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刃之魂中文:中国饮食—食品溯源系列十二辑【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17:50
                                                                中国烧烤文化的起源        伏羲是中国文明代表人物"三皇之首",《三字经》中有"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据上世"。创造精神是伏羲文化精神。在远古时代,河里、湖泊里、海里有许多鱼,天空有许多鸟,地上有许多兽类,人们不会捕捉。人们手提一根树干在水边等着,看着鱼游过来就打一棒子,靠这种方法偶尔才能捕到几条鱼。伏羲将野麻,晒成干搓成绳,然后用细一些的绳子编成网,教人们捕鱼;用粗一些的绳子编成网,教人们捕鸟捕兽。这比只吃树上野果要好多了,但是生鱼生鸟吃起来味道并不好,严重的是有的弄不好,吃了还要闹肚子生病。当伏羲取来天火后,便教人们用火把鸟儿、鱼儿烤熟了吃。从此,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烤肉,身体也就更健康了。为了纪念伏羲,人们把他称"庖牺"即"第一个用火烤熟兽肉的人。 

  现代人如果身处自然界中,没有其他炊具而只有火和生食物的时候,怎么解决吃的问题呢?大概不得不采取较为原始的办法了。这不是回忆和再现,而是实实在在的努力。在野炊中获得食物的乐趣,同时可以让人们思考祖先在饮食文化史上的艰辛探索,从而对祖先的聪明才智发出由衷的赞叹。 

  烧烤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是它包含的物质的原味及粗鄙化即食效果中对惯常饮食的反叛,它另一面则受到人类远祖在渔猎时代的饮食记忆符码的认同。在今天,也没有什么能够比烧烤更能对童年及包含童年情结的成人发生引诱。事实上烧烤在过去的时间里对人类一直都是一种形式与味觉的诱惑。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多元价值的烧烤时代,在黄河流经的土地上,烧烤从现实主义出发,以进取的姿态拓展它的文化与经济疆域。烧烤的经营方式,也在向着两个向度分野,其一是仍保持街头巷尾的烧烤,其二是饭店式集约化烧烤。 “在野精神”始终蕴涵渔猎时代的狂放与浪漫,在不断的伸延,篝火烤炙而食的场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和欢乐的气氛是人们无法抗拒的。                                                                                    侯阿婆肉粽

  侯阿婆乃此肉粽店最初创始人,这里的肉粽有大小两种,小的三元,加料有五种:卤蛋、香菇、虾仁、瘦肉和三层肉,大的五元,加的料多了莲子、鱿鱼干和海蛎干。肉粽要趁热吃,吃的时候把三种调料包括甜辣酱、蒜蓉、秘制花生酱和肉粽一起搅拌均匀才更好味。拌好调料的肉粽入口,那种香味我只能明确地分辨出花生酱、芝麻酱也许还有些微的辣椒酱,其他的复杂成分只有用“秘制”来形容。对于我这个外乡人来说,喜欢侯阿婆肉粽是因为它的香味和口感,而对于很多泉州人或者海外归来的游子而言,美味之外这里有他们童年的味道。

                                                                           浓香醇郁的洛阳汤 

  洛阳的汤,和开封的包子、郑州的烩面齐名,是河南的三大名小吃。

  洛阳的汤馆很多,遍布大街小巷,并且每个汤馆的生意都很红火。汤馆的门面一般不大,不管汤馆的名气有多大,最多的门面也就是两三间,平民化,大众化,正是洛阳汤能够长期火爆不衰的真正原因。

  说起洛阳汤,不要说喝了,仅仅让你闻闻,就会谗得你馋涎欲滴,欲罢不能。洛阳汤的种类很多,有牛肉汤、羊肉汤、牛杂汤、羊杂汤、豆腐汤、丸子汤、不翻汤等二三十种。汤者,精华也。洛阳牛肉汤,做工考究,配料奇特,决非一般肉汤可比。煮汤前,须将买来的牛骨头放进清水中泡上一天一夜,且要不断更换泡骨头的水,直到泡骨头的水完全清澈见底,方可将骨头下锅煮之,如此煮出来的汤,洁白如奶。煮骨头时,锅中不能放任何佐料,否则,就会破坏了汤的灵性。

  洛阳的汤有三件事是最重要的:一是熬汤要舍得花时间,傍晚就开始熬,整整要熬一个晚上;二是要舍得放佐料,汤锅里都有一个小枕头般大小的佐料袋,里面放有花椒、八角、肉桂、草果之类,每家的佐料里面肯定都有秘不示人的东西或祖传的秘方;三是开始就要把水添够,不能兑水,也就是老喝家所说的“原汤”。洛阳人喝汤讲究“三美”,即“瘦肉、薄饼、原汤”,三者缺一不可。在洛阳喝汤,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添加,店家不会要钱。“添汤”风俗,体现了古都商人的古道热肠。

  清晨来到汤馆,称上五毛钱烙馍,再盛一碗一块钱的汤,烙馍,汤中一泡,汤中再放足了火样红的特制辣子,那勾人魂魄的汤香之气,诱惑得你禁不住闭上双眼。品上一小口,顿感浓香醇郁、无芡自粘、挂唇留齿、厚重无比,味道好极了。老喝家常常说:“清晨一碗洛阳汤,给个神仙都不当。”我深有同感。

  细究起来,洛阳人对汤的情有独钟,也有几分道理在里面。汤其实是最富营养的早餐。第一,汤是用牛、羊的骨头熬成的,可以补钙;第二,汤可以补充人体内需要的脂肪、水分;第三,汤里还有葱、蒜苗、青菜。这三样,都是早上人体最需要补充的。两大碗汤一灌,则似干旱禾苗喜得雨露滋润,立见精神。

    喝汤,已经成为洛阳人挥之不去的习惯。滚烫、喷香的汤,不但是古都人生活中的享受,还寄托着在外地的洛阳老乡最浓郁的乡情。洛阳人出差,心中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能早点赶回来喝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了。

                                                                    台湾名菜三杯鸡的来历 

  关于三杯鸡的来源,有一个温馨的传说。林尚诠先生说:“台湾以前很穷,穷人家的妈妈没有什么可以招待客人的,唯一能用的就是家里养的老母鸡。”原来台湾以前有一个穷妈妈,家里很穷,只能杀了家里的老母鸡招待客人,因为怕不够香,采来家里院子长的一种叫做“九层塔”的香草做作料,再加进调料、放入锅中焖烧。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女性,又要烧菜又要招呼客人,所以鸡肉很快就烧干了,但没有想到居然更香浓、更好吃,这就是三杯鸡的故事。

  三杯鸡的名字其实因为它的调料,现在普遍认为是“一杯酱油、一杯麻油、一杯料酒”,但按林尚诠先生的说法,古时三杯鸡并不是这样。“传统的做法是一杯酱油、一杯麻油和一杯糖,然后加上姜、九层塔作为调料。”三杯作料倒入鸡块中,然后大火焖烧十分钟,再收火将浓浓的汤汁熬入鸡块,至干锅起菜,便是美味香浓的三杯鸡了。我们看到的三杯鸡上桌时听到在砂锅中嗞嗞的声响,掀盖的瞬间看到香浓的热雾腾升,鸡肉的香气顿时弥漫了整个房间。三杯鸡的鸡肉非常入味,干锅的鸡肉口感爽而韧实,调料的混合香气在鸡块中向鼻腔延伸,朴实的做法和味觉让人回想起苦难的时代。                                                                     郭氏私房菜的来历  郭子仪一生嗜好美味,注重饮食养生,80岁高龄仍策马疆场,是史上罕见的“长寿将军”。而郭氏交往的都是文武百官,逐渐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将相菜”,在当时官府之间非常流行,但因其多属祖传密制,故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不能为世人共享。

  唐朝名将郭子仪戎马一生,曾平息“安史之乱”,并西征吐蕃,被封为“汾阳王”。他的七子八婿都在朝廷任要职,其中六儿子郭暧位居驸马,郭氏享“皇亲国戚”之尊,是历史上绝无仅有集“富贵功名、多子高寿”于一身的人物,世代显赫。

  郭氏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故事要数“醉打金枝”。史料记载,郭子仪过70大寿时,汾王府举办了丰盛的寿筵,七子八婿均上门拜寿。郭暖之妻升平公主依仗金枝玉叶之身,认为君臣有别,不愿向公公行儿媳之礼,恪守孝道的郭暖借酒壮胆,醉打金枝,唐皇慨其良臣,非但不降罪,反为其加冠三级,自此传为佳话。

  郭氏私房菜的创始人郭家贵先生为安徽安庆人,郭子仪第51代孙,为郭暖一支后裔,祖先在五代时由汾阳迁出,直至元末定居安徽,世代均为武官。郭氏在安徽一带影响深远,《醉打金枝》被编成黄梅戏世代传唱,安徽古民居中更流行“郭子仪拜寿”之木雕。

  郭子仪一生嗜好美味,注重饮食养生,80岁高龄仍策马疆场,是史上罕见的“长寿将军”。而郭氏交往的都是文武百官,逐渐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将相菜”,在当时官府之间非常流行,但因其多属祖传密制,故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不能为世人共享。

  郭家贵先生经商二十余年来,一直想把神秘、尊贵的郭氏私房菜发扬光大。此次加工、整理出的美味佳肴,多数为家谱所记载,几乎每道菜肴背后都有一个传奇故事。郭氏私房菜用料苛刻,烹制讲究,更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富有深刻内涵。

  郭嘉贵先生此次携族人及他麾下的“人间嘉品”集团,将郭氏私房菜隆重推向社会,给各界好友提供一个“饱览将相佳肴”的怡情所在,祈愿芸芸众生“享人间嘉品,存将相之心”!

                                                                               千张肉的来历 千张肉用猪五花肉为主料制作而成。湖北地区的传统名菜,也是湖北江陵地区传统筵席上的“三大碗”之一。颜色金黄,味道鲜香,肉质松软,肥而不腻,制作简便,是一种大众美食。

  相传唐代有一个宰相,名叫段文昌,是远近有名的美食家。他经常品尝各类食品,对中华美食文化颇有研究。同时他也是一位烹调高手,他所做的菜肴烹制简便,用料普通,色泽艳丽,美味可口。他经过多年的实践,自编了菜谱若干卷。“千张肉”这道名菜就是他首创的。唐穆宗年间,段文昌回老家省亲,当他宴请亲朋好友时,厨师做了许多菜,其中有一道形如发梳,称之为“梳子肉”,块大肉肥,一看就使人腻得慌,几乎无人食用。宴罢,段文昌找到做这个菜的厨师,对他提出了改进的技法。他让厨师将肥肉换成猪五花肋条肉,将炸胡椒换成黑豆豉,并增加葱和姜等作料,然后,段文昌亲自操刀做示范。

  数日后,段文昌要离别家乡,再次宴请乡亲,厨师照他的指点重做了“梳子肉”。此菜色泽金黄,肉质松软,味道鲜香,肥而不腻,与上次的“梳子肉”大相径庭,一端上桌,客人们便争相品尝,不一会儿就被吃光了。人们纷纷问道,这是道什么菜?段文昌见此菜肉薄如纸,便随口取了个名字:“千张肉”。于是,这道菜便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和大小饭店,并经专业人员不断加以改进,一直流传至今。                                                                       杂烩菜的由来  其实这道菜最初的名字不叫杂烩菜,而是叫做“炸桧菜”。关于它,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有趣的传说。

  杂烩菜是冬天常吃的菜肴,是把白菜、粉条、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葱、香菜以及其它佐料熬成一大锅。吃时,一人一碗,或配蒸馍,或配白米饭,既简单方便,又经济实惠。其实这道菜最初的名字不叫杂烩菜,而是叫做“炸桧菜”。关于它,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南宋时期,金兵屡屡南犯,赵宋王朝摇摇欲坠。当时朝廷内部分作两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战。身为兵部侍郎的朱敦儒因主张抗金,被奸相秦桧在高宗面前奏了一本,丢了官职。他回到老家以后,对朝廷心灰意冷,不再过问政事,常常约上三五个好友饮酒作诗,打发时光。

  这一年,时逢朱敦儒六十寿辰,便邀集了一些亲朋旧友前来小聚。

  不料这时突然从京城临安传来消息说,抗金元帅岳飞因接连打败金兀术,惹恼了被金国收买的奸相秦桧,秦桧遂与其妻王氏密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风波亭。一时间,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朱敦儒哪里还有心情饮酒欢聚?但客人既已前来赴宴,又怎能让他们空着肚子回去。于是朱便吩咐家厨:“今日不饮酒,也无需摆那些盘碟,只把备好的蔬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馍端来即是。”

  想来他的那些亲朋旧友都是些养尊处优的人,平日里吃惯了山珍海味,喝顺了美酒佳酿,如今这一碗碗粗制的熬菜哪里咽得下去!朱敦儒见大家迟迟不动筷子,便夹起碗中一个丸子说:“如今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岳元帅一生精忠报国,竟然惨死在‘莫须有’的罪名下。我恨不能砍下秦桧的头颅下油锅……”,他的话还没说完,一位客人便忽地站了起来,义愤填膺地说:“大人,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秦桧的头,油炸豆腐就是秦桧的肉,粉条就是秦桧的肠子。来,我们大家一起把秦桧这厮吃下去,替我们的岳元帅报仇!”

  于是,满座客人一齐响应,纷纷拿起筷子,顷刻之间就把一碗碗熬菜吃了个精光。菜吃完了,有人问:“该给这道菜起个啥名字呢?”朱敦儒想了想说:“就叫‘炸桧菜’吧!”

  很快,这件事传入了民间。人们出于对秦桧的愤恨,纷纷做起“炸桧菜”吃。后来,因为这道菜是将各种杂七杂八的菜烩在一起做成的,所以,人们就将它叫做“杂烩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