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主轴油 切削液:日语语音教程详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47:45

元音

1.元音的定义和日语元音的特点

元音的一般定义是:声带振动,气流在口腔的通路上不受阻碍而发出的音。
虽然在发元音时气流在口腔的通路上不受阻碍,但口型(包括下颌的开度、唇形的园展)及舌位(包括舌的高低、前后位置)的细微变化都会使元音的音色发生微妙的改变。
与汉语拥有众多复合元音不同,日语的5个元音都是单元音。
单元音的特点是,发音时要求发音器官的位置(包括口型和舌位)要稳定,不能中途改变声道的形状。
在日语中,即使是两个元音相连时也是界限分明的。例如,汉语爷爷中的,由于口型和舌位由[i][e]滑动,使整个音节的音色发生渐变,因而[i][e]之间的分界是模糊的;而日语いえ中则相反,由[i][e]不是滑动的而是瞬变的。
此外,日语元音的稳定性还表现在:不论语音环境如何变化(即不管前面及后面出现什么音),元音自身的音色都没有显著的变化。例如,汉语“a”的音色在“an”“yan”“yang”的语音环境中音色是不同的,分别为前低元音、前半低元音和后低元音。日语的元音则在任何语音环境中都保持音色相对稳定,没有汉语这样显著的音色变化。
比较日语和汉语元音舌位图可以看到,日语的原因下颌的开度都不大,舌位的变化幅度也小于汉语。因此在说日语时口的开合及舌的运动幅度都较小。这一特点与日语所要求的较高发音频率(音节数/时间)是互为因果的。
日语中除了促音拨音外,其他所有音节中的主音(也是尾音)都是元音。一个元音发得不正确,将会使所有与该元音组合的音节不正确。因此,元音对日语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要下工夫学好它。

日语元音的调音部位和方法

あ (a
日语的あ无论口的横向还是纵向开度都比汉语的“a”要小,因此发音时无需把嘴张得太大。
由于下颌的开度较小,舌位(即隆起的舌背与上颚之间形成的最狭点)的高度比汉语“a”略高并略为靠后,因此听觉印象上色彩稍暗,不如汉语“a”那样明亮。唇、舌部的肌肉紧张程度也比汉语略低。
发音指导
这是相对最容易发的一个音,但发音时唇、舌的肌肉要放松,不要把嘴张得太大。在语流中,要尽量保持音色的相对稳定。

い(i
口和下颌的纵向开度与汉语“i”大致相仿,但口的横向开度较小。
舌位比汉语的“i”略低。发汉语的“i”时由于舌位较高,有时会感觉到舌面与硬腭之间有轻微的摩擦。日语的い则由于舌面与硬腭之间的缝隙较大,气流是通畅的。如果发音正确,不应该感觉到摩擦。此外唇和舌面肌肉也较为松弛。
发音指导
发音器官要保持自然放松状态,不要像发汉语“i”那样用力,也不要把嘴角往两边拉。
语流中、い在元音[a][o]之后出现时,舌位的高度会稍稍下降一点,是い的音色不像单独发音时那样清晰。这就是所谓复元音化的现象。但是い的部分在发音意识上仍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与前面的元音之间保持着较为清楚的分界,由[a][i]的滑动过程极短,音色几乎是瞬变的。要注意与汉语的复合元音“ai”区分。

う(u
与汉语的圆唇元音“u”相比,日语的う唇形扁平而不向前突出,是一个展唇元音
传统的语音教科书总是强调う的展唇特点而对其它要素讲的不多。但实践证明,单纯改变唇形的园展并不能使“u”的音色有多大改变。就日语う的发音而言,唇形的影响甚至小到可以不计,而唇形以外的因素才是更重要的。
从下颌的开度看,汉语的“u”打开较大,上下门齿之间拉开大约5mm的距离;而日语的う则下颌开度极小,上下门齿是重合的,上下臼齿之间的距离很小。
对日语う的音色而言,舌位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与汉语“u”相比,う的唇和舌部肌肉较为松弛。
发音指导
要保持发音器官的自然放松状态,唇和舌的肌肉不要过于用力。不必过多计较唇形的圆展,只要不是有意识地用力把嘴唇往前突出就可以了。要把注意力放在舌位上:反复发汉语的“ü->u”,可以感觉到舌位的移动,找到中间偏后一点的位置,同时缩小下颌的开度使上下门齿重合,大体上就是日语う的音色了。

え(e
唇形自然展开。嘴角既不过于向两边拉开,也不向内有意收拢。唇的纵向开度比あ略小一点。
下颌的开度在い与あ之间、稍靠近い的位置。
舌位上,え在前后维度上与い相差不大(稍稍靠后一点点),而与あ相比则相差很多(あ的舌位相当靠后)。在高低的维度上,え位于い与あ之间靠近い的位置。
从舌部肌肉的紧张度来看,え比汉语“ie”的后部略高。
发音指导
在发元音え时,先找准い的舌位,保持舌面中部的前后位置基本不动,试着稍稍下降舌尖及前舌面的高度,在适当的位置就可以获得え的音色。注意不要把前舌面的高度下降的过多。

お(o
这是日语中唯一的圆唇元音:发音时嘴角向内收缩成一个扁扁的椭圆形。唇的横向开度是日语中最小的,纵向开度略大于う,但是比汉语的“u”要小一些。
虽然唇的纵向开度不大,但下颌的开度却不小:上下门齿的间距比发汉语的“u”时还要大一些,与え差不多。
从高低维度上看,日语お的舌位比あ略高一点,与汉语“o”的高度差不多。但从前后的维度上看,お的位置相当靠后,甚至接近了小舌,是日语中舌位最靠后的一个元音。而汉语“o”的舌位在前后的维度上相对靠前,与“a”的位置差不多。
从舌部肌肉的紧张度来看,お比汉语的“o”略高。
发音指导
发お音时,先找准汉语元音中舌位最靠后的“u”,然后把舌位想后下方再降一点,同时下颌的开度再稍微打开一点,就能得到お的音色了。

半元音
摩擦音中气流较弱、摩擦较小、介于元音与辅音之间的音,叫做半元音。
日语的半元音有两个:[y][w]。和汉语的半元音比较,日语的半元音由于摩擦十分微弱,性质更接近元音。
在音节中,日语的半元音所占的时长很短,从半元音到元音的过度是在瞬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在发音时半元音轻轻地短短地一带而过即可,否则就会被感知为两个音节。
在发[w]音时,不要圆唇。[color]圆唇的动作使唇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加重了半元音的发音,而且这个多余的动作会耗去很多的时长。这与日语半元音在音节中短而轻的特点是相违背的。
在汉语中,双唇半元音[w]有一个自由变体[v],两者可以自由的相互替代,但是日语的[w]没有这种变体。英语等外来语中的辅音[v]在日本人听来与辅音音色接近,因而在音译成日语时[v]就变成了[b]

长元音
日语中元音的长短是由区别意义的。例如
かど(拐角)——カード(卡片)    はんこ(图章)——はんこう(反抗)
等等。
长元音的时长与两个音拍大体相等。长元音的后部,即它的第二个音拍,一般称作长音”.
对于中国人而言,学习日语的长音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时长——常见错误之一是音拍的时长发得不够。这样,破坏了日语固有的节奏感,也容易引起误解。常见错误之二是喜欢把长音后面的短音节也长音化,如把ふうふカード读成ふうふうカードー。这同样会给听解造成困难。
音色——常见的错误是え段、お段的长音不是读作长音,而是按照假名的发音来读,如えいがそうじ中,将单独发音。 

辅音
1.日语辅音概述
1.1辅音的定义和分类
辅音较为通俗的定义是:发音时气流通路有阻碍的音。阻碍还可以细分为阻碍阻塞
辅音可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进行分类。根据日语语音学习的需要,从调音部位和调音方法两方面来对日语的辅音进行观察。
按调音部位分类,日语的辅音可以分为双唇音、齿龈音、硬腭音、软腭音及喉头音。
按调音方法分类,日语的辅音可以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闪音等几大类。
在调音方法中,从除阻之前是否有声带振动的角度来看,又可分为浊音清音
这样,在日语中,鼻音、闪音为浊音,擦音为清音;塞音和塞擦音中存在着清音与浊音的对立。

1.2清音的腭化
日语的辅音在与元音[i]结合为音节时,发生腭化现象,即在发辅音的同时,前舌抬高到发[i]的位置。例如:发さ、せ、そ的辅音[s]时只有舌尖抬起接近上齿龈,而发す的辅音[s]时就要连舌头一起抬高;在发し的辅音时腭化的程度更高,舌面要抬高到硬腭附近,舌尖则已经远离了上齿龈。

2.日语辅音中的清浊对立及其调音方法
语音学上一般用嗓音起始时间来说明清音和浊音:除阻前声带开始振动的是浊音,除阻后声带开始振动的叫做清音。
汉语的塞音、塞擦音都是清音,记载除阻之前声带都不振动。区别的是除阻之后有或没有较强的送气,称之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许多中国人在说日语是不能正确区别日语的清音和浊音,而以汉语的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来代替。但是用送气音代替清辅音,会使说话人显得情绪亢奋,语气激动,听起来像是在吵架或者在强烈的主张什么;以不送气音代替浊辅音,则会使许多浊音在日本人听来像是清音,从而影响意义的表达,降低言语交际的频率。我国的大部分方言都是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对立,因此,能否发好浊音并解决清辅音送气过强的问题,对于日语学习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南方地区的一些有浊声母的方言(如上海方言)话者来说,发好浊音应该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即使是有浊声母的上海方言,其清辅音的送气与日语相比仍然是很强烈的,在说日语是仍需要控制气流的强度。

2.1 浊辅音
要正确地发好日语的浊辅音,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在除阻前使声带振动,二是形成阻塞的发音器官(如双唇、舌尖、舌根等)在除阻时不要过于用力。
声带振动与否,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加以确认:把手放在声带附近(男子的喉结或相当于男子喉结的位置),在发元音[a][i][u]等或鼻音[m][n]等浊音是,手能够感觉到轻微的振动;而发[s][t][k]等清音时手就感觉不到振动。用手指堵住两个耳孔,发上述两组浊音和清音,也能清楚的辨别声带是否振动。
要使声带振动发生,就需要肺部呼出的气流来激励它。这样,从声门流出并振动了声带的呼气就需要有出口。在发元音时,呼气可以无障碍的自口腔流出;发鼻音时,呼气也可以无障碍的从鼻腔流出;发浊擦音时虽然口腔中有阻碍,但并不妨碍气流流出。然而在发塞音和塞擦音时,口腔的通道在除阻之前是关闭的。那么,要在这种情况下使声带振动,怎么解决呼气的出口问题呢?有以下两个办法:

办法之一:是气流从鼻腔自然流出。这样可以在除阻之前轻松自如的使声带振动。但是,这样发音的结果,会使塞音之前出现一个相同部位的鼻音,如双唇塞音[b]->[mb];舌尖塞音[d]->[nd]:舌根塞音[g]->[ng]

办法之二:使气流暂时流进出口封闭着的口腔之内,而不是其自鼻腔流出。由于口腔内的软腭、咽部及双唇等都是由软组织构成的,即使不打开口腔也可以是口腔内的溶剂扩张,同时,喉头位置的下降也可以容纳一小部分气流。尽管由于声门至声道阻塞点的容积有限,不可能容纳太多的气流,但这一小部分气流对于是声带振动发声已经足够了。日语中非词首的浊音、促音后面的浊音都是这样发音的。但是,由于汉语的塞音和塞擦音中没有浊音,因此这种发音方法在一开始学习是有一定的难度。
浊辅音的上述第一种方法并不是日语常规的发音方法,只是在特殊的场合才会偶尔用到。但是,这种方法可以使不习惯发浊辅音的我们很好的领会如何在除阻前使声带振动。可以通过下面的顺序来练习:
先发一段相同部位的鼻音,在鼻音持续一段时间之后除阻,发出塞擦音——要注意除阻之前不要让声带的振动中断。当习惯了除阻前声带振动后,慢慢缩短鼻音的时长,直至听不到除阻前有明显的鼻音为止。例如:m-ba->mba->ba
对于浊音的发音而言,除阻前使声带振动自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东京语音中,位于词首的浊辅音往往VOT(注)值并不一定是负数。这样,单从声带振动的起始时间上来看,日语的浊音与汉语不送气音就十分接近了。但在日本人听来,汉语的不送气音仍然与日语的浊音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为什么呢?经过研究发现,日语的浊音在除阻时发音器官的紧张度比汉语不送气音低,发音时不太用力,因而除阻时形成的爆破力也很弱。这一点在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常常是仅仅除阻时少用一点力,即使声带振动得稍晚,也能发出听感十分近似的浊音来。
(注)VOT值:语音学上一般用嗓音起始时间(Voice Onset Time)来说明清音和浊音,是判断清音与浊音的一般标准。在时间的轴线上,以除阻(即解除口腔内的阻塞或阻碍,使气流通道开放)的瞬间为零点,VOT值为负数(即声带在除阻之前开始振动)的,是浊音;VOT值为正数(即声带在除阻之后才开始振动)的,是清音。

2.2 清辅音
在日语的音系中,清辅音的气流强弱并不造成语义的对立,因而日本人对此很不敏感,语流中的清辅音有的送气强些,有的则送气很弱。但是对于中国人而言,由于送气和不送气是对立的,所以我们对送气的强弱十分敏感。如果不在听和说两方面很快适应日语的清浊体系,而是把不送气音当作浊音,就会在听与说两方面都遇到问题:一方面,会把日语中送气弱的清辅音感知为浊音(如把あなた听成浊音的あなだ);另一方面,由于汉语非词首的不送气音在语流中有时会发生浊化,因此,如果真的把あなた念成不送气的“anada”,常常又会真的成了あなだ
若要发好日语的清辅音,首先要搞清楚它与汉语的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在发音方法上的区别。
汉语的送气音(以音节[ta]为例)在除阻之后元音并不立即发出,而是有一个送气段。就是说,声带的振动是在送气段之后才开始的。送气段的长度较长,一般在100ms左右。由于送气造成的摩擦,送气段有着清晰的音色(在这个意义上,汉语的送气音实际上是复辅音)。
汉语的不送气音,除阻之后没有送气段,在除阻点与后续元音之间有一个极短的(10ms左右)的间隙(物理学意义上的无声段)。从生理上看,在除阻之前,无论送气音或不送气音,其阻塞部位的发音器官的紧张度都是比较高的;听觉上也可以听得出:除阻造成的爆破音都比较强。
日语的清辅音在位于词首是,除阻后有一个送气段,其长度较短,一般在40ms左右,只相当于汉语送气音的不到50%;其呼气流量大约相当于汉语送气音的三分之一左右,因而摩擦也相对弱得多。送气段的音色与汉语的送气音稍有不同——摩擦的强度都较弱。位于词中、词尾的清辅音一般没有送气段,辅音与元音之间的间隙在10ms左右。
从发音生理上来看,除阻后肺部继续输送较强的气流,气流通过舌根和软腭之间的窄缝时产生摩擦,从而形成了送气音的送气段。送气音的送气强度在听觉上主要取决对于送气段的长度、送气段摩擦音的音色及摩擦的强弱。因此,缩短送气段的长度、注意摩擦的部位和减轻摩擦强度就是发好日语清辅音的关键。

日语的清辅音可以分两步来练习。

第一步:改变摩擦的部位,减轻摩擦的强度
汉语送气音的送气段音色为舌根-软腭擦音[x]。由于舌根与软腭之间的缝隙较窄,因此摩擦较强。日语带送气的清辅音中摩擦段的音色是喉头擦音[h],喉头打开的宽度仅比元音[a]窄一点点,因而气流的通道比较通畅,摩擦自然较弱。
练习方法:先发元音[a],在尽量保持发音部位不变的情况下送气,发出摩擦很弱的[ha]
记住[ha]的发音要领,发不同部位的清辅音[p][t][k]。其中,由于[k]是软腭-舌根成阻,发音部位与[x]相同,因此发送气较弱的音有一定难度,要反复体会、反复练习,并且与下面的第二步结合起来练习,才能发好。

第二步:缩短送气段的时长
要缩短送气段的时长,首先要控制来自肺部的气流供给。例如,交替发汉语的,就可以感受到送气与不送气的气流供给方式是截然不同的。练习时,对汉语不送气音的发音方法加以改进,就能发出日语非词首位置的清辅音。例如发ぱ[pa]时,除阻后不再向声道内输送强气流(即采用不送气音的送气方式),但在持阻阶段双唇要用力闭紧,往声道内多蓄一些气,使声道内的气压比发汉语不送气音时高一些。这样,由于除阻时的爆破较强,就不会被听成浊音了。

闪音
舌尖快速地闪击上齿龈而发出的辅音称作闪音,日语中[r]就是闪音。
发音指导
对中国人而言,闪音是较难发准的一个辅音。
粗听起来,日语的闪音”[r]有点像汉语的侧音”[l],因此人们往往用[l]来代替日语的[r]。但是,无论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还是耳朵的听感,两者都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从发音部位来看,[r]是在齿龈的后部,比[l]靠后一些,并且舌尖翘起,舌尖与齿龈的接触面积较小。
在发音方法上,汉语的侧音[l]在除阻之前已先有气流从后舌的两侧流出(侧音因此得名),而[r]则是瞬时成阻,瞬时除阻,并且在除阻之前口腔通道是完全关闭的。典型的[r]出现在非词首的位置,是舌尖快速地闪击上齿龈而发出的音。
就时长来看,汉语的[l]由于在除阻前从后舌的两侧有气流流出。因而时长较长;日语的[r]则因为是舌尖对齿龈的瞬间弹击,因而时长极短,一般只有10ms(百分之一秒)左右,仅相当于汉语侧音[l]的四分之一甚至更短。

连浊
两个构词成分(词素或词)结合成一个词(或复合词)时,第二个词或词素首音节的清音有时变为浊音。这种现象叫做连浊。例如:
手(て)+纸(かみ)->手紙(てがみ)
本(ほん)+箱(はこ)->本箱(ほんばこ)
時(とき)+時(とき)->時々(ときどき)
青(あお)+空(そら)->青空(あおぞら)
心(こころ)+細い(ほそい)->心細い(こころぼそい)
離れ(はなれ)+離れ(はなれ)->離れ離れ(はなればなれ)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清音浊音不是语音学概念的清(无声)浊(有声),而是日本一般国语学上以加不加浊音点来区别的(作为音节的)浊音清音

此外,は行清音变为ぱ行半浊音的现象也不包括在连浊的概念之内。
连浊的现象在日语中是古已有之的。古代人把从中国传入日本时汉语原词中固有的浊音形态称为本浊,而在两个词发生连接时新产生的由清音到浊音的变化成为连浊新浊。在当时的经书中曾对本浊连浊用不同的记号加以区别。在和汉混合词和语词中也很早就产生了连浊的现象。

不连浊的规则
连浊是语词复合时自然产生的语音变化,在现代日语中十分普遍。特别是在拨音和长音之后,极易发生连浊。但是,有时虽然处于同样的语音环境,却有的发生连浊,有的不发生连浊。
下面是NHK《日本语发音アクセント辞典》中总结的一系列不连浊的规则,也就是说,规则之外的语词复合,一般要发生连浊。
1)不常用的词不连浊。
例如:こうする(航する,抗する)  ちょうする(徴する、弔する)
2)动词与动词复合时不连浊。
例如:おいかける(追いかける)    ききこむ(聞き込む)
但是,前部的复合成分如果做为连用形名次使用时,要连浊。
例如:いきどまる(行き止まる)
3)从语法上看属于两个词的,不易连浊。例如:
A、前部做为后部的宾格时,不连浊。
ほしとり(星取り) やねふき(屋根葺き)
但是前部为连用修饰成分是要连浊。
たてがき(縦がき) かわらぶき(瓦葺き)
B、前部与后部为对等关系时,不连浊。
うえした(上下)  さんかい(山海)
4)拟声词、拟态词不连浊。
かんかん  さんさん  くんくん
5)还有因为前后的语音环境而不连浊的。例如:
A、前面的音节为促音的,不连浊。
とって(取っ手)  とっつき(取っ付き)
B、后部第二音节为浊音的,不连浊。
あわせかがみ(合わせ鏡) あいかぎ(合い鍵)

即便如此,在实践中也并不完全按照规则严格执行,规则本身也缺乏严密性。不同的方言,对于连浊与否也常常有着不同的选择,甚至同一方言之内同一个词,也会同时存在连浊和不连浊的两种语音形式。因此上面的规则只是提出了一写大致的倾向,具体应用中还要自行体会和掌握。

特殊音拍

长音节
长音是由两个音拍构成的,它的时长也与普通的两个音拍大体相当。如果将长音的长度发的过短,会使意思的辨别发生障碍。
此外,在日语标准中,长音的第二个音拍不能做声调核。声调核是指单词或词组中音高由高到低的转折点,即单词或词组中最后一个高读音拍。

促音
由辅音构成的特殊音拍。时长与普通音拍基本相通。根据发音方法的不同,促音分为两大类,即摩擦促音阻塞促音
现代日语中促音的音色与后续辅音完全同化,因此它的音色由后续音节的辅音而定。换言之,促音的实际发音就是它后面的音节中辅音的发音。
但需要说明的是,促音部分与后续音节的辅音在实际发音中是连续的。具体而言,有两种情况:
1)摩擦辅音做促音的,促音音拍与下一个音节的辅音发音不中断,等于发一个长辅音。如さ行前的促音。
发音方法是在第一个音拍的发音动作完成后立即发出下一个音节的摩擦辅音,并在该辅音的时长达到约一个音拍的长度之后发出后面的音节。
2)塞擦音做促音的,促音音拍的辅音延迟爆破,等促音音拍的长度发够了之后再除阻。如か行、た行、ぱ行前的促音。
发音时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成阻——用发音器官的一部分阻住口腔的通道,形成阻塞。
持阻——保持以上形成的阻塞并不断加强声道内气压。
除阻——解除对声道的阻塞,是气息复从口腔流出。

拨音
拨音是一个鼻腔共鸣的特殊音拍。它虽然一般总是跟在元音的后面,但在发音意识上有相当的独立性;在时长上,它具有和普通音拍大致相同的长度。以上两点与汉语中处于绝对附属地位的鼻韵尾有着本质的不同。
拨音的音值是不固定的(这一点与促音相仿),它的具体发音随着前后语音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1、词尾的拨音
当拨音出现在词尾,后面再无其他音时,它的发音根据前面的元音而稍有不同:
当前面的原因为[a]是,通常吧舌头的中后部抬高,同时软腭及小舌下降,关闭口腔通道,使气流从鼻腔流出。当前面的元音是[i][u][e][o]时,舌头的中前部抬至硬腭,关闭口腔通道,使气流从鼻腔流出。
需要注意的是,拨音前面的元音并不因后续鼻音的音色不同而改变,而是保持自身的音色。

2、词中的拨音
当拨音后面接有元音或辅音时,它总是向后面的元音或辅音的发音部位同化。
1)在拨音后面接摩擦辅音或元音时,拨音一般为舌位略高于后续音的鼻化元音。这时的拨音不是纯鼻音,而是口鼻音。就是说,口腔的通道并不完全关闭,而是留有一条窄缝。气流自鼻腔和口腔同时流出。
2)在拨音后面接双唇辅音[m][p][b]时,它被同化为双唇鼻音。具体的说,就是在发完拨音前的元音后,双唇立即关闭。
3)在拨音后面接辅音[n][t][d][s][z][r]时,它被同化为舌面鼻音。具体的说,就是在发完拨音前的元音后,前舌面立即上举,关闭口腔的通道。
4)在拨音后面接舌根辅音[k][g]时,它被同化为舌根鼻音。具体地说,就是在发完拨音前面的元音后,舌根立即上举,关闭口腔的通道。

总的来看,在发拨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拨音前面的元音,其音色不受拨音的影响。也就是说,拨音前面的音拍与该音拍单独发音时的音色基本相同。要在完整、准确地发出前一个音拍之后才能去发它后面的拨音。
由于拨音具有因随时向后面的辅音或元音同化而音值不固定的特点,切忌用某一部位的鼻音去硬套所有的拨音。
要注意拨音的时长,避免把它发得过短。此外,发拨音时舌头的动作是很积极、主动的,听觉印象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