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mix:政治课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3:31:26

在高中新课程即将实施之际,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为实施新课程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目标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而教学目标是否正确,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教学目标,也是学习新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比较新旧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的差异,确立三维目标,实现目标整合

旧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在这一总目标下分设各年级的课程目标,分别提出了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具体的目标。由此看来旧课程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而新课程以“学习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即将成人的青年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总目标,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分类目标。由此看来,新课程确立的是三维目标,这三个目标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知识目标是基础,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方能立足和发展,才有可能获得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才能以此为基础发展健全的人格。能力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掌握学习的方法,此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其它两个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重在体验与感受,它贯穿于前两个目标之中。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时,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与新课程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一致的,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关系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理解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内涵,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步步落实

1、知识目标的确立、落实

知识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其他教学目标的载体。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知识目标是什么呢?新课标规定“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常识;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一步理解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规范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学会适应社会发展、顺应时代要求、自主规划人生的相关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搞清知识目标是首要的任务。

(1)知识目标的确立依据

首先,根据新课标的内容目标,确立每一框题的知识目标;其次,深入挖掘教材,理清知识体系,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知识;再次,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建构学习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习渠道的多样化,学生很可能对要学的新知识已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先为学生提供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再帮助学生将已经存在于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系统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深化,最终上升发展成为学科知识。

(2)知识目标的落实

①重组、拓展教材知识,使其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结构相吻合,便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同化。

②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创设的情景要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告诉我们,创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包括: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和言语描绘。

③强化自主探究,寻求问题解决途径,实现知识内化。在教学实际工作中,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根据学生智力水平差异,精心设计不同台阶的练习题,分基础知识题、综合性应用题,发展性应用题三类,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实现知识的内化。

2、能力目标的确立、落实

能力目标是建立在知识目标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新课程规定通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学生具有“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潮,以及伦理和人生问题,具有辨识、判断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把握重要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敏锐洞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立足于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高主动参与的能力;着眼于未来的创业生活,培养自主学习、选择、探究的能力,学习、生活有计划性、创造性、超前性;提高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依法做事、依法律己的能力;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但在课堂上教师确定的能力目标不可能是包罗万象的,而只能其中主要的一、二个能力。

(1)能力目标的确立

①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确立框题能力目标。

②根据教材知识载体,确立相关的能力目标。

③根据学生实际,确立适合学生的能力目标

(2)能力目标的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新课程强调“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①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这一过程要经过选准探究内容、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等过程,完成意义建构。学生在这种参与中积极思维,悟出学法或规律。

②重视课堂协作学习。新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共同学习的过程。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在这一过程中,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③在举一反三的训练中提高能力。首先是教师的指导,分析例题;其次是学生的练习,模拟情景训练;第三是改变题型,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及落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规定“理解个人的生命及人生价值,在个人关切与社会进步、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体验中,维护人格尊严,思考怎样才能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作为未来成功人士,在中学阶段就必须具备哪些优秀品质;热爱生活,亲近知识,向往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培养高尚、丰富的生活情趣;对宇宙和一切未知世界具有好奇心,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注意观察生活,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对祖国和人类社会进步抱有乐观态度,在尊重和理解各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感。”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立

①根据学科特点、年龄特点制定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②挖掘教材内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筛选最能激励学生情绪的,对认知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的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面向全体学生形成情感体验。

而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

(1)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力,是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有效的钥匙。教师情感的表现包括广阔而丰富的求知兴趣、教育乐观主义情绪,即朝气蓬勃地进行工作和充满信心地对待工作中的困难,以及教师在各种场合下所表现出来的正确的、深刻的道德感。教师对学生的爱,一旦被学生理解、接受、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来回报教师。教师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探求和钻研精神,都能感染学生。教师要以饱满的激情投入课堂教学,做到以情激情,用和蔼可亲的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语言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创设爱的师生课堂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探究的情感,以收到知情并举的教学效果。

(2)通过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领悟情感。注重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为学生描绘人物或事件所处的情境,表达出事件所蕴含的感***彩,使学生如临其境、耳濡目染。同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创设情境,加强情感沟通,产生共鸣。情境,可以是材料、漫画等,也可以是音像、录音或小品等。教师围绕目标以情激情、以景激情、以理激情、以美激情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做到以情载理、情理交融。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受,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