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钰50 50下载:北京拾荒者——中国垃圾分类第一线的农民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9:24:38

北京拾荒者——中国垃圾分类第一线的农民工   

2011-10-09 20:23:3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2004年的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闯进了我的镜头。当时我并没有想到后来会和他们慢慢熟悉,并走进他们的生活。 镜头内外,他们都是衣着破旧,肤色黝黑,行色匆匆。在城市人眼中,他们是都市华衣上的污垢;在拾荒者自己眼中,他们也只是这个城市的过客。就是这样一群人,用一双虬枝般布满老茧的手,做着国内可回收生活垃圾的分拣工作。日复一日,简单地重复,他们留在首都,目的很简单——挣钱,回家。 

  亲戚或同村的老乡,在北京形成了拾荒的群体。2005年1月摄 北京太阳宫       这是一片正在被拆迁的房屋,依然矗立的几间房屋周围已是一片废墟,这残存的几间屋子是6户拾荒者的家,他们已经在这里住了2年。2007年,拾荒者的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在建的楼房。2006年1月摄 北京太阳宫  

  

 这是我的镜头记录下的第一张拾荒者照片。2名中年妇女正在进行垃圾分类,而旁边的3个男子则在讨论着当天的“收成”。2004年 北京太阳宫

 

  

 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蹲在自家门口吃午饭。忙碌的生活,简陋的炊具,让他们不得不习惯蹲着吃饭。2005年10月摄 北京太阳宫  

 

   一对夫妇装载好3天的收成准备去回收站卖。2005年11月  北京太阳宫

 

  

 一位拾荒者正在给放学归来的儿子辅导功课,儿子态度认真,母亲一手拿着毛衣针,一手对儿子进行辅导。儿子当时7岁半,2005年从河南驻马店来京,当时是北京太阳宫的一所民办小学一年级的学生。2006年2月16日寒假期间,横穿京承高速公路时,因车祸去世。2005年10月摄 北京太阳宫

 

 

   一位骑着三轮车,载着一车货物的中年拾荒男子骑车从车流中的穿过。2006年1月,摄于北京西站。  

 

  张学义拾荒时捡到了一个小哨子,准备送给了邻居家的孩子蛋蛋。张学义一吹,哨子响声清脆,蛋蛋忍不住伸手去“抢”。拾荒者的孩子,几乎从不买玩具,这些从垃圾里捡来的小玩具,经常让孩子们爱不释手。2006年1月摄 北京太阳宫      大年初一。张老婆子一早便包好了饺子。周围的炊具部分是她在拾货过程中捡来的,虽不丰富,却也足以应付平时的生活。2006年1月29日摄 北京太阳宫      在张老婆子破旧的桌子上,拍下了这个洋娃娃。它是张老婆子在一次拾货过程中的偶尔所得。每次捡到类似的玩具,她都会宝贝一样珍藏着,准备回家时送给老家的孙女。2006年1月摄 北京太阳宫  

 

   张老婆子正在洗脸,一双满是老茧的、关节已经变形的手,写满沧桑。张老婆子白天都在头上围条围巾,晚上睡觉的时候才会将换上帽子,早上洗脸时,她还没来得及换下帽子。她说晚上太冷了,头上不戴东西,她很怕会生病。2005年11月摄 北京太阳宫

 

 2岁蛋蛋的家。这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子,住着蛋蛋和父母3口人。屋子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他背后的那张床是父母用木板搭建的,蛋蛋和父母3人都睡在上面。2005年11月摄 北京太阳宫 

 

 雪天一位拾荒者在回家的路途中,站在天桥上向远处望。2006年摄 北京北四环六公主坟天桥   

文字补充:

随镜头走进北京拾荒者的生活。他们每天忙碌地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高档住宅区、破旧老小区、各个垃圾点,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一辆三轮车、一所能容身的破房子,几乎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除了上了年纪的老拾荒者,首都拾荒者队伍也正在年轻化,中青年占到拾荒者总人数的76%。近期,一些只有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也加入到拾荒队伍。谈起拾荒原因,老一辈拾荒者想法简单而纯粹,挣钱,回家,给儿子娶媳妇,给自己养老,浓重的落叶归根观念,对于繁华的城市却是少有的留恋。而年轻的拾荒者则逐渐爱上了这个城市的繁华,但融入这个城市,他们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据北京社科院的研究员2006年的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北京有30万拾荒者,他们一年能从北京捡走30亿元。研究员们几个月来走访了上百个拾荒者,发现其中河南人占58.7%。这是因为河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工业相对滞后,人口又是全国第一大省。地少人多,大部分地区人均土地只有一亩二分左右,因此大量人员出来拾荒。建国以来,废旧物资回收原来是由供销系统的回收处负责管理,也承担着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及相应管理的职能,但由于体制改革的原因,这个部门已经不实施这个功能了。如今,拾荒大军发展势头迅猛,常规的管理方式已经明显落后。现在对于回收行业的监管归北京市商委,但是如此复杂的行业又不是一个部门能管理好的。目前该行业缺少规章制度的约束,存在着行业混乱无序的现象。

      我用镜头记录下他们有限的生活片断,他们的生活却在镜头外无限延伸。

                                                                                             

这是我的旧作,今天拿来晒一晒。这组照片是用尼康F3拍摄的黑白胶片,那时候心理面“特别看不起”数码相机,总觉得数码相机是“玩具”。现如今,我的尼康F3已经压箱底了,数码相机已经成了我的“第三只眼睛”。 人啊,总是“看不起”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