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电影主题展 北京:刘伯承、邓小平为何给陈毅、彭真安排职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8 23:40:26

 刘伯承、邓小平为何给陈毅、彭真安排职务?

                                      张雄文

    1948年4到5月间,刚刚退出大别山不久的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即通常所说的刘邓大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先后发出两份关于中原局和新组建的中原军区、野战军的人选电报,其中牵涉到兄弟野战军甚至中央的要员,颇为诡异,至今扑朔迷离。


    此时,中原局于3月23日被毛泽东明确管辖区域,“管辖津浦路东陇海线南包括豫、陕、鄂整个地区统一该区党政军民一切工作之领导”,陈毅、粟裕的华野主力(中央军委于1948年3月4日指令组编为华野第一兵团、第三兵团)所在的原属晋冀鲁豫中央局的豫皖苏地区,被划归中原局,陈毅为委员。


    豫皖苏地区的华东野战军已明确将全部南下,粟裕率华野第一兵团于1948年夏季或秋季渡江,并改换番号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华野第三兵团于1949年二三月间过江,并改换番号为“东南野战军第二兵团”。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此时也被毛泽东明确为东南野战军司令员,他在中原局担任委员仅仅是权宜之策,自然迟早也得南下。


    4月18日,粟裕以个人名义向毛泽东发出电报,斗胆直呈,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不过江,建议集中刘邓、陈谢、陈粟三军主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较大的歼灭战,以改变中原战局。


    毛泽东收到电报后,4月21日亲自拟写电文:“为商量行动问题”,请陈毅、粟裕于4月25日至31日,“到平山中工委开会为盼”。


    对毛泽东南下战略有异议的是粟裕,陈毅则“热烈主张把解放战争第三年上半年战略重点放在跃进江南的行动上”,而且他刚从从毛泽东身边回来,完全可以不去。因此陈毅、粟裕4月22日致电毛泽东,粟裕于4月24日北来,陈毅不北上。


    但毛泽东没有同意:“请你们两人于有(25日)晚即动身北来。”


    他们没想到的是,毛泽东坚持陈毅要北上,是因为他有了突如其来的大动作:调陈毅离开华野。这可以看出,毛泽东已基本上同意了粟裕的建议。


    陈粟北上后,陈毅的命运尚未公开时,刘伯承、邓小平发出了第一份诡异的电报,称:

 

    中原局辖区甚大,领导力量极嫌薄弱,3 部分野 战军在 20 万人以上,如粟裕迟出,则达 30 万。军区武装约为 20万人,亦须统一指挥及供应。因此,建议:
   (一)以陈毅同志为中原局第一副书记。
   (二)组织中原军区。刘、邓对陈毅到中原后的军职,提出 3 个方案:
     一、以陈毅为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中原野战军司令员;
     二、陈毅为军区与野战军第二政委;
     三、陈毅作军区第二政委兼野战军政委。
    刘、邓还建议:“不管那种形式,陈毅同志华野职务不变。”

 

    他们要求调另一个实力强于自己的兄弟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过来任职,可谓史无前例。尤其还说明“不管那种形式,陈毅同志华野职务不变”的具体内容,他们的手似乎也“伸”得太长了。


    这种跨野战军尤其是主要领导人的人事安排,这是中央和毛泽东的“权柄”所在,作为普通中央委员的刘伯承、邓小平未免有点“胆大包天”。


    对毛泽东而言,这无疑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


    但毛泽东不但不责备,反而“立即批示”:“朱、刘、周与陈粟、薄(一波)、李(先念)商量。”这似乎只能说明一点: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是毛泽东要求的。


    更为甚者,在4月30日毛泽东和其他四位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一起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毛泽东5月5日致电刘伯承、邓小平并华东局,指出“目前粟裕兵团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后,刘伯承、邓小平同一天又给他发来第二份诡异的电报:


    中原局面太大,情况复杂。现在中原局的能力实难胜任,因此再作如下建议:

   (一)请彭真同志任第一书记,陈毅、小平分任第二、第三书记。
   (二)陈毅兼军区第二司令员兼野战军司令员。
   (三)粟裕如暂留中原,则兼军区副司令员及野战军副司令员。


    他们不但要求调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过来任职,甚至要求调正在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时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的彭真到中原局任职。


    如果说陈毅毕竟挂名中原局委员尚可理解的话,彭真则是中央的要员,地位远高于刘伯承、邓小平,他们给上级彭真“安排”工作就更不合常理了。这种举措也不符合刘伯承的低调性格,因此《刘伯承传》对此只字不提。


    被刘伯承、邓小平电报中热切“盼望”的陈毅与彭真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他们两人可谓同病相怜。


    先看陈毅。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采纳了粟裕的建议,自然也就否决了此前陈毅“热烈主张把解放战争第三年上半年战略重点放在跃进江南的行动上”,司令员和副司令员军事水平的高低一目了然,况且,毛泽东极其盼望粟裕大干一场,证明在中原打大仗战略是否可行,因此需要给予其提供各种方便,包括独当一面,没有掣肘的指挥环境。


    另一方面, “中央有人说:‘陈毅在山东,很多有能力的干部他没有充分用起来,很多事情他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结果这些事情没有做好。’”(见陈毅传记《传檄到中原》)


    如此一来,陈毅不得不离开华野了。


    另一个人物彭真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1945年9月13日,他以中央政局委员的身份就任东北局书记,“东北局全权代表中央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的活动,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和党员必须接受其领导”,他由此掌管一个最重要的战略区,成为全国各战略区首屈一指的人物。


    但不到一年,他的书记职位就被自己领导下的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取代。


    林彪认为彭真“他是唱花脸的,不是掌舵的人”,两人存在许多争执与分歧。为了弄清林彪和彭真之间的分歧,毛泽东曾决定派周恩来去哈尔滨了解情况。但周恩来忙于在南京与马歇尔会谈,一直抽不出时间。


    战争时期,能打胜仗是第一位的,毛泽东于1946年6月16日果断任命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彭真则降为副书记兼副政委。


    对彭真而言,再留在东北似乎很难开展工作了,第二年4月11日,毛泽东决定彭真参加全国土地会议后留中央工作委员会,担任常委。此后,以政治局委员的身份到晋察冀等根据地“指导”。


    从东北局书记到中工委常委的闲职,这个落差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在彭真参加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期间,有了刘伯承、邓小平“热切盼望”到中原局担任第一书记的电报。


    当然,如同“召唤”陈毅到中原任职的电报一样,这也只能说明毛泽东参与了电报的“制作”,否则,这种不寻常的举措的始作俑者邓小平越发受到毛泽东的信任,直至1976年4月为止是不可想象的。


    其实,这种制造“和谐”,给人留情面的方式,在古代帝王以及蒋介石那里,是司空见惯的一种权谋手段。当人们读了《红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一书,知道毛泽东也并不疏于此道后,也就可以释然了。


    彭真最后没有去成中原,毛泽东在5月23日给他安排了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的实职,再无去中原的必要了。


    陈毅则没有这么幸运,虽然粟裕谦让华野司令一职,向毛泽东坚持说“华野离不开陈军长”,但陈毅在保留了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名义后还是离开了。

 

    陈毅传记《传檄到中原》指出:“这个决定的实质是:实际上是将陈毅调离华东,并且免去了他对军队的指挥权——军权。”陈毅难免有点想法。


    他在毛泽东的催促下离开华野时,托杨立三把缴获的交直流电两用的收音机一台带去丄中央送给“(周)恩来、小超(邓颖超)”,并附一信说:“此美国新出品、许昌战斗缴获品,你们有电灯,利用其开动起来十分好,两夫妇可以在屋内跳舞。”也就是在这信内,却写着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明日即西去,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并望将来能随军入川”。


    他抵达中原后,还说:“东有粟裕指挥,西有刘伯承坐镇,我闲着无事,就去办一所大学吧。”(见《邓小平在中原》)


    尽管现实的陈毅心情不舒畅,但历史却有了粉饰的根据。《陈毅传》将刘伯承、邓小平的这份电报当做陈毅离开华野“荣耀”的理由,将所有的不和谐悄悄地掩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