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泣4救世主头:400位优秀教师的教育智慧(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3:46:02
 400位优秀教师的教育智慧(2)  

 

    302、哈佛大学第22人校长洛厄尔的名言

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对什么事物都懂一点,但对个别事物懂得很多。

(2004年二期《师道》《并非戏言》)

303、现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爱,而是对爱的感受能力。培养孩子对爱的感受力,比爱孩子更重要。

(2004年3月8日《德育报》《班主任心语》)

304、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我还认为:从事教育是要满怀激情的,没有激情,这份关爱就不会燃烧,只有燃烧起这份爱,师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教育的魅力。

(2004年3月8日《德育报》《班主任心语》)

305、溺爱的出发点是爱,落脚点却是恨。溺爱播下的是甜蜜的种子,收获的却是苦涩的果实。温和的管教,胜过怒斥。

(2004年二期《班主任》陆广地《教育絮语》)

306、教育后进生要求长效

同后进生交朋友是有难度的,有时免不了碰钉子。但一块吸铁石,倘若不首先靠近铁块,那也无法把它吸过来,何况后进生是已被氧化锈蚀了的铁块呢!一见后进生故技重犯,就声色俱厉,只给“冬天”而不给“春天”,这种教育似乎也能使后进生“好”一阵儿,不过这种成效,往往都是低效、“速效”。而决不会是长效,就像在水里用石头压皮球一样撒不得手,一撒手,石头就会掉进水里,皮球还会浮起来。

(2004年二期《班主任》陆广地《教育絮语》)

307、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朱永新《读书与教师成长》)

308、教育学生学会“爱”

有一位老师给学生留了一道特殊的作业——吃饭的时候给长辈夹夹菜,晚上帮长辈洗一次脚……事后老师总结道:它让我们懂得了人情、亲情,懂得了爱应该怎样付出。人人都说现在的孩子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怜悯和感谢之心。作为教育工作者,与其叹息,不如处处留心,有意识布置这样特殊的作业,直至成为他们的习惯。也许,只要我们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得低一点,近一点,有人情味一点,将会发现,爱,其实很容易;爱,就在身边;爱就在儿女亲情里,就在柴米油盐中。

(原载于2003年十二期《广东教育》许丽 后载于2004年二月25日《教育文摘周报》)

309、后进生转化会有反复

思想反复,时起时落,这正体现了人的思想的可塑性,事物发展直线递进的极为少见,而螺旋上升却是普遍规律。科学家搞科研需要成百上千次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教育后进生也要经得起十次百次的实验。

(2004年二期《班主任》陆广地《教育絮语》)

310、独具慧眼看后进生

思想反复,不一定属于屡教不改;屡犯错误,也不能判断为不堪造就。教育者应慧眼独具,看到后进生经帮助前进了一百,虽然经过反复又后退了八十,这二十既是可喜的量的积累,又包含着部分深刻的质的变化。

(2004年二期《班主任》陆广地《教育絮语》)

311、不点燃人们智慧的火花,思想教育就会失去生命,而成为“机械的刻板印刷”。

(2004年二期《班主任》陆广地《教育絮语》)

312、今天灌输的真理,若不能成为明天建筑精神文明大厦的砖石,便是一场空忙;明天高耸的精神文明大厦若不在今天打好基石,终将倾斜倒塌。

(2004年二期《班主任》陆广地《教育絮语》)

313、用知识的浪花去推动学生思考的风帆,用理论的乳汁去润滑青年人思考的机器。

(2004年二期《班主任》陆广地《教育絮语》)

314、无论是谈心或演讲,都要善于留下“窗口”,让人们窥视究竟,在“发现”的欢乐中接受道理。不敲击学生的心灵窗子,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引起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处于“半休眠”状态下“灌输”,效果可想而知。

(2004年二期《班主任》陆广地《教育絮语》)

315、思想教育者无论是登台演讲,还是促膝谈心,都不是一般的讲话,而应显示一种艺术。它需要传出一种意境和气韵,以打动听者的感情,陶冶听者的心灵;它需要饱含一种意蕴和哲理,以引起听者的思索,启迪听者的聪慧。

(2004年二期《班主任》陆广地《教育絮语》)

316、今日教学改革面临着的“对手”

总之,已有教学理论传统之长,深入实践主根之深,形式硬壳之坚,传习的可接受性之强,都是今日教学改革面临着强劲的真实“对手”,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就不言而喻了。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317、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的缺陷

总之,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运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求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为了改变上述状态,我认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318、课堂教学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包含着多重丰富的涵义。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使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

(摘自《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319、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

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是在过程中展现。若要使其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则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真正成为实现上述新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320、课堂教学的情境不是固定不变的(叶澜教授的十二问)

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她)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真做?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321、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意义

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322、教师的职责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不仅可以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可以成为教育观点的发现者,新的教学方法的实践者。

(2004年2月13日《教育文摘周报》《直面教师职业困惑》张民选之言)

323、教师职业最大的魅力

以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是教师职业最大的魅力所在。

(2004年2月13日《教育文摘周报》《直面教师职业困惑》张民选之言)

324、章立早对人生的看法

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中年是一篇散文,壮年是一部小说,老年是一部哲学。

(2004年3月24日《教育文摘周报》)

325、双腿瘫痪的美国青年基根?赖力说:如果有梦想……

如果你有梦想,没有理由不去大胆一试。这话不仅适用于有残疾的人……也适用于所有有梦想而只需要一点勇气的人。

(双腿瘫痪的美国青年基根?赖力在经过4天的努力后,他成为世界第一位凭借双手的力量登上富士山顶峰的人。

(2004年3月24日《教育文摘周报》)

326、深刻的教育

深刻的教育是种唤醒,一种激励,一种提升。教育本身意味着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深刻的教育源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发现和感悟,源于我们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2004年4月5日《德育报》吴久宏)

327、教学重在反思

教学重在反思,要学会静下心来不断叩问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如果只知重复,一味照搬,按以往的曲子跳舞,教学工作“年年岁岁花相似”,又哪会出现“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新气象呢?因此反思这一步很重要,思广则能活,思或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反思要有“绝知此事需躬行”的手,要有“留心处处皆学问”的眼,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心,要有“跳出庐山看庐山”的胆。如若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始终保持与最前沿最深刻的教育思想接轨。

(2004年4月7日《教育文摘周报》孙惠芳、吴香芬《留一只眼睛给自己》)

328、甜水里泡着的孩子需要救助

希望工程正在年复一年地救助那些无学可上的孩子,其实这些在甜水里泡着的孩子同样需要精神“希望工程”的救助,唯此,孩子的未来才能充满希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才能充满希望。

(2004年5月10日《德育报》周玉奇《你最敬佩谁?》)

329、经历塑造一个人的经验和感觉,教育成就一个人的精神和气质。

(2004年三期《师道》王军《热心冷眼看教育》)

330、教育需要为她的事业摇旗呐喊的勇士,更需要为她的大厦默默添砖加瓦的志士。前者的伟大在于坚定,后者的伟大在于坚韧。

(2004年三期《师道》王军《热心冷眼看教育》)

331、教师的素质也是资源

教师自身的素质其实也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可以引起学生共鸣甚至震撼的资源,是可以激发出学生潜在能量的再造资源。因而我们教育工作者是否也要好好看看自身,利用自身的现有长处为教学所用,或围绕某些课程的内容,着意去提高自己某些方面的素质,充分挖掘出我们自己的潜能,使我们具备一些具有“杀伤力”的“绝活”,让孩子们入迷,甚至痴迷,这样,我们的教师将能成为新课标中的活的、可升值的真正资源。

(2004年三期《师道》汪强《教师的“绝活”也是一种资源》)

332、教育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

我们可以为生活的不幸而悲叹,我们可以为命运的不公而消沉,但我们绝不能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失去理想,更不能在孩子的心里播种失望的种子,让他在生活的面前失去信心。

教育是一项美丽的事业,因为只有教育才能把阳光种进孩子的心田,并且让它开出鲜艳的花朵。

教育是一项浪漫的事业,因为只有教育才能让懵懂无知的孩子变成一个勇敢而执著的生活的强者。

(2004年三期《师道》王琪《另眼看教育》)

333、徐匡迪谈今天怎样做教师: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教师手中

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

(2004年三期《班主任》)

334、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

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这意味着只有基于信念的行为,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是真正的教育力量,才能推动人和鼓舞人,才能唤起别人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才能在别人的心中催生信念。因为只有基于信念,我们的言行才会有一种自然与真诚,才会有一种执著和投入,而不是做作与矫饰、应付与敷衍。

(2004年五期《人民教育》肖川《教育与信念》)

335、开掘教育细节的价值

教育过程中也有许多有待开掘的细节,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次低头,甚至是一件饰品,都有可能成为让我们为之一振的精彩细节。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它,深入地发掘它,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甚至可能形成一股强劲的教育旋风,在学生的心海卷起波澜。……

细节是开启学生心灵世界的钥匙。教育的艺术就体现在敏锐地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细节上。如果教育过程中有更多的细节被注意、被发掘,那么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亮丽、更迷人。……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敏锐地发现学生身上显露出得教育细节,耐心地叩问,静静地倾听,深入地挖掘,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微之处见精神。这样,教育就会走进学生得内心世界,就能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事实上,教育的个性就蕴藏在那些生动鲜活、精彩迷人的细节中。

(200年五期《人民教育》孙宁《开掘教育细节的价值》)

336、课堂教学

新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

(2004年六期《教师博览》孙双金《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

337、教师的“功”

教师不仅要有“少林硬功”,还要有“太极内功”,那就是“四两拨半斤”的功夫。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要不着痕迹、点石成金。

(2004年六期《教师博览》孙双金《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

338、教师的形象

教师要有演员的素质、导演的才干,还要有诗人的激情、哲学家的思想。

(2004年六期《教师博览》孙双金《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

339、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

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无疑是正确的。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学生只知学习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而应该把学生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这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

(2004年6月16日《教育文摘周报》郭永福《处理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几个关系》)

340、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俗话说“助人为快乐之本”,不是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坐跷跷板一样,不能永远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就是要高低交替。这样整个过程才会好玩,才会快乐。一个永远不吃亏、不让步的人,即便真讨到了好处,也不会快乐。因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虽然维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整个人际互动却失去了应有的乐趣,对自己和对方都是一种遗憾。

(2004年4月26日《德育报》刘畅《跷跷板互惠原则》)

341、教师的眼睛

教师的眼光决定着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眼神体现着教师的工作艺术水平。倘我们的眼睛里能多流露出点爱,学生就会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倘我们的眼神里能多点鼓励和赞赏,学生的潜能就能得到进一步发掘;倘我们的眼光能放远一点,我们就能进一步感受到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2004年8月2日《德育报》林宝铁《教师的眼睛》)

342、如何看待教育名言

教育名言作为教育智慧的结晶、时代的产物,历史的局限是不可避免的。要让名言成为真正的智慧,需要我们理性的、批判的、辩正的态度,需要当今的教育实践去丰富它、发展它。而决不可把它当作教条来对待。智慧的真谛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004年8月4日《教育文摘周报》莫津成)

343、教育教学格言

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

好的课堂应当是情智共生的课堂,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

教师灿烂的笑脸是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花朵。你笑脸面对学生,学生才会笑脸面对你。你给学生一缕阳光,学生会还你一个太阳!

新课程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

教师不仅要有“少林硬功”,还要有“太极内功”,那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功夫。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要不着痕迹、点石成金。

(2004年六期《教师博览》孙双全《教育教学格言》)

344、教师的作用

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使懦弱的体魄强壮起来,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来,他让愚昧走向智慧,让弱小走向强大……

345、一个教师为什么会深刻

如果一堂课可以用一条河流来作比喻的话,那么,它的无限风光,不在笔直的河床平静流淌,而在曲折不平处奋力向前。一堂课只有那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思想波澜,才让我们欣赏到教学的魅力。吴老师(吴正宪,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全国知名数学特级教师)就善于创造绚丽的思维波澜景观。她总是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受到挑战,形成适当的失衡,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以寻找到新的答案。如此循环反复,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一步步逼进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思维火花。一个教师之所以深刻,就在于他善于搅动学生思维的涟漪,把课堂的温度建立在思维的深度上。

(2004年17期《人民教育》刘然《唤醒教育的诗情……追踪吴正宪的课堂》)

346、一个教师之所以博大

等待在课堂上是经常需要的。这是一份源自博爱的宽容。宽容让学生感到课堂的温暖,宽容让学生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宽容让学生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宽容让学生的智慧充分涌流。一个教师之所以博大,就在于他告别了强迫学生认同的习惯,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宽容。

(2004年第17期《人民教育》刘然《唤醒教育的诗情……追踪吴正宪的课堂》)

347、一个教师之所以伟大

一个教师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的教学执着于自己的学科,又超越自己的学科,从而进入到关联着灵魂的教育境界。

(2004年17期《人民教育》刘然《唤醒教育的诗情……追踪吴正宪的课堂》)

348、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学校的产品是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这一特点决定了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珍惜自己,看重自己,尊重自己,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求自己。……人世间所有物质产品都应该优质优良,随人所愿,但是,一旦出了假冒伪劣产品,可以封存、销毁,,可以 再加工、再生产;学校出了不合格的产品,不能封存,更不能销毁,再培养、再教育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社会上所有精神产品也应该健康向上、催人奋进,但是,一旦出现低级糜烂的产品,可以“扫黄打非”,坚决取缔;学校出了不合格的产品,扫不了,打不得,更不可能取缔,不合格的产品进入社会,其危害性不言而喻。所有,教师的职业真真切切地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命运。

(2004年9月6日《德育报》陈茂林《教师劳动特点与职业道德》)

349、新课程重在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不能打碎心中的四壁,即使给你一片大海,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觉。新课程重在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你若把自己羁留在应试的圈子里,即使满山春色过眼,你依然感觉冰霜袭身

(2004年9月13日《德育报》陈虎《感悟新课程》)

350、于永正谈要自信

任何大树,都是由稚嫩的树苗长成的,任何人都是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年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稚”和“无知”。我从不因为自己这棵树上有几片黄叶子,就认为自己不好而自卑自弃;也不因为自己长得不如别的树粗壮,就觉得自己不是栋梁之材而妄自菲薄,丧失进取心。发现有了黄叶,就把它抖落掉;发现自己长得不如别的树茁壮,就努力去吸收水分和养料,而水分和养料谁的身上都有。当然,也从不为自己的枝叶有时长得茁壮、茂密一些而自高自大、盛气凌人。

(2004年10月18日《德育报》《于永正:成功源于反思》)

351、教师应该重视师德的力量

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用激情唤醒理想。师德应充满人文关怀。这种激情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的自然流露,它能震撼学生的灵魂,点燃理想的圣火。教育,需要教师用激情去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二是用欣赏培养自信。师德的最高境界就是“爱满天下”“有教无类”。教师应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在他们的心田播下“自信与自尊”“善良与宽厚”的种子。教师须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容得下千姿百态的学生。三是用行动彰显人格。一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会留下难忘的烙印。教师是一本无字的书,学生无时无刻不在读。加强师德修养,就要从小事做起。

(摘自2005年第五期《人民教育》周友富《师德的力量》)

352、储藏童年

童年像只彩色气球,但很多孩子的童年还没有撑开,还没有显示出绚烂多彩的空间,就空瘪着被略过了,结束了。

像许多人一样,我看到老年爱因斯坦伸出舌头做鬼脸的样子非常感动。作为世界顶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都保持着一份童心。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成功只是把童年时的问题和兴趣一直保持下来。这就是童心的力量。

童心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年龄界限,在一生中发挥着神奇的力量。童心可以让一个人生命力旺盛,让人生龙活虎、魅力四射;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育几乎都是从童心好奇开始;拥有童心的人,能够真切感到新鲜生命的脉动所带来的兴奋和快乐。

想想看吧,一个人过早地结束了童年时代,过早堵塞了童心,该有多么悲哀。这意味着麻木侵入了心灵,程式化的生活霸占了生命,再走得远一点,就奔着阴暗和仄闭而去,离物质和精神的监狱越来越近。

所以,我们必须把童年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财富,小心储存起来,这会让你感到一生都很“富有”,有信心;让童心随着人生一直跳动下去。

张圣华文  《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9日第5版

361、教好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只会教好学生的学校,也不一定是非常优秀的学校。朱永新

362、生命之花常开不败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滋润它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两大难题,要想让我们心中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解痛苦,积蓄人生的力量为新的目标而奋斗,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生命的存在才会有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2005年2月4日《今晚报》佚名《生命之花常开不败》)

363、优质学校的体现

学校必须要扩大学生的生存半径,要让他们今后生存能力更强、本事更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这是学校一项很重要的职责。要让学生学会面对精彩的世界不能回避、要主动去参与。要给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要用互联网提升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质量,提升教师的生存质量。让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也丰富多彩,这才是优质学校的体现。

(2005年2月9日《教育文摘周报》《北京二中:让学生用互联网搞研究》)

364、要教会孩子从容面对灾难

我们遭受的灾难并不少,但我们接受的关于灾难的教育却少之又少!所以不光要教会我们的孩子从容面对灾难,全社会都应该接受关于灾难的教育。

(2005年1月7日《人民日报》文慧《“海滩天使”的启示》)

365、美德在你心中

美德是茫茫大漠中的一棵坚韧的小草,它勇敢地栖身绝地给人以希望;美德是农场上的一只蜣螂,默默地还农场以清洁而不为人知;美德是云中的一粒水珠,在电闪雷鸣中悄悄渗入土地,滋养生命,奉献自己。

美德不一定要做到惊天动地,美德不一定要使你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美德在你心中,不在别人眼里。

(2005年2月14日《德育报》韩卿《美德如耳鸣》

366、人要负重前行

那些心怀大志的人,沉重的责任感时常压在心头,砥砺着人生的脚步,从风雨中坚定地走了过来。而那些得过且过空耗时光的人,则正像一个没有盛水的空木桶,往往一场人生的风雨就把他们吞噬了。

(2005年2月14日《德育报》钱超《负重前行的货轮》)

367、教育不能失去爱和公平

老师的善意,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老师的失范,也可以把学生推向深渊。教育失去了爱和公平,就会失去一切。

(2005年2月14日《德育报》唐虞《踩伤心灵的一脚》)

368、把细节做亮

一位管理学大师说过,现在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个讲求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往往能反映你的专业水准,突出你内在的素质。灿烂星河是因无数星星汇聚,伟业丰功也是由琐事小事积累,让我们不吝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精,把细节做亮!

(2004年11月5日《今晚报》章睿齐)

369、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伤疤

成功人士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在身心遭受重创的情况下,能够自舐伤口,自我疗伤,努力让这些苦难化成美丽的坚不可摧的伤疤。伤疤不但是尊贵的苦难标记,更是崭新的坚固堡垒,伤过以后,它也许就再不会受伤了,成了身心里最坚硬的部分,让我们可以更顽强地面对人生,迎接挑战!因此,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伤疤!

(2004年11月29日《德育报》苗壮)

370、将师德植根于教师的幸福感和充实感中

过去的师德建设常常等同于“劳模化“的事迹教育,教师们常常看到劳模们抛妻别子、丢家舍业的事迹,但这样的价值取向和师德观不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如果我们单纯地要求教师忍耐,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忍耐没有限度;如果我们一味地要求教师付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单向的付出没有尽头。要取得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要让我们的师德经久绵长,我们就必须将师德植根于教师的幸福感和充实感中。

(2004年11月15日《德育报》赵翠娟)

371、只要心中时时有一面旗

在人生的道路上――起程的时候,理想便是一面旗;

走累的时候,毅力便是一面旗;迷惘的时候,信仰便是一面旗;

失败的时候,勇气便是一面旗;一旦成功了,冷静便是一面旗

……朋友啊!只要心中时时有一面旗,还怕什么暴风骤雨坎坷荆棘!

(2004年11月1日《德育报》王清让《旗》)

372、教师具备宽容这一美德尤为重要

宽容不是别的,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它是老师知识和能力的结晶。宽容的背后是老师融融的爱心,宽阔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广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及正确的 教育思想。教师具备宽容这一美德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让重负在宽容中释放,让心灵在宽容中净化,让生命在宽容中升华。

(2004年11月22日《德育报》赵尚斌)

373、要有所得,必须竭尽全力

一个人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时,如果不尽最大的努力,就不会有“会当凌绝顶”后“一览众山小”的巅峰时刻。因此,要有所得,必须竭尽全力。

(2004年11月22日《德育报》王波)

374、人工作的境界

人与本职工作有着五种境界:1、无心无意;2、三心二意;3、半心半意;4、一心一意;5、舍身忘我。人在无心无意、三心二意的境界中干工作,即使做了大官……也还是不满足、不幸福、不光荣,也还是要争名于朝、争利于夕,也还是会信念流浪、灵魂漂泊、思想浮躁、远离精神家园。人在一心一意、舍身忘我的境界中工作,即使种地、做工,即使做普通的农村教师……也会心灵宁静,信念坚定,灵魂安定,思想深沉……他们有着坚固温馨、爱岗敬业的精神乐园。和那些无心无意工作的人比,他们充满光荣感、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2004年十一期《教师博览》魏书生《守住心灵宁静,建设精神乐园》)

375、真正的德育

真正的德育应该给受教育者带来精神的洗礼、灵魂的超越、人性的回归和情感的纯化,应该指向人的生成。……可以说,目前德育实效低下的症结之一,就是过于注重“成事”而漠视“成人”,关注行为的改变而忽略情感的升华。

(2004年二十二期《人民教育》李润洲《德育追求什么样的实效》)

376、德育是追求“养成”,还是“速成”?

人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成为一个有德行之人,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换言之,人的德行的生成是靠“养成”的,而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速成”的,甚至要用人一生的时间来思考、探索和追求。德育作为转变人的思想、形成人的德行的教育,无疑是一项耐心细致而又艰苦复杂的工作。因此,好的德育是不经意中的点悟,而非刻意的规范;是润物无声的滋养,而非外在行为的管制;是从外到内的精神熏染,而非终端结果的“速成”。

(2004年二十二期《人民教育》李润洲《德育追求什么样的实效》)

377、德育是追求“内化”,还是“外铄”?

德育的本质不是他律,而是自律。道德是发自个人良心的、自觉自愿的,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人的思想品德的提升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而非是一个“外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而非是一个外在灌输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能从主观方面理解、接纳和赞同某一道德规范,即使他能按照道德规范所要求的去做,其行为也很难称得上是道德行为。因为此时的道德行为更多的是做给他人看的,而没有把此举融入个人的情感,内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不是基于一种道德自觉。因此,任何强制性的德育“外塑”,都难以培养起真正的道德人格,都会在道德人格生成的知、情、意、行诸环节,尤其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方面发生阻隔。

(2004年二十二期《人民教育》李润洲《德育追求什么样的实效》)

378、我们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

当今知识爆炸、功名浮躁之时,我们更应提倡反思,在反思中去浮躁,在反思中寻规律,在反思中辨得失,在反思中出智慧。……我们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心急气躁,是否违背规律,是否追求立竿见影;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在教知识,还是在教人?是在展示自我,还是在发展学生?是在关注教案,还是在关注生成?反思自己的素养,自己的知识结构合理吗?自己的教育理念科学吗?自己的教育艺术高明吗?自己的教育智慧丰厚吗?

(2004年二十二期《人民教育》孙双金《情感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379、只要坚持不懈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更多的时候不是因为知识的渊博,而在于意志的坚定。成功只给于那些持之以恒并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人。也许你并不具备天生的聪慧,但如果你坚持不懈,黄土会变成金子,沙漠会变成绿洲。

(2004、12、6《德育报》第三版裘美芳《比尔。盖茨曾是小图书管理员》)

380、敲门的勇气

生活之门,在开启之前,成功与失败都无从判断,当它对你关闭着的时候,你寻求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必须具备敲门的勇气。

(2004、12、6《德育报》第三版蒋忠平《敲门的勇气》)

381、教师要树立生命教育观

教师首先要树立生命教育观。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把学生看成是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把学生理解为同时具有自我保护生命力与可以完成生命力保护的实体。教育不仅要有它的长度,即对人的一生关怀;还要有它的广度,即展示人全部生活的各种层面;教育更要有它的深度,即教育应该指向人生终极意义的体认与终极关怀,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而,我们要把教育上升到生命的高度,用生命的标准来评价教育。

(2004年12月6日《德育报》罗秋明《教师要有生命教育观和生活教育观》)

382、德育也是服务

传统德育注重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重视从社会发展需要去安排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法。但是,这种理念下的德育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抵触和不合作。……其实,德育更应该具有为学生自身发展服务的功能。从这样的理念出发,应该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去安排教内容、设计教育方法。这样,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得到了学生的参与和认可,德育的内容就会内化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良好品质。

(2004年12月6日《德育报》第一版王敬东、宋方清《德育也是服务》)

383、怎样才能让学生亲近德育

怎样才能让学生亲近德育,对德育“一往情深”呢?具体来说,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德育充满人情味,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2004年12月6日《德育报》第一版张甄《怎样的德育学生才喜欢》)

384、德育在学生面前怎样体现出自己的魅力

德育要在学生面前体现出自己的魅力,就应该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紧密结合,与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难紧密结合,与医治学生的心理创伤紧密结合,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情感价值观紧密结合;就应该让德育抛弃冷漠,充满温暖,减少杀伤力,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就应该在具体工作中少一些无病呻吟,多一些心灵震撼,少一些隔靴搔痒,多一些入心入脑,少一些表面文章,多一些深入细致,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些入情入理,少一些强行灌输,多一些自省体验。唯有如此,德育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学生才能在德育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2004年12月6日《德育报》第一版张甄《怎样的德育学生才喜欢》)

385、“负担”的辩证法

同一门功课,不喜欢的学生会“负担”,但对喜欢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就未必是“负担”。同一门课程,某个“填鸭式”上课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负担”,换一位以“启发式”上课的教师,就可能使学生反而感到是一种享受。我们一定不会认为计算几麻袋的数学草稿是件赏心乐事,但是陈景润却在那繁难的公式中快乐地度过了自己的数学人生;一些孩子玩游戏甚至通宵达旦,不能说眼不酸、手不痛、人不累,但是从没有听到孩子们感到玩游戏机有“负担”。为什么会这样呢?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什么东西,一旦心生快乐和喜好,“负担”就没有了,而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会感到痛苦。

(2004年12月8日《教育文摘周报》第一版李白坚《换一个方向看“减负”》原载2004、11、15《文汇报》)

386、在加大教学的趣味上做些文章

在谈及减轻学生“负担”的时候,能不能在“加”字上也做做文章呢?譬如说,增加课文的趣味性,增加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增加课程的吸引力等。如果我们在加大教学的趣味上做些文章,使学生因兴趣的增加而在心理上减轻对学习的“负担”,大概也不失为一种减轻学生“负担的做法。只有在那样的情况之下,我们的教学改革或者说“素质教育”才是成功的。

(2004年12月8日《教育文摘周报》第一版李白坚《换一个方向看“减负”》,原载2004、11、15《文汇报》)

387、可怕的教学恶性循环

实际上,在进行“题海战术”时,教师也少不了同样艰辛的重复劳动。在学生负担沉重的时候,教师并不轻松,并已失去自身宝贵的学习、进修、知识更新的机会为代价。当教师也负担重重,没有时间学习新观念、新方法来改进教学、提高效率的时候,教育的成本又大大提高了。可怕的是,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低劣的教育质量,将导致低劣的学生,而低劣的学生又将拉扯住低劣的教学水平。

(2004年12月8日《教育文摘周报》第一版李白坚《换一个方向看“减负”》,原载2004、11、15《文汇报》)

388、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意

语文教学可以充满诗意:课堂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带领学生开展富有活动的对话,让课堂充满了围炉般的氛围与深厚的人文关怀气氛。教师也要勤读书,多动脑,文学、史学、哲学、美学、教育理论等方面的著作都要广泛涉猎。在与书本、与大师对话的同时,更要与自己对话,与自己的心灵为友,使思想更加厚重与深刻,自觉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带着对生活的热情,对文学的钟爱和睿智的思想走进课堂,滋润学生的生命,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洋溢生命的律动,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拥有无穷的魅力。

(2004年12月8日《教育文摘周报》第一版上海200名青年语文教师发出倡议-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意。原载2004、11、12《新闻晚报》)

389、学会取舍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诱惑,因为有太多的欲望。有太多的欲望而满足不了就痛苦。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就必然学会取与舍。……生活中,需要我们取舍的东西很多,无论大小,只要我们应该拥有的,都要学会取舍。几十年的人生之旅,会有山有水,有风有雨,人走在山水风雨中,只有学会取舍,才会生活得踏实、轻松、安详、幸福。

但是,如何做到该取则取,该舍则舍?这里面大有学问。“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只有先取,才有后舍。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舍”虽有反义,却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人当取其所必需,取其所当有,取其所该有,而舍其不能有,舍其不当有,舍其不必有。只有这样,生命才会在“顺当”中度过。

(2004年12月3日《今晚周刊》董玉国)

390、要做好“后教育”

人们常说:教师是园丁,园丁的职责不仅在于种花植树,更重要的是做好日常的维护和保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责任,也是这样,重要的不是发现学生的错误,而在于发现错误后要做一系列扎实的挽救工作。……然而现实的情况则正好相反,我们更多看重的是事中的教育,而对事前和事后的教育则往往被忽略。课堂不守纪律,老师会大发一通脾气完事;作业未交,训斥一通或罚做几遍,过后作业依然不交;书未背熟,罚站一节,再无任何补救;做错一件事,一纸检讨或保证书便了事,再无下文。这也许就是当今许多教师在学生中没有威信的主要原因。

(2004年第六期《中小学班主任谋略》刘汉青《如何做好“后教育”工作》))

391、老师的境界

肯定学生是一种教育资源,就不会因为学生的插嘴而恼羞成怒,不会因为自己的浅薄而倒打一耙,不会因为学生的超越而燃起妒火。老师,要有奉献“肩膀”的精神,让学生“登高”望远;老师,要有容人之心的示范,让学生大胆发表见解;老师,要有顾全大局的胸怀,让学生游刃有余。

(2004年第十二期《教师博览》8页苏军《学生是一种活化的“教育资源”》)

392、教师的精华品质的兑现

学生的教育资源,经过教师乃至教育有深度的开发,有力度的挖掘,有精度的分流,有高度的提炼,就能成为学生和教师乃至社会的共同财富,这也正说明了教育的巨大作用。当然,不是把学生“炼”成自己浇铸的模子里的“模样”,才是教育的全部;相反,把学生最大的潜能开发出来,甚至超越自己,这才是教育的优良质地的体现,是教师的精华品质的兑现。

(2004年第十二期《教师博览》8页苏军《学生是一种活化的“教育资源”》)

393、教育者的人格力量

作为一名教师,应保持一颗纯朴、真诚、自然、率直的心。虽然生活阅历赋予我们成熟,社会经验赋予我们练达,文化知识赋予我们修养,人生挫折赋予我们机智……但是,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对假丑恶的毫不妥协,火热的激情、正直的品质,永远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从教师的第一次与学生的见面开始,教师哪怕表现出一点点矫饰、敷衍塞责,都逃不过学生那一双双明净无邪的眼睛。面对学生,教师只能有唯一的面孔――诚实,因为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用正直来塑造。

(2004年12月13日《德育报》叶建寿《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共同成长》)

394、“错”里的契机

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磕磕绊绊,“跌倒”在所难免。当自己“跌倒”时,不怨天尤人,能反躬自省;当别人“跌倒”时,不冷眼旁观,能热心相助……这样,既能求得自己心灵的平衡,也能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

(2004年12月13日《德育报》冯春玲《“错”里的契机》)

395、用诗意的语言构建道德认知

这是学生们自己制定的班规:(1)它默默地承载着我们的重量,即使我们的重量一天天地增加。你忍心听到它痛苦的呻吟,看到它残损的肢体吗?――不损坏桌凳。(2)一滴水就有一朵花的故事。――节约用水。(3)大地是一位朴实的老人,它可不愿再让我们给它涂脂抹粉。――不乱丢瓜皮果壳

这些条规不再露着一张张冷冰冰的面孔,举着“禁止”、“不许”的拐杖,而是在启发,在诱导,在吟着一段段诗句。她传递着美,就像一股清泉流淌在孩子们的心田,她带来的不再是拒绝和对抗。

(2004年第十一期《班主任之友》张永清《行走在教育的诗情画意中》)

396、这种情境是诗意的

有一种情境,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智成长的快乐;在这里创造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分享方式;在这里充分展开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这种情境就是诗意的。

(2004年十一期《班主任之友》张永清《行走在教育的诗情画意中》)

397、在起点上不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

许多人往往津津乐道于“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忘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百米赛跑。在起点上就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甚至随意地下毁灭性的断语,如“木头”、“笨坯”等,就仿佛一个小偷窃走了孩子五彩斑斓的梦。

(2004年十一期《班主任之友》张友香《班主任工作三“位”》)

398、适时缺位,以免挡住了孩子的阳光

传统教育中的学生是被管理者,班主任如果搞包办代替,学生只会变得更为脆弱。班主任要转变教育观念,善于“发现”学生,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让孩子在自我体验中长大。有时候,班主任要做的其实就是让开一点,别挡住了让孩子成长的阳光。

(2004年十一期《班主任之友》张友香《班主任工作三“位”》)

399、教育学生淡化功利观念

教师,在平时教育学生时,也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导――让学生淡化功利观念,树立拼搏进取的精神和看重“过程”的心态,正确面对人生的每一次挑战。只要“过程”坚实了,成功定会不期而至。

(2004年十一期《班主任之友》鲍培利《话说“华伦达心态”》)

400、感恩节的由来

美国的感恩节始于1621年,那年秋天,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的英国移民为了感激上帝赐予的丰收和印第安人的帮助,举行了3天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延续下来,并风行各地。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于是,美国人每逢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都要隆重庆祝一番。这一天,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面对着火鸡、南瓜派的丰盛大餐,进行餐前的祈祷和感恩。这时,每个人都会怀着感激之情细说值得他们感恩的事。现在,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感恩节比圣诞节还要重要。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江瑛《阳光人生的支点――感恩之心》)

401、感恩氛围的作用

在感恩的氛围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氛围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氛围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感恩的氛围中,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氛围中,人们将不再感到孤独……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种品质,感恩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江瑛《阳光人生的支点――感恩之心》)

402、“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是一盏对生活充满理想与希望的导航灯,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感恩的心”是两只摆动的船桨,它将我们在汹涌的波浪中一次次争渡过来;“感恩的心”还是一把精神钥匙,它让我们在艰难过后开启生命真谛的大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能让你的生命变得无比珍贵,更能让你的精神变得无比崇高!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江瑛《阳光人生的支点――感恩之心》)

403、只要心存感恩就够了

永远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每一个日子,无论是风雨或是阳光,只要心存感恩就够了。岁月最大的赐予,便是使我们慢慢孕育出一颗珍珠般柔和和感恩的心。

(2004年第十期《班主任之友》江瑛《阳光人生的支点――感恩之心》)

404、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

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它化为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更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有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愿感恩之心改变我们的态度,愿诚恳的态度带动我们的习惯,愿良好的习惯升华我们的性格,愿健康的性格成就我们美好的人生!

(2004年第十期《班主任之友》江瑛《阳光人生的支点――感恩之心》)

405、是否赏识、鼓励就该拒绝批评和惩戒

是否赏识、鼓励就该拒绝批评和惩戒?宽容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但是否宽容能解决好所有的教育问题?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不敢说,唯恐扣上“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帽子,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王会芳《错了就该罚》)

406、教育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有法又无定法。只要能促其成长、促其进步、促其向善,不管是批评还是惩罚,也不管是鼓励还是赏识,都是成功的教育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王会芳《错了就该罚》)

407、要把“爱“铸造成一种习惯

形成一种生活习惯也许并不难,可是要把“爱“铸造成一种习惯是需要有多么无私的品格、宽广的胸怀和仁爱的心灵呐。更何况还要用一生的时光去守候它、去实践它?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陶兴国《当爱已成一种习惯》)

408、当爱成为一种习惯

当爱成为一种习惯,冷漠就不再会自私贪婪地在阳光下潜行,关爱和感动就会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把那些日渐干枯的心灵滋养得鲜活,充满灵性。

当爱成为一种习惯,面对那些弱势群体,我们还会居高临下吗?面对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我们还会无动于衷吗?当爱成为一种习惯,我们还会另眼相待那些“不听话、分数不高”的学生吗?我们还会用我们冷漠的心无视那些无助的儿童吗?

我们不会,因为爱已成了一种习惯,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行动。它远离了自私,与名利无关。它像一泓清澈的水,荡漾在我们的心潭,只是为了浸润每一个春天。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陶兴国《当爱已成一种习惯》)

409、保持起跳的姿势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一个人要想保持起跳的姿势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因为需要放弃许多。甘守寂寞、十年磨一剑的勇气不是人人都有,尤其在今天这个繁华的世界,人很容易眼光缭乱,心灵往往会变得浮躁。有太多的公众明星最好变成了匆匆一现的“流星”,就是因为他们成名之后,既耐不住寂寞,又不再保持那种锐意进取的精神,最终吃光老本变得碌碌无为。保持起跳的姿势,就是要为自己设置一份压力,保持生命最基本的活力。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刘福奎《保持起跳的姿势》)

410、一个人究竟能跳多远的关键

一个人在什么岗位上干什么工作,并不特别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有理想、有作为。平凡的岗位、平凡的工作,也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跳跃,并不难,但一个人究竟能跳多远,关键却在他起跳前的那一瞬间。更重要的是,每当他们跳跃成功后,都会很快又弯下身子来,重新保持起跳的姿势,准备开始下一次的跳跃……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刘福奎《保持起跳的姿势》)

406、教育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有法又无定法。只要能促其成长、促其进步、促其向善,不管是批评还是惩罚,也不管是鼓励还是赏识,都是成功的教育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王会芳《错了就该罚》)

407、要把“爱“铸造成一种习惯

形成一种生活习惯也许并不难,可是要把“爱“铸造成一种习惯是需要有多么无私的品格、宽广的胸怀和仁爱的心灵呐。更何况还要用一生的时光去守候它、去实践它?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陶兴国《当爱已成一种习惯》)

408、当爱成为一种习惯

当爱成为一种习惯,冷漠就不再会自私贪婪地在阳光下潜行,关爱和感动就会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把那些日渐干枯的心灵滋养得鲜活,充满灵性。

当爱成为一种习惯,面对那些弱势群体,我们还会居高临下吗?面对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我们还会无动于衷吗?当爱成为一种习惯,我们还会另眼相待那些“不听话、分数不高”的学生吗?我们还会用我们冷漠的心无视那些无助的儿童吗?

我们不会,因为爱已成了一种习惯,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行动。它远离了自私,与名利无关。它像一泓清澈的水,荡漾在我们的心潭,只是为了浸润每一个春天。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陶兴国《当爱已成一种习惯》)

409、保持起跳的姿势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一个人要想保持起跳的姿势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因为需要放弃许多。甘守寂寞、十年磨一剑的勇气不是人人都有,尤其在今天这个繁华的世界,人很容易眼光缭乱,心灵往往会变得浮躁。有太多的公众明星最好变成了匆匆一现的“流星”,就是因为他们成名之后,既耐不住寂寞,又不再保持那种锐意进取的精神,最终吃光老本变得碌碌无为。保持起跳的姿势,就是要为自己设置一份压力,保持生命最基本的活力。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刘福奎《保持起跳的姿势》)

410、一个人究竟能跳多远的关键

一个人在什么岗位上干什么工作,并不特别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有理想、有作为。平凡的岗位、平凡的工作,也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跳跃,并不难,但一个人究竟能跳多远,关键却在他起跳前的那一瞬间。更重要的是,每当他们跳跃成功后,都会很快又弯下身子来,重新保持起跳的姿势,准备开始下一次的跳跃……

(2004年十期《班主任之友》刘福奎《保持起跳的姿势》)

416、教育是一种幸福

教育是一种幸福,教育的理想就是引领孩子们一心一意、时时刻刻去追求本来就应该属于他们的幸福,去成为他们本来就应该成为的人。教育之谜不在于他现在是什么,而在于他能成为什么,应该成为什么。而我们正是他们的指路人,指引着他们走上幸福的学习之路,而不是在每个幼小的心灵上烙刻痛苦的伤痕。所以,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己应有的发展空间自由、充分、和谐地发展;所以,我们要把“英才教育”扭转为“大众教育”,要聆听每一颗心灵发出的童音;所以,我们要带领孩子体验生活,一起体验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享受幸福的过程。

(2004、12、22《教育文摘周报》管文锦《追寻教育的原点》)

417、卢志文选辑的人生慧语60条

1)、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2)、金钱是一个好人的仆人,但却是一个坏人的主人。

3)、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4)、恨别人,痛苦的是自己。

5)、律己要严,待人要宽。

6)、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7)、遇顺境处之淡然,逢逆境处之泰然。

8)、面对现实,逆境也会变为顺境,总有转机的机会。逃避现实,虽暂时偷安,但没有翻身之余地。

9)、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语要谨。

10)、世上有一种永远亏本的事,那就是发脾气。

11)、施比受更有福。

12、)倚势而凌人,势败而人凌,恃财而侮人,财散而人悔。循环之路,我争者,人必争,虽力争之,未必得;我让者,人必让,虽力让之,未必失。

13)、古今庸人,败于“惰”字;古今才人,败于“傲”字。

14)、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自己。

15、)闻谤不怒,虽谗言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熄。闻谤而怒,虽巧辩,如蚕作茧,自取缠绵。

16)、不临难,不见忠诚之心。不临财,不见志士之节。

17)、为善,虽一个寒士,人服其德。为恶,虽位及人臣,人议其过。

18)、容人之过,却非顺人之非。没有意见,要有主见。

19)、想到对岸去,就不能只沿着岸边跑。

20)、智慧是生命的泉源,愿望是生命的动力,行动是生命的展现。

21)、智者改过而迁善,愚者文过而饰非.迁善则其德日新,饰非则其恶日积.

22)、责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责人者,实可长自己之恶。

23)、道德是提升自己的明灯,不该是呵斥别人的鞭子。

24)、多一份心力注意别人,就少一份心力反省自己。

25)、贫而好施,功倍于富。贵而好聚,恶倍于贫。

26)、疲劳是最舒适的枕头,努力工作吧。

2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8)、修身践言,慎终如始。

29)、魔的定义,就是拿自己的错误,折磨自己。

30)、所谓禅,内不为烦恼所惑,外不被境界所扰。

31)、妄心是最难登的山,最难驾御的马,不试图征服、超越它的人就得不到自己的生命。

32)、幸运永远照顾着努力付出的人。

33)、所有困难,都是为成功者而设定的。

34)、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35、)修行最主要的目标即是无我。因为你能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来尊重你,接受你。

36)、第一步看惯,心平气和;第二步看淡、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气定神闲;第三步看破,心安理得。

38)、思想是没有表达出来的行为,行为是已表达了的思想。

39)、大多数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40)、事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向后。

41)、死亡只是整个生命中的逗号,而不是句号。

42)、知妄想为空,妄想即是般若。执般若为有,般若即是妄想。

43)、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也无我不信任之人,无不可原谅之人。如果我们能俱足此“三无”,则能使心理健康并正常发展,而自然会宽人、爱人、信任人。

44)、一个人没有那么坏,你一直毁谤他,他也不会下地狱。一个人没有那么好,你再赞叹他,他也不会成佛。

45)、何以息谤,曰:无辨;何以息怨,曰:无争。

46、)爱必须伴随着永远的宽恕。而喜欢常会为了自己的快乐而牺牲对方。两者大不相同。

47)、信是立身之本,从不可无。恕是接物之要,终身奉行。

48)、礼——存于中者为诚心,形于外者为敬意。

49)、笑,世界就跟你笑;哭,就只有你自己哭了。

50)、知善而守,锦上添花。知恶不为,转祸成福。

51)、我们起初造成习惯,之后习惯驱使我们。

52)、有勇气自杀,为什么不拿自杀的勇气活下去。

53)、谦让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54)、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55)、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56)、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57、)自持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从有过中求无过,非当从厚,亦且解怨。

58)、修己以清心为务,涉世以慎言为先。

59)、懂得如何爱人,便完成了生命的觉醒。

60)、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最有力的自我介绍。

418、保住本色的美丽

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孩童时代,不能单纯依靠自然年龄保持本色的美丽,我们真正能够做到的是不断地用潇洒、旷达、宽厚、高尚、无私的圣水洗涤自己,让我们的生命出世俗的污泥而不染。一个人保住了本色的美丽,也就保住了生命的品位,保住了走向远方的眼光和脚劲。

(2004、12、27《德育报》游宇明《本色之美》)

419、生命的意义

生命是美丽的,人因生命而高贵;生命是令人敬畏的,生命给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是一个一维发展的过程,其逝去了,消散在了渺渺的苍空,也就永远不会复归;生命是崇高的,我们每一个拥有生命的人都有理由也有必要使我们的生命变得高尚,变得有价值,“不白活一回”。

(2004年第十二期《师道》佚名《学校:请给学生留点阅读生命的时间》)

420、教育如果缺少了生命气息

有一篇文章说:“良好的教育给于给受教育者带来的是精神的荡涤与洗礼,灵魂的震撼与超越,人性的唤醒与回归,情感的滤沥与纯化。”教育在本质上是对生命的塑造与构建,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途径为一个人认识其生命的崇高与独特价值而提供一种有效的刺激与辅助,进而使其达到自我顿悟,最终能够生命赋予他的使命而使使命变得充满意义。使命教育,就是教育的本,教育的根。如果教育缺少了生命气息,只剩下了干瘪单调的知识传授,只剩下了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把整个教育简单化为单纯的知识灌输,使整个教育只剩下“学习,学习,再学习”,而且学的还仅仅只是考试的“习”,那是何等的悲哀啊,那是对教育这个神圣名词的亵渎与玷污。

(2004年第十二期《师道》佚名《学校:请给学生留点阅读生命的时间》)

421、学习对教师的意义

教师如何看待学习,平时如何实施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教师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只有学会学习,才能胸中沟壑万千;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口中旁征博引;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创造性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进而促成学生的发展。这样的学习是一个持续而长期,甚至相伴一生的过程,生命不止,学习不息。

(2004年十二期《师道》闻海鹰《教师为谁终身学习》)

422、老师若不敢直面自己的不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不足,这本是正常现象。关键是我们的老师总是以一副先知先觉的圣人模样,在学生面前故作高深,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牢固地植根于我们的头脑。似乎自己就是知识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导致我们不敢放下架子,与学生一起探讨、合作、互助、学习。倘若把自己的不足暴露出来,就觉得影响了老师的尊严,削弱了老师的威信。这样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不敢直面自己的不足,不仅会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危机,老师的人格也会受到怀疑,而且老师固守着自己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最终要成为落伍者。

(2004年十二期《师道》梁增红《如果你不懂,就坦率承认吧》)

423、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唤醒,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而不是以我之昏昏使学生也昏昏;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激励学生向上的热情,而不是限制;教育的本质在于陶冶,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而不是讲大道理;教育的本质在于养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情感品质,而不是一味地提要求;教育的本质在于开发,开发学生无尽的潜能,而不是泯灭学生的灵性、个性、天性。

(2004年十二期《师道》梁增红《如果你不懂,就坦率承认吧》)

424、要张扬生命的主体意识

小鸡在蛋壳里孕育了生命,当它的生命成熟的时候,它就会自己破壳而出,然后是奋力地挣扎站起来。企鹅妈妈教企鹅宝宝游泳的时候,是把它扔进大海里,任凭海浪的冲击,自己去体验游泳的技巧。海龟孵化出来,它要靠自己的力量游进大海,历经艰险与磨难,然后才能走进生命的历程。这说明生命具有主体意识,生命是靠自己完善的。我们的老师总是不放心学生,这个不教学不会,那个不教也学不会,就像多嘴的老婆婆,絮絮叨叨没完没了,殊不知学生听腻了,早已反了胃口。

(2004年十二期《师道》卢沃灵 叶兆源《树立生命意识   建构课堂教学》)

425、必须追求有深度的阅读

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追求一种有深度的阅读,因为阅读有价值的文字,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是一种美学修养熏陶的过程,是一种人文情怀的养成过程,也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一个人如果不经过一段艰苦的阅读历程,想要达到必要的思维深度将是极其困难的;如果一代人均是如此,文化便无法有效传承。抽空了文化内核的时代,其发展也将失去方向。

(2005年1月12日《教育文摘周报》郭之纯《当心被‘浅阅读’过滤掉文化营养》,原载2004年12月16日《中国青年报》)

426、要做好“后教育”工作

人们常说,教师是园丁,园丁的职责不仅在于种花植树,更重要的是做好日常的维护和保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也是这样,重要的不是要发现学生的错误,而在于发现错误后要做一系列扎实的挽救工作。……然而现实的情况则正好相反,我们更多看重的是事中的教育,而对事前和事后的教育则往往被忽略。课堂不守纪律,老师会大发一通脾气完事;作业未交,训斥一通或罚做几遍,过后作业依然不交;书未背熟,罚站一节,再无任何补救;做错一件事,一纸检讨或保证书便了事,再无下文。这也许就是当今许多老师在学生中没有威信的主要原因。

(2004年四期《中小学班主任谋略》刘汉青《如何做好“后教育”工作》)

427、教育引导生命进入新天地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也是生命自主、能动发展的过程。从这一高度出发,教育就是要保护人的天赋,保护人的自主意识,保护人的创造个性,保护人的完整人格。就是说,教育应依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促使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进入实践、创造、发展的新天地。

(2004年二十一期《人民教育》许序修《让教育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

428、建立新的教学思维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一定要适应学生生活世界的发展,在教育哲学的高度上,建立如下新的教学思维方式:在统一中体现自由,在自由中体现统一;在追求共性中张扬个性,在张扬个性中追求共性;在多元中实现一体,在一体中体现多元;在平衡中倡导卓越,在卓越中追求扩大;在合作互动中力求自我优化,在自我优化中实现沟通共赢;在运用实践中追求理性建构,在理性建构中实现个体价值;在主体中体现客体,在客体中体现主体。真正把教育教学视为人的生命活动,使之产生一种引发兴趣、好奇,促进思考、探究的巨大的生活力量。

429、全体学生的发展

学校的责任不仅在于使每个学生都确立为社会、为他人、为自我创造幸福的信念,获得为世界、为人类创造幸福的能力,而且还应使每个学生在学生时代享受生活的幸福,体验生活幸福,进而使他们热爱生活、关注时代、向往明天、奉献社会。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人类的希望所在、社会的灵感所在、创造的星火所在、幸福的价值所在、美好的标志所在。

(2004年第二十一期《人民教育》袁炳飞《让师生都成为幸福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