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狩下载:[原创]“倾听历史的叹息”专题阅读训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51:21
“倾听历史的叹息”专题阅读

【导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大江东去,湮没了英雄,留下了历史;淘去的是泥沙,澄清的是启迪。

历史是一条悠长的河。它从远古走来,流经厚实的岁月,流向永久的未来。在这漫长的流程中,它时而平静优缓地前行,时而欢快雀跃地奔跑,时而阴沉愤怒地咆哮……

历史是一面清晰的镜。它忠实地记载着昨天,公平地见证着今天,冷静地昭示着明天。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西人培根也说:“历史使人明智。”

面对历史的长河,让我们倾听它的喧响与低语,感受它的博大与厚重。

面对历史的明镜,让我们感受逝去日子的悲欢离合,执着今天生活的点点滴滴,放眼未来岁月的五彩斑斓!

栏标:现代文阅读

帝王师张居正

熊召政

作为首辅,张居正是成功的。李贽誉他为“宰相之杰”,一点也不过分。作为帝师,张居正也是称职的。

隆庆皇帝是1572年旧历五月二十六日晏驾的。半个月后,即六月十日,万历皇帝登基。六天后,高拱的首辅被两宫皇太后罢免,张居正接任。八月六日,刚把祭祀大社、大稷的典礼举行完毕,张居正就以揭帖进奏“请以是月中旬,择日御文华殿讲读”。同时向小皇上建议:每月逢三、六、九日上朝接见大臣讨论国事,其余的日子则到文华殿参加日讲。他还亲自为小皇帝选择了马自强、许国、申时行、于慎行、余有丁等六位讲臣(这六人后来都先后入阁成为辅臣)。

当年的十二月下旬,张居正又向小皇上进献《帝鉴图说》。这本书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精选八十一则可以仿效的历代帝王治国之善举、三十六则引以为戒的祸国之恶行,讲述兴衰存亡的道理。每则故事配图画一幅。张居正主编这本书,可谓用心良苦。在进疏中,他言道:

前史所载兴亡治乱之迹,如出一辙。大抵皆以敬天法祖,听言纳谏,节用爱人,亲贤臣,远小人,忧勤惕厉,即治。

此时的皇帝才十岁,张居正不让他死啃孔孟,而是让他熟悉历代帝王之得失。可见,从一开始,张居正就想培养一代明主而非培养一位秀才。窃以为,非有大忧患者,不会有这种大功德的举措。

事实证明,张居正的教导卓有成效。万历三年(1575年)四月初一,天空出现日全食。在古代,大凡出现灾异,君王便认为是上天示警,便要立即检讨自己的过错。因此,就在这一天,小皇帝为对天象表示敬畏,在宫中制作了一块牙牌,上面写了十二件事:“谨天戒,任贤能,亲贤臣,远嬖佞,明赏罚,谨出入,慎起居,节饮食,收放心,存敬畏,纳忠言,节财用。”

当小皇帝将这块牙牌拿给张居正看时,张居正非常高兴。此时,十三岁的皇帝朱翊钧,与其说是一个好皇帝,还不如说是一个好学生。他对张居正十分尊崇,冬天经筵,他亲送银炉给师相暖手,夏天调制羹汤给师相品尝。张居正主政内阁十年,朱翊钧从未喊过他的名字,总是客客气气地称“元辅张先生”。

朱翊钧长大后,张居正对他的严格教育也未停止。万历九年二月,张居正组织一帮儒臣编写的《列朝宝训》《实录》成书,他再次呈给皇上。

两书共分四十类:创业艰难,励精图治,勤学,敬天,法祖,保民,谨祭祀,崇孝敬,端好尚,慎起居,戒游佚,正宫闱,教储贰,睦宗藩,亲贤臣,去奸邪,纳谏,理财,守法,儆戒,务实,正纪纲,审官,久任,重守令,驭近习,待外戚,重农桑,兴教化,明赏罚,信诏令,谨名分,裁贡献,慎赏赉,敦节俭,慎刑狱,褒功德,屏异端,饬武备,御戎狄。

从这四十个题目就可以看出,这部《列朝宝训》讲的仍是修身治国的道理。《帝鉴图说》是童蒙读本,而这部书则是货真价实的帝王学了。此时朱翊钧已年届十九,且已结婚三年,属于成年人了。张居正为他制订了更为庞大的学习计划。遗憾的是,此时的朱翊钧,已失却少年的纯真。他的祖父世宗皇帝的贪婪与刻薄,父亲穆宗皇帝沉湎酒色等恶劣品质,已在他身上逐渐露出端倪。

在中国历史中,帝师与皇帝,既是师生,又是君臣。有时候,帝师很好皇帝却平庸;有时候,皇帝渴慕知识而却帝师不能传授经邦济世的韬略。像诸葛亮之于刘备,魏征之于李世民,刘伯温之于朱元璋,都属于千载难逢的君臣际遇,如云从龙,如风从虎。

设想一下,如果让张居正碰上刘邦,或让他碰上李世民,那将是一种何等辉煌的历史气象!但是,历史不接受任何假设。他所有的“富民强兵”的智慧与呕心沥血的栽培,只换回一个以勤勉开始以昏庸告终的皇帝。数百年之后,仍让人扼腕叹息。

(选自《读者》2007.11,有删改)

【品读】

这是一篇让我们既感奋不已又为之扼腕叹息的散文。帝王之师张居正,高瞻远瞩,用心良苦,但良师未遇名君,他的辛苦付出,还是没能换来一个贤明能干的君主,没能挽救昏惨惨的明朝于既倒。

【探究】

1. 请概括一下张居正向小皇上所进献《帝鉴图说》一书的

特点和用意。

答:                                                  

                                                          

2. 从全文来看,作为帝师的张居正他的幸与不幸各是什

么?

答:                                                   

                                                        

【解析】

1.(1)《帝鉴图说》一说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选取了历代帝王值得治国的善举和应该引以为戒的祸国恶行,是一本讲述兴衰存亡道理的童蒙读本。(2)张居正向小皇帝进献此书意在让小皇帝不必死读孔孟经典,而是通过通俗浅显的方式熟悉历代帝王的得失,从而培养出一代明君。

2.作为帝师的张居正,他有幸成为万历皇帝的老师,在万历皇帝幼年和少年时代,他对万历皇帝进行了系统而良好的教育。他的不幸在于他所遇到的皇帝很平庸,万历皇帝并不是一个真正有作为的明君,而只是一个以勤勉开始以昏庸吿终的皇帝。

 

假如赶快些

詹姆斯·道森

从前,有一个人和他的父亲一起耕作一小块地。一年几次,他们会把蔬菜装满那老旧的牛车,运到附近的城市卖。除姓氏相同,又在同一块田地上工作外,父子二人相似的地方并不多。老人家认为凡事不必着急,年轻人则个性急躁,野心勃勃。

一天清晨,他们套上了牛车,载满一车货,开始了漫长的旅程。儿子心想他们若走快些,日夜兼程,第二天清早便可到达市场。于是他用棍子不停催赶牛车,要牲口快些。

“放轻松点,儿子,”老人说,“这样你会活得久一些。”

“可是我们若比别人先到市场,我们更有机会卖好价钱。”儿子反驳道。

父亲不回答,只把帽子拉下来遮住双眼,在座位上睡着了。年轻人甚为不悦,愈发催促牛车走快些,固执地不愿放慢速度,他们走了四里路,来到一间小屋前面,父亲醒来,微笑着说:“这是你叔叔的家,我们进去打声招呼。”

“可是我们已经慢了一小时。”着急的儿子说。

“那么再慢几分钟也没关系,我弟弟跟我住得这么近,却很少有机会见面。”父亲慢慢地回答。

儿子生气地等待着,直到两位老人慢慢地聊足了一小时,才再次起程,这次轮到老人驾驭牛车。走到一个岔路口,父亲把牛车赶到右边的路上。

“左边的路近些。”儿子说。

“我晓得,”老人回答,“但这边的路景色好多了。”

“你不在乎时间?”年轻人不耐烦地说。

“噢,我当然在乎,所以我喜欢看美丽的风景,尽情享受每一刻。”

蜿蜒的道路穿过美丽的牧草地、野花,经过一条发出淙淙声的河流——这一切年轻人都没有看到,他心里翻腾不已,心不在焉,焦急之极,他甚至没注意到当天的日落有多美。

黄昏时分,他们来到一个宽广、多彩的大花园,老人吸进芳香的气味,聆听小河的流水声,把牛车停下来,“我们在此过夜好了。”他叹一口气说。

“这是我最后一次跟你作伴,”儿子生气地说,“你对日落、闻花香比赚钱更有兴趣!”

“对了,这是你许久以来所说的最好听的话。”父亲微笑说。

几分钟后,他开始打鼾——儿子则瞪着天上的星星,长夜漫漫,儿子好久都睡不着。天不亮,儿子便摇醒父亲,他们马上动身大约走了一里,遇到另一位农夫——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力图把牛从沟里拉上来。

“我们去帮他一把。”老人低声说。

“你想失去更多的时间?”儿子勃然大怒。

放轻松些,孩子,有一天你也可能掉进沟里。我们要帮助有所需要的人——不要忘记。”

儿子生气地扭头看着一边。

到另一辆牛车回到路上时,几乎已是早晨八点钟了,突然,天上闪出一道强光,接下来似乎是打雷的声音。群山后面的天空变成一片黑暗。

“看来城里在下大雨。”老人说。

“我们若是赶快些,现在大概已把货卖完了。”儿子大发牢骚。

放轻松些……这样你会活得更久,你会更能享受人生。”仁慈的老人劝告道。

到了下午,他们才走到俯视城市的山上。站在那里,看了好长一段时间,二人不发言。终于,年轻人把手搭在老人肩膀上说:“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他把牛车掉头,离开了那从前叫做广岛的地方。
           (选自《心灵故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第1版)

【品读】

二战时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给后人无数沉重的启示。詹姆斯·道森匠心别具,巧妙地把这一历史事件浓缩到一篇微型小说中,小说结束时,在读者心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

9时16分,原子弹被投出弹舱。假如赶快些,父子俩也会葬身于广岛火海了。

【探究】

3.“放轻松点”,“放轻松些”,小说中有三次直接描写了赶车老人这样的话,其作用是什么?

答:                                                  

                                                        

4.文章最后年轻人说:“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年轻人究竟明白什么了?

答:                                                   

                                                          

【解析】

3.(1)强化了老人凡事不必着急,悠然淡定的性格。(2)反衬了儿子个性急躁,野心勃勃的性格特点。(3)使小说情节前后呼应,结构严谨。(4)为小说结尾的情节突转做了铺垫。(5)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4.年轻人明白了父亲所说的“放轻松些……这样你会活得更久,你会更能享受人生”的深刻道理,不必为了金钱财富而放弃了享受生活,享受生命。

 

给萧红一盏河灯吧

李新刚

走进呼兰,心情顿时变得很寂寞很悲痛,似乎到处都飘荡着萧红的影子。

呼兰河,这条让飘泊中的萧红魂萦梦牵的家乡河,依然在这遥远的东北大平原上静静地流淌着,浑浊而呆滞,没有沙滩,没有陡峭的河岸,没有两岸茂密的树林,甚至没有浪花,没有激流。萧红却爱它,深深地从骨子里爱着它,并以自己的作品《呼兰河传》,使这条毫不起眼的河流名声大振。

我竭力寻觅着,在记忆中搜索着,想从中发现些许萧红作品留下的痕迹。那条十字街还在吗?还有那卖麻花的小贩呢?还有那拉洋车的车夫呢?呼兰河边是否还经常搭起台子唱戏?河面上放游的纸船灯是否还在向远方漂流?

在一条青砖石瓦、长长而又湿湿的石子弄巷里,有一个破败而又寂寞的大园子,这里就是萧红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在这个大园子里,幼年的萧红和爷爷一起在院子里锄草。她不知道该怎样锄草,于是她胡乱地把草连根拔起。身旁的祖父,嗤嗤地笑,然后手把手地教她。末了,她看见院墙下一簇簇很美的花,于是她趁着祖父在锄草,将花儿插满爷爷头上的草帽。

可是现在,萧红去了,那片园子也去了。现在的萧红故居,只不过是后人为了纪念她,重新搭建起来的仿制品而已。可看的,就是这里还存有不少她的生活照,从那些发黄的像片上,我们可以窥视到当年岁月的烙痕。故居内陈列着几件萧红的遗物:书柜、梳妆台、皮箱等,睹物思人,让人倍感寂寞与悲痛。

萧红写过很多关于这里的文字。关于这里,萧红说:“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为它们充满了我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萧红墓是一定要去的,虽然这里只埋葬了她的一缕青丝。

萧红墓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西岗公园内,建于1992年,墓内葬有萧红丈夫端木蕻良捐献的萧红生前的一缕青丝。

墓地占地667平方米。墓前5米建有萧红纪念碑,纪念碑高2.4米,宽3.4米,厚0.7米。碑基高出地面0.80米,以青石制成。纪念碑正面阴刻“萧红纪念碑”5个大字,右面是玻璃钢质萧红浮雕头像,头像下面是花环,背面是阴刻碑文。

这时,我想起了萧红的话:“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她永远年轻,因为她只活了30岁。

站在墓前,崇敬与悲怆同时涌上心头,我感慨一个伟大而又孤寂的灵魂曾经历过的人间沧桑。

我忽然想起萧红写的《放河灯》。“七月十五盂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莲花灯……这一天若是每个鬼托一个河灯就得以脱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之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

美丽多才的萧红于芳菲之年死在了香港,弥留之际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甚至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孤苦伶仃到了极点。萧红去世后,葬在了一个叫浅水湾的地方,后来又移坟到了广州,可这两处都不是她的家乡。还是给萧红放一盏河灯吧,照亮她回故乡的路!

(选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9日,有删节)

【品读】

提起萧红,就唤起了后人对那样一个时代所有知识女性坎坷命运的深深的同情,就唤醒了后人对那样一个时代里中国文坛一颗耀眼流星的全部记忆。萧红黯然地走过历史,萧红又亮丽地屹立在历史的深处。

【探究】

5.文章第2和第3自然段两次写到呼兰河,谈谈作者在这两

段中写呼兰河的意图各是什么。

答:                                                  

                                                            

6.结合全文,谈一谈文末画线句“还是给萧红放一盏河灯吧,

照亮她回故乡的路”一句的作用和含义。

答:                                                  

                                                              

【解析】

5.(1)第2段中,作者通过对呼兰河的描写,以呼兰河的质朴、平淡无奇衬托了萧红对家乡的真挚爱恋,并以《呼兰河传》一书,使家乡河名声大振。(2)第3段中,作者通过对呼兰河往事的追忆,既照应了文章标题,也引起了下文对萧红当年生活过的地方的描写,同时与文末对呼兰河上放河灯的追忆遥相呼应。

6.(1)作用:此句既总结了上文关于放河灯的追忆,同时也呼应了文章标题,更含蓄地强化了文章主旨。(2)含义:河灯可以照亮死者回归家乡的路,此句既表达了作者对萧红不幸一生的深深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萧红魂归家乡得以安息的祈愿。

 

但丁的目光

赵丽宏

    ①暮色降临,那些曲折的街道和小巷顿时更显得幽深。黄昏的佛罗伦萨,在一个外来者的眼里,显得无比神秘。

②走过一条狭窄的小路时,陪我的意大利朋友轻声说:“但丁,他在这里住过。”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是一座很普通的临街小楼,看上去已经歪歪斜斜,门口挂着一盏方形风灯,灯不亮,闪烁着昏黄的光芒。给人的感觉,这光芒也是古老的,五百年岁月,都浓缩在这幽暗的灯光中。当年,这该是一盏油灯,在风中飘摇,但丁踏着夜色回家时,看见的也是差不多的景象吧。

③我走到小楼门前,门关着,无法进去。古老的山墙上,有但丁的青铜雕像,诗人眉峰紧锁,目光忧郁而深邃,越过我头顶,凝望着远方。我想象那小楼中,有窄而陡的楼梯,在黑暗中上升,通向一间书房,书房不会很大,但却能容纳下整个宇宙,诗人的幻想和思索在这里上天入地,寻哲人,会鬼神……写出《神曲》的伟大诗人,竟住在如此普通的寒舍中,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④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就是但丁当年走过的路,一条普通的小路,走出非凡的人生。他在这里邂逅初恋的姑娘贝娅特丽,也从这里走上被放逐的路。1300年,但丁三十五岁,那一年,他遭到权贵的迫害,被当政者宣布终身流放,永远不准返回佛罗伦萨。这样的遭遇,对一般人也许是沉沦和毁灭,然而对但丁,这却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⑤但丁从此开始流亡生活。他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离开佛罗伦萨,他旅行,观察,思考,游遍了意大利,认识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他每天都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他没有想到,告别故乡,就成了永远的游子,在他活着的时候,竟然再没有机会重返佛罗伦萨。晚年的但丁,定居于古城拉韦纳,将一生的经历和思考,倾注于《神曲》的创作。一个游子,客居他乡,心含着愁苦,也怀着憧憬,用鹅毛笔写出一行行奇妙的诗句。《神曲》长达一万四千余行,但丁在诗中梦游地狱、炼狱,历经千难万险,最后抵达天堂。其惊人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前无古人。但丁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他是为爱和理想而创作。

⑥我来到但丁广场时,天已经落黑,下起了小雨。教堂已经关门,我只能站在门口沉思默想。在这座教堂里,埋葬着佛罗伦萨历代的主教和显赫的权贵。但丁的墓碑,在教堂的入口处,只是一块普通的石碑,上面刻着诗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然而,到这里的人们,大多只为但丁而来,为他的《神曲》而来。这应了李白诗句的意境:“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⑦教堂大门的左侧,有一尊高大的大理石雕像,是但丁的立像。台基上,刻着诗人的姓名,台基的两边,是两头大理石狮子,威严地护卫在主人的脚下。但丁穿着宽大的长袍,伫立在精致的台基上,诗人的目光,一如他故居前那尊铜像,忧郁而深邃,俯视着夜色迷茫的大地。

(选自《读者》2009年第07期,有删节)

【品读】

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但丁的位置是无人能够取代的。他的目光中,穿过封建陈腐社会的重重迷雾,指向理想,指向幸福,也指向每一个追求理想和幸福的人的心中。

【探究】

7.文中第3和第7段中两次描写到但丁的目光,其作用各是什么?

答:                                                    

                                                            

8.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4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答:                                                     

                                                             

【解析】

7.第3段描写但丁目光,既是对但丁雕像的自然观察和描摹,又照应了标题,还表现了但丁对社会和生命的思考,对人类的关切和热爱。第7段描写但丁目光,既照应标题,总结全文,又深化了主题,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韵味,给读者以无限遐思。

8.(1)终生不得回归故乡的严厉处罚,对于一般人来说会是人生的沉重打击,而这却迫使但丁开始了人生的新征程。(2)但丁在漫长的流亡中,不断观察社会,对生命的意义、对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进行了深入而伟大的思考。(3)但丁最终写成了惊世杰作《神曲》,将一生的经历和思考倾入其中,给世人留下了崇高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