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黔江区:“教师”其实姓“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8:18:46

现代“教师”不姓“教”,其实姓“导”。

姓“导”,能导学生自己解读文本。

学习《搭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老师刚一揭题,一位学生就立刻提出质疑:老师,什么是搭石啊?

姓“教”的老师马上告诉他: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而姓“导”的老师听到学生的质疑之后,则问:有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当一位学生从文中第一自然段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告诉大家的时候,姓“导”的老师又问:你是怎么那么快就知道的?

“我一听到那位同学提出那个问题,就偷偷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起课文,很快就在第一自然段里找到了答案。”

姓“导”的老师深感敬佩,用赞赏的口吻,从两片薄薄的嘴唇间一字一顿、铿锵有力地蹦出五个字:“你——真会——读书!”

简简单单的一句“你——真会——读书!”不仅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感到有成就,也激励了全班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齐刷刷地从文本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像这类文本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对于姓“导”的老师而言,是绝口不提问题答案的。引导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

如果再高明一点,姓“导”的老师还会这样设计:如果你是作者,该如何给“搭石”下一个定义?等他下完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然后让其与之比较。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解读文本的本领,还得到了一次语言训练的机会,让语文课变得更富有语文味!

姓“导”,能导学生掌握其学习策略。

当一位学生提出“谴责”一词何意时,姓“教”的老师会立刻告诉学生:谴责就是责备、斥责的意思;而姓“导”的老师则问:有谁会解释?当有学生说出“责备、斥责”的意思后,姓“导”的老师又马上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有说他是查字典知道的,有说他是查词典理解的,还有的说,他是联系上文“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和下文的“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弄明白的,甚至他还联系后文“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觉得“谴责”一词在文中只有“轻度责备和善意的批评”的意思,没有“恶意、凶横的斥责”’。

理解得多么精准、透彻。姓“导”的老师不仅善于“导”,甚至是很乐于、很有耐心倾听学生表述的。学生说对说好了,他会给予恰如其分的赞扬;说错或说的不够确切,他也不会横加指责,而是给予适当点拨、启发和鼓励。不仅“导”学生知其然,而且还“导”学生知其所以然。

学习语文的方法、策略很多。姓“导”的老师会不厌其烦的、让学生在反复自我阅读和感悟文本中,在师生间、生生间和生本间反复对话和交流中,把“渔”一点一滴授予学生,让学生终生受益。

姓“导”,能促进学生的思维。

当遇到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这种高难度的问题时,姓“教”的老师把答案即句子的含义告诉学生之后还嫌不够,担心学生记不住,就干脆又把答案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背甚至默写。

而姓“导”的老师则有意把这个学生一下子难以弄明白的问题搁置到一边,先让学生找出文中“老人调整搭石”“一行人走搭石”和“两个人走搭石”等经典句子,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其句面意思,紧接着又启发学生思考、揣摩、推敲和分析,直至理解了每句话的含意之后,再让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就一点也不觉得难了!

姓“导”的老师就是这样把一个难题先肢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引导,让学生亲历其阅读、思考和分析的过程,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着实不能再姓“教”了,而应该姓“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