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镇惊魂 开箱:借一点星光,洒一片清辉——细节生发格文章写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6:41:04

借一点星光,洒一片清辉

——细节生发格文章写作

(315100)浙江省宁波中学  纪 勇

 

【导引入格】

人常说,文章是生活的反映。以前,我也深信不疑。后来渐渐产生疑问:谁没有生活,可为什么许多人就是不能用文章反映生活?带着问题去阅读,按照鲁迅先生的教导,去文章里寻找写作去技巧,探究怎样才能把生活用文章反映出来。探究的结果,发现了几条规律:第一,对生活要用心去感受,找到触动自己心灵的那一瞬间,也就是细节;第二,抓住这一瞬间(细节),从多种角度展开联想;第三,理出一个联想的思路,确定一个写作的行进路线;第四,按照选定的思路写出文章,这文章不一定是生活的原原本本的摹写,却是处处能给人以有生活滋味的真实亲切感。我把这种文章的写法称作“细节生发格”,是写生活的文章中的一种。

细节生发格,就是敏锐抓住生活细节的某一关键处,或饱含哲理的一句话,或触发灵魂悸动的一个过程,或不为人注意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引发争议的一处场景,由此展开联想,或比较、或延伸,或假设、或辩证,写出自己的一种独特认识。这样的文章,虽然不是生活的完整反映,但是是生活的规律揭示。写作此格文章,需要有一定的阅读做知识铺垫。

【名作示格】

佳     作

评      析

清淡出尘

马国福

某夜,独坐窗前,孤寂之时,翻看以前的读书笔记,无意中看到清代学者朱锡绶在《幽梦续影》的几句话:素食则气不浊,独窗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好诗如清风,佳句似佳茗,细细玩味,顿觉心清气爽。遂把这几句箴言发给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他很快给我回了八个字“从容入世,清淡出尘”。①

好个“清淡出尘”,恰似一轮窗前明月,朗朗我心;宛如一剪河堤绿柳,映辉蓬壁;就像一缕三月清风,一扫胸中烟尘。②

在尘世中奔走追逐的我们,从容入世不易,清淡出尘更难。练达这样的胸襟和淡定之气,需要多少豁达啊!每天,我们在纷繁的生活中困顿着、烦恼着、矛盾着、徘徊着、计较着,越是计较烦恼越多,烦恼越多牵绊越多。不少人希望自己生命的底色有大红大紫的那份绚丽荣耀,有大富大贵的那份体面奢华。殊不知,生命这枝莲花越是涂抹艳丽,越接近凋谢零落。唯有清淡如菊的生命之花,才淡然于人生花园的角落,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一份持久的芬芳和色彩。③

绚丽之色、富贵之气、理想之光,说到底是人的一种或近或远的欲望。常常觉得,生命就是一场为了终极目标而不断前行的船只,远方的岛屿、路上的渡口、理想的彼岸,蕴藏着许多诱惑。人,就像一只船,我们中间,大多数人是一只被劫持的船,被自己的欲望劫持的船。我们眼里只有目标,只有彼岸,只顾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而全然忽略了船岸边弱柳扶风的闲情雅致,天空飞鸟裁剪云朵的曼妙情怀,远山峰峦叠嶂的磅礴气势。人生的初衷一旦偏离方向,被虚荣掩饰,让浮华蒙眼,很可能我们到头来收获的是一把眼泪,一声被暗礁伤害的叹息。有时候,常常听有的人感慨自己活得很苦很累,我想,苦也罢,累也罢,都是咎由自取。因为,一个人如果顾虑太多诱惑,心境就会变得很复杂,最终收获的只能是疲惫、困顿、劳累。所以,我们最终的结局就孕育在生命这场无常的航行当中自己对人生所抱持的态度。④

素食、独宿、默坐、读书,都是淡的;而繁华、烟云、幸福、财富、目标都是浓的。炫目诱人的东西最容易沾尘蒙灰,清淡疏朗的空间很利于出尘去灰。在沾尘蒙灰与出尘去灰之间的距离中,蕴藏着人性的许多色彩,或炫目、或平淡,我们痛苦的根源在于为了那些缤纷炫目而逾越了清淡和浓烈之间的距离。很喜欢佛家赵朴初老人的一首诗: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⑤

我觉得赵老的这种胸怀就是一种清淡。返璞归真的一把素壶,足以领略乾坤风云,气定神闲的一杯淡茶足以让人忘世。七碗生风,一杯忘世。这是禅,是清淡,是超然。⑥

清淡上路,心中的烟尘少了,没有过多的心机,胸怀因此变大了,一切因为放不下、得不到的物什引起的重负变轻了,步履因此轻松,心胸因此豁朗。得天独大,天马行空,我心自由,生命从容。⑦

在自然界,千帆过尽,繁花过眼,草木山川枯荣自如,只剩下水天一色,这是大地的超然淡定;在我们的内心,千金散尽,光阴远逝,生命由薄变厚,由厚变薄,这是生命的淡定超然。⑧

清水洗尘、淡菊养神。我们的周围,散布着许多灰尘,或物质的,或精神的。奢华升虚浮,心灵容易蒙垢;清淡滋超然,性情长久洁净。⑨

一粥一勺是清淡,健康、温暖、妥帖;一瓢一箪是清淡,随意、自在、安心。奢华也罢,绚丽也罢,生命终究归于平淡。淡到极至,尘世的历练让我们的内心不断贴近本真,让灵魂归于成熟、稳练、超然。这未尝不是活着的一种至高境界。⑩

清淡是生命的内定力,仰仗这股超然之气,我们内心的岛屿必将是一番劲风过后碧空如洗、云白风轻的曼妙气场。就让清淡出尘成为生命最从容的姿态。11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①写灵感生发的一个生活瞬间,看似平淡,实则有隐曲跌宕。就这么一点细节,在作者笔下却有了几层蕴涵、一个波折。“独坐”“孤寂”之时,翻看过去的读书笔记,似有无聊之嫌。正是这“无聊”,暗含自己并未“出尘”,为后面的感悟伏笔;看到那几句话,立即给好朋友发去,暗示这几句话触动了自己的心灵,犹似良药正中未能出尘而生寂寞之情的“病症“;既然是发给好朋友,意在说明欲以此生发表白内心之意。这给好朋友发去箴言,是实是虚,不得而知,似并无关大局,但这样一写却是使文章生出跌宕来,不是自己悟出“从容入世,清淡出尘”八个字,而是朋友的感悟点化了作者,这样行文似比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要高明得多,尤其是在引起下文上显得机巧。

②紧接着上文话题,拎出“清淡出尘”四字,直接抒发内心受到的震动,“好个”一词,点出友人的概括一下子使我的感悟明朗化了,一下子激发了我更多的联想。接着的一组排比句,把内心的受到震动的情状先写出来,并与第一段的“孤寂”相照应。这还是概括性描写,表露的是一种感觉,为深层写理悟张本。

③从第一感受回到生活实际情景,先写理性认识,再用实例印证;先写人的常规态度,再写自己的探究发现。前三句是实写,第四句用比喻开始向虚处转化,后两句是虚笔,用诗意的语言揭示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具有很好的美学意义,不仅仅是看起来心里舒服,更是引人产生联想,感到作者对“人”的心理照顾,让人既能感悟,又不至于感到难堪。那“越是涂抹艳丽,越接近凋谢零落”的虚笔不是对世人观察的结果吗?生理上的涂抹,人格上的涂抹,不都是到处可见吗?这样的虚笔,加大了语言的含量。

④先接着上一段说的人们对艳丽、奢华的追求,对这种追求的本质做理性探究。说这些追求是一种欲望,人大都被欲望劫持。这是一个极为新奇而又恰当的比喻。试想被劫持的人一般是没有心情观赏路途的景色的,也就是说被自己的欲望劫持的人,不会享受生活过程,他的每时每刻都在盘算着追求的那个目标。作者用美妙的文笔比喻人生沿途的美景,可惜不能清淡出尘的人是无法享受的。接着回到现实,谈对人生“苦”与“累”的看法。与上段相反,这里是由虚到实,把读者的思路从道理明确的层面牵回自身反思,现实意义再此显现。最后一句,又不动声色的留下了一个深入思路的口子。

⑤紧承上段话头,写对人生抱持什么态度。以对比手法写出两种态度,揭示出上文所说的“苦“之根源,自然导出所应有的态度,但又不明说,而是引出赵朴初的诗。真乃峰回路转。

⑥议论赵朴初的人生态度,字里行间透露着赞赏那种清淡、超然态度的情感。

 

⑦紧承“清淡“,回应文章第一段,描画出“清淡出尘”的美妙境界。

 

 

 

 

⑧再荡开一笔,写自然界的超然淡定,以此衬托人之生命境界的超然淡定。

 

 

⑨以怡乐之笔描绘淡定境界之怡人情怀。读完此段,方知上一段的寄托所在,原来作者所倡导的淡定出尘,其一享受便是回归自然,与自然为一。

⑩作者又把话题拉到现实生活之中,即是描画,又是议论,把乐于清淡生活看成是清洁灵魂的生命的至高境界。

 

 

 

11对“清淡”作出定性判断,对拥有这种境界作出美妙推测,又以一祈使句收束全文,是自我情到至处的直接宣泄,而在读者心里却是做一次有声的敲击。从结构上讲,与开头呼应,以孤寂起,以淡定结,有起有落,自如圆合。

 

 [思路借鉴]

本文1403字,分11段,其思路是从生活中的一次小小的际遇写起,突出给自己心灵震撼的四个字,由此四个字展开联想,把对生活的感受和感悟融合在一起,逐层对比,在对比中明了生活的一种境界,那就是“清淡出尘”的从容的生命姿态。由此我们总结这种文章的写作思路:描写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从细节中的某个角度引出来,展开联想——联想比较切近的生活——拓展一层,想到更多的类似的事情或道理——引发出对人生的某种观点或态度的思考——引经据典,论述这种思考——提出自己的主张、观点——与开头呼应。本文正是这样的一篇例文,文章从生活之一细节引出,却洋洋洒洒铺写出处处精彩的一篇启人深思之文,虽然不是生活故事,却是浓缩了多少生活感悟。假如不做那么多的联想铺写,就那么四个字或八个字,也是可以使人眼目一亮的,但毕竟不如清辉一片给人的惊醒强烈。在世界到处都在为名忙为利忙的时代,一点亮光可能不能使人清醒,而一片璀璨,却能使人触目惊心。文章以孤寂起,以淡定结,有起有落,自如圆合。为文之道,于此现矣。

                             

【教师仿格】

    有自己的做人标准

   

 

昨天,宁波教育界老前辈贺圣谟先生应邀来我校为学生做诗歌鉴赏讲座。先生提前到了,我正准备为先生沏一杯清茶,先生却说:“我要去校史室看看,里面有我老师编写的一本教材。”在校史室里,先生抚摸着那本已经有些残缺的手写誊印本教材,感慨不已:“现在大家都记得朱自清,其实,江(翼时)先生当时的学问有些是先生没法比的。现在人们太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那时的先生,你们不理解,他们没有想着别人给一个什么称号,而是按照一种标准在做人做事。”

先生的一句话,像一记重拳直敲击在我的心窝,禁不住地有点脸红心跳,偷觑先生,想窥见他是不是洞察了我的内心,故意来给我上这么一课。曾经,不止一次地懊悔:我们过去接受伟人的教育,“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没想到现在有这么多的分人于各种档次的评比,都因没有足够的荣誉而被淘汰。曾经,放弃自己手头要紧的事情,去准备参加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某个名誉称号的竞争。曾经,走在光环绕顶荣誉缠身的大腕身边时,自惭形秽不敢出气。人啊,就是在这样热衷于名利的角逐中,仰别人的鼻息,看别人的脸色,说别人的话语,不知不觉中,丢失了自己。

有人说,这是追求进步呀。上级要求评出各类“名家”,给出那么多的优惠待遇,就是要人们去向那个方向努力呀。是的,人是需要一个目标激励的,人,也是需要别人做出一些适当的评价的。不错,人大都是有向利性的,当社会潮流倡导名利的时候,少有人能够有那么一种定力,不为时俗所动,坚守自己的为人标准。据《清代皇帝秘史》记载,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无怪乎人们常说,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然而,无数事实证明,为名利而忙碌终生者,往往难有真正的个人幸福或内涵。挣得了一个头衔,而损失了人格和个人学问内涵的例子还少吗?

前人不为名利所动,而坚守个人为人做事标准者,似乎一时不那么辉煌鲜亮,而其人品学问则总会世代流传。就说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吧,作为一个国家公民,就应该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人民的奋斗目标、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把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标准作为为人准则,何必在乎别人是不是给自己戴了个什么桂冠呢?

【学生练格】

请仿照例文作一篇“细节生发格”的文章。

【习作展示】

超女Vs诺贝尔

浙江省宁波中学  杜乐鹿

我是如此惊讶,如此无奈地看到报纸上头版头条超女的大幅彩照和躲在广告夹缝中的“美德物理学家获诺贝尔奖”的新闻。瞬间,我感觉到了一种文化的苍老。

我从来都不曾否认流行。存在有存在的理由,没有流行,经典也无从谈起。流行是阵风,不必去跟随,也无法去拒绝。它编写着时代审美理念中一部分价值的趋向,也沉淀着纷繁的充斥了商业炒作的物质世界冷漠而又残酷的竞争规律。超女乘着流行的风,在社会舆论的鼓动下,一步步登仙羽化。而其极致却是公众对诺贝尔的漠然!这难道也是时代的发展方向?让精神在物质世界里苟全?

    ——至今我们获得了多少诺贝尔奖?这好像已成了一个敏感而又痛苦的话题。难道我们面对敏感与痛苦,面对精神家园难以获得的通行证,只有选择逃避?逃避在靡靡之音中?徘徊于物质堆砌的禁锢里?

    ——不,这是痛苦的选择。

的确,现代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国人最基本的满足。但人决不能在物质面前变得畸形委琐,精神决不能在物质面前失却了内在的风采。

我想起了凡高,他是真正的战士。他没有丰润的模特儿的舞姿肆意,他没有妩媚的美女的慵懒随意,他连面包也没有。不幸的是他出生在一个让没有面包的艺术家速朽的世界,但幸运的是他的艺术让他自我富足,他用向日葵燃起了火红的尊严,用严肃的星夜进行着对命运的抗争,他用坚定的意志力塑造自己的作品。最后,他用手枪在萨都的草坪,射向自己永不停息的追求美的心灵,也射向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是精神巨人最后一次的抗争,是物质向精神的彻底暴露!

还有莫扎特,他寂寞的死去,却使精神品质在世俗的河流里光芒熠熠。

品味昔日文明,我真正感觉到物质文明带来的负面作用中应放弃的一种隐匿的危机。物欲的高度膨胀与精神的飞速萎缩只会让孤独与隔膜渔翁得利,只会让我们对诺贝尔的身影越来越可望不可及,只会让人类文明再度万劫不复。

归去来兮,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