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810核心控制软件:净宗信愿与持名(全书·首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1:28:11

净宗信愿与持名

 

   净宗精髓  极乐指南

往生正因  修行必读

 2006.12.31增订版

 

 

 

 

 

江苏 镇江

丹徒区辛丰镇大圣寺佛教赡养院

院长:13305281657 邮编:212141

倡印结缘.欢迎翻印.提供原版.避免错误

电子排版电子信箱

niusongyuan@jspi.cn

niusongyuan@126.com

           印光大师开示:

 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书三》)

 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书四》)——摘自《复高邵麟书》与《复高邵麟书

 

黄念祖老居士开示:

目前但应抓紧一切可念之时间,不使虚过。如听任时光虚度,则过在自身。可念而不念,表所愿不切。信愿有亏纵念得甚好,定力过人,亦不能往生

 ——摘自《谷响集》《答D居士》P100

净空法师开示:

我们现在提倡的是要听经,为什么?因为现在人不明理。……可以讲净土宗的五经一论,净土宗祖师的语录,特别是莲池大师的、蕅益大师的、印光大师的,我们缩成这么一个小范围。大家理明白,方法清楚,老实念,决定成就。(P692)

讲经的目的不是别的,断疑生信,坚定你的信愿,如是而已。(P483)

——摘自《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讲记》 2003年5月22日7月8日

 

 

 

 


 

 

目   录

增订版前言﹍﹍﹍﹍﹍﹍﹍﹍﹍﹍﹍6

一、关于信愿﹍﹍﹍﹍﹍﹍﹍﹍﹍﹍﹍ 16

(一)净空法师开示 ﹍﹍﹍﹍﹍﹍﹍﹍ 16

(二)蕅益大师开示﹍﹍﹍﹍﹍﹍﹍﹍﹍30

(三)印光大师开示﹍﹍﹍﹍﹍﹍﹍﹍﹍34

(四)黄念祖老居士开示﹍﹍﹍﹍﹍﹍﹍47

(五)净土三经有关经文与黄念祖

老居士的《附注 》及《序》﹍﹍ 53

二、关于信﹍﹍﹍﹍﹍﹍﹍﹍﹍﹍﹍﹍﹍71

(一)净空法师开示﹍﹍﹍﹍﹍﹍﹍﹍﹍71

(二)蕅益大师开示﹍﹍﹍﹍﹍﹍﹍﹍﹍75

(三)印光大师开示﹍﹍﹍﹍﹍﹍﹍﹍﹍82

(四)黄念祖老居士开示﹍﹍﹍﹍﹍﹍﹍85

三、关于愿﹍﹍﹍﹍﹍﹍﹍﹍﹍﹍﹍﹍﹍88

(一)净空法师开示﹍﹍﹍﹍﹍﹍﹍﹍﹍88

(二)蕅益大师开示﹍﹍﹍﹍﹍﹍﹍﹍﹍104

(三)印光大师开示﹍﹍﹍﹍﹍﹍﹍﹍﹍112

(四)黄念祖老居士开示﹍﹍﹍﹍﹍﹍﹍136

四、关于持名﹍﹍﹍﹍﹍﹍﹍﹍﹍﹍﹍154

(一)净空法师开示﹍﹍﹍﹍﹍﹍﹍﹍﹍154

(二)蕅益大师开示﹍﹍﹍﹍﹍﹍﹍﹍﹍162

(三)印光大师开示﹍﹍﹍﹍﹍﹍﹍﹍﹍164

(四)黄念祖老居士开示﹍﹍﹍﹍﹍﹍﹍170

五、后记﹍﹍﹍﹍﹍﹍﹍﹍﹍﹍﹍﹍﹍ 175

附录:

(一)印光大师开示关于往生证据﹍﹍﹍187

(二)关于临终助念的几个问题﹍﹍﹍﹍195

(三)大圣寺佛教赡养院助念往生部分实例

﹍﹍﹍﹍﹍﹍﹍﹍﹍﹍﹍﹍﹍﹍﹍﹍﹍﹍219

 

 


 

 

增订版前言

修净业者,首要的目标是往生。至于品位高下,与能不能往生相比,就是次要问题。因为无论品位高下都是不退成佛,而不往生,则决定轮回。因此印光大师要我们下定决心往生西方,即使是人王天主之身也不愿更受。黄念老也一再叮嘱:“当前首要是决定往生,先不管品位高下。”

那么,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靠什么呢?蕅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明确指出:“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印光大师说这是千佛出世也不会改变的铁案;黄念老说这是“代佛传语”,是释迦、弥陀“剖露心肝的精髓”;净空法师说这“与净土三经宗旨完全吻合”。 

为什么信愿这样重要呢?蕅益大师说真信切愿是净土指南;求生极乐同居土,直以信愿相导,感应道交,五浊之习稍轻即得往生。又说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印祖直接指出,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弘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并说信愿具足者,万修万人去。二位祖师都强调是靠信愿感应道交而得往生!《观经》说,上品上生的条件是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而黄念老告诉我们此“三种心”即是“信愿。”故《弥陀经》信愿系念一至七日,即具多善根福德因缘,即得往生极乐净土。净空法师强调,深信切愿,是净土引业;信愿坚固,就与阿弥陀佛愿力相应,以此老实念佛就能暗合道妙,巧入无生。黄念老更明确指出弥陀的大慈大悲就在这里。

蕅益大师说,信愿行虽缺一不可,而尤以信愿为主导,念佛等众行如车,而信愿如拉车之牛。信愿一旦专一,种种善业都是净土资粮。印光大师也反复告诫,净宗注重在信愿。只要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都决定往生;无论善根熟不熟,恶业重不重,哪怕五逆十恶,也不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清净不清净,到没到一心不乱,都可仗弥陀慈力往生西方,没有一个不往生。黄念老说不论念佛多少,有没有妄念,都能往生。净空法师说,不论大乘小乘,不论功夫等次,都得往生。

修净业者不得往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黄念老和净空法师都异口同声地指出:只因信愿不够。虽有信愿而不真切,是不能往生的真正原因!蕅益大师说,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往生。又说若无信愿,就是把名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也没有得生之理。印光大师也说,若无信愿,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又说有信愿而不真切,不得名为有净土。因此黄念老说,不坚定信愿而想往生极乐世界,是真正的背道而驰啊。

可见,真信切愿,必定往生;信愿亏欠,决定不生。信要坚决、真实,愿要恳切、勇猛,才是“有信愿;”虽信而不坚决、不真实,虽愿而不恳切、不勇猛,就是“无信愿。信愿够不够,自己难以发现,长期以来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人远远不够,还自以为很够。于是三资粮中只修持名念佛一资粮,造牛车而不养牛,误导自己而不得往生。假如因此而诽谤净土法门,则后果更为严重。修净业者,不能不在信愿问题上认真深刻地反省。对什么是真信,什么是切愿,信愿真切到什么程度才符合往生的标准,要有足够的了解。净空法师说,信愿很难;黄念老更是一再提醒,信愿两字看来似浅,实则很深,无有止境。大家要想往生,就先要在信愿上多用心,多下功夫,要花时间来研究信愿,要检查自己的信愿是不是够。所谓“多用心、”“多下功夫,”即是净空法师所强调的“修信、”“修愿。”修信愿即修净土,即实修,念佛也是修信愿的主要方法之一。有人说佛号中就有信愿,只要持名念佛,自然就有信愿。须知《要解》说佛号是境心,学佛是修心,心中有信愿,念佛才有信愿。中无信愿,念佛也无信愿!

那么,信愿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真切?蕅益大师说,要厌离自心之秽,欣求自心之净。自心之秽,即见思烦恼,它是轮回的根本。断见思,即出离六道,成阿罗汉。见思难断,我们求生极乐同居土,只须伏住,即大师所说“厌离:”要把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都看成是毒药毒箭。印祖说,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即伏住见思烦恼)。印祖又把娑婆世界比喻成粪坑、牢狱,黄念老也说世间难舍之物都像是癌细胞,因此世间万缘,包括冤亲爱恨,色身寿命,甚至是咒名圣像,都不要留恋,全放下。净空法师说要彻底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统统放下,一句佛号念到底,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又强调说,顺境不贪恋,逆境不嗔恚,方为信愿真切。往生同居土,就有把握啦,条件够啦!如果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哪怕还有一样放不下的,还有分别,还有执着,就不是真信切愿,念佛再多也不能往生。净土法门万修万人去,关键就是在真正放得下。放下不仅是在命终时,而更是要在现在;不是在事上,而是在心上。真正放下了,临命终时才能“心不颠倒,”心不颠倒是能不能往生的重要条件。不能“厌离,”不能“放下,”原因正如印光大师所说,不知娑婆实在苦而极乐实在乐。黄念老也说只因对此世界苦、空、无常、无我认识不深,体会不切。此外,特别要指出的是,现在不少人甚至认为,修净土不需要伏烦恼。对此观点,益大师早就责问过:生同居,虽未断惑,可不伏惑吗?世尊在《观经》中特别强调要修三福,其中初福即有十善,要不贪不嗔不痴是净业正因。而贪嗔痴三毒就是见思烦恼的代表。可见,修净土怎么能不伏见思烦恼?千万不可自误误人啊!

怎样才能做到真信切愿呢?净空法师说,要“听经、学教”。听经,专听净宗的典籍,听到相信为止;要学习净宗祖师的语录,特别是莲池大师的、蕅益大师的、印光大师的。对于经典里头的意思没有相当程度的理解、认知,真信切愿就发不起来。黄念老说,要“破疑。”有疑惑就把它破掉,不要听任它存在。疑破了,信就生长。信,起码要信有西方净土,有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接引众生,信自己真信切愿念佛必定可以往生。毫不怀疑,不怀疑法门,不怀疑自己。如能信自性即佛,即理,即法界,即极乐,则更殊胜。 

学净老居士以蕅益大师“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的净宗精髓为线,精选古今净宗大德妙语为珠,贯穿成串,辑成《净宗信愿与持名》一书。问世半年来,国内外皆有翻印者。此次再印之前,又作了充实,使其更具指导性与可操作性。书中一言一语,一字一句,语意恳切,悲心殷重。各位祖师大德反反复复教诲我们,应如何信,如何愿,如何持名,方可往生。字字句句如警钟,如惊雷,如笞鞭,使我们在梦寐中惊醒,在迷途中找到方向,在前进中获得力量。笔者学净以来,进进退退,业障重重。读完此书,如遭当头棒喝,差点自以为信愿已够而误了大事。于是反复再读,越读越明白,越读越清醒,越读越老实,越读越有信心。

因此,我们只有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反复练习,金玉良言才能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正知正见,我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如理如法,我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才能发生彻底的改变出离心与菩提心才能增强!才能如印祖言,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这才符合黄念老要我们“大变活人”的教诲,才能企望自在往生。如果一看即知即丢,日久即淡即忘,即依然旧我,依然轮回,往生无望。

我们要牢记黄念老的开示,抓紧一切可念之时间,不使空过。要做到一切不管,一切不问,心中孤零零地单提一声名号,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实实,绵绵密密,一直念到佛来接引……

20061030正松于南京

 

 

真信切愿必定往生

 

 


净宗信愿与持名

.关于信愿

(一)净空法师开示

  蕅益大师身份没有暴露啊。……我们听了大势至菩萨(即印光大师对他的赞叹,他是什么人呢?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不是普通人啊。他说的话我们要相信。

2006.3.于净宗学院讲《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VCD187B 6分钟后

《得生与否、品位高下』

1.蕅益云:“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蕅益大师这几句话为古来大德所未道,与净土三经宗旨完全吻合难得他为我们末法众生发明此说。往生西方最重要的条件是“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深浅以心中清净为标准。所谓深是信深愿深,所念佛号亦深。

 ……应知信愿是慧,行是福,念佛人是福慧双修。1993.6在美国加州讲《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P159  

2.所以修净土的人,不问是大乘小乘,也不问你修行的功夫等次,或者是功夫成片的,事一心不乱的,理一心不乱的,都可以不必问,只要有坚定的信愿,这个比什么都重要。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是不是真信啊?你是不是真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2004.2.16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讲《无量寿经》(第318集45分钟后)

3.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所以信、愿、行,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有信、有愿,决定往生。平常工作非常忙碌的人,没有时间念佛,但是持名很重要,功夫不能不做。可以少念几句,所以十念都能往生。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蕅益大师没有说持名之多少。可见品位与多少不相干,与深浅有关系。深浅就是你心地清净的深度是多少。心愈清净,品位就愈高。《无量寿经讲记》一册P234

4. 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真正相信、真正发愿,这是往生的条件。品位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浅深,没有说持名数目多少,没有这个说法。功夫浅深,功夫是什么?清净心。1996年《金刚经讲记》第三卷VCD95

『菩提心』

5.蕅益大师的这一句话,“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实在说得太好了。我们的确看到许多往生的人……至少有二分之一,对于教理没有研究,甚至于什么是菩提心,他都不知道,但是他们念佛能往生。《无量寿经讲记》一册P237

6.蕅益大师在此给我们说出一个最简要的定义: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心。所有至诚心、深心、直心、回向发愿心、大悲心统统包含在这一念之中,大师一语道破。不识字的老太婆,什么叫菩提心她不知道,但是她有真信切愿,最后她身无病苦,坐着往生。所以大师说:“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非常重要。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大师说的非常肯定,就是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有信有愿与阿弥陀佛愿力相应,与自己真心本性相应。纵有感应亦不必欢喜,只把功夫用在信愿持名上就行了。假如持名功夫做到家,而信愿并不真切,也枉费功夫1993.6美国加州《阿弥陀经要解讲记》P343

7.《无量寿经》说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没有发菩提心,怎么能往生?《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讲记》2003.5.22-7.8 P304以下简称《三时系念》 

 蕅益大师这一句话比什么都重要,这一句话就给我们解答了,“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他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做无上菩提,但是他信得深、他发愿,他一点都不怀疑,这就是无上菩提心我那个时候读了这么一句话,我就常常想,愈想愈有道理,蕅益大师讲的没错。……他什么都不懂,你叫他信,他真信,他真不怀疑;教他求生净土,他真发愿。他对这个世间居然能放下,一丝毫留恋都没有,结果念个三年、五年,他成功了。他还有寿命,寿命不要了,他就往生了。所以我们在此地才真正明白过来,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心。你看“深信发愿,一向专念”,他符合标准!我们自己还在懵懵懂懂,还在疑虑重重,功夫不得力。这些老太婆、老阿公什么都不懂,他功夫得力。现在人讲精神集中、意志集中,这个力量大!向哪个地方集中?向极乐世界集中,向阿弥陀佛集中,产生巨大的能量,跟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同上P305

真信、切愿,我没有任何希望,只希望生净土,只希望亲近弥陀,除这个愿望之外,什么愿望都没有。那你这个一愿,就具足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这个信、愿就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真正的大菩提心,决定得生净土。同上P522

『暗合道妙、明合道妙』

乡下老太婆,……不认识字的,从来没有听过经的,什么叫菩提心她都不知道,但是她念佛能站着往生,坐着往生,预知时至,她真往生了。……她真信、她切愿,她的信愿真诚,一丝毫疑虑都没有,原来这就是无上菩提心!……念阿弥陀佛,她真的暗合道妙。同上P489节录 

 持名跟实相相应,所以这很不可思议。对于净宗教理知道少,不够深度,但是他要信心坚定、愿心坚定,他一点怀疑都没有了,这一种持名暗合道妙不可思议。如果你对于这个经教通达明了,你这个持名,念这个佛号声声相应,念念相应,是明显的相应。不明了的,死心塌地念,他暗暗的相应,他是相应,但是他自己不知道。同上P284

『往生条件』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头告诉我们,往生西方世界的条件就是信愿“真信切愿”必定往生……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得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同上P752

『善根、福德、因缘』

 善根、福德、因缘怎么个修法?蕅益大师在这里说得好,真信,一点都没有怀疑;切愿,真实的愿,恳切的愿望。真信切愿,自自然然就把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这样念佛,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同上P318

『念佛不能往生,都是信愿不够!』

8.从前李老师告诉我们,一万个念佛人,求生净土的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人而已啊。你要问为什么?信 愿 不 足2006.2.于净宗学院讲《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VCD180A 6分钟之后

   信愿也要修!要修够!

9.只要你深信切愿,老实专念,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善导大师讲得好啊,万修万人去啊。那今天为什么念佛的人这么,往生的人那么少?与善导大师这个话有没有相违背?我们想想,没有违背。善导大师讲万万人去,你没修嘛!你只念没修啊。你去不了啊。什么叫把自己毛病习气改过来,这叫修。你看,念佛信心不足,这个你没修啊!你要把它改正过来啊。愿心不切,夹杂太多信愿行都达不到标准啊。不是这个经不灵,不是祖师的话不可靠。自己总得想想,我有没有把这些毛病习气改正过来。修就是改正总而言之,身心世界是不是真的放下了。放下才能去。放下才能专心,专心就是放下妄想,放下夹杂,放下疑虑。专信,你这些东西没放下嘛,它障碍着你。……把障碍找到,把障碍排除,净土道上就一帆风顺啊。同上(14分后)

头一个难关,不相信自己能成就同上(23分后)

世出世法,一切事的成就端靠信心。这些祖师大德的开示,都是帮助我们增长信心,成就信心。〔同上〕VCD188B,(25分后)

10.世出世间法有一样放不下,即表示信不真、愿不切,念佛再多,也不能往生。《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P352

11.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都是放不下,只要有一桩事情放不下,你就不能往生,所以要样样都放得下。……所以这个世间,无论是顺境善缘、恶境逆缘,统统不放在心上,我们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养自己纯净纯善的心,这就对了。纯净纯善,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古来祖师所说,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关键就是在真正放得下。一切都放得下,于一切人事物不要再搞对立,不要再有争执。你只要跟一切人事物还有对立,还有矛盾,就是障碍自己往生,就是把自己又拖下到三恶道去。《放下执着才能脱离轮回》2004.1.28日本东京

『有挂碍,即是信愿不够』

12. 能信、能愿、欢喜依教奉行,……这一生肯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去不了,那就是你这个地方的挂碍没有放下,这个东西障碍了你;你有牵挂,你有障碍,身心世界一切万缘你没有放下。《三时系念》P485

      『引业与满业』

蕅益大师在这个经上讲得好,能不能往生,全靠信愿之有无你是不是真的相信、真的想去,这是你能不能往生的条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则在持名功夫的浅深。同上P384

西方极乐世界也有两个条件,也有引业,就是信愿。信愿引导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你到哪一个品位往生,这就好象是满业。同上P385.

所以信、愿,等于说在西方极乐世界来讲是引业,……念佛功夫浅深,到极乐世界是满业。同上P284

『信愿念佛与疾病』

所以说你得了一切难治的病痛,什么样的方法都没有效,医药没有效,诵经拜忏都没有效,最后告诉你,决定有效的就是念佛。我们也看到,确实有许多被冤亲债主附身,好像念佛也没有效,那是什么原因?念佛不得法!不得法里头最重要的,第一个就是信心、愿心。你要是具足真信切愿,专持这一句佛号,效果不可思议,立刻你的痛苦就消失了,你就能恢复正常。同上P394

『学习经教,增强信愿』

如果你能够放下一切挂碍,如理如法的修行,如理如法是对于经教要通达、要明了。莲池大师也常常讲过,我们对于经典里头的意思,没有相当程度的理解、认知,我们的心这个真信切愿发不起来,这样才产生了障碍! 同上P489 讲经的目的在哪里?成就你坚定的信愿,目的在此地。同上P342

讲经的目的不是别的,断疑生信,坚定你的信愿,如是而已。同上P483

 我们现在提倡的是要听经,为什么?因为现在人不明理。讲经,限于净土的五经一论,除这个之外,不讲。可以讲净土宗的五经一论,净土宗祖师的语录,特别是莲池大师的、蕅益大师的、印光大师的,我们缩成这么一个小范围。大家理明白,方法清楚,老实念,决定成就。同上P692

 

(二)益大师开示

 1.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佛说阿弥陀经要解》P44

〔注:①信得坚决、真实,愿得恳切、勇猛,才是有信愿;假如虽信而不坚决、不真实,虽愿而不恳切、不勇猛,就是无信愿如蕅益大师云: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往生;印祖云:有信愿而不真切,不得名为有净土;觉明菩萨云:欲生极乐,若发愿不切,徒劳无益。净空法师说,假如持名功夫做到家,信愿并不真切,枉费功夫。黄念老说,信愿不足念得再好也没用。〕

2.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P82  

『信需坚决、真实;愿需恳切、勇猛』

3.欲决定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往生

……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瞋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理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又、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净土; 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净土;……《净土集》P107《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

注:见思见惑思惑,合称执着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思惑:悭贪、嗔忌、痴、慢、疑;,即烦恼。〕

    『生同居,见思伏而未断』

4.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佛说阿弥陀经要解》P25

    『尤以信愿为主导』

5.信愿如目,众行如足;信愿如牛,众行如车;信愿如棋之有眼,众行如棋之有子。故信愿行三,虽缺一不可,而尤以信愿为主导也。盖信愿既专,凡种种诸善,皆净土资粮。纵万不幸,误作诸恶,诚心忏悔,断相续心,亦足为往生妙行。苟无信愿,则戒感人天,定感色、无色界,慧克二乘权果而已。《净土集》P102《示闵周扌延    》    

  『信愿相导,感应道交,而生同居』

6.尝观净土之为胜异,正不在寂光、实报、方便,而在同居盖三土断惑乃生,唯同居直以信愿相导,感应道交五浊之习稍轻三界之苦斯脱,而又即此西方极乐,竖彻方便、实报、寂光。《净土集》P137《灵峰寺净业缘起》

〔注:同居,即凡圣同居土。下同。见思浊稍轻,见思浊为另三浊之因。因亦轻。③斯脱者,就脱也。即往生同居土。〕  

 

 

(三)印光大师开示

  『第一注解,妙极确极』

《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文钞菁华录》P177(与徐福贤书)

『得生与否,品位高下』

1.复高邵麟书三)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印光法师嘉言录》P58(以下简称《嘉言录》)                 

2.复高邵麟书四)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嘉言录》P59

3.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嘉言录》P56

『往生靠信愿,世人多失误』

4.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文钞菁华录》P32(复黄涵之书三)

5.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失其要;而又生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 《染香文集》《文钞正续三编节要》P334

『真信切愿,万修万人去』

6.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文钞选读》P98(与陈锡周居士书)

(注:①即信愿具足者,万修万人去;亦即真信切愿者,万修万人去。

7.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虽五逆十恶,将堕阿鼻地狱之极重罪人,尚得往生。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善人乎?况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之佛弟子乎?《文钞选读》P332(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

8.若能信佛所说之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业力大,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文钞菁华录》P93

9.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又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文钞菁华录》P92

『真信切愿,决定往生』

10.惟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专仗弥陀愿力,无论善根之熟否,恶业之轻重,乃至五逆十恶。但得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接引,往生净土。《全集问答撷录》P221

11.然念佛之人,平素若有真信切愿,临终又蒙善眷助念,不为恶劣眷属预为揩身、换衣、哭泣、问事、瞎安慰等所破坏,定规可以往生。《文钞撷录》P59(张慧炳往生西方决疑论)

12.故虽具缚凡夫,通身业力,若能信愿真切即蒙佛慈摄受。《文钞撷录》P35(与徐福贤居士书。

不注重信愿,深得一心,亦难往生

13.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则蹶。若不注重信愿,唯期持至一心,纵令深得一心,亦难了生脱死。《全集问答撷录》P120

『念佛人多,往生的少,只因信愿不切』

14.顾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全集问答撷录》P225(净土法门大要)

(附译文:而什么原因世间念佛人多,真能往生西方的少?只因念佛之人,信不深愿不切,只求福报,希求来世富贵。)

15.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往生。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文钞撷录》P58《复郑琴樵书》注①:无信愿。②:“自心秽”重,即无“厌离”心,即属“愿”不足。

凡夫全凭信愿真切,与弥陀大愿,感应

道交而往生;今修净土者,99%无净土』

16.今之修净业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便成无禅无净土。净土中人,实百有九十九皆属无禅无净土《全集问答撷录》P4

附录:

今之修净业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与而言之,亦可云净宗中人。夺而言之,实百有九十九,皆属无禅无净土《增广文钞》上P91《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文钞选读》P275-276(净土决疑论)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如无信愿,但念佛名,仍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全集问答撷录》P1《复濮大凡居士书》       

④此则以己信愿,感佛慈悲,感应道交,必蒙摄受。迨至等到临欲命终,即得随佛往生也。《文钞简编》P16《西方公据重刻序》

⑤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文钞撷录》P9(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⑥有正信者,自己以信愿感佛,佛以慈悲摄受,感应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又何须问彼见佛与否,方可断判也?同上P64(复郁智朗居士书)

⑦此三种念法,虽不同,皆须具有真信切愿,方可与佛感应道交,方可决定现生出此娑婆,生彼极乐。《思归集》P92

⑧人每欲冒禅净双修之名,而力主参究。则所得之利益有限,所失之利益无穷矣。以不注重信愿求生不能与佛感应道交。纵令亲见念佛的是谁,亦难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无信愿求生之心故也。《文钞菁华录》P129

⑨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文钞简编》《与徐福贤女士书》P86

⑩所以如来极劝众生,发真信心,及切愿心,持佛名号,求生净土。当以供养三宝,守戒一生,一切所作,种种功德,不求来生人天福报,不求现世长寿康宁,唯求临终往生净土则与佛誓愿相契相合,感应道交,定满所愿《增广文钞卷一》《与某居士书》P135

『学愚夫愚妇之修持』

17.念佛法门,若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仗佛慈力,带业往生。阁下之根性,也只可学愚夫愚妇之修持。《文钞菁华录》P129复崔德振书二

 

附印光大师备览语录

1.但能信愿真切,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声,或止数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文钞选读》P91(与陈锡周居士书)

2.若以信愿念佛求生,则万不漏一。《文钞撷录》P87(复许熙唐居士书)

3.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全集问答撷录》P55

4.若至诚恳切念佛,求生西方,无论什么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唯有不生信、不发愿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愿,无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轮船过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文钞续编》卷上P92(致戚友卿书)

5.无论功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全集问答撷录》P205

6.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往生者。《文钞撷录》、P58(复琴樵居士书)

7.念佛人平时有真信切愿无一不得往生者。同上P64(复郁智朗居士书)

8.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同上P76(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9.念佛之人,必须生真信,发切愿决定现生求佛加被,到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全集问答撷录》 P85

10.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文钞撷录》P7(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11.念佛以信愿为主,有真信切愿决定得往生。同上P8(复陈士牧居士书一)

12.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同上P73(与心愿居士书)

13.念一生,而有信愿者决定可以往生。同上P348(复陈其昌居士书)

14.果有真信切愿定可往生。则渐次进修,必至成佛。《全集问答撷录》P133

15.念佛之人有信愿,当可往生。即无信愿亦不至堕落恶道。《文钞撷录》P33(复念佛居士书)

16.无论上中下根,皆可修学。即烦恼惑业完全丝毫未断的凡夫,只要具足真信切愿,实行念佛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护国息灾法语》P103

17.净土法门,兼仗佛力,若具真信切愿即可带业往生。《文钞撷录》P389

18.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全集问答撷录》P51

19.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全集问答撷录》P51

 

 

(四)黄念祖老居士开示

『《弥陀要解》代佛传语,真信切愿,决定往生』

1.所以说第十八愿是大愿核心,因它明指了净土法门信愿持名的纲宗,具足信愿,但有十念就可往生。这是两土导师剖露心肝的精髓。《弥陀要解》代佛传语,“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说明了能不能往生,只决定于你有没有信愿,若有深信切愿,决定往生。往生后的品位,才是念佛水平所决定的《心声录·弥陀愿王大愿核心》P57

2.只要深信切愿一向专念,若不得闲,下至行十念法,或临终十念一念,皆可往生。《心声录·依止善导大师,持念弥陀名号》P69

3.若有深信切愿,不怕平日念佛妄想多,决定往生。《心声录·莲宗妙谛——净语三则》P102

4.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没妄想,那不是往生的关键。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深信切愿。所以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心声录·净宗心要》P27

 

『首应明白净宗道理,深信切愿,必得往生』

5.如有信愿,即得往生。反之,则不能往生,可见目前首应弄清楚净宗的道理,深信切愿,必得往生,其余一切,均不必多虑。《净土资粮、谷响集·答G居士》P125

『念佛不能往生,都是信愿不够』

6.至于近世念佛者多,而往生者罕睹皆以信愿有缺故同上《答F居士》P124

〔注:①少见〕

  『要在信愿上多用心』

7.信愿如果真有了,乃至十念,决定得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所以我们要在信愿上多用心同上P50

   『先在信愿上下功夫』

8.有信有愿自然会念,就一定往生。所以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大家想往生的话,大家先在信愿上下功夫。六信,我这六信是不是具足了,我这愿是不是真切。信愿切的话,你决定是往生。你再念的话,心里就不会急躁而自然安闲了。《心声录·莲宗妙谛——净语三则》P87

『检查信愿够不够,读诵大乘,

提高信愿,也是发菩提心』

9.往生是决定于信愿,念佛的深浅决定你的品位。所以,信愿不足,念得再好也没用。……很多人都犯这毛病,就是想念,省事,但不去检查检查信愿是不是够老贪恋世间,愿是欣厌,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老对娑婆世界留恋不舍愿就不足。……所以我们大家要读诵大乘,提高自己的信愿,也是发菩提心《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P66

附录:所以小经〔阿弥陀经〕的信愿也就是菩提心。《心声录》P28   

附录:由上可见《要解》所谓之信愿,即《观经》之三心。《观经》之三心,即本经中菩提心。故知今经即无量寿经“发菩提心”,即《弥陀要解》之信愿。《黄念祖老居士专集》上P359(以下称《专集》)

   『先解决信愿,研究信愿,在

信愿上下功夫,十分必要』

10.所以《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要解》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由上可知我们若不先去解决“信愿”这个往生的关键,不在这关键问题下功夫,只是肯念,于是在缺一不可的信愿行三资粮中,你缺了两个。……所以说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一样,也没有得生的理。可见花时间来研究信愿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是往生的关键。《净业导》P56

   『信愿增长,即最大进步』

11.净宗纲要在于信愿持名,衡量自己之进步,首在信愿二字。……故吾人当前所应关心者,端在信之深与愿之切。信愿二字看来似浅,实则甚深,无有止境。阁下信愿较前增长,此即最大之进步至于静坐中有何善相,与此不能相比。《净土资粮、谷响集·答D居士》P107

 『应多读《净土资粮》,增进信愿。』

12.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否往生极乐,全看他有没有信和愿,如都有,那就能去,不管他念佛的水平和脾气的大小(当然,临终时正发脾气,则不能往生)。反之脾气很好,念佛也好,但信愿不足则去不成。所以您当前应多读《净土资粮》来增进自己的信愿至于您的脾气,只要您是在克制,而不是放纵,发了就好好忏悔,一心念佛,仍是可以往生的。《谷响集·答A居士》P89

『首要决定往生,靠定信愿与

佛号,如靠山,才决定生。』

13.灵峰①《要解》曰:“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当前首要是决定往生,先不管品位高低。但当深信切愿,靠定这一句佛号。靠定这一法,同靠一座山相似,无论如何也动他不得,这才决定生。《谷响集·答C老居士》P94(注①:即蕅益大师。)

 

(五)净土三经有关经文与

黄念祖老居士的《附注》及《序》等

1.《佛说阿弥陀经》鸠摩罗什译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注①:《要解》P84: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②:《要解》P85: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

附录宋代王日休《龙舒净土文今译》P54

《阿弥陀经脱文》:“襄阳石刻阿弥陀经,乃隋陈仁棱所书。字画清婉,人多慕玩。自‘一心不乱’而下云:‘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今世传本脱此二十一字。…… ”

(注:宋代净土宗大德,合肥人。高宗时中进士,弃官不做。写书名《龙舒净土文》。广劝世人修净土。会集《无量寿经》四种译本为一本,流通于世。站着往生。②:今世传本即是我们现在通用的罗什译本。此本古已脱漏二十一字。此本之后,唐代玄奘大师奉皇帝诏书再译《佛说阿弥陀经》,冠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夏莲老会集两种译本,仍名为《佛说阿弥陀经》。)

2.《佛说阿弥陀经》(六朝襄阳石刻古本)鸠摩罗什译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注①:上海佛学书局1999.6出版《新编净土五经》中,按六朝襄阳石刻古本排印了《佛说阿弥陀经》。其中有古已脱漏的‘二十一字。’与下文黄念老《附注》及上文王日休《龙舒净土文》中的《阿弥陀经脱文》所述内容一致。)

3.《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奉诏译(《佛说阿弥陀经》的异名

⑴若善男子或善女人,……闻是经已。深生信解,生信解已,……如说行者,……一切定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功德庄严,若已发愿,若当发愿,若今发愿,……如说行者,……一切定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闻说如是一切世间极难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说,如教修行,当知是人,甚为稀有,无量佛所曾种善根,是人命终,定生西方极乐世界。

4.《佛说阿弥陀经》夏莲居会集本

非少善根福德因缘诸有情类,可得往生。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维执持系念。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5.黄念祖《佛说阿弥陀经》夏会本《附注》

会集本中“一心不乱”经文下之“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二十一字,本自襄阳石经,此乃六朝人(陈仁棱——编者注)手书而刻石者……

明天启净宗龙象幽溪大师(讳传灯)于《弥陀圆中钞》中,径截指出:“今传讹脱,凡读习者,应依古本,而增正之。”清沈善登居士于《报恩论》中亦力赞石本。并曰:“六朝写本原以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为一句,犹言一心专持名号而不乱也。”先师会集按石本补入,乃依以上诸德之见。经此考订,则秦译应为“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即与唐译之“系念不乱”并无二致矣。心示(黄念祖)谨注 

6.黄念祖《佛说阿弥陀经》夏会本《序》

……盖《阿弥陀经》乃世尊不问自说之心要。……早经姚秦罗什大师译为华文。……惟以末法众生根机渐减,……断取经中“一心不乱”之文,便谓往生极乐非此不可。遂使净业学人,或勉强坚持而疑虑丛生,或望岩生退而临歧叹泣。于是方便法门,顿生荆棘,易行之道,翻成险径。……

 唐译乃玄奘大师所译,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与秦译本同经而异名。玄奘大师之译经,准确完备,力保原面虽篇幅稍增而原语具存。辞义详明,可免误解杜撰之弊。例如:秦译曰:“一心不乱……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唐译则为:“系念不乱,……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矣,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莲宗九祖蕅益大师云:若持至事一心不乱,则生方便有余土。若至理一心不乱,则生实报庄严土,亦分证常寂光土。可见一心不乱,乃求生上土之所需。欲生同居,横出三界,但发大心,深信切愿,老实念佛,足矣。黄心示(念祖)序于北京居士林一九八0年庚申岁首

 

7.《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莲居会集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注①黄念老《心声录》P55《弥陀愿王大愿核心》:……这个时候〔危急万分〕心中所想只是怎么过河〔逃命〕 ……就是怎么过河〔逃命〕心里没想任何其它的念头,这就叫“至心”。……你听到佛的名字,你就这样一条心的信受欢喜,就是“至心信乐”。②:所有我这一切的六度万行种种善根,我都是一念一念的、一心一心的用纯正相继的心念来回向,就是“心心回向”。③:谤法的罪重于五逆十恶,很多人不知道。……你诽谤了正法,那就有很多人会变成五逆十恶了。所以罪很重。以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许多人想解脱,求觉悟,寻求正法才能出烦恼生死的苦海,登清净解脱的觉岸。 这须正法来做舟船,可是有人把船破坏了,……断人慧命,没有罪比这个更重了。对于如来传给大家的妙法,如果有人加以诽谤必须痛自忏悔。 又《净业导》P177:罪只有从忏悔灭,……做坏事是恶报,你要这个报,你只有靠忏悔。P178:劝你一心持名,是即无上殊胜之忏悔④:《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P197:所言除者,实为止恶之意,使未造恶者,不敢造也。若是已造者,但能回心忏悔念佛则仍旧摄取,无有遗漏也。可见弥陀大愿,摄机无尽。〕

8.《佛说无量寿经》 康僧铠译

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八愿

〔注①: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②:黄念老《心声录》《莲宗妙谛 净语三则》P94:在犯戒之中最厉害的是谤法。例如整个佛法是假的,这种谤法我们不会做了。但是我们还是会谤法呀!你跟随别人的话说某个经典是假的。明明某人是善知识,有人诽谤,随声附和说他缺德。这都是属于谤法呀。故意说得过度了也不好。夸张不如实是增益谤,存心说得不够是减损谤。谤法罪很重。……

⑵.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善导大师改写第十八愿的

愿文,强调信愿持名念佛』

附录:黄念老《心声录》《依止善导大师,持念弥陀名号》P64:

〔善导大师〕为使弥陀第十八愿文义明确,乃将愿文写为“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按魏译经文中原作“十念”“念”字则有想念、忆念、参念,或为观念等义。今写作“十声”,则只含“称念佛名”之义,不容更作别解。

9.《观无量寿经》  

⑴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名第十四观。

附录《专集》上册P359《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弥陀要解》以“信愿持名”为《小本》之宗,本注则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其旨同也。信愿即《观经》中之三心。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据《四帖疏》意,一、至诚心者,真实心也。二、深心者,深信心也。深信有二: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三、回向发愿心者,从真实深信心中,以所修一切善根回向,愿生彼国也由上可见《要解》所谓之信愿,即《观经》之三心。《观经》之三心,即本经中菩提心故知今经之“发菩提心”,即《弥陀要解》之信愿。又“一向专念”即持名也。

附录:蕅益大师《净土集》P114:

生西方,以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此三直至成佛。流俗人亦三种心:轻心、忽心、将就心。此三常游五趣。呜呼!前三,百千中或一有,后三,百千中或一无;

怪口言求生者多,真实往生者少也!

(注:意为“何或怎么”)

⑵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注①:《要解》曰: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又、谛闲法师《演义》云:行者闻已,解悟大乘,发回向心、求生净土此即往生之缘也。)

附录:《专集》上册P393:《法鼓经》云:“若人临终,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如来慈德,微妙难思。(注知有佛作往生意

附录:《善导和尚答往生念佛文》开示:……此法①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也。(注①:此法即信愿念佛法门。)

附录:《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P97

平素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①,大家助念,亦可往生。(注:①开示信愿念佛求往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花。花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名第十六观。

附录:蕅益大师《净土集》P111:

或谓:十恶五逆,临终十念尚得往生,何必平日 (精进)称名此大不然经云十恶五逆得往生者,必过去曾种菩提种子,若无菩提种子何能遇善友纵遇善友劝发,亦何能顿生信愿,称念洪名耶故凡修心净业之士,急需荐取妙心,发菩提愿,称念阿弥陀佛,虽不断惑,亦能带业往生。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P90:

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附录:《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P34: 

《观经》下下品,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

 

 

.关于信

(一)净空法师开示

『真信,毫不怀疑,真信真愿,注定成佛』

1.智慧现前,你的能力就大了。我要问:什么能力?真信。这是能力,这是大能,丝毫不怀疑。真愿。真信真愿,注定你这一生要成佛,你就超越三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P71 1992年10月(以下简称念佛圆通章》

『真正放下,才是真信』

2.什么是真正相信?这个世界,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才是真信。我信了,这里还有很多东西想要,还有很多东西想学,还有很多很留恋的。给诸位说,这个信是假的。你如果真正相信,往生西方是真的,娑婆世界六道轮回种种都是虚妄的。虚妄的,你还不舍掉吗?哪有这个道理?必定真正能舍,才是真信。《念佛圆通章》P116

 『信心是根本,动摇难成就』

3.我们要修净土要具备哪些条件,根本的根本是“信心”。所以佛在大经大论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非常重要,……如果世法、佛法你接触了还会动摇,那就难了!……佛法里面动摇,你就决定不能一门深入,……你没有信心,你没有智慧,你没有定功。你对自己没有信心,对法门没有信心,对老师没有信心,所以你的心是浮的、浮动,时时都在动,你怎么会有成就!《三时系念》P391

 或信或疑,或信或不信,那你的信没有根。信有根,这个净土宗你信有根,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里面就有一朵花生了,这个花上有你的名字,信要有根,决定不能够有疑惑!《三时系念》P205

信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信有根,信决定不会动摇,一生不会改变,这个人的道业决定成功!《三时系念》P207

 所以这个法门最重要的是“信”,这个信的基础是智慧。你没有真实智慧,没有大智慧,你不会相信。虽有智慧,智慧不够大,所以你的信心不圆满。《三时系念》P490

4.首先要断疑生信,这比什么都重要。疑情要断尽,信心才坚定啊,信心才清净啊。坚定的信心,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信心清净,金刚经上说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实相就是法性,就是佛性。所以信心清净,真心本性就能现前。2006.2.于净宗学院讲《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VCD180A 3分钟之后

『信无根,难往生,需听经,要学教,疑当问』

5.但是只有信才能入门,这是要真信。你是不是有信,从你的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看得出来。为什么?果然真信了,他万缘放下。还有放不下的,还有分别,还有执着,他的信没有根,他不是真信;你不能说他不信,也不能说他有信。他为什么放不下?他有疑虑,换句话说,他对这个法门疑情没有断,所以信愿里面有夹杂。这个夹杂是他修学这个法门严重的障碍,障碍他功夫不能成片,往生没有把握。

……怎么帮助他?听经、学教。听经,专听净宗的典籍,……听到你真的相信,疑惑、疑情真的断了,万缘放下,这个时候可以不听了,一句佛号念到底,就行了,这叫真信。研教、听经的目的,……目的就是断疑生信。要具足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真的有成就。《三时系念》P523

6.经不能不读,不能不听,不能不多听,有疑一定要问,问得好。……所以学问,我们要学着问,多问,不要怕问。疑虑消除了,信心才能建立,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念佛,怎样学佛,怎样才能成就佛法。《太上感应篇讲记》第164集VCD82

(二)蕅益大师开示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绝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P20 

〔注①:黄念老《净土资粮》P19—23节录:当知这个“自”字,不是那个有我相的自我,而是指离一切相的自性,也即是指本有的妙明真心。……此心不是我们所说的心脏。……也不是缘影心。缘影心即第六识能攀缘的心。此心只是缘色、声、香、味、触五尘所生之影像,故名缘影心。……缘影心不是自心。我们应深切体会信受。这样的信心,是我们的根本。要认识当前这个能推能想、自以为是的心,是贼,是它害了自己于是不再信任它,叫它靠边站,这才有希望恢复自的真心。下云“竖无初后、”竖字指时间,真心在时间上既没有开始,也没有末后。……横指空间,我们的真心遍满一切处。“横绝边涯,”即是常说的横遍十方。……下边说“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不变者,本人的真如本性,亦即自性、真心、佛性等等。虽然终日随缘,轮回在六道之中,可是自常住真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增不减,所以说不变,不变二字,十分重要。……人人本具妙明真心,是佛的知见。……由于自性圆含十方,所以十方国土皆是自心中所现之物。我们目前虽因妄想执着,妄心作主,真心未能显现,故“昏迷倒惑。”但我们若能“一念回心,”依佛教诲,背尘合觉,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人们往生并不须跑向远方,只是生在本人心中,所以决定能生。净业行人于此应生决定信心,不可疑惑这就是信自。信自,也即是信自佛。 

②:黄念老《净土资粮》P26—30节录:在信因之中,最殊胜之因,莫过于《要解》所说:“深信散乱持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信愿持名是往生的亲因,从此妙因必得往生的妙果。……唐玄奘大师……把这“一心不乱”译为“系念不乱。”……就是说一心是指专心持念,心不散乱。不是指事一心与理一心。……所以我们真实发心,老实念佛,绵绵密密,精进不,以此为因,必得往生极乐的妙果。……信果就是要信从念佛之因,得往生之果。

《心声录》P26《净宗心要》:不只是相信善报、恶恶报。这个当然得信,但这不是深信。深信呢,就信:你是个凡夫,信愿持名一生念佛,临还在,你就成为阿髀跋致。你本是凡夫,有信有愿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么一句一句的念,没有什么另外的巧妙,你现生所得的果,决定成佛。……这个信愿持名的得无上菩提的果,很多人恐怕不见得能信。③:黄念老《净土资粮》P34—40节录: 即是真心、实相,亦即全法界。法界即是一切众生身心的本体。……介尔乃微小之意。我们当前这一念心性,虽然微小,但它本体等同法界。所以极乐世界不在我这一念心性之外,……下说“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依”是依报,黄金为地、七宝楼台、八功德水是极乐的依报。依报属于器世间。“正”指正报,表有情世间。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诸上善人等,是极乐的正报。“主”指教主阿弥陀佛;彼土一切圣贤天人即是“伴”。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教主以及侣伴种种事相,皆是理体(即我微小的一念心性)所现之影。心性如明镜,极乐依正主伴如镜中所现之影。且能现影者,是我理体。故所现之影,不离镜体。能现所现,纯是真心,影虽多种,同为实相。以下四句说“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这四句表理事无碍法界。……“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这三句表事事无碍法界,奥妙精深,乃“华严”所独有。……有人虽不信理,但能信极乐是实有,相信念佛可以往生于是恳切发愿,老实念佛,也可以往生,……只是品位不会高而。〕

 

 

(三)印光大师开示

1.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娑婆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文钞菁华录》P17

2.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为真信。《文钞菁华录》P19

3.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文钞菁华录》P19

4.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良以此之法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文钞菁华录》P23龙舒净土文序

5.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文钞菁华录》P23

6.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文钞菁华录》P101(临终三大要)  

7.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文钞菁华录》P101 (临终三大要)

8.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文钞撷录 》P94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四)黄念祖老居士开示

  『生起四信,必能往生。』

1.对于《要解》所说的六信,能生实信,必生殊胜功德。能信因果,便自然止恶修善,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再能信他、信本师释尊的教诲、阿弥陀佛的大愿、六方佛的证明,于是自然就能信事;信经中的两个“有”字,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于是发愿求生,老实念佛。这样于六信中生起了四信,就必能往生了。《净业导》P65

『信要深入,要破疑,要主动、努力。疑破信生』2.一部《华严经》讲的就是“信、解、行、证”。具足信解,最重要。首先是个信字,所以信字上,我们必须要深入。深入这个信,还有一个很要注意的事,就是要“破疑”。……有疑惑要把它破掉,不要听任它存在。要主动,要作努力。……疑破了,信就生长了。《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P81

『心现识变,疑心显疑果;信力圆时,佛力成我力』

3.一有疑,经上所说的那些功效,不显现了,你自个儿给否定了。你怀疑就是你否定,你就是佛,你要否定,它的功德就显不出来嘛,它是唯心所现嘛。你的心否定它,它还能现什么?它就现出否定的结果,你自个儿现的!所以这个得对治啊,断疑生信哪!“疑根未断即是罪根,”疑根没有断,疑根就是罪业的根;“信力圆时全成佛力,”等到你的信力圆满的时候,你的力量全成了佛的力量,佛的力量全成了你的力量。《净业导》P85

  『信愿不坚,欲生极乐,是背道而驰』

4.若于念佛信不及,今天要诵经,明天要打坐,后天想持咒,大后天又欲参禅,这样修法,对于“信愿行”的第一个信字,早已七折八扣。信愿不坚,欲生极乐,是真背道而驰也。以上乃剖心沥血之言,望三思之。《净土资粮、谷响集·答C老居士》P94

  『没有真信,念佛修善,不能往生』

5.这就是说没有真信,纵然念佛修善,但不能往生极乐,下世可生善处享乐,……在享福时必定造业,既造恶业,必受恶报。《净土资粮、谷响集》P39 

6.有人虽不信理,但能信极乐是实有,相信念佛可以往生,于是恳切发愿,老实念佛,也可以往生,所以说“不虚入品之功。”只是品位不会高而已。《净土资粮、谷响集》P40

 

 

三、关于愿

(一)净空法师开示

『心无执着、牵挂、忧虑,只有阿弥陀佛』

1.要须舍得干净。如认为是什么事情都不作,专心念佛,就把舍的意义完全弄拧了。凡事皆作,而且作得比别人更积极更圆满。积功累德,心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佛号外,所有执着、牵挂、忧虑皆无,这才算舍至究竟。《阿弥陀经要解讲记》P72

 『伏住见思烦恼,带业往生』

2.不往生则决定轮回,因见思烦恼不能断,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要断见思才能出三界,三界六道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惟独此一法门蒙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加持,不要断烦恼,只要伏住烦恼就行,叫“带业往生”。《善导大师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记》P32

附录印光大师《净业社开示法语》:须知见思二惑,即是生死根本。不到业尽情空地位,何由得了生死。《文钞三编》P861

3.所以这个法门不要断惑,一品烦恼不断只要伏住,伏住要在平常生活当中学习。学习什么?我常讲,顺境善缘不起贪恋,没有贪恋的心;逆境恶缘不起瞋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炼!《三时系念》P385.

4.伏烦恼这个意思……放下,把你的心里面牵肠挂肚的事情,你所忧虑的事情,你所牵挂的事情,统统放下,单提一念阿弥陀佛就行了,这就伏了。《金刚经讲记》卷三VCD140

  『时时刻刻准备走〔伏身见〕』

5.如果你真正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要放下,……有什么需要交待的事情,现在就要交待,时时刻刻准备走,要有这个念头,现在就交待清楚,……没有交待的更好,什么也都不要管,一切随它去,根本就不需要交待,那心就更干净了,更清净了,没事了。《金刚经讲记》卷五VCD198

6.平时念佛念得很好,临命终时贪生怕死,不肯让人助念,听到阿弥陀佛就讨厌,……这种人死后,依旧是搞六道轮回。……生死是一种自然的新陈代谢的现象,明白了这个道理,生也没有什么好高兴,死也没有什么可恐怖。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的人,明了舍身受身就跟穿衣、脱衣一样,那么的自在,没有丝毫恐怖。《答疑解惑》〔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伏住贪瞋痴慢疑-思惑』

7.我讲经的时候常说,我讲十六个字,那十六个字是障碍: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①、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要是放不下,你这一生当中不会有成就,不但不能悟入,连对于经教理解都产生障碍,念佛也决定不能往生,这个诸位必需要知道的。因为这十六个字是轮回心,纵然是念佛,还是轮回业。2004.2.4.香港佛陀教育协会《信守和睦相处,即是拯救世界》〔注①:五欲即财、色、名、食、睡;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

8. 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不再想别的了,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我常讲的,没有这个念头;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什么念头都没有。烦恼并没有断,只是你功夫得力,烦恼不会冒出来,这叫功夫成片。三时系念P341

这里的关键就是你要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彻底了解方法,不可思议。真正能够放下,我常常讲的这十六个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一句佛号念到底,没有一个不成功的,没有一个不往生的。《三时系念》P524

9.诸位要记住,说佛心,就是说自己的真心。真心里面没有自私自利,真心里面没有名闻利养,真心里面没有五欲六尘,真心里面没有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你只要有一个,那就是严重障碍,不但障碍你往生啊,……也就是障碍你的信愿。你的信不真、愿不切,为什么?你有这个东西夹杂在里面,把你的真信切愿破坏掉了就这个道理啊。2006.2.于净宗学院讲《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VCD185A21分后

10.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真正有深信切愿,你会不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呢?不会了。顺境,你在里面生欢喜心;逆境,你在里面生瞋恚心。这个不行啊!这不能往生啊!说一句客气话来讲,这个心态,往生没有把握。一定要顺境里面没有贪恋,逆境里面不生瞋恚,你往生就有把握啦活在这个世间,……有点小自在了。这点小自在很管用,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啊。这个条件够啦!2006.2.于净宗学院讲《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VCD183A16分之后节录。

附录《指归录》P83《紫柏①老人集》

 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欢喜、烦恼两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烦恼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不能动,死生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弥陀佛便撇在脑后,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我法念佛,果能于爱憎关头不昧此句阿弥陀佛,而现在日用不得受用,临终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烂。

(注①: 紫柏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又称紫柏尊者。②:烦恼恼怒与憎恨等义

11.大家都晓得贪瞋痴叫三毒啊!控制是愚痴,占有就是贪爱、贪心,对立就是瞋恨。贪瞋痴是什么样子就是控制、占有、对立。这就是贪瞋痴所现的相。这个在内心里头非常非常的细微。那就是什么?那是根,病根!我们怎样把贪瞋痴拔除掉呢?就从这上下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决定没有对立的念头。……你就真心现前。真心是什么?真心是清净平等觉啊!2006.2.于净宗学院讲《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VCD185A23分之后

12.不恳切,原因是什么?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不下。信愿坚固,这个世间什么都放下了,不是说你命终时放下,现在就放下。这些理、事我们要懂。现在的事要不要做?要做。虽然在这个世间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该做的事情我们很认真努力去做,心里头没有挂碍!二六时中,心里面就是一句佛号,念念不舍。《三时系念》 P309

 利根、钝根,从相上来看,就是一个放得下,一个放不下;利根人放得下,钝根人放不下,就这么回事情。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虽然在这个世间跟大家生活没有两样,是一样的,心里面决定不染着;放下不是在事上,在心上《三时系念》P336

你是不是真的愿意生极乐世界?果然真愿到极乐世界去,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你自然放下了。你要是放不下,只要有一桩放不下,你的愿就不真。《三时系念》P134

13. 莲池大师曰: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

莲池大师曰: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转摘《晚晴集讲记》

    『智用名闻利养』

 14.智慧要现前的话,他明白,用名闻利养来护持正法,来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所以名闻利养来了,也不必逃避,看你怎么用法,你智慧的用法,大利益!你愚痴的用法,自私自利,那是大害处!大害、大利都是在他一念觉、迷,这很重要!《三时系念》P401

『理智克服感情.大欲望压低小欲望』

15.我们只要有理智,用理智克服感情,这个就是伏烦恼。用大的欲望压低小的欲望,这也是伏烦恼。什么大的欲望呢?西方极乐世界好,到那个地方得大自在,这个地方有什么稀罕,天王我也不稀罕,大的欲望把这个小的不要了。……这个方法能往生。《金刚经讲记》卷三VCD86

  『放下一切贪恋』

16.我们今天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间要放下。放下什么?决定没有留恋的念头。你对这个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还有贪恋,你就不能往生。《无量寿经讲义》二册VCD151-152

17.弘法利生的事情要不要做?要做。要不要放在心上呢?不能放在心上。心里面只可以放一个东西: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不放。这样的人决定得生。这个是往生西方净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金刚经讲记》卷三VCD140         

    『愿王引到极乐』

18. 所以这个愿王“不相舍离,”人在临命终时,所有一切都离开你,你都带不去,这个愿王能带去。无比殊胜的净业,它跟着你走。“一切时中,引导其前,”它引你,引你到哪里?引导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三时系念》P294

又极乐求生,全凭发愿①。这个话跟蕅益大师讲的没有两样。蕅益大师说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我们真信切愿,就能生。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三时系念》P646〔注①:中峰之语

『转烦恼成菩提』

 转烦恼成菩提,……怎么个转法?……别人有意无意毁谤你,你听了很生气,这就生烦恼,……你心里面生瞋恨,还要想方法去报复,这就生烦恼。如果你觉悟,你就不在意了。再严重的毁谤,你会念阿弥陀佛,我常说你会感谢他。为什么?替你消业障!你看烦恼没有了,菩提生起来了。《三时系念》P220   『看人不顺眼,愿非易事』

再跟诸位说,你心里头还有一个怨恨的人,还有一个看不顺眼的人,你不能到极乐世界。为什么?那个心态是严重的漏,你不是无漏,你是有漏,有漏修净业,这个业也就不净,也就变成惑业。《三时系念》P178

 如果这个众生看不顺眼,那个对他有意见,你就不是学佛,你就不断烦恼,你烦恼怎么断法?你还学什么法门?愿,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三时系念》P139

19.只要你还跟人跟事跟物还有对立,还有喜欢这个,讨厌那个,爱这个,恨那个,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念佛也不能往生。《弟子规是根本的根本》P20

『心不颠倒』

20. “临命终时,心不颠倒,”你能不能往生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人在临命终时为什么会颠倒?不知道修福。尤其现在人他只知道享福,不知道修福。……要布施供养社会大众,要常常有这个心,有这个愿望,有这个行动,不是自己在贪图享受。自己要懂得节俭,要懂得断恶,要懂得修福。希望自己临命终的时候,能够真正做到心不颠倒。《三时系念》P370

 这个不可思议的利益,是就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就是临命终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迷惑,他才能信、能愿、能念、能求生净土,阿弥陀佛就来接他。……如果临命终时昏迷颠倒就不行了,助念都不能往生。……我们这一生要修福,修福不要享福,福报给别人享,自己的福报就更大。自己要什么时候享福?只要一个,临命终时神智清楚,就是此地讲的“心不颠倒。”《三时系念》P369

  『善人念佛,肯定往生』

21.一切时,一切处,念念不离十善,我们就变成善人了。善人念阿弥陀佛,就肯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的心善、思想善、言行都善,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往生,实在讲,只要发愿“我愿意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一念、十念就能往生。……为什么?你是善人。《十善业道经讲记》P566 2000.4、新加坡

  『修学的基础和根本』

22.《弟子规》比什么都重要,《弟子规》一定字字句句统统要落实,变成自己日常生活行为,处事待人接物的原理原则,根扎在这个地方。《弟子规是根本的根本》P17 《弟子规》就是儒佛大道修学的基础,如若忽略此大根大本,纵广读经论,日日课诵佛号万千,修行数十年,因缺乏基础,亦无真实成就之理。唯有虚心受教,切实奉行,自性本具的真诚爱心方得萌芽生机。故知《弟子规》确为断恶生善的生机,亦即自救救他于无尽苦难的至善妙方。若无此根本,诸佛圣教皆流于空谈,决无下手处。《弟子规是根本的根本》P 3

 『诽谤正法,必须痛自忏悔』

23.真正学佛人,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对于不同法门的人,决定没有毁谤,这是念佛人。因为他明了每一个法门都是佛说的,要是毁谤,岂不是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修行还能成就吗?这是不可能的。

 永嘉大师云:“欲得不造无间罪,莫谤如来正法轮。” 《华严经》12-17-0308

 

(二)蕅益大师开示

『彻底厌离心秽欣求心净才是真愿

1.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次信而明愿也。《佛说阿弥陀经要解》P23

〔①秽浊;烦恼。如求生极乐凡圣同居土,理应厌离见思烦恼,伏住见思烦恼。即蕅益大师所谓伏惑,印祖所谓烦惑不复用事,黄念老所谓伏烦恼,净空法师所谓只要伏住烦恼就行不愿伏见思烦恼,愿就不真实。〕

附录:

1)净宗六祖永明大师《万善同归集》P48

如今是,临终是。应须因实,果不虚。……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 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故知一切归心,万法由我。欲得净果,但行净因

(注①:津梁即渡口与桥梁,意同资粮。②:即身、口、意三业。③:心净往生极乐。④:心垢轮回六道。“心垢”就是“心秽”。⑤行就是修。)

2)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开示:

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更问人矣。《彻悟禅师语录》上P1

3)永觉元贤禅师《广录》《示忠求居士》:

然举世之念佛者多,往生者少,其故何也?娑婆念重故也。譬如万斛之舟,正欲乘风张帆,有瞬息千里之势。你若向舟头,钉一桩,不肯拔去,其能进否?所以虽日念佛,而西方尚远,往生无分。今念佛人,若能将娑婆世界上一切恩爱、一切产业、一切冤债,一刀两断,不复回顾③。但只随缘过日,任运而行,单单只靠着一句佛号,动静苦乐,一切境中,不许暂离,昼夜无间。如珠走盘,圆活自在。则虽身在五浊,便已神栖九莲。又何待弥陀放光、观音劝驾,而后往生哉                                  

(注①:该禅师是明末清初之人,系禅宗祖师,开悟后力修净土,弘扬净土,深受黄念老的称赞。②“娑婆念重”“自心秽”重,即“贪瞋痴重”,虽有愿不恳切,不勇猛。这好象是船头钉的“一桩”,阻挡着船无法前进,西方当然尚远。③:一刀斩断娑婆世界的“三个一切”,不再回顾留恋,即是蕅益大师所谓“厌离”“自心秽”。专念不舍,自然一定往生!

  『唯求极乐,更无二志』

2.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①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净土集》P107《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

〔注①:回向即把自己所修福善回向法界众生、发愿同生极乐。贵在真诚,才合菩提心;切忌有口无心,徒具形式。②即悔过过,悔恶恶。就是“厌离”“自心秽”,渴求“自心净”

   愿与四弘誓愿相应

3.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①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②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要解》P112

(注:①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⑵。〈又注::愿度而无力,当存度生利生之心,言行相应;烦恼愿断而难断,求生极乐同居土,应伏住见思烦恼,见思淡而再淡,淡而不显即可;断烦恼,不努力伏住见思烦恼,即说明厌离心不够,不足。即障碍往生。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附录《黄念祖老居士专集》下《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P360:

告诉你这个(娑婆世界要弃厌啊),是苦空无常的啊!咱们要厌离呀!极乐世界你可以欣求啊!这个“欣厌”之中也就包括了“四弘誓愿”,包括了“苦、集、灭、道”四谛。

  『生同居,需伏惑,忌爱瞋』

4.故特指西方赡养同居,使利根即此顿净四土,钝根亦依此先脱苦轮。虽诚简易,亦非草草。……纵未断惑,可不伏惑?倘娑婆事业在在牵系,遇五欲时,如胶如漆;遇逆缘时,结恨怀怨;而欲命终弥陀接引,此决不可得之数也。……由此观之,净土法门药也娑婆爱瞋忌也。……甫服其药,又触其忌,可乎?《净土集》P140《修净土忏并放生社序》(注:①即伏住见思惑,亦即见思烦恼。②爱瞋即贪瞋,即见思烦恼的主要代表。③甫即才。④触即犯。)

   『检点自身,真求极乐』

5.试自简点(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净土集》P102《示念佛法门》

〔注①:“贪瞋痴念”是见思烦恼的主要成份!“犹自现起”者,未断,也未伏住

  『厌离娑婆』

6.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一分稳当。此事只问心,不必问知识也。知识亦劝淡世情、轻活计,专修出要也。《净土集》P98   『顺逆不迷』

7.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着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着毒药毒箭(晚晴集)P11

注①:不生瞋心,即不“结恨怀怨”,作“真实受益”想; ②:不生贪心,即不“如胶如漆”,当做“毒药毒箭”。增强厌离心!

 

 

   (三)印光大师开示

 『舍娑婆一切,定求往生,方能感佛』

1.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文钞菁华录》P31(复高邵麟书三)

    『急求出离,切念西方』

2.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转摘《晚晴集》P23

附录: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彻悟禅师语录》P3:

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

3.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转摘《晚晴集》P22

  『善于发心,心与四宏誓愿合』

4.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况身口意三业,恒以念佛利生为事乎哉。心若唯求自利,不愿利人,所行之事虽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况或再加以倾人害人之意,及自炫自矜之心,则所念之佛,所行之善,亦非全无功德,实属百千万亿分中,仅得一分半分,而其恶念之过,亦复不少。故修行人,皆须善于发心,不止念佛人耳。《嘉言录》《丙.论存心立品》P113

5.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文钞菁华录》P49《复章道生书》

『生同居,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

6.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烦惑不复用事①,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文钞选读》P233《复恒惭法师书二》

〔注①:伏烦惑,烦惑隐而不显,不起作用。〕

『不贪生怕死、伏住身见』

7.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文钞菁华录》P91(复高邵麟书一)

8.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时期了。《文钞简编》《示华权师病中法语》P367

9.凡人有病,可以药治者,亦不必决不用药。不可以药治者,虽仙丹亦无用处,况世间药乎?无论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药〔即念佛〕。此药绝不误人,服则或身或心,必即见效。然人生世间,无论久暂,终有一死。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归之处,可不预为安顿乎?有力量者,自己预为安顿妥帖,则临终固不须他人为之辅助。然能辅助,更为得力。无力量者,当令家属代为念佛,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爱牵缠,仍旧被爱情所缚,住此莫出也。《嘉言录》《丙.示临终切要》P150

10.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汝母之病,宜切劝放下求往生。如寿未尽,求往生,反能速愈,以心至诚故,得蒙佛慈加被也。祈与汝母婉曲言之,令勿效痴人说痴话也。《嘉言录》《乙.勉专仗佛力》P147

11.宜将一切家事,并自己一个色身,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作将死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杂念。能如是者,寿已尽,则决定往生西方,超凡入圣。寿未尽,则决定业消病愈,慧朗福崇。若不如是作念,痴痴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倘或寿尽,定随业漂沉,而永无出此苦娑婆之期矣。《嘉言录》《丙.示临终切要》P156

12.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嘉言录》《乙.明对治习气》P100

13.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文钞菁华录》P102(临终三大要)

14.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诚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祈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往之心,即不速亦无所憾。但致诚致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躁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嘉言录》《丁.评修持各法》P129

15. 须知生死,大事也。信愿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当于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则死不但无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净业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得以永离众苦,但受诸乐。《文钞菁华录》P90

『伏思惑—贪、瞋、痴、慢、疑』

 16. 今为汝取法名为宗清,宗,主也、本也,清则永无垢染。凡贪、瞋、痴、慢等习气必须对治,令其不起,则三业清净,与佛相应矣。平时既相应,临终自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矣。《文钞撷录》P91《复李尔清居士书》

17.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嘉言录》《劝祛疑生信》P53

(注①:即不能接引往生西方。

18.贪瞋痴三,为生死根本;信愿行三,为了生死妙法。欲舍彼三,须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灭矣。《文钞菁华录》P61《对治瞋恚等义》

19.贪瞋痴心,人人皆有。若知彼是病,则其势便难炽盛。譬如贼入人家,家中主人,若认做家中人,则全家珍宝,皆被彼偷窃净尽。若知是贼,不许彼在自家中停留一刻,必须令其远去净尽。庶财宝不失,而主人安泰矣。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贪瞋痴一起,立即觉了,则立即消灭矣若以贪瞋痴为自家正主,则如认贼为子,其家财宝,必致消散矣。《嘉言录》《乙.明对治习气》P84

20.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不杀生者),好生恶死,物我同然。我既爱生,物岂愿死。由是思之,生可杀乎?一切众生,轮回六道。随善恶业,升降超沉。我与彼等,于多劫中,互为父母,互为子女。当思拯拔,何忍杀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于未来世,皆当成佛。我若堕落,尚望拔济。又既造杀业,必堕恶道。酬偿宿债,辗转互杀,无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杀乎?然杀生之由,起于食肉。若知如上所说因缘,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谓肉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内盛屎尿,外杂粪秽。腥臊臭秽,美从何来?常作不净观,食之当发呕矣。又生谓人及禽兽、蛆虫鱼虾、蚊虻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谓大者不可杀,小者可杀也。佛经广说戒杀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读。当观安士先生《万善先资》,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偷盗者,即是见得思义,不与不取也。此事知廉耻者,便能不犯。然细论之,非大圣大贤,皆所难免。何也?以公济私,克人益己,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阳取为善之名,遇诸善事,心不认真。如设义学,不择严师,误人子弟。施医药,不辨真假,误人性命。凡见急难,漠不速救。缓慢浮游,或致误事。但取塞责了事,糜费他人钱财。于自心中,不关紧要。如斯之类,皆名偷盗。以汝等身居善堂,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关风化,下关祭祀,夫妇行淫,非其所禁。但当相敬如宾,为承宗祀。不可以为快乐,徇欲忘身。虽是己妻,贪乐亦犯,但其罪轻微。若非己妻,苟合交通,即名邪淫,其罪极重。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报终命尽,先堕地狱、饿鬼,后生畜生道中。千万亿劫,不能出离。一切众生,从淫欲生。所以此戒难持易犯。纵是贤达,或时失足,何况愚人。若立志修持,须先明利害,及对治方法。则如见毒蛇,如遇怨贼。恐畏怖惧,欲心自息矣。对治方法,广载佛经,俗人无缘观览,当看安士先生《欲海回狂》,可以知其梗概矣。利,谓不犯之利。害,谓犯之祸害。
  不妄语者,言而有信,不虚妄发也。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以虚为实,以有为无等,凡是心口不相应,欲欺哄于人者皆是。又若自未断惑,谓为断惑。自未得道,谓为得道。名大妄语,其罪极重。命终之后,决定直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比比皆是当痛戒之,切要切要。以上四事,不论出家在家,受戒不受戒,犯之皆有罪过。以体性是恶故也。然不受戒人,一层罪过。受戒之人,两层罪过。于作恶事罪上,又加一犯戒罪故。若持而不犯,功德无量无边。切须勉之。
  不饮酒者,酒能迷乱人心,坏智慧种。饮之令人颠倒昏狂,妄作非为,故佛制而断之。凡修行者,皆不许饮。并及葱、韭、薤(音械,小蒜也)、蒜,五种荤菜(五荤菜,西域有五,此方但四),气味臭秽,体不清洁。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凡修行人,皆不许食。然此一事,未受戒者,饮之食之,皆无罪过。受戒饮食,一层罪过,即犯佛戒罪。佛已禁制,汝又去犯,故有罪也。 (按五种荤菜,吾乡于葱、韭、薤、蒜外,再加藠,为五。臭味相同,似不宜食。德森注。)

 十善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瞋恚、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杀、盗、淫、妄,已于五戒中说。 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 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 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 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 瞋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 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圣言,毁佛经教等。然此十善,总该一切。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      《文钞简编》P291《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

附录《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附录:净宗二祖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卷四P130

就此三福①之中,或有一人单行②世福,回③亦得生④。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

(注①:三福中第一福也称“世福”;第二福也称“戒福”;第三福也称“行福”。②:“行”就是“修”。③:“回”是指“回向发愿”,即是从真实深信心中,将所修福善,回向法界众生,发愿同生极乐世界。④:“得生”就是得生极乐世界。下同。

 21. 然学道之人,以治习气为修行第一步工夫。若能克除一分习气,其工夫方始实得一分。否则有因无果,难得与佛相应也。《文钞撷录》P103《复郝智熹居士书》      

22.临命终时,乃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也。倘信、愿、行资粮未具,贪瞋痴恶习犹存,则无量劫来怨家债主,统来逼讨,哪肯饶你?莫道不知净土法门者,无可奈何,随业受生。即知而不务实修者,亦复如是,被恶业牵向三途六道中,永永轮回去也。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一切尘境,自不能夺其正念矣!《文钞撷录》P80《复宁波某居士书》

 23.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瞋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若志诚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应。如是之人,至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然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此则全仗佛力,不论功之深浅,惑之有无。但具真信切愿,决定万不漏一。《嘉言录》《丙.论存心立品》P114

24.居士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文钞简编》P225《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25.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普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瞋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则无求不得。《嘉言录》《乙.明对治习气》P102 

26.贪者,见境而心起爱乐之谓。欲界众生,皆由淫欲而生,淫欲由爱而生,若能将自身他身,从外至内,一一谛观。则但见垢汗涕唾、发毛爪齿、骨肉脓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尸,污如圊厕。谁于此物,而生贪爱?贪爱既息,则心地清净。以清净心,念佛名号。如甘受和,如白受彩。以因地心,契果地觉。事半功倍,利益难思。《嘉言录》《乙.明对治习气》P92 

27.汝心里除念佛外,不使有一点别的念头,连汝这个身子,也不预计死后作只(怎)么样安顿,连孙子、重孙等,都要当做素不相识之人,不管他们长长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着佛来接引我往生西方汝能照我所说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临命终时,自然感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若是仍旧贪恋一切好东西,及银钱、房屋、首饰、衣服,并儿、女、孙、曾等,则万万也不会生西方了。《文钞菁华录》P96示周余志莲法语

28.瞋心,乃宿世之习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涂,于我无干。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瞋矣。此即如来所传之三昧法水,普洗一切众生之结业者,非光自出心裁妄说也。《文钞菁华录》P60复裘佩卿书二

29.所言瞋心,乃宿世习性。今既知有损无益,宜一切事当前,皆以海阔天空之量容纳之;则现在之宽宏习性,即可转变宿生之褊窄习性。倘不加对治,则瞋习愈增,其害非浅。《文钞菁华录》P60复裘佩卿书一

30.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躁,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文钞菁华录》P61对治瞋恚等义

31.愚痴者,非谓全无知识也。乃指世人于善恶境缘,不知皆是宿业所招,现行所感。妄谓无有因果报应,及前生后世等。《嘉言录》《乙.明对治习气》P95

32.诸恶、众善,皆须在心地上论,不专指行之于而已。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嘉言录》《丙.论存心立品》P113

33.小人之所以伪为善而实为恶者,意谓人不我知。不知其不知者,但止世间凡夫耳。若得道圣人,固了了悉知。而天地鬼神,虽未得道,以报得他心通,亦了了悉知。况声闻、缘觉、菩萨、诸佛,他心道眼,圆见三世,如视诸掌者乎!欲无知者,唯己不知则可耳。己若自知,则天地鬼神、佛菩萨等,无不悉知之而悉见之矣。若知此义,虽暗室屋漏之中,不敢怠忽。人所不知之地,不敢萌恶。以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共知。纵不知惭愧者,知此亦当惭愧无地矣,况真修实践之士哉!故欲寡其过,先须从畏此诸圣凡悉知悉见起。……彼十方法界圣人,彻证自心本具之法界藏心,凡法界中一切有情举心动念,无不亲知亲见。何以故?以同禀真如,自他无二故。若知此义,自能战兢惕厉,主敬存诚。初则勉力息妄,久则无妄可得矣。(恶念,原属妄想。若不觉照,便成实恶。倘能觉照,则妄想灭,而真心现矣。《嘉言录》《丙.论存心立品》P107

34.平素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临终若被无知眷属,预为揩身换衣,及问诸事,与哭泣等,由此因缘,破坏正念,遂难往生。以故念佛之人,必须令家中眷属,平时皆念。则自己临终,彼等均能助念。《文钞菁华录》P97(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

35. 能成就他人往生,待至自己临终,必大有成就自己往生者,切勿以不关己而忽之。《文钞菁华录》P97 

36.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如是。即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徒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文钞菁华录》P102

 

 

(四)黄念祖老居士开示

1.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对于娑婆世界我们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这就叫作愿。愿很重要,所以说金刚非坚,愿力为坚。

……愿是铠甲,当我们要出生死,要同生死敌人作一决战的时候,什么是护身的铠甲?就是愿。《净业导》P86

2.烦恼因多劫积累,坚强难破,未能断除,应先伏烦恼《心声录》《莲宗妙谛——净语三则》P99

『伏见惑』

3.见惑,缠缚很深。第一个身见,错认身体是自己,对于身体很爱护,想维持这个身体,想修炼这个身体,都是身见。……身见不破,见惑中的头一项就没破。《黄念祖老居士专集》〔上册〕《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P1002(以下称《专集》)

4.众生就是迷惑。最初的迷惑就是见惑,见惑中头一件就是‘身见。’……

身见是见惑的第一位,因为许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名为佛教徒,可是有外道思想。他们有严重的身见,虽也念佛诵经,可是心中还是留恋自己的这个身,考虑这个身,老为这个身作打算,就是吃点什么,练点什么,研究种种的养身之术,如何把这个身体保养好、修练好;或想肉身在世间多呆一会儿,最好是长生不老。《净业导》P155

附录:《善导和尚答往生念佛文》开示:

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能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着。……若有丝毫恋世之心,便成挂念,不得解脱。〔往生〕

5. 厌离娑婆的厌字很重要。有些修行人,未能出苦(往生),就是由于还没生真的厌离心,对于这个世界的苦、空、无常、无我认识不深。《净土资粮、谷响集·答F居士》P45

 

『伏思惑—贪、瞋、痴、慢、疑』

6.你说我念佛念了多少多少,自己贪瞋痴慢疑一点儿也不减,那你就是以身谤法!这就叫以身谤法。对佛教就不信还有些大居士,几年不见还是这么曲溜拐弯。……我说这些人辜负了佛法!《专集》下《夏大士〈自警录〉开示》P904

(注①:不信也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了。)

7.贪瞋痴很难对付,不可掉以轻心。不真实用一番功的人不知道。有人在用功过程中贪瞋痴会暴发,这仍是自然现象,不是出轨。《净业导》P151

8. 我们修行就是两件事情,就是把生的东西变熟,熟的东西变生。……佛号不是生吗?多念啊!贪瞋痴我们不是熟吗?叫它淡啊!两处一齐下手,效果就快了。只从一处下手,就像一个轮子的自行车,不能快,也不稳当。两个轮子的车那就好多了,谁都可以骑了《净业导》P150

9.还有贪、瞋、痴、慢、疑,你就没到事一心。例如:贪心,总想得点好东西,不但贪物质,贪人家恭敬,贪名呀,贪威信。我要有地位,要有什么呀,都是贪啊。你都能去掉吗?再者瞋心,人家批评你,说你不好,你能不能不生气呀。孩子很不听话,做坏事,你不生气呀。婆媳之间好多矛盾,瞋恨呀。……痴,更厉害了,众生整个在痴里头,愚痴呀。还有,我慢贡高,妒嫉障碍,己是人非,老子天下第一,也是根深蒂固。贪瞋痴慢都破完了,这才是事一心,这很难呀。《心声录》《莲宗妙谛——净语三则》P88

10.各种的“贪”哪:贪吃、贪色、贪享受、贪舒服、贪名利、贪人家的恭敬……种种的贪哪、贪欲所陷哪。为恶业所蜇,蝎子蜇了、黄蜂蜇了,被恶业蜇了一样,你决定有这样一种遭遇。《专集》下《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P358

11.食欲、色欲都是欲,其中严重是色欲。《甄解》说“爱欲是诸苦之本。”《净影疏》说:“爱欲之心深而难越。”佛说“爱”是最可怕,最不好办。如果世间还有另外一件事和爱欲同等地难办,那一切众生就不能成道。一切众生都因爱欲成为生死之本。若再有一件事情同样严重难破,那众生就没有出头之日了。《专集》上《无量寿经白话解》P639 

12.生气,着急烦恼,欢喜也是烦恼,我很高兴呀,今天来了很多宾客,大家狂欢呀,谈得很好呀,这就是烦恼。《心声录》《莲宗妙谛——净语三则》P85

13. 有人爱生气,一句逆耳的话听不得,这就是你下手的问题;有的人非常悭吝,稍微吃了一点亏,很不愉快;有人情欲一关打不破,等等。每一个人有他最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先下手。你想想这一切是不是如梦如幻呀?实际就是做梦,转眼成空呀!《净业导》P163 

14.愿要切,你念不念?你自然要念,那就行啊!相反哪,念得很好,你愿不坚,还在留恋娑婆呀,不见得去得了。留恋娑婆,你喜欢谁是留恋,我讨厌谁,也是留恋哪。爱和憎是一件事——情见,总之是娑婆世界人的情见。…一切事,你只要放不下,皆是留恋。所以要求生净刹,那就不要放不下。《净业导》P88

15.所以世间这些难舍之物,都像癌细胞,是万万不能发展的。所以首先要对这些难舍的东西能舍,不再留恋。……更切忌的是留恋世间,正是最严重的执着。那么你的镜子就擦不干净了,首先要有一个出离心,这是个最根本的。《净业导》P90

16.尤其是“厌离娑婆”这四个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还在争名啊,争利啊,这个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还不是在留恋吗?总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儿女呀、夫妇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对方对自己的爱不真啊,计较我对你很真,你对我不真,很伤心。……这些东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缠缚,就是这些东西使得本来是佛的你,堕落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要真正的厌离,对于这一切都不留恋,不是说都要出家。许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在家,他又争佛教中的地位与名闻,他又有新的关系,有和他相亲的又有相疏的,不知不觉形成帮派,团结一派打击别人,出家而在家,还是留恋娑婆居士们最好是在家出家,先从淡开始,渐渐发展到真实厌离,毫无留恋。信心坚定,欣愿极乐,老实持名,三资粮就圆满了。《净业导》P91

『力修三个根本:出离心、菩提心、正见』

17.我们怎么开始,什么为根本,……一个叫出离心,……离开、厌离。第二个叫菩提心。第三个叫正见。要把这三做为根本。……就有许多人就是因为出离心不够,而一生的修持不见功效(未能往生)!所以出离心还是很重要。出离心是什么呢?就是要出世间呀,出世呀,对于世间的这一切,众生所爱恋的东西,你都能放得下呀,这叫出离。享受、食欲、色欲、功名富贵、家庭的幸福呀,种种名誉、地位这一套,众生所喜欢的,对于这些东西要出离。……所以跟出离心相反的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爱染啊!……咱们净土法门,也是发愿要有厌离心啊。……你一贪恋,再怎么念佛也没用……你缺少厌离心,或者厌离不够,你念的再好,也是两条脚的照像机架,不能使用。所以这个很关键……所以我们这个出离心,就是要克服爱染啊,这是根本中第一件事情……我们的留恋,我们的爱染,实际就是一个。我喜欢这个,我要这个,我要好,我要长寿,我要有名,我要有威信,我要成功,实际就是从一个我字出发。这个我字就是万恶之源啊!所以出离心,它就能够解决这个字。……不是为我打算,不是我字当头,把我都能牺牲了,这就出离了。 

你写一篇论文大家都不赞成,你又 要不高兴了,你这出离心就不够,要人赞叹干什么?这就是修持。不一定说是一天不睡觉,必须念多少佛号。……什么叫出离心啊?排队,排到你那儿就没了,或者最坏的一个东西给你,买的不称心,你就很不高兴,不高兴怎么出离……所以我们要修行,随时随地都是修行,都是道埸。……就在这生活关节眼上! 

……(第二个):我们还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心。……菩提心粗浅地说,就是三个内容。……你自己解脱了之后,……你还要利他,……不但我梦醒了,别人的梦也要醒啊。所以从大悲心中出来大愿啊,同时也是大智慧。……所以要在以出离心为基础之上,发起菩提心,大悲、大愿、大智慧……这是根本中的重点,出离心,菩提心。 

第三个就是我们老说的正见。……什么叫正见?你这个慧眼明了,见理正确,……理明才有深信,深信才有切愿,才有专念。……但是在净土法门来说,你真正能够相信信愿持名,在这一生当中,就能够解决问题。就信愿持名,这个本身就是大智慧,信跟智慧是一致的。……那你能真正信愿持名,这个净土宗的纲宗能够信的下来,信的很踏实,也是正见。……

我们现在要修行,主要就在这三个上头,你不能出离,让它慢慢出离,让它慢慢淡,菩提心叫它长,正见叫它慢慢清楚,……只有根本在那儿长了,才表示你的修持得了力!不在乎见佛见光,出神通,老想在功夫上找一点成绩,就是邪见。最大的功夫就是在三个根本上长《专集》下《根本修持心要》P843-860节录

(注:三个根本就是信愿爱染就是自心秽克服爱染就是益大师所说的“厌离”自心秽

18.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瞋痴三毒,多劫以来,染入我们的心田,如油入面。在和面时掺入一些油是极其容易的;但掺入之后,想再从面中取出这些油,那就难如上青天了。……犯错误,怎么办?那很自然,那就是忏悔。再犯怎么办?那就再忏悔。一切罪从忏悔灭。《净土资粮、谷响集》P84《答A居士》

  『不能脚踩两只船』

19.发愿往生净土,就不能脚踩两只船。若是又留恋世间,又想去极乐世界,这个愿就不真实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须具有正信和真实的愿。《净土资粮、谷响集》P50

20.我们不但不要自私自利,就是我的爱好,我的见解,我的什么什么,只要上面有“我”字,“我的”,都是我相,都应该首先破除。这就是《金刚经》给我们的极宝贵的启示。《净业导》P154

    『放下万缘,老实念佛』

21.所谓万缘,不仅柴米油盐、妻儿子女、富贵荣华、地位声名、功勋事业、学术文章等等世俗之缘,应舍应放;实则您今日信中,所问之咒名,与所求之圣像等等,总之,亦在万缘之中。以上对于初修,当然是正事。但对于你八十一高龄,终身习净之老修行,则应一刀斩断,一齐放下。万缘放不下,则此一念决定提不起。往生之关键,在于一念。

……所贵者是你的念是否一。你当前迫切之务,就是把一切善缘、善行、善法等等,完全打迭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切不管,一切不问,心中孤零零地单提这一声名号,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实实,绵绵密密,一直念到佛来接引,……这样念,决定往生;这样修,也即是万修具备。切不宜头绪过多,百端并举,东张西望,顾此失彼。《净土资粮、谷响集·答C老居士》P95

『临终一念是瞋恨,就决定不能往生。』

22.至于修净的人,临终一念,如果是瞋恨,那就决定不能往生。以前修持的功德,以及求生极乐的愿望,此时都失效了。这即烧尽功德林之意。所以我们必须忍辱护瞋心,如能忍辱则瞋心渐渐的自然不起了。《谷响集·答A居士》P85

故知瞋毒之根在于我相,若无我相,还有谁会生气?所以生气者,只是为了它违反了我,污辱了我,冤屈了我,欺负了我,侵害了我,处处都是因为多了个我。若能无我,则一切烦恼,都除了根,便必然随之消灭了。正因为多了个我,于是处处有障碍。例如有人骂我是“蠢猪”,当他骂完了,这句骂人的话也当时消灭完了,何处还有这两个字的音声?“蠢猪”这句话本身就是肥皂泡(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已骂完,于是这个肥皂泡已经消灭。可是自己不依不饶,还死抱着这个已灭的肥皂泡不放。大发脾气,真是加倍的愚痴。所以我们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秉着经中无我无人的开示,来待人接物,应付一切。例如有人骂我,请问骂人的人是谁?挨骂的人是谁?那句骂人的话是什么?实际上一切皆不可得。故云:“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何苦来!自己要闹个不休,把心歇一歇不好吗?《首楞严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我们何尝不想歇心?但是歇不下来。所以要一心念佛,这是最好的歇心之法。古云:“念佛功纯,妄想自然不起。”那还有什么脾气可发?

奉劝您进一步把功课集中在持佛名号。随时随地,心中常提这句佛号。……根据你的信愿行,都已有基础,但能坚持下去,决定可以往生。净土宗称为他力门,乃是仗佛力而能往生。只要我们深信切愿,持佛名号,那么在我们临终,阿弥陀佛自然实践其本愿,前来迎接,加持行人,“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见唐玄奘大师译的阿弥陀经,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我们凡夫往生,都是带业往生,你这些瞋恨之业,便都托弥陀慈航之力,而不成障碍了。《谷响集·答A居士》P86

23.所以许多老年人,不多求学问,一心求生,老实念佛,倒能成功。因为他们暗合道妙。所谓暗合,就是说不用懂多少玄妙的道理,只是信愿持名就这么念。不知不觉就同不取不舍,同理一心平等了。不知不觉自然契合了真如实相。所以这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行者虽不懂玄妙的道理,但能信愿持名,不知不觉就暗合实相了。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就在这里。《净土资粮》P49

(注①:一心求生,即真信切愿,即无上菩提

 

四、关于持名

(一)净空法师开示

     『净念相继』

1.所以此地讲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是净念相继。这是持名念佛的秘诀。《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P105

2.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等于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念到了,名号功德实不可思议。《阿弥陀经要解讲记》P74

  『一念代万念,造净业』

3.我们会不会造净业?……“阿弥陀佛”,净业,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善念起来,“阿弥陀佛”,把这个善念转掉;恶念起来,“阿弥陀佛”,把这个恶念转掉。用这个一念把所有的念头都打掉。二六时中,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六道里头的哪一道都不相应,就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应。这法子妙绝了。《华严辑要》第二期P191-193

4. 怎么修净业?就用念佛的方法。怎么个修法?念头才起来就“阿弥陀佛”,不管是善念还是恶念,念头一起来就归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纯净纯善。这个最稳当、简单、容易、快速、成就高!《三时系念》P376

有真信、有真愿,再看你是不是真的在行!如果你真的在念佛,把念佛看作你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把念佛落实在这一天当中,从早到晚这是我最重要的一桩事情。有事来了,办事,佛号放下,专心工作。工作完了的时候,工作一放下,佛号就提起来,真念!《三时系念》P134

 断恶不着断恶的相,修善不着修善的相,永远保持身心的清净、平等,这就是净业。身心清净,念佛求生净土,……品位不一样。断恶修善之人念佛求生净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断恶修善又不着,这种人身心清净,他往生净土生方便有余土、生实报庄严土,品位高!《三时系念》P375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不是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吗?你念什么就成什么。所以你念菩萨,就成菩萨;你念罗汉,就成罗汉;你念天,就生天;你念仁,你将来永远不失人身。仁是什么?仁是仁慈,伦常道德是仁,你不会失人身。你念念是贪心,念念是贪,你就做饿鬼去,贪是鬼道的业因。你念念是瞋恚,瞋恚是地狱的业因,你的果报就到地狱。念念是愚痴,愚痴是畜生的业因。所以十法界怎么来的?十法界从心想生,你想什么就现什么样法界。既然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那我们为什么不想佛?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法界里头第一功德。你总得要清楚,要明了。

……一切诸佛怎么成佛?没有一尊佛不是念佛成佛的,他要不念佛,他怎么成得了佛?十法界从心想生,只有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成佛!《三时系念》P521

『系念弥陀,感佛加持』

系念弥陀,……念是“今心”,现在心上,现在我们心上真有弥陀。系就是我们一般讲牵挂,心里头有牵挂,这个牵挂是什么?阿弥陀佛。心里没有别的牵挂,只牵挂阿弥陀佛,心里头真有,这叫“系念”。“系念”如何才有感应?有很明显的感应,叫一心,一心系念。换句话说,心里面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一心系念,这叫真念佛。《三时系念》P568

现在心上有佛叫做念佛,不一定在口上,你心上真有。心上没有佛,口上有佛,不灵光,没有感应。心上真有佛,口上没有佛,有感应。

念佛为什么还要念出声音?心上有佛是自利,念出声音是利他。……念给一切众生听的。……你心里面想佛,佛在你心里头。佛在你心里面,佛就加持你,自然加持,你的身放金色光明,你的相貌端庄慈祥。《三时系念》P331

大势至教我们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把心收回来!就是万缘放下!……“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是净念相继,净就是不夹杂,相继就是不中断。……“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个很好懂,念佛的秘诀在此地。果然能够这样做,这叫真精进,万修万人去。不要再胡思乱想!一大堆的疑问,我常常遇到同修来问我,业障深重,业障重样子在哪里?样子就是这样的,疑虑太多太多,不老实!他的心定不下来。《三时系念》P218

你就晓得为什么我们对于研教,研究教理那么样的重视。没有别的,我们就是学佛心、佛愿、佛解、佛行,这就是念佛,这就是忆佛《三时系念》P143

5.莲池大师曰: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

莲池大师曰: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转摘《晚晴集讲记》

6.只要懂得佛的教诲依教奉行,全都是念佛。《善财童子参学报告》VCD17

7.有人问我怎么念佛?我告诉他,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皆是阿弥陀佛,我是这个念佛法;每个人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每个事也是阿弥陀佛幻化的,山河大地、草木土石,统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西方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世界没有例外,你能不能看见?我眼睛里头,我心里面,全是阿弥陀佛。《太上感应篇讲记》第164集VCD82

8.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有些同学问我:“老师到底到什么样的功夫”?我说:“……如果你说是事一心、理一心,我看不出来但是功夫成片上三品我觉得他确实是达到这个境界。……因为要想念到事一心、理一心,确实我们很难办到,如果讲念到功夫成片上三品,人人做得到,只怕你不肯做,你确确实实可以做到”。《华严经讲记》第二册VCD169

 

 

 

(二)蕅益大师开示

1.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①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②、六念③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佛说阿弥陀经要解》P23

〔注①:只有求生凡圣同居土无需一心不乱,而求生方便土以上三土皆需一心不乱。②五悔:一忏悔、二劝请、三随喜、四回向、五发愿。因五者皆能悔过灭罪。 ③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

2. 吾人从无始来,直至尽未来际,决无不起念时。纵心虑灰凝,入无想定,仍堕八万四千枯槁乱想。但,念地狱,则地狱界人;念饿鬼,则饿鬼界人;乃至念佛,则佛界人耳。此理至明。故《宗镜》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而近代无知狂悖之徒,反以话头为奇特,名号为寻常,弃如意珠王,竞取瓦砾,可哀矣。《净土集》P101《示念佛社》  

3. 夫知其本因,则十界无不即心而是。谓佛界非心是乎?随所缘出,则十界无不由心而作。谓佛界非心作乎?……大势至法王子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永明禅师云:“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寿昌禅师云:“念佛心,即是佛。夫何疑哉!夫何疑哉?《净土集》P149《赠郑完德念佛序》    

 

(三)印光大师开示

1.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

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忙半闲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文钞菁华录》P36

2.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须知都摄,注重在听;即心中默念,也要听。以心中起念,即有声相;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较彼修别种观法,为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契机也。《文钞菁华录》P39

3.当发至诚恳切心,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无论在家出家,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文钞菁华录》P41

4.修净土人,亦复如是;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文钞菁华录》P40

5.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文钞菁华录》P46

6.多有只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文钞菁华录》P40

7.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不但去妄,最能养神。……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文钞菁华录》P42

8.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转摘《晚晴集》P24

9.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倘汝心不至诚,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则汝之心,全体堕于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搅扰。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会。彼作声,也不理会作怕怖,不作声,也不理会作欢喜。但至诚恳切念,自然业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长矣。看经典,切不可照今人读书之毫不恭敬。必须如佛祖圣贤降临一般,方有实益。汝果能如是,则心地正大光明,彼邪鬼邪神,便无地可安身矣。倘汝心先邪,则以邪招邪,何能令彼远离不扰也?他心通,鬼神虽有,小而且近。若业尽情空,则犹如宝镜当台,有形斯映。汝不至心念佛,而欲研究此之真相,不知此心,便成魔种。譬如宝镜,无丝毫尘垢,自会照天照地。汝之心,被尘垢封蔽深固,而欲得此,如尘封深厚之镜,断不能发光。或有发者,乃妖光,非镜光也。此事且置之度外,如堕水火、如救头燃以念佛,则无业魔不消矣。《嘉言录》《乙.明对治习气》P98 

10.至于证三昧,不可不发此心,实则今人绝少证三昧者。以能证念佛三昧,现生便已超凡入圣矣。切勿等闲视之。《文钞撷录》P8. 《复陈士牧居士书一》

11.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境殊不易得,不可妄会。《嘉言录》《丁.评修持各法》P123

 

 

(四)黄念祖老居士开示

1.目前但应抓紧一切可念之时间,不使虚过。如听任时光虚度,则过在自身。可念而不念,表所愿不切。信愿有亏纵念得甚好,定力过人,亦不能往生《谷响集》《答D居士》P100

2.我念佛就如在佛前,或如在大海惊涛骇浪之中乞求佛菩萨的救度。这样每念一声,都是从至诚的内心发出来的。是在呼叫,是在求救,恳切恳切:南无阿弥陀佛。要一句跟一句,这就是绵密,也就是净念相继。《心声录》《莲宗妙谛——净语三则》P85

3.诵经修法都是好事,但均宜精要,而不应繁多。总以随时随地持名为主,其它一切均是助行,不宜喧宾夺主。一切善行,一切功夫,一切境界,总不如老实念佛,念念相续。《净业导》P112

4.名字有万德,总摄一切善根,具足一切法门,所以在念名字的时候,只要心也在名字上,也就是忆念了一切佛的功德。《净业导》P115

5.所以名号的功德同样是不可思议。所以你念的名号就是念的法身呀,法身功德不可思议,你就在不可思议之中啊!这就是摄取,所以这里头有理有事。《净业导》P116

6.“念不离佛,”我心中所起的念头,都不离开佛了。到这就是好消息了。《净业导》P119

7.所以说:“若要佛不离口,先须珠不离手。”这都是切实做功夫的一些办法。久久纯熟,不念自念。《净业导》P120

8.净土法门的关键,也可以说是秘诀呀,就在于自念自听。《净业导》P120

9.……要有声,要听这个声,这声音就能摄你的念。这是念佛法门特别殊胜之处。古人说:“以音声作佛事。” 《净业导》P121

10.都摄六根,关键在于听。《净业导》P123

11.声音大小可以灵活,散乱的时候,烦恼来的时候,你可以大声念,用声音摄住念头。如果你念得很清净,就可以小声地念,金刚持或再小一点都可以。《净业导》P123

12.……念的速度不可太慢或太急……应把速度调节合度。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开始时稍缓一点,渐渐地不知不觉地增加速度,等到快得念不成时,便顿然停住,再从头念起。《净业导》P123

13.音节调节适宜,念佛容易摄心,法益加大。……所以念佛若有节奏,就像流水潺潺,自然合韵,念佛轻松,易于成片。《净业导》P124

14.……我们凡夫应该怎么样?就应当“老实念。”这“老实念”三个字非常好啊!《净业导》P124

15.所念句句都“真,”决定出离娑婆,往生极乐。……若要念的真,只要真的念。……恳恳切切、老老实实信愿持名,就是真念。再简单一点,这一句你自己清清楚楚全部听到了,就是真的念了。《净业导》P125

16.所以,夏老说“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而不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啊!《净业导》P135

17.……就这么专念,行也念,坐也念,卧也念,不管时间多长,念念之间都不离开这句佛号。《净业导》P138

18.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很难,首先须达到念佛成片。我们要念到成片,少则十几句,多则三十句、五十句,再多你有一串、二串,这个里头心不跑动,自始至终都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成片。《净业导》P145

19.俗云:“不受魔、不成佛。”先师夏老有诗曰:“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坚。”这两句对于您很合适。在病痛中,在烦恼中,能念这一句佛号,功德更大。因为“难能,”所以“可贵。”《谷响集·答A居士》P88

 

 

.

编者持名,妄念纷飞,深忧成片之难。有大德说,当今万人念佛,往生者只二三。而古德却说万修万人去。蕅益大师于《阿弥陀经要解》中断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据此可知,未往生者,皆因信愿不足。求证于印光大师、净空法师、黄念祖大德,及净土三经,皆可确认,信真愿切,念佛必生。实当在信愿上狠下功夫:信,四信够格,六信为优,可坚四而趋六。愿,舍心中秽,求心中净,凡夫当力舍见思,舍而再舍,舍之不止。则见思淡而再淡,淡而不显,谓之伏。净则渐净,净而更净,以求纯净。利根遇缘,闻即信坚愿猛,顿舍一切,竭诚持名,顿生净土。利钝同者:信愿生净土,自心生信愿,故净土自心求。持名,则尽力都摄六根,一向专念即可,净念相继更好。

过去,自以为已信已愿,黄念老慈悲教诲净业行人,要研究信愿,先解决信愿,检查检查信愿够不够。编者视而不见,未入心脑。如今再读,顿觉振聋发瞶,醒我昏梦,救我愚痴,指我明路,而印祖不仅早已告诫,并且再三强调。黄念老更指出,近世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见,都是因为信愿有缺。净空法师认定,念佛不往生,都是放不下。万修万人去,关键就在真正放得下(真信切愿)。 

为了自熏自习,方便翻阅,兼利同修,选编了这本《净宗信愿与持名》。尚属初稿,因水平限制,想先呈请诸位诚心于净业者,指导我增删改进。恳切盼望习净业者赐我以真诚。

 

学净顶礼

2005128

又记:

承蒙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大圣寺佛教赡养院院长上昌下法法师与骆增荣居士及王玉琴居士力主付印成书,众居士热心助印,南京某高校老师正松居士欣然命笔,写出前言,老教授希贤居士认真审阅与指导,一并致谢。

20051227                                                                     


 

 

再记:本书仅为一本语录集。问世以来,承蒙各方肯定与鼓励。为使信愿持名的内涵较前明显,借再印之机,增选部分语录,调整少量语录的前后次序。加上部分小标题,以符号『』与正文相区别,小标题并不概括正文全部内容,只恳请读者注意其中一二而已。编者在〔〕号内作了少量简注。限于水平,标题与简注仅供参考。诚盼指教。

长期以来,多数净宗行人,诚如印祖所言,不明净土法门宗旨,但依事相,重念佛而轻信愿。信愿不真切而自以为真切。以至修净土者99%无净土,生西者极少。祖师大德悲心切切,反反复复强调信愿在往生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同修感到重复的语录偏多,编者曾考虑删除,但一者有违祖师大德反复强调的悲心;二者如不再三重复,不足以引起重视而改变成见与积习;印祖于《嘉言录重排序》中说明,《嘉言录》中,有文义稍同的语录而未删除,是为反复劝勉读者,以断疑生信。三者重视到位者,少读或者不读重复内容,并无妨碍。读者根据需要,选学书中语录,反复熏习,亦属善学之法。现将印祖的重复语录另存《附印光大师备览语录》中。区区苦心,敬请理解。黄念老恳切告诫我们,应抓紧一切可念之时间念佛,可念而不念,愿即不切,不能往生信愿持名,实三而一,一而三,不宜偏废。

  学净顶礼

        20061116

 

 

 

 


 

助印《净宗信愿与持名》〔增订版〕

功德芳名:

3000元:大圣寺佛教赡养院

1500元:仁兵

1000元:释昌法 希贤.蒋建明全家.曾美玉全家

肖锡芳全家 徐惠全家 众居士.隐名.方炳仁.学净全家

900元:佛弟子〔陈〕825元.6位无名氏

800元:刘乐庭 650元:常州居士 600元:无名氏

500元:程鸿业程亦宁.信因果.邹锦良.蔡孝棠.宋月珍

.赵子涵.俞乃张.王寿松与陈玉琴及陈王鼎全家.

高平.高睿.陈居士.

300元:卢女士.朱学文全家.潘家仁全家.周军伉俪. 青云门众居士. 赫存颖

200元:朱中栋 马经强 吴辛木与汪 秀珍全家 韩福霞 邮杨公 汤金娣.袁兴玉.沈福英.王淑琴.梅振英.陆 珍 .顾琴芳.冯多凤.王光慧.吴辛木与汪秀珍全家 袁秀凤.赵一明.吴在珍徐菊华.高陈堕胎婴儿.

190元:余顺红

150元 赵开兰 兰彤彤、

120元:袁德静

100元:释真慈 释心莲 明心 柳升 吕燕 程德宁 张文辉 觉耀 邱利平全家张庆祥 张曼琳 隐名氏 任祖欣 邵仁华 明朗全家 田岚 田娟 寿龄 正美.朱月华.朱中栋.愿生西.戴静华.吴勇明与郭月及吴奕辉.吴勇俊与张淑清及吴佳林.到西方.任遵国.田启武.方居士全家.徐 瑛 .蔡招娣.应盘红.证 安.

骆增荣. 张明霞. 郭秀英. 周兰英.俞政美.陶学英.

俞政新.邱丽萍.朱金才.刘月珍.范元兴.颜秀英.

朱长荣全家.朱维珍.张贤平.李素琴.倪巧珍.倪巧仙. 曾淑群.陆珍.叶婉清.秦菲.弘转.高峰全家.齐睿全家.芮祥新.孙素和.任尚.陈瑞祥.姜妙音.吴钟英.詹海燕.张益宏.毕春兰.钱海阳.唐磊.陈彤.朱红. 李苏南.范钧义.朱健.范元兴.朱越桥.

80元 徐艳全家与宋倩.冯芷华.       

70元:王玉琴.李香玉.

50元:释菩中 净  青. 刘怀锁.徐巧云.奚月霞.薛红梅.

谈春荣. 唐林芝.华玲英 .王福康 .朱万娣.李正英.

朱殿兴.陈惠珍.时蓓.杨玉娥.赵国梁.刘蓉.马启南.蒋玉南.马  宁.蒋臻.吴和炳.吴开.陈丽英.曹玉芳.

杜恒才.崔曼亭.朱锐.妙 在.妙智. 汪玲.颜秀英.

李桂英.孙静.郭慧敏.何明.王奇华.李秀珍.王健春.顾琴芳. 欧恒年 .孙汉芳.沈福英.周锦华、小范、

释智祥.朱天山全家.陆军.时兆英.薛淦天.赵文浩.周秀芬.徐晴.王小兰.无名氏.黄秀英.陈应龙.张爱敏.吴亚萍.胡玉华.张云霞.张秋云.陈国泰.王文亮杜永珍.薛洲

40元 正华.蒋荣女.庄锁凤.李秀珍.张治. 朱维明.姚星宇.韩龙.吴雅楠.       35元: 夏莲英.

30元: 王健秋 朱寅 李强.张友爱.徐凤英.符诞夏.陈栋.高玉英. 徐秀珍.姚秀珍.高文兰.乔秀英.褚德宁.何晓宇.张他霜.符诞夏.

20元:张彦 洪晨晨 王超 蔡 路 周 达 周轶凡 李 超 

刘洪 李丰楠. 吴家令 .孙玉琴. 庄锁凤..王仁元.

符鲁元. 姚庆兰. 高  明 .陈金瑞.张红珍.陈桂英.

林忠浩.罗秀兰. 王凤珍. 刘月珍 .黎秀英.褚旭菲

姚秀珍.张友爱. 朱庭海.无名氏.金素英.马单妮.王月婷.无名.

15元:周明.韩荣昆.

10元:林中浩 张文伟 罗 超 臧国 嵇 琳.王嘉成.王烨

宋成.宋雯.卢桂珍.方青苹.薛红梅.姜兰英.陈锦章.

谢文银.胡瑛.钱琪华.陈扣子.   王庆凯.王凤英.刘文珠.

5元:王玉松.徐居士.4元:二人

出资者愿将全部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同生极乐世界!

 

江苏省镇江市辛丰镇大圣寺佛教赡养院

电话:0511-5912100 5912143(昌法)2141028 3322958 589899913305281657(昌法) 3324216(传真)http://www.dasheng-temble.org 

邮编:212141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欢迎翻印  提供原版

减少错误 节约工本

 

下列两个电子信箱可提供电子排版

   

niusongyuan@jspi.cn

     niusongyuan@126.com

  

 


印光大师开示

关 于 往 生 证 据

 

①张福泉婶母刘氏,生性淳笃,是其宿根。及病而信福泉.宗净等所说而念佛,又加家人助念,故得吉祥而逝,面色转胜于前。逾十四时,通身冷透,顶犹温暖,肢体柔软,蝇不至室等瑞相。按大集经说临终征验偈云: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牲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以人将死时,热气从下至上者,超生;从上至下者,堕落。若通身冰冷唯顶上热者,必生西方入圣道。眼及额颅热者,生天道;心热者,生人道;腹热者,生饿鬼道;……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下P390《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死后面色光泽,尸体柔软,面带笑容,顶热炙手。此种景相,均为往生之瑞相。然面色光泽,尸体柔软,面带笑容,生天者亦可有之。唯顶热一事,生天者所无。经中说死后生各道之证据,有偈云: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以人死热气由下而上者,为超升。由上而下者,为堕落。若通身都冷,顶上犹热者,则超凡入圣。生西方、为超凡入圣之最胜者。故曰顶圣。……以通身全冷,唯此处独热为准。……慧炳临终失语,或有因此疑者,顶热一事,可以为证。况又有面色光泽等事乎。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下P392《张慧炳往生西方决疑论》

顶圣眼天生等说,实可依据光恐无知者,唯以探冷热为事,意谓有信愿及临终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不得专以探冷热为据,故云亦不一例。恐其探之频数,或致误事,不可不知。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上P360《复周孟由昆弟书》367

④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牲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下P234  《临终三大要》(P239↑3)

    ⑤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下P234  《临终三大要》P240↑9

⑥言证据者,临终不起爱恋,密默念佛,竖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数端,便是往生之相。况殁后全身已冷,顶门犹热,及至入殓,面貌如生,征于经论,谓顶圣眼天生之说,其往生又何疑焉。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下 P875↓1《崔母孙夫人往生传发隐》

⑦至人死后之善恶境相,原有实据。其生善道者,热气自下而上升。生恶道者,自上而下降。如通身冷尽,热气归顶者,乃生圣道。至眼者生天道,至心者生人道。至腹者堕饿鬼道,至膝盖者堕畜生道,至脚板者堕地狱道。故偈云:“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

    《饬终津梁》第二篇《饬终言论》之《临终舟楫》(印光法师校订)弘化版《嘉言录》P99《临终舟楫》(附录)P101↑8

⑧及至入殓,顶门犹温,四肢柔软,可为生西之证。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下P928《闽侯罗梓生居士生西记》P929↑5

⑨久之遂逝,面色黄润,眉额间朗明若镜,顶上热气外溢,相距尺许,即觉熏蒸盖其净业纯熟,身心清净之所表现耳。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下P862《马母姚夫人往生事实发隐》P865↓2

     10得汝开示,同念佛号,致仍热气归顶,以彰生西而入圣道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 复常逢春居士书十二P405

11 幸仗彼孝心纯笃,犹能念百余阿字,遂至气绝,则其心中止有阿弥陀佛一念,其余念悉不现前,故致得承佛力往生西方。以故额际独热手臂复软,有前后各现象,则可以往生。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下复江德懋居士书一P779

     12 又死经数日,全身已冷,额犹带温,此亦表示往生之相。以凡夫死时,热从下至上。于顶门后灭者,必归圣道了生脱死也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 复朱仲华居士书一P169

13 逝后顶门灼热面色光润,可为往生之瑞相。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 与吴慧德女士书P288

14安详西逝,通身冷透,头顶犹温入龛时,遍身柔软如棉,俨若老僧入定状,面色光泽逾平时。正所谓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下 许止净往生记并颂

    15绵之际,气息渐微,犹能金刚念,毫无痛苦,正念分明,一心不乱,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通身柔软,顶门后冷颜色悦豫,威仪如生,凡诸瑞相,与往生之证例吻合。《注:绵(音绰),即病势危殆。》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下   聂云生生西记

16 26日复绵,家人泣,居士笑止之曰:“吾当于地藏菩萨圣诞日西归。”至时,端坐椅中,结弥陀印,凝视佛像,安然西逝遍体冷透顶门独温。面容妍泽,有逾生平。(寿48岁)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下     傅春浦居士生西记

17知健庵居士归西,不禁为居士幸为如皋人叹也(己失向导)。观其平生信心,临终正念,虽未闻见佛,而能随家人默念,亦可往生。以佛昔有誓……健庵居士平素修持,临终正念,足可往生。况又有异香顶温之证乎?此系仗佛力往生,往生即了生脱死矣。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下复崔益荣居士书六

18令祖母宿因深厚,故得一劝即行。观其临终景象,颇可用慰汝等。倘顶门后冷之话,不是虚饰,则必可往生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P278《复李慰农居士书二》

19 有正信者,自己以信愿感佛,佛以慈悲摄受,感应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又何须问彼见佛与否,方可断判也?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上册《复郁智朗居士书》

   20 李祠勋之事果真,则决定往生。但今人每每粉饰,欲悦人耳目,此为大过。于亲于已,均无益而有损。何以故,以欺人自欺,以凡妄称为圣故。未往生,眷属至诚为念佛,亦可往生。若粉饰,则非真实心,乃虚假心,故难得实益也。祈以此事切告同人。(注:请将此事恳切的告诉同修们。)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复常逢春居士书三》

    21 今人多好虚名,不务实行,每每讣启粉饰得极好极好冀人观之以为荣。而不肯认真念佛,令亲真得了生脱死 超凡入圣之实益,并现在眷属 亦皆各各种 临终往生之因。岂非好名而恶实哉。愿汝革矫近世弊(注:愿你改变近世以来存在的弊端),则幸甚幸甚。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复李慰农居士书二》

    22  汝所说若无粉饰,则决定往生。……今人多喜虚张,此事切不可作假。作假于亡人有损。于自己有以凡滥圣之罪。当以此语转告社友,务修实行,是真佛子。否则便是魔眷。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复宗愿居士书》

    23  某法师往生记阅过,当按实事另作。切不可无中生有,以启无知之人效尤。则似是弘法,实开败法之衅,其祸大矣。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复觉僧居士书》

 

 

 

 

 

 

 

 

 

 

 

    镇江大圣寺赡养院辑录2008.5.26

 


 

学习印祖《临终三大要》的几点体会

——关于临终助念的几个问题0966

 

一、关于助念的倡导发明者

临终助念,助亡者往生西方净土,此法实是大慈大悲的极乐导师阿弥陀佛所发明倡导。请看印祖《文钞续编》下《莲宗正传跋》:“周师导之母,幸得助念之力,故得正念昭彰。现诸瑞相而终……此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助念,亦可往生。善导和尚,弥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普愿见闻,咸生正信,展转劝导,功德无量。待已临终,决定有助念之人,何以故,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两各相符故。”阿弥陀佛不仅修成极乐世界,为我们准备了一切,接引我们往生;知道我们靠自力往生之难,还为我们倡导了助念之法,让我们更加易于成功。确实大慈大悲到极点。我们凡夫决不能辜负阿弥陀佛的慈悲之心,而不真诚地参加助念!

印祖对临终助念一事极为重视,特地根据当时的具体时节因缘,于一九三零年发表了《临终三大要》一文,以后李园净居士根据《临终三大要》编写了一本指导临终助念的专书《饬终津梁》。印祖为这本书写了《饬终津梁序》、《饬终津梁提要》与《饬终津梁跋》三篇文章,书中载入了印祖《临终三大要》《善导大师临终正念文》,书中其他主要文章均经过印祖亲自认真校订。

印祖《文钞》中复居士们的书信内,常常开示临终助念的重要性。对年老居士的往生、非常关心。于一九三二年公开发表的《一函遍复》一文中,又重申临终助念的重要性,并要求人们详看《饬终津梁》。

应当一提的是,大约一九五四年,释世了法师根据时人请求,将《饬终津梁》改写成白话文,名曰《饬终须知》,书中略去往生证据与测试方法。增加怨家债主干扰破坏问题,并两次提到跪念、三次提及中阴往生问题。而台湾地区则有台中莲社编著的《助念生西须知》一书问世。

二、关于切戒遗体搬动问题

通常亡者断气后,在八小时内,神识可能尚未离开身体,如遇搬动,则痛苦非常且无法言说,因疼痛而生嗔恨心,易于投生恶道,故切忌搬动。如实在因助念需要搬动,则需做好以下几点:1、向亡者恳切说明理由,请求忍耐、谅解,不生嗔恨。2、尽可能减轻触碰身体的强度,如四人合抬亡者的垫被而不直接抬遗体,如能连同铺板一起抬则更好。3、恳切念佛、求佛加持。

我们曾将几位亡者以汽车从外县市载至镇江丹徒大圣寺安养院,助念后,亡灵往生西方,有顶温等瑞相为证。

有些居士在家或在医院断气,往往在我们安排助念之前,就已经搬动、洗澡、换衣、哭泣,为我们助念增加了难度,遇此情况,除婉言说明举措不当外,不可过分抱怨家属,让他们丧失信心,而要鼓舞信心,迎难而上,真诚助念,多数仍可成功!我们已经助念过四例,皆成功。印祖《文钞》中也有实例。见印祖《文钞三编》《复常逢春居士书十二》。

应当注意的是,有些不该切戒的,也在切戒。如临终者,要吃要喝,特别是要喝水,往往不让喝,认为喝水不易死,甚至认为不是病人要喝水,而是怨家债主要喝水,借以干扰障碍,李炳南老居士强调,照样喂水喂饭,只是佛号不断,不说闲话。缺水饥饿只能增加病人坚持念佛的障碍!即使是怨家债主要喝水,难道我们应当跟怨家债主对着干吗?要继续结怨吗?阳寿已尽,喝水也死,不喝也死,阿弥陀佛如果不接引,则阎王的阴差会因为喝水而推迟押解吗?如果因为过度缺水而死,则不属正常死亡,而是渴死!让人渴死,是何等罪过?

我们大圣寺安养院备有制氧机,临终病人需要吸氧也同样提供,可以为病人坚持念佛作助缘。饮、食、氧气都是生命活动(包括念佛)的起码需要。绝不在切戒之列。

 

三、关于助念时间

印祖《临终三大要》中讲助念到亡者断气后三小时结束。实际上,印祖说助念“愈久愈好”,恐不明事理之人,久则不能依行,所以只说三小时。见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下《复开生宁生昆季书二》。有些地方翻印《临终三大要》时,将三小时改为八小时,此举不当。因为印祖明明白白地讲“愈久愈好”,并没有限制为八小时。而且亡者已经进入中阴阶段,印祖仍劝其家属真诚助念、亡灵仍可往生。翻印《临终三大要》时,只宜以印祖上述开示、为“三小时”作注解,以便净业行人明了祖师真实义。不能擅改原文。

四、关于中阴身往生问题

有些居士,在亲人死后,写信报告印祖,印祖阅信之后复信时,亡者除已投生外,应处于中阴身阶段,印祖仍劝“志心念佛”为亡者回向,助生西方。如《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致郭雨三居士书》、《复杨慧昌居士三》,《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复李慰农居士书二》、《复何希净居士书》、《复朱仲华居士书一》,《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下《复温光熹居士书一》等,足以说明对进入中阴身阶段的亡者,仍应真诚助念,助其生西,仍能生西。

蕅益大师以《祭了因賢弟文》等四篇祭奠文章,祭奠五位出家师,文中都慈悲地指出他们不能往生极乐的原因,劝导他们继续念佛求生极乐,当大师读祭奠文章之时,亡者应当都已进入中阴阶段,如果中阴阶段不能往生极乐,大师能郑重而殷切地劝导他们念佛求生极乐吗?

西藏地区文殊菩萨应化的“麦彭仁波切”所著《净土教言》一书中,在结论部分明确指出:中阴身阶段生信发愿念佛求往生,仍能生西。原因是中阴身转变容易,阿弥陀佛愿力强大。

黄念老强调,弥陀四十八愿第一愿明示,三恶道众生也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莲池大师说接引恶道众生往生,是弥陀本愿。中阴阶段的众生,真信切愿念佛求生,难道阿弥陀佛会不接引吗?必蒙佛慈接引无疑。

净空法师曾介绍台湾胡妮妮居士母亲黄燕平生前未学佛,经开示助念听经,于死后第四十九天往生西方。胡母的中阴身能够附到一位居士身上,多次与助念人员对话,最后高兴地报告了往生消息——下品中生。净空法师还介绍韩国人质金善日,在伊拉克被斩首,于2004年7月3日托梦给澳大利亚悉尼女居士林新运求救。林教其念佛,并在净宗学会为其立牌位,大家在佛七中念佛回向,13天后,金坐绿莲花在林的梦中致谢。金于2004年6月22日死后,第24天才往生。

河南慈济佛堂知愚居士,为处于中阴身阶段、不信佛的医学教授两次开示净土法门,经助念,教授亦得往生西方。

我们安养院为多位处于中阴身阶段的居士助念,而往生西方。其证据即是印祖开示的“全身冷透,头顶独温”等瑞相。

为了适应高温阶段长时间助念需要,我们安养院特地购置了两台冷气棺备用。

应当特别说明的是,就助念而言,理应紧紧抓住中阴身阶段、生信发愿念佛求往生的宝贵机会,也是最后机会,以体现弥陀度生大愿。但就我们日常修行而言,则切切不可把自已求往生的希望寄托到最后的中阴阶段,乃至临终之时!必须尽早备足资粮,方为稳当。而我们安养院和外地助念团都有助念没有成功的实例。把往生希望完全寄托到助念之时,本身就是信愿不真切的表现,要实现往生大愿,那就太难了!所以千万不可心存侥幸!

 

五、关于往生证据与测试

关于往生证据,印祖在《临终三大要》中开示:“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生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并进一步解释道: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底独热,则生地狱道。印祖相同的叙述与解释,还有两处:一是《张慧炳往生西方决疑论》;二是《一切念佛人往生与不往生之证据》。在《文钞三编》下《张慧炳往生西方决疑论》中,又明确指出:“面色光泽、尸体柔软,面带笑容,生天者亦可有之。唯顶热一事,生天者所无。”在《文钞三编》上《复李慰农居士书二》中,不提其他“临终景象”,单强调“倘顶门后冷之话,不是虚饰,则必可往生。”可见全身冷透、头顶独热,是往生西方独特的证据。

但印祖在《临终三大要》中又指出:“果然大家至心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而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过实是无量无边。愿诸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后面又强调说:“是时若病人能志诚念佛,再加眷属善友助念之力,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耳。不须专事探试征验,以致误事也。”

此处我们一定要看懂祖师的本意:1、《临终三大要》所定的助念时间是到亡者断气后三小时结束,三小时内,亡者神识离体的可能性较小;2、切不可屡屡探之,并非不可探之,而是不可“屡屡”;3、以至神识未离,因此而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此处神识未离而生烦痛,是要严防的关键所在;4、在三小时内,不须探试。而我们在三小时内,从未探试过。

我们知道,一般亡者约在断气后八小时之内神识离体,但也有超过八小时的,所以我们为了安全起见,根据印祖《文钞》中的相关开示、在断气后十二小时,再以平静心态轻手小心探试,便不致引起亡者“心生烦痛”而妨碍往生了。为了防止神识离体太迟,测试前也可以先恳切请求亡者谅解,则不致心生嗔恨。

再从印祖肯定的《饬终津梁》看印祖关于这个问题的真实义。在《饬终津梁》中的第二篇 饬终言论:(印光法师校订)临终舟楫(节录):至人死后之善恶境相,原有实据。其生善道者,热气自下而上升。生恶道者,自上而下降。如通身冷尽,,热气归顶者,乃生圣道。至眼者生天道。至心者生人道。至腹者堕饿鬼道。至膝盖者堕畜生道。至脚板者堕地狱道。故偈云,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

在《念佛饬终津梁》篇第五章末后,附测验生西偈如下:暖舍降升凭测验,足板地狱膝畜道,人天胸额腹饿鬼,顶舍成圣归正教。此偈与前偈语异而义同。

在《饬终须知》篇第九章“生西象征”云:“逝者气绝未久,其体切切不可轻易触动。则是试验宜缓不宜早也明矣。验得逝者周身冰冷,而头部顶上独温者,便是生西确证,此外头额如此,知生天道;胸前如此,仍转人道;其上者,复现天乐、异香等祥瑞。余如舍报安详,预知时至,颜色光泽,皆是好兆。”

印祖在《饬终津梁跋》中,高度评价称赞道:“《念佛饬终津梁》及《饬终须知》‘用意措词,悉皆周挚(周到诚恳)’,实为保护成就行人一大事因缘。若肯展转流通,俾一切同人咸知其益,其为功德,唯佛能知。”

前面“测验生西偈”明确讲“凭测验”,后面“生西象征”中强调气绝未久,其体不可轻易触动,试验宜迟不宜早。“验得逝者周身冰冷,而头部顶上独温者,便是生西确证,”得到印祖充分肯定。而且这两篇全部文字均经过“印光法师校订”。

综上所述,印祖一再肯定“顶圣眼天生等偈;”而且也肯定《饬终津梁》中“凭测验”“试验宜缓不宜早”的做法。可见并非不准测验!此事须注意,宜缓不是越迟越好,因为顶温也不是永恒不冷的,只是后冷而已,如全部冷后再测试那就太迟了。我们是在死者断气后12小时开始测试。印祖《文钞》中相关开示称12小时后洗澡换衣为“尤好。”测温的剌激强度更小,自然亦属“尤好。”

测试时应用手背进行,因手背比手心温度稍低。而且以手温相对较低的人测试为好,因手温越低,则对温度越敏感。如手温正常,也可以用冷水浸泡,轻轻揩干后测试。如发现头顶温热,应与头顶周围部位比较,更应与胸腹等部位比较。确实全身冷透,头顶独温,则可认定往生西方无疑。注意冷水浸泡手后,很短时间内手温又会恢复,还应再浸泡。

如能认定往生西方,应当告诉家属亲友,既可以起到弘扬净土,鼓舞信心的作用,也可以鼓舞助念者的信心与决心,继续真诚地坚持帮助他人助念。

再者认定往生与否,均要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利今后的助念。

印祖曾一再指出,“今人多好虚名”,往往说假话,虚饰往生。这是大过。于亡人有损,于己有罪,堕为魔眷,希望恳切地告诉同修,改变近世以来存在的这种弊端,“则幸甚幸甚。”所以手测之人,必须心理健康,心态平静。必须深信因果,心地真诚,不可存有私心,虚报往生,害人害己。

使用仪器测试则更好。因为用仪器测试,更加客观准确,可以避免手测时容易发生的错觉。还可以让不信佛的人“信服。”起到弘扬佛法的作用。仪器可选红外测温仪,它不接触到人体就可测出温度,非常灵敏快速。“非典”流行期间,卫生防疫部门用得较多,但要认真学习使用方法。每只售价300元上下。仪器还可选“数显温湿表”,此表有外置传感器,长方形,如方糖大小,使用时可用医用胶布固定到相应体表,传感器与数显温湿表之间,有一米左右导线相连。有较大数字显示温度,随时可见,不必常去揭开亡者的衣被。但此表有约一度以内的误差值,选购时应当选择互相之间没有误差或误差尽可能小的三只或四只,如实在有误差,使用中必须预先确认误差值,再作相应加减即可。每只售价大约五六十元。

关于见佛:至于往生者自言佛来接引,随佛而去。则更好。但现在中阴身阶段往生之人占多数,虽有佛接引,我们也无从得知,无据可证。而《观经》中,中品下生者与下品下生者,皆未提到佛来接引,拜读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与《观经智者疏妙宗钞》皆未说实有佛来接引而经文从略。证明往生者并非都由佛现身接引,而莲花接引、也应视为佛接引。

 

六、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的重要性及印祖示范

助念在时间安排上应以念佛为主,但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极端重要,是助念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印祖称赞这个论断是千佛出世也不会改变的铁案,能信得及,西方就有份。黄念老称赞这是“净宗无上开示”,是“代佛传语”,是释迦、弥陀两土导师“剖露心肝的精髓”。净空法师说这与“净土三经宗旨完全吻合。”有信愿必定往生。开导安慰正是为了解决信愿问题。

《观经》中,中品下生者,生前“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未言及学佛、念佛、修净土,“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即生西方极乐世界。按澫益大师之意,“闻”即指已生信愿,不信虽为远因,不名闻慧,经中明示闻善知识开导,生信愿,即往生。可见开导安慰令生正信,是何等重要。

而《观经》中,下品中生者,实为罪人,“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为之说法,“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众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花,花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同样证明开导安慰令生正信,具有极为殊胜的决定性作用。

所以善导大师开示“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依此者,决定往生无疑也。”又开示:“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也。”

所以印祖在《饬终津梁提要》中开示:“即使平素不闻佛法之人,临终蒙善知识开导,令生信心,又为助念佛号,令彼随大众音声,或出声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无一切破坏正念等事,亦可往生。”其中“善知识开导,令生信心”乃是关键。若生不起信愿,万人助念也不能往生。

因为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极为重要,故印祖在《临终三大要》中列为三大要之首。正与澫益大师净宗无上开示相一致。

如何开导安慰,印祖《临终三大要》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此外《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上《复裘佩卿居士书》、《复周孟由昆弟书》、《与方圣胤居士书》,《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下《示华权师病中法语》、《示周余志莲女居士法语》、《示冯右书居士临终法语》等,均有精要切实的开示,可以学以致用。总的要求是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有事交代,则速交代,交代之后,即置之度外,一心求往生。世间财富享乐、儿女眷属,绝不系恋。不可怀疑自己,只要决心念佛求生、皆能往生;不可怕死,怕死仍死,则决不能往生;等等。

谁来开导呢?《观无量寿佛经》中,中品下生和下三品往生者,都是遇“善知识”开导;善导大师说“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则极为大幸。”印祖或讲善知识开示,或讲善友开示。能开导往生者生信发愿、真诚念佛求往生的,即为善友及善知识。印祖没有、原本也无需硬性规定或原则规定谁来开导,当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开导者应当深入净土教义,确切了解亡者或病人的实际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具体有哪些,才能对症施药,药到病除。困难的是有些障碍,病人或亡者自已也不知道,家属也无从得知,有些家属虽知亡者或病人的思想状态,却不知此状态是障碍。所以开导者要深入了解相关情况,推测障碍所在。有些家属为了防止助念人员信心受到影响,也有家属“家丑不愿外扬”,所以有“情况”不愿反映,往往助念很长时间,未能如愿成功,家属心情已经比较焦急,再经耐心开导动员,家属才吐露“真情”,再根据“新情况”开导与念佛,方才成功。因此我们开导者要劝以大义,晓以利害,让家属丢开顾虑、直言不讳,助成往生大事。如一位军队老团长,78岁,夫人70岁,均虔修净土。夫人病故后,老团长肯定夫人无牵挂,愿力强。但助念30多小时,胸间温度一直最高。经深入了解分析,得知二老与两个儿子不和谐,夫人可能担心老伴无人照顾。经两个儿子三次忏悔,并保证照顾好老父,再助念,仅十几分钟,头顶温度上升,胸温降平。其它瑞相殊胜、往生无疑。

不是说开导未做好,就肯定无一因助念而往生。因为有些人信愿基础较好,助念者稍作提醒,加之再真诚帮助念佛,很快即能成功;而是说开导到位,理机双契,往生比例会大大提高。有些病人或亡者,信愿不坚,内心深处障碍很重,自己也不自知。开导要点入“穴位,”才能助其除去“病根。”

开导安慰的内容一定要因人而异,对未闻佛法、未念佛的人,与了解净土法门的老修行人的开导不应相同。而老修行人的信愿程度不同,看破放下的境界不同,思想障碍有异,都应深入了解,区别对待。经我们助念往生的另一女性老居士钟某某,其长子因住房问题与其产生矛盾后,离家二十多年,一直不与母亲见面往来,不通音信,老居士逢年过节,或与人说到儿女之事,就忍不住泪流不止。老居士断气前后,其身边一子一女,都坚称不知长子住处与电话,无法通知。与前述军队老干部情况大不相同。我们开导时,无法解决她母子团聚的障碍,便另辟蹊径,从父母子女报恩、报怨、讨债、还债的四种关系方面进行疏导,说明她已经不欠长子的债务,佛弟子只讲真诚付出,而不图回报。应当坦然念佛求往生,结果很快成功。

另外通过测试顶眼胸腹等处温度,探明热在何处,可知亡者的境界高低,如人道与鬼道其思想认识上的善恶程度就不一样,有助于据以推测其障碍类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如有条件于亡者生前适当时机进行深谈,以化解其信愿方面的障碍则更好。

七、关于跪念

《临终三大要》要求在病人将断气时,三班人员同时助念,《饬终须知》两次提到要跪念。我们经过多次助念实践证明,跪念效果确实远远超过坐念。理由是:“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澫益大师的论断),因此印祖《临终三大要》中第一要即强调:“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有正信则必发愿。而我们参与助念的凡夫,没有他心通,开导难以完全契机。难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以排除障碍,令生信愿,通过真诚恳切的跪念,以跪的“肢体语言”感动亡者、发切愿念佛求生。因真诚下跪的肢体语言具有极强的感动力量,可以弥补开导力量的不足。我们助念成功的大多数亡者,都是跪念之后往生的。而且跪念时心地更真诚、意念更专一、心力更强大。河南开封程晋林领导的助念团、在助念中、除发大心、用至诚心、吃大苦、另一重要特点即是坚持跪念。但我们安养院年老体弱者居多数,跪的时间不宜过久,时间长短应以助念者体力而定,因年老体弱不能跪的则不必跪。

八、关于二十五位菩萨护持及怨家债主问题

国内一家品位很高的佛教期刊中,在“净土答疑”栏,有读者提问说:一些讲法者在讲法的时候,特别强调冤亲债主的问题,认为如果没有解决好与冤亲债主的关系,那么在临命终时就会受到冤亲债主的障碍而无法往生。请求开示。

据笔者所知,一者确有很多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净业行人,对怨家债主障碍往生问题忧虑较深;二者很多临终助念团体,在助念过程中,十分重视对怨家债主的开示,如果助念成功了,则认为怨家债主接受了开导,放弃了障碍。如果不成功,原因在怨家债主,还是在行人自己,或是助念不如法,则不得而知。

所以期刊重视读者所提怨家债主障碍问题,确实很重要,必须搞清楚。

印光大师对怨家债主问题也是很重视的,多次指示我们要将平常修行功德真诚地回向怨家债主。如印祖《复宁波某居士书》中开示:“临命终时,乃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也。倘信愿行资粮未具,贪瞋痴恶习犹存,则无量劫来怨家债主,统来逼讨,哪肯饶你。”(《增广文抄》上P293)印祖这一教诫,与佛经一致。《地藏经》八品云:“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

但是,耐人寻味的是,印祖文钞中多次提到怨家债主之事,而经过印祖亲自校订的、指导临终助念的专书《饬终津梁》,始终未提如何处理怨家债主干扰往生问题。印祖特地为临终助念而写的、极为重要的专文《临终三大要》以及为《饬终津梁》所写的《序》、《提要》、《跋》中,也未言及。

而有居士在学习与弘扬《临终三大要》时,却在印祖的三大要之外,特别强调说对怨家债主的开导也特别重要。并且写了开导文,已经被各地广泛应用于助念过程中、对怨家债主进行开示。令人费解的是,难道常常伴随阿弥陀佛一起接引众生往生的大势至菩萨、乘愿应化到人间的印光大师,反而不知道怨家债主障碍往生的严重性吗?却需要居士来弥补?

印光大师在《临终三大要》等等指导助念的重要开示中,都没有要我们对怨家债主开导,是有根本性重大依据的。请看黄念祖老居士的重要著作《无量寿经解》,在第一卷“教起因缘”之“丙 他力妙法,善护行人”一段中告诉我们:“其他法门,全凭自力,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例如《楞严》中广明行人于禅观中之五十种阴魔干扰。行人正见稍失,便陷魔网。故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可见行人稍有执着,便失正见,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堕入泥犁(地狱),是故其余诸法,名难行道。
  但念佛法门,同于密法,是他力门,属于果教。行人发心念佛,仗弥陀本愿摄受,威神加被,护持行者,魔不能扰。如《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故《净修捷要》云:“大势至菩萨,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人,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又《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又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由上可见念佛之人,有弥陀所遣之廿五菩萨,于一切时处,拥护加持,又有大势至菩萨等,威德摄受,复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故得远离魔难,安稳修持。仗他力故,化险为夷,称为易行道。”

“仗他力”是“易行道”净土法门的根本特点。

上文中特别说到阿弥陀佛即遣二十五菩萨,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有机可乘)。二十五菩萨的“目的与任务”很具体、很明确!我们临终之时或中阴身阶段,是我们求往生的关键阶段,也是怨家债主障碍我们往生的最危险的阶段,既是障碍往生,就是“恶鬼恶神。”二十五菩萨本为我们愿往生而来,难道会放下我们不管、“离岗而去”吗?那还能算“一切时,一切处,”“拥护行者”吗?

黄念老在《谷响集》《答G居士》中,引述上述经文后强调指出:“可见您若切愿求生,一心持名,即得二十五位菩萨於一切时、一切处来加护持,那还怕什么外道的干扰呢?

黄念老在讲“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第六讲,二、第十三愿:光明无量愿”时,说到二十五位菩萨护持,强调说“这不用想啊念一个什么咒啊,来对付那个黑教,这样是多事了。”所以在临终助念过程中,对怨家债主开示也是“多事”,是跟佛菩萨争事做了!再说怨家债主的根性参差不齐,不但我们凡夫开导不易凑效,就是二十五位菩萨也不是用开导之法来排除干扰,而是干脆“不令”“得其便也”。其实不但怨家债主不易听话而停止障碍,就是我们这些自称佛弟子的净业行人,实际上连佛菩萨对我们的慈悲教导,又真正接受了多少?最起码的净业三福的第一福做到了吗?乃至第一福中的一句“修十善业,”做到了多少?而“十善业”中的一句“不贪、不嗔、不痴,”又做得怎样?要我们凡夫开导怨家债主、请他们高抬贵手,那就太难了!例如著名电影明星陈晓旭因无切愿求往生,不可能感得二十五菩萨护持。众多怨家债主虽经两位著名高僧劝导,多数离去,仍有几个就是不肯离开。实际上怨家债主问题,是我们凡夫无法解决的难题。就如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老林长陈光壁老居士,信愿足、功德大、功夫好、三个月前就预知时至,必得二十五菩萨护持。而往生时,仍有许多怨家债主到场,只是障碍不了老居士往生。受到深深的教育与启发,懂得学佛念佛求往生的大好处,转而归依三宝,听经闻法。正因为我们凡夫无法解决怨家债主问题,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安排二十五位菩萨来为我们包办了难题。

所以世尊在讲《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净土三经时,没有要求我们自己解决好与怨家债主的关系问题;如果怨家债主能障碍我们,让我们无法往生,需要我们自行解决,世尊难道能不告诉我们而让我们白修一场吗?《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即十念必生愿,只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而没有说“唯除怨家债主障碍。”

所以善导大师在讲临终助念问题的《临终正念文》中,根本不提怨家债主。澫益大师断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也没有说唯除怨家债主障碍。印祖云:“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万人之中,难道都没有怨家债主障碍吗?实际是虽有而不成障碍。

再看不得往生的原因。净空法师断言:“一万个念佛人,两三个往生。你要问为什么?信愿不足。”黄念老认定:“近世念佛人多,而往生者罕睹(很少),皆以信愿有缺故。”印祖告诫我们: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因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 莲池大师在自己亲自编辑的《往生集序》中,说到修净土者,“古之效多,今之效鲜(稀少),”其原因是“口净土,心娑婆,而坚勇明悟不及前辈”。也就是说信愿不及古人。也没有归咎于怨家债主障碍。祖师大德一致认定不得往生,都是因为信愿不够,根本不提怨家债主障碍。因为信愿切者,虽有怨家债主而不能障碍。

有人说佛菩萨不让怨家债主报仇报怨,怨家债主要气死了。实际上佛菩萨护持行人往生,不让怨家债主破坏得逞而自造严重罪业,致受惨重恶报,是一举而双利。正是对“怨家债主”的真正的慈悲与救度。即如前述陈光壁老居士的怨家债主,障碍不成,受到最殊胜的教育,而进入佛门。则利益难以思议。

但作为净业行人,平常修行应真诚地忏悔业障,将善根福德功德真诚地回向怨家债主,并真实发愿,生西成道后,怨亲平等救度,永不疲厌。借以解怨释结,能让怨家债主淡化以致消除怨恨心。即是功德,即是救度怨家债主的具体行动。千万不能因为有无比强大的佛菩萨之力为靠山,有恃无恐,而疏于解怨释结、真诚将功德回向怨家债主。

有人觉得不跟怨家债主求情打招呼,并开导怨家债主与往生者解怨释结,心中不踏实。其实《观无量寿经》中的下三品往生者,都是犯罪之人,他们的怨家债主不会少,而善知识并没有对怨家债主开示或打招呼求情。

我们唐代的张钟馗,杀鸡为业,临死时,见绯衣人,驱群鸡至,唱言啄啄,鸡辄向上啄,两目流血,痛不可忍。有沙门宏道见之,为设像,劝令念佛,忽觉香气满室,群鸡散去,即端坐而化。

唐代张善和,屠牛为业,临终见牛数十头,作人言曰:”汝杀我”。善和告妻,急请僧为我念佛,僧至,谓云:经言若有众生,作不善业,应堕恶道,至心具足十念称阿弥陀佛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善和云:地狱至急,不暇取香炉矣,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向西厉声称佛,未满十声,遽云:佛来也,已与我宝座,言讫而终。

此后二例,怨家债主已经到场,正在或将要加害临终之人,逆增上缘强化了他们的愿力,必然感得二十五位菩萨到而怨家债主退。而他们既无定力可言,也无功德回向怨家以解怨。而这二例,莲池大师也亲自编入了《往生集》中。都没有提到善知识对怨家债主开示。

我们镇江丹徒大圣寺安养院自2008年9月以来,在为临终者和亡者助念中,果断地决定不再对怨家债主开示,已经助念了11人,有足够证据证明成功的有10人,其中至少有3人的难度远远超过以往。

《十往生经》译经人名失传,故唐代因此列为疑伪。但弥陀化身的唐代善导大师曾几次引用该经经文,包括前述二十五菩萨护持的经文。(见河北佛协版《净土藏》十册《往生礼赞偈》第350页与《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第100页)。唐代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亦曾多次大量引用。澫益大师在《与王季延》书中开示:“藏经失译名者颇多。未必皆伪。不当以此为責。” 有居士请教印祖可否流通《十往生经》时,印祖支持流通,并且高度称赞《十往生经》。就说明印祖肯定二十五菩萨护持之事,真实不虚(见《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上《复永嘉某居士书》)。而二十五位菩萨之中,第一位即是观世音菩萨,第二位即是大势至菩萨,作为大势至菩萨应化的印光大师称赞《十往生经》,其意义非同寻常。笔者已见到黄念老八次讲过与写过二十五菩萨护持之事。可见译经人名虽失传,而所译之经并非伪经。二十五菩萨护持切愿求生西方者,确属事实。只要行人信愿真切,临终往生时,无须担心怨家债主干扰破坏。

黄念老在《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之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者〉一节中,慈悲地强调:对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位大菩萨随时随地护持之事。这一点大家要坚决的相信。

能否感得二十五菩萨护持,决定于净业行人有无真信切愿。

对临终行人,则应劝其生真信、发切愿,一心念佛求往生。不可对怨家债主生嗔恨心,而应生惭愧心与忏悔心及度脱心,无论信愿是否具足,都可以为怨家债主设立长期牌位进行超度。更要坚决地强化愿力,以至诚心、念佛求佛接引。

所谓切愿,不少人有误解,以为想到极乐世界去“但受诸乐”就是切愿。须知有这种愿望很重要,但只是基础,远远不够标准。愿的标准至少要如澫益大师开示:1、唯此一愿,更无二愿;如果有意无意地放任和保护自己的贪嗔痴三毒烦恼,就是不想坚决脱离三恶道,仍有二愿!早有前车之鉴。2、厌离自心秽:放下心中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通过日常生活,努力培养自己身口意三业,不贪不嗔不痴不慢的新习惯,“大变活人”;3、欣求自心净:净化心灵,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坚定不移地求生净土;4、愿与四弘誓愿相应:要培养自利利人的普度众生之心与誓成佛道之志。我们不为名、不为利、真心诚意、平等慈悲地为他人助念,此种心行即与四弘誓愿相应。反之,蕅益大師说:“稍涉世间名利心,佛法止成世法,深可悲也。”“世法”就是六道轮回法,也就脱离不了轮回!而大师所说的只是“稍涉”名利心而已,并非严重的贪名贪利!名利心重,则更要永远轮回不休了。名利心之害,实在可怕!

恳切的愿,必须以正信为基础。而信,按蕅益大師开示,有六个方面: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黄念老说六信具足,就有殊胜功德。六信中的信自与理,如接受不了,能具足四信,即可往生。如果只信他,毫不怀疑,毫不动摇,一心念佛求生,也能往生,只是品位不高。而信自与理,我们可以根据祖师大德的共同教诫:仰信。信佛祖诚言,决定不假,只是我们凡夫境界未到,难以理解。故而坚信不疑!

黄念老告诫我们大家想往生的话,先在信愿上下功夫,要常检查信愿是不是够?行人如果信愿不足,就不能感得二十五位菩萨护持。话说回来,信愿不足,即使没有怨家债主障碍,也不能往生极乐。因为信愿不足,就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而生西。所以要真诚恳切地耐心劝导行人、发猛愿念佛求往生。只要行人信真、愿猛,则必定往生。所以印祖将开导安慰、令生正信列为三大要之首。                                                                     

如果阿弥陀佛不为我们解决怨家债主问题,我们无论如何修行,都不敢确定自己能够往生;因为我们无法知道自己的怨家债主到底有没有解决好——信心难以踏实。更何况我们自己根本不可能依靠自力来解决怨家债主问题。阿弥陀佛为我们解决了怨家债主问题,让我们对二力法门和阿弥陀佛的无限慈悲,理解得更深切、更丰富。我们完全有理由充满信心,只要我们自己坚定信愿不动摇,念佛就一定能够往生!只有往生不退成佛,才能真正报佛恩!

九、关于忏悔与回向

印祖开示我们在平常修行之中,要重视真实忏悔与真诚回向。但是在《临终三大要》与印祖亲自校订的《饬终津梁》中,没有要求助念人员集体为病人或亡者忏悔,而且没有要求助念交接班时回向。相反,印祖强调指出“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既然一心念佛“最得益,”我们当然应该采取“最得益”的做法。而且印祖在《临终三大要》中三次强调“佛号不断。”所以我们不应该以“忏悔与交接班回向”来占用“最得益”的念佛时间。更何况临终之时,如果能真信切愿念佛,则灭罪能力不可思议。忏悔如果不是出于至诚心,只是跟念一遍忏悔文,其作用能有多大?因为忏悔的本意是“后不再造,”而不是诵一遍忏悔文。而且真信切愿念佛,随时都能蒙佛接引!至于回向,印祖与李炳南老居士都明确指示:助念结束时再回向。

也许有人会说《三时系念》中有忏悔发愿,当知《三时系念》是超度、不是助念。印祖明确开示《三时系念》不能用于助念!

十、若遇病人昏迷,可用大悲水治之。

印祖关于大悲水,大悲米,大悲香灰治病的开示较多:

如.1、《复张觉明女居士书八》:光从前不持大悲咒,民二十一年在报国关房,西华桥巷吴恒荪之母,病势危急,恒荪在北京,急打电令归。其妻令人到报国求光咒杯大悲水,光即念三遍,令持去,服之即回机,无危险相。……其小儿九岁,生未两月,遍身生小疮,春则更厉害,经年不断,医亦无效,因求大悲水,服之即愈。因是每有人求,日日总念几遍。后求者多,即用大器盛。前年避难到灵岩,当家言大悲水还要持。

光谓现无瓶可买,且无买瓶费,当以米代之。香灰,则前在报国亦备,以远道水不能寄,灰则一切无碍。若当地则不用灰。无锡秦效鲁三种病,医不好,以大悲水吃擦得好,遂归依。

2、《复张觉明女居士书九》:凡临终人,神识昏乱。若服大悲水,或香灰水,大悲米水,均可神识清明。若又有人助念,决定念佛而逝。一二年来,已有三人如是者。

3、《复开生宁生昆季书一》:今附大悲香灰少许,冲水澄清服之。纵死服之,亦能神识清明,正念往生。若不至死,则可速愈。

4.《复开生宁生昆季书二》:神识不清,吃大悲水后,神识便清。可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亦不可思议(即汝等诚心)。吴泽南之母临终,舌硬不动。泽南以大悲水点于舌上,顷刻舌软而能念佛。一向声极小,此时连念三大声佛而去。

5.《复陆培谷居士书》:今为汝寄大悲香灰一包,以书夹之。此灰用大悲咒加持四千多遍,果能志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定可不日痊愈。此一包灰,可冲五六十回。如嫌烦,可取六分之一,放大碗中,用开水冲之,搅搅,候灰质沉下,将清水倒在壶中,或瓶罐中,日三四服。必须吃素,日常念观音圣号。若大见效,下次止冲。以留水不如留灰。病好后,所余之灰,挂于高洁之处,或供佛龛下旁边,不可亵渎。若有危险病症,冲而服之,必可起死回生。即世寿已尽,服之亦有利益。冲过之灰质,当加水泼于房上,或倒于井中,不可倒于污秽之处。此比大悲水功效大。以大悲水或加持数十遍或数百遍,即被人要去,无有经三四月之久者。此灰为备远路不能寄水者之预备。(乙亥——1935年九月初十日)

6.《复江易园居士书四》:今为慎修,与令爱有贞,各寄大悲香灰一包。此灰加持三月多久。每日少则诵五十遍,多则七十五遍。系大饼干桶贮之,一桶约十余斤,约计诵持大悲咒有六七千遍。此一包灰,可作二三百次冲服。初冲时,当取二十分之一,放于大碗中,用开水冲之,搅搅,候灰质沉下,将水灌于壶中,瓶中,日三服之。宜吃素,常念南无观世音圣号,必有神效。病大好后,当少冲,不必照前取二十分之一也。若不信,不志诚,则无效。

7.《复净善居士书三》:今为寄大悲香灰二包,……其灰包,当供于佛龛下一边。或挂于高洁之处,不可亵渎。此系加持万多遍大悲咒之香灰。凡危险病,即不好,亦当见轻而死。冲过之灰质,加水浇树,或泼屋上。
    8.《复倪文卿居士书》:三日前接光信,人已神识不清,话每错乱。光信内加点大悲香灰,随即冲服,神识即清。即为助念,伊尚掐珠,念至断气后许久,手尚作掐珠动。……

9.《复严伯放居士书一》;今寄大悲香灰一包,此一包,可作二十次冲服。每冲一次,作十几次服。志诚恳切,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勿吃酒肉。冲时取二十分之一,放大碗中,用开水冲之,搅搅,候灰质沉下,(灰质加水浇树)将清水倒一器中,作十余次服。日可三次,吃完再冲。若好,则将所剩之灰,放高洁处,不可亵渎。凡有危险病,送令冲服,或可即回机渐愈。汝欲利人,当认真当一件要事做。

10、《复吴沧洲居士书三》(民国二十年):时疫流行,妻子罹病,当令彼等,各各志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汝若会念大悲咒,当加持大悲水令服,自可痊愈,正不必汲汲于医疗也。

11.《复卓智立居士书四》:以贵地人以橘为出产,倘能以至诚心持大悲咒,咒净水一百八遍。然后持此水向橘树洒之。随行随念咒随洒。其虫纵有,决不至太甚。倘极其恭敬至诚,当可不生。如不会大悲咒,念准提咒,或往生咒,或心经,皆可。即全不会,但至诚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一万声。(预先供净水一碗,念毕向树洒之。)去时随行随念,至树处随行随念随洒。倘肯日日常念,或在树林周围念,其树必定茂盛繁实。

一位80多岁的老教授临终昏迷,我们安养院按照印祖开示,组织众居士,虔诵大悲咒,加持大悲水,注入老教授口中,老教授终于清醒,其子称赞大悲水真灵。以后,又在其他居士或病重、或临终时用过,都有效果。所以大悲水用于助念中,对治昏迷确实是有效方法。

谨以以上十点,向各位大德、居士请教!

江苏镇江丹徒大圣寺安养院    末学:学净顶礼!

2009、6、6


 

大圣寺佛教赡养院助念往生部分实例

.周明居士中阴身往生经过

    周明、男、71岁、工程师,住南京瑞金路4号58—201室。61岁时遇车祸,引起脑萎缩、脑梗塞、并伴有肝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63岁归依佛门,05年70岁时到本赡养院修净土。06年10月20日因肝腹水严重,回宁就医。12月2日晚,病情危重,3日中午专车送回赡养院,下午2时40分抵达时已断气。当时脸色难看,咀张得很大,全身变冷。

助念小组及时轮流助念到4日中午11时50分,已经超过20小时。而周明全身冰冷、僵硬,脸色无好转。

助念小组没有放弃,研究认为:周明神识可能未进助念堂,还可能有事放不下。便请其两个儿子轮番呼喊父亲来与莲友念佛求往生,并针对其平时牵挂,一再恳切保证好好孝敬母亲、照顾叔叔,劝他放心念佛求往生,并跪求弥陀接引父亲生西。同时,大家真诚助念,到下午2时50分,出现奇迹,周明脸色转为正常,有红光,咀已基本合拢,身体变软,眉间有热度,发亮。

         大家信心倍增,决定再加一把劲,确保往生。四班80多位莲友,一起站立,很多老年居士,乃至病残居士,不顾地面既硬又冷,纷纷下跪,家属都跪在三圣像前,齐心合力,大声念佛。一心求佛接引,弥陀圣号,响震内外。大家情之真、意之切、心之专、愿之诚,难以言表。约经10分钟,种种瑞象,一一显现,生西无疑:全身冰冷而头顶温热、全身柔软、脸色红润、弥陀圣像放白、黄、金、紫多种颜色的光、见莲花放光照遗体、有阵阵香味等。

事后总结,认为中阴身阶段助念,要注意常常提醒亡灵归位念佛求生;开示要有针对性,应病予药;不见效果,应找原因,采取对策,不可放弃;助念要真诚恳切,既感佛又感亡灵,亡灵真信切愿,则念佛必定往生。

  学净根据周明夫人韩荣昆居士口述与王玉琴及觉缘、法田三居士文字记录整理

06年12月24日

 

.周志鹏居士预知时至往生极乐

    周志鹏、男、85岁、家住南京鼓楼区随园3号。曾多次提出到赡养院了生死,家人不同意。02年便自己坐出租车,几经周折,找到赡养院,家人劝而不回。

约住三个月,便对现住持上昌下法法师说:“我再有三个月就要走了。”问他:“你自己要来的,怎么又要走呢?”他笑笑说:“我要到西方去了。”当时大家没有当真。往生之前,他又说:“还有三天我要走了。”大家见他身体很好,不信他会走。哪知第三天,即02年7月2日,半夜,他叫邻室周居士代请上昌下法法师带人来助念,他还自己上厕所、洗手,昌法法师见状,立即要小师父过去搀扶他上床。他对大家说,希望大家认真念佛求生西方。昌法法师带领大家助念一会功夫,老人就含笑往生了。继续助念到24小时,净身换衣,全身皆凉而头顶热乎乎,脸色红润,周身柔软。

    火化后,捡出的坚固子中,有一粒,直径近一公分,透明,肉眼可见一天变色四次,而南京大学的教授以仪器观察,发现实际一天变色七次。

后学:觉缘、法田06年12月敬记

 

    .汪张氏往生纪实 

    汪张氏,女、89岁,原住南京热河南路7号楼1—302室。78岁时归依佛门,80岁住南京祖堂山宏觉寺护法。84岁到本赡养院修净土。她真信切愿,精进念佛不讲闲话。有人跟她讲话时,她总是劝人:“听师父话,一心念佛。”05年11月下旬,对同住赡养院的女儿汪秀珍说要回南京、照相、办身份证,在南京住一宿,有小病,不肯就医,回赡养院求往生。本院医生发现她血压猛降,住持上昌下法法师11月28日中午12时30分,及时组织助念,她于29日凌晨3时往生。不少居士闻到浓烈的檀香味。24小时后,全身冷而头顶很热,脸带微笑、面色红润,全身柔软、四肢灵活。火化后,捡得6颗坚固子,还有一些舍利花。

后学:觉缘、法田06年12月敬记

 

专修净业 http://www.ygzxjy.com/
净土修行 http://www.ygjtxx.com/
印祖专辑 http://www.lzgh.org/ygds/
印光大师 http://www.jingtu.org/ygds
印祖文钞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 
印祖全集 http://a.bonze.cn/wlsjwz/yzwc/index.htm
印祖文集 http://www.dizang.org/wj/yg/index.htm
著作下载 http://www.dizang.org/down/xz/p01.htm
净空法师 http://www.amtb.tw
净空法音 http://ft.amtb.tw
净土教育 http://www.amtb.cn
佛陀教育 http://www.buddedu.com
净宗学院 http://www.pllc.cn
净心学院 http://www.amtb-aus.org 
网路学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讲经网络 http://www.amtb.org.tw
因果教育 http://www.amtfweb.org
轻松学佛法 http://www.qsxff.org/

 

东林寺 http://www.donglin.org
弘化社 http://www.honghuashe.com
弘愿寺 http://www.hongyuansi.org
指归净土 http://www.nmwlgrl.cn
净土经典 http://a.bonze.cn
净土专页 http://www.jingtu.org
净土导航 http://www.jt8421.com
净土资料 http://www.pureland.info
净土文本 http://www.txt7.com.cn/jingtu/
净土典籍 http://www.zhibeifw.com/jingtu.htm
净土文集 http://www.dizang.org/bk/jt/index.htm
净修丛林 http://www.jxcl.org/
信愿念佛 http://www.xynf.com
觉海慈航 http://www.amtfamtf.net/
净土宗 http://jt.zgfj.cn/
蜀中净土 http://www.szjt.org/
回家 http://www.huijia.com
呼唤 http://www.huhuan.net

生死书 http://www.fosss.org  
临终关怀 http://www.lzgh.org 
生死文集 http://www.lzgh.org/sssd.html
寿康之道 http://www.shoukang.org/bianji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