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踩死乌龟视频:乾坤段子:99个毛主席的故事(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6:45:10

(十一)毛泽东处理许世友“闹事”
诗曰:    宝塔山前耀日辉,延河岸畔众心归。
神州能有今朝好,先哲丰功万古垂。
1937年3月,中央作出《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以后,由于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干部都在抗大第二期学习,因此抗大便成了批判张国焘分裂主义的中心。一次,在抗大的批判会上,由于一
——27——
些人对张国焘错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不加区别,一股脑地扣上了“逃跑主义”、“军阀主义”等帽子。许世友争辩,被斥:“你这是与张国焘穿连裆裤!”“你这是匪性未改!”“打倒这个托洛茨基分子!”气得了生性耿直的“草莽英雄”许世友口吐鲜血, 突然产生了出走的想法。“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哪里不能革命,非要留在延安?不如回老根据地打游击去”。他串连、说服了几十个愿意出走的原四方面军高级将领,准备带着他们回川陕老区去打游击,出发的时间定在4月4日夜里。就在这关键时刻,许世友的老搭档、原红四军政委王建安突然醒悟了,认识到这是严重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不能由着许世友的性子来,遂将事情紧急报告给抗大保卫处长。保卫处长大惊失色,也没有听清楚,便报告林彪(当时任抗大校长),说许世友他们这批四方面军的学员要闹事,要防止他们对毛主席下手。
林彪火速报告:“主席,我得到可靠情报,张国焘指使一批抗大学员要在今天搞武装暴动,第一个目标就是杀你!”毛泽东处变不惊,有些不信,问:“哪一个有这么大的胆量!消息可靠吗?”林彪言之凿凿:“领头的是许世友。此人在少林寺当过和尚,好喝酒,易冲动,拳脚功夫十分了得。”毛泽东表态:“既然这样,就由你处理吧!先把带头的抓起来,再做计议。” 林彪带部队进驻抗大,按照王建安提供的名单,抓了30人,其中包括许世友。许世友破口大骂“出卖”他的王建安、抓他的林彪和一些中央领导人。他以为关进了毛泽东的班房,就不会有生还的一天。
毛泽东指示成立高级军事法庭,任命董必武为庭长,傅钟为
——28——
检察长,对涉案人员进行了宽大处理,将大部分人释放,少数人判了几个月的刑期,对带头闹事的许世友给予开除党籍、撤销军长职务、判刑一年的处罚,所有释放人员均回抗大完成学业。毛泽东还要求抗大做好四方面军学员的工作,规定:“只批张国焘的错误,不能批对张国焘路线本来就不应负责的四方面军的干部,更不能去批战士。”
林彪逐一找四方面军的学员谈话,稳定了他们的情绪。谈话进行得十分顺利,唯独到许世友这儿卡了壳。许世友拒不和解,他提出三条:不管发生什么事,决不当反革命;离开延安;回家侍奉老母。第二天,毛泽东来到关押许世友的窑洞,与他促膝长谈。毛泽东说“世友同志,你受委屈了,党相信你是一个好同志。你打了很多仗,吃了很多苦,立下大功劳,我对你表示敬意。张国焘的错误应该他自己负责,跟你们没有关系。四方面军的干部,都是党的干部,党的宝贵财产,不是他张国焘的。他拉不走你们,你们也不要有心理负担。”毛泽东的一席话令许世友潸然泪下。7月份,中央撤销对许世友等人的刑事处罚。半年后,中央撤销了许世友的党内处分,恢复了他的党籍。一场轩然巨波终于风平浪静。并对四方面军的许多人在此后担任了重要职务,“闹事”之首许世友,更是屡授重任,为我军赫赫有名的将领。并成了毛泽东铁胆忠心的拥护者和追随者。
(网友三横一纵《乌有之乡》2010-4-10)


——29——
(十二)“一妻二夫”如何办
诗曰:  出生入死两茫茫,多少夫妻各一方。
战火无情人有意,阴差阳错配鸳鸯。
毛泽东这个人,什么事情也难不倒他,国事如此,家事也一样,罗荣桓元帅和他的夫人林月琴是在1937年4月结婚的。可后来遇到一个大麻烦。在此之前林月琴得知自己原来的丈夫在西路军西征战斗中牺牲,辗转来到延安后,林月琴在好心人的劝解下逐渐从悲伤的阴影中走出来。后来,她与时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相识并相爱。可谁知,罗荣桓林月琴刚结婚不久,他们得到消息说:林月琴“牺牲”的丈夫被国民党俘虏后经中共营救已经回到延安。林月琴这个妻子,不得不面对两个“丈夫”的尴尬局面。幸亏有毛泽东的指点,他们妙解了这“一妻二夫”。从这件事再一次看出,毛主席有着无限的人格魅力。他那崇高的为人品格、卓越的识人智慧、非凡的用人艺术、高超的待人技巧,使他不论遇到怎样复杂棘手的人事关系问题,都能得心应手地妙解。人民敬佩他,人民感激他,人民也更热爱他。
当毛泽东得知林月琴的第一个丈夫“死而复生”也很震惊。毛泽东想:若此事处理不当会影响两个方面军(林月琴前夫为红四方面军干部,罗荣桓是红一方面军的干部)的团结,不利于抗日救国大业。经过慎重考虑后,毛泽东把林月琴请来婉转地展开话题,说:“你们结婚几天,我就将罗荣桓派赴前线,你不会怨我吧!”林月琴说:“主席,哪能怨你呢。抗战是全民族的大事,怎能顾男女私情。”见林月琴心态平和,毛泽东把话转入正题说:“月琴同志,你前夫已回延安了,你准备与他和好吗?这是你个人的事,——30——
中央让你自己拿主意。”毛泽东不仅把问题直接提出来,而且表达
了中央和他本人对此事的关心,同时又没有预设解决方案,这样
显然是合情合理的。陷入沉思的林月琴想起罗荣桓临走时说的话“如果你前夫回来后,请代我向他道歉,希望他能把你接回去。这完全是由于战争特殊环境造成的,各方都应该相互理解和支持”。想到这里,林月琴鼓足勇气对毛泽东说:“我听说他是因为战败被俘的,在酷刑面前很坚强,是个好同志。可我……”见林月琴突然刹住话,毛泽东说:“我听你的意见,是去是留,完全由你决定,可要把实话告诉我。”毛泽东燃起香烟,重重地吸了两口,小声地说:“我批准你去见前夫,罗荣桓如果有意见,由我解释。你同前夫商量后把结果告诉我,这样对你们三个人都公平,也算仁至义尽。”听了毛泽东这番话,林月琴很感激,她实在没有想到主席想得这么周全,她诚恳地说:“主席,我本想去找他,说明自己的情况和想法。可是他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托人带口信给我,他不怪任何人,祝我和罗荣桓恩恩爱爱、永远幸福。你说,我还去找他吗?”毛泽东听了林月琴的话说:“好哇,拿得起,放得下,这样的同志好啊!”转念又说:“口说无凭,信以为实。是否要他将心里话写出来?白纸黑字为凭,永不反悔呢!”请注意,毛泽东这个主意十分关键,大事不能不慎重啊!家务事,关键时候也不能“以情代法”!林月琴也明白毛泽东的意思,频频点头。她按毛泽东的指点,同前夫推心置腹商谈后十分友好地分了手。前夫将“心里话”写出托林月琴转交给毛泽东。这样,在毛泽东的亲自关照下,林月琴从这桩因为战争导致尴尬的“一妻二夫”事情得以圆满解脱出来。
(李克勤《毛泽东妙解“一妻二夫”尴尬事》)

——31——

(十三)为了一个垂危伤员的心愿
诗曰:  圣地天成岂偶然,铁流万里铸三边。
窑窗飞出星星火,燎得东方红了天。
延安城东约四十里,有个拐峁村,驻着我们的野战医院。一天,从黄河东岸转来了一个伤员,子弹打在他的胸部,伤势很重。在当时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医生们虽然用尽一切办法,但是,伤员的生命看来很难挽救了。
伤员时常处在昏迷状态。他不时张动着嘴唇,吃力地,微弱地呼吸着:毛主席,毛主席……。象有一桩重大的心愿未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当他偶尔清醒的时候,医生们才弄清楚,原来他参加革命几年,从来没有见过毛主席,他多么渴望着能见到敬爱的领袖,哪怕只见一面、看一眼也好呵!
医院的同志们一面安慰伤员,一面商议着:主席工作非常忙,住的离这里又远,恐怕没有时间来。可是,伤员的伤势垂危,想见主席的心情殷切,怎么办?最后,医院决定给主席打个电话,就是来不了,让主席知道一下也好。
清早,秘书同志接听了医院打来的电话,便走进窑洞,告诉毛主席。这时主席刚起床,当即决定到医院去探望这个伤员。吩咐我们:赶快搞饭吃,伤员很危险,不知能不能看到他。  
我们四个警卫员立刻忙了起来,收拾东西,打洗脸水,端饭,备马。主席草草吃了几口饭,带我们就出发了。
按平时的习惯,主席总是出了城才骑马,而且走的很平稳。这次一出门,主席就骑上了小黄马。出了东门,过了延河,就上了平坦的东关飞机场大道,主席迎着寒风,放马奔跑起来,不一——32——
会,便到达医院,小黄马已经浑身淌汗,气喘吁吁了。
主席走进医院,同志们感到十分意外,忙招呼主席休息,报
告伤员的伤势和抢救经过。主席水都没有喝,说道:赶快去看看他吧。
医生们陪着主席进了沟口,向山坡上的病房走去。
窑洞里,伤员闭着眼睛,平静地躺在床上。主席在门口停了一下,示意大家不要惊动伤员,然后轻轻地走近床边。这时,有一个小护士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对伤员说:同志,你不是想看看毛主席吗?毛主席来了!
伤员猛睁开眼睛,看到毛主席站在他床边。他用尽力气,想坐起来。主席连忙弯下身去,经心地扶着他,要他安静地躺着。伤员伸出双手,紧紧地握住主席的手,两眼激动得闪出泪花。
站在旁边的人看到这一情景,也深受感动,眼眶不由得也湿润了。
伤员脸上浮现着幸福的笑容。他无力地垂下双手,缓慢地合上眼睛,停止了呼吸。
“同志,安息吧!”寂静的,被悲痛笼罩着的窑洞里,回荡着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宏亮、坚强的声音。“你是我们党的好同志,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
埋葬烈士的工作,医院里事先有所准备。入殓时主席默默地站在一旁,等收殓完毕,主席又随着烈士的灵柩走到山上的陵地。主席和同志们一起,站在烈士墓前,倾听着医院代表介绍烈士的生平事迹。直到开完了追悼会,主席才回到医院里。
毛主席来到拐峁的消息,迅速地传遍了野战医院,能动的伤病员纷纷走出窑洞,站在山坡上看望毛主席;躺在床上不能动的——33——
重伤员,也急得要求护士背着他们前去看毛主席。主席知道了这
个情况,就对医院的负责同志说,请伤病员同志回到自己的窑洞,
他要到每个病房里去看望大家。主席不顾劳累,走遍了野战医院的全部病房,和伤病员们一一握手、慰问。伤病员们十分感动,能够见到毛主席,和毛主席握手、谈话,是多么幸福和光荣呵!

太阳西斜,我们跟随主席走出了拐峁村。一路上,主席沉思不语,任凭小黄马漫步走去。从早晨到现在,主席没休息一会,也没吃一点东西。
(贺华清《跟随毛主席在陕北》)

(十四)毛泽东的跟监报告
诗曰:  浴血八年战始休,弥天大勇下渝洲。
请君收起攘安策,天地人和民自由。
国民党有关共产党活动的资料文献中,有一份记录十分奇特,它是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至九月三十日中共主席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举行谈判期间,国民党宪兵司令张镇呈给军政部长陈诚的有关毛泽东的跟监报告。
这份原始文件封面写着“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今天的持有人是台湾大同大学教授曾德宜,曾的舅公为国民党高级将领涂思宗,一九三七年五月抗战前夕曾率领“中央视察团”前往延安访问,受到毛泽东以下中共领导人的热情接待。涂思宗等人曾在延安拍摄大量照片,返回南京后撰写观察报告。前年曾德宜曾将这次延安之行的相关照片与文字资料透过笔者的整理,发表在亚洲周刊上,引起读者的热烈回响。至于如何获得毛泽东的——34——

跟监报告,曾德宜表示,八十年代中他就读辞修高中时,某日值
日打扫图书馆的卫生环境,发现图书馆放置地上准备丢弃的旧书中有一本手写的《参政员毛泽东在渝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至九月三十日》,当时并不知其价值,只感到十分好奇,便将它捡拾收藏至今。
事隔二十年,今天检视该份资料,合理推测应是张镇将报告呈给陈诚后列入陈诚的工作档案,俟陈诚过世之后,他的藏书的一部分捐给辞修高中图书馆(陈诚字辞修,该校以他命名),工作人员也把这份报告当成书送去,最后还被当成无用之物丢弃。事实上,许多珍贵的古董文物就是这样被不识货的人当垃圾丢掉。
该份报告首页引述国民党宪兵司令部警务处第四科中校科长周剑心的报告:“毛泽东所乘专机于(二十八)日下午三时三十分抵达九龙坡机场,毛首先下机,时机旁伫候欢迎之奸伪份子钱之光、龚澎(女)、乔木、鲁明、熊瑾玎、石西民等均鼓掌欢迎,职等靠近机旁,察毛之态度,似有受宠若惊,局促不安之状,张部长(指张治中)首先介绍周主任至柔与毛相见,并告系代表委座来迎者,旋欢迎者郭沫若、黄炎培等趋前与毛握手。毛于摄影记者包围下以不自然之态度,手指对面山景自言自语谓,青山绿水好风景,嗣由摄影记者要求毛泽东、周恩来及张部长与赫尔利大使于机前受记者之摄影,赫大使面带笑容,见摄影者之众多,笑颜左右谓:此时好莱坞……”
接着,毛泽东发表了书面谈话后即驱车前往下榻处,报告写道:“本部即派武装宪兵驻桂园及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担任警卫,并特别注意其行动之护卫……”换言之,武装宪兵的任务不仅在于保护毛泽东,也必须将毛泽东与何人接触的一举一动记下——35——
来。
由于当时并没有窃听设备,只能由卫兵近身监看,并试着偷听到对方所讲的话。由报告实际所载观之,必须佩服张镇手下特务的文化水平,不仅能清楚地辨识来往之人,并且能将时间、车牌号码、携带的物品等细节,事后巨细靡遗地记下来。简单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行踪的细节,这份资料可以说是最完整详尽了,因为它正是国民党特务系统的跟监报告,后来有许多关于重庆双十谈判的回忆和报道,不管是出自当事人的自述,或是后人的研究成果,只要对照一下这份资料,就可立刻查出其细节部分是否正确。至于价值判断方面,由于是国民党人所写,对共产党领袖不免加上诸多贬意,反映出双方当时表面和善高呼团结,实则深怀敌意剑拔弩张的情势,也算是另一种记录中的真实。
(徐宗懋《亚洲周刊》)

(十五)风趣诙谐谈“蒋风”
诗曰:      麾下将如云,运筹帏幄精。
胸怀决胜策,谁敢动刀兵。
1947年3月13 日,胡宗南率领大军进犯延安,派出数十架飞机对延安进行狂轰滥炸。
那天下午,正在指挥作战的毛泽东同志所在的窑洞门前不远处,忽然有一颗重磅炸弹爆炸,一阵山摇地动之后,只见一片硝烟弥漫。警卫参谋贺清华心急如焚推门而进,但见毛泽东从容自若,右手拿着的那支笔正在大地图上移动着,与身旁的彭德怀同
志讨论着军情。
——36——

贺清华的推门而进惊动了毛泽东,但他的注意力还在那张地图上。他看着地图问:“客人走了吗?”
贺清华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他愣了:哪有客人呀?于是反问:“谁?谁来了?”
“飞机呀。”毛泽东微笑着说,“真是讨厌,喧宾夺主。”大家听毛泽东这么一说,顿时都笑开了。
卫士拿着散落在门前的一块炸弹片给毛泽东看。毛泽东接过来掂量一下,又风趣地说:“嗯,发财发财,能打两把菜刀呢。”
在3月16日中午,毛泽东还是在那个窑洞里,与周恩来、彭德怀研究军事行动计划。敌机又来轰炸,两颗重磅炸弹刚好又扔在窑洞门前不远处爆炸。这回爆炸力更厉害,窑洞的门窗玻璃都被震成了碎片,强大的气浪卷入窑洞,顿时窑洞内漆黑一片,待烟雾逐渐散去,窑内人的面目才依稀可辨。
毛泽东用手轻拂了一下身上的灰尘。对着周恩来、彭德怀笑着说:“蒋介石的风不行,连我一个人也吹不动。等到我们的风起来就不同了,要将他们连根拔掉。”
周恩来和彭德怀被毛泽东这一番风趣的谈话,逗得朗朗大笑
起来。
(沙圆《毛主席的魅力幽默》)

(十六)毛泽东在五台山
诗曰:    东风浩荡扫阴霾,渡过黄河上五台。
册册经书文化宝,西天佛地取回来。
——37——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告别陕北,挺进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4月9日晚因大雪路阻,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一行登上五台山峰巅鸿门岩,当夜就宿于台怀镇塔院寺方丈院。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举世闻名。毛泽东深谙中国历史文化,早就想一睹为快。毛泽东说:“寺庙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引以自豪。我们去年转战陕北时,还到过佳县的白云寺,这次来五台山,大可一饱眼福。”4月的五台山,入夜很冷,毛泽东一边用饭,一边烤火,还捎带翻阅着一本经书。老方丈来到毛泽东居住的院子,毛泽东和江青急忙走出屋子笑迎方丈。方丈合十行礼道:“打搅贵人了,贫僧不安得很。”毛泽东回答:“哪里哪里,是我们打搅贵寺了,请多原谅。”方丈忽然发现毛泽东桌上有一本翻开的经卷,吃惊地问:“怎么,贵人也读经书?”毛泽东笑着将佛经送给方丈道:“随便看看。” 毛泽东同方丈亲切地交谈,并详细询问了五台山寺庙的建筑史,而且还颇有兴味地向方丈打听鲁智深和杨五郎在哪个寺庙里当和尚。方丈笑而作答,并邀请毛泽东翌日观赏五台山胜境,自愿担当向导。次日吃过早饭,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和江青、警卫员阎长林等在晋察冀军区保卫部长许建国、晋察冀边区政府秘书长周荣鑫陪同下,由老方丈、小沙弥作向导,游览参观宏大壮观的怀诸寺院。这天瑞雪初霁,旭日东升,五台山群峰银装素裹,香火缭绕,钟鸣鼓钹参差交响,合着抑扬有致的梵唱声,好一派佛教胜境庄严肃穆的气氛。毛泽东高兴至极,一边急匆匆地从里院走出,一边对任弼时感叹道:“古人灿烂的文化,都是和宗教紧密相连的。”由塔寺进十方堂,来到大殿时,毛泽东看见几个喇嘛正在整理残缺不全
——38——
的藏经,其中有个叫罗真呢嘛的喇嘛与陪同参观的老方丈搭话,毛泽东微笑着问他:“你是青海人吧。”“是的”罗真呢嘛答。毛泽东又温和地问:“你来五台山多久了,为啥子出家?”罗真呢嘛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反问道:“你去过青海?你知道青海有几座出名的寺庙?”“有两座。西宁东广大寺和塔尔寺,对吗?”毛泽东当即答道。罗真呢嘛佩服地点了点头。毛泽东指了指地上堆放的有些残损的经书,又问罗真呢嘛“这些经书毁坏了,可惜不可惜?”罗真呢嘛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一本正经地道:“有生之物,有生就有灭,有形之物,有成就有坏。”时正值刘邓大军挥师南下,挺进中原,蒋家王朝已危在旦夕,毛泽东便故意问罗真呢嘛:“那么,打倒蒋介石可惜不可惜?”罗真呢嘛被问得不知所措。毛泽东又无意间看到“四大天王”背后被掏了个大洞,再一细瞅有几尊塑像缺少了脑袋。他不禁愕然,忙问身边的方丈:“此为何由?”方丈痛心地说:“五台山数僧为掩护抗日军民,曾遭日寇屠戮,寺庙亦被破坏。”毛泽东说:“等全国解放了,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寺庙和文物,绝不能让祖国的文化遗产受到破坏。”接着,毛泽东又详细询问了寺院的修缮工作和寺僧生活情况,并指示陪同的几位地方干部一定要保护好文物,要忠实地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团结爱国僧人,把五台山建设好。
毛泽东一边观察一边兴致勃勃地踏上了通往灵鹫峰菩萨顶的108级石阶。方丈气喘吁吁赶到毛泽东身边:“老衲老矣,跟不上贵人龙骧虎步了。”毛泽东回首作答:“慢走,不急,我们这几年转战陕北,成天与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周旋于崇山峻岭之中,早已习惯了。”方丈仰视毛泽东,目露崇敬之情,对搀扶自己的小沙弥道:“徒儿,此人雍容富贵,体拥佛云,目蕴睿智,行止大度,有
——39——
拔众生脱苦海之力,苍生有福了。”此时,早已进殿的毛泽东,正端详着弥勒佛慈笑憨态,打趣道:“胖师傅,久违了……”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刚从殿外进来的任弼时,见众人大笑,说道:“笑么子哟,莫非要和弥勒佛比个高低!”毛泽东面对方丈道:“讲得好,等革命成功那一天,老师傅可给我们作证,看谁笑得最好,笑得最响。”方丈垂头念佛:“阿弥陀佛……出家人不敢嬉笑佛爷,罪过罪过。”毛泽东赶忙表示道歉:“噢,是我们的不是了。方丈若能明白我们说革命成功是什么意思,恐怕就不见怪了。”毛泽东不无感慨地说:“所谓革命成功之日,便是消灭剥削,消灭压迫,天下老百姓耕者有其田,万民乐业安居时。”任弼时插话:“用佛教话说,就是人无贵贱,众生平等,行善慈悲福极无涯的境界。”毛泽东反问方丈:“弥勒佛的像义不就是如此吗?”方丈点头:“贵人所言即是,但愿此话弥勒佛爷知晓,谢罪。”毛泽东笑道:“信仰自由嘛。你们可以信佛教,我们信马列主义;你们修行,我们讲革命,讲造反,用枪杆子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毛泽东边说走上钟楼,细细品读着巨钟上铸刻的经文,时而抬头对周恩来说:“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近两千年,它和儒、道学说相融,成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加以保护和研究。”周恩来点头说:“是啊,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今人成就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取得的。我们信仰马列主义,也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毛泽东又说:“几千年来,佛教在哲学、建筑、美术、音乐上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这是全人类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和灿烂文化的重要部分。”
(陈兴国《毛泽东与佛教》)

——40——
(十七)
诗曰:    红色江山红色畴,当年先烈写春秋。
莫将百姓只当“屁”,水可载舟又覆舟。
一九四八年五月,毛泽东乘吉普车由城南庄去西柏坡时,在平山县境内发现有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躺在路边茅草上。身边坐着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村妇女,一圈人正围着她们在着急。女孩子双眼紧闭,脸色蜡黄,鼻子里不时地往外流血,已经奄奄一息了。
“停车!”毛泽东突然叫道。司机周西林把车剎住,毛泽东第一个跳下车,大步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摸摸孩子的手和额头,问:“孩子怎么了?”“病啦!”女人泪流满面。“看来病得不轻,多长时间了?”“三四天了,起头轻,越来越重。”孩子的娘擦了擦眼泪,声音颤抖地说。“怎么到这里来啦?”毛泽东着急而关切地问。“打算去找个医生,可是孩子快不行了。”说着孩子的娘又哭了起来。
这时,毛泽东猛地回头,朝车上看,大家看到他的眼圈泛红。“我在这里。”朱仲丽医生跑到毛泽东身边。“快给这孩子看病。”朱医生用听诊器听,量了体温,然后问孩子发病的过程。“有救吗?”毛泽东问。“有救。”“好,一定要把她救活!”毛泽东顿时放开声音。“可这药……”“没药了?”毛泽东又显出紧张担心的神色。“有是有……只剩一支了。”“什么药?”“盘尼西林。”“那就快用。”“这是进口药,买不到,你病的时候我都没舍得用,不到万不得已……”毛泽东对朱医生的犹豫有些不耐烦,他生气地
说:“现在已经万不得已,人命要紧,你马上给孩子注射!”朱医
生将那支珍藏很久没舍得用的盘尼西林(青霉素)用给了生病的孩——41——
子。接着,又注射了两支别的药。那时候抗生素是很稀有的,所以很显特效。不久,孩子忽然抬起眼皮,轻悠悠地叫了一声:“娘!”那女人呆呆地睁大了眼,泪水哗哗地往下流。忽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叫着:“菩萨啊,救命的菩萨啊!”毛泽东两眼泪花迷离,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忙转身吩咐朱医生:“你用后面那辆车送这母女回家吧。再观察一下,孩子没事了你再回来。”
(何虎生编《毛泽东初进中南海》中共党史出版社)

(十八)毛泽东淮海战役决策内幕
诗曰:  淮海交兵少对多,两军决战创先河。
胸中自有运筹策,百万蒋军尽倒戈。
古语说“兵凶战危”,战争总是一件危险性极大的事业。无论是战略决策,还是战役部署,总带有一定的冒险性。即使是以石击卵的战斗,也要计算到减少伤亡的问题。毛泽东淮海战役的决策,虽然不如辽沈战役那样困难,但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豫东战役之后,毛泽东对战局十分乐观,积极要求各部扩大战果。1948年7月16日,在许世友、谭震林兵团即将攻克兖州之际,毛泽东要求许、谭不顾疲劳,以主力抢占济南机场,迅速完成攻击济南的准备。同日得到攻克兖州的报告后又要求许谭部争取十天内外夺取济南。但实际上华东野战军粟裕直接指挥的部队,在豫东战役中伤亡严重,加以雨季将临,华野在历次雨季战斗中均告不利,难以继续战斗,粟裕不能不要求休整,得到毛泽
东的批准。
济南是国民党政府军坚固设防的城市,徐州有国民党政府军——42——
的强大兵团。华东野战军能否攻克济南,并无绝对把握。但济南已被我军孤立,即使攻击不利,也已无关大局。尽管如此,毛泽东攻击济南的部署仍然十分慎重,指示粟裕:“整个战役应争取一个月左右打完,但是必须准备打两个月至三个月,准备对付最困难的情况,并以此作为一切部署和工作的主要的出发点。”因此,华野以总兵力的44%弱,约14万人组成攻城兵团,而以总兵力的56%强,约18万人组成阻援、打援兵团。但济南战役作为解放军一次最大规模的攻坚战斗,9月16日晚发起攻击,仅战斗8天,即于24日晚予以攻克,进展意外地顺利。
粟裕在济南战役胜利在望的时候,即着手部署下一步的作战计划。由于攻济战局发展十分顺利,粟裕估计国民党政府军徐州北援部队事实上已不可能继续北进,华野打援兵团也就不需要投入打援战斗,因而可以不必休整,继续作战,而攻济部队伤亡也有限,稍加休整后也可以连续作战。为了扩张战果,为以后南下作战创造条件,他即于9月24日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战役目标为攻占淮阴、淮安(两淮)及海州、连云港,所以称为淮海战役。他建议举行淮海战役以后全军再转入休整。显然,由于济南战役原设想的作战规模大大缩小了,华野战力有余。但两淮、海连并无国民党的精锐兵团,这一作战计划的战斗规模有限,选择的是国民党政府军的薄弱环节,以扩张占领区域。由于华野战力强大,可以不必休整,即能完成淮海战役的任务。粟裕向中央军委的建议有四个可供选择方案,而淮海战役计划是建议中作战规模最大的方案。尽管如此,军委接到建议后,对淮海战
役的作战方向表示赞成,但对战役目标仍感到不能满足。
毛泽东作为统帅,更关心全局,不使部队有任何松懈的情绪。——43——
由毛泽东起草的军委对粟裕建议的复电,肯定了粟裕在淮海战役后再进行休整的计划,但显然考虑到部队战斗力并未充分发挥的事实,因此,除粟裕提出的两淮、海连战役目标之外,增加了一个超越粟裕设想目标之外的严重任务,即“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而且要求粟裕于10月10日左右开始行动。他追求的是更大的战略利益,因而对部队提出了更高更严厉的要求。
黄兵团,即黄百韬所率第七兵团,下辖三个军。黄兵团在国民党政府军中虽不是一个最精锐的兵团,但黄敢于死战,很有战斗力。黄兵团是国民党政府军徐州剿总所属的四个兵团之一,徐州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的屏障,攻击黄兵团,必然要遭到徐州各兵团的反击,非常可能发展为南线的战略决战。所以,粟裕自己提出的是一个一般性的、为以后的大战作准备的战斗任务,而毛泽东给他的确是一个战略性的严重的硬任务,毛泽东把粟裕的攻城略地的战斗改变成歼灭敌有生力量的战斗,把淮海战役在事实上改变成了“歼黄”战役。因此,9月25日中央军委的指示和9月24日粟裕的建议,战役性质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毛泽东很快意识到这一任务的严重性,在9月28日对华野的指示中指出:“这一战役必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比睢杞战役的规模也可能要大。”对于毛泽东提出的任务,华野如不进行休整,进行充分的准备,显然是很难完成的。为此,毛泽东指示前线将领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并机动地推迟了出动的时间。军委于9月底又改变了原先不休整的计划,指示华东部队休整20天左右。
要说服部队接受毛泽东提出的战役计划,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做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具体的军事上的权衡。华野——44——
并没有立即接受毛泽东提出的战役计划。中共华野前线委员会于10月5日起在曲阜举行了为期20天的扩大会议,在会上对中央军委提出的严重任务,进行了多次反复的研究。部队要执行毛泽东的战役计划,对前线部队来说,要克服巨大的困难,做出严重的牺牲。为此,直至9日晚各纵队主要干部会议后,才放弃了在华野原淮海战役方案基础上提出的两个方案,下决心采纳第三方案,即中央军委提出的方案,首先分割包围歼灭黄百韬兵团,并于12日上报军委。中央军委和华野将领就作战部署进行了反复磋商,至14日,华野司令部召开第二次作战会议,研究确定了具体作战部署,决定于11月5日开始攻击,并于15日上报军委,17日即得到军委的批准。这一时间距离原来毛泽东要求的出动时间,整整推迟了一个月。至此,解放军完成了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要目标的淮海战役的决策。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战斗最激烈的战役。1948年11月4日,粟裕发布了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命令“各部统于六日黄昏由现地开进”,“定于本月八日晚统一发起战斗”。而这时,蒋介石的精力为辽沈战役所牵制,无法充分考虑南线的作战计划,国民党政府军在徐州一线犹豫不决,直到11月5日才决定黄百韬兵团向徐州撤退。华东野战军各部5日间正向前进位置运动,6日晚开进接敌。黄百韬兵团正好于7日凌晨起离开既设阵地,侧敌运动。由于晚了一天的行程,黄百韬兵团与驻八义集的李弥兵团,也未能靠拢,以便团集一起撤退。黄兵团这样的态势,正好是最容易受到割裂攻击的态势。国民党政府军统帅部不明敌情,
指挥凌乱,导致了严重的军事后果。尽管如此,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的战斗,仍然打得十分艰苦,前线部队因为伤亡太大,且局——45——

限于战场一隅,对继续战斗一度有所犹豫,直到传达了中央军委准备伤亡十万人的指示后,才不惜一切牺牲,坚持战斗,直到胜利。如果黄百韬兵团没有撤退,或提前一天撤退,与李弥兵团会师,团集一起,那么,淮海战役将进行得更加艰苦。由此可见,毛泽东以其雄伟的胆略和坚毅的魄力,才能作出淮海战役的英明决策,胜利的得来,是非常不容易的。
(朱宗震《毛泽东淮海战役决策内幕》)

(十九)一纸吓退十万兵
诗曰:        笔下千钧力,胸中百万兵。
区区十万众,一纸吓回营。
1948年10月,党中央驻西柏坡。傅作义探知情报以后,准备出动近10万大军和骑兵突袭中共首脑机关。当时国共主要战场在东北和西北,而党中央周围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十分危急。26日,毛泽东办完大事以后,自言自语道:“要给傅作义一点厉害看看。”周围的人不明白:“我们身处险境,还要给别人厉害看?”只见毛泽东拿起笔,很快以新华社记者名义写了一篇评论:《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见毛泽东文选第5卷)。评论中把傅作义侵犯石家庄的种种计划予以揭露,包括敌军各部队番号、将领以及作战计划予以公布,号召解放军和民兵在3天内,做好歼灭敌人的准备云云。这篇文章马上由新华电台
广播,傅作义见我方对他们的计划什么都知道了,还做了准备,深怕遭到埋伏,只好偷偷将刚开出来的部队撤回北平。这出现代
“空城计”就这样结束了。以后中共中央一直驻在西柏坡,直到——46——
进北京。
(《一纸吓退十万兵》-《人民政协报》)

(二0)进京路上
诗曰:    五十年前西柏坡,毛公一语定山河。
进京赶考尊民意,永唱人间正气歌。
1949年初,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都北平和平解放,一个崭新的新中国蓬勃欲出。是年3月23日,春意盎然,满怀胜利喜悦的毛泽东将率领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拉开建设新中国的帷幕。
从西柏坡出发的那天上午,毛泽东显得精神焕发,异常高兴。望着一碧如洗的天空、苍翠欲滴的柏坡岭,毛泽东深情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进京‘赶考’嘛,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风趣地说:“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大手一挥,满怀信心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做李自成!”
毛泽东突然问同车的警卫排长阎长林,“你们说,咱们走到今天这一步靠什么呀?”
阎长林高声回答:“还不是靠民心,靠主席的领导呀!”
毛泽东笑着说:“对呀!靠民心!蒋介石没有想到,他天天想消灭我们,反而被我们消灭了。人心向背,这就决定了我们必定
胜利,蒋介石必定失败。仗打完了就要开始建设了,进了北平就得搞建设,才能争取民心啊!”
——47——
到涿县城南时,毛主席忽见眼前一片苍松翠柏,便问这是什么地方?随行人员说是三义宫,毛主席一听兴致来了,涿县好啊,历史上曾出过两个皇帝,汉昭烈帝刘备、宋太祖赵匡胤。尽管天色已晚,冷风嗖嗖,但毛主席还是下车看了看,进了三义宫大殿站在刘备的黄杨木雕像前,沉思片刻说,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而刘备占的是人和啊。什么叫人和,人和就是团结,就是民心,团结就是力量。”
1949年3月25日早晨,毛泽东与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从涿县赶到清华园站下火车之后,乘汽车到颐和园益寿堂休息。行途,马路两旁站满了观看的群众和担负警卫的哨兵。哨兵一个个端着上刺刀的枪,背向马路,枪口朝前,戒备森严。对此,毛泽东非常生气:“警卫是怎么布置的?北平人民盼望我们来解放,可一见面就给人家一个下马威。这样做,太不近情理了!”
负责警卫的同志解释说,北平刚解放,隐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国民党特务还没有彻底肃清,为确保党中央首长绝对安全,不得不采取这一警卫方式。毛泽东听了,不但没有消气,反而更加严厉地批评说:“怎么?那牛也要顶我们?那墙也要砸我们(沿路有的哨兵枪口前方是牛圈、墙壁)?我就不信坏人敢在众目睽睽之下行凶!”停了停,毛泽东语气缓和下来说:“我们办事处理问题,万不可只考虑自己,而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从这以后,部队明确规定,凡是中央首长外出路线警卫,哨兵一律立正持枪,和颜悦色地面向群众。
党中央迁进北平的第三天,各部门工作基本就绪。这天晚上,
食堂加餐四菜一汤,毛泽东颇有感触,批评说:“碗里有饭,不能光往自己的嘴里扒拉,老百姓的粮食早都被国民党抢光了,他们——48—

不少人在饿着肚子。如果这样吃下去,不用多久,我们的餐桌上的菜饭就将会摆满。到那时,我们把‘为人民服务’喊得越响,人民群众越恨我们。”这时有人告诉他,这次改善伙食,是为了庆祝搬迁的胜利。毛泽东听了更加严肃地说:“要想做脱离人民群众的事情,什么时候都可以找到借口。”
在许多场所,毛泽东反复告诫党内同志,“我们决不做李自成”。
(佚名《毛主席从西柏坡前往北平一路上的故事》)

(二一)毛泽东妙笔生花 齐白石“废画”成宝
诗曰:   能书会画善诗词,席上三人皆大师。
谈笑风生身手显,巧将“废品”化神奇。
齐白石是湖南湘潭人,原名齐纯芝。早年因雕花手艺出众被称为“芝木匠”,后专营卖画、刻印。1953年获文化部“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代表作品有《兰花》《虾》《钟馗》等。
齐白石与毛泽东出生地都属湘潭县,一个是白石铺杏子坞,一个是韶山冲,两地相距只有45公里。
齐白石生于1864年1月1日,毛泽东比他小29岁,他们虽然是同乡,但前半辈子并没有见过面,只是互相仰慕已久。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和齐白石开始了亲密的忘年交。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了。白石老人收到了毛泽东主席写给他的一封亲笔信,读了那真挚亲切、谦逊有礼、尊老——49——
崇文的信,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为了表达他对毛主席的一片崇敬之情,精心选出了两方名贵的寿山石章料,操起刻刀,精心镌刻了“毛泽东”朱、白两方印章,用宣纸包好,托诗人艾青呈献给了毛主席。
毛泽东收到白石老人赠送的两方印章后,看了又看,还发现包印章的是一幅画作,便让秘书田家英将此画保存起来,裱好。于是几天后,便出现了一场“争画”的趣闻。
酷爱书法艺术的毛泽东收到白石老人赠送的两枚印章,深为喜爱。为了答谢白石老人,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设宴,请郭沫若作陪。
入席后,一个伟大领袖、一个文坛巨匠、一个画坛宗师,三人谈诗论画,不亦乐乎。毛泽东主席端起酒杯,向白石老人敬酒,感谢他赠送印章和国画。白石老人为之一怔,便问毛泽东主席:“主席,吾什么时候为您作过画?”
毛主席听后,笑着对秘书田家英说:“把画拿来吧,请齐老亲自验证。”
这是一幅国画,上面画着一棵郁郁葱葱的李子树,树上有一群毛绒绒的小鸟,树下有一头憨厚的老牛侧着脑袋望着小鸟出神,颇有意境。白石老人见了画后才恍然大悟,这是他练笔的“废品”,也就是一张废画,没注意用来给毛主席包印章了。不曾料到,毛泽东竟然请人用全绫装裱起来,成了一件珍品。
白石老人看了,不好意思地说:“主席,都怪我疏忽大意,这废作说什么也不能给您,您若喜欢这种笔墨,我回去马上给您画。”
“我喜欢的就是这一幅嘛!”毛泽东主席固执地说。白石老人听罢站起身来,一甩长髯,说:“若主席再不允许,我可要抢了!” ——50——

郭沫若见势忙走过来,用身体挡住画说:“这件墨宝是送给郭沫若的,要想带走,应当问我!”
 郭沫若解释说:“这不,画上还标着我的名字嘛!”
 白石老人看看画,没发现一个字,便摇摇头,猜不透其中的含意。
郭沫若竟然笑了起来,他指着画说:“齐老,您看这树上画了几只鸟?”
“五只。”
“树上五只鸟,这不就是我的名字吗?“郭沫若把“上五”两个字的语气说得很重。
白石老人手捋长髯大笑起来:“好!郭老大号正是‘尚武’,您真是诗人的头脑哇!”
毛泽东主席笑道:“你们快快与我松手,没看见画上标有本人的名字吗?”
“您的名字?”郭沫若和白石老人都愣住了。
看着两个人发愣的样子,毛泽东主席不禁大笑起来,怡然自得地说:“请问,齐老您画的是什么树呀?”
“是李子树呗。”
“画得茂盛吗?”
“茂盛。”
“李树画得很茂盛——这不就是敝人的名字吗?”
“李得盛”与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时的化名“李得胜”同音,所以毛说此画是白石老人赠给他的。
白石老人乐了:“如此说来,拙画还小有意思。那么,劳驾二位在卷上赏赐几个字,如何?”
——51——
二人欣然应允。毛泽东挥笔题书“丹青意造本无法”,郭沫若接对“画圣胸中常有诗”。
白石老人得此墨宝,喜出望外:“两位这样夸奖老朽,吾可把它带走啦。”伟大领袖、文坛巨匠斗不过画坛宗师,三人相视,哈哈大笑起来。
这正是:毛泽东妙笔生花,齐白石“废画”成宝。
横披:郭老凑乐。
(李克勤《毛泽东妙笔生花 齐白石“废画”成宝》)

(二二)毛泽东给谭小培点烟
诗曰:    小事一庄何足论,点烟尊老性情真。
操行道德见高下,细微之处见精神。
据京剧《沙家浜》郭建光的扮演着、我国京剧界泰斗级的人物谭派艺术的第五代传人谭元寿回忆,建国后,毛主席很迷谭元寿的父亲谭富英的戏,“我记得1950年,父亲等人在朝阳门内陆军医院礼堂合演《武家坡》。毛主席得到消息后特地赶来观看。我当时在后台伺候父亲,听说毛主席来了,扒开台帘一看,正赶上毛主席把烟掏出来,给了我祖父谭小培一支,他自己拿一支,然后拿上火柴,给我祖父点烟。当时周围人都特别吃惊,说从没见毛主席这样主动给人点烟。父亲唱完戏后,毛主席还说‘我在延安就听到你的声音了,现在到北京亲自看到你的戏,确实唱得非常精彩’。”1962
年,谭富英祖孙三代同时来到中南海给毛主席演唱。“我们唱完后,毛主席很风趣,管我父亲叫谭先生,管我叫小谭,管我儿子孝曾叫小小谭。那天特别荣幸,毛主席还请我们爷仨吃了饭??” 说

——52——
到这里,谭元寿脸上露出笑容。后来毛泽东亲自为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定名。他说:“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定名为《沙家浜》。”
(潭元寿—百度百科)

(二三)毛泽东周恩来的名片
诗曰:       名片经年已发黄,将军大使怎能忘。
 外交另起新“炉灶”,连接五洲四大洋。
 

长11.9厘米、宽6.3厘米,竖版仿宋繁体铅印“毛泽东”三个字
——53——

 

狭长名片右侧写“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部长”,中间印“周恩来”

1950年1月,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新中国外交队伍里“另起炉灶”的指示,时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亲自挑选了10位军队干部从事外交工作。5月8日,国家主席毛泽东发布任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彭
明治被任命为中国驻波兰大使。
6月28日,周恩来陪同毛泽东主席专门接见了彭明治等10位大使。毛泽东幽默地说:“你们是新中国的首批驻外大使,大都是从部队征调来的高级干部,都是将军。将军当大使好,好就——54——
好在你们出去我们放心,因为你们不会跑。”周恩来接着说:“军队在平时要练习打靶,假想作战,外交工作也一样,也要假想一些问题。不要冒昧,不要轻敌,不要趾高气扬,不要无纪律乱出马,否则就要打败仗。”
  在毛泽东讲完话后,周恩来总理拿出一沓毛泽东和他的名片对彭明治说:“外交无小事,带上它工作方便,需要找波兰领导人时就把我和毛泽东的名片交给他们。”
毛泽东的名片长11。9公分、宽6。3公分,竖版仿宋繁体铅印“毛泽东”三个字;周恩来的名片略窄一些,竖版仿宋繁体铅印,右侧写着“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部长”,中间印着“周恩来”。
  彭明治接过那些米黄色的布纹纸名片,看得格外仔细。这时,身边的一位同志冒出一句:“这名片不就是介绍信嘛!”引得大家笑起来。
那时候的名片,无论是式样还是内容都大不一样。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名片可能都比当年毛泽东、周恩来的名片高档、精致、美观得多,内容也多得多,不仅有单位、地址、电话,还有官衔、职务,职务又要分荣誉性职务和实际职务,国内职务和国际跨国公司职务。而毛泽东的名片上仅只印有“毛泽东”三个字,周恩来也只印了“外交部部长”的职务而已。
如果按照时下一些人的观点,毛泽东的名片应该写上他实际
担任的五个职务(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央军委
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周恩来的名片也应该写上他实际担任的7个职务(党中央书记、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55——
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当然,毛泽东的职务没有人比他高,官衔没有人比他大,“天下谁人不识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住在中国北京,亿万人都知道他的官衔,不需要在名片上写明。
其他“将军大使”是否也有此名片?询问黄镇将军和王幼平将军的夫人,她们都表示没有发现。而据外交部礼宾司综合处处长陈力介绍,在外交礼仪中常常会用到国家领导人的名片。如今,中国国家领导人也常在以他们的名义赠送外国领导人礼品的时候,使用自己的名片。
  从波兰回国后,尽管岁月更迭,彭明治仍完好地珍藏着这些名片。据彭幼明回忆,彭老平日在整理藏品时,总会把这些名片拿出来,摸了又摸,看了又看。
在毛泽东、周恩来去世的时候,彭明治还拿出名片,给家人讲周恩来介绍他到叶挺独立团和代表毛主席赠送波兰总统景泰蓝的难忘经历。每到动情的时候,彭明治老人总是抑制不住地泪流满面。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彭老也已于1993年去世。2005年10月,彭明治的女儿彭幼明女士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找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送给她父亲彭明治将军的名片,才使这两张保存了半个世纪之久的珍贵名片得以重见天日。他们给后人留下的是这些泛黄的物品。
如今名片上的头衔往往是一面印不下,还要折叠加长,于是就有了处级和尚、局级组长之说。“名片=明骗”的现象社会上
并不少见。不过,上当受骗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大家都知道名片——56——
那个东西,没有必要太当真。然而,读罢毛泽东和周恩来名片的故事,委实令人感慨不已。
(据凤凰网历史频道)
   
(二四)被毛泽东批示“永不启用”的开国元勋
诗曰:    进京赶考早言明,不做当年李自成。
竟敢索官伸手闹,雷霆之怒未留情。
今天的大多数读者,对戴季英这个名字已经相当陌生了。其实,在我党历史上,戴季英曾经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个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人,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一个名副其实的开国元勋。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此人在建国后被打入另册,从此淡出了政治生涯。
一、 领导黄麻起义,开创鄂豫边
1928年春,黄麻起义农民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季英任军党委委员,率部开始创建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1929年12月,戴季英当选为中共鄂豫边特委候补委员。
1933年7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重兵十余万人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25军遭受重创,全军只剩3000余人。1934
年11月,红25军主力被迫出发北上长征。

二、 豫陕战功显赫,长征牵敌20万
1934年12月10日,红25军进入陕西洛南县境,即在该县庾家河召开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区建立根据地,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中共鄂豫陕省委。红25军抓紧有利时机, ——57——
广泛发动群众,很快在鄂陕边区建立了第一块根据地,初步奠定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基础。期间,戴季英历任中共鄂豫陕特委书记、中共鄂豫陕省委委员,全程参加了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三、 大别山中原突围建奇功
抗战暴发后,戴季英被中央派往大别山,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高敬亭)。1939年6月,高敬亭被叶挺错误处决后,戴季英升任司令员。其后的2年中,戴季英带领第四支队与日寇作战大小数百次。戴季英敢闯险境,善打硬仗,临危不惧,英勇不屈,无数次重创日军。
四、 肃反”狠辣,毛泽东下令“刀下留人”
在20余年艰苦的对敌作战中,戴季英表现表现得英勇无畏,沉着冷静,指挥若定、百折不挠,颇具大将风范,为我党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但同时,戴季英又是一个“肃反”运动的急先锋,在鄂豫皖和陕北根据地大搞“肃反”,错杀了数以千计的红军指战员,给我党的革命事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四、要官丢了前途
新中国成立后,戴季英担任河南省委常委,开封市委书记。但戴季英对组织上给自己安排的职务丝毫不满意。他认为,自己20年代就是共产党的省级干部了,又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又在河南奋斗了多年,解放战争时期就是河南区的省委书记了,现
如今的省委第一书记的职务,应该是属于自己的。认为当时河南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张玺、吴芝圃、刘杰、刘建勋等人,无论在资历、威望、党龄、贡献等各方面都与自己相去甚远。
于是,戴季英不听省委的招呼,多次公开发表于省委意见相左——58——
的言论,在干部会议上说省委领导是左派。倚老卖老,自我标榜。1951年底,戴季英还给中央和毛主席写信,对河南省委领导进行了攻击,要求让自己做中央委员,河南省委书记。
毛泽东主席看了戴季英的要官信后,大为震怒,怒不可遏的大骂“戴季英已经不可救药了。”毛泽东当即给中央办公厅批示:“共产党不需要戴季英这样的高级干部。这样的人,应该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永不启用。”
1952年2月12日,戴季英被开除党籍,回家反省。不久即被判入狱15年。从此,戴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永远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方莉《老人报》2010-08-04)

(二五)毛主席是掀起问责风暴第一人
诗曰:   万事开头正待兴,一庄错案惊高层。
中南海里雷霆降,问责之风化雨生。
解放初期,曾经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纪凯夫案件”,因为毛主席的关注,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起官员问责风暴。
案情其实并不复杂。然而,由于监守自盗者的陷害,加上官僚主义作祟,使得这起案件一波三折。
1951年4月12日下午6点下班后,武汉市第二人民医院总
务科保险柜被打开,现款1200万元(旧币)丢失。当工作人员顺着地上散落的钞票,追寻到办公室外面的阳台,看到一边的电线磁头上挂着一个花布包,医院监委、党支部书记王清此时正站在阳台上。
——59——
本来,盗窃者的指向应该很明确了。可到了14日深夜,公安四分局却把报案者纪凯夫给拘留了。
作出拘留纪凯夫决定的是市卫生局副局长宋瑛和二医院监委、党支部书记王清。依据是:纪凯夫历史上有政治问题,哥哥纪憨曾是国民党特务,纪凯夫发现盗窃案后,表现特别积极,到总务科检查了保险柜,打电话向公安局报案,叫人监视王清的行动,他的这些行为都是别有用心的“贼喊捉贼”的伎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原来,1950年10月,有人揭发宋瑛在任市第一医院院长时的问题,信是直接寄给中央的,中央批复回来查处。宋瑛怀疑是纪凯夫所写,并追查对证笔迹。事实表明,控告信不是纪凯夫所为,纪对此很反感,控告宋瑛侵犯人权。所以宋瑛对纪凯夫成见很深。因此,宋瑛借着这个由头想整治报复纪凯夫。
在武汉第四区委牵头,召开纪委、卫生局、公安局等有关单位的案情分析会上,会议本来作出决定,由单位将纪凯夫保释,并对王清做进一步的审查。可参加会议的宋瑛在会议上没有发表不同意见,会后却向分管政法工作的副市长周季方作了汇报。宋瑛的报告完全不介绍区委会讨论的全面情况,也不分析王清的疑点,一味认定是纪凯夫陷害王清。周季方听了宋瑛的报告,在没有认真调查取证的情况下,听信一面之词,下令将纪凯夫再次逮
捕。第二天,市文化教育党组召开会议,批准了周季方的这种做
法。
市长吴德峰、武汉市委也都支持周季方的做法,这当然和宋瑛的反映有关。4月30日,在市委书记张平化主持下召开会议,肯定市政府的处理是正确的。张平化认为,“盗窃的可能性很小,——60——
政治陷害的可能性大”,这自然就排除了王清的各种嫌疑,而将目标集中在纪凯夫身上。
吴德峰声称:“王清盗款的证据越多,恰恰就是反证越多。”认为纪凯夫是“阴谋陷害案”的策划者。

对于这种官僚主义的做法,中南局纪委曾予以制止,但没有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中南局纪委组成了联合检查组。检查组由中南局纪委、中南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公安部、卫生部、最高人民检察署中南分署、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武汉市纪委等11个单位组成,组长由中南局纪委纪检处长樊德智担任,副组长由中南人民监察委员会的处长罗启林担任。
最后查明,盗款人是医院监委、党支部书记王清,而纪凯夫完全是无辜者。检查结果还认定:王清伙同宋瑛合谋嫁祸于纪凯夫。
毛泽东听到情况后,非常生气。因为毛主席特别容不得官僚主义,特别痛恨官僚主义,他立即作出批示,要求中南局迅速处理;随后还不放心,又发出电报,要求中南局将“压制民主,打击报复,侵犯人权”的周季方“立即逮捕法办”。

很快,有关责任人受到了严厉处分:市委书记张平化同志因犯有官僚主义错误,给予当面警告的处分并降为副书记;市委第一副书记、市长吴德峰同志因犯有严重的官僚主义错误,给以撤
销工作的处分;直接参加对此案侦察审讯的市委第二副书记兼市
纪检查委员会书记、市委组织部部长谢治邦同志给予撤销工作的处分;副市长周季方则因压制民主,侵犯人权,被处有期徒刑9个月;卫生局副局长宋瑛因压制民主,蓄意诬陷,藉端报复,侵犯人权,被处有期徒刑2年。
——61——
这次官员问责风暴,不仅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民主人士的热烈欢迎,也使责任人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时任副市长的民主人士陈经畲主动担责,他说:“我作为市长的助手,也请求给予处分……”。其他民主人士纷纷表示:“共产党带头守法、执法,不管再大的官也一样受处分,这非常令人敬佩和信服”,还有些委员表示:“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教育,今后一定要遵纪守法,要把这次教训铭刻在心。” 吴德峰同志也诚恳地表示:“接受教训,服从组织决定”。
这起官员问责风暴已经过去50多年了,但由毛主席掀起的对官僚主义痛下重拳的首次官员问责风暴,仍值得人们深思和回味!
(网友两江居士《毛主席是掀起问责风暴第一人》)

(二六)毛泽东:我杀了几个有功之臣也是万般无奈
诗曰:    秉然正气傲苍穹,正己正人正党风。
惩腐肃贪开盛世,官清民乐两由衷。
“我们杀了几个有功之臣也是万般无奈。我建议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
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是这样。杀张子善、刘青山我讲过:杀他
们两个,就是救两百个、两千个、两万个啊,……!事出无奈,不得已啊!!问题若是成了堆,就是积重难返了啊!!!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可他面对那样一个乱摊子,只好哭天抹泪地去了呦。我们共产党不是明朝的崇祯,我们决不会腐败到那种程度。不过,——62——
谁要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若是搞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
1951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在全国各条战线开展一个精兵简政、增产节约运动。随着增产节约运动的深入发展,各地暴露和发现了大量的惊人的浪费、贪污现象和官僚主义问题。同年11月,揭发出了天津地委书记、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刘青山,原天津专区专员、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的巨大贪污案。
1949年8月,天津地委和天津专署在杨柳青成立。刘青山和张子善分别从冀中八分区和十分区调来,担任了地委书记和专员。这两人居功自傲,贪图享受,革命意志消沉,腐化堕落。他们扬言:“天下是老子打下来的,享受一点还不应当吗?”两人于1950年春至1951年11月,假借经营机关生产的名义,勾结私商进行非法经营。他们利用职权,先后盗窃国家救灾粮、治河专款、干部家属救济粮、地方粮,克扣民工粮、机场建筑款,骗取国家银行贷款等,总计达170余亿元(旧币)。刘青山吸毒成瘾,借口有病,长期不工作。他们把自己负责的地区视为他们个人的天下,宣扬天津地区的党内只能有“一个领袖”、“一个头”。
1951年11月29日,华北局向毛泽东、党中央报告了天津地委严重贪污浪费的情况。11月30日,毛泽 东在为转发这一报告
的批语中指出:“……这件事给中央、中央局、分局、省市区党委
提出了警告,必须严重的注意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行为这一事实,注意发现、揭露和惩处,并须当作一场大斗争来处理。”
在公审大会召开之前,曾有高级干部考虑到刘、张两人在战——63——
争年代出生入死,有过功劳,向毛泽东说情。毛泽东说,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毛泽东先后处死谢步升、唐达仁、左祥云、黄克功、肖玉壁、刘青山、张子善七个贪官。
谢步升是我党反腐败历史上枪毙的第一个“贪官”。
1932年5月9日下午3时,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庭判决,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在江西瑞金伏法。
谢步升利用职权贪污打土豪所得财物,偷盖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管理科公章,伪造通行证私自贩运物资到白区出售,谋取私利。他为了谋妇夺妻掠取钱财,秘密杀害干部和红军军医。事发后,查办案件遇到一定阻力。
毛泽东很关注谢步升案,他力主严惩,并指示说:“腐败不清除,苏维埃旗帜就打不下去,共产党就会失去威望和民心!与贪污腐化作斗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谁也阻挡不了!”
1932年5月9日,以梁柏台为主审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庭二审开庭,经审理,判决:“把谢步升处以枪决,在3点钟的时间内执行,并没收谢步升个人的一切财产”。
这是红都瑞金打响的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惩治腐败分子的第
一枪。
左祥云是我党历史上对因贪污等腐败问题而判处死刑执行枪决的较高级别的干部。
中央苏区时期,为筹建中央政府大礼堂和修建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检阅台等纪念物,专门设立了“全苏大会工程处”。工程——64——
于1933年8月动工。当年11月就有人举报左祥云与总务厅事务股长管永才联手贪污工程款。中央人民委员会即令中央工农检察部、中央总务厅抓紧调查,结果发现左祥云在任职期间有勾结反动分子,贪污公款246.7元,。1934年2月13日,最高法院在中央大礼堂开庭公开审判左祥云及有关人员。审判历时近五个小时。判决左祥云死刑,执行枪决。同时,对其他有关人员做了相应判决。2月18日,对左祥云执行了枪决。
被处以极刑的唐达仁是瑞金贪污腐败窝案的主犯。
1933年夏的一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工农检察部收到一封匿名举报。部长何叔衡先后派出两个调查组进行调查,1933年12月28日,毛泽东同志主持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会议,听取中央工农检察部关于瑞金县苏维埃贪污案的汇报。会议决定,瑞金县财政部长蓝文勋撤职查办,会计科长唐达仁交法庭处以极刑,并给予县苏维埃主席杨世珠以警告处分。
黄克功之死被誉为毛泽东“挥泪斩马谡”。
黄克功少年时代参加红军,跟随毛泽东经历了井冈山的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老井冈”中留下来不多的将领。
1937年10月,26岁的红军时旅长黄克功,对陕北公学一个女学生刘茜逼婚未遂开枪将她打死在延河边。有人提出国难当头,人才难得,可让他戴罪杀敌。经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黄克
功被处以死刑。黄克功给党中央、中央军委写信,要求从轻处理,
戴罪立功。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接信后给边区法院院长雷经天写信,支持法院判决,并要求在公审大会上,当着群众和黄克功的面公布这封信的内容。

全文是:

——65——
雷经天同志:黄克功过去斗争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一个普通人。因此,中央与军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和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和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厉的纪律。如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自己的行为决定的。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导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
毛泽东信在公审会上被宣判了死刑的黄克功心服口服。临服刑前,当黄克功听说中央已安排对他的家人进行安抚时,感动得霎时痛哭流涕。
就这样,一个勇冠三军的红军将领被公审枪毙了。
身上战争伤疤90多处的肖玉壁被处决。
1940年,是陕甘宁边区经济最困难的年头。上级安排老战士肖玉壁到清涧县张家畔税务所当主任。肖玉壁打过多次仗,仅身上留下的伤疤就有90多处,可谓战功赫赫。
上任后,肖玉壁以功臣自居。不久,就贪污受贿,同时利用
职权,私自做生意,甚至把根据地奇缺的食油、面粉卖给国民党破坏队,影响极坏。案发后,边区政府依法判处他死刑。他不服,向毛泽东求情。
毛泽东问:“肖玉壁贪污了多少钱?”林伯渠答:“3000元。——66——
他给您写了一封信,要求看在他过去作战有功的情分上,让他上前线,战死在战场上。”毛泽东没有看信,沉思了一阵,他想起了黄克功案件。毛泽东对林伯渠说:“你还记得我怎样对待黄克功吧?”林伯渠说:“忘不了!”毛泽东接着说:“那么,这次和那次一样,我完全拥护法院判决。”就这样,贪污犯肖玉壁被依法执行枪决。
刘青山、张子善事件震动了全国,教育了全党。
1951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在全国各条战线开展一个精兵简政、增产节约运动。随着增产节约运动的深入发展,各地暴露和发现了大量的惊人的浪费、贪污现象和官僚主义问题。
同年11月,有人揭发出了天津地委书记、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刘青山,原天津专区专员、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的巨大贪污案。
这两人居功自傲,贪图享受,革命意志消沉,腐化堕落。他们扬言:“天下是老子打下来的,享受一点还不应当吗?”两人于1950年春至1951年11月,假借经营机关生产的名义,勾结私商进行非法经营。他们利用职权,先后盗窃国家救灾粮、治河专款、干部家属救济粮、地方粮,克扣民工粮、机场建筑款,骗取国家银行贷款等,总计达170余亿元(旧币)。
1951年11月29日,华北局向毛泽东、党中央报告了天津地
委严重贪污浪费的情况。11月30日,毛泽东在为转发这一报告
的批语中指出:“……这件事给中央、中央局、分局、省市区党委提出了警告,必须严重的注意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行为这一事实,注意发现、揭露和惩处,并须当作一场大斗争来处理。”
——67——
在公审大会召开之前,曾有高级干部考虑到刘、张两人在战争年代有过功劳,向毛泽东说情。毛泽东说,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我建议你们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
刘青山、张子善被处以死刑。枪声一响,举世震惊。老百姓说,这两个人头换来了中国官场上至少20年的廉政。
(网友枭龙《毛泽东:我杀了几个有功之臣也是万般无奈》)

(二七)“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诗曰:    茫茫海岸叹无防,累累旧痕累累伤。
今日睡狮已觉醒,百年曲辱得伸张。
1949年3月4日,“重庆”号巡洋舰舰长邓兆祥率部宣告起义,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组建海军的时机到了。3月24日下午,进军北平的中央机关抵达河北涿县。在这里,毛泽东与朱德联名签发了给“重庆”号巡洋舰舰长邓兆祥及全体官兵的嘉勉电。电文在高度赞扬他们英勇起义的深远意义后进而指出:“中国人民必须建设自己强大的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设自己的空军和
海军,而你们就将是参加中国人民海军建设的先锋。”与此同时,
他们果断决定:立即组建海军。抵达北平后,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下达命令,把组建海军的任务交给了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并向三野司令员陈毅提出,可考虑由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主持。4月23日下午,在解放南京的炮声中,张爱萍以华东——68——

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身份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主持会议,宣告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正式诞生。
8月28日下午,在中南海怀仁堂正门的大厅里,毛泽东接见了张爱萍等人。毛泽东说:今天请大家来,是想和大家商量建设海军的事情。从1840年到今天,一百多年了,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从海上打进来的。中国一败再败,屡次吃亏,割地赔款,就在于政府腐败,没有一支像样的海军,没有海防。讲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加重语气说:“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1950年1月13日,在苏联进行国事访问的毛泽东从莫斯科给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发来电报:“可即任命萧劲光为海军司令。”据此,1月15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出命令:“为了统一管理现有各地海军人员及舰艇,及建立人民海军,特任命萧劲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毛泽东对萧劲光说:“海军是个战略决策机构,要设在北京,要有长期打算。没房子,可以自己盖。这样吧,你们写个报告,我来批钱。”
1952年2月14日上午,毛主席到海军机关视察,现在已经从空军机关出发。 毛泽东显得很兴奋,一边随萧劲光往会议室走,一边说:“海军成立两年多了,我还没来过。今天来这里,一是看看大家,看看我们海军领导机关驻在哪里;二是有件要紧
的事要和你们商量。”
落座以后,毛泽东望着窗外的皑皑白雪,惬意地说:“瑞雪兆丰年,看样子今年是个好年景!” 毛泽东郑重而又亲切地说:“要和你商量的是这样一件事,原计划花几亿卢布给你们买几艘驱逐舰、几十艘鱼雷快艇,但现在抗美援朝急需飞机,中央打算集中——69——

财力解决一下空军的问题。这样一来,外汇就不够用了。是不是先给空军买飞机,你们要买的舰艇再往后推一推,怎么样?” 事关抗美援朝大局,毛泽东亲自来做工作,萧劲光还能说什么。他立即表示,坚决拥护主席和党中央的决定。毛泽东很满意。他扫视了大家一眼,说:“好,就这样定了。国内的钱,有,你们可以买些材料自己造一点。上海的厂不是可以造快艇吗?” 刘道生说:“上海江南厂,还有其他几个造船厂,现在都可以造几十吨的小艇。去年青岛造船厂就造出了几条小艇,质量还不错。今年我们打算让江南厂试造大一点的船。” 毛泽东高兴地说:“好,先造小艇。来得快,又实用,花钱也不多。逐步积累经验,把我们的造船工业搞起来,将来就可以造大的。”
1953年2月19日11时30分,毛泽东及其陪同人员公安部长罗瑞卿、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一行,乘坐着“长江”舰离开武汉江汉关码头,沿江向下游进发。 毛泽东看到围在身边的战士都只有20来岁,高兴地说:“你们都很年轻。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不行,再来一个五年计划,到那个时候我们就有自己的军舰了,你们也才只有30来岁,也很年轻。你们是大有可为的。” “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要把我国海岸线筑成海上长城。这样,帝国主义就不敢欺负我们了,太平洋就太平了。”

从登上“长江”舰第一天起,舰艇的领导就向陪同视察的海
政保卫部副部长杨怀珠郑重转达了官兵们的共同心愿:一是希望主席能与大家合影,二是希望主席能给舰艇题个词。军舰抵达安庆,在接见安庆的地方领导后,毛泽东开始考虑题词的事。这是他第一次视察海军舰艇部队,也是第一次正式为海军部队题词,——70——
毛泽东十分慎重。动笔前,他与身边工作人员谈了许多:中国在清朝以前没有真正的海军,有海无防。清朝后期,鸦片战争惨败,搞了海军,很快给洋人打垮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老是从海上欺侮我们……毛泽东讲得很动情。直到工作人员离开后,他才挥笔写下了后来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关键时刻,一锤定音:“萧劲光是终身海军司令。他在,海军司令不易人。”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了。“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努力奋斗,十年达到目标”,成了他对海军广大官兵最后的嘱托。
(吴殿卿《党史博览》2009年第4期)

(二八)毛泽东选择王震坐镇新疆
诗曰: 将军走马上天山,率领精兵屯戍边。
开恳农田十万亩,春风吹绿玉门关
毛泽东当时之所以选中王震去坐镇新疆平叛,一是毛泽东非常重视新疆问题。新疆靠近苏联、蒙古和中亚战略要地,国防地位极其重要和特殊。新疆问题能否解决好关乎到中国是否能拥有一个长久稳固的大后方。毛泽东在与彭德怀、王震谈到新疆问题时说:“我们那位老乡左文襄公(左宗棠)说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虑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无晏眠之日。’这话是有道理的,对干新疆问题, 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而将如此重大的任务交给王震这个湖南老乡,毛泽
一——71——
东是放心的,他对王震说的一席话充分证明了这点:“左宗棠曾留下了一句诗,'新栽杨柳三千行,引得春风度玉关’,王震同志,我希望你到新疆后,能够超过左文襄公,把新疆建设成美丽富饶的乐园。”
二是王震熟悉西北战事。王震先是在西北野战军任纵队司令,一野成立后又任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可以说一直坚持在西北作战,对西北的地理和战事非常熟悉;
三是王震带出的部队有韧劲。王震任359旅旅长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处处荒山没有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不能不说王震带出的部队是百折不挠的;他带的部队在延安保卫战中表现的同样顽强而韧劲实足;最突出的是1944年冬,王震率4000人自延安出发,渡黄河,越长江、突破敌军重重围堵,到达湘粤边界开辟新区。此行历时两年,行程27000余里,经历大小战斗300余次,开创了我军史上的又一奇迹,此举被毛泽东盛赞为我军的第二次长征。这没有坚强的毅力和韧劲是做不到的;
四是王震打仗作风强硬。王震外号“王胡子”,性格火爆,雷厉风行。打仗素以骁勇善战、作风强硬著称。他在平叛问题上绝不手软,对顽固分子格杀勿论。乱世当用重典,不用霹雳手段
不显菩萨心肠。事实证明王震的强硬在当时确实起到极大威慑作
用,王震平叛后,新疆直到80年代后期都没有发生任何叛乱;
五是王震有勇有谋。王震一方面对叛乱分子坚决打击绝不姑息,一方面遵照毛泽东“严惩首恶,宽待士兵”的指示,掌控大局,运筹帷幄,迅速打开局面。他还采取了给维族人民分土地、
解放妇女权益、取消多妻制等一系列受到新疆民众拥护的措施,——72——
在政治上争取了主动,极大地孤立了叛乱分子。
毛主席逝世后,王震曾对一些军队干部说:“现在社会上有人污蔑和否定毛主席,你们都不说话。告诉你们,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王震,也没有你们这些将军!”并在临终前说:“毛主席比我们这些人早看了50年啊!。”
(《人民网》2010-05-17)

(二九)“新中国决不允许娼妓遍地,黑道横行”
诗曰:  改地换天奠国基,荡湔污垢治疮痍。
秦楼楚馆门庭冷,烟鬼赌徒身影稀。
津市惩贪惊上下,神州扬善罢淫靡。
为何今日沉渣起,百姓心中有所思。”
北平的妓院在明清就已经有了规模,集中在八大胡同。辛亥革命后,一大批新上台的权贵志得意满,恣意享乐,导致北平的妓院发展迅速。最兴旺的1917年,北京注册妓院达391家,妓女3500人,私娼估计不下7000人。抗战时期,日军占领北平,战乱和饥荒,使大批良家女子被人口贩子拐卖,落入烟花巷,平均每250名妇女中,就有1人是妓女,仅次于居世界各大城市中第
位的上海。至1949年解放前,北平的妓院有273家,妓女1268
人。

1949年5月,当时毛泽东还住在香山双清别墅。有天晚上,他带了秘书,乘一辆吉普车,进了北平城。在一个胡同口,车子被一群吵吵嚷嚷的人阻断了去路,原来是妓院的老鸨在揍一个逃出来的小妓女。老鸨带着一帮打手对着小妓女就是一通拳打脚踢。一——73——
毛泽东看到了这一幕,让秘书赶快去阻止。秘书拨开人群喝道:“不准你们毒打她!”“她是我的丫头,我打她你管得着吗?”秘书不吃她这一套,挥手抓住老鸨的手说:“我就要管,我们决不允许自己的兄弟姐妹遭受这样的折磨。你必须马上送她上医院看病。”
毛泽东暗访北平看到了这最揪心的一幕,很是气愤。此后不久,彭真来见毛泽东,也谈到妓院的事。当时,彭真出任北平市委书记,有一天深夜,他率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到前门外“八大胡同”、南城一带的妓院了解情况,一个15岁小妓女痛哭流涕,讲诉了自己是怎么被拐卖到妓院,被老板盘剥后,一天的所得就是4个窝窝头。彭真气愤地说:“这是人过的日子吗?我们能坐视不管吗?”毛泽东本来就为此事气愤,彭真来后,更是义愤填膺,急电罗瑞卿,罗瑞卿急急赶到后,毛泽东坚决地说:“新中国决不允许娼妓遍地,黑道横行!”罗瑞卿回答:“是,主席,我马上考虑把北平的妓院全部关掉。”
下午5时:通过“立即封闭一切妓院”决议。顿时,老板、领家们目瞪口呆,室内空气立即凝固了。他们没有想到,共产党竟要封闭妓院,而且来得这样突然。
11月21日,晚上12时至凌晨5时,封闭所有妓院各行动小
组按照事先的计划,将全部1268名妓女一一消毒后集中到设置在
韩家潭的8个妇女生产教养院。妓女迁走后,干警对妓院的财产进行登记,对老板、领家的财产予以没收。并在各家妓院的门上贴上“北京市人民政府1949年封”的长封条,至22日凌晨5时,全市的妓院全部封闭,行动干净利落地完成了。
11月22日上午,罗瑞卿拿起电话,向周总理汇报封闭妓院——74——
的行动结果。周总理高兴地称赞罗瑞卿干得好,并告诉他,毛主席很关心封闭妓院的事,他马上就向毛主席汇报封闭妓院的战果。
11月22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封闭妓院的决议,报导了封闭妓院的经过,发表了《解放妓女》的短评。11月23日,在显著位置发表了《千余妓女开始新生活,正组织学习改造思想》,《欣闻千余姐妹跳出火坑,首都各界妇女万分奋兴》等文章。北京被服厂女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同学纷纷写信,表示坚决拥护政府的行动,并派人送书、看望,鼓励姐妹们好好学习。金发碧眼的捷克大使夫人,闻讯来到“北京市妇女生产教养院”,捧着鲜花,对封闭妓院、集中妓女学习改造的举措,表示国际主义的祝贺!
2000年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中国人权发展50年》的第一章高度肯定了这项成就:“1949年11月北京市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率先作出禁娼决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使这种在中国延续三千多年、严重摧残妇女身心健康和尊严的罪恶渊薮绝迹。”
(董世贵 《 大地 》2009年第12期)

(三0)毛泽东用才一绝:原国军上将任水利部长23年
诗曰:    未曾开国先封官,慧眼识才善用贤。
 治水治淮先治吏,将军部长创新篇。
毛泽东“因人设事”,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决定傅作义当水利部长
——75——
在用人问题上,一般的观点认为“要因事设人,不要因人设
事”。所谓“因人设事”,就是因为某个人来确定一个岗位,人在前,岗位在后。这在一般情况下,不太好,有时候很不好,但是并不能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因人设事”。
毛泽东让傅作义当水利部长,就有“因人设事”的味道,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决策没有错。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后,虽然傅作义是北平和平解放的功臣,虽然北平解放后,林彪、罗荣桓、聂荣臻都坦诚对待傅作义,可是这位原国军将领还是有些不安,因为过去他对共产党的确有很不好的表现,心怀忐忑的傅作义请求面见毛泽东,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很快给予答复,请他在2月22日见面。
1949年2月22日,一架军用飞机从北平的西苑机场起飞,机上是傅作义、邓宝珊等人,他们即将飞往石家庄。这个时候傅作义就是先到石家庄,然后再到西柏坡去见毛泽东。1949年2月22日下午,傅作义、邓宝珊刚刚到达西柏坡,毛泽东和周恩来就赶来和他们见面。
傅作义看似有些恐慌害怕,说话都很不自然。他一见毛泽东,就立正说:“我有罪!”毛泽东亲切地握住傅作义的手,说:“不要这样说。当初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抢掠了我们多少文物珍宝啊。现在,如果我们自己毁了紫禁城,破坏了那些文物古迹,那是要被子孙后代唾骂的。现在北平和平解放了,我们应该谢谢你,你
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是永远也不会忘掉你的。假如说,你过去有错的话,那么现在功过权衡,还是功大于过,也是有功人员……”然后,毛泽东亲切风趣地说:“过去我们在战场见面,清清楚楚;今天我们就像姑舅亲戚,难舍难分。蒋介石一辈子耍滑头,最后——76——
还是你把他甩掉了。”
傅作义在国民党高层多年,与蒋介石依然隔阂很深。哪里想到,与毛泽东却是一见如故。毛泽东下面的一番话,更是让傅作义如沐春风,心中的疑虑一下子消散了。
毛泽东又向傅作义敬烟,傅作义虽然不抽烟,可是赶紧给毛泽东点烟,这两个人之间的距离顿时拉近了很多。
在谈话时,傅作义说:“请问主席,我是回北平,还是住在这里﹖”
毛泽东先是一愣,接着笑着说:“你在北平不是住得好好的吗?不久,我们也要到北平去。将来咱们可以更好地合作,建设我们的国家。我们到北平以后,就要召集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和华侨等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开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你也将被邀请参加会议。”
傅作义激动地说:“我回北平以后,一定向部下传达毛主席和其他中共首长的指示和关心,做好部队的和平整编工作。我个人也要无条件地服从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决定,叫我做任何工作,我都保证做好。”
当毛泽东问他愿意做什么工作时,傅作义回答说:“我想,我不能在军队里工作了,最好让我回到黄河河套一带,去做点水利建设方面的工作。”毛泽东接过傅作义的话说:“你对水利感兴趣?黄河河套水利工作面太小,将来你可当水利部长么!那不是
更能发挥作用吗?”
就这样,傅作义建国后的工作就此确定下来。新中国水利部长也因为傅作义这个人,而先确定下来。
二、毛泽东使用傅作义颇讲艺术:巧妙的切入点
——77——
傅作义对旧中国那个体系的工作惯例,颇为熟悉,要投入新中国政府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毛泽东巧妙地利用抗美援朝时,要治理淮河的机会,把另一位民主人士邵力子拉进来,和傅作义一起展开工作,让傅作义逐步进入角色。
1950年正当朝鲜战争猝然爆发、国内敌人借机闹事的时候,淮河接连两次大决口,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极大的损失。为此,毛泽东与周恩来经过商议,决定派政务委员曾山赶赴受灾地区视察。据曾山的报告说:他看到“津浦铁路两旁一片汪洋,一眼几十里都是如此,沿路数百里的河堤全部失去作用,村庄被淹没,怀远县县城的城墙也看不到了。许多灾民挤在一块高地上求生,干部情绪低落。这次被淹没的耕地达三千一百万亩,冲塌房屋几十万间,灾民九百九十五万人,其中断炊的已达一百○九万人”。毛泽东看了曾山在政务会议上的发言记录后,他的脑海中全都是滔滔洪水和流离失所的灾民,内心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不久,毛泽东又收到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致华东局、华东军政委员会并转中央的电报,详细地报告了有关淮河决口造成的损失:“今年水势之大,受灾之惨,不仅重于去年,且为百年来所未有,淮北二十个县淮南沿岸七个县均受淹,城市因受淹而迁徙者约二十三万人。被淹田亩三千一百余万亩,占皖北全区二分之一强。全无收者二千二百余万亩,房屋被冲倒或淹塌而已报告者八十余万间,死四百九十九人……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
堕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
毛泽东看到“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的地方,不忍再看下去了!这时,他的眼前景物似乎化作了水急浪高的滔滔洪水,渐渐地漫过房屋,只有大树的树冠还露在洪水的上面。他似乎看见——78——
了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坐在树杈上哀号求生……
毛泽东终于又从幻化的思维中回到了现实来,他那滚动欲出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了,滴在了这份电报上。接着,毛泽东拿起一支红蓝铅笔,在“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的下边,重重划了两道横杠。
毛泽东毕竟是一代大政治家,很快进入了理性的思索。他按着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从历史到现实、从历代帝王得天下到失天下的层面进行了审视和思考。
首先,毛泽东认为洪水成灾与蒋介石集团的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蒋介石执政的二十多年中,由于水利长期失修,加上连年战乱的破坏,尤其是像黄河花园口人为决堤,给人民造成的损失是十分惊人的!仅一九四九年不完全的统计,全国被淹耕地达一亿二千一百五十六万亩,减产粮食二百二十亿斤,重灾区灾民达一千万人。其中,华东地区被淹耕地五千余万亩,占全部耕地的五分之一,减产粮食七十余亿斤,灾民一千六百万人。可以这样说,蒋介石兵败东南数省,与洪水成灾、失去民心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毛泽东从大禹治水兴天下,到蒋介石因失修水利等原因而败退台湾,对“水兴国家兴,水害国家败”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次,毛泽东认为为了巩固新建立的政权,并应付国际和国
内的突发事变,必须考虑从根本上解决洪水年年造成的局面,唯有如此,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一心一意地拥护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否则,其他一切革新都会因为洪水成灾而付之东流。
为此,毛泽东在曾希圣发来的电报上作了批示:

——79——
周(恩来):
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八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如何,望酌办。

毛泽东八月五日

周恩来在收到毛泽东上述批示之后,两次主持政务会议,讨论治淮问题。在水利部部长傅作义报告了有关情况之后,周恩来提出了治理淮河的五项原则:“统筹兼顾,标本兼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分期完成,加紧进行;集中领导,分工负责;以工代赈,重点治淮。”同时,他还明确指出:“总的方向是,上游蓄水,中游蓄泄并重,下游以泄水为主。从水量的处理来说,主要还是泄水。”“这次治水计划,上下游的利益都要照顾到,并且还应有利于灌溉农田,上游蓄水注意配合发电,下游注意配合航运。总之,要统筹兼顾。”接着,又经毛泽东批准,发布了《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一场根治淮河的群众运动已在酝酿之中!
毛泽东深知根治淮河是一项大工程,而且还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如何才能做到在治淮过程中少走弯路呢?他决定亲自动手,大搞调查研究。与此同时,他还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为治淮河服务。在这期间,毛泽东与邵力子先生畅谈治淮大事是很有代表性的。

1950年深秋的一天,毛泽东驻步丰泽园的门前,恭候邵力子的到来。有顷,水利部部长傅作义陪着邵力子驱车来到门前,

毛泽东走上前去,亲自扶邵力子走出轿车,热情地打招呼:“欢迎,欢迎,先生和将军都很准时呵!”
“主席是珍惜时间的人嘛。”邵力子答。 “军人第一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第二是以时间的准确为生命。”傅作义也作了适合——80——

将军身份的回答。
“好!那就让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进屋畅谈治淮吧!”

邵力子或许是读书人出身的缘故,他走进菊香书屋下意识地往桌上一看,只见上面摆着文房四宝以及刚刚写好的条幅,感到有些好奇地问道:“主席正在写字?”

毛泽东边答说“是啊”,边请邵力子与傅作义落座,待到秘书给这两位客人献上茶水之后,毛泽东突然地说道:“我久知邵老是前清的举人,早年又与当代草圣于右任老等人在一起靠卖文为生,所以,我做了个字谜,想请你这位清朝的举人给解一下。”

邵力子听后愕然,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以。他禁不住自问:“毛泽东为何做字谜请我解呢?这又与治淮有什么联系呢?……”他看了看同样感到好奇的傅作义,只见傅微笑着冲着他摇了摇头。从傅作义的表情分析,似乎是蛮有兴趣地看着将要发生的一切。

就在邵力子与傅作义用眼传神的过程中,毛泽东走到写字台前,双手拿起墨迹未干的那张宣纸,很是恭敬地放在邵力子面前的茶几上,带有自我调侃的口吻说:“我这是应了那句老话,孔夫子面前卖弄字画,请看!”

邵力子微微欠身,俯首一看,只见宣纸上赫然写着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治淮。邵力子看罢一怔,他清楚毛泽东出的这幅字谜,是属于续字谜,也就是说在“治淮”二字的后边必须续出两

字,合作一词,表达一种完整的意思。就在这刹那之间,邵力子却犯了难,因为毛泽东写的“治淮”二字不仅是意义深远,更重要的还代表了一个明确的概念,想要续上二字绝非易事,故情不由己地蹙了蹙眉头。
——81——

毛泽东放好这幅治淮字谜之后,旋即回身,走到自己的座位上,习惯地点燃一支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又有些自我欣赏地缓缓吐向空中。接着,他才漫不经意地看了邵力子一眼,似有意提醒道:“邵老啊,我这可是个续字谜啊!
”毛泽东或许是认为自己的目的达到了,抑或是他不想把这位前清的举人考得太狼狈,他先是朗朗大笑,后又伸出右手指着自己的书桌,说道:“邵老,这续字就是这两个字嘛!”
邵力子经毛泽东手指书桌一点化,顿然大悟,不由自语:“方案!”

坐在一旁看热闹的傅作义目睹了这一切,当邵力子脱口而出“方案”二字以后,他于这瞬间又把毛泽东的原字谜“治淮”二字与之合起来,原来这四个字是“治淮方案”。到这时他才恍然明白了毛泽东出此续字谜的真谛。同时,他看到年长的邵力子其悟性或曰聪明还是比自己胜出一筹的。好在他此时的身份是将军,而不是举人或秀才,所以,他随着邵力子的朗朗大笑也不由笑出声来。
这就是毛泽东与人交往或曰与友人谈工作的一种方式,双方倾谈治淮这样一件大事,竟然是从如此写意的方面开始,真是令人慨叹不已啊!待到邵力子、傅作义恢复常态之后,毛泽东方言归正传:“邵老续得好!今天我请二位来,就是为了讨论治理淮河的方案,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傅作义或许是在阎锡山、蒋介石手下当差当得时间太长了,他听了毛泽东的话后,认为自己是水利部部长,自应第一个介绍情况。所以,他一板一眼地说罢水利部制定治淮方案的过程后,又郑重地说道:“我们水利部正在总理的领导下,进一步研究、完——82——

善治理淮河的方案。”
“我已经看了总理有关治理淮河的报告,”邵力子接着傅作义的话题说道,“我是过来人,所以我赞成总理说的淮河年年闹灾,是当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南下,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造成的。这是因为黄河的泥沙破坏了淮河原有的蓄泄洪水的能力。”

“邵老一言中的!”毛泽东有意把话题一转,很是诚恳地说道,“当年,邵老做西京王的时候,我长征一到达陕北,就听当地的老百姓美传您是当代的大禹。”

说到邵力子做西京王,那是日本在我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宣布第二次下野,把邵力子外放陕西,坐镇西安,代蒋控制多事的西北地区。也就是邵在西安执政的五年之中,他曾带领陕西人民治理过黄河,而且很见成效,被当地老百姓传为当代治水的大禹。也正是因为邵力子有这样一段特殊的从政经历,毛泽东才听取他对治淮的意见。自然,邵力子也想到了这一点。但是,当他听毛泽东如此赞誉他治理黄河的功绩的时候,他又谦虚地连连说道:“百姓过誉了。过誉了!”

“我看是有他们的道理的。”接着,毛泽东又坦然说道,“我当时听后也感到新奇。事后才听人告诉我,当年邵老重视黄河水利,亲自主持修了泾惠和洛惠两大渠,建了龙门闸和风陵渡工程。我想这就是老百姓至今还流传邵老治水故事的原因吧!”

“主席过奖了!”邵力子非常客气地说,“那时,我任国民政

府陕西省主席,治理黄河是我的责任。再说,我做的那点区区小事,怎能与今天共产党和主席想根治淮河的工程相提并论呢,何足挂齿矣!”
“邵老那时的作为,现在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啊!”毛泽东——83——

在历数了邵力子在治理黄河上的成绩之后,又说道:“今天,我请邵老来的目的有二:一是想听听您的意见,再是邵老您能离京去实地考察,那是最好不过的。话再说回来,这也就是我写的那个续字谜的谜底。”
邵力子从政数十载,自孙中山到蒋介石等政坛要人都时相过从,有的还私交甚笃。但是,他却未遇见过像毛泽东这样善做工作的领袖人物。因此,他心悦诚服地说道:“请主席放心,我打算立即成行。”

“不,不。”毛泽东急忙摆手制止,“现在淮河正在抗洪、救灾,不是邵老这样年纪的人去的时候。”

“那我何时成行呢?”邵力子问道。

“再定。”毛泽东凝思片刻,“到时,我一定为邵老写一幅字:一定要把淮河治好,以壮行色!”

 

 

 

 

 


——84——
 
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请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主席的期望!”
至此,毛泽东请教邵力子的工作就算做完了。他看了看作陪的傅作义的表情,又十分客气地说道:“傅将军,你是新中国的第

——85——
一任水利部部长,请将军集思广益,再拟定一个全面的兴修水利方案。”
“我尽快落实主席这一重要指示。”

“我哪有那么多的重要指示哟,”毛泽东微微地摇了摇头,“这些天来,由于淮河水祸如此严重,使我想了很多问题,看起来,要想改变我国的贫穷面貌,首先就要大兴水利。我们这些人如果能把几千年来的水患化害为利,那可是造福于民、功德无量啊!”

毛泽东就这样巧妙地让傅作义自然地进入水利工作。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毛泽东绝妙的用人艺术: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

三、毛泽东关键时刻力挺傅作义
万事开头难,毛泽东在傅作义开始水利部长工作阶段,给予特别关照。
傅作义刚任水利部长时,水利部领导中却有人认为他是非党人士,有意贬低、刁难他。傅作义到水利部会堂开会,有人故意把他的汽车转停到偏僻远处;对他以部长名义批示的文件,有不同意的表示。于是,傅作义对所有文件在看过之后,不加任何批示,而由某副部长批示,并形成惯例。傅作义并不介意这个。后来,毛泽东发现水利部文件批文没有了傅作义的名字,敏锐地发现问题,深叹一气。
北京市第一届体育运动会在天坛公园举行,毛泽东和傅作义应邀观看比赛。毛泽东看到一半,就约傅作义离开会场,出去走走。走到祈年殿时,毛泽东风趣幽默地指着修补过的天坛一角,问傅作义:“宜生,你看这一块我们补得好不好?”
——86——
那是1949年为阻止蒋介石企图派飞机运走傅作义的精锐武器和一部分亲信骨干,而被解放军的炮火轰坏的天坛一角。傅作义以感谢的心情会意地笑笑,说:“不仔细看,看不出来。”“如果我们兵戎相见,这墙补也补不得啰。你是北京的大功臣,应该奖你一枚天坛一样大的奖章。”毛泽东说,“是不是我们共产党内有人怠慢你?”
“哪里,哪里,您不治我的罪,我就已经感激不尽了。”傅作义说,“我体会《共同纲领》是四路纵队(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前进,向左看齐,跟工人阶级走.”
毛泽东听了,深沉地说:“是的,但是以后还要展开变成横队哩!”
傅作义对毛泽东说:“我是水利问题的‘门外汉’,恐怕胜任不了部长工作。”
毛泽东鼓励地说:“不懂你就学嘛!有问题你就去请教群众嘛。要边学边干,哪有天生的内行呀!” 接着,当面问傅作义:“水利部文件批文怎么没有了你傅作义部长的名字?你在水利部当部长是不是有职无权?”
傅作义说,他工作忙,常外出,副部长批示也是一样的。
毛泽东听了没作声。后来,毛泽东同周恩来说了这一情况。
周恩来就此种不正常的现象专门批示水利部:大小事情,没有傅部长批示,一律无效!要让傅部长列席党组会议,并发表意见。
四、毛泽东的关怀给了傅作义极大支持和力量
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下,傅作义全身心地投
——87——
入国家水利建设。他说:“咱们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工作的义务,没有其他要求的权利,干任何事情都要多想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少计较个人得失,这样心情就会豁达多了。”傅作义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从1949年起担任水利部长,直到1974年逝世,他在位长达23年,他的后半生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淮河、海河等许多水利工程,都有他的足迹。他几乎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三门峡工地、治淮工程和密云水库工地等第一线研究指导工作。
1951年,傅作义和副部长李葆华一起视察淮河,在去洪泽湖蒋坝途中,有约15公里路程汽车无法通行,他坚持和大家一起步行前往。他出差,按规定可以坐火车公务车(在列车上单挂一节专用车厢),但他从来不要,他说和工作人员合要一间包厢(4个铺位)就够了。
建设三门峡水电站时,傅作义从黄河下游一直视察到潼关。走到陕县,气温高达40摄氏度,屋里的家具都烫手,坐着不动也是一身汗,他是年近花甲的人了,仍然不愿多休息一会儿,坚持按计划视察。他每到水利工地,不但了解工程情况,就地解决问题,还要看看工人住的工棚,民工的伙食情况,问寒问暖,关心群众的生活。他有胃病,需要少吃多餐,但他在出差时就带些馒头干,不时地嚼两口。
繁重的工作压垮了傅作义的身体。1962年初,中央考虑傅作义的心脏病比较严重,安排他一家到广东休养。他表示,如果只是休养,他不想去;如果让他做些工作,他可以去。中央和广东省委只好同意了他的要求。到广东后,他先后视察了花县水库、新丰江水电站及新会、佛山、高要等地的水利工程。每到一座水
——88——
库,他都是先服了预防心脏病的硝酸甘油药片,然后登上坝顶,了解情况。
傅作义常说,旧社会坏就坏在那个制度、那个体系,想做的事做不成;新社会好就好在这个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一切难办的事也能办成。
与共产党合作的典范
作为民主人士,傅作义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可谓典范。据傅作义的夫人刘芸生说,他是以戴罪之心投入人民怀抱的,受到党的信任和重用,他常常怀着感激的心情说起这一点。中共中央对他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他十分尊重,曾规定,水利电力部的领导要定期去傅作义的住处汇报工作,征求他的意见。共产党相信他,他也相信共产党,有人攻击民主人士都是招牌,有职无权时,他反驳说:“我这个部长就是有职有权,水利部党组李葆华同志非常尊重我,我也尊重李葆华同志,我们互相商量,肝胆相照,没有感到有什么隔阂。”
毛泽东、周恩来经常邀请傅作义到家里做客、看电影。彭真、薄一波和其他中央领导与傅作义常有来往,习仲勋每逢遇到水利部的人都要问问傅作义的健康情况。
周恩来、邓颖超对傅作义无微不至地关怀。1957年,傅作义在山西考察时心脏病突发,周恩来立即派飞机和医生前去抢救,并派邓颖超专门看望,鼓励他战胜疾病。周恩来每到外地带来些瓜果蔬菜,都会送给傅作义一些。1962年8月,邓颖超致信傅作义“我和恩来于昨晚从北戴河回到北京,带回些在那里买到的深州蜜桃和该地产梨以及起士林制的花生糖,请您和嫂夫人尝尝,藉助你们健康和长寿”。傅作义在小酱坊胡同住的是一座小楼。傅
——89——
作义有心脏病,上下楼十分不便,周恩来得知后,责成有关部门盖了一座平房,请傅作义在那里办公。傅作义在院子里种了几棵桃树,每年桃子成熟后,他都挑选最好的送给关心他的中央领导人。
解放前,傅作义为了给集体福利积累资金,开办了工厂和贸易公司,所赚的钱多用于编制外人员的开支、阵亡将士的抚恤以及创办学校等。解放后还有380余万元。除了1962年40万元购买公债外,其余全部上缴国家。毛泽东批示:将款存入人民银行,仍归傅作义支配使用。但傅作义分文未动,1974年他病危时,全部上缴国务院,做到了“公私分明,清白一生”。
傅作义晚年最大的愿望是看到祖国的统一,他对台湾的故旧十分想念。他说,我无时不怀念由大陆到台湾的旧日的朋友和同事们。1974年2月,傅作义说:“25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我做的确实是一件最正确的事。我现在仍然要劝说你们,你们今天听不进去,但不久的将来就会听进去的,会相信我的话的。当时的奋斗目标是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大陆解放仅仅20余年的短暂时间里,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已经把一个贫穷落后、受人欺凌侮辱的旧中国,一变而为崭新的、强大的新中国。”“台湾是中国人,台湾和大陆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不能一块来干?为什么不能一起来分享光荣呢?”
1974年4月,傅作义因病住在北京医院。4月15日,周恩来抱病来看望傅作义。在病床前,周恩来俯下身子,在傅作义耳边深情地说:“毛主席叫我看你来了,毛主席说你对和平解放北平立了大功。”弥留之际的傅作义听到此话,嘴角颤抖着,眼含泪花。4月19日,傅作义逝世,享年79岁。
——90——
五、结论
毛泽东使用像傅作义这样的人才,达到如此地步,这在古今中外人力资源管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而毛泽东做这样的事情,又似乎是不经意的,信手拈来的,这就是用人的艺术,这背后是智慧,是胆识,也是信念,是胸怀,更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支撑。这些东西,才是我们研究人才学,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
(李克勤文集)

(三一)“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峰涛涌起逼天低,千里淮河人上堤。
大水无情掀浊浪,行洪区内语凄凄。

淮河千载任凭流,沿岸频遭水患忧。
盛世幸逢根治策,喜看稻菽获丰收。
1950年夏,安徽、河南交界连降大雨 ,淮北地区受灾严重,为百年未有。毛主席在批阅淮北地区灾情报告的时候,看到一份电报里说,有的灾民,因躲水不及,爬到树上,有的被毒蛇咬死。他看到此处,不禁流下眼泪。原来这份电报说到:“由于水势迅猛,农民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堕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统计四百八十九人人。”在“翻船而死者”和“四百八十九人”这两个地方,毛主席都划了横线。毛主席历来有一种深深的农民阶级情节,看不得农民受苦受气受罪。
——91——
这次农民遭灾遇害就不禁伤心流泪。他自己种过田,深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就果断地决策,“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既免得农民再次受害,又能为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从7月至8月,毛主席连续给周恩来写了四个个批示,提出督导和抓紧根治淮河。
第一个批示是7月20日写的。这个批示提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请邀集有关人员讨论(一)目前防救、(二)根本导淮两个问题。如何,请酌办。”
仅过半个月,即8月5日,毛主席又写了第二个批示。这里指出:“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八月务必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如何,望酌办。”
8月31日,毛主席又写了第三个批示,同第二个批示只隔25天。这个批语是针对华东军政委员会
8月28日的电报写的。此电报转报了苏北区党委对治淮的意见。其中第三项提出:如果今年就实行导淮的话,原定土改等工作的部署就要改变,苏北今年整个工作的方针就要重新考虑。而且在导淮工作的各项准备上“均感仓促”。毛泽东表示:“此电报第三项有关改变苏北工作计划问题,请加注意。导淮必苏、皖、  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并早日告诉他们。”
8月25日至9月2日,在周恩来的直接指挥下,水利部召开了治淮会议,具体落实毛主席关于治理淮河的指示,确定蓄汇兼备的方针,并制定了治淮的具体步骤。从此拉开了治理淮河的序幕。
——92——
9月16日,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向华东局和中央报告皖北专区积极拥护治淮决定的情况,并提出调配粮食的建议。9月20日,毛泽东将这份电报批给周恩来:“现已9月底,治淮开工不宜拖,请督促早日斟测,早日作好计划,早日开工。”
上述毛主席的四个批示里,人们可以强烈感到他关心灾民的心情、治理淮河的坚强决心、抓住不放一抓到底风范。
10月14 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对治淮的方针和1951年治淮工作方案,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在抗美援朝战争紧张进行、国家财政极度结拘的情况下,国家仍在当年11月拨出原粮4亿5千万斤,保证治淮工作按时开工。这年冬天,淮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共有80万民工参加治淮,奋战80天,建成一条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
第二年5月,组成由邵力子率领的中央治淮检查团,赴治淮工地检查工作。毛主席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并制成四面锦旗,由中央代表团分送治淮委员会及下属三个治淮指挥部,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治淮坚强决心,激励淮河两岸民众治理淮河的战斗志意。
治淮工程是新中国第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水利工程。经过 8年头的不懈治理,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初见成效。国家共投入12亿5 千万元,治理大小河道175条,建成水库9座,库容量316亿立方米,还修建了堤防4600余公里,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夺取治理淮河战斗的伟大胜利。从此长期为害淮河两岸人民的水患基本得到根治,造福了淮河两岸人民。
这是共和国前三十年,毛主席领导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建国以来,到1983年,我国共建成八万六千多座水庫,总蓄水量达
——93——
四千二百多亿立方。其中,大中型水庫二千七百零二座:而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仅有大中型水庫二十座。农用排灌动力,由建国初期的十二万八千马力,发展到七千八百多万马力,增加六百多倍。在缺水的北方,还新打机井二百四十一万眼,为干旱农田开辟了地下水源。因此,我国的农田灌溉面积,从建国初期低标准的三亿亩,增达六亿七千万亩,增加了一点二倍。建国前的三亿六千万亩易涝农田,有二亿七千万亩得到治理,占总数的四分之三。
联合国粮农组织1980年年报指出,我国农田灌溉面积,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多于印度、美国、苏联等国家。
(岳青山《乌有之乡》20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