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声耳机与beats:评《延安颂》中的林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3:57:39
         央视一台的中国革命历史电视剧《延安颂》描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经损失惨重的长征后在陕北站住脚,谋生存,求发展的这一历史过程。无疑,这一剧作的作者是想对现在中华大地的兴邦强国进程给予一些鉴识,教化的作用。
  
  然而随着剧情的展开,笔者对于剧中人物的表现,关系的交代,细节的演绎却渐失耐心,到了目前这几集,观后甚至有扼腕跌足,拍案而起的感觉。情节的丰富是近于极致了,可历史逻辑的把握却失之方寸。历史的力度是随着历史的逻辑性的失却而锐减的。历史的说服力差了,遑论给人教益呢?
  
  对于该剧的历史的逻辑性这种大题目的讨论,笔者也不敢“做”大,仅想以点及面,以小见大。就谈红军领袖,就谈红军的著名战将,就谈毛泽东与林彪。
  
  《延安颂》中对红军最著名战将之一林彪的镜头不多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了再也不能回避其出现的历史场合(往往就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时刻)时,饰演毛泽东的唐国强动辄就以不屑一顾,漠然冷对的态度,甚至声色俱厉的呵斥对待林彪,这种表演实在愚蠢和拙劣。殊不知林彪(其身后立着赫赫有名的红1军团)得到这种“待遇”的时候,往往就是剧中党与红军处于最危险的时候。中国的“用人之际”是什么意思?“抚慰”是什么意思?“祸起萧墙”又是什么意思?作为古学甚厚的大战略家、谋略家的毛泽东这点学问都不懂,能成后来的气候?所以,每次呵斥林彪就是贬低剧中的“毛泽东”自己。笔者感觉到的不是真毛泽东的威严,而是假“毛泽东”的卤莽和愚蠢,以及他“祸几上身尚自得意”的可笑。
  
  我们不扯太远,仅看看红军长征中的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刻。
  
  出江西进湖南的“湘江之战”——中央红军在这里碰到了湖南何键白军的真正抵抗。历史告之,中央红军在此役中损失了五万人。红军中最大的两个主力军团在此昼夜鏖战,红3军团(彭德怀部)强攻猛突,伤亡惨重,从此一蹶难振。红1军团在林(彪)聂(荣臻)的指挥下迂回兜击,奇袭加强攻,掩护中央渡过湘江水系并保存了较全的部队建制。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在其传记作品《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到:林彪,这个红军中最出类拔萃的将领,他是红军中最年青的鹰。此时站在湘江右岸,沉郁而坚毅的目光俯瞰着脚下的万倾波涛,他要飞越到彼岸……
  
  再看进入四川腹地的“抢渡大渡河”之役。这是由安顺场的两次战斗组成,史称“十八勇士”和“飞夺泸定桥”。长征中的党和中央红军在此陷入绝地,抢渡大渡河的两场战斗都交由红军中胜算最大的红1军团(林彪部)实施。首先由刘伯承(红军总参谋长),聂荣臻率该军团红1团(杨得志任团长)强渡,十八名勇士奋力撑船过河,全军得一彼岸立足点。而后林彪、左权率红4团(杨成武任政委)沿右岸,刘伯承,聂荣臻率已过河的红1团沿左岸夹河进击,会攻泸定桥左岸桥头堡。时间就是胜利。红1军团的这两支英雄部队实际上是在互相较劲,看谁先取铁索桥。令全军大跌眼镜的是:比赛结果却是林、左亲带红4团衔枚疾走,不舍昼夜,不但袭取右岸桥头堡,而且二十二名勇士飞身爬过铁索桥率先拿下左岸桥头堡。由是全党全军得以脱险进川。
  
  因此,毛泽东在当时以至尔后不是一般地偏爱和倚重林彪。他们之间意见也曾相左,但那是所见不同,恩怨缠绵的争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统观长征中的激流险滩,雄关恶隘的争夺战。除了红3军团取得娄山关大捷之外,奇袭乌江,抢渡大渡河,夺取天险腊子口,那一仗不是红1军团“担纲”?那一仗没有林彪的智谋和勇气?漫道红1军团诸如刘亚楼、罗瑞卿、邓华、杨得志、黄永胜、杨成武等众多师、团长战功卓著,即使是突破乌江的“丁大胆”(丁盛,54军首任军长),腊子口上的“胡老大”(胡炳云,29军首任军长),东渡黄河的“黄二猛子”(黄荣海,43军曾任军长)这几个军团的突击连长也是全军赫赫有名的战将。     所以毛泽东器重、呵护红1军团,为红1军团(老底子是井岗山的红4军)而自信自豪,这是他在党内,军内纵然失势时也不惧任何困难,笑迎任何挑战对手的心理优势所在。按照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这种领袖甚或帝王式的“井冈山情结”非常自然,也非常真实。
  
  基于这相同的理由,林彪的心灵也是非常自信踏实的,同时经过艰难险苦战争历练的他也是非常深沉、坚韧甚至固执的。他决不会因为暂离红1军团军团长(剧中调任抗大校长)的职位而期期艾艾,惶恐不安(剧中较为渲染此点)。将帅之间的信任,感情(这主要缘于共同参与的战役的胜利)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了结的。事实上,资历较林更深的左权的1军团代军团长做得相当辛苦,也相当谨慎(如果不说成是战战兢兢的话),前任的辉煌在此,部属的拥戴也有限。而将军的威望,部队的钦服都需要时间、才干、机遇、胜利诸多因素方能实现。剧中所表现出的那种随着职务的更迭人心军心的去留挥洒即失的情景,那是时下社会趋炎附势,人情冷暖的风气写照,绝不容于战争年代将士之间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否则,如何理解该剧中表现出的张国焘(他的威望仅在于运用政治手腕)被严厉批判了,4方面军尚有诸如许世友等大批“余党”在以死抗衡?(这也是该剧的又一大“硬伤”,逻辑上没有“同一性”)
  
  我同意某位军旅作家的说法:林彪在那个战争年代绝对是正面人物,且常常是“一号英雄人物”。囿于后来的原因,影视作品可能不会让他出场。但是,如果剧情发展到非他出场不可的话,演员,导演绝不可使之猥猥琐琐,窝窝囊囊地亮相!这样的将帅怎么可能以勇冠三军的气概率领区区二个半团(说是115师,天啊,实际仅仅是其中685、686两个团,687半个团,充其量三千子弟兵吧?)的八路军将士去围歼“大日本皇军”的21旅团(属“赫赫有名”的坂垣师团),去打胜中国军队对日军从甲午战争以来的第一场胜仗(日本老兵死一千余人)?如果还要这样拙劣地表演下去,剧情的真实倒在其次了,这有意无意间是在给中国军人抹黑!
  
  今天的历史条件,关于党,红军的很多资料都公诸于世。实事求是的思想光辉已经深入人心,唯物辩证法的运用也甚为得法(尤其是知识界)。现在的百姓“好”军事历史“这道菜”的还真不少。业余档次的也都知道朱毛红军,就是历史书中说的中央红军。一部关于红军的影视剧,个中情节可以编排演绎,出场人物可以暗托假设,但是历史逻辑不能缺失,更不能违背。如果红军中朱德、毛泽东、林彪等重要人物的地位表述不实,他们之间的关系描写掌控不当,这部剧作的历史感就没有了,对后来种种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就交代不了了。如果还要自认高明地编造、蛊惑出些欺世盗名的“创意”,这种演艺人自愚自慰或者无德无行的作品不看也罢!

         我最近研究了许多文献资料,发现出兵朝鲜的许多疑问。朝鲜战争爆发时,作为东北边防军的老上级,林彪自然是理所当然的出兵统帅,他也一直积极谋划,首先让黄永胜司令部和邓华司令部对调是其中的决策之一,在京城直接拦截下洪学智是其二,有人说是邓华拦截的,这不确切,邓还没有那个权力,也只有林彪可以不通过军委直接以私人的名义下令调他前往,其三就是从战争开始所有的与朝鲜有关的电文直接发给林彪。但毛首先解除了林对四野将士的指挥权,让他进军委工作,然后,毛让粟裕挂帅,解除粟的兵权,但粟因病没前往,具体是什么原因不确切知道。在粟不能成行后,毛让没打个多少仗的高岗担任东北边防军总司令,没有直接指派林彪,这让人费解!最后毛干脆利用林彪不赞成志愿军出兵朝鲜的态度说他有病不能前往指挥作战,翻看当时所有的记录文字,绝没有林彪说自己有病不能出兵的原话,一切都是毛转述的!最典型的是高岗问毛为何不派林彪前往,毛的回答就是林彪有病,既然毛都这样说了,聪明的林彪还不知道这是新版的杯酒释兵权吗?最后,毛没有说明任何原因直接召西北王老彭进京,害的老彭不明所以带了大抱西北建设蓝图来,毛是怕说明原因老彭也拒绝领兵,结果,现代军事史上最具名的一箭三雕之计出现,老彭从此离开自己的军队,到死都没有重回自己战斗多年的部队,林彪的部队则被老彭带走,粟也早就自动住进青岛疗养院交出兵权。后来战争的发展证明了毛的错误,因为不熟悉下面的将领和军队,指挥不顺利,要不是四野的几个名将亲自下到基层去指挥,绝对不只出现一次38军在第一战役中的失误。假设当初的主帅是林彪,战果绝对不只这些,仗也会打的轻松许多。大家一定知道毛在庐山会议上说的话,我就不相信解放军会跟着你造反,这说明了他的担心,既然他想到这里,也就说明了他早就着手应对了!所以,林彪真冤,蒙受了无数的冤屈!

        毛还是林彪在井冈山捧起来的,大家可以看看历史!
        洛川会议在延剧中出现过,但当时反对毛的战略还有林彪,毛是想利用日本人壮大自己的实力,林和彭则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他们主张和日本打运动战,后来的事实证明,林彪不理睬毛,违令打了平型关战役,我在想,没有平型关战役,会有那么多热血青年来延安吗?平型关战役是很好的一个宣传,林彪居功之伟!延剧中最感人的镜头就是平型关战役和黄河大合唱,其余的都是垃圾!批斗张国涛,为何不早点?为何不写四方面军西进失败的原因?当时的电文都是要西进军团就地建立根据地,在沙漠上建立根据地!还只有毛做的出来,两万多四方面军的将士惨死,几百名女战士被强暴,被指定当人家的小妾,毛为打倒张竟然使出如此卑劣的手段!           问题是延安还是那么穷, 那么。。。 哎, 不说也罢!还“颂”什么“颂”? 这本身就很可悲啊!还不如拿拍电视剧的钱给那里的小学添点砖瓦什么的。可耻啊!           林彪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更是新中国的开国最大功臣。政治抹黑不了历史。          林彪之后中国再也没有能人! 因为已没有可以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