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之符咒4.6隐藏密码:突尼斯人的风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43:38

  我的突尼斯朋友阿里在中国读书的时候,碰到一件尴尬的事。有中国人问他来自哪个国家,阿里说突尼斯,对方恍然道:“哦!你从威尼斯来啊。”

  我行前去查阅相关网站。有个网站是突尼斯人建的,里面有一段文字大意说:你听说过突尼斯吗?没有?那好了,说明这个地方还没有人满为患,赶快来吧,这里有大海,有沙滩,少的就是人。

  突尼斯老父

  这样的例子多了,不得不让人觉得突尼斯人不够自信,对外国人不知道自己的祖国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作为一个中国人,很难感同身受。其实这世界上多的是这样甚至比它还小的国家。

  西迪布赛的出租司机

  突尼斯人多少有点冤枉。这片土地的文明史一点都不短暂,上溯个3000年是没有问题的,迦太基、古罗马、拜占庭、阿拉伯伍麦叶王朝、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近代欧洲殖民势力,样样和它沾边,文化积蕴深厚。只是这片地中海边的北非小角落,从来没有作为任何一个文明的核心存在过,而只是各朝各代伟大文明和庞大帝国的一部分,最多只是作为补充和举证,没法当作中心来描述,就像艾尔·吉姆(El_Jem)的那个宏伟的古罗马斗兽场,其气势如此宏魄,却无声地居于一角,不是它不够伟大,而是因为古罗马的文明中心不在这里,而在地中海对面。

  轻轨车旁

  不过,既然哪一种文明都在此渗透,又都不以此为中心,突尼斯就不用背上太沉重的历史包袱,不用太顾及外在形象,乐得洒脱一点,自如一点。所以,当你走在这个伊斯兰国家首都突尼斯城(Tunis)最繁华的大街上,看到玻璃窗内烟雾缭绕,成群的男人们坐在那里,频频举起手中的啤酒杯,千万不要吃惊到合不拢嘴。是的,在这里,清真寺的诵经声响起的时候,门外的女人不用戴头巾,男人们可以喝酒。

  笑一笑,拍个照

  茶馆里水烟枪林立

  突尼斯最早的原住民是白皮肤的柏柏尔人。至今中南部沙漠地区还留存着他们的洞穴住地。在随后的几千年漫漫岁月里,来自地中海对岸的欧洲人、来自东边跨越红海的阿拉伯人都曾占据过这片土地,使得现代突尼斯人的血统非常混杂。在这个时候,地缘特性开始发挥作用。地中海最大的特产就是阳光,无论北岸的意大利、西班牙、希腊,还是南岸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等马格里布国家,一年之中有300天阳光灿烂,天高云淡,搞得“海峡两岸”的各国人民们都一个德性:慵懒乐观,安于闲适。在突尼斯,只要抬头看天,多半要被灼热的阳光照得睁不开眼,多半会对几抹白云修饰的蔚蓝天空深深着迷。待在屋子里简直就是犯罪,赶紧出门晒太阳吧!我深信在这样的地方无法诞生伟大的哲学,哲学属于寒冷的德意志、俄罗斯,在地中海边,只有美酒、美食、美景、美女,只有酒后的微醺和午睡的甜蜜。小小的突尼斯地理差异很大,但并不妨碍从南到北的突尼斯人用各种方式享受生活。在首都最著名的布尔吉巴大街,随处都是咖啡馆,人们坐在那里看报聊天,一杯薄荷茶能喝上好几个时辰,再吸上几口水烟,喷云吐雾间,连目光都是迟钝的。在城市的边远角落,在长途公路两旁,咖啡馆或茶馆的门面变得简陋,当地人土衣布衫,同样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神情呆滞而满足。往南方内陆走,蓝色的大海不见了,葱翠的绿意也越来越少,褐色的黄土与沙漠渐渐显现,沿路成排的小饭馆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招揽顾客:炉火上滋滋冒着轻烟,屋檐下倒挂着刚宰杀好了、开膛剖腹的绵羊,而就在隔开不到两三米的地方,几只活羊又被圈在一边,不知所措地望着往来的路人,还有倒悬示众的同伴尸首。

  这餐厅的羊,死的刚活着,活的快死了

  突尼斯人这种乐于享受、漫然随意的生活习惯,构成了他们“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态度。在突尼斯境内驾车,不时看到道路两边的许多民宅,要么搭了构架没砌墙头,要么砌了墙头没安门窗,要么安了门窗没装玻璃,总之就是一没完工的“烂尾楼”。家家户户都如此,到底是为什么?好一道《正大综艺》的脑筋急转弯题目。正确答案是:突尼斯人造房子是个自我斗争的伟大过程,为了克制自己乱花钱的欲望,他们制定一个漫长的造房计划,有块砖钱就添块砖,有片瓦钱就加片瓦,细水长流慢慢搭积木,搭它十年也不过份。如果让他们攒够了钱一气呵成造房子,嘿嘿,估计一辈子都造不起来!

  杰尔巴岛的犹太教徒

  在这种生活理念下,对宗教的态度就不会太执持。作为伊斯兰国家,突尼斯也支持巴勒斯坦,但对以色列和犹太人的态度就明显比中东和西亚地区的阿拉伯国家更宽容一些。在东部旅游胜地杰尔巴岛(Jerba)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犹太教堂,外部白墙蓝窗,完全是地中海风情,内部则彻底是精美的犹太教细花装饰,还不时有犹太教徒在里面诵经。杰尔巴岛曾经居住着很多犹太人,如今大部分迁居以色列,但仍有少数在这里生活,与占据绝大比例的伊斯兰教徒相安无事。当然,即便如此,这个犹太教堂外围依然有军队戒备保护,以防伊斯兰激进分子可能的袭击。事实上,2002年这里确曾发生过一次自杀式炸弹袭击,21名游客身亡,基地组织号称对此负责。

  一袭白纱的凯鲁万妇女可不喜欢拍照

  对异教宽容,对自己教规的轻微触犯就更不是问题了。在突尼斯中部当年阿拉伯势力最早进入的地区,比如凯鲁万(Kairouwan),依然保持着浓厚的伊斯兰生活习俗,妇女用一袭白纱将自己紧紧裹卷。但在更多的地区尤其是首都,女子不戴头巾,男子可以随意喝酒,大家早已习以为常。突尼斯1957年独立之前曾做过几十年法国的保护地,受到西方文化的渗透,但无论如何无法与伊斯兰教1300年的深厚影响相比。将天性开放的突尼斯人从宗教戒律中解救出来的是他们的第一任总统布尔吉巴(Habib Bourguiba)。他一方面结束了法国的殖民统治,使突尼斯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个主权国家;一方面这位法国留学生又充分吸取西方文明养料,在这个全新的共和国实行政教分离,引入自由的法律制度,实施自由教育,确立妇女权利。他从法律上废除了一夫多妻制,是对传统的伊斯兰习俗的离经叛道。在突尼斯,伊斯兰教只是自由信仰的一种,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对民众的行为构成法律约束。据说,每当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在内的西方世界冲突加剧的时候,突尼斯的女性在公众场合被鼓励不戴头巾,以免被认为是激进的恐怖分子。

  老城西

  老城东

  布尔吉巴希望用西方的现代文明去改造突尼斯,是不是已经获得成功?恐怕很难下定论。布尔吉巴1957年当上了突尼斯的开国总统后,居然恋栈30年之久,直到昏庸老朽之年,被一次和平政变请下了神坛。1987年11月,突尼斯总理兼内政部长本·阿里(Zine el_Abidine Ben Ali)宣布解除终身总统布尔吉巴的职务,并由自己担任共和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消息传到万里之遥的中国,年届83、比布尔吉巴小一岁的邓小平闻讯总结说:“老人政治搞不得!”邓小平的话,突尼斯人估计没听到。本·阿里执政至今也有20多年了,放眼望去,全国的大街小巷挂满了总统的各种标准像,有颔首微笑的,有挥手向前的。当地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也归政府控制,对执政党和政府有褒无贬。公众场非议领袖和政府一定是自找麻烦。而在竞选中,反对党只是作为一种陪衬而存在……

  总统抚胸像与天主教堂相映成趣

  在回程去机场的路上,又看到很多总统头像,神采飞扬地冲着你微笑。但突尼斯朋友悄悄告诉我们,他英俊潇洒,是因为这都是N多年前的老照片啦!头像下的标语写的是什么?是地方政府和百姓支持修改宪法,支持总统连任!

  瞪什么眼睛啊!在一个可以喝酒的伊斯兰国家,修改个宪法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