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已来电 有几部:善恶 与我们的感受有关--威廉?詹姆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9:10:24
善恶 与我们的感受有关--威廉•詹姆斯(2009-07-09 15:56:26) 标签:善惡 文化  分类:哲学.人生

    探讨西方哲学,如果把焦点转向美国,我想特别值得介绍的是威廉·詹姆斯。他是少数几位需要连名带姓翻译为中文的西方学者,这是因为他的弟弟亨利·詹姆斯是一位作家,知名度不在他之下。

    也许威廉·詹姆斯(以下简称詹姆斯)更为人知的是一位心理学家,因为他所写的《心理学原理》至今仍是大学相关科系的参考书。不过,他的真正心愿是成为一名哲学家,希望能解决困扰他一生的重大问题:一边是科学的宇宙观,主张机械论,排除人的自由;另一边是宗教的宇宙观,相信神的存在以及人的自由——应该作何选择?

    他的策略是分析上述两种立场的证据,最后发现唯物论与有神论都无法完全否定对方,当然也不能充分证明自身的立场。既然如此,何不让人的“意志”来做决定?在理性止步之处,意志必须挺身而出。

    谈到“意志”,这是康德以来的核心概念。在康德看来,人的纯粹理性只能把握现象,对于物自体则只能说是“不可知”。但是,人的实践理性(即意志)却要求人在道德层次必须对物自体(主要是指自我)有所肯定。康德的意志是指“行善的意志”,到了叔本华就成为“生存意志”,并且从形而上学的高度来论断“生存意志是万物的本体”。尼采继而认为“求权力的意志”才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动力。现在,詹姆斯把意志用到信仰上,宣称“信仰的意志”是宗教的基本原理。他的意思是说:宗教真理并无客观性,看你自己决定是否要去相信。

    真正相信,就会产生行动的力量,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人生目标。且举一些非关宗教的小事为例说明。一列火车上有50名乘客,两个抢匪就可以洗劫50个人。这是因为这50人彼此之间没有互信,很容易因人人自危而被个个击破。反之,如果车上50人彼此互信,很有默契,一起站起来对付抢匪,局面将完全改观。

    在美国哲学界,詹姆斯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这种学说主张:一个概念有何“意义”,要看它对人们产生的实际效果是什么。因此,不必空谈各种抽象的概念,而须就每一个概念能否产生实效,来决定它有无意义。譬如,我在森林中迷了路,这时心中浮现一个概念,“只要顺着河流就可以找到救援”。换言之,概念是“行动的计量或规则”;概念是真是假,就看我照着去做,是否能产生具体实效。于是,我依上述概念采取行动,最后确实找到了救援。然后我可以肯定原先的那个概念是正确的。

    詹姆斯认为自己是“彻底的经验论者”,意思就是要以“经验”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这种想法早在近代的英国经验论中就说过了,但是詹姆斯强调“彻底”二字,意图反对在当时仍有强大势力的唯心论哲学。他指出:真正存在的是“纯粹经验”,这纯粹经验有如不间断的河流,提供材料让人去从事反省思维,并且为它加上概念与范畴。因此,我们谈话时往往忽略了某些东西,像“关系”就是其一。比如,我现在听到鸟儿的啼叫声,又看到夕阳的余晖,我就说:“鸟儿在黄昏时欢唱。”

    说这句话时,我可能忽略了鸟儿与树木、与气温,与周遭环境的关系。除非我不使用概念,否则我一思考,就会出现停顿状态,因而忽略了“纯粹经验”的原始面貌。

    詹姆斯的说法并没有错,但是我们能否从这种说法推衍出任何有关人类生存的法则?首先,就道德而言,要如何分辨善恶?詹姆斯认为善恶与个人的主观心理感受有关。只要能满足个人需求的,就是善。那么,个人与个人之间出现利益冲突时,又该怎么办?他说:最高的善,是以最少的代价,去满足最多的需求。也就是说,在不妨碍其它需求的前提下,满足最大量的需求,这种想法属于伦理之上的效益主义,就是:一行为之善,在于它对大多数人可以产生较大的效益。如此一来,很难说明白人类在道德上的许多伟大作为。

    对于困扰詹姆斯一生的问题,他最后的解答也呼之欲出了——我们对宇宙可以采取两种看法,一为唯物论,二为有神论。有神论可以保证人类在历史上的理想与成就“不会化为乌有”。如果没有证据可以决定何者为是,我们为何不能依其“实效”来做选择?有神论对人类而言,可以说明历史进展的意义;对个人而言,可以安顿身心的根本要求。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同情有神论,也尊重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