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天记前传凶岛篇:2007发现广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56:18
广州建城历史始于公元前214 年,其后历经沧桑不断拓展,到清朝初期,形成北倚越秀山镇海楼,南临五仙门靖海门,东抵大东门、西达西门口的城恒格局。直到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后,实施拆城墙筑马路,开始了广州大规模的市政建设。两千年来广州中心城址一直不变,成就了众多纵横交错、寻古访幽的街巷。
  如果说,古老的地图展示的是广州沧海桑田的变化,那一条条知名或者不知名的街巷,则是这些变化的载体。街巷的命名和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对研究城市的变迁也有参考的作用。街巷里的广州没有光鲜的城市外表,没有繁忙的车流与人流,没有密集的工厂,街巷里有的是旧房子,旧风俗以至于旧的人……街巷里的广州,陈旧、安静、闲适,悠然自得而又我行我素,这是一个时钟被人为地拨慢后残留的影像,是一个城市文明无法企及的角落。
  
  “发现广州”活动宗旨在于“发现”,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大家在生活中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广州古城,而不仅仅是路过留影,也希望大家不仅仅是参加我们举办的活动,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也随时随地去发现、去搜寻……
  
  B组题目说明:
  本次发现点共50个。各B组活动小组在活动时间内自由选择到达的发现点,根据广州街巷变迁历史和街巷得名简述填空,共15分,每一个空格为1分。请在活动结束时间前完成题目并交回B组答案纸。并于活动结束一周内提交作文相关文字和图片(含图片背景、典故或者当天感想等),由组委会及时整理并发布在参与活动的网站上,统一组织网上投票,评选最佳人气奖及评委赏识奖。
  
  安全须知:由于街巷可能会有机动车出入,如果活动过程中涉及危险拍摄位置,请各小组注意避让,注意人身安全。
  
  一、特色建筑
  
  1.友爱路
  居于华侨新村小区最里面,算是整个小区内包含面积最大的一条路,共有20栋左右别墅。华侨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建设的全国大城市第一个最大型的华侨住宅区,有花园式独立庭院177座,公寓291座,并有小学、幼儿园。是一个典型的华侨、侨眷社区。
  地址:原东山区环市东路华侨新村内
  
  2. 龙庆北街
  街内有驰名中外的潘家花园。这里东起龙溪首约,南至龙庆北巷,西接市33中学,北邻同福西路。现存的院落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主建筑为三开间五进深,两旁设青云巷。在十三行独揽清朝对外贸易的85年间,潘家作为十三行首领长达39年,与卢家、伍家、叶家一起位列清代广州四大富豪,并称“四大家族”。另有广州“四大富豪”之一翰林卢怀庆的旧宅。与恩宁路相似,南华西也是具有西关风情的岭南老街,街头巷尾的角落里,不经意间就会突然闪出一处优美的清代建筑。
  地址:海珠区南华西街龙武里社区
  
  3. 海天四望街
  海天四望街上比较有看点的是42号的波楼,它曾为粤海关天气预报信号台,因要在信号台上悬挂风球而得名(粤语称球为“波”,取英文“ball”的译音)。信号台建于1885年以前,原为木结构,1908年遭台风破坏,1910年改用钢架结构重建。当时在波台用高倍度望远镜可眺望到虎门,故此地有“海天四望”之称。
  地址:海珠区滨江西路与洲嘴大街附近
  
  4. 龙溪新街
  清代双清楼是廖仲恺和何香凝在广州的第一间寓所,1897年10月底,廖仲恺和何香凝在穗结婚,借住在廖仲恺哥哥家里,他们先住在楼下神厅后面的房子,后搬到楼顶天台自搭的小屋居住。夫妇俩在窗前赏月、读书,感人月双清之乐,便将此居处取名双清楼。
  地址:海珠区同福西路
  
  5. 昌华大街
  街所辖地域濒临珠江,历史上水网纵横,荔枝成林,汉初即有“荔枝洲”之称。辖内有“海山仙馆”、“叶园”、“澎园”、“凌园”、“荔香园”、“小画肪斋”等风格各异、各领风骚历史悠久的名园;有千年古庙“仁威庙”,有“文塔”、“刘王花坞”等名胜古迹;有明代、60年代的羊城八景“荔湾渔唱”、“双桥烟雨”,有近代广州富商和粤剧名伶聚居之地昌华苑;有建筑特色引人入胜的西关大屋和西关小洋房;有享誉广州的西关古玩城其房屋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既有东南亚、 西欧风情,又有清代民居风格。
  地址:龙津西路、恩宁路一带
  
  6.耀华大街
  耀华大街是至今保存较完整的西关传统民居的缩影,被市政府划定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 耀华大街8号和10号是粤剧名伶白玉堂的故居,耀华大街30号则是南海横江名门黄雩的故居. 2005年年底,发现了一块古老的碑刻,上面刻有“祀崇花坞乐平康”的字迹,经过挖掘和考证,实际上早在公元910年的时候,耀华大街是刘王花坞的所在地。刘王花坞源于南汉在城西的御花苑———显德园。当时宫廷为了解决厅堂殿宇的布置以及宫女们以花朵作头饰的需求,选择在荔湾区以耀华大街为中心的一带种植鲜花,“古时候耀华大街一带河涌密布,水土肥沃,整个广州城这里的水土绝对是上上品,可能没有比这里更适合做御花苑的啦!”而直到今天,还有“云津小苑新花坞,津渡遥通旧石桥”的诗句在流传。
  地址:荔湾区文昌北路耀华大街
  
  7.梯云东路(2分)
  该街区建于清代,总长约300米,近100多栋楼房。建筑风格相近,立面多带立柱、小阳台,注重女儿墙上装饰,总体上接受西欧建筑元素影响。楼房都不超4 层。建筑历史已有130年,总面积约4800平方米,房屋普遍破旧,原古建筑的旧貌有所损坏。有特色房屋三间:124号,原名迪吉大押,即旧货当铺,墙壁保存有20个长方形的特色窗户;188号,原名广安钱庄,保存了18幅壁画;198号,原名同和栈酱园,经营酱园,保存了罗马柱、古牌坊等。
  地址:荔湾区梯云东路
  
  8.逢源北街(3分)
  逢源北街是一条富有广州生活味道的街道,街内有荔湾博物馆、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西关民俗馆等建筑,与附近的逢源大街、逢源直街合成西关传统建筑的典范区域。逢源北街一带还有陈氏大院(陈廉伯家族)和相连的西关大屋群。现存西关大屋分布之一在逢源、宝源地区。著名的庭园建筑小画舫斋就建在宝源大街内,建筑用地2800余平方米,其建筑布局精雅,厅与书房均以内院相隔,居室凉爽如秋,院内有两层画舫建筑。
  地址:荔湾区龙津路垂直,对着古玩街和荔湾湖公园
  
  9.恤孤院路
  因两广浸信会1920年在建华侨住宅区时,在恤孤院旁开辟而得名。在这条略显狭促的街道一直往前走,你可以看到逵园和春园。这两座洋房,连同隅园、明园和简园,合称东山的“五大侨园”,在东山洋房的建筑中较具代表性。
  地址:原东山区新河浦路附近
  
  二,曾是古书院所在地
  
  10.担干巷
  此巷附近有番禺书院,亦即现在农讲所,过去从省内四面八方投学的人,挑着担子先安顿在担杆巷,这就是担杆巷的来由。现在是居民区。
  地址:越秀区德政中路
  
  11.大马站
  越秀古书院群所在地,始于清朝,是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征。现在政府正在开发,打算还原成旧书院博物馆。
  地点:越秀区中山五路和西湖路间
  
  12.明心路
  明心书院是1882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女传教士马西所创办的。先是借用鹤洞真光女子中学的地方试办盲人教养所,1884年在明心里(即今明心路)兴建“正心书院”,后改名为“明心书院”。主要是收养社会失明儿童入院,教以文化和实习手工艺,帮助残疾人员走向社会生活。它是广东省第一所盲人艺校。明心路5、7 号是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心书院的附属建筑。明心路上的惠爱颠医院旧址,是中国第一所精神病医院。
  地点:芳村花地街明心路,芳村隧道口附近
  
  三、历史名人
  
  13.文德东路
  1925年,周恩来曾住在文德东路的文德楼,并在此和邓颖超结婚。广州古称番禺,据《清一统志•广州府番山条》引《后汉书•地理志》称:“番禺县以有番山禺山得名”,番山,就位于文德路上的孙中山文献馆里。
  地址:越秀区文德路旁的文德东路
  
  14.许地
  高第街,广州著名商业街,东起北京路,西至广州起义路,长551米,宽7米。位于北京路的小巷陌,地上不时显露出来的旧麻石,还有一栋栋水磨青砖结构的古宅,表明它久远的年代。这条古街清代起即以经营鞋帽布匹和"苏杭杂货"著称,曾有"苏杭街"之称,很多人到高第街买东西,真是顾客如云。这条昔日历史悠久的古老商业街,现在是繁荣兴旺的服装集散地。
  地点:广州市越秀区起义路与高第街之间
  
  15.福地巷
  在擢甲里的西侧,还有一条福地巷,因明代居住此地的伦文叙中了状元,其子伦以谅、伦以训先后为探花、榜眼,故取名“福地”,寓人杰地灵之意。《广州城坊志》中记载说“福地巷在西门擢甲里内”,而 传说中的伦文叙故居——福地巷1号就地处擢甲里的中段,两者构成一个“丁”字形状。
  地点:越秀区海珠中路和纸行路间内街
  
  16.飞来对面巷
  一种传说认为和广东才子伦文叙有关,另一种认为和当年附近的一座“飞来庙”有关。据说,在明代,“飞来对面巷”本来是一条穷苦人家聚居的无名小街,由于住在对面小石街的都是一些财主,他们把小石街更名为“福来街”,这些财主们自以为是,很看不起住在对面无名街的穷人们,时常借故羞辱他们。因此,广东才子伦文叙决心替穷人出气,便把无名街起名为“飞来对面巷”。意思是说,要使财主的“福”气统统从福来街飞过来,让穷人们也享享福。巷名的真正来历还要追溯到清代,当地百姓集资兴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庙宇。因为庙中的观音菩萨是“飞来”的,所以这座庙就叫“飞来庙”。在“飞来庙”对面本来是一片无人居住的空地,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定居,逐渐形成了一条小巷,由于这条小巷在“飞来庙”对面,人们便把它命名为“飞来对面巷。
  地址:越秀区小北路小北路小学附近
  
  17.青龙坊
  1923年2月5日,孙中山的亲密战友邓荫南在澳门病逝,孙中山追授他为陆军上将,并下令在当时广州东郊大宝岗青龙坊安葬遗体,亲题“陆军上将邓荫南之墓”。后来,这里发展为今天的兴中会坟场。
  地址:原东山区先烈南路,区庄立交附近。
  
  18. 龙象里
  邓世昌纪念馆其前身为邓氏宗祠,是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出生地。馆址邓氏宗祠始建于1834年,后用邓世昌殉国的抚恤金扩建,成为一座三路、两进、三院、两庑,占地4700平方米的典型岭南祠堂式建筑。 祠内大殿、两庑和附祠已辟为陈列室。
  地址:海珠区宝岗大道中龙象里
  
  19. 状元井巷
  赋闲在家的张镇孙拍案而起,于广州南郊召集乡民守家护土,并收编宋朝溃败官兵,屯兵于河南龙导尾(今龙导大街一带)。当时张氏命人掘井以应军需,这就是后来的“状元井”。 抗日战争时期,碑、庙俱毁,井被封。1991年底,水井又被重新修葺,街口新挂一联:“一井状元留圣迹,千秋闾里记前贤。”
  地址:海珠区同福中路南市大街内
  
  20.白云路
  在建国之前,白云路一直是广州最宽的马路,且首次试验性建成中间有绿化带的复式马路,有“模范马路”之称。白云路的西南端有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楼房(这在当时并不多见),叫白云楼,现在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1927年3月至9月鲁迅在那儿住过,在它的斜对面,便是广九火车站,现在是广州铁路分局。
  地址:原东山区白云路
  
  21.东约大街
  汉代的杨孚井在新港路下渡村东约一巷。相传为东汉议郎,《岭南异物志》作者杨孚故宅后花园的水井。此井为原生红砂岩层中天然凹穴,红砂岩层层纹理清晰可见,后来地势升高,村人用青砖、花岗岩砌井上端壁,近年又砌栏杆,加以保护。杨孚他著《岭南异物志》,用诗歌形式记载当时岭南植物的种类、生长及其用途。辞官回乡后,带了河南洛阳的松柏,亲手植于宅前,传说一年冬天,竟大雪盈树,人们感到诧异,便称他居住的地方为“河南”,故今珠江南岸又叫“河南”,故有人认为广州城珠江南岸河南之得名自杨孚始。
  地址:海珠区新港西下渡路东约大街
  
  22.十二甫西街
  街内有詹天佑的故居是一座古朴的青砖建筑,有木趟栊和满洲窗的原汁原味的西关大屋。在纪念馆的旁边,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学,一个绿色小花园将故居和学校连接在一起,花园内建有微型的“人”字铁路和“八达岭长城”,这是对“中国铁路之父”的伟大杰作——京张铁路的纪念。故居内一侧墙上还悬挂着一副对联,上写“幽芳淡冶仙为侣,傲骨嶙峋世所稀”,这是詹天佑的故友给他的语句,也是詹天佑一生的写照。
  地址: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
  
  四、因官署得名
  
  23.小东营街
  明朝成化年间,两广的民族矛盾尖锐万分,两广总督韩雍出于军事需要,从南京调派大量军队来广州,其中包括当时驻扎在南京的1000多名由回民组成的军队。回民军队来广州后,分设大东、小东、西营、竹筒四营,俗称“回回营”,分别驻防在广州城内外。今天的小东营街就是昔日小东营的旧址,并由此而得名。
  地点:越华路小东营街
  
  24.旧南海县街
  此街之得名,源于这里曾经是古代南海县衙署的所在地。在清代以前,广州虽为督府所在地,但广州城本身并无直接建署,而是分属于番禺、南海二县分别管辖,以现在的解放路为界,解放路以东归番禺县所管,解放路以西归南海县所管,所以番禺县和南海县的衙署都在现在的广州城内。南海县的县衙,从明朝初年开始便建在现在的南海县街所在地。南海县的附近有各种宗教寺观,东有六榕寺,北有光孝寺,西有天庆观(在今祝寿巷内),南有怀圣寺,还有南海学宫与县衙相连,有人说这一带几乎可称得上是广州的宗教博物馆。
  地点:越秀区中山六路横巷
  
  五、宗教寺庙
  
  25.仙邻巷
  小巷南接惠福路,既与道教五仙观为邻,北通光塔路,又与清真光塔寺相近,住在此街实为名符其实的与仙为邻。
  地点:越秀区惠福西路省医东侧
  
  26.寺贝通津
  “津”是码头的意思,在广州,以前特指珠江旁的码头,不少在江边的小路都被冠以“通津”的名字,而东山原有一东山寺,“贝”就是“背”的意思,则据广州市地名志的解释是:东山庙(俗称太监寺)背后,且曾为寺贝底村居民出入的通道.此街42号的隅园为1930年由广州早期留英、美学生伍景英自行设计、自行出资、自行建造,历时两年多建成。房子保留了进口英国的铺地砖、壁炉和洗漱室洁具等。1980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在此拍摄电影《刑场上的婚礼》。
  地址:原东山区署前路附近。
  
  27. 古祠路
  芳村最出名的古迹之一黄大仙祠所在地。广州黄大仙祠大门对联“叱羊传晋代,骑鹤到南天”.记载了黄大仙成仙的传奇故事。全祠总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呈长方形,有一个南大门和东侧门供游人出入。该祠还有另外两件珍品:一是黄大仙主殿、观音殿及吕祖殿的牌匾是广州市文化局捐赠的,全由南越国御花园遗址出土的秦代古船台枕木(古松木)制成。另一件是种在东、西两花园的增城挂绿园原荔枝树折枝种植的两颗小荔枝树。这两株增城挂绿荔枝是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赠予的名贵树木。
  地点:芳村,东漖北路,醉观公园附近
  
  28. 信义路
  在芳村区下芳村信义路上一座有122年历史的广州惟一一处德国教堂。正式的称呼是芳村基督教巴陵会旧址,兴建于1898年。当时一起兴建的还有神学院和德华学堂。教堂主楼为砖混结构,共建楼房六幢,德国哥德式建筑。分别设有钟楼,神学会院,礼拜堂等,是广东传教的大本营。三、四号楼为传教士楼;五号楼为钟楼和礼拜堂,六号楼为办公楼。现存的十一号和十二号楼是后加建的,其建筑风格也不是哥德式建筑,似是苏联建筑风格。清光绪二十八年,该处曾一道是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秘密机关据点。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地点:原芳村区联合围码头一带
  
  29.宁隐街
  因街内有一宁隐庵而得名,咏春拳派始祖五枚尼姑,五枚师太曾在广州河南宁隐庵隐居过较长时间,闲时习武并收授庵内尼姑为徒。
  地址:海珠区同福中路附近
  
  30.西来正街
  广州市荔湾区下九路的北边有个地方叫西来初地,里面坐落着广州市四大丛林之一的华林寺,它是中印两国人民文化交往的一个重要史迹。中国佛教禅宗之源在哪里?在西来庵,也就是华林禅寺。现在人们依然十分敬仰禅宗初祖达摩,除称达摩登岸之处为西来初地,称其初建草庵为西来庵之外,今下九路一带的西来正街、西来后街及西来西、西来东、西东新等街巷均由此而得名。
  地点:荔湾区上下九荔湾广场
  
  六、其他:
  
  31.农林东路
  农林路一带属于广州城东郊的荒丘和良田。人们在这里办了广东第一个农林实验场(最早叫广东农事实验场)。当时的农林路一带,到处都是蔬菜、花卉、果林、蚕桑和畜牧等试验区。广州现在到处可见的细叶桉,也是在农林路首先培育出来的。但是,1922年陈炯明任广东省省长时,为了筹款,农林实验场被抵押给广东银行。次年,由于到期无款取赎,实验场被迫停办。农林路一带的近代住宅建筑群也颇具特色。这一带的建筑从平面到立面都带有浓厚的西方“乡村别墅”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主要有西班牙式、英国乡间式等。
  地址:原东山区农林下路的东边
  
  32.二沙地
  二沙地是芳村区的地名,现在附近有个省内最大的花卉市场,不但规模大、更兼建筑相当精美,都是些欧式小别墅、玻璃顶小屋子,配合了周围的绿化环境和广州少有的宽马路,很应该是广州的新一景。广州叫“沙地”的即冲积平原,是典型的珠江三角洲地理现象。二沙地属“花地”的范围,自古以来,芳村就有种植鲜花的习惯,现在更成了全国闻名的花木集散地。
  地址:芳村区芳村码头,陆居路附近
  
  33.芳信路
  芳村之鸟语花香系列之一,而且这里座落着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和广州最大的花卉批发市场,值得向大家介绍。不但规模大、更兼建筑相当精美,都是些欧式小别墅、玻璃顶小屋子,配合了周围的绿化环境和广州少有的宽马路,很应该是广州的新一景。
  地点:芳村芳村大道西,珠江桥脚,窖口车站附近
  
  34. 长堤街
  广州新兴的酒吧街、娱乐场所 芳村酒吧街,可以见到拉丁、北欧、英式甚至北非风格的酒吧百花齐放。
  地点:芳村渡口至联合围码头的江岸,芳村酒吧街
  
  35. 培真路
  此路明来源于路上的两个百年老校:培英中学和真光中学
  地点:芳村白鹤洞培真路
  
  36. 喜鹊路
  芳村之鸟语花香系列之一,广州最大的宠物市场所在
  地点:芳村,東漖北路与花地大道之间,花地湾地铁站旁
  
  37.洞企石路
  广州最大的茶叶市场,附近是著名的石围塘火车站旧址.
  地点:芳村芳村大道石围塘附近.
  
  38.黄沙大道
  黄沙水产交易市场,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中国最大的海鲜市场之一,更多的是因为它聚集了几乎世界上所有能吃的水产品种,到黄沙看原料,最佳的时间是在凌晨2点左右,因为此时是水产原料进货的时间。此时不仅满载海鲜的货柜车令你叹为观止,就是光看来来往往的人群也会让你感受到这里生意的红火。
  地址:荔湾区黄沙大道
  
  39.桨栏路
  因船桨集市得名,路宽约10米,南向102—144号,北向101—137号路段初考为清末民初建筑。建筑风格向西欧建筑艺术学习意识较浓。楼高一般3- 4层,排列整齐有序。民国时期桨栏路成为中西药店的集散地,到了上世纪80年代,桨栏路又变成了服装的集散地。房屋底层现多为商铺。1939年吴满在桨栏路41号重竖“蛇王满”的招牌,开始了国内独此一家经营蛇餐的专业性餐馆的时代,不分季节,长年供应以蛇餐,同时兼营野味、海鲜等粤菜,1999年停业。
  地址:荔湾区桨栏路
  要求:在桨栏路合照,照片中要出现桨栏路街牌。
  
  40.芦荻巷
  宋初,中山六路西门口以西的地方,仍未成陆,波浪滔滔。古代广州三石之一浮丘石(位于中山七路东侧),还是一块微微露出水面的礁石。浮丘石的地理位置正好在芦荻巷的附近,因此,这一带成陆之前,完全有可能是芦苇丛生的江岸,那么芦荻巷当是名副其实的了。
  地址:荔湾区西华路,中山七路附近
  
  41.永兴街
  海珠区内有中大码头、大元帅府码头、白蚬壳码头、永兴街码头等这些“珠江游”的客运码头,而处于永兴街的渡轮码头与芳村码头对接。码头的周围以前有永兴街果品批发市场,而政府计划在永兴街果品批发市场打造为广州的“渔人码头”, 周围有景观包括洲头咀公园和海珠涌, 曾经兴旺一时的永兴女人街,
  地址:海珠区洪德路附近,永兴街码头
  
  42.十三行路
  2000年前,站在下九路旁,你能听到珠江江声浩荡。清代,珠江水面变窄,但依然漫至十三行路。过去,广州人渡河不叫“过江”,叫“过海”。 可以想象当年十三行外的波澜壮阔、千帆竞渡。十三行路旧为1777年开辟的“十三行街”,只是为外商服务的专用街道。
  地址:荔湾区文化公园北侧
  
  43.小石后街
  大石街,小石街是越秀山下广州建城就有的2条小街,和广州同龄。小石后街,还保存着石板路和旧建筑,其中派出所宿舍的那小房子很古旧,墙上挂满着很有味道的藤蔓和植物
  地点:应元路三眼井生活区内街
  
  44.卖麻街
  一条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街道,宋朝起就已被称为“卖麻街”。清朝时期这里曾是两广总督部堂衙门所在地。卖麻的麻,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麦芽糖,30年前这里整条街都是卖麦芽糖的,附近有著名的耶稣圣心堂-石室。
  地点:越秀区靖海路及一德路一带。
  
  45.芳草街
  农讲所附近,农讲所附近的芳草街一带,过去是明清年间有钱人聚居的区域。鲁迅先生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也在芳草街44号开办“北新书屋”,传播先进文化和结识进步青年,该书屋一度成为现代年轻人的文化沙龙。 街内有一区家祠的遗址为广州文物保护单位。
  地点:越秀区越秀区农讲所附近
  
  46.象牙北街
  广州的牙雕名满天下,但说到牙雕的发源地,恐怕就没多少人知道了。越秀区新发现的文物点——象牙街象牙一巷因前面的房屋拆除而在解放中路天桥下显露出来,有关专家表示,建于明代的象牙街是最早进行象牙生产的历史见证。据了解,象牙街建筑群大部份旧楼房已经拆除,只有目前的象牙一巷的保存尚算完整。
  地址:越秀区大德路走木街东侧内街
  
  47.太平沙
  200多年前,这里是珠江江面上的一个沙洲。这个沙洲最初由五块沙洲组成,所以又称为“五洲”,由于泥沙淤积,到明朝时,五洲合而为一,成为靠近珠江北岸的一个沙洲,于是有些农民就到沙洲上垦荒,他们在沙洲的低洼处种上莲藕,由于这里景色宜人,很快在附近一带建了不少亭台楼阁,太平沙一带很快成了广州城区一处著名的风景区。太平沙附近很快又有泥沙淤积成新的沙洲,人们称之为增沙,就是现在的增沙街所在地,接着附近又增加了一块沙洲,人们称之为新沙,现在海珠广场的华侨大厦即在此地。就这样,从当年的五洲,到太平沙,到增沙,到新沙,这一带由珠江当年的河道或沙洲变成了广州珠江北岸的街区。
  地点:越秀区北京路南段
  
  48.大南街
  有块关于广州市风和广州人精神的十数年历史的宣传壁,上面记录了当年风行一时广州市风语句。
  地点:越秀区北京路附近
  
  49.七株榕
  在越秀区的诗书路,一个非常风雅的地名,与“学宫街”几步之遥。街内原有七株古榕而得名,现不存。
  地址:越秀区海珠中路
  
  50.盐运西二巷
  盐运西正街上有一朝观街,此街有一组广州文化壁画,介绍了广州的衣食住行,并有古地图多篇,细读文字会对广州有一定认识.盐运西二巷也在盐运西正街,离朝观街100多米,此街有一非常不错的典故。而广州特色建筑"竹筒屋"在盐运西街上也有。竹筒屋一般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门头厅或前厅,厅后为卧室,中部为过厅及卧室,后部为厨房、厕所。前、中、后三部分用天井分开。天井多铺石板,屋顶采用双层隔热顶,家人洗澡多在厨房、厕所或天井解决。在炎热潮湿的广州,竹筒屋的通风、采光、排水都有明显的适应能力。
  地址:越秀区惠福东路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