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玩具:小学英语(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7:38:01

小学英语(五)  

2007-12-06 19:04:21|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关注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语言学习,语言输出是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检验方式,只要学生举手发言了,那就说明他已经在运用语言,就是我们的目标实现了。很多时候,小学英语带给大家的感觉就是开开心心,快快乐乐,但却不够扎实,因为课堂教学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似乎总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上课刚刚学的内容,没有过多长时间,就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其实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只为一个目的,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受到一定的情感的熏陶,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才是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

1.学生参与就有效吗──学生乐于参与的一定是好的活动吗?

小学生生性好动,对新鲜的新奇的事物充满着无限的激情。教师是否一定要投其所好的开展教学活动,仅仅满足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曾经有这样的一位老师,为了渲染英语课堂热烈的气氛,把自己打扮成一位金发 girl,小朋友们哈哈大笑,教师高兴的和孩子们打招呼,孩子们也热烈的回应,参与面也很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踊跃地主动与美丽的老师打招呼,剩余的时间教师和学生就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一首歌曲,先跟着老师唱,再独立唱,最后分小组表演。教学唱英语歌曲的时间就持续了 20 分钟,最后在快乐的歌曲声中结束了这节英语课。学生们学得开心极了,老师受学生的影响也很有成就感。但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没有关注属于语言的深层次的内容,学生的语言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其本质只是停留在“鹦鹉学舌”的阶段,教学中语言信息量输入的严重不足,导致学生无法正常的输出。一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唱歌上,只是学会了 Hello! 课堂效率很低,没有什么实效。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任何形式的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语言能力而设计的,如果这些活动缺少了应有的教学目标的指向,活动的主题偏离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语言能力达不到任何的训练和提高,再好的教学形式也是枉然。在努力实现新课标理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设法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先想想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试图培养学生的哪方面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能否让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富有情趣,富有吸引力。学生积极参与的,不一定就是很有效的教学设计活动,但是有效的教学活动绝对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否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是否只是考虑到课堂教学活动的丰富多彩。活动设计时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侧重于听说技能和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活泼有趣的活动和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2. 关注学生参与的深度──防止学生机械的“浅参与”。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小学生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接受语言知识和操练语言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自觉地做到,把让学生主动深入的参与学习,亲身感受英语和英语学习过程,体验英语学习过程和英语的实际运用,作为自己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出发点,来构建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之间的认知的桥梁。英语教育教学方法要围绕着在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不断发展存在事实的发现能力,现存问题的发现能力,解决方法的发现能力,认知策略的发现能力,思想观点的发现能力。英语学习绝不应该是简单的“鹦鹉学舌”。英语也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学会了用英语思维,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壁上开了一排窗户,可以领略更加美好的风光。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有思考有创造,真正深入的参与而不是近乎机械的“浅参与”或是“假性参与”?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课题是 Merry Christmas 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句型:What do you want? 和 I want... 从猜物引出单词开始,接下去的活动就是让学生学会向圣诞老人要礼物,最后是用所学的句型给圣诞老人发一封 E-MAIL 结束了课堂。表面上看,设计的一些教学活动既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发挥其主动性,有良好的课堂气氛,在给圣诞老人发E-MAIL的时候又训练了学生的书写,可以说是听说读写兼顾。学生很开心也有收获。其实再仔细想想,问题还真是不少。课堂只是执行事先的教学预案,展示教师精彩的过程,在学生不用选择的机械的“浅参与”后,课堂似乎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属于学生自己思维深处的创造根本就没有!这样机械没有深度的“浅参与”对于学生的语言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发展语言的实质出发,给自己的教学制定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1) 根据学生起点制定英语学习教学目标

利用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者是课堂提问并观察学生的反应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学生在进入新的学习单元或是学习课题时,其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相关知识和技能对学习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 分析教学目标中暗含的学习结果类型

词汇学习来说学习单词 book,如果目标是它的读音,那么学习类型是动作技能学习,如果要能默写其字母,则学习类型是机械联想学习(陈述性知识的最低水平)。如果学习它的词义,则属于具体概念教学,按照具体实际的语言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3) 以目标为导向安排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通过这个内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体验,设计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以目标为指向的。

问题与讨论:

外语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语言既是思想的外壳和载体,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在小学阶段应该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效,可持续。

在平时教学中,要及时反思:

1.今天的教学有效吗?

2.我设计的教学活动合理吗?

3.学生都主动参与了吗?参与的程度是怎么样的?这样的参与对他们有效吗?

4.我是面对几个学生来开展我的英语教学的?有多少学生被扔在被遗忘的角落?

只有不断的去反思我们的教学,保留好的方法,改正不足的地方,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真正的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效果,让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扎实、有效、有深度、有情趣!

《我的孩子爱表演》

──表演在英语课堂上的运用

 摘要:表演在小学英语教学上有重要意义。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方面看,他们也乐于接受这种形式的学习。以下是我对表演各方面的阐述:一、表演的种类及意义。二,如何高效率的使用表演。三、表演中易出现的问题。

“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在他们二,三岁哑哑学语的阶段开始,就已经迷恋上这种扮演角色的游戏。只不过名字不同,其为“过家家”。孩子们乐于陶醉在这种以现实为依据的模拟世界当中,扮演着自己喜欢的角色,展开丰富的联想,插上自由翱翔的翅膀,说着,笑着,体验着,梦想着,也成长着。愉快中,不可怀疑的丰富了情感,积累了语言,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

因此说,表演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对繁重的学业来说,表演是其掌握知识中有趣的,轻松的过程。它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情景,给学生进行口语交流的机会,体验语言的感情色彩,还能为其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一、表演可以有不同的种类

从要求上有:

1. 定项表演

即以课本语句为基础,用适当的语气和声调,表情和动作,演绎固定的人物,从中揣摩,体验并运用语言。

2. 即兴表演

即确定一个表演题目。例如:购物、旅行、会面、告别、介绍等话题,在适当的时间内完成主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发挥想象,联系实际。对于教材中的掌握词汇或句型可以做适当的要求,如必须严格用上的,或必须经过补充以举一反三的,等等。但是不管哪一种,都要激起孩子智慧的火花。

二、如何高效率的使用表演

1. 课前表演

即讲授新课前,请几个学生配合教师示范性的表演、即将学习的内容。这种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深入浅出的阐释新知。而且通过几个学生的示范,还能带动其他同学做到提前预习,争取事事赶在他人前面的优良品质。

2. 课中表演

即在新知传授后,根据课文对话,连接进行适当的操练后,进一步巩固,消化的角色表演。这种表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操练来最大限度的理解掌握。比枯燥的讲、听、读、背,更乐于被孩子们接受。

3. 评价性表演

即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以后,进行的竞赛性,验收性的表演。如 果课上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的情况下,可以延伸至课下给学生更充分的空间去思考揣摩,也能更好的巩固知识。也可以占用下一节课适当的时间。这种表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准备好充分的教具,像卡片、实物、音乐、玩具之类有利于完成表演的东西。这样能更逼真的展现情境,有时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也要合理利用,不可哗众取宠。

无论哪一类,都要注意活动中要突出所需运用的语言,要尽量的给予优秀的表演,有进步的表演学生以鼓励,难度较大的学生也要给予支持和帮助。使这项有趣、有意义的活动永远积极的发展下去。

学生的表演是学生学的如何的一个客观的反馈,我们教师还要及时调整,然后通过自我评定总结经验和教训,取长补短,争取从业务上得到提高。

三、表演中易出现的问题

1. 纪律

表演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严肃认真的进入角色,或者未能积极,热情,安静地欣赏和学习以及正确评价他人的表演。这些不良因素都会对表演的效果打打折扣。

因此,表演前的工作是否到位是不可忽视的。例如采取记分制,其中纪律、观后评论为重要的参考。我在每次的表演之前总是不厌其烦的把遵守纪律、声音洪亮、发音准确、表情动作要到位,等等要求极其所占的分值给学生讲一遍。这样的话孩子们就会以端正的态度对待这件事了。

2. 内容过于繁琐,或死板

例如照搬课本,句型相对单调无味。学生提不起兴趣,要么,难以达到应有的熟练程度。这样久而久之都会打消表演的积极性,变成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所以教师应自己先审时度势,合理选材,限定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有可能发生的突发情竟有一定的预见。内容的选取应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出发,有必要的话可以提供必须词汇。学生活动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最终求得高,中,低各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提高。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要看学生如何学,学得如何,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学生身上。英语课是一门语言实践课,更要突出体现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更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技能训练和交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好好应用表演吧!多给你的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与自信,同时也很好的将英语学科与艺术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艺术的感受力。

 

 

课堂的生成≈思维的创新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课堂上的精彩的“生成”,体现的是学生的非常规思维。而学生的非常规思维善加培养,就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独立学习时发现问题,又能大胆地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生成”与创新的交集就是产生课堂新问题和新情况的非常规思维。“生成”做为创新的前提,合理加上有效条件,必能促使创新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生成  创新  非常规思维

创新,甚至是一些伟大的创新,有时并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难。翻开科技史,一些重大发明创造的获得有时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有的甚至是歪打正着。在这里,发明创造者的创新意识和相关的敏感性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创新思维在本质上是非常规思维,而突破常规的意识和勇气往往是非常规思维的重要条件。我们的英语课堂中的“生成”就是非常规思维下的产物。本文着重要研究的是如何促使“生成”成为创新。

一、非常规思维是生成的核心,也是创新的起点。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段话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问题”,作为教师,应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对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善加利用,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有效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它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使它成为展示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而这些“高见”和“问题”来源于学生在“自我”的超越和“常规”的突破中形成的非常规思维。

人们的思维活动存在着常规和非常规两种形式。一般认为常规思维是沿着人们习惯性的思路思考的思维方式,而非常规思维则是与习惯性思路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是按照常规的思路思考问题的,这种思维比较经济、有序、保险。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常规思维造成的思维定势就束缚了人们的思路,影响了人们的创造性,这时就得试一试非常规的思路。非常规思维可能生成两种情况,一种是课堂上的很明显的错误,没有生成的价值的;而另一种则是本文着重要阐述的,一些貌似错误却隐含着无限创新的“高见”和“问题”。例如我在教学 PEP BOOK 5 第 3 单元 read and write 的重点句子:

—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

—I like apples. They're sweet.

—I like fruit. But I don't like grapes. They're sour.

然后请同学自己找出可以替换的单词,找到之后朗读语料。

—What's your favourite...?

—I like... They're...

—I like... But I don't like... They're...

朗读完之后,请同学自己想办法,把……填好。尽量不要把目光老是放在“吃喝”上。要求明确之后,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谈到了这些:最喜欢的动物、书本、歌星、活动、学科、衣服、颜色等等,他们的对话内容完全超出了课堂教学的文本范围。其中,有学生的自创对话是这样的:

--What's your favourite singer star?

--I like Li Yun chun. She's cool.

--I like singer star, too. But I don't like twins. They're young.

对话很有时代性,谈到了时下最为热门的“超女”,明显地刻着非常规思维的烙印。其实,“非常规思维能力”主要着眼于让学生借助于活动这个载体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和“常规”的突破,由于这种“非常规思维能力”所具有的与教学实际需要相适应,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相吻合的特点,因而它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邻近发展区”,客观上也应当成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生长点。但教学如果到此为止,只能说明学生善于打破常规,进行非常规思维,而学生的这个“高见”非常有挖掘的价值。当时我没有马上指出对错,先是肯定了 “Good idea!”,然后,询问了他们 “singer star”是人物还是事物?他们不假思索说道:“人。”“最喜欢的人是怎么问的?”学生马上回过神, “Who's your favourite singer star?”这时,我刚要开口对他们的对话进行“无红旗”的判定时,有学生马上说: “What's your favourite singer star like, Miss Lu?”当时,我还沉浸在刚才的人和物之中,于是我纠正 “Who's your favourite singer star?”,那个学生很着急,于是他开始自问自答: “What's your favourite singer star like?” “She's tall and thin.” “Who's she?” “She's Li Yu chun.”水落石出,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在错误的句子后面加上 “like”,也是可以的。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学生的非常规思维是课堂生成的核心动力,而创设可供学生跳一跳的“台阶”,则使学生能顺利地在创新能力的邻近发展区里形成创新。

二、“生成”是创新的前提,创新离不开课堂的生成。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科学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创新的起点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有目的的、有步骤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而 “生成”的表现形式也是与问题息息相关。它是师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因而,“生成”是创新的前提,因为生成的问题可能是有创新意义的问题,在恰当的条件下,生成就能成为一种创新,例如我在教学PEP BOOK 2 “My family”时,指着事先贴在远处黑板上的人物图片,说 “Who's that girl?” 一学生说到 “She's Chen Jie and Sarah.”乍听之下,觉得她是回答错误的,但我没有批评她,因为她比前面几位同学观察得仔细,黑板上确实放着两张女孩子的图片,可能是我设计时的疏忽,导致学生出现“She's Chen Jie and Sarah.”的问题。有错误得马上纠正,但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我说,你观察的很仔细,但请你想想,一个“她”是she,那么两个怎么说呢?另外的同学马上帮着说 “They are Chen Jie and Sarah.”课堂的一个“小错误”,生成了大智慧。而更令人兴奋的是,有孩子对“They are Chen Jie and Sarah.”的回答很不满意,“老师问的是Who's that girl?,而回答 They are Chen Jie and Sarah.对吗?” 天哪,多么智慧的“发难”。学生在课堂上发现了“问题”,也向老师提出了质疑。意味着创新将在课堂上产生。课堂上议论纷纷,终于有一个平时学习很用功的同学道破了天机,可以说 “She's Chen Jie ,and she's Sarah.”这种回答,不曾学过,但他却学会了运用,是课堂上不断的生成,激发了他智慧的灵感。

同样,创新离不开课堂的生成,没有课堂上的种种生成,创新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课堂教学成为借学生之口说老师想说的话的过程。所以,教学中教师不仅鼓励学生对课本质疑,还要鼓励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假如我在教学 PEP BOOK 5 第 3 单元 read and write 的重点句子:

--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

--I like apples. They're sweet.

--I like fruit. But I don't like grapes. They're sour.

然后请同学自己找出可以替换的单词,找到之后朗读语料。

--What's your favourite...?

--I like... They're...

--I like... But I don't like... They're...

朗读完之后,请同学自己想办法,把…填好。相信很多的学生会因为常规思维的定式,围绕着单元的重点翻来覆去的谈论“favourite fruit”了,这样根本产生不了精彩的创造。

三、有效条件,促使“生成”走向创新。

“生成”是一个思考活动的过程,它是师生教学互动下出现的产物。在教学现象的范畴里,“生成”的出现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而一些重大发明创造的获得有时也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有的甚至是歪打正着。因而,“生成”与创新是命脉相连的,在课堂上多创设“生成”,善加控制与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帮助的。课堂生成可遇而不可求,但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生成”也会蓓蕾绽放。

1.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是会在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英语,也就是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于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的。具体是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这是新课程的新理念,更是投身教学实践的指路灯。因此,我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紧紧抓住兴趣、实践、创新三个词语思考问题、设计教案。现以某一课堂教学片段实录展开阐述。

兴趣: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选择什么种类的游戏则是需要综合考虑的。例如,我在教学“What's your favourite...?”前,根据教学需要,要复习相关的词语。这时,我选择了名为“母子情深”的词语猜猜猜游戏,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子类词汇,如apple, orange, etc ,得出“母亲”是 fruit。当然,这个游戏的意义不是仅此而已,通过复习 English, math, etc;blue, black, etc;dress, T-shirt,etc;dog,snake,etc. 等词语,为学生后面的延伸拓展提供了一个个话题,也给老师适当准备 sweet, juicy—sour, light;interesting, useful—useless;bright, nice—dark;beautiful, cheap—expensive;clever, cute—horrific 等词语有了预设的依据。

实践:课堂教学的语料呈现层层递进,从“What's your fvourite...?”“I like... because...”① 到“I like...” “But I don't like...”②,最后到“What's your fvourite ...?”“I like... because ...” “I like ... But I don't like ... Because ...”③ 都是教师示范之后,退到幕后,学生间进行互动交流,语言操练的范围从个人到同桌到小组活动,最后自由式的访问调查,学生扎扎实实地“实践”了一把。

创新:在 consolidation 中,特别能撞击灵感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更是我在教学中捕捉学生的“问题”的手段。这里把握的好的话,学生就能从“文本”中走出,真实走进生活。本例围绕事先提供的四个话题,由学生自由选择,分组交流,精彩的“生活”在课堂中展现,可爱的思维方式令人叫绝,这从我们的展示汇报中可见一斑。

—What's your favourite cloth?

—I like T-shirt. It's cool.

—I like T-shirt, too. But I don't like dress. Because it's girl's.

英语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跟读、活动的“接受”模式,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互动模式”。从“接受”到“互动”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互动交流的任务活动,当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出现意料外的“问题”和“情况”时,以积极的态度,珍视“问题”,促使课堂擦出创新的火花。

2. 努力培养问题意识

这里说的“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唱“洋腔异调”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搭好“台子”,适时吆喝叫好,煽动学生的求异欲望。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例如:PEP BOOK 5 P20 中语言的材料是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Winter.

—Why do you like winter?

—Because I can skate.

学生在学习了这个语料之后,我顺利搭建了“台子”,引导学生以最喜爱的活动来谈谈你喜爱的季节,学生充分谈论之后,我提示这个季节的天气状况怎样,孩子们马上说到了这些: “ I like winter. Because it's cold and snowy. I can skate and make a snowman.”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学生们马上提出,“...I can wear coat and scarves.” “...It's white and nice. The new year's day is in winter.”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充实着文本内容,超越了文本的信息。他们在课堂上唱“洋腔异调”,他们的非常规思维非常亢奋,总喜欢说别人没说过的,求异创新水到渠成。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这个“台子”也是屡试不爽的。比如,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谈到秋天的天气,有同学说 “It's cool.”大部分同学都同意这个说法,可有人却“叛逆”,一定认为“It's hot .”因为有“秋老虎”。争论不休时,我就说,两个观点都是成立的,只是这两种天气出现的频率和时间有差异。谁能运用所学,解决我们的问题。“In fall , it's cool. Sometimes it's hot .”多么精彩的解释。学生能够在课堂勇敢地唱出了不同的“声音”,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当这个“问题”被老师正面肯定之后,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了,提问题的热情非常高。课堂中,他们又很顺利地谈到冬天的情况“In winter, it's cold. Sometimes it's snowy.”……一旦唱上调,真是欲罢不能呀。

3. 充分利用小组形式

六年级的学生争强好胜,恰当地分组使他们既是竞争的对手,又是合作的伙伴,协作组内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相通有无,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成果的交流,同时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往往是出自于互相的争强斗胜,而这种精神则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挖掘。

如 PEP 教材 Book 5 unit 2 patr C (Task time ) 学习如何做一本题为“our days of the week”的书,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由小组讨论决定。(这样宽松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弹性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分配任务的难易,小组的合作精神与团结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具体分配任务: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小组成员为5-6人,而一周有七天,至于怎样安排这七天,谁来描绘哪一天就由小组讨论决定。这里如果安排每个同学自己完成“一本书”的话,难度很大,安排他们小组合作,在团结合作中,互相帮助,调控好任务的难易程度,能干的人自愿多设计“几天”,这样容易达成任务目标。同时,在团结合作中,滋养了新的生成,许多同学的“书本”设计图文并茂,语句精彩,语言丰富,完全出乎目标要求,学生小组间为了赢得最佳的称号,各个卯足了劲,在强烈的好胜心理的驱动下,组内同学各抒己见,精彩创新的点子在小组活动中产生。(具体可见附页作品)

4. 营造平等尊重的教学氛围

素质教育中所说的创新,主要是指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欲望、创新的冲动和创新的习惯,主要在于对创新过程的一种体验,而不在于对创新结果的追求或创新成果的获得。创新的前提是课堂的生成。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这种创新的体验,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营造平等的、尊重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有勇气去生成和制造“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中最终生成精彩。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激发学生树立勇于提出问题,乐于解决问题的信心。要善于营造课堂的民主环境,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发问空间。当然有时学生也会有一些“违反常识”的提问,但哪怕只有一点点有价值的东西,我都充分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比如,PEP BOOK 5 P13 的故事,学生在学完了之后,发现非常没劲,有人就说,“老师,这个故事能表演吗?”“是啊!好像哑剧!”我没有做出答复,只是说,这个故事很有趣,你们想表演吗?学生有的点头,有人茫然。“请你与同桌想办法,把这个故事改编成可以演的小品。” 学生展开讨论,接着汇报表演。结果当然出人意料,学生通过改编,把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化为有趣的对话,通过学生的编演,人物形象生动可人,乖巧的小狗和狼狈的小主人在我们的课堂做客。

平等的尊重是学生出现错误时的宽容,是意见出现分歧时的理解,是课堂上欣赏的目光、和缓的语气、微笑的神情,以及洒脱自如的手势……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要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尊重和相信学生,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这样,学生的“问题”才能有机会发展成为课堂的生成与创新。

对课堂“No Chinese!”说 “不!”也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有效手段。英语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信息教学存在着“信息沟”。这个“信息沟”容易导致教学中出现冷场。老师课堂上唧唧呱呱说了一大堆建议,学生却半点不懂到底该何去何从,这时候,老师的中文讲解就非常重要。适当的中文讲解,可以克服学生的紧张心理,缓解课堂的沉闷,有效激发学生的非常规思维。课堂上,学生能够大胆使用母语进行意见的汇总和交流,闪动智慧的灵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例如,我们在“Season Poem”的编绘中,学生觉得书本的诗歌样式虽然规范但内容过于简单,仅仅以 “It's spring. I can _____. I can wear ____.”的形式表达无法体现四季的特点,因此,他们询问是否可以不参照这个格式,自己进行个性化的创作。我当然答应,并且询问了他们的创作思路。学生很自然的运用中文说了一个提纲,他的话引起了共鸣。于是……

同学们仿照中文诗歌,绘制了图文并茂的小诗,例如:

 

Spring

Spring is coming!

I  can  fly kites and plant trees.

The  trees  are  very  green.

I  can  wear  NIKE shirt .

I  love spring.

 

 

Summer

It’s  very  hot.

But  I can  swim in the sea.

The  sun  is  very angry.

Don’t  sad, Mr sun.

When I go home, I’m very hot.

 

etc.

课堂生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它是一个关系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的重要因素。英语课堂中,要打破“英语课上必须说英语”的成见,给学生一个轻松的、适合探讨与思考的语言环境;同时,充分开展小组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不断生成的欲望,提供学生展现自己的高见的“平台”,使课堂生成必然成就创新。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刘朝晖,对“基础”与“创新”关系的重新认识,《课程教材教法》,2004 年第 5 期;

2.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 年第 9 期;

3. 黄莉,[心理]非常规思维能力测试,《阅读新闻》,2004 年 12 月;

4. 孙大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非常规思维能力”,《实验教学与仪器》(长沙),2004 年 1 月;

5. 吕尼,善于提出问题,让探究更“精彩”,《阅读新闻》,2004 年 11 月;

6. 董玉晓,英语课堂的创新思维,《阅读新闻》,2004 年 12 月;

7. 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第 6 期;

8. 杨开城,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教育研究》,2001 年第 5 期。

学生作品:

“情景”之中学英语

我想以一个听说课型的课案和一个语法教学课件为例,介绍应用多媒体教学素材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和感受。

听说课型课案的内容是高中英语里的In the lab(在实验室)一课。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学重点在于掌握日常交际用语中关于“禁止和警告”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方法,并帮助学生了解实验室的注意事项,并且在不同情境中学会使用这类口语的正确表达。

从前上这一课时,经常苦于找不到能生动再现实验室情境的图片和动画。现在好了,清华同方高中英语素材库有大量的实验室图片和动画,可以把学生带入实验室的语言环境中,语言有困难还可以运用素材库中的语言支持素材,非常方便。实验室以图片导入,组织学生讨论实验室的规则,为学生了解实验室规则做准备。

1. 展示图片(以下师生对话用英语)。

例如:教师问:“图片上的学生在哪里?”学生答:“在化学实验室。”教师问:“他们这样做对吗?"教师给学生举一个动画例子,引导学生说出:“那两个男孩不应该在实验室里面玩耍、打闹。”“他们不应该在实验室里吃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就“实验室规则”自由发言,最后让学生听课文对话。

2. 呈现对话内容,了解本课及在教学大纲中对应的功能句。运用课件进行教学时,进行3项活动:

第一遍听出两个概括性的问题:在哪里?有什么?

第二遍听出两个关于实验室规则的具体问题。对于基础稍差的同学也可参看对话原文。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第三遍阅读对话找出功能句,然后全班核对,教师利用课件总结和介绍相关的日常交际用语。

这一课采用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和目标,通过语言实践过程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听说和阅读理解课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手段比较多,但是每当涉及到语法教学时,就又回到传统授课方式上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语法规则,学生做大量的语法练习,学生感觉枯燥难学,兴趣不高。清华同方英语素材库中的语法学习课件为教授语法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丰富而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法;运用语法进行正确的口头表达练习。

在课件中,“被动语态”的教学是在一个粉刷房屋的情境中分层次呈现的,在这个情境中练习被动语态的最基本形式和用法。让学生饶有兴趣的是可以在实际性的活动中练习被动语态,以Dinner Party为背景,进行交际性语言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富有文化背景的意味。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用不同部分,变枯燥的语法学习为情景性教学。通过粉刷房屋、准备聚会等真实有趣的交际性活动,使学生在语法知识的学习中活学活用,易学爱学。

运用素材库进行英语教学的最大感受是不仅方便实用,而且观念新,符合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还提供了最新的教育观念。

重视情感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该怎样进行情感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年复一年,届复一届地传授着同样的内容,很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许多知识也会逐渐遗忘。作为“授业”和“解惑”者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觉的终身学习者,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如果教师能把自己的学识与所教的内容融会贯通,课堂教学活动就会变得生动而有趣,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轻松自然地获取新的知识。

二、重视师生关系,激活课堂气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

教师在教学中,要借用表情、眼神、嗓音等非语言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信任和友爱。每个学生都有追求上进的愿望,但学生间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好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浓的师爱,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在情感上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将大大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求知欲。

三、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习信心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成功,也会增强人的自信心和热情,激励人们去追逐更高的目标。同样,学生对学习总是抱有一定的成功期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师生交流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只有在一种充分交流的民主的氛围中,才能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带着好奇心去研究。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重视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和学生沟通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创造和谐的教学意境。

五、以身作则,重视品德教育

教师不仅仅是“授业”者,更是“传道”者。即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作为教师只有具备了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时时受到积极向上的思想情绪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教师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总之,学生学习的进步和教师的期望、爱密切相关。作为教师多给学生一份理解,一份宽容吧,让师爱滋润他们的心田,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英语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为学生提供内容健康、情趣高尚的语言材料和设计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情感教育、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英语人才,是我们广大英语教师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教学创意,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寓教育于教学中

和学生讲一些空洞的理论,很难达到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要讲究教学艺术。紧扣教材、适当补充、合理发挥,使英语教学有新意、有创新、有激情,使素质教育得以落实,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英语教材每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大都是由一件或两件实例引出观点和道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层层剖析实例,步步引出观点,通过分析事物的表面特征,探究其原因背景,剖析人物思想动机。英语教材中还有许多道理必须反复讲,但“老生常谈”又是教学大忌。为此,我尽量从新的角度去阐述老话题,这样不仅教学方法出新,而且教育性更强。

二、大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它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人的情绪反应。因此,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应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单纯靠课堂四十五分钟是难以收到圆满效果的,必须课内课外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我在英语教学中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经常设计以下课外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 开展各种竞赛。如朗诵比赛、默写单词竞赛、听写竞赛、日常口语交际竞赛、查字典竞赛等。2. 让学生自办英语广播、英语黑板报、根据课文内容自编短剧。3. 让学生参加英语角活动。4. 组织各种节日的英语晚会,同时请外教或其他外国朋友参加。

三、增进学生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的文化。为此,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我们应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近年来,语言教育家和学者一再呼吁: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文化,引导学生热爱和弘扬祖国文化。我在实践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开发利用现行教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实现语言文化同步进行。

2. 精选课外读物。除了教材,我还补充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每周在英文报纸或杂志上精心挑选三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3. 利用先进的英语音像电子阅览室。这样,学生可以直接面对面地体验中西文化差异,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品质的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新世纪的外语教师应该以更高的姿态去迎接挑战,去学习、研究新大纲,体会其精神和要旨,并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优化外语课堂教学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外语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多方位的智能开发转变,自然是外语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在近几年的外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来优化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说准教材,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有其自身的语言规律和教学规律。说准教材,意味着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说出每一课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和难点,掌握知识间的逻辑结构,分析研究教材内容的重、难点与基础知识的关系,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学习规律,才能在讲课时突出整个知识体系中最基本、最易于被学生掌握领会的内容,把“准”确立在具体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等目标上。以现行初级中学新编英语课本第一册第四单元为例,本课所授内容为英语数词(Numbers in English)表达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经过分析,核单元的内容在本册 Unit6、Unit9、Unitl2、Unit15以及第二册、第三册及以后的分数、倍数等知识学习中都要用到,说明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掌握初中英语数词知识的关键和基础的部分,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仅停留在对数词1、2、3的对等英语翻译上。因此,找准了所授教材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切入点,我们可确定本节课的目标为:①认知目标──掌握拼法和用法;②能力目标──借助于实物、实景、图片等向学生呈现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发展他们综合、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和观察、记忆、联想的能力;③思想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个体活动培养学生较强的交流意识和互助行为;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较强的交流意识和互助行为;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装较强的交流意识和互助行为;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群体参与意识与兼顾他人的行为;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个人奉献精神,体验挫折与成功的正常心态,凝聚智慧、克服困难的行为等,以促进他们知情意行的统一。

教师说准教材,一是要全面、具体、恰当地把握好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不仅要有对知识的要求,而且应当有对能力的要求;不仅要有对知识的要求,而且应当有对能力的要求;不仅要有对智育的要求,而且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思想教育的要求;不仅要符合教学大纲,而且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进而科学施教。二是要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从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创设最佳的问题情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展开突破性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说明教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任何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是通过思维实现的,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提高学生心智技能的关键。而学生正确思维能力的养成,普遍受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要说明教法,就要研究专利法、优化教法。任何一节课,都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教师不管以哪种教学方法为主,采用何种教学手段,都必须以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为基础,根据教师本人的特长而定。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助于调动学生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发展能力,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遵循认识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还要注意适应面向全体和突出个体,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三、说会学法,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是学习者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过程。认知学习理论也强调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的,教师在考虑如何教学生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使他们既学会知识,又掌握学习方法;既提高学生觉悟,又指导学生行为。外语教学绝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简单传授,实际上是通过语言涫产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教师的教学在于如何教会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英语语言中的问题,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例如:听力教学,是听大意、听细节,还是听语言表达,目的一定要明确,每一次的焦点应放在哪里,学生如何判断分析所听语言材料并正确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是否忽略与当前任务无关紧要的内容。这种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听懂,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和技巧。

四、说清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接受过程,是新旧知识的同化过程,也是新知识的潜在意义得以实现的过程。中国学生都是在母语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开始学英语的,要实现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与现学的知识结构互相统一,教师对每一堂课都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和层次化的课堂结构,这样才能使新的语言知识通过教学程序清晰、明确地得以显现。为了说清教学程序,我们探索实践了LSRF程序。

引入程序(Lead-in):充分了解学生已知道的知识是什么,该程序是以母语句子引入英语句型还是直接引入英语句型,用什么方法引入,用什么教具,时间的分配侧重在哪里,这些因素对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至关重要。

启动程序和运行程序(Set-up and Run):该程序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教法应灵活组合,每个步骤的目的与意图、板书的设计形式、时间的分配都要体现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否和新知识建立起最佳联系。

反馈程序(Feedback):缺乏检查反馈的教学程序,不能及时了解学习者对所授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因材施教。反馈可以是个体反馈、小组讨论反馈,也可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集体反馈。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方能科学、有序、高效地完成。

外语课堂教学优化提供了适于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的的准确把握,对教学方法的明确优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正确指导,对教学程序的清晰实施,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认知水平迅速提高。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从而减少了他们学习上的盲目性,达到了外语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立足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

一、优化教育教学观

这是英语教师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关键。英语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现成的教材内容中渗透思想教育,因为新教材绝大多数题材好、语言美、蕴意深,切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道德因素,自然、有效,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强化学习动机,也保证了学生其它素质的提高。

二、优化教案和教学过程

教师要拓宽备课的范围。备课有三个方面: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所以要考虑到教材类型、分析学生现状,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知识要求,因材施教。另外,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信息反馈能力,还可灵活运用教案,扬长避短,使自己的教学具有特色。

三、优化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不是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是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威信应建立在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基础之上,只有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同时教师应关心学生,但不溺爱。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的关心和期待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起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一视同仁,做到严格要求优等生,提携中等生,倾斜学困生,帮他们学会学习,树立自信心。

四、优化教学目标

要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新大纲的“教学评价”为原则,形成性、评价性和综合性并重。英语课堂应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淡化选拔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目的。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是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利用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可帮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语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笔者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这种课堂教学富有成效,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信息传播、思想教育、思维训练、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使学生了解异地文化、培养他们开放和兼容的性格,使他们学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求合作共发展,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

如何利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有过这样的感慨。作为英语教师,我对利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感触颇深。在此,愿将自己的点滴体会和作法介绍给同行,希望它能引起共鸣。

第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道德品质、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言语表达能力和艺术、教研教改能力、交际能力和理论水平),努力使自己适应新大纲新教材的要求,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论、钻研业务;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技能技巧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英语,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

第二,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的普及运用、网络的连通,正在使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英语则是这一世界的最有用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可以说英语已经成为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通过给学生们介绍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再以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英语的事例加以说明,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兴趣,增强求知欲。确定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明确一个时期内或一节课的主攻对象,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兴趣,而且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

第三,指导学习方法,使兴趣正常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英语教学(尤其在起始阶段)应该在唱中学,在情景中说,在说中熟,在游戏中运用掌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多用英语组织教学,开辟英语语言环境,再配以大量的感性材料和电化教学手段,多给学生提供英语对话、表演、朗读的机会和时间,使学生在语境中学好英语,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侧重开展了以下活动:

1. 坚持每节一笑或一哭。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或结束前,请一名同学用英语讲一个让大家笑的笑话,或一个让大家哭的心酸故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听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2. 结合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给学生布置"每人每天五句漂亮英语"的任务。刚开始由教师根据当天所学内容提炼"五个具有一定鼓动性的地道的英语句子",要求学生熟读,一直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并且创造机会让他们都炫耀炫耀他们的漂亮英语,地道的英语句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以后,开始逐渐地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地道的英语句子。这一任务的经常性,使学生慢慢地形成了作读书笔记的习惯。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句子财富"。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报刊杂志上的某个精彩句子而兴奋不已;有时,他们甚至会一天找十几句漂亮英语,弄得我经常求他们允许我"盗版"。

3. 每人每天准备一句谚语或名人名言,结组交流。各小组每天评一个最佳谚语或名人名言,在课前写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

4. 每周阅读欣赏一篇好文章,从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并把它融会贯通,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我们学到第一册 UNIT 13,LESSON 50 Abraham Lincoln时,给学生介绍了著名的 Gettsburg Speech ;在我们学到第二册 UNIT 19,LESSON 74-75 Martin Luther King,Jr. 时,给学生介绍了著名的 I Have a Dream;等等。学生在研读这类文章时,不仅提炼出其中的精华消化吸收,而且渐渐地体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感觉。

5. 每周一歌。我充分利用录音机、电脑等电化教育学段,教会学生了许多英文歌曲,如:Yesterday Once More;Say you Say me;Old Black Joe;The Red River Valley;Whatever will be will be;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等。TITANIC中的一曲My heart will go and on一经班内同学唱出,校内的五名音乐特长生先后找到我,表示要实现英语学科上零的突破。

6. 每月读一本英文故事书。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读至少一本英语故事书。很多世界名著的简写本都成了学生的心爱之书,如:A Tale of Two Cities; One Million-pound Note;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Robin Hood; Stories by William Shakespeare;Treasure Island; Tom Sawyer; Jane Eyre; Oliver Twist等。

在这些做法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吃透教材的同时,还必须吃透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因素,确定每一阶段方法方式;结合每天五句漂亮英语、名人名言、名人名篇的内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结合各项活动给学生提供产生"成就感"机会;经常提问,让学生自学、讨论,引导学生不满足于死记硬背,而注重理解,独立思考,多提供机会,使学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上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增长的喜悦,促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加深,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第四,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之中,以爱心感动学生,以自己的行动行为带动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信任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做到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使学生头脑中兴奋中心向着要进行的教学活动转移、接近,引起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创造一种对学习起推动作用的活跃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这样学生听课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听讲。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都形成了稳定的、强烈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英语知识、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内驱力。学习英语再也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娱乐,一种休息。

每天课前,都会从教室里传出动听的英文歌声;每天一上课,都会有一名同学落落大方地走上讲台,给大家讲一个令人捧腹的笑话或一个令人难忘悲伤故事;每天一上课,黑板上都会写有班内五个学英语小组选出来的最佳谚语或名人名言供大家欣赏;每个月末,都利用一节课举办一个小型英语歌曲演唱会,名人名篇朗诵会,读书体会交流会;每一学期,组织一、两次英语综合能力大奖赛。每一次活动,无论大小,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各显神通,人人有用武之地,个个有机会体验成功!

我呢?我只是他们中的一员,特殊的一员,一个教师,更是一个导演!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学习的兴趣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根据小学外语教学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要贯彻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和交际性的原则,教学方法要得体、多样、灵活、有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次,从教育对象看,小学生在接受新事物的方式上直观的模仿胜于理性的思维,形象的接受胜于抽象的理解。他们更适合在游戏、娱乐中掌握新本领,学习新知识。 再者,从教学内容上看,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着两个特点,一是英语与汉语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发音、字形书写、表达方式和句子结构,这给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中造成一定思维阻力;二是作为一门新学科,小学英语教学处于一个启蒙、入门阶段,系统的语法学习尚无必要,语音语调的训练及日常用语的掌握仍是主导。情景教学把简单刻板的教与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情实景中,它拆去传统教与学的樊篱,让师生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在欢乐、活跃的氛围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直观,化刻板为生动,帮助学生寻找到掌握英语学习的捷径。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情景教学的一些尝试。

一、直观性原则

直观教具是创设情境最直接、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手段,它能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最初接触英语时,都免不了用汉语为中介把英语和所表达的事物联系起来,这实际上还是用汉语进行思维;充分利用各种教具直接比照英语的词和句,则可以避免这种心译过程。直观教学缩短了英语与所表达事物的距离,加快了教学的节奏。 应当注意的是,直观教学要灵活多变,丰富多采,教师既要有备而来,预先准备好一些实物或图片、幻灯片,又要善于临场发挥,捕捉“道具”,如学生的文具、衣物、现有的设备、景物等,并辅之以简笔画,使直观教学充实且不流于重复。例如:在进行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及Good night的句型操练时,在黑板上画了一只钟的简笔画,随着时针、分针的不断变化要求学生做出准确的反应; 因为简笔画可随时更改,学生的反应能力也就得到了锻炼。又如,在教表示色彩的形容词时,设制一个会转动的可固定在墙上的小圆卡,里面有不同颜色的小扇形,并固定一个始终不变方向的指针(如图),拨动小圆卡让其转动,停住后让学生们说出指针所指的扇形区的颜色。 教师问:What colour is it?

学生答:It's green/red...既直观又明了。

二、趣味性原则

儿童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 在课堂上适当地有意识地增添一些趣味性游戏,能使孩子们觉得好玩,从而延长注意的保持时间。例如在关于人体各器官名称的复习课中,学生要会看、听和说head, eye, face, mouth, ear, nose, neck, knee, foot, arm, hand和leg等词。 为了避免学生们厌倦,就设制了两个游戏。游戏一:分组“筛选”游戏。 让一组学生起立,其他组同学监督,教师用由慢到快、越来越快的速度说:Touch your nose/hand... please!学生做出正确反应。 没有按单词摸准身体部位的学生被逐一淘汰后坐下,坚持到最后一个的学生为优胜者。 游戏二:每组的优胜者再进行比赛。教师在黑板上按参赛者人数,画若干个没有五官的人头,教师每念一个单词,参赛者用粉笔指出其位置并标上序号,教师在标出序号的位置上勾出该单词所表示器官的简笔画,直到完成整个头型。如果学生指错了位置,则会出现五官挪位的喜剧效果。 学生们一方面觉得有趣而气氛活跃,笑声频频,一方面为了获胜而努力把握每一个单词。 这就避免了枯燥的跟读导致的疲倦和乏味。在游戏中培养了学习兴趣,在竞争中强化了知识记忆。 此外,唱英文歌曲、表演英语小品等等也能起到助学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添趣味性而设制的游戏等,应具有科学性──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方式,应围绕怎样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来设制,不能为单纯逗乐而盲目设制。

三、实践性原则

小学英语课时少,时隔长,这对缺少英语语言环境的中国学生来说很不利。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条件,别让学生们的口、眼、耳、手闲着。首先是给全班学生各取了一个英语名字,并要求他们不仅在英语课堂上使用,在课外也尽可能多加使用,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口语练习的机会,而且使他们对这种语言有身临其境的之感。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电教设备,使学生多看、多听,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学生从录像中能看到生动的画面,帮助他们加深对某个句型、某个词汇的理解。 从录音机里能听到纯正地道的英语口语、绘声绘色的故事描述和对话,这就在不知不觉的模仿中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感。第三,开辟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举行诸如英语晚会、英语书法比赛、英语口语比赛、创制英语小品等等,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多说、多看、多听。 总之,只要我们英语教师不辞劳苦,做有心人,就一定能使情景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

情景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并不是孤立地分开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科学地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教学能达到让小学生想学、乐学、善学的目的,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在英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Key words:素质教育 主体参与 优化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课堂结构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发展,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在课堂上,我注重设计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以便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注重优化师生关系,努力创设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

当我走进课堂时,用微笑的表情、亲切的问好“Good morning!”与和蔼可亲的精神面貌告诉学生:老师喜欢你们,老师愿意教你们!在刚开始上课时就给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从点滴中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学生在学习中出错,会产生挫败的心理,我告诉学生:“学习语言犯错不要紧,学习总会犯错的,只要肯改肯学就行。”这样经常性的鼓励学生,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互相尊重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注重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我在教学上,一直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只有在作为主体的能动活动中,才能真正获得素质的发展。”

1. 趣味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乃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我常常采用音乐教学(唱

英语歌)、游戏教学、课前或课后猜谜语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教学手段,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景教学

a. 表演教学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基本上都是内容生动、对话直观的实用性用语课文。

教师较容易设计情景教学,把课文对话放到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去,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既让学生巩固练习了学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了语言的运用。

如BOOK TWO中的LESSON ELEVEN《WHAT WOULD YOU LIKE?》一课,四人一组(分别扮演Waiter、Mr.Ma、Ma Lin、Mark)轮流登台表演用英文点餐,并利用道具侍者的围裙、帽子、可乐瓶子等。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浓厚,表演各有特色,平时上课不积极发言的学生也乐于加入其中,进行语言练习。通过学习与运用,学生知道了如何使语言知识真正溶入到生活中,让语言知识生活化、交际化。

b. 直观教学

情景教学更需要直观教具的辅助等。直观教学形象生动,学生有兴趣学,也学得快、记得牢。BOOK TWO中的LESSON ONE《WHERE ARE YOU FROM?》一课,出示China、Japan、America、Canada、Australia等国家的地形图片练习句型,并且图片上有每个国家的代表形象(长城代表中国、袋鼠代表澳大利亚等),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c. 电化教育

英语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课更易上好。如利用投影仪、投影片来教音标,清楚易懂;利用录音机、录音磁带听纯正的英文,培养学生的听力、音感;利用VCD、电视机来观看英文动画片,教学直观明了,学生也感兴趣……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三、注重优化课堂结构,促使学生获得最佳效益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以学生为主体的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尤其是英语的课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激励指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才会让学生学到最多的知识。

1. 知识趣味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寓教于乐。如给四年级学生讲on、in、under、beside四个单词时,让学生用双手做游戏:一手握拳,一手摊开,教师说“on”时,握拳的手放在摊开的手上;教师说“in”时,摊开的手抱住握拳的手;教师说“under”时,握拳的手放在摊开的手下;教师说“beside”时,握拳的手放在摊开的手的旁边。学生十分喜欢这个游戏,既爱玩,也学习了单词。

2. 活动竞争化

学生的自尊来源于自我能力的认识和肯定。所以课堂上我就多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或以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如在游戏中加入竞争,或进行具有竞争意识的比赛(在男女生中各选出2--3名程度相当的学生进行比赛)等,效果较好。如上面讲的on、in、under、beside四个单词时所用的游戏,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赛,看看谁的动作又快又准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记忆了单词,又增添了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了自尊自信和独立竞争意识。

侧重听说能力,培养交际意识

语言的作用是为了交际。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尤其是小学生的英语启蒙教学。因此,英语课应该是技能课和实践课,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在头脑中形成用英语进行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学习动机,才能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持久力,从而大大地促进学习。

一、听是进行交际的前提

要学会一种语言,第一步就是听。只有身临其境,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听的训练,使其不但听见,而且听懂。我在课上做到: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同时用我的表情、手、臂、脚的动作,以及身边所有可用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我所说的话和我的意图。

在上四年级的第一节课时,我做了以下尝试:上课铃响了,我精神饱满的走入教室,以笑容面对学生,以丰富的表情开始上课。“Hello! I am your English teacher. My name is Lily Liu.”同时把我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我的意思---我在做自我介绍。我继续说:“You can call me Miss Liu.刘老师Miss Liu, 刘老师,understand? 明白吗?”学生点点头,“Please read after me, 跟我读,Miss Liu.”通过我的动作和一点中文提示,学生听懂了我所说的话,并说出了第一个英语单词。“OK!”我及时给予了肯定,并再次自我介绍说:“Hello! I am Miss Liu.”重复几遍之后,我鼓励学生尝试介绍自己,一个、两个……学生活跃起来,融入到课堂教学里来,这对他们来说,既新鲜刺激,又简单上口。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之后,我点名并伴以手势(双手掌心向上)说,“……, stanp up, please.”“Hello! ……”引导他回答,“Hello! Miss Liu.”然后示意他坐下,并说:“Sit down, please.”接着我就和学生探讨了为什么学英语以及英语应该怎样学等问题,使学生明白了学习英语的必要性、重要性。最后让他们欣赏了英语歌曲《ABC song》。学生在新奇的学习氛围中,“洗”了一遍耳朵,他们感觉到英语并不难学。他们在第一节英语课上,就听懂了老师讲的大部分内容,和老师配合得很好,从而产生了成功的喜悦,使今后的学习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以后的每节课前,我都认真准备。而且在课堂上用英语讲解、操练,并利用实物、图片、投影、录音等直观手段,给学生以启发,使他们在视觉、听觉方面得到统一,帮助他们理解,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掌握新知识。

二、说是进行交际的关键

许多专家早以认为,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在学习外语的第一天就须进行。因为只有能听能说,才能与人交流,才能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而要做到你说的英语别人能听懂,必须首先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因此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随着学生对字母的认识、词汇的理解,音标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单调的音标教学会使活泼好动、情感易变、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如果以生动的词句形式出现,则更能体现学习的乐趣。

例如:讲元音字母a在重读闭音节中读[?],先给学生一些单词: at、cat、fat、hat、dad、sad、has、bag、black等,然后呈现出句子:The fat cat has a black bad. The fat cat is sad. 并附以图片展示句意,学生边读边击掌,兴致很高,效果不错。

其次,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本着以教带学,以讲带练的主旨,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进行巩固练习;以表扬鼓励为主,使他们敢于大胆开口讲英语,并且做到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如两两对话、情景表演、课堂游戏等。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充分地练习,才更有安全感、更具信心地给大家表演。全班同学的赞扬和教师发的“真棒”卡片,更给做对话表演的同学以极大的鼓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卡壳”了,我用适当的词汇或表情提示,使学生得以继续的进行。对学生的错误,在其发言后再予以纠正,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绪,也避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例如:讲《Happy New Year!》时,时间上正好临近元旦的到来,班级里已经有了过年的气氛,在学生掌握了课文主要句型后,通过两两对话、情景表演他们已经可以进行交际,并且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学之间见面用英语问候新年快乐。

三、英语背景常识是进行交际的必要补充

非语言知识因素---英语背景知识,对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起着很大作用,也是英语课不可缺少的内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才能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才能根据你所在的场合和你所面对的人进行得体的交际。如注意尊重西方人的隐私权;中、西方各种手势表达的不同意思;圣诞节、感恩节的来历等。因此,英语课文中的“交际窗”“英语背景小常识”等系列知识得到学生们的喜爱。由此他们知道了一些交际中的常识:西方人的喜好、禁忌、主要节日及庆祝方式等等,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加深了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以便他们能更准确、地道地应用英语。

所以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交际意识,应该从初学英语开始,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丰富的语言材料,创设不同情景,增强他们的交际意识;以先进的视听手段,促进他们的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语教学的亮点:乐教、趣学

为了使更多的英语教师提高口语水平,爱德基金会提供了很好的口语训练机会。我有幸参加了南通师院开办的培训班。经过培训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口头交际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克服了心里障碍,增强了信心,捕捉到当今英语教学上的最新信息,对我的英语教学触动很大。

启示一  利用语言教学优势,创设师生情感"互动"的教学模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绪的力量往往构成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外籍教师总是提前踏进课堂,忙着为上课设计板书,或抓紧时间和学生练口语。学生听懂了并能对答如流,就会由衷地产生一股兴奋感和成功感。这是最佳的课前热身。这比我们常用的"Stand up,please."这类千篇一律,陈旧呆板的开场白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内在热情,投入课堂。当上课铃响起时,教师走上讲台说:"Is it time for class?" "Are you ready?"。课前这样的过渡,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找到了师生进入共同学习的良好契机。

启示二  利用简洁、明快、风趣、鼓励的言语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外籍教师精力充沛,情绪饱满.讲课时面带微笑,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学生答对时,教师常说:"Good.Yes.Ok.That's a good point.Thank you."学生说错了,教师会说:"Try again.Don't worry."学生觉得很难表达而想放弃时,教师会鼓励说:"Try your best."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无后顾之忧,课堂发言会积极踊跃。

启示三  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堂课都有一定量的课堂交际活动。其表现方式是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大量的交际活动,就象play pingpong。其中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有趣精彩的活动。

例如:

1. 英语课上合作伙伴时常不同,需要用英语去问、去找。如你是vast, 那big, huge这一组同义词就是你们这个family的成员;如你是Beijing,那你就要找China;如你是Romeio, 那你就要找Julieo;如你是──before you leap,那look就是你的组员。

2. 为了讨论几组问题,也可通过小组活动。如有两个小组,其一组不动,另一组则依次移动。每个问题限时三分钟。这是一种快速交换partners的极好方法。

3.把全班分成几组,每组每人一句英语,限时一分钟记忆,然后小组成员将自己的句子说出,并排列顺序。看哪组速度最快,最后按顺序排好队,给全班演示。

4.教师制作大转盘,上面写上供学生讨论的题目。每组都有一个骰子,抛到几,就回答第几题。

这种活动教学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感到学习英语不再是负担,重点而又全面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

耳闻目睹老外的教学,我感到收益匪浅,但同时也引起我对当今英语教学状况的深深思索。

思考一  交际教学法同样适用于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

英语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特点决定了英语课要改知识传授型为能力训练型。教师减少讲解内容,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接近真实情景的交际。新教材的编者在对话课中设计了许多供学生操练的情景、话题和交际用语,但是不少教师却把操练当作配对练习来做,只要求学生知道别人说了什么和如何应答,完全将操练过程省去,使操练成了典型的走过场。这种"穿着新鞋走老路"在许多教师身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其实这些由编者精心设计的情景和关键语句正是课堂活动操练的很好模式。只要教师充分意识到交际法的价值,就一定能上活、上好"对话课"、"阅读课"。

思考二  充分准备,注意技巧,提高课堂活动效率。

组织好课堂交际活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monitor communication tasks, give feedback on Students' performance,deal sensitively with students' mistakes.这些来自教师的积极反馈就像intrinsic rewards一样激励着学生,使他们得以进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如果教师不去倾听、不去鼓励、不去指导,那么学生就会怀疑交流的价值而对活动失去兴趣。

思考三  教师要经常"充电",不断"扩容",提高自身素质。

现在的中学教师大多是在以语法教学为主的旧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所以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轻视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随着教材及其考试内容的方式,手段改革,教师必须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英美杂志、看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或参加各种培训班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英美文化的背景知识,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从张先云老师英语教学谈课堂教学“贵在得法”

每当我校英语教研组的张先云老师送走一届毕业班,即将接新的一个班级时,总会有不少家长打电话或亲自找学校领导,要求把自己的孩子分到张老师一班上。分析原因,一是张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出色,班风正,学习空气浓,班级工作特点突出。二是张老师的英语教学工作讲究方法,注重效果,质量较高。下面,就张先云老师多年来英语教学工作的成功经验,谈谈对她教学过程“得法”问题的思考。

1. 迅速“入轨”

张老师教学得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指导学生迅速“入轨”。所谓“入轨”,就是让学生一上课很快知道英语课该怎么上,上课有什么要求,听课、回答问题要做到什么,作业怎么写才叫规范等。学生在入学后,对英语老师的第一印象就是“严”,丝毫不能马虎。每次上课时,张老师说“Stand up”之后,全班学生生会整齐地起立,向老师行注目礼,师生对话后再坐下。这一过程似乎习以为常。但是,这不到一分钟的师生交流却被张老师紧抓不放。她认为简单的“起立”不仅仅是告诉学生上课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提示学生,这节不是数学课,也不是语文课,而英语课,从而使学生产即反应出英语课老师提出的标准和要求,振作精神,集中精力投入学习。

张老师要求学生迅速入轨的另一个做法是规范每一个“第一次”。即第一次上课、第一次回答问题、第一次作业、第一次测试、第一次讲评。其中,各有各的标准,各有各的要求,做不到的或被打了折扣的,一概不能通过,没有“下不为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定出一倏这当的标准,而前提是这个祭准能被多数学一接受,程度差、习惯不好的学生努努力也不难做到,以此帮助学生克服惰性,保证有限的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欲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工作也同样。一个无规矩,杂乱无序,没有任何约束的课堂是不能开展正常高效的教学活动的。

教学是科学,且带有很强的思想性。课堂教学要取得理想效果,教师就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拿出独到的主法,打用一定的“招术”。基于这种思想,张老师把住了英语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入轨关,为教学 工作创设了一个好的开端,起了一个好头,为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由于她严抓英语教学的学生入轨,夯实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她的课从来都秩序井然。在生源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同样一个班,有人可能对数学不感兴趣,也有人可能对物理、化学不爱学,甚至成绩不及格,可是张老师教的英语课却总是100%的及格率,优秀率也很高。有的后进学生,其它课几乎都不及格,而只有张老师教的英语课成绩及格了。学生和家长对此赞叹不已。“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见,张先云老师的英语教学工作要求学生“迅速入轨”是何等的重要和必要。教学实践下明,她的做法是成功有效的。

2. 环环“扣心”

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积极活动和不断发展的主体。张先云第师课堂教学的第二个成功之处是环环“扣心”,也就是刀子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尽力开发乐学的天地,使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上心、用心、专心。听张老师的课,总会有既紧张又愉快的感觉,她善于抓住良机调动学一的学习兴趣,通过新异的刺激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耳、手、脑等器官的活动获得知识,唤起学一求知的欲望,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比如,在她的课上,前几分钟基本上是学生活动,有值日生值日对话或讲小故事,值日生回答班上其他同学的提问,值日生向在座的同学提问,教师检测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等。而这一系列的活动都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紧联系,并且全都是说英语。张老师充分利用学一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当众表演的表现欲,把英语教学的“听”、“说”练习很自然地融入课堂,使同学们在愉快的对话中提高了能力,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活动量很大,无论是复习旧知识,还是导入新课,或是对新知识的讲解以及巩固练习,讲究知识结构的系统、完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一条主线。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上讲,每个环节都有学生活动,都让滂生活动。我们看到,在她的课上,学生总是在“说”,因为每个环节张老师都会提出问题,随时可能请任何一名学生起来回答,只要有人上课走神,没有专心听课,就可能回答失误,感到不好意思。学生为了避免自己出现失误,都在主动认真地听讲,随着老师快节奏的讲解而获得新的知识。这中间也有极少数学生并不是很主动的,但是在浓厚的学习环境中,他们的不情愿、不自觉也多多少少得到了抑制和克服,因而逐步跟上了大家学习的脚步。

张先云老师的课,按照常规,重点把握这样三个环节,即:复习前次课上所讲的知识,导入新知识,巩固练习。在这几个一下环节中,她为了达到对学生“扣心”效果,认真设计每一节课,精心地安排每一个45分种的内容。比如,为创设英语会话的语言环境,想方设法让学一多开口,多练习,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张老师常常把课上能涉及到的实物尽可能地带进课堂,鼓励学生说,说错了也不批评,纠正后接着说。久而入之,张老师所教学生的英事听说能力都比较强,而且都很大胆,很敢说。为了减轻学生学习上的难度,消除学生学习英语中的畏难情绪,张老师做到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把握每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脉络,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提高学一接受知识的效率,有意识、有目的地把有关难点提前渗透在前面的课程当中,作好辅垫,为以后的学习创造条件,打下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全局观念,把每一个45分钟应达到的效果与一个学期乃至一年、三年的教学目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三年后,学生的能力、水平如何,正是对教师教学工作情况的公正评价。

3. 狠抓落实

张先云老师英语教学的第三条成功经验是狠抓落实。凡是学一应掌握的知识点,要求他必须学懂、学会、学通,“落实”二字体现在每一节课、每一单元、每一学期,直到学生毕业。

在强调落实方面她主要人以下三点做起:一是注重在教学中把握知识的连贯性,把相关的知识点编织成网,随着教学进度的展开,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做到学习后面的知识时仍不忘前面的知识,而且能够举一反三,使所学过的知识得到高效和积素。二是将初、高中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到位、落实到位。例如,就写作能力来说,大纲对初、高中学生的要求是有区别的。但是,张老师并没有因为对初中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要求不高而降低标准,总是从初一开始就渗透对英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从编对话开始,逐渐提高要求。在她落实思想的指导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使学生英文写作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高中阶段的英文写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三是分层落实,不漏掉每一个学生在一个班级里,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角度看,学生间有着不小的差别。同样一个知识,理解能力强、专心听讲的学生可以一点就懂,而中等程度的学生却可能没有很明白,对于理解力差、又不专心听讲的同学来说就很难保证能理解多少了。也就是说,学生程度的差别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张老师注重课上的分层教学和课下的分层指导,使各类学生都在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获得新知识。就拿课上设问来说,为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听、说、读、写积极性,她总是事先准备好不同层次的问题。高标准的超出课本内容,中等标准的是掌握课本内容,而较低标准的是基本达到课一要求,但必须在合格的基础上。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张先云老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九八届她所担任班主任的初三毕业班为便,在她这个班上,三年来基本上没有人在外边参加过各类辅导班,全班48名同学的英语中考成绩,有近40人90分以上,95分以上的学生超过全班人数的二分之一。这不能不说是张老师得法的教学获得的成功。

教学有法,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张先云老师多年英语教学的实践中,“迅速入轨、环环扣心、狠抓落实”,实际上是贯穿她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她能够针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根据中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特点和规律,找准自己教学工作有效的切入点。她认认真真研究每一节课,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张老师英语教学的成功就得益于她的每一个认认真真。

美国的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这个概念来自美国这个拥有150多种语言的移民国家。美国国会于1968年即通过了关于双语教育的法案。当时的美国国土上的学生现状是:来自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的英语水平有限,事实上不能和那些同龄的但却精通英语的伙伴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这种英语对话和理解能力的缺陷使得这些学生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美国的双语教育法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的。

实施双语教学最初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是说西班牙语的中美洲国家(尤其是墨西哥)的移民及其后裔。他们是美国最大的非英语移民人群,急需语言的引导,以期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这也就是美国双语教育法案的实施目的:使不同母语的孩子具有与美国孩子入学时所要求达到的相当的学业水准,帮助这些孩子掌握英语,帮助他们掌握挑战所有科目未知领域的能力。

鉴于美国各州教育的实际情况,各州教育法案的实施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以我在美期间工作的纽约州来说,中学与小学实施双语教育法案的做法就不一样。美国教育学家认为,11周岁以前的孩子,语言的可塑性很强,不必非入双语班不可。因此,小学生进双语或全英语班,以自愿申请为依据;中学阶段,则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进入不同程度的双语班。我在纽约市第1学区(即Chinatown学区)的中小学工作过一段时间,这里的学生以中国移民及其后裔居多,那些刚到美国不满1年却已达到中学入学年龄的学生均进入了双语班。学生走出双语班的时间则因人而宜,通过英语考试者即可进入正常的全英语班,这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及融合有很大好处。中学部最长年限的双语班为三年,三年学习之后学生自动进入正常班。

Chinatown学区中学双语班的教师是清一色会说中英文的中国移民。这些教师中有的原来就是中学教师,他们对自己的学科知识掌握比较透彻,也熟知怎样用双语表达学科知识;有的原来是工程技术人员或对某一领域有较高的掌握水平,在美工作若干时间后能对双语自如运用。较强的师资力量,英中结合的语言表达,加上特殊的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英语课,让双语班的学生从最基础的英语学起,扎扎实实地学习相应的文化知识。

美国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双语学生必须用英语取代母语,以期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从而使生活、工作得更好;而在中国,双语教学不存在这种任务,因为中国双语教学的目的应该定位于通过教师运用英语对一些自然、社会学科科目的教授,让学生得到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机会,开阔自己的眼界,完善自己的思维,使其英语和母语能够得到共同、协调发展。所以双语教学不应脱离我国国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双语教学健康而有效地发展。

小学英语课创设“情景”教学的方法探索

小学英语创设“情景”组织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英语进行练习的可能,从使用最多的实物、动作、图片、幻灯、录音、录象、表演以及师生会话、歌曲、游戏、比赛等手段到运用电脑软件进行情景教学,如运用“轻轻松松背单词”等软件辅助英文单词的学习记忆,练习日常用语等等。再有就是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特点组织一些具有适应班级特点的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兴趣,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够较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习提高、发展。

一、创设“情景”教学的理论依据

什么是“情景”? 什么是“情景教学”? 情景:它有两层意义,一是指景物、场景和环境;另一层是指人物、情节,以及有场景、景物所唤起的人的情绪和内心境界。情景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的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少年儿童爱新奇、好动的特点,布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充分体现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有利于语言的记忆和巩固。

目前的情况是,我们有不少老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传统的“满堂灌、英译汉”,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从一开始就不愿意与英语“打交道”,继续学习英语成了一句空话。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自然成了泡影,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创设“情景”教学的功能目标

情境教学是指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情境。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创设“情景”教学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仿佛有置身于英语学习的世界里,有比较真实的感觉,现在比较多的“英语角”,就是其延伸、发展。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可以大大加强语言信息的输入,产生语言内化,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为进一步学习英语制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情景”教学的方法

1. 以歌曲组织教学引入

以歌曲组织教学引入,就是在上课之前,组织学生唱英文歌曲,笔者在实践中觉得是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气氛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笔者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学会几首每单元E部分 的英文歌曲;再观看这些歌曲的学生表演(《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同步VCD,基础差的班级使用最为适合。),接着用自己的理解表现歌曲的内涵,开始时可能并不满意,但只要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会对唱歌越来越有兴趣;在此基础上,选一篇有连贯意义的(如“LOOK AND SAY”上的内容)作为歌词,发动学生谱曲,学生的兴趣会更浓,积极性会更高,然后,开展自创歌曲比赛,其结果将另人兴奋,笔者本学期所任的两个教学班,两名学生谱曲的“Mr White’s kitchen”(介绍怀特先生家的厨房间为内容的)成为了两个班同学喜爱唱的“流行歌曲”。笔者认为,创设英语歌曲作为情景组织教学,要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所唱的歌曲应不在多,而在精,以点突破,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持续。

2. 会话导入

会话导入就是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自由会话,导入新课。师生间的会话主要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笔者采用推广“分组定员制”, 即各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定组长, 组成一个学习集体,这种方法要求组内的每一名学生,自己组织一段指定主题的会话内容,老师以此作为提问的依据,锻炼学生的熟练程度;当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要求学生根据新授的内容组织补充、修改、扩展,然后在新的层次上再会话新的内容。“学生英语值日制”,这种方法它要求每组的每一名学生轮流值日,自设情景,并由其他组几个同学共同参与,演示以前学过的对话,或把学过的英语运用到生活中去。例如:讲述自己的家庭(三年级的学生内容)、谈论一张图片、一个公园、介绍新同学等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表现自己,又能使全班同学受益,促进彼此的互相提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如果作为教学中的一个情景阶段,使用在教授新知识前,则是表演、复习;使用在后,则是新知识的巩固、发展,从而达到教学要求。笔者认为,这种方法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要有计划,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表扬鼓励,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在情景中学习、表扬、提高。

3. 教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使学生自始至终用英语进行思维,逐渐养成“借助情景理解英语”的习惯。这种用英语组织教学的“情景创设”是最会被小学老师所忽略,老师往往觉得小学生连本国语言还未学成,让其听老师的英语行事,恐怕难度太高,生怕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这是英语教师的基本功,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4. 看图说话

看图说话是小学里利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即利用图片启发学生练习说话。看图说话也是小学英语教学最基本的情景教学手段之一,它通过图片简洁地引出教学内容,同时将学生引进一定的语言环境。由于图片是最方便实用的教具,因而其使用十分广泛。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引用出示图片的设备也不少,如幻灯出示,电脑出示,实物投影出示等等,笔者这里都把它们归入“看图说话”。小学教材中的“LOOK AND SAY”即指指图说话或者问答,用于教学字母、单词,有时也用语教学简单的句型。

笔者的一段教案为:

T:(Point the letter in the picture) What letter is this? P:It's “f” .

T:Is this letter “g”? P:No, it isn't. It’s letter “f”.

笔者的另一段教案为:

教学复习内容为:五年级第二期第六单元,运用D部分的一张图(下图作为操练内容):

T:Look, this is a picture of our classroom. Our classmates are cleaning our classroom. Mike is cleaning the clackboard. Mary is cleaning the door. Tom and Rose are are cleaning the window. Peter and Tim are cleaning the desks, and Helon is cleaning the chair. They are busy, but they are all happy.

通过教师的指图讲解,学生能很快领会。接着教师可以进行看图问答。例如:WHO’S CLEANING THE BLACKBOARD? …让学生回答。

5. 用打字形式辅助英语学习法

使用、创设这种情景,笔者最有体会的。用打字形式辅助英语学习法,即打字的内容是教材要求掌握的单词、句子,采用英文打字形式实现。或电脑使用打字的软件,如利用《TYPINGMASTER98》打字软件等创设情景。电脑已逐渐普遍,小学里目前开设的兴趣课,就可以利用该软件组织学生进行英文单词、句子的操练,也能完成4. 所能完成的内容。

现在学校一般均有供学生打字的设备,或者开设了英文打字课。笔者认为英文打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使打字机成为学生的书写工具,也可适当的代替传统的书写工具。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思考过程中,刺激物的强度大小,直接关系到学生兴趣的高低,兴奋保持的长短,并会最终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好坏。从95学年第二学期开始,笔者尝试把英文教学与英文打字结合起来,通过英语学科的趣味性及英文打字的新鲜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笔者的具体做法、步骤是:

第一步:要求学生能掌握英文打字的技能

实践证明,学生刚接触英文打字机或者后来运用打字软件进行打字,一般都有一种新鲜好奇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要想打好字一定要有正确的姿势,正确的指法,持之以恒的信心。怎样培养呢?笔者认为由于一开始的字母键练习比较单调、枯燥,一旦新鲜好奇感消退,往往不能有正确的态度,没有耐心,就不能打好字,更不能辅助英文学习,所以首先要利用各种形式手段。如教师示范,使学生心理上有一种成就心理感,增强内驱力;学生示范,使示范的学生有荣誉感,观摩学习的学生有现实感、亲近感,如果利用好,不断可以培养尖子,还可以取得大面积的丰收;另外还有比如小组比赛,增强竞争性,给予学生表扬与奖励等。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具有高度附属感的学生,一旦得到长者、老师的肯定或表扬,会进一步努力学习,就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保持新鲜好奇感(把握好表扬的教学原则是很现实有用的)。打字时,要求学生实现盲打,即眼视原稿,不看键盘。初学英文打字,坐在打字机旁,他的反应几乎完全有视觉线索指导。练习时,看到一个字母,然后就会不自觉地用眼睛找到相应的字母,于是按这个键(那怕教师提醒这样是不利练好打字的)。如果他的视觉被迫脱离键盘,便一个字母也打不出来。因此一开始就要训练学生必须不看键盘。(用蒙眼法)靠手指感觉击键,即顺序触摸训练法,也就是凭动觉(肌肉线索)指导他的反应反复训练、形成技能。录像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打字技巧并有一定的速度后,往往会有自满感,这时教师选一盘录像,引导(提高、开拓)学生的视野,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步:认真训练,熟悉键位,埋下伏笔

心理学者研究过动作技能的遗忘进程表明:动作技能的遗忘进程同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的遗忘进程有很大区别,操作技能不易遗忘。因此在实践中就要求学生反复认真训练,形成熟练的动作,有一定的速度。在此过程中必须克服急于求成心理,“欲速则不达”,戒骄戒躁,扎扎实实地一个一个练,熟悉每一个键位。这里,特别要提出一点,就是教师时把握的“度”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学生学习英文打字的兴趣,迁移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因为英文打字技能是经过大量练习之后获得的,是以连续任务的形式出现的。它不同于言语知识保持高度依赖脑中枢,这种中枢可能比脑的其它部位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所以一旦形成,就不易遗忘,就可以用于英语教学之中了。

第三步:运用学习策略,完善英文打字技能

在英文打字中,可以培养英语“听、说、读、写”中的“听”和“写”(在英文打字中,就是“打”的能力)加强巩固英语学习。默写单词可以变成默打单词,完成英文单词抄写任务,掌握单词的拼写。学生在打字机上重复操练单词,加深记忆,然后集中进行单词默打。可采取教师讲出单词,或讲出中文意思,让学生默打。也可利用录音磁带,听录音中的单词后进行默打,及时加以反馈,增强记忆效果。能够掌握的同学,就可以做其他训练;没有掌握的同学,就要集中对没有掌握的单词进行练习,直到掌握为止。所以这种练习不是动作的简单重复,而是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反馈信息,这样能有效地促进技能的学习。

听力,是学生的薄弱环节。由于学生初次在英文打字机上完成听力内容,所以有一定的兴趣。如果能加之以采取比赛等形式,则更能激励学生的兴趣,比如作判断练习,学生在听后作出分析,打出“YES”或“NO”的字样。完成单词拼写时,只要将所缺字母打出即可,简单易行,把打字机变成学生的第二书写工具。这是创造学英语氛围,培养学生听力的又一种有效方法。这就是我认为的学习策略,即:“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利用英文打字作为“情景,以学习的单词、句子作为内容,互相融合、渗透,相得益彰。事实证明,其效果是相当明显的,学生的单词记忆,巨型掌握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6. 利用《轻轻松松背单词》软件,创设英语学习的情景 (省略图例)

利用《轻轻松松背单词》软件,创设英语学习的情景,特别是在单词、词组的教学中,运用该软件提供的各种“情景”手段,使学生通过眼看、理解、动手,大大降低学生理解单词的难度,如通过“词义回忆”,很形象地大单词的型与义联系起来;通过“拼词游戏”,强化了单词的结构;再如通过“打字练习”,代替了传统的书写形式,或者作为抄写的另一种形式交替运用,其效果将是很明显的,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增加,持久性加强。

四、实现条件

A、对老师的要求

1. 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要有较强的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2. 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认真设计教法和各种直观手段。

3.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创造最佳心理状态,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B、对学生的要求

1. 要大胆开口,敢讲英语,勤于模仿,充分利用学过的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际,即“学以致用”。

2. 有兴趣,要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课堂上要踊跃发言,积极投入到情景、游戏的表演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3. 必须打好基础,树立自信心和勇气。

郝又明老师英语教学模式初探

1994年9月,我校在初一年级确定了四个班(184名学生组成),进行新的育模式的探索,英语教学改革是其中一项。三年后,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突出,可以直接和外国人进行日常生活方面的交流,且多次受到外国友人的称赞。

2. 实验班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采取分层教学。A层学生用一年零三个月,B层学生用一年零七个月,C层学生也只用了一年零十个月就学完了初中英语的全部课程。在初二年级,实验班的134名学生与应届初三毕业生用同一时间,同一份中考试卷进行考试,95%的学生成绩在90分以上,优秀率97%,最低分78分,平均成绩95?6分。这样的成绩说明了全体学生的进步。

3. 升入高一后,原实验班的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和能力明显高于从外校考进的学生。美国图书公司驻亚洲总代理为了解他们的教材在中国是怎样被理解和接受的,特意到我校来听课。我们并没有使用他们的教材,就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了他们教材里的一课:关于将来时的用法。课后的座谈会上,外国友人兴雷达地赞扬说:“在亚洲地区从来没有听到这么好的课。”在几年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班曾组织多次研究课、观摩课、展示课和汇报课,均获得专家、领导、兄弟学校同行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4. 实验班从未组织过竞赛小组,有竞赛时学生自愿报名,赛前没有特殊辅导。97年参加北京市组织的英语竞赛,海淀区有41名被允许能加最后的听力测试,我校实验班有13名学生被选上,并获得二、三等奖。96. 97两年参加澳州南威尔士大学组织的初中水平的国际竞赛,96年实验班获奖的10名学生名单项成绩均超过全国平均分。97年,北京市的前12名中实验班占9名,前5名中有3名。升入高中不到两个月,一名学生参加竞赛获全国特等奖。

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教育总是在创造之中。实验班在郝老师的带领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外语教学中探寻教与学的规律,不断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教育。在创造中,郝老师的英语教学表现出了非常鲜明的特色。

一、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确定英语教学原则

外语学习是语言的学习,语言学习有什么特点呢?

1. 小孩子学语言,都是先从说话起,不会写字和写作,就会说话了。他是怎么学的呢?先听大人说,然后模仿说,先听再说,听和说是同时发展起来。

2. 语言是按一定的语法规律组织起来的。然而,人们学语言时比学写字还要晚的恰恰是学习语法。因为,按照语法规律的语言,已经成型,也可以说它已经“约定俗了”。所以,不懂语法的时候,人们也可说得很好。可以先学会说,再学语法规律。

郝老师认为根据语言学习的一般特点,可以概括语言学习的基本环节为:说话,识字读书,懂得书中的内容和意义,懂得语法结构。在这几个环节中,懂得语法结构虽然重要,但在语言学习中完全可以放在其次的位置。因此,英语教学在初中阶段应该以“听”“说”为主,以学习语言的应用为主,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这个分析和认识改变了传统外语教学的做法,因为传统的外语教学是从认识语法入手的。

再分析学习外语时“说”特点:

1. 不会说的时候,不敢说,不好意思说。

2. 不会说的时候,说得就特难听,是中国式的外语(发音、语调上都容易有问题,就连中国人自己的语言还有南腔北调呢)。对这一点,中国孩子在学习时往往识识不到。一位外籍教师给高中学生上课,第一句中国话,就把全教室的学生说得哈哈大笑。教学认为太生硬了,太好玩了。没相到这位外教说,如果想笑,我早就要笑你们了,因为你说得同样难听。但我要笑你们,你们还怎么学习呢?学生们这时才明白,自己的外国话也很生硬。

根据“说”特点,郝老师在外语教学中又确定:

1. 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好习惯,重点课文必须背诵。

2. 课堂上要努力创造语言情境,给学生以大量练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说。在情境中感知语言,培养外语思维。

3. 说,就要说准确,要培养学生准确发音,这是说一口好外语的基础。为此要求学生建立家庭语音室,要完成听录音模仿,自己录音的“听”、“说”作业。

4. 批改录音作业是外语教师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帮助学生引导正发音,同时,在外语考试中考听力。

正是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和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郝老师确定外语教学首行要把握的原则是:听说为主,模仿体验,创造情境,感知语言,读与跟上,严格规范。

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建立家庭语音室的问题,这是过去传统教学中所没有的,是针对本国学生学外语缺少语言环境的不利因素采取的有效措施,也可以说是郝老师英语教学中的一大特色。具体做法是:学生要先听原声带,然扣模仿原声带录音,有定量要求,录后教给老师批改。这样,语言学习中的“听”“说”练习就落实了。长期模仿,使发音标准,不是一两个学生发音标准,而是“批量”的。这样,就使学生 能在一开始接触外语时,就掌握英语发音特点,达到标准发音。这确是很有效的学法指导。

郝老师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确定的英语教学原则,保证了英语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目标泊实现。

二、改变课堂组织模式,创造因材施教和环境

目前,我国中学绝大多数是近50人左右的大教学班。学生中存在着水平不齐,学习能力不同的情况,课堂上“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严重障碍着学习效果。特别是英语教学,学生多,“说话”的机会相对于每个学生就减少了。在大班教学中,这有限的一点“说话”机会,往往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针对这一问题,郝老师在实验班中采取了分层次教学的组织措施。具体做法是:将两个行政班合并,按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分为A、B,C或A、BB层次教学班,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郝老师总结这种形式是“分层不分班,保底不封顶,学生自选层,上下可流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分层以激励为原则,结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机会,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分层教学紧紧把握住两点:第一叫做“分层不分班,下下可流动”。学生进校时组成的行政班依然存在,各层次学生在这一学科学习中认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位置选择,没有优劣好差之说,且可以随时流动。教师鼓励学生由低层跳放高层,但要控制由高层降到低层。它决不同于按成绩分的快慢班,而是激励学生上进,学生们乐于接受。第二叫做“保底不封顶”。这说的是层次的教学目标。保“底”,即:C层要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打好坚实的基础。不封顶,即:A层根据学生的能力,能往前走就往前走,允许超纲,自选教材。知识铺宽铺厚,就可以转化为能力。这种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是对传统组织模式的一种改革。改革后的教学班,学生人数相对减少,每个学生“说话”的机会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增强了,提高了课堂效率。因此,它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的。就象是一座立交桥,让学生中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走来,暂时不能飞不能跑的,在适合他们的环境里,由走逐渐学会跑,学会飞。

郝老师先进的教育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并随时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给予引导以及心理调试。她特别强调学生自己和自己比,鼓励学生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强,帮助学生增强自信。

事实证明明了这样做的效果。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产行分层教学的课堂组织方式,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分层激励,各个落实的良好态势。不仅培养出了学科特长生,而且是时控制了分化。所有这一切,为课堂教学效果的落实,保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做了非常好的条件准备。

这种准备,体现的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尊重每一个学生,给学生以自主选择、主动发展的权力和机会,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当然,最关键的还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落实。课堂教学不落实,再好的组织形式只能流于形式。

三、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实际是知识能力的传授、转化过程,是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的统一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如何组成、排列,就涉及到如何设计教学过程结构,也就是教学模式的问题。不同的教学结构会使教学过程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探讨、研究教学模式实际是探讨教学过程结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我们提出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绝不只是简单的一个教学方法的改变,一个教学手段的变化,因为单因素的改革效果是有限的。优化课堂教学,需要多种因素共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优化效果,产生更理想的育功能。

郝老师在英语教学改革中,根据所确定的教学原则,紧紧结构的问题进行教改实验。从学生的预习、上课、作业、考试等学习的全过程设计;从教师的备课、讲课、辅导、批改作业、成绩考核等授课的全过程设计。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是:教学过程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它不是为完成教案而存在,而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去创造,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思想最宝贵,它渗透到每一节课,那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做的效果是使学英文没有信心的学生建立起自信,使不敢张嘴的孩子变得敢于滔滔不绝,使原来基础很差的学生可以不断地跳级,由C层而跃上A层。

教学过程中,伴随着教的同时还有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即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体验“习得”,培养学生外语思维的能力。

首先,指导预习。实发学生一开始学外语就有明确的预习任务:听录音带,自己解决生词问题,对不懂的词,可以猜。课堂上,教师对预习效果进行检查测试。教师在A层课堂上决不带读单词,解决单词问题是作为预习作业学生自己在课下完成的。对C层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带读单词解决难点。预习之初,教师指导学生识记单词的方法,如:不用音标,根据字母读音规律直接拼该单词的方法等。(郝老师认为用音标学英语,有时会影响学生的标准发音,在记忆单词上也比较复杂)。郝老师认为,预习就象小孩子学弹琴,要在下面练习,然后在课堂上“回课”。坚持这些要求,时间长了,学生就养成了自学预习的好习惯。预习做好了,课堂的效率就有了保证。

上课时,郝老师把一个单元的几课书当做一个整体,重新组合排列,以学一感受语言表达情境,要求学生联系以往学过的语言知识来对话、讨论、叙述、表演。比如;打电自豪感,问路……。对语法问题,不重点讲语法条件,而是通过叙述一件事情,讨论一个问题,或做一个小游戏,来体会语言中的语言中的语法现象,在创造的语言情境中学会掌握语法结构。比如“不得不”这一语法句多的使用,课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为了身体的健康不得不锻炼”的问题。学生就在讨论、表述中,学会了对“不得不”的使用。

郝老师认为,课堂上创造的评语有达情境,实际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知识联网”的机会和环境。因为学生的对话、讨论、表演要大量运用以往学过的词汇、句型等知识来完成,新旧知识自然相联,达到积累、巩固的目的。郝老师认为,虽然有的句式或知识点学生一时用科还不够好,但没关系,如果不是重点,只要他知道、了解了就可以,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学习的深入,学生自己就会明白的,这叫做“习得”、“积累”。这一点可以总结为:创造情境,知识联网。以此达到知识、能务的积累、滚动式发展,学生是在“听”“说”反复的练习中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

一般的外语课堂教学有这样几个环节:学习单词,朗读课文,讲解语法,练习巩固。切入点一般是语法,要讲语言的组成,讲句子的结构,让学生照结构特点变换语句。郝老师的英语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明显不同。一个单元按传统教学主式需用4课时完成,改革后只需要2课时即能完成,且效果好。

郝老师非常看重课堂上的知识联网,她认为这是关键。但是,对各层的学生教师要有不同的帮助他们联网的方法。她说A层的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如讨论式、质疑式等,对C层的学生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他们“滚雪球”,特别注意“温故而知新”,化解难点,螺旋式上升。实际上各层的学生都是在自己的基础上去联网的。分层教学确实给每个学生创造了都参与进来的机会,越说越敢说,越爱说,越有信心说,以扣就会产生飞跃。学生崔孟楠就这样谈到他的体会:“小学时虽然也上了几天英语课,但不重视,没好好学,可以说没有什么基础,初一初二的时候C层最适合自己,课堂上紧跟着老师。到了初三,发现自己学得轻松了,课堂上不仅敢说了,而且特别想说,就跳到了B层。”崔孟楠最以604分的高分考入本校高中。升入高中后,先在B层学习,期中以后,升入A层,而且感觉很好。初中的学习确实给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学生的主体参与,促进了主动学习,保证了课堂学习的效果。

兴趣是学习中魏重要的基础条件,尤其对中小学生更是如此。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郝老师有这样几个做法:1. 要尽力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因素即知识因素,用广大知识面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2. 加强外语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老师经常摘编中国日报及一些英文杂志的内容给学生看,带学生学习图片说明,商标、报纸标题等等,鼓励学生收看电视中的英文节目,努力使学生的学习与获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起来。3. 组织学生与外国学生结交“笔友”。4. 尽快使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年龄文化水平一致。12、13岁的中学生从ABC开始学英语,内容与年龄文化水平差距较大,容易感到枯燥无味,注意力不易集中,适当加快教学进度,有利于尽快缩短不一致性。这些做法都是很有效的措施。在郝老师的实验班里,没有哪个学生有爱学英语,而是学得都很出色,学得津津有味。

课后,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巩固,郝老师要求学生要做好两件事:⑴听原声带,复现、体会课堂所学知识(复现,即复习、再现。实际是对课堂学习的再回顾,达到对当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巩固)。模仿音带录机,每周录一小时。⑵完成课后的书面练习作业,将知识落实在笔头上,作业要求书写格式一定要规范。外语的许多作业是读书。郝老师告诉学生,写作业的说法是不全面的,作业应包括读,要读书,尤其是外语,就要“读作业”。寒暑假郝老从来不让学生做统一购买的作业,而推荐外文书,让学生自读,并倡导鼓励提前阅读新学期课本,能读多少就读多少,读不懂没关系,先感知一下语言的知识点。

总结郝老师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这样表达:

预习铺垫,识记难点;知识联网,情境训练;录音巩固,体会复现;习得积累,滚动发展。

这种教学模式对老师的备课有着极严格的要求,必须要做充分的准备。郝老师对课堂上的时间是精打细算的,她说要用秒表一秒一秒地掐着算,一秒钟都不能浪费,一句废话都不能说,每一分钟都要有明确的内容,因此,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质量就是这样抠出来的。同时,郝老师要求初一新稍过渡一段时间后,教师就必须全用英语上课,绝不参在英语课堂上夹杂中文,更不能用中文讲英文。

郝老师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实验给我们很多启发:

1. 只有以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发展观来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才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才能通过课堂落实素质教育。

2. 优化课堂教学,向课堂要质量,必须要把握规律精心研究、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新的教学模式。

3. 教学和科学的,又是艺术的。

4. 要研究要创造,就要不断学习。

我们说在育人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业务素质。郝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永远值得尊敬的人民教师。她已经退休了,但为了教育事业,她带着病伤之躯,全身心投入教学改革中去,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丰富的值得研究、值得总结、值得学习、值得效仿的精采的英语教学,为我们展示了这样和一种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为我们传播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她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王英民老师英语教学改革概论

简介:王英民老师今年44岁,中学高级教师,共产党员,1990年开始担任清华附中外语教研组长,1977年被评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1994年担任海淀学科带头人,1995年被选为北京市“一帮一”助教协会英语学科主任。1993年曾被评为海淀区普教系统优秀教师,他担任组长的清华附中外语教研组1997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教研组。王英民老师从清华大学科技英语专业毕业到清华附中工至今已20多年,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工作,师德高尚,为人师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水平〕

从93年开始,清华附中承担了教育部三年制高中理科试验班的教改任务,目的是对理科学习优异的学生进行大中学衔接培养试验,为造就跨世纪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杰出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学生面向全多数省市招生,生源质量较高。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理科方面有突出特长的优秀中学生。理科试验班的教学模式是,高一、高二在清华附中上课,用两年时间完成高中三的教学任务;其主要学科要求是,数学、物理、化学和语文达到高中生的较高水平,相当部分学生英语达到大学三级水平;第三年进入清华大学(预科),上大一的课程,进行大中学衔接培养试验,高三毕业时英语全部达到大学三级以上水平。这些学生可以不参加会考和高考,毕业时符合保送条件的学生直接进入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学习。

从理科试验班的培养模式和相应政策可以看出,第一,培养目标比较高,第二,大中学衔接进行培养,第三,政策宽松(可以不参加会考和高考,保送上大学)。以上三点决定了这个班的重要试验意义和进行教学改革的良好环境。

在高中两年的英语学习中多数学生达到大学英语三级水平,任务是艰巨的。王英民同志在承担理科试验班的外语教学任务期间,以改革的精神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教学改革试验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94级理科试验班有25人,来自全国13个省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求知欲强,为人朴实,组织纪委性强,争强好胜,愿意做带有挑战性的事情,有韧性。存在的问题是,多数学生重理轻文,理科方面的竞赛又较多,理科导向明显,容易导致学生大量时间花在数理化学习上,而在外语上花的时间不多。从学生实际还必须况看,考试成绩还可以,但考试成绩与实际能力相差甚远。外语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能力差距很大,有的学生方言重。多数学生入学前,除课本外几乎没有看这其他外语书。

高一入学后,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外语的兴趣,在第一学期以《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为主,以高中课一第一册为辅进行教学。第二学期以课本为主,以新概念为辅的教学方法。一年后,同学们的口语水平和基础语法有了很大提高。

进入高二,王英民老师承担了这个班的外语教学工作,经过调查,发现同学们还有很大潜力,希望多学。如果还按照高一的思路和进度,学一认为进度慢,吃不饱。针对这种情况,王英民老师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 明确学习目标

王英民老师认为,学习目标的高低与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密切相关。理科试验班学生有学习目标,但较笼统。在外语学科上学生缺少具体的目标,不少人是因为要考才学,而且一些理科特长突出的学一不肯在外语上多投入力量。因此,帮助学生树立外语学习的具本目标至关重要。

王英民老师首先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一年后英语达到大学三级水平的奋斗目标,并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他还结合很多具体的事例,激励学一学好外语,珍异理科试验班的优惠条件,适应21世纪对外语交际能力的高要求。经过动员,学生桌上英语材料多了,有的学生背记5000英语词汇,有的学生每天坚持英语广播,掀起英语学习的高潮。

2. 修订教学计划

学生学习热情高,只要引导得好,方法得当,就可能有大的突破。基于这种考虑,王英民老师加快教学进茺,改革教学内容打破规,加大语言输入量,在大量输入中提高学生外语的听、说、读定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高二上学期考完高二第二册教材(半年完成普高二学生一年的任务),高二第二学期完成高三第三册前8课,工基本学完大学教材《新英语教程》第一册。

3. 课堂教学交际化

王英民老师认为,教学的实质在引导,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一种习惯。外语教学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开口讲,敢于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习惯。25人的小班授课为使用交际法教学、充分进行外语实践创造了难得机会。在课堂教学中,他注意创设情景,使表演、演讲、讨论、辩论、答记者问等多种方法,提高学一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文处理上,贯彻“说好”、“写好”、“用好”的原则。“说好”即能回答课文中有关问题,复述课文;“写好”即能写出生词,听写课文;“用好”即能用该课文中的词汇、短语造句,连词成文,且能根据适当情景发挥。

4. 创设英语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外语的驱动力。我校外语组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一中总结出一套外语课外活动的系列。即高一上学期英语演讲比赛、下学期英语歌曲比赛;高二上学期英语阅读比赛、下学期英语短剧比赛;高三上学期英语基本功大赛,下学期单词比赛。以上活动理科试验班都积极参加,并有较好表现。多年来我校一直聘请外籍教师,并在高二为理科试验班开设英语口语课,使学生在课内外都处在良好的学习外语的气氛中,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

5. 引入大学教材

《新英语教程》使用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学生学习热情极高,许多学生常常手不释卷。虽然从内容、词汇量上看,《新英语教程》要比中学英语深得多,但同学们似乎感到不是负担,而且越学越有兴趣,高二暑假中,学生又都买了《新英语教程》第二册,并预习了几个单元。通过该册书的学习,明显感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提高,英语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

6. 培养自学能力

王英民老师深深的懂得“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他认为,一全优秀教师,特别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最重要的不是看他教给同学多少知识,而是看他如何教给同学知识,以及他是否教给同学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也就是给学生“面包”还是“干粮”的问题。针对理科试验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的特点,王英民老师又采取一些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练习册一律附有答案,让学生自己做题后自己对答案;假期布置自学作业;学生自己准备演讲、辩论稿,鼓励查字典,翻语法书;安排《新英语教程》的三个单元让学生自学,等等。

7. 寓思想、文化教育于教学之中

王英民老师认为,学习外语实际上也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不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诊费不能真正学好这门语言的。加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21世纪的优秀科技人才,必须借鉴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在整个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总识地把两国文化上的异同贯穿到语言教学中来。

他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教材中的思想、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高中第二册中,学习《Little Hero》、《William Tall》、《The Last Lesson》等课文时, 对学生进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高中第二册、第三册课本中有关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海伦凯勒等伟大人物的内时,,对学生进行献身科学和自强不息的教育;学习阅读课教育的费用、底普斯普林斯学院等内容时,激发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向国外大学生学习;学习《The Voices of Time》、《American Table-Mannners》、《The english are Different》,时帮助学生了解西主国家的文化习俗,人文礼仪等,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一次,外籍教师在课堂上对中国的人权状况进行指责,宣扬美国的人权观,一位学生当场站起来反驳了他。这与王英民老师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理科试验班学生参加海淀区高三“一模”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96年5月,该班调一下学期时,同学们参加了海淀区高三“一模”考试,平均成绩为115.5分,明显高出高三其他班级英语成绩。

理科试班学生高三参加清华大学在一分级考试,成绩突出。96年9月20日,94级理科试验班进入清华大学进行衔接培养的第一个月,同学们参加了清华大学新生英语分级考试。结果该班有12人通过三级,8人通过2级,5人通过1级。该班平均分72分,在清华大学新生80多个班级中名列第二;其中,词汇部分平均分名列第一。这一结果在清华大学教学部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以上两次考试都是理科试验班学生(高二、高三)与其上一届学生(高三、大一)相比较的结果。这说明94级理科试验班的英语学习是比较优秀的。理科试验班学生参加竞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95年参加国际英事竞赛进入北京市前6名1人,97年参加国际英语竞赛进入北京市前14名2人。

全国竞赛获一等奖1人。北京市英语竞赛获一等奖2人,表扬奖1人。北京市科技英语竞赛获二等奖1人,三等奖4人。

三、结论和启示

1. 王英民老师对理科试验班的英语教学改革是成功的

经过两年的学习,半数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三级水平。再经过一年的大学预科学习,高三毕业时,学生们基本做到全部通过大学英语三级,一部分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是完全可以的。这就基本解决了高中阶段一门外语过关的问题。

2. 对优秀理科学生在高中阶段实现一门外语过关的试验是很有意义的

学生进入大学后,一门外语基本能够过关,不用再上大学英语课,可以直接学习专业外语或研究生外语,能够节省学生的大量时间,也可以节省大学的很多资源。

如果给予重点中学一定的条件和优惠政策,参把清华附中理科试验班的教学改革方法和全国不少中学外语教学的好方法进一步加以提炼,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并推广到重点中学的普通班级中去。特别是有条件的学校从初一抓起,进行6年的改革试验,使重点中学中的大啊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实现一门外语过关是完全可行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我们相信,李岚清副总于多次指出的我国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是能够很好解决的。

张宏英老师外语教学艺术初探

张宏英老师在长期的外语教学实践中勇于改革,不断创新,创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推进了外语教学现代化的进程,获得学生、家长、同行和专家的交口称赞。大家一致认为,她的课洋溢着现代气息。听课者说:“每一次都感到经受一次美的陶冶。”“令人耳目一新,很有现代意识。”用学生的话说:“如果哪一天没有英语课,见不到张老师,我们就会不开心。”宛如春风吹拂一片新绿,她的课给学生留下自然、舒展而隽永的无穷回味。她所教的班届届都取得突出成绩,因而赢科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赖。张宏英老师的教学艺术有何特点?她缘何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称道和欢迎?本文拟就此作初步探讨。

一、确立具有现代意识的外语教学目标

张宏英老师外语教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在确立教学目标时的强烈的现代意识。刀子认为,外语教学必须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题词为指针,从教学目标、教学观念以至选材、教法诸方面都要冲着外语教学的现代化努力。在目标上,要把外语的工具性、交际功参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中学外语教学一方面要为高校输送合格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茺出发,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要给为数不少的学生接受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打好基础。她常常告诉学生,“学英语的最高境是用英语思维”。为此,在做听力训练时,她打破常规,容易的地方只听一遍,而困难的地方,宁肯听上七遍、八遍,也绝不告诉学生答案或用汉语解释,强迫学生适应不同语音、语调、语速的原法原味的英语。对于课文中结构复杂的长句极少进行汉译,总是力求通过上下文语境反复阅读引导学生去理解,达到“意译”。这样做不只是减少中间环节,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持之以恒的训练,让学生逐步习惯用英语思维,增强快速应用语言的能力。她不仅注意对学生进行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的培养,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语音、词汇、语法、词篇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初步体味到英语文字作品的美,了解英语国家的风情、文化,即通过外语认识世界。

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

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张宏英老师外语教学的重要特点。她认为,学生是学习主体,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的一切努力将大打折扣,甚至归于徒劳。她经常引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名言:“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是使学习者主动地卷入学习并从中体会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她深知,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认知过程,一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都必须依赖于学习主体的个性心理体验来完成。张老师的课,很少有她单讲独白的时候,她总是想尽办法把学生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的眼、耳、口、脑各感管都活动起来。她把从澳大利亚专家那里学来的pair work方式在课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pain work可在两人之间,三人或四人之间,两组之间,师生之间……,把全班人与人衔接为一根据S形链条。比如从一数到一百,依次报数,一旦某人卡了壳,就要从头开始。这时人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生握从自己那儿断了链,导致“前功尽弃”。这样经过几断几合,一般要数六、七遍,S链才能顺畅。Pair work使每个人卷入学习中,制约了人的惰性,使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调动学生投入到英语中来,她从初一开始建立了“值日报告制度”,即每天上课前两分种让一名学生用英语做值日报告。起初,学生只能说些简单内容始报告出席人数,简略的自我介绍。经过半年时光,报告的内容就广泛而丰富得多了。有足球快讯,她有NBA消息,小到小狗的可爱,个人的志趣,大至香港回归,都可以在值日报告中听到。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在没有老师的任何指导下,说出语确、长达100字的值日报告。因为报告词来源于学生,它牵动着许多学生的心。课下,他们三三两两地交流、切磋,查词典,问亲友,向家长请教,找资料。值日报告词成了学生翘首以待的内容,师生同称之为“开心一刻”。这就把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堂的45分钟以外,激活了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件人人参与的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什么都可以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学用英语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施展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机关报颖、多变的教学方法

(一)新颖:每天的课都有新味道,新“养分”,每堂课都有新景观,是张宏英老师外语教学又一特点。

怎么才能让学生记牢大量的单词呢?除了告诉学生一些传统的识记方法之外,张老师着重在“习得”二字上下功夫。她创造性地实行了“词(短语)──句──文”教学法。她把重点、难点的词选出来,编词入句,织句成语,形成精美的短文或通俗的顺口溜,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声声入耳,极富韵味。这些短文在视觉上呈扇形展开,由短到长,每句中都嵌有这个难认的词,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文不离景。如,为了记牢factory(工厂)这个词,张老师编成的“词──句──文”顺口溜为:

factory, factory.

This is a TV factory.

My father works in the factory.

and he likes working in the factory.

Would you like to go work in the factory, too?

这种短文读起来,如歌如诗的音韵将每一个词、句轻轻送入学生耳中,自然成诵,节奏如行云如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不经意中牢牢记住了难学的词。通常,读第一遍,学一能背诵出前两行,第二遍可背出第三行……到第四遍时,学生能任意背诵出这五行中的任何一句。此时,factory这个词已重复达24次之多。这十分符合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纷纷举手,都要试试自己的才气。学一竞相张口,随着阵阵掌握的鼓励,factory这个单词的复用频率就翻了几番,牢牢地活记于学生的脑海中。

实践证明,用这种“语──句──文”顺序学习词汇,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是语言知识向言语能力转化的必由之路。

(二)多变:变式教学是张宏英老师外语教学的鲜明特点之一。

她要求自己的每一堂课的内容都要有新意,形式不能老一套,每一堂课都要使学生有新鲜感。只有采取形式多样的变式训练,才能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独立运用语言的技能和思维能力。如在阅读训练中,她经常让学生跟录音读,之后,则而领读,则而全班齐读,一会儿变成分行读,挨个读,两人对读(对话)。学生口语交流和训练的机会达到很高的频率。忽而,黑板上出现了课文中的范句,领学生熟读、精读之后,瞬间就变成了填空题。有时将一篇供学生做“完形”或改错用的短文订正答案后再拿来阅读,达到一文多用。这些方法真似随手拈来,变化莫测。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随时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的亢奋状态中。

四、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语言氛围

时刻注意营造浓郁的英语语音氛围是张宏英外语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

她深知,与学习母语相比,中国人在国内学习外语,最不利的窜观因素莫过一起缺乏一个外语环境。因此,营造一个“满世界”都是英语的小小英语世界,在周围营造起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一的语言适应是非常重要的。在那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

做法一:教学用语全盘英语化

她赞成这样的话:如果英语老师不用英语讲课,就不应该被称为外语老师。在课上,几乎听不到张老师讲一句汉语。

做法二:“见景用词”

有一次,在我接任校长不久后去教室听课,张老师在讲到“headmsster”(校长)这个词后,即兴提问:“Is li xouqing our new headmaster?”(李秀琴是我们的机关报校长吗?)只见学生充满笑意地转过头朝我看看,兴致盎然。还有一次,王老师坐教室后排听课,正逢张老师讲“stranger”(陌生人)这个词,她适时地问了一个“定语从句”:“Is mr. wang who is sitting at the back of our classroom a stranger?“(正坐教室后面的王先生是陌生人吗?同学们一边回头向王老师微笑,一边齐声回答:”No! He isn`t”。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这表现了张老师英语的娴熟和教学的机智。“见景用词”使喾一感到亲切,觉得英语与我们的生活相连,就在我们嘴边,使学生仿佛进入了“英语国”。

做法三:现代音像手段的运用

为了赋语言以生命和美感,在视听感官上给学生以深刻的刺激与感受,实物、挂图、简笔画、电话机、投影片、原声录音带、原版录像带频频进入课堂,间在对话表演、学唱英语歌曲《狮子王》《阿拉丁》……给学生呈一个多姿多彩、奇妙无比的英语世界,刘他们爱上英语。二班有两位爱唱歌的女生,张老师鼓励她们在全班演唱《狮子王》主题歌,一曲既毕,,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让情景,让两位女孩子激动得哭了。后来这两位同学英语进步极快,在班上名列前茅。班里很多同学都争相购买英文的歌曲的录音带,他们对班主任说:“一想到要上英语课,我们就特别激动”。

对于如何营造英语氛围,张老师有许多精心构作的设计,以上只是大略地例举了几种做法,由此也略可窥见她的匠心。

五、坚持教书育人,激励学生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

张老师坚持德育为本,对司马迁的“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有深切的体会。品德对一个的成长起统帅作用,教书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张老师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做过细的思引导工作。即使在她跨头教四个班的课、不当班主任的时候,也时刻没有放松过。她在课上讲一个矿工的后代如何刻苦学习,通晓三国语言的真实故事;她给学生朗读《井娃》的故事,介绍山村的孩子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考上了大学的事迹。她经常用周恩来总理在青年时代是如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光辉榜样昭示今天的学生。

张老师还常常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教育。如在学习高中英语第一课时,介绍马克思如何为了革命刻苦学习英语、俄语的事迹,鼓励学生为了革命事来而学习。在第二册书中,讲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及“居里夫人与镭”时,启发学生认识伟大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和拼搏精神。在学习“THE LAST LESSON”(最后一课)时,又不矢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这种使外语教学内容综合华,即“语言、文化综合化和对学生德智体美诸项教育的综合化”,使优美的文字与崇高的思想相结合,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张老师的话语像汨汨春泉浇灌着幼苗,使他们的内心世界鼓起读羽的风帆。

学生的英语进步很快,但这并不是以加重全体学生的负担为代价的。实际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张老师跨头教四个班,正式课表已是密密麻麻的24节,已无精力去管早自习,更顾不上占第八节去补课了。即使如此,学生的英语成绩与学英语的劲头并未稍减。可见效果的取得,靠的就是课堂,就是学生的主动学习。

别以为和老所教的集体处处一片明媚,没有掉队的。特别是那几个单亲家庭的学生,张老师给他们以更多的爱。她从生活小事入手,嘘寒问暖,细致入微地关心他们的生活。她课前预先给他们辅导,在课上挑他们会的问题提问,给他们创造表现成功的机会,使其得到自尊心的满足,也能享受成功的欢乐。课下她主动接近他们,平等地交流思想和看法。渐渐地,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跟上来了。其中有一位同学英语期中考试竟得了80多分。班主任注意到,他是在几科成绩不及格的情况下,独独外语赶上来。问其原因,他只是说:“因为英语老师喜欢我。”师爱的温暖在他身上化作了前时的力量。

让学生奋进,还要经常采取具体的“招儿”,让学生去体味成功的甘甜。在初一学生刚入学时,张老师就设法让学生尝试成功,觉得英语并不难。初一学生在小学只学过一点英语,有人连26个都识不全。不要紧,就用这点村料,张老师把26个字母排列表格,此表按读名发音,把26个字母分成七个类型。如第一行,A、H、J、K,字母名称发音中都包括[ei]这个音素,余者类推。为了方便记忆,把每类的数目排在一起,像电话号码一样:“4821317”,学生一下就记住了。这时,学生刚上完第三课,再让学生打开书,学生惊喜地发现,老师已经给他们讲第九课了。这不仅节省了课时,提高了效益,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活生生地看到了自己学习英语的潜力,增强了自信。这是一次尝试成功,超越自我的演练。

在课堂提问中,对于答不上来的学生,张老师从来不给任何压力。在张老师亲切目光的殷殷期盼下,他们不会紧张,野持把一句话慢慢地说清楚后,立刻会得到张老师颔首微笑的称许,随声“oh! very good!”激起了师生一片鼓励的掌声。对这样的课难怪学生不但不觉得是负担而且急切地盼望着它的再来,因为在英语课上,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得到张老师的表扬,谁心理不高兴呢?

张宏英老师所做一切,源于她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所从事的英语教育专业的热爱,对所有学生的那一份真情和挚爱。一位学者说过,只有自己被所授专业感染的教师,他的讲课才能感染学生。张宏英老师自己首先就是被英语语言魅力感染的人。她常告诉学生,英语并不比汉语──如果不是占母语环境优势的话──难学,即使是长期使惯了汉字的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英语语言文字的便捷之处。英语具有拼音文字书写快捷的优点,并且大体上说来,看到字形就可以读出字音来。在词义上更有其特有的当选处,如“practice[练习(动词)],只须换一个字母,变作practise(练习)就是名词了。form(形式),加上前缀re(再重新)reform意为“改革”。又如easy(容易),live(生活)可得easy live作“舒适”讲,到于comer显然比“旮旯”好写,好记忆。这些分析,使学生受到感染,野定了学好外语的信心。

她当年的同学,有的出国了,有的在外贸、外企工作,就刀子一人独留校园中。曾有同学劝过她“跳糟”,到待更高,环境更舒适的地方去,但她不为所动,因为她离不开她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她离不开与她朝夕相处的学生,她无怨无悔,感到生活在校园的阳光下自有一份快慰和人生的充实。我们可以看到,讲台前的张老师,仪表端庄、着装素雅、教态从容,始终微笑着。那微笑充满着自信,使学生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