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神英雄传外传秘籍:中医外科学 (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12:38

第二章 乳房疾病

乳房疾病是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妇女患者占绝大多数。《妇科玉尺》说:“妇人之疾,关系最巨者则莫如乳。”可见前人对乳房疾病十分重视。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乳房的经络和生理、病理等方面的记载。汉《中藏经》即载有乳癖病名。此后,历代文献均有所记载,如晋《肘后备急方》、《刘涓于鬼遗方》载有“乳痈”、“乳发”,隋《诸病源候论》载有“乳石痈”、“乳疽”、“乳漏”,宋《妇人大全良方》载有“乳岩”,明《外科理例》载有“乳衄”等,且对各种乳房疾病的病因、证候、治法多有论述。

[乳房解剖概述]

乳房位于胸前的第3肋骨和第6肋骨水平之间,胸大肌的浅面,由15—20个乳腺腺叶及富于脂肪组织的结缔组织所构成,成半球状,而每一腺叶分成许多腺小叶,腺小叶又由许多腺泡组成。乳腺小叶间隔以结缔组织,称乳房悬韧带,韧带外连于皮肤,内连于深筋膜。

乳腺每一腺叶有单独的腺管(乳管),呈放射状聚向乳头,并分别开口于乳头。乳头周围有色素沉着的圆形区,称为乳晕。

乳房有丰富的淋巴组织。乳房淋巴液的输出途径主要有:①大部分乳房淋巴液沿胸大肌侧缘淋巴管(主要是乳房外侧)流至腋下淋巴结(此处约有20—30个淋巴结),再到锁骨下淋巴结;但乳房上部淋巴液可不经过腋下淋巴结而直接流向锁骨下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有许多淋巴管与锁骨上淋巴结相通;②乳房内侧淋巴液沿肋间隙淋巴管流至胸骨旁淋巴结(约有2—3个淋巴结,循着胸廓内动、静脉排列),继而流向锁骨上淋巴结;③左右两侧乳房皮下淋巴网互相沟通,还可导向对侧腋窝,甚至两侧腹股沟的淋巴结。④乳房深部淋巴网还沿腹直肌鞘和镰状韧带通向横隔和肝脏。

[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乳房与经络关系的记载,如:“足阳明胃经,行贯乳中;足太阴脾经,络胃上膈,布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二脉起于胸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后世医家认为,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故乳房疾病与肝、胃二经及肾经、冲任二脉关系最为密切。

乳汁来源于脾胃水谷精微,因胃主纳谷,脾主运化,同居中央,属土味甘,故乳汁之味甘。脾胃气壮,则乳汁多而浓;血衰则少而淡。冲任为气血之海,上行为乳,下行为经,妇女哺乳期则经止。乳汁的分泌、控制和肝木之气有关,肝主疏泄,若肝气不舒,疏泄不利,即可发生乳房疾病。

[病因病机]

清·余听鸿《外证医案汇编》说:“乳症,皆云肝脾郁结,则为癖核;胃气壅滞,则为痈疽。”乳房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于肝气郁结、胃热壅滞、冲任失调、肝肾不足、痰瘀凝结、乳汁蓄积或外邪侵袭等,影响乳房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发生病变。

一般而言,感染性乳房疾病多由乳头破碎,感染毒邪;或嗜食厚味,脾胃积热;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以致乳汁积滞,郁久化热,热盛肉腐而成。肿瘤性乳房疾病,则系忧思郁怒,脾胃受损,以致气郁痰凝,阻于乳络而成。

乳房疾病多由肝、胃二经受病。临床辨证要观察局部病变,又须详究全身症状,从而审症求因,辨证论治。现将辨证要点归纳于下。

一、肝胃蕴热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失于调达;饮食不节,胃经积热,气血凝滞,郁久化热,易致局部红肿热痛,酿脓如鸡啄剧痛;憎寒壮热,口干欲饮,全身酸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弦数或滑数,舌苔白厚或黄干等。如乳痈、乳发多与此有关。

二、肝气郁结由于忧思郁闷,肝失条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以致气滞痰凝,脉络不和,积聚成核,如桃李样,质坚,表面光滑,推之可动,肿块随喜怒而消长;心烦易怒,胸闷不适,月经不调,舌苔薄黄,脉弦滑等。如乳癖、乳核多与此有关。

三、肝肾不足由于后天失调,或先天不足,生育过多,以致肝肾亏损,冲任失调,精血不足,肝失濡养,易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滞痰凝而成隐核。

其结块的生长与发展,常与发育、妊娠、月经等有关,胀痛常在经前加剧,经后痛减;并有头晕耳鸣,腰酸肢软,月经不调,舌苔薄,脉濡软无力等。如乳疬、乳癌、乳癖常与此有关。

四、阴虚痰凝由于肝肾阴亏,以致阴亏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于乳络,结块皮色不变,隐隐作痛。化脓迟缓;常伴有午后潮热,干咳颧红,形瘦食少,夜寐盗汗;舌质红,苔薄,脉细数等,如乳痨常与此有关。

[乳房的检查方法]

及时而正确地进行乳房检查,对早期发现乳癌有着重要意义。乳房的检查方法,主要是望诊和触诊,尤以触诊最为重要:

一、望诊

嘱患者端坐,解开上衣,将两侧乳房完全显露,以作详细比较。注意乳房体积的变化,有无增大或缩小;乳头的位置,有无内缩或抬高;乳房皮肤有无颜色改变,有无结节、凹陷或橘皮样改变,有无湿疹样病变等。

二、触诊

先检查健侧乳房,再检查患侧,以便对比。将手指并拢平放乳房上轻轻按触,切勿用手指去抓捏,否则会将所抓捏的腺体组织错误地认为乳房肿块。以乳头为中心,将乳房分为四个象限,依次检查上内一上外一下内一下外。继之,检查乳晕区,注意有无血性液体自乳头溢出,最后按摸腋窝、锁骨下及锁骨工区域淋巴结。

触诊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发现乳房内有肿块时,应注意肿块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边界、硬度、表面情况及活动度;②肿块是否与皮肤有粘连,可用手指轻轻提起肿块附近的皮肤,以确定与皮肤有无粘连;③肿块与筋膜、胸肌是否已有粘连固定,先在不同方向检查肿块的活动度,然后让病人双手叉腰,使胸大肌收缩紧张,再检查其肿块的活动度,前后进行比较,以确定肿块与筋膜、胸肌有无粘连。

三、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检查法

按腋窝淋巴结的分布,有次序进行检查,检查者自前面用左手伸人病人右腋窝或用右手伸人左腋窝,然后让病人将上臂靠近胸壁,前臂松弛放在检查者的手臂上,让腋窝完全松弛,以便清楚地按摸腋窝中央群、胸肌群的肿大淋巴结。最后站在病人的背后检查腋后淋巴结(肩胛下群)和锁骨上淋巴结。

四、X线检查

常用钼钯X线摄影术和干板静电摄影术。钼钯X线的穿透性较弱,故便于区别乳房内各种密度的组织,可发现较小的肿块,并能清晰地观察其形态和结构。良性肿瘤可见块影密度均匀,周围常有一透亮度较高的脂肪圈;恶性肿瘤的块影多不规则或呈分叶状,中心区密度较高。干板静电摄影具有“边缘增强效应”,大大增强了影象的对比性,使一些原来胶片分辨不清的组织也能分辨出来。良性肿瘤可见边缘整齐的圆形、椭圆形阴影,四周透亮;恶性肿瘤则见肿块中心致密,边缘不整呈毛状,在肿块内部或其附近可见数量较多的砂粒样钙化点或长条形钙化带。

五、活体组织检查

乳房如有肿块,要警惕乳癌的可能,而组织学检查是目前确定肿块性质最可靠的方法。因此,当怀疑为恶性肿瘤时,应考虑做活体组织检查。

[治疗]

一、内治法:清·余听鸿认为,乳房疾病多以气滞血凝为基础,故治疗乳房疾病以理气通络为常用法则。现将乳房疾病常用治法略述如下:

(一)疏表清热法适用于乳痈初期,乳房结块疼痛,兼见恶寒发热、头痛、胸闷等。方如瓜蒌牛蒡汤、荆防败毒散。

(二)清热解毒法适用于感染性乳房疾病热毒征象明显者,乳房局部红肿高突,掀赤剧痛,兼见高热、口干欲饮、头痛、便秘等,方如黄连解毒汤、内疏黄连汤。

(三)托里透脓法适用于体质虚弱,脓成难溃,或溃后脓水清稀,淋漓不尽者,常见疮形平塌,漫肿不收,日久不溃,或溃后脓水淋漓难尽。方如托里消毒散、托里透脓散。

(四)解郁化痰法适用于因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气机不利,运化失司,痰浊蕴结乳络,而发“乳中结核”类的乳房疾病。方如逍遥散、逍遥蒌贝散、香贝养荣汤合小金片。

(五)调理冲任法适用于青春期乳房病,或随经期前后症状加重之各类乳房病,或乳痛症,或乳头出现结块。方如二仙汤。

(六)补益扶正法适用于乳房病虚证、阴证,或阳证溃破久不收口者,如乳痈、乳疽、乳痨成漏、乳岩破溃。方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人参养荣汤、右归饮、六味地黄丸等。

二、外治法

(一)敷贴感染性乳房疾病,阳证初起宜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主,用金黄散、玉露散、双柏散等以冷开水或醋调成稀糊状外敷,每日1—2次,或用金黄膏、玉器膏;阴证用回阳玉龙膏。溃后可用九一丹、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腐脱,用生肌膏、白玉膏等。

肿瘤性乳房疾病,宜温经和阳、化痰通络、消肿止痛,用阳和解凝膏掺红灵丹、桂麝散等。

(二)手术对感染性乳房疾病,脓肿形成者,应及时切开引流。肿瘤性乳房疾病,经用药物积极治疗无明显好转者,应疑为癌前期病变,以手术治疗为宜。对疑有恶变或恶性肿瘤者,应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结语]

乳房疾病以妇女患者占绝大多数,其发生与肝、胃二经以及肾经、冲任二脉关系最为密切。常见病因病机包括肝胃蕴热、肝气郁结、肝肾不足和阴虚痰凝等。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望诊、触诊、X线检查、活体组织检查等,尤以乳房的触摸检查最为重要。治疗以理气通络为常用法则,而常用治法有疏表清热、清热解毒、托里透脓、解郁化痰、调理冲任和补益扶正等,并酌情选用敷贴和手术等外治疗法。 

第一节 乳痈

乳痈是发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伴有全身发热,溃后脓出稠厚。常发生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尚未满月的初产妇多见。《诸病源候论·妬乳候》云:“此由新产后,儿未能饮之,及饮不泄,或断儿乳,捻其乳汁不尽,皆令乳汁蓄积,与气血相搏,即壮热大渴引饮,牢强掣痛,手不得近也……”根据发病时期的不同,又有几种名称:发生于哺乳期者,称外吹乳痈;发生于怀孕期者,名内吹乳痈;在非哺乳期和非怀孕期发生者,名非哺乳期乳痈。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乳腺炎。

[病因病机]

一、肝郁气滞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肝主疏泄,能调节乳汁的分泌。若情志内伤,肝气不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使乳汁发生壅滞而结块;郁久化热,热胜肉腐则成脓。

二、胃热壅滞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汁为气血所生化,产后恣食肥甘厚味而致阳明积热,胃热壅盛,导致气血凝滞,乳络阻塞而发生痈肿。

三、乳汁瘀滞乳头破损或凹陷,影响哺乳,致乳汁排出不畅,或乳汁多而婴儿不能吸空,造成余乳积存,致使乳络闭阻,乳汁瘀滞,日久败乳蓄积,化热而成痈肿。

[诊断]

多发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乳头破碎或乳汁郁滞者多见。

郁乳期:病人感觉患侧乳房肿胀疼痛,并出现硬块(或无硬块),多在乳房外下象限,乳汁排出不畅;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骨楚、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经治疗后,若2—3日内寒热消退、肿消痛减,病将痊愈。

成脓期:上述症状加重,硬块逐渐增大,继而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呈搏动性,有压痛,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有高热不退,此为化脓的征象。若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者,表明脓肿已熟。但深部脓肿波动感不明显,需进行穿刺才能确定。

溃脓期: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渐退,逐渐向愈。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囊(腺叶),形成“传囊乳痈”,亦可形成败血症。若有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则可形成乳漏。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高于10X10的9次方每L,中性粒细胞高于75%。

[鉴别诊断]

一、炎性乳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多发生于年轻妇女,尤其在妊娠或哺乳期。乳房迅速增大,常累及整个乳房的l乃或1/Q以上,并可迅速波及到对侧乳房。其皮肤颜色为一种特殊的暗红或紫红色,毛孔深陷呈橘皮样或猪皮样改变,局部肿胀有轻触痛,但患侧乳房多无明显肿块可触及,患侧腋窝常出现转移性肿大淋巴结,但全身的炎性反应较轻微。针吸细胞学病理检查可查到癌细胞。

二、浆细胞性乳腺炎多发于非哺乳期妇女,哺乳期也可发生。其肿块发于乳晕部,多伴乳头凹陷内缩,乳晕皮肤红肿,有瘙痒感或烧灼感,后期转为疼痛.乳头溢出红棕色、绿色或黑色液体,乳晕下区可扪及边缘不清的软结节,偶为硬结节。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气滞热蕴乳房部肿胀疼痛,肿块或有或无,皮色不变或微红,乳汁排泄不畅;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口渴,便秘;舌淡红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辨证分析: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热,加之产后恣食厚味,胃内积热,以致肝胃蕴热,气血凝滞,乳络阻塞,不通则痛,故乳房肿胀疼痛有块;毒热内蕴,故患侧乳房皮肤微红;邪热内盛,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故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经热盛,故口渴、便秘、舌红苔薄黄;弦脉属肝,数脉主热。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乳汁壅滞太甚者,加王不留行、路路通、漏芦通乳;产妇断乳后乳汁壅滞者,加生山楂、生麦芽回乳;产后恶露未尽者,加归尾、川芎、益母草祛瘀;乳房肿块明显者,加当归、赤芍、桃仁等活血祛瘀;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火麻仁通便。

(二)热毒炽盛肿块逐渐增大,皮肤掀红,灼热,疼痛如鸡啄,肿块中央渐软,有应指感;可伴壮热,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数或滑数。

辨证分析:肝胃蕴热,热毒炽盛,乳络阻塞,气血凝滞,故乳房肿块逐渐增大,局部掀热、疼痛、灼热;热盛则肉腐成脓,故肿块中央变软,按之有应指感;火热炎上,故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引水自救,故渴喜饮冷;肠热津亏,故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象。

治法:清热解毒,托毒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味。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

(三)正虚邪恋溃破后乳房肿痛减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乳汁从疮口溢出形成乳漏;面色少华,全身乏力,头晕目眩,或低热不退,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辨证分析:脓成破溃后,脓毒尽泄,肿痛消减;但若素体本虚,溃后脓毒虽泄,气血俱虚,故收口缓慢;气血虚弱可见面色少华、全身乏力、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弱无力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和营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二、外治法

(一)郁乳期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冷开水或醋调敷;或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敷贴;或用鲜野菊花、鲜蒲公英、鲜地丁草、仙人掌(去刺)等洗净捣烂外敷;或用20%芒硝溶液湿敷;或用大黄、芒硝各等份研末,适量凡士林调敷。

(二)成脓期局部按之有波动感或经穿刺抽脓抽得脓液者,应及时切开引流。一般采用与乳头方向呈放射状的切口,切口位置选择脓肿稍低的部位,切口长度与脓腔基底的大小基本一致,使引流通畅不致袋脓,但需避免手术损伤乳络形成乳漏。而乳晕部的浅表脓肿、乳房后的脓肿或乳房周边脓肿,则可在乳晕边缘或乳房周边作弧形切口。若脓腔较大者,必要时可在脓腔最低部位作对口引流。脓肿小而浅者,可用针吸穿刺抽脓。

(三)溃后期切开排脓后用八二丹、九一丹药线或凡士林纱条引流,外敷金黄散或金黄膏;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外用红油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若有袋脓现象,可在脓腔下方用垫棉法加压,使脓液不致潴留;如有乳汁从疮口溢出,则可在患侧用垫棉法束紧,排出乳汁,促进愈合;若成传囊乳痈者,则在肿块按之应指处另作一切口;若形成乳房部窦道者,可用五五丹药捻,插入窦道至脓腔深处,以腐蚀管壁,至脓液减少后用九一丹药线,脓净则改用生肌散纨条,直至愈合。

[其他疗法]

一、按摩乳痈初起,局部肿痛,瘀乳明显者,可行乳房按摩.先做热敷,再在患侧乳房涂上少许润滑油,先轻揪乳头数次,然后一手掌托起患乳,另一手手指并拢由乳房基底边缘向乳头方向轻轻推按,将郁滞的乳汁逐步挤出。

二、针灸取肩井、膻中、足三里、列缺、膈俞穴,用针刺泻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

[预防与调摄]

1.妊娠5个月后,经常用温热水或75%酒精擦洗乳头;孕妇有乳头内陷者,应经常挤捏提拉矫正,可用小酒杯叩吸。

2.应指导产妇合理哺乳,养成定时哺乳的习惯,保持乳汁排出通畅;乳汁过多时,可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尽排空,以防淤乳。

3.保持乳头清洁,如有乳头皲裂、擦伤应及时治疗。

4.注意婴儿口腔清洁,不可让婴儿口含乳头睡觉。

5.乳母应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激动,断乳时应逐渐减少哺乳次数,然后再行断乳。

[结语]

乳痈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乳腺炎。其特点是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好发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应与炎性乳癌、浆细胞性乳腺炎相鉴别。气滞热蕴证,治宜疏肝清胃、通乳消肿,方用瓜蒌牛蒡汤加减;热毒炽盛证,治宜清热解毒、托毒透脓,方用透脓散加味;正虚邪恋证,治宜益气和营托毒,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并分期常规运用外治法。注意防止发生“传囊乳痈”和“乳漏”。 

第二节 乳发

乳发是以乳房红肿痛热,溃后大片皮肉腐烂坏死,甚至热毒内攻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外科启玄·乳痈》云:“乳肿最大者名曰乳发。”《医宗金鉴》云:“此证发于乳房,锨赤肿痛,其势更大如痈,皮肉尽腐,由胃腑湿火凝结而成。”好发于哺乳期妇女。相当于西医的乳房蜂窝组织炎和乳房坏死性蜂窝组织炎。

[病因病机]

产后劳伤精血,百脉空虚,腠理不固,湿热火毒之邪乘虚外侵乳房皮肉;或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平素过食膏粱厚味,产后饮食不节,脾胃湿热内生,肝胃二经湿热结滞乳房肌肤之间,热胜肉腐而成。乳痈火毒炽盛者也可并发本病。

[诊断]

多发于哺乳期妇女。发病迅速,病程阶段不能截然分开。

初起:乳房部皮肤掀红漫肿,疼痛剧烈,毛孔深陷,肿势迅即扩大,患侧腋窝淋巴结肿痛。伴有形寒壮热,骨节酸楚,不思饮食,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

成脓:2—3日后患处皮肤湿烂,继而发黑溃腐,或中软不溃,疼痛更剧,伴壮热口渴,便秘。

溃后:一般治疗适当,身热渐退,腐肉渐脱,肿痛消退,新肉生长,约月余可愈。若湿热毒邪传囊,乳络损伤,则转为乳漏,迟迟难以收口。若正虚邪盛,毒邪内攻,可有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等症。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可高达30X109几,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

[鉴别诊断]

乳痈好发于尚未满月的哺乳期妇女。发病相对较缓,病程阶段清楚。初起乳房局部肿胀疼痛,或有结块,但皮色不红不热,或微红微热,无皮肤湿烂发黑溃腐,病变部位较深,常形成脓肿。可并发乳发。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热毒蕴结发病迅速,乳房皮肤掀红、漫肿、疼痛难忍,毛孔深陷;伴形寒发热,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热毒外侵,肝胃二经湿热与外邪相互搏结,蕴结于乳房肌肤,致局部经络阻滞,故乳房皮肤掀红漫肿,疼痛难忍;正盛邪实,正邪相搏,故形寒发热;热毒蕴结,内伤津液,故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高热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解毒;便秘者,加生大黄、芒硝以泻下通腑。

(二)火毒炽盛乳房皮肤湿烂,继而发黑溃腐,疼痛加剧;壮热不退,口渴,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数。

辨证分析:火毒炽盛,故壮热不退,口渴;热盛则肉腐,故乳房皮肤发黑溃腐;火毒炽盛,局部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疼痛剧烈;舌红、苔黄燥、脉数为热盛之象。

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若火毒内攻,症见高热神昏者,加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以清心开窍。

(三)正虚邪恋身热渐退,腐肉渐脱,肿痛消退,新肉不鲜,生长缓慢;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濡细。

辨证分析:热毒炽盛日久,损伤气血,气血虚弱,营养不良,故新肉不鲜,生长缓慢;气血受损,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脉濡细均为虚象。

治法:调理气血,兼清余邪。

方药:四妙汤加味。

二、外治法

未溃烂时,用玉露膏外敷,或如意金黄散醋调外敷;皮肉腐烂者,用黄柏溶液湿敷,或七三丹玉露膏盖贴;腐肉脱尽,用生肌散、红油膏盖贴。若局部腐黑不溃,按之中软有波动感者,可作放射状切口切开排脓,术后用七三丹药捻引流,玉露膏盖贴。若成乳漏者,按乳漏外治法治疗。

[预防与调摄]

1.哺乳期注意乳房卫生,经常用温开水清洗乳头,保持乳头清洁。

2.如有乳房外伤、乳头破碎、乳房及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时,应及时治疗。

[结语]

乳发相当于西医的乳房蜂窝组织炎或乳房坏死性蜂窝组织炎。其特点是:乳房部皮肤突起掀红漫肿,疼痛剧烈,毛孔深陷,溃后大片皮肉腐烂坏死,伴有恶寒壮热等全身症状。应与乳痈相鉴别。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火毒炽盛证,治宜泻火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正虚邪恋证,治宜调补气血、和营托毒,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 

第三节 乳痨

乳痨是以乳房结块如梅李,不痛,边界不清,皮肉相连,肿块化脓溃后脓出稀薄,疮口不易收敛,病程缓慢为主要表现的结核性疾病。纱》科理例·乳痈》云:“乳内肿一块如鸡子大,劳则作痛,久而不消,服托里药不应,此乳痨症也。”《外科大成·乳痨》云:“乳房结核初如梅子,数月不疗,渐大如鸡子,串延胸胁,破流稀脓白汁而实相通,外见阴虚等症。”

本病临床较少见,多发生在20—40岁妇女,以妊娠期和哺乳期发病率较高。相当于西医的乳房结核。

[病因病机]

多由素体肺肾阴虚,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或由情志内伤,肝郁化火,耗伤阴液,痰凝气郁而成;或由肺痨、瘰疬、肾痨等病继发。

[诊断]

患者多原有结核病史,常为20—40岁已婚并曾生育的妇女。病程进展缓慢。

初起:乳房部一个或数个结节状肿块,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硬而不坚,肤色如常,压痛不明显。

成脓:肿块逐渐增大,相互融合,与皮肤粘连,推之不动,压痛或隐隐作痛,皮色微红微肿,成脓较迟,常需数日之久。若肿块软化,则已形成寒性脓肿,多位于一侧乳房部偏上方。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有时,肿块不软化,而发生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病变乳房部的硬化,使乳房严重变形或乳头内陷。伴有潮热盗汗,形瘦食少,神疲乏力等症。

溃后:脓肿溃破后发生一个或数个窦道或溃疡,排出混有豆腐渣样碎屑的稀薄脓液,腐肉不脱,极难收口,或形成疮口日久难敛,或形成乳漏,局部有潜在性空腔或窦道。伴低热,盗汗,食欲不振等症。

辅助检查:活动期血沉加快,混合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结核菌素试验活动期为强阳性。脓液涂片检查无脓细胞,有时可发现结核杆菌。胸部X线摄片有时可发现有结核性肋骨骨体炎存在,或肺部有显著的结核病灶。钼钯\线摄片可见多发性边界不清的结节状阴影,或单发性结节阴影,周围有钙化灶。必要时取活体组织病理切片检查。

[鉴别诊断]

乳岩多发于40—60岁的妇女,肿块多为单发,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病情发展迅速,晚期患部皮肤呈典型橘皮样改变,肿块溃破后呈菜花样,时流血水,其味恶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坚硬。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气滞痰凝多见于初起阶段。乳房肿块,形如梅李,推之不移动,硬而不坚,不红不热,不痛或微痛,以后逐渐与皮肤粘连;伴心情不畅,胸闷胁胀: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辨证分析:体质素虚,肺肾阴虚,阴虚则火旺,火灼津为痰,痰火凝结,更兼肝气郁结,气滞痰凝,阻于乳络,而致乳房肿块质硬;肝气郁结,故心情不畅,胸闷胁胀;苔腻、脉滑为气郁痰凝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开郁散合消瘰丸加减。

(二)正虚邪恋多见于成脓或溃后。乳房肿块增大变软,皮色微红微肿,压痛或隐隐作痛,久则可有乳头溢脓溢血;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发病后失于治疗或治疗不当,正气渐虚,痰热之邪未能清除,故乳房肿块增大;热盛肉腐,肉腐为脓,故肿块变软,皮色微红微肿;病变蔓延至乳络,故乳头溢血溢脓;舌红、苔黄、脉数为有热之象。

治法:扶正托里透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三)阴虚火旺多见于后期。溃后脓出稀薄,有败絮状物,疮口日久难敛,形成慢性溃疡或窦道;伴潮热盗汗,颧红形瘦,食欲减退;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病程日久,以致耗伤气血,阴虚更甚,皮肉不得气血之濡养,故疮口日久难愈,脓水清稀;阴虚而虚火上炎,故见潮热盗汗、颧红、形瘦等症;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

二、外治法

(一)初起用阳和解凝膏或回阳玉龙膏掺桂麝散敷贴。.

(二)成脓乳痨合并感染,肿块波动明显时,宜切开排脓。

(三)溃后切开排脓后或溃后疮口有腐肉,可用红油膏掺五五丹或七三丹盖贴;腐脱新生,可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等外敷;已形成窦道,可用红升丹或白降丹药捻插入,外盖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纱条或生肌玉红膏。

[其他疗法]

一、单方成药可兼服小金丹、芩部丹以提高疗效。

二、抗痨治疗按{全国结核病统一化疗方案》实施。初治病人可用链霉素0.75g肌注,每日1次;异烟肼0.3g,利福平0.45g,吡嗪酰胺1.5G,口服,每日1次。治疗2个月,再用异烟肼0.3g,利福平0.45g,口服,每日1次,或每周3次,连服4个月。

[预防与调摄]

1.积极治疗原发结核病灶。

2.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3.加强营养,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4、坚持用药,按医嘱完成疗程。

[结语]

乳痨相当于西医的乳房结核。其特点是:乳房结块如梅李,不痛,边界不清,皮肉相连,肿块化脓溃后脓出稀薄,疮口不易收敛,病程缓慢。应与乳岩相鉴别。气滞痰凝证,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用开郁散合消瘰丸加减;正虚邪恋证,治宜扶正托里透脓,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阴虚火旺证,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应配合抗痨治疗。 

第四节 乳核

乳核是以乳中结核,状如鸡卵,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之能移,不痛,与月经周期无关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妇女。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

[病因病机]

由于恼怒伤肝,优思伤脾,导致肝脾两伤,气机阻滞,水湿失运,痰浊内生;或因冲任失调,痰瘀互结于乳房而成。

[诊断]

多见于20—30岁的青年妇女。乳房内出现肿块,常为单发性,或多个在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出现,乳房各个象限均可发生,而以外上象限较多见。肿块形似丸卵,大小不等,小如黄豆,大如禽蛋,皮色不变,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活动度好,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肿块一般无疼痛,少数可有轻微刺痛或胀痛,但与月经无关。肿块一般生长缓慢,可能数年不变,不会溃破。若在妊娠期迅速增大,应考虑恶变的可能。

辅助检查:钼钯乳房摄片可见圆形或卵圆形致密肿块阴影,边缘清楚,有时肿块周围可见一薄层透亮晕,偶见规整粗大的钙化点。B型超声波检查显示肿块均为实质性,边界清楚。

[鉴别诊断]

一、乳岩多见于40—60岁的妇女。乳房肿块质地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边缘不整齐,活动度差,常与皮肤粘连,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二、乳癖多为双侧乳房内发生多个大小不等的条索状、块片状或颗粒状肿块,与皮肤及深部组织无粘连,边界不清,质硬不坚,多伴有乳房胀痛,常与月经周期有关。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肝郁痰凝乳房肿块形似丸卵,质地坚实,皮色不变,表面光滑,推之活动,压之不痛;可伴有乳房不适,烦闷急躁,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分析: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滞痰凝,互结乳络,形成乳房肿块;痰瘀凝结,故肿块质地坚实;肝气郁结,故烦闷急躁,脉弦;冲任失调,故月经不凋。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加减。

二、外治法

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外贴患部。

[其他疗法]

手术疗法不论乳核大小,凡服中药3月无效者,都应及时手术。若术前怀疑肿块有恶变者,在手术切除肿块后行快速冰冻切片,确为恶变者即行乳腺切除术或乳癌根治术。

[预防与调摄]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虑恼怒。

2.乳罩佩戴不宜过紧。

3.多发性乳核患者术后可配服中药治疗,减少复发。

[结语]

乳核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其特点是:乳中结核,形如鸡卵,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之能移,不痛,与月经周期无关。应与乳岩早期、乳癖相鉴别。中药治疗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用逍遥散加减;服中药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第五节 乳癖

乳癖是以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岩论》云:“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此名乳癖。”好发于30—50岁妇女,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本病有一定的癌变危险。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囊性增生症。

[病因病机]

由于情志不遂,或受到精神刺激,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肝郁痰凝,气血瘀滞,阻于乳络而发;或因冲任失调,上则乳房痰浊凝结而发病,下则经水逆乱而月经失调。

[诊断]

多见于青中年妇女,常伴有月经失调、流产史。常同时或相继在两侧乳房内发生多今大小不一的肿块,其形态不规则,或圆或扁,质韧,分散于整个乳房,或局限在乳房的一处。

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与皮肤和陶肌筋膜无粘连,推之移动,腋下淋巴结不肿大。常感乳房胀痛,在月经前3—4天更甚,经后痛减或消失。有时乳头溢出黄绿色、棕色或血性液体。本病病程较长,常达数年,肿块的生长和发展多为间歇性,常在经前加剧,也可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缓解。

辅助检查:B型超声波可显示乳腺增生部位不均匀的妖回声区,以及无回声的囊肿。X线造影示各级乳管失去正常树枝样结构,管网大小不均、紊乱和异位,大乳管有囊状扩张,但无充盈缺损。乳头溢液者取分泌物作涂片检查,可帮助排除癌变的可能。对疑为癌变的肿块应取活体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

[鉴别诊断]

一、乳核多见于青年妇女,肿块表面光滑,边缘清楚,质地坚韧,活动度好,常发生于单侧乳房,一般无胀痛感觉。

二、乳岩多发生于40—60岁中老年妇女,病程较短,起病快,肿块质地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清,活动度差,早期五压痛和自觉痛。主要靠做活体组织病理切片进行鉴别。

[辨证施治]

一、内治法

(一)肝郁痰凝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胀痛或刺痛,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和细涩。

辨证分析: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血瘀滞,肝郁痰凝瘀血阻于乳络,故致乳房肿块,伴疼痛;肝郁不舒,故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弦脉主肝病,细涩为脾虚痰瘀郁阻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

(二)冲任失调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或胀痛,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腰酸乏力,神疲倦怠,头晕,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冲任失调,上则乳房痰浊凝结,故乳房肿块伴胀痛;下则经水逆乱,故月经周期紊乱,量少色淡,甚或闭经;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故神疲乏力,头晕;;冲为血海,隶属肝肾,冲任失调,肝气不舒,故经前加重,经水一行,肝气得舒,?故经后缓减;肝肾不足,故腰酸乏力;舌淡、脉沉细为冲任失调之象。

治法:调摄冲任。

方药:加味二仙汤加减。

二、外治法

阳和解凝膏加黑退消外贴,7日换一次。

[其他疗法]

手术病灶局限于乳房一部分,月经后仍有明显肿块者可手术治疗。如病人有乳癌家族史,或活体组织切片检查发现上皮细胞增生显著者,应施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如切片发现有恶变,应按乳癌处理。

[预防与调摄]

1.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2.及时治疗月经不调。

3.3个月复查1次,特别是未排除乳癌可能的病人,应进行多次短期随诊,并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结语]

乳癖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囊性增生症。其特点是: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本病有一定的癌变危险,应与乳岩、乳核相鉴别。肝郁痰凝证,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用逍遥蒌贝散加减;冲任失调证,治宜调摄冲任,方用加味二仙汤加减。 

第六节 乳疬

乳疬是以男性、儿童单侧或双侧乳晕部发生扁圆形肿块,触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乳房异常发育症。分为男性乳房发育异常和儿童乳房发育异常两大类,前者见于中、老年男性,多为继发性;后者见于10岁左右儿童,多为原发性。

[病因病机]

乳头属肝,男子乳房属肾,故奉病与肝肾有关。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炼液成痰,痰气互结,脉络失和而成;或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肝肾亏虚,冲任失调,肝失所养,气滞痰凝而成。

[诊断]

一侧或双侧乳晕部出现扁圆形肿块,质地中等或稍硬,边缘清楚,或单侧乳房明显增大,或双侧乳房呈对称性或不对称性增大,大小不一,状如发育期的少女乳房。多伴有乳房胀痛和轻度压痛。还可伴有其他女性特征,如声音变尖,缺少胡须,阴毛呈女性分布。肝脏功能损害严重、前列腺疾病、睾丸疾病的患者,亦易并发本病。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肝气郁结乳晕肿块胀痛,触之疼痛;伴性情急躁,遇事易怒,胸闷胀痛;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弦。

辨证分析: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炼液成痰,痰气互结,故乳晕肿块,胀痛;肝郁不舒,故性情急躁,遇事易怒,胸闷胀痛;脉弦主肝郁,舌红为气郁化火之征。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二)肾气亏虚多见于中老年人。乳房肥大,乳中结核,乳房微痛。肾阳虚者,伴面色咣白,腰腿酸软,精神不振,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脉沉弱;偏于肾阴虚者,伴面色晦暗,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弦细。

辨证分析:肾气不足,冲任失调,肝失所养,气滞痰凝,结于乳络,故乳房肥大,乳中结核,乳房疼痛;肾阳不足,阳虚生寒,故形寒肢冷;面色光白、脉沉弱为肾阳虚之象;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故心烦失眠;病在肾故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舌红、苔少、脉弦细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补益肝肾,化痰软坚。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肾阳虚者,宜温阳化痰,方用右归丸加减;偏肾阴虚者,宜滋阴化痰,方用左归丸加减。

二、外治法

参照乳癖。

[预防与调摄]

1.积极治疗原发病,因肿瘤引起者应行肿瘤切除;因药物引起者应停用有关药物:因肝病引起者应用护肝药物。

2.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结语]

乳疬相当于西医的男性、儿童乳房发育异常症。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晕部发生扁圆形肿块,触之疼痛。肝气郁结证,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肾气亏虚证,治宜补益肝肾、化痰散结,方用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左归丸加减。 

第七节 乳漏

乳漏是以疮口脓水淋漓,久不收口而成管道为主要表现的乳房部的漏管。《外科真诠》云:“乳漏乳房烂孔,时流清水,久而不愈,甚则乳汁从乳流出。”本病是乳房感染性疾病的后遗症。常发生于乳房和乳晕两个部位,以前者多见,预后较好;后者常见于未婚妇女,病程较长。相当于西医的乳房瘘管和窦道。

[病因病机]

由于乳痈、乳发失治,脓出不畅;或切开不当,损伤乳络,乳汁从疮口溢出,以致长期流脓、溢乳;或因乳痨溃后,身体虚弱,日久不愈,形成乳房部漏管。由于乳头内缩凹陷,感染毒邪,或粉瘤化脓.疮口久不愈合而形成乳晕部漏管。

[诊断]

一、乳房部漏管发病前有乳痈、乳发、乳痨病史,疮口经久不愈,常流出乳汁或脓血,疮面肉芽不鲜,周围皮肤潮湿浸淫。乳痨溃破成瘘者,疮口多凹陷,周围皮肤紫暗,脓水清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

二、乳晕部漏管多发于非哺乳期的20—40岁的妇女,亦可偶见于男子,常伴有乳头内缩,并在乳头旁(乳晕部)有黄豆大小结块,质软不坚,不痛不痒,不易发现。发作时结块增大,疼痛,色红,约7—10天成脓,夹有豆渣状灰白色粉质,往往不收口,或愈后在乳窍中仍有粉质外溢,反复发作,难以痊愈。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毒邪未尽乳房或乳晕部漏管,脓出不畅,疮口经久不愈,常流乳汁或脓血,疮周皮色紫暗;可伴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辨证分析:乳痈、乳发失治,脓出不畅,毒邪滞留,甚或旁窜,以致疮口常流乳汁或脓血;而脓液和乳汁均为气血所化,长期流脓溢乳,耗伤气血,正虚毒恋,血脉瘀滞,形成慢性漏管,疮周皮色紫暗;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均为阴虚热毒未尽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若系乳痨溃后阴虚者,治宜养阴清热,用六味地黄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

(二)气血两虚创面肉芽不鲜,时流脓血乳汁,久不收口;伴有纳食不佳,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毒邪留滞,疮口常流脓血或乳汁,耗伤气血,气血两虚,故创面肉芽不鲜,久不收口,并伴纳食不佳,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为气血两虚之象。

治法:调补气血,养阴清热。

方药:托里消毒饮加减。

二、外治法

(一)敷贴法适用于乳房部漏。先用提脓去腐药,如八二丹或七三丹药捻,外敷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均用厚棉垫加压。无效时改用扩创。

(二)手术疗法适用于浅层皮下漏,亦可用于乳晕部漏。先把球头细银质探针制成弯形,自乳晕部外口探人,由乳头穿出。探查时动作轻柔,以免造成假道,然后沿探针将漏管(包括乳头)全部切开,修剪切口两侧创缘,使其略呈蝶状,并检查漏管有五分支,如有则需一并切开,术后用八二丹纱条填塞伤口,外敷红油膏。若手术时乳晕部外口已成假性愈合,可在该处作一小切口,再用探针从切口探人从乳头穿出,挤压乳晕部可挤出灰白色脂状物,自乳孔排出,再以探针从该孔探人,从乳晕部假性愈合处穿出,然后按前述方法切开漏管。术后用七三丹油纱条填塞伤口,肉芽新鲜后改用生肌药物。

(三)挂线疗法适用于乳晕部乳漏(具体操作参照总论外治法中“挂线法”)。但乳晕部漏管,其管道通向乳窍,须将球头探针弄成弯形,方能自溃疡口探人,由乳窍穿出。

[预防与调摄]

1.积极治疗乳痈、乳发、乳痨,切开排脓时切口与乳络方向一致。

2.注意乳房局部卫生,乳头内陷者经常用温水清洗乳头,乳房部粉瘤及时行手术切除。

[结语]

乳漏相当于西医的乳房瘘管和窦道。其特点是:乳房或乳晕部见瘘管,疮口脓水淋漓,久不收口,治宜内外结合。毒邪未尽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若乳痨溃后阴虚者,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六味地黄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气血两虚证,治宜调补气血、养阴清热,方用托里消毒饮加减。乳房部漏可先用敷贴法,无效则改用手术切开和挂线疗法,再酌情外敷不同药膏。对多发性复杂性乳漏,可行患侧乳房单纯切除术。 

第八节 乳衄

乳衄是以乳窍溢出血性液体,乳头或乳晕部触及可活动的质软、不痛肿块为主要表现的乳房肿瘤。《疡医大全·乳衄门主论》云:“妇女乳房并不坚肿结核,惟乳窍常流鲜血,此名乳衄。”本病多发生于40—50岁妇女,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癌。本节所讨论的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虽属良性肿瘤,但其中约6%一8%可恶变成乳头状癌。

[病因病机]

由于情怀抑郁,肝气不舒,郁而化火,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旁走横溢而发;或由于思虑伤脾,统血无权,血流胃经,溢于乳窍而成。

[诊断]

不在月经期间出现乳头溢出血性液体,多呈间歇性,自溢性,患者内衣上经常见有棕黄色的血迹存在,无痛感。有的乳晕部可触及豆大圆形肿物,质软,不与皮肤粘连,推之活动,如轻轻挤压肿物,即可从乳头内溢出血性或黄色液体。肿物增长速度缓慢,如果突然增大,常与出血或恶变有关。

辅助检查:乳腺导管造影对早期诊断乳管内病变有较高价值。也可做乳头分泌物涂片细胞学检查,但阳性率较低,无决定性价值,必要时做活体组织检查以明确肿瘤性质。

[鉴别诊断]

一、乳岩。主要是乳管内乳头状癌,在临床上与乳头状瘤难以区别,早期乳头都有溢血性液体,但乳头状癌的肿块较大·,生长缓慢,乳腺导管造影和活体组织检查可以鉴别。

二、乳癖.乳房内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按压患部或附近,可见有一个或多个乳管口溢液,多为血性或浆血性。可伴乳房胀痛,且乳痛与乳头溢液多为周期性,与月经有关。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肝郁火旺乳头溢液,颜色鲜红或暗红,乳晕部无结块或可触及肿物,质软,推之活动;可伴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失眠多梦;舌红,苔薄黄,脉弦。

辨证分析: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灼伤血络,则乳头溢血;肝气郁结,血络瘀阻,或乳晕部可触及小肿物;肝火过旺,故烦躁易怒,肝火扰心,故胸闷胁痛,失眠多梦;舌红、苔薄黄、脉弦均为肝郁化热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凉血。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二)脾不统血乳头溢血,颜色淡红或黄色稀水,量多自溢,乳晕部可扪及小结块;伴面色少华,四肢倦怠,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思虑伤脾,统血无权,血流胃经,溢于乳窍,故乳头溢血;脾虚血亏,故颜色淡红或色黄质稀;脾虚运化失职,痰湿不运,加之离经之血结于乳络,痰瘀并结,故乳晕部可扪及小结块;脾虚气血不足,故面色少华,四肢倦怠,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为脾虚血亏之象。

治法:健脾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二、外治法

本病经治无效,反复发作,或疑为恶变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摄]

1.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2.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无效时尽早手术治疗,并行活体组织检查,若发现癌变,应立即施行乳腺癌根治术。

[结语]

乳衄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状癌,但严格地讲,它只是一种症状。本节所述的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它属于良性肿瘤,其特点是:乳窍溢出血性液体,乳头或乳晕部触及可活动的质软、不痛肿块,有6%一8%可恶变为乳头状癌。应与乳岩、乳癖相鉴别。肝郁火旺证,治宜疏肝解郁、清热凉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脾不统血证,治宜健脾养血,方用归脾汤加减。对辨证施治1—2个月未见明显好转者,应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