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各个版本:顺应天时养生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8:44:20
顺应天时养生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六)

现在人最爱得的两种病--心脑血管病和心理疾病,都在心包经的管辖范围内。所以这说明现代人心包经淤堵不通、气血不足已经成了一个普遍情况。所以敲心包经的方法才是根本之策。当然,治病解症只是亡羊补牢之举,真正的健康财富源于平时的积累。而中医的最伟大、最高明之处,就在于它的核心是主张"治未病",将病化解于无形之时。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健康养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你平时把"功课"做好了,做足了,各种病邪对你无可奈何,就能达到"不用守门胜似守门""无为而治"的境界,这才是养生的至高境界。

 

                

            同样的道理,你经常揉心包经,把心包经照顾好了,气血旺盛,循行通畅了,它"回去"就会增强心包的功能,而心包就能更好地保护心脏。这样,心脏就不会整天被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骚扰,就能将自己工作的重心放在管理血脉和心神上。你想,要是心脏把血脉和心神都管好了,把相关的问题打理清楚了,那些五花八门的心脑血管病和心理疾病,还能沾上你吗?

 

               

            但按摩心包经有一个特别的窍门,那就是时机选择的问题。选对了时机,就能事半功倍,同样的方法,你的效果就比别人好得多。那按摩心包经最佳的时机是什么时候呢?就是我们开头提到过的,每天黄昏时分的戌时。可戌时是19~21点,有两个小时,具体什么时间最好呢?如果你真要想优中选优,把按摩心包经的效果发挥到极致,甚至想立竿见影的话,那最好就是在戌时之"中点"--晚上的20点前后(20分钟内,也就是在19∶40~20∶20之间)按摩。为什么时机问题这么重要呢?

 

               

            我们知道,根据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气血是在19~21点流注心包经,但并不是这两个小时内心包经的气血都是那么旺盛。在19∶40之前,气血还未完全流注到心包经,所以心包经的气血还不是足够旺盛;而到20∶20分之后,气血又开始下降了,就像火车一样,准备前往下一站--三焦经开走了。这也就是说,晚上20点正好是心包经气血的峰值,而其前后的20分钟相对而言是它气血最旺、最平稳的时候。打蛇打七寸,做事瞅时机,你这时候按摩,就等于抓住了心包经的根本力量,效果自非一般时间的按摩可比。

 

               

            这就好比是我们人的一生,20岁以前的时候还不成熟,不太懂事儿;60岁以后反应慢了,精力也不行了,那我们就必须把握好从20岁到60岁之间的这几十年时间。你的人生有多高的成就,多大的价值,过得精不精彩,全看你在这几十年里怎么做!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人生的很多道理,其实是互相融通的!

 

                紧张的时候就振臂握拳,这样可以激发心包经的能量

                心病还需心药医。紧张的情绪因心而起,亦得由心来平,虽然我们不能轻易"动心",但"心手相连",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动手来"调心"。

               

            前两天看电视新闻的时候,看到法国的工人正在举行罢工游行,庞大的人群在大街上振臂高呼,反对萨科奇总统领导的政府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施行的经济政策。看人们一个个愤怒的表情,高举的手臂,好像要打架一般。这让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在表达情绪的时候总喜欢做出某种手势或动作呢?呼喊说话不是用嘴就可以了吗,为什么非得要手也参与呢?

 

               

            类似的,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在愤怒的时候会拍桌子,宣誓的时候要握拳举臂,懊悔的时候捶胸顿足,表明自己信心的时候要拍着胸脯……手与心的配合是如此的默契!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双手与心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心和手在"实际工作"中会互相协调、互相配合!

               

            我们可能都听说过一个词,叫"心手相连",它大多数时候是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的友好关系的。其实,这个词仅从字面上来理解,就跟"十指连心"一样,本身也有它的意义,有中医的道理在里面。因为我们的手上有六条经络与内脏相连,而其中的两条经络--心包经和心经就是直接与心脏相连的,还有一条小肠经与心经相表里,也与心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贯通我们两手的六条经络中,有三条都与心脏有直接的联系,这可不就是"心手相连、十指连心"吗?

 

               

            我们知道,心脏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藏神,主神志,也就是说人有关思维、情绪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的主导之下来完成的。而愤怒、兴奋、宣誓、懊悔、信心等,这些情绪、语言的表达不都是源自心理活动吗?

 

               

            而我们的心与手是密切相连的。既然心手相连,心有想法要表达,手必然会在动作上给予配合。换句话说,我们手上的动作是在表达内心的意见,因为心是内脏,在身体的内部,它有什么主意的时候不能直接让别人知道,必须借助语言和身体的动作来表现,而手上有心经、心包经,所以为心作"动作代言"的最合适角色自然是非手莫属了。

 

               

            我们之所以在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要振臂高呼,要握拳举臂,要拍胸脯,拍桌子,就是要将自己内心的想法传达出来(因为言为心声),就是要激发心包经的力量。因为心是君主,是皇帝,它只管下达"命令",自有下面的人去传达落实,它自己是不会"亲力亲为"的。而如果心是皇帝的话,那么心包就相当于心的"左膀右臂"了,也就是皇帝命令的直接执行者。所以我们在通过语言表达内心想法的同时要挥动手臂,或拍或举,以调用心包经的力量。

 

               

            心包经是从肩膀到中指尖,行走在我们两手臂内侧的一条经络。我们的手一拍一举,心包经就被疏通了,气血变得更加旺盛。手向上举,人的心神就会得到提振,心主神志的功能会得以加强;而手掌往下拍桌子,我们就能更好、更顺畅地将自己内心的愤懑宣泄出来,以防形成积郁,导致气血淤滞,这对心理健康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其实举手振臂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养生动作,我们给自己争取发言机会的时候要举手,在表达决心的时候要振臂,在表示信心的时候要拍胸脯,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心神、强化心神的力量。推而广之,举手振臂这个动作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用处,那就是帮助我们镇定心神,缓解紧张的情绪。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要参加考试、面试、演讲或出席其他重要活动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心情激动、情绪紧张的情况,不知道该把自己的手往哪放好,总想去抓个什么东西,甚至抓衣角、抓耳挠腮。如果这时候你换一个动作:握紧拳头,举起一只手,同时嘴里念叨两个字"镇静!镇静!"或是不说出来,只在心中默念,暗自下决心即可。

 

               

            如此坚持这个动作两分钟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情绪已经归于平静,头脑异常清醒,内心充满信心和力量,不再感到紧张,更不会手足无措。这就是因为我们通过握拳振臂促进了心包经的气血循行,激发了心包的力量,稳定了心神的功能。我们握拳的时候,中指尖顶在手心里,这样正好攥住了心包经上两个最重要的穴位,中指尖上的中冲穴和手心的劳宫穴,达到以穴点穴、气血融通、平心静气之奇效。用力不如用意,再加上配合了内心的意念,这样,波涛滚滚的"心海"很快就会风平浪静,只留下微微的涟漪缓缓荡开,你就可以尽情地去挥洒自己的才智风云!

 

               

            当然,这只是应急之策,治标不治本。如果你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上讲台就紧张,一遇到稍微大一点的场面就心里发虚、激动不已,那就是心藏神、主神志的功能出现问题了。而这不仅仅是心理问题,更是生理问题,需要调养心神。怎么调养呢?方法不变,还是我上面推荐的振臂握拳动作,但使用的时间要加以调整。每天吃完晚饭之后,先休息上半个小时,然后在戌时(19~21点之间),找一个相对安静,没有人打扰的地方去练习振臂握拳的全套动作,手上与心里的意念相配合。因为戌时是气血流注心包经的时段,此时它的功能最好,而我们的这个振臂握拳动作正是要激发心包的力量,保卫心脏、安心定神,以治本。这样每天坚持练习1次,每次"临阵前"再加练1次,1个月以后,你爱紧张、激动的情况就会大大改善了!而随着心神功能的增强和对类似大场面活动熟悉程度的增加,逐渐地,你就可以"驰骋"讲台无惧色了!

 

               

            所以你别看我们平时的这些无意识的习惯性动作,包括伸懒腰、打哈欠、打喷嚏之类,它其实都是充满智慧的,是身体在进行自我调理的表现,这比我们强制身体做出某些行为(比如去搞"跑跳蹦"之类的剧烈活动)效果要好得多。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顺势而为,协助身体进行自我调理,或是借助身体自己的这些习惯性动作,来调理身心的状态。比如我上面给大家推荐的这个"振臂平心"法,其实利用的就是握拳振臂的一个习惯性动作。

 

               

            生活处处有中医,举手投足皆中医。我们只需顺应即好。因为中医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正所谓道法自然,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一样,我们不必要刻意为之,拂逆其性,顺其自然或许就是最好的选择!

 

                戌时补土,饭后休息半小时最能呵护胃气

                戌时是护心的良机,也是养胃的妙时,因为心火生胃土,所以善养心者脾胃功能亦不会差,脾胃不差人的"电量"就会很足!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早晚都得出去遛一圈,用北京话说就是遛弯儿。他说自己早上一般是早饭之前出去,晚上则是在晚饭后。这个习惯很好,我表示赞赏,但我又下意识地想到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有很多人晚饭吃得比较晚,然后吃完饭就出去遛。于是我问他,吃完饭后多久出去。不出我所料,他果然犯了这个很常见的问题--饭后立即就出去,还拿出了"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理论。

 

               

            我提醒他,晚饭后应该稍微休息一会儿再出去。他问要休息多长时间合适,我说以半小时为佳。我这位朋友有抽烟的习惯,我就半开玩笑地跟他说:"俗话不是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吗?你吃完饭坐会儿,先抽支烟再出去多好!""也好!你是专家,现在都讲究养生嘛,就听你的。那我以后就吃完饭看会儿电视再出去。"朋友笑着说。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一下传统谚语中的"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问题。其实这里的"饭后"并不是说吃完饭就立即出去活动,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先休息上半小时左右,然后再出去散散步,活动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才可能"活到九十九"。为什么呢?

 

               

            首先,刚吃完饭的时候食物并没有全部到达胃里面,还有一部分正从食道里往下走,此时不应该做比较大的身体活动,一方面防止由于食物快速地下落对食管和脾胃造成伤害;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预防食物在快速的下落过程中行进不顺畅,发生堆积,堵上了,形成梗阻。这就像我们的道路交通一样,本来一条路的承载能力还不错,平时来往都很顺畅,但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或是因为旁边的道路交通管制,于是大量的车辆涌过来,结果整条路的通行能力就大大下降,甚至发生拥堵。

 

               

            当然这还只是表层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刚吃完饭的时候我们身体的气血会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脾胃上,以增强脾胃的消化能力。如果刚吃完饭后立即就出去活动,气血分散很大一部分能量到腿脚四肢上,这样到达脾胃的气血就会不足,它们的功能必然会受到影响。偶尔一次没什么关系,但若长此以往的话,人的消化吸收能力就会下降,甚至引起消化系统的疾病。所以你看现在很多老年人,虽然天天都在锻炼,但食欲并不好,脸上的气色很差,整个人的身体状态也不好。这不难理解,老年人的脾胃功能因为自然衰老的原因,本来就已经不太好了,每天再这么折腾一两次,它能受得了吗?

 

               

            另外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主要针对的是那些每天活动比较少,长期伏案工作,或形体较胖、身体素质比较好的人来说的。而对本来体质不太好,尤其是患有胃下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人(特别是老年人)来说,饭后胃肠活动加快,负担更重,如果很快就出去散步的话极有可能会加重病情;并且散步和活动会使体内的气血流动加快,脑部的气血供应减少,还可能引发心绞痛、早搏、阵发性房颤以及昏厥晕倒等严重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民间又有一种说法叫"要活九十九,饭后不要走"。所以对于各种养生方法和健身名言,不管它有多"权威",多神气,我们都应该辨证地去看,切记不可盲目跟风,这可不是穿衣服,不能赶时髦。有句话说得好,最好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现在大家几乎都知道"要想身体好,就得多锻炼"的道理,专家学者、医院媒体都在强调运动健身的重要性。由于时间比较自由充裕,现在绝大部分的中老年人都养成了健身锻炼的好习惯。但如果锻炼健身的时机和方法不对,不适合自己,多锻炼还不如少锻炼。因为你锻炼得越多,对身体的伤害越大。

 

               

            我们再来看看晚上的这个锻炼,它的时机选择尤为重要。这也是晚饭后应休息半小时后再出去遛弯儿的原因所在。因为这样不仅能完全避免伤及脾胃的问题,还有助于健脾养胃,呵护胃气。为什么这么说呢?它其中是有很深道理的。

 

               

            古人讲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在我看来,人与天的相应主要是时间上的相应,比如昼夜和四季的阴阳变化。所以从广义上来说,中医其实就是一门时间医学,即便从更小的范围来说,也确有"中医时间医学"这么一门学科。按照中医的时间医学理论,人体的脏腑经络与天干地支、十二时辰是相互对应的。我们现在吃晚饭一般不就在六七点钟吗?而19~21点正好是戌时。我们知道,戌时气血流注心包经,而心包经是属火(因为心和心包都是属火的)的,脾胃是属土的,火生土,所以晚饭之后的戌时休息半小时,借火补土,以调养脾胃,这可不是调养脾胃、补益胃气的天然妙方吗?还有什么药物的效果能比这更好?

 

               

            脾胃乃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尤其是老年人,先天之气将尽,全靠后天气血的滋养,所以养好脾胃就更是重中之重。脾胃养好了,吃嘛儿嘛儿香,消化吸收好,气血的生成就充足,精气神也都旺了,干嘛儿嘛儿有劲,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健康问题?

 

               

            其实,养生并不是要我们去做很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而是顺其自然,不犯错误就好!在这个原则之下,然后尽可能地去做一些能让自己身体舒服和"高兴"的事情,那就是最高明的养生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交往如此,养生护命亦然,只不过这里的对象变成了自己的身体。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鼓掌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健康

                为别人的精彩表现鼓掌喝彩,就是在为自己的健康加油助力,生活中不能没有掌声,就像大自然不能没有花香一样。

               

            前不久,我在看报纸的时候在"科技生活"版看到一篇文章,说欧美的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调查发现,经常为别人鼓掌的人,其整体的健康状况普遍好于不经常鼓掌的人,也就是说,经常为别人鼓掌是非常有利于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鼓掌(两手掌互相拍击)不但能够健脑益智、增强记忆力、提高思维能力、预防老年痴呆症,还可以缓解疲劳,治疗手部麻木痉挛症、末梢神经炎、上肢关节炎、冻疮,并且对脑血栓后遗症、高血压、失眠、便秘、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常见病都有极好的改善作用。说得神奇之极,不免会让许多人为之耳目一新。

 

                然而,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们却一直没能破解其中的奥妙--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手和脑袋、内脏都离得大老远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

 

                知其然是科学,知其所以然那就是智慧了!

               

            就像上面这个鼓掌可以健身治病的例子,如果把它放到中医的大盘子里来解释,似乎一点也不难,甚至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按照中医的全息理论,我们的两手掌就是整个身体的一个缩影,全身内外上下的器官组织在此都有投射点。同时,手还是一个经络的聚会之地,在我们全身的12条主经当中,有6条到达两手掌,所以两手还可以通过这6条"主干道"与内脏直接沟通。这就好比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全国各地都在这里设有办事处、联络点;同时,北京又是通向全国各地的各条国道的起点,是一个交通的枢纽,我们的手,就像是身体的一个"首都"。

 

               

            而我们在鼓掌的时候,能够激活手部的所有经络,有效刺激手掌上的穴位,特别是作为各条经络气血源头的井穴,从而起到非常好的疏经活络、调理气血的作用。同时,经络也会将这些信息及时传递到内脏,对内脏的气血分配和功能状况起到非常好的调理作用。那为什么鼓掌能起到防治科学家们所说的那些疾病的效果呢?道理很简单,这些病真正的病根儿都在脏腑上,而经常鼓掌,刺激了经络,改善了脏腑的功能,消除了脏腑上的病理性反应,疾病自然会不治自愈了。

 

               

            到达我们双手上的6条经络分别是手掌上的肺经、心经和心包经;手背上的大肠经、小肠经和三焦经。报纸上所说的鼓掌能健脑益智、增强记忆力、提高思维能力、预防老年痴呆症、防治失眠,这其实是因为鼓掌时通过疏通,激活了心经和心包经,改善了心的功能。因为在中医里,心藏神,主神志思维活动,上面所说的记忆力、思维能力、防治失眠等都是心脏的职责所在。还说鼓掌对手部麻木痉挛症、末梢神经炎、上肢关节炎、高血压、冻疮有效,这一方面还是因为增强了心脏的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经常的鼓掌活动,疏通了经络气血。至于说鼓掌能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便秘等,这也与鼓掌刺激了心经、三焦经、大小肠经,改善了这些脏腑的功能有关,更年期综合征这是身心共患病,与心脏和三焦密切相关,而便秘则直接与大小肠的功能失常相关。

 

               

            其实,鼓掌之所以能有如此好的效果,是因为我们鼓掌激活的不仅是手部的6条经络,还调动了全身的其他经脉和脏腑。因为我们手上的这6条经络又与上下走向的脚部的6条经络和奇经八脉在头面部、胸部互有联络,所以鼓掌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对其他脏腑器官的功能亦能起到良好的改善和调理作用。就像我们吃饭一样,虽然最直接的作用是填饱肚子,但所吸收来的营养精华其实是为了供养全身,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所以别看鼓掌这么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其实里面包含着非常高明的养生智慧。

 

               

            当然,这里的"鼓掌"只是我们拍手活动(也可以叫击掌)的一个代名词。拍手的方法非常多,其中"交替激活拍手法",对失眠多梦、记忆力不好、白天没精神爱打瞌睡、手脚发冷等病症效果非常不错,对心脏病和脑血管病也有极好的改善和辅助治疗作用,尤其适合"两老(脑)"人群--老年人和工作紧张的脑力劳动者们,我这里把它也分享给大家!

 

               

            此方法分三个步骤。第一步,两手掌心、手指分别相对,相互击打,跟我们平时的鼓掌差不多,连续拍打5分钟,主要目的是为了激活整个手掌;第二步,拍手背,先用左手掌拍右手背两分钟,然后再用右手掌拍左手背两分钟,如此交替拍3次,主要作用在于激活手背;第三步,拍手指尖,两手五指张开,略微弯曲,五指指尖相对,互相拍打3分钟,这一招的重点在于激活手指尖。在整个拍打的过程中,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悦,从头顶到四肢全身要完全放松,面带微笑,眼睛微闭,注意力始终集中于两手掌心,以做到"意力"同用!

 

               

            别看动作很简单,但效果很不简单。经过这三步,我们的手就被完全激活了,手部的经络、穴位都得到了很好的刺激。此法最佳的锻炼时间是黄昏的戌时(19~21点之间),因为养生的重点在于养心,而此法的最大优点是身心同调,戌时气血流注心包经,而掌心的劳宫穴是心包经上的要穴,掌心相拍的重点就在于刺激劳宫;十指连心,"心手相连",十指相拍也是为了调养心脏。这三步从整体上激活了手部的所有经络穴位和全息反射点,可以通调全身的气血,改善全身各大脏腑组织的功能。

 

               

            另一方面,"动则生阳",鼓掌也是一种老少皆宜很好很安全的"运动"健身方式,可以提升阳气,振奋精神,增强脏腑的功能,促进气血向大脑和手脚部的运行,改善新陈代谢状况,而这对阳气渐弱、脏腑渐衰、身体渐老的老年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保养和补偿措施。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为别人鼓掌也是在为自己鼓掌,因为它帮助我们活得更加幸福和健康!其实,医者帮助病人消除疾患,老师帮助学生化解疑难,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助其一臂之力,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又何尝不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呢?

 

                双手合十,闭眼静养十分钟,是收敛心气、培养元气之妙法

               

            "合掌交心"法的根本是一种意境,意到力自到。如果你能随时随地保持心平气和,那么很简单的一个动作就能让你的身体得到巨大的收获;相反,如果你心浮气躁、杂念满怀,那么即使让你摆出多么复杂的架势,也难有什么效果。

 

               

            大家都知道,全世界有一种通用的友好语言--微笑,不论是哪洲哪国哪儿人,见面只要一微笑,双方皆可心领神会,以礼相待。但要问你全世界有一个通用的友善动作是什么,你是否知道呢?有朋友可能会说了,双手合十吧!没错,双手合十,也就是我们平时两掌并拢"作揖"的动作。古今中外,这个动作可以说是最通用的一个"友善之举",它是我们表达敬意、表明诚意、表示感谢的一个经典动作。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个动作里面还潜藏着伟大的养生智慧呢?

 

               

            正因为这个动作能表达我们内心的善意、诚意和敬意,所以认真做过的人就有体会--每次做完它的时候,就会觉得内心非常安宁、充实、平和,就像是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或是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做了一件很大的善事一样。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却有着如此神妙的效果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做这个动作帮助我们收敛了心气,培养了心神。而心神功能正常了,人的内心就会非常平和、安宁!

 

               

            心主神志。在中医眼里,人的所有神志精神活动都是在心的主导下进行的,而我们的两手心是心包经之要穴--劳宫穴的所在地。因此,我们的手心好比是心在体表的一个通道,一个窗口。双手合十的"作揖"动作,五指相对(而十指连心),两手心相合,正好实现了心神的交合,使心气得到收敛、心神得到养护。

 

                

            同时,我们"作揖"的时候,两手的劳宫穴正好与胸部两乳间的膻中穴平衡相应,而膻中是心胸的中心点,是心包的标志,穴气之会穴,一切上下之气皆须由此而过。比如我们平时的生气,刚开始生气或是生小气的时候是肝的气;如果生气的时间长了,或是生气发怒了,那就是心也生气了。这时候我们通常会觉得胸口特别堵得慌,可能会不自觉地用手去拍胸口,这其实是膻中穴堵住了,你一拍它,上下通畅了,问题也就解决了!而"作揖"这个动作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有助于疏通气机,舒畅心肝肺气。这样,人自然就会觉得内心平静,踏实安稳!

 

               

            然而,这不过是我们随手而得的一点好处,并非特意为之,要是我们能够稍微投入一点时间和心思,把它当做一种功法,每天坚持去练一练,那效果就真的不一般了!

 

               

            这种功法源自我十多年来的亲身实践和总结,我把它叫做"合掌交心法"。很多人学会之后坚持锻炼,向我反映效果非常之好,特别是有一些工作比较劳心费神的脑力劳动者,他们说自从坚持用合掌交心法锻炼之后,自己每天的身心状态好了不少,工作效率更高了。

 

               

            练习合掌交心法的动作很简单。选一个安静的环境,或是在公园的一个角落,或是在自家的阳台,或是在一间没有人打扰的屋子里;然后或站或坐,或盘腿打坐,全身放松,心平气和,双手合十,五指相对,掌心略微拱起,中间空一些,举于胸前,平衡膻中的位置即可。但要想真正获得好的效果,还有3个要领必须把握好,那就是眼睛、意念和呼吸。两眼要自然微闭,眼神回收;意守膻中,暂时停止其他所有的思维活动,排除杂念,只想着两乳中点的膻中穴;采用腹式呼吸,节奏均匀自然,随着对功法的逐步熟练,可以适当延长呼吸的节奏。如果能做到这3点,那你就"成功了一半"。

 

               

            为什么说还只成功了一半呢?因为要想真正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小窍门,那就是要选准锻炼的时机。此法最好坚持每天练习一次,以黄昏时分为最佳,因为这段时间气血正好流注心包经,是疏导和发挥心包经功能的最佳时机,真可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每次练习的时间不用太长,10~15分钟即可,但必须长期坚持,不要急于求成、"浅尝辄止",日久天长,方可收到奇妙之效。一般来说,连续坚持锻炼一个月之后,就会收到明显的效果,继续坚持,妙效则如涓涓细流,绵绵而来!

 

               

            此法不仅可以收敛心气、调理心神,还有利于培补元气。明代养生家石室道人程羽文非常推崇时辰养生法,他在"二六功课"中就曾经谈到,戌时静心调息是培养元气的好方法。

 

               

            双手合十,举于胸前,劳宫对膻中,这是收敛心包的一个动作,你只要做这个动作心神就会得到收敛,两手掌一合拢,眼睛就会很自然地闭上。因为心收敛了,神也会随之收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心神的外散,我们平时说的"眼神"就是这个意思,神收敛了,眼睛会很自然地闭上。如果一个人心与眼的协调功能不正常了,精气神受损了,神收敛了眼睛没有闭上,那这时的眼睛就是空洞无神的,就更应该练"合掌交心"法。

 

               

            在西医里,膻中穴的位置就是我们的胸腺所在地。胎儿在妈妈体内的时候,胸腺是很大的,因为这是他最主要的免疫系统。当宝宝出生之后,胸腺就会逐渐变小,功能也会退化。所以我们意守膻中,其实也是激发胸腺免疫功能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免疫功能增强了,细菌病毒就对我们无可奈何,什么感冒、拉肚子、咽喉炎、鼻炎、肝炎等常见病,我们就不容易得上。

 

               

            而所谓的免疫功能,不正是我们中医所说的正气吗?《黄帝内经》中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得正是这个意思。正气足了,外邪就不敢轻易侵犯我们,什么风、寒、暑、湿、燥、火,都不能近身,我们当然就可以少生病,甚至不生病。而生病是最损耗元气的事情,不生病或是少生病,人体的元气就消耗得很慢,元气消耗慢了,人就能活得好,活得长。就像汽车一样,油耗低了,开的时间就会更长。但不同的是,汽车可以加油,而人体元气的量是已定的,它没法加,也没法补,所以你降低损耗、节约使用,就等于是在培养它,在补益它。

 

               

            其实,我最初练习和总结此"合掌交心"法的灵感是来自于佛家的坐禅,因为佛家的坐禅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养心功法,古往今来备受推崇。《增一阿含经》卷十二说:"坐禅思惟,莫有懈怠。"《六祖法宝坛经》上云:"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爱国名将续范亭则有"早晚两次太极拳,却病无妨学坐禅"的诗文论述。而你在心包经当班的戌时练习"坐禅(或是站禅)",就好比是万事俱备,又来了东风,天时地利人和,效果自然非同一般!

 

                禅在心中是一种意境,"合掌交心"法的根本也是一种意境。中医讲"用力不如用意",意到了,力自然会到。其实做什么事情不都是如此呢?

                附:戌时经络锻炼:心包经敲得好,全身上下无疾扰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部走手,起始于胸中,浅出属于心包,穿过横膈,经过胸部、上腹和下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分支:从胸中出胁部,经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窝,沿着上臂内侧(天泉),行走在手太阴、手少阴经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行至前臂,走在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经过手腕(大陵),之后进入掌心(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指尖(中冲)。

 

                掌部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接手少阳三焦经。

               

            心包经的保养方法,陈玉琴女士研练的"揉心包经"--循经指压心包经的方法效果不错,我这里再次把它推荐给大家。方法很简单,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在椅子上坐下,身心放松,呼吸均匀,首先闭上双眼,集中注意力于心包之募穴--膻中(两乳头连线的中点)10分钟;然后伸开双臂稍微活动一下,开始揉心包经。左手揉右胳膊上的经络,右手揉左胳膊上的经络,从乳头旁边的天池穴开始,经肩膀内侧到胳膊内侧,循着心包经的行走路线,一点一点敲揉下去,直到手腕部,最后到达手掌心的劳宫穴。敲揉的速度不要过快,但力度要稍大一点,要让这种力量具有穿透力,能随着经络传递到心脏里面去,每侧每次敲揉10分钟左右。

 

               

            因为我们的重点在于疏通经络,所以敲揉的过程中不必过分关注某一个穴位,但如果按到某一个地方(不管是不是穴位)有酸痛麻木等异常的感觉,那就要在这个地方多花点时间,把它好好揉一揉,并且每天如此,直到把它揉得不痛了,跟其他地方的感觉一样了,就好了(这是一个通用的操作法则,按摩任何经络都应该这样)。

 

               

            心包经气血最旺的时候是在19~21点(戌时),所以这时候敲揉效果是最好的,能达到事半功倍之目的。心包经畅通了,你的心脏就安全了,心脏的功能也会更好,就不会轻易出现神志和心血管方面的毛病,如忧郁烦躁、紧张不安、失眠健忘、心脏病、冠心病、脑血栓等。

第十二章 亥时:天地归于安静,养阴育阳在亥时

                亥时--21∶00~23∶00--三焦经最旺

曾经有一位民间中医高人告诉我:"养生其实是有诀窍的,这个诀窍就是时间上的讲究。不论你的方法有多么好,多么高明,如果你没有用在最合适的时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即使很简单的方法,如果你用对了时间,并且坚持去练,那必事半功倍!"

 

               

            亥时是一天中最美丽的时候,天地归于安静,人可以酣畅地释放激情,然后进入甜美的梦乡;亥时也是一天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阴气极旺将衰,阳气已尽将生,而此时也是人结束一天的生活,开始孕育新的生命周期的时刻。所以,亥时养生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一是男欢女爱,畅享激情,但这并非"常规动作",偶尔为之即可,以节欲保精,益肾护身;二是进入梦乡,安身定神,养阴育阳,休养生息,此乃每日必行之举,违则伤身损体!

 

                睡觉是天下第一大补,亥时入睡最能养阴

                健康没有快车,养生全在细节。顺应自然规律,不跟身体唱反调,把握好生活的细节,这就是最好的不生病的智慧!

               

            前不久,和几个企业家朋友一起吃饭,聊天中一个朋友问我:"你懂得多,那你说天底下什么东西最养人,我得去买着吃,趁早动手,好让自己多活几年。"我不禁哑然失笑,打趣道:"什么东西最养人,你老婆每天给你做的家常便饭就最养人了,它比什么鱼翅鲍鱼、人参虫草都好,因为鱼翅鲍鱼、人参虫草再好,你也不能天天吃呀?老婆做的饭那是真情加美味,养神又养身呀,还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见没理可辩,他便改口道:"那咱不说吃的,除了吃喝之外,还有什么东西或者什么办法最养人,最补?"

 

                "当然有!"我非常肯定。随即又反问道:"你想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两件事除了吃喝之外还有什么?"

               

            "睡觉!"没等他说话,旁边的一位朋友抢先答道。"没错,就是睡觉!睡觉是天下第一大补,世界上没有第二种东西可以代替它的作用。不论你吃喝再好,保健措施再到位,睡眠如果不好,那都是白费劲;相反,只要能吃饱,即便是你吃的差点儿,但你每天睡得很好、很香,那你的身体就不会差。"我对睡眠的作用是赞不绝口!其实相对于睡眠对人体健康的伟大作用来说,这都是实话,绝非夸张之言。

 

               

            睡觉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人当然也不例外,人不睡觉或睡眠不足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没劲儿,没精神,这不是很明显的道理吗?它的重要性还用说吗?

               

            可问题在于,现在的人有多少"会"睡觉,能真正按时睡觉,睡好最重要的"子午觉"呢?人们宁愿花钱去买各种各样昂贵的补药、保健品来吃,却忽视了这种自然天成、无可替代的最佳补益之品。

 

               

            睡觉要睡"子午觉",这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但因为中午的午觉往往只是"忙里偷闲"睡那么半个来小时,所以睡觉的重头戏还是晚上。中医讲天人合一,白天属阳,是活动工作、消耗精力的时间;晚上属阴,主要的任务就是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那晚上什么时候入睡最好呢?其实前面我们也提到过这个问题,晚上22点是夫妻性爱的黄金时间,而性爱之后便可快速地自然入眠,这样的话子时(23点)之前就能睡着,正好赶上最宝贵的"子午觉"。换句话说,我们晚上最佳的入眠时间是在子时之前--亥时之末睡着。这样不仅能让身体得到很好的休息和调养,有利于孕育新的生命力量,促进阳气的生发,还是养阴的至要之法。

 

               

            中医讲,动养阳(动则生阳),静养阴(静则生阴),也就是说,养阳气的最好办法是活动,而养阴的最佳途径则是安静地休息。怎样才能做到安静地休息呢?最佳的办法,而且是养阴效果最好的,那就莫过于夜晚的睡眠了,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可不是吗?现今社会中的人工作、生活上有那么多的烦心事儿,又有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的五花八门的信息诱惑,要想真正让自己安静下来是很不容易的。这样睡眠就成了最能让我们安静修养的办法,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因为睡眠是身体的一种本能,你身体疲劳了就会犯困,这样就不得不睡。我们的身体是充满智慧的,其实它的目的就是提醒你该休养生息了,需要养阴了,不能光知道用(阳),不知道养(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将会细说)。

 

               

            而睡眠的重中之重当然是我们再三强调的"子午觉"。"子午觉"落实到晚上,那就是子时的"子觉",这时候人应该进入深度睡眠,也就是熟睡状态。可要实现这个目标,那你就必须保证在子时之前--亥时入睡。古人讲"先睡眼,后睡心",亥时你不能上床,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做到"先睡眼",那到子时的时候你就不可能熟睡,也就谈不上"后睡心"。

 

               

            十二时辰对应十二属相,亥对应的属相是猪,也就是说,亥时是属猪的。那猪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都知道,猪的最大特点就是爱睡觉,吃了就睡,睡完起来再吃。睡觉是养阴的,在中医里,形属阴,气属阳,形就是形体,它是属阴的。你看猪不论白天晚上都爱睡觉,都在养阴,它的目的就是要长身体,所以长肉长得特别快。气属阳,气就是功用,就是身体的"功能",对人来说,不论是五脏六腑还是头脑四肢,这种"功能"就是指要工作,要活动。

 

               

            既然有功能,那就得用。属阳的功能就得在属阳的时间来发挥,白天是属阳的,所以人不论是内脏的工作,还是大脑四肢的活动,主要都是在白天进行。然而,就像世界上必须同时有男人和女人一样,所谓阴阳它也不是独立存在的,阴阳是互相滋生的,所以人在晚上就必须按时睡觉养阴,这样在白天才有阳可"用",才能正常地工作和活动,健康地生存下去,可见人与猪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其实与中国文化里"体与用"的理论是完全相通的,形为体属阴,气为用属阳。安静养阴,夜晚睡觉养阴,把阴养好了,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阳的功用,白天更好地工作和活动。

 

               

            但现在,很多人只知道"用阳"--拼命工作、吃喝玩乐,不知道"养阴"--按时睡觉、调养阴血心神,要么是睡眠不足,要么是颠倒阴阳。睡眠不足多半是因为熬夜玩乐、熬夜加班等耽误了睡觉,占用了睡眠时间;颠倒阴阳则是另一种情况,就是现在的很多"夜猫子"(以文化艺术工作者居多,有的是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需要上夜班,有的则是自愿为之),他们就像猫头鹰一样,昼伏夜出,喜欢晚上工作活动,而白天睡觉。但这些都违背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总原则,阴阳黑白全颠倒,把自己身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活动整个搞乱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生物钟打乱了,偶尔这么干一次不要紧,长期如此就会出问题。

 

               

            养生没有大道理,一切全在于生活的细节。首先你不要跟自己的身体、跟自然规律唱反调,然后把握好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这就是最好的不生病的智慧。前些年有两本书非常火,一本是《细节决定成败》,还有一本是专门讲健康的,叫《细节决定健康》,我觉得看不看内容不要紧,你要真把这两本书的书名儿领悟透了,那你离真正的成功人生就不远了!

 

                35~40岁的人,要想留住青春,一定要在亥时入睡

               

            我们不能挽留岁月的脚步,但我们可以保留青春的容颜;我们不可能让自己长生不死,但我们可以延长自己的生命线;世界上买不到延长寿命的灵丹妙药,但我们却很容易就能获得延长寿命的"药效"--只要能少熬夜,保证每天亥时睡觉!

 

               

            现在经常发生一些英年早逝的悲剧,很多社会精英风华正茂的时候却离我们而去,如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先生,同仁堂的前"少壮派"掌门人年仅39岁的张生瑜先生,爱立信前中国区总裁杨迈,还有著名画家陈逸飞,著名笑星侯耀文……这些社会各界的"栋梁之才"都是在人生最精彩的时候败在了身体的手里。尽管他们的离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或是过于劳累、精神压力过大,但不可否认,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与他们的生活没有规律,更别谈符合自然规律直接相关。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今天做什么行为,其实是在为你明天的结果播撒种子,你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同样的道理,你今天不关注健康,不善待自己的身体,明天疾病就会关注你,身体就会出问题。

 

               

            为什么那些社会精英会"过于劳累",甚至"过劳死"?很简单,没有劳逸结合,休息睡眠时间不足呗!别说人的身体是血肉之躯,就是"钢筋铁骨"的机器也不能永不停息地连轴转呀!再加上现在社会竞争激烈,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能不出问题吗?那精神压力过大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它会影响我们的休息。你心里一直想着工作上的事情,处理完这事又来了那事,心里的那根弦一直绷得紧紧的,从来没有松弛歇息的时候,这就可能导致吃不好,睡不好,有时候还好几件事情叠加在一起,把你的弦拉得更紧,对身体的折磨自然是雪上加霜。

 

               

            所以不论是因为过于劳累,还是精神压力过大,其最直接的危害都是影响我们的睡眠。晚上22点,该睡觉的时候我们却还在陪客户吃饭、喝酒、聊天、卡拉OK,等我们晚上一两点好不容易躺到床上或是有时候能早点上床的时候,却又是满脑子的事情,翻来覆去睡不着。就这样,我们的身体始终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调养,处于半劳累状态。一根弦只紧不松,并且越拉越紧那会出现什么结果?必然会有拉断的一天!所以如果你不早点把它松一松,等到绷得快断了或是已经断了的时候,那后悔就来不及了,甚至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了。

 

               

            然而,现在社会上面临这种危机的人不在少数,包括我们身边也比比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被称为"白骨精"的人群都是这个样子。《黄帝内经》中养生的五项基本原则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可现在的"白骨精"人群,几乎全是反其道而行之,全跟自己的身体唱反调,吃不按时吃,睡不按时睡,熬夜加班无休止,你说他身体能好吗?

 

               

            不论男人还是女人,35岁之前都在走上坡路,你这么干身体还勉强能吃得消;要是35岁之后你还这样子,那就是在自寻绝路。你看那些英年早逝的,很多都是35~50岁之间的,这就是真正的"积劳成疾"。我经常跟身边的年轻人说,你吃差一点没关系,但睡觉这个问题,千万马虎不得,你不尊重它,它就会惩罚你!你看以前的人,整天喝粥身体还蛮好的,还有劲干活儿。为什么?因为他一直坚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并没有违背自然规律这个人体健康的大原则,虽然可能屋漏被子破,但他睡觉睡得蛮香的,白天累一天,喝两碗粥,睡一觉起来他又精神抖擞了。

 

               

            所以35~40岁"青黄不接"的人,要想留住青春,要想身体不被搞垮,你就一定要保证最迟晚上10∶30睡觉,晚上11点已经进入梦乡。有人可能会说了,为什么非要在10∶30睡觉呢,子时不是晚上的晚上11点吗,"子午觉"我在23点睡不也可以吗?可以是可以,但那效果就差远了,说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绝对不算夸张。我们说过,亥时是气血流注三焦经的时候,所以也是调养三焦的最佳时机。而三焦是我们人体健康的总指挥,五脏六腑,气血津液,什么它都管。你的气机、水道通不通畅,五脏六腑的功能协不协调,新陈代谢是不是正常,全看三焦的功能和工作情况。

 

               

            在中医里面,三焦最主要的两项功能就是通行元气和通调水道。中医称肾为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我们人体的元气是发源于肾的,它由先天之精转化而来,又靠后天之精的滋养,是人体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元气在人体里面主要是靠三焦来输送到五脏六腑,充养于全身各处,以此来激发和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正常工作。三焦就好比是"中间商",如果没有它的周转协调,元气这个"生活必需品"就到不了"消费者"--脏腑组织那里,这势必会造成"生产"和"消费"的脱节--想卖粮食的人卖不出去,想吃饭的人得不到粮食。所以调养好三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中医里有一句话叫"三焦通百脉"。意思是说人体的一切经脉都有气血灌注,而三焦是气的统帅,换句话说,经脉必然通气血,通气血就必然与三焦相通。我们如果每天坚持亥时睡觉的话,全身百脉都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和调养,这样,气血旺盛,经脉通畅,病从何来?

 

               

            三焦的另一项重要功能--通调水道。什么叫通调水道?就是说我们全身的津液(水)的输布和排泄也是由它来管的。而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滋养着我们全身上下内外的脏腑组织和器官,还是我们体内废物的代谢载体--汗液、尿液,你说要是身体里面水液的输布或代谢不正常了,不能正常地排汗、排尿了,那人还能活得好吗?所以那些生活非常有规律,晚上亥时睡觉,早上六七点起床,睡眠充足的人,他们的气色非常好,脸色红润,皮肤光洁,排泄(大小便)也很有规律。

 

               

            有调查发现,世界各地"长寿村"的百岁老人,绝大部分的入睡时间都是在亥时(当然,南半球与北半球的白天黑夜正好是相反的,以当地的时间为准),也就是21点到23点之间。相反,你要是长期不按时睡觉,没把三焦经的气血养好,或是淤堵不通畅了,那五花八门的病痛恶疾就会源源不断地袭来。现在很多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肺病、脾胃病、肝肾病、代谢病,甚至心理疾病,都与三焦功能失常、三焦经气血不畅有密切关系。因为人的五脏六腑都在三焦的监控和管理之下,三焦就是内脏的"老大",你公司的"老大"出问题了,那还能好好发展吗?

 

               

            所以,一个人要想活得健康,活得轻松,全身"风调雨顺",就必须养好三焦,而调养三焦最简单、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亥时入睡。特别是处于35~40岁的人,不论你之前是如何"虐待"自己的身体、如何跟身体唱反调的,到这时候你再不能当"拼命三郎"、再不能疯狂地乱搞了!因为这个阶段是我们一生中保养的关键时期,也是最易于力挽狂澜的好时机,下半辈子好不好过,这时候基本上就决定了,所以你一定得好好把握,千万不可执迷不悟,妄自行之!

 

               

            我上高中时的班主任经常说一句话:"没有人能拯救你,除了你自己"!的确,人生的"方向盘"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除非自己下定决心,做出改变,否则任何人都帮不了我们!

 

                "五龙盘体"是道家祖师送给现代"劳心劳神族"的健康大礼

               

            医道同源,道家是我们传统养生文化的鼻祖,也是"儒、释、道"三家中与中医关系最亲密的一家,而"五龙盘体"则是道家养生功之精华。只此一招,不费时,不费力,即可将"人身三宝"--精气神全都调养好,这样的养生妙法,对我们忙碌的现代人来说,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有一次,北京一所大学的企业家培训班请我去做中医文化与养生讲座,课间一位先生向我请教:"您说中医有那么多的养生方法,但您看我每天都很忙,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心思去锻炼,去按摩什么穴位,搞什么饮食疗法,有没有一种简单、自然又非常保险,不用专门去做就可以轻松做到,但效果又非常好的调养身体的方法呢?"

 

                

            听他说完,我跟他开玩笑道:"按摩穴位,做点儿食疗小方子,这不都是很简单的事情吗,占用不了您的很多时间和精力呀?这就好比是每天吃饭一样,再忙吃饭也不能省吧!"

 

               

            "您说得对,再忙吃饭也不能省。可我们经常是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吃饭了,或者是随便吃点东西应付一下肚子,除非是陪客户,自己平时吃饭也是尽量简单,所以根本不太可能天天坚持去做那些保养身体的措施。"他回应道。

 

               

            我有些无奈:养生本是一种不能太追求"效率"的事情,必须要花费时间和心思才行,可如今的人怎么都这个样子。可转念一想,也是这么回事,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特别是像他这样的精英人士,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哪有心思去做什么养生功课呀?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完全不关注也不行,所以都希望能"一步到位"--找到一个简单高效的"完美"之法。

 

               

            不过没关系,中医博大精深,包容天地,还真有这样的神秘大法,只是担心它太简单而被忽略。这个方法没有人学不会,也不用专门花时间去锻炼,只是把自己每天必须要做的"动作"--睡觉加以改进就行了。什么功法呢?它就是"五龙盘体"功,为道家养生之圣法。虽然古人说道不轻传,但为了更多人的健康和福祉,我这里还是把它分享给大家。

 

               

            五龙盘体功,所谓盘体,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卧功,也就是躺着做的;所谓五龙,它不是说有五条龙,而是指我们身体上的两手、两脚和躯干这五个部位,把这五个部位盘曲如龙,就叫五龙盘体。我们每天再忙,总是要睡觉的,所以这个方法特别适合那些每天除了睡觉就没有空余时间的人。当然,这并不是说一般人练效果就不好,如果你本来生活就很规律,那练起来效果会更妙。

 

               

            方法很简单,动作大体上跟我们平时的睡觉一样,只需要调整一下姿势就可以了。首先,床最好是东西走向的,头朝东,侧身躺下,面向左或向右都可以,古人说左青龙右白虎,都是练功的好姿势,当然还有"侧龙卧虎仰摊尸"之说,但古人练此功时一般以朝右为多。所用的枕头高低要适中,一般以自己的拳头高度为准,要松软舒适。然后,眼睛自然地闭上,口唇同时闭合,用自己的舌头顶住上颚,右手胳膊外展,肘部弯曲,掌面向上放在枕头上,手指自然微屈,左手胳膊向腹部弯曲,手掌捂住肚脐部,掌心劳宫穴正对肚脐眼。下半身右腿伸直(保持自然弯曲,以放松舒适为佳),左腿屈膝约45度,两脚脚趾微向内扣(用意不用力),含胸,身体向内自然蜷曲,形如弓状即可。

 

               

            以上是基本的动作要领,还有两个要领是调气和调神,也就是呼吸节奏和意念的调控。呼吸方面,节奏快慢适度,随其自然即好,不必特别关注;同时精神放松,排除内心的一切杂念和想法,意念集中于肚脐部,不必特别去想,只是作为一种思维寄托而已,之后自然会慢慢睡去。

 

               

            如此姿势,安然入眠,整个功法就这么简单。说得直白点,不过是入睡前的一个姿势而已,不耽误你任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帮你节约了时间--帮助你更快地入眠,所以只要愿意,任何人都能做到。大道至简,你不要觉得它太简单,这可是道家养生之秘法,而且还有一首"五龙盘体"口诀,我在这里也把它分享给大家,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有所体悟,诀曰:

 

               

            东首而寝,侧身而卧,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曲肱枕头,一手直摩脐腹,一只脚伸,一只脚缩。未睡心,先睡目,致虚极,守静笃,神气自然归根,呼吸自然含育,不调息而息自调,不伏气而气自伏。

 

               

            从口诀的后面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此功法是与睡眠结合起来练习的,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促进睡眠,提高睡眠质量,"达到身心两忘,形神俱妙而至入定"。因为"形神皆定"就可以少做梦,睡得更香更踏实。睡前练功,即可将功法和睡眠两者结合起来,以此功法来提高睡眠之效,以睡眠来延展此法之功用。而睡眠本就是养阴、养血、养心、养神,休养生息之妙法,睡前再配合"五龙盘体"之神功,两者的精妙功效自然融合,养阴育阳、护身调神的功效无出其二!

 

               

            此功法安心养神功效犹佳,特别适合那些整天脑子转个不停、用脑过度的城市白领一族,对记忆力不好、失眠多梦、思维反应比较迟缓的朋友和中老年人来说,更是一剂良方。不知您注意没有,在这个功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那就是要用左手捂住肚脐部,掌心的劳宫穴正对肚脐--神阙穴。

 

               

            我们知道,心藏神,主神志活动,而劳宫是心包经之要穴,安心定神效果奇佳。仅从神阙、劳宫两个穴位的名字上看,也能看出其是养心调神之法宝。先说劳宫,劳,指劳苦、劳作,《淮南·精神》中将它解释为"使人之心劳",《论语·为政》里则有"有事弟子服其劳"的说法;宫,就是宫殿,王侯将相所待的地方,按照古时候的情形,"劳宫"意为王侯将相大人的心神劳累了,要到宫殿去休息。而手是负责劳作的,手心是手的核心之处,又通于心脏,所以心神劳累了,就可以通过手心来调养,加上它又是心包经之重点穴位所在,所以古人便将其命名为劳宫。

 

                

            而神阙呢?它本是婴儿与妈妈联系的生命纽带,脱离母体之后,它又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神阙,神,乃人的元神,脐神(人体之元神的另一种称呼);阙,就是宫阙、门观的意思,神阙,简单理解就是人体的元神出入与所在的宫阙。《黄庭内景经》上注解:"肚脐中为太乙君主,人之命也。"

 

               

            我们现在来看,劳宫,神阙,一个是心神修养的宫殿,一个是元神出入居住的宫阙,手心捂肚脐,劳宫对神阙,心神交元神,"人身三宝"--精气神中,一切有关神的问题,不管是什么失眠、多梦、健忘、疲倦,还有什么解决不了呢?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好的养心调神、养精蓄锐的奇妙之法吗?

 

               

            而且,因为我们睡眠的时间是在亥时,所以练习此功法的时间也多是在亥时。这其中还隐藏着更大的秘密呢?我们知道,亥时气血流注三焦经,而三焦通行元气,主一身之气。所以这时候练"五龙盘体"功,把三焦经打通了,三焦经的气血也得到了调养。这样,三焦的功能就会更好、更强!三焦的功能强了,人体的元气就会更充足,运行更顺畅。你看,就这一个非常简单的功法,就把"人身三宝"精气神中的气和神都调养了。而中医讲:"精依气生,气化为精";"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走"。人体的元气充足、运行通畅了,精也就旺盛、充盈了,正如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所言:"气旺则精盈,精盈则气盛。"精气神三者其实是不分家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滋养,金代大医家李东恒在《脾胃论》中说得很好:"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古人说话总是如此简约,但又如此精准,只一句话,就道破了人体精气神三者之间的玄机!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五龙盘体"功,"人生三宝"--精气神,只要有它这一招全都搞定了,并且还联合了生命的本能--睡眠之功,这就是我们传统道家伟大的养生智慧,就是中医的整体观,真可谓是"养生无须外物助,身体自有大智慧"!

 

               

            同时,三焦还负责整个人体的水液运行,不论是润养身体的津液,还是需要排出的废水,都由它来通调管理。所以你每天晚上练一练"五龙盘体"功,全身的新陈代谢也会大为改善,该用的用,该扔的扔,身体里面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垃圾积存。这样,精气神充足,新陈代谢良好,身体哪还会有那么多的毛病呢?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向我讨教养生秘法的企业家朋友,他还真是一个有心之人,不但把我教的功法技巧原原本本地记了下来,而且回家还认认真真地将其落实。两个多月后我们在另一个场合相遇,他说自从修炼"五龙盘体"功之后,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有了很大改善。别的不说,就吃饭、睡觉和精力状态三个方面最明显,吃饭比以前胃口好了,睡觉睡得更香了,做梦也少了,白天工作起来劲头更足,感觉脑子的反应也更快了,记忆力也比原来好了不少。以前想到一个什么点子如果当场不用笔记下来,过一会儿就忘了,还经常丢三落四的,现在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了。他说自己现在每天睡觉都会练"五龙盘体"功,并且会长期坚持下去,还要把它教给自己的老婆和其他的朋友,"因为这功夫实在是太好了,太妙了"!

 

               

            "太妙了",他这句话让我想起佛家的一个故事,说有一次佛祖在灵鹫山讲经布道的时候,突然手拈鲜花,默不作声了,众人皆觉得莫名其妙,只有迦叶一人破颜微笑,"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他懂了!正如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那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此中的奥妙,你不去亲自体会,又怎么能知道呢?

 

                三焦经上的阳池穴可以调动人体的能量,让手脚不再冰凉

               

            小小一个空窍,洞彻天地之玄妙。阳池是三焦经的原穴,而三焦是五脏六腑的总指挥,是元阳之气的主通道,你把它用好了,身体上的很多毛病就会迎刃而解,不治自消!

 

               

            去年秋天,秋风刚刚送来一点凉意的时候,一位大约二十多岁的姑娘来找我看病,说是自己不论春夏秋冬,经常手脚冰凉。冬天坐在暖气房里,别人穿着一般的单鞋都觉得热,自己穿着厚厚的保暖鞋脚还发冷,手也是冰凉冰凉的;即便是夏天,每天早晚或是下雨的时候手脚也是冷冰冰的。以前没太重视这个问题,虽然身边的同伴和自己的男友老说自己是"冷血动物",但自己觉得反正对身体又没什么影响,就以为这属于正常情况。

 

               

            后来,与自己单位一位60多岁的女老师聊天时无意中谈到这个话题,老师当场一摸她的手,果然像铁棍儿似的,冰凉冰凉!那位老师就提醒她,这是一种病理现象,她才到我这里来。

 

               

            我给她把脉望舌诊察一番之后,发现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异常之处,不过那手真的很凉,天气又不是很冷,而且还是大下午的,那手腕儿都是冰呼呼的,更别说手指头了。是药三分毒,既然没有病,那就不能乱吃方药,但这种症状确实需要进行一些调理改善,以防情况加重。怎么办呢?人体自有大药,最好的、最健康有效的药物不在身体之外,人体自身有带。

 

               

            于是我教给她一个方法,去药店买上10来根艾条,每天临睡之前,也就是晚上九十点左右,点燃艾炷,用它来炙烤两手腕的背部,腕横纹中点的小窝(用手按可以感觉到),也就是阳池穴。炙烤的时候艾炷头距离手腕两厘米左右,既要能感觉到热量,又要防止烫伤,每只手每次炙烤5~10分钟(如果没有艾炷,用香烟也可以,一支烟正好能灸一只手)。如此每天坚持,灸完睡觉,连续1个月,即可见到明显的效果,手脚发冷的症状将会大大改善,一般两到三个月以后,手脚就不再会无缘无故地发凉了。

 

               

            手脚冰凉是现在许多人身上很常见的一种情况,男女老少都可能出现,尤其以女性和老人为多。而上面的这个方法可以说是对付手脚发凉的一个"杀手锏",十多年来,每逢遇到类似情况的病人时我就会使出这一招,90%以上都能奏效,非常灵验。包括上面说到的这位年轻姑娘,在用我的方法后不久就治好了手脚冰凉的症状。

 

               

            为什么会这么灵验呢?这还得从手脚发凉这种症状的根源说起。手脚发凉,用西医的话说就是血液循环不良造成的,如果血液循环好了,把热量带到了四肢的末端,手脚自然就暖和起来了。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中西医的认识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因为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手脚发凉也是因为气血淤滞,循行不畅,气血不能正常地到达四肢末端造成的;加上自身阳气虚弱不足,火力不够,手脚就会经常冷冰冰的,不仅如此,这样的人冬天的时候手脚上还爱长冻疮。如果从中医体质辩证的角度来看,这类人多属阳虚体质,明显的阳气不足嘛!

 

               

            《黄帝内经》中讲:"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诸阳之末。"意思是说头上是阳气最旺的地方,而四肢是阳气最弱的地方。按照中医的划分,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而在我们身上,头是最高的地方,是阳中之阳,而且在我们全身的12条正经当中,6条阳经全都到了头部,你说头上的阳气能不旺嘛!而四肢呢?四肢是诸阳之末,是阳气最弱的地方。加上四肢又是气血最难到达的地方,当然根源其实还是因为阳气不足。中医讲"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气血通则百病愈",你阳气不足了,没有力量推动血液的运行,血液行动无力发生淤滞,也就不能将从饮食转化而来的热量带到四肢,所以手脚必然就会发凉,要是气血旺盛通畅了,疾病就会不治自愈!所以说阳气是人体健康的根本。

 

               

            那人体手脚上阳气虚弱不足了怎么办呢?就得从脏腑入手,想办法调动阳气,补益阳气,阳气旺了,手脚自然就不会无缘无故地发凉了。而调补阳气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我在本文开头告诉那位姑娘的艾灸阳池穴法。阳池是三焦经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原穴。原穴是什么意思呢?原,就是元气,就是根本,一条经络的原穴就是这条经络的气血的根本,就是脏腑原气会聚的地方,它最善于调理本脏腑的功能或病变。所以我们艾灸三焦经的原穴,就是为了调动整条三焦经的气血,并通过它来调理三焦的功能,增强人体的阳气,促进我们身体里面气血的"生产"和"流通"。

 

               

            我们曾经说过,三焦是人体健康的总指挥,是统管和协调五脏六腑的大总管,人体气血热量的生产和加工都在三焦这个"车间"里面进行。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体会,当进行一番身体活动或吃饭喝热水后体温会升高,这其实就是因为上焦的心肺和中焦的脾胃发挥了作用,加快了气血循环,生产出了新的热量;相反,排尿后,我们有时候会轻微地打个哆嗦,特别是男士,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下焦的肾脏和膀胱是主管排泄的,排尿的过程放出了热量,所以身体会有发冷打哆嗦的反应。而我们刺激阳池穴,是为了加快气血的生产和活动,这样就可以为身体增加热量,缓解四肢发凉的"燃眉之急"。

 

               

            而且,"三焦主气",它是我们人体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中医讲,气属阳,血属阴,元阳之气是人体的根本。我们通过艾灸三焦经之原穴阳池,增强了身体的元气,使元气的运行更加顺畅,输布更为有力,可以有效到达四肢末端,从而对手脚起到很好的温煦作用。这样,冰冷的手脚就像在寒冬之后接受到明媚的春光,自然会温暖起来了!

 

               

            通过阳池穴调阳气的方法很多,针灸、按摩、艾灸都可以,但补益阳气效果最好而又最适合我们一般人操作的那就要数艾灸了。所谓艾灸就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炷点燃之后来炙烤,给穴位以热刺激,同时又取艾叶之特殊药性,实现"药穴"联合!了解一些中医知识的朋友知道,艾叶本身就是一味很好的辛温性质的中药,它一般采摘于北半球天地阳气最旺的端午节前后,入肝、脾、肾经。且这三脏都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根本所在,效果自然非同一般。再加上你是用火把艾炷点着之后来烤,火是热性的,这样温阳的作用就更胜一筹。所以艾灸阳池,乃是最能提升阳气之策。尤其是对于手脚发凉这种情况,那更是无出其二。因为阳池穴本身就在手上,距离最近,传导最快,你这里一灸,阳气一起来,就会往手指上跑,效果又快又明显。而中医上讲,四肢是两两对应的,左右对应,上下对应也就是说手与脚是对应的,你手上气血顺畅,暖和起来了,脚上的气血也就到位了。

并且这个方法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它提升阳气而不会造成阳亢、"上火",因为它是从体表,从四肢的末端,阳气最弱的地方入手,补的是真正虚弱的地方,是你最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更不会是火上浇油。而且你灸完就睡觉,睡觉是最好的养阴之法,这样就能做到阴阳的协调平衡,手热心暖,青春常在。

 

               

            不过,会用艾灸阳池穴的办法来调阳气,只能算是知其一,要想获得最佳的调养效果,还有一个要领必须掌握,那就是治疗时机的把握。艾灸阳池穴的最佳时间是在晚上临睡前,也就是亥时(2123)。这时候人体气血之洪流正好流注三焦经,此时三焦经的气血最旺,功能最强,调理它所产生的效果自然也最好。因为当气血流注一条经络的时候,经络本身就在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增强自身的能量,冲撞淤滞不畅的地方,你再在后面推它一把,助它一臂之力,效果当然会比平时好得多。这就好比是我们帮助一个人,如果它自己不主动、不努力,你费半天劲也是白搭;相反,如果它自己本身就非常积极主动,你再给它一点鼓励和支持,它必然会"突飞猛进"。有句俗话叫"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做事情也是一样,做得好不如做得巧,只要瞅准了时机,就能事半功倍。三焦经上的穴位,你在亥时刺激它,效果就是最好的。

 

               

            这里再告诉大家一个更简单的防治手脚发凉的好方法,就是睡前(亥时)用热水泡脚。有朋友可能要说了,不就泡脚嘛,谁不会?您可别说,我说的泡脚方法与一般的泡脚还真不一样,其中有很多的窍门需要您掌握。首先,泡脚的水要用"姜水(每次往水中加入四五片生姜烧开)""艾水(往水中加入10左右艾叶烧开)";第二,泡脚不要用一般的盆,而要用至少1尺高的桶,并且在泡的过程中身边要准备一壶开水,不断往桶里加,使水温始终保持在有点烫脚的感觉;第三,每次至少要泡15分钟以上,至头上微微出汗效果最好;第四,每次泡完脚之后最好在10分钟内上床睡觉,并且要注意脚部的保暖;第五,必须要每天坚持,至少连续1个月以上,不可浅尝辄止,也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你把这五个要领都做到了,那你的泡脚效果必然比一般的泡法要好得多!

 

               

            我们知道,人体的四肢是互相对应的,您把脚搞暖和了,手也就不冷了。当然,这个方法的作用绝不仅仅是暖手脚。我们知道,脚为人体之根,又是经络会聚之处,用姜水或艾水泡脚具有非常神妙的排寒湿、通气血功用,尤其是对因为寒凝气滞引发痛经、月经不调的女性和腿脚不灵便、关节痛的老年人来说,那更是一剂良方,效果灵验无比!

 

                

            当然,若能将此泡脚之法与艾灸阳池穴结合起来用,每天晚上先灸阳池,再泡脚,完成任务即上床睡觉,那这真是强身健体之绝招了,别说什么手脚冰凉、畏寒怕冷之类的小毛病,任何阳虚体弱、气血淤滞、寒湿凝结之证都逃不过这"连环三招"。而且这"连环三招"老少皆宜,男女通用,特别是那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阳虚体衰的老年人,如果您能每天贯彻执行此"连环三招",那么您的健康烦恼必将省去大半,在悠然自得中即能活到天年!

 

               

            小小一个空窍,洞彻天地之玄妙。很多人总喜欢问什么穴位能治什么病,什么方法效果最好?其实,每一个穴位的功效都是无穷无尽的,需要您去练习、去体悟;而什么方法效果最好那就更没法回答了,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体质不同,病根不同,用在别人身上的好方法用在你身上可能就是"坏方法",而别人身上不能用的"坏方法"对你而言可能就是好方法。换句话说,方法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就看你把它用在什么人身上,正如"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