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争霸物品名称:小学数学练习课型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20:24:41

小学数学练习课型初探

2009-10-13 23:34

练习课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技能技巧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考虑巩固知识的练习多(模仿性的机械练习),运用知识的练习少。另外,许多教师为突出一个“练”字而片面追求题型多、容量大,有的甚至搞“题海战术”,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课堂效率不佳。要取得练习课的最佳效益,必须正确认识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课型特点。
  一、练习课的性质、任务和类型
  练习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独立练习为主的一种课型。练习课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技能技巧为主要任务,起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作用。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大纲指出: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来加深理解,逐步掌握。同时,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练习课因选择分类基点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练习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可分为:巩固性练习课、综合性练习课、复习性练习课、操作性练习课、探究性练习课和思维性练习课等。
  二、练习课教学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练习课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练习中巩固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沟通哪些联系等,是练习课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练习中要把练习的意图集中地体现出来,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旨鲜明。要注意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2.层次性原则
  练习安排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不在一个平面上盘旋。有层次和合理的梯度,才能使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才能兴致盎然地学习知识,让知识向技能、智能转化。
  3.多样性原则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单一的练习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特别是练习时,在学生对新知识有所掌握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简单乏味地巩固强化,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练习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注意特点,就能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同一知识,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应变能力。因此,练习课教学形式要多样性。
  4.启发性原则
  通过练习,要使学生学会一种方法、掌握一种思路、发现一种规律,不断地受到启发,达到以例及类、闻一知十之目的。
  5.趣趣味性原则
  兴趣属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是动力系统。它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内驱、维持和强化的作用,练习效率往往是和趣味性联系在一起的。在练习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在练习中要有新的形式、新的题材、新的要求、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使学生形成新的体验。
  三、练习课的结构
  不同的练习课可有不同的结构。我们把小学数学一般的练习课的课堂结构设计为“准备——导练——概括——检测——评价”五个环节,具体说明如下:
  (一)准备(5分钟左右)
  适当安排一组准备题让学生在心理、生理、情感、知识等方面做好必要的准备。这部分的内容安排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知识的激活,二是思维的激发,三是情感的激励。
  1.知识的激活。激活知识有两个目的,一是突出知识中的重要因素,二是强化知识的基本要素。练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就是知识的重要因素。在准备阶段,我们经常安排一些突出解题关键的基本题为解答复合题作准备。(就练习课而言,其基本要素几乎都可以归结到口算、口答训练上。)
  2.思维的激发。准备阶段安排—些调理思维的习题,确保学生思维的启动和运作。
  3.情感的激励。上课开始就宣布练习课的课题或采用故事引入,采用导入的技艺调动学生的热情,一开始就将课堂气氛调节好。要注意练习课中的“准备”与新授中的“铺垫”的差异。
  (二)导练(12分钟左右)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组组练习题、或边练边评,或由学生一鼓作气练完后再逐题评讲,达到练习的目的。其间以学生“练”为主,教师的“评”为辅。有些习题让学生做后对一下答案,不必评讲。为了提高“导练”质量,教师要力求解决好三个问题:
  l.设计好练习。做到:围绕重点,精选习题;由易到难,呈现题组;形式灵活,题型多变。习题以课本的为主,自编的为辅,都应围绕重点展开,不能贪多求杂,确保12分钟内练习得有意义、有兴趣。
  2.组织好练习。组织练习是“导练”的实质,“导练”就是有指导、有组织的练习过程。要通过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
  3.评讲好练习。评讲一般安排在练习后进行,也可安排在练习前或练习中。练习前的评讲,目的是唤起学生注意,提醒学生避免出错,起到前馈控制的作用;练习中的评讲,属于即时反馈,即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指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更多的是练习后的评讲,如果采用题组练习,那么最常用的办法是一组练完毕后教师评讲,再进行下一组练习,以此类推。评讲内容包括:判断练习结果的正误,比较练习过程的异同,评估习题的价值与功能,指出解题的关键与注意点。
  (三)概括(3分钟左右)
  解题重要的不是统计做了多少题目,而是是否掌握了一类题的实质,即有无形成基本的解题模式,只有真正掌握了一类题的解题思路,才算掌握了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规律。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总结和概括出练习的基本经验和教训,获得有意义的练习成果。
  (四)检测(12分钟左右)
  学生练习了,教师评讲了,师生又一起概括了,这时就有必要检测一下练习效果。通常选用课本或练习册上的习题进行检测,最好是教师编制并印刷好,课上发给学生做。为了确保大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数量和难度都要控制好,同时设计一些附加题,使做得快的学生可以多做一些题目。力求使中上生“吃得饱”,中下生“吃得了”,以达到因材施教之目的。
  (五)反馈(8分钟左右)
  学生检测结束后,应及时反馈练习效果。反馈过程的一般程序如下:
  1.教师或学生分析解题过程,核对解题结论。
  2.学生自己批改或同桌交换批改。
  3.统计检测结果。
  4.错的同学订正,对的同学另做思考题。
  5.教师抽查部分学生的检测卷。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课堂结构示意图
  环节 步骤        方法与目的               时间(分钟)              重点说明
  一 准备 知识激活,思维激发,情感激励 5 调动学生练习热情,将课堂气氛调节好
  二 导练 设计练习,组织练习,评讲练习 12 以学生”练”为主,教师”评”为辅
  三 概括 小组讨论,教师指点,总结规律 3 总结和概括出练习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四 检测 达标检测,适时适量,因人而异 12 确保大部分学生按质按量完成练习任务
  五 反馈 及时批改,分析核对,强化技能 8 发现出错当堂订正,防止错误痕迹加深
  现以“乘法分配律”一节练习课为例谈谈在“五环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准备”——教师在准备阶段安排一组准备题,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口答,首先出示“49×8+51×8”看谁算得又快又对,老师选出做得最快的同学进行采访,从中引出乘法分配律。再进行口答填写有关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等式。“准备”一环让学生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做好必要的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课堂气氛调节好。
  “导练”——以学生“练”为主,教师的“评”为辅。安排有针对性练习、对比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等类型,在导练过程中采取判断、填空、游戏、讨论等题型进行了全面巩固乘法分配律的训练。通过边练边评,即时反馈,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指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概括”——用3分钟时间引导学生总结和概括出运用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教师提出讨论提纲“你记住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吗?”、“你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中有什么经验?”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的引导,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采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
  “检测”——在学生经过一定数量训练的基础上,用12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达标检测题(检测题课前印好),题型有判断、填空、计算、应用题、发展性练习等。检测力求适时适量,并因人而异,确保大部分学生完成练习任务。
  “反馈”——用8分钟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换批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核对,发现出错当堂订正,以防止错误再次出现。最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练习目标总结评价。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练习课运用“五环节”教学模式,能使练习课课堂教学结构程序清晰、完整。“五环节”教学模式便于教师操作,并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曹平《数学练习课结构初探》——《小学数学》1998年第十期
  [2]麦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

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续集

2009-10-16 21:59

五、各方面达成目标

⑴教师目标:学会思考课堂,并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改进和创新课堂。

落实“三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倡导“三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鼓励“三动”——动脑、动口、动手;实现“三会”——学会、会学、会用;发展“三维”——认知、情感、技能

⑵学生目标: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参与度为主(是否以各种方式自主学习,尤其是时间分配)

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是否真钻进去了)

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要亮出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作业、笔记等练习为主(不看教师写而看学生写)

评学生的基本素能为主(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⑶课程目标:改进、改善、改造学习方式。

读:或默读思考或朗读体悟等。英国诗人密尔顿非常重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他认为:“在琅琅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常能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多多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的确有效。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读初小时语文很不好,后来老师开了一个“药方”——多读,不管读什么都要读出声音出来,他照着去做了,到了高年级居然成了班里的作文尖子。叶圣陶先生非常推崇美读,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课堂中要多给学生一些自读自悟的时间,因为任何方式都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自读实践。

说:同样,课堂上应多一些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个别或少数学生站起来表达固然必要,但由于时间不允许,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有站起来表达的机会,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表达,或同座互相表达,或安排在小组中进行表达等等,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锻炼。

辩:结合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引导,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引导辩论可以促进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促进思维以及语言的发展,另外还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写:读书一定要动笔。动笔做什么呢?老师一定要给予很好的指导。当前很大一部分学生读书没有动笔的习惯,而老师也极少注意到,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一篇课文学完了,书上没有一点笔迹,或者有了,也只是机械地记一些所谓的课堂中的要点,而这些要点大多也是老师要求记的。对于一篇课文,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以及自己的思考所得,长此下去,学生就不会思考了,同时也没有了个性。另外,在语文课堂中善于发掘可写的因素,有效地激发写作的兴趣,让学生进行练笔,而不是为文而文。

演读结合、以演促读:即让表演与朗读有机结合,以表演促进学生的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因为,大多语言的内涵可以通过腔调、神态或动作等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借助“演”进行感悟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进入语言的情境,和语言产生共鸣,获得真切的体会。这样,思维是活跃的,联想是丰富的,全身心是投入的,感悟语言自然就是真真切切的。

⑷成效目标:切实提高三效-课堂效益、学习效率、教学效果。

对语文教学的成效可从听说、书写、朗读、写作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时间不定时,随机分门别类进行评估。评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听说的评价,可由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朗读的评价可由学生自选课文,配上动作表情等体态语,以表演的形式进行。评价的结果由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小组评价、老师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不满意的成绩,可以延缓再评价。对评价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某一小项特色,如:善于运用丰富的表情等,教师要及时激励,让所有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欢乐。

⑸成绩目标:达到各种质量目标。

总而言之,落实新课改思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既要借鉴他山之石,也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立足实际,只有几方面相互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模式 一(转载)

2009-04-20 19:45

一、设计指导思想

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集中体现。一个实用又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应成为小学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目标,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潜能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此教学模式适用于小学低年级教学。

二、操作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只有情境创设的好,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地学习,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情境引导并逐步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好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3、指导自学,解决问题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利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4、师生互动,巩固训练

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练习要注意参与面,要有层次性,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及学生认知的有序性,由易到难,使学生拾级而上。

5、跟踪检测,当堂反馈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

小学低年级数学“问题—探索—交流”自主解决问题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提出

在以继承教学为基础,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趋向的新型教育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题,教师是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研究者。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自主探索学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情、知、意、能各种感官,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研究探索、合作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中感悟知识,体验成功,获得创造性活动的经验和方法,体现其智力情感及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初步构建了小学低年级数学问题-探索-交流”自主解决问题教学模式。

二、模式的操作步骤

步骤

教师

学生

准备阶段

(1)创设情景

主体准备

(1)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导入新课的情景氛围

(1)萌动对新知识的向往

(2)产生急切的探索动机

探索阶段

(2)质疑问题

主体参与

(3)引导探索

合作互动

(1)创设学生质疑情景

(2)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3)因材施教因情导学

(1)主体参与发现问题   

(2)思考问题                  

(3)明确目标投入解疑 实践

(1)巧妙引导启发思维        

(2)提供主体参与实践思维的空间                          

(3)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思维突破思维难点           

(1)小组合作集体交流观察思 考主动探索                       

(2)借助直观教学或 操作突破难点                          

(3)掌握学习方法内化知识

组织交流

(4)形成共识

主体发展

(1)启发联想想像猜想进行交流

(2)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2)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培养

(1)充分展开联想想像猜想求异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

(2)学会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3)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达到身心陶冶                  

 

 

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模式 二(转载)

2009-04-20 19:47

三、模式操作要点

1、创设情景主体参与

         课始教师通过小比赛、填空、口答、动手操作、讲故事、设疑等方法,创设一种“不协调”,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而这个环节,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情感、兴趣激发外,还要进行学习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研究材料的准备,它们是师生双方情感调动、进入“教”和“学”的准备阶段。

2、质疑问难、主体参与

         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掌握一定的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方法、讨论的方式,自主解决问题,在新知识、旧知识的转化上,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建构自主的认知结构。

3、引导探索、合作交流

         指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合作互动这个充分表达自主见解的机会,阐述自己得出结构的探索过程及疑难问题,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同时提高了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达成共识、主体发展

         组织交流是学生探索后的必然。在交流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评价、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尤其是要学会借鉴别人的学习经验。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比较和筛选,对数学问题达成共识,形成数学问题的结论,坚决屏弃把教师的认识或众多学生的认识强加给每一个学生。

四、本模式适用于低年级的解决问题的新模式

五、教学案例

1、创设情景,主体准备

(1)、观看风光片,说一说看到了哪些地方?

旅顺博物馆、发现王国、圣亚海洋世界、伏家庄公园、星海公园。

(2)、你还知道哪些旅游胜地?

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旅游胜地的资料。

(3)、老师想利用星期六带领同学们去一个地方玩,你们认为哪最好弯?

(学生自由发言)

去哪才能使我们全班大部分同学玩的开心?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大部分同学玩的开心?

(4)、揭示课题:统计

2、质疑问难,主体参与

3、引导探究、合作主动

活动一:推荐主持人,用举手计数的方法,开展统计。活动二:用小组统计的方法。

比较两次结果,看有什么异同?找出原因。

4、绘制统计图,展示、交流成果

(1)学生用自己的喜欢方式,绘制统计图。

(2)、交流: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以及上讲台对全班同学进行介绍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交流。

5、观察分析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1)、观察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能提出什么问题?

(2)、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外,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

6、课堂评价

(1)、本节课同学们表现的很好,看哪一个小组表现的最好?为什么?

(2)、将学生评价的结果再进行口头统计,使统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转载)

2009-04-19 09:24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其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的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已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

弗赖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情境可以包括:⑴场所(location),一个有意义的情境的堆积,可以被独立处理,也可以彼此之间有联系。⑵故事(story),它是接连不断的,它可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经典的或虚构的特别例子。⑶设计(project),即被创造的现实。⑷主题(theme),一个与现实带有多种联系的数学定向的学科分支,如飞行等。⑸剪辑(clippings),主要从各种媒体中剪辑,它往往包含着大量有意义的或无意义的数学与信息。

为了使学生主动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必须增添情境设计的艺术性,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其不由自主地走进情境中,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探究。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根据教学内容,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给学生讲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的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当学生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游戏情境。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设计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如在学习《两步应用题》时,老师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乘过公共汽车吗?” “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乘公共汽车’的游戏。”就地取材,用讲台当汽车,找12名学生上来乘坐“公共汽车”,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5人。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很快就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并说出了解题步骤,算出了正确答案。这样把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使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走入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我创设一个春游的情境,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春游应该做那些准备工作?租车、买门票、买吃的……我们先算一算三二班有8个小组,每组5个人,每人买2瓶水,一共需要多少瓶水?让学生试做后指名说是怎样想的。可以先算①一共有多少人?5 × 8=40(人)再算②一共需要多少瓶水?2× 40=80(瓶)还可以是:先算①一个组需要几瓶?2 ×5=10(瓶)再算②一共需要多少瓶水?10 × 8=80(瓶)

有的同学们想座高空缆车,算一算2个人一辆车,一共需要20辆车,每张票10元,一共要花多少钱呢?学生做完后说说是怎样做的,可以是: 10 × 2 × 20=400(元) 还可以是 10×(20×2 )=400(元)这样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愿意去参与,使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同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

    四、创设冲突情境。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数学教学中有意创设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如:教学是《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1990年至2004年的2月份的天数,掌握平年、闰年2月天数的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后,本节课中的主人公“时光老人”出了1985、1972、2008、2005等几个年份,让学生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学生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最后“时光老人”出了一个1900年,学生很快就判断出是闰年,这时用课件出示从万年历上找到的1900年2月份的月历,学生一看是28天就不知所措了,他们的目光相对,分明在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我感到时机成熟,适时的放录音,“我们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解释的吧!”学生当时听得别提有多认真了,这样很快就掌握了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判断方法,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最深刻,记忆最牢固。

五、创设操作情境。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亲近教学内容,真正入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寻找规律,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些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梯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学生畅所欲言,当得出了种种猜想后。再让学生动手对各种梯形进行剪、拼、折等活动,通过操作思考使学生充分感知梯形的面积与它的上下底和高有关系,最后引导他们把梯形转化成学生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来计算,并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实现了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创设开放情境。把问题情境开放化,就是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唯一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如教《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出示肯德基快餐店迎新年推出的套餐价格表,让学生为自己和小伙伴各挑选一份爱吃的食品,学生可以提出许多问题,并列出了如7+8、5+24、18+18、18+16、24+16……等算式,对于提出的简单题,通过让学生口算与说算理一带而过,然后着重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探究,让学生先摆小棒说算理,然后交流展示计算方法,逐步掌握进位加法“满十进一”的算理。这样不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类题的练习,还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弗赖登塔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数学教师不要做演说家,而要做煽动家,要能够煽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把学生的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行情境交融的教学,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富于情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转载)

2009-04-13 21:24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落实这一数学理念。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进行“生活中的数----可爱的校园”教学时,让学生观察他们熟悉的教室,要求他们说一说我们的教室有什么,有多少?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了教室里有6盏灯、2扇门等数学问题。再比如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根据开放性的原则,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有关“8的加减法时,让8个同学上台模拟买电影票的生活场景,选取的8个学生有不同特征,性别上有男有女,穿戴上有戴帽子的,有戴眼镜的,有戴红领巾的。这样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台下的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共有几个小朋友?”、“需要买几张票?”、“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戴眼镜的同学有几个?”等好几个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毫无倦意,不时闪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
    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能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接着写出一个数36,问“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再出示31497问学生能被3整除吗?怎样看出来 ?由于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学生认为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然后就让学生报个位是3、6、9的数字……,通过口算学生发现有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这样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境界。接着又出示个位不是3、6、9的数字:21、45、107、459、1572……让学生找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又发现个位是0、1、2、4、5、7、8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这时追问: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这样正反两叩使学生认识到老办法不行,追求新知识的愿望勃然而起。整堂课由于教师善于用问题创设情境,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得兴趣盎然,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三、创设活动情境,发挥学生创造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使他们学生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变外部的学习活动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使知识与能力协同发展。
   在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如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当学生认识了长正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之后,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师:老师用今天认识的形体拼成了一个小机器人(出示机器人),你们能从机器人身上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形体吗?生答:⑴机器人的胳膊是圆柱体;⑵机器人的腿是长方体;生答;(3)机器人的头是球体;⑷机器人的身体是长方体;⑸机器人的脚是正方体......接着,我转向下一个实践活动,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物体拼出喜欢的玩具,先寻找设计出本组拼图的方案,互相合作,尽可能和老师的不一样,学生活动结束后,让各组学生将本组拼成的玩具向全班展示,介绍制作的方法和所用的材料,其中一组是这样说的:我们组拼的是坦克,用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接下来各组的小朋友都纷纷派代表上台向大家说明本组拼的是什么,用了什么物体。学生表现得主动,拼得的结果丰富多彩,而且能把拼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组织教学,体现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探索与创新,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创设操作情境 激发探知热情

学生爱动,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创设适当的操作情境,以动启思,以动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动手操作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知热情,为新知教学做好必要准备。如在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设计如下的操作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将课前准备的12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各种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判断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分别记下来,利用“数方块”的方法,求出每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再引导学生通过有序观察,寻找规律,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摆中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的连乘和体积的关系,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又如在教学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我就让学生操作活动角,自己得出结论。

    五、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且故事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任用。

如在数学活动课教学高斯求和公式时,先讲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年纪小小的他做1+2+3+…+98+99+100时不急于盲做,而是努力思考,终于又对又快地算了出来,使老师也十分惊奇。正是因为他从小爱动脑筋,后来成了著名的大数学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也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简便的方法,也做一个聪明的小高斯,沉浸在故事情境中的学生都活跃起来,积极思考,不久也找到了规律。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穿插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圆周率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也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所有课的导入都必须要有一个“情境的创设”,《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绝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

浅议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金坛市河头中学    汤忠芳

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活动成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是我们的教学毕竟是要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形成一定的技能的课堂,离开了这,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的内在的教学功能。但是当今课堂教学的活动效率太低,大多为活动而活动,有时仅仅是为了取乐学生而搞活动,课堂教学效率太低,学生学无所获;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效率意识,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的教、学生有效地学,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课堂     有效性   

一、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现状。

伴随着新课程的步步深入,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促成我们反思意识的增强,我们不由地对在新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深深地反思,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先前教学观念、教学习惯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与新课程理念不相和谐的声音,暴露了不少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现例举一二:

1、重提高技能,轻知识传授。

现今,不少课堂搞得很热闹,各种活动频频“闪亮登台”。然而,一些活动与教学明显无关(还有一些活动仍值得商榷),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不开展活动就不能突出“学生为中心”。于是,在课堂上,教师为了开展活动而活动,很少考虑该项活动究竟与该课的教学有多大的关系,好像教师进行了知识的传授就是不在搞课改实验。

2、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内容。

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想尽办法把课上成娱乐性活动化的课,但有活动却没有体验,看上去热热闹闹,实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摄入量十分有限。学得浮躁,学得模糊。学得低效。

3、重知识过程,轻知识结果。

数学课上,老师们常常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一个法则的由来、甚至是一个概念的揭示,绞尽脑汁设计活动,精心铺垫,层层深入,不断细化,围绕一个已被确认无疑的结论,反复讨论,逐步验证,俨然把每个学生当作科学家,一个数学研究者,有时一节课下来连一个结论也没有出现,这样低效的课,有的老师还认为是一堂成功的课改课,理由是充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孰不知这种课已偏离了新课程的要求,片面的实施新课程,这种做法是与新课程是背道而驰的。

以上问题还能列举很多,从哲学角度上看,所有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二类:一类是形式化,一类是绝对化。形式化即形式主义,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其特点是浮躁而不深刻,花哨而不朴实,张扬而不清新。形式化必然导致浅层化、庸俗化。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必然受到质疑。课堂教学毕竟是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为什么有人对课程改革表示担心和忧虑,原因也即在此。在课堂上,教学被裹上了一层糖衣,学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对五颜绿色的糖衣感兴趣,至于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他却全然不知。课堂上表面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却教学的真正价值,因为这种表面热闹、热烈好象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没作深入的思考,思维深处依然是一潭死水,常是“买椟还珠”,舍本求末。这是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性教学的基本策略。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这里的进步或发展不是单指知识获得这一方面,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发展或有无进步是教学有效或无效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教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写到,“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这种通过少教以达到多学的教学意识,至今仍是每个教学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为此,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有效教学依然是我们的追求。

(一)树立有效教学的观念。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建立这样的教学观念: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是教学应追求的境界;轻负担、高质量、高效率才是最好的教学。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去除这样一些陈腐的观念:教学只求耕耘,不问收获;只强调学生吃苦耐劳,而不将学习的效率;只看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而不问师生在教学中的精力及时间的消耗有多大等等。具体说有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和“全人”的理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少量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因为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3)关注教学的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即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工作表现。(4)教师要具备反思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二)教师有效地教

教师有效地教是学生有效学的前提,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教学氛围

有效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平等是指在教与学上没有尊卑、高低之分;和谐是指师生情感的沟通和融洽。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情景,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水道渠成。

(2)强化目标意识

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师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造成无意义的知识重复和遗漏,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一个直接原因。制定教学目标,要遵循系统论、控制论的科学原理,整体把握,统筹安排,要在深刻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列出学科知识体系,制定出学科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章节,每一课是,形成学科 “目标群”。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明确对认知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3)创设问题情景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须具有一定的学习心向。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提高教学的实效。
    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有许多,如讲故事、多媒体演示、问题生活原型化、设疑、… 等等。

(4)重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寻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与儿童思维规律相应的教学内容,在不超越学生某个思维发展阶段又不低于现有最低水平的情况下,教学内容要考虑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的弹性,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识链。让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是要挑选出难的、重要的或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讲授。凡是学生自己能学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去探究,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苏教版教材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安排为两课时这样就把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从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我认为应两课时改为一课时,把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作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情况巧妙地安排在练习中,让学生灵活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来求正方形的周长,达到“教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样重组教材后,教材更加突出以下两点:1、周长的意义。2、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于前者教师不仅要提供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要提供一些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求出每个图形的边长总和,使学生对周长的意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重组以后的教材更能体现知识的连续性和交互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加深了对第一课时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可见,对教材合理的重组和整合可以大大缩短教学内容的时间,减轻了学生认知上的负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5)精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强化教法、学法设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一是要体现师生的双主体作用;二要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三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打天下的窘况,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科学化;四要综合应用讲解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五要体现教学效益,实现少时低耗、高效优质。教学有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师生要及时总结,积极探索,重视教法的创新,形成一套富有个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指导学生有效地学。

有效教学最终是有学生学习的高效率来表现的,为此教师要做到:

(1)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要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开展学法指导,要坚持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将 “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有效引入课堂,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让他们辨证地理解“苦学”,懂得会学、善学、巧学和乐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与学习策略。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除了有阅读自学、有序观察、质疑问难等一般方法外,还有动手操作、画图分析、假设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指出“转化”是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也用转化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自己推倒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操作和推导的过程中,学生对转化这种方法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便将来能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别的问题。

(2)让学生主动地去学。

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或任务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自主定向是最有效的学习。有效教学的理想效果是:课未始,兴也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尤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趣激情,以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触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学。

(3)让学生有意义地学

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没有思维,就谈不上理解。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充分的思维,这是有意义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双主体作用,以主动性为指导发挥学生基础性的作用,这样,学生才能既学得主动,又学得扎实。实践证明,建立在同化机制上的有意义学习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有心理意义的,它融进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是自己的知识,学生可以自由提取,灵活运用,这种知识有机地镶嵌进入学生业已形成的认知序列之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像滚雪球似地不断组织和重新组织。有意义学习是科学的、生动活泼的、积极思维的、高质高效的学习,检验教学是不是科学,其实际标准就在于看它是否使学生产生了有意义的学习,这一点,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必须予以重视。

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或是说用了新的标准的问题。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课改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从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入手,加强课堂管理,合理选用教学策略,保证课堂教学目标定时实施,按时完成,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拖堂现象,减少课堂无效教学时间的花费,真正走向优化课堂教学之路,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江倩。论有效教学标准及实施策略。黑龙江教育,2001,10.

2、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3、李兆月。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山东教育科研,2002,6.

4、 李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

5、阮红芳。有效教学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