,从其天象“征兆”来说,是指,当你出门去办事的时候,看到天空上“东方苍龙七星”,其最前头的那颗星(即“龙头”),在地平以下或看不见的时候。遇到这种“征兆”,说明你出门去办的事情一定顺利。可是你不能去办与提拔、当官或与领导有关的事。如果你要去办当“头”(领导)的事就麻烦了。因为不能有“首”吗。“无首”(无头领、无领导者、无主人)才“吉”呀。
还说明,出门办事,看到“龙”的形像(图、画、形、“变色龙”、舞龙灯等),其“龙头”你看不到或缺损了,你去办事一定顺利。当然,也忌当领导的、带头的、首要的事啦。
九二爻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其意思说,你出门看到天上的“东方苍龙”七颗“龙”星,都在地平(地平线)以上的时候(换句话说,七颗“龙”星都同时能在地平线以上的附近看到时),你去叩见“大人”(找领导、找有权势的人)或“走上层路线”、“开(走)后门儿”、拜见老年人等,就一定能够见到。而且你想通过他(她)们办的事情,也容易办成。
以上“干”()卦中的例子是不是说明,爻辞的章法,是一个“先兆”,紧接着就是一个结果。“易经”由于传抄的历史年代多了,在传抄地过程中,“先兆”往往得不到重视而被忽视或抄丢了。由于较重视结论、结果、结局,因此这些内容往往就给抄录了下来。造成这种结果,这也是由于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容易偏重、注重观察、分析、研究事物的结果,而往往会忽略“先兆”(与事物结果相对应的起因)的缘故。
“万事开头难”嘛。这也是咱们经常讲到的“外应”对应规律的具体体现。
又由于在全部的“易学”的卦、彖、象、爻辞的记录与记述中,几乎都没有提及到当时确定这些卦、彖、象、爻辞义时的“感而遂通”的环境、条件、时空变换及“灵感思维与其趋向”等,尤其是当时问卜者的“提问辞”内容,故而缺乏了第一手针对性的“对应性答辞”。故而我们只能暂时依*一些古代传下来但多被大家所共认的一些所谓的具体内涵内容,对字、辞意进行“观象系辞”的对比确认。这当中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处,但是“易学”所推广使用的“象数易学”的根本分析、确认思路与方法是不可能出太大的疏漏的。这也是我们用到同一个卦的卦象意义时,为什么在某个确定的卦、爻中是采用这种意义解说而不采用另种意义解说的原因——就是因为缺失掉了当时进行判断时的针对性的“提问辞”及“感而遂通”的环境、条件、时空转换状态等因素。这也是我们在断卦过程中,出现的每一卦或爻都是“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的,可是,你为什么偏要向这方面判断解说而不去向别的方面判断解说的原因。这也是因为【任何事物,任何的时空关系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任何时空条件下的任何事物,互相间总是相互联系及互动的】。在判断过程中,你当时的思维与思想认识,也是受当时的时空结构关系中综合场效应的控制(限制、感染、启迪等),你必然这样(不由自主)去想,必然这样(不由自主)去判断。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教训。在今后的判定推导过程中,千万别忘记记录判定的当时“提问辞”与“感而遂通”的时空环境状态的状况!这与往后的人们再对你的推导方式、方法的学习与研究时,将会提供第一手具有针对性的“感知”根据(条件)。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还是“三易”并存的。这在《周礼》中就有所记述。说明了,在周公制礼时,就已指定由春官“太卜”和“筮人”分别掌握夏、商、周“三易”的方法。其中曰∶“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又名八卦、基本卦、三爻卦)’皆八。其‘别卦(又名重卦、六爻卦)’皆六十四。”即“太卜”负责“三易”的占卜之法,“筮人”负责“三易”的占筮之法。“春秋”时鲁国左史左丘明所作的《左传》和《国语》以及其它古籍中,都记述了是“三易同时并行”的。因此,可以知道“三易”在周朝时期还是并存的。而且都是以“八卦”(八个基本卦、八个基础卦或“八经卦”)为“体”,六十四卦为“用”的。这与后来与现在某些人的想法与猜想是不同的,它并不是以六十四卦为“体”。
在《周易》之前,特别是在夏、商两代以前。有人和某些资料上说,还有伏羲所创的“先天易”、神农的“连山易”(有人称做“列山易”)、黄帝时期的“归藏易”,还有尧、舜时期的“先天易”。这些“易”都注重天、地、人(“天地生”会更确切一些)“三才”之道及“尚象制器以致用”。尤其是到了《周易》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作了“易”的“十翼”(又名“十传”)开始,就成了象、数、理并学,文哲科并进的学风。这就又恢复了易学的本来应有的面目。因此,“卜”、“筮”之“占”术,就成了易学的支流和末枝。可是,在夏朝时期,人们研、学、用“易”的目的是为了(注重)“筮”;在商朝期间,人们研“易”、学“易”、用“易”的目的是侧重于“卜”;到了西周时期,人们研学用“易”的目的是为了“卜”、“筮”并用。
相传,伏羲画卦;神农作“连山”;黄帝作“归藏”。伏羲画了卦,可是自已并没有称说作了“易”。后来神农作“连山”,黄帝作“归藏”,虽然说是“作”,可是也并没有称“连山”和“归藏”为“易”。“易”是到了西周时期,掌管卜筮的主管——“太卜”们才把“连山”、“归藏”、“周易”并称为了“三易”。也可以说,自达周文王作《周易》经文起,才有了“易”这样的名称的。所以,后来的人们才把“连山”和“归藏”追冠以称为“易”。这个“三易”的发展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前后大约经历了3500年左右。
后来易者郑玄还总结说∶“‘连山’、‘归藏’言彖,本其性质。‘周易’占变,效其流通。”也就是说,“连山”、“归藏”是谈判断(结果)结论的,而《周易》是谈变化的道理的。
当然,在这“三易”中的《周易》之前数百年,据《古三坟?形坟》中记述,还应该有“乾坤易”的存在。虽然,在排列上与《周易》类似,但必定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即“乾坤易”是以“干、坤、阳、阴、土、水、雨、风”八类事物与“天、地、日、月、山、川、云、气”八种事物进行对应搭配排列而成六十四卦的。其与“京房易卦”的排列方法相似,也是分做八个基本宫各自分别进行对应搭配。可能“京房八宫卦”次序(“归魂易”),也属受此方法影响而确立的成卦方法及变卦规则。因此说,这不仿也是一种成卦、变卦的思想。
后人金履祥认为∶“邵氏‘互体’、既济诸卦图,即《连山》之遗法也。后世‘纳甲’、‘归魂’之法,即《归藏》之遗法也。”
也就是说,宋朝时易学大家邵雍的“互体”、“既济”诸卦的卦图,可能就是“连山易”所遗留下来的“卦变”方法,而后来的“纳甲”、“归魂”等卦的变化方法,可能是“归藏卦”遗留下来的某些“卦变”方法。
由此易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较早的易学发展过程中,“八卦”的内涵是何等的重要。可以说,没有“八卦”的表义内涵,“易学几乎息也。”
我们古今的研易方法与道路,除了政治的原因外,主要是受到了易学权威和导师们的偏重与好恶及影响,走上了各种发展易学的道路,当然他们的道路会有优劣盛衰之分。如果我们不了解和掌握易学的过去、现在的变迁与发展的具体内涵,就不可能知晓易学将来的发展方向。否则,会把大家带入歧途的。
因为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化都是与实践相结合的,没有实践的亲身感受与体会,只*逻辑的联想和推理,往往对易学规律的理解一定是片面、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希望能多见到对古易与现代易结构、分布等的分析、归纳的好文章。当然这里所指的不仅是训沽方面的好文章,“象数易学”的好文章尤为重要!
《周易》中的象数易学举例
以“象数学”来解释《周易》中爻辞的例子,以示“易学象数学”之一斑
张延生 2006-2-17
颐”四曰∶“虎视眈眈”
“虎”在此有“虎”、“老虎”之意。
四至上爻为艮( )卦。艮有“虎”之象。艮“反”为震( )卦。震“旁通”为巽( )卦。巽有“虎”之象。也可,艮“旁通”为兑( )卦。兑“反”为巽( )卦。巽有“虎”之象。同时,二至上爻“互”“艮类”之剥( )卦。剥有“很大、相当大、很多、许多、众多、相当多、成群、成群接队、一连串”的“大虎”、“大群虎”的“虎”之象。且四与初爻阴阳“相应”。初至三爻为震( )卦。震“反”为艮( )卦。艮有“虎”象。也可,震“旁通”成巽( )卦。巽有“虎”之象。而初至五爻为复( )卦。复“反”为“艮类”的剥( )卦。剥有“很大、相当大、很多、许多、众多、相当多、成群、成群接队、一连串”的“虎”之象。也可,复“旁通”为“巽类”的姤( )卦。姤有“很大、相当大、很多、许多、众多、相当多、成群、成群接队、一连串”的“虎”之象。又四爻变,则二至四爻成艮( )卦。艮有“虎”象。艮“反”为震( )卦。震“旁通”为巽( )卦。巽有“虎”之象。也可,艮“旁通”为兑( )卦。兑“反”为巽( )卦。巽有“虎”之象。同时,艮上“互”三至五爻的坎( )卦。坎有“低处”、“溺”、“困”、“病”、“聪明”、“偷”、“盗”、“沉默”、“中毒”、“走私”、“弓箭”、“视盘”、“泉”、“大川”、“寂静”、“冰冻”之象。坎艮上下“互”,即蹇( )卦有“低处的虎”、“溺水的虎”、“围困下的虎”、“病虎”、“聪明的虎”、“被(偷)盗窃的虎”、“沉默之虎”、“中毒的虎”、“走私的虎”、“弓箭下的虎”、“视盘中的虎”、“泉边之虎”、“大川中的虎”、“寂静环境条件下的虎”、“冰冻的虎”的“虎”之象。且艮上还“互”四至上爻的离( )卦。离有“漂亮”、“空腹”、“大眼”、“火圈”、“窥视”之象。离艮上下“互”,即旅( )卦有“漂亮的虎”、“肚子空空的(饿)虎”、“大眼睛的虎”、“钻火圈的虎”、“偷窥中的虎”的“虎”之象。而四至上爻的艮( )卦变成为离( )卦。艮有“虎”象。离有“视”、“发现”、“火烧”、“电”、“栅栏”、“笼”、“孔”、“(雌)母”之象。艮“之”离,“虎视眈眈”、“虎被发现”、“虎被火烧”、“电老虎”、“栅栏外的老虎”、“虎笼外的虎”、“钻空子的虎”、“母老虎”的“虎”之象。
另外,按传统易说有人认为,三至五爻与二至四爻都是坤( )卦。坤有“虎”与“地”之象。其两卦的“互”坤( )卦,有“众虎”、“多虎”、“群虎”、“虎群”、“田地中的虎”、“躺着的虎”、“卧虎”、“死虎”、“书中虎”、“被杀害的虎”、“迷失的虎”、“鬼虎”、“夜里的虎”、“国宝虎”、“外国虎”、“关起来的虎”、“藏起来的虎”、“与牛斗的虎”、“安静的虎”、“理想中的虎”、“(雌性)母虎”、“虎母(妈妈)”、“有害的虎”等的“虎”之象。同时,四与初爻阴阳“相应”。初至四爻为复( )卦。复“反”为“艮类”的剥( )卦。剥有“更大、更多、还大、还多、再大、再多、较大、较多、还是、又是、再是、更是、着重是、更加是、加倍”的“虎”与“坐地虎”之象。也可,复“旁通”为“巽类”的姤( )卦。姤有“更大、更多、还大、还多、再大、再多、较大、较多、还是、又是、再是、更是、着重是、更加是、加倍”的“虎”之象。且初至五爻为复( )卦。复“反”为“艮类”的剥( )卦。剥有“很大、相当大、很多、许多、众多、相当多、成群、成群接队、一连串”的“大虎”的“虎”与“坐地虎”之象。也可,复“旁通”为“巽类”的姤( )卦。姤有“很大、相当大、很多、许多、众多、相当多、成群、成群接队、接连不断”的“虎”之象。而三至上爻成“艮类”的剥( )卦。剥有“更大、更多、还大、还多、再大、再多、较大、较多、还是、又是、再是、更是、着重是、更加是、加倍”的“虎”与“坐地虎”之象。再有,二至上爻为“艮类”的剥( )卦。剥有“很大、相当大、很多、许多、众多、相当多、成群、成群接队、接二连三”的“大虎”的“虎”与“坐地虎”之象。又四爻变,则三至五爻的坤( )卦变成为坎( )卦。坤有“虎”象。坎有“灾”、“溺”、“病”、“淋”、“雪”、“丛棘”之象。坤“之”坎,有“虎成灾”、“溺水之虎”、“病虎”、“淋雨的虎”、“雪中虎”、“藏入丛棘中的虎”的“虎”之象。
《周易》爻辞中,用“象数易学”方法寻找“病”“疾”的例子
 
“遁”三曰∶“有疾厉”。
“疾”在此有“疾病”、“疾患”、“病”、“病症”之意。
初至三爻为艮( )卦。艮有“鼻”、“背”、“手”、“脚”、“手背”、“脚背”、“手指”、“脚趾”、“胃”、“左足(腿)”、“左下腹”、“左下颌”、“阻塞”、“梗阻”、“增厚”、“肿瘤”等“疾病”的“疾”之象。艮“旁通”为兑( )卦。兑有“坏伤”、“破损”、“痣疮”、“肺病”、“气管疾病”、“伤残”、“口腔”、“牙”“咽喉”、“肺”、“气管”、“右臂”、“右胁”、“右耳”、“右面颊”等“疾病”的“疾”之象。艮“之”兑,有“背、手背、脚背、手指、脚趾、鼻子、胃部、左腿、左下腹、左下颌、口腔及牙齿的左后侧或左下方有损伤或手术过”的“疾病”的“疾”之象。且艮上“互”二至四爻的巽( )卦与三至五爻的干( )卦。巽有“胀气”、“胆”、“筋”、“根健”、“长”等象。巽艮上下“互”,即渐( )卦有“胃胀气”、“胆石症”、“手背、脚背、背部的筋痛”、“健壳增生”、“长型肿块与良性肿瘤”等“疾”之象。干有“寒”、“凉”、“梗死”、“堵塞”、“头”、“骨”、“股骨头”、“食道”、“大肠”等象。干艮上下“互”,即遁( )卦有“胃寒凉胀气”、“血管梗死”、“脑血管阻塞(以头部右后方的右下部为主)”、“头部良性肿物与肿瘤”、“骨结石”、“股骨头增生或活动不便”、“食道梗阻或食道良性肿物”、“大肠梗阻”、“大肠良性肿块”、“大肠息肉”、“淋巴结核”、“淋巴液与淋巴系统运行不畅”等“疾”之象。同时,三与上爻“敌应”。三至五爻与四至上爻均为干( )卦。干有“头病”、“寒凉”、“骨病”、“旧病”、“慢性病”、“左腿与各圆关节病”、“左下腹、左下颌病”、“大肠”、“大便秘结”、“硬化病”、“堵塞病”、“人体脏腑器官的右后或右下部疾病”、“僵硬”等的“疾病”之“疾”象。二至四爻为巽( )卦。二至上爻“互”媾( )卦。巽有“胆”、“左肩”、“左太阳穴”、“腹中胀气”、“筋脉”、“喘息”、“哮喘”、“受风”等“疾患”的“疾”之象。媾有“头风”、“受风寒”、“左肩轴受风寒”、“右腿、右下腹受风寒”、“陈旧性、圆型坚硬堵塞的胆结石”、“(主要是右腿)骨骰头受风寒”、“右后侧基底动脉弯曲、硬化、血拴或受堵塞”、“胃寒且胀气(特别是吃过晚饭后,病情更严重)”、“(右)下肢静脉曲张、弯曲、血栓”、“(右)腓骨受风寒”、“胆囊、胆管堵塞病”、“头风内动”、“大肠梗阻”、“血管硬化”、“股骨头受风寒而痛风”、“寒气雍塞”、“骨裂”等“疾”象。巽“反”为兑( )卦。媾“反”为“兑类”的夬( )卦。兑有“伤残”、“毁伤”、“肺、气管有疾病”、“右手臂”、“右肱”、“右胁”、“右颊”、“右耳”、“口腔”、“牙”、“咽喉”、“舌”、“血压低”、“气短”、“白血球低”、“贫血”等“疾病”的“疾”之象。夬有“胃纳减小”、“胃寒”、“右肱关节间隙小且受寒、伤”、“右胸胁的右下或右后侧受硬伤”、“右肺有阴影”、“右侧气管有陈旧性气管炎”、“右侧烂尾手术”、“大便秘结”、“小肠梗阻”、“气管硬化”、“牙齿充填”、“秃顶”、“心胸狭窄”等“疾”之象。巽“之”兑,有“胆囊小”、“胆管狭窄”、“左肩或左太阳穴部有伤”、“小肠胀气”、“胆管、胆囊疾患或左肩、左太阳穴疾患转为肺、气管、口腔、牙齿、右胁、右手臂、右耳等疾患与需手术”的“疾”之象。又三爻变,二至四爻的巽( )卦变成为艮( )卦。巽“之”艮,有“胃胀气”、“胆石症”、“左肩、左太阳穴、左下颌有增生或良性肿瘤或肿块”、“胆病转为胃病”、“左肩转为左腿行动不便”、“胆石症转为左下腹梗阻”、“鼻子由通气变成不通气”、“血管阻塞”等“疾”之象。艮“旁通”为兑( )卦。兑有“损伤”、“手术”、“痣疮”、“口腔、咽、牙、舌”、“小的疾患”、“少女疾患”等“疾”之象。艮“之”兑,有“胃口小”、“鼻腔右侧气息不畅、受伤或手述治疗”、“左腿受伤”、“左下腹手术”、“胃的左下或左后部穿孔、手术”“左下颌受伤”、“增生、增厚、肿块、良性肿瘤被切除”、“手、脚、背、指、趾伤残”等“疾”之象。同时,三至五爻成巽( )卦。巽“反”为兑( )卦。兑有“兑疾”之“疾”象。此时,初至三爻由艮( )卦变成为坤( )卦。艮有“胃病”、“梗阻、梗塞”、“阻塞”、“肿瘤”、“肿胀”、“增生”、“脏腑器官的左下或左后部有疾病”、“鼻塞”等的“疾”之象。坤有“脾病”、“湿气重”、“中气虚”、“肥胖”、“两腿酸软无力且肿胀”、“癌症”等“疾”之象。艮“之”坤,有“胃病转为脾病、腹病”、“瘦转为肥胖”、“良性转为恶性肿瘤”等的“疾”之象。
另外,由全卦竖直方向整体来看,其三爻的“爻位之象”的位置,也应该对应于“股胯”、“臀部”、“阴部”、“泌尿”、“生殖”、“股骨”、“骨盆”与“小腹”部位及任何脏腑器官肢体的上方、前方方向的六分之三部位的疾病的“疾”之象。
 
《周易》中有关“药”的爻例
“无妄”五曰∶“勿药而喜”。
“药”在此有“治病的药物”、“药物”、“药”之意。
中国传统的药材,多以“草木”、“性味(‘臭’,即嗅味)”的“草药”为主。故“药”应与巽( )卦之象相对应。三至五爻为巽( )卦。巽有“草药”的“药”之象。同时,五与二爻阳阴“相应”。巽下“互”初至三爻为震( )卦。震有“树木”之象。巽震二者上下“互”,有震巽相合的“木本药与草本药共同产生疗效”的“药”之象。即益( )卦也有“药”之象。且震“旁通”为巽( )卦。巽有“草药”的“药”之象。震“之”巽,有“由木本药改用草本药”的“药”之象。而二至四爻为艮( )卦。艮有“矿药”、“石药”、“山里药”之“药”象。“艮“反”为震( )卦。震有“树上”的“木本药”的“药”之象。艮“之”震,有“矿药、石药、山中药改为木本药”的“药”之象。震“旁通”为巽( )卦。巽有“草本”之“药”象。艮“之”巽,有“由矿药、石药、山中药改为草本药”的“药”之象。也可,艮“旁通”为兑( )卦。兑“反”为巽( )卦。巽有“草药”的“药”之象。再有,艮上“互”三至五爻为巽( )卦。巽艮二者上下“互”为渐( )卦。渐有“矿药、石药、山里的药与草药共同发挥作用”的“药”之象。还有,三至上爻为“巽类”的姤( )卦。姤有“更大、更多、还大、还多、再大、再多、较大、较多、还是、又是、再是、更是、着重是、更加是、成倍、增大”的“草药”的“药”之象(即有“更多的草药”、“较大的草药”之类的“药”之象)。
以“象数”来解释《周易》爻辞中“三人”之象意
“损”三曰∶“三人行则损一人”。
“三人”在此有“三个人”之意。
初与四爻阳阴“相应”。二至上爻“互”颐( )卦。颐为“离类”的离( )卦。离有“先天卦序”的“三”之象。颐下“互”初至三爻的兑( )卦。兑有“人”与“人”字之象。颐兑(离兑)二者上下“互”,即“损”( )卦内含有“三人”之象。同时,二至上爻“互”颐( )卦。颐中,有二至四爻的震( )卦。震有“长男”、“大哥”之象。三至五爻为坤( )卦。坤有“母亲”之象。四至上爻为艮( )卦。艮有“少男”、“小弟”之象。故颐( )卦中,有“大哥”、“母亲”、“小弟”三个人。故颐有“三人”之象。且初至五爻为临( )卦。临卦中,含初至三爻的兑( )卦。兑有“少女”“小妹”之象。二至四爻为震( )卦。震有“长男”、“大哥”之象。三至五爻为坤( )卦。坤有“母亲”之象。以三爻为核心的临( )卦中,有“大哥”、“母亲”、“小妹”三个人。故临有“三人”之象。另外,二至四爻为震( )卦。震“后天八卦序数”有“三”之象。震上“互”三至五爻的坤( )卦。坤有“人”之象。坤震上下“互”,即复( )卦有“人三个”的“三人”之象。同时,震“反”为艮( )卦。艮有“自我”、“只身”、“自身”、“人”之象。震“之”艮,有“三个自我”、“三个自身”、“三个人”的“三人”之象。且四至上爻为艮( )卦。艮有“自身”、“自我”、“人”之象。艮“反”为震( )卦。震有“后天卦序”的“三”之象。艮下“互”三至五爻的坤( )卦。坤有“人”之象。艮坤(震坤)上下“互”,即剥( )卦内含有“三人”之象。艮“之”震,有“自身三个”、“人三个”的“三人”之象。又三爻变,则二至四爻成兑( )卦。兑有“金”、“二”、“人”之象。兑下“互”初至三爻的干( )卦。干有“金”、“一”、“人”之象。兑干上下“互”,即夬( )卦有“金”“金”相合的“二人加一人”的“三人”之象。同时,三至五爻成震( )卦。震有“木”、“先天八卦的四”、“人”之象。震下“互”初至三爻的干( )卦。干有“金”、“一”、“人”之象。震干上下“互”,即大壮( )卦有“干‘金’克震‘木’的四人减去(损)一人”的“三人”之象。且三与上爻“敌应”。四至上爻为艮( )卦。艮有“土”、“人”、“先天八卦排序的七”之象。艮下“互”三至五爻的震( )卦。震有“木”、“人”、“先天八卦序数的四”之象。艮震上下“互”,即颐( )卦有“震‘木’克艮‘土’的七人减去(损)四人”的“三人”之象。
另外,“泰”初至三爻干( )卦的3个爻有“三人”之象。三至五爻为震( )卦。震有“行”之象。故有“三人行”之象。“泰”( )三之上爻成“损”( )卦。“泰”三之上,损刚益柔,有“一人行”之象。故有“三人行则损一人”之象。
在初至五爻内含的兑( )、震( )、坤( )三卦与二至上爻内含的震( )、坤( )、艮( )三卦中,由于不同的“经卦”可表述各自不同性格、品位、素质等类型的人物,故其有许多不同的“三种人物”的组合之象。也就是说,这些组合都有“三人”之象。
 
《周易》中有关“三日”的爻例:
“巽”五曰∶“先庚三日,后庚三日”。
“三日”在此有“三天”之意。
三至五爻为离( )卦。“离有“三”及“日”的“三日”之象。在此是指“丁、癸”两日。“庚日”的“前三日”是指“丁”日,而“庚日”的“后三日”是指“癸”日而言。同时,五与二爻“敌应”。初至四爻“互”大过( )卦。大过“旁通”为“离类”之颐( )卦。颐是离( )卦之类型。故颐也有“更多的三日”、“较多的三天”、“再多的三天”、“还有三天”之类的“三”与“日”象的“三日”之象。又五爻变,则三至上爻“互”成“离类”之颐( )卦。颐也有“三”与“日”象的“三日”之象。同时,四至上爻为巽( )卦。巽按“半象”与“连互”展开成天风姤( )卦。原五爻相当(相对)于“姤”( )卦中二至五爻的状态。“姤”( )卦二至四爻与三至五爻都是干( )卦。干有“天”之“日”象。巽下“互”三至五爻的离( )卦。离有“先天数”的“三”之象。巽离(即干离)上下“互”,即家人( )卦中内含有“天三日”的“三日”之象。且五与二爻“敌应”。二至四爻为兑( )卦。“兑纳丁”,故兑有“先庚三日”的“丁日”的“先三日”之象。兑“半象”与“连互”展开成泽天夬( )卦。原二爻相当(对应)于“夬”( )卦中初至四爻的状态。“夬”( )卦初至三爻与二至四爻均为干( )卦。干有“天日”的“天”之象。兑上“互”三至五爻的离( )卦。离“先天数”有“三”之象。离兑(即离干)上下“互”,即睽( )卦也内含有“三天”的“三日”之象。而初至三爻为巽( )卦。巽“半象”与“连互”展开后,得天风姤( )卦。原二爻相当(对应)于“姤”( )卦中二至五爻的状态。“姤”( )卦中,二至四爻与三至五爻都是干( )卦。干有“天”之“日”象。巽上“互”三至五爻的离( )卦。离“先天数”有“三”之象。离巽(即离干)上下“互”,即鼎( )卦(即鼎中的大有( )卦)内含有“三天”的“三日”之象。再者,五爻变,则三至五爻成“离类”之颐( )卦。颐含有“三”(即艮( )7加震( )4,等于11。11被8除,余3。“3”对应于“先天八卦”的离( )卦)之象。同时,四至上爻成艮( )卦。艮“半象”与“连互”后,得山地剥( )卦。原五爻相当(对应)于“剥”( )卦中二至五爻的状态。“剥”( )卦中,二至四爻与三至五爻都是坤( )卦。坤“旁通”为干( )卦。干有“天”之象。故颐( )内含有“三天”的“三日”之象。且三至五爻成震( )卦。震“半象”与“连互”后,得地雷复( )卦。原五爻相当(对应)于“复”( )卦中三至上爻的状态。“复”( )卦中,三至五爻与四至上爻都是坤( )卦。坤“旁通”为干( )卦。干有“天”之象。故颐( )含有“三天”的“三日”之象。而五与二爻阴阳“相应”。初至四爻成大过( )卦。大过“旁通”为“离类”的颐( )卦。颐内含有“三天”的“三日”之象。
按“纳甲法”知∶坤( )纳“乙、癸”。“癸”应与坤( )卦之象相对应。兑( )纳“丁”。“丁”与兑( )卦之象相对应。震( )纳“庚”。“庚”应该与震( )卦之象相对应。四至上爻为巽( )卦。巽“旁通”为震( )卦。震有“庚”之象。巽“半象”与“连互”展开成天风姤( )卦。原五爻相当(对应)于“姤”( )卦的二至五爻的状态。“姤( )二至四爻与三至五爻都是干( )卦。干有“天日”之“日”象。故巽有“庚日”之象。“上卦”(“先”)巽“反”为兑( )卦。兑有“日到了丁日”之象。兑上“互”三至五爻的离( )卦。离有“先天数”的“三”之象。合观之,故有“先庚三日”之象。且干“旁通”为坤( )卦。坤有“癸”之象。干(先)“之”坤(后),有“日到了癸日”之象。巽下“互”三至五爻的离( )卦。离“先天数”有“三”之象。合而观之,故有“后庚三日”之象。同时,“下卦”(“后”)初至三爻也为巽( )卦。巽“旁通”为震( )卦。震有“庚”之象。巽“半象”与“连互”展开成天风姤( )卦。原二爻相当(对应)于“姤”( )卦的二至五爻的状态。“姤( )二至四爻与三至五爻都是干( )卦。干有“天日”之“日”象。故巽( )卦内含有“庚日”之象。干“旁通”为坤( )卦。坤有“癸”之象。干(“先”)“之”坤(“后”),有“日到了癸日”之象。且三至五爻“互”离( )卦。离“先天数”有“三”之象。合观,有“后庚三日”之象。
 
“蛊”卦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三日”在此有“三天”之意。
此是指“辛、丁”二日。“甲”的“先三日”是“辛”日,“甲”的“后三日”是“丁”日。三至上爻“互”颐( )卦。颐乃“大离”的离( )卦类之属。离有“三”之象。故颐也含“三”之象。由前个例子可知,颐本身又内含有“天日”的“日”之象。故颐内含有“三天”的“三日”之象。“上卦”有“先”之象。故有“先三日”之象。同时,初至四爻“互”大过( )卦。大过“旁通”为“离类”的颐( )卦。颐是“大离类”卦之象。也内含有“三日”之象。“下卦”有“后”之象。故有“后三日”之象。又三爻变,则初至三爻成坎( )卦。坎“旁通”为离( )卦。离“先天数”有“三”之象。坎上“互”三至五爻的坤( )卦。坤“旁通”为干( )卦。干有“天日”的“天”之象。坤坎(即干离)上下“互”,即师( )卦内含有“三天”的“三日”之象。
另外,由“纳甲法”可知,“干纳甲、壬”。故“甲”应对应于干( )卦之象;“巽纳辛”。“辛”应对应于巽( )卦之象;“兑纳丁”。“丁”应对应于兑( )卦之象。三至上爻“互”“离类”之颐( )卦。颐有“三日”之象。颐中,“上卦”(“先)四至上爻为艮( )卦。艮“反”为震( )卦。震“旁通”为巽( )卦。巽有“辛”之象。也可,艮“旁通”为兑( )卦。兑有“丁”之象。兑“反”为巽( )卦。巽有“辛”之象。而其“下卦”(“后”)三至五爻为震( )卦。震“旁通”为巽( )卦。巽有“辛”之象。〖巽“反”为兑( )卦。兑有“丁”之象。巽(“先”)“之”兑(“后”),有“先甲三日”的“辛日”之象变为“后甲三日”的“丁日”之象〗。也可,震“反”为艮( )卦。艮“旁通”为兑( )卦。兑有“丁”之象。故颐( )卦的“正”、“反”象,都有“先甲三日”的“辛日”之象与“后甲三日”的“丁日”之象。同时,初至四爻“互”大过( )卦。大过( )卦中,“上卦”(“先”)二至四爻为兑( )卦。兑有“丁”之象。“下卦”(“后”)初至三爻为巽( )卦。巽有“辛”之象。由于兑( )巽( )两卦“互”为“反”卦。即“互”有“辛、丁”之象。所以大过( )卦无论其“正”或“反”卦,都有“先甲三日”的“辛日”或“后甲三日”的“丁日”之象。且四至上爻的“上卦”(“先”)为艮( )卦。艮“反”为震( )卦。震“旁通”为巽( )卦。巽有“辛”之象。〖巽“反”为兑( )卦。兑有“丁”之象。巽(“先”)“之”兑(“后”),有“先三日”的“辛日”与“后三日”的“丁日”之象〗。也可,艮“反”为兑( )卦。兑有“丁”象。兑“反”为巽( )卦。巽有“辛”之象。〖兑(“先”)“之”巽(“后”),有“先三日”的“丁日”与“后三日”的“辛日”之象〗。而“下卦”(“后”)初至三爻为巽( )卦。巽“反”为兑( )卦。兑有“丁”之象。艮巽上下卦“互”而观之,即“蛊”( )卦内含有“先三日”的“辛日”与“后三日”的“丁日”之象。而二至五爻“互”归妹( )卦。归妹卦中,“上卦”(先)三至五爻为震( )卦。震“旁通”为巽( )卦。巽有“辛”之象。“下卦”(后)二至四爻为兑( )卦。兑有“丁”之象。上下卦合参,内含有“先三日”的“辛日”与“后三日”的“丁日”之象。又由于,三至上爻的颐( )卦“连互”展开为山雷颐( )卦。“颐”( )卦中二至三爻与三至五爻都是坤( )卦。坤“旁通”为干( )卦。干有“日”、“甲”与“甲日”之象。同时,艮( )震( )两卦“半象”与“连互”之后,前后得山地剥( )卦与地雷复( )卦。“剥”( )与“复”( )卦中,都含有坤( )卦。坤“旁通”成干( )卦。干有“甲”、“日”之象。同时,初至四爻“互”大过( )卦。大过“连互”后得泽风大过( )卦。“大过”( )卦二至三爻与三至五爻为干( )卦。干有“甲”、“日”之象。且兑( )巽( )两卦“半象”与“连互”展开先后得泽天夬( )卦与天风姤( )卦。“夬”( )与“姤”( )卦中,都内含有干( )卦。干有“甲”、“日”之象。故山风蛊( )卦中的任何“互卦”中,都会含有“甲日”之“甲”象。即其任何“互卦”中,都含有“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之象(其中也包括前面我们没有论及到的初至五爻的恒( )卦与二至上爻的损( )卦。大家可以自己去分析分析。
此外,“甲”应与震( )卦之象相对应。“蛊”( )卦中,“上卦”(有“先”之象)为艮( )卦。艮在“后天方位分布”中,顺时针方向排于震( )卦之前。故艮有“先甲”之象。“下卦”(有“后”之象)为巽( )卦。巽在“后天方位分布”中,顺时针方向排于震( )卦之后。故巽有“后甲”之象。
再者,由“二十四山”的方位分布(也可作为每日24小时)来看,艮( )卦也是顺时针方向排于“甲”之前,故艮有“先甲”之象。巽( )卦也是顺时针方向排于“甲”之后,故巽有“后甲”之象。
由“蛊”( )卦本身的总体结构来说,中间二至五爻为震( )卦。震有“甲”(“木”)之象。其上“互”“上卦”(有“先”之象)四至上爻为艮( )卦。艮震上下“互,即颐( )卦有“先甲”之象。同时,震下“互”初至三爻的“下卦”(有“后”之象)巽( )卦。震巽上下“互”,即恒( )卦有“甲后”的“后甲”之象。且二至四爻为兑( )卦。兑有“西部”的“庚”(“金”)之象。兑上“互”四至上爻的“上卦”(有“先”象)艮( )卦。艮兑上下“互”,即损( )卦有“先庚”之象。而兑下“互”初至三爻的“下卦”(有“后”象)巽( )卦。兑巽上下“互”,即大过( )卦有“庚之后”的“后庚”之象。
《周易》中与“禽”有关的爻例
 
“师”五曰∶“田有禽”。
“禽”在此有“禽兽”、“鸟兽”、“黔喙之猛禽”之意。
五与二爻阴阳“相应”。二至四爻为震( )卦。震“反”为艮( )卦。艮有“黔喙之猛禽”的“禽”之象。震下“互”初至三爻的坎( )卦。坎有“水”、“黑”、“灾”、“病”、“偷盗”之象。震坎(艮坎)上下“互”,即解( )卦内含有“水禽”、“黑色之禽”、“禽灾”、“病禽”、“被盗窃的禽”的“禽”之象。同时,上至二爻“互”“震类”之复( )卦。复“反”成“艮类”之剥( )卦。剥有“很大禽兽”、“很多鸟兽”、“众多的黔喙之猛禽”、“连续不断的禽兽”之类的“大禽”的“禽”之象。复下“互”初至三爻的坎( )卦。坎有“水”、“黑”、“灾”、“病”、“偷盗”之象。复坎(剥坎)上下“互”,即“师”( )卦内含有“很大、很多、许多、众多、连续不断”之类的“水禽”、“黑色之禽”、“禽灾”、“病禽”、“失窃的禽”的“禽”之象。又五爻变,三至五爻由坤( )卦变成艮( )卦。艮有“禽兽”的“禽”之象。坤有“田”之象。坤“之”艮,有“田有禽”之象。
(全卦中,初至三爻为坎( )卦,以及五爻变,四至上爻成坎( )卦。坎有“猪、狐狸、水鸟、水禽、鱼类等禽兽”;三至五爻成艮( )卦。艮有“虎、狗、熊、狼、豺、鼠等兽”;二至四爻为震( )卦。震有“鹿、麋、袋鼠、跳羚羊、驼、‘龙’、鹫、鹰、云雀、金丝雀等善鸣之禽兽等禽兽”。原“师”( )卦中,三至五爻与四至上爻都是坤( )卦。坤有“牛、怀孕的母牛、雌性禽兽、鸥、鸦、鸽、虎、豹、猫、猫科动物及地下虫兽等禽兽”。“师”( )卦“旁通”为天火同人( )卦。“同人”卦中,还有三至五爻与四至上爻的干( )卦。干有多种的“马、‘龙’、大象、狮子、天鹅等珍奇的禽兽”;二至四爻为巽( )卦。巽有“鸡、鸭、鹅、蛇、蟒、蚯蚓等地虫、虎、蜻蜓等虫禽兽”;巽“反”为兑( )卦。兑有“羊、兔、猿猴、小动物、水鸟、沼泽地中的动物等禽兽”;初至三爻为离( )卦。离有“雉、孔雀、‘凤凰’、鹑、野山鸡等羽毛美丽的鸟禽,还有“‘变色龙’、红金鱼、红鲤鱼、热带鱼、荧火虫、龟、鳖、虾、蟹、螺、蚌、贝类及鱼虫等”。田野中有这么多的虫禽鱼兽之类,这是不是有“田有禽”之象。)
另外,按传统易说有人认为,“禽兽”的“禽”应与坤( )卦的“兽”之象相对应。四至上爻与三至五爻都是坤( )卦。坤有“禽兽”的“禽”之象。
一般“禽鸟”还应与有“禽类”之“雉”的离( )卦之象相对应。五与二爻阴阳“相应”。初至三爻为坎( )卦。坎有“水”、“黑”、“灾”、“病”、“偷盗”之象。坎“旁通”为离( )卦。离有“禽”之象。坎“之”离,有“水禽”、“黑色之禽”、“灾禽”、“病禽”、“失窃之禽”的“禽”之象。同时,坎上“互”二至四爻的震( )卦。震有“大”、“高”、“跑的快”、“飞的快”、“惊慌”、“惊叫”、“惊恐”之象。震坎(震离)上下“互”,即解( )卦内含有“大禽兽”、“高禽兽”、“跑的快、飞的快的禽兽”、“惊慌的鸟兽”、“惊叫的鸟兽”、“惊恐的鸟兽”的“禽”之象。且坎上又“互”三至五爻和四至上爻的坤( )卦。坤有“田”之象。坎“旁通”为离( )卦。离有“禽”之象。坤坎(坤离)上下“互”,即师( )与“师”( )卦都有“田地中的禽兽”的“田有禽”之“禽”象。而坎上还“互”二至上爻的复( )卦。复有“很大、很多、许多、众多、连续不断”之类的“大”、“快”、“惊”、“叫”之象。复坎(复离)上下“互”,即“师”( )卦有“很大、很多、许多、众多、连续不断”之类的“大禽兽”、“动作快速的禽鸟”、“惊恐的禽兽”、“高声大叫的鸟禽”的“禽”之象。又五爻变,则四至上爻由坤( )卦变成坎( )卦。坎“旁通”为离( )卦。离有“家禽”、“禽鸟”的“禽”之象。坤有“田”、“地”之象。坤“之”离,有“田地里有禽兽”的“田有禽”之“禽”象。同时,上与三爻“敌应”。初至三爻为坎( )卦。坎“旁通”为离( )卦。离有“禽”之象。且二至五爻成“离类”的颐( )卦。颐有“更大、更多、还大、还多、再大、再多、较大、较多、还是、又是、再是、更是、着重是、更加是、加倍大的鸟”、“大鸟”、“相对大一些、多一些的家禽”的“禽”之象。
再有,“禽”字与坤( )卦之象相对应。三至五爻与四至上爻都是坤( )卦。坤有“禽”字之象。
“易学”与“数术学”促进了中国“数学”的发展
张延生 2006-5-1
 
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一般把希腊式的以论证几何为主的逻辑演绎体系的数学称作“西方”或“西方式”的数学,而把以算术、代数和直观几何为基本内容的算法体系的数学,称之为“东方数学”或“东方起源”。这个“东方”我认为应该指的就是以“中算”为主的中国数学,而不象一般大家通常认为的是指巴比伦或印度数学。
中国传统的数学是“东方式”数学的典型。由于受“易学象数学”伦理与方法论的影响,这种数学是形(物)与数结合在一起的数学(形象、结构、状态等与数理、数学处理技术等结合在一起)。它是一种以“算”为主并且还得使用算具、算器的数学。由前面这些要求为依据,它建立起了一套具有中国传统数学显著特点的算法体系。中国传统数学的实用性,导致并决定了它的发展是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和提高计算技术为其主要目的。这种数学,首先,是掌握古算技术,具体说就是掌握“筹算”技术。其次,掌握造“术”的技术。中国传统数学的定理和演算程序,都是以“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按照“术”的步骤进行解题。这与古时的统治者推崇、注重《连山》、《归藏》、《周易》、“易术”等“数术”与其技术及其理学有关。
虽然在一些数学家眼里认为,“数”与“数学”是人类一种认识世界一切事物的重要工具,人类只有理性地利用它们才能有效地发现事物的条理性与规律性。他(她)们把以上与人类自身命运有关的这些数理规律,则认为是“迷信的宿命论”。我认为他(她)们这种看法是一种胡涂观念!难到说,我们的数学规律只能运用到一般的自然科学领域,而不适用于社会科学、人类学与医学等领域吗?!数学与数学规律只适用于与人类无关的领域及条件下吗?!知道与人无关的其它事物的规律就是(理性的)科学,知道了人类及人类自身的规律就是“迷信”、“封建迷信”吗?!因此我们说,这是对生命科学认识的一种片面观。
在古代“数术”与“术数”一词基本上是相同的“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包括有190多种书籍)、“数术穷天地,制造侔造化”意义。后来“数术”该词汇基本被“术数”一词所取代。“术数”之义是指:“政治上的‘权术’、‘策略’、‘治国’之术”以及“运用‘阴阳’‘五行’间生克制化的数理规律,来推断人事的吉凶”。现在的人们认为主要它是指后面的这种意义。又由于“术数”学是包括哲学、神学、科学、天文学、历法学、数学、气象学、医学、化学、军事、物候、博物、方术、谶谣、相术、星命、房中、风水、堪舆、择吉、易学、干支、壬、甲、太乙等学问的一个“大杂烩”,所以很难以给出它一个明确与确定的定义。由于以上的方法都是运用数的处理技术,对数量的推算、测算、推导、推演、演绎、归纳、模拟等方法和手段来预测事物的结果,藉以获得事物的答案及预卜前世与未来等,故屈原在《卜居》中说:“数(方术)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汉书?律历志》中说:“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易》“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系辞传”曰:“凡天地之数,五十又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极数知来之谓占”等词语。这些充满周期性、排序性、对称性、严密性等的数系关系与规律,很容易引起人们对“数”与“数学”的的崇拜及重视。这也是“易学”与“数术”(“术数”)学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中,所起到的不可磨灭的重要的启迪与促进作用。
故而我们能因此而知,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的发展,是与“数术学”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的。这从中国早期数学的发展及其成为数学学术的角度来衡量,可以说,认为“数术学”完全是封建迷信及其产物的说法,以及“易学”研究中往往一般人轻视“算卦”与“数术”学的思想,从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等领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些胡涂观念。因为“易学”其一,是造成了“象数”观念的流行,其二,是推动了“组合”数学的开创与发展。其中,“一”者属于是“数术”学,“二”者是属于“数学”范畴。在秦九韶所着的《数术九章》一书之序中他说:“今数术之书尚三十余家,‘天象’、‘历度’谓之缀术,‘太乙’‘壬’(“六壬”)、‘甲’(“遁甲”)谓之三式,皆曰‘内算’,言其秘也;《九章》所载,即周官‘九数’,系于方圆者为‘叀[竖写为“一虫”,“虫”中的“中”字为“申”字]术’(测量技术),皆曰‘外算’,对内而言也。其用相同,不可岐二。”由此可见,在当时这位大数学家的眼中,我们现今所理解的数学只不过是“数术”中的一类“外算”而已。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古代的“数术”与“数学”是很难截然分得开的。比如,从某种程度和意义上讲,中国古代时期的“数术”的地位比“数学”的地位还要高,还要受到社会的重视。比如,《汉书?艺文志》记载有“数术”类内容而并没有收录《九章算术》的内容,就是一个充分的例证。而在《上缉古算术表》一书中,王孝通称:“六艺成功,‘数术’参于道化。”如果中国古代没有“造术”技术(如在中国古代的“算学”中,就有术、开方术、方程术、齐同术、增乘开方术、割圆术、更相减损术、大衍求一术、调日法、拓差术、天元术、四元术等法术)与“数术”技术的发展、普及与评说(如刘徽所着的《九章算术》注等论证了“术”的正确性与某些“术”所存在的问题),就不可能有中国古代数学与算法在世界数学领域遥遥领先的地位。我们对我国传统数学的认识,也只能是停留在“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准之上——使我们失去了我国传统数学科学技术的某些来源和依据。由此也可以看到“易学”(包括《周易》)、“数术学”及其“方法学”、“理学”等,在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以上所涉及到的一些“法”“术”各有其繁简的不同,虽然如此,它们却都有一套机械式的计算程序,这些计算程序差不多都能直接照搬到现代的计算机中来使用。这说明程序化及机械化的普适性思想在“中算家”们的思想(包括著作)中是相当的突出。中国古代数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也往往是从算法中得到定义或者是由算法中被推导而来的。比如,负数、互素、虚根、无理方根、最大公约数、率等精髓的概念,基本都是通过相应的算法而推导出来的。
《易传》中曰:“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我们平时所说的“在数难逃”;毕达哥拉斯所说的“万物皆有数”;老子《道德经》中说:“大道无形。……善数者不用筹策”;以及宋朝的沈作吉所着《寓简》一书的卷二中说:“物之成败皆寓乎数。知数者以数知之,知道者以道知之,物不能离乎数,数不能离乎道。以数知之则通矣,以道知之则玄矣。”其意思是说,数不离开物,数同样也离不开道而存在。“数”和“道”是相通的(“数”和“道”在任何的空间中,它们的规律都是不变的),如果以数理运算、推衍得知事物不变的道理,说明通了了事物的规律;假如通过体悟的感知来明了“道”,说明知道了事物不变的“玄”的本质。同样是宋朝的张成行在其所着的《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中说:“……‘气’不丽乎数,特人不见耳!故曰,非数之不行也,有数而不见也。”这也都说明了“数”及其“数理”是万物不可分离的自然属性,它是被人们自然感觉和感知到的客观存在,而并不是完全靠抽象地想象才造出来的――特别是在人类原始时期的伏羲时期(当时人们还不可能将数与实物分开来进行考虑与分析)。“易数”从上古以来一直承袭了当时的原始思维方式,数始终是依物而对应的,而不会是孤立存在的。这与西方或现代的数学不同。就是因为西方数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人为的抽象性为主,往往脱离或忽视了它与物的对应状态的存在与演化,才造成了西方数学近两千多年来的三次数学危机的产生。
在“象”“数”的关系中,中国古人认为“数”本身就是“象”的一种属性;“数”和“象”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渗透与融合的――二者间也是不可随意而分的统一体。《周易》“系辞上传”中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极数知来之谓占”。“说卦传”中还曰:“参天两地而倚数”。依靠与象[“天3”(包括天1)及“地2”]所对应的数作为设卦、立卦的根据,就是“倚数”的涵义。把“河”“洛”及爻、卦数或卦序数等最基本的基础数1、2、3及其和数3、5进行“错综”(“对”、“反”)之间的不同或相同的组合变化,并且明白其组合变化的内涵道理,才能知道天地间的各种规律。而且,只有计算与归纳到最终极(绝对、“内数”)之数后,才能找到或确立与其数相对应的卦、爻之象,这就是“极其数”的最终的目的。由此看来,“象”与“数”二者之间,在古代圣人们的思想认识中认为:“数”更带有根本的性质,数与数值的最终的相同或者不同,可以决定“象”之间的差异或共同性。
除此之外:
“象”还有“内象”、“外象”之说,“数有“内数”、“外数”之分。这里不只是指六爻卦体中的上(外、前)下(内、后)两卦间的“象”与“象”、“数”与“数”、“象”与“数”和“数”与“象”的关系。
“内象”为不变的“天健也、坤顺也、离丽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险也、艮止也、兑说也”等抽象之意之类的“象”;
“外象”为变化的“干为天、坤为地、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兑为泽”或“干为圆、坤为方、离中虚、震为高、巽为绳直、坎中满、艮为石、兑为矮”等“大象”及其具体之意之类的“象”。
“内数”指我们所研讨的那些各种“进制”中不变的(内层)基础(包括“序数”)数或方位分布数。即“河图”的分布数和“生”及“成”数;“洛书”与“后天八卦”的分布数与序数;“先天八卦”、“连山”、“归藏”中的分布数和序数等。
“外数”指我们所研讨的那些各种“进制”中变化的超过本“进制”中最大的基础数的(外层)数。即“河图”中10以上的数(不含10);“洛书”与“后天八卦分布”9以上的数(不含9);“先天八卦”、“连山卦”、“归藏卦”中8以上的数(不含8)等。
中国古代在一般的数理、数学、数术等计算方法上,又分为“内算”与“外算”两大类型。
比如,在中国古代的大数学家秦九韶所着的《数术九章》一书的序言中,他说:“今‘数术’之书,尚三十余家,‘天象’、‘历度’谓之‘缀术’,‘太乙’、‘壬’、‘甲’谓之三式,皆曰‘内算’,言其秘也;《九章》所载,即周官‘九数’,系于方圆者为‘叀[竖写为“一虫”,“虫”中的“中”字写为“申”字]术’(即测量方法),皆曰‘外算’,对内而言也。其用相同,不可岐二。”他把“天文”、“历度”、“历法”的计算同“数术”中“太乙”、“六壬”、“遁甲”的计算,统称为“内算”。
“内算”法中包含着事物根本而不变的规律和法则。
而把数学中与“勾股”、“方”、“圆”、“测量”等有关的《数术九章》内的应用数学,称之为“外算”。
“外算”法包含有根据人们的不同或相同需求和事物间各种变化的规律与法则。
虽然“外算”相对“内算”来说,都有相同的用途,可是二者间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也就是说,在古人的眼里,把研究那些事物的大内含及不变性规律的计算、推演、推导、推理等方法,才认为是根本认识事物的本质的方法,而把研究那些事物的一般内含及其变化性规律的计算、推演、推导、推理等方法,则认为是认识事物的表面与暂时性的方法。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推导,能知道与明确不同或相同时间条件对应下的事物确定(固定)性规律与状态,而通过对事物一般性规律与状态的推算,可以知道不同或相同时间条件下事物临时、短期或暂时性的对应规律与状态。因此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与圣贤之士们,往往都是首先注重事物的“内算”规律,其次才重视事物的“外算”规律。
从“数”的基本数学概念上来说,大家都知道它是表述一切事物的量的概念。而“数学”在大家的眼里则认为它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从数学的角度看,空间形式与结构状态等也是一种数量关系。也就是说,任何空间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线、角、面、体等的不同形式的组合关系。特别是《易》卦、《易》爻、《易》象中的各自本身或与其它二者及二者间的单一或二者共同组合及结构构成的集合或方位分布状态,更能反映出这种数量关系与空间状态、形式等关系。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可见我所着的《易与数理――象数易学数学及其应用》一文及《易与和谐》一书中,有关对各易卦、易数、易象的集合、构成,以及各方位分布结构构成的数理分析与讨论。
纯数学以现实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状态、形式为其研究对象。中国这种以形、数相结合的古代数学中,包含了丰富的几何内容(也包括“象形文字”中的几何构成)。“中算家”们在面积、体积与勾股理论及实际和应用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中国古代数学对图形的研究也表现在对数量的计算上,它会以长度、面积及体积等度量为其主要研究对象,而往往不注重图形性质与位置关系的研究,甚至就连几何学也不去研究和讨论角的性质与度量等关系。虽然如此,可是几何对象的度量化,使“中算”中的“以算为主”的特点,仍然得以充份地体现与发挥。而这种“形数结合”的数学方式,突出地表现为几何方法与代数方法的相互渗透,并使得中国古代数学在理论与应用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比率算法、高次方程数值解法等,古算术与代数中的许多理论与方法都得到在几何领域中的广泛运用。除此而外,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几何的原理与方法,还被成功地运用到勾股数的一般公式、开方术等数论、代数等领域。
受“易卦”方位分布、“河图”、“洛书”数字分布及“易卦”爻、位思想的影响,“中算家”们发展出了一套内容极其丰富的“筹式”,它不仅运用筹码不同的“位”来表示不同的(数)“值”,发明了“十进制值制记数”的方法(早在距现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上就有“八日辛亥允戈伐二千六百五十六人”的“十进制”的数字方面的记载),还利用“筹”在算板上各种相对位置关系排列成特定的数学模式,用以表述某种类型的实际应用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将演算对象由“数”(数量)发展到“式”(数量关系)——使数量关系具有了更一般的代数关系——在筹式中的不同的“位”(位置)表示的是不同的(数)“量”;又以不同的位置关系表示特定的数量关系。因此可以说,我国古代的“筹式”本身就具有特殊的代数符号性质与符号系统作用。
由于中国传统数学主要是“以算为主”的模式,所以这种数学的成果一般都表现为“算法”的形式而存在。数学问题的模式化和以“筹”为算具的方式,必然会带来计算方法程序化的特点。受“易学”成卦、卦变、象变、本卦、之卦、变卦等结果与思想及方法的影响,我国在“筹算”的过程中不用运算符号,故而也无须保留中间的运算过程,只是要求通过“筹式”的逐步变换来达到或获得最终问题的答案和结果,所以各种不同的“筹式”都有它基本的变换法则和固定的演算程序。受天文周期与“易学”中“易简”、“易图分布”及“对卦”、“反卦”、“干支”、“五行”等哲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数学家非常善于运用演算中的对称性、循环性(包括重复性)、排序性等特点,并把演算与演算过程的程序设计的相当简捷而巧妙。特别是受“易学”(包括《周易大传》)“蓍草成卦法”启发下所设计出的“大衍求一术”筹算程序,当时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古希腊的数学家是以发现数学的定理为自己的责任,而我国传统的“中算家”们却是以创造出精湛的算法为其目的。故而,有些人就因此而认为抽象性、逻辑性仅仅是希腊论证几何所具有的特征,并将数学的理论与逻辑等同起来看待。由于中国式数学与“数术学”均注重于应用,故而有些人故意只把“中算”中的算法简单地看作是处理“技术”,从而想从根本上来否定我国传统数学及“数术学”的理论意义。
由于我国古代传统数学发展的另一个目的是不断地提高“中算”的计算技术与技巧,因此提高数字计算的速度与准确性,就成了其重中之重的目标。这中间自然而然的也包含了对算具和算法的不断改进。宋朝的沉括在描述当时的天文学家卫朴在使用“算筹”进行计算时,是“运筹如飞,人眼不能逐”的。说明他在运用“筹算”技术时,计算的速度是非常的快的。因为我国人民在很早的年代就已经使用了“十进制”的计数方法,而且还与“筹”具的使用密切相关,这些先进的记数方法与计算器具的使用,使我国在古代的计算技术方面居于世界遥遥领先的地位。在计述“算筹”的规则时,有“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满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积聚,五不单张”等法则。由此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珠算”方法的产生,也是根据“筹算”的原则与方法而发展来的计算工具。由于“筹算”后来发展成了“珠算”,因此自明朝之后,这种新发展来的依赖算器的计算技术,得到了大量的实际运用与充分的发挥。比如:自明朝以后,珠算方法普遍地推广与普及,又使以数值计算为主的“实用算术”受到了后来历代数学家的重视,曾一度成为了我国数学发展中的主流。
“寓理于算”和理论高度的精炼,是中国传统数学理论的重要特征。这不等于是说中国的古代数学没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没有使用逻辑的论证。只不过是,我国的传统数学是以追求实际与实用性为其主要目的。也就是说,它是重“法”而轻“理”的。轻“理”不等于是没有“理”,否则中国的古代数学成果怎么可能在世界的数学史上能遥遥领先呢?!只不过是“中算家”们经常是把其依据的算理蕴涵在运算过程的步骤之中了而已。只是“不说自明”、“不证自明”和“不言而喻”罢了。比如,刘徽所着的《九章算术注》中主张“析理以辞,解体用图”。这里所说的“辞”,就是指逻辑与逻辑理性的推理过程;“图”是指图形及其直观性分析。他也说的是,在数学的推导过程中,要把逻辑推理与直观的分析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藉以论证数学结论的真实与确切性。我国传统的数学及数术学中,都含有丰富的逻辑内容、数学概念和明确的定义。所涉及的推理方法,既有归纳,又有演绎;不但有综合与分析法,还兼用了反证法。那些认为“在古代中国的数学思想中,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的人,是缺少根据而忘自非薄才造成的这些误解。同时,也可以说明,中国的传统数学是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的,并且受“易学”的“易简”思想的影响,由于是以理论的高度概括与精炼为其特征,其理又是为了建立在实际或实践中有直接应用价值的数学方法,因此才架构出了这些最简单、最精巧的理论构成——虽然它们还没有形成像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那样公理化的完整的演绎体系。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认为中国古代数学没有逻辑思维与证明,恰恰相反,中国古代数学与数学家的推理方式与方法是极其丰富多彩的(这从众多的数学著作与五花八门的数术方法及其著作中都能看到)。同时,观察、综合、归纳与简捷,也是“中算家”们同数术家们具备的另一套推理方法与擅长,而“形”“数”结合与“寓理于算”又是他们必定自觉自愿严守的职责。
数学的发展从来就是计算与逻辑两种方法结合使用的。联系实际、注重计算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优良传统,这也是“象数易学数学”必须遵循和发扬的传统。中国传统数学理论在系统性、一般性与严谨性方面存在有不足之处,这同样是“象数易学数学”应认真总结和吸取的教训。所以我们必须按“象数易学”注重“象”、“数”规律的开发与研究,继承并继续发扬“形”与“数”相结合的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理论与方法,从新认回到“易学”传统的以“几何代数化”或“代数几何化”这种交互使用的“象数”与“形数”、“物数”结合型的数学模式与方法上来,并进一步深化及丰富逻辑演绎与计算机算法语言和软件的开发。
古代的数学分为“长与逻辑推理”和“发展计算方法”两种不同的类型。这也大体上可以代表西方与东方数学的不同特点。有人认为“没有达到严格演绎的知识就不算是科学”。可是,即使是公理化了的严格的演绎已经达到了,可是该体系也有可能不能包罗一切。这同样也是近代数学哲学中最深刻的命题之一。我国的古代数学一贯是从实际需要的实际问题出发,经过一定地分析与提升,将其概括出一般的原则、原理与方法,最终能使它形成我们解决一大类型问题的体系。比如,使用“无穷分割求和”、“出入相补”、“斜解堑堵”、“截面比较”等原理来处理几何中的求积问题的做法,就体现出了“中算家”们对公理方法的一些认识。虽然,在刘徽的《九章算术注》中,由于受到他本人所作注释的形式的限制,未能将其中的逻辑结构作充分的扩展,可是也强烈地显示出了他的演绎推理的倾向。在《测圆海镜》中的“识别杂记”、《方圆阐幽》中的那十条“当知”里面,也都体现出了一定的演绎特色。可是在中国古数学中,往往更加多见到的是,推理及其过程是通过直观、观察、模拟、旁通、综合、归纳等非演绎的方式来实现的。“中算”对算具的依赖及形成的整套程序化算法的突出特点,远远超过了一般人们认为的古印度数学和中世纪的阿拉伯数学才具有的“以算为主”的特点。我国在计算过程中一直是长期的使用“算筹”和算盘,只不过古印度和中世纪的阿拉伯数学所使用的“土盘”等算具,只是辅助性的工具而已,它们主要的还是以笔算为主。因此它们也没能形成像我国传统数学、数术学、象数学这样:“一贯是与‘硬件’相对应的整套的‘软件’与‘软件系统’”——总是形成一整套的软硬件同时配套的计算方法与过程。
随着当今电子计算机的大量普及与应用,组合数学与组合学的思想与方法日益地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与需求,当今组合数学与组合学已经成为当代数学非常重要与非常急需的一门学问。而在“易学”象、数(包括“二进制”、数序、排列等)、方位、分布等,乃至《太玄经》的组合、分布、数序排列(包括“三进制),还有各种各样的卜筮方法与“数术”方法,再加上受阴阳、五行、干支、五色、五音、五运、六气、六亲、六兽、二十八宿、二十四山、十二吕律等思想的启发下,演变、衍化、推演及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象数学、数术学及数学中的组合学,将会给我们提供非常丰富的形形色色的思想与方式、方法。它们的共同特点基本是通过事物的不同排列与组合,来寻找事物间的规律性(包括数理、数学方面的规律)。这种规律性又往往是通过卜筮之辞或判断的断辞、断语来体现。故而各种“数术”、“易学象数学”、“易学”(包括《周易》)方面软件的不断出现与完善,必将为中国今后数学的发展、充实与提高,提供大量值得珍惜的方式、方法、思路、思想等启示。
写作本文的目的也是希望我们能从“象数易学数学”这个角度去了解、认识中国古代“易学象数学”中的“易数”的一些古代传统的变化思想及其变换规律,藉以丰富、充实或简化现代数理模式构成与计算方式,继承并发扬中国古代某些“象数易学数学”的优秀部分。实际上我们只要知道了“易数”的变化规律与思想方法,就能直接认识并掌握“易象”的变化思想及变化规律。这种“数”与“物”统一在一起的“象数”数理思想与方法,正是现在机械式或电子式计算机算法语言所缺少并目前无法实现的思想与方法。当有机式或生物式计算机出现后,才有可能完全实现此必由之路。
是否重新考虑使用繁体象形文字表述系统
张延生 2006-5-1
 
在甲骨文的文字中,到现在为止还未发现不是文字的几何图形,可是不少甲骨文字的本身往往就具有图形的性质。比如:(甲骨文字……举例《中国数学史大系》p166页)。这些文字中绝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对称性,由几何学的角度来看,其包含有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垂直、矩形、正方形、直角、直线段、斜线段、线段交叉等非独立的几何图形与几何知识。因此可知,我国古人所创造的方块形式的“象形文字”,是我们的祖先对周围客观事物的一种几何形象与结构(包括力学、向量学、场论等物理学内涵)的表述,每一笔,每一画、每一点等都有其科学领域的意义,所以至今我国到现在已有两万多个繁体象形汉字,可见其文字内含的各种组合数学、几何、物理等学科结构与形象、状态的深邃与广泛。这也充分的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对“形而上者为之道”的重视,其注重精神、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充实与改造。只靠现有的这三四千个简体汉字,因为其表述系统的缺失、不健全与不完整,因此它怎么能准确地表达与表述千变万化的复杂的宇宙中的各种变化、形象与结构呢?!这也是造成20世纪初中期中国在世界上落后的因素之一。以这三四千个简化汉字为中华文化的全部汉文字体系,是中华文化的基础文字表述系统的一种倒退与悲哀(古时就有很多的通假字与方言性通假字)。由于其表述系统内涵的减少与不准确,故而造成了人们在交流上的障碍与沟通上的困难,进而使人们不容易互相理解及难以达到某些共识,这自然就造成了不容易和谐的因素。希望这种表述系统内涵丰富完善,计算机录入、处理迅速且准确,以及很快就会成为世界语的中华民族的汉文字,能回复其原有的丰富充分的表述功能。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靠寥寥数拾个字母的拼音方式来进行表述一切事物的方法汉是不可取的。靠记住三四千个中国汉字,除了搞历史、文史、考古、古文字、古文化等职业外,其它各领域、专业基本都能正常地完成其特殊的要求与操作,包括完成大本、研究生、博士、研究员、教授等称位与学业。可是如果要完成一个英文的大本生的学业,只少需要掌握五六千个单词。假如再要完成博士生的学业,还需要再掌握三五千个单词才有可能完成此学业。但是这种复杂繁琐的语音系统,可以准确的针对非常具体的事物壮态进行表述,内涵性较大的表述系统却很难准确地进行表达,往往是靠其它各领域、学科、专业等的各种、各类的专门学科表述系统进行归纳、综合性表述。比如,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社会学、经济学、军事等定理、公理、公式进行一定的不完全地表述。而我国的汉文字具备既有简单的归纳性极强的表述方式及系统,又有繁琐复杂、内涵性极丰富的文字的具体针对性表述方式与系统。
三、易学应用
易学医用
──易学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张延生
 
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内省,总结出了一套对世界万物相互关系及演化规律进行描述的完整的符号系统,这就是易学中的易卦系统。“不研易,不可为良医﹗”我国自成体系的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学说、脏象学说等莫不源于易学象数理论,而且通过大量的医学临床实践认识到:易学体系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理论框架,也可以在指导具体的病例中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一、按摩、气功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
1. 按“六爻比例对应关系”在患者肢体上选取疾患的对应部位及区域进行治疗。
2. 按“卦象取意”及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理论,运用医生及患者的意念活动将“病气”转移到周围相类似的物质中。
3. 根据辨证诊断结果,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数术”之理,在手法上运用特定的方向及次数。以合于“河图”及先天八卦的相应数术。
4. 用辨证诊断结果寻找与结果相对应的物体加强治疗效果。
二、针炙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
首先,将所有的经络及穴位编排成相对应的六十四卦卦形:
1. 按易学辨证诊断结果,选取与其诊断结果相同卦形的经络及穴位进行治疗。这是根据“同气相求”的原则进行的。
2. 在手法上,根据“法于阴阳,合于数术”的原则,合于“河图”及先天八卦之方位及次数。
3. 根据辨证诊断结果及“同气相求”的原则,使用不同物质结构形的针,加速治疗效果。
三、方剂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
先将所有的汤剂、汤头排成相应的卦形,将每味中草药也排成相应的卦形:
1. 根据易学诊断结果,选取与其卦形相同的(“汤头”卦形相同)的方剂或中草药进行治疗。
2. 根据“法于阴阳,合于数术”之原则,在药位数的运用及份量的多少上,力求能合于其诊断结果的数术。
除以上多种方法及原则外,还可以:
1. 利用颜色、方位、五行及脏腑的对应关系﹔利用“环境心理学”、“环境生理学”、“环境生物学”的原理,通过利用患者的居室朝向、床位、桌椅、室内装饰等布局及衣着颜色的变化等,起到脏腑相生相克、补泄等调整作用及辅助治疗措施。
2. 利用“同声相应”的原理,选用不同音调的音乐、乐器、金属、木器等发声物所发出的声音与诊断结果相对应治疗,加强治疗效果。
3. 患者意念活动应同医生相配合。
以上只是总结了小部分临床应用的原则。我想,随着易学理论及实践的不断普及推广,易学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会层出不穷。大家在临床实践中不妨一试。
易学象数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张延生 张静 靳少敏  一九九四年九月十六日
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内省,总结出了一套对世间万物相互关系及演化规律进行描述的完整的符号系统,这就是易学中的易卦系统。其中的易学“象数理论”是先哲们取浅近事物为例,仰观俯察、远取近取总结出的一种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的描述方法。人们熟知的“八卦”,可以看做是事物存在的最基本的八种形式(按现代物理学知识也可称之谓八种“场”);其再相互排列组合成六十四卦,这又可以看做是事物存在的六十四种状态、范畴、结构、形象、环境、条件等等。通过它们即可对事物作出准确的定位,又可分析它的左邻右舍、过去、现在及将来等趋势。现在的“二进制”计算器曾从中得到重要的启示,很多现代科学家称其为“字宙数学”系统。
“不研易,不可为良医。”“不研易,不足以言太医。”这说明中医学是在“周易”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又在几千年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整的。今天的中医学已自成体系,成为人类医学知识宝库中的一颗耀灿的明珠。她的“天人地”合一的理论,为今天的整体免疫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生理学”等医学理论提供了很简捷的思路。
易理对中医各学派的理论和临床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我国自成体系的中医学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学说、脏象学说等莫不源于易学“象数理论”,而且通过大量的医学临床实践认识到:易学体系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理论框架,也可以在指导诊治具体的病例中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下面分别从按摩、气功、针灸,方药等方面举例论述。
 
一、按摩、气功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
按“六爻比例对应关系”在患者肢体上选取疾患的对应部位及区域进行治疗。
按“卦象取意”及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理论,运用医生及患者的意念及暗示活动将“病气”转移到周围相类似的物质中。
根据辨证诊断结果,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数术”之理,在手法上运用特定的方向、方式及次数。以合于“河图”及先天八卦的相应数术。
用卦象辨证诊断结果,寻找与其诊断结果相对应的物体(如:门窗、桌椅、手表、钟表、金属健身球、打火机、电冰箱、电视机、电话、收录机、树木花草、手电筒、各种食物等等),加强治疗效果。
 
 张xx 男 1岁6个月
患流行性感冒3天,高热达39.8℃,倦怠、嗜睡,恶寒发热,不思饮食。曾口服及静脉注射抗菌素参日,未见明显效果。
按中医辨证:此属外寒里热型感冒。
按易经理论:此为天火同人 卦,同人 卦也是外有寒里有热。当时患儿室中正有白炽电灯,灯泡外面是玻璃制品,为干 卦,为同人 卦的上半部分,灯泡内有热,为火、为离 ,是同人 卦的下半部分。按“同气相求”原则其正合患儿内热外寒之象,因此采用意念及手势驱病气入电灯泡中。按中医﹕“法于阴阳,合于数术”之法则,手势挥动十八次,以合(肺经)兑 卦象之数。
治疗后患儿当即体温正常,从其父亲怀抱中挣脱下地玩耍,夜间睡眠良好,第二天早上体温、饮食均为正常,能去幼儿园了。
 
 帕姆(英籍专家) 女 39岁
一个月前持续发烧,全身关节剧痛。到中日友好医院就诊,排除风湿病,予对症治疗。就诊时双侧肩关节及膝关节疼痛、恶热。
按中医辨证:此属痛痹证,治疗为散寒止痛。
按易经理论──外热内寒。故用冰箱将寒引出。因冰箱也是火天大有 卦,与其病的卦象相同。按易经“同气相求”理论治之。结果关节痛很快消失,但又出现肌肉疼痛,说明内病已愈,已是内热外寒之症。按中医脾主肌肉,当属坤 卦之主。坤数为八。故将病气排入电视机中, 火生土。电视机,外面荧光屏为玻璃制品,当属干 卦所主﹔收视节目画面当属离 卦(离者丽也,明也)所主。故打开的电视机应为天火同人 卦,与其病相符。因此经三次治疗后患者疼痛全部消失,井且未再复发。
 
 吴xx 男 26岁
右侧偏头痛一周,针灸治疗及服用止痛片均无效果。
中医辨证:肝阳上亢。治法为清潜肝阳。
按易经河图“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之数,用课桌的方木腿,按顺时针转三圈,逆时针转八圈为一组,共进行二十组,合于震 肝木之四数。转动之后,将木棍交给患者。令其双手握住。五分钟后患者称头痛完全消失,以后再也没有发作过。
 
 马xx 男 41岁
双腿内3侧出现红色丘疹两个月。经西医皮肤科诊断为过敏性皮炎。经中西医治疗两月余,均未见效。
按中医辨证:脾经湿热。治疗应为清热祛湿辅以健脾。
因患者住得很远不能来就诊,故采用遥治方法。在进入气功态时将患者成像于意念中,想象用双眼按摩患者双侧的脾俞穴,按河图之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数,向外旋转五圈,向内旋转十圈为一组,反复进行十八组。皮肤属肺经之主,肺为兑 金,而补脾土故能生金,金生则皮肤病自愈。患者三天后丘疹全部消失,再未复发。
 
 金xx 男 37岁
左侧扁桃体烫伤后化脓二个月,形成一分钱硬币大小溃疡。曾服中药,西药无效,已与医院约定91年2月22日作扁桃体摘除手术。
扁桃体脓肿呈丘状,卦象属艮 ,为棕色,方向为东北。2月14日我打电话与他联系时他正参加“春节联欢会”,我即在电话中请他面朝东北,左手拿一块棕色巧克力糖,用意念想象病气从咽部逐渐排到巧克力糖中,五分钟后患者在咽口水时咽喉已不痛。3日后脓肿消退痊愈,免除了手术治疗。
 
 黄xx 男 37岁
长期以来饭前饭后均有胃痛。来诊时疼痛较重,已持续一周,服中、西药均无效。
按中医辨证:脾胃虚寒。治疗应采用温脾健胃,散寒止痛。
按易经理论,胃为艮 卦所主。艮为石。故取一卵石,置患者胃部片刻,意念想象将病气由胃导入卵石,(石象为土,胃亦属土)。又让患者伸出右侧小臂,将其分为六等份。取其腕关节向肘关节六分之三正中处(合六爻中第四爻,四爻为腹胃部对应区)。用拇指按压旋转,顺时针(往左)旋转五次,逆时针(往右)旋转十次(合于河图中“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之数)为一组,共进行15组(合其艮数)。十分钟后疼痛停止、次日后电话随访未复发至今。
 
 蒂蒂(英籍) 男 二个半月
出生后头部即发生少量湿疹,逐渐加重,就诊时见头部,阴囊周围及腹股沟内均密布鲜红色的湿疹,患儿烦燥不安。其母诉曾使用国外带来的药,无效。(至就诊时未停用外用药)。
中医辨证:脾经湿热,清热利湿,辅以健脾。
故点穴按摩耳穴荨麻疹区,肩穴及背部俞穴等穴。因脾湿卦象为坤 ,属土(数为八),故从患儿头部向地面方向排赶病气(24次),以求达“同气相求”之目的。经三次治疗后复诊。头部痊愈,但腹股沟内侧湿疹未消。说明脾阴不足,除前述点穴按摩及按象数驱赶病气外,还加上用补法,点按双侧血海穴,三阴交穴,并引地气(坤土相求)入穴位。又经两次治疗(共5次)湿疹全部消失。
 
二、针灸临床方面的应用
根据经络及穴位的名称,先将其所有的经络及穴位编排成相对应的六十四卦及八经卦卦形。
按易学辨证诊断结果,选取与其诊断结果相同卦形的经络及穴位进行治疗。这是根据“同气相求”的原则进行的。
在手法上,根据“法于阴阳、合于数术”的原则(除了应用针灸理论中“提、插、捻、转;迎、随、补、泻”等中医原则外),合于“河图”及先天八卦之方位和比例次数。在“行针”时间上,也立图合于此数。
根据辨证诊断结果及“同气相求”的原则,使用不同物质及结构形式的针(如:金针、银针、钢针、铜针、玉针、竹针、木针、石针等不同物质构成的针;针形上除一般针灸用的毫针、寸针、长针等以外,可有方形针、扁形针、圆形针、椭圆形针、弧形针、菱形针、多头针等,也可在针头上作文章,制成圆头针、尖头锐针、尖头钝针、方头针、双头针、菱头针、球形头针,扁平头针等),加速治疗效果。
 
 赵xx 男 57岁
患者患慢性气管炎20年。1989年1月23日下午6点来就诊时,喘咳已甚为严重,据患者及家属主述,此喘咳已一年有余;昼轻夜重,夜不能卧,晚上只有坐着俯被而睡,已年余。经中西医治疗,均无见效,非常痛苦,诊断发现其还伴有低烧,乏力,胃纳差等。
当时以患者姓名得谦 卦。酉时就诊,变卦后得明夷 卦。根据“同气相求”、“合于数术”之原则,选取与明夷 卦相同及有关的穴位五对,以应喘咳(喘为进退,为风,故为巽 卦,先天八卦数为5,其属木性)之数。
五对穴位即:足三里(其卦形合于明夷 卦)、外关(为既济 卦,应明夷 卦初至四爻的连互卦形)、足临泣(为师 卦,应明夷 卦二至上爻的连互卦形)、列缺(为复 卦,应明夷 卦三至上爻的连互卦象)、丰隆(为丰 卦,应明夷 卦初至五爻的连互卦象。虽丰隆为小过 卦,但小过 下卦艮 为大离之象颐 卦的上卦;据半象理论为离 卦之上半部分,丰隆穴总卦形也为离 卦,故而也能相应)。
治疗方法:令其家属协助用海花针(垢 卦应肺喘,其旁通为复 卦),在当晚亥时(以亥水生巽 木,加强疗效),在以上的穴位上,每穴扣打五分钟(以应巽 喘数),共扣打五十分针(应巽 数及兑 金)。扣打完毕,当时喘咳即止,当晚得卧而息。第二天,仍有少许喘咳。随嘱家属每晚继续用上法扣打。六日后痊愈,停止扣打。至今无再犯。连二十年的慢性气管炎也治愈了。
另有,在北京3xx医院偏瘫门诊部,用易卦对应治疗偏瘫患者,原来经过气功,中西医针灸、服药,体疗等方法综合治疗,四个月才能下地的患者,现在同样患者用易卦对应治疗只许十三到十四天就能下地了。现在他们正在总结三年来的临床经验。
 
三、方剂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
先将所有的汤剂(一般多用“汤头”)排成相应的六十四卦及八经卦的卦形;将每味中药也排成相应的六十四卦及八经卦卦形。
根据易学诊断结果,选取与其诊断结果相同(“汤头”卦形相同)的方剂或中药进行治疗。
根据“法于阴阳,合于数术”的原则,在药味数的运用及份量、数量的多少上,力求能合于其诊断的数术。
“按六爻比例关系”理论,选取与人体比例相对应的动植物、矿物药物进行治疗。
 
 孙xx 女 52岁
患者患肝硬化腹水,经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1990年10月12日下午4时去医院为其会诊时,又出现咯血,腹部胀满难忍,肢体均肿胀等症,欲试中医治疗。
我去医院会诊时,见病房号为107,随即以房号取卦,即遁 卦,又是下午申时,变卦为同人 卦。根据“同气相求”原则,选取“小柴胡汤”(同人 卦)为主方,配以茯苓(合于卦数4,应震 卦,震 卦对应于肝,其又有利水作用)、芍药(应干为天卦 ,应其肝硬化,干金克木,又有泻肝火作用;其数与茯苓数合为坎 卦所主,正与去水相合)。
服药两日后,腹水胀满大减。随瞩继续服本药直至腹水完全消退为止。4日后腹水完全消退,再无腹胀。
 
下面就中药与易卦的对应关系及使用上做些说明﹕
《内经》言﹕“人与天地相应”。《神农本草经》云﹕“药与天地人相应”。其法《周易》之象,将三百六十五种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以应天地人“三才”。《神农本草经》曰﹕“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品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综观之,“上品药,法万物生荣之时,有延年、轻身、益气之功,故曰应天。如﹕人参、白术、甘草、黄耆等。”《本草经解》曰﹔“黄耆气微温,禀天春升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禀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中品药,法万物成熟之时,疗病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祛患为速,延年为缓,故曰应人。如﹔当归、川芎、杏仁、芍药等。下品药,法万物枯藏之时,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地体收杀,故曰应地。如﹕附子、半夏、大黄等。”
中药的地道药材,也无不与易卦有关。如巽 主风,主春温之气。湖北蕲州当为巽之下爻,此地风气秉和、温而不烈,故蕲艾、蕲蛇为治风之妙药。巽为蛇、为风、为气,故巽之分野处多产蛇、艾。所以,蕲蛇、蕲艾独得风气之和,治风为上。再如:地黄色正黄,产于河南中坤地,秉中央土之正气。蒸晒后则变为黑色(转为坤二之黑)。人身脾为太阴坤土,地黄为补阴之要药,味甘益脾,脾血润,则运行不滞。女为阴,故“四物汤”用地黄滋肾补血,以养胞宫为君。故河南怀庆地黄入药为胜。
药物治疗上也合于卦象之说。如荷藕中空,为离 象。生出荷叶,其形仰盂,即先天离 (位)变为后天震 (位),其叶又在最上层。“清震汤”“治雷头风症,头面疙瘩肿痛、恶寒发热,状如伤寒,病在三阳,不可用寒药重剂,急用荷叶一枚、升麻五钱、苍术五钱,水煎温服。”此因震 为肝,主痛,为向上发展之事物,震 又为雷,故名。句中“三阳”,即干 卦,干为头(在人体最上头),荷叶也在莲藕之最上头。震 木又为风,故能治肝阳上亢头风内动之头痛。
实际在临床治疗中,利用易理的“爻位”之对应理论选取药物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就人身自下而上而言;足至膝为初爻;至股,为二爻;股至脐(小腹),为三爻;脐至膈,为四爻;膈至颈下(胸胁),为五爻;项颈至头顶,为上爻。那么以对应的中药化分,根为下爻;梗为二爻;茎为三爻;枝为四爻;叶为五爻;花实为上爻。故牛膝入土甚深,似卦之初爻,所以有下达治胫的功效。续断是草根,入土不深,当应二、三爻,所以能治腿膝腰股之病。厚朴是树身之皮,树身应三、四爻,故能理中焦之气。积壳是果实,应五爻,故具治胸中之气之作用,杏仁也如此。荆芥穗、菊花系草之颠末,应上爻,故能治头目之疾。
 
除以上多种方法及原则外,还可以:
利用颜色、方位、五行及脏腑的对应关系,利用“环境心理学”、环境生理学”、“环境生物学”的原理,通过利用患者的居室朝向、床位、桌椅、室内装饰布局等,还有患者、医生的衣着颜色、质地、造形及在房屋内装饰各种颜色等,起到脏腑生克制化、补泻等调整作用及做为辅助治疗措施。
利用“同声相应”的原理,选用不同音调的音乐、乐器、金属、木器等发声物所发出的声音与诊断结果相对应治疗,加强治疗效果。
患者意念活动应与医生的要求相配合。
 
 薛xx 女 67岁
频繁呃逆20余年,近日进食后胃脘胀痛,中西医治疗均无效。
按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经脉不通,气沿冲脉上行,虚气上逆。
治疗应补益脾肾,和胃降逆。先疏通经脉,顺次点按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然后左手食指点按膻中穴,右手食指点中脘穴,默想气从膻中下行中脘。右手食指下有跳动感,说明“意到气通”。再从中脘至关元按上法接通气息,至使患者经脉通畅。
然后以意念引电灯光(取其火象,火生土)入患者身体,循经脉由上至下行,共24次(合脾腹之土,为坤 卦之数)。根据易经“同声相应”的道理,又取金属健身球(取其金象,金生水补肾)摇动发出高低不同之音,低音四响,高音九响(合于河图的“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为一组,反复进行十七组(合干 卦,以金来生水之数)。治疗后并嘱患者再发生呃逆时意念集中到照海穴。
仅一次治疗后即使患者20余年的频繁呃逆基本消失,后虽偶有发作,只要意想照海穴即能止住。
 
 刘xx 男 46岁
从92年大雪节气这一天,腰左侧突然疼痛至12月17日(10多天),经过中西医多方治疗,均无效果。
按中医辨证:为寒痹症。
按易理诊断治疗,腰为肾、为坎 、痛为震 ,为肝经所主。应以坎 水生震 木。左腰痛,应为震 卦所主。震为雷、为动。“同声相应”,用音频法治疗。选用小提琴,弹高音弦一下,低音弦两下,重复一次为一组。反复弹拨20组以应震 卦之数。患者初听音时,感到脚冷,然后兰尾处痛了三下,随后腰痛即止,只是稍有疲劳感。
 
 张x 女 37岁
右侧下颌关节处疼痛三日,咀咬时更甚,不能用力,也不能张大牙关。用手揉患处,疼痛难忍。无其它症状。
中医辨证:受寒后经络阻滞。“不通,则痛。”
按易理右下颌为干 卦所主,痛为震 卦所主。寒为干 卦所主。干为金,为圆。故让患者11岁小女取金属健身球一对,按同气相求之理令其摇高音球一下,低音球两下以应震 卦,患者用意念与其配合,想象自己进入到金属球里边。反复19次,以金克震木。疼痛全部消失。用手揉按患处,仍有稍稍酸痛感觉。第二天,患者又有点酸痛的感觉。照前法治疗,疼痛全部消失。以后再也末复发。
 
 江xx 女 48岁
近三、四年,每年到秋季天气转凉时就胃痛。中西药如胃得乐、胃泄气、胃舒乐、三九胃泰分别长期服用,均无显效。11月20日再作胃镜捡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医生以“得乐冲剂’治疗。服后仍无效果。人还怕冷,胃痛、胀气、胸闷、气喘、大便不通畅、多梦,精神不振。
中医诊断,为肝木克脾胃之土所至。应泻肝火补脾胃中气。
因为患者的内外衣,无论春夏秋冬,单衣、毛衣、毛背心、棉衣等,均是以绿色为主。其家居中,窗帘、被罩、床罩等也都是绿色的。按易理绿色为震 卦所主,震为肝,为痛。胃为艮 土。此病乃肝木太旺克胃土所至。故建议家中,以红色为主,服饰等也适当增加红、黄色。以离 火,生脾土,以消肝火。以离 火增加胃土之气。家居换掉绿色,改用红色为主。三日后,胃痛消失,大便通畅,多梦也消失。现在人也感到身轻气足,精力旺盛了。
 
讨 论
从1989年1月至1993年12月间,用上述方法治疗或者辅助治疗数百名患者,其中300名病历记载完整者总结如下:
性别:男130人,女170人;
年龄:1个半月至82岁;
疾患:即有头、关节、胸腹脏器疼痛等为主诉症状的病变,也有湿疹、过敏性皮炎、呃逆、血液病、肝病、心脏病、鼻炎、各种感冒、风湿病等有明显客观表现及指针的病变;
疗效:有效者30例,占10%。显效者80例,占27%,痊愈者190例,占63%。
中医对易学“象数理论”的运用已达到非常深奥的程度,但其发源却是先人对自身与周围事物的密切联系的长期观察、内省、参悟。如果我们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大量事实中提炼抽象出的理论、词句、概念之上,而对身边无时不在的种种现象视而不见或将其视为糟粕的原料而不屑一顾,无疑将失去很多宝贵的东西。作为临床中医及气功医生,我们更是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为此我们在张延生老师指导下,从87年开始探讨直接运用象数于临床实践。如前所述,我们运用了直接接触(按摩、点穴)、意念转移(包括医师的意念和患者的意念两方面。实践表明患者参与意念活动时治疗效果会更好),针灸、方药、音频振动方法,使患者与特定的事物(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类似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并以特定的数字组合将“病气”由前者向后者转输,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由于是对患者直接进行的临床实践,我们尚不能排除心理因素的作用和患者同时接受其它治疗效果的干扰作用,但请注意到患者中有的是婴幼儿,有的是文化背景与国人有很大差异的外籍专家,对他们取得的疗效就很难用心理作用来解释了。
关于意念的作用,以往常被作为一个禁区,生怕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但近年的研究已证明,脑是物质的,思维及信息的传递就是一连串电与化学活动,因而也是物质的。意念的致动、超时空传递等现象虽然还无法用现有的科学理论加以解释,却是不容怀疑的客观事实。目前,利用气功方法调节自身的功能或由训练有素的气功师发放外气治疗患者疾病的方法,已经得到较普遍的应用。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用易学“象数理论”来强调突出人体特定部位、特定疾患与外界特定事物的内在联系,就可能使驱除疾病的过程在较少阻力干扰,耗费较少能量的状态下进行。从而也就能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应用。
 
编者注:此论文在编者注:此论文在“中美易医学术研讨会”荣获一等奖(1998年11月北京)。
新运20年预测
张延生 2005-6-1
 
缘起
张延生教授,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在亚洲地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易经》、气功、人体科学的著名学者,在近20年的研究教学当中为国家培养出了近20万的传统文化工作者。其中有许多学员已成为《易经》、气功等领域的知名人物。他同时创新出了多种易经的研究方法,并作为首位将《易经》引入科学领域的文化学者,为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领域,提供了有益的思维模型。
近年来,教授谢绝各种社会活动和浮躁的商业推广,以“大隐隐于市”的状态潜心进行《易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研究。现已形成了多种具有科学性的《易经》应用思想。《太极易》网站的创办人――文胜,最近有幸同张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并交流了张教授的易学创新思想,深切钦佩其充满敏锐、智能的思维和直击事物本质的理论。
由于张教授在易学预测领域极深的造诣,故文胜邀请张教授为中国传统纪元的新运20年各行业发展趋势,以张氏易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访谈
文胜:张教授最近在忙些什么?
张教授:已经完成了几本《易经》与科学应用的书籍,诸如:《易与物理学》、《易与数理学》、《易与计算机发展方向》等等。
文胜:现在许多易学爱好者发来电子邮件,希望您能对一些重要事件进行预测,并为他们解答易学学习中的难题,很多人还对您在1987年对香港股市的精准预测记忆忧新。
张教授:很多爱好者喜欢预测是可以理解的,但真正的易学决不仅仅是预测,它能提供给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优秀方法。“善易者不占”嘛!学会真正易经以后,不用非要摇着铜钱占卜,就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质。爱好者们的问题我会整理出来,一并给他们解答。
文胜:我知道您每年对世界发展的趋势都有一个较好的判断,2004年是我国传统纪元的八运的第一年,在新年之际您能否提一些建议?
张教授:好,那我就从大的层面给大家进行分析。
新运20年分析――第一部分
今年是公元2004年,正处在时间周期中的“大元”(1864年至2404年)。其“正上元”(1864年2043年)的“下元”(1984年至2043年)。而今年开始元运周期进入“八运”,即(2004年至2023年)之中。
这段时期,主要是艮卦之场态为主的规律了,即八运的场态。
八运对应艮卦,而艮卦只有最上面一个爻是阳爻——是表述实在与充实的,所以对人来讲就要求其身体的上三分之一(心、肺、心胸、头脑及思想、精神方面)部分是实在且充实的。
也就是说,由于在七运中,没有重视思想和道德的培育与作用造成了进几年世界道德败坏(信誉及诚信的缺失)、经济的混乱与衰退。又因为“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级化”之间的矛盾,使那些缺少长远宏观整体思想的人们,从整体宏观上,已无法顺利地对政治、经济进行和谐地宏观调控。特别是贫富的差异越来越大,使整个经济与政治操纵在极少数人的手里。就如同我们原来经济所渭的“计划经济”时代一样。这些人将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市场经济”推向了固定模式的死胡同。由于广大资金集中到了少数个人或少数发达国家的手中。又因为他们原先使用的“市场经济”的法则,已不适应当今与今后经济发展的需求,故而已使他们如不去寻找新的市场经济的模式,其经济萧条的状况将无法根本解决。
由于哲学、哲学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各领域为了能达到共识及掌握各事物的大局、大方向规律且寻找并开发其共同或共通的宏观调控机制与规律,藉以达到宏观合谐、平衡的目的,故而由重视技术技能转为重视哲学及哲学思想将是各界、各领域共同关注和主要的要求。为了能掌握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大方向,这样就造成了预防意识的不断加强与充实,故防患及预防科学(特别是医学中的预防科学)将会蓬勃发展并成为各界、各领域所必需要具备的基础常识。那么,预测学与预测方法和技术,在全社会各界、各领域中将依然风靡且火爆。
八运时期当中,背信弃义的事情会不断发生。所以,此时期将是严加管束与惩治、惩罚的时期。借已改变或理顺混乱的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局面,以达社会的稳定。因而,各种惩治、惩罚、限止法令与手段将层出不穷。比如,司法、公安、监狱、“纪检”、反腐、廉政、反贪、监督、度量衡、律师、国防、矿山行业、肉类行业、青少年及其犯罪(是社会关注和教育的重点)、监管、防御、防恐反恐等事业与领域(包括思想、国家、地域、区域、集团、个人等之间),将是最受重视和吃香的。
而军队、武器、网络、电信、电力、能源、热能、医疗等行业与技术的发展,虽然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和必须推助的行业及领域,但其阻力及限制较大,思路欠缺且成果相对于七运时期了。也可以说,这20年是以限制、惩治为主的20年。那些不正规、不正常的行业(毒品、吸贩毒、走私、黑社会、偷盗、剽窃、赌博等),将受到限制、抑制和惩治,而且得不到发展与支持(缺少社会的支持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它也是要求人类遵纪守(各种)法的20年。
在健康方面,眼睛、乳腺、心脏、子宫等方面的疾患更加突出且治愈困难。尤其是各种良性肿瘤、增生、硬化症状普遍增加。胃部、背部、手足及其指(趾)或背等器官的疾病多发多见且较难治愈。故治疗这些疾患的科研、技术、方式、方法、药物、器械等相应地也会出现迅速进展。
新运20年分析――第二部分
八运与用手和指有关,所以与动手足、动手(指)有关的行业及领域,将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展。因此也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与实干(干实事)的时期。因此各生产与实践的第一线及其人成员,将受到重视、鼓励与关注。比如∶录入、打字、计算、绘画、书写、雕刻、雕塑、针灸、按摩、射击、射箭、乐器、音乐及器乐演奏、鞋业、手套箱包业、手工工艺、加工生产及各种实业等行业将"火"的不得了。
而"七运"中靠口嘴"吃饭"或较兴旺发达的某些行业(比如,名星、歌星之类),由于"七运"的退败,将不如上20年那么兴旺发达了(当然,演艺界的青年男演员及男哥星将比"七运"时期走红的青年女演员及女歌星更受欢迎,且曾出不穷)。有些行业或领域反而成了"八运"新时期的累赘或负担。还因为"艮为足"、"为手"、"为指"、"为趾",故而足球、藤球、橄榄球、台拳道、盘岩登山、排球、按摩、巴蕾舞、踢踏舞、手艺、脚艺、脚诊、脚底按摩、脚浴、假(义)肢等行业,人们多会比已往更爱好、更普遍普及,发展也更迅速、更"火"暴。又由于"艮为坐、为跪",故与人"跪""坐"有关的行业及领域也将会得以充分的发扬与进展。比如,静坐瞑想、瑜珈、佛教与佛学、各种宗教及其学术、日式礼仪和食品、茶道等将得以人们普遍的崇尚。"艮为狗、为坐",故吃狗肉、养狗、利用狗、赛狗、养鼠、灭鼠类等也将风靡。
新运20年分析――第三部分
这20年,矿山、矿石、矿产资源、采石及其有关石业、刻塑、喜爱石头、登山、探险、山区开发利用(绿化、旅游、山野食品、山地居住之类)等行业,会充分活跃地发展并施展其吸引力得以重视。各国、地区、地域等的其东北(左后、左下)方向、东北(左后、左下)部(或高原与山区),将是各事物、各方面发展迅速或成为重点的方位。对我国来说,东三省在这20年中将是经济发展既快项目又相对集中的地区。我国各省市地区到处都能看到事业成功的东北人的身影。我国东北部经济的发展,对我国重点“发展西部的国策”是非常有利的。而且我国东北地区早就有了其踏实的工农业基础及有与其相对应并具团队精神的人才。此(方位)地区的发展将与朝鲜半岛、日本岛和俄罗斯东部的发展,共同形成一个对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起着一定决定性推动作用的很重要的地区。对于北京地区来说,北京市的东北方向和地区,也就是说,机场路周围、怀柔、密云、顺义等地区,将是发展相对迅速的地区。它的发展,会给“中关村”、“海淀高科技苑”、“上地开发区”等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不信,大家可以看一看、想一想,是不是这个方位(东北方位)的带头性发展产业——房地产,现在就相对其他各区县相对要好一些。而南城为“火”位。“火”生艮“土”而泻气。故南城的发展(特别是带头性产业的房地产)就非常缓慢。因为过了这20年之后,才会发展到以南城为中心的“九运”(火运)黄金时期。北京东南方向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中心时,还得在“大中元”的“正中元”时期的“上甲子”(“上元”)。即据现在还有106年(即到“四运”主世的巽卦为主运的东南方向)之后。所以,做为经济发展中心的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运世”发展的人气(人心向背)、需要及其规律。否则,会影响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正常且迅速地发展。
新运20年分析――第四部分
“艮为少男”,加之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故思想比较活跃且不保守的年青人,当倍受重视。所以,政治、军事、经济、学术、科研等各行业、各领域的掌舵或带头人,会出现年青化及年青化的趋势,而且年青人的要求与发展及其管理水准和提高将会倍得重视。比如∶受教育、择业、就业及其管理等问题会很突出。由于人才的培养得从小抓起,故婴幼儿及少年的成长发育也会成为重之又重倍受重视和首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又由于“艮为自我、为顽固”,所以人们往往会固执任性、自我感觉良好。故人们在沟通上会出现困惑与相互之间较难理解和谅解,更有甚者会感到孤立无援,孤独者也会增多,故而“心理卫生”及其医生和“心理治疗”当会进一步得到发展。因此对于社会来说,“自力更生”的理念也会成为此历史阶段各种发展组成的主导思想部分。
“山为人丁,水为财。”“八运”时期的人丁会迅速增长。故应重视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此时期从总体上来看,男孩子的出生率会高于女孩子的出生率。而在“七运”时期从总体上看,是女孩的出生率高于男孩的出生率。
易学大家邵雍所着《黄极经世观物内篇》曰:“天下将治,则人必尚其行;天下将乱,人必尚其言。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八运'社会特点);尚言其诡谲之风行焉(‘七运'社会特点)……言之于口,不如行之于身。”这句话要求并鼓励全社会去实干。我相信,此话可以激励全社会靠艰苦奋斗的实际劳动去改变自己的落后或面貌,而不会靠一种侥幸的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及手段去改变自己的处境与状态。因此,赌业、投机业、欺诈、“虚拟”等思想与行为将不会像“七运”时期社会那么的广泛和普遍。
应重视“数字筮符”到“几何卦形”的确立与发展
张延生 2007-7-24
 
虽然说是伏羲创造发明了以“卦”的形式来表述一切事物的状态与规律的表述方法,可是到如今,我们并没有发现充份的证据可以证明他所发明创制的“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结构状态?!可是在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记述与考古中,我们却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用数字来表示的三位、六位及少量的四位、五位的“数字筮符”(有人称其为“数字卦”),这充分的证明了《汉书?律历志》中所述“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而在所谓“文王重卦”的周朝及其之后,出现了大量的以三个或六个“阴”“阳”卦画所组成的“几何形”卦符。当然按《古三坟》之说,在夏、商、周三朝都已经存在有各朝时期的“八卦”与“六十四卦”的具体“几何形卦符”结构了,可是到如今我们也并没有充份的证据及考古实物可以进行左证。从我国古代“卜”到“占”、“筮”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是首先注重甲、骨上对应的纹理变化(即“象”变),后来又改变成首先重视“占”、“筮”中“数”的对应变化。起码在周朝时期,人们还是以“卜”为主,“筮”为辅的原则来对待“卜”“筮”方法的。直至发展到汉朝及其以后乃至今日,人们才慢慢的产生与认识到“象”与“数”二者是不可分离的概念。实际上我们只要知道了“易数”的变化规律与思想方法,就能直接认识并掌握“易象”的变化思想及变化规律。这种“数”与“物”统一在一起的“象数”数理思想与方法,正是现在机械式或电子式计算机算法语言所缺少且目前还无法实现的思想与方法。当有机式或生物式计算机出现后,才有可能实现此必由之路。
《易传》中曰:“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我们平时所说的“在数难逃”;毕达哥拉斯所说的“万物皆有数”;老子《道德经》中说:“大道无形。……善数者不用筹策”;以及宋朝的沈作吉所着《寓简》一书的卷二中说:“物之成败皆寓乎数。知数者以数知之,知道者以‘道’知之,物不能离乎数,数不能离乎‘道’。以数知之则通矣,以‘道’知之则玄矣。”其意思是说,数是不能脱离开物来说的,数同样也是离不开‘道’而存在的――“数”和“道”是相通的。如果以数理运算、推衍得到了事物不变的道理,说明通了了事物的规律;假如通过体悟感知来明白了“道”,说明知道了事物那些不变的“玄”的本质。同样是宋朝的张成行在其所着的《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中说:“……‘气’不丽乎数,特人不见耳!故曰,非数之不行也,有数而不见也。”以上论述都说明了“数”及其“数理”是万物不可分离的自然属性,它是被人们自然感觉和感知到的客观存在,而并不是完全靠抽象地想象出来的东西——特别是在人类原始时期的伏羲时期(当时人们还不太可能将数与实物分开来进行思考)。“易数”从上古以来一直承袭了当时的原始思维方式,数始终是依物的存在而对应存在,而不会独立存在。这与西方或现代的数学不同。就是因为西方数学在发展过程中,那种主要以人为的抽象性为主,往往脱离或忽视了物的存在与变化,才造成了近两千多年来的三次数学危机的发生。
在“象”“数”的关系中,中国古人认为“数”本身就是“象”的一种属性;“数”和“象”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渗透与融合的——二者间也是不可随意而分的统一体。《周易》“系辞上传”中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极数知来之谓占”。“说卦传”中还曰:“参天两地而倚数”。依靠与象[“天3”(包括天1)及“地2”]所对应的数作为设卦、立卦的根据,就是“倚数”的涵义。把“河图”、“洛书”及爻、卦数或卦序数等最基本的基础数1、2、3及其和数3、5进行“错综”(“对”、“反”)之间的不同或相同的组合变化,并且明白其组合变化的内涵,才能真正知道天地间的各种规律。而且,只有计算与归纳到最终极(绝对、“内数”、“基数”)之数后,才能找到或确立与其数相对应的卦、爻之象(也包括“内象”、“外象”),这就是“极其数”的最终的目的。由此看来,“象”与“数”二者之间,在古代(尤其是在周朝之后)圣人们的思想认识中认为:“数”更带有根本的性质,数与数值的最终的相同或者不同,可以决定“象”之间的差异性或共同性。也就是说,数与数值大小的不同或相同,也都各自有其各自的相同或不同的性质(包括“阴”、“阳”性质,“五行”属性等)、规律与特点。
由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松泽文化”时期的江苏淮安墩遗址中的骨匕上,刻有“三五三三六四四六二三五三一”这么13个数字符号来看,证明了在我国很古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具备了复杂数字的概念。而这些数与数字的存在及其组合变化,必然会形成“数卜”与“占”“筮”行为及方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周代曾出现了与“数术”和数学表达有关的特殊符号,那就是《连山》、《归藏》与《周易》中的“数字型”的筮符符号系统;后来出现的相应的“几何型”卦画符号,这些“几何卦符”基本上是以“八卦”符号为“体”,而以“六十四卦”符号系统为“用”。实际在《周易》出现以前,社会上就早已风靡占卜及“算卦”活动了。由山东平阳出土的商代末期人们日常家用的陶罐上,出现刻有“一八八六一一”的数字组成的6个数字的“筮数符号”,就是显明的例证。可见当时占卜活动的盛行——渗透到了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
由于周代继续遵循商代的礼数,因此周代卜筮活动在商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周礼》中有“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的记述。在周公制礼时,就已指定由春官“太卜”和“筮人”分别值掌夏、商、周时期“三易”的方法。其中曰∶“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又名八卦、基本卦、三爻卦)皆八。其‘别卦’(又名重卦、六爻卦)皆六十四。”即“太卜”负责“三易”的占“卜”之法,而“筮人”负责“三易”的占“筮”之法。占“卜”时,烧灼龟(腹)甲与兽(牛胛、鹿胛等)骨后所得到的纹理是几何图形(卦象),而运用蓍草或小竹木棍儿成卦的占“筮”之法,所得到的是数(卦数)。在这些卜筮的活动中蕴涵及孕育着丰富的数学及几何学的内容。
由以上记述事实也可以看出,在夏朝时期、殷商时期及周朝时期所使用的易卦及其产生、排序以及形成“八卦”及“六十四卦”,都有其相应的数学及数理基础与规律。前面的两种易卦规律的产生、排序与形成的方法,都曾有人进行过整理。到了周文王统治时期,根据占筮的规律与需要,很有可能周文王又对《连山》、《归藏》以及《周易》“八卦”及“六十四卦”的产生与形成方法,再次进行了归纳、总结与确定,并且确定了通过《周易》中六十四卦具体的六爻构成为事物进行表述的主要表述方法――即重新肯定了六爻卦的表述方法,所以历史上才有了“文王重卦”之说。从以下所谓的“数字卦”(我认为应是“数字筮符”更确切)的出现与发展,可看出由文王将单卦“经卦”进行重叠形成六爻的重卦的“文王重卦”之说,是不完全确切的说法。这里的“文王重卦”应该说的是文王对《易》卦的生成、排列与构成等,进行了一次重新地归纳、总结与确定才是。
在使用现在我们熟悉的“八卦”与“64卦”卦爻组成的表述卦的几何符号之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使用着另外一种异形同构的占卦形式,也就是后来我们大家才认识到的用奇偶数字排列在一起的“数字筮符”(有人称之为“数字卦”)的占卜形式。
比如,在晚商时期的甲骨上有“上甲六六六”的刻辞(祥见《殷墟文字外偏》448与《商周金文录遗》235)。
在西周甲骨文与金文内的筮符中,往往是采用3个相连的数字以“单卦”形式或6个相连的数字以“重卦”形式进行表述的方式。例如,周代的原甲骨文中有“六六十”、“六六七”、“八七八七八五”;安阳小屯南地甲骨上刻有“七七六七六六贞吉”、“六七八九六八”、“六七一六七九”等组“数字筮符”。
再比如,西周时期有“六六六”、“一一八”、“一六六”等“数字筮符”。在“单卦”生成中,至今还没有发现有“九”这个数字的出现。西周时期的史游父鼎铭曰:“史游父作宝尊彝,贞七五八”。意思是说,在制铸史游父这个鼎时,曾筮得“七五八”这么一组“筮数”。又如,召仲卣上有“七五六六六七”一组“筮数”符号。还有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六二三五三一”、“三五三三六四”等组“数字筮符”。由西周时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像商晚期时所出现的那种以4位数字所形成的“数字筮符”。
到了战国时期的“江陵天星观一号墓”竹简上记有8组16例6位数的“数字筮符”,以及“荆门包山二号墓”竹简上记有6组12例6位数组成的“数字筮符”。这期间的“数字筮符”中,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七”这个数字。这可能与此段历史时期,全世界的人们都讨厌“7”这个数字的流行有关。对我国来说,更是与“七”数的“为阻”、“为止”、“受限制”、“被管制”、“不能再变”、“变向反面”、“背道而驰”等内涵以及与其对应的“八卦”中的艮( )卦的某些不良性表述意义有关。
直至到了秦汉时期的“四川理番县秦墓”中的陶罐上,刻有“一八七一八九”这么个6位数的“数字筮符”符号,这又直接说明了这些“数字筮符”与筮法,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域内在不断地延续和使用着。
以上这些例子足已说明“数字筮符”的记述与表述方法,是几何形“爻画”、“卦画”表述方法出现前的非常重要的某些“筮法”的表述方法与模式。
令人没想到的是,在晚商时期还有4个数字组成的“筮数”符号,以及在周代的甲骨文中还发现有5个数字组成的“数字筮符”(“数字卦”)符号。比如,“……吉六七七六”、“八七六五”、“八八六八”,以及“六六七七六”与“七六六七六”。由此我们也会发现4个筮数(爻)或5个筮数(爻)组成的(类似后来人们运用的4个爻或5个爻组成的“互卦”表述方法)“筮数”(卦形)形式的结构与来源,自晚商与周代就已经出现了。这类“数字筮符”的思路、构成、表述类形及表述方式等,也并不是此后的汉代及其以后“几何式”卦符出现后人们的创举。
近些年出土的西周陶器(日用品之一)上,也发现了用数字“一六六”和“八一六一七七”表示“数字筮符”(卦爻)的现象。可知,周代的“数字筮法”及其活动是相当的广泛与普及,以致于它都深入到了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
商朝与西周时的以数字表示的“筮(卦)符”,是如何地变化与获得的,到如今为止还未发现与此有关的记载与陈述,故无以而知晓。由现在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商代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淞泽文化”中,已有了简单的一、二、三、亖(用4个一样长短的画表示“四”数)、×、∧这么6个由一至六的连续的自然数,进行排列组合在骨器上刻数。如“六二三五三一”、“三五三三六四”等数字组成的“数字式”刻符。由于在竖直方向连续刻划一、二、三、亖(四)之数时,很容易将这些数字混淆而分不清楚,故而到了商朝时期的“数字卦”符,一般多改用由一、五、六、七、八这5个数来进行表述了。等到了周朝时期的“数字筮符”,在此商朝时期的一、五、六、七、八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个“九”数。这种表述及形成方法,是与《周易》“系传”中“蓍草法”最后用六、七、八、九的不同爻序数来确定各爻与卦符,是不一样的表述与形成方法。即便如此,可是在商周期间的“数字卦”符中也基本没有出现二、三、四这3个数字表述符号。由此还可以看到,后世“易卦”是用不同或相同的“阴爻”(--)和“阳爻”(─)搭配形成的卦形(几何图形),也应是由西周时期的“数字筮符”对应演化而来的几何状“卦象”符号。当然,在秦汉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卦的生成表述往往被简化成了用一、八或一、六等数进行卦爻的组成表示。比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竹书《周易》中就有此等数字的对应表述。甚至以上这些“数字”及“数字筮符”变化的奇偶性质,还导致了“阴”“阳”卦画的出现与“几何卦符”的构成。这其中也包括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与阜阳双古堆汉简《周易》阴阳卦画的出现。
大家都知道,占筮中的数字符号,都是通过各自的不同或相同的筮法得到的筮数。我们常用的“八卦”的筮数在周朝之后,多对应于六、七、八、九这4个筮数。到春秋战国时期有人又简化成对应于一、八或一、六两组筮数。可是从“数字筮符”排列与形成来看,可以由一到九这么9个数的3位、4位、5位或6位的排列来构成,这些“数字筮符”形成及排列的筮法,显然与周朝及其在《周易》中成卦的筮法有所不同。特别是西周之后,一般常用的卦符基本是三个爻与六个爻的卦画符号,而舍弃了4(画)位与5(画)位的“数字筮符”表述系统。只是到了汉朝时期,由于以爻解卦的方法大量出现后,要求解卦更细致、更确切、对应性更强,这才又出现(或恢复)了四个爻与五个爻的“互卦”(包括“连互”)形式进行组卦与解卦的方法。因此说,“数字筮符”就是“数字卦”或“八卦”或六爻卦的数字表示符号,是不确切的。实际“数字筮符”符号可能就是某些已经失传的占筮方法的数字表述符号。
根据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占筮资料看,从“数字筮符”表述方法(有人称作“筮数卦”)发展到“爻画卦”的表述方法,是经过了一个很缦长的历史过程。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数字筮符”至少在商朝的晚期就已经出现了,而“爻画卦”的出现要到商朝的末期才出现。可是当时的“爻画卦”却基本都是五个爻组成的“五画卦”,而“数字筮符”中当时并没有5位与其对应的“数字筮符”,故而说这不可能是以“数字筮符”相对应关系而被对应译成的这种爻画组成的“五画卦”。“八卦”与“六十四卦”通过阴阳爻画组合进行“几何卦画筮符”的表述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由于西周之后的“数字筮符”基本简化成都是由3位或6位“数字筮符”组成,这样人们很容易就把它与三爻卦与六爻卦的构成联系起来考虑,于是就有人认为于其相对应的“数字筮符”,就是“八卦”或“六十四卦”的筮数符号,并且应该可以对应表示这些卦的“卦画”与组合状态。我想这应该就是“数字卦”概念产生的思路与缘由。
西周以后的“包山”、“天星观”竹简上的“数字筮符”,有可能就是阴阳“卦画”的对应表述。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是同一系统的占筮方法,并与商周时期的“数字筮符”是一脉相承的延续关系。这中间看不出它们在筮法上曾发生过什么巨大的变化,因此也很难说战国时期的那些“数字筮符”就是表示阴阳“卦画”用的。虽然“数字筮符”中的奇偶数字也有阳阴性质的不同,它与阴阳爻画的阴阳性质可以相直接对应,可是这种“几何型”的阴阳爻画的出现,绝不可能早于西周晚期时“阴”“阳”性质概念的形成时期(虽然“阴”“阳”的概念产生,据英国远古历史学家汤恩彼认为“已有两万年之久”,可是当时并没广为形成此概念)。当然我们可以把“数字筮符”中的“筮数”,按其相对的奇偶性质对应画作“爻画卦”,而这种对应的“爻画卦”又未必就是当时人们所得到的数字“易卦”的确切内涵表述方式。在秦汉以前,除了有《周易》成卦筮法的存在之外,还有比它更早的《连山》卦、《归藏》(又有人认为是《龟藏》)卦、《坤干易》卦等筮法的“数字筮符”的存在。当然还有人认为这些《易》卦还与《古三坟》上所说的“连、归、周”三易的“几何卦符”(“爻画卦”)相对应。不过当前还没有特别有利的证据,足够证明它的确是如此。
如果我们不知道“数”向“象”是如何转化的规律,就不能深刻地把“象”的变化简化成简单的“数理”变化模式来进行表述。由“卜”得到的“象”向由“筮”得到的“数”进行转化、发展;再由“筮数”向“象”进行转化、发展;直至我们现在再由“象”向“数”的表述模式转化、发展,这么做就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卜筮”文化及易学思想是由繁到简,由简再到繁,直至现在我们再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这也是易学“易简”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象”是一切事物的抽象与具体形象、状态等的表述,再根据“象”就是“数”的思想,只要我们对事物的“象”进行“数理”方面的简单性处理,就能迅速、准确地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达到“善易者不占”的判定境地。
第二部分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一)
现在,世界文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感兴趣,并组织各种协会进行研究,特别对传统文化中的预测问题大为关注,研究各种相关的推导方法,既然如此,我认为方法的问题先别着急掌握,得先懂得中国传统文化它寻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方法?什么样的世界观?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会一通百通。就具体分析方法而言,比如说“批八字”,除了能给人批八字外,当你“批”的技术水平高的话,这个杯子,你给我批一下它的八字,能不能批?一般人想不到也能这么批。为什么?因为思想方法没有根本解决。如果你不用“批八字”的方法,用“六壬”的方法判断,当然也可以。用什么推导方法都可以。“五行”方法可以不可以?“五行”方法也可以。这么说,怎么推导判断都可以喽?当然﹗具有这种判断过程中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方法进行推导。这个思想方法一解决,就能达到一通百通的目的。
比如说,关于地震的问题。有人问我:“近期内有没有地震?”同时他的身无意识的在晃动。这说明在他站的那个方位一定有地震,而且是以晃动为主。几月份,震几次,是幌动为主还是跳动为主?往往通过来咨询的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人无意识的动作都告诉你了。在我国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间,均说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非常好,很多事物的规律都在事物的“外应”中间全“告诉”(反映)给你了。但是,往往你自己不知道。因为什么?因为你判定事物规律的思想方法没根本解决。你不懂得,不懂得通过怎样的思路去判断。
中国古代的比如像“阴阳文化”大家都知道。这种文化按照英国汤恩彼博士(远古历史学家)的推测,大概有两万年之久了。这种远古的“阴阳文化”,至今现代的科学(包括最发达的科学)自主不自主的往往都符合了它这种文化所反映的规律。这是西方很多学者最感惊奇的事情。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是“五行生克制化”的文化;再就是“易经”“易学”文化。八卦,八八六十四卦等;还有一种是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的“干支”文化。我国古代不管什么算法,什么推导方式往往都离不开这四大文化系统的规律。这四大文化系统,你只要从理论上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规律性,你怎么运用都可以。无非就是这些文化方法之间进行一些不同的搭配而已。
总之,我国古代就是以上“阴阳”文化,“五行”文化,“干支”文化,“易学”文化这四大系统文化为主导文化。
“易学”文化,为什么称做“易学”而不用“周易”这个词来代表这种文化呢?“周易”这个词代表的范畴太窄。易学界是不能讲“专家”的。一到易学“专家”水平,往往可能就没什么用了。易学不讲“专”,讲“博”。一“专”了,就走向死胡同没什么用了。因为“易经”讲的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此类万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这说明了,易学要求我们每位学习和研究者,要尽量多的了解掌握“天人地”之间一切事物的规律,尽量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之道鲜矣。”这就说明“圣人”与老百姓的最大差别是什么?即“圣人”具备用“易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而老百姓一天到晚在盲目地使用易经的道理在实践,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这是易经的道理。“圣人”和老百姓差就差在这里──是否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以上这四大传统文化系统,都是系统完整有充分的理论及根据的。所以,了解周围的这四大文化系统的规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都掌握了。
“阴阳文化”。“阴阳文化”都包括哪些内容?包括:太极理论及其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太极文化”;也包括“易学”中的阴阳爻(“一阴一阳之谓道”),上下卦、内外卦、交错卦、反对象……;还有中医学中的“阴阳”等。弄清楚这些规律的意义,这是中华文化最基础的内容。易经理论中有一种“不易”的思想。“不易”思想指的是世间有一种根本不变的道理。但是,哪个是根本不能变的道理呢“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阴阳文化”这个道理。所以说,它是中华文化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最根本的规律。
“五行文化”里包括“生、克、制、化”。它有“相生”的过程、“相克”的过程,互相制约的过程、还有互相“化”的过程(包括:“正化”、“对化”、“反化”等各种“化”法)。谁和谁搭配“化”作什么东西,它都有个生克制化的规律。
“干支文化”包括些什么?即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及其搭配规律。还有甲子、六十甲子、“六甲”、“空亡”等等。什么“批八字”、“十筮正宗”、“大六壬”,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的往里一配,十天干、十二地支它们之间互相搭配,这些搭配又跟“五行”和“阴阳”文化配合,进行“冲”“合”“刑”等找出事物的规律。这个“干支文化”与西方的以黄道十二星座为基础的判断方法相比较的话,为什么说咱们的“干支文化”为基础的方法要准确得多?西方也有“占星术”,也有占的不错的人,其中也有占的很准的人。那么咱们传统方法占的可能更准,是因为我们的“干支”方法中,比某些西方的“占星术”又充实了那些因素呢?多增加了一套十个“天干”的规律。十个天干是干什么用的?十二地支呢,实际指的就是西方的所谓黄道十二星座。因为一年呢,分十二个月。晚上十二点(子时)的时候,正南天空上的那个星座是什么星座?就说明我们地球上是哪个月份。比如说是猎户座,他们就说是一月份(一年的开始)。而我们的老祖宗把这种天象称作“子鼠”(为阴历的十一月份)。就是说咱们的立冬前后也是西方猎户座持世的时候。“丑牛”指的是西方的双子座(阴历十二月)持世的时候……各个民族用传统方法观察天体星辰的时候,星体的结构往往是由仰观星体时感到的样子而决定的,由于观测的角度、范围及模拟的样子不同,才产生了星体结构的差异。由于都是仰观俯视得到的结果,大家都把黄道大概的分成了十二等分,同样在对应的天球上,也分成了十二等份。同样地球赤道(自转)平面与太阳(自转)黄道平面有一个23度多的交角。
那么地球在围绕着太阳转的过程中,太阳同样强度的光线,对其不同的地域的照度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因此,才造成了地球上南北半球一年四季不同的变化以及昼夜的长短、照度、气温、气候等的不一样。太阳光照较强的部分,由北回归线往南移动;到赤道这个地方稍稍一“停”(由北半球转向南半球的过渡时期);然后再往南移,到了南回归线稍稍一“停”,又往北返回移动;到了赤道稍稍一停,再往北移动直至北回归线,稍稍一“停”又返回往南移动……这几个阶段形成的往复(方向变化)过程,就是咱们说的十个天干所表示的规律。
它表示的也是同个星球在不同的月份,它在地平以上的高度是不一样的。这其中所谓的“停”是指在往复过程中相对运行速度减慢(因有角度和方向的变化)或暂停(向相反方向运动或变向运动会出现这种状态)。会造成照度能量的集中。这也是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大节气产生的主要原因。总之,也就是说“十二地支”表示的是经度变化,“十个天干”表示的是纬度变化。天球上的经纬度定了以后,由于它与地球上的经纬度是对应的,天上星体的经纬度位置能确定了,地球上与其经纬度位置相应的区域中事物的变化就能与该星体的变化找到相关联的变化规律。比如说:月亮在天球上的某个经纬度出现,在其下方又有十大行星中的某几个行星出现,那么天球上干支(经纬)表示的这个区域所对应的地球上的这个经纬度的区域,肯定要下大雨。因为月球及行星都有一定的引力。当它们靠近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造成了引力的增强,就把地球上的水气结构的云,大量的吸到其引力增强的对应区域来了。云层中水浓度增加很多,这样的话,就容易造成降雨。但是与该区域地球上对应的另一个对面对应区域,就容易产生干旱或者出现晴天。再一个呢,就是月亮运行中,过与地球形成的升降交点的时候,其交点对应的地球上相应的区域也会下大雨。这些都是根据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文气象学”的一些思维方式总结出的规律。它与现今西方的天文、气象学的概念不一样。
现今天文学说都是“日心说”。我说“日心说”、“地心说”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因为这些学说说的运动,都是研究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的规律。讲“相对论”。往往都是站在运动的物体上,研究运动的规律性。但是,中国古时候跟现在的西方的研究方法不一样。它首先寻找的不是一种运动形式,而是首先寻找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相对平衡的这么一种环境系统,那么坐标原点的确定,它就要想方设法寻找一个相对基本不动的参照物作为坐标原点进行参照,它才能比较出各事物间的变化规律。
所以,中国古时候,往往采用的是“以我为核心”或“以地球北天极为核心”的研究事物及天体规律的方法。为什么?因为华夏古人在研究事物及天体的时候,发现在北天极的上空有一颗星,这颗星就是咱们所说的“北极星”。它在北天极一度范围内晃动。也就是说相对来讲,它在天空中没有比较大的位置变化及运动。
因此,他们就确定把地球的北极和北极星之间拉了一条轴线。所有的天体都围绕着这条轴线在运动。从而就可以比较出天体之间哪个超前了,哪个落后或相遇了。再将每天、每年等又拉了一条南北的子午分界线。每年、每季、每月、每个节气、每天、每时的比较这些星体之间的变化规律。这样就能参照比较哪个星体“过”了,哪颗星体“回”了等。
由此变化而引起的地球上会产生什么气候?产生什么疾病?物种产生什么变化?社会会发生什么大的变革等等,靠这种思路就能找到各事物之间相关的有序性的规律。古人由这种思想方法启发产生了用“天干、地支”系统反映客观规律的方法。
然后,又发展出了“六十甲子”、“六十纳音”、“五运六气”、“卜筮正宗”、“增删补遗”等子丑寅卯、甲乙丙丁、“冲”呀、“合”啊、“刑”啦之类的推理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根据天象的变化而总结出来的。
“易学”里除了有“阴阳文化”,还有“先天自然之易”。“先天自然之易”指的就是“河图”和“洛书”。也就是咱们所说的“无字天书”。只给了你画着黑白圈的那么两张图。一个叫“河图”,一个叫“洛书”。宇宙间的一切奥秘全都包含在里头了。“河图”是“加减之源”,“洛书”是“乘除之源”。“河图”、“洛书”中的数理规律大家如果研究透彻的话,咱们可以发现,现在的很多速算法往往都是根据“河图”、“洛书”所反映的规律而来的。简单的四则运算,咱们中国传统的手算、速算、珠算等方法往往比现在的计算器还要快。这也就说明了咱们传统的某些计算推理的思想方法要比现代西方的某些运算方法的思想先进的多。这些内容在这里还不能讲得太深,因为讲的太深入的话,讲的可能全是专利的内容。牵扯到计算器革命的问题。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想方设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为是顾大局的思想为主体,所以主要是通过寻找共性的、主导的、主要的规律来解决问题。而西方现今的主要文化,是在私有制中产生。由于自我性的强调,往往是顾局部而不能顾整体。因此,宏观长远的大局的问题往往看不到。从局部眼前看,目前西方很多的东西都是“很科学”的,但从长远整体看:生态平衡的破坏、各种污染、恶性病、艾滋病等的产生、人类整体免疫的低下等等?从大局上看全都是错的,都是不可取的。这就是由于文化与文化产生的年代及历史背景不同所造成的。现在需要我们把西方当今的每一个具体的科学内容都把它搞得非常清楚,然后把它再与我们传统的大局性的整体的科学思想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必须要做的工作。
我们传统中“先天自然之易”方法的先进,倒不是说其产生的当时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如何发达、先进所造成的,而是由于我们老祖宗“结绳纪事”的习惯总结出来的。“结绳纪事”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统计出来,这类这类事物跟3有关系;那类那类事物跟4有关系;那类那类事物跟5有关……很容易就把不同的事物分门别类、分层次地分成八种大类型?把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范畴、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范围、不同的概念等的事物都会分成八个大类型。比较这八个大类型的场效应关系,就能找出其规律性。这是易学中“易简”的思想所决定的。这也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目的是为了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这就是“先天之易”,“自然之易”起的作用。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二)
如何理解“伏羲之易”,即“先天八卦”;再讲讲“文王之易”,即“后天八卦”;最后,再谈“孔子之易”。当然,这中间还应该有“连山易”、“归藏易”。“连山”、“归藏”之易现在差不多都失传了。现在又有人提到“科学之易”、“现代之易”、“数理之易”等等。他们为此高喊“科学易”,我想是为了说明自己的研易方法有别于古代传统之易学研究,说明自己的研究和理解,要比传统的研究和理解“科学”的多。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易学系统”就够科学的了。只有当今科技进入到一个相当发达文明的时代,人们才能深刻地认识到它真正的科学内涵。所以出现以上的一些提法,我认为这些提法说明他们对易学思想在概念上的认识与理解就是含糊的。我想他们主要的目的是想说明他们是用当今现代的思想方法来解释古代的“易经”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什么易什么易的提法,也只不过是把易学思想运用在数学方面叫“数理易”;用在物理学方面叫“物理之易”;用在化学方面叫“化学易”,或者把易学思想方法用在其它领域,叫其它什么什么易而已。因为易学解决的是世界观问题,其思想方法哪个领域都能通用。
基本上中国的传统中,主要的就是这么四种文化系统。这四种文化系统的规律全掌握了,就可排列组合、交错灵活的使用了。比如咱们平常讲的《梅花易数》这种判断方法,无非是把易学“十翼”中的“先天八卦”及“后天八卦”的规律和“五行”(为什么叫“梅花”?因为“五行”以五个花瓣来表示,类似梅花。)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梅花易数》的辩证方法。《卜筮正宗》的判定方法,成卦的时候,是根据(运用)《易传》中“筮草法”演变的方法“摇出来的”。“摇”出卦形来以后,如何推导判断?在各爻上按规矩配上“六亲”、“六兽”、“天干、地支”,“冲”、“合”、“世”、“应”、“刑克”等之类的进行分析,这中间就再也没有运用“易学”规律的事了。实际上,它基本上是“干支”文化加上“五行”文化,再加“易学”中的一种成卦的方法组成的判断方法。《增删补遗》、《渊海子平》(即“批八字”)呢?这中间干脆“易学”文化方法都没有了。其主要运用的就是“干支”文化?“天干、地支”和“五行”规律组合的方法。推导过程中根本没有“易学”文化的内容了。包括《六全》或《六壬全口诀》、《大六壬》等也都是“干支”“五行”文化的搭配。不过《奇门遁甲》的方法,它倒是包括天上的“九星”(“后天八卦”规律)、“八门”(“先天八卦”规律),然后再配上“天干地支”及其“五行”组成一套判断方法。这种判断方法所包含的文化范畴就比较全一些了。反正,中国古代不管是什么样的推测方法,它都离不开传统的这四种文化理论的指导及规律的搭配。
我们要判断各事物的规律性、运动性,那么我们建立的这个判断系统相对的规律性就得很强。系统的规律性要很强的话,这个系统内部的规律不能总是无规则地在变化。总是无规则地在变的话,你就很难找到它的规律性。就是说,得有一种相对互相制约形成的一种稳定局势──一种相对平衡稳定的局势。只要没处在这个平衡稳定的局势里,那么就能发现其运动的趋势。它表现的内部在运动呢,是为了保证整体和大局的平衡、稳定。有的是外部和整体的运动呢,也是为了达到整体的新的平衡、稳定。不管怎样,内部运动也好,外部运动也好,整体运动也好,它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一种相对平衡和相对稳定。为什么这么说呢?
1. 观测易学中“先天八卦”的结构分布(如图所示): 
“天地定位,水火不相射,山泽通气,风雷相抟。”“天地”指干( )坤( )两卦,“水火”指坎( )离( )两卦;“山泽”指艮( )兑( )两卦;“风雷”指巽( )震( )两卦。(“先天八卦”卦形结构分部图原本结构都是向心摆设的。由于有很多人是初学者,怕不容易看清楚,所以咱们这里的卦形就水平方向摆设了)。从先天八卦方位图看,它是寻求一种什么样的规律性呢?中国古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因为咱们是生活在北半球上,一般观象时,主要是“面南而立”进行观测天象。因此,将观测者的前面就作为是南边、前面及上方;即而我们的后面就是北、后及下方;我们的左侧就为东边;右侧就为西边。这种方位的表述与现今国际地图的通用表述方法大不一样(现在地图的表述方法是:左西右东,上北下南),正好与我们的传统表述的方位相反。这是由于我们站在北半球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所决定的。这种方位分布的表述方法,在任何中国古代的方位图中,都应该是如此──表述方法总是不变的。南也可以表示事物的前方;北也可以表示事物的后方;东可以表示事物的左边;西可以表示事物的右边……它既能表示事物的东西南北分布,又能表示事物的前后左右分布,还能表示事物的上下左右分布。不管是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任何事物的规律都是靠这种系统的分布来表述的。所以说,这种分布思想的方法你掌握后,无论你怎么套用在任何的事物分布中:平着铺用、竖着套用、横着套用、斜着套用等等,这种布局规律是不变的,永远是这种结构分布。
因为中国古代时候,人们主要研究的是一种场效应的关系。分析研究事物时,他不在乎你具体是什么东西,什么具体结构,而是想方设法先确定你是什么样的场(抓主要本质的东西),再通过你的场与其它的场进行比较,通过场与场之间的效应关系,寻找你的运行趋势。因此,我国传统中的数字,已不再是个简单的表数符号(包括卦中咱们讲的“卦序号”),而是某种场及其结构、性质、特点的代号。这种表示方法,实际就是咱们现在通过计算器数理模式来描述世间一切事物的早期方法。在我国传统中,当“先天自然之易”“河图”“洛书”出现以后,就已经进入了用数学、几何模式来描述世间的一切事物的时期了。
在先天八卦分布中,它用了干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些数字。那么这些数字先后排列的顺序,表示的是什么发展趋势及形式呢?(如图所示)
 
由1到2、2到3、3到4、4到5、5到6、6到7、7到8,8再回到1。这整个发展运行的轨迹反映的就是咱们现在物理学中讲的“波动性”规律。内部波动的目的是干什么?那么,只有分析它的结构及数字的分布才能了解其目的。上1加下8等于9;左3加右6等于9;左上2加右下7等于9;左下4加右上5等于9。相对方向的数相加均等于9。说明其从对面的数字分布来讲,它是一种平衡,是相对稳定系统(各方向没有差异产生)。
咱们在化学中讲正负电(又叫阴阳电)。粒子显阳性也不好,显阴性也不行,因为阴阳没平衡,都不稳定。只有当其是既不阴又不阳的时候,才是稳定的存在形式(下面讲到“太极”规律的时候也会发现)。因为从整体数字结构上看它是一个稳定的系统,而从其数字分布的这个整个结构看,它还含有一个力的传递规律。由1到2、2到3、3到4……7到8,8到1又返回来的目的,也是为了把内部的这些不管是阴爻或阳爻的阴阳场力中和(抵消)掉。由1到2( 到 ),共有五个阳爻,抵消掉 上的一个阴爻,还剩四个阳爻;再由2到3( 到 ),4加2,共有六个阳爻,抵消掉 中的一个阴爻,还剩五个阳爻;再由3到4( 到 ),5加1,共六个阳爻;抵消掉 中的两个阴爻,还剩四个阳爻;继续由4到5( 到 ),4加2,共六个阳爻,抵消掉 下的一个阴爻,还剩五个阳爻;再从5到6( 到 ),5加1,共六个阳爻,抵消掉 中的两个阴爻,又剩四个阳爻;从6到7( 到 ),4加1,共有五个阳爻,抵消掉 中的两个阴爻,还剩三个阳爻;最后由7到8( 到 ),三个阳爻与 中的三个阴爻中和掉了。发展到此,它就不显极性了。所以,先天八卦方位结构就其阴阳爻的总体分布来说,始终保证是一种中性的、稳定的系统。这是从阴阳爻传递的场效果来看,得到的结论。
再从其所有阴或阳卦序之和来看,却为18,表明亦为平衡。阳卦之阴阳爻同阴卦之阴阳爻,又为18,同样平衡,还可以从阴阳爻总和上讲,也是稳定平衡。具体从卦爻中的内涵之数据看,依然平衡,这也真正意义上的反映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理。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三)
“后天八卦”方位结构分布(如图所示);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五土居中。这是后天八卦数序分布规律。后天八卦数序分布规律在分析具体事物时应用得比较多一些。比如在《奇门遁甲》的推导方法中,想“遁”出那个“甲”来;《九宫飞星》中,想知道现在或某时的场的分布情况等后天八卦方位的序数传递规律及传递方法你要掌握的话,很多事情都很容易分析解释。要是搞不清楚的话,好多事情的规律就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同样其分布图的上面表示前,下面表示后;左边表示东,右边表示西。前面表示南,后面表示北……同样也是同“先天八卦方位”分布一样的表示各方位。比如在这屋里,横着铺用这种后天八卦的分布规律: 表示南、 表示北、 表示东、 表示西、 表示东南、 表示西南、 表示东北、 表示西北。此屋门开在东北方-----艮位( )上,应该这个方向(指西边)人坐的比较多点,队形东西方向长一些。大家看,这屋子西边的人坐的是不是比较多一些,队形也长一些。因为(艮 )土生金(兑 干 )嘛,场力往那边去,人就不由自主地就往西边、西北方向( )聚集。这边(指西南方位)肯定人就会少很多。因为艮( )位跟坤( )位相冲(相差180度)。“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东北得朋,西南丧朋”。地面的场力相冲减弱着,使人不由自主的感到不舒服,所以去那边的人就自然少一些了。因为大家进出都要经过这个门,大家又都是易学爱好者,这个场力是共同的。只有与大家的思想、想法不一样的人,往往才会坐到与大家对立(相冲的位置上)。当然,今天来与易学做对或持怀疑态度的人是少数了。不信大家可以看看这会场人员的分布是不是如此。易学中所反映的这种场效应,它不是说这是谁推算出来的结果,事物之间它就是这么个分布运行规律。自主不自主的事物就都符合了这个规律性。所以说,你如果把易学的知识弄懂掌握了。用它去观察分析事物的规律,就用不着掰着手指头在书本纸张上用天干地支去冲合或怎么个标画了。只要易学规律你搞清楚了,你头脑中就形成了这么个规律概念。不同方位之间的规律就是按“后天八卦”这个场力变化的。
分布图上它为什么还要表示前后呢?有时你不知道你站的位置是在东西南北的哪个方位上。反正你前头就是前面,后边就是后面,左边就是左边,右边就是右边。按“后天八卦”方位分布,看周围的事物在你的哪个方向上,以你自己为坐标原点(为核心)。那么这个位置是我的前边的话(指屋子的正西方),这个地方(指自己的右前方,即屋子的西北三方)就是坤位,那就是巽位(左前方),震位(左边)、坎位(正后方)……照样可以铺用,一样的道理。
下面看看后天八卦方位中序数是如何分布的?上面是9,下面是1,左边是3,右边是7,左上是4,右上是2,左下是8,右下是6。可是它有一个什么特点不同于先天八卦方位的结构呢?多了个“五土居中”。本来土位应该处在中间位置,但是“后天”分布上它不在正位上,而是放到右上方的位置上了。这是“后天八卦”序数及方位的分布。
后天八卦数字传递又是什么规律呢?由1-2-3-4-5-6-7-8-9再到1。这就是它的数字传递规律。实际这是描述后天八卦内部场力发展(传递)的规律。咱们平时讲每年的运气怎么走哇?太岁在哪幺?现在走到什么卦位上了?等等……你要是知道了后天八卦分布内里的这种“碰撞”发展趋势,那你就会知道现今这些场力的分布情况及趋势。
那么,这个力这么传递会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先从其卦序的结构来讲:其对面卦的卦序相加再加中5为:
 + +5=9+1+5=15; + +5=2+8+5=15;
 + +5=4+6+5=15; + +5=7+3+5=15。
再看其横向卦序相加为:
 + + =4+9+2=15; +中5+ =3+5+7=15;
 + + =8+1+6=15。
竖向卦序相加为:
 + + =4+3+8=15; +中5+ =9+5+1=15;
 + + =2+7+6=15。
对面及横平竖直各卦序数相加其和均为15。从数字结构上看它是平衡的。
后天八卦方位为什么这么来安排?咱们再看看它的卦及卦中一些阴阳爻分布情况是什么规律?先看看阳卦序数之和: + + + =6+3+1+8=18;
再看看所有阴卦序数之和: + + + =2+4+9+7=22。
阴阳卦序数之和不相等,不平衡。
通过内部“粒子”的“碰撞”(前面讲的先天八卦分布的内部是波动性)达到整体的平衡。这种粒子性的“碰撞”类似物理学中的“布朗运动”。也就是说,后天八卦分布结构的内部运动及变化,是为了达到整体的平衡与稳定。
你办事过程中间,如能寻找到一个好的合局的话,事情就容易成功。比如:今天在开会讲座问题,你就可以把后天八卦方位分布往会场上这么一平铺。如果一个人在这个位置( )上发言。他发完言后,一定是( 位上)这个人发言。紧接其后往往又是这个( 位上)位置上的人发言……以此类推发言下去,特别有意思。只要是这次会开得好,最后做出的决议是比较统一的,往往都是按照这么顺序规律发言的。你要是用易学规律注意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自主不自主地符合了易学规律。然而在一天的时间里,不同的时辰中,这种场力的传递都在“无时无刻”的不断地变化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停留在某个位置上,但都非常有规律性。不是说这些方法光是在纸上批来算去的,而是这些规律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周围。因此“易”中说“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之道鲜矣。”
看到没有,整个系统(通过前面举的开会发言的例子)内部运动(发言)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整体大局的平衡与稳定(和谐及达到共识)。这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只要事物不符合这个规律了,那事物本身就不稳定不平衡了。不平衡不稳定了你马上就得按易学规律想办法寻找造成不稳定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后你利用易学中场的平衡理论规律马上去调整,就能够使事物整体重新达到平衡稳定。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四)
三、河图的结构分布: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它这样分布说明的是什么问题?说明的是:共同的场,是由不同的数所表示的,只不过是其内外所处的层次不一样而已。也说明它们各自所处的空间位置是不一样的。下面看看这不同层次的数有什么特点?特点之一是:内层的数加中间的5数等于外层的数。即1+5=6;2+5=7;3+5=8;4+5=9;5+5=10。然后二层的数再加中5,等于第三层的数。同理:6+5=11;7+5=12;8+5=13;9+5=14;10+5=15。同理,三层加中5数,等于第四层的数。即16、17、18、19、20……有着非常明显的重复特性。便如将其十位以上的数去掉,再大的数都能简化成河图的数字结构分布。其中不管是1、6、11、21、26等等数的大小如何,它们所处的这个方向上的场的性质是共同而不变的。为什么我们说,拿个数字,拿个电话号码、房间门牌号码之类的数就能知道你的情况?就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数,是表示不同的结构及其性质的场的。数字化了的这些场一但确定了,你是这个场,就是这种规律;是那种场,就是那种规律。你掌握了这些数场的规律,往往就不用再去批算了。你只要先确定事物是什么样的场,然后通过场跟场之间的效应(五行生克关系)规律,就能发现和找到事物的发展规律。
照样“河图”的分布结构也是立体的表示一切事物的规律的。图的上部表示事物的上方、前方、南部;下部表示一个事物的下方、后方、北部;左边表示事物的左边、东方;右边表示事物的右边、西方。
你看:天体有大量的旋涡状结构的旋涡状星系,咱们人类本身就生活在银河系中。银河系本身就是一种旋涡状星系。它通过一种旋转来达到一定的平衡和稳定的存在。从人身上来讲,大家都知道,我们平常有句话,说:“一旋儿横,二旋儿拧,三旋儿打架不要命。”这是说明我们每个人的头发中都有发旋儿。通过这些发旋儿的多少,就能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动物的身上也有毛旋儿。有个别的人连眉毛上都拧着旋儿。再从人及生物的磁场、电场的分布上来讲,头顶及脚下都有场“旋儿”。甚至在“龙形太极拳”中,所有的动作中所有的意念活动都是不断地在旋转运行的。这样做,力及意念场力的方向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使对手总是摸不着力点在何处而控制及抑制对手。他的着力点总是在变换着方向和位置。就如同坦克车上的圆型炮塔一样,用枪弹去打它,枪子儿一打到炮塔上,就沿切线方向滑出去了。圆型结构的炮塔能将力顺势改变它的方向,把作用在其塔上的力卸掉。我国古代至今有很多科学技术都是根据中国的传统思想发明、创造产生出来的。就连我们周围的大自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旋转:江河湖海的水中有旋涡,还有海上及陆地上的龙卷风,这是空气运行中的气旋儿。地球南北两极,都有地磁场造成的旋涡等等。旋转性的存在处处皆是,水池放水时往往也会抽出一个水旋窟窿。地球在自转着;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太阳围着银河转;银河系又自己在旋转着……
这是“河图”旋涡性结构所反映的规律。其旋转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整体的动平衡。前面先后天八卦分布讲的是内部运动是为了达到整体的静平衡。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五)
再看看“洛书”分布结构的特点
咱们还是按以上讲“河图”分布结构特点的这个思路来分析“洛书”分布结构的特点(如图所示):其分布结构用数字表示即得图。你别看就这么简单的一个三阶(幻方)矩阵的方法,通过它中间数的分布及变化的启示,可在数学的数阵方法中得以充分的发挥,会产生惊人的数学成果。
那还是一九七几年的事呢:当时我正在搞“特异功能”的试验及研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杂志上报导咱们中国有一个农村中的一位老先生(名字我记不清了,但查资料还能找到),用传统的算盘进行计算,“打”(排)了一个双幻方式的矩阵一个99阶的“双幻方”。
这种“幻方”的特点就是在各自的同一行中,横着99个数,竖着99个数,斜对着的99个数,所有在同一行的数加在一起,或连乘在一起,其同种算法的数值都是一样大小。
咱们这里讲的“洛书”的三阶单幻方,只是横平竖直,相对方向加在一起是同一个数值15。而“双幻方”是指除了各行加在一起的数值一样大外,其乘在一起的数值也是等同的(横平、竖直、相对方向各行内的数值相乘的结果都是一个数)。
他用了多少天(排)组成的呢?用了三天的时间就“打”(排)出来了这个99阶的“双幻方”。而当时在其稍后不久的时间,美国公布了一项成果,即用计算器排了一个107阶的“双幻方”。可是他们靠大型计算器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排出来。
由此看来,中国古时的“河图”“洛书”中好多数理关系简直是太奇妙了。大家可以回去看看清朝时李光地所组编的《御篡周易折中》,我想启发会很大。而且这些数理方法又简单又好用。(《御篡周易折中》一书是将清朝以前三百多家易学大家著作中共同的东西汇集在一起了。如果你读懂了这本书,起画可以把唐朝以后到请之前易学大家们的共同的观点都弄懂了。)
下面回头来看看“洛书”分布的结构特点(如图所示):如果将2、4、6、8这四个阴数(偶数)在旋臂外端的时候,其可组成其旋转方向一个是顺时针方向运转,一个是逆时针方向运转两种组合情况。虽然阴数在旋臂外端的时候,它们组合成的旋转方向不一样,但是它们每双旋臂上数的总和都是20。说明是一种平衡稳定。
下面再看看阴数(奇数)1、3、7、9在旋臂外端的情况(如图所示):阳数在旋臂的外端同样也可以构成一种情况是顺时针方向运行,一种情况是逆时针方向运行两种情况。同样不管运行方向如何,其每对旋臂数的总和都是20。照样说明是一种平衡稳定。
阳数在旋臂外端和阴数在外端连接数字的原则是一样的,但它们的旋转方向都是相反的。阴数在旋臂外端和上面刚刚讲到的阳数在旋臂外端所组成的每对旋臂数的总和均是20,都是平衡的。说明它寻求的也是一种动平衡。
因此,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洛书”数的分布结构本身也是启发你去寻求一种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的系统。
以上是“先天自然之易”分布规律的特点。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六)
下面看看“五行”文化规律的分布,“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态。
其外层有一种相生的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只有相生的规律存在的话,“五行”的结构组总存向同一个方向滚动。总在滚动说明什么?说明不稳定。按照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就需要寻找一种方法,使其整个系统稳定不动。结果在其系统内部采用了: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么一种对系统制约的方法,就使其整个系统的场力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
假如我们任选“木火土金水”五要素中的三个要素,都能形成一个三角形(局面)。因为按几何学中的科学定理认为:“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平面”。因为它是“唯一”的,所有此平面就是独立的、稳定的。
如果同时选其中四个事物行不行?能不能使其较易的达到其整体的平衡与稳定?举个较特殊的四边形?正方形为例(如图所示)。猛一看,也是平衡稳定的。如果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用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实际生活中用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几何特性各制作一个三条腿、一个四条腿的桌子,其中有一条腿的长短出现问题,桌子就很难摆放平稳,也能引起桌子的晃动。而三条腿的桌子,桌腿即使长短差异比较大,在同样平的地面上摆放,即使桌面都出现了倾斜,与水平面不平行了?仍然稳定。这就是因为“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其三个(条)点(腿)都在同一个平面上,不会产生高低的差异。而四个点可以形成四种局(平)面。在《平面几何》中,四个点都在同一个平面(里)上,它们的结构是平稳的。可是四个点在《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四个点都同时处在同一个平面中了。那就不一定能随时随地的达到平衡稳定了。其形成了ABD、BCD、CDA、DAB四种三角形局面。按哲学上讲,这是形成了四大组合容易解决了。因为各组的矛盾性质、特点、过程等往往不同。所以,很难达到统一解决。就《立体几何》特性,这四边形假如构成的是“正四边形”的时候,还容易稳定。因此在江河湖海中截流或筑堤时,往往要投入大量的“正四面体”形的钢筋水泥柱桩或钢筋水泥块来拦洪、抗浪。因为它不管如何的摆放,都是平衡稳定的,不容易被水流冲击移动。除此正四面体结构形式以外的任何四边形、四面形都不能在空间中随意摆放,而始终是平衡稳定摆得住的。所以说,在同一个局面中的事物就容易调整其平衡而达到稳定。古人就是借助于这类经验,确立了“五行”文化系统。
在“五行”分布图中任选“金水木”局面。此三个事物中,金生水、水生木这两个过程都是向一个顺时针方向发展;而金克木过程是逆时针方向发展。这经受使此局面运行到“木”这个位置时,就停滞不前,不再往下运动。从而达到稳定。那么,在这一局面中,消耗最大的将是“金”。因为它既要生(给予能量)着水,消耗自己的能量,又要克制木,消耗自己的能量。在这一“局”中,它只有能量的消耗而得不到能量的补充。可是“水”呢,虽然“生”着木消耗了自己的能量(“生”对自身来说是一种支出),同时又得到金相生能量的补充。因此,它自身还是较稳定的。同理,“木”虽被金所克,被动消耗了自己的能量,但同时又得到水相生时给予的能量补充。因此,它自身也较稳定。此局中最不容易稳定的就是“金”。如果金的能量始终得不到补充,这一局面也不能长期维持稳定。
再选“土金木”局面为例。这一局面中,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此三个过程中土生金为顺时针方向运行,金克木、木克土两过程使运行方向发生改变(使场力的方向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抑制土生金的发展过程而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稳定。其中,“土”即生着金(给予金能量),消耗着自己的能量,同时又被木所克,被动的消耗着自己的能量。它只有能量的消耗而得不到能量的补充。因此,它不能长期保持稳定。“木”呢?它既克着土,主动的消耗着自身的能量,又被金所克,被动的消耗着能量,也是双向的消耗自身能量。因此,它也不容易长期保持稳定。只有“金”克木时主动的消耗着自身能量的同时,又被土生着,得到土主动的能量补充。因此,在此局中,“金”是最容易稳定的。如果此局中土和木不能得到外部能量的补充或自身能量的消耗得到抑制,此局面也不能长期保持稳定。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七)
再选“土金木”局面为例。这一局面中,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此三个过程中土生金为顺时针方向运行,金克木、木克土两过程使运行方向发生改变(使场力的方向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抑制土生金的发展过程而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稳定。其中,“土”即生着金(给予金能量),消耗着自己的能量,同时又被木所克,被动的消耗着自己的能量。它只有能量的消耗而得不到能量的补充。因此,它不能长期保持稳定。“木”呢?它既克着土,主动的消耗着自身的能量,又被金所克,被动的消耗着能量,也是双向的消耗自身能量。因此,它也不容易长期保持稳定。只有“金”克木时主动的消耗着自身能量的同时,又被土生着,得到土主动的能量补充。因此,在此局中,“金”是最容易稳定的。如果此局中土和木不能得到外部能量的补充或自身能量的消耗得到抑制,此局面了不能长期保持稳定。
由以上列举的两种典型情况为基础的“五行”结构分布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相邻三者所构成的局面,比组成等腰三角形的局面更容易稳定。只有五者组成的整个“五行”结构方式,才能使事物长期达到稳定,而任意三者组成的局面,都是暂时的相对的稳定形势。
如果再深入的向中间研究分析就会发现:由于中间相克构成的五星(点)场力中间,又有一个五个顶点形成的五边形存在。我们以它们(五个点)为基础,又可以组成一个比原图小一些的“五行”结构分布图。在此小“五行”结构图中,又内含着一个更小的“五行”结构分布……只要你有能力寻找(画)下去,这种结构分布只到无限小的情况下都会存在。如果再以木火土金水五点为五边形的顶点,再向外(更大的方向)发展(画),又可构成一个更大的五星结构分布。以这大五星结构的五个顶点,向外延伸,又可构成(画)更大的五星(“五行”)结构分布……只要有足够的能力寻找发展(画)下去,直至无穷大,这种结构分布始终存在。因此说,此种结构形式,能够描述世间由“无穷小”到“无穷大”(即“其小无内到其大无外”)范围内的一切事物之间的平衡稳定规律性。只不过每放大或缩小一次,其木火土金水各自的位置,相应地在原来位置的基础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上转动72度。五次缩小或放大后,各自又回到各自原先的方位上。如果由小到大无限的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一个锥型的螺旋发展曲线。这也是木、火、土、金、水它们各自运行的轨迹。无论它们发展到哪个层次(面)上,它们之间总是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着的。都在平衡或稳定的系统中存在着。
由于“五行”的属性不同,故而可以表述世间一切不同类型的事物。故而这种“五行”文化规律在国外除了在中医、汉医中得到运用外,在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某些企业中受“五行”文化规律的影响实行了“五行管理法”。既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数量,又节省劳力、财力,还稳定了企业及其相关的市场。可是在咱们国内还有些胡涂人,认为它这种规律是“封建迷信”,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东西。这些人实际上不了解更不明白“五行”的规律。从“五行”的这个分布及其几何结构上看,它是非常科学的──类似彼得格拉斯的那种结构规律。结构非常完整合理。
中国古时候用的“金木水火土”这些事物,都是我们生活中间最简单,日常生活经常见到接触到的,而且这些事物的性质、特点、规律等都是非常熟悉的基本常识。比如:“钻木取火”,“众人拾柴火焰高”,很自然就能得出“木生火”的概念;火燃烧完以后,会留下一堆灰土。再加之火山爆发也会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因此,很容易得出“火生土”的结论(当然在用火烧烤食品的过程中,有些石块之类会被火烧焚,也是一种因素);在土壤和石块中,有些天然的金属存在,再加之一些石块在燃烧过程中,会有一些金属出,故而又得出“土生金”的结论;由于金属结构密,一般在空气温度较低又潮湿的情况下,金属的表面会产生一些水珠;同时,金属在高温情况下,又会被熔为液体,故而又得出“金生水”的结论;植物得水才能生长,故得出“水生木”这一结论。在这些事物之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又会发现:水能灭火,故而得出“水克火”这一结论;金属被火烧蚀会变形甚至被熔化,故而得出“火克金”这一结论;金属的刀、斧之类能砍柴破木以制木器家俱,故又得出“金克木”之结论;植物破土而出,生长壮大,又古人用木棍、木铣进行耕作,故得出“木克土”的结论;“水来土掩”,水泼在土地上,会被土吸渗,故又可得出“土克水”这样一种结论。古代我们的老祖宗,不但看到了事物之间的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而且又看到了它们之间互相制约的一种作用。这都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应统一规律”的体现。也是“阴阳”文化的体现。说明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都是相辅相成的存在着。
实际上,当提高到“五行”文化看待“金木水火土”这几种物质时,它们已不单单是金木水火土这几种具体的物质了,而是以一种“物态”的类型被看待了。换言之,这五种物质已被作为五种物态来看待了──“五行”实际上反映的是自然界五种物态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金,即是固态的简称;水,是液态物质的简称;火,因为火往往是碳加氧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这旨气态物质的代名词。木,是有生命力,可以自己控制或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生命态。现在世界科学家基本已认定“21世纪是生命和生物的世纪”,但还没将生命、生物作为一种生命态来看待。“万物归土,土生万物”。实际上“土”这里已被看做是一种综合(平衡)态了。
我们的老祖宗就是利用了“金木水火土”这么简单的几个事物之间的规律,向我们预示了世间一切事物之间关系的描述方法(特别是稳定特性的关系)。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八)
下面举个“五行管理法”的例子来了解“五行”在领导及管理中的重要稳定作用。
如图所示:是一个王、刘、张三人组成的一个领导集体。其中姓王的遗传场属于火性;姓张的遗传场属于土性。这里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在运用易学场效应到人的姓氏中时,我发现不同姓氏之间的人事关系,有很强的固定性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基本上不受名字、生辰八字、职业、年龄、性别、籍贯、地域等的影响。这说明每个姓氏家族中的成员,不论他(她)们之间再有什么其它的特点、特征的不同,可是他(她)们在对自身以我的其它姓氏的合作中,他(她)们的场性是固定一生而不变的──场性是共同的。而且这姓氏的场性基本是遗传父姓的场性,祖祖代代是不变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传统中,以男子的姓氏为家族的姓氏的原因所在。因为古时往往是以“男主外,女主内”,男的在外闯荡,必须得维持好自己的社会关系,使其达到和谐,防止不利的矛盾及干扰因素产生,以提高社会效益及个人效益。所以,他必须得了解掌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规律,加强有利的合作,防止或避免不利的对抗性的矛盾产生。而姓氏的不同又会造成不同的矛盾组合。故而社会实践中,我们的老祖宗就特别注重家族的姓氏。一是防止进亲结合造成家族人体素质的下降及遗传疾病的产生;二是在社会交往中避免不必要矛盾产生,将和谐的局面破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以上是讲的人的遗传的总体场,是与父亲有关与母性没多大关系。不论这个父亲与哪个姓氏的女人结婚,生下的后代,不论男女,他(她)们的场性总是以父性的场性一致。而生男生女,则取决于女性。女性多大岁数,几月份怀孕是男是女是一定的。50年代末,当周总理让我父亲负责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时候,我父亲当时通过20多个大城市的妇科医院,进行了三百多万生育者的统计,发现妇女从虚岁14岁到49岁,多大岁数阴历几月份怀孕是男孩是女孩是有固定规律的。与男方如何没多大关系。不管当时她与哪个男人成的孕,这种规律基本不变(其准确性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那百分之五中往往可能是把日子记错、各种病态情况或难言之隐造成的,再就是闰年闰月转换中产生的误差等)。因当时社会风气还是重男轻女,怕造成人口的男女平衡,故而周总理不让发表此成果。
我们在生活中会看到,往往在子女的身上,看到其父母的姓氏在其同一个或不同的子女姓名中。绝大多数的父母关系一定不好,甚至离了婚。如父母之姓名同时在一个子女姓名中,除了父母关系不合外,此子女往往其性格有双重性。说明父母在自己最亲的子女身上,各自的自私心理都不能谦让,那他们的关系还能和谐吗。为了后代,请不要乱改自己的姓氏(改的如果与原姓氏的场性相合还可以,但这种情况实在太少了)!随便改姓,都是缺少长远宏观看问题的思想。往往是自私(自我)心理的产物(当然,工作需要,不得以将另当别论。既是如此,也请尽量不失其原姓之场)。按现在科学认为男女性别的产生是由X、Y染色体所决定的。在试验中,人们有意的控制X、Y染色体就可决定某些生物的性别。可是在自然生殖活动中,完全靠生物自己的生理机能来控制了。不是你说想生什么性别就生什么性别的孩子。到时候X、Y染色体能否“染”得上谁只与女方有关系。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总结出一些经验,比如:冬天前后(天气较冷的时节)怀孕就容易是男孩,夏季(天气较热的时节)怀孕就容易是女孩。女方30岁以前,怀男孩的概率较高(特别是25岁以前的16、18、20年岁段更高),30岁以后怀孕女孩的概率较高。在女方排卵期之前(这里指的是理论排卵期)怀孕容易是男孩,在排卵期之后怀孕容易是女孩。大家可以调查一下,当夫妻双方或有一方在环境(工作、生活、学习等)处在异境中不顺利的时候怀的孩子往往竟是男孩。当环境处于顺利和飞黄腾达的时候,往往怀的竟是女孩。所以自古以来我国传统中就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说:“大自然最公平。当你处在困难的时期,就给你一个劳动力(男孩),以便改变你的困难处境。当你处在顺利发达的时期,就给你个‘千金’,以装门面”虽然这话中间有些重男轻女,但它反映了一种人类社会的现实。夫妻双方年龄差异较大时,女方如果大的多,特别是女方处于壮年时期怀孕,往往是女孩子的概率大。男方年龄大的多,女方年青,男方到了壮年时期,女方怀男孩的概率高。
自古以来,我国由于中医学的发达及社会相对的稳定,人口众多。很多医学及社会学的规律,通过大量的统计学概率,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对“优生优育”的国策,将提供相当有价值的参考。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九)
咱们拉回思路来,继续谈“五行管理”。
甲、乙、丙三人组成一个“木火土”局面,假如其中丙为第一把手,甲、乙为副手,这样将出现:乙(二把手),要无原则而且自愿主动地支持丙,甚至有些类似于拍丙的“马屁”的情况出现。这是因为“火生土”,场力自然向有利于丙的方面发展,甲(副手),不管丙如何做,往往都指挥不动他,甚至还得按甲的意图办事。这是因为“木克土”,甲的场力完全制约克制着丙的场力。前一种场力对丙(一把手)工作有利,可是后一种的场力,对丙的一把手发挥其权威性,减少矛盾提高工作效率是不利的。要想既提高工作效率又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产生,我们必须要学会利用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因势利导将不利因素转变成有利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去深入地分析研究矛盾的性质特点,利用这些性质特点,在深入的研究上面的这一局的矛盾中,我们又会发现其中甲会主动无原则的支持乙,甚至会拍其“马屁”。为了减少丙与乙的矛盾的发生,丙有什么问题、工作等,只要交待给乙,一切问题就能顺利的解决了。因为丙的一把手,有被甲克制的因素,被动的消耗着能量,同时还有乙主动补充的能量。丙加上只与乙发生工作关系,又减少了能量的消耗,因而场力充足,能长期的稳定这个局面,位子也就能坐住了。
假如他三人中,是乙为一把手,主要负责任,甲、丙二人为副手。乙一把手要无原则主动的支持着丙──不能发挥自己的权威。消耗着自己的能量。而甲副手往往又会主动无原则的拍乙的“马屁”,给乙被充(支持)能量。故而乙有失又有得。其位置也能稳定。再加上此局中,副手甲又能控制住丙,让他干什么,他就会被动的干什么,耗无反抗的能力。故而乙只要抓住甲,有什么事情只要交待给甲的(不与丙多打交道)就能取得成功。这样乙又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场力会更强,能量会更足,更容易稳固。
如果三人中,以甲为一把手的话,这一局面中,他既要克制着丙,主动的消耗着能量,又要主动自愿无原则的“拍”乙的“马屁”。双向消耗着自己的能量,减弱着自己的场力。因此不能长期保持自己地位的巩固和稳定。那怎么办呢?一种办法是只与丙打交道,尽量减少自己的消耗,使其能多稳定一段时间。由于其得不到能量的补充,总是在消耗削弱着自己,总有一天还是支持不住的。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寻找新的领导班子成员。一种情况是免掉甲,换个“水”性的成员(如果换个“金”性的成员克制着“木”──甲,就更不可取了),造成“水生木”的局面,使自己得到能量的补充,使其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稳定。因为人事的事比较复杂,免一个人不太容易,增加一个人就容易得多了。另一种方案是我增加一个“水”姓的领导成员。比如说是丁吧。这时你可以下设一个常务主管。就让丙当这个常务主管。有什么事情交待给他就行了。丙有什么事再交待给丁(土克水)。因为丁能克制乙(水克火),这事情就容易解决了。这样甲就较容易保持自己地位的稳固了。在这个局面中,甲在克制丙的能量消耗的同时,又得到了丁的支持(能量的补充)。故而使自己的场能得到稳定。
以上举的是一个“五行管理法”的简单的事例。大家可根据以上的原则去分析实践,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想到:到底什么姓是什么性质的场啊?这些场性是如何确定的?下面咱们看看太极图的结构分布
太极图告诉我们的是什么规律?咱们平常讲:“无处不太极。”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由于你观察事物时所处的参照系不一样、范畴不一样、位置不一样等,那么,你坐标系原点的范畴、位置、方式、方法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站在这个屋子里的什么位置上呀?那么,我们就以这个屋子里的中心位置做为参照系的坐标原点。现在我所处的位置──与屋子的中间相比,我应是站在这屋子里的东偏北一点的位置上。也可以说是东北位置上。如果问:“张老师现在在院子的什么位置上?”这个坐标原点就得选在院子的中间位置上。我可就不是在其东北偏北的位置上了,而是在院子的西北偏北的方位上了,也可说是在院子的北部了。那么,又问:“张老师在北京市的什么方位上?”那就要以天安门的周围、附近或天安门广场做为坐标原点了。我就又不是在西北偏北的方位上,而是在北京市的东北方了……这个坐标原点的选择是可大可小。为什么呢?例如问我在北京的什么位置上?或者,我们这帮人在北京市的什么方位上呢?那么,坐标原点就定为天安门或天安门广场。这样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和我们都可以看做是一个点。如果问:“北京天安门在我们的什么方位上呢?”我们这群人和我们现在所处的这整个屋子都可以看做是一个坐标原点(结论是:天安门在我们的西南方向上)。要是问:“上海市在北京市的什么位置上?”就可以把整个北京市看做是一个坐标原点,进行比较判断。例如问:“纽约在中国的什么方向上?”还可以将中国的整个国土看成是坐标原点……这个坐标原点选择的范围根据比较时的要求,可大可小──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能是一个点。易经中讲:“干主大始”。意思是说:干卦之“大”,宇宙中最大的事物它可以表示(反映)。比如整个天体等。干卦之“始”,表示事物之起始,即坐标原点──起始点,原点(这个起始点、原点根据判断分析的需要,范围、范畴等的选择,可大可小)。这是中国人看问题的一种传统方法。比如:某个系统我们在分析研究过程中,发现越研究越复杂。越复杂,反而越无法看清和掌握其主要内含的规律了,或者说我们原来掌握的这个系统内的规律全不适用了。此时我们就可以称其“无”──“没了”。此时,我只有跳到这个系统之外回过头来再从外部去研究其规律了(“旁观者清”、“站得高,看得远(全面)”)──站到更大的系统中去了。把原先的整个系统看做是一个新的坐标原点(把系统的总体规律看做一个新的研究起始点)。重新建立新的更大的系统。从新进行研究比较,寻找新的规律。这种思路及思维方式类似于西方的物理学中的“黑箱理论”一样。即:我先不管箱子(系统)里面具体是什么规律,我站在箱子外部,把箱子(系统)的总体规律做为箱子外部(系统)新的规律的基点,然后,再与其它的事物(系统)进行比较,找出新的规律性。如果这个新系统内部又复杂了,我就又会跳出原有的新系统,建立更新的系统进行研究。也就是说我这“太极”呢,可大可小──它既可以表示整个系统,又可表示起始原点(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又是符合“物质不灭定律”的──一个事物消亡的同时,又是新的事物产生的开始),即坐标原点可大可小。“无处不太极”说的是我们看问题的方法不一样、层次不一样,选择的参照系及坐标原点的状态也应是不一样的。这是“太极”的一种概念。
不管你说“太极”里头还有什么“无极”、“黄极”什么的,你再怎么个“极”法,还出不去“太极”的基本范畴。这个哲学思想概念一定要清楚。你说:“这太极图里还有太极?!”没错!这“太极图”里还可以画出“新”的“太极图”。这“阴阳鱼”里的阴阳各“鱼”中,还可以各自画出与其相适应的太极图。就如同前面讲“五行”结构时所画的“五星”一样:可继续往里、往小里画,也可以往图外、往大里画,其结构规律不变,都是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的。因为你观察问题时,所站的位置不一样,你所选用的参照系的范围、范畴、层次也不一样。但是,不同规律可不是随便随意都能拿来套用的。都有其一定的适用条件的。
道家讲:“天有九重天”“下有十八层地狱”。佛家有人讲:“天有三十三重天”。这些廉洁并不是说明谁家比谁家层次更高明。那么他们又为什么这样讲呢?为了要告诉众生(大家),看问题会站在不同的层次上看,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境界认识。在某些不同的境界层次里,有其各自不同的规律。平时人们讲的“下有九泉”,易学中讲的“爻位之象”“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等都是为了说明人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区分不同层次上同种事物内或不同事物间有不同的规律性。比如一个杯子:用它喝茶时,叫“茶杯”;喝酒时,叫“酒杯”;喝水时,叫“水杯”;凉开水时,叫“凉杯”等等。这杯子的名字由于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叫法。不管怎么个叫法,它都离不开这种“杯子”的概念。到底是景德镇出的产品,还是淄博、唐山的产品?是青花、是官窑,还是什么特点,什么工艺方法做的?那又有很多的叫法和说法。就是由于你站在不同的范畴、角度来观察分析这杯子,这样就有杯子其它的一些名词与概念。那个人说:“不对呀!这不是杯子,是铝矾土和釉质。”你也不能说他说的不对。这杯子就是用铝矾土制做,涂上釉质烧制而成的。只不过说明他研究到杯子本身的结构里面去了──研究的是铝矾土和釉质。即化学性质方面的事了。另一个人说:“还是不对!这是元素呀。”那个人说是分子;是原子;是原子核、电子;是基本粒子……等等,等等,相继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概念及与其相对应的规律──不同的层次都有一个与其相对应的概念、定义及规律。站在不同的层次上观察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规律性。总之,这也就是佛家、道家、儒家等各种信仰中为什么会讲的“成仙”、“成佛”的境界不一样的原因。就如同我们平常物理学中讲的参照系选用的不一样,分析研究同一事物得到的结论及规律不一样一样。站到不同的参照系里,看到同一个事物的规律往往是不一样的,对事物认识的深刻程度也就不可能一样。你说这杯子从总体上讲,叫什么?当你没有确定它的用途,也没有确定什么范畴或什么前提条件下,没法说明清楚它的具体名字和内含。范畴、层次、角度等先提条件必须确定了,才能正确说明与其相适应的规律性。这也是佛学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真实含义──事物的本质规律是对应于一定的时空关系之内,时空关系变了,规律也相应的发生变化。而我们现今往往(包括哲学界、科技界)在争论一些事物规律的认识过程中,总是“打架”、争论不息,就是因为用我这个参照系和我的这个范畴、层次、角度等概念去分析你那个与我不同的另一个参照系和另外的范畴、层次、角度的概念及规律。本来争论的交点就不在同一个系统中间,就属于不是一类的问题,各执己见,故而谁也说服不了谁。可是自己都说自己正确。可是我说他们俩都可能正确又都不正确。为什么?因为他们俩没有确定是在哪个范畴、层次、角度讨论这个事物的规律及概念。也没确定讨论的是什么参照系里的什么事物的什么问题。
实际上,“太极文化”告诉我们的是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是分层次的。层次不一样,同个事物所反映的规律不一样;研究不同层次的事物,选择适用的参照系、坐标原点应该也是不一样的。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说同一个事物的内部不一定是“量变到质变”。中国古时候,没有什么“量变到质变”一说,也没有什么“特殊性”、“普遍性”、“共性”、“个性”、“必然性”、“偶然性”等等概念一说。其认为只要事情发生了,都有它发生的原因及规律性。即我管你什么必然不必然的,既然发生了就一定是必然的。我就想方设法去寻找其规律性。这也是古人认识事物哲学思想的基础所在。他们不会轻易的原谅自己的失误说:“啊!这是偶然的。”“下不为例”、“交点学费”等等。往往总是“偶然”的结果,最后将事情酿成了大错(祸),控制不住局势了。我们不采取这种对待事物的方法。对待事物应该是非常严格的,每个细小的事物及其动向都不能放过。易学中把这叫做什么?叫做“研几”。我叫做:“唯几、唯深、唯神”。就是说要善于观察事物最细小的变动;深入的去分析研究这些细小的动向,掌握其变化规律;灵活运用这些规律于实践中;成功率可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意思是让我们要善于观察、分析、研究事物细微的微小的变化。这些微小的变化将对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作用及危胁最大。成了大潮流式的事物,根本就不用再花大力气去管它。为什么?因为古人认为任何事物都要向其相反方面发展。事物已成了潮流──达到了最高峰,那么,一定在不久的将来走向消亡。如果这时你才去研究这潮流的规律性,就是掌握了其规律也没多大用了。因为这潮流已可能不复存在了。可是细微的动向及刚刚才产生的微小事物,它的危胁性可能是更大的。因为任何一个大的事物及潮流,都是由微小的事物及动向中发展过来的。如果不注意重视它的话,就可能犯意想不到的大错误,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必须要注意研究事物的那些微小细小的变化。因为什么?因为易学讲“不动,不占”嘛。事物只要一变化,不管它的变化是大是小,它都要发展变化大,易发现,也易防备。变化小,易忽略,不易防备。另外,事物一发展,我们就会考虑其动向及结果。而通过“研几”就可寻找到事物的始终规律性。这也是我国古代传统思维方法与西方现在某些思维方法的差异──“见微知着”。
断定一件事情,要根据“唯变所适”和“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之易学道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不同的时间以及对应的空间(即不同时空中间)中发生的事件,弄到同一个时空中间去比较是不可以的。必须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决定你那个事件当时发生的空间与我这事件发生时的空间的结构不一样,环境、地点、条件等不一样。那么,我们之间的具体的事件发生的运动趋势往往也不一样。所以我把这种规律不是叫做“对立统一”规律,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对应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间。因此,我把它叫做“对立统一”规律。由于任何事物都对应存在于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其空间中的其它的任何位置上的事物。所以,不管易学推理方法也好,还是咱们平时所常用的推算方法也好,都应该是先找到事物的对应时间。找到了这个对应时间后,就能确定其对应的空间。找到了对应空间内的结构一分布,最终就找到了事物的规律性。这就是通过时间确定空间,通过空间来寻找事物的规律趋势的思维方法。这是事物的对应关系。事物之间的关系不一定都是“对立”的。“对立”是不容易稳定的,相合(统一)才能稳定。我国成立的初期,为了防止政权不稳固,要反复辟,防复辟。故而要以“阶级斗争”为主──讲斗争性(对立性)。靠无产阶级强大的实力,压制对立阶级,以达到巩固政权──相对的稳定性。现在,我们改革开放了,讲“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讲的是“统一”性。因为现在以发展经济建设为主,要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才行。对抗性、破坏性的矛盾越少越好。因此,就不能强调斗争性、对立性。虽然不讲对立、斗争性,可是经济斗争在某些意义上,比政治斗争更残酷。政治斗争还有个“给碗饭吃”的政策(机会)。经济斗争,竞争到最后,可能你就会没有一文钱了。往往有些人就得“跳楼”,可能连吃饭的机会都没有了。政治上可以讲情义。而经济上往往就不能讲一点情义。这还是一种斗争。不过这种经济上的斗争更残酷更隐蔽而已。由公开到隐蔽这种斗争方式,也是对应于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我们需要增强国力,要搞经济建设,就必须得发展生产力,同心协力才能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效率,就要讲“统一”性,要服从大局。这些不同时期的不同提法,都是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需要而确定的──实际上,也是对应于一定的时空需要而确定的。
再回过头来,看看太极图的结构特点(如图所示):这条曲线阴阳交界的地方,因此这条曲线当处在最稳定的位置。由它往右边一偏,就进入呈阴性的区域;往左一偏,就进入呈阳性的区域。“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都是不稳定的物质,只有各自寻找到与其相反而对应的物质,并与其结合,得以“中和”和,才能成为既不阴又不阳的中性(稳定性)物质。唯一只有这一条曲线是既不阴又不阳的。也就是说这个“波动性”曲线在太极图中所处的位置是最好、最稳定的位置。这曲线表明事物的平衡稳定的本质是“波动性”的。这个饼图的整体及阴性的“鱼眼”、阳性的“鱼眼”都可看做是“粒子性”的。这也同时说明了“太极图”是波粒二项性的统一体。这可能也是玻尔将“太极图”做为族徽的原因──一个稳定平衡的统一模式。
在“太极图”中间的S曲线上任选一点O,过O点向任何方向画一直线。从点O到右边边缘(OB)这么长,从点O到左边边缘(OA)这么短。可是这个点(O)的位置上,依然是既不阴又不阳的,还是平衡稳定的。同理:OC+DE>OD等等──不管你确定的阴阳量如何大小,这点(O)都是稳定的中性(不呈阴性或阳性)。因为其周围各个方向上力的综合性能量,同时作用在此点位置上,能量互相抵消掉了。因此它就呈均衡稳定的特性。不存在什么“量变到质变”的问题。
第三部分《心易》
一、易经
(1986.9)
绪论(1988.4)
中华民族文化自古代到现在,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练气功在理论上靠什么指导?在思想概念上要心中有数。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只有了解了理论,并在理论的指导下练功。才可以走捷径,不走或少走弯路。一个事物刚开始时是困难的时候,会到处受到压力,因此比较严格,比较严肃和比较认真。但当它形成潮流后。往往就会产生鱼目混珠,真假难辨的情况。气功事业也一样存在真假问题。为什么这样讲?例如,从目前来看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那种所谓的“带功讲座”就有问题,当大家练功练到一定程度时,就不会上这个当了。这样搞不是教大家如何练气功,某些人一方面是教大家败坏道德,另一方面是为了振兴自己的腰包,为了赚钱!甩这种方法几个小时就可以赚好多万。在广州,上万人的场合下。每人5元一张票,黑市高价可达30元,甚至有达上百元的,除场租外,可以净赚数万。在这种情况下,收功收不住,有些人精神失常了,或者出现了生命危险也没有人去管,而且也找不到人去管。这就如同江湖中卖野药的,当你发觉上当后,卖药的早不知窜到哪去了。这叫江湖骗术不叫科学。科学是踏踏实实的。我说这些可能有些人会不服气,认为我是嫉妒心很强。同行相轻。其实并非如此。
气功是锻炼什么的呢?并不只是强身,健身,延年益寿。这不是气功的主要目的。气功最早称为“修身养性”,叫“修真”,是为了要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它的规律,认识它的本质,是改造世界观的,所以提出“与世无争”,“与人为善”,人要“以积善为本”。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功法的基础,他就提出要“以德为本”。如没有德,练功就不能达到高层次。所以道家书中有,“渔利狂徒。借炉火以入骗局”。只为自己赚钱,不知天高地厚。不知自己本事有多大的人,“借炉火以入骗局”。好象教你如何炼丹等等,其实骗你。“疗病小术,勤吐纳,导引,尽属外道”。让你去“发功”,(“疯”可能更合适些)赚钱,把你的思想落到俗事之上,图小利而失去了把功法达到更高层次,认识更深刻、境界更开放的机会。因为你在“疗病小术”“发功”时能都消耗了,你的场强度就不够,你的层次耽不能够高了。如同电子学激光中电子的跃迁一样,如果役有足够的能量是无法跃迁到高能级的。气功正是如此。你天夭发放外气,能量消耗,场就非常的弱,就没有足够的能量产生飞跃。当他把你引进世俗的追求上,你为了发财,出名,而气功中真正的高层次的东西你就体会不到了。所以气功是“修身养性的,是修炼道德的,是改造世界观的。至于强身延寿健身过程中出来的特异功能之类的,那只是在修炼过程中的“副产物”(伴生效应),并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气功要达到高层次。必须符合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在什么理论指导下练功呢?怎样才能达到高层次呢?中国功法是以道家功法为主的,是最远古的。而佛家是后来由国外—印度引进的,包括瑜珈和印度的某些修炼方式,加上中国传统的一些方法。揉合在一起形成了佛家。要了解中国气功的根,就要了解道家的功法。道家功法高在哪儿?道家功法的所有理论基础来源于阴阳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即它的理论基础是《易经》。
《易经》不仅仅指的是《周易》,《周易》仅是《易经》体系中的一个小部分,主要是儒家推崇的一种东西,带有后天唯心的成分比较多。其应用范围和准确率仅占70%—75%左右,那么(易经》包括哪些内容呢?中国古代有许多学说,但概括起来不外是“和图”、“洛书”后来演变成“先天之易”,“后天之易”,“孔子之易”。
“先天自然之易”包括“河图”“洛书”两个部分。当时没有多少文字记载,是靠口传流传下来的,迄今唯一留下来得是描述世界规律的两张图像,即“河图”与“洛书”。这是仰观天,俯察地,总结了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规律所形成的。后人深入地研究了“河图”与“洛书”,进行发展,就成为今天的“河洛理数”“河洛经纬”这是总结研究“河图”与“洛书”的数学结构时得到的许多科学道理及许多计算方法。我们的老祖宗,在远古时期就留下了用数字表示的两个图象,那是相当聪明的。
“河图”在半坡村遗址中得到证实。当时,用鱼头祭天的摆设方法与“河图”的结构是一样的。半坡村遗址是母系社会后期的产物,距今已有七到八千年的时间。所以说我们的《易学》文化产生于七八千年前。当时我们的老祖宗研究了大自然的规律并上升为数学模式式和几何模式,在当今社会中,凡经得住实践考验的科学发现。当达到最高层次,有了总的概括性时,均上升为数学模式,具有了普遍的指导意义。这些图说明我们祖先在七八千年前,在思维方式上和掌握事物规律的水平上,远远超过了其它民族。在英国有个历史学家叫汤恩比,他是研究世界各种远古历史的。他发现世界远古历史按大的类型可分为26种之多。其中以阴阳为根基的文化,即中华文化,距今已有两万年之久的历史。而现代最先进的科学。自主或不自主地又符合了中华的阴阳文化,这使历史学家们非常惊奇。这也说明了我们的老祖宗在远古时期就非常聪明了,其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层次是很高的。
“先天自然之易”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以口传至今的。有“先天八卦”,又称“伏义八卦”,相传是伏义画的卦,先天八卦是描述事物本源规律性的。事物本来的规律与人类的认识与否是无关的。不论人存在或不存在,无论人认识它或不认识它,它都是这个规律。
在殷朝前夏朝有“连山易气商朝有“归藏易。由于年代太久汉朝后就失传了,古时侯每个国家都有太卜官。太,就是大的意思。就是大的事情都要他占卜,算一算,推一推。即“太卜掌三易,。直至周朝以前都有“太卜”官,其作用类似于当今的参谋长或智囊团。主要是为君主出主意,看天相,算算这仗打不打?是输?是赢?国家如何管理?今年的天气如何自然灾害如何?农业收成如何等等,国家大事都要请教他。在远古时期称为“巫师”“巫婆”者,其地位和层次都非常高。皇帝,国王、酋长等都要求他出主意。到解放初期就进入了下“九流”了,没什么地位了。
“归藏易”后,到了周朝,周文王、周公旦(周公)的时期就出现了《周易》,又称“文王八卦”。周朝时科学进一步地发达了,文字开始建全,故有了当时的文字记录,那就是我们现在市面上经常见到的《周易》版本。传说《周易》是文王在羡里时写的。那仅是周文王当时所干的一些事情的记录。它的辞是对古代具体事情的记述,当他用某卦算了一些事,这些事得到了印证或者得到了结果,他就以爻辞的形式进行了记录。所以对研究《易经》哲理的人来说,仅是一个参考,每个爻不一定是固定的意思。例如:《易经》中有‘师’卦,是算出师仃仗时是否胜败?如何打?这一仗人是否能活着回来?所以有“比”乐“师”忧之辞,此卦是令人担优、多虑的意思‘当然三爻的爻辞为“舆尸,凶”,“舆”就是车的意思。。拉着一车车的死尸回来了。可解释为打败仗了,表示此爻是凶。如果我们现在用此爻辞就只能做为参考。比如当你的朋友问:“老师你着我明天结婚怎么样?”想算一下吉凶,正好是“师”卦。变在三爻上。三爻的结果是“舆尸,凶”,那么就不能如上述解释,而只能参考为明日结婚可能不顺利,或者会出什么事故,或有人可能会因车祸而死等等,但不可能是一车车的死尸拉回来的,因此大家学习《易经》不要一开始就读原来的经文。学习易经不能按照那个死格式套。正如《易经》中所讲:“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是说爻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但这种变化规律“不可为典要”,不是非这样不可的,“唯变所适”指要跟据具体情况具体问题而具体分析,具体认识。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隧通……。”是指在观察一件事情之前“无思也,无为也。”即没有任何想法,没有有任何主观意识,没有任何迫求,“寂然不动”,冷静下来,“感而隧通”,即你感到什么,随口而说,就非常准确。这就类似于特异功能,其实学《易经》达到一定程度,就某些事来讲,比特异功能来得还快、还准确。因为它是具有理论根据推导的,大家可以反复论证推敲,特异功能感觉对不对心中是没底的。
《周易》之后,由孔子发展了《易经》,形成了《周易大传》又叫“孔子之易”。相传是在周文主的《周易》基础上加了“十翼”,“十翼”的意思就如同原来的经文,如果是老虎的话,又加上了翅膀,如虎添翼了,添翼的意思是“飞得高看得远。”“十翼”是解释《周易》本身的内容的,其中有“系辞”,分为上下系。“系辞“是讲《易经》中的世界观,方法论;讲《易经》是如认识世界,对待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观?此外还有“象传”,“观象系辞,圣人则之”。“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象传分为象上和象下。《易经》主要是研究“象”的,不懂“象”就无法学习《易经》,“象传”是解释某爻与某三爻卦之间的意义及关系的。即卦与卦,爻与爻,卦与爻之间的意义。“文言”一传是解释干,坤两卦的。六十四卦是由干卦和坤卦演变而来的。“文言”之后还有一“说卦”传、是解释每一个卦(三爻卦)的具体意义,也就是解释卦义的。如干为天,为马,为良马,为驳马,为瘠马,为玉,为金,为君王,为父。为西北筹等。“序卦”传,“序”是程序的序。六十四卦的顺序为什么这样排列。是有一是哲理和含义的。-最后是“杂卦”传,把六十四卦的顺序打乱。上下前后颠倒进行对比,了解每一卦(六爻卦〕是什么意思。以上系辞上,系辞下;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统称为“十翼”。如果要了《周易》和《周易大传》的内容。就必须用这些道理先武装起来,当了解了《易经》到底有些什么概念之后,在此基础上才能读《周易》的上经和下经。上经有三十卦,下经有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所以在学习《易经》前,要先学习“十翼”,“十翼”中很重要的是世界观,方法论,首先是“说卦,每一卦〔三爻卦)代表什么意思,必须要清楚这一卦是什么意思,辞是如何来的,全要靠卦象的熟悉。而后是“序卦”和“杂卦”,这就是每一卦(六爻卦)所代表的具体意义。要明白每一卦具体代表什么事情参考这些来充实你的世界观。世界观不能是空的。要靠一些具体内容把它充实。这时再反过来读上下经。就会更好地了解《易经》的全部内容。
秦汉后,《易经》得到了许多人的发择,有的发挥的正确,有的发挥得并非正确。从表面上看,《易经》的内容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是有一定规律性的。首先了解了“十翼”,打好学习荃础,学习《易经》就不难。有人会认为这些是封建迷信,算卦批八字等等但事实证明准确就是科学,不准确就是封建迷信,就是坑蒙拐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要推崇《易经》”这不只是我推崇当前世界上许多最发达的国家都在研究《易经》。如:美国、日本、只大利、西德、法国等等,都在搞《易经》研究,并有专人成立了《易经》研究所。日本的《易经》研究所,收集了世界各种版本的《易经》书进行研究;美国成立了世界性的《易经》研究会。意大利《易经》研究会有几万会员。全世界都对东方的《易经》感兴趣,这已说明《易经》是门科学了。
(一)各门科学技术共通的基础理论
为什么讲《易经》是门科学?仅就《四库全书》而言,这是中国古
代各方面科学技术的总记录,是本大百科全书,此书的首经就是《周易》;另外,《古今图书集成》,也是收集了古时候的所有能搜集到的各种图书,其编排的首经仍是《周易》.其次,《十三经相疏注》《四书》,《五经》的首经都是《周易》,“不研易,不可为良医”,“不研易,不足以言太医”,就是讲不懂得《易经》,就不能成为好的中医大夫,也就不能进太医院为皇家治病。如果说《易经》仅仅是简单算卦的话,那么它如何能够居于各种学科的首位?因此。它是指导古代一切科学技术的一种规律,是指导一切行动的准则,是一种基本理论,这一理论指导着所有科学技术和一切实际行动。这种理论仅存在于我国.国外暂时还没有这种统一的基础理论,而是每一科学领域中有其自己的基本理论,如自然科学有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数学有数学的理论,体育有体育的理论,医学有医学的基本理论,社会科学有社会科学的理论,社会管理有社会管理的理论等等。因而到处是理论,到处是“真理”。这是因为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是经不起长期考验的。结果形成的仅是特性,不是共性的真理。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不可能那么多。如果世界到处是真理的话。那就不存在真理了,真理只能有一个。所谓真理那就是事物的本质,本质只能是一个,而且是不会变的。不存在量变到质变的问题。有些同志可能把哲学问题混淆了,量与质的转变是指两个事物的竞争取代的过程,不是指的一个事物本身的过程,在一种事物中不存在量与质的转变问题。如:玉米一粒是玉米,一斤、一吨、一万吨都是玉米,它永远不会变成了菠菜。其本质是不会变的。如果这里的一万吨玉米运走了。而运来了一万吨菠菜,这只是一个更替过程,不能说玉米就变成了菠菜了。所以事物的本质是不变的,这是中国古代自古以来抓住的主要思想之一:搞了一个最基础的理论,一切行动都要根据它来指导。既然一切都要根据这个理论进行指导,那么它就包括了各个系统的本质。说明了这个系统是非常严格的。并不象有人想象的。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朴素的唯物主义”,“封建迷信”,等等。全世界中许多高度发达国家的料学家是不会在封建迷信中浪费时间的。事实上,不能不承认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产严格性超过了我们,那么人家为什么要钻研《易经》。钻研老庄哲学?那是因为他们走投无路啦。当他们发现他们研究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向题,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以前,已经研究得非常系统非常清楚。这时才感到“妙不可言”“玄极了”,他们认为越是不可能的,往往我们的中国哲学越认为可能,他们认为“一加一等于二”,我们则说“一加一可以等于二,也可以不等于二”。通过近二百多年,他们才认识到一加一等于一零(即二进制)而不等于二啦。
所以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要求,告诉你一个事情就必须是如此这样的道理;就必须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理论,要求某件事必须如此这般等等。而是告诉大家一个哲理,从来不给大家画框框。老子《道德经》、《内经》、《伤寒》、《易经》、《河图》、《洛书》等都是如此,告诉你大自然的规律性,并不讲非常具体的东西,因此,当你读道家书时,感到莫名其妙,很玄。其实并非如此,它只是讲一个道理,大家只要在这个道理指导下,怎么用都是可以的。所以说,它没有什么框框,充满了生命力。例如:西医中的青霉素,是什么病、多少体重、什么具体情况下要用多大量,定得非常死,离开这个范畴就不允许了。而中国医学就综合了各方面的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药可多、可少、可用、也可不用,这样就灵活多了,境界开放多了,把事物都联系在一起,本质就抓住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比其它国家的封建历史都长的原因。如此之长,使许多人不理解,就孔夫子的思想管理方法来讲,是力求做到到你心甘情情愿死心踏地地走一条道路.封建社会数千年之久.经历了许多朝代,其中元、金、辽、清几个朝代是落后的少数民族占主导地位,而不是汉族,当他们侵入汉族领地后,占居了主导地位,却那被汉族文化同化了,说明汉文化充满了威力及生命力。各个统治阶级都沿用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到成有什么特点?如《易经》中所讲:“武夫不杀而治”,思是我让你自愿走某条路。而不使用武力予以让你走这条路,可以看出《易经》中讲的内容相当深刻,在当今社会里,还有死刑,有法律制裁等等如按《易径》中讲“不杀而制”,使你的层次高了,就可以制定出更好的方法,而尽可能地避免使上述不得已的办法。《易经》实践中有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段时期非常昌盛科学技术各方面比较发达。人们都很有钱,非常有富裕,这时出现了一些浪荡公子,“花花哥们儿”,整日无所事事。打架斗殴,招惹事非,闹得杜会乌烟瘴气。结果许多人到齐桓公那里告状,齐桓公听后大怒:“我们如此强大的国家让他们搞得乌烟瘴气,搞得人心惶惶,这还行”立即下一诏:“把他们全部抓起来杀掉”,这时有个懂《易经》的参谋管仲出来劝道:“大王,你如果要保住齐国的统治,就不能杀他们,你杀的不只是他个人他们是大家庭的成员,人很多并且有钱有势,将来他们世世代代会与与你结冤仇。如果他们与你对立起来那么你统治的国家就无法稳定和巩固。”这徉,这位管仲谋士按《易经》中讲的道理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穿不同的颜色的衣服。然后后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人呢,在同一颜色的基础上,穿不同佯式的服装。同行业的老板店员区分开来,层次区开来,同时为那些浪荡公子,花花哥们儿做的服装是既漂亮又豪华,即不男也不女的,极其显眼。这些人本来就追求虚荣,所以穿上这些衣服后非常得意,耀武扬威。但不久之后。他们就发现当穿着这些衣眼在街上行走时,很远就可以被别人看到,市民和老百姓们看到“捣乱的来了”,都远远地躲开了。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就被孤立了。只要他们走到哪,人们在很远之外就可看到他们所“发出”的耀眼的信息——服装。知道是群多事之徒,忙关门回避。这样一来市民和百姓也非常满意。久而久之,这些花花公了深感受到孤立。如果想与平民接触,就必须就业——穿上平民百姓的服装才行。社会的压力迫使他们必须改造自己,慢慢地他们绝大多数的人就业了,同时社会的管理也加强了。因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的服色是不一样的,如果要做哪方面的事,可以通过服装马上找到有关方面的人员进行联系,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是非常好的管理方法。可惜我们目前还没有充分利用,目前许多饭店,日本的许多任务厂都采用了这种管理方法,用不同的款式、颜色的服装,区别大家的职责、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的年代,不用登广告,或少登厂告,通过服装就可以了解对方的职业,很快就可以进行信息沟通,这会节省许多时间和会钱。目前,这种方法在大饭店已被广泛采用,饭店经理,值班经理,厨师。跑堂的等等,想找哪方面的人,看看服装就会一目了解。所以说,“不杀而治”是一个很好的管理方法,是从长远宏观看问题,从大的形势中看个人只是一个点。任何事情必须符合大的形势要求《易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纯客观、纯物质的自然观
(1988-4)
那么《易经》到底好在什么地方?首先要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什么方式了。有人认为中国老祖宗的思想是“唯心的,搞唯心主义”;另一种客观一点的认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带有一点唯物主义成分”;还有的认为是“唯物主义,但带有唯心主义成分”。这些说法有对的,也有不对的。因为,这只抓住了事物的一个方面,没有抓住另一个方面。实际上,中国的老祖宗最反对唯心主义,最讲唯物主义。产生这些误会的原因是后来的“和尚”把“经”给念歪了。
中国古代的思维是纯各观、纯物质的观念,决不允许主观臆想、主观意识的。为什么这样讲?正如我们练功时讲“悟”,“悟”什么呢?悟“空”。佛家讲的“空”里头有主观意识吗?没有吧。道家讲:“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有主观意识吗?没有!你的动作、你的行为及你的一切作为都要思想去支配的。“无欲”也是讲不要有任何的主观意识,不要有任何主观愿望。为什么?当你练功时往那里一坐,什么都不听,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管,头脑中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缈缈兮”,“恍恍兮”,“惚惚兮”,“似有似无”“无中生有”,“混沌世界”,讲的就是这种状态。《易经》中也提到这种状态,即“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就是要保证头脑中无任何干扰,保证自己的场处在相对稳定的系统下。当外界相对你运动的时候,它的变化你就可以看清楚了,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将事物看得很清楚。如你由广州返回北京,你的夫人要从北京去广州,你知道两方面的火车大约在武汉某处相遇,你有两句话打算告诉她,试图在两列火车相遇时喊几声。结果两列火车飞快开过,你根本不可能看到你的夫人。所以说站在运动物体上研究运动,能看清楚吗?是永远看不清楚的。我们老祖宗很聪明,他们发现让天不动是不行的,让大自然不变化是不可能的,但让自己不动,行不行?一试,能行。那么我不动,大自然相对我运动,问题就看清楚了。如上所说,火车速度很快,如果你站在车下,就是相对静止状态了;与火车之间,再拉开距离和角度,相对速度又会减慢一些,你就更容易看清楚了。所谓“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还可以以我为核心,以我为原点、周围相对我运动。找出x,y,z三轴,形成坐标系,再进行比较坐标空间位置,物质的空间位置就清楚了。
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是:研究相对稳定系统,而不是研究运动过程。运动过程是一种事物向另一种事物的转化过程,一种结构形式转化成另一种结构形式的一种过程,不带有本质性。就如一个黑板擦,用完后往哪里放?这个运动问题要让计算机处理,是算不出来的,而我们中国人的思想特点是,当你这样去拿黑板擦的时候(用右手去拿起黑板擦),不管中间有什么过程,最终还是要放到桌上的这个位置(将板擦放在讲台的右后角处),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法,研究事物的两头,抓本质。相对稳定就可以看到本质,当看到了本质就知道结果。而要想看到本质,必须消除主观意识,要去掉那些主观唯心的东西。这些主观唯心的东西是如何产生的?这就是个人的强烈欲望,使你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故有“感情代替政策”,指当形势不利时,你不希望它对你不利。你越试图改变它,这时你的唯心主义意识产生了——总是让客观去符合于你的想法。这不可能。中国老祖宗的思维正是为了阻止你的唯心主义产生。所以才要求你去掉所有的欲望,去掉你产生唯心主义的根源,保证坐在那里大脑里是“空”(客观)的。只有这样,把你的场放出去,是相对稳定的场!这个场与外界的场相遇,场与场感应就产生了运动趋势——这就出现了“遥感”。当你给别人看病时,不能主观去想,“他是不是瘤症”?如果这样去想,就可能把不是癌症误诊为癌症,而真正癌症却测不出来。你含有主观意识,你的场便是乱的,与外界的场不能产生有规律的信号。这就是中国人的特点,是很客观地纯物质的看事情。人的大脑的分布也是如此。中国古书中曾提到,人的大脑左为上,右为下。左大脑为上,是管逻辑思维的,右大脑为下。是管形象思维的。当你看到一个女同志穿件蓝衣服,右大脑的反应是:“是个女同志,穿着蓝衣服。”非常客观地看问题.而左大脑要进行推理分析,“她是不是女同志?穿的是不是蓝衣服?”,推理结果可能为“是”,也可能为“不是”。因为逻辑推理不等于是客观现实,唯心的成分多些,这时就要看逻辑规律掌握得对不对啦。所以,形象思维是主要的。特异功能主要靠形象思维。只要能遥感到的,就能改变,遥感不到的东西他就改变不了。有个杯子放在桌上,特异功能的人闭上眼睛,如果他不能产生这个杯子的形象,就不能改变这个杯子的结构及位置,相反,如果他产生了这个杯子的形象,就可以改变这个杯子的结构及位置.这就是他的特点,形象思维是最客观、最准确的东西。这种形象思维并不仅仅是靠眼睛来认识世界的.中国古时候称之为“悟性”,需要你去“悟”,去感知,而不是识别.识别只能认识表面现象.正如你的眼睛只能看到从红到紫这个电磁波波段一样,其余的波段就看不见了,而世界上从红到紫结构仅是一个非常小的范围。而且你眼睛所着到的电磁波,是物体表面反射回来的那部分。所以眼睛只能认识表面的现象,往往看不到本质。人肚子里的事一般眼睛是看不见的。因为人体外表的电磁波反射已经干扰了眼睛的识别,所看到的仅是人体的外表。而当你闭上眼睛反而能“看”,到人体里面,这是因为本质与本质发生了作用,没有眼睛视差的欺骗。同一事物眼睛在不同的角度观看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这个圆,正面看是个圆形,侧面看时就觉得是椭圆形的,甚至是一条直线。你乘火车时,远望稻田一片绿,没有行间距,再近一些看时,就可以看到有田垅,排列整齐,再接近一些,就可以发现稻垅之间是水。这个例子说明眼睛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问题会发现稻垅之间是水。这个例子说明眼睛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问题会出现误差。明明两条线一样长,是直的,画了一些斜线在其间,就觉得一根长,一根短,一条是直的,一条是斜的。这就是视觉产生的视差。(图1一①)所以用眼睛认识世界往往不能认识它的本质。中国人非常聪明。我们关上眼、耳、鼻、舌、身这些片面感官。“眼见为实”,这些片面感觉接受来的片面信息传入大脑,大脑进行处理后难免不片面,是白消耗精力。因此,中国人采取“悟”的方法。  这种方法及其中国古代哲学的所有方法都被认为是“玄学”,为什么?因为自“王弼扫象”之后,中国就是以“空理”占主导地位,实践不被重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直实践如何知道是否认识了世界的规律性?理论是否正确?’如同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人手中有一本“小红书”。你有你的理论,我有我的理论。都来自于“小红书”,彼此不服气。其实双方都有对和不对的方面,都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有人感到自己的水平很高,因而产生了种种理论,名目繁多,使人们不明白他到底讲的是什么理论。
中国古代所有的理论,道家的、佛家的,包括《易经》等等。都是要求亲自参加实践。想想最初开始练气功时。老师讲的“气感”大家往往是体会不到的。我本人最初研究气功时,花了两年(1976一1977年)功夫也没有真正弄明白“气感”是什么东西。后来当我练功练到一定阶段时,我发现两手拉不开了,推不动了。呵,酸、胀、冷、麻、热、跳、痛、沉里这时才问老师,这是不是“气感”?老师说:“是”。其实我早就感觉到了。所以当你没有真正知道“气感”,没有亲身体验时。就不会明白它说的是什么东西。这就是中国科学的严格性,迫使你必须亲自参加实践,不参加实践就无法明白其中的奥秘。
回头看我们中国的一些实践活动,大禹治水、黄道婆、指南针、击里鼓车、造纸等,哪项也离不开实践,必须亲自参加实践。包括气功也一样,要研究气功就必须踏踏实实练气功,不练气功根本就不知道气是什么东西,就容易上当受骗。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即纯物质、纯客观的哲学,实践的哲学。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之所以深刻。是因为他把中国《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唯其时物”等的哲理加了进去,丰富了马列主义。
因此,练气功必须懂《易经》,否则不就成了拿着道家的书胡乱看了吗?现在有许多不负责的解释,所谓道家功夫讲的是《易经》、八卦。八卦对人体经脉讲的是,“奇经八脉”。有的年龄只20多岁。自称是道家“祖师”,道家“创始人”,仅仅练了一年多的功夫就自称为道家功创始人,现在“创始人”也太多了!有的一天功夫没练过,却能给人家看起病来了,口中念念有词,也不知道说的什么,自称为“宇宙语”,谁知是不是什么黄鼠狼,地老鼠之类的动物语言。这都是为了赚钱!听她的讲座仅一个小时左右,收费32元。每班40人,每天如果10个班,结果一天就赚一万多元一天就可以成为万元户。这是搞气功吗?她自己一天功都没练过。还要给别人教功。太不负责任啦!再说人也不能一天到晚地发功。平常我们说:“人死如灯灭”,就是说。有一碗灯油,灯捻火苗子大了,用得时间长呢?还是火苗子小了用得时间长呢?当然是火苗子小了用得时间长啦。我们想长寿,体内储存的能量是一定的。这如词二碗灯油,灯捻儿小点用得时间长一祥。因为,所有的运动都要消耗能量。动平衡也要消耗能量。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当你学会《易经》后,就明白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全是人的潜在能力,大家只不过不了解,而那些人了解了,并且会利用这种潜在能力。产生了“特异功能”。
总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纯客观,纯物质的。全世界只有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个总体的指导理论,那就是《易经》。
(三)形而上者谓之道
第三个问题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为什么是“得道”啦?只有搞“形而上”的东西才能够“得道”,不是“形而上”得不到“道”的。“形而上被一些“哲学家”歪曲了,加上一个“学”字,成了“形而上学”,加上“学”就成了固定不变的了。实际上“形而上”是最高的,它反映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当你没有看到这个人,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一切。这是不是高水平,掌握了事物的本质。你在屋里,就能知道哪个星星在什么位置上,根据天文学的理论一计算就行了,这就是“得道”了。“得道”就是认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就是认识到了真理,这才是真正的“得道”了。反过来讲,有人在美国请你给看病,等这边办完签证、出境、批准手续之后.那边人已不在世了,你还给人看什么病嘛,这就是“形而下者谓之器”,靠后天的东西,“器”就是器皿、器具。只有看到一个实体或一个器皿后,才知道是什么东西,这就是“形而下”即建立在形象上、具体物质上的认识世界的认识方法。
“形而上者谓之道”是自古以来道家的理论。那么为什么往往看不到高层次的东西呢?是因为人往往总爱用后天的眼、耳、鼻、舌、身去观察事物,习惯了这种方式,所以,当你闭上眼睛去“感觉.时,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如何“感觉”,睁眼就能看到杯子了,可闭上眼睛去观察杯子,就不知如何去体会了。那是因为长年靠“后天”养成了的习惯。实际上,经过一定的修炼以后,你坐在那闭若眼睛是能“看”清楚的,甚至还可以放大.把许多细节、结构看得更清楚。这个杯子在很远的地方你也可以看到,美国有个病人。
你马上就能知道他有什么病,立即就可以进行治疗。这样,就相当于宇宙空间中的距离缩小了,不过只是在你“眼”中变小了,在你的“眼”中几万里好象就在眼前似的。因此,你的系统变得更大,看问题更清楚了,整个世界在你的眼中相对变小了。
中国古时有一种称为“士大夫”的阶层。如三国时期的鲁肃,鲁大夫,鲁大夫虽然职位不高。是个谋士,但与皇上关系挺好,有后台,是专门为皇上出谋划策的谋士.别人都惹不起他。这种人专为皇帝、元帅出主意,决定是否出征,这仗打不打等等,士大夫阶层都有一个特点,精通琴棋书画。即弹琴、下围棋、写诗、会书法和作画,根据李燕的观点认为,这四项代表了四个层次——思维的四个层次。举这个例子还是为了说明“形而上者渭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讲的是思维层次的问题,讲的是站在什么样的层次上看问题。
首先着一下“画”。画家要想让你了解一个事物,作一幅画,首先要拿什么东西给你启迪呢?靠的是形象和色彩,不论是山水,还是人物画。都要利用具体形象和色彩让你感觉世界(有具体形象)。同样,如果到“书”中就是文字了,几个字写下来.字里行间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内容及气势,为什么?因为象形文字,就是由形象,图形演化而来的。如“象”个字,就是由大象的形象 转化而来。所以,文字本身就能够表示形象。它把画给抽象提高了,字里行间,诗词歌赋几个字说明了许多问题。如“刻舟求剑,滥竿充数,叶公好龙”等等。四个字的成语,概括了许多内容,用现在的白话文可以写300个字,甚至3000个字还可以编成一出剧,演三个多小时,只要内容的哲理不变,任其发挥。就因为这四个字包含了大多的内容,其哲理都概括在字里行间了。几句话、几个字就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再说“下棋”那更是内容丰富了,表面上看,聂卫平考虑了30多分钟之后,动了一个棋子儿。结果就险胜,赢了。仅这个棋子儿动一下。聂卫平却考虑了几十步甚至几百步棋。“我这么着,她那么走,我这么着,他又那么着,…”,分析了下面可能这样或那样的情况,最后体现在步棋的一个子儿上。从外部是看不出来的,所有的精华都包含在内部。进一步,到了“弹琴”的时候,外部就什么都看不到了,只能听到琴声,而你的情绪随着音乐一会儿振奋,一会儿消沉……怎么来的?这些都是靠声音给你启迪,没有任何形象。所以,搞音乐的人思想境界往往是比较高的,因为音乐的内涵极为丰富,也反映了“形而上者谓之道”。你什么都没看到怎么会激动?这就是音乐所给予的启迪。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一个前奏,你就能感受到慢步行走,穿过稻田,听到了教堂的钟声,穿过了白桦林,树上晶莹欲滴的露水滴在水面上,绿色的浮萍,向四面散开;各种花草树木的花已经开了,蝴蝶和蜜蜂在飞……等等,把你引到这样一个境界中……实际上,你坐在那里什么都没有看到,而你却感到了有这么多的内容。这就是音乐的内涵性,因为它是建立在形而上的。同是一种音乐你认为是描述大自然的环境,他则认为是描述人和人之间的变化……,所以说音乐包含的内容特别多,你从任何面都可以准确体会。
总之,中国人时思维方式是讲内涵性和高层次的。电视连续剧《燕子李三》大家都看过,其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方法。燕子李三最后是被他的师兄坑了,害他的主谋就是他师兄,而最后临上刑场时李三最感激的也是他的师兄。人家把他卖了,他还认为人家是他的恩人。这就是他师兄的思维层次太高了、把他全绕进去了。我们并不希望人们都去算计人,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这种思维方式是非常高明的。正如前几年刚刚开放时,许多在单位不怎么样的人,国外有点关系就出去了,过了两年大腹便便地回来了——搞合作来了。成为了上宾。这是因为多少年来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与西方外国人直接了当的思维方式相比,中国人就是高层次的。别看春国内不明明显。而与外国人在一起就显得高明的多了。很快把外国人绕进去了,钱就赚了回来。可是,现在有时让外国人把我们坑了,那就不对了,应该开发我们自己的东西。
(四)开放,反思,先进与落后
开放政策一方面是对国外开放,把外国的先进技术引进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老祖宗开放,把我们老祖宗的好东西开发出来,用西方的先进东西武装起来,我们再打出去,这才是真正的开放。那种认为开放就只是为了学洋的东西的观念.我认为是不对的。自从清朝“洋务运动”以后,一直在学洋人,什么都是洋的:洋烟、洋火、洋布、洋车、洋行啦等等.结果学到最后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为什么?因为.老祖宗的东西全部丢掉了,老祖宗的东西被割裂开了。什么都是外国的好,全让人家捏着,人家给你好的.就是好的;人家给你坏的,就是坏的。如何向前发展?!那当然是要落后的。
必须承认,当今我们国家在某些方面比西方一些国家还是落后的,但不能光看落后的一面,也要看到我们有先进的一面。前段时间,有人竟提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兽性文化”。后来中央下文件批评了这件事。我就不明白,这些人在中国是靠什么活下来的?他们有本事不吃中国饭?不说中国话?不住中国的房子?你说是“兽性文化”,你有本事可以不作野兽吗?这是崇洋媚外,而不是改革开放。
我们的国家有落后的一面,大家都非常清楚。而我们也有先进的一面。大家往往会看不到。我们文化的威力有多大?想想看,中国历史的元、金、辽、清等朝代,游牧民族及其许多少数民族统治我们时,最后基本被我们的文化所同化啦。墨西哥的玛稚文化,古埃及、古希腊的传统文化等等。随着厉史的发展都逐渐消失,或者被其它民族的文化所取代了,唯有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保留下来。虽然现在也正在改变,但从整体上讲,中国文化是保留了传统。讲这些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启发思想,学《易经》也是为了启发思想,把古代、现代、将来的东西连贯起来去找他们的规律性。
我们古代的确有先进的东西。如:越王勾践.勾践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君王。被吴国打败,他卧薪尝胆十几年,终于翻了身。最近几年,考古发掘了他的墓;在墓中有把青铜剑,剑外有层保护膜。这把剑在潮11的地下埋了几千年,居然一点没生锈,这种表面保护的工艺水平是完全可以同当今表面保护的工艺水平相媲美的。现在的不锈钢,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不生锈,但如果埋在地下几个月,有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也会生一点锈。何况那是把铜剑。金属铜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而被氧化生锈。而几千年前古人在剑的表面所进行的处理,居然使铜几千年不生锈,这种工艺是能够与现代表面保护的工艺水平相媲美的。大家不要忘记,那是几千年前的工艺水平。
又如“马王堆”汉墓中,发掘了那老太太的一件纱袍。那是东汉时期,距今已有近2000年左右的历史,且不说当时的制衣工艺,就说那织纱工艺,一件纱袍不到几两重一把就搽过来了。目前的织纱水平也不过如此,可那是1000多年前的纺织水平,只因没有机械化生产,不如当今织的那么快罢了。但从工艺水平上看,它完全达到了今天的水平。
再如秦始皇墓周围的“兵马俑”。那些人物、马匹的造型都符合黄金分割律和华达格拉斯等美学观点.而那是秦始皇时期,是1000多年以前的事情,当时的造形工艺就如此之准确一。从秦始皇墓外“兵马俑”这么大的工程和劳动量,联想到万里长城,当时的秦国既要搞边防打仗,又要安排各行业劳动力,又要安排农业生产,还要修造长城,劳动生产力是如何安排的?当时全国才有多少人口.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运筹,是无法完成这么大的工程建筑项目的。
再举现代曾荣获国家科研一等奖的例子。国家请了某些专家,
花了几年功夫,耗资几百万美元,丝毫没解决的问题,后来利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法,到药铺花了八分钱买了点中药。和上酒精一涂就解决了。八分钱与两百万美元如何能比?没法比,另外.20万美元与7分钱怎么比?也没办法比.那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方法。研制中程导弹需要一个印刷绝缘线路板。为了绝缘就要用玻璃,铜板就必须贴在玻璃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曾派许多代表团到各个国家去参观。希望得到解决这个间题的方法,都没能办到。那有什么难的?我们乡下许多地方都有一种挑小担的艺人,他们“锯锅”.“锯碗”四吆喝,谁家玻璃灯罩怕炸了。他给你在灯罩上面镶个铜圈,有的瓷碗也给镶个圈.防止轻易地就破裂哄。他是怎么贴上的?为什么掉不下来?道理很简单,把玻璃打“毛”了,清洗干净,再涂些明矾水,一贴就行了。那明矾水仅仅几分钱!这就是国防科研一等奖的水平。花了那么多钱在国外学习那么长时间。人家就卡着你的脖子.不给你这种技术。而我们老祖宗的明矾水,几分钱就解决了。所以,中国的确有很多很多传统的东西都是相当好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人侵略中国时使用的战刀。砍六七十个人头刀都会卷刃。而我们使用的刺刀.刺三四下人.刃就弯曲了.不能再用。这并不是说我们技术落后。早在二次世界大战前.“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有一个“天工开物”研究所。《天工开物》是明朝我国的宋应星写的一部书,书中记载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对明朝以前的各种工业技术、传统工艺和方法都进行记录。日本专门成立了研究所。300多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都研究这本书。他们搭起土炉子,按“擦生”技术打出一种刀;再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化学实验,分析刀的表面薄薄的一层物质是什么结钩,而后研究出一种钢,就是后来二次世界大战日军战刀所使用的钢。这就是我们《天工开物》中的“擦生”技术。另外。50年代日本曾有一项世界专利。即“一步炼锅法,就是铁水直接进入钢护直接出铜,这也是我们《天工开物》中的技术,人家利用它拿了世界专利。实在是天大的笑话,这徉的事情比比皆是。
另一个例子,当我们还不知道太极图是说什么的时候,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玻尔就已经注意到了。玻尔有个非常著名的不等式。他研究量子力学得到启示在什么地方?他在丹麦受勋时特意选择了中国的太极图作为他的勋章的徽标。说明他是受我们太极图“波粒二相性”的启发。太极图从整体看或者从两个“眼点”看,都是粒子性的东西,从中间看是波动性——正余弦波,或者说是以二为底的对数的波。所以,波粒二重性是一阴一阳共同组成的整体。就这样简单的图,人家利用了。是物理学的精华,曾获得过诺贝尔奖金。实际上,太极图在中国宋朝以前就有了,距今至少已有近一千多年了。从某种角度讲,中国的确有许多思维特点都高于西方。
再如,国防科研一等奖—多头钻。原子能反应堆里要有许多冷却管,管两边有两块固定板,就象锅炉一样,需要把这些管子焊接在板上,要求精度非常高,孔与孔相互间误差最多能有“五道”(就象头发丝的二分之一那么小的误差),只要有一对孔距之间超过这么大的误差,整体一千多孔的板就报废。如何解决这个间题?始终没找到好办法。一个孔一个孔地打非常困难,通常机床的累积误差就会超过规定。多头钻一下要打一千多个孔,如果用齿轮传动。至少需要两千多个齿轮,而且齿轮与齿轮之间的累积误差,咬合的结果,恐怕齿轮都会崩了,很难计算。而且体积非常大。怎么解决这个国家的大题目?有个人无意到外边走走,转到景山公园后面,看到一个老太太在打麻绳,一块小长板,上面七、八根线。板有点小偏心,这边一摇。几根线都一块转,顿时受到启发,用几块大拐板。上面有许多小曲拐轴,大曲拐轴偏心一转,其它的孔那转,只要拐板的质量保证了,只要一转,就把一千多个孔打好了,体积非常小。得到国防科委的一等奖。这就是古代打麻绳技术。就这么简单。西方机械传动方法与中国不同,他们用齿轮传动多。偶尔也用中国的拐的方法,如火车曲柄连杆。中国的磨、风箱、纺车、手摇钻、打水的辘轳等,都是以拐的形式进行工作。一个磨盘打个眼。安上几个轴,悠起来就行了。无论从制作上或者操作上都较容易掌握。
又如大型柔壁风洞、直径两米多大小。是对实体飞机、汽车等进行直接吹风实验的一种装置。需要从加拿大进口。价格1400万美元一年零6个月交货。结果谈了两年多还没谈下来。而我们中国的土方法。从设计到一次试车验收成功。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和加拿大保证交货使用的时间相同。技术性也与加拿大的相同,花费490万元人民币,而进口需要1400万美元。那里还没有谈下来。
这里已经验收成功了。这些技术全部是中国的土技术。再把西方的技术结合起来,节省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中国的思维方法从《易经》中讲。有个“简易”思想。那就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抓注书物的本质一点就够了,其它的都不管。这徉。就把问题简单化了。如在医学方面研究人体。西方国家在研究完整人体的各个方面。共有近三万个课题。而中国人的研究就没那么复杂,不管男女老幼,中国人或外国人,都是十二条经,把人统一起来了。不平衡了,就调平衡,平衡了就啥病也没了。非常简单近三万个课题要找出其总体规律性是极其复杂的。而十二条经要找规律性就很简单。
总之。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不先进。而是有些人总怀疑,或者不相信,没充分利用传统而已。我们中国决不仅是《黄土地》、《红高梁》那么掉渣,决不是那样的。我们老祖宗的许多传统的好东西我们自已不去发掘,不去用,反而让人家用起来了。能怪谁呢?清朝李鸿章搞洋务运动,接着大量吸收外国技术。怕什么?就是因为外国人的洋枪洋炮把我们的大刀长矛打败了。那时义和团,打神拳(就是现在的“自发功”),往椅上一坐,背后尾间上放团棉花。然后发起功来说可以“刀枪不入”。硬气功要求往身体的指定部位用枪刺、如果运好气还可以。可洋枪的子弹速度很快。你气还没来得及运过来呢,子弹已经穿过了你的躯体。那怎么行?(所以不能迷信气功。)就这样被洋枪打怕了。怕了就吸收洋东西。接着开展了“洋务运动”。仔细想想,洋枪的基础是什么?要使用火药。而火药早谁发明的?正是我们祖先发明的.外国人千里迢迢来中国打仗,为什么不迷失方向?船上使用了罗盘及指南针,罗盘及指南针谁发明的?也是我们祖先发明的.你自已的东西不去发掘不去使用,让人家来用.就是这样一个后果。就因为自清朝“洋务运动’之后,把老祖宗的东西割裂开了。你没有根基了,全用别人的东西作为基础,怎么可以?只有把我们的根基发掘出来,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打出去,这样,才能站得住脚.那才是真正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因为具有中国的特点嘛。
中国古时人很聪明,很有特点.无沦是科学技术和其它各个方
面,都是如此。在天文学领域中,中国人在汉朝就知道一年365.25
天,而西方是什么时候才知道的?我们“木卫二”比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早看到六至七百年。假如我们祖先那时没有科学手段和科学知识来指导,怎么能那么早就发现如此之多的科学规律.这连国外人都感到不可思议,莫名其妙。
有一件事对我震动很大。去年,我们在香港参加中国古代科技展时,看到我们古代技术展品时,香港的孩子们参观后说:“这是中国古时候搞的吗?中国现在都这徉落后,那时候不可能搞出来这些东西.肯定是现在做的,他们这样讲给我听震动非常大,所以,回来以后两年多,我一直都在讲中国古代的东西,讲它的好处,让大家认识自己的民族,认识自己民族真髓的东西。这件事给我的刺激太大。他们根本不相信嘛,所以认为是你现在做好去骗人家似的。因为香港是英国政府管辖,人家不会给孩子们讲很多我们中国的传统及历史的。但后来,我们展览会通过搞智力竞赛,使许多孩子了解了中国老祖宗是怎样的,查了许多资料证明确实是如此,孩子们才转变了他们的想法。这个工作做得非常好,使8万多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老祖宗。为此新华社也感到非常高兴,给予了表扬。
这一切都说明,我们老祖宗确有先进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开
发。所以,就开放政策而言,我的理解是一方面对外开放,吸收外面先进的东西,这点大家都很清楚,我不用多说。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掘我们老祖宗的东西,这一点大家可能不太注意。一提老祖宗,就认为是封建迷信,落后、愚昧无知,《红高梁》、《黄土地》…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传统文化的主流绝非如此。
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出这么多先进的东西,其根源在哪里?概括
起来就是因为《易经》这个系统实在太好了。下面讲讲《易经》到底是研究什么的?
(五)《易经》是研究什么的?
1.从宏观到微观的长远的整体观
中国人的世界观是从宏观到微观的长远的整体观。象钱学森
同志讲的是“巨”系统,复杂的“巨”系统。《易经》中讲的很清楚,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系统。大要大到没个边,无穷大,小也要小到没个边,无穷小。如《易经》中讲“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于地之宜,以类万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
《易经》博大精深,“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所以说《易经》是研究世界万物整体规律性的,何为“其大无外”,西方许多科学家正在研究,到底字宙是有边无限的还是无边有限的,《易经》中讲是无边无限的。什么是“其小无内”,目前,一些科学家也承认《易经》很有价值,但认为它大粗了,“微现世界它是搞不清楚的”,实称上,当今微观世界研究最高层次不过是亚粒子.而《易经》中的叫“其小无内”比亚粒子还小.事物再大或再小其总体规律不变。因此《易经》中的“易”还有“不易”的意思,即本源规律不变——万变不离其宗,再大或再小的系统基本规律都不会改变.这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天人地合一”的整体观。人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既然合一,那么就是一个系统,没有什么天地之分,人也是天,地也是人,……。不存在天地人有别。所以,气功讲练到最后和大自然融合,“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物,物无其物”,什么都不存在了。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啦。
《易经》中每卦有六爻,上两爻表示天,中间两爻表示人,下面两爻表示地。这只是一种类比方法。古代汉朝以前,用这种爻来描述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多。上为天,下为地,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在中间。可以说最难受的就是人。(必须要符合天和地的规律)上面天打五雷轰,地下会有洪水、地震、岩浆、火山爆发,人的日子最不好过。从下向上有初、二、三、四、五、上爻.初爻即一爻,六爻即上爻.描述事物从下向上发展的整个过程。所以,一爻“潜龙勿用”,二爻“见龙在田”,“田”表示地,表示地下的事.中间第三爻辞:“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讲的是人(“君子”)。接着是五爻“飞龙在天”,上爻“亢龙有悔”。表示天上的事。这些都是〈易经》中的爻辞,从中可以反映各个层次。“二爻多誉,三交多凶,四爻多俱,五爻多功”是它的一些性质。人要活在天地之间。靠近地,地上有洪水,地震啦。靠近天,天上有雷、雨,冰雪、炎热啦、人在这之间生活非常难受。所以一是凶,二是惧.即恐惧、指怕天怕地的过种状态,因而人要顺其自然——必须符合天地之间的规律性.才能正常地生存。
从目前改造大自然的情况看,其给果是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污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项公告.“人类按现在的发展速度发展下去的话,到2030年,地球将面临断绝淡水的危险”;还有40多年,我国熬一熬或许能活到那时,可转念一想.熬到那时没有淡水喝。渴得怪难受的.又何必活到那时候。所以,人类在激烈竞争的杜会中.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从宏观考虑长远的整体观,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得失.而不管是不是会给后代带来灾害,致使后代无法生存下去。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整体观。这个整体观如何得以实现呢?就“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八八六十四卦,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些都是我们从书常看到的。
不难看出《易经》是符合现代科学道理的.它具体表示什么规
律?“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西方某些方法的不同在于:中国人认为万物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这样一种认识论。大家都知道“悟空”“空无”,是指当思想境界达到某一个高层次时,就能进入到“空无”状态。人是“万物之灵“,能改造大自然.能制造火箭.航天飞机,能改天换地,盖大楼,跨海建大桥。可想一想.人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细胞.细胞又是由什么组成的?由核酸.如此往下推.核酸是由元素组成.元素是由原子组成.再往下分分析就是“原子核,电子,中子,质子,夸克……直至最后是亚夸克等等.原来也是基本粒子。再分析一下玻璃杯是由什么组成二氧化硅.再往下是元索.元素往下是原子、原子核、电子……夸克等.最后也是基本粒子,黑板擦也同样是元素。原子,直至夸克等基本粒子组成,空气仍是元素。原子仍是亚夸克等基本粒子组成……结果列这个层次上。所有的物质都是基本粒子,大家都是—样的粒子。没有什么区别了,没有比较了。对具体的个体来讲。这是不是就进入“空无”啦。所以说当事物都是一样,没有比较了。在这种最高层次的情况下,物质的本质和本性都是—样的。
如上所述,在”其小无内”的微观世界中。规规律都是一样的。同样,往大处看,到了宏观世界,规律也是一样的。宇宙大爆炸后,混沌世界烟云缭绕,什么都看不见。混沌世界就是“无”。混沌世界后在旋转中坍陷,往中心压缩,。多余的电子,光子往外释放。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形成恒星,恒星在继续旋转塌陷,把多余的电子,多余的光子向外抛,再进行压缩,就形成中子星。中子星的能量就相当相当大了,一立方寸一亿吨,相比之下,我们一立方寸黄金才—斤,差多少啊?这种引力有多大呀!所以说我们练功时,你丹田要能产生中子星“玉黍米”的一点,你就会有相当大的引力,相当大的能量。因此天地人都是—样的。人们练功也是为了造成这种态。即到达中子星的状态.把能量大量的压缩。如果中子星再进行旋转坍陷,电子和光子都抛射没有了,能量极度缺乏,任何物质接近它的边缘,变成了“黑洞”。天文学中称为“宇宙黑洞”。为什么叫“黑洞”?借助天文望远镜看时。发现是什么都看不见的“天体”,什么都没有。那是因为它的能量缺乏.任何物质接近它的边缘都被它的巨大的引力吸进去了,周围—点辐射能量也没有,包括光子、电子,都被吸收了。这样“黑洞”周围的一般物质就什么都看不见了。是不是又产生了“空无”!总之,事物发展到一定高层次——“黑洞”,仍是“空无”。所以说是“空”到“有”,“有”到“空”的发展过程。这时黑洞吸收能量达到无法承受的程度,又会发生爆炸。所以之会产生一个“太极”——新的起点“白洞”,爆炸从一点向四面散开,先看到—点。然后一个生两个,两个生中四个,四个生八个……一下子宇宙就又复杂起来了;
总之,从宇宙爆炸,混沌世界是“无”,到产生恒星、行星是”有”,直到变成“宁宙黑洞”,又是“无”,从黑洞“无”逐渐产生“有”,那叫“白洞”。天文学中称为“宇宙白洞”、“白洞”形成后又发生爆炸,变成“无”。“无”又变成“有”,事物就是如此循环往复。我们的系统就是“其大无外”。概括起来,任何规律和道理,不论再大或再小,从本质上讲只能是一个。
有同学问:“张老师,最早是什么?”最早什么都没有。最多可以说是精子,卵子的结合物。那精子和卵子的是哪里来的,是从爹妈那里来的。那爹妈又是从哪里来的?你一直追溯下去,结果都是基本粒子。精子,卵子的结合只能是胚胎,而不叫张延生。只有十月怀胎,发育成熟,生出来后才叫张延生.在此之前,没有张延生的概念和实体。若干年后,张延生死了,就没有了,他的粒子飞出去和空气结合。成为空气的组成部分;如果被哪个植物吸收,就变成某个植物的组成部分。被哪个动物吸收。就会变成某哪个动物的组成部分…..。所以说措八戒“投错了胎”。被猪吸收了,就变成了猪了,这里讲的都是“物质不灭”。张延生虽然没有了,其粒子与另一些物质结合,变成了另一些新的物质,就又有了。事物就是如此发展变化的。了解这些之后,你就不会怕死,“你”也永远死不了。你只不过是换一些形式仍然存在,你并没有死,不必怕死。这就是物质不灭。有些人后天欲望那么强烈,总是怕死,希望永远这洋活着,说实话,如果你让我永远活着,我还不情愿呢。为什么?每天如此操劳,有时反而费力不讨好。还时常有小人与你捣乱。有的的领导也时时”卡”你。要受这么多罪。精神太痛苦了,将来如果变成空气的组成部分,自由自在多舒服啊!想到这你就不会怕死,所以,通过中国古代思维的指导思想,把你的境界改变一下。你对人生就会有一定的新的看法,就不会怕死;死了,你还觉得愉快呢。人为为什么会怕死?是因为仅看到眼前。我这样生活得挺好,又又幸福,又赚钱。反过来说,你为了赚那么点钱,需要搭多少时间,得多幺操劳?本来可以活100岁,现在你活到60岁就完了,能量都消耗掉了?你看许多商人。整天风风火火,今天签合同,明天打官司,后天担心钱被人家坑跑了等等,日子太难过了,还不如没钱的。有些人为为了长一级工资,犯了罪,进下监狱,得了精神病。甚至悬梁,自杀等等,多划不来,—级工资不过七、八块钱。—年也不过百八十块钱。你托人走后门长上了,而别人应该长的没长。因此,特别高兴,请客,吃喝一顿花了五百多块,把五年长的工资已经搭进去了。等于没长工资,与我一样。或许喝的太多了,恍恍惚惚的,不小心钻到汽车下面去了,或许喝过了量,心脏病、脑溢血发作了,把命搭上了。何必呢!你觉得挺高兴.而我们并不眼搀。我好好练功,比你多活十年。比你挣的钱多多了。我现在每月一百多块工资,一个月就顶你一年与找差的。我十年与你相差的。一年就可以补回来,我多活九年等于白赚,所以,如果大家算一算,就不会为长—级工资去打,去想不开,甚至去抹脖子去了。这就是道大家想问题要从长远宏观地看问题,你的境界变了,《易经》中告诉大家的就是这种方法。
再说“无极生太极”。什么叫“无极生太极”?我们从几何结构中看看。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事情,当你没注意他的时候,就是一个混沌的世界。什么都没有,恍恍惚惚的,注意力非常分散,当你对某一件事物感兴趣,就开始注意它,就有了一个注意点,而你要这个事物的形象与周围的事物相比较,与之相应的周围的事物进行比较,与之相应的周围事物的形象也产生了,所以“无极生太极”。无论是数学,几何,物理学都是如此。即你研究任何事物,都要先确定它的坐标原点。首先,你要研究什么问题?以什么为核心?需要与哪些事物进行比较?选择的什么参照系?中国国古代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物质由阴阳两方面组成。所以底数是2,当你没进行任何研究时,问题的两方面就是二的零次方,是1,即20=1。这就是“无极生太极”。也就是说,在没有任何空间位置时,要先确定坐标原点。当你要从—个方向去研究某个问题时。就要顺着这个方向,沿这条直线,研究—维空间。—维空间有两个顶点,就是“一条直线两个顶点”。即21=2。就是“太极生两仪”。然后“两仪生四象”,就是问题还要复杂,横向观察后。纵问再进行观察,是平面,二维空间。二的二次方是四,即22=4。说明这个空间或这个物质必须由四个顶点来确定。就形成了“一个平面,有四个顶点”。这就是二维空间。再将原来二维空间的平面再向外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立方体,这就是三维空间形成的立方实体。几个点呢?23=8,共有八个顶点.这个世界就完成了所谓“实数世界”,就是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实体物质世界。三维的东西就是“实数世界”。图(l—②) 
实数中讲,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呢?是“复数世界”。“复数世界”讲除实数外,还有虚数。一虚一实才能组成世界,一阴一阳嘛!
“虚数世界”中也有三维:24=16,25=32,26=64。
一般情况下,我们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遇到一i开平方或遇到+i的解的时候,就写“此解无意义”,这就坏了。你认为无意义的解,恰恰是四维、五维、六维、“高维世界”,高层次的思维,可仍恰恰给丢掉厂。所以,虚的加实的才能构成整个宇宙万物。除了有三维以下的“实数世界”,还有三维以上的“虚数世界”。
中国的思想,有粒子性,还有波动性。其充分体现了中国的“空无”的思想方法。即“无极生太极”,“无中生有”。只要想“有”,首先会出现“无”,然后再“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看到苹果掉到地上来啦,他认为是“有”。既然是有.那么宇宙中间肯定有—个支点支撑,我用一个手指头一戳,就可以把地球吊起来。结果他就试图找到宇宙中的此点,一生至死也没找到。中国人不干这种傻事,中国人遇到这种情况就“无”。原来的那套理论体系干脆否定掉,从更大系统着眼,重新建立一种理论方法,不用万有引力系统了。万有引力是一个受限制的系统,超出此系统统范畴之外就不能使用,中国人就用“无”代表。“无”就是对原来理论体系的否定,同时,也是新的理论体系的起始。当到了另一种层次时,就利用另一种思维方式和另一种公式了。“有一无一有”的变化就是指层次的变化。所以,中国人非常聪明,在搞不清或者太复杂而看不清的情况下。就是“无”。再到“无”的群里去找,就会出现新的东西,新的起始点,那就是“有”。而牛顿的这种方法先是“有”,然后再找就没了,什么也找不到,就没有结果了。当没了的情况下,只有再继续找,才能出现“有”。因为它是处在湮没的状态下。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不太—样。
2、《易经》的场理论
《易经》的思想方法是从宏观到微观的长远的整体体观。用此观点研究什么呢?从我个人研究的过程中队为,《易经》是研究场与场之间的效应的。最终是研究场的。比如,气功状态就反映了一种场效应。我对你发功导引你,我的场把你的场干扰了,你就动起来了。你的核酸排列扭曲变形,就生病了。我用“气场”一感应你的核酸排列整齐了,病就好了。这些说明就是场与场之间的效应。有人认为“不要提场”。那不可能,事实证明本来就是场嘛。如没有场,很多的问题就无法解决。这里说的场并非是物理学中的电磁场,强力场,弱力场,引力场等等,下面还会谈到。《易经》中讲的场共有八种,且不管这个场是如何产生的,当你去感应时就可以体会到了。场是带有本质性的东西。即本质性的东西就是场。
(1) 相同时的方法可以对应于不同的实体结构形式
这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相同的场?举例:人家都知道电磁波。当咱们靠咱们靠近炉子时都能感到热烘拱的,那是红外辐射造成的。有的同志发功时,感到热烘烘的,那大部分也是红外辐射引起的。如要得到8000A或8500A的红外辐射,我们可以采用许多方法来产生:烧纸、烧破市、烧“麻刀”、烧树叶,还可以烧用作艾灸的艾等等,只要有足够的热量,都能达到这种效力。此外还可以烧点酒精、煤油等可燃性液体。或者燃烧煤气、液比石油气、甲烷,乙烷也可以达到此效力;甚至可以加热—块金属或石头,也能释放这种红外辐射;也可以用炭晶棒、电阻丝通电产生;最后还能用现代发达的科举技术,石英振荡器,高频率振荡,每秒钟振荡8500次。都可以产生8500A的辐射。因此,产生这种辐射的场可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各种结构方式。在这里我们就不考虑这些辐射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只是将这些红外辐射用于临床中理疗,只要烤得舒服。达到到治疗目的,至于是什么结构产生的可以不用管这种场是如何产生的,不去管哪种结构,而是管这种场能达到什么效果就可以。所以,我们就比较场与场之间的效果,而不去注意其它具体的东西,从而达到目的。这样一来就把思维与目的结合在一起。你用的只是这个“场”,而不是产生这种场的固定方法。只要目的达到,什么方法都可以。
同一道理,我们人类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只要做熟了,吃下去就行。同是一种菜就可以是川味、鲁味、粤味、法式、德式、俄式等等。同样一种食品,各有各的风味,但吃下去都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类似这种变化太多了,你可能了解全世界的—切方法的。
(2) 不同的场可以对应于各自的实体结构形式
不相同的场可以产生各自的实体结构形式,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场就产就产生什么样的实体结构形式,即从某种意义上先有场后有其具体形象—一实体结构。这里所说的先有场,不只是指大自然对于我们人类.而是指人类改造大自然的问题。这个观点与观代科学研究有些不同,现代科学是先研究实体物质的实体结构,研究到最后发现它的周围有个场。如引力场、电磁场.有强力场、响弱力场。在研究生命体、特异功能和气功中,发现有个“生命场”,这都是先从实体结构形式推出来后,才发现有—个“场”。
实际上,大家想—想。有个杯子放在这里,是先有杯子还是先有场:当然是先有场。以为在制造这个杯子之前,要先产生构思,通过构思产生设计,设计它的工艺和结构,有了工艺再进行加工生产。就产生出这个杯子的实体结构形式。从人类来讲,就是要先有个概念,即有个场,才能产生出实体的杯子。大自然中间也是如此。
就大自然中生物体来讲。这里有个花盆,花盆中有一株植物,观察它的生长和发展过程。将其放在—高频强电磁场下进行照像,这称“吉利安摄像”,是苏联科学家吉利安发明的。他发现物质可以在高频电磁场下显示出原来看不到的许多东西。在对高频电磁场照射下的植物测试的过程中。突然有一天,科学家们在拍摄的底片上看到了一片叶子,但在客观实际中,植物上并没有长这片叶子。科学家们以为摄相机出毛病了,经检查后没有毛病,接连几天,都在拍摄的都在拍摄的的底片中发现这片叶子。不久,就发现在植物与底片的相同的位置长出一个小芽,以后逐渐长大,当小芽长到与底片上样大小时。就停止生长了。过很长时间一段时间后就开始萎缩了。萎缩到哪里,叶子的影象就消失在哪里,直到整片叶子脱落之后,这个叶子的影象就消失了。这说明这片叶子在场中生长,当长到和这个场一样时,叶子就停止生长,就好象是气功师发放外气,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场一样。如果“就生命体来讲,首先要有—个场存在”。这个结论成立的活,那么解释特异功能就好办了。
这里有个杯子,如果不要这个杯子。就想象这里没有杯子,只要你有足够的场强,当时组成这个杯子的粒子就可以解体,变成最基本的粒子散到空间,于是这里的杯子就没有了。相反,这里没有杯子,而你想象有一个杯子,只要你有强烈的意念:“这里有个杯子。”并有足够强的场,当时空间基本粒子多的是,它临时组合也能形成一个杯子,于是,这里就有了个杯子,这样就无所谓穿墙不穿墙了,还用得着从门缝里穿过吗?有的人做功时,概念很活泼,他能产生这种概念。相反,如果他不产生这种概念,结果只能是一个杯子,这里有了,那里没了,而不能产生上述那种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杯子从这里跑到那里,而是在这里解体了,在那里又重新组合了,这个过程往往看不见。如果这些情况成立,那许多特异功能中“移物”的问题就解决了。将他运用到实际中,我们想要产生什么东西,只要有足够强的“形象场”“意念场”就可以了。
另外,人生病时。往往核酸排列有问题,正常的核酸排列一般是左旋,也有少量的右旋排列,好似一个弹簧。核酸旋转向上排列着,核酸排列在这个“弹簧”上形成一个基础,排列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场的干扰,或者因为消毒,病菌的干扰,破坏了核酸排列的场,使核酸产生了扭曲变形.而气功师为你发功时,表面上看是舒经活血,排泄病气。实际上,很重要的是气功师的场比较强,你受到感应,相应的核酸按顺序排列整齐了,病就好了,就健康了。所以见效特别快。气功治病快就快在这里—一是通过场的感应进行治病的。而同时气功师的场比大肠杆菌的场强,他的场就把大肠杆菌的核酸排列打乱,因此大肠杆菌就溶化解体了。这种实验我们在1983年就做过了,把大肠杆菌,病毒,病菌等等解体。大肠杆菌的气感是发扎、发麻的。病毒的气感是阴森森的凉。有些人发功感到凉飕飕的挺舒服,这种气还可以。如果有阴森森的凉的感觉就是病毒了。一定要予以区分,如果不搞科学实验,就不了解信息来自哪里,治疗中就去会产生盲日性。所以说,要先产生这种场的结构,明白这种场。不知道这种场、就不可能产生这样的结果。因而有八卦组场。八卦治疗,走八卦等;八个人往那里—站。中间有—个人一“轰”。利用相生相克的道理。人的病就好了。或者在里面走一圈。那些人的病也全好了。这种走八卦也就是为构成一个场。
(3)“模糊思维”判断可法
有人提出:“当你没把每个细节及每个物质过程都搞清楚时,就不可能称其为科学。”照此说法.有杯饮料放住这里。我是喝?还是不喝;如果喝,我并不知道它的每个细节,到底对人体有好处还是没有好处?那我就别喝了,只能干瞪眼渴着,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这杯饮料分析到最终,也不过是由亚粒子、亚夸克组成。目前对夸克再往下的物理结构就不清楚是什么了。不能因为现在都没搞清楚,那我们们就不能用了。这没有道理。西方“黑箱理论”,就是提出不去管黑箱中的具体细节,承认它的整体效应就对了。而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搞“模糊思推”和大”黑箱理论”的。指责我们的这理论是封建迷信,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同样,我用阴阳八卦,推算天体。坐在屋里就可以算出月亮在什么位置。西方用其它方法也能推算出来了月亮的位置,人家就是科学的。而我们的就是不科学的?唯心主义的?且还不谈是什么民族自尊心,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各个民族或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具体特点,只要能认识清楚事物的本质,那就是科学。什么“前科学”“科学以前的科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科学就是科学;伪科学就是伪科学;不科学就是不科学;所谓“科学以前的科学”如何解释?到底是科学还是不科学,这些东西都非常含糊,不利于咱们搞科学研究。
为什么不追究每个细节?第一是没有必要。否则我们就没法生活了。如果有人问:“让房子坍不坍。”回答:“迟早要塌。”在没搞清楚这房子什么时候会坍之前,就不敢住这房子了?那行吗?这就没道理。没有必要管它什么时候会坍,它只要目前不会塌,我们就可以住在这里。当然,设计这所房子的人,或者安全部门—定要担心他什么时候坍。那是另一回事,第二是没有时间,一个人一辈子也不过百八十年。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管那些事,我们前面提到过,科学家们经过几千年,也不过研究到亚夸克,在往下还没搞清楚,那能说不科学吗?不能!几千年客观实践经验,那就是科学的东西。
所以,看问题应该客观一点。你想想,当你把所有细节都搞清础时,你还能抓到主要矛盾吗?就抓不到什么矛盾了。好似一位画家。画家的意境在哪里?他在这呆着,忽然看了你一眼。回去后就把你画下来了。谁看了都说特别像你。因为这一闪念给他的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你的特点,最带有你本质性的东西。当然也有些画家很认真。把你的眉毛、眼睛都化的非常仔细,也画的很清楚。大家不妨试一试,你回家后看看你亲人,在你初看时特别象,而当你非常仔细的把眼睛,眉毛,分开来看,并且每个部分都看的非常清楚时,越看越不象了,看到最后就怎么也不象了,看到最后就怎么也不象了。因为他(她)的特点没有了。这个实验非常有意思,大家可以体验一下,当你看完以后感到非常别扭,这是谁?不知是怎么回事,道理很简单,是因为你注意他眼睛时忽视了别的方面,没有注意到鼻子、嘴等,他已不是个整体的形象了;这样,你的亲人的整体形象就没有了,剩下的就是局部的眼睛啦,可每个人都有眼睛,眼睛长得一样的人有的是。所以说观察问题不能如此观察,当你专注于把某些细节都搞清楚之后,那事物的主要矛盾特点及本质的东西往往就搞不清楚了。因此,中国人不采取这种方式,但仍然是很严格的.总之,不必将所有的细节都搞清楚,就能判断事物的规律。
(4)《易经》是如何描述场的?
关于场,《易经》中是如何讲的?根据是什么?我们不能单凭想象,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下面讲讲《易经》中到底什么是描述场的?
A、《易经》中的“像”就是对不同的结构形式的描述
《易经》中讲“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概括地讲,《易经》是研究象的。是研究什么“象”的?是研究具体“形象”的“象”的。“观象系辞,圣人则之。”圣人都是按这个原则,先观察了卦象、爻象之后,才写出来的辞。换句话说:爻辞是如何得来的?是通过观象得来的。所以,不懂得“象”就不知道《易经》中的爻辞来源。“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也是讲的象。
“象”有一种抽象的象。即:干 兑 离 震 巽 坎 艮 坤 这八种象。“ ”称为阳爻,“ ”称为阴爻。阳代表阳性的物质。阴代表阴性的物质,阳代表阳性,明亮的等等,阴代表软的,阴暗的等等。阴阳是对应统一的两个方面。
为了让大家清楚些,便于理解,我们先解释一下 干卦称“干三连”,即干卦由各自连在一起的三个阳爻组成。 兑卦为“兑上缺”,上面是不是缺了一块。 离卦为“离中虚”,即外面表示是实的,是刚的东西,中间是虚的, 震卦为“震仰盂”,貌似一个痰孟.上面是空的,下面和周围是实的,有往上发展的趋势。(下面是阳爻截住了,只有上面是空的,向上发展)。 卦为“巽下断”,刚好与震卦相反,下面是虚的、是空的。坎卦与离卦相反,坎中满,“坎坷”就是由坎卦来的,中间是阳交,是实心的,外围是软的,这类事物都可以用坎卦表示。如桃、杏、李子等有核的果实。离中虚与此相反,可以表示乌龟、甲鱼、螃蟹、虾等外有硬壳的东西。 卦为“艮覆碗”,好似碗扣在那里,有向下发展的趋势,上面和周围都是实的,下面是虚的. 卦为“坤六断”,念“昆”。六个笔划都断开了。所以,抽象的结果就总结出八个卦来,“ ”代表硬的,“ ”代表软的,中间代表变化过程。这是抽象的“象”。
此外,还有具体的“象”,由抽象到最后产生干为天,兑为泽,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产生这种“大象”,代表宇宙中大的方面的“象”。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称为大的方面的“象”(又名“大象”)。具体到最后,有干为天,为父,为曳金,为玉;兑为少女,指你家中最小的女孩,或者年少的女孩,或幼儿,儿童等等;离为中女,你家中间的那个女性;震为长男,男孩中的老大;巽为长女,即女孩中排行第一的;坎为中男,即中间的男性;艮为少男,即最小的男孩;坤为老母,为众,等等,这里含有许多代表方式。这些就是具体形象。除此之外.具体形象还包括颜色,大赤色,白色,红色,绿色,蓝色,黑色,咖啡色,黄色等。
这些卦象有所不同,有上边缺口的.中间空的,有下边缺口的等筹。就很据这些道理,《参同契》里就才有:“兑卦,兑为西。”“初三时一阳升”.为什么用兑卦表示?为什么用“西”表示?咱们知道,每个月初三时、太阳刚刚落山时.在西边地平线以上,就可以看到月亮。而初一、初二、三十的日子,一般就不容易看到月亮了。原因是:西边为兑。即兑为西,代表西边。同时兑上缺 ,为上弦月,即上面缺。 这个月亮就是下弦月,下面缺,这就是巽卦,巽下断。当你哪天早上看见月亮从东方逐渐升起,向西运行,慢慢落下。就快到月底时候了, 巽下断,下面缺的,为下弦月。巽代表东南,巽也为“僧尼”之道,所以练气功可以用巽卦表示。巽卦主风,巽又为云。因此,故事中常有描述某人乘祥云,或驾着一股风而来,乘风而去等等来表示其功夫,就是从巽卦中来的,至于观世音菩萨在东南方向,是因为巽为僧尼之道,巽为东南为长女的缘故。总之,概括起来讲这些都有具体的形象,代表具体的事物。
从波动性来讲,也代表一定的波形。 代表比较圆的,向前滚着走的波形,或者波峰,波谷,正好是半圆的波形。都可以用干卦表示,干为圆嘛;兑卦可以认为是一个波谷,两个波峰,即一个向下,两个向上的波形,如图还可以理解为一个低波,两个高波,这些图形都可以用兑卦表示,以此类推。另外干卦代表马,兑代表羊,离为需,震为龙,艮为狗,坎为猪,坤为牛,巽为鸡,所以六十四卦中,除了此卦就说明有这些事情。所以,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形象,还包括传播的形式、方式、类型等。因此我们说《易经》是研究抽象的“象”和具体形象的。这些具体知识写在《易经》“说卦”这章里。
综上所述,易经中既有抽象的象,又有具体的形象。抽象的象就是八个卦,具体的形象就是不同结构的形象。
B、《易经》是研究八种场五种态的
所谓八种场就是指干,兑,离、震、巽、坎、艮、坤、五种态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木”表示生命态,“火”是气态,“土”表示综合态、平衡态。“万物归土,土生万物”,任何东西消亡后都归于土;土可以产生世界万物。“金”表示结构质密,比较硬的固态,“水”表示液态。这是表示五种状态的。西方目前研究物质状态还是固态,气态,液态。他们只能说“二十一世纪是生命和生物的世纪”,但他们还是没确定生命体就是一种“态”,而中国古时候就把它认为是种“态”了。“土”是综合态,是平衡态。西方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八种场有时能感觉到,但不一定能直观看到了,待它转换成后天的五种态时,就可以直观地认识到了。这就是先天后天的综合,先天研究场的问题,后天研究五行的问题,结合到一起“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成了“态”啦,就有形了。
在八种场五种态中还应包括“河图”和“洛书”
首先研究一下“河图”,“河图”发展后形成“先天八卦”,换一句话说先天八卦的前身是由河图衍变而来的,这在本书的开始部分曾提过。先天八卦我又称其为“先天科学”,是研究“先天科学”的,是与后天无关的。那么“河图”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呢?是研究河状星系或旋涡状星系或旋转结构的总体规律的。起码在旋涡状星系中,任何事物不论再大再小都不能违背这个整体规律。下面大家看一下“河图”结构。为了简单易懂,这里我们不再划圈了,用数字表示(见图2、3)。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中间是个五;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实际在图中,这些奇数都是用空圆圈表示,代表阳性的事物。如二、四、六、八、十;偶数都是用实心黑圆圈表示,代表阴性。如一、三、五、七、九;大家可以从图中看到,这些数字排列的结构形式,是旋涡状的结构。其中一、三、七,九形成了个旋臂,二、四、六、八形成另一个旋臂。类似于风车的万字符,表示一种旋转的结构,再看图3,把奇数一、三、七、九,偶数二、四、六、八连接起来,就可以发现是个旋转结构南北两极,旋涡性结构。这些能否描述人类的规律呢?大家想一想,每人头顶都有个“旋儿”。俗话说“一旋横,二旋拧,三旋打架不要命”。我们每人都有“旋儿”,就是说人也不能违背这个规律,也要符合这种先天性的结构,树木有年轮,江河湖海有旋涡,空气流动也有“龙卷风”,“台风”这类的大旋涡等等,换句话说,你在银河系中所有的物质都不能违背“河图”的这种总体规律,“河图”是对这种总体规律的描述。
“河图”所描述的结果是仰观的结果,这里因某些原因,我们不能讲得太细,概括讲它的排列结果是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是仰观天的结果,“洛书”发展出的八卦是俯察的结果,人的头在南,腿在后.左右两臂分别为东西,是一种俯视的结果,好似在北极上空的北极星上俯视地球北极的结果。是描述地球及地球周围的星系对地球产生的综合效应的。这个系统比“河图”所看到的系统就小多了,因而内含也少些,其准确性就低一些。
这就是八种场和五种态中讲的“先天科学”与“后天科学”,是研究场效应的。所以说《易经》就是研究这八种场五种态的。下面我们还会在东西方思想比较中提到。
(六)东方与西方研究方法上的某些区别
这里为大家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现实生活中,后天与人类生存关系最密切的是水和火。常言道:“水火不兼容”,水火可以把人毁了,但没有水火,人也无法生存。这里就讲水火的问题。水在《易经》中为坎卦,坎卦代表水,其象为,坎中满。表面上看水很平静,没有什么力量,但俗话“滴水穿石”是说水滴可以把石头穿透,外柔内刚。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0,现代西方科学研究水的原子键结构为 ,由两个O一H键构成。西方研究水的基本组成为H+1?O-2?H+1.即所描述的结构为正—负—正,即离卦( )。那么我们从卦上看,表示水的坎卦( )由上往下,为阴一阳一阴,(负一正一负)正好与西方研究的结果完全相反。为什么中国会产生这种方法呢?是我们糊涂了?还是认识方法更聪明了?我认为是更聪明了。首先,一个正的粒子若要保持平衡稳定,外界必须加一个负粒子,即创造一个稳定的条件。氢离子是正一价的,只有加上负一价的粒子才能成中性而相对稳定,才能保持这种状态。氢离子为什么会是两个?这就是在正负离子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寻找到的最佳稳定状态。(氧离子需要两个正粒子,氢离子共需要两个负粒子才能稳定平衡)。就是说外部要创造一种条件,来保持这种结构能长期稳定存在。所以,中国加了外部创造条件这一项。西方人只讲事物本身反映的是什么存在状态,中国人讲的是要创造怎样的条件,来保持一种稳定状态的长期存在。因此,这就是思维层次的差别。这是水的结构。
下面讲离卦,离是火,其象为( )。火在化学结构中是碳加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02=C02,这是火产生的过程,分子结构(原子键结构)为哦0-2,C+4,0-2,这样,又出现了负-正-负的结构形式,与坎水的结构方式一样了。为什么?道理相同。氧(O)离子是负二价,两个氧离子要得到四个正电子才能中和稳定,碳(C)离子是正四价,同样需要得到四个负电子才能中和以求平衡。这样,就创造了一个负-正-负的条件,正好使碳离子与氧离子中和。我们所考虑的就是如何在外部创造条件这一点。所以,我们看问题并不限于事物的本身,而是考虑整个系统。并且着重研究要保持长期稳定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即如何创造稳定的形式,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
A、不难看出,这是中西方在某些思维方式上的区别。概括起来讲,我们主要研究事物的相对稳定状态,研究系统。西方主要是研究事物自身状态。
此外,我们再从先后天八卦来看看它的结构,先看看“先天八卦”,考虑大家初学,先天八卦的排列我们不用向心的圆形(如图4)采用直观的一些方法,便于理解,先天八卦的排列如图5所示。上面是干卦,下面是坤卦,称为“天地定位”,左为离卦,右为坎卦,称为“水火不相射”。左上为兑卦,右下为艮卦,称为“山泽通气”,右上为巽卦,左下为震卦,称“风雷相薄”。这是先天八卦的排列阵势。图的上方表示南,下方表示北,左边表示东,右边表示西。中国古时候的哲学不论是《天干地支》、《易经八卦》、《五运六气》等,排列的方式方法都是顺时针的,顺时针表示生长往复过程。
 
这种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规矩不论在“河图”,“洛书”,“连山易”,“归藏易”,先后天八卦,天干地支或者二十八宿配天干地支等等,都是这种结构形式。所以,好学就好学在这里,其系统非常统一,结构不变。在这中间,干为一,兑为二,离为三,震为四,巽为五,坎为六,艮为七,坤为八,这是指的卦序数,即此卦在数学模式中,由具体的什么数字来表示——每个卦由相应的数字表示其特点。
如果按顺序,不难发现其特点.先天八卦的本质是什么?把数字依次连接后,所看到的是正余弦波,即波动性(如图6), 
换句话说,先天性为波动性,振动性。目前,有人练功练到高级功法,出现涌动和振动,即全身振动,这就是后天反先天。这是从数字排列,上看其数字传递顺序的结果是波动性。
从这个系统本身来看,其对面相对应的数字相加的结果为1+8=9,3+6=9,4+5=9,2+7=9,又是相对平衡的系统,稳定的系统,再从又的结构上看,上三个阳爻( ),与下三个阴爻( )综合在一起就中和了;左边( )两个阳爻,内一个阴爻与右边( )两个阴爻内一个阳爻中和了;左上( )一个阴爻两个阳交与右下( )一个阳交两个阴交中和;左下( )两个阴交一个阳交与右上( )两个阳爻一个阴爻中和。所以,中国的先天八卦也是研究相对静止,相对稳定,而不是相对运动,外面整个系统从整体讲是相对稳定的,内部是波动的。波动传递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整个系统的相对稳定性。概括起来讲就是外静内动的这种状态,因此,当后天返到先天之后,人坐在那里,内部的结构,内脏就会产生振动,会释放出各种电磁波,次声波等各种波在对许多特异功能或气功者的测试中,都能发现有电磁波或各种辐射,都是以波的形式传递出来的,这就是它的本质性。
 
下面再看看“后天八卦”,“后天八卦的结构形式为“载九履一”。由离卦和坎卦定位,“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位置分部相对“先天八卦”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如图7)。这是“后天八卦”的结构。同样也是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后天八卦”的卦数有所变化,所谓“载九履一”,指头顶为九,代表离卦,履代表脚,鞋在下之意,为坎卦。左为震卦代表三,右边.兑卦代表七,左上巽卦代表四,右边坤卦代表二,左下艮卦代表八,右下干卦代表六,五上居中。从系统整体上看仍是相对稳定系统。其对面相对应的数字相加为1+9+5=15,3+7+5=15,2+8+5=15,6+4+5=15,即对面数字相加结果均为15。是均衡的。此外,横向竖向数字相加,2十7+6=15,6+1+8=15,8+3+4=15,4+9+2=15,其结果也均是工15。这说明不单是稳定的,而且是平衡的。从整个系统来讲它是平衡的系统。
系统内部运动不运动啊?如果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其内部也是运动的。把数字依次按数字传递形式连接后就可以看到:1到2,2到3,3到4,4到5,5到6,6到7,7到8,8到9,9再回到1,是来回碰撞,即似“布朗运动”的粒子性运动。具有规律的碰撞运动。因此,后天是以粒子性表现出来。只有粒子性才可以见到实体啊,见到规律性的东西。所以“后天八卦”从外表上看是相对稳定和均衡的,而内部是碰撞运动的。当我们练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感到气一会儿到这,一会儿到那的碰撞〔运行),再进一步发展,就会全身哆嗦,振动起来,这就是返回先天了。
这些就是“后天八卦”系统的特点,与“先天八卦”同样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即外静内动系统。因此,先后天的结合就产生了“波粒二象性”。但必须强调,是粒子性返回先天进入波动性,波动性是代有本质性的,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场效应。
那么这种系统是否符合我们中国的情况?是否符合《易经》中提到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思想呢?我认为是符合这种思想的。
大家逐渐就可以体会到这一点。运动是一种结构形式转化成另一种结构形式,一个事物转化成另一种事物的转化过程,不带有本质性的,所以我们先不研究运动过程。首先从卦象上看。“离”为南,“坎”为北,“震”为东,“兑”为西,“巽”为东南,“坤”为西南,“艮”为东北,“干”为西北。这个系统各方向都已表示出来了,只要知道是哪个卦,就知道其相应的方向。为什么说观世音在东南方向呢?因为,巽为长女为僧尼之道,代表东南又为风,为云。驾着祥云而来的说法也是根据卦象而来的。
从颜色上看,离卦代表红,巽卦为蓝色,震卦为绿色,艮卦为棕色,坎卦为黑色或紫色,笔多(一般以前者为主):干卦为大赤色,又称玄黄色,类似镜子背面所涂的氧化汞的颜色,带些橘黄。很鲜艳,是辟邪的颜色;兑卦为白色;坤卦为黄色。〔图8)
 
如前所述,此系统既然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系统,那么它能否描述我们中国大陆分布的特点呢?首先让我们由中国全部土地来联想。因五土居中,先从河南黄土地出发往南,走到湖北地带就发现土壤开始变红,变紫红了,走到广东地区时,土就是红色的了,再向南。到海南岛,南沙群岛一带。那里的土地都是红色的,因潮湿加之气候热,土壤中的铁离子都被氧化。变成氧化铁和氧化亚铁。其规律是越往南走土壤越红。同时南方为离火,离火为热,因此,越往南走越热,靠近赤道,气温逐渐升高,离还为目,代表眼睛。大家知道越往南至广东一带,人的眼睛长的较好看,漂亮,离者丽也,美丽,鲜艳,明也。所以南方人的眼睛都较漂亮,有神。还有个特点,离为火热。南方人大都很热情。离中虚,南方人身体大部分较弱,在广州的人常“猛吃猛喝”,因为天气热,人体消耗能量较多,人体内里都比较虚空一些,同时那地方离太阳相对近了,光照度很强。人出门往往要戴墨镜。
再从河南向北走,走到内蒙草原一带,你拨开草丛就会发现,那边土质“黑”,北方为寒水。所以,越往北走越寒冷,其次,坎中满有个特点是内实。南方人招待客人用一小盘叉烧肉.半条鱼,一段烧鹅,几只“凤爪”,一斤白勺虾,半只白切鸡等等一样一点,小盘面面俱到,显得非常热情。而北方人招待客人用几条鱼.两只烧鸡,几只烤鹅,烤全羊等等,整只整只的。坎中满的特点。非常实在。北方人一般眉毛比南方更黑,更粗些。卦象非常符合这个特点。
再从河南往我国东部看,华东平原,华中平原,华南平原,华北平原。都是一路平原地带,到处是绿油油的。郁郁葱葱,并且大的雷雨都在黄海一带。因为没为雷,山东人一般脾气急躁点,武二郎一发脾气。就把人给打了。因震卦为动,性格急躁些。震为龙,天津,山东等东部一带经常会有龙卷风。这些符合我国的特点。再向西方.西方为兑,兑为白,为沼泽。红军长征时走西面.途经大片沼泽地,且茫茫雪山,一片白雪皑皑,即为白。兑为口,腊子口决战胜胜利,红军长征结束。大家可以从地图中看到,西边高原坑坑洼洼.盆地非常多,兑为缺嘛!
再看东南,东南为巽卦,巽卦主风,我们国家每年大的台风登陆,都在东南福建,台湾,广东东部沿海一带。
其次看西南,西南大部分为红色或紫色的土壤坤卦在“八门”中称死门,因坤卦主肉,主土。即肉人土,死亡的意思。坤卦在西南按理是不正位的,应放在中间,但为何又放在了西南了呢?大家可以到西南一带看。云南地区有许多地方是黄土,类似中原一带的土质特点。另外,坤主重浊,所以云南,四川,广西一带的方言常浊重,而且四川人常有到外地嫁姑娘的习俗。这是因为坤主阴,阴即为女性,那一带女性较多。此外坤主肉,许多人包括我的一些大学同学,到了西南一带都变胖了,肚子也起来了。只因其生理特点适应这些规律,必然产生这样的结果。其次坤还主众,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省,在西南人口多,必然生的就更多。当大家总结出这些结构之后。就感到非常有意思。
下面我们看一下东北,艮为东北方,为山。东北主要是以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山区为主。所以东北人的颧骨,鼻子都比较高一些。还有东北人中长“青春美丽逗”的比较多,艮为山吗,要从皮肤上表示出来。东北人的脾气比较任性,比较“倔”这都是艮卦的特点。良为土,土克水,所以东北人较能喝酒。
下面看看西北,干卦主西北,为玻璃,为玉,为结晶体,那地方有很多的结晶盐,甚至连铺路都用结晶盐。另一特点是昆仑山,祁连山一带出玉石,天山出金子,干为金为玉,那里有许多天然金矿,有的天然金块似苹果般大小,前不久,我国曾在祁连山发现了一块一公斤多重的天然金块。就因为这些地方出这些东西,有这些特点,才会用干卦来表示。
综合上述讲的各方面都表明,从卦的结构上看,比较符合我国的整体情况。
那么从大的范围上讲是符合我国的特点,而从具体的每个人身体或者某一个穴位上讲是否也是同样符合其特点呢?上述卦象不仅能够表现大的整体,东西南北,也同样能描述上下左右。在八卦方位中的上称为上,下称为下,左称为左,右称为右,任何一个事物的上下左右排列顺序都是符合卦象的。其规律性都是与卦象相符的。因此,上既可以表示上,也可以表示南,既可以表示下也可以表示北,左既可以表示左也可以表示东,右即可以表示右,也可以表示西。这仍然是此系统的“其大充外,其小无内”的特点,道理不变。
 
首先大家从全身整体看一下。“载九履一”。“载”指的是头上,“履”表示脚,即从头到脚。人体左边最外侧为左手臂,右边表示右手臂。左手臂到脑袋之间是什么?左上方是指左臂至头部的范围,也就是左肩,“四二为肩”嘛,相对的右上方指的是右肩,下为左脚和左足,右下为右脚和右足。这是从整体上描述一个人。(图9)
如果不按此方法描述,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也同样,如去掉四肢就躯干部分来讲,左就不再指左手臂,而指左胁,右为右胁。下为会阴部;左上为左肩,右上为右肩;左下为左下腹。右下为右下腹。这样表示,系统依然存在大家不妨试试。(图10)
 
如果此系统还嫌大,还可以单就头部来看;上为额头,又称脑门;下为下巴,左为左颊部;右为右颊部;左下为左下额或左腮部。右下为右下额或右腮部;左上为左太阳穴部分;右上为右太阳穴部分。(图11)此系统同样存在。所以,过去从面相上看病何看?就是根据对相应部位进行观察的。左下额还可以代表左腿左足及左下腹等,看到左下额有什么特点。就可以知道左腿或左下腹部有什么病。(参见中医面相图)中医的望诊也是符合这个道理。从面部的上下左右,就可以看出全身左右肩,左右腿,左右臂,头脚等各处的疾病。所以大家可以不去算命,看相,死记硬背,学会《易经》就可以往上套用。你的左右心室如何?从你的脑门就可以看出来,那就不用算命了。所谓“善易者不占”就是这个道理。面部下部分表示肾、生殖和膀肤部分,会看相的人,看看你的人中。嘴的一带,就能看你生殖,看你遗传、就知道你的肾、生殖和膀胱的情况。有言道:看“天庭饱满,地格方圆”,看“心主神明”就是说你的脑门是否有四指宽,有就是“天庭饱满”。这些都是从《易经》中而来的。心肾相交即水火既济,那么办起事来还有不顺的?肯定很顺利。(图12)
 
在八卦中,人体脏器的表现形式为,左边震为肝,巽为胆。一般巽卦出问题往往胆或胆管有毛病;坤卦为脾脏,为老阴之数吗,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艮为胃,兑卦为口,为气管,为肺。肺与大肠表里,故干卦主大肠。(如图13)
前面曾讲过离为心,为小肠;坎为肾与膀胧。这样,内脏的情况就可以从面相上或身体上进行判断。你哪部分出了毛病,相应的面部或身体某部位就发生了变化。假如你的左臂受伤,那么将影响你的肝脏的功能变化。有人说:“我的受伤是偶然的。”其实并非如此。
 
你的肝有毛病,其场必然在相应部分使你做记号,反馈,受伤,内部对体外进行影响,你本人不过是无意识的罢了。但大自然是有自然规律的。懂得《易经》,你的望诊就非常准确,而且方便多了,就不再需要学看相了。大家可以亲身体验一下。
上述是从整个面部分部看,同样,这些理论还可以具体用到一只眼睛周围,或鼻子周围等某个更小的局部。上下左右去推理,得出结论同样是非常准确的(图14)。直到最后。可以缩小为单就一个穴位进行诊治病(图15)。所以,好的中医大夫治病“针不过一两针,药不过两三味”。为什么?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用不着扎许多针个穴位扎一针同样达到了目的。这还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道理不变,都是这个规律,都可以往上套用,针往里垂直一扎,一样平补平泻,五土居中,归了脾胃了。若针人中穴,针往上斜就着重治心脏或眼睛的病症,针向下一斜就着重治肾,和膀,向右斜着重治肺的病症等等,依次类推。因肠一个穴位就可以治百病,当然配合“子午流注”,“五运六气”,遇到开穴时疗效就会更好了。这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思想,好的中医大夫就是运用了这个道理。
 
这些是《易经》方位排列阵式上进行的讲述,那么从《易卦》上讲是否也是如此的道理?大家可以看到六个爻也是如此。爻的排列为,初爻代表足,二爻代表胫骨和小腿,三爻代表胯,股。四爻代表腹,五爻代表心(胸),六爻代表头(面)。与前面相同,这六爻也可以逐个层次往上套,同样遵循“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道理。即可以表示从下到上,也可以表示左右,即:左为上,右为下,上代表左,下代表右。同时,上三爻卦称为外卦,代表外部的事情,下三爻卦为内卦,代表内部的事情。此外,上卦还可以表示前面的事情,下卦还可以表示后面的事等等。一个卦就可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地表示各范畴,各层次,各种系统之间的规律性,一个卦中前后左右上下都可以运用.但不同的层次用法有所不同。例如,心脏有疾病,你首先可以根据心脏的位置,划出它全身从上至下比例的几分之几位置,占胸部从左至右的几分之几位置;再随意任选你身体上的某一部位,如指节,在这一指节上进行纵横等分,按照上面测出的心脏占全身比例的位置,在此指节上按同性比例从纵横坐标定位,你就会发现,在纵横相交处,或者说是此指节中,按全身比例划出心脏相应的位置上,有一压痛点,或者是硬节,只要把硬节揉开了,病症就相应消除了。
 
如果认为一个指节范围太小,治疗不方便。也可以选两个指节作为人身体一个整体,同样进行等分,寻找到相应点就会发现有痛点。如果还认为范围小,则可选一个手指作为人身整体寻找痛点,以此类推。道理不变。可选一只上臂,一条腿,一块肌肉,一只胳膊……为人身整体。只要找到对应的痛点进行治疗,效果是一样显着的,其根本道理完全相同。人的全身作用就是如此。在《易经》八卦中全部排列好了,都是符合这个规律性.这里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
当病症位置有所变化时,压痛点的位置也同样会变化的,这就是人体的全息性。中医称之为“字宙和人的总体全息性”。其规律都是一个。除此之外,天气的变化,人的变化,人的变迁,人事关系等等,都与人的疾病和身体情况有关,因为有了卦就有了人事。这里就不再阐述。主要在医学上先开个路子。根据上述道理。同样可以把头或者鼻子分成六等分,根据哪一爻有变,就可以了解人体相应位置是否有明显变化。这里是《易经》中所讲的整体的东西,学会了这些东西就可以“法无定法”,“大道无形”了。其实也并非是无法无形,只是掌握了这些规律,别人不了解以为乱撞,其实是有规律的,找到任何部位的相应部位都可以治病。学会了《易经》就学会了如何掌握人的整体性,总之,这是中国古代老祖宗研究事物的传统方法。
上面仅仅就人体来讲,这些理论还可以对社会来讲,代表不同等级和阶层,如士,大夫,侯,公,王,宗庙等;也可以把我国现有级别分为六等;或者把某个单位,某个职别再分六等级;哪个爻变了,哪个部分就出现了问题。了解了具体问题。在搞企业管理中,就可以有目的地处理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这些卦上都能告诉你。
不管任何事情。上述这种规律都不会变。既可以代表上下,也可以代表左右;既可以代表横向,也可以代表纵向。还可以把内外分为六等分。把前后分为六等分等等。这样,广度深度和定位也都有了,发现病变非常方便,病灶也非常好找.某一病变,正面从六爻中知道了。侧面从六等分定位了。深度同样从六等分找到了。这三点立体形成的交点非常准确。寻找起来非常方便。这样就把事情变得非常简单了。这就是前面所讲的相对稳定系统,此系统适用于“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范围,包罗万象。除了可以发现所有人体内部脏器的情况外,还可以看别的事情。哪儿鼓出来了,哪儿红了,黑了等等。就能判断与相关的某些事件就因为卦象除了代表你身体的相应脏器外,还代表了各种位置,各种事物,及必然发生的事等等。如某人艮位上出了毛病。艮为少男,左腮下部瘪了一块,肯定他家的小男孩身体也不好;本人的左下腹,左腿,或鼻子或胃不太好;或者你家的小儿子不好;或者夭折,什么原因?因为面的左上方太阳穴处,肿大且鼓起一个包。为巽卦,为木性,木克土,故受他姐姐的场或受风所形响的,所以,看了这些之后,你自己就可以判别。要学会辨别,首先五行属性必须知道。这里按“先天八卦”的顺顺序排列,八卦落实到后天的五行“干,兑代表金性。其中干代表化学学性质稳定的金属,兑代表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因为它缺了,有杂质了,有不稳定的金属了。不显中性稳定的性质了,离卦属火性,震卦和巽卦均属木性,震卦的木性表示大树等粗壮的木干。巽卦为风,所以属随风扭动的草木,坎卦为水。艮卦和坤卦为土,艮卦为山石等比较硬成块的土,坤卦为比较松软比较细的土。这样五行的属性都有了,有了这些属性就可以进行判断了。什么哪高啦,哪儿低啦,谁克谁了,阴阳组成如何了等等,从脸上都可以看出来了,它是自然表现出来的。例如,给某人看看相说“你家祖坟那底下不太好,有坑和水沟,给淹了。”结果跑到那里一看,果然种田的排水跑水了,把祖坟给演了,有人会说没想到这些事从面相上可以着出来,大自然的规律性相当强。
那么“五行”能否描述世界整体的规律性啊?有入说“五行”是形而上学的东西,是唯心主义的。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等,“五行”到底是干什么的。它是一种分析事物的方法,金木水火土不仅是讲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这不只是简单的表义符号,它代表有五类不同性质的物态。其深奥在它的其中的哲理与你日常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
古人发现火燃烧完了以后,余下的是一堆灰土,故得出“火生土”的概念,又看见火山想喷出的火山灰,落下来变成了土了,所以说火能生土,“土生金”日常生活中常可以发现在土中间有常用的金属,此外,过去烧饭用非常热的火燃烧其中一些土石中含的金属被熔化出来了。当古人消除灰土的时候,就会发现里面有一些金属。从而产生“土生金”的概念。金生水,金属被烧治时侯,在火中加热后溶化成为流体的东西。即“金生水”;另外固体的东西表面温度一般低些,当外界温差和气候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会发现在金属表面有一个个的小水珠。古代人当时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故认为是“金生水”,这两种可能都会有。“水生木”,植物一般有了水就可以生长下去。
上述是一个“相生”的结构链,互相促进。当事物只向一个方向发展时。总是处于运动状态,不能保持均衡。怎么办?中国人想出了一种方法,就是“相克”的方法。什么是“相克”的方法?古时人们发现,种田时用木铣、木棍可以掘土;树木生长会“破土而出”,就称它为“木克土”,而产生相克的概念。土能克水,人们发现水往地上一泼,马上被土吸掉了,“水来土掩”能阻挡水。所以“土克水”,古时人们好不容易采来点火种,准备烤熟食而维持生存,突然一场暴雨或水患时,火被浇灭了,荒林中的“山火”会被大雨淋灭,故水能克火。而火能把金属烧化,因而“火克金”。用金属工具可以制造各种木器,故“金克木”。内里形成一种“相克”的关系。(图17)
 
大家看一下,假如将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形成一局,“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则是个稳定的平面,就可以耳互制约住了。在企业管理中。这一点很重要.如姓什么的,多大岁数,管谁,如何管等等,这些问题就解决了。你是当官的,属木性,如有一个土性的下司,你说什么他听什么,因你的木克着他(土),他一点办法也没有,服从命令,听指挥。下面的干部水能生木,就会主动为你帮忙,而这个姓的下司又能抑制住水性的人,不会因下面的人的吹捧你头脑发昏做傻事,用一个土性的下司制约住水性的那个人,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你占优势的管理局面。如果你是木命这有土性,还有一个金性克你,那你在这个单位就不好发挥了。因为金克木。虽然你是头头,你却管不了他,他说什么你都得听他的,因为他克你嘛“你说另人(土性)或说其它副头头(土性),大家都听你的,你可以指挥别人(土性),但就是指挥不了他〔金性),同时下面的群众〔土性)都拥护他(金性),你拿他就没办法。这怎么办?“木生火,火克金,我们找一个火运的火姓的人,你(木)对他(火)好,对他亲近。他就可以把那人(金)抑制住了。因为“火克金”因此你就可以选择这样一个管理模式,把你的劣势变为相对主动的优势。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求助于一种方法。实际上这一种简单易行的管理方法,中医讲整体分析、平衡、调整,企业管理同样讲整体平衡、管理、调整。一样的道理。
那么是不是世界上从最小的事到最大的事,五行生克制化这个道理都适用呢?我说是适用的。为什么?从现代科学来讲,任何称之为科学的理论都是适用于实际的,毕达格拉斯也好,牛顿、爱因斯坦也好,其它科学也好,他的理论都是适用的,具有科学性的。那么五行学说从几何结构,从数学结构上看是否也适用呢?这里有个五行系统管了整个的系统,内部还有小五行存在.,还有个小系统。这样就又形成了一个相生相克的小系统.如果还要进一步缩小,还可以有更小的五行(星)系统,在这个更小的系统中还可以有再小的五行(星)系统等等,直到看不见了,即“其小无内”。而外面的系统也同样可以有更大的五行〔星〕系统,即“其大无外”。所以,它可以描述宇宙间的各种层次的规律性。因此说五行生克制化,绝不是唯心的东西,是现代科学完全可以接受的问题。这就是中国人研究的相对稳定的平衡系统。其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各个方面和各个行业都能适用。
综上所述,先天八卦的场和后天的五种态结合起来,先、后天就都能够利用了。先用先天的规律性和大自然本来的规律性把事情确定下来,再用后天直观的观察分析,落实到具体问题上,这个系统是不是就完整了。所以说先、后天结合形成的八种场五种态,就是先、后天八卦所能解决的问题、这是相对稳定的系统。当然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十二长生等等,也都是这种相对稳定的系统。气功知识中也是用此来作为基础,寻找根据的。下面我们还会用简单的卦象,说明气功如何练才是对的,练功的方向,注意事项等。
我们东方的老祖宗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必然的,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生变化都是合乎事物的总体规律性的。但在某些西方的分析方法中,认为事物发展有个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个特殊性和普遍性,有个共性和个性等等。可我们老祖宗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发展都是必然的。不存在什么必然与偶然,特殊与普遍。共性与个性之分。其思维方式是非常严格的。从来不原谅自己。如果总认为事物发展是偶然的,某事是偶然发生的,没想到,或是碰上了等等,总是原谅自己,等酿成大错时才发现有规律性,再赶紧研究,研究的结果发现,那还是必然的。可这时错误和损失已很大了,甚至已经不可收拾了。中国人从来不搞这种东西,不原谅自己,一切事物都是合乎规律性的。为什么这样讲呢?这里举几个我在《易经》学习班中的实例。
在张家口学习班中,一次我正给同学们解释问题时,一位女同志走过来说:“张老师。您说我爱人什么病?”我当时未加思考答到“肝病”。“呀,您太神了!有几年了?”我答“两年了”。这女同志非常惊讶,问我“为什么回答是肝病?”其实全是她告诉我的。虽然语言中没谈到,但她的动作说明了一切,她过来时拿她左手拍我的左手,这不是肝的事嘛。是她告诉我的,拍了我几下?拍了两下,这不就是两年了嘛.非常准确,你能说是偶然的吗?按西方的思维方法,是绝对想不到她这样来拍你与她爱人的两年肝病有关系。所以,人的一言一行,不论是真的或是假的都通过语言,动作,甚至穿什么衣服,坐什么位置,什么姿态,都告诉你了,只不过你没有研究罢了,这叫“近取诸身。”
另一个例子,是在香山学习班上,一位从广西还是云南来的学员,我记不太猜了。这天我和天津的沈一康老师谈他的两个孩子的情况,从住房是里外屋,谈到他老大如何长相、性格、姿态,老二如何长相、性格等,直说到两个孩子床上铺着什么花色的床单,是什么结构形式的床。他直说:“《易经》这么神啊!”本来沈老师问其它的事倩,结果把他两个孩子的情况全带出来了。接着那学员说:“《易经》既然什么都知道.那张老师您看我这次来干什么?”说着他抽了口烟,顺手弹了一下烟灰。我看到那烟灰往下落,烟头还是红的时,就起了一卦,“火地晋”卦,而后我说:“你来北京是告状的。你家的房子让人给扒了。”他听后非常吃惊说:“您怎么知道?”接看又问我那房子现在怎么样了?我说:“那房子现在基本扒平了,地上坑坑洼洼的。你这房的东北面有一个斜坡,上坡后有条河,河上有座桥,你的房子在桥的右下侧,遇到下雨时积水特别多。”他听完直说:“张老师好象去过那里一样啊。”这些都是那个烟灰告诉我的。不不动不占嘛,他这时不干别的事,刚好弹了烟灰,烟灰向下落代表房子塌了,已变成土了,这些都告诉了我。如果按西方的理论来弹烟灰还不是“极偶然的”,是“特殊情况下弹的”,是在“个别弹的”等等。如果这样考虑,就不会知道它的联系性了。有一个例子:去年夏天,在香山学习班中,有位从东北来的同志,课间休息时,蹲在柿子树下抽烟。正好这时一个柿子从树上掉下来,打在他的右侧腰上了。九月份的柿子是青的,前面谈过青(绿)色是震卦,震卦主雷,主动向,主高,为上层的。又是从上面向下掉。是什么往下掉,柿子往下掉。柿子是圆的,干卦主圆,代表君主或当干部的,即“头头”,上面的“头头”往下掉。所以我对他说:“你们单位的头头最近可能要下来了。”他一下站起来说:“太对了。我们单位与另一个单位合并时,我们的校长级别不够,肯定要下来的。”他的回答说明这事情是有的。接着我又进一步分析结果;“你们的学校在你所在城市的西边,偏南的路边,是个旧学校,将与城东南城门外的一所学校合并,你们学校里有个姓氏中带口字的副校长特别反对这个合并。”这个同志连声说是,“我们学校里有一个姓高的副校长特别反对”。不是一个口还是两个口。这些事是如何带出来了?为什么柿子在这个时候“打”他不“打”别人?为什么会正好打在他的右腰上?就是因为他的单位有这种事情,他带着这种场,当他这个时间到柿子树下时,柿子与他的场发生作用,必然产生这种运动结果。有人会说这是偶然的。这柿子已经“打”了,怎么是偶然的?你又会说:“假如他不“打”呢?”我说你就是唯心的,它已经打了,你凭什么说是“假如不“打”呢?”所以,这种分析是真正的唯物主义的,是尊重客观事实的分析。按西方思维的方法,几千里以外人事的变化无论如何不能与柿子运动联系起来的。只有我们古老的东方文化才有这种系统性。
还有一个实例:我在广州有位同学,后来出了事故。那天他带几个人修房子,搭很高的架子装修。当时他感到不舒服,莫名其妙的就是不想干活。脸上扣个帽子坐在下面.别人都在那边干活非常辛苦,搭起了很高的铁管架子。开始别人挤兑他,他感到不舒服仍没去干活,也不管那些冷言冷语。过了一会,大家都下来休息了,围在一块,这个讽刺,那个挖苦,他感到过意不去了,就起来去干活。刚在架子下面干了几下,整个架子塌了,把他砸死了。这就是说,本来他不干,因为他有预兆,他不该干,为什么人人都干,单他不干,为什么他刚干了几下架子就塌了呢?这是因为他的场与架子的场在这时刻,这种环境的情况下,必然产生这种运动形式,其作用结果是将他破死。所以,中国人研究事物的方法是没有巧合概念的,都是必然的,而且都是有先兆的。
我弟弟一次去广州经商,有急事要返回北京。因买不到飞机票很着急,来电话找我。我打电话托广州的熟人帮他买了两张第二天的飞机票。可他太着急,非要当天回来,于是他到飞机场等了一张当天的退票。结果回来赶紧收拾东西,不小心刀子从桌上掉下来,把他的小腿肚子戳了一个窟窿。他也顾不上许多,赶紧去医院缝针包扎,包扎完赶紧去机场返回北京。等到了北京乘的士回到家,下车付钱时发现钱包没有了。几千港币和其它外汇都丢了。为什么?本来就不该走,刀子戮了你,不让你走,你偏要走,就是这样一个结果。如果你不走,遇到小偷的机会可能就错过去了,就偷不了你了。
所以任何事情大自然都会告诉你,都有先兆。比如,今天你想去办什么事,刚出门发现忘了带什么材料了,回家去拿,结果你去办事的地方肯定要让你补什么文件,还要回去办什么手续。其规律性就是这么强。当你外出路上看到绿灯,走到眼前就变红灯,连续遇到几次这种情况,结果这一天出去办事就非常困难。从一开始就卡你。如果走到最后有两个绿灯,那这事到最后还可以办成。如果办事临进大门了,那看门的还卡你,那这事你就不要办了。肯定办不成。因此,中国人看问题的方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先兆,一个事物产生的同时预示着另一事物的消亡。一事物的消亡又预示着另一事物的产生。所以任何事物产生的同时即表示这一事物的过去,也表示它的现在和将来。因此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偶然的,任何事物都是必然的,都是合乎宇宙这个整体规律性的,谁也不会违背这个规律性。这是中国思维方法的特点。
我认识的一位深圳老板都受我的影响了。一天他准备乘飞机回东北,一看表,他的表比别人的表都慢了半个多小时,就对别人说:“坏了,这回到白云机场飞机可能要晚点。”果不其然,飞机推迟起飞两个多小时。后来他对我说:“你这东西真准!”其实并不是我准,而是大自然的规律太准了,大自然有他的规律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什么偶然性或特殊性。所谓特异功能,所谓预感,大家想想自己有没有?我想恐怕人人都有这种“特异性”。“说曹操,曹操到”的事大家遇到过没有?肯定有过,还不止一次。大家在一起聊夭,突然谁一转话题谈到某人,那人就推门进来了。这叫“说曹操,曹操到”。大家在他到来这以前并没有任何主观意识,认为某某人要来了”。可突然不知为什么说起某某人的事,某某人正好就来了。可往往你想某人会不会来时,反而不一定能判断了。因为你先入为主,先有唯心成分了,这就是最客观的现实。另一教训是吃后悔药。为什么会后悔?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在搞某件事时,你压力很大,感到很紧张,你想了许多方案都感到不理想,突然下意识地想出了一种方法,你想去做,但又一想:“这不行,没什么根据,还要慎重”接着你就逻辑推理,考证研究,最后终于论证选出三个方案,在进行推敲确定一种方案。你认为它保险,有根据,符合你的逻辑思想。实践结果不遂人意,故产生后悔:“早知道我按那样做多好”你为什么会后悔?那是因为,你认为下意识的东西是没有根据的,而恰恰是这种没根据的下意识,才是最纯净的,没有任何主观干扰的最客观的意识。所以,自己不能遥感,原因就是都认为那是“蒙上的”,“赶上了”,是巧合”,于是就放弃了,就不去严密地分析思考了。而我则认为那是必然的,是大自然的规律,我就有意识地体会利用这种状态,所以我出“特异功能”,出“遥感”。大家不妨可以试试。例如抓阉,你们单位分东西,一大堆中有个喇叭是8号,你最想要他,只要你一心只想这喇叭的号。别人把号一撒。将你第一眼注意的那个阉毫不犹疑地拿起来,常常会就是你想要的那个号。而你挑半天,一犹豫反而不行,常常是别的号。我原来工作的单位里,到抓阉时班里总让我去,我的手“特别香”。我不要去准备拿哪个,而是想拿哪个,往往就拿到哪个。一准备,一犹豫准糟。
正如前面讲过,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是不允许产生主观随想的,不允许先入为主的。否则就破坏了它的准确性。我还有个例子是教训。聂卫平与木野下棋时蔽了.当时我算卦是赢了,但有人跟我吹风,说木野如何厉害,这回可够呛。当时我起了一卦是火雷噬磕()卦,上离卦变成震卦,震卦为木性对木性(),如同咱们讲的共性,本质都是波动性,波动性易产生共振,增加力量,应该是胜利的。“比合”主喜嘛,应该是赢的(因为变的是上卦,应该是喜卦)。所以聂卫平应是赢,可别人总说聂卫平怎么不行,木野如何厉害等等。我再分析一下卦象,中间有个()坎卦,为水,有个艮土,土又克着水,表面上两方势均力敌,而内部土还克水,这样看可能聂卫平稍输一点。就产生了这个印象。即第一结论是聂卫平赢,第二结论是木野赢一点,这样的概念就带上了。结果两个月后,我从广州这回不能用原来的判断哪个人的方法,用看哪种色的子儿能赢的方法。是兑卦变泽雷随卦。兑为白,兑金克震木,木野是木,金克木。兑又为白,聂卫平执白子应该赢,而且因随卦内里巽卦克土,结果也应如此。但因有了上回印象,看巽卦,巽为进退不果,聂卫平可能犹豫不决,而发挥的不好,结果要输。这场比赛实际上聂卫平赢了,可是因为加入了别人的那种概念,判断是输。兑为缺,可能缺一点,即输一点,结果就这样判断错了。
还有一次是给一位老人遥感看病,看到这位老人有血管硬化、心脏病。起卦兑为矮,为血压低.我当时想这老人有血管硬化,心脏病,不可能血压低,就说:“老先生你血压还有些高”,结果老先全说:“不是,我的血压一直是低的”。这说明你只要一带主观臆测成分就肯定容易错。所以通过我的实践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不允许违背事实的主观意识和唯心成分的,必须要客观的。上面我举的例子都是真有其人的例子,卦也在那里摆着,都是可以证明的。故运用《易经》的规律判断事物时,一定不能带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识。因而在判断过程中,越熟悉的人和事,往往越容易出错误,越不熟悉的人和事,往往越容易准确。这就是因为它有客观性,因为你不了解那些事物,无法产生主观意念,无法去想象。唯一依靠的是《易经》中的规律性,那它就是一种客观的规律性。
再举几个例子,在香港举办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展览暨现场表演期间,我作为中医和气功的代表参加表演。初到香港,我整天提心吊胆、香港各类报纸很多,正面的,反面的,左派的,右派的,支持的,反对的全有啊,各种类型,名目繁多,如果有什么失误,那马上就会迅速见报,把你骂的一塌糊涂。然后你买卖就没有了,你就没脸再呆在那里,就得逃回来了。因此我特别谨慎。到香港的第二天华润公司的总经理举行招待会。欢迎代表团,在会上我开始为一些人看了许多其它方面的事。后来有人提出,“既然你会看,就看看香港的股票市场吧。”我说股票我不懂,只知道那是倒钱的,要幺发财,要幺家破人亡(我对股票一窍不通)。可大家一心想看就试试吧.我想《易经》是类万物之情的,肯定能行,别的不管,就管相生相克总行吧,只要赶上被克,那就一定不好,否则一定好。那人说你看股票“是涨啊跌啊”就根据一句话中的五个字,“是涨啊跌啊”我起了一卦。最后我说从明天开始第16天,第17天,肯定股票大跌。当时往后推17天正好是20号,正是世界股票大跌的一天,非常准确。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对于股票我还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可我往往却能算出它的长跌。后来还对黄金市场的增长,美元的跌或涨等等,推得也都比较准备为什么?就因为从来没干过那些事,不懂其中的技巧和技术问题题,没有主观根据。
当月17号我们去某大地产商家中,为他外孙女过百日祝贺。某先生是非律宾的大地产商。那天的参加者有些上层社会的人物。他们问许多问题。看了不少病,最后他们问我:“香港的股市能否涨到4000点?”4000点就是股票市场的“恒升指数”,到现在为止我也不懂什么“恒升指数”,只知道4000点,3000点,2000点。这些点上去就好,跌下来就不好。那人问“能不能到4000点?”就这一句话,我起了一卦,答:“到不了4000点,在这之前已经跌了,绝对到不了。”而后我又根据卦象问他“现在股票市场到没到3960点?”有人答:“到过3962点的”,反正过了3960点了。我马上告诉他,“现在只要超过3960点,股票市场就己经见了血了。就是抛的趋势,(即股票要大跌),绝对不能再买进。如果你们不抛,那咱们26号见效果”,因为当时人很多,所以说过这话之后我并没有来得及仔细考虑。等乘车返回时,我才想到我为什么会说是26日,20日股票已经跌了,人家不赶紧抛,还等到26日干什么?哪能继续等着赔哪。那是不可能的事。我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来它是为什么。心里想,这次可完了砸了牌子。那时是刚到香港的第15天哪,才这么几天,就卷起铺盖,号称大名鼎鼎的“现代巫师”狼狈逃窜。这可是个问题。可结果却出乎意料,我当时对股票市场不了解。香港政府为了稳定股票市场.从20日至25日香港股票市场停市,你想倒腾也倒腾不了了。它根本不开门,这谁能想到。果真26日一开市股票就跌了800点,到收市时跌了1100点。它的股如果是一点为0.05港币,一股跌1100点,那0.05×1100=55块,一股股票就赔55元钱。大家想想,那些人都是几万、几十万股的买,那不是变成穷光蛋了吗?所以好多人赔了大本。这些均说明《易经》对越不了解的事往往越准。你认为越没有很据的事,它往往越给你脸。越准。所以,通过我自己的实践也证明,真正的中国古代哲学是不允许臆测成份参与的。
过去一些哲学家说中国古代哲学历来搞唯心主义。在古代哲学中有搞唯心主义的,这不可否认。但是从真正的科学发展的角度上看,中国人也是反对唯心主义的,主张搞唯物主义的,搞客观主义。从这一点引伸出去,看看我们的老祖宗。我们祖先的哲学思想的内涵意境是深刻的。相应的科学文化也是很深刻的。比如文字,中国的文字称为象形文字。《易经》也是研究象的,即这个文字是从《易经》来的,从象而来。因为中国的《易经》又称为“易象”,文字称为“象形文字”,中医称“脏象”,天文称“天象”或“气象”,地貌称“物象”等等。都是以“象”为主,所以钱老讲,应该建立“唯象气功学”,这样的提法是对的。(但他的想法和内容可能与咱们的想法和内容不大一样,而“唯象”是对的)中国人是以“象”为主的研究方法,这个“象”是描述具体形象的;是代表一类事物的场的。中国人的一个字可以多音,可以多意。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字是非常精炼的.为什么?因为那时候没有各种语言、各种文字作为依据,唯一的是人体潜在的能力发挥得好——“他心通”(现在称“思维感传”),你心里想些什么他基本就明白了。但这相当消耗体力,相当费力。后来就想了一个简单方法,你画一个图形,他一看就理解了你是什么意思。用这种图形归了大的类型,其代表某一类的东西,看到就可以受启发。因为他有“思维感传”性,图形加上这种“思维感传’性进行判断结合,就可以知道了。可是随着人们的语言和文字的发达,依靠这种图形的方式越来越少了,而主要依靠文字和语言进行表达了。使得这种人与人之间内涵的,息点相关的。潜存的“他心通”的能力逐渐衰退了。
中国文字的内含性很大,中国人一般行业只要掌握了基本的3500至4000个单字就可以了。就因为它的内涵性很强,相反,如果你学英文,准备出国攻博士学位,至少背5000个至7000个单词才能拿下。要想再攻博士后学位,还要充实几千个单词,才有可能。说明这种文字的内涵性差些,需要许多定语加以形容确定。我们中国人也有某些人受其影响了。比如:我认为我爱人长得很好,我用语言表达一下,请大家想象一下她长的是个什么样子?“我爱人非常美丽”,“我爱人美极了”,“我爱人特别美丽”,“我爱人相当美丽”,“我爱人太美了”,“我爱人美死了。大家可以想想我爱人是什么样?没见过她的人谁也想不到一个人一种想法。这就是缺乏准确性,是含糊性的。中国的语言就不是这种方法,大家看看《红楼梦?西月记》中描述人白,但面上有个黑痣,这就是个很有特点的人,非常具体。从来不用含糊的语言。因为它的系统和文字都非常严格的。一个字多一笔或少一笔,其意思可以充全不同;同一个字念法不同,意思也不同;文字之间的配合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逗点的位置仅前后一字之差,意思可以完全相反。所以说中国的文字是非常严格的。这是西方文字所不能比拟的。其实不止中国文字讲内涵性,前面我们曾经讲过琴棋书画。是讲内涵、讲层次的。连中国的纸都表现出很强的内涵性来。西方一般用道林纸,书写非常光滑,流利且省力。写完后还要用吸纸吸一下,否则一蹭就模糊了。西方人要画一幅立体概念的画,如驴腿,首先需要层次,不论是碳画、铅笔画、水粉画、水彩画或者油画等,需要一层一层地表示出来。如果立体的表示一只毛绒绒的驴腿。要花很大力气。中国人则不然,中国的纸本身具有内涵性——宣纸。一笔下去拉过来,再稍稍一顿,墨那么一洇,活生生、肉乎乎、毛绒绒的一条驴腿就出来了—立体感就出来了。这是不是内涵性?所以说中国的文化实在太伟大了。从纸上都能体会到内涵性。
再看一件小事,中国的古书都是竖着看,字竖着写,由右向左写。因为是右手写字,写完一行以后原来写的字就被手臂挡住了。手臂左侧眼前纸上全是空白的,没有有任何干扰因素,保证注意力仍然是集中的。如果不这样,从左向右写,写完乱烘烘一大片字堆眼前,首先你的心情就容易烦。因为受到乱的场的干扰,如果你写完了的都被右手臂挡住了,左面总是空白的,容易集中精力,一气呵成。那为什么竖着写?横着写行不行?当你看一物体竖着看看时,沿身体正中——“中庸之道”、对称平衡、“任督”二脉这样注意力集中。写字时,竖写一行后只需向左稍动一字之格,便可再写一行。一不会产生大的横向干扰因素。头上下摆动不易头晕,而且注意力易集中。左右摆很快就晕了。不知大家是否有体会?当速度较快地横向看事物时,眼球视运动,是快速左右运动,相当于头左右摆动,很快头就晕了,就迷糊了。相应的学习效力就降低了。如果说中国人不严格,那是不对的。连这么小的事,都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性,讲究“中庸”,讲究平衡,讲究稳定,使它不产生干扰因素。因此,中国的文字和文化是相当了不起的,我们有些人总瞧不起自己的老祖宗,真是太可悲了。
这是从中西方认识世界一切规律性来讲,都要符合这个规律性;而且就事物本身来讲,一切事物发生都是符合这个规律性的。我们要尽量符合这个规律性。这是东方的思维特点.
(七)整体性与片面性
东方往往强调一个事物的整体性。西方的某些思维方式则容易造成片面性。例如从哲学的研究方式上讲,中国的研究方法是不管从哪个角度上都可以研究事物的本质,而西方的某些方式则不是如此。现在哲学中有许多问题扯皮说不清楚,就是因为研究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同。西方的某些研究方式讲求系统,即研究者观察问题必须在同一系统中;在同一层次上。在同一高度上,在同一角度上。前三个问题还比较好办,就是第四个问题比较难办。因为每人所处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容易一样,而全世界的人为了研究一个事物,都到同一个角度上,那地球也会偏沉了。
所以说,这是不可能的。这些要求和限制太多了。比如研究一位同志,我和他后面的同志同时对他进行研究,我们之间所能达到共同的一点就是外型轮廓,这方面我们俩之间可能没有任何异议。可谈到具体问题时,就肯定会打架。我认为他有眼睛、鼻子、眉毛、还有嘴巴呢,还有耳朵眼儿,而后面的人则认为他没有耳孔,他所看到的是头发和后脑勺。我们俩怎么吵也说不清楚。因为他从后面是根本看不到眼睛、鼻子,而我从前面又看不到后脑勺。所以,这就是西方哲学的特点,你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层次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其观点是很难统一的。我们东方不是这样。我们从后面看看你穿什么衣服,看看你的动作,就知道你前面是什么长相,你有什么特别。比如,看见一位穿红衣服的同志,就想到这人心火很旺,有内热,比较热情,想法很多,鼻山根一般塌些等等,马上就可以判断出来,这是离卦表示出来的。看见穿绿衣服的人,这人一定很辛苦,爱动,坐不住,脾气比较急燥,脸型偏长,面色发点清色。看见穿蓝衣服的人,一般面部侧面看轮廓直一些,鼻梁直些,细鼻梁,由巽卦而来,一般脖子、肩容易酸痛,因巽卦主左肩,故容易左肩出问题。这些特点就有了。中国人就是这样分析问题的,通过各个角度,不用观察你的本身,看你周围的环境条件,就可以判断出你的情况。
春节前后我最爱观察人,因那时全国各地探亲的人都回来了。我上街买东西,常常坐公共汽车坐过了头。到了终点再调头。在车上仔细观察各种类型的人,但又不能后面看了前面紧盯着看,那样会引起别人误解,说你是流氓.我就发现爱穿咖啡色衣服的人,一般脸上都不太光泽,不是有些黑斑,就是有些疙瘩,或者就一块青一块黑的,通常胃、鼻子容易得病。如果看到穿咖啡色小细格衣服的人,那这人脸上一定有很多小细疙瘩。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大家可以注意一下,非常有意思。有人会说这衣服是别人送我的,我是偶然穿上的,不管是不是送你的,你为什么非要穿它?你有许多衣服,为什么不穿别的?说明这个场适合你,你需要这个场来补充。它代表你的特点,所以你才会穿上它.如果你真不愿意穿它,那谁送你,你也不会穿它的。中国的哲学就是这种观点,强调整体性宏观地看问题。
所谓“奇门遁甲”,“牵一发,动全局,”讲的就是这个整体方法。这是什么意思?中国人从来不讲将力比力,讲究巧劲。太极拳讲“四两拨千金”,就是牵一发动全局,使点小劲儿,整个就发动起来了。按现代力学讲是选择合力点。非常复杂的问题,最后计算出合力点在什么地方,对这个合力点一起作用,整个全局就起作用了。所谓“子午流注”也是使用此方法,选择它的“开穴”,选择穴位对全身影响比较大的时候进行治疗。就像一排排自行车放在那里,第一辆倒了,后面一辆接一辆全倒了,而且传递速度很快。可是如果让一个人把所有的自行车同时全搬倒的话,这个人没有这么大的力量,而靠力的传递,就能就能解决那么大的问题,同样,“多米诺骨牌”一个个按照几何阵势排列,只要轻轻碰倒或者轻轻吹倒第一块骨牌,就会一个连一个的传递下去,只要顺序排列的好,最后一大片骨牌全倒了。如果将这些骨牌全部收起来称一下,接近六吨重。这均说明只要能找到其顺序和规律,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所以中国人就选择了这种合力点,轻轻一碰就解决了。所谓“奇门遁甲”就是讲的这些,它“遁”的是什么?就是这个合力点。你们家“运气”挺好,找到了它的合力点,在合力点位置上按一个图钉,要幺家败。要幺发财了,要幺病好了,要幺病坏了……这一点要按西方的理论会认为是毫无道理的。
有个人家门前晒衣服的铁丝上挂了几根香菜,两年没弄下来,这对家里的病人能有什么影响?唉,就是有影响这个人来看病(病了三年多),何他“好了没有”,答“好了一年又犯,比以前更厉害。怎么也好不了。”再问他:“你们家右边窗台下面是不是有个鸡窝?”病人答:“是”。“那是不是盖了那鸡窝以后病就一直没好?“是的”,“那你把它拆了。”结果鸡窝一拆,这个人的病就好了一大半。可好了一半还是不行,又治了四个月还没完全好,就又来找.间他“你们家门外凉衣服的杆上是不是有几根干香菜?”病人摇头,不记得了。(连他自己都忘了。有两年多了,想不起来了)“那你回家看看吧。如果有,你就把他扔掉,病就会好的.”这病人回家一看,果然在凉衣杆上有几根干香菜头,赶紧把它扔了。没多久,就什么病都没有了。如果按西方的哲学理论,根本不相信这些东西,他们总认为月亮一吸,钱塘江大潮那么高,这是有力量的,他们否认这种小东西会有那么大的影响。
从上述事实可以说明,力不在大小,而在于使用巧妙。因为再大的事物都是由开始的微小状态发展起来的,这就是东方与西方在认识方法上的某些区别。东方不认为只有大的能量才能达到大的效果,认为有些小的能量可以达到大能量不能达到的效果,这要看是否抓住了本质。治病时,药都是好药,但是不是所有的药都能治某种病。“人参汤”好不好?的确好,人快不行了。喝点“人参汤”就来精神儿了,那是真好。可如果你感冒了,也喝“人参汤”,不但治不好,反而越喝越厉害。你没赶到那个劲上,就不行。赶到那个劲上,喝一点小药第二天就好了;或者练功。照着那个穴位意守或者找到那个对应部位一揉,问题就解决了。别人费了很大的劲没有解决的问题,你很轻松就解决了。
我有个学生,她学了《易经》的应用,就用于疾病的治疗上。她本人并不是名牌大夫,而是一个服务员,业余喜爱给别人看病,搞搞中医之类的。人家慕的名而来,说她能掐会算,请他看看老父亲的病现在怎样了?她说那人的父亲现在哮喘,而且喘得很厉害。那人说他父亲喘了两年了,根本躺不下,每天晚上都是抱着被子坐着的。“为什么不找北京的好大夫看看?”那人说:“两年来只要能托人找到的好大夫都找过了,没有解决问问题。听说你挺神,就帮帮忙吧。”结果这个学生就根据《易经》的理论,喘息属气的问题,巽卦主气。巽为进退,主喘息,其卦序数为五——“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治喘息要合这个数的。她根据这个道理,就选了五对穴位,这五对应穴位字的笔划数起的卦与病人看病当时起的卦是一样的。也不管是哪条经上的问题,只要五对穴位的卦与病人的卦相同就行。因为先天卦是波动性的,讲共振,所以,就利用共振原理。选好穴位后就对那人讲:“每晚上亥时(属水),在这五对穴位上每个穴位上各敲十三下。”为什么十三下?因为十三下被八除(因共有八个卦),余五,为巽卦(木性),这是要应气喘的数巽五。那个人按她所说的,回去后晚上九点一过,给他父亲在选定的五对穴位上,各敲十三下。敲完后他父亲就躺下睡着了。那个人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就给这个学生打电话.非常感谢。他说:“我父亲这么多年没睡过好觉,昨晚睡得非常非常好。”今早起来也不大喘了嘛。”因此,用《易经》的方法可以解决非常难的问题。“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实际上是因为只要场相同并且产生共振,就能够达到治疗的效果。因为有了数就对应有卦,卦就是不同场的结构形式的表述。所以,不同的数也就是不同场的表述。中国人早就知道用数学模式来表述宇宙的规律性了。总不会违背“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总纲的。
(八)如何认识天人地共性?
东方文化的深奥,说明了它的科学性。那么为什么现在人们不去应用中国古代的特点呢,一是由于古代的政治因索。自“清朝”洋务运动,之后把古代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例裂开了,另一个因素是由于现代科学的发达,人们从自身以外去找出路的结果。
古时候,人们对刮风、下雨,夏天如何?冬天怎么样?自然灾害怎样?等等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要靠天吃饭,所以,对人与自然之间的息息相关的规律体会得非常深刻,一看今年秋天打雷了,“八月打雷,天下闹贼。”说的就是听到阴历八月份打雷,则天下肯定比较乱,(因自然灾害带来的)贼也多些,捣乱的也多点。这是古人总结的规律性。当他们知道八月打雷了,天下要闹贼了,就提前布置好了,安全部门进行防卫,思想教育上提前做好工作,防止事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古人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他们对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规律性体会得非常深刻。什么时候发生什么事则社会出观什么现象了?天象怎么样则人将出现什么状态?怕冻,又怕热死滚死,又怕淹死等等。这些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使得他们总在琢磨大自然的规律性。并主动去迎合大自然的规律性。因此说,古人对人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因素休会的最深刻。现在则不然了,一般人们根本不必关心这些东西了。科学手段非常发达人与大自然的规律可以不管,天气到底如何不用你自己操心,有卫星,有云图、有雷达,还有广播、电视和气象站;实在不行,天下雨了,出门有汽车、火车、飞机.都能避雨了,为了防雨还可以在家呆着干脆不出门;非得出门不可,还可以用雨衣、雨伞;再不行了还可用破布,破纸也可以抵挡一阵子。所以,往往不再去观察分析人类与大自然,息息的相关性了。什么都不管,只顾眼前利益,赚钱和发财。直到最后才发现,哟,2030年地球将而临着没有淡水的危险了。这时才想起来,才看见这个危害性。这就是因为思考问题的方法缺乏长远的宏观的联系性。因此,过去西方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分开来分析研究,他认为这是两个领域的事情,但现在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给了他们教训。生态平衡是谁破坏的?是人类自己——社会科学破坏的。所以现在西方在自然科学的生物链里把社会科学加进去了,即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也包含了自然科学,开始联系到一块了(往一块揉了)——中国的“天、人、地合一”的思想在世界上开始被接受了。
因此,中国古代的人由于当时所谓的落后,才造成了天地人合一。而现在所谓的先进,把人和大自然割裂开了,所以说“二十一世纪是生命和生物的世纪”,逼着人们把要从外界找手段的情况转变为从生命本身来找出路了。为什么?杨振宁、李正道等等物理学家都在关心生物科学的研究,就是因为当他们研究亚粒子试验过程中,能量会突然的消失或者突然的增加,这是用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实践上又根本无法想象。当他们看到“特异功能”,一个物体想让它走,一想它就没了;想让它来,一想就回来了。这些能量是哪里来的?所以最后又回到生物体上找出路了。所以二十一世纪就是生命和生物的世纪了。有人对我说:“张老师你是搞航空的怎么改行了?”我说我不是改行,是入行了。”到二十一世纪各行各业都要向生命科学靠拢,谁不搞谁就落后,我不过是先走一步,并没有改行,而是入行了。我相信将来生物计算机的出现,将比现在非生物的二进制的计算机储存量也大,计算速度也快,体积还要小,还具有特殊能量。
因为二十一世纪是生命和生物的世纪,中国的八八六十四卦将是揭开生命密码的一把钥匙。为什么全世界现在都对《易经》感兴趣?从外部条件上看有个特点,现代科学研究生命科学中,发现生命物质中有六十四种氨基酸。在这六十四种氨基酸中,作为氨基酸的支柱来讲,四对碱基。细胞分裂和衍生的过程中,有两个基础的支柱,共有四对类型的支柱。碱基与碱基之间的密码形式,结构形式是靠三体密码作为一个单元。而我们中国《易经》的特点恰恰有六十四个卦,对应六十四种氨基酸。大家可以查一查,氨基酸羪基、碱基的相互连接键,如果需要一个阴粒子时,我们相应的卦中就是阴爻;碱基键需要阳粒子的时候,卦里对应的就是一个阴爻。而且我们的卦有四对互卦,正好与四对碱基相互对应。如上所述,碱基之间是三体密码,我们与其对应的是三爻一卦。非常吻合,这是从竖断(剖面)面和从侧面看的结果,是螺旋式的。如果从上面(俯视)看,因为碱基是螺旋排列的立体密码,就产生圆的投影图。里面有5星的角的、12星的、32星的等等各种结构,那是俯视各种碱基排列形状的效果。和我们的“五运六气”、《易经》的侧视效果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飞之所以全世界对我们的《易经》感兴趣,就是因为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能够描述生物体密码的完整体系。为什么《易经》能够“算卦”,多大岁数怎样?什么时候可以发财?什么时候倒霉?什么时候出事故?等等,就是因为其将核酸密码破译了。因此,国外研究《易经》恐怕也有这个道理。他们称《易经》是打开生命密码的钥匙。《易经》的“易”字就如同一把钥匙。易,也有人说“日月为易”,上面是个日字,下面是个月字。总之,都是这个意思。这也是通过中国的象形文字来理解的。(如图18)
 
目前,在国外人家对特异功能不感兴趣,据我们从国际医学研讨会上获悉,西德就有一万五千名,意大利有近一万人都具有某种特异性功能。他们说:“我们对特异功能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就是中国的气功。特异功能我们有的是。”过去总认为研究特异功能我们走在前面,现在才知别人都超过了我们。我们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转,而应该自己振兴起来,把我们的东西挖掘出来。所以,通过《易经》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对现代科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就应该把这些东西发掘出来。我本人这两年就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至于“特异功能”本不特异,而是人们所具有的一种潜在能为—人人都有。没有什么特殊性。不过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把它诱发出来而已,这是很重要的。在这次国际医学气功报告会上报告的两个实验,给我的教育很大。暨南大学做的,一个是人对白鼠脑干发功,结果白鼠的大脑被抑制“变傻”了(呆痴)。这个例子说明功法的好或坏,可以治病也可以要你的命。就看你规律掌握的如何啦。你选择功法练功,练好了对身体有益,练不好对身体有害。这个试验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这个间题。练功一定要选择适合的功法,不要盲目的迷信崇拜某一个人或某一种功法。每个人的核酸密码遗传不一样,有各自的特点,也许将来你身上诱发出来的特点,即所谓的特异性,别人是无法与你比拟的,因为遗传密码不一样。有人可能不信,认为这是唯心的,哪能先天都定死了?我说定死了,是在一定范围内还真是定死了的。不信你就去破一破世界跳高记录。就根据你的长相,你的肌肉结构,你的遗传基因就没有那些因素。你是破不了的,不是瞧不起你。xxx跳高运动员奋斗了半生如何?这次奥运会连个世界名次都没拿上。你得首先具备先天条件,在先天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主动发挥才行。如果你核酸密码中没有这个因素,非要破纪录,只能你说有雄心社志,但是达不到目的,白浪浪费精力,本来你可能成为一名对人类贡献很大的艺术家,但你非要去跳高,一辈子什么也投跳出来,艺术也没搞出来。所以人要知道自已能干什么,不要一天到晚乱撞。等大家懂得《易经》之后,就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了,且必须强调这不是“宿命论”,也不是说该倒霉就认倒霉,而是你知道你去哪里要发生祸事,你就可以不去那边了,往这边来,不但不会发生祸事情,而且在这边事情还能顺利。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易经》就要大家明白这个道理,而不是让大家认命,说你被车撞死,你就去撞死啦。那学习《易经》有什么作用,还不如不知道被撞死了更痛快些,要不心理多难受。
综上所述,《易经)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整体性、宏观性的息东西,这对我们将来炼功非常有指导意义。明天我们要根据上述的一些思想结合学习气功,讲一些基础知识。
二、易经与现代科学
(一)易经是东方文化的核心
今天我来讲一讲很多同志很想了解的东方文化的核心《易经》,及《易经》的大概内容。今天在座的主要是欧美同学会的成员。就是说,大多数人是到欧洲、美洲的一些国家留学回来的。大家对西方的科学了解得比较多一点,而东方科学最核心的东西——《易经》,由于历史的原因,历史的割裂,有许多内容,恐怕有些同志了解得就比较少了。由于世界科学的发展和大自然给于我们的教训,使人们开始回头认识人类自己,并通过认识人类自己而重新对大自然进行认识。所以,在思想,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上开始产生转变了。
大家可能知道,开始的时候,国外对中国的国画很感兴趣,后来对中医,针灸,按摩等感兴趣,直到对武术、气功、老庄哲学等感兴趣,最后到现在,科学较发达的国家都对《易经》感兴趣了。
他们为什么对《易经》感兴趣?这也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易经》这部书,过去很多人(包括一些哲学家),也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历史的偏见。认为《易经》是一门“封建迷信学说”,有人认为是“朴素唯物主义”学说。有人干脆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东西”等。当然对素唯物主义”学说。有人干脆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东西”等。当然对这门科学的认识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允许的,也是难免的。因为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及角度不一样,认识方法亦不同,则会产生观点上的差异。为什么西方科学发达到今天的电子时代、量子时代的时候,人们才回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易经》,这么感兴趣了呢?我想是这么一个原因:只有科学发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才能比较容易认识和接受这种科学的内涵性非常大的思维方式,否则是认识不到的。虽然过去《易经》被人们误解了,背了很多黑锅,但是现在慢慢人们把它掀掉,使它显露出那铮铮闪亮的东西。这也是因为西方现代科学的发达。使人们逐渐地对这门科学产生了认识,因此《易经》的价值也就更大了。
我原来是搞自然科学的,是北京航空学院毕业的,搞发动机工艺的,却为什么对《易经》感兴趣了呢?搞上《易经》了?好象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实际上,一开始我是受家庭影响,业余爱好搞点中医,搞经络学和经络实质的研究。在大学期间,课余时常背个“经络测定仪”,到处给人测试。到1976年接触了一些气功师,发现气功更有意思。气功师发发气,不用接触病人就能治病,或者通过一定的气功锻炼,不用吃药病就好了,人体自身免疫功能也提高了很多,这给我很大启示:是不是人类生存一定要从外部去找手段,才能治病,才能进行免疫?而我们自身的免疫,自身内部的能力和条件,是不是利用得太不够了?因为我研究经络时发现,经络调动人类本身的平衡能力和自身免疫能力,自身内部的抵抗能力的,并不是仅靠自身外部的一些药物哇。物理呀,化学疗法等等调动的,这就是说,人类本身的生存,就说明人类具备了一些潜在的抵御外部疾病及外部不利条件的一些功能。接触这些气功师以后,发现那些气功师大多数也讲经络,讲循经,穴位等。发现他们也有这些共性的东西。当1979年报纸登了四川发现大足县儿童唐雨,用耳朵可以“认字”的时候,我想人类本身可能还有更深奥的潜在能力。可是开始我也不太相信,因为我是搞了很多年航空空技术的觉得不太合“常理”。但是光怀疑不行,科学的东西要靠亲自参加体会实践体会才行。于是,我们找了一些有某些功能的孩子进行实验测试。另外对普通一般的孩子进行调练和测试,结果发现,的确是人的各种器官都能“看”东西,(当然说“看”是不准确的,因为咱们说“看”指的用眼睛来看,他们是闭着眼睛一看,有时反而比睁着眼看还清楚〕这些事实还可以使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产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就想找找其中的原因。又如在训练的过很中间根据民间术士的一些特点,发现了一些可以“搬运“的功能。就是说东西放在这,不用动手,不用摸,用意念“一想”,东西就“走了”。当然说“一想”就走了,不是那么简单的“想”,是要消耗能量的,是很费“劲”的,人体具有很多潜在能力的现实,再加上近代一些科学家、物理学家,他们对很多中国传统的哲学,比如老庄哲学,《易经》很感兴趣,如汉森煲、玻尔、杨振宁、李正道等他们都是受中国《易经》的启发,在理论上突破了以往的概念,而后,拿到了“诺贝尔奖金”,这一切对我都有很大启示,使我开始考虑一些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古代传统的东西,这个远古学问有几千年了。从周文王开始写“周易”到现在有三千年的历史,或者三千年多一点的厉史,这么长时间的东西在现代科学这么发达的今天,它的道理没有变,反而更实用了,这使我在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对自己过去学的东西及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重新修正和再认识。修正的结果发现:不管是中医也好,气功也好,“特异功能”也好,后来接触了一些看“风水”、“看相”的,以及碰到一些搞军事的,还有老学者,(儒家那时形成的教叫“儒教”)儒家学者,他们都谈到中国古时候的《易经》,与他们交谈时,最后谈的往往还是《易经》,其哲理基础也是《易经》。
《易经》源远流长,几千年这个学问从没有中断,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能经常见到的版本《周易》、《周易大传》?《周易大传》是孔子和他的门生、弟子,在原来具体卜筮“算法”的方法基础上,抽象提高到世界观、方法论上来了。这也是孔夫子的功绩,但往往人们不太注意这个功绩。再看《四库全书》,它搜集了各门科学及社会上各种知识,编成这部百科巨著。《全书》中,首先有个经部,“经部”的第一经就是《易经》部分,共收集了317部汉朝以后直到清朝编写《四库全书》之前的有关对《周易》和《易经》研究的著作(什么门派及代表人物的著作都有)。儒家的必修著作《四书五经》,其首经也是《周易》;《十三经注疏》,首经也是《周易》;甚至《古今图书集成》,首经也是《易经》;故称《易经》《周易》为“群经之首”。
社会上的武术、拳术、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棍、八卦掌、八卦刀、八卦连环阵、奇门遁甲等……往往也与《易经》、“八卦”有关。最后到了军事上,“三十六计”,“三十六计,走为上”,讲了三十六种卦理,说明了三十六种战略战术。无论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都讲了很多《易经》的内容。军事上也在使用《易经》的道理。
另外中医的《内经?素问》也是根据《易经》来写的,《易经》九九八十一难,其中就有阴阳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不懂《易经》是看不懂的。后来如《景岳全书》中,对中医有“不研《易》,不可为良医”,“不研《易》,不足以言太医”的古训。就是说,不懂《易经》就不可能成为好的中医大夫,不懂得《易经》就到不了太医院,到不了能给皇帝看病的高等学府去。说明中医也是由《易经》指导发展起来的。
包括后来城市的布局:每个城市,如北京宣武门、广渠门、正阳门,祟文门、德胜门等,设计布局也是按《易经》的道理来的,咱们平时叫“风水”。甚至到国家的人事安排、管理及经济、政治、农业等都离不开八八六十四卦的《易经》指导系统。平时我们讲“风水”,就是这个道理。人们不了解其中的道理,一听“风水”就觉得是“封建迷信”。可是“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理学”、“环境心理学”,马上就说“是科学”。其实是中国人与外国人的说法不一样,研究的都是客观环境对人身体,对人性格以及各方面的影响。所以中医在很古的时候,就认识到,人类要正常的生活,第一,必须有流动的新鲜空气,这就是所谓的“风”。第二,必须要有流动的干净的水,这就是所谓的“水”。所以,离开了空气和水,人类是无法生存的。故把主要注意点放在研究,如何保证空气的流通,保证有清洁的水质,包括有良好的饮水,以利人类的繁衍。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现地下水的分布可以产生某种作用与磁场及其它作用有关系。那时不叫“磁场”,叫有某种作用,对人产生影响,所以叫“风水”,现在叫“环境生物学”、“环境心理学”、书环境生理学”。它也是遵循“易经”的场效应规律的,同《易经》一样强调如何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和如何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才能够使人正常的生存.所以说直到国家的布局也是根据《易经》哲理发展变化来的。
我们古代的度量衡、天文、天文计算、星球位置等也是根据《易经》把卦来推导的。我国在汉朝时就知道一年是365.25天,而且推导得相当准确,比西方天文学能算出一年为365.25天早得多,所以,不能不说《易经》讲的是一种思想方法,可是有许多天文学家认为,古时人们认为是“天圆地方”。但是如果根据“天圆地方”的规律推算一下,一年能推算出365.25天来吗?实际上,古人所言的“天圆地方”并不是对星体的认识,而是研究事物、进行推算的一种思想方法。古人在研究天文时,发现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来,到西边落下去,月亮也是这样升降,都在遵循圆的规律运行着。又看到北斗星在北天极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如春去夏来,夏去秋来,秋去冬来,冬去春又来……循环无端地按着圆周运动。所以在研究天文时,有八八六十四卦圆图构成的“天圆图”。“天圆图”是研究大自然天象的——地球以外星球运行规律的。总之,研究天体的规律是用圆的形式(现在称“轨道”),这种方法,以圆的运行规律进行推导,而古人在研究地球上事物的时侯是根据“方的形式”。在“易图”中间,八个卦八个卦排列,《易经》图中有个矩阵,叫“地方图”,又叫“矩阵图”,在“天圆图”的中间有64个卦组成的方形图。研究地球及地球上的生物生命时用矩阵方式。
选择坐标原点时,天上好办,选取北极的北极星做为原点。因为观察了所有的天体运行,发现只有北极星在北天极上方,一度范围内晃动,基本上保持不变。那么要想看清楚什么时候哪个星星超前了.哪个星星落后了,或者哪个星星与哪个星体搭配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场?对地球上的气候、事物、人类会产生什么作用?就要有个坐标原点,都要与相对不动的地方比较,才能着清楚。现在叫“相对论”,如:坐在火车上,两个人都在动。你动我也动,两个火车对驶,每列火车均以40公里时速相对开过,谁也看不到谁。这叫“测不准原理,知道位置,就不知道速度,等知道速度了,又找不到位置在哪儿了,因为没有找到一个相对静止的坐标原点跟它进行比较,而中国人发现北关极上有顺北极星,相对稳定,把地球的北极与北极星之间“拉了”一根轴线,所有的星体都在围绕这跟轴线运行,这样就可以比较了线运行,这样就可以比较了。当什么星星在南天的正南什么位置的时候,地球上可以产生什么气候变化,庄稼受到什么影响,生物受到什么影响,疾病产生什么变化等等……从而总结出一套规律,就是人和天场之间的规律。即“天人合一”论。因为研究天体时,能找到这一坐标原点。研究地就麻烦了。地上以谁为核心呢?古人想出一个方法:给你一个东南西北的概念,古时画图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现在的地图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是因为方法不同)。过去讲“仰观天象”,是面南而仰观。因为我们住在地球的北半球,面南则后边当然为北啦,左东右西,是仰观来的,所以与现在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在研究地球上的事情时。先给你一个坐标。通过东西南北,任何地方都可选择坐标原点,这靠的是平面。用平面坐标”研究地球上事物之间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这也是一种研究方法,而不是指地就是“方”的。另外,古时有一部分人认为宇宙宙的结构是:一个大圆的碗扣在天上,地面是方的;有的说是一条龙或龟蛇背着一个大陆在大海上漂游着,那只是古代的种种传说。从汉朝时我们就不能认为古时的人们是这样的看法了,因为它的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了地球上一年是365.25天。如果用“天圆地方”的概念是不可能得出这个结论来的。这是指在研究这类问题时的思想方法产生差异。
实际上,中国古时候一切的科学技术,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阴阳八卦,包括我们的建筑、八卦藻井、建筑的布局、开哪个门等,过去叫“风水”、“阳宅”。甚至墓地埋在什么地方,这个叫“阴宅”,这是说,人虽然死了,但人死了以后,他的粒子还存在。作为人现在的结构形式将不存在了,要改变现在的结构形式。这些尸体不论被烧了,还是腐臭了,组成人的这些粒子飞出去,跟别的粒子进行反应结合。与空气结合成为空气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动物或被植物吸收,可能成为动物或植物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等等,如同现在讲叫“物质不灭定律”。所以你不要怕死,实际你并没有死,不过你的存在形式发生变化罢了。你若非要以“眼见为实”,就喜欢你现在这样的存在形式。反过来一想,这种存在形式跟空气的存在形式比较,哪个更舒服些?空气自由自在地流通,谁也管不了它,多自在,而你一会儿工作压力下来了,一会给“穿小鞋”了,弄得日子过得一天到晚心理难受,还不如当个空气一分子舒服些呢。从这个角度讲有这样想法。实际上你并不是死了,只是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中国古时候实际上认识了这些规律,但当时没有现代物理学、量子学、粒子学、分子学这些概念。但是不管佛家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还是道家所说的“有名”、“无名”也好,讲的是在不同层次所认识的事物规律是不一样的。但总体规律上是一致的。所以说中国古代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易经》作为指导的。与西方不一样。
西方是以实验科学为根据。眼睛看不见的承认,最后肉眼真看不见了,通过电子显微镜看见也行。可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问题:用电子显微镜或各种显微镜去认识某个事物。但经过显微镜传递的时候,是不是使这个事物的形象已经产生变形了?我说是难免的,因为你采样时,有很多本身比电子还小的粒子,通过电子显微镜来提取这些形象轨迹时、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电子本身质量相对比较大时,轻小粒子,碰上它时不是被它吸收了,就是被它反射掉了,很难提取到这种粒子信息。可是你思要反映成眼睛能看到的信息,唰唰唰—条曲线。“呀,这是夸克!”当然从理论也许能说得过去,但是实质上并不是这样。我觉得你本身并没有接触到那个“夸克”本身,只是通过所渭“夸克”的外表现象来判断“夸克”,而在采样的过程中,哪个设备中没有“夸克”呢。是不是这样,就象天体结构,现在的天体这种结构肯定不是象现在眼睛所看到的这样。也不是天文学家所看到的这样,为什么呢?咱们讲,你是以光速为准的,你眼睛所到的是每秒30万公里左右的东西。那么,你现在看到的是不同时刻来到你眼前的光,所以,来的光的时间都不是一样,那个是30万光年的光,那个是140亿光年的光.那个又是127亿光年的;那十是8分钟以前的;那个4光年以前的等等。
但是你认为这些不同时间来的光所反映的结构,天体就是这样的,其本身就是错误的;而除了这些光传递以外,有比光速更快的效应,这时候已经作用在你的周围。你就没设法研究这种东西了,为什么?测试夸克时一下子能量增加了,—会能量丢失了,也不知是从哪来的,又不知从哪丢失的。宇宙中确很多很多比我们现在理论所允许的速度条件快得多的作用力已经来了。所以关键就是参照系怎么选的问题。中国古时候对参照系的选选择是很重视的。现在代科学存在很多问题是值得考虑的。如天体肯定不是现在这样结构的。又如比光速还要快的那些效应已经在我们身上起作用了,我们怎样来捕捉这些信息?所以,我觉得很多问题提出来怀疑一下比较好些。因为眼睛只能看到从红到紫这个频谱之内的东西,但是这与全部频谱从甚低频,直到射线 全部电磁波频道相比,则是非常窄的频谱。均用非常窄的东西的规律来代替整个全部的这个系统的规律,是不符合概概率论的方法论的,你不可能用少数代表整体。除非找到少数的本质与大自然整体本质一样的时候,才有可能。这就给我提出了一种想法:“中国古时候。是不是找到一种各种事物共性的东西?”就是观在所调的“对立统一”规律——哲学辨证法。实际中国古时候,找到了这种方法。
中国古时候,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易经》做为一个中国人假如不了解《易经》的话,中华民族最精髓的性的东西;你就没有了解,因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规律,而且各门科学的基础都是离不开这个别理论基础的。别的不说,就说张仲景的《伤寒论》。那里面170几个方子。那么多方子,其排列组合,常用的药味有80味,80味药的排列组合;而且份量之间还要排列组合,那么多的组合问题,若搞实验科学,汉朝那时才有多少人。文通又不方便。要搞统计规律,按概率论来弄,试验科学,摸着试—辈子也不可能做得过来。你算算这种排列组合有多大数目,它只有一个方法。首先张仲景是个哲学家。他掌握《易经》这种哲学想,在不离开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随意发挥和组合成各种各样的方子出来。到现在医学上称经典、“经方派”,就是根据《易经》来的。可以查查,《七寒论》的每一个字都是按着《易经》卦象层次一十层次—十层次次来的。所以,到现在这些方子非常灵验,因为它是“整体免疫”的东西,把你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人。而没把你看成是一个病。一个病毒,一个病菌。或者是一个什么具体的癌细胞。是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的,
而是生活在大自然互相息息相关的环境中间。再看看《景岳全书》、一上来讲天文、讲地理,太阳什么时候、什么季节,哪个角度升起来,多长时间从什么角度落下去等等。讲的都是这些。天文、地理讲完了,最后才讲的经络、针灸、中医配方等。你说这叫什么医学啊。因为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必须要符合天地之间的规律性,才能正常生存。中国人的哲学方法。思想方法就是样的。“经方”为什么到现在还这么灵验?就是受了《易经》整体思想影响的结果。
(二)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
《易经》讲“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描述一切事物及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类万物之情的“万”字由“策数”为11520——“当万物之数”。根据这个来的。其系统从数上讲,六十四卦起码包括11520个事物物、矛盾之间的规律,我们现有研究一个小物时,很少联系到—万多个事物之间的矛盾系统。这个复杂系统是很难使用到的。那么,假若把《易经》的卦象,变卦,交错卦,反卦,对卦等等,(一个些卦把所有的性质都利用起来),它可以变成有数亿以上这么多事物的系统进行汁算(所有《易经》的变卦,文错卦,反卦、对卦等,(这些卦的性质全部利用起来),这个系统含了这么多事物之间的矛盾、这个系统叫“巨系统”或“超大巨系统”。现代科学研究一个事物群体中间,包含着数亿以上事物的大系统,恐怕还很少,所上说“易”的内涵性是相当大的,“通神明之德”,—提到“神”就认为是封建迷信。实际“神”就是“莫名其妙”的事情称做“神”。《易经》将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的规律性也能揭露出来。所以它这个系统内涵性相当大。中国古时候找到了这么一个系统。做为—切科学的指导,它有一个共通的理论,平时讲“隔行如隔山”。其实不然.“十年寒窗”,也没考上壮元,也没考上个探花,也没考上个进士,也没考上个举人……回家做个穷秀才,“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十年寒窗”秀才就能知道天下事,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给人写个春联,写个诗,或代写个家信;实在不行给人号号脉,看看病;再不行,批个八字,算个命,这就是过去穷秀才有的这么多本事。他学多长时间呢?“十年寒窗”。我们现在看看,搞一个专业研究生出来最少需25年-25年出来,导师带三、五年后才能独立工作。离开他那一行,干别的专业还不行,还不清楚,还得从头学。就因为学的都是些具体技术,专业面特别窄,离开了这一行就不行,就是因为为总体规律性没有掌握。中国古时候讲究一切知识的掌握不在文化高低,而在“悟性”。不管是张仲景也好。李时珍也好。有没有博士?有没有教授?没有!一般过去都是这样,看见你这个小伙子比较机灵,道德品质特别好。就问:你想学医吗?”答:“想。”“为什么要学医呀?”答:“人病了,多痛苦啊,拯救人!”“好,那就跟找走吧”。带上三、五年出来,就是一个好大夫。过去讲“门里人你不练也象三分”。为什么?因为它有个潜移默化的效应。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悟性”,不在文化程度的高低,你得到一种哲学思想,掌握了这种哲学思想,你根据自己的体会,随意去发挥,所以,中国古时候。古代,特别是在汉朝以前的学问中,很少有什么事情必须怎么着的结论,而是一个事情你按这样—个哲理去办就对。中国人告诉你哲理,而不是主要告诉你具体方法。因为具体方法,对这个事情对了。下个事情若条件变化了,则与这个事情的规律往往就有差异了。
中国古时候强调对应性,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易经》讲“六爻相杂,唯具时物也。”“时”,时间的时,我所研究的唯—所对应的。是—定时间条件下,所对应的那个具体事物。所以讲“对应性”是中国古代思维方法最核心的东西之一。它的理论随时随地不离开实践。有些人称自己是马列主义者,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他掌握的是放之四诲而皆准的真理。那么你看一下我爱人什么样?你“辨证”一下,大家要笑,为什么要笑呢?我觉得对真正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没有掌握到,你要掌握到了,用辩证法一推就知道,你也就不觉得可笑了。因为这个辩证法与中国的《易经》哲理是相似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你真正掌握了“对应统一”的规律,你就能达到这个水平。
中国古代哲学讲一阴一阳。并不一定任何事物(矛盾)双方都是对立的。如夫妻俩,一阴一阳,他们是对立的吗?他们俩虽然在某些问题上有些看法上有对立的,有分歧,有差异,但是总体上是以合为准的,所以说不一定是对立的。所谓“矛盾的双方”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一定都是对立的。(易经》中叫“对应”、“对待”,双方也可能有矛盾的时候,也可能有不矛盾的时候,但是它们之间是有区分的。那么,这个“一阴一阳之谓道”,按现在哲学称“对立统一规律”。中国古时候也是这样,你看一下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我觉得毛主席体会古时的思想体会的相当深刻了。恩格斯《自然辨证法》那本书与《实践论》《矛盾沦》比差得很多。毛主席吸取了中国《易经》传统思想中很多东西,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主要矛盾”等,《易经》告诉我们的就有这些哲理。如中国有句话叫“四两拨千斤”、“牵一发动全身”,按现在力学讲,不可能呵。M1V1=M2V2,能量守衡,那么四两怎么能够拨千斤呢?什么道理?它懂得一种力的传递,即“传递效应”。比如平时做过“多米诺骨牌”的实验,按几何规律排成某种形式,第一个骨牌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一吹或轻轻地一碰,哗啦啦,哗啦啦传递下去,所有的“骨牌”都倒下去的时候,其总重量有五吨多重.这个时候就不是吹灰的事了,需要吊车吊,汽车拉的问题了。人来拖,一个人是弄不动的。中国人讲的就是这种方法;开始抓住矛盾的合力点,找到这样一种最好的渠道,通过这种渠道,用很少的力量,就能达到很高的效率。如:“泰”卦讲“小住大来”,花很少的力量,就能有很大的收获。这就是中国人哲学思想,与西方不一样的地方。西方讲力量,讲的是以力比力。无论是力学计算也好,还是实践证明也好,都是讲的作用力是多少,反作用力就是多少。当然不能说不科学,它也是科学,它要是优选一种最佳方案就比较困难了,而用中国传统方法优选就比较容易。中国《易经》讲“易则易简,简则易从”。即复杂问题简单化,找出它的共性的问题。找出它的共通规律性来。这就是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西方人的思想方法相差在这个地方。
现在日本开始利用中国的这种设计思想。日本的地震较多,日本的很多建筑物,往往有个“预应力”梁。经计算后.一有什么外力时,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这里,啪,粱就断开.梁一断开,把所有的力量都泄掉,整个房子就不会倒了。这就是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找它的合力点,找主要矛盾,找到关键这一点上.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方法。讲求少花力气,干大事。咱们想想是以力比力,凭我的体力跳了三米多少好呢?还是中国人讲通过训练,借助什么技术,啪,一上去,翻个筋斗,在空中打个转.由于打转的过程中,又可以增高一段,所以两脚一跳一翻筋斗.三米多也可以过去,而且他非常轻松.他利用空中翻“筋斗”这种客观条件。当然国际上不允许,因为咱们拿了冠军以后。比他跳的高。他说你“没有单脚起跳,不算数.”但若是可以发挥一下,单脚起跳也可以在空中翻筋斗就行了,可是,又不好掌握平衡。单脚起跳翻筋斗不容易。所以,中国古时候时时都在研究相对平衡稳定的系统;系统失去平衡,就不能达到最佳状态。我觉得应该这样考虑:从中国古代的传统来讲,咱们有个各行各业共通的理论,这种理论可以共通。这种共通理论有很大好处,它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虽然我们行业不一样,但可以通过这种共通的思想达到互相体凉,互相理解,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具体内容我不知道,但从哲理上讲你这个是对的,那么我们合作就很容易。提高工作效率,这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方法。
(三)全息物质的哲学观
再一个,还有一种思想:“纯物质”、纯客观”的哲学观。有人说咱们的老祖宗是“唯心主义的”,有点:“朴素唯物主义”。其实那时叫“圣人”、“仙人”、“神人”(现在讲“科枝工作者”,“能认识客观规律的人”,“有本事的人”,他们的主张全都是反对唯心主义的。佛家讲“悟空’,真正的“悟”了“空”本事才大。大家可以看看《西游记》,《西游记》讲大家都是为了追求一种真理,追求一种世界观、方法沦.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四人一起去寻求真理,一路上通过各个人不同的修炼过程,不同的出发点,对遇到的各种困难,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逐渐地开阔了眼界,认识了事物本质规律性。这里面本事最大的是准?孙悟空,孙行者。为什么呢?他“悟”了“空”了,他没有任何个人主观意识。比如你往那—呆,在想事,能叫“空”嘛。为什么不说“有”呵?因为你想象的东西不一定有,不一定是客观现实,所以用“空”字代表。往那一坐。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去干,什么也不管。脑袋“空”了,把自己的场放出去,与外界场有什么样感应。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是人是妖,一见面就知道你的真假,你本质的东西他马上就能看到。那么他那种认识啦物的“火眼金睛”哪来的?“大闹天宫”时,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出来的。所以说;懂了《易经》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所以说《西游记》这本书写得特别好。我劝大家好好看看,这本书里面把道家的,儒家的,佛家的,阴阳家,纵横家,老子,黄帝呀等等各种学说。各种门派写在一本书里,通过一个取经的路子,把他的理论,思想,实践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思想方法,比较他们的方法论,比较他们的能力技术。就因为孙悟空没有个人主观意识,又懂《易经》,又非常客观地认识事物规律。所以他有个“火眼金睛”,是真是假一眼就看清楚了。而唐僧是个有佛缘的人,他总以先入为主的主观感情代替客观现实,以自己的好心去代替客观现实;见了谁都想行善,又求佛心切,有主观意识,有一种强烈的追求欲望,他就不能客观认识现实。所以见于佛就拜,见了人就行善,结果,行了半天善,总是帮助妖怪。见了“小雷音寺”就拜。拜完之后一看是妖洞!是“变成善人的妖怪”,要“吃唐僧肉,长生不老”要把他唐僧毁掉。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间,不能有任何的先入为主的强烈欲望,因为一有个人欲望就对应有个标准,你就必然想要达到这个标准。你这个欲望,符不符合现实?符不符合你能力能达到的标准?你还不知道,但你天天总与那个标准去比。假如这个标准本来就是定错了的,那你就把你自己引到邪道上去了。所以说“入于魔窟”,都是些“魔”,都是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都是些干扰,“左道旁门”。这些假的东西去吸引你,你就容易上当受骗。还有一个有功夫的就是猪八戒.为什么叫“八戒”?就是因为他个人主观意识没成掉,他强烈的以主观欲望代替了现实,他自己后天肮脏的东西都没戒掉。他叫猪“悟能”,专门去研究事物的能量能力,人身上有多少本事,有多少能量,怎么来使用这些能量。专门研究这些能量。猪八戒有那么点本事,有那么点功夫,可是一看见好吃的,一见到女的。就走不动了,不管是人是妖,马上就信他(她)的了。所以常帮倒忙。孙悟空最忠诚,但最不受唐僧欢迎,固为他客观,而唐僧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他就喜欢猪八戒这类,因为“八戒”与他有共通的心理状态.“八戒”会迎合他的心理。主要是他有主观意识,有感情。有先入为主的代替客观的东西。所以他们都认不清事物的规律,都被表面所迷惑,故而常受骗上当。沙憎“沙悟净”刚入门的和尚。心情平静稳定定下来,苦行僧,任劳任怨,踏踏实实,一切一切就为真理而奋斗。虽然自己本事不大,但是什么妖怪都敢去打。猪八戒则不同,他滑头,碰见厉害的就说:“沙僧老弟,你去对付妖怪,我去给师傅化斋去!"临阵逃脱,睡觉去了。只管自己,不管别人。所以通过这么个故事,看看中国古时候佛家的东西,它推崇的是“悟空”。要求认识事物时,千万不能有先入为主的东西,千万不要戴上有色眼镜。你原来学的知识先放一边,等看清楚这个事以后再进行联系。这是个研究方法问题。上面是佛家这祥讲。
道家怎样讲呢?“无望(妄)无助,无中生有”.没有任何妄想企图,没有任何愿望与希望,也不瞎帮忙,因为你对事物的规律还没认识清楚时,瞎帮忙,瞎努力干什么,反而容易干扰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当你大脑什么主观意识都没有的时候,用你的身体各部不断地体会、感知这个客观世界时,没有任何结论的事物放在这里,你总结它、研究它,最后发现它的规律,这时就能产生“悟性”,你就能客观地认识到它的本质。所以在认识过程中间,让你“渺渺兮、恍恍兮、惚惚兮”、“似有似无”。道家讲的就是这种东西,这种东西你说它没有,它说它有,它有什么?规律你也搞不清楚。最后认识到的是事物的规律性及起始点,本质规律就是“守中抱一”这个最本质的规律。一切事物都不会违背这种规律。这就掌握了大道。它讲的都是世界观、方法论,让你通过气功的修炼,在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认识到:“噢,要认识一种事物,需要一种客观性。”那么,在认识大自然其它事情时,你也要用这种研究方法去研究,保证你的正确性。
到了儒家。是靠眼睛研究世界的。在治理国家时,也反对唯心主义。《易经》讲“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讲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没有任何想法,没有任何企图和作为,静静地坐在那儿感觉到事物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看看,它有主观唯心主义吗?没有。它不允许有。因为它没让你产生唯心主义想法,怎么会有唯心主义的东西?所以它认识事物就非常客观,就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性。
咱们知道,地球每秒9公里的线速度在自西向东转着,地球围着太阳转;太阳围着银河系在以约每秒110公里的速转着,同时,太阳系又在银河旋臂波谷上向北天极漂移着;银河系旋转着又向武仙座方向运动,大家都在这运动的过程中,你怎么抓它的规律性呢?就象刚才讲的坐火车一祥,相对开过去了,谁也看不清楚谁。这就是研究方法问题.中国人想,我让天不动,让地不动,我没有本事,我让我自已不动行不行?就试着让自己不动。可以!可以没有任何动作。既然你无动作,要想感知世界运动时,可以拿眼睛看,但眼睛的视野范围是有限的,眼睛本身就是片面感官,通过片面感官感知的片面信息,经过大脑处理后仍会是片面的。中国人看这感官不能使。啪!关上了(眼闭上了),不看了。然后自己不动,放出场去感应。任何事物都有场,场与场之间有效应。结果发现也搞不清楚规律。为什么?心理太乱太杂,有很多想法。那么心理上的不平衡,引起生理上的不平衡,造成场就不稳定。因此,同样一个信息场一会儿给你是这种频率,一会儿给你是那种频率,频率与频率迭加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而且同样的事物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后来发现,噢,要想不动,得心也不动才行。你的大脑不能乱想,你必须头脑中都“空”了,大脑里遗传的那种控制你平衡的程序。使调节平衡作用的信息把你搞平衡了。调平衡了,你的场就稳定了,不动了,那么外面来的任何事物场的信息与你的场的感应都是有规律性的反映,就不产生那些没有规律的反映了。所以你就认识清楚事物的规律性了。但是每个人的固有频率不一样,每个事物与你的场迭加出来的反映是不一样的,所以会感觉到酸、胀、冷、麻、热、跳、痛、沉等程度不同的各种感觉。有的可以看到不同的形象,有的可以有各种感觉,通过这些感知反馈回来,再去找出规律。奥,跟这类事物是相同的,跟那类事物是不相同的等等,从而把任何事物分门别类(通过“结绳记事”)分成八个大类型,进而比较归纳,就形成了八卦。
从这些思想方法来看,中国不论是道家、佛家、儒家都是反对唯心主义的,都讲究“纯客观”地研究事物。特别是在使用或研究事物过程中间一定不能使用唯心的方法,这是一个观点。
(四)行而上者谓之道
再一个观点(是有些同志更不能理解的)是“形而上者谓之道”。现在一加上“形而上学”的学字就成了固定不变的了,就不对了。实际上,是不是“形而上者谓之道"?我觉得是。你这个人也不用来,我也没看到过你,就知道你怎么回事,有什么病,就知道你的规律性,这是不是掌握了事物规律性了。本来现在物理、化学、数学、几何,它都有很多“形而上”的东西。所有能够抽象出来的,有广泛指导意义并能描述规律性的东西,全都是形而上的东西。举个例子如:F=ma这个公式:当你不谈具体的力(F)与质量(M),加速度(A)的关系时,它是不是形而上的东西。但是它可以使用在任和的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中,假如当F一定,m不同,则A
就得变;假如m一定,加速度A变时,力(F)就得变,……。你说这里哪个因素是不能变的?都可以变。《易经》很重要的思想是变易”思想。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在运动着的。这个运动和变化是《易经》的核心思想。所以在“形而上”里面也不会违背了这个规律性的。真正用这个公式,可以不出门,告诉我一个力,一个质量,我就知道加速度。不用亲眼见吧,不用亲自去测吧,也不用亲自去做实验吧。说明你“得道”了。在屋子里面,你也不用天文望远镜,用天文学公式计算一下,月亮在什么地方,太阳在什么位置上,出去看看它们就是在那个位置上。那么,这就说明“得道”了。这就是“形而上”的东西。所以中国古时候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用“形而上”的东西指导你的实践,用这种手段以制器用——“形而上”要落实到具体的事物中去。“行而上”就是你得到的总体规律性的东西。过去有些人误解了,讲“实践出真知”。什么事你都得亲自去实践,亲自去看看。那么上学学到的各种知识,我觉得绝大多数你都没有亲自去做过实验的,但是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我们没必要再去做这个实验了。所以不能说:你没有看到就不是实践的结果。别人实践总结出来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你非要说那就是形而上学的,不对的,违背马列主义的,我认为你就是错的。因为任何事物只要提高抽象出来了。它就是“形而上”的东西。
“形而上者谓之道”,可以通过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出来。过去的“士大夫”阶级,如三国的鲁肃鲁大夫,按《易经》讲其居于二爻的。二爻与五爻相应。五爻为君王之位。所以他有后台,周瑜、孙权对他特别好。但鲁大夫再“能掐会算”也不如诸葛亮。诸葛亮“能掐会算”为什么特别厉害?他是道家的东西。《易经》八卦的东西较鲁肃懂得更多一些,更客观一点,所以显得本事大了一点。象这些士大夫,春秋战国时很多君王就养了这种“食客”、“门客”。这些人是干什么的?现在说叫“智囊团”。碰见什么大事了,这些人给出个主意,想个办法。那时候叫“门客”、“食客”,叫“士大夫”。这些人有什么特点?除了能给当头的出主意,怎么治理国家、怎么打仗以外,还陶冶自己的情操和思想境界。他们本人都有些爱好。爱好什么呢?爱好“琴供书画”,会运用这些东西。“琴棋书画”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说明他们追求什么东西,迫求内涵性的境界。而且琴棋书画排列层次、顺序也说明了思想境界的高低。比如画画:画必然还需要以形象和色彩给人以启迪,使人得到一种启发,产生某种想法,受到一种教育。到了“书”的时候,简单地写几个字,写春联,诗词歌赋等,那么几个字,运筹帷握,字里行间含的那种气势,全表现出来了。它已经由象形文字、由形象简化成几个笔划了。我们想想中国的成语、歇后语,“塞翁失马”、“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滥竿充数”……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其内涵的哲理发挥一下,若用现在的白话文,可以随便将四个字写成300字至3000字的小故事,或拍个电视连续剧,或演成几个小时的戏,只要不违背其中的哲理性,这四个字可以随意发挥。如“守株待兔”,不仅是指在树底下等免子的具体故事,而且通过故事讲明一个哲理。写字还得有笔墨纸张的讲究,够复杂的。说明字的哲理性内涵性非常深刻。至于下棋就更复杂了。聂卫平用了半个小时思考,啪,就动了一个子儿。你看到的是这么一个子儿一动,可他头脑里面内涵性有多大:“他那么走,我这么走,他如果这么走的话,我得这么着……”。他脑子里有成百步,甚至几百以上的棋路。一个子儿就能代表了那么多的内容,所以说它的内涵性更强了.等到了弹“琴”的时候,你什么也没看见,就听到声音(视觉上已经没有感觉了),什么也看不见了,但是会令你一会儿激动,一会儿悲哀,一会儿消沉,一会儿振奋……。哪来的?当然是音乐的内涵性所致啦.听听贝多芬《第六交响乐》你说是田园肥,你想象是海边景色也可以,你想象是到树林里去,看到了白桦树,往前走啊,小鸟、蜜蜂在嘻舞;树枝上的水滴落下来,滴在树底下那个水潭里,水面上的浮萍,“唰”,向四面散开去,小鱼往上一蹦…啊!你可以随便去想象。所以它的内涵性就更强了,含的内容就更多了,可以让你浮想联翩。这就是中国的思想方法—通过最简单的动作或语言等方式,表现出内涵最大的东
西。我相信,将来中文可能成为世界语。因为无论从什么计算机实践上,实现上都是最容易的东西。你看咱们一般掌握了3500到4000个单字,这一辈子一般情况,普通职业都够用了。你们中很多人都拿了博士学位、硕士学位,你当时在拿硕士学位时要背多少个英文单词?可能得4000至7000个。你要是想再拿个博士学位的话,恐怕还得掌握几千个单词。说明什么?说明英文单词的内涵性很小。每年西方光新发明的英文单词就近200多以上。就看化学词语,中国除了La斓系和Ac锕系元素中间造了几个字以外,其它的全都是以前的汉字。足够用了,内涵性是不是很强。中国文化是非常严格的,因为其根据《易经》来的,它是“天地人合一”的文化,它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有它的意义。同一个字,多上一笔或少上一笔,意义完全变了;同一个字发音不一样,它的意思也不一祥。这个标点往前一点,或往后一点,一字之差,句子的意思完全相反。是非常严格的一种文化,特别讲内涵。别的不说,西方的油画也好,或者碳素画也好,水彩画也好,水粉画...等,它要画一条毛绒绒的驴腿,需要花很长时间,非常费事。而我们中国“大写意”国画,只看到笔在宣纸上这么一画一拉再一顿,笔墨靠着内涵性很强的宣纸,“唰”这么一洇,一条毛绒绒的驴腿就出来了。多简单!连画画的纸都有很强的内涵性,画画的毛笔也有很强的内涵性。中国人的思维层次是相当高的。咱们平常习以为常,你要与西方直通通的外国人比较起来,你考虑考虑:中国人同徉一个事,想的干的说的写的……可以完全不一样。因为中国的祖先们太聪明了,他知道这种内涵性的东西。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特点。
一中国人为什么练气功要“走中脉”?儒家叫“中庸之道”。说的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重事物客观规律性.’要尽量想法使其平衡,使其稳定,那么客观事物间的规律性才能反映得清楚。你不稳定,他也不稳定,结果就不能够完全清楚地看清问题。所以中国人要走“任督”二脉,即“中庸之道”。只要小周天一通,“百病皆无”,内脏经络气血运行就都平衡了。因为中脉是个对称轴。左右两边对称,能产生平衡,只要生理功能衡定,就不会有病。
读书也是一样,为了提高读书效率,就不能对大脑产生干扰场和干扰因素,必须使大脑始终保持在清醒状态下。所以中国人读书都与西方人不一样,中国人一般读书是竖着看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顺序,读完一行向左只挪一点点,注意力较易集中.总是这么平衡,让你两个大脑疑加寸处在左右对称平衡状态,不产生横向干扰因素。西方看书是这样的:(左右平动)眼球的视运动是左右来回晃,一会儿就疲劳了。是不是这样。不信你可以体会体会,着竖版的书和看横版书,你自己读,从读书效率上讲有很大的差异。说句不好听的话,你的头在不断地左右晃动你晕不晕?一会儿就晕了生这就是生理特点。中国古时候很注意研究这种东西。你这样上下点头的话,就不容易晕,因为大脑半球只是分左右两半,上下的运动对左右的平衡是不容易破坏的。左右摇头时,就很容易破坏大脑平衡而产生晕眩,平衡很容易被破坏。你试一试比较一下。所以,中国人干什么事情都是非常严格精细。
(五)研几人微
有人说中国的思维方式是“不管细的”,“‘易经’只管粗的不管细的。”那么《易经》讲“研几”。“几”是几个的几。就是研究那些最细小,最微小的变动情况。这也是“易经”的一个重要思想。怎么能说是不管细的、不管具体的东西呢。所以它叫“唯几、唯深、唯神”,是研究每一个细小的变化,深入地研究这些变化,掌握其规律,运用这些规律而达到出神入化的水平。谁说它不管微小的东西?最近几十年,杨振宁、李政道也好,还是汉森堡、玻尔也好,他们的物理学成就不就是靠《易经》的思想得到启示的吗?他们是研究什么的?是研究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等,那不是在研究微小的东西吧。谁说中国的《易经》是不能研究小的东西的?它就是由研究小东西开始的。因为任何一个大的事物,总是电最微小的因素,最微小的信息,最微小的东西逐渐发展起来的。实际上中国人是最注意研究先兆的.就是事物刚刚一开始时的那一刹那的变动、抓住了这一刹那,就能掌握整个发展的规律性。这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不要等事物发展大了再去“应付”,那就不行了,来不及了。中国人在医学上叫“预防为主”,练气功的目的本身也是预防为主,不生病为好。“上工治未病”。病还没有来,就给它截在那儿了。那你怎么知道他要得什么病了?就是因为通过观察他微小的变化、预测这种变化将要产生的危害及结果,于是从“摇篮”时期,就“按住”它,使它发展不起来了。这就是中国人研究客观事物的方法,是从微小的事物运动来开始研究的。
中国的思维方式是非常讲内涵的,讲层次的。你看佛家也好,道家也好,儒家也好,现在外面练气功的争“这个功法好”也好,“那个功法好”也好,到底谁的功法好?我说谁的功法都好都不好。具体的一种技术是“雕虫小技”,若掌握了一种宇宙观、方法论,在其指导下,你可以创造出无数种功法或技术。中国的佛家讲:你要怎么来重新认识自己,你思想所处的层次不一祥,结沦是不一样的,刚才讲了“琴棋书画”的内涵性。内涵性思维要讲层次。你的思维层次处在哪个层次上,处在哪个阶层上,所认识规律的深刻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六个爻可以表示一个系统中间的六个层次或六种位置,甚至六种状态等等。一个卦可以代表一定的范围,一定的范畴一定的层次等等。不同层次上同样的事物表现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佛家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能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事物,“空”:是能感觉到,但看不见的事物。就如这个杯子,看这个杯子,有没有形象呢?有。一看,“哦,是个杯子。”马上就产生了杯子的概念,语言上也有个名字,叫“杯子”。因为你还没有判断出来他里面盛的是什么?若盛茶则可以叫“茶杯”;盛水则叫“水杯”;盛酒还可叫“酒杯”;盛凉开水又可叫“凉杯”等等杯子的各种名字。但是它总还是有个抽象概念——杯子,这就是“杯子”。有人说:“这不是杯子,它是釉质和铅矾土。”你也不能说他不对呀,因为这杯子的确是由釉质和铅矾土烧制而成的。这位说:“这是元素。”那位说:“不,是原子。”这个说:“是原子核,电子。”那个说:“是基本粒子。”等等,你说他们说得对不对?我说:“都对。”不同层次上就有它不同的特点及名字。你说这杯子从整体上讲还有名字吗?这就没法说了,因为你从这个层次上说,他从那个层次上说,就讲不清楚了。所以在研究事物过程中,不论是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往往有很多概念不清晰。比如参照系问题,本来是研究这个参照系的规律,有时把这个参照系的规律用在别的参照系里去了。我看这个参照系的规律也可能适合,也可能不适合,就是因为层次不一样。站在不同角度说不同层次的话,则很难达到统一。所以往往容易把某些概念搞混了。中国古时候非常注意概念的层次问题。比如还是“杯子”概念。这是个“杯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说它有没有名字?它有名字,就看你站在什么层次上讲了。说它没有名字,总体上讲就是没有名字。就看站在哪个角度哪个层次上看啦。所以,中国人喜欢在任何层次上都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规律,而不是只站在某一个层次上“说话”。比如:我——张老师,肝不好,就看看肝有什么毛病,研究肝时已经没有张老师的概念了;当看到了肝的具体毛病时,肝的整体的概念己经没有了;进一步再研究肝的局部毛病时,发现是肝的局部的这部分细胞有问题;细胞有了,而局部的肝脏概念又没有了,接着细胞下面是核酸,核酸下面是元素、原子……最后是基本粒子。“张老师”也是基本粒子,麦克风也是基本粒空气也是基本粒子……哟,大伙都是一样的!所以中国人说,当你认识到太极那一点的时候,则是认识到世界万物总体规律性的时候,就进入了“空无”。什么叫“空无”啊?大伙都没有区分,都一样了,那不就是空无了嘛。所以在最基础的构造上,没有人之分,也没有麦克风之分,也没有摄像机之分等等。大家都是一样的。你要“说话’就建立在这个共性的基础上说。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方法。现在西方也在研究基本粒子,也是找任何事物的共性东西,这一点跟中国古时的思想是一致的。
当你注意力没有注意到任何事物时,是一种“混沌”时期,是一种模模糊糊的东西,因为你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任何事物上。只要你注意力一集中,或想到或注意到某一个事物的时候,就要看清其形象。你若要看清楚形象,这个形象就要和周围的事物进行比较才能看清楚。若将其和周围的事物相比较,首先要确定一个事物的“对称中心”。这就是“无极生太极”。即从没有注意任何事物或观察任何事物时候,到突然想观察任何事物时,那么首先要找对称中心,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两方面结合组成的,所以用以2为底的幂来表示,即20=1,2的零次方等于1,就是“无极生太极”。即坐标原点。“太极生两仪”。21=2,2的一次方等于2,“一条直线两个顶点”。那么一维空间不够使,则进人二维空间,就是“两仪生四象”。22=4,2的平方等于4,即二维空间,一条直线横着一拉形成“一个平面,四个顶点”。“四象生八卦”。23=8。2的立方等于,即三维空间,把平面横着再一推变成一个立方体,“一个立方体,八个顶点”,这就是我们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这是坐标系的确定。此时只是确定了“实数世界”。从数学上讲,字宙构造应该是“复数世界”,是虚数和实数的共合体。可是我们在中学学到虚数时,一看到-1的开方或士i时,便写“此解无意义”,将其删掉了。这不好,恰恰将其高维层次的东西删掉了。24=16为四维空间。25=32为五维空间,26=64为六维空间等等。四维空间只能看到卑而无实体。就像二维空间,只能看到三维空间的象而看不到三维的实体一样。比如一个平面的外面有一个球体向其靠近时,平面上是看不见的,但是球体刚跟平面接触时会产生一个交点,这时平面上的“人”就会看到了,哦,这是个点.当球体从平面穿过时。平面上所观察到的是由点到一个小小的圆,逐渐变成大圆,直到此圆直径跟球体直径一样大,此圆直径又开始逐渐缩小,最后又变成一点,直至消失。这就是球体穿过平面时,平面上所看到的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平面上只能看见投影面上的象,而始终看不到实体是移体。同徉到了四维空间也是一样,我们在三维空间看不到四维空间具体的实体,只能看见它的“象”。这些就是中国古时讲的“虚数世界”。“虚数世界”因为层次高,是高维空间。所以对低维做功就非常容易了。同时有许多概念就不同了。比如:“意念致动”,为什么特异功能者用脑子一想,那东西就“跑”了,就不在这儿了?并没看见使用任何力量。现在西方的物理学家回到生物体上来找出路的原因之一是粒子再往下研究的活,他需制做的加速器,其速度也好,压力也好,温度也好,要达到理论上所要求的那个能量,是很困难的。捕捉信息的设备就更复杂,更困难了。总之中国古时就是这样研究问题的。我把它叫“虚数和实数世界”的多维空间和层次的方法。
气功本身就是把你“虚静”存在的四维、五维、六维那种存在形式开发出来。其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这种高维形式。我们平常研究问题或研究某个事物时,先通过眼睛看这个事物的电磁波形象,发现它有个场在这,如果改变场的结构则同时也改变了粒子本身的结构形式。中国古时懂得先研究场之间的规律性,利用场之间的规律性而达到改变这个物质的实体结构。有什么样的场就有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这是中国古时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然这是我的解释,我的体会。我的这个场的概念比现在的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等场的概念深广一些。任何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存在一种效应,通过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媒介传递某种场的效应,互相传递某种能量及力量,这就是“场效应”。
比如说我们是不是落后啊?我们的确在某些方面比西方有些经济科学技术落后,但生态平衡的破坏呵,污染呵,人类生存的条件等可能还好一点。1986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个数据,“人类若按现在发展的速度发展下去,2030年地球将面临没有淡水的危险!”离现在只有40年了,人类没有了谈水怎么能生存?!为了弄淡水,就得消耗别的能量,生态进一步要遭到破坏,地球上人类就没法生存了。这是人类由于没有深刻认识自己,而在自身以外找生存手段,结果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为什么?由于西方世界没有长远观点,就事论事,以竟争为主,什么发财就搞什么,至于后代生存条件等这些长远的东西不能从根本上去管。中国不是这样,看到某一点的同时,就要看到全局,首先照顾大局。中国的思想方法是:首先考虑大系统,不是自我性,而是宇宙的整体性。就如中国人的姓是放在名字前头的,我是哪个家族的一份子;是哪个家族遗传下来的,我就要尊重这个家族的整体利益;我就有这个家族的共同特性等等。所以你从一个姓氏上基本上就能知道某人他的脾气秉性,基本素质。为什么?因为他受这个家族的遗传影响,这个家族就是这一类脾气秉性的遗传特点,他的家族成员都会带着这些因素。例如我是这个家族的一份子——张家的那个延生。西方往往不是这样,而是“延生,张。”整个家族得服从我的愿望,整个家族的利益放在我的后面,我不用尊重它;我要求的是自我性,我想怎么就怎么。好幺,要想找到张延生,先把所有的延生找来,“哪个是张家的延生?”,“噢,我是。”很费力.要是到张家去找,“你家延生在吗?”“在”。这不就完了吗,马上就能找到。多简单。他不,他把延生都找来再说。
中国的数学很有特点,它的加法是先从高位向低位相加。因为第一次相加时,不牵扯到进位问题,最容易正确。所以,它首先保证第一位最高位的正确性:比如9876与9634相加,第一位9+9=18,就是在下面相加时8+6=14进一位是18+1=19,它错不了,首先保证大局是正确的。要错就下面位置,错在局部。我大局不错,大数上不错。往上加8+6=14进一,就算刚才写成8了,但它万字头上的数并没错,还保证是1。西方就不是了,第一次进位就在个位6+4=10,这个很容易做,第一次进位不牵扯第二位的进位问题,不产生干扰因素。所以第一位很容易正确。要幺不错,要错就错在高位上。所以它要错就是大局错了,具体上可能都很好。所以,最后科学发达到今天的同时,人类的生存条件恶变了,生态平衡被破坏,环境被污染了。前天电视上讲,拉脱维亚,那有很多化学工厂,它现在四个新生儿中间就有一个由于受到环境的污染,生下来就受疾病死亡的威胁。为什么呢?就是他的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但是这神思维方式有没有好处?它有它的好处,它可以把局部搞得非常清楚。哲学思想是:“至精微”。任何事物最细小的变化规律性,它都研究到了。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方法是:“至广大”。我们现在走的道路是将这两个规律性结合在一起,叫“至中和”,叫“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道路。这就是思维方式、方法所产生的效用。
中国古时候的封建社会两千多年,不管是哪一个民族都能被这文化所同化,都能接受这种文化,同时也害怕这种文化。但为什么现在我们老祖宗的东西被割裂了这么多?就是因为,第一,由于落后民族的侵入,这些高层次的文化它不理解,没有继承下来。第二,就是这些文化太高深,太厉害了,统治阶级怕它,把它割裂了,不准百姓学。从秦始皇开始,他为了祖祖代代做皇上,你“能掐会算”,知道他每天怎么祥,那要皇上干吗,所以“焚书坑儒”,把这些“术士”,这些掌握预测规律的人都给杀了。由于政治环境的严酷,使得掌握这些技术的人都偷偷摸摸在家里搞了,不能公开出来了。因此慢慢地就形成了单传、秘传。如果他死了以后,就容易失传。这样,很多中国的传统东西失传了,割裂了。不是说没有了,是割裂了。再加上清朝洋务运动以后,被洋枪洋炮打怕了,到处是洋布、洋面、洋火、洋烟、洋油、洋车、洋酒、洋钱……什么都是洋的结果,就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了。一切都是别人的好,民族的东西没有了。一个民族是以它的民族的科学技术、民族的文化而发展的。假如这个民族的文化全部没有了,这个民族也就名存实亡了。说什么政治啊、经济啊、改革啊.找看都谈不上了。所以,你这个民族所以能够跟别的民族有区别而站立在地球上,是有你民族特点的科学文化存在的结果。
有些人就是忽略了传统的东西。你想想清朝洋务运动,咱们被打败了。是什么原因?什么打的咱们?洋枪洋炮啊。洋枪洋炮是以什么为基础的?是以火药为基础啊。火药是谁发明的?我们老祖宗发明的。我们发明完了,我们不去利用开发自己的东西,人家开发运用了,来打我们,那怨谁呀。是啊,不是说我们没有好东西,这是最好的东西,你洋枪洋炮要是没有火药为基础的话,它是没法成为洋枪洋炮的。那么人家千里迢迢的,咱们有长城,他们不经过长城来,而坐船,从老远大海里来,怎么没有迷航到我们这里来啦?他有罗盘指航.罗盘是哪里来的?我们老祖宗发明的指南针。你不去开发,不去使用,人家开发了,使用了。为什么?那个时候—清朝时期就开始对传统文化不重视了,所以自己的好东西得不到开发使用,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军队指挥官的战刀砍上七、八十个人的脑袋也不卷刃。他这个刀是怎么造出来的?就是按明朝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那本书里的“擦生技术”制造的。日本打造了一些小土护子来研究“擦生技术”。中国的这个钢为什么能抗软也能抗硬的?他就按着中国的传统方法,用土炉子打造,用生铁水打进一般金属钢的表面里“擦生”。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分析表面的这层金属是什么结构,按现代化学结构分析研究后,按其金属结构比例炼出这种钢。这是受了我们传统技术的启示.50年代日本有个“一步炼钢法”,从生铁炉出来的生铁水直接进入钢炉进行冶炼,再炼出来就是钢。过去都是分开而步完成的。而这种技术《天工开物)里都有记载。实际上“一步炼钢法”就是《天工开物》里的技术,但日本却拿着“专利”。
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的东西都是很好的。我我们自己往往不了解不重视。因为历史的割裂造成不了解,也就不知道其被割裂开了。中国古代有没有高科技的东西?我说,虽然几千年看起来很长,可是古代的有些发明到现在还是高科技的东西。咱们大家都知道越王勾践。那是春秋战国时期了,最近在他的墓中发现一把他的铜剑。那把铜剑在地下埋了几千年了,可现在拿出来一点都没生锈。可是现代的不钢如果埋在地下个把月还生点锈呢。那么就表面保护工艺来讲,是不是可以跟现代的表面保护工艺相媲美呢。我们假如把这种技术开发出来,铜这么活泼的金属在潮湿的地下埋了几千年都能不生锈,这个表面保护技术够先进的吧。再看马王堆汉墓中老太太的一件纱衣,一攒就这么一把。现代的织纱工艺不过也就这样吧。那是什么时候?那是汉朝时的水平。就从工艺技术水平上讲可以同现代的织纱工艺相媲美。当然从机械化生产、大工业生产数量上不能同现在比了。所以,我们把人家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引进来。咱俩再看看章怀太子墓壁上的人物画,秦始皇墓前的兵写俑,你再看看那人物的构形比例,起码与毕达格拉斯、“黄金分割率”的美学观点是一致的。我看比例是完全符合的。当时我们没有这个理论,但是我们有《易经》这个理论指导,也会出这样好的作品。
(六)整体系统易变规律
现在开始搞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你看看我们的中医诊断学,从你穿什么衣服,一看就知道你有什么病。这不是信息论吗。那么我给你治病,我从你情况出发给你全身调整平衡,我整体看你这个人。这不是系统论吗。而且我不光看你本身,还从你的环境情况:如天气的情况.与大自然的情况之间的关系等来诊断治疗你的疾病。这不是系统论吗——大的巨系统论。治疗时通过大系统的改变来治疗你的疾病。这不是控制论吗。所以自古以来我们就有这种理论。不过提法不同而已。
1.易经系统层次
《易经》这系统有多大呢?(参看《周易大传》说卦、序卦、杂卦)。它的适用范围有多大?往往现代西方的理论和技术适应范围有一定界限,但是《易经》的系统是相当大的。它适用这么个范围:“其大无外”。你说你是“巨系统”,我比你还大,我大得外边不能再大了,没有再外边的了;又“其小无内”,没有比我的系统再小的系统了。适用范围就这么大。什么道理?刚才讲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是非常复杂的,要想找出他的规律性是不容易的。中国人靠着一种分门别类的方法,即《易经》讲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事物,分成八个大类型。比较这八个大类型之间的规律性,找出事物“共通”的规律。这个“共通”规律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
《易经》还有个思想叫“不易”。什么叫“不易”?“变易”本来讲事物是变化的,怎么又不变了?“不易”是说它的根本的道理是不变的。它的本质规律是不变的。这又是中国“易经”的哲学思根方法之一。所以再大的事物是这个规律,再小的事物也是这个规律,因此它的适用范围是很大的,有些人觉得不太容易理解了,在那本《易侠》的书里介绍了这些理论。西方一些杂志、报刊上也介绍过。比如书中写到那人跑到柿子树底下抽烟去了。柿子“啪”掉下来打在他右侧后腰上,我说:“你们单位的头要下来了。”确有此事。西方哪门科学研究柿子打腰跟人事关系有联系?他们没有这门科学。因为,它的研究方法本来是割裂性的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它把各门科学共性的规律串起来是困难的。中国本来就是大宏观系统研究问题,本来就是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于世界之中的,都是互相联系着的,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受大自然的制约存在的。所以,我们随时随地不能忘记整个大局。为什么柿子掉下来有人认为是偶然的现象?这个偶然的事件怎么能代表规律性呢?中国古代哲理是由古代的“研几”“研”出来的。一切事物不论再大、再小,只要它发生了,都有它发生的必然性规律性,往往不谈偶然性。为什么?因为强调“偶然性玲、“碰巧了”、“下不为例”,往往原谅自己,不去抓住研究事物的细小变化,通过这个细小的变化的研究,找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就不容易抓住事物的规律性。所以说,中国的这种研究方法是一种非常严格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它不允许产生侥幸心理。所以《易经》是研究必然性规律的。它承认不承认有偶然性?承认有偶然性,但并不使用偶然性的这种概念。为什么?某个事情已经发生了,就有它发生的必然规律性,任何一个细小的东西都不能放过。因为《易经》讲“研几”如果这点东西放过去了,它慢慢的会发展变大的,到时候是收拾不了的。所以它是非常严谨的哲理思想。
中国的研究方法是整体性的。比如大家站在这,为什么柿子专打他而不打别人?就因为他带着他单,位人事变动的这种场,他带着这种信息。那么在这个时间、这种场合下.他与柿子之间必然产生这种运动,而别人没有这种场,所以与柿子之间就不会产生这种运动。这是很自然的结果。
再举一个例子。就我而言,为什么通过我身上表现的一切,可以发现你们每个人的特点,我们每个人的表现都能说明我的问题呢?因为在这瞬间的时刻,宇宙是这种结构形式,虽然每个人在每个人的位置上,各有各的表现,各穿各的衣服,各有各的形象,各处在各个的状态情况下——瞬间的情况下,所对应的这种状态。这种状态下,事物之间相对都是稳定不动的:从称这到这位同志之间的层次、规律也是不变的;到那个同志之间的层次、规律是不变的;你们相互之间,这些个层次也都是相对不会变的。你们也是这样,找到我,就能找到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找到你,也可以找到其它任何一个人,也能找到我。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着的。比如有的同志问“我明天调工作行不行?”他问这事情时,那边有个男同志往那边走,起上一挂,破译出来,则他调成调不成、人事关系等等就全都有了。为什么?他是不在这种场合情况下提出的,那么这个人产生的是这种运动,那人产生那种运动,都是跟这个问题、这个事情相对应的。在这种场及场力和作用状态下,必然提出这种问题。这都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呼应的结果。所以《易经》中有个“应、世”,“体用”,表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所以整体性要通过一定特定的时间来研究的。这个宏观整体性特别强,非常有意思。开始我不理解.怎么他往那里走,这人的事会跟他有什么关系。而且,通过他在这,说别人的事,也非常准确。这是怎么回事?我就琢磨了这个事物在瞬间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看作是相对定死了的。在这种场的作用情况下,它存在于这种场中间,就能表这种规律。换了时间,这个人所在的场及其位置变化了,规律也就不同了。所以《易经》“蒙”卦卦辞讲:“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读,读则不告。终吉。”意即第一次来求卦时最客观,因为没有任何干扰,就比较准确。再往后,我不信了,加上主观意识了,干扰了客观性,就不准确了。所以主观意识对《易经》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干扰作用。我体会了这一点:就是人认识事物所以不能够认识清楚,就是先入为主的思想产生了干抚场,干扰了思维场对客观的认识。《易侠》书中举了聂卫平与木野那场棋例,就是因为我带了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识才判断错了。实际上卦上出来是聂赢的,但受其情况介绍人的思想干扰,觉得聂有点不利,带了主观唯心成分,于是判断错了。非常有意思。往往你越不熟悉,越不认识的人,推卦越准;越熟悉,特别是自己的事,往往不准。所以历史上所有算卦准的人,没有发财的。为什么?因为一牵扯到自己,主观上一种欲望、愿望使其不能客观地看问题,干扰了认识的准确性。为自己很难尊重并使用“易”卦。这是个大公无私的东西,完全是为人民服务的。咱们需要的不是算个人的吉凶、祸福。你的吉凶祸福有什么了不起的?你都不过是大自然中一个匆匆过客,百八十年的臭皮囊,跟一百五十几亿年宇宙的长河是没法比的。有人说:“我能改造世界!”“人定胜天!”那只是一种愿望,也是一种狂妄,你能够把大自然一部分规律认识清楚就不错了。你“人定胜天”的结果是生态平衡的破坏及生存环境的污染,使自己都没办法生存了,这叫胜什么天!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先看大局,看我处在大自然及社会的一种什么位置上,然后再看自己,决定自己行动的取舍。从《易经》里举两个例子:“干”卦 上边两爻代表天,下面两爻代表地,中间两交代表人。从干卦的卦辞里看:初爻、二爻“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反映的是地上地下的事:三爻四爻是“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或跃在渊”——君子的事,代表人的事;五爻上爻“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这是指天上的事。
就一个事物讲,天地人是怎样来分的?六个层次,代表六个不同的位置,六个不同的范畴。一个卦代表一类系统,爻代表在这类系统中你处在不同的位置上则规律是不一样的。所以“易经”讲:第一爻“起初难知”,一个事物刚刚产生的时候、是很难预料其发展的。第六爻:“其上易知”—事物向相反方面发展的时候,即盖棺定论的时候,因为你一辈子的事情都表现出来了,表现得清清楚楚,这个时候就可以给你明确地下结论了。中间这几个交就有意思了:“二爻多誉”。因为所有的基础卦都是以三个爻为一卦的,又因为二爻在下卦的对称中心上——是核心。同理五爻在上卦的核心。所以二爻与五爻有共住的东酉,能相互呼应。五爻为尊位、为君王之位。二爻跟五爻相呼应、是有联系的。就如“有后台”,虽然你在基层当“百姓”,可一些当官的拿你也没办法,害怕你。所以在卦里,这一爻一般多是些好的美誉的爻辞。因为有人保护着他、惹不起他,所以“二爻多誉”。但“三爻多凶”。为什么多凶呢?你想想人生活在地上,地球上不管是火山爆发、或者是地震、或是地球上一些其它生物对人类的危害,都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很大。所以这一爻是最凶的。大家都知道文化大革命中搞具体工作的,如车间主任啊、教师啊、辅导员啊等等,首先最倒霉了。因为直接跟下层接触的就是这些人,人们最了解他,上面的压力又压着他,老百姓又不满意他,最后矛盾都集中中在他们的身上了。所以“文革”一开始就挨整。“四爻多惧”:比三爻要好一点,因为层次高了,官也做大了点。三爻若是科长,四爻就升到处长了,处长能管着科长。“多惧”:即畏惧。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过日子,下面那么多老百姓挤着他,他又离着君王(局长)尊位很近,天夭在当头的眼皮底下,稍有不注意,“欺君之罪!当斩!”你说他能过得好日子吗。所似在单位中最难受的往往就是中层干部。人处在天地之间,也是这种特点。上面是天:干旱了、酷热了、大寒流来了、打雷下雨了、刮风了……都可以造成人类的死亡。所以古人要不断地观察天象,认识其规律,顺从其规律,以利于自己的生存。因为你不可能胜天嘛。所以四爻多畏惧。很多四爻的爻辞都是畏惧、犹豫不决的辞。五爻就不同,它是尊位、君主之位。因为一、三、五为阳数。五爻3阳数中最高最大数,所以最好——君尊之位。所以这爻爻辞多功及好的辞较多。到了这六爻上,就是“顾问委员会”了。古时叫“宗庙”,老前辈、老祖宗,已经不掌实权了,没有什么实际力量了。但是有些经验可以给后人以借鉴和帮助。这说明你到了开始向相反方面转化,快亡的时候衰老的时候了。
总之从整个卦的层次看,你处在不同层次不同地位其特点是有差别的。这个哲理从人事上就表现出这样的规律。从一个事物的产生、开始、发展、壮大、到死亡及死亡之前的整个过程,都是通过这六个爻可以表示出来。六个爻表示的就是这么一个哲理。
咱们学的爻辞,都是古人利用《易经》的这些哲理判断指导事情,判断正确了,感到很兴,就记在每个爻的后面了。有时候一个爻用过了几次,在其后面的爻辞就记录了几个事情。现在有些人“考古”,总想把这几个事情联系在一块。但那是对几个事情的记录,又不是同时发生的事。所以在解释爻辞时就闹出很多笑活来。比如马王堆帛书《易经》、安徽华阳木、竹简《易经》。还有江陵战国楚墓的竹简《卜筮记录》等上面已经有了记述了。明确的说明爻辞是当时算天时、还是算农业情况、还是算身体情况等,都注明了。在汉朝以前,有这种卫惯:利用易《易经》哲理判断事物,判断正确的,就把对应的具体事记下来。现在有些人利用《易经》知识判断事物,非要按着爻辞去解释,认为那个辞是不可动的,那就麻烦了!如师卦,上面是坤卦 ,下面是坎卦 ,是描述出师征战的卦。那么三爻的爻辞为:“师,或舆尸,凶。”出师打仗打败了,拉着一车车的死尸回来了。(或:一趟趟、来回的意思,舆车的意思)。若别人要问:“张老师:你看我明天结婚怎么样?”或“你看我工资能不能调上去?”或“明天考试能不能及格?”等等。正好算出是“师”卦,也变在三爻上。那么你考试不及格,也不至于考得一车车的死尸回家来了,你自己自杀了,也不能别人陪着你一块死。就算你结婚时不顺利,新娘子和你被撞死了,也不可能撞的一车车死尸回来呀。你没长上工资,那也不至于拉着一车车死尸回来了。这些事情都不大可能发生。变在三爻上不过是表示不好、不吉利。按《易经》哲理来讲,处在这个位置上就不好,“三爻多凶”嘛。如果变在这个爻上了,那也只能说明考试成绩不好;或结婚不太顺利;或判断你的老师疾病呢、只能说是病重了,病危,不太吉利。应该这徉去判断去掌握这种哲理和思想方法。这就说明了,不要“死扣”《易经》的辞。辞是帮助你理解卦爻之间辩证哲理关系的,记住它们之间的辩证哲理就可以用了,不要“死于句下”。死扣辞句,《易经》就没有生命力了。因为古时候人们用它是记录实践的具体事,你现在不一定会发生那,种事。
自古《易经》往往被统治阶级用在管理国家大事上,非常准。往往一点都不带差的。什么时候最准呢?就是没有任何主观意识和个人意愿起作用,完全是大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时候。一旦你主观意识可以起作用的时候,你非要违背它所指出的规律,结果往往是不成功的。
2.先天八卦系统
那么《易经》整。体宏观大事可以管,小事能不能管?也能管。中国人研究的是相对稳定,相对平衡系统的问题。举个例子,先天八卦,本来都应该是向心的,但是大家很多是初学者不熟悉卦象,所以咱们摆平了看容易认清楚。这叫“伏羲八卦”,又叫“先天八卦”(传说是伏羲时期开怡创用的),有的叫“先天易学”,有的又叫“先天易经”,不管怎么说,它的排列阵序都是这样的。
“八卦”是由河图、洛书演变来的,河图、洛书与古代的祭天格式有密切的关系。河图结构在半坡村遗址中就有其显现。最开始是用整条鱼祭天,所以那时的器具图案形式大都是菱形花纹(  )后来可能因为将大量的鱼肉都用来祭天“太可惜了”。所以,后来祭天的河图阵式就只是用鱼头了。对应当时的器具花纹三角形的就多了( )。
可是,追溯到那个时候大概是六、七千年以前了(母系氏族后期)。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就懂得用数学模式来描述事物的规律性了。所以有人把它叫做“无字天书”。其上面没有字,只有河图、洛书两张图形。主要是几何数学模型(通过“结绳记事”归纳出来的)。它里边的数学看理关系特别多,而且和现在的数学不一样,计算起来速度相当快,它与现今的数学的规律不太一样。现在没有时同讲,大家回去慢慢地自己去看,去学习。
那么先天八卦从数理上讲,它描述的是一种什么规律?
看着数字的关系:12345878将其按顺序连起来,这是什么规律?这是波动性,它描述的是一种波动性的规律。先天八卦描述事物本源的东西,它带有先天性的东西,是以波动性为主。咱们讲“中庸之道”,看一下太极图,所谓“中庸之道”是既不阴又不阳,不偏不依的。那么不偏不依是一条直道吗?唯一等于中性零的,即不阴又不阳的,就是这条波动线所描述的规律〔如图19〕。这就叫波动性。
 
波动性是不分阴阳的。因为你往曲线的左边一偏就是阳的,往右边一偏就是阴的。所以阴阳和合的地方,即不阴又不阳,阴阳都能共性接受的,就是这个波动性的规律,共振原理,心心相应。咱们讲大脑中的α波与客观事物自身的波共振,你就能接受下来了,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有的人在这方面有灵感,有的人在那方面有灵感。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你觉得麻子不好看,有的人他就喜欢麻子。因为他的大脑a波与这种形象产生共振,他就觉得好看。每个人对美的概念不一样。由于遗传上各人大脑中的。波共振频率及波形不一样、所以他对美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波动性,但从太极图的整体来看又是粒子性。所以玻尔在丹麦受封时他特意选了“太极图”做为其族徽的图案,就是为了说明他是受了“太极图”的波粒二重性的影响——即粒子性,波动性合一界想的影响发展了“量子力学”学说,所以得到了诺贝尔奖金。对这个图(先天八卦)来讲也是一样,是波动性的东西。
什么东西都要看他所处的系统,就这个(先天八卦方位图)系统讲,内部的传送形式是波动性的。从整个系统的外部来讲是什么系统呢?先从数学上看:1+8=9,2+7=9,3+6=9,4+5=9,相又的方面来讲是个稳定系统。(图20)
 
再看看卦画的阴阳整体结构:上面是三个阳爻( 干卦),下面是三个阴爻( 坤卦),两者碰在一起,这是不是中和了——合在一起,即不阴又不阳。“九九归一”了。所以就这一结果来讲就没有“太极”了,没有太极就不分阴阳了吧。因为它一共只有八个卦嘛,从干一开始轮排到坤八,轮完了八个卦。第九卦还是从干卦(第一卦)开始。所以说:“九九归一”。接着看左边卦:外面是两个阳爻,中间一个阴爻(离 卦),右边卦:外面是两个阴爻,中间一个阳爻( 坎卦)也中合了;左上卦:上面是一个阴爻,下面两个阳爻( 兑卦),右下卦:下面是两个阴爻,上面一个阳爻( 艮卦),中合了;左下卦:上面是两个阴爻,下面是一个阳爻( 震卦),右上卦:上面是两个阳爻,下面是一个阴爻( 巽卦),中和了。其构成了中和稳定不变的相对稳定系统。
从系统来讲,本身相对稳定,内里按波动性传递,所以说先天八卦研究的是波动性问题,事物本原的规律。若用波动性的概念就比较容易认清。我创编的“振动功”以及激发人体特异功能的方法,全部是用频率“共振”。一“共振’就受激发,就能够被“接受”下来了。大脑也在释放不同频率的波,只要共振就能够刺激大脑神经细胞兴奋而被接受下来,所以能够出各种功能,因为每个人各部分的固有频率不一样,同洋一个频率,与不同人的不同的部分“共振”所迭加出来的感受也不一样,所以功型也就大不一样。3.后天八卦系统
那么再看看后天八卦。后天八卦与先天八卦的方位结构图就不一样了。位置完全没有一样的,全变了。实践证明,先天八卦的准确率在95%以上。后天八卦的准确率在70---75%,它的准确率下降了。为什么?因为它凭眼睛认识感受世界的规律性。描述的是眼睛所能感受认识到的规律。就说先天八卦吧,一般人由于没有练过功,其结构是看不见感觉不到的。必须将其转化成三维空间的具体的实体,能使眼睛受到“刺激”感受下来。这种眼睛所能感受下来的规律性就演变成了后天八卦,它在这个演变过程中间丢失了一些因素,由于眼睛本身的感受范围较小,它的准确性就下降了30%左右。
 
后天八卦的数字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五土居中。”这叫“九宫八卦”。八卦分了九个区,中间一个区,外面是八个区。任何事物都不应违背这种结构分部规律。横着套用,竖着套用都行。那么,再看一下它的数字关系:一到二、二到三、三到四、四到五、五到六、六到七、七到八、八到九、再返回一。这是属于“碰撞运动”。带有粒子性,好象“布朗运动”一样,也就是粒子性规律。从数的结构上讲:纵向看:1+9+(中)5=15,13+7+(中)5=15,2+8+(中)5=15,4+6+(中)5=15,相对方向之和是15;那么横向看:4+9+2=15,3+5+7=15;8+1+5=15竖向看2+7+6=15,9+5+1=15,4+3+8=15。横平竖直相加均是15,所以说它是个相对平衡稳定系统。(图21)
从其卦爻结构讲,除“四正”的四个卦是对应中和的外。其它(四隅)卦的结构是不平衡的。那么只有靠数字间的“碰撞”顺序达到外部平衡稳定,使整个系统达到平衡。
从卦画结构看左上巽 卦。两阳爻一阴爻与右下干 卦,三阳爻,中合掉一个阴爻,还剩四个阳爻;左下艮 卦一个阳爻二个阴爻与右上坤 卦三个阴交,中合掉一个阳爻,还剩四个阴爻,所以就不平衡稳定了。那么怎样才能使其整个系统平衡稳定呢?那只有靠系统内部的传递效果了。通过它 到它 们(即 再回到 )之间的碰撞,依靠它
们传递带动下把不平衡因抵消掉,还形成中性结构,即不阴又不阳系统。所以这个系统要求研究相对稳定相对平衡。
任何一个事物,只有处在相对稳定相对平衡的时候,才能够认识清楚它的规律。而且这个系统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系统。用在哪里都行。比如就整个中国大陆来讲,古时候以河南中原一带做为中国大陆的中心,故从此地开始,往南走,离为南、为目、为明、为丽、离中虚等等。往南方去,越往南土壤越来越红(土壤中含大量的氧化铁、氧化亚铁),到海南岛,下雨后流水都是非常红的;还有一个特点,离中虚,中间是虚的,故而塌鼻梁的人较多,面部中问凹下去了;离为目,离者丽也,南方人眼睛比较好看,双眼皮,大眼睛;离中虚;由于天气热,体质比较弱(消耗太大),所以吃鱼、吃肉、吃鸡、吃鸭、吃虾的…补一下;离者为心,属于热情:如广东请人吃饭时,鸡鸭鱼肉,几个鸡爪、半条鱼、几个鸡腿,一盘烧鹅,来点小笼蒸包、莲蓉包、又烧肉等等,面面俱到。包括社会上、地理上、气候上等等都是这个规律。离为热,越往南走越热,靠近赤道嘛,越往南走离着太阳越近,太阳显得越明亮(离为明),广东、海南一带太阳光很刺眼,往往需要戴墨镜,离 符合往南去的特点。不论是民俗上,还是地物环境上都是如此。
从中原一带往北走,越往北到了内蒙(那时还包括外蒙),坎为水。那里有很多沼泽地。坎为黑,草地下面都是黑色的土壤,坎为寒,越往北气候越来越寒冷;坎中满,北方人表面上好象不懂什么礼貌,但特别实在,与南方人不同,离中虚,南方人热情,北方人憨憨的,来了客人,大鱼大肉大莱。几只鸡,几只鸭,几条鱼,来只烤全羊等等,这样请客吃饭,比较实在,不停留在表面;身体也是比较健壮,内里是实的,外面挺壮,一冬天积攒的能量够全年消耗的。为什么?天气不那么热,不象南方天气热。身体能量消耗的那么多。
再往东边走。震为东、为高、为绿、为雷。从地图上往东看,华北平原、华南平原、华东平原、华中平原绿油油的一片。但震为高,突然出来个“龙头”—泰山,从西面祁连山、秦岭往东过来,直到河南、山东一带都成平地了之后,“叭”!出来个高高的泰山;山东、天津、上海一带容易产生龙卷风。因为震为龙、为风、为高嘛。震为高,长高个,山东大汉个子高点,这种场适合产生这种效果,所以山东一带玉米高粱等往高长的生物特别多,包括些树木,如苹果树、梨树都很好。山东人的性格比较直爽,震为肝,肝火旺,脾气比较急噪一些。
再回头住西走,西为兑金、为毁折、为沼泽,兑为泽,西边有沮泽,盆地也特别多;兑为毁拆,西边断裂带也多;矿产也多,兑为金,备种各洋矿产待别多。新淡一带“白俄罗斯”、“哈萨克"族等,那些民族的人皮肤都是白白的,兑为白;眼窝都较深,兑为泽嘛、凹下去
 
了。总之易卦所代表的的形象都能表示出来。(图22)
中国古代不管是什么图,不论是《易经》的还是“河图”、“洛书”、医学中的“五运六气”等图,所有的图都是上面代表南,下面代表北,左东右西;上还表示前,表示外面,表示上面;下还表示后,表示里面,下面表示下面等等。这个规律永远不变,这是个立体表示方式。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往任何事物上套用都可以。其结构框式规律是不变的。下面讲人体结构时,就可以体会到了。
再看巽为东南。巽为风。我国每年一号、二号、三号等等台风都在哪里出现?福建、台湾海峡,广东东部一带为多,这不是东南方嘛。巽为绳直,福建一带的山都是一条条的符合巽卦所代表的规律性。
再看干为西北。新疆一带,有个天山。干为金、为玉、为结晶体。干为瓜、为木果,所以白兰瓜、哈蜜瓜、新疆西瓜等好吃的瓜以及新疆的杏,青海的苹果等都出产在那里,因为干为圆嘛,一定要出产这种东西,那儿的场适合它们的生长;干为寒,天气寒冷,北半球就容易造成这种东西的生长。干为金,天山也好,昆仑山、祁连山也好,它有天然象苹果一样大的金子,天然金矿;还有玉,有大量的玉石矿;干为结晶体,新疆有大量的结品盐湖。公路很多都是用盐的结晶块铺成的。沙子本身就是很硬的石英结晶体,所以那个地方沙漠也很多;从颜色上看(干为大赤色)沙漠就是黄带点红色的;所以干卦是可以代表西北的特点的。
再看东北为艮卦。昆为山,所以东北地区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两天山脉为主脉,中间有一些如沈阳、长春稍微平的地区,但是丘陵地带多,地势比较高。东北人有个特点:颧骨高,鼻子大的人较多,昆为山嘛;还有一个特点,东北人脸上容易起疙瘩,面部起“壮疙瘩”的人特别多,艮为山吗,他要从皮肤表面表现出来。东北人在性格上比较主观,比较任性,这没有办法,这种场,这种环境就产生这种条件,出现这些现象,它与环境有关系,环境生物(生理)学嘛,必然要产生这种效果。
再到西南方。西南为坤卦。坤主众也;主“老阴”之数;坤顺也。听听西南的话,贵州、云南、四川的话:“格老子!"声音比较重浊混厚;坤为众,咱们国家人口最多的省在哪儿?在四川,有一亿多人口;坤为阴,老阴之数,四川的女同志特别多,这种场产生女同志就特别多;坤主肉。我大学的同学,分到那里去,一到那就容易发胖。而且女同志到那里“发福”的就更多了,环境条件就造成这样的结果;坤又主黄,按理讲,那边属南方土壤应该红土多点,但是到了云南一带,我那次从昆明去石林的路上发现中间有个叫什么粱的地方就是黄土,像河南一带的黄土一样,甚至地势都特象河南一带的情况。坤土本来应在中间位置,可是不在正位上,而在西南位置上但西南基本上也能表现出中间位置的形势。总括看来从整个中国大的结构分布形式都能描述。
小到你的身体结构分布也能描述,现在我们要把你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一个国家了。从人体整体的结构分布来说,后天方位图中 代表头, 为下,代表阴部; 为左手臂, 为有手臂,头 与左手臂 之间是 ,为左肩,头与右手臂 之间是 为右肩;人体左下方是 ,为做腿足,右下方是,为有腿足。若在判断过程中出现 坤卦,表示脾虚,消化不好,浮肿……,基本上不会错的。出现 干卦,说明右腿、右足不好,干为圆;右腿关节不好,膝盖或胯骨、股骨头出引起的毛病。土国出现 艮卦,说明左脚腕上容易出毛病,所以在制病上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比较好的治疗方向及方案。左腿疼与右腿疼在中国古时的辨证施治中是非常注意的,其治法不一样,就是因为它符合我们讲的后天八卦分布的规律。这是从整个全身看。如果你说我不需要看四肢,那怎么看?这时 还为头, 还为阴部; 就为左胁, 为右胁了;就不是左手
 
臂,右手臂了。 就为左下腹了, 为右下腹了;而不再是左右腿了。 为左肩, 为右肩。(图23)。这种对应分布是不会错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系统,在此系统中随便怎么套用都可以。套用在脸上也可以,这时 还在左上方,在左太阳穴一带。比如在此区长痣或起疙瘩了,基本上说明胆循环或功能不好。凹下一块说明可能胆切掉了或萎缩了,胆囊小;起疙瘩,凸出来一块,说明胆结石或胆囊肥大,此区集聚显得比别的地方丰满,说明胆壁增厚或胆管扩张增厚。所以次分布图套在脸上也可以用。如果还想更简单,套在一只眼睛周围也可以用。眼睛右上角 有个疙瘩或鼓出来一块,基本上是脾大。因坤卦主脾。这种方法基本上判断是准确的。最后也可只套用到一个穴位上用。过去历史上讲,好的大夫给病人治病,“药不过两三味,针不过一两针。”就是《易经》帮他抓住了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一解决;其它矛盾迎刃而解,为什么这么说?假如人中穴:直着刺入人中穴,平补平泻,入脾胃之经,往上刺一走气是入心经,往下刺,气入肾经,往左刺气入肝经,往右刺气入肺经……所以在一个穴位上就可以治疗很多的疾病。
4.场效应规律
在研习班中很多同学从来没学过医,但学会《易经》以后,就可以根据来人当时穿什么衣服或姓名等,起一卦,判断其有什么疾病,再把穴位,汤头全变成了卦…,找出穴位的卦与病人的卦一祥的卦,针扎上去就管事(当然不是胡乱扎了,有一足规矩的)。所以说中医理论要再修正,再简化。现在中医理论受西方思想方法的影响,也解体了,也分什么内科儿科等等。中医的治疗方法过去是整体地综合治疗,那时的大夫从“望闻问切,四诊八纲”,领悟了以后,他能开方子,能自己采药,自己制药,自己去炮制,扎针灸,拔火罐,推拿,正骨,按摩一个人全会。所以中医大夫过去的疗效比较好就是因为是综合性的治疗。现在中医也分什么中医科、针灸科、妇科、儿科之类的,把中医分得那么散,最后结果,疗效降低了。现在不光是将完整的中医系统割裂开了,把一个人也割裂开了,不是把一个人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我们中国古代中医是把人看成一个整体的,治疗方式方法只要能与人体状态共振就行。
有时我的学生在看病时,看到卦中的体用关系,若分析到患者的那个卦体克着大夫,这大夫使再大的本事,也治疗不了他的病,然后你告诉患者到哪个方向去,一个什么环境情况下,找一个姓什么的大夫,这大夫是什么长相等等,可能那个大夫没有你的水平高,也没你的名声大,但他能很容易就把病治好了。因为场与场之间有个生克制化的关系。若患者的场与你的场有排斥关系时,你根本就想不到他的疾病情况。与你的场共振不起来,你就没法认识到他的规律性,就判断不正确,因此很难提出好的治疗方案,患者的病就很难治愈。患者与大夫的场共振,马上就接受判断清楚了,按着患者的规律办事,就能治好患者的病。所以说中医治病不在名声大小。有时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种什么作用是说不清楚的。像平常有的人一见面,就想接近这个人,一接触就相处得特别好。有的人一见面说什么都感到别扭,结果做了很多的团结工作,越做关系越对立。为什么?还是场效应问题,他们之间的场不共振,反而有个排斥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信不信,自然规律起着作用。
中国古时候很早就研究了这种规律。但是当时没有“场效应”、“场之间”这种概念。这种概念你的眼睛往往是感识不到的,它无时无刻都在辐射着,起着作用。中国中医学观察到种现象,只是没有观察得那么细致,没能认定是什么粒子,是什么场,什么作用力在起作用,但是这种感知规律它体会到了。所以好的大夫,他一针扎下去,病就好了百分之七、八十。因为你身体的任何一个细胞,任何一个局部都含着你全身的信息,每个细胞之间都是息息相关,都是互相联系着的,能量、力量是可以互相传递和感应的。所以只要方法选择的好了,它的传递效果是可以达到的。
这就是中国古时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思想方法。小到一个穴位,大到中国,他们的规律基本上都能够包含在里面了。这是一个概念问题,不管是横着套用,竖着套用,还是从侧面套用的,它的场都是这样立体分布排列的。
刚才讲的重()卦,它是由上下两个卦组成。任何一个卦都是这样表示事物的:上卦表示上部,下卦表示下部,如人体结构的上下,头、眼足的上下等等。表示的相当准确。过去我没有实践时,没有体会到它的规律性是样的强。
()上外用左前远往大……
()下内体右后近来小……
上卦表示上,下卦表示下;上卦又为外卦,表示外面的事情,下卦为内卦表示内部的事情。若内卦为自己,外卦就是他与外单位、外人的关系,照着这两卦间的关系说不会错,这些关系基本就是这个规律,环境生物学嘛!他是这种卦必然处在这种环境情况下,必然住这种房子,必然跟这种类型的人接触,必然是这种场,这种结果。这种条件是一定的,规律性也是特别强的。再有左为上,右为下;外卦为前,内卦为后;外卦为远、往,内卦为近、来;描述一个事物由远到近及上下左右的全部系统;旁通卦表示任何一个事物向相反方向发展的最后结果是什么;本卦、之卦(变卦)、旁通卦表示原来怎么样,现在怎么样,将来怎么样;反卦表示一个事物从这边看是这种规律,从对面看是什么规律;交错卦表示你处在我的位置上,我处在你的位置上,咱们换换位置会出现什么结果;半错卦表示你不变,我向相反方面发展会出现什么结果或我不变,你完全变到相反方面去,会出现什么结果等等。若能把这些卦象,爻位之间的关系综合起来分析,这一个卦,虽然是六个爻,但在观察事物时从上下、内外、前后各个角度都观察到了,这个事物判断能不准确吗。别看是六个爻,实际上含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它是通过观察分析了相当大的信息量总结出来的,但是当时不是靠统计规律,你要搞统计是统计不过来的。除非讲“人又轮回”啦,“原来有几次文明,比现在的文明文明得多,后来遇到了天灾人祸,人类又从新开始了。”除非这么说,有没这种可能性,有这种可能性。
但是我觉得人本身很多潜在能力还没搞清楚,是不是咱们先不要到外界、外星去找出路,就从咱们自己自身找出路。人的潜在能力是相当大的。为什么耳朵能“认字”?耳朵的细胞比眼睛的细胞还敏感,耳朵细胞敏感程度为:一个氢原子核直径的千分之一(这才有多大一点),这么大直径的物质,通过耳细胞时,耳朵细胞就能敏感地把它分析清楚;而眼睛细胞的敏感程度是氢原子核直径的十分之一的物质通过时,它才能反应出来。耳朵细胞比眼睛细胞更敏感。所以用耳朵“认”字没什么不可以。人的潜在能力,比如:机械波波长较长,这两个耳朵之间的距离较远。电磁波波长短了一点,这两个眼的距离就近了一点,嗅觉(鼻子)更灵敏,亿分之一克的物质它就能明显地分辨出来,所以鼻孔之间就更近一点。到了舌头上的味蕾,最敏感了,所以干脆就在同一个嘴巴里了……,所以说人的潜在能力是很大的,感官两两分开分部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区分与比较鉴别。
我不同意用“特异功能”这个词,我把它叫作“人体潜在能力”。人体潜在能力是很大的,现在西方很多科学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科学家发现现在我们人类的大脑在工作时,使用最多的才达到了人类大脑能力的十分之一。我们大脑的十分之一功能就使我们人都飞向宇宙了,使电子化时代如此发达了,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再把大脑的那十分之九的功能发挥出来,那就更不得了啦。很多你想象不到的能力都潜在在你体内,所以咱们也不要搞迷信,这是门科学。咱们研究《易经》的目的也是重新回过头来认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不要动不动就“人定胜天”。“人定胜天”的结果,胜到最后人都没生存条件了,这种思维方式是不符合中国的传统哲学道理的。
通过研究《易经》,可以启示出很多数学的关系,中国的数学关系是讲层次的,是一层一层的,在某个角度上,即从场效应看,只要是一个方向和角度,那么“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系统内的分配,再大的数也是符合这个最小的数方向的规律的,所以不管数字大小,只要在一个方向上即使是不同的层次,它都分在一起,都属于同一类场。从整体上看,又等于是不分层次,比如大数8765312七位数字的数,按西方数学做起来很困难,找不到非常有利的推算规律。我们老祖宗就不管:8+7+6+5+3+1+2=32。一共是八个卦,如要判断它处在哪个卦上,(32/8)只要被8除,余8,即()卦。马上就判断出来。你要按一般数学那种除法,很难做到,二进制就更不得了,字节要多长啊,计算要多少时间啊。中国的方法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它的判断方法是尽量不要中间过程。尽量中间过程越少越好,干扰因素越小越好。比如从1计算到64,那么要按二进制方法,中间需要63个过程才能计算到64。63个过程中有一个出错,二个出错,三个出错的……一直到63种出错的可能性,概率是相当大的。可是,中国古代的圣人思想方法与其不一样:它要幺是1,要幺就是64,没有中间过程。要幺对,要幺不对,就这么简单。中间我不管,中间的过程再复杂,到最后是64就对了。所以可以中间的具体情况先不管,只管大局,保证不是1,就是64就行了。这是一种思想方法。
我们现在研究事物的系统,往往容易拿局部的规律代表整体的规律。比如研究从A点到B点这个过程,往往任取中间一段如AC这段,计算了这段规律性就说其能描述这个整体(A到B)的规律。但是A→C假若代表了大多数,这段可以描述大多数规律,这段如果不能代表大多数呢?这个规律性就容易出现错误了。话说回来了,别看这段(BC)直线距离小,但中间产生复杂变化时,比这个(AC)系统这个路程还要长,运动还要复杂,这一段丢掉了,就可能丢了很多东西。所以说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必须研究从A到B,才能将全部过程包含在里头;换句话说,就研究出发点怎么样,最后结果怎么样就行了;有这种开始,必然是这种结果,至于中间爱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没有关系。这是中国的哲学方法,从来不注重研究中间过程。(图24)。比如说取暖,只要能产生暖,方法多极了。晒晒太阳。没太阳的天怎么办?可以烧草、烧木头、烧煤,甚至点燃液化气,再如加热块金属或者碳晶棒通上电;还可以用石英振荡器每秒振荡八千次也能产生热。产生热的方法很多。是具体研究这些能量产生的方法呢?还是研究这些方法最后出现的场效应呢?我不用管是怎么样的结构,只管最后出来的这个场,就研究这个场与那个场这间的关系,研究这个场与那个场这间的规律性就够了。到于产生这种场是什么结构可以先不管。反正最后得出来和规律都是这个规律。这是中国人的研究方法。它不着眼于一个具体或者太具体的事物,而是着眼整体规律性。具体要求的必须要符合整体的规律这种方法。
因为时间有限,就讲到这里可能有些讲得不太对。有些同志是研究这方面的学者。希望指教,帮助我提高。下面留点时间,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提。
(七)起卦解卦问答
问:你刚才说学生5月13日,5月27日起了两个卦。这两个卦是怎么起的?”
答:“他是拿三个钱‘摇’的,就是三枚硬币。(取天圆地方之意)过去铜钱为了保证天圆地方,外面代表天,中间代表地。现在硬币:国徽那面----国徽基本形态是圆的,代表天,为阳爻,反面是有字的----中国文字为方形文字,代表地,为阴爻。”
问:“《易经》书上只讲了一种推卦方法----蓍草法,十八变生成六个爻我们看《易侠》这本书上显然不是用这种方法起卦。请解释。”
答:“《易经》讲‘易则易如,简则易从’,不要搞得复杂了。象那蓍草法:比如要看股票市场跌不跌,等你分完这些蓍草,差不多一刻钟才能起一卦,卦还没出来呢,几分钟以后股票就跌了,那么其实用价值就不太理想了。”
问:“请简单介绍一下你的起卦方法。”
答:“方法很多。因为‘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一切事物都可分成卦。比如现在随便举个例子:就这个女同志(指对面坐着的一个女同志),她上身是浅蓝色衣服,下身衣服带点咖啡色。那么蓝的是巽卦,咖啡色是艮卦。风山渐卦,《易经》讲‘唯其时物也’,她穿的这种衣服不光是今天穿,平时也经常穿这件衣服,也许她呆会还会穿着这种衣服。那么她现在在这种环境情况下,穿着这种衣服,她处在什么状态下呢?〈〈易经〉〉讲:‘唯其时物也’。这是一定时间条件下对应的事物,所以必须要加上现在所对应的时间变量,加上时间就能判断她处在这种场的什么位置上(哪一爻)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现在时间,按古时讲是午时,第七个时辰。巽先天卦序数为5,艮为7,后天时间第七个时辰:5+7+7=19。因为是六个爻,开始变量从初爻开始,按二,三,四,五,上再反复的顺序变化。表明事物发展到了头,一个事物又得重新开始,这是中国古代‘生生之为易’的思想。事物不断的发生变化,变化到了头,又要重新开始。为什么被六除呢?被六除,确定变在哪个爻上。19/6余1,一爻变。什么叫爻变?任何事物由原来状态变成相反的状态,这就叫‘变’。要维持原来状态就不叫变了。家人卦,家人卦,象一家人一样,大家都象一家人一样。处在这个状,而且这个人本身也是很热情的人,起码她的老伴及工作单位的领导对她不错,因为卦里讲木生火,生着你,对你就好吗。从身体上讲:小便黄些下卦代表下身为水为火为热小便黄(‘热’水)同时为腰为肾为中虚,肾气虚,容易腰酸腰痛;为左肩,左边后脖子易酸痛为心为绳直,心血管细小,这个人干事情也是幺细致很认真的,比较爱干净。人事上讲:上面的头(领导)对她不错,就是就是没离休时自己具体单位的人事处的比较别扭点。有一个头(),克着她,稍微别扭些,她原来胃不好,(艮)为胃,一吃冷的(兑)胃就有点停水();那么旁通卦,任何事物都要向相反方向发展,()→()解,雷水解卦,解:解决,松懈的意思。这里也反应她腰痛,腰四椎到六椎之间;脚腕子容易凉,()坎为水,下肢麻,容易水肿,到晚上夜里肿,下肢血液循环不好,天冷时到晚上脚冰凉:肝火旺些,()为肝,(),()水生()木;从血液上讲,血液粘稠些,中间出现()火水卦,血脂酸性高点,流通不太好;就是来月经时也容易腰酸,中医认为妇科与肝经有关系,()为腰,来月经时腰酸痛。就是大概这样来判断事物。她这个人原来是比较任性的(),()艮卦嘛,比较主观一点。现在进步了,()比较热情,也比原来胖了一点;原来脸上颜色一块块的咖啡色,黑色,不均匀;现在红一点好看一点了,()离者丽也、明也,好看了,胖了;()为寡发,头发细点,不是很粗的。那么就随便联系,因为咱们现在就想哪说哪,只要()卦上有,你就照着说。她原来在东北方靠河边,坡上头那儿,现在到南边来了。将来还得回北边去,()→()→()(过去、现在、将来),好象北边那边靠着个汽车站,还是什么桥呵之类的,坡上头北边那儿,因为()为水,()为桥。可能就是河北岸啦,河北边之类的,河边可能还有很多树或有个公园,有汽车站之类,()因为()有四个轮子就是车了,()有蓬的轿车,()就是卡车啦,还是敞篷的。所以古时的卦象转化成现在卦象就有现实意义了。目的是说,方法很简单,用衣服或扣子都能起卦。如她是白扣子,白为()兑卦,扣子是圆的()干卦,()卦,这个卦再说别的事,兑为领口的话,下面就是整个下身,也能反映出来,比如体质较寒凉,下肢凉,嗓子不太好,右边偏头痛;因为()为头,()为右,右边头痛,脑血流不太好,右边基底动脉有点硬化。(可以做脑电图,马上就能验证)。这些东西调查起来很有意义。
这个是从颜色上讲,从动作上讲也可以。她右手在动。()泽雷随卦。随着我讲她随着写。很自然得反映出来。身体上讲,气短些,加上时间再变卦,马上又可以判断,所以她的各种动作,姿势都可以起卦。方法:如手上有一支笔,()为手,一支笔,()巽卦,()蛊卦,把()随卦倒过来了,还是这个场,不过你从什么角度,什么哪个层次去说而已,还是符合她的规律。所以说非常有意思。
比如这个时候,那边有个同志动了!那边是西边吧?(答:”是“。)西边有个同志在动,起的卦为()与她右手动的卦一样(它有个周围环境与她动作相呼应的规律),马上就又以能起卦,她的规律的其它方便也能看清楚了。比如南边(指)一位同志手在口袋里边,()纯离卦,按互卦讲,四爻,五爻连互展开了,整个系统是确定了,只不过看你取的是哪一方面(层次)了。
比如:”艾滋病“这几个字起的卦,一看就知道是整体免疫的事。()节卦,节制、控制之意。控制系统爱出毛病,控制系统失调了,爱过敏,起疙瘩,所以起肉瘤是肯定的。因为免疫系统异性蛋白或者其它东西过敏产生的。只要哪个地区如”XX“两字排成卦(),二至上爻连互为节卦,所以那个地区”艾滋病“就多发。XX的艾滋病排第2位,XX()正好就是节卦,所以艾滋病的发病率排第一位,它们的场效应共振,所以此地区”艾滋病“最多。所以要想防治”艾滋病“,哪个地区容易产生?哪个人容易被感染?只要其地名与节卦是相一致的,就较容易患此病,因为这地区的这种人免疫系统容易出毛病。中医讲“上工治未病”,未病先防,提前调整免疫系统,防止内分泌失调产生这种疾病。
你的名字起卦也可以。虽然拿个名字,但你的很多事情都内含在里头。然后你就破译其规律。这样包括对你的治疗方法、方案很快就可以选择出来了。
起卦的随机性很强。“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故。“”感而遂通“,事情发生以后,当时看到什么东西就用什么起卦:用房子,也行。电灯(红灯、绿灯)也可以。当时你第一眼看到什么就用什么起卦。特别准确。可不要犹豫,一犹豫就不准了。在你一犹豫之后,就不是当时对应那个瞬间条件下,大自然让你第一眼看到的那个事物了,你只跟瞬间的那种场共振。第2次再看的时候,时间过去了,场、位置等对应关系就都变了,出来的事就不是刚才那个场所对应的那个事的顾虑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瞬间的一刹那必须抓住!《易经》讲“研几”吗?讲“唯其时物也”,时间过了,对应的事物也就变了。为什么第2次再摇卦往往就不准了,因为你带上主观意识了,不相信刚才的事实了。已经受自己主观干扰场的影响,你与豆子,与那把米,竹签的运动,由于场变了,场效应结果也变了,产生的已不是原来的场所对应的那个签了。假若过上一段时间,你踏踏实实地还要办这个事,你的场还是定死的,你的结果还是与原来的一样的,为什么呢?你说我抓一把米是偶然的,我先不管是不是偶然的,你这一把米抓了多少粒?多少粒就是多少粒,它怎么是偶然的呢!我就找它是多少粒。你处在这种场合下,你心情是这样的,周围环境是这样的,整个场效应,你与米粒之间在此时的场效应必然是这么多数。这就是中国的思想方法。它不说是偶然性,偶然性容易使自己原谅自己,世界上没有什么偶然的事,一切事物的发生,中国古人认为它发生就有它发生的必然规律性。想尽一切办法去抓它的规律,这就是中国古思维的研究办法。还有什么问题。”
问:“我是不太相信的,你能不能看出我身体怎么样?”
答:“你的身体:我觉得不是太好,最近你的嗓子不太好,小便短,前列腺稍大些,小便不太通常。”
问:“年龄大的人总有点前列腺毛病。我的胃是特别好。”
答:“那就看你以什么为标准了。他说特别好,好咱们皮衣他这句话是真是假?‘我的胃是特别好’七个字,按照起卦规律,‘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上卦是3,下卦是4,()噬嗑卦。现在是第七个时辰,7+7=14,被6除余2,定变爻,2爻变,变为()为睽卦,“舆说辐”,车轮子与车轴是分开的,也就是说他说的想的做的是两码事。睽,乖也,说明我们俩是对立排斥的。不管你怎么说,(),火()克()金,本身“用”克体,胃是不会完好的,我觉得您应该好好查查是不是你胃有毛病。我是相信《易经》的。一般我是不太喜欢辩论的。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哲理一定要亲自去实践,真的假的你自己去实践完了后,自己去体会,为什么?因为这里有个悟性的问题,它只从空理论上论证是想象不出来的,必须实践检查。比如他身体较胖,但血压是低的,血压不高,()为低。同时也说明他两眼相比较,右眼视力差些,()离为目,()克()右眼视力差。卦里不管你说真话还是说假话,也能反应你的真实情况。”
问:“我叫张建华,请你看看我的情况。麻烦您了”。
答:“目的是看病。‘我叫张建华’五个字,这时他必然用这种语言表达。()革,5+7=12,12/6余6,变在上爻上。这里说明一下成卦原则:按着规律,上面卦数总比下面卦数少一,‘天清地浊’,主客体管子。主要的是少数,但能代表多数。所以一般姓名,二个字或三个字也好,头里一个姓作为家族的代表,上面(家族领导)总比下面(家庭成员)少,总体概括性更强。因为系统越复杂,规律就越难找,体统越简单,规律越好找。总的代表大局,所以总体要比副体少而精。所以数字是少的。()革卦(箭头)()同人卦,变在上爻上。现在处在干卦,你受寒了,最近感冒,着凉了;有点头痛而偏右侧;()左侧脖子难受;()为硬的圆的东西。()为绳直,()位心,心主动脉(血管)弯曲硬化一点;()兑为气管为胸,经常感到胸憋闷,肺活量差;氧气交换量不足造成的心脏缺氧。右心周围的血管细点,右侧心脏供血不好;左腿发凉,膝盖容易酸痛。()(箭头)()地水师,经常感到气短,喜叹息,离中虚,中气不足,空的;脾湿,每天早上起来时脸容易肿(由于脾湿,水分循环不好)脚容易凉();腰部不舒服,偏下部疼;小便黄,风火家人膀胱,巽细管,离为热,膀胱有热,小便黄。大概情况就这样,再从这边看,他是个当官的,干为官,估计不是一个人来的,跟他的朋友,同事一块来的,天火同人卦,干主骨、火中虚,巽为一根一根的,可能骨胳问题”。
第四部分《张延生周易卦象》
前言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观象系辞,圣人则之。”“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观其象而玩其辞”。
“象“是研究易经的基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果不熟习“易象”,就无法学习“易”理。“易”理就是通过各种抽象的,具体的事物在一定时间、一定范畴、一定层次、一定位置上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变化进行论述及推导的。如果没有直观能感觉到的事物形象,就无法进行观察、分析、体会、总结、归纳出事物的规性,就无法学习“易”理。
本书就是立图从抽象的八个经卦所代表的各种具体事物形象这个角度来论述“易象”,使学“易一者,对“易理能有…个初步的了解。学会“易象,没有老师教,也能学“易”。否则,中国古文字是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再加之,中国远古时的思想方式、方法上,语言特点上又与现今有很大差异,读“易”就困难了,那只有靠老师手把手的教才能学“易”了。
远古时没有飞机、火箭、火车、立交桥、收录机、电视机等概念及形象。如今要使用.“易”理指导我们实践,就不能不把古“易象一延伸。本文中的延伸就可给读者一
些启示,使“易”理能在现今时代乃能保持其实用性、真理性。
本文写作比较苍粗,难免有不少错误之处,欢迎批讲指正,并对本文参阅书籍的作者深表致谢。
一、爻象
系辞日:“一阴一阳之渭道”。“爻也者,效此者也。”又曰:“夫干确然,示人易矣。夫坤确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故古人用“一”画代表阳性(正、光明、刚健...高尚、完美、运动等)事物用“一一”画代表阴性(负、黑暗、柔弱、卑下、不完美.安静止等)事物。这“一”、“一一”画就叫做爻、爻不但能表达对立统一的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且是最简单明了的表达方法。
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的。为了简单迅速的反映这一阴一阳的变化规律,古人发明了使用爻来描述《道》的变化的表达方法。所以,系辞曰:“道有变动,故曰爻““天地变动,圣人效之。”“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群焉以断其吉凶,是故渭之爻”“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推而生变化。”说卦日:“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力由此可见《周易》往往是通过刚柔爻之属性推断事物的变化规律的。同时,还可反映这些规律到底对我们生存有什么影响。“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也。”就是对这种思想方法的写照。
系辞曰:“爻有等,故曰物。”说明:爻是通过不同的类型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不但能从抽象方面表达,而且也是具体实物的表达。系辞还说:
“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因六十四卦都是由六个爻组成的,但不管这六个爻是如何的错杂,它都反映了一定时间条件下的具体事物。“爻彖以情言”又能说明爻不但能反映具体事物的表面情状,而且更主要的是反映事物的体质。总而括之,爻不但能从事物的总体规律上进行抽象的表达,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从不同范围内、不同层次及不同位置上的具体的实物进行具体的表达。范围、层次、位置、角度、状态不同,表达的具体内容也不相同。
这时所袭达的是在一定特定时间条件下的具体实物。同一实物,在不同时间条件下,它所处的范围、层次、位置、角度、状态也可以不相同。也就是说,爻在卦中处的位置、状态不一样。是反映了同一具体实物在特定范围(系统)内不同时间的规律。
《周易》中的六十四卦(由六个爻由下往上发展组成的卦又称:“别卦’、“重卦”、“六画卦”)就足六十四种状态范畴(系统)的特定表达。而卦中的爻,就是反映了一定时间条件下,某个具体实物在这一状态、范畴(系统)内的具体位置。位置不同,表述的规律不同。同样的一个爻(阴爻或阳爻),在不同的卦中的同一位置上(爻位),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也绝大多数是不一样的。
是不是《易经》中就无规律可寻了呢?不是。系辞中说:“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说的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必须按照《周易》中系、卦、彖、爻辞所指出的方式方法,比类归纳,就一定能认识到太周易》这部精典著作中所记载的那种不可变的普遍方法;这种普遍方法是什么呢?说卦曰:“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面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就是说一阴一阳的天道的规律是,通过脚踏实地地去研究体会具体实物的刚柔直观感觉才能认识到的。是否掌握了“道”的规律,做为人来说,表现在其对人及制事方式方法的态度。因为人是生活的天地之间的,人的一切行动都必须遵寻天地的规律性。所以《易》用六画组成一卦,表示天地生“三才”。一卦六爻中的上面两爻(五、上)表示天.下面两爻(初、二)表示地,中间两爻(三、四)表示人。初爻为刚,二爻为柔,三爻为仁,四爻为义,五爻为阳,上爻为阴。在这六爻中,初、三、五爻为阳位。是表示刚性物质的阳爻所应在的位置。阳以一、三、五为发展高升之秩序。因为一、三、五为奇数,即阳数,故谓阳位。二、四、上爻为阴位。是表示柔性物质的阴爻所应处的位置:阴以六、四、二为内聚之步聚。因为二、四、六(上)是偶数,即阴数,故谓阴位。
另外,一个六个爻组成的卦中,‘由初爻到上爻表示一个事物由初生、萌芽(开始)、发展、成长、壮大、一直到衰老、消亡(终止)向自己的反面转化的全过程。系辞曰:“《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易经》这本书是考察了事物的开始,探求了事物的最终结果,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后,才写成的。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研究《易》学,首先要抓住你所研究的事物,开始产生的实质及最终消亡的实质,这也就是说《易经》这本书的本质特性(研究事物的恩想方法)是抓“两头”,以保证研究系统能完整性。我们平时说:“任何事物都有前兆。”也就是说,一个事物产生的同时,就予示了另一个事物的消亡;一个事物消亡的同时,又预示了另一个事物的产生。这也就是《易经》中所说的“《剥》极必《复》”,“《复》极必《剥》”,“《否》极《泰》来”的思想。任何事物要向相反方面转化是《易》学的主体思想。这也是符合如今的“物质不灭”定律的。
“其初难知识,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一个事物刚刚产生的时候,很难知道它将来到底是怎样发展的。所以初爻的爻辞大多都是比较含混的。到一个事物最终消亡的时候,其发展的全过程及其最终结果,都清清楚楚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就很容易得出事物的结沦。所以上爻的爻辞大多都是肯定明确的。
上爻表示事之终,时之极。与初爻相较,则“居初者易贞,居上者难贞。易贞者,由其所适之道多;难贞者,以其所处之之位极。”故六十四卦的初爻多得免咎,而上爻多有不可救可救者。这就是初、上始终之际,所面临的难易不同之结局。“贞者,问也。”居初爻之位,动静在于一念,可行之道比比皆是,极其自在。居上爻之位则为成事之末,所由之道窄,故遇有难之将生,则唯有指出可行之方;遇事之既成,则只有示以保存之道。则位之差异盖如是,能配合时位而变,亦可免过无咎了。
爻为卦之体相,论爻而不涉及卦,则流于空洞,且爻动即是卦象之变化。故卦爻之不分,实为简明易知之理。易理不可拘泥于一偏之见,变动周流,上下无常,刚柔相交。
易之演化,即取决于爻的变动。卦有交互现象,爻有通情关系,其法则不外阴阳二爻象之更易。所谓交互现象,就是指卦体的变化。即一卦去其初、上两爻,以余下的中间四爻为卦体的变化。即一卦去其初、上两爻,以余下的中间四爻为卦体的取材对象,三、四、五爻组成的卦为外卦,二、三、四爻组成的卦为内卦,如《鼎》卦的变互卦为《是》卦,《观》卦的交互卦为《剥》卦,《解》卦的交互卦为《既济》卦,《蹇》卦的交互卦为《耒济》卦等,即是交互卦之实例。
易经六十四卦,各有交互关系,除干、坤两卦交互为自身,既济、末济交互为彼此外,其余六十卦皆与他卦相.互为交互。但若深而论之,一卦交互两次后,则又回归干
坤、既济、未济四卦之象了。如决卦的交互卦为干卦,剥卦的交互卦为坤卦,既济卦的交互卦为未济卦,未挤卦的交互卦为既济卦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回归现象呢?我们仔细观察卦象会发现,一个六爻卦中间的三、四爻实力操变化之关键。一个六爻卦交互两.次为什么卦;完全要看原卦三、四两爻的阴阳而定。三、四爻匀为阳,则交互的为干;匀为阴,则交互为坤;分别为一阳一阴,则其交互卦不是既济卦,就是未济卦,由此可断定:干、坤、既济、未济四卦,是六十四卦产生之根本现象。所以三、四两爻有“心易”之说。“心”变则象变,“象随心变”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就一卦的三、四爻来说,其对卦象、易理之贡献甚大。以其言于人事也是如此,不论精神物质的交互演变,德业利用之消息,若要辩其前因后果,皆须在其自身内部的变化找原因,就卦来说,由内在“三、四爻”之因素决定外在之结果。所以说:“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中爻不备。”六爻卦要反映各种不同类别的事物的物质,辩别这些爻之间的事非关系的正确与否,只是用初上两爻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掌握中间二、三、四、五爻之间的特性规律以及“承’“乘”“比”“应”“据”“中”“正”规律。因为一个交爻卦中,不只是反映了上下两个经卦,(即三个爻组成的卦),而且由下往上,任何三个紧靠在一起的爻都可组成一个经卦。故六十四卦的每一个卦,都是由四个相互有公用爻的经卦所组成。而二、三、四、五爻正好是由下往上数四个经卦各卦的中间一爻。
另一层意思,如要辩别重卦中每一爻的好与坏,一定要与二爻,与五爻进行比较。因为二爻为下卦的核心,五爻为上卦的核心。二爻为阴爻之聚,五爻为阳爻之终。阳尊阴卑,二爻为阴之贵,五爻为阳爻至荨。阴爻以上为衰。阳爻以初为弱。
那么中间四个爻到底有那些性质特点是我们研《易》必须掌握的呢?系辞目:“二与五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就是说二爻与四爻都是阴爻,
有相同的功能,但它们在卦中的位置不同,其表现的好的程度不同。二爻由于处于下卦的核心中位上,又与五爻尊位相呼应,故二爻的爻辞多有美誉之辞。四爻由于据五爻尊位较近,又处于上卦的下位(初始阶段),又与初爻(下卦的初始阶段)相应,所以四爻的爻辞多为忧疑危惧之辞。“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二爻是“三才”之地的柔位,同时二、四、上均为阴柔之位,离二爻柔位越远越不利。对于阴爻来说,最主要的是达到不偏不依,无任何过错的中合就可以了。其最主要的就是以柔占据下卦的中位与上卦中位(五爻)相应达到中和。系辞曰:“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三爻与五爻都是阳位,有其相同的功用,但它们在卦中的位置不同。三爻由于处在下卦的上爻,表示一事物发展到最后阶段,与五爻尊位同性相斥,其又与上爻相应,上爻(卑贱之阴位)又为整个事物至穷消亡阶段。所以,三爻的爻辞多为凶险之辞(即表示不吉利之意)。五爻处于上卦之中位,又是阳极至尊之位,还与二爻(下卦中位)相应,故其五爻的爻辞多吉利赞誉之辞。“其柔危,其刚胜邪?”正因为三、五两爻应为阳爻之位,如果阴爻居此两位,则为危弱(不当其位)。如果是表示刚性的阳爻居此两位,则能胜任(当位)。即阴爻居阳位为不利,阳爻居阳位是正当的;阳爻处阴位为不利,阴爻处阴位是正当的。换言之,即阳本吉,阴本凶。不中不正,则阳未必能保其有吉。得中得正,阴则或可缓免其凶。唯独阳爻得中当位,才有吉象;唯有阴爻不中不正,才有真凶。所以说:“阳得位得中者,其吉多焉。阴失位失中者,其凶多焉。要其终也合于时义,则无不吉;悖于时义,则无不凶也。大矣哉,时之义乎!”
一卦六爻的特性了解了,那如何来掌握这些变化规律呢?有没有固定的格式呢?系辞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六爻之义易以贡。告诉我们《易》成为一部书,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也不会远离“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虽然它历史上经历了伏牺先天八卦之《易》,连山之《易》,归藏之《易》,文王、周公之《易》,孔子及其门生之《易》等等,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发展变动,但其“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宗旨没有变。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各种思想方法如“爻”“位”之法,“承。“乘”“比”“应”“据”“中”“正”等方法,依然不能做为死的格式放记取,依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兵体分析做具体的变化。某一种方法、格式都不能做为一成不变的方法。只有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得出符合当时变化情况的正确结论。所以
浇.六爻的意义,全部表现为爻之间的变化了。
有关“承’“乘”“比”“应”“据”“中”“正”等方法可以见《周易概论》关于《易》象一章,还有《周易折中》第一卷。在此就不多议了。
因为阴阳爻在卦中的不同位次上(即在不同层次上),表理的意义也不一样,现举“《易》大传”中的实例来说明。由于同一位次上是阳爻或阴爻,其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为明确期间,下面将分阴爻、阳爻各别示之。
先看看阳爻(前面的爻题以“九’表示,“九”为老阳之奇数)。《阳爻》表示:大泰、否彖。君子泰、否、谦彖。干三,小畜上,廉三,观初反说又五、上,剥上,遁四,大壮三,明夷初,夫三。君子亦有取于阴爻,无称小人,明复彖。泰二,咸四,蹇五,解四。富小畜五。
初九:
郊需远坎而取。小子随二、三指初。元夫睽四指初。女妻大过二指初。履履初,噬嗑。趾噬嗑、贲、大壮、决。徒贲。门同人、随。户庭节。尾既济。茅泰。
九二:
田干。少需远坎而取。大人升,因彖、干。丈人师彖。子蒙。夫蒙三金夫指二,大过老夫。幽人履、归妹。门庭节。机涣。金,金(木尼合成一字)初指二。赤绂困。黄矢解。中师、泰。
九三:
日夕干。日戾离。高陵同人。公大有。夬小畜,X(九页合成一字),夬三。股成。墉同人。莽同人。终干三,谦三。
九四:
丈夫随三指四。干X噬嗑。金矢噬嗑。
九五:
天干、媾。王决、萃、丰、涣彖。家人、涣、蹇二指五,讼三、观四、井三并指五。失随二丈夫指五,大过士夫指五。夫,子反说。晦咸。国观四指五。朱绂困二指五。
杞姤。含章姤。中行夬。
上九:
天大有。天衢大畜。郊同人。耳噬嗑。王铉鼎。角晋、媾。何噬嗑。
再看看阴爻(前面的爻题以“六”示之。“六”为老阴之偶数)。
《阴爻》表示:
小泰、否、贲、遁、睽、旅、巽、小过、既济彖辞。小人否二、观初、剥上指下阴、遁四、大壮三皆反说,革上。君子坤,同人彖,屯三、谦初、解五、革上、未济五。
富人剥五。不富泰四、谦五。血坤、小畜四、涣小指三。鱼剥五、姤危二、四。
初六:
霜坤。子盅。童观。小子渐。武人巽。妾鼎、趾鼎、艮。拇成、解四指初。臀困。尾遁、未济、交姤。茅否、大过。瓜姤五指初。
六二:
臣蹇。臣妾遁三指二。女子屯、观、归既济。中馈家人。鼻噬嗑。腓成、艮。宗同人。黄离。
六三:
从王坤、讼。公益三。武人旅。女蒙。墉解上指三。腊肉噬嗑阳位。含章坤阳位。中行益三卦中。终坤、睽下卦上。
六四:
公益。妻小畜三指四:身出门庭吸夷。括囊坤。中行复四指五阴中,益四指卦中。
六五:
天子大有三指五。大君临、师上指五。国君上指五。
壬师二、离上并指五。王母晋三指五。归人蒙二指五,恒五。辅艮。黄坤、噬噎、鼎。金噬嗑、鼎。干肉噬嗑。来章丰。
上六:
览坤。公解。老妇大过五指上。顶大过。自既济、前禽比、五指上。终复、需、决。
爻象除以上兼三才而两之,初、三、五阳位,二、四、上阴位,二与五中位、初本始、上末终外,还有初四,二五、三上为同位(既相“应”)。初为下位,上为上位,
五为天位、君位、尊位等。总之:
初爻一般表示一个事物变化的开始。所以有“为始”之说。而一个六画卦又可描述一个事物由下往上,由后往前的全过程,故又有初爻为潜、下、趾、足、尾、元士之意。二爻一般表示一个事物明显的变化阶段,或能明显的与其它事物区分的阶段。故有见、田、胫、腓、后足、大夫等说三爻一般表示一个事物比较成熟通达的阶段。故有君子、股、身、公等之说。四爻一般表示一个事物成熟以后的变动阶段。故有或、跃、心、腹、胸、身、诸候之说。五爻一般表示一个事物成功成形阶段。故有飞、天、头、面、前足、天子之说。上爻一般表示一个事物开始衰亡,向相反方面发展的阶段。故有亢、悔、颠、顶、宗庙、终、上、高、穷、首、角、耳、口、舌、辅、颊之说。
按《易》各派之说,遵《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仰观俯察,远取近取,“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唯深唯几至徽之思想,当认为一个六画卦,从下到上应该能描述一个事物的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内到外,由近至远,山来到往,由贞到悔,由右到左,由后到前、由本质到现象、由体到用的全过程。实际上说明六画卦是立体的描述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但总不离“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根本思想。
因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的发展变化着。所以,一个六画卦的外部(指卦的上下两头),表示事物的外部及现在状态,即上下两封(三画卦)所组成的六画卦,反映的是现在状态下场的情况。而其中内含的两个互卦(即将初上两爻去掉,余下的四画卦。因任何三爻相邻都能组成一卦,故四个爻能组成两个互有公用爻的卦,此二卦互为互卦,也叫互象。),代表着六画卦将来所发展状态。所以,六十四卦中第六十三卦《既济》卦,有“成之终,败之始”之意。因《既济》卦表面是水火既济了,内里四爻组成了火水<未济》卦。表示内有不利因素将起作用了,表示将来发展的趋势。故六十四卦最后一卦为火水,(未济》卦(由既济卦内里发展而成)。而《未济》卦中四爻又内含《既济》卦。所以,《未济》卦有“败之终,成之始”之意。事物就是这样不断地相互转化着、发展着,永远穷尽.
二、其它爻象
六爻配广象(广范范围内具体的物象):
初爻:乡村劳动场所、青年团、幼儿园、老百姓(一般公民、群众)、一般的学生、子孙、十一月.十二月(阴历)、早上(太阳刚升起时)、肉类、足、关节炎、脚气、无宗教信仰者、无归宿者、家财、浍(植物)、铁、霰雹、告诉、报告、告发、拘询、诞生。
二爻:市区劳动场所、乡政府、区镇、小学教、现管官(组长、科长、车间主任等)、一般的官吏、母亲、妻子、正月、二月(阴历)、中午以前、果实、腰、子宫病、下阴之病、各种的宗教团体、易动感情者、成家立业者、宗宅、房屋、竹子、铜、锡、霜、予审、拘审、修学。
三爻:县政府、区委会、名胜、中学、高等女子学校、中层干部(处长、厂长、所长等、商人、小女儿、儿子、三月、四月(阴历)、午后,蔬菜、腹部、腹胃之病、基督教、聪明智能者、无产业者、森林、兰、银、风、云、初审、劳教、成婚。
四爻:省府、部市委员会、大城市、高中、专科学校、高级干部(局长、市长、院长等)、工矿企业者、兄弟蛆妹、五月、六月(阴历)、傍晚(日落时)麦子、胸、心脏病、肺病、佛教、善于思考者(有思想)、有资产者,土地、梅、珠玉、雨、露、控诉、徒刑、活动。
五爻:国务院、国务大臣、内阁、参议院、国会、首都、政府大学、国立大学、总理、首相、国务委员、政治局常委、人大会常委、总统、主席等,家长、七月、八月(阴历)、夜晚、米、谷、颜面、眼病、耳病、鼻病、咽喉病、儒道、明察秋毫、聪明才智者,企业家、信用、樱、黄金、光热、上诉、死刑、成效、农民。
上爻:皇室、众议院、人大会、顾问委员会、外国、社会科学院、科学院等国学院、元老、军人、祖父母、祖宗、九月、十月(阴历)、半夜、饮料、头、精神病、神道、仁慈、富豪、大富翁、贵金属、金刚石(钻石)、雷、霆、复审、无罪、隐退。
三、卦象
易“大传”曰:“古者包牺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里解释了伏牺氏为什么要画八卦,以及如何分类的。“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阴阳不测之谓神。”所谓“神”,即是我们所能掌握和了解了大自然的本来的规律性。当你没掌握这种规律的时候,感到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很神秘的,一旦你掌握了这种规律,把它们分门别类的归纳起来的时候,这些规律性,就明显的显示在你的面前了,同时,你在诸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使用在各个领域中时,它又会出现不可思议的效应。故“易”曰:“利用出人,民成用之谓之神。”把这种不知其然的规律性的东西称作了“神”。
因伏牺氏所处的时代,文字、语言、生产力等方面还没有发达起来,为了使人们能比较快,比较容易的掌握大自然的规律性,在大量的研“几”以后,按着“易者易简,简则易从”的宗旨,将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分门别类的分作八个大类型。故伏牺“画。卦分为:干、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俗称“八经卦”,“基本卦”)。
到了周朝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周文王、周公等利用“易经”的原理在指导自己的社会、生产等实践中,收到了很大的效果,再加之当时的语言、文字都有了比伏牺时期完善的发展,文王、周公等利用了这些优势,将在实践中按易卦印证正确的卦系以卦彖爻辞,通过自身的实践举例。以示于后世了解学习“易经”的哲理,故书为“周易”一书。
然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到了孔子时期,生产力近一步发展了。人们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和复杂了。为了更好的推动“易”学事业的发展,孔子及其门徒们,在“周易”的基础上,再加以他们自己实践理解的基础按“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雨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的宗旨,将“周易”附如以自身的体会,扩写为“周易大传”一书,并将原“周易”分为上下经,更加以“系辞上、系辞下、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传,俗称“十翼”。至此“周易”如虎添巽一样,飞向中华民族的各个领域,做为儒家思想的代表思想流传于后世。
宗上所说,四圣各有不同,不可作一例看,故今别之同异于下,以示牺文周孔取象之同异(以三画卦为例)。
1、干:
伏牺卦

文王彖
大川需
论取干健兼坎险,同人取干健兼互巽,大畜取干健兼互震。
周公爻:
龙干六爻、马大畜九三良马,舆大畜二、大壮四,车大有二。
孔子大象、文言、说卦:天、寒、玉、君、首、木果、圆、冰、金、父、马良、老、瘠、驳、大赤。
②坤
伏牺卦:
三三坤
文王彖:
康候晋坤上象,行师豫坤众象、庙萃坤上象,又互巽体,木在土上象、马坤牝马、晋锡马、大牲萃。
周公爻:
王母晋二、师泰、谦、复并上爻、邑国、匡家谦上、城隍泰上、龙坤上、腹明夷四、征伐谦上、邑泰上、比五指下体、升三指上体、国益四互体、舆剥上指下体、玄黄坤上。
孔子大象、文言、说卦:
地、臣、母、妻、腹、众、舆、釜、柄、牛、文、审、吝、啬、均、地黑。
③震
伏牺卦:
兰震颐口也、震迂艮象、以全体取、后同。
文王彖:
震惊百里、即雷也,七日复全体取象、大川益、震、巽木象、候屯、豫建候国震,又坤上象、屯互坤、口颐震迂艮、全体取象。
周公爻:
七日震二.九陵震二.候屯初、长子师正、指互体、马屯乘马、中孚马匹互体。
孔子大象、文言、说卦:
雷、大涂、长子、足、龙、马善鸣、X足、作足、的颡、苍X竹、蕉苇、稼反生、玄黄、决躁、蕃藓。
④巽
伏牺卦:
巽井巽过坎象.鼎巽过离象。
文王彖:
云小畜巽一阴在干天上象,大川蛊下巽又互震、中孚上巽又互震、女家人女正、女后(合一)女、壮、渐女归。栋大过栋桡,巽迂兑全体取象,豚鱼中孚又兑体只取阴物象。
周公爻:
月雨小畜上阴象妇小畜上栋大过、与彖同资旅四互体、巽上财也木渐四号涣五号令也,臀女后三床、巽二、上木象、翰音中孚上、杨大过二、五互反体。
孔子大象、文言、说卦:
风、长女、寡发、广颡、白眼、股、鸡、工、市、利、木、白、臭、长、高、绳直、进退、不果、躁卦、近利市三倍。
5、坎
伏牺卦

文王彖
大川需、论取坎兼干行象,涣取坎又取巽,木在坎上象、濡未济心坎心享庙涣取坎有幽阴象,亦取上体巽木象狐未济。
周公爻:
雨睽上五、脂下互体,濡贲三互体,既济初近互。既济上、末济初上,大川谦初近互体、未济三、泥需三、又震四互体、途发上、指下互体、穴霜、窗、坎初、三、幽谷困、石困、弟子师五、指三,寇蒙上,指下体,贲四互体、需三,指上体,解三,血需,酒需五、困二酒食,坎樽酒、未济上饮酒,下近坎体,车贲初近互体,困四指饮,舆睽三互体,轮既济初,未济二,弧矢睽上,指下互体,刑桎梏蒙初,马屯、贲互体,明夷、涣、睽变体、狐解二、豕睽上、.株木困初、蒺藜困三、丛棘坎上。
孔子象、文言、说卦:
月、雨、云、泉、水、沟渎、中男、加忧、心病、耳痛、血卦、盗、弓轮、舆多眚、马美脊、亟心、下首、薄蹄、曳、琢.木坚多心、赤隐伏、矫棱、通。
⑥离
伏牺卦:

文王彖:
日晋、革、丰、明明夷、光需互体、南升南征、失子日、坤巽拱离、女家人、狱、噬嗑上,离初至四似离、牝牛需。
周公爻:
日离三、丰二至四、光未济五、南明夷三、焚旅上火也,妇既济二,渐三、五、朱子日互体,股明夷二,征离上,伐晋上,牛睽三互体,无妄初四似体又互艮,旅上,革初,既济五脂下体,大畜似体,隼解上指三互体,雉鼎三指上体,旅五,鸟旅上,鹤中孚二、指互体,飞明夷初龟颐、损、益似体。
孔子大象、文言、说卦:
日、明、火、电、中女、目、大腹、甲胄、兵、蟹、赢蚌、龟、雉、木科、上稿。
⑦艮
伏牺卦:
良旅艮迂离为旅。
文王彖:
童蒙襞、背艮、飞鸟小过艮迂震全体取象.
周公爻:
夫川颐王、不利涉、艮象、颐上、利涉、阳爻象、又全体虚、舟象、丘贲王、颐二脂上爻、涣四互体,石豫二,人身艮卦全体取象,童蒙蒙王、童仆旅二、三、庐剥上,
全体似艮床剥似艮,牛大畜、童牛,又三上拟体童、艮象。无妄三、系牛,互体系艮止义。遁二,黄牛执革、艮止义。强艮义、虎视颐四、鼠晋四、硕果剥上。
孔子大象、文言、说卦:
山、径路、小石、少男、手、指、门阙、阍寺、狗、鼠、木坚多节、果。
⑧兑
伏牺卦:
兰兑.归妹兑迂震袅。
文壬象:
八月颐兑迂坤全体取象西郊小畜互兑女咸号夬言困二簋损迂艮全体取象豚鱼中孚又巽象。
周公爻:
雨濡决上、鼎三互体、西郊小过五互体,西山随上、升四岐山互体、女归妹上、指下体、史巫巽二互体、臀决四,萃上,眇跛履兰。归妹初、二、涉灭太过上、虎履三、
四,革五、决四,归妹上。
孔子大象、文言、说卦:
地刚卤、少女、妾、巫、口舌、毁折、附决、羊。
以上据《易》“大传’的卦、彖、爻、象、文言。说卦、经文等句章归纳出的卦、彖、爻、象,这是我们学易过程中,首先应掌握基础知识。“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观象系辞,圣人则之”“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焉”说明《易经》是研究“象”的,如果不了解“象”意,就不可能读懂《易经》,连作易的圣人仰韶文化们都是遵守这个原则这个规律先观卦、彖、爻、象,然后才系的字。辞、句、章。所以,“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之道鲜矣’故我们也必须按照这个原则研易。
除“大传”中孔子之易象外,还有各家之象。现举比较早期的几家为例,以供参考。如:
干卦:《九家易》还有为龙、为衣、为言、为直。《虞氏易》还有为王、为人、为中、为好、为嘉、为施、为德、为盈、为坤等象。
坤卦:苟爽《九家易》还有为方、为迷、为牝、为帛、为邑、为囊、为浆、为黄、为乱。《虞民易》还有为臣、为土、为死、为民、为事、为理、为虚、为器、为经、为拇.力丧、为晦、为圃、为苹、为害等象。
震卦:
《九宋易》还有为玉、为鹄、为鼓。《虞氏易》还有为侯、为兄、为失、为主、为乐、为言、为行、为麇鹿、为出、为作。《蜀才易》有为喜笑象。
巽卦:
《九家易》还有为鹤、为杨。《虞氏易》还有为白茅,力妻、为随、为舞、为号,为包、为处、为杞、为通等象。
坎卦:
《九家易》还有为宫.为律、为拣、为志、为呵、为从棘、为孤、为蒺黎、为桎梏。《虞氏易》还有为孚、为疑、为酒、为后、为臀。侯果有为险。千宝有为法、为皮等象。
离卦:
《九家易》还有为牝牛、为飞鸟。《虞氏易》还有为为夏、为罔、为鹤。侯果钶为黄牛、何妥为文明。千宝为昼、为斧等象。
艮卦:
《九家易》还有为彝、为虎、为狐,《虞氏易》还有为尾、为背、为小于,为宗庙、为僮仆、为皮、为域、为笃实、为术等象
兑卦:
《九家易》还有为常、为辅颊。《虞氏蝗》还有为孔穴、为小、为妹、为刑人等象
以上各种卦象,是在过去的研“易”解“易”过程中各家、各派所基本接受的象义。
三、卦象
以下是作者本人,通过研习、实践“易”理过程中所亲身学习和体会的卦象(这里指的是八卦即三爻卦而言的)
《周易卦象?干》
干健也
一、正象:
干三连,即干所具有的代表性的象为上、中、下三爻皆为阳爻的象,为全阳之卦。阳中之阳.强中之强之意象。
故代表天(即其大象,又名正象)。就广范意义之象(即广象)乃为天、强、高大、宽广、尊、运动不止,明亮、纯净、健全等。
二、卦德:
所谓卦德指卦所具有的代表性的性能、性情、特点之类。详见《周易折中》卷首,主要指刚柔不得中而言,干卦之德为刚键.,表示天体运行、春夏秋冬四时更替不止,任何力量都难以改变其规律性,故剐强而键全(其规律深入到各个地方而起主导作用)。
三、一般溉念的象意:
圆:圆而不缺,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小到原点,二维平面的圆,大到三维空间之球。
满:充实勇满而无不足,始:万物受天道自然观律的制约而产生,故为起始、开始、出发点、坐标原点、对称中心(核心)。
行:“行天健”,运行不止。
纯碎:质的纯净专一,无任何参杂。
精:精萃之精。本质、精华、精神之精。“精气为物。”
正:不偏不移、坚恒而不动。
大:天体之大,无与伦比。
命:生命、命令之命。天生万物,万物顺乎天命而始终。
神:“阴阳不测之谓神”,无方无体之造化,即宇宙之总体规律性。
变:变《易》之变。《易》的主体思想之一。天道变比穷尽“化雨裁之谓之变”。
锐进:天体运行,无所阻抗。
强盛:阳中之阳,强中之强。
长:阳长阴消。
上:天高而上,仰观、统治、优秀。
高:天高高在上。
广:天广大无边。
送:规律、规范。“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
真:本质,正确、自然的。无任何虚假。
善:天之本“元也”“元者,善之长也”
嘉:天道亨通,无处不起作用。“亨者,嘉之会也”。
中:“中庸”之中,核心。
仁、义、礼、智、倍:天之五德
元:始也,本源、根本,“大也”。为春。为仁德。
亨:通达,生长发展。为夏。为礼德。“通也”
利:事物各有其适宜之规律作用及工效。“宜也”为秋。为义德。
贞:贞固,即“正也”,“占也”为冬。为智德。
幸福:天赋恩惠,万物皆得。
喜:天赋恩惠,得之皆喜。
富:天道规律无所不赋、无所不包。
强暴:天灾强大,暴乱世间。
残酷:天力无比,毫不容赦。
傲慢:君尊统治、高傲自慢。“亢龙有悔”。
其它象意:
向上、老成、活动、积极、迈进、决断、威严、功、振、统一、统帅、坚固、发光、激烈、扩大、任性、惩罚、愤怒、侵略、制裁、强制、冷酷、过倍、轻视、压抑、灾
害、专横、专制、独善、独霸。
四、人物:
一般从全社会讲,代表上层人物及有领导地位的人物。从局部单位讲,为核心及起决定作用的人物。从家族讲,为长辈及老人。故有干为:
君王、圣人、英雄、统治者。、独裁者、掌权者、总统、首相、使节(大使之类)、议员、代表、元老、厂长、经理、书记、主席、会长、名人、专家、官吏、军官、律师、
银行家、一把手、祖父、父亲、家长、中心人物、专横者、傲慢者、后台人物、恶人、过于自信者、乞丐、下人。
五、人体:
头、首、胸部、犬肠、骨、右足.右下腹、精液、男生殖器,身体强健、体质寒凉、骨瘦之人。
六、动物:
龙、马、象、狮、天鹅。
七,物:
金玉珠宝、玛瑙、宝物宝器、高档用品、金钱、钟表、眼镜、古董、文物、首饰、神物、供神用具、高级车辆、高级火车车、高级飞机、小米、木果、瓜、珍味、腊肉、帽
、变形金属制品。
八、场所、建筑物:
圣地.寺院、教堂、皇宫、宫宅、高级住宅、大会堂、京城都市、博物馆、名胜古迹、院、宫殿、政府饥构、环形体商场、广场、弯曲的大道、郊野、远处、机关大院、古建筑。
九、形状、形态:
圆的.充实的、坚硬的、完美无缺的、大的、广的、心冷的,光泽的、高的、相连的、古老的、精致的、高级高档的、神气活现的、趾高气扬的、转圈的、大亦色的、金黄色的、刚性的、旧的、荷刻的、盛大的。
十、天象:
晴,冰、雹、霰、寒、凉、太阳。
十一、季节:
立冬、秋冬交节之季.
十二、方位:
西北:(后天八卦)、正南(先天八卦),
十三、数:
一、六、四、九、百、岁(周天一周)。
十四、时间:
下午七至下一时,共四小时。每月十五月圆时
十五、干支、五行:
十干为庚、辛。十二支为戍亥。五行为金纳甲为甲壬。
十六、味:
辛辣。
十七、色:
大赤、金黄。
十八、病象:
头部疾病、胸部疾病、骨病、硬化性疾病、老病、旧病、伤寒之病、变化异常之病、急性暴病、节肠疾病、便闭壅结。
《周易卦象?坤》
坤,顺也
一、正象:
坤六断,即砷听代表的是上、中、下三爻皆为阴爻的.象意,是全阴之卦。故其正象为地.其与干卦相应,天场对场起作用而生物,天为阳气,地为阴器。天为气之父.地为物之母,天主动、地从之。
二、卦德:
坤卦德力柔顺.表示坤受干德(即天场)的影响。顾从大自然的规律性,而产生万物。因其质柔,故才能有吸收一切能量的特性。如果说“干”有放射特性的话,则坤就是有吸收特性。
三、概念象意:
方:相对圆之意。有棱角、不圆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有范围、慈畴之意。
虚:干为有气无形之虚,坤为有形无气之虚。
静:坤为方,四平八稳。查对干动来说,故曰静。
厚:“君子以厚德载物”。三阴爻相重为厚。引而为忠厚,温厚。
载:大地承载万物于其上。
承:地上一切事物全凭大地支承。“万物资始,乃顺承天。”“承天而时行”。
后:给予者为先、承受者为后。
滋育:大地滋育,长养万物。“万物皆致养焉。”
廉让:坤为众顺,故必谦。
柔和:坤为柔,土生万物,万物归土,故柔和。
包:大地长养万物,包容万物。
有终:干始,坤终。万物之所归为有终。
常:顺从、稳定故常。“后”顺“得”常。常理所在。
迷:“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生”“先迷”失道。迷盲之意。
贞节:服从自然规律,贞静自守。“含章可贞”“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操劳:坤±生万物于各种环境各种条件下,故操劳。
低:天尊地卑。尊而高尚,卑而低下。
小:相对天来讲为小。
狭:天阔地狭。
消极:地被动而顺从。
众多:大地万物之母,土粒甚多。“含弘广大”、“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暗:地阴而暗,天阳而明。
藏:万物归藏于士。“坤以藏之”
卑贱:“天尊地卑”、“卑高以陈、跺贱位也”
胆怯:坤顺从做事故瑾慎小心而怯。
丑:干明美,地杂暗而丑。
灾害:“坚冰至”、“括囊无咎、慎不害也。”“臣弑其君,子弑其父”故而。
迟钝:坤被动而行,厚载而迟缓。
其它象意:
无亨、利、贞、慎、敬、养、正直、呼应、勤劳、忍耐、复杂、吝啬、优柔寡断、乱、闭、穷、沉默、收心、懦弱、迟缓、依赖、懒、躺、平、隐、内含、恭敝、贫贱
狭少、虚耗、衰微、伏藏、疑惑。
四、人物:
坤主众也,顺也,故能描述一般群众及和顺人、无实权的人、群众关系好性格老实的人,与土地纺织有关的人、服从命令的臣民、长辈的女人等之类。
皇后、妃、臣、国民、大众、顾问、农民、俗人、村干部、助手、税物人员、凡人、祖母、母亲、后母、毒、女主人,寡妇、阴气盛之人、消极者、小气者、忠厚之人、
大腹之人.纺织工人、房地产商、胆怯者、泥瓦工。
五、人体:
腹部、消化器官(脾、胃)、肉、右肩。
六、动物:
牛、母马、百禽(鸥、鸦、鸽等)、百兽雄性动物、地下虫类、猫类等夜行动、子母牛。
七、物:
表裳、布帛制品、妇女用品、衣服被褥、日用品、釜、陶瓦制品。灰、水泥、砖、沙器、米、五谷杂粮、面粉、食品、牛肉、肉类、“下水’、野味、饴糖、袋、包、箱
子、书、火车、文章、纸张、纸箱、轿子、桨、腐草、柄杷。
八、场所、建筑物:
平原、平地、农村、牧场、庄稼地、郊外、故乡、老家(原藉)、田野、空地、摄场、广场、平房、旧房、旧
旧屋、农舍、粮库、贮藏室、会场、农贸市场、市场、城廊、国郡、肉类加工厂、鸡窝之类。
九、状态形状:
柔软之物、平常之物、四角之物(方形、长方形、棱形等),数多的东西、混合物、使用旧了的物品、旧货、公共用品、各种器皿、覆盖用具、复杂物、阴暗的、附属物、
平整的、黄色的、粉状的、虚空的、厚的、扔掉的、隐伏的.潜在的。
十、天象:
阴天、雾气、露、低气压、温度大天气、地球
十一、季节:
立秋、夏秋之交(阴历八月前后)。
十二、时间:
下午一时至下午五时,共四小时。每月三十日(阴历)。
十三、方位:
南方(后天八卦)。正北(先天八卦)。
十四、数象:
二、八、五、十、万。
十五,干支、五行:
十干为已。十二支为未.申。五行为土。纳甲为乙、癸。
十六、味:
甜。
十七、色:
黄。
十八、病象:
腹都疾病(胃肠及消化不良、腹痛)、饮食停滞、浮肿、湿重、皮肤病(湿疹)、肌肤病(疮)、晕症、劳累疲乏、慢性病、中气虚、癌病。
《周易卦象?震》
震动也
一、正象
震仰盂,即震卦代表的是两阴爻在上,一阴爻在下,表示一种向上、向外发展的趋势。故其正象为雷。秋冬之间潜于两阴之下的阳气,春天到来,便开始向上,向外发
展,震动其上之阴气,如春天万物开始发生一样,跃跃欲试,驱阴邪震万物而萌发,如春天的蛰雷。“洊雷、震。”
二、卦德:
震卦卦德为奋励(起也)。表示阳刚在下不愿被阴邪所压制,而奋起之状。表示不默守成规,不干落后、永往直前。故“万物出乎震”(出,生也)。震为激发性,主
动性。
三、概念象意:
疾:建也、快、激烈。“动万物者,莫疾乎雷”
奋进:一阳爻在二阴爻之下.表示往莳发展。前时、进展、行进之意。
起:起立、起初,出发,开始起动。
自:自立、树立之立。
积极:雷速而震动万物,雷激发而生火。主动性。
果断:毫不犹豫,敢说敢为。
勃勉:勤劳勇敢,不断上进。
伸长:表示有发展余地。雷声隆隆震惊百里,有延伸之意。
新:萌生、萌发为新生。
显现:万物破土而萌生,故显现其形。
鸣声:雷声震动,有巨大响声。“其于马也,为善鸣。”
躁:皆疾也,为雷之速。
惧:恐惧、“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震来XX”“惊远而惧迩也。”
雷电:闪电在前、雷声在后,互不分离。
健:雷震动极而健。
惩:惩罚、打击、制裁。
从:盲从、顺四时自行发展。
帅:统帅、帅领、继干父之后,独挡一面。
征:出征、打仗。
过:过错、过失、过头、雷速而不顾,必有过。
开:开发、开拓。
勇气:一阳面于二阴而震,必勇。
果:无形丽有声、效果不大。
其它象意:
强、霸道、追求、紧迫、功名大、鲜艳、攻克、移动、动向、甲、大路、上升、高、怒、惊、恐、考虑不周、粗糙、粗心、多动、虚惊、轻举妄动、性急、冲突、夸大、
无礼、仁、贞、意气风发、显示、表现、进步、警骇、勇敢、出发、兴起、狂乱、新生。
四、人物:
有名望的人物、与高速运动有关的人物、情绪激动不稳定人物、保卫部门人物等。警卫、军人、法官、警察、将帅、飞行员、列车员、驾驶员、成人、长子、青年、社会活动家、激情煽动家、运动员、继承人、名人、官吏、辛苦工作的人、忙人、善言者、狂人、音乐家、声音大韵人、骚乱捣蛋者、说大话吹牛者、朝气蓬勃的人、爱传闲话的人、邮递员、舞蹈演员、足球爱好者、跑的快的人、弹跳力好的人、合作者、活泼快乐者、指挥、争性情人、多动症者、神经过敏的人、壮士。
五、人体:
足(腿、脚)、肝脏、神经、筋、头发(弯而稀少)、左胁、左肩臂。
六、动物:
龙、善鸣彝足之马、驼、麇、鹿、鹰、鹤、鸽、云雀、金丝雀等善呜之鸟、蜂、百虫。
七、物:
蔬菜、鲜花、嫩芽、竹子、芦苇(多节之物)、花、花蕾、树木、柴、青绿色之物、音响、乐器、车类、电话、广.播、飞机、汽车、火箭、飞船、鞭炮、大炮、长枪、剑、武器类、闹钟、新产品、鼓、茶货、裙子、裤子、蹄、筋、鲜肉、树林。
八、场所、建筑物:
春季的原野、田园、菜地、庭院、山林野地、林区、震源、菜市场、线路、战场、靶场、演奏会场、广播电台、邮电局、乐器店、声像电器商店、杂技场、花店、音乐茶
座、舞厅、歌厅、闹市、躁声大之场所、喧哗之地、游乐场所、远处、大道、机场、发射场、试车场所、军营、公安部门、军队、车场、公园、停车场、车站。
九、状态、形状:
向上发展的、外虚内实的,上虚下实的、上大下小的、朝气蓬勃的、骚乱、健康、有声有响的、令人吃惊、恐怖的、高速的、激烈的、勇敢的、腾飞的、振动的、传达的、生长的、竞争的、比赛的、打击、愤怒、代用的、急躁的、痛的、焦急的、好看而无内容的、粗糙的、移动、滑动的。
十、天象
雷雨、雷鸣、地震、火山喷发。
十一、季节
春分(春季阴历三四月之交)。
十二、时间
上午五至七时,共两小时。每月初三月(阴历)。
十三、方位
正东(后天八卦)。东北(先天八卦)。
十四、数象
三、四、八。
十五、干支、五行
十干为甲。十二支为卯。五行为木。纳甲为庚。
十六、味

十七、色
青、绿
十八、病象
精神病、狂躁症、神经衰弱、歇斯底里、羊癫风、神经过敏、惊吓症、“舞蹈症”、妇科病、肝火旺、痛疼性症状、腿痛、多动症、外伤(碰撞造成)、突发性症状、剧烈症状(先重后轻变化很快)、咳嗽、声带咽喉症病、肝病。
《周易卦象?巽》
巽入也
一、正象:
巽下断,巽卦代表一阴爻潜入二阳爻之下,表示一阴深入二阳刚之下,有一种深入地向下、向内发展的趋势。故巽卦正象为风。因为风是无孔不入的(“针大的限,斗大的风”)。表不一种飘动而有渗透性的事物。
二、卦德:
巽卦卦德由于风无孔而不入有渗透性,故为伏入。表示不管有再小的间隙,它都能在其中间存在,在其中远行,并能载运各种能量。故“巽、人也。”“阴阳之气,以雷动.以风行。”
三、概念的象意:
进退:风气流行无一定方向。巽上而阳爻为进象,下一爻,为退象,故有进退之象。
从:风行是根据地势、环境、天象情况从势而行,故为顺从依赖之行。这与震从不一样。震从是主动奋进而跟随而从。巽从带有一定尝试性之动,而震从奋进。
不决断:不果断。风行时急时缓、时强时弱。无一定方向,并有顺势而运行,不能自决其事。
出入:由进退而来。
轻:风气轻快。
迷:出入无常,无一定规律性。
疑:疑惑。迷而不果断。
齐:巽为春夏交节之季,万物枝叶繁茂生长整齐。“齐也者,言万物之絮齐也。”
命令:风代表上天之号令,将能量带给大地上一切事物,地上事物得其能量而齐齐发展,地上之君王如同天,命令所出,万民顺行。
教:教育、教授、流传、闻风之象。
气味:“臭,气也。”气味随风飘散。
巧:顺势而行,故巧。
伪:巽阴卦也,故下一阴爻为主。上面两阳爻将此阴爻掩盖其下,有伪装之象。
商:商业之商。即交换之象。“为利市三倍”。
利:经商交易,其欲为利。繁华地区之利。
长:风行百里不停。
直:风喜直行。
精细:任何细小之隙,风都能人。
抚:吹拂长养,为抚摸。“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疾:大风急速。
覆盖:一阴藏于二阴之下。风行广阔。
其有象意:
基础不稳、直爽、清洁干净,附和、整齐、传达、散、营业、繁昌、交涉、新鲜、言信、捷报、荐举、号令、号召、奔波、薄情、悭吝、幻觉、忙碌、忧疑、轻浮、扫荡、烦躁、空虚、胆略、魄力、多欲、权谋、数术。
四、人物:
因为巽卦代表能量传递,故有灵气之意,所以可代表一些僧尼、仙道之人,也可代表有灵感的人及练气功的人。巽为长女,可代表在一定范围内最大岁数的妇女。巽有流动性,可表示流动不定的职业人物。也能表示仔细认真的、精巧的职业人物等。
长女、处女、僧尼、仙道之人、气功师、练功者、商人、教师、技术人员、教育着、营业员、建材、木材经济人、教官、指挥官、手艺人、能工巧匠、传令兵、会谈人员、科技工作者、忧柔寡断的人、额头宽的人、头发细长而直的人、造谣者、下肢无力之人、交际人员、性格外刚强内柔弱之人、写作者、宗教家、秀才、设计人员。
五、人体:
头发(细、直、稀少),神经、气管、胆、筋、呼吸器官、肠道、食道、肱、股、左肩、左手肩、淋巴系统、血管、练功者之元气。
六、动物:
鸡、鹅、鸭、鹞、蝶、蜻蜒、蛇、地虫(蚯蚓等)等山林禽虫、带鱼、鳗鱼、鳝鱼等细长鱼类。虎、猫、斑马等有条纹之兽及勇猛带风声之兽。
七、物:
木、木材、木制品、纤维品、丝线、邮件、绳子、麻、条材、扇子、风扇、干燥机、刀斧之类、飞机、气球、飞船、气垫船、帆船、赛艇、床、救生圈、蚊香、木香、兰花、香料、草药、白茅、羽毛、竹叶、枝叶、腰带、笔、旗杆、下面有口之器物、长条桌柜、薄的器物、标枪、杨柳、海带、香椿、臭椿。
八、场所、建筑物:
草原、竹林、道路(比较直的或窄的),隘路、过道、长廊、寺观、各种线路、邮局、指挥部、商店、码头、机场、发射场、通风、通气、出入等各种信道、各种管道(下水道、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暖气管道等)、芒苇荡、工艺工厂、设计院、索道、升降机、传送带。
九、状态、形状:
飘动的、轻的、浮的、游动的、基础差、长形、条形、薄形、细长的、轻易的、不确定的、烟状、气态的、向下向里发展的、上实下虚、外实为主内虚的、精巧精密的、细致的、浸润的、传输的、神奇的、外刚内柔的、顺风的、耳闻鼻嗅的。
十、天象:
刮风、云、高空、飓风、台风、旋风(包括龙卷风)
十一、季节:
立夏、春夏交节之季(阴历五月前后)。
十二、时间:
上午七至十一时,共四小时。每月十七日(阴历)。
十三、方位:
东南(后天八卦)。西南(先天八卦)。
十四、数象:
五、三、八、四。
十五、干支、五行:
十干为乙。十二支为辰、巳。五行为木(草木)。纳甲为辛。
十六、味:
酸。
十七、色:

十八、病象:
伤风感冒、中风、受风、神经症状(洁痞)、胆疾患、传杂病、坐骨神经痛、神经痛、淋巴疾病、抽筋、强直强硬症、病情不稳定、喘息、哮喘、左肩痛、神经炎、胯股病、胫骨病、胀气、宿酒痞满、忧郁症、血管病。
《周易卦象?坎》
坎险陷也
一、正象:
坎中满,即坎卦代表的是两阴爻在外,一阳爻在中间,表示四面向心性发展的趋势。外柔顺、而内刚健。内动而外静,内部交换,旋转向心集聚,为水柔而流动,刚刀也难斩断,而滴水又能穿石,表面柔弱而内含刚性。故坎卦正象为水。“坎”字又有欠土之意,土缺必成洼穴、洼穴易得水。表示向心流动,旋转聚能之势。“坎者、水也”。
二、卦德:
坎卦卦德为险陷。表示一阳陷于二阴爻之中,有坑穴之象,故易陷落沉溺,如水中旋涡最险,又有向心趋势,故陷。坎北方之卦,为冬至前后万物归藏之季。“坎者,陷也。”水总在存陷于低洼之处。“坎有险”。
三、概念性象意:
劳苦:水流不息,劳而不倦之象。“坎者,……劳卦也,……故曰,劳乎坎”。
流:水有流动之象。“水,流而不勇”。
低下:水往低处流。
溺: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似生命落于水而不能自拔。
心:一阳处于二阴之中,如二心团结一致。“维心亨”乃以刚中也。
败:坎为弓轮、车轮磨损而坏。“眚也”。
思想:动脑筋之状态,外边无动静,全在头脑里动。外静内动。
法律:二阴爻为众顺,一阳爻为法,以法贯众。
暗:低洼而暗。坎为子夜,为暗。坎为冬至前后,日照时间短,夜长,故暗。
伏从:水依服环境条件而流行。水有“伏壁效应”。
变:水因冷暖不同状态不同(或水气、或水珠)。
忧:水险而隐,令人忧虑。“其于人也,为加优”。
恶:一阳陷于二阴群恶之中。水患无情,故恶。
淫:阳人阴中。坎又为下阴,生殖系统。
隐伏:阳陷阴中。外柔内刚。水潜地下,“为隐伏”。
困:一阳陷入众阴之中,因而不得动。
清、污:水清洗物品而其身被脏所污。
矫柔:水流冲刷,使河道曲者直(矫),直者曲(柔)江河沟渠曲曲直直。
通:水流冲刷,终能通达。
曲:“坎,为弓轮”。水流曲折。
其它象意:
灾、难、凹、交换、思索、哭泣、漂泊、冷却、病、失、暗昧、不安、恩尝于人、讲义气、随泊之流、欺诈、狡狯、疑惑、多心、劳碌、聚集、失掉、贼盗、溃、沉寂、聪明、诚、仁慈、智能、算计。
四、人物:
由劳卦坎而知,坎多代表贫穷劳碌之人,动脑筋的职业。由“诚信”而得知,为执法人物。流动性强的职业、中年人物、冒险性职业、心狠手辣之人物等。
中年男子、思想家、创造发明者、数学家、书法家、韪亡者、亡命徒、盗贼、黑社会、黑邦、印刷工人、水货裔、贫困者、诈骗者、诱惑者、有犯罪历史者、恶人、病
人。多情轻浮者、酒鬼、劳务人员、劳苦者、失败破产者、蜗妇、妾、沉默者、思考者、受灾之人、中毒者、江湖之人、船上工作人员、安全人员、自来水公司工人、冒险者、黑教、流亡者。
五、人体:
肾脏、膀胱、泌尿系统、生殖器(性器官)、血液、体液、背脊骨、耳、腰、美橼、肛门、血液循环系统、水份体液循环系统、饽裆。
六、动物:
四足动物、美脊之马、劳动之马、狐狸、鼠、泵(猪)水鸟、鱼类、水中之物、脊椎动物。
七、事物:
油、饮料、酒、醋、酱油、钢笔水、石汕等液体物质、脂肪、染料、涂料、药品、毒物.酒具、盐、水车、载车(装有物品)、轮子、刑具、弓箭、蒺藜、丛棘、疼、梅子、李子、杏、桃等带核之物、冷藏设备、排水设备、海味、淹藏物、计算器、煤、盘、录音、录相带、激光影视盘、铁饼、喝汤用具、黑色物、园形弓形物、潜艇、浮萍、冷饮。
八、场所、建筑物:
河川、江、湖、海、沟、渠、井、泉、下水道、洼地、泥泞地、水中、酒场、酒店、冷饮店、黑暗场所、酒吧、妓院、牢狱、浴场、浴室、洗嗽场所、水槽、温泉、水族馆、澡堂、贫民街、地下室、车库、暗室、消防队、自来水公司、水厂、油脂储运厂、煤厂、鱼市、湿地、鱼塘、车站、饮食店、冷库。
九、状杰、形状
冷的、冰冻的、暗的、不良的、不愉快的、寂静的、流动的、实芯的、有芯的、弯曲的、弓形的、轮形的、中等的、狠毒的、狡诈的、偷偷模模的、守信誉的、劳碌的、辛苦的、忍耐的。
十、天象:
雨、雪、霜、露、寒冷、冰灾、潸月、积雨云、半夜。
十一、季节:
冬至(阴历十一月)。
十二、时间:
下午十一时至第二天上午一时。共两小时。每日晦朔之时。
十三、方位:
正北(后天八卦)。正西(先天八卦)。
十四、数象:
一、六。
十五、干支、五行:
十干为壬、癸。十二支为子。五行为水。纳甲为戊。
十六、味:
碱。
十七、色:
黑紫。
十八、病象:
肾、膀胱等泌尿系统疾病、肾冷水泻、消渴症、血液病、出血症、免疫系统疾病、性病、遗精、生殖器疾病、中毒(食物、药物)、病毒性疾病、耳病、腰背疾病、心脏病、过于疲劳、渴冷病、拉肚子、病情较重、水肿症。
《周易卦象?离》
离明也、丽也
一、正象:
离中虚。即离卦所代表的上下两爻为阳爻,中间一爻是阴爻(一阴爻陷于二阳爻之中)的事物,表示由中心向外发展的趋势。外刚健而内柔顺。外动内静,与外部进行交换,如火一样,向外部施放能量。火烛火苗外部可烧毁其它东西,但火的核心确是冷的,没有毁灭性质。而火附着燃烧物上,一但燃烧起来,火必离其原火种。故离卦的正象为火,有离散之意。“离为火”。
二、卦德:
离卦卦德为明亮、美丽。离为火、为日、为电故有照耀之意,所以为明亮,阳刚在外表示一种内外施放能量。
由内向外的发展趋势,由由于外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运动),故美丽。日照丽万物茁壮而生,千姿百态,教丽.“丽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离,丽也。日月离乎天,百谷草本丽乎土”。
三、概念性象意:
美丽:日月虹毫变亿万千,鲜艳夺目。
热:热情、热烈、火热。“燥万物者、莫烧乎火”。燥,热也。
光明:火光、太阳给以照耀、天下光明。
干燥:火烤、日洒水分蒸发,必干操。“离为干卦。”干,干燥之干。
盛大:火光普照,火势盛大。
上:热空气上升,火往上炎。
明了:火光照耀,看得清楚。
文:文字、纹理多种多样,以表明内心思想。
饰:装饰、粉饰、修饰给以美感。
表现:火照亮,很容易使人们看清楚自己。
竞争:在阳光照耀下,万物竟向生长。
中(内)虚:外实内空、外强中干。
移:火势有浸延移动性。
戒:戒备。火势,凶猛,烧毁一切,必须小心放备。
围:包围。外实中空之象。
网:渔猎之网,绳线之间网格为空象。“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其它象意:
进升、.虚荣、外强中干、焦躁、煽动、文章、影象、文件、表章、明察、排斥、抗拒、否定、批判、流行、记录、检举、侦察、美人、轻浮、显示、示威、自满、花言巧语、抗上、撒谎、学问、文学、艺术、美术、断续、发明、华丽、鲜艳、医学、文科、依附、文明、磊落、干枯、安静、聪明、鉴定、发现、枯躁、扩张、漫延、礼仪。
四、人物:
离卦一般表示中年妇女,也可引伸为中间层次、中间人物,离为文、表示文学、艺术、医学等职业。离为兵戈、故引伸为军队、法警等职业。
中女.美人、贵族、文人、学者、艺术家、演员、名星、博士、判官、猎人、革命者、军入美容师、引人注目之人、女主人公、多情者、幻想并、说假话者、抗上的人、被软禁之人、中层干部、虚伪者、想法很多的人、编辑、画家、财务人员、银行职员、记者、作家、监查人员、纪检人员、警卫、侦察员、分析人员、战士。
五、人体:
眼、心脏、现力、红血球、乳房、上焦、头首喉、小肠。
六、动物:
鸟、鸽、孔雀、风、鹁等羽毛美丽的鸟类、金鱼、热带鱼、“变色龙”、嘏、蟹、螺、贝类、龟、鳖、飞鸟、荧火虫。
七、物:
字、画等美术晶、报纸、书刊、杂志、地图、鉴定书、契约、合同书、信、课本、印章、影视等电器产品、照像机、摄影机、录像机、电视机、印刷机、复印机、货币、望远镜、证卷、照明用具、广告、奖状、电报、连环画、小人书、化妆品、(花)瓶、装饰用品、标本、火柴、打火机、火炉、导游图、空船、窗户、玻璃门窗、带跟、带孔之物、武器、火焰喷射器、燃烧弹、遥感、绘图设备、屏风、幕、帘子、旗帜、瓶类、笼、干肉、果脯、煎炒、烧烤物品、胡芦、瓜瓢、供神用品、煤气灶、烤箱、火车、电车、车箱、轿车、焊枪、药、枫、纲袋、霓虹灯。
八、场所、建筑物:
明阳的土地、名胜地、圣地、教堂、华丽的大街、火山、喷火口、火灾场所、凉台、大会堂、博物馆、图书馆、画廊、画店、印刷厂、部队军营、派出所、教会、学校、医院、厨房、窑、炉冶厂所、仓库、空屋、桥梁、立交桥、轿子、棚子、火车站、电车站、监视塔、电视台、广告塔、公安局、法院、检查院、广场、影剧院、证卷交易所、银行、展览馆、焊接厂所、放射科、检验科、猎场、钓鱼场所、殿堂。
九、状态、开关:
美的、明亮的、发光的、热的、干燥的、可燃性的、中柔的、独居慧眼的、空大的、带壳的、外实内虚的、外硬内软的、随和的、依附的、飞升的、开花的、鲜艳的、闪灼的、胖的、中间洼陷的、冒火的、向上移动的、升发的、膨胀的、纲状的。
十、天象:
晴天、热天、酷暑、烈日、旱天、虹、霓、霞光、闪电、太阳。
十一、时间:
夏至(阳历六、七月之交)。
十二、时间:
中午(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共两小时。每天日中时。
十三、方位:
正南(后天八卦)。正东(先天八卦)。
十四、数象:
三、二、七、九。
十五、干支、五行:
十干为丙、丁。十二支为已、午。五行为火。纳甲为已。
十六、味:

十七、色:
红、花色。
十八、病象:
眼病、心脏疾病、幻觉幻视病、火场、烫伤、日照病、放射性疾病、乳房疾病、充血性炎症、热性病、发烧、小便黄、血液病、妇科病、囊肿、扩散性疾病、肥大病(前列腺肥大、乳腺增生、心脏肥大等)。
《周易卦象?艮》
艮止也
一、正象:
艮覆碗。即艮卦所代表的一阳爻在上、二阴爻在下的卦象。阳少阴多,故阳小阴大,上小下大有山象。所以艮卦的正象为山。表示一种向下向右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表示一个事物发展到顶点了,必须谨慎,否则就要向相反方向发展了。还有一层意恩,就是表示有阻碍,困难,因为上山是很艰苦的,费气力的。还能表示表面实的,内里虚的,上实下虚的事物。“艮为山”。
二、卦德:
艮卦卦德为静止。因为山上小下大,是隐定的,还因为上到山顶了,再往前走就要走下坡路了。所以,必须停往脚步,观察分析好了,因势利导。“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艮其止,止其所也”。
三、概念性象意:
终止:稳如泰山不可动。“艮、止也”。
高:山高、物高、精神高尚。
退:过高则退。
拒:山大而稳不可动摇、阻挡前进。
防: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
顽:艮为山石,固而不动,为顽石状。
宿:“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良。”一程至终,当以歇息,恢复体力,待时再动。
保:一阳覆盖二阴之上,有保护之意。抵挡之意。
孤立:一阳独立于二阴之上。
鼓起:山象凸出。
其它象意:
贞固、安居、沉着、冷静、慎守、建设、改善、光明.变化、更替、隐蔽、困苦、阻碍、存在、抑止、主观、任性、顽固、阴滞、禁止、阻挡、不合“分水岭”、界限、从新开始、静止、标准、独立、讼狱、笃实、消亡、叮咛。
四、人物:
艮表示青少年、儿童、有发展前途的人,有独立能力的人、山野僧尼仙道之人,与矿山建筑有关的人。
少男、少年、儿童、官僚、贵族、继承人、亲戚、僧尼、指导者、独裁者、土建工作者、警卫、闲人、奴仆、矿工、石匠、守门员、主观主义者、训犬者、狱吏、犯人、畜财者、蓄储所人员、忠实者、孤独者、保守主义者、欲望强的人、法官、偏激者。
五、人体:
鼻、背、手背、指、关节、胃、趾、脚背、左足、乳房、颧骨。
六、动物:
有牙、有角的动物。虎、鼠、狗、狼、熊等百兽,喜鹊、骛、鹘等黔啄之物.爬虫类、昆虫、家畜等有尾之动物。
七、物:
岩石、门板、橙子、台阶、箱子、柜子、桌子、石碑、硬木、硬的果实、厨柜、土坑、柜台、磁器、石刻、石块、伞、钱袋、列车、床、金库、坟墓、土堆、山坡、座位、屏封、鞋、手套、墙壁.门坎、阶梯。
八、场所、建筑物:
山、假山,丘陵、高台、休息室、堤坝、交叉点、境界、坟场、山路、小赂、阁寺、房层、门闩、监狱、公安局、派出所.、贮藏室、仓库、大楼、银行、城墙、围墙、影壁、帐蓬、宗庙、慈堂、矿山、采石场。
九、状态、开关:
坚硬的、不动的、静止的、高的、坐着的、弯腰的、逞能、向下发展的、上硬下软的、石造的、坚固的、顽固的、附身的、变化的、与警脚有关的、相反的。
十、天象:
有云无雨、多云问阴。气候转折点。雾、岚。
十一、季节:
立春(冬末初春.阴历正月前后)。
十二、时间:
上午一时到五时,共四小时。每月二十三日。
十三、方位:
东北(后天八卦)。西北(先天八卦)。
十四、数象:
七、五、十、八。
十五、干支、五行:
十干为、已。十二支为丑、寅。五行为土。纳甲为丙。
十六、味:
甜。
十七、色:
棕、咖啡、棕黄。
十八、病象
脾胃之病、不食、虚胀、鼻手、脚、背之病、麻木病、关节病、血病、血液循环不良、备种痘疹、皮肢过敏症、肿症、凸起的炎症、疑难症、营养不良症、肿瘤、结石症、
《周易卦象?兑》
兑说也
一、正象
兑上缺。即兑卦表示二阳爻在下,一阴爻在上,上虚下实、上小下大,上有缺损,向上发展的趋势,二阳爻如湖泽坚硬之底,阴爻为坎半水之象,因为阴少,教表示浅水,阳爻如湖泽底岸,将水色围起来.只留一上下发展的环境,使积水成沼泽。有制约功能。所以兑卦正象为泽,表示向上有发展趋势,向左有发展趋势的事物。外皮柔、内里刚硬,外虚内实的事物。“兑为泽”故有吸收功能,容易与周围事物信息沟通。
二、卦德:
兑卦卦德为悦也。表示一阴小人无力,为众君子所支持,所以有喜悦之感。兑又为秋,正是秋收季节.故有喜悦之意。干(三)为头,干卦上缺,为伸天开口之状,有仰天大笑之象。“兑以说之”“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
三、概念性象意:
和:和睦相处,必然喜悦。说和之和。“和兑吉”。
惠:泽聚而滋润万般生物,故惠之所藏。
笑:喜悦高兴,必有笑意。
润:泽处湿润。
柔:“兑为少女”,即温柔之女性。
常:泽水平静而不流动,有稳定性。
星:兑为少小,故相对日月来说为星星,星星一闪一闪的,有时能看清,有时看不清,有缺少之感。
新月:月初之弦月,上面暗,下面明亮,即上面缺明之意。
见:现也。兑有向外发展之意,故可见。
附决:附,丽也。决,离也。秋收时间,万物成熟,槁捍折断,依附于枝基上的果实,也随之脱落了?
诱惑:可爱、柔和、艳丽而能说,则有诱惑之象。
艳:泽气甘露能使万物有光泽。
毁拆:兑有缺象,
潜伏:沼泽能陷物而不能自拔。
其它象意:
庆、应、亲密、雄辩、讲演、言谈话语、服从、告知、仰视、魅力、弱、议论、笑、骂、吵闹、趣味、娱乐、爱、欲、不足、不便、叹息、商量、叫卖、朋友、音乐、口舌、信仲、脱落、脱离、毁谤、破损、淫溢、利顺、聚集、偏面、等待、交流、欢快、含蓄、说明、伪善、狭小。
四、人物:
少小的女孩、可爱的女孩。与口有关的职业,欢乐性职业,破坏建职业。
少女、可爱的女性、巫师、巫婆、巫女、讲师、教授、演讲者、解说员、翻译、外科、牙科医生、食品工人、饭店职工、金属加工厂工人、秘书、娼妓、妾、非处女、亲戚.和蔼可亲的人、耍娇的人、性魅力者、小人、刑官、县令、副手、二把手、媒人、邻居、垃圾工、传达室工作人员、服务员、歌唱家、钢琴家、音乐家、娱乐场工作人员、相声演员、小丑、金融界人物、失败者、破坏者、歌女、杂技演员。
五、人体:
口、舌、牙齿、颊骨、口角、咽、喉、肺、气管、痰、涎、右肋、右肩臂、肛门。
六、动物:
羊、豹、猿猴、水鸟、兔子、小动物、鹭、沼泽动物。
七、物:
饮食用具、食品、盛水用具、金属币、食品、刀剑、剪子、金刃等带尖金属用具、玩具、冷藏车、瓶子、罐子、破损物、欠缺物、修理品、无头物、钢、锡、铁、铝等金属、铜线、酒盏、废物、乐器、带口的器物、石榴、胡桃、垃圾箱、灌木、湿草。
八、场所、建筑物:
沼泽地、泽潭、峡谷、凹地、浅沟、潮地、湖、池、溜冰场、游乐园、会议厅、音乐厅、饮食店、饭店、饭馆、门口、路口、垃圾站、废墟、旧屋宅、工地、聚会场所、洞穴、巢穴、山洞、山口、演说厅、工会、公关部、交谊所、井。
九、状态、形状:
可爱可亲的、有吸引力的、有欲望的、高兴的、有声有色的、凹的、破的、坏的、废旧的、便宜的、短缺的、不足的、吃的、小的、矮的、碎的、紧密的、密集的、有趣的、淋湿的、笑、装饰的、人口的、与性有关的、金属的、柔小的(上柔下刚、表面软、里边硬的)、向上、向外、向前、向左发展的、快乐的、有目的的、有魅力的、丢掉的、聚集的、口头的、公共的、玩耍的、伪善的、狭小的、悲哀的。
十、天象:
小雨、潮湿天气、气压低、毛毛雨(云雨要下)、短期气象情况、新月、星星、露水。
十一、季节:
秋分(阴历八月中秋前后)。
十二、时间:
下午五至七时,共两小时。每月初八前后。
十三、方位:
正西(后天八卦)。东南(先天八卦)。
十四、数象:
二、四、九、七。
十五、干支、五行。
十干为庚、辛。十二支为酉。五行为金。纳甲为丁。
十六、味
辛、辣。
十七、色
白。
十八、病象:
口腔内疾病(口、齿、舌、咽、喉等)、咳嗽、痰喘、胸痞、胸部疾病、食欲不好、膀胱、尿道口、肛门疾病、性病、血压低、贫血、外伤、手术等金属刃具致伤、轻微小病、为瘩病、皮肤病、头部伤、气管病。
四、六十四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威恒遥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决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声明:
本资料只是我收集整理张延生老师的一些资料,献给同样热爱张老师易学的易友们,特别是《心易》由PDF转成文字版花了不少功夫,一直不想发的,怕被人盗版了,但始终觉得张老师的书是太好了,所以我咬咬牙,狠狠心,把这本我整理的资料定个名,叫《张延生象数资料合辑》,我想张延生老师和广大易友也不会怪我吧!
一直在象数研习交流论坛下载不少好资料,有点不好意思,刚才看到有人发我以前制作的《张氏易说》,真是激动非常哇,没想到网上到处流传呢,我实在不好意思再老偷着下载,所以我把这本资料发在这里吧,希望大家笑纳,祝大家新的一年里易学更新一步!
另外,再说明一点点小小的心得,除了看张延生老师的资料再结合尚秉和前辈的一些资料,加强练习,融入生活,相信你有更多心得。我的QQ是417947653(凤翼天翔),欢迎广大易友有好的资料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