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系列谁能打过els:切脉金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5 18:27:03

切脉金针

 

夫脉者,气与血浑而为一者也。其要在寸口,百脉皆汇于此,其妙在散与周身,随邪之浅深、脏腑之盛衰、人性之刚柔、身体之长短、肌肉之肥瘦、老幼男女之不同,变化万端。其浮、沉、迟、数,其有神、无神(不能单纯理解为“有力无力”)。有神无神者,即盈缩机关,内外秘诀。


  他如浮、洪、长、大、数、实,皆为盈,为(邪)有余之候。果病情相符,则为“脉与病和”,当从(邪)有余立法施治。如脉虽具以上等象,而病现(正)不足已极,则为“脉不和病”,当舍脉从病,急宜扶其(正之)不足,培其本源。切勿惑于浮风、洪火之说。若按浮风、洪火治去,则为害匪浅(就会损其正气)。


  沉、迟、细、微、濡、弱皆为缩,为(正)不足。果病情相符,则为“脉与病和”,当照(正气)不足立法施治。如脉虽具以上等象,而病现(邪)有余已极,则为“脉不和病”,又当舍脉从病。切勿惑于沉、迟、细、微为虚损。若按(正气之)虚损治去,则为祸不浅(就会补其邪气)。


  予恒曰:“一盈一缩,即阴阳指归,万病绳墨。”切脉知此,便易进步,便易认证,庶不为脉所囿(yu音幼,局限)矣!

 

 

现在许多中医,懒惰心粗,不爱钻研脉学,临床时动不动就说:“舍脉从病”,以掩饰其脉诊方面的无能。其实,有什么病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脉象。此处所谓“舍脉从病”之说,是针对不明脉理、不能灵活辨脉者而言。即使出现“舍脉从病”的情况,必定是到了元气将脱的病危状况了,即所谓“病现不足、有余已极”之象,但是依然属于“七怪脉”范畴,也没有纯粹的“舍脉从病”之说。只有一个例外:患者注射激素以后,就必须“舍脉从病”了。

 
  若要想真正完全明白脉象至理,必须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及《脉要精微论》彻底弄懂才行。也就是说,一定要明白《周易系辞》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真实含义,而后,再研究《脉经》和《频湖脉学》,方可头头是道。


  现节录《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中关于脉象变化的论述:


  “(积病坚久难治,必详之于脉)。(凡气血痰食等)积大法,脉来(沉)细而附骨者,(此)(为)积也。(所以然者,以积而不移之处,其气血营卫,不复上行而外达,则其脉亦沉,而作是象,兹试举其脉出之所以,决其受病之处。若此脉出)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出)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若沉细不起之)脉两(手俱)出,(是中央有积,其气不能分左右也。可断之曰):积在中央;(凡此者)各以其部处之。”


 此言积脉分上下左右而定之也。积者,脏病也,部位始终不移,乃疾病长期积累的结果,属虚,不可以药攻之;聚者,腑病也,部位辗转痛移,元气攻病外出的结果,属实,可以药攻之。


 在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有关“积聚”论治诗中说:“积聚病形各不同,黄加平胃按经攻。理中妙得中央运,桂附麻辛大气充。”


  【按】:黄~大黄。平胃~平胃散。按经攻~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必使患者气足,方可加药攻之,执中央以运四旁。理中汤加桂枝、附子、麻黄、细辛等药,令大气流行充满,则积聚不攻而自去。

 

下面,将自己对《伤寒论》中关于三阴经证脉象的变化与方药的转换关系进行简要介绍,望读者悟其妙理,由于此处都没有列举症状,故而切不可因此而拘泥脉象所对应的方药。因为脉象是错综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否则,《频湖脉学》中的每部脉象就会对应一个或几个方药了。


  一般来说:

A、脉细欲绝者、寸关中取脉弦者(偏于上焦),当归四逆汤主之;关尺中取脉弦者(偏于下焦),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厥阴经所主为交会阴经与阳经的井穴)。

B、脉微细(细非细脉,而是窄的意思)、脉微欲绝者(寒邪盛而正气虚)、脉沉者(以寒为主),或脉沉于尺后者(元气不足),或左尺沉而右尺滑者(左为人迎而右为寸口),四逆汤主之(脉沉而无力者,一般炮附子不超过30g)。

C、脉微欲绝者、或尺脉沉而关脉中取弦者(下焦寒而中焦有湿),通脉四逆汤主之。

D、尺脉微而右寸沉弦有力或左关沉紧者(上焦不通或不降),白通汤主之。

E、尺脉滑而关大寸浮无力者(下焦寒少,宜补上焦以肃降),附子理中汤主之。

F、尺脉滑而关无力者(下焦寒少、中焦虚多),理中汤主之;

G、尺无力而关大寸洪者(急发挥上焦肺金收敛功能以补下焦肾水之亏损),人参汤主之。

H、左寸浮而脉促者(手厥阴心包过分压抑,肾精亏损而不敛),急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救之。

I 脉数尺沉无力而寸洪大者,或沉数无力而浮洪大者(因骤虚而里不能敛其表者),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主之。

……


【注意】:以上条目,主要是想说明在治病过程中患者脉象由浅入深或由深入浅的变化过程,必须根据脉象的变化而变化方药。同时,诊断治病必须以《内经》、《伤寒》的诊治原理为原则,尤其要分清“表里先后”的顺序,凡治疗虚寒证必须先救里,而后再解表。凡实邪证只需解其表即可。也就是说:对于具有三阴经证的患者,必须先用治疗三阴经证的方药进行治疗,待病情发展到三阳经证时再用治疗三阳经证或治疗局部实证疾患的方药进行治疗。


  如《伤寒论》所说:“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这句话只是一个原则,学者应该举一反三。虽说厥阴与少阳相表里,但厥阴与少阴对应,则厥阴为里,少阴为表;若以少阴与太阴相较,则少阴为里,太阴为表;若以寸口为表,则人迎为里;右为表,则左为里。依此类推,


  总之,皆以“先温其里,乃攻其表”为原则,千万不可开出所谓“表里兼顾”的“四逆桂枝汤“之类的混药方来,更不可将治疗三阳经证的药方用于治疗三阴经证,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