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2:思想政治(品德)课中考命题趋势及教与学的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0:18:55
思想品德课中考命题趋势及教与学的建议 作者:耿帅 日期:2008-6-17 15:18:40 出处:潍坊基础教育科研网 访问次数: 191 第 [1] 页   

思想政治(品德)课中考命题趋势及教与学的建议

耿帅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中考命题趋势
  随着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中考命题方向也必须坚持为课程改革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整合课改与非课改的课程资源,使考试评价能够真正推动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新课程提出的育人目标。综观近年来我市及全国各地的政治中考试题,可以看出以下命题发展趋势:
  (一)命题以学生生活为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的态度、能力、价值观,推动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包括下列内容:日常生活与学习、人际交往、集体生活、认识社会和国内外大事。以往思想政治中考过多地偏重于考查初中生对国内外大事的认识,使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中考带有明显的成人化特点,脱离了初中生的生活实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思想品德(政治)考试应该选准起点,应该以较大比重的试题反映初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从中考查考生的态度、能力、价值观,推动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我市今年试题的第三题“解析时政热点,关注自身素质”,就是既紧密联系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联系当前的社会重点问题,又贴近学生实际,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特别是试题在取材、问题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课本中的基本道理来分析、处理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学习、发表见解、展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空间,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二)命题引领考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推动思想品德(政治)课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树立学习榜样,是引领青少年感悟人生的意义、过积极健康生活的重要途径。如我市今年试题的第四题的第1小题,以杨利伟梦圆中国人千年飞天梦为材料,让考生自由提问自由作答,起到了很好的激励青少年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效果。
  如何认识我们的社会,应该说是一个重大话题。我市命制的“台独”问题、“孙志刚伤害致死案”、“资源大国与资源小国”问题等都注重了这些方面的考查。
  (三)命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推动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进一步强化知行统一。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要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查,就必须减少能够直接在书本上直接抄到答案的试题。只有创设新颖的、鲜活的生活主题,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如今年青岛市中考命制的分析说明题“帮助我们的同学”,介绍了初三学生王某遇到的困难:1、父母离异后,父亲不支付抚养费;2、家庭生活陷入困境;3、本人学习成绩及行为表现均迅速下滑;4、班主任要求他辍学。该题要求考生提出帮助王某克服困难的4种合理、有效的办法。该题答案要求学生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帮助王某,帮助班主任加强法制观念,教育王某的父亲履行法定义务。试题力求触动考生的心灵,既考查了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助人为乐、急人所难的情感与态度。这都将促进教师引导学生研究鲜活的生活问题,通过积极的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今后的命题方向将以新课标为指针,尽量体现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特点,立足于基础,突出社会热点,紧密联系实际,突出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试题选材的时政化、生活化和乡土化。
  二 、复习建议
  (一)认真揣摩《考试说明》,要求对“中考指导思想”、“考试范围”、“能力要求”“试卷结构”“题型学例”进行细致分析,读懂弄透每一句话的含义和所透露的信息。做到理解透彻,熟记于心。进一步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读,真正理解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特别要对“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做专题的研究。
  (二)借鉴科学复习法,扎实做好复习的每一步。
  1、科学方法第一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总复习时要把考试目标、考试范围、考试方式、试题难度比例、题型、题量等相关信息进行认真分析,明确复习限度。课标规定的重点内容当然也是命题的重点。如初二法律常识部分:应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能力;树立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能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特别是与考生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的有关法律内容,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对初三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学习,应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发展战略;提高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与社会生活、国家建设、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世界和平与发展形势等现实问题联系密切的有关内容。两个年级内容的复习都要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加强“活动”课改的要求;都要紧扣党的“十六大”精神,弘扬主旋律,与时俱进,整合教材,突出重点。国内外时事政治的复习,要与初中考生的实际学情相结合,突出“重大”的,避免太细碎。师生在复习过程的始终,都要按照考纲上规定的考试范围和具体要求的,弄清楚有关考点及其所要求的识记、理解、运用等能力层次。并以此为依据,把握基础知识复习的内容和重点,不超纲,不越位;界定清楚每个知识点复习的深度和广度,不拔高、不降低、不扩大。一般来说,重要知识点和社会热点结合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复习时要多动脑筋,重点把握,这是一个关键环节。另外还应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临考状态,结合几点找出自己在本学科中的不足,制定达到目标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这是实施科学方法第一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2、科学方法第二步:全面撒网、重点培养
  首先根据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按课题——节题——框题——目题的逻辑层次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在头脑中形成一棵知识大树的枝干。其次要仔细阅读课本,把每一个目题下的知识点填充到知识框架图的对应位置。同时了解书上名人名言、俗语、图片、漫画等内容的分布情况及蕴含的意义,从而使头脑中形成的知识大树脉络清晰,枝叶丰满。通过这种归纳和整理,就能使我们掌握的知识系统、全面,就能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次,把考试说明列出的考点及能力层次标注在知识框架图上。使所考重点内容鲜明地显现出来,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加强训练,提高能力。知识的积累、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离开一定的有效练习根本无法达到要求。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训练,循序渐进,学会梳理、归纳分类,不断积累、提高能力,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3、科学方法第三步:各个击破、分类综合
  中考试题一般都比较注重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点结合,并以此作为命题重点,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设计时政专题复习。关于热点的选择,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贴近同学们日常生活的;二市经济方面的;三是具有长效性的,如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四是已有定论的,同时还要分析热点之间的联系。比如2004年的重大热点:“神州五号”、十六大精神、两会精神、公民道德宣传日与法制宣传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分析热点问题应注重背景材料分析,要求小切入、广分析,弄清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注意阅读相关报纸、杂志和网站,特别要做好热点和考点的结合,即运用教材中的一些理论来分析重大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并通过典型的例题分析,培养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时要注意发散思维,多角度地去思考,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可以将“死”知识学活,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热点的学习既可以放在平时的授课中,也可以放在后期组织专题讲座、组建热点知识题库中。
  对政治小论文、民事诉状、批评建议书等应用文的写作我们也应做好充分准备,掌握它们的格式、基本要求等。
  4、科学方法第四步:成竹在胸、百战百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复习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强调“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组织答案能力的培养,使考生养成“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问题)------寻找题眼(抓关键词或中心句)------确定主题(即答题方向)-----回归教材(找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组织答案”的良好思维和解题习惯。同时,把知识网络图、中考时政专题、常见错误分析进行汇总,编制自己的中考宝典,通过这项整理,也必能增强应考的自信心。
  总之,我市的中考命题,将继续体现“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思路,但均脱离不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命题原则,基础性、能力性、时代性、情境性、实践性、开放性仍是今后中考命题追求的方向。所以,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基础知识,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社会热点,在理论联系实际上多下功夫,就会以不变应万变,取得中考的胜利。
  三、教与学建议
  (一)对教学的建议
  1、突出学科价值,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
  2、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立足教材,超越教材,活用教材。要树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和及时补充教材以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现代课程论认为,凡是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感受、能力等的载体与渠道,都应视作学习的资源。所以做到“面向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主动地拓展教材,延伸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3、增加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实践。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20%,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中考试题中加强了实践环节(活动课)的考查。要重视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主动探索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现实与学生成长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辩论、听证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学生的经验,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
  5、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强化它的德育功能,善于感受来自生活的、学生的、教材的信息,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主流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6、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和赏识;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和引导;教学方法上,强调对话和交流;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
  (二)对学习的建议
  1、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生活,关心自我发展。注重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学用结合,不读“死”书,不“死”读书。不断接受新知识,了解新信息,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分析解决现实的、自己的问题。
  2、增加实践的机会,培养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广泛的实践,开阔视野,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正确行为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大胆探究、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解决问题。
  4、变被动的“听课者”角色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角色,在互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分享中学习,成为真正的主动学习者。
  5、学习教材,理解教材,但是不以掌握教材知识为惟一目标。改变大量机械、重复性训练模式,不搞题海战术,克服僵化的思维训练,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情境联系,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跨学科的视野整合知识,注重学科综合和运用,能从多元视角分析、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