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池假山图片:发愿古今谈(全本首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9:06:07
发愿古今谈
——修行重在愿力,口业不可思议:真心发愿,必定兑现!
了悟子 整理  序言  念佛发愿最重要  一切修持,首重信愿,慎护口业,多发善愿,有愿必成,故先贤大德都注重发愿。蕅益大师说:“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阿弥陀经要解》)省庵大师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劝发菩提心文》)龚自珍也认为,“行是车船,愿是马楫,有船无楫,难可到也。”(《发大心文》)
  
   《净土传》曰:“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在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欲往,身则随往,是身常随念(愿力)。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缠者,身坏者,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在净土,则必生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中,世尊前后三次教导我们发愿:1、“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2、“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3、“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我们相信之后就要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你若不发愿,就等于没信,甚至违背佛教。
  不但有愿,而且还要迫切,如死囚犯逃离死牢,溺水者逃离深海,刻不容缓,归心似箭。一方面是出离火宅之迫切心,另一方面是求生净土的迫切心,两者同时具足欣厌,迫切到究竟程度;若愿不究竟,拖泥带水,那么临终时心里还在挂碍尘世,那么往生的把握就很小。    已发愿的人、今发愿的人、将来发愿的人,因为受持阿弥陀经起了信心,而发了愿力,就得到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因诸佛护念而摄受之,必得往生极乐国土。所以,已发愿的人,已经生到极乐国土。现今发愿的人,现今就能生到极乐国土。当来发愿的人,当来决定能生到极乐国土。总而言之,有愿必生,只要你发愿往生西方,一定能往生西方净土。有愿必生之故,不但你们要发愿,一切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都应该赶快发愿,往生极乐国土!   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藕益大师)
  可见发愿是关键。因为有愿有才有信心、目标和动力,因为有愿才能一心念佛。
  今人不信因果,不知业力,身语意业,肆无忌惮;污言秽语,家常便饭,观此文乃知果报之可怕也。 南无阿弥陀佛!
上篇·历代祖师谈愿力
 莲池大师谈愿力  吕文正公每晨兴礼佛,祝(祷告)云:“不信三宝者愿弗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佛法。”后吕氏所出(生),若(吕)公著,若(吕)好问,若(吕)用中,皆贵显而奉佛。夫文正亦只是人世之善愿,而竟酬所期,至累世不绝;况求生净土,为出世间之大愿乎?文正之愿,取必于子孙者,得否未可知;况求生净土,取必于自己者乎?故知净土不成,良以其精诚之未至耳!
  昔有贵室,供养一僧,问僧云:“师百年后,肯来某家否?”僧一笑,遂为其子。近世总戎范君,亦其父所供僧也。二事正类(相似)。夫一时之笑诺,即孕质于豪门;岂得积久之精诚,不托胎于莲品?因果必然,无容拟议矣!
   (敬录《竹窗二笔》)彻悟大师谈愿力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其愿可谓切矣。信深愿切,是谓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必强。心重故则易纯,业强故则易熟。极乐净业若熟,娑婆染缘便尽。果得染缘已尽,则临终时,虽欲轮回境界再现在前,亦不可得。果得净业已熟,则临终时,虽欲弥陀净土不现在前,亦不可得。然此信愿,要在操之有素,临时自不入于歧路。如古德临欲命终,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专心待佛。后佛现,乃曰“佛来也”,遂合掌而逝。夫临欲命终,四大分张,此何时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坚固,当此时,对此境,而能强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谓千古修净业者之标榜矣。
             ——彻悟禅师法语   净土门中,以愿为最。凡有愿者,终必能满。如郁头蓝弗,习非非想定于水边林下,每定将成,多为鱼鸟所惊,因发恶愿曰:“吾他日后,当作飞狸,入林食鸟,入水食鱼。”后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寿八万大劫。天报既终,遂堕为飞狸,入林水以食鱼鸟。此恶愿也,与性相违,尚有大力用,八万劫后能满,况称性之善愿乎。 《神僧传》载,一僧于石佛前,戏发愿曰:“如今生生死不了,愿来生作威武大臣。”后果作大将军。此戏发之愿也,尚终得遂,况至诚所发之愿乎。
   复载一僧,博通经论,所至无所遇。乃咨嗟叹息。傍一僧曰:“汝学佛法,独不闻:未成佛果,先结人缘。汝虽明佛法,其如无缘何?”其僧曰:“我即终于此乎?”傍僧曰:“吾代汝为之。”问其僧有何所蓄。曰:“无他,仅余一衣料耳。”曰:“此亦足矣。”遂变价置买食物,引其僧至一深林,禽鸟昆虫甚多之处,置食于地,复教以发愿。乃嘱曰:“汝二十年后,方可开法。”其僧如所嘱,至二十年后始开法,受化者多为少年,盖皆受食之禽鸟昆虫(转世)也。此愿力之不可思议也。尚能以他人之愿,摄彼虫鸟,脱异类而入人道。岂自愿不能自度耶。
   佛以四十八愿,自致成佛。而我所发之愿,正合佛摄生之愿。此则直(只)以发愿,便可往生(经云“应当发愿,生佊佛国;今发愿今往生”)。而况佛有不思议大慈大悲。如莹珂,酒肉无择之人,后阅往生传,每读一传,为一首肯,遂断食念佛。至七日,感佛现身,慰之曰:“汝阳寿尚有十年,当好念佛,吾十年后来接汝。”珂曰:娑婆浊恶,易失正念,愿早生净土,承事诸圣。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后来接汝。三日后果得往生。
    又怀玉禅师,精修净业。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玉念曰:吾一生精进,志在金台,今胡不然。银台遂隐。玉弥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前持银台者易金台而至,玉遂泊然而逝。
   刘遗民,依东林,结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见佛现身。刘念曰,安得如来手摩我头乎,佛即手摩其头。复念曰,安得如来衣覆我体乎,佛即以衣覆其体。呜呼,佛之于众生,无所不至,真可谓大慈悲父母矣。欲速生即令速生,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头即摩头,欲衣覆体即覆体。佛既慈悲一切众生,岂独不慈悲我乎。佛既满一切众生之愿,岂独不满我之愿乎。大慈悲心,无有拣择,安有此理。是以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愿行三种资粮,唯一愿字尽之矣。
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
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倘置佛名而别修三乘圣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钧之弩,为鼷鼠而发机。况造六凡生死之业乎!倘置净业,而别取权乘小果,亦是虚度光阴。亦是以如意宝珠,而贸一衣一食。况取人天有漏之果乎! 如是珍重,如是爱惜,则心专而佛易感,行勤而业易精。果得真生净土,亲见弥陀,时承开示,面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证法界,延一念为长劫,促长劫为一念。念劫圆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爱惜之报乎!      (敬录《彻悟禅师语录》)龙舒上人谈愿力   身口意,谓之三业。大藏经所云,果报多因口业者,以口易发也。云:昔有人,恨其母送饭来迟,乃云:“生于母腹,不如生于鹿腹。”后果托生于鹿腹中。又有人,以食与之,若不如意,则云“不如与狗”,后乃生为狗头。是皆口业果报也。
   所谓恶口者,直为秽语矣。恶口果报,固已不佳。若秽语,则地狱畜生之报也。世人多不知此,乃以恶口秽语为常。奉劝世人力以戒此,常念阿弥陀佛,以洗涤口业之秽恶。闻人恶口秽语,亦常念此佛名,以洗涤耳根之秽恶。愿以此生念佛之善业,洗涤累世以来之秽恶。如此则善念日熟,恶业日消,又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则灾难可消,福禄可永,身后必于净土中上品生矣。 (敬录《龙舒净土文》)   《净土传》曰:“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在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欲往,身则随往,是身常随念(愿力)。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缠者,身坏者,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在净土,则必生净土。” 无异禅师谈愿力法门无量,愿为先导 敬录《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二
   愿力品第六
 
   问:发菩提心,最胜功德,利他自利,为菩萨行。如诸比丘对佛菩萨发大愿誓,为是义故,其如宰官当权住世,一切易办。至或卑微分力欠薄,作何愿力,而为功德?
  师云:法门无量,愿为先导,世出世法,无愿不成。愿者,好也,欲也。欲舍离一切恶法故,欲破除无明结使故,欲入诸菩萨甚深法门故,欲广行善法,饶益有情故,欲化诸众生同成佛道故。若无有愿,如画无胶,如马无辔,如陶家器,虽成其坯,未经火锻,终不堪用。是故,初心学者,及诸菩萨,以愿为基本,故更以弘誓坚之——弘者广也,誓者制也,以弘誓愿,广制其心,令无退堕。   释迦文佛,因地中发四弘誓愿,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愿度生,必能自成矣。发此誓愿,须以勇猛智力,资以自强,如有力人无有怯弱,地有退转,径入佛道,斯誓愿最为有力也。是故,金刚藏菩萨,于华严会上,令诸菩萨忆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法界众生,皆令得入不思议智慧之门。又,诸菩萨因地有大智力,发大誓愿,谓能摧怨敌故,不可屈折故,知是处非处,无因恶因等。   儒云:“终日乾乾。”此亦刚毅之象,以自强不息而入道故。初心者,勇猛智力,降伏魔外,入深法门故,若无愿力者,譬如种子无阳,悉烂坏故。此愿力非但比丘能发,即一切长者居士,乃至最卑微无势者,皆悉当发此誓愿。自度度人,净所修功德,悉皆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同成佛道,此即觉心。觉心者,即菩提心也。此心不可分发,当全发;不可间发,当时时发,数数发,对佛发,对菩萨发,对圣僧发,对善知识亦发,对一切僧友及有情一切众生前悉当发。以此大心,直至成佛,皆愿力故。故知愿力乃佛法先导。如有一人,我欲参禅,决不退堕,即愿力故。岂但善愿,即世间所欲,皆以愿力成故。
   昔有一推车人,不信佛法,一日推车至塔边过,见火烧宝塔,心不忍坏严饰故,进前救之已,戏发愿言:“佛说有果报,我救此宝塔,愿我来世为一最长大有力者。”其人舍此身已,即生阿修罗道,其身最长大有力。此戏发愿,亦满足不虚(若发愿来世成佛,普度众生,则必定如愿以偿,至善至美),况真实心、至诚心而发愿,无有不满足者!
   如初心发愿,慎不可生卑劣想,当发菩提心。凡所修最微善根,及最殊功德,悉皆发愿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同成佛道。纵于其颠倒退堕,亦藉愿力相资。如无目人,有牵引者,能前进故。修净土者,以信行愿为资粮,参禅者安得不以愿力为导此耶!在家欲舍尘劳,欲离火宅,欲出生死,欲免轮回,非愿力坚强,则不能也。是故,当发大愿,岂以卑劣而不发心乎!若达平等实相,一微细众生,与毗卢遮那佛等无有异。《华严疏》谓:“遮那如来入一微细众生身中入定,全身不散。”此众生不觉不知,谓佛生同体故,理无分齐故。《维摩经》谓:“供养难胜如来,与最下乞者等,斯达实相之理,无所分别。”以此观,人有贵贱,位有尊卑,而心无高下也。是故当发大心,以愿力维持,直成佛道,似不可须臾有间也!
    撞钟发愿 地狱顿空    智兴法师,住禅定寺,任维那职,兼打大钟。寺僧有名三果者,其兄长随帝南幸江都时,中途死亡,托梦其妻道:“我随驾至彭城,不幸病死,堕于地狱,倍受诸苦。本月初日,禅定寺智兴法师鸣钟,响彻地狱,同狱受苦者,一时俱得解脱!此恩冥间难报,你速为我送十匹锦绢,供奉法师,并述明我意。”    其妻醒来,对梦中事信疑参半,与人谈论,并未立办。晚上复梦如昨,询诸巫者及算卜先生,都不能决定其丈夫已死。
    如是过了十多天,噩耗传来,丈夫之死与其梦不谋而合。于是,便遵梦言送十匹锦绢给智兴法师。兴师说:“吾无功德。”便把绢分送于大众。    有人问智兴法师:“为何鸣钟能救地狱之苦呢?”兴师答道:“我无他术,因见付法藏传上说:罽腻吒王死受剑轮之报,因钟声使剑轮停车。又我每当撞钟时,先祈愿诸贤圣人同入道场,然后击钟三下。又愿诸鬼恶趣超生,闻此钟声,俱时离苦得乐。四时行之,勿论酷暑严寒,终不辞惰,此愿奉行,不怠而已!”大众闻听,莫不赞叹称许。
修净业人宜发愿
        敬录 《净土资粮全集》卷三
    古杭云栖寺莲池禅师 袾宏 校正
    槜李桐邑净业弟子 庄广还 辑  净土誓愿章
  论修净业人宜发愿(梵网经有不发愿戒)
  《归元直指》曰:慈照宗主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无愿无行,空住阎浮(地球)。有愿有行,直入无为。此乃佛祖修净业之根本也。何以故?理由智导,行由愿兴。行愿得均,理智兼备。夫愿者,乐也,欲也。欲生西方净土,乐见阿弥陀佛,必须发愿,乃得往生(佛说阿弥陀佛经,前后四次劝令发愿,慈悲至极,且云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何其简便易行。是故祖师云:人不信净土,非愚即狂)。若无愿心,善根沉没。《华严经》云:“不发大愿,魔所摄持。一切佛事,从大愿起。”欲成无上道,故须得愿波罗蜜。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八愿门。是知十方诸佛,上古先贤,皆因愿力而成就菩提。
  
  经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还)谨按:此经乃发愿之大纲。后愿文,备诸节目耳。纲以立其体,目以达其用,发愿其庶几哉。
  
   论发愿人宜发誓(梵网经有不发誓戒)
  《戒疏发隐》曰:期其志而必到者,“愿”为之先导也;坚其愿而不退者,“誓”为之后驱也。故疏称誓为愿中勇烈意。吾愿虽发,若无大誓,安克有终。
  《楞严经》曰:若我灭度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爇一香炷。我说是人,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莲池禅师曰:烧身烧臂,大乘经中屡开。此得忍大士所为,非初心境界也。求生西方净土者,若能用然臂之精虔勇猛,以治其恶习,则所然亦多矣。古云善学柳下惠,不其然欤。
  (还)谨按:诸佛菩萨,皆有誓愿以为究竟之地。今人生于浊世,而求最上乘,不可无决定心。欲发决定心,不可无誓愿。予故不效诸经(然臂)之事,而学佛菩萨誓愿之规。其以学柳下惠者,而学莲师欤。
  
宜发誓
  《阿含经》云:比丘不发誓者,终不成佛道。誓愿之福,不可称计,得至甘露灭尽之处。故愿后必须发誓也。四弘誓愿云: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发隐曰。问:愿多期望之语,誓类咒咀之词。修行本拟出离,云何动称地狱。
   答:誓,愿中之勇烈意也。咒呾,怨中之毒害意也。柰何以愿为怨,以勇烈为毒害乎?世有魔师,教授魔种,闭门塞窦,险语以坚其信根,恶咀以闭其外问。终身蔽锢,累劫牢笼,而莫之能出也。哀哉!
善学柳下惠
  鲁男子独处一室,邻妇之屋,夜为风雨所败,求寄宿。男子闭门不纳。妇曰:“汝独不闻柳下惠之覆寒女乎?”男子曰:“在柳下惠则可,在我则不可。”以我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故曰,善学柳下惠。
  西方誓文(弟子广还撰)
  弟子(某)谨于(某)年(某)月(某)日,发愿修持净业,立誓于佛菩萨之前曰:
   弟子(某)修持净业,愿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比然臂事,发决定心。奉持斋戒,遵行日课,圆通宗法,必期如西方愿文而后已。否则情随事迁,终致退转,空过一生,轮回永劫,可不痛哉!自今已后,若违初愿,不加精进者,是则欺诳十方如来,必受谴罚。若得往生,见佛闻法,了证无生法忍,成就一切功德,而自利自足,不普度法界众生者,亦同前誓。惟佛昭明,尚其鉴之。
 净土发愿文   弟子众等,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 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下篇·法师谈愿力念佛发愿,决定往生(道源上人)
 
诸上善人:诸位的信心,已很坚固;诸位的行门,已很精进。但是在净土法门之中,还有一个最要紧的条件,这就是必须‘愿力恳切’!所以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念佛决定愿往生’。再分三段来讲:
 
第一、往生西方全凭愿力: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端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在这两句话中,就可以知道,西方得生或不得生,但看有没有信愿。换句话说,只要有信有愿,无论念佛多少,西方一定得生。足见信愿二字,是何等重要了!所以,昨天对诸位讲‘念佛切勿起疑念’,就是讲的信字。今天讲‘念佛决定愿往生’,就是讲的愿字。如果但有信心,没有愿力,亦是不能往生,所以愿力很重要!
比方说:你们在自己家里,听见朋友说:灵山寺的大殿是如何的巍峨,讲堂是如何的高广,佛像是如何的庄严,僧众是如何的修行;现在打念佛七,参加的人是如何的众多,每天讲经说法是如何的玄妙。你们听了之后,信是信了,可是你们愿不愿去灵山寺呢?如果愿意去,那‘信’才有用处。如果不愿去,就是没有愿力,纵然相信,也是‘白信’。有信而无愿,终究去不了,那‘信’有何用处呢?所以‘信’固然要紧,而‘愿’更要紧!
 再举个例说: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圣人。但是孔子何以会成圣人的呢?这答案在‘论语’中,孔子自述其修学成就之阶段,颇为简明。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距’。我们在这一段书中,可以知道,孔子之所以成为儒家圣人,是由于他一生精进修学,方能成就的。但是我们不可忽略了‘志于学’这三个字。因为他能立志以求圣人之学,才有以后几十年的修行,方能达到圣人之地位。然而我们何以知道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志于圣人之学呢?这在孔子的一生所言所行,皆是圣人之作略,固然可以证明;而在‘论语’中,另有‘言志’一章,尤足以证明。有一天,颜渊和子路,侍立在孔子旁边,孔子说:‘盍各言尔志?’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接著请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即发表其志向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直以安信抚天下人为己任,非人间圣人而何?在‘论语’中,更有两句话可以证明;有一次,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若为救人救世而求学,将来一定做君子;若为升官发财而求学,将来一定做小人。同是一样读书人,而其结果,有云泥之分,可见‘立志’最要紧!世法中所谓‘立志’;即是佛法中所谓‘发愿’。能否成为一个人中杰,但看是否曾立人中杰之志?能否成为一个世间圣人,但看是否曾立世间圣人之志?同样的道理,我们能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看我们是否曾发生西之愿?有愿,决定能生西方;无愿决定不能生西方。这是没有丝毫犹疑之余地的! 
兹再引经证明:佛说阿弥陀经,乃净土三经之一,亦即我们每天必诵的功课。以信愿行为一经之要旨,亦即所谓往生西方的三资粮。蕅益大师即以此三资粮把阿弥陀经的‘正宗分’分为三大科:
   第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经文由‘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起,至‘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止。我们看这一段‘劝信’的经文中,却没有明显地说出一个‘信’字,只是把‘劝信’的意思,含在文义之内而已。
   第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经文:‘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看这一段‘劝愿’的经文中,不但明显地说出两个‘愿’字,而且词意恳切,足见佛的本意,在指示我们要注意‘发愿’。所以蕅益大师在‘科文’上,亦冠以‘特劝’二字。
   第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经文自‘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起,至‘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止。我们看这一段‘劝行’的经文中,佛的结词仍然是劝愿,可见‘发愿’的重要性。
   不但此也,即在‘流通分’中,到了经文的结尾处,世尊仍然再三地劝我们发愿。经文说:‘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我们再看看这一段经文:凡是能发愿的人,于无上菩提皆能得到不退转。何以能得到‘不退转’呢?是因为已发愿的已生彼国,今发愿的今生彼国,当发愿的当生彼国之故。须知只有阿弥陀佛国土,才有‘不退转’的利益。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难得不退转的。然而如何方能生到彼佛国土呢?经文上不是说的很明白吗:已发愿者已生,今发愿者今生,当发愿者当生;但有发愿,无不生者。这‘发愿’二字是何等的重要啊! 总之,往生西方全凭愿力;若无愿力,则西方是生不去的。第二、愿不恳切行不真诚:我们既知发愿很要紧,发愿的心一定要恳切,念佛才能念得好。倘若是随随便便发的愿,则念佛的行门也就不会真诚了。愿既不恳切,行又不真诚,所以现在打念佛七,得不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将来临命终时,要想‘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恐怕很难了! 因为净土门中,发愿最重要,所以过去诸大祖师,作了很多发愿文。在念佛七中用的发愿文,和平常用的不一样;在‘大回向’时,跪念:‘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授。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起立,绕念弥陀、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圣号后,再跪念:‘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莲花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在‘佛七仪’文中,有几句注语,说是:‘此文古今大有灵验!或有于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睡梦之中,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感应事繁,不能具述。惟励意行之者,方信不虚矣’!我们于正发愿时,何以未得见诸瑞相?乃至于连梦之中,亦未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呢?这就是因为在发愿之时,未能恳切地‘观想弥陀,恩德无量,酸心痛骨,自悲障重’之故。当我们念发愿文时,只是口里念念,心中毫不恳切。像小孩子背书一样,不知书里的意义。不能‘随文作观’,发愿文成为‘具文’,如何能起作用?如何能生力量?既不能‘励意行之’,所以也就得不到感应了。 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愿’有引导之力,有恳切之愿,方能引出真诚之行。我们发愿既是随随便便,我们念佛自然也就悠悠泛泛了。如何能念得成功呢?! 第三、有行无愿终不往生:前面是说,没有恳切之愿,一定不会有真诚之行。这里是说,纵令有真诚之行,没有愿力,一定不能往生。 有人说:‘能往生不能往生我不管,我只管念我的阿弥陀佛好了’。如果是这样,决定不能往生!前面说过,‘愿’是具有引导之力的;不但现在能引导真诚之行门,而且将来能引导至于西方。今既无引导之愿力,虽有实行,终无法出三界至极乐。果真是只知念佛不知发愿,则这个人对于净土法门亦没有信心。‘信愿’是‘慧行’,‘念佛’是‘行行’。‘慧行’等于眼目,‘行行’等于腿足。必须足目相资,方能生西。今有行无愿,等于有足无目,太危险了!
 
有人说:‘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我只多多念佛,自有无量功德。即使不能生西,仍有我的功德在,有什么危险’?念佛有功德是不错的,但你既不知发愿生西,即是没有智慧;有行无慧,把念佛的功德都变成来生的痴福了!第二生在享受痴福之时,必然依福造业,第三生一定堕落三涂,非危险而何? 
念佛信愿行,发愿最重要(智谕法师)  大家都知道,念佛三资粮,叫信愿行。不过各位是不是知道,信愿行三个当中,那一个最重要?大家要知道,这个三资粮之中,「愿」最重要。  「信」不过启发这个「愿」,只有信,没有愿,这样没有用。信有阿弥陀佛,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不愿往生,不愿见佛,那就没有用。至于「行」,行持名念佛叫行,这个行,是完成你的愿心。如果没有愿,你持名念佛,不得往生,没有用。  大家记得,念佛一定要发大愿心,厌离娑婆,欣往西方。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往生彼国。”  我们念佛的人,就是要以我们的愿力,超过我们的业力,才得度,才往生。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业力太重,只有一个力量,可以超过它,那就是愿力。如果我们念佛的愿力有十分,业力有八分,就有往生的希望。如果你的业力有十分,愿力仅仅二三分,那往生就没有希望了。如果你的愿力超过业力,你就可以往生。所以大家一定要至诚恳切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时时刻刻地,佛号一起,愿心就起,愿生西方,愿见弥陀。根据善导和尚讲,每天晚上,都应该念发愿文,就是晚上大回向发愿文。如果仅是念佛,没有发愿,那是修舌根,不得往生。  有人说,他一天念几万声佛号,我问他:「你发愿往生没有?」他说:「没有。」那几万声佛号是结善缘,不能往生。佛以悲愿心度众生,众生以欣愿心求生西方,这样才能感应道交。  我们发愿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娑婆世界很苦。如果你感觉你现在生活很安逸,很舒服,你这个往生的愿心就发不起来,所以要知娑婆苦,才能欣往西方乐。古德教我们要“厌离娑婆,欣往西方”。厌离娑婆,是佛所说的苦、集二谛;欣往西方,是佛所说的灭、道二谛。古德如此说,确实是深体佛旨。  大家可不要起虚妄心,说“我听人家说,学佛要不欣不厌、不取不舍。所以我念佛啊,也不厌离娑婆,也不欣往西方,听其自然。”这种人是太愚痴!他不知佛法有真谛、俗谛。无取无舍是真谛边说,不从俗谛边说。我们大家还是凡夫,就要想不厌不欣、不取不舍,那叫自然外道,印度有一种自然外道。  你们大家想想看,“转凡成圣”,转凡是厌下,成圣是欣上。“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诸恶不作就是厌下,众善奉行就是欣上。“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欣上,下化众生使众生离苦,就是厌下。“离生死,求解脱”,离生死就是厌下,求解脱就是欣上。所以说,从修道这边来说,没有不是厌离,没有不是欣往。总之,从凡夫以至圣人,从圣人以至菩萨,菩萨以至等觉,无不是厌下欣上的。必至妙觉,过尽德圆,始无取舍也。从这修的一边说,就是“修德”;得到究竟果位了,那叫作“性德”,那时才没有厌离没有欣往。  请问大家,各位是不是究竟佛呢?不是!所以我们要厌离娑婆,欣往西方。这样才起信愿行,念阿弥陀佛。  有一种动作必须避免,就是只数念珠不念佛。有些人拿着念珠,天天数,可是他心里一点佛号没有,也不厌离娑婆,也不欣往西方;也不诸恶不作,也不众善奉行;也不上求佛道,也不下化众生。这种人是叫「等死」。所以大家记着,如果你也是不念佛,天天数念珠,心里什么都没有,赶紧改过来,那不是念佛。  当你佛号一起的时候,就必须厌离娑婆苦,欣往西方乐。佛号一起,你那个心须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佛号一起,要存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这样念佛,是发大菩提心。  今天跟大家讲的很重要,希望大家都能记得,不要空空白过,没有愿力念佛。现在我们开始念佛。  有些人不知道念佛怎么念。念佛的时候,要把嘴巴张开,把你的声音放出来。这时候,有一种开朗的感觉,容易得到受用。如果你嘴巴张不开,声音放不出来,有一种郁闷的感觉,得不到受用。怎么说得不到受用呢?你的声音灌不满你的耳朵,换句话说,你的声音和你的心不能相应,怎么能和阿弥陀佛相应呢?你的声音和你的心相应,自然和阿弥陀佛相应。
        念佛,最要紧的是以愿为主(智谕法师)  我们要发甚么大愿呢?我们要发「愿生西方,愿见弥陀」的愿。如果大家有这样坚决的愿,将来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大家都知道净土三资粮是“信愿行”,而三资粮当中,以愿为主。必须以愿导行,以行助愿,才得成就。所以古德说:「有愿无行,其愿必孤。有行无愿,其行必虚。」 但是有愿,一定要有持名念佛的「行」。如果只有愿,而不念佛修行,这个愿便不能实现。如果只念佛,不发愿不求生,也不能往生。
  
  妙叶大师说:「念佛三昧,一言以尽之:愿也。」信是启发愿的,念佛的行,是完成这个愿的。要想往生净土,有愿则生,无愿不生。如果念佛人不得往生,不怪别的,怪他没有愿心。所以有愿必成,无愿不成。
  任何事情都是一样,一切成功,都从愿心开始。要是没有愿心,任何事情都没有成功的希望。  明朝末年,军队被清朝打垮了。有一个军官,是在军队里作一个小头目。他小的时候,走到街上看见一个出家人。那个出家人,威仪非常庄严。小孩看了,不知不觉起一种敬慕感,心说「将来我一定出家当和尚。」  所以说,佛以三十二相度化众生。比丘也是一样,一定要有庄严的威仪,这也是度众生的方便。像舍利弗,目犍连,就是见马胜比丘威仪庄严,以此因缘,便发心依佛出家了。
  当时小孩对比丘起了敬慕心,所以再走过庙门口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便要站住看一阵。不期然而然地,泛起恭敬心。同时看见出家人,自然而然地恭敬,没有一点轻慢心。
  到他作了军人,走进庙里,一定要脱帽致敬。这种恭敬心,就是从那个比丘种下来的。
  军队被打散以后,他一个人逃到深山里,吃没吃的,喝没喝的,逼得走投无路。
  他看见有一所小小庙宇,便走进去恭恭敬敬地拜佛。
  庙里只有一位出家人,见他进到庙里,便笑笑说:「你来啦。」
  他点点头。不知怎么,他忽然问出家人说:
  「师父!我出家可以吧?」实际上他是走投无路,被逼得生出出家的念头。
  出家人笑笑说:「好哇,你可以出家,我收你作徒弟。」
  就这样,他真的出家了。  出家以后,在深山的庙里,只有他们两个人,冷冷清清,非常凄凉。夜里,他独自走到院子里,天上月亮正圆。他看着月亮,叹气说:「唉,想不到我某某人,今天竟落到出家的地步!」
  这时他师父早已站在他后面,说道:「你不要怪呀,当初你发愿出家,今天怎么又后悔呢?」
  他回头看看师父,说:「我几时发愿出家来?」
  他不知道,师父已经是得道高僧了。老和尚说:
  「当初某年某月,你在甚么地方,看见一个比丘很庄严,你不是发愿要出家的吗?我今天剃度你出家,是满你的愿呀。」
  他一下想起来了,赶紧跪了下来。  你们看,那个小孩,不经意地发愿,结果都能满愿。何况我们天天念佛,念念求往生,怎么不能满愿?
  所以大家佛七以后,回到家中,往生的愿心,一定要不放不舍。恭敬三宝,至诚念佛,保证各位一定得往生。
  愿力非常的大,甚至可以超过业力。我们求往生,便是要以愿力超过业力。
  我们留在娑婆,轮转六道,就是让业力拖住了。可见这个业力多么大了。  以前有一位婆罗门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你的神通力这么大,有没有比你神通力还大的?」
  佛回答他说:「有啊,业力就比神通力大。再过一年,我就要入涅槃了。」可见业力是很大的。
    但是愿力比业力还要大。为甚么呢?因为愿力是业力之始,业力是愿力的增上。
  我们求往生的愿,是净愿。净愿若起,染业则止,所以净愿可以超过染业,这样就得往生了。
  但是这种净愿,必须相继不断。如果净愿一断,染业又生。如果净愿始终不停,染业也就始终不起了。  同时你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的愿力,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自然可以得到感应道交了。
  你要是留心,便可发现,净土各经,乃至赞偈,发愿文等,都是充满了愿心和愿力的。
  譬如大回向的文,一开头便是「愿我临终无障碍。……」,所以我们作大回向时,要充满了求生的愿才行。  如果不以愿心念佛,便不容易蒙佛加被,最多不过是种远因罢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往生啊。如果念佛同时有发愿心,那便如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必得往生了。  如果广说其愿,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我们专礼阿弥陀佛。礼阿弥陀佛也就是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我们专称阿弥陀佛。因为称阿弥陀佛,也就是称赞诸如来。为甚么呢?因为一佛一切佛,一切佛一佛嘛。  有人说「我们不应该弃众生不管,自己求往生。应该留在娑婆度众生才对呀。」
  龙树菩萨说,菩萨有两种,一种获得无生忍,便有能力度众生。一种未得无生忍,便没能力度众生。何况我们具缚凡夫呢?  你说留在娑婆度众生,先问你破无明断烦恼了没有?因为不破无明,就不得无生忍,不得无生忍就不能度众生。所以,声闻缘觉都不敢入生死度众生,就是怕掉进来,出不去。因为他们未破无明,未证无生。所以自疾不疗,能疗他疾,无有是处。  如果你破了无明,证了无生,那你是大菩萨,我没话讲。如果你亦是个具缚凡夫,烦恼具足,和其它人一样。你说你能度众生,那么众生也能度你呀。
  你具足烦恼,一切外道也具足烦恼,大家一样。你说你能度众生,当然一切外道皆能度众生。
  如果一切凡外皆能度众生,那么要佛出世作甚么?  再说你留在娑婆,有把握保住人身吗?如果有把握不失人身,那是证到解脱知见的人,是得到大自在的人。如果没有把握保住人身,万一掉到地狱里去,怎么能度众生呢?  所以还是求生西方,见佛闻法,获得无生忍,再来娑婆度生,才是对的。所以说「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
  奉劝大家,至诚念佛,发愿求生西方,获得无生法忍,再来娑婆维持。
  
    有两种力量不可思议:一个是业力不可思议,一个是愿力不可思议。我们求往生,便是要把愿力胜过业力。如果一个人求往生的愿心切,临终时有病痛也不会感觉的。因为有旺盛的愿力支持他,纵有病痛也可以忍受的。  命终后一剎那间,自己的愿力和阿弥陀佛愿力相应,便可随愿往生了。佛有四十八愿,愿愿求度众生。如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如果病人体弱无力,不能出声念佛,也不可勉强他,使他起烦恼,可以时时提醒他默念。弘一大师说,如果病人临终时左胁而卧,也不勉强他右胁卧,或是强自翻动他。那样会令他烦恼堕落,于他无益。只宜安慰他,开导他,助他安祥往生。  愿力不可思议,古德说,若热渴死的人,若入畜生道,多入水虫中。若被冻死的人,若堕地狱中,多生热地狱。这都是随其愿力受报的。所以爱酪沙弥,死后还堕酪中作虫;爱财长者,命终还生家中作守护犬(爱书的人,死后容易成为书虫)。佛在世时,一位长者子家中有一只狗,天天卧在门口当中,有人出入,它便吠。有一天,佛到长者子家中来,狗见佛入门便吠。佛对狗说:「某某长者,你现在作了狗,还那样爱财吗?」狗听了非常惭愧。长者子听了很奇怪。佛告诉他说:「这只狗是你父亲,以恶业因缘,死后落入畜生道。因为爱他生前的钱财,所以还到你家来作狗。」  长者子不信。佛让他把他父亲生前的食器,盛了饭摆在桌上,狗便跳上桌去吃饭。佛又告诉长者子:「因为你父亲生前,埋了宝藏在地下,就在门口当中。所以这只狗天天守护在门口当中。」长者子去掘地,果然得回宝藏。  可知愿力不可思议!如果我们切愿往生,与阿弥陀佛的悲愿相应,一定得生西方。所以我们要切愿念佛,力求往生。                  愿力超过业力,即是乘愿再来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诸位到此地来,最重要的是“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放下,只要把这十二个字放下,你学佛你就决定能成佛。你学佛不能成佛,这十二个字当中总有几个字没放下,造成障碍。佛菩萨之所以能成佛菩萨,他这十二字完全没有了。
   学佛,大家听说诸佛菩萨乘愿再来,什么叫“乘愿再来”?我们如果发个愿,愿力能超过我们的业力,我们现在就乘愿再来了。佛菩萨是什么愿?我们知道,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是为大众服务的,不是为自己。我们今天得这个身体,念念是为我的,为我就是业力。身体不是我的,身体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一个工具,那你就是乘愿再来。所谓凡夫跟佛只在一念之差,一念迷,迷什么?迷这个身是我,一切都为我,迷!佛菩萨觉,觉的是什么?身体不是我,身体是为众生服务的工具,尽量发挥这个工具,为一切众生造福,就这么一个念头,转过来,凡夫成佛了。不为自己,自己的福报无量无边,智慧无量无边,我们在这里做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你们学佛在这一生当中肯定成就。
净空法师: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初谓业障众生,中谓凡夫二乘,是知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凡是修净土的人,都是大乘菩萨。因为净土所要求的,你看《无量寿经》讲的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一发,就是菩萨了。什么叫菩提心呢?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说的好,凡夫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他说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讲法确实蕅益大师以前,这些祖师大德们没有这个讲法,没说过,他第一次说的。他说这个话,我们细细想一想,有没有道理呢?很有道理。为什么呢?生到净土,古人讲过,“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能够见阿弥陀佛,这个不是菩萨,见不到的呀。所以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的的确确是无上菩提心。一般的菩萨不如,比不上。一般菩萨虽然发的,像《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你发那个心见不了佛啊。人家这一发心,就见佛。见佛,比你就高多了。所以的确是无上菩提心。这是蕅益大师讲的清楚,讲的明白,讲的容易懂,我们听了之后,觉得我们有分。《起信论》里讲的,《观经》里讲的,讲的我们听不懂,想想自己发不出来,没分,于是就退心了。听到蕅益大师这个讲的,我们就振奋起来了,觉得说我也可以做得到。所以要真正发心,求生净土。(摘自 净空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净空法师:众生发愿,愿生净土,决定往生   你看信愿行三个条件,他抓到当中一个发愿。为什么?你没有信心,你怎么会发愿?不可能,你真发愿肯定有信心。具足信心,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愿生净土,《华严经》到最后的归宿就是愿生净土。我给同学过去也做过很多次的报告,我学佛是从学哲学里面入门的,才知道佛经里面有高等哲学,我学这个进来的,所以对净土宗就没什么兴趣。李老师很慈悲,用许多方法劝我,我都是阳奉阴违,为什么?怀疑是不怀疑,没兴趣,对於经教有兴趣。李老师甚至这样劝我,他说你就信一信试试看,古来那么多祖师大德,他们的德行、学问超过我们太多太多,他们都干,我们也可以跟进,纵然吃亏上当,它只有一次。你看这样子劝我,我还是不能够发愿。以后怎么会相信?《华严经》上相信了。我第一次讲《华严经》是民国六十年,也连续讲了十几年,那个时候没有录音,当然更没有录像。《八十华严》讲了一半,《四十》也讲了一半,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想了一想,华严会上文殊、普贤这二大菩萨,是毗卢遮那佛的助教,他们修什么法门?我想了这个问题。就翻《华严经》后面的来看,翻到最后看到了,文殊、普贤都是发愿求生净土,我感到非常讶异。善财童子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那当然是修净土。再看看是不是真的?找到证明了,五十三参头一个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是修弥陀净土的,般舟三昧。再看到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那更明显,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这才恍然大悟,才真正看出来,十方三世诸大菩萨生到华藏世界了,最后还跟著文殊、普贤到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诸位想想,这是什么境界?看到这个地方,这才回过头来真的学净土了。所以前清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我相信,《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换句话说,《大方广佛华严经》那就是大本《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里面讲的是一桩事情。所以我这才真正明了,《华严经》是细说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曾经劝过年轻学经教的同学们,我说你们要把《无量寿经》讲好、把《弥陀经》讲透彻,一定要细读《华严》,你才会讲得好,为什么?《华严》讲得最详细。所以我学净土是得力於《华严经》,从《华严》回归到净土,不能不感谢这部大经,要不是这部大经,我这一生的机会就当面错过。所以只要你愿生就决定往生。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O九一)2010/1/24 檔名:12-17-2091
         发愿的重要性(慧祥法师)    一般人修福、修慧、修定,修得很多,可是很多人都不懂得发愿。因此造成效果显不出来。这都是被一些传统的观念给障碍住的缘故。什么样的传统观念呢?就是:第一、所谓做善事不求回报(这是不圆满的,这不是佛陀教的)。第二、不懂得发愿的重要性。 第三、发不圆满的愿,所以效果也不太好。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我们现在一一来研究。  首先我们先依经典来参考。 如《地藏经》中说:“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从经中可以知道,发愿是很重要的。而且要发大愿,要将任何大大小小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又,有人发愿只发一半也是不行的。 如何说呢?因为只发一半愿效果是出不来的。今举例说明:有二个孩子跟父亲要很多钱,父亲会不会不问就给他们呢?不会的。父亲一定会问,你们要钱做什么?第一个孩子说,我身上放很多钱,随时要用就有了呀!第二个孩子说:我要将钱存在银行,生利息,用利息钱学技能,等技能学好了,再用那些钱来开店。您们想想,如果您是父亲,又有钱,您会给哪一位?当然是给第二位。为什么?因为第一位可能会乱花。第二位有理想,可能达到。  同样的,发愿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有人做功德,不懂得发愿。就好像第一个孩子,有钱,但没有目标一样,心想好的福报支持您去做好的,可是心想不好的福报也支持您去做不好的。(这样说来,我们做善事,也有求回报的心了?那《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应怎样理解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应该不要被任何的因缘给障碍住,要懂得善用一切因缘来护念自己及众生的菩提心愿。所以跟发愿没有冲突。不求回报,则您的愿就是没有回报,则随因缘乱转,很危险的。)这也就是一般历史上及现实生活中,很多很有福报的人,用他们的福报来做坏事,这都是因为他们当时修福时没有发善愿。所以修任何福报,发善愿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从另一角度来看,修福,没有发善愿。就会造成业障。有福报,但也有业障。所以,修福要懂得发善愿。
   又,发善愿,要发大愿。如地藏经的经文说的那样,如果修福,发愿给自己或家人,只有三生的福。如果发愿给一切众生,是百千万劫的福。所以发善愿时,当要发大善愿。
  又,有人虽然发大善愿,可是只发一半。如何说呢?您发愿给一切众生。但没有说明,给一切众生,要令一切众生成就什么。这就是只发一半。 这也是会造成果报不圆满的。因此,我们要说得很清楚。例如:“我以此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业障消除,福慧圆满,早成佛道,广度众生。”
   请记住:发愿是很重要的,不论是在是修任何福报之前、中、后,都可以发愿。
   又,如果你过去修过福报,但是不懂得发愿。怎么补救呢?有办法的。也就是现在重新发大善愿。我再举例说明,发愿不圆满的例子。第一个例子在南非,有个地方叫新堡,我们有个信徒,名叫蔡亮达。他常常修功德,也自己发自己的愿。有一天,他来新堡禅净中心,那时我刚来负责那儿,他要回去时,跟我说:“师父,我以前发愿不圆满,现在我会发愿了!”我就问:“您如何发愿不圆满,现在您如何发愿?”他说:“以前总是发愿让厂里的订单多一点(因为他是办厂的),结果,虽然订单很多,可是常常工厂就有一些事,而造成不圆满。 ”我就问:“什么事?”他说:“有时机器坏了,有时工人摆工。结果,货赶不出来,钱也没有赚到。” 他认为是因为发愿不圆满所致,所以他就重新发愿。他发愿一切都顺利就好。机器顺利,工人上工顺利,订单顺利,家人一切顺利。结果,真的一切都顺利!就算有事,也都是正常的事,都是可以解决的。由此可知发愿的重要性,发圆满愿的重要性。当然,他也只是发小愿,但至少已经体会发愿的重要了!   又,学习发愿,要学习发善愿,发大愿,发圆满愿,同时不可以随口乱发愿,否则会产生负面的果报。例如:在佛光山南非南华寺,我们有位在家女众职事,她叫雅玲。她以前脸上长满着青春痘,几年来一直都没有治好,正值二十年华的她,常为此苦恼。有一天,我刚刚在办公室,跟一位义工谈到随口愿不可以乱发的道理。刚好她进来听到了,她就哎呀一声,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的青春痘一直好不了,而且愈来愈多。”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每一次,有人关心的说:雅玲,您的青春痘怎么越来越多呀!她就开玩笑的说:对呀!因为南华寺正在建大雄宝殿,需要很多柱子(台语,与青春痘同音),所以要生多一点。结果她的青春痘就愈长愈多(绮语的果报还要大)。于是,我就跟她说:“是呀!您现在知道了,您就要忏悔,重新发愿。”于是她就照做了,最近一次我看到她时,她的青春痘都消了,只剩下一个黑点而已。她很高兴我教的方法有效。从这个实例,各位就要知道发愿的重要,发善愿的重要,发大愿的重要,不要乱发随口愿的重要。
   
   再举个随口愿的例子:有一次,佛光山办短期出家,那时我被派去当引礼法师,连续几次下来,有一件随口愿的实例可以提出来给大家参考。第一年,短期出家,要沙弥戒正授前夕,下了很大的雨。大家就说,明天千万要出太阳,不要下雨,否则,就很麻烦了!结果,太阳出得大大的,晒得大家快要昏了!
  第二年,再办短期出家,又在沙弥戒正授前夕,下了很大的雨。大家就说:千万不要再下雨,也别像去年一样,太阳太大;要有云,有风。结果,一点儿太阳也没有,乌云密布,风又大,把大家冷得半死。
  第三年,再办短期出家,又在沙弥戒正授前夕,下了很大的雨。这次大家都说:也不要出大太阳,也不要冷得半死,只要让天气好,让大家都欢欢喜喜的参加授戒。结果,很奇怪,沙弥戒正授那天,天空的云,像网子一样,又有太阳,所以不冷;又有云,又有微风,所以不热。大众都很高兴。
   因此,从这个例子可知,随口愿也是很有力量的,所以千万不可以乱发随口愿。随口愿的实现,据我看过的经中(忘了出处),一般人第三次就有力量了!但如果是修实语的人,说第一次就有力量了!
   所以,随口愿不可以乱发!发愿最好是发十大愿王,回向西方净土。                 善用发愿之心
    愿是什么?愿力是一种动力,一条轨道,一道程序,一个目标。人为什么会有命运?末学认为,因为我们有起心动念(因),由此产生了果,在某个时间点,果报呈现出来。如果你把愿心延伸,那么,果报心态的对应点与强烈的愿心在那个时间点上发生碰撞,愿力强,果报随愿力;愿力弱,果报就随业力,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强者先牵”!
   下面,我们讲几个经典案例:       一、发愿先度 (《金刚经解》)  世尊又于无数劫前,作忍辱仙人,在山中坐。遇国王出猎,问兽何往。仙人自念:“若实告,则害兽。不实告,则妄语。”沉吟未对。国王怒,斫去一臂。又问,如初。复斫去一臂。因发愿云:“异时我成佛,当先度之,勿使世人效彼为恶。”后释迦成道,首度憍陈如比丘,即当时国王也。
 
   释尊在因地里,发了一个愿,要先度憍陈如,结果,释尊成佛后,首度者就是憍陈如!如其所愿,丝毫不差,愿力可怕不可怕?!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愿力是一条路、一条轨道,一道程序,一道命令。
   《金刚经》中,佛告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释迦牟尼佛的前生为仙人时,在山中修忍辱行。适逢歌利王带领眷属到山上游玩打猎。这些女眷在山中游玩,看见仙人,非常好奇,就与仙人交谈。歌利王回来,发现众妃嫔围着一位长发老人聊天,生妒忌心,以为仙人引诱她们,再发嗔恨心,他问:“你在这里干什么?”老修行答:“我在这里修忍辱行。”问:“什么叫忍辱行?”答:“无论人们对我怎样不好,虐待我,我都要忍。”王说:“真的吗?你不嗔恨,不反抗?”答:“若我起嗔心及反抗,那就不是修忍辱行。”王不信:“好!你能忍辱,那我倒要先试试。”说时即取出宝剑,将其耳朵割下,问道:“你是否能忍?”答:“能忍。”王又再将其鼻子割下,也说:“能忍。”王问:“你真的不生嗔恨心?”答:“绝不生嗔恨。”
   王更不信,索性再割下其四肢。忍辱仙人仍旧说:“不生嗔恨。”王很不相信,忿怒道;“我真不相信,你真能忍,用什么来证明你没有嗔恨心?”于是忍辱仙人即发誓说:“如果我有丝毫嗔恨心,则我的耳鼻四肢永远残废。若我没有嗔恨心,则我的耳鼻四肢,即刻复原。”说毕,身体果然即刻恢复如初。    王一见大惊,以为是妖术,正想用宝剑乱斩,触怒了护法天神,顿现狂风暴雨冰雹,一齐砸向歌利王。忍辱仙人即时又发愿说:“愿护法神息怒,不要责罚他,待我成佛时,一定先度他!”
    此时歌利王生大惭愧,猛力忏悔。这一忏悔,天龙八部诸护法神息怒,风雨冰雹顷刻即散。而忍辱仙人就说:“好了,你虽然这么狠来试验我,我不但不恨你,将来我成佛之后,一定先度你。”
     过去的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歌利王就是佛的第一个比丘弟子阿若乔陈如。   二、恶愿也会产生果报   从我自身的经历,我也深深体会到愿力的可怕。那么善愿如是,恶愿是不是也这样呢?
   恶愿也会产生果报!这两个案例都是很真实的。一个最有名的叶赫拉那氏的故事,据说叶赫拉那氏在被爱新觉罗击败灭族,其族长发愿“叶赫拉那氏就是还剩一个女人也要灭掉爱新觉罗氏”,所以无论爱新觉罗无论怎么防备叶赫拉那氏的女人及后宫专政,最终还是被一个叶赫拉那氏女人慈禧搞得一他糊涂,而且摧毁了清朝最后的希望百日维新。元朝成吉思汗的父亲杀了蒙古一个部落的首领,名叫铁木真,并把成吉思汗取名为铁木真。那个铁木真要临死前发恶誓:要让他的儿子报仇(大意)!结果,成吉思汗的父亲就死在那位部落首领儿子手下!     爱新觉罗种了灭叶赫拉那氏之因,族长有发恶愿,此愿力又大,又有因果关系,所以报应很快,成吉思汗的父亲杀了铁木真,铁木真在临死前也发恶誓,结果铁木真的儿子也杀了成吉思汗的父亲!     再讲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有两个姑,两人经常吵架。有一段时间,小姑的势力较大,在吵架中占上风。大姑有一次被气得痰卡在喉咙里,送到医院急救。当时,她说如果今生往生西方极乐,那就算了。如果堕入三途,她要与小姑生生世世结冤仇,做鬼也要来讨债(大意)。结果大姑从医院回来,就往生了!
    后来,我有个同修住在大姑的房间里,夜里梦到大姑一直在哭!并说,事情快解决了!而我妈也在某天中午,看到大姑很安详的梳头。那段日子,小姑的日子很不好过,天天喊头疼,神经兮兮的!结果没几天,小姑死了,过好几个小时才被人发觉,并产生了尸僵,下场很惨。
   从此可以看出发誓的力量,我们千万不能乱发誓,更不能诅咒人家,也不要乱给人家起外号!也可以看出,命运跟着愿力走,至于到哪里去,就看你的愿力了!这就是念佛发愿求往生的奥秘所在!    知道愿力是一条路、一条轨道,一道程序,一道命令,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命运,我们就要善用之,而不要乱用它!  
          三、有愿易度——目连尊者的故事   这是改造命运的一个秘诀!先讲一个案例:    有愿易度  (《经律异相》)
  佛世有一聚落,恣行邪见,不从佛教。乃遣目连往,则倾心向化。佛言:“此辈与目连有缘。往劫目连为樵夫,见山中无数聚蜂,飞来欲螫。因戒曰:“汝等皆有佛性,莫兴毒害,吾若成道,当度汝等。”由是蜂皆散去。今日此处人,即当日之聚蜂也。因发度彼之念,故今世一往即化。”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启发:一是发愿可以结善缘——改变人际关系。有人如果邻里关系,同事关系紧张,可以学目连尊者,以发愿来改变!XX师兄,曾经为老公很苦恼,因为她想度老公。后来,她发了一个愿,要把她老公当成佛菩萨来供养,下午她给我说,就产生了不可思议的转变!   二是发愿心——心心相通;  有愿、有求——求之易得!目连尊者与蜂产生因缘,是因为蜂要螫他,他发了一个愿,与蜂产生了心心相通,群蜂承认了尊者的愿,不螫他,并与其结了善缘!所以心心相通很关键,产生的作用也就大,所以愿最起码要能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有求,有愿,就会求之易得!这是善导大师的一句话,末学结合自己实际作出的一个判断!如果善愿愿力大,就不是你一个人在做事,而是一大堆人在后面帮助你,完成你的愿力!    正如善导大师所说:“修行成败,总在遇缘不同。”如果缘殊胜,遇到好的善知识、好的同参道友、好的修学环境,这一生就很可能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今天他是百万富翁、他是总统,他是乞丐、他是下贱之人,很大程度也是遇缘不同。谁敢说,今天的富翁、总统,在无始劫中没有做过乞丐、下贱之因?今天的乞丐、下贱之人,在无始劫中就没有做过富翁、总统之因?产生果报的差别,很大程度是遇缘不同啊!!那么缘是通过什么来起作用的呢?!末学认为,是通过愿力来起作用!    我们讲几个实例,为什么有求有愿,求之易得!    观世音菩萨在因地里发过这样一个愿:“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好,观世音菩萨发这个愿之后,要有多少护法自发地来帮他成此愿?很多护法因为观世音菩萨这个愿与他们护法的愿相应,会自动地来帮他老人家成佛!你今天发与观世音菩萨同样的愿,那么观世音菩萨的护法帮不帮你?肯定帮的!那你是一个人在做事吗?不是,你背后还有很多护法啊!就象师父要帮众生解脱苦,帮助众生了生脱死,那就有很多护法自发地来帮助!你看,师父就发一个愿,他老人家不用去募捐,稳做钓鱼台,上百万的建筑自然席地而成,多少法宝从师父这边流出去!多少人在这边修得了福报,得到了智慧!这就是愿力的力量啊!!    就因为那么一个愿,有那样不可思议的缘来帮助!所以,你的愿是为大众的,是大愿,就会感来很多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来帮你。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要懂得发大愿,并不断扩大愿心,增强愿力,真心去做,有求有愿,求之易得。而且,如果愿发完,下面你求的事,就跟你没关系了,就不是你的事了,是护法的事,是佛菩萨的事,你交给佛菩萨去做就行了(方便说)。你仅要按你的愿力去做就可以了!
       四、发心即胜二乘——愿大福大,清静愿大于私愿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愿大福大,清静愿大于私愿。发愿要用清静心来发愿,不要以自私自利之心来发。这样,清静心发愿,果报就会快而且殊胜。你求的东西得到了,人格也升华了,妄念也减少了,智慧就增加了!       发心即胜二乘(《智度论》)   有一六通罗汉,随一沙弥于后,负衣钵囊。沙弥心中自念云:“吾当勤求佛果。”罗汉即取衣钵囊自负,使其前行。少顷,沙弥又念:“佛道久远难成,不如求声闻果,早自解脱。”罗汉复以囊置其肩上,令其在后。如是再三。沙弥曰:“和尚何故使吾忽后忽前?”罗汉曰:“汝前发心求佛,是菩萨中人,位在吾上,自当负囊随汝。汝又忽慕声闻,无复度人之念,位在吾下,自当负囊随我。”沙弥大惊,遂坚意勤求佛果。
    【按】《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发菩提心,诸天皆大惊喜,以为吾今已得天人之师。夫但言发心,则未尝修证可知,然已胜罗汉者,以其有愿必遂也。譬如初生太子,虽在襁褓之中,然耄年公卿,亦当恭敬礼拜。  (摘自《安士全书》)    发愿大,连六神通的罗汉都要帮你!所以,当你真发大愿,真的为大众做事情的时候,不怕没人帮你。你可以大胆地向佛菩萨求,然后以此发出为众生之大愿、求证菩提之大愿,有愿必成!
    五、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的方法——生活中处处要善于发愿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中写到俞净意公改造命运,达到“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大家听了感到很羡慕,却不知如何达到?有一个方法,就要在生活中处处要善于发愿来达到!比如,走到田间,我们就发一个愿:农民今年丰收,心生欢喜!走在马路上,我们就发一个愿,司机们和行人们都能免难,觉悟人生之苦……。总之,我们要时刻观照自己的心态,启发自己的愿心、开发自己的悲心,并由已及彼,想到众生跟我一样喜乐厌苦,产生慈悲之心,从而产生度众生之大愿心!
  念佛人就要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愿力,愿如佛、心如佛、戒如佛、行如佛,必然成佛!
     六、如何发愿    “愿”为净土信愿行三资粮之核心,如何发愿?       菩萨发愿有总有别。“四弘誓愿”为总愿,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必发此愿。别愿则依个别因缘而发,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吾人修学大乘菩萨道,必得了解何谓“四弘誓愿”及如何发愿,如此才称得上修习菩萨道。  诸佛弘誓  首先,先解释“四弘誓愿”之义。“四”为数字。所愿广普曰“弘”,即所发的愿是广大普遍利益一切众生,不是为自己或为眷属利益而发。自制其心为“誓”,发誓后,心就被誓给限制住,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一样。志求满足为“愿”,“志”是心中所定的目标,《论语》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一旦定了,便勇往直前,直到满愿才罢休。  思惟“弘誓愿”三字,越觉得“誓”字特别有意思。吾人平日也常发愿,二课回向时也发“愿生西方净土中”、“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为何我们仍然悠悠忽忽的过日子,一点都不像愿意往生的样子呢?若能有强大的约束力,只要我们忘记念佛,忘记要往生,就立刻约束、提醒自己提起佛号和信愿,这样何愁不能往生。问题在于约束力从何而生呢?  誓愿有力  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立下四十八大愿,每一愿的首句和末句都是“设我得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就是‘誓”。凡夫平常若要人相信自己的为人,总会当众起誓:“若我所说有半点谎话,就如何如何”。又如赌徒为了向家人宣示自己不再赌博,便往往发誓:“若我再去赌,就砍断一根手指,以示警告”。这三者的相同点都是若没做到某件事,就让自己吃苦头,这就是要用可怕的结果来警醒自己。  古代祖师大德仿照此例,便常常这样起誓:“若我又犯……过错,我就下地狱”。乍听之下,真令人心头为之一惊,不得不深深佩服祖师大德的勇气。事后仔细思惟这当中的道理,不难发现纤毫恶事都是地狱因,即使我们不像祖师发此重誓,死后仍会堕入地狱受苦。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不知警惕呢?就是这种鸵鸟性格,使我们不惜“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期有何乐”。我们看不到无常大鬼,所以不知道畏惧。  因此,我们应效法祖师大德,用有形的誓词来约束、鞭策自己: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出兴于世,对于众生的恩德太大了。经典中至高无上的真理以及修行的方法,得度的因缘,佛若不说,我们再聪明想一辈子也想不出来。人身本来是为受报而来,是为酬业而来,被业力牵着走,太苦了,我们必须发菩提心,使我们的愿力超过业力。我活着是为了度一切众生,不为我自己,心量展开,即得自在。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作何事均要回向,虽以一文布施,其功德亦无量。相随心转,六尘均是相,如烧一炷香,回向法界,则十法界均香,莫小看呀!十大愿王中的称赞如来,一切佛之名号以及一切善法无一不是称赞如来。《华严经》境界实在广大,心中有佛即是在道场。心、愿、行与佛相应即真是菩萨应世,与佛相应即是与法相应。名闻利养真害死人,稍一沾染即与法性背道而驰。 
一句话导致车祸送命之反思
文/真如妙心那年回老家过年,听岳父讲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感触很深,一直耿耿于怀。
岳父家是烟台栖霞市,当地有一个体户跑客车生意,男的开车,女的卖票。在闹市区上下车的人多,谁买没买票有时记不清,这事儿很正常。有一次,她让一乘客买票,对方说:“我一上车就给你钱了。”她可能是真忘了,说声对不起也就行了,但她不依不饶:“别耍赖啦,你就是没买!”
那人说:“你是不是想敲诈呀?”
女人口无遮拦,张口就来:“我要是讹你,让车撞死!” 乘客是老实巴交的乡下人,说既然这样,那我没话说,不就是一块钱嘛!说着掏出一元钱给了那女的。
也就是走出二里多路吧,客车与迎面驶来的一辆大货车相撞。说来也巧,车头正好扎进卖票的座位上,那女人被轧扁了。
其他人有惊无险,唯独女的“应愿而死”!
这便是因果报应,如影随形。而且是自食其果的现世报,是立杆见影的即时报!
此事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但毕竟是世俗中人,出发点大抵是做人要诚实、说话要慎重等基础性道德教育,缺乏震撼力,加之年轻人不信因果报应,视为偶然,所以此事很快就被世人淡忘了。而我之所以一直“耿耿于怀”,因为感触到语言与现实、口业与命运、愿力与业力、此岸与彼岸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特别是学佛以后,对这种事情更加敏感,确信宇宙和个体生命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可思议、不为人知的必然联系!
一句话导致杀身之祸,一句话导致灭门亡国,甚至一句话导致轮回升沉,这种事情自古至今不乏其例。可惜世人懒于思考探究,普遍以为是偶然,是巧合,是天意,因此不能探骊得珠,发掘真理,吸取教训,良可浩叹!
但是,古代圣贤却最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比所谓的现代人进步的多、伟大得多!他们早已洞察到宇宙和生命的演变规律,顺其道而解脱,然后又以悲天悯人的慈悲济世情怀,给芸芸众生以文化关怀。所以,佛教有“慎护口业,勿讥他过”的戒律;儒教有“非礼勿言”、“言必信、行必果”、“谨言慎行”的训诫,历史上也不乏“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史实。可惜,对于圣贤的良苦用心,生命的内省觉悟和宇宙的因果联系,现代人是不感兴趣的,他们追腥逐臭,自甘堕落,却又自以为是,其结果当是自取灭亡。一个普通女子随便发了一个誓(还不是“愿”),竟然如此应验、灵敏,冥冥之中有何天机?!
佛法透漏了天机——因果不可思议,业力不可思议,口业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 随便发誓,尚且应验,何况至心发愿?!
偶尔一句,尚且落实,何况念念不断?!
凡夫戏言,尚且不空,何况诸佛护念?! 从那以后,我更加深信因果,劝父母亲眷、岳父岳母家人念佛并发愿求生弥陀净土。
益发深刻理解《佛说阿弥陀经》中之所以“四劝发愿”和“何时发愿、何时往生”的甚深奥密了:
净土之难信,恰在于“乘愿必生,有愿必成”——
“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来发愿,当来往生!”
换言之:
“发心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发愿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彻悟大师语录)上辈往生众生,须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一日一夜,莲华开敷,七日之中,即得见佛。信愿行三资粮,愿力为其核心。愿力坚定,信行增上;愿力若无,信行落空。
所以,回向发愿心是净土法门的关键所在。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佛子曰:我念佛,心佛现矣!莲花开矣!佛果成矣!
——你看,就这么殊胜,就这么易行,就这么难信! 不信白不信,不愿白不愿,不生白不生,不念白不念。
这就看你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啦! 所以,佛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所以,祖师说“发愿念佛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所以,莲池大师说“不信佛净土,只缘此人福薄”! 一向专念莫彷徨,勤熏戒定香。
信愿行三是资粮,苦海得慈航! 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莲开上品见慈尊,听法授记证菩提。
究竟圆满无上道,不违安养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现前当来得成就!南无阿弥陀如来!南无观世音菩萨! 此愿一发,即非凡夫;心佛一如,决定成佛。
三界如梦,诸法无我;忏悔业障,随喜功德!
当知,愿力不可思议,业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 三、发愿拜佛念佛
无量寿,甘露王, 威德愿力难量,洪名虔称消灾障。
化火宅,为清凉,菩提心中接佛光,福慧善根自长。
一向专念莫彷徨,勤熏戒定香。
信愿行是三资粮,苦海得慈航!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十称或更多) 弟子发愿力,诸佛本愿力,菩萨摄受力,法界加持力,自性功德力,般若观照力,弟子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父母众生,至心归命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速得灭除累劫罪业,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或“我等”)速断贪瞋痴;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永离三界狱!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常闻佛法僧;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具足戒定慧!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恒随诸佛学;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圆满菩提心!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速会安乐国;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早同法性身!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分身遍尘刹;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广度诸众生!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速成等正觉;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供养十方佛!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速成妙净土;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利乐诸有情!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我若向三界,三界成净土;我若向娑婆,娑婆变极乐!
我若向虚空,虚空成佛国;我若向众生,众生皆成佛! (文中的“愿我”,为初发心者说,其心狭小故;若久修之人,应发大菩提心,包容法界,广摄众生,故应改作“我等”为好。如果在每句愿文后各念10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或1遍“往生咒”,更有奇效。另文礼赞观世音菩萨,最好在每句愿文后各念10句“南无观世音菩萨”或10句“唵嘛呢叭咪吽”,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净土无上深妙禅,普贤行愿法中王;
诸佛行持我行持,菩萨回向我回向。
念念无住舍三界,心心向佛归故乡;
弥陀授记速成佛,化身无数驾慈航。
不动身心大道场,一真法界常寂光;
光中化佛无数亿,刹尘皆现极乐邦!
法界藏身阿弥陀,自性光明遍十方;
忆佛念佛心光摄,无边大愿一时偿! 南无大慈阿弥陀!南无大悲观世音!
南无大行普贤王!南无大愿地藏王!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密!回向众生皆成佛!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名大乘真忏悔。  古今发愿文历代祖师菩萨依据净宗精要,针对行人根机,曾撰述诸多求生净土的发愿文。兹选录七种广为流行且理事精当的愿文,供净业行人修持使用。一、普贤菩萨发愿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国。
  我等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弥陀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礼佛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出自普贤菩萨星愿品)二、大慈菩萨发愿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
誓愿度众生,究竟成佛道。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三、念佛发愿文 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授。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   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
   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
   莲花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
   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
   (古德注:此文古今大有灵验!或有于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睡梦之中,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感应事繁,不能具述。惟励意行之者,方信不虚矣。)四、慈云忏主发愿文  
  弟子众等,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五、西方净土发愿文(莲池大师)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 (三称)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赞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花中,花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受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此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六、忏悔回向文我今(众等)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
惟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名大乘真忏悔。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七、回向偈  念佛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应当勤精进,修诸清净业。因深则果实,慎勿生疑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同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化身遍法界,圆满菩提果!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
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登觉岸!愿以往今所修诸功德,回向法界如母众有情。  
障净资圆不退菩提心,速疾成就诸佛无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