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肚子视频:世界文化遗产—— 中國十大石窟排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09:03
中國四大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称“伊阙”,隋朝始称龙门。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凿(公元493 年),历经400余年的雕刻,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0多万字。两山窟龛造像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涵丰富而蜚声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达到当时艺术的顶峰及匠心独具的皇家典范、中原风格而异于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林”。以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其中奉先寺规模最大,是唐代雕刻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皇后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两万贯,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竣工。它是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敞开式佛龛,主佛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她雍容大度、气宇非凡、撼人心魄,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宾阳洞




奉先寺





万佛洞
——————————————————————————————————————————————————————————————————

敦煌石窟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地区,是这一带几座石窟的总称,计有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其中,又以莫高窟建成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其余则为莫高窟的分支。
莫高窟在今甘肃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断崖上,所占崖面全长1618米,绝大部分洞窟分布在南段长约1000米的地段内,仅有少量在崖壁的北端。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说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历经了前秦、北凉、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朝代,共留存大小洞窟491座,塑像2400多躯。莫高窟采用木构建筑,现多已毁灭,仅存唐宋时期的木构窟檐5座。这些塑像、窟檐和45000余平方米的壁画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敦煌艺术。
莫高窟是河西走廊敦煌石窟之一,俗称千佛洞,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高窟从公元4世纪开始到公元14世纪止,先后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和西夏等十几个朝代1000余年的创建、发展和衰落的历史。敦煌地区不同时期的各级统治集团、官宦、僧侣、民间社团、庶民、使节、行商等各个阶层的各类人士均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莫高窟的营建工作。莫高窟的营建活动及其佛教活动成为当时敦煌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莫高窟

窟顶千佛装饰
 
—————————————————————————————————————————————————————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 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现存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 494)迁洛前。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 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大型石窟群之一,“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艺术古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甘肃天水县麦积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北支小陇山前山区的孤峰,相对高度142米。峰顶呈圆锥状,红色砂砾岩层略近水平,因岩体形如农村麦垛而得名。石窟创建于十六国姚秦时期(约384),大兴于北魏太和元年(477)以后,西魏再修崖阁寺宇,北周造七佛阁,隋初建舍利塔,又于七佛阁下雕出高达15米的摩崖大石佛三身,为麦积山最大雕像。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天水一带发生大地震,崖面中部塌毁,分窟群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即五代时所谓东阁和西阁。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曾增建重修。东崖以涅□窟、千佛廊、散花楼、上七佛阁、中七佛阁和牛儿堂等最为重要,规模宏大;西崖共140窟,最重要的三大窟中以万佛堂最大,天堂洞次之,127号窟最小,皆开凿于6世纪。石窟高峻惊险,凌空凿于20~80米的悬崖峭壁上,星罗棋布,层层相叠。有崖阁、摩崖窟、摩崖龛、山楼、走廊及不同类型的窟形与窟龛等,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建筑结构演变发展的重要依据。石窟以精美泥塑艺术著称于世,还有少量石刻像和像碑,反映出中国历代雕塑艺术特点。现存窟龛194个,塑像7800身;壁画1100平方米,仅占原有壁画3/10。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城东南45公里处,秦岭山脉西端,因其外观“如民间积麦之状”而得名。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公元384——417 年),以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宋、元乃至明、清等十几个朝代,都在这里进行了营建。麦积山现存大小窟龛194个,54个位于南崖, 140个分布在西崖,除少数窟龛内已空外,共保存了从公元四世纪末到十九世纪约1500年间的泥塑、石雕7200多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


中国佛教石窟大约始凿于公元3世纪,盛行于5—8世纪,16世纪以后开凿的数量就较少了。现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古代的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从规模或艺术成就而论,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堪称中国四大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千佛洞的总称,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石窟造像以石雕为主,因莫高窟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窟龛252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多个,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岗石窟创建于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开凿5个大石窟(第16-20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由地面到窟顶高达20公尺,中央直立一个宽约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连窟顶,整个塔柱和洞壁嵌满了大小佛龛和多种装饰,找不出一块没有雕刻的空隙。云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第五、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采, 富丽瑰奇,是云冈艺术的精华。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南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2公里处的伊水两岸的山崖间。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直至北宋。大大小小的窟龛,像蜂窝一样密布在伊河两岸的山壁上,长达650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品。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多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其中最大的造像卢舍那大佛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朝开凿的魏窟在龙门山,最著名的是石阳洞和宾阳洞。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窟的多数,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武则天出钱二万贯。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

甘肃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因该山形似麦堆而得名。始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后又经历代开凿修建,共有洞窟194个。现存历代泥塑、石雕像7200余件,壁画1300余平方米。其中最有价值的洞窟有牛儿堂、万佛堂、天堂洞、123窟、84窟等。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麦积山石质不宜于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自隋至明清,历朝都有塑像,大塑像高达15米,小塑像高仅20多公分。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

【甘肃石窟艺术】
中国境内石窟寺的兴建与佛教东渐密切相关,佛教自印度、中亚向中国内地传播,甘肃首当其冲。甘肃境内现存石窟寺百余处,除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等著名石窟外,河西走廊、黄河中上游、渭河流域及陇东的广大地区都星罗棋布地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石窟。
甘肃马蹄寺石窟
马蹄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张掖地区肃南裕固自治县马蹄区的马蹄山中。马蹄山古名临松山,又名丹岭山、青松山,远在西汉初年,是匈奴阿育单于的避暑胜地。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个小石窟群。每个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两窟,总共有七十多窟。这些石窟中最早的建于晋代,是敦煌人郭某及其弟子所凿,先为郭的隐居讲学处,后人扩而大之,增塑像佛,鼎盛时期曾有僧众三百多人。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改名普光寺,寺内原存的金鞍、龙袍,系清代乾隆赐给的御物。马蹄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陕西的榆林窟并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

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也叫大佛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约40公里的中乡灯山村。东晋义熙八年(412),北凉王沮渠蒙逊由张掖迁都武威,自称河西王,修缮宫殿,大兴佛教,并在武威南部天梯山上开凿石窟,大造佛像。此后在北魏、隋、唐、西夏期间均有扩建,至明、清已成为喇嘛教寺院。目前天梯山石窟仅存3层,大小洞窟17处。其中一大型洞窟残高30米,窟内有高15米的释迦牟尼大像,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两旁还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等6处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窟内南北两壁绘有大幅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形象逼真。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代表,不但为佛教的传播培养了人才,而且为石窟的开凿造就了技术力量。后来北魏在开凿云岗石窟时,所用工匠都是从姑臧去的,主持开凿的也是姑臧憎人昊曜。

甘肃兰州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境内的积石山中,距县城50公里。“炳灵”为藏语“千佛”或“十万佛”的音译。石窟开凿于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上,共分上下四层,主要为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直至明、清各代的作品,其中唐代作品居多。共有窟龛183个,大小佛像694尊,泥塑82尊,壁画900平方米,石雕方塔1座,泥塔4座。其中编号为169的洞窟“唐述窟”,十六国的西秦(385年—431年)时期,内有西秦造像,造型刚健挺拔,线条流畅,扬绘壁画,构图古雅,画中人物衣袂飘逸,栩栩如生。窟北部有墨书题迹一方,上书“建弘元年”(420年)字样,系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石窟题记。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壁画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因该山形似麦堆而得名。始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后又经历代开凿修建,共有洞窟194个。现存历代泥塑、石雕像7200余件,壁画1300余平方米。其中最有价值的洞窟有牛儿堂、万佛堂、天堂洞、123窟、84窟等。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麦积山石质不宜于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自隋至明清,历朝都有塑像,大塑像高达15米,小塑像高仅20多公分。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

甘肃黑山峡岩画
黑山峡岩画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处的黑山峡崖壁上,共发现有自战国至明代的岩画5处,共计153幅。黑山,古称洞庭山,是马鬃山系的一个小支脉。岩画就分布在石关峡口、四道沟、红柳沟和摩子沟等处,绵延2公里的黑山峡两侧的峭壁上。黑山岩画距坡底低者半米,最高者在5米以上,画面大小不一,凿刻技法虽极简单,但画境古朴,形象生动,粗犷有力,具有独特风格。黑山岩画分人物和动物画像。动物有马、牛、羊、鸡、犬、鱼、鹿、虎、狼、蛇、龟、鹰、骆驼等多种。描绘的场面有舞蹈、围猎、射雁、骑马、骑骆驼、虎逐牛羊、野牛相抵、狩猎、列队练武射箭等等。其中狩猎分为单猎、围猎和群猎三种。画面反映了古代牧民对精神生活的强烈追求。

【新疆石窟艺术-1】
新疆石窟约始凿于约公元3世纪左右,遗址主要分布于南疆的拜城——库车,以至东疆的吐鲁番一带。大都选山寂空远、溪水中流处,洞山为窟。新疆石窟雕刻多为彩塑,也有木雕和个别石雕的。壁画艺术在新疆石窟中占有突出地位,壁画的绘法,采用古代西域流行的晕染法,即凹凸法,结合"铁线描"式的轮廓勾勒。
新疆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的木扎提河北岸崖壁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左右,于8世纪后逐渐被废弃,石窟群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绵延3公里,现已编号的洞窟有251个,内存壁画约1万平方米,多描绘小乘佛教内容;泥塑若干具,其新1窟内1尊佛像长6余米,是龟兹石窟中现存最大的塑像。除了宗教内容以外,还有许多表现耕种、狩猎、商旅来往、音乐舞蹈和民族风貌的画面。克孜尔千佛洞背倚明屋达格山,南临渭干河,是我国修建较早、规模较大的一座石窟寺群,以绚丽多彩的壁画闻名于世。

新疆库木吐拉石窟
库木吐拉石窟在新疆自治区库车县城西北30公里的渭干河谷东岸。始凿于公元4世纪,于11世纪左右废弃。已编号的洞窟有112个,现存壁画数千平方米,以描绘大乘佛教内容为主,壁画艺术“唐风”较浓,亦有少量雕塑,还有大量的龟兹文、汉文、回骼文的题记,是研究龟兹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石窟在内容和风格上与中原佛教艺术相近,出现了“西方净土”、“东方药师”、“法华”、“弥勒”等大型经变故事画,形象生动、造型优美。库木吐拉石窟壁画是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先驱,又是世界古文化发源的四大古国及其希腊和罗马的文化艺术交流的汇集点。 古龟兹人吸收了印度等外来艺术的成分,创造了具有自身鲜明民族风格的卓越艺术。石窟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疆森木塞姆石窟
森木赛姆石窟位于新疆自治区库车县城东北40公里库克塔格山的一个山沟里,山沟里流出一股小溪,小溪被丛生的红柳摇曳的芦苇和竞相怒放的各色花朵覆盖着,“森木塞姆”系维语,意为”有细水流出”。沟内犬牙交错的崖壁上,开凿着大大小小的各式洞窟,已编号洞窟52个,由于年代久远,窟体破损严重,可看出窟形的有39个,而保存有壁画的仅19个,大部分为支提式窟形,毗诃罗窟极少。石窟始凿于3世纪,其中大部分壁画属南北朝时期,最晚属回鹘高昌时期,现存11号和43号大像窟以高大著称,而壁画中则以描绘众多动物而闻名。

新疆克孜尕哈石窟
克孜尕哈石窟位于新疆自治区库车城西约12公里处。克孜尕哈这个名称和与它相距1公里的汉烽火台密切相关。据传,这个汉烽火台是国王女儿居住过的地方。在维吾尔语中,“克孜”是“姑娘”、“尕哈”是“居所”的意思,烽火台附近的石窟也就随之被称作“克孜尕哈”了。石窟为唐代遗址。已编号洞窟47个,现较完整的洞窟有38个,保存有壁画的有11个。其中19个为支提窟,19个为毗河罗窟。窟中壁画多为佛本生故事像。较为特殊的是第24号窟,为七角形平面,正中有中心柱,左右开甬道,后壁有隧道,且又是平顶的支提窟,此种形式为其他窟群所罕见,壁画“龟兹风格”较浓。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疆玛扎伯哈石窟
玛扎伯哈石窟位于新疆自治区库车城东北30公里处的沙土原上。在维吾尔语中,“玛扎”是“坟”,“伯哈”是“园子”,合起来是坟园的意思,原来这里确有一个大坟园。玛扎伯哈石窟的名称正是来自这个村名,石窟就在村西南不到500米处的山坡上。但是,目前的玛扎伯哈石窟已成为整个龟兹石窟群中最残破的一处。在己编号的44个洞窟,24号141号和42号窟已经全部塌坏,另外有9个窟因残破太甚,只见一个个窟窿,无法辨别窟形。能看到比较完整的洞窟中,尚保存壁画的洞窟只有5个。这大概与玛扎伯哈石窟建造在质地松散的沙土原上有关。

【新疆石窟艺术-2】
新疆石窟约始凿于约公元3世纪左右,遗址主要分布于南疆的拜城——库车,以至东疆的吐鲁番一带。大都选山寂空远、溪水中流处,洞山为窟。新疆石窟雕刻多为彩塑,也有木雕和个别石雕的。壁画艺术在新疆石窟中占有突出地位,壁画的绘法,采用古代西域流行的晕染法,即凹凸法,结合"铁线描"式的轮廓勾勒。
新疆托乎拉克埃肯石窟
托乎拉克埃肯石窟位于新疆自治区新和县城西偏北约70公里的山坡上。从新和县城出发,沿着西去阿克苏的公路,行至大尤都斯稍西的地方便无车行之道,须徒步行进。向北在戈壁滩中跋涉约有两三公里,就到达雀尔塔格山南麓,山脚下有一道山谷豁然在目,谷中飘动着胡杨树的枝叶。山谷两旁的崖壁上开凿的便是托乎拉克埃肯石窟群。而在雀尔塔格山北麓则是克孜尔石窟。

新疆伯孜克里克千佛洞
千佛洞位于新疆自治区吐鲁番以东略偏北的火焰山(克孜尔山)峡谷木头沟中,距市区约48公里。千佛洞开凿于南北朝末期至元朝,现已编号石窟77个,其中尚存残余壁画有40余幅,壁画总面积约1200余平方米,是吐鲁番地区现存洞窟最多,建筑形式多样,壁画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石窟群。该石窟群中最早的洞窟,约为鞠氏高昌时期所建,后又历经唐代至元代,直到13世纪,这里一直为吐鲁番地区佛教圣地,最繁盛时是西州回鹘时期,当时此处为回鹘国王的王家寺院,现存洞窟多为当时扩建或改建的。今天可以从这里残存的佛教壁画中,看到古代回鹘国王、王后以及各阶层人们的不同形态和古代维吾尔族人的部分生活情景,古回鹘文、汉文、波罗密文等题记,为研究新疆各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的文字和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自治区库车与拜城之间的木扎特河谷北岸,现有洞窑236个,分布在明屋达格山的山麓和峭壁断崖上。克孜尔千佛洞约始建于公元3-4世纪,盛期为公元6-7世纪,相继营造时间长达五六百年之久,现已编号的洞窟有236个,是我国最早开掘的一处千佛洞。在窑形尚完整的洞窑中,塑像虽已无存,却保存了总面积不下1万平方米的壁画。题材主要是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画面构图新颖,人物形象多用铁线勾勒与色彩晕染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具有明显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克孜尔千佛洞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其石窟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在中亚和中东佛教艺术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

新疆土峪沟千佛洞
土峪沟千佛洞位于新疆自治区火焰山胜金口东10公里的吐峪中,在沟的东岸半山坡上及西岸的白垩纪红砂砾岩层中,均有洞窟分布,现存洞窟94个,但90%以上都已坍毁,仅有8个洞窟残存部分壁画。吐峪沟的千佛洞石窟、佛像最早出现在西晋、十六国时期。在南北朝, 吐峪沟石窟是高昌王国最高统治集团全力经营的佛教重地之一,是佛教传入中国最重要的驿站,在新疆宗教文化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新疆现存的是多出佛教石窟遗址中,吐峪沟千佛洞石窟的规模居第三位,因建造早于敦煌莫高窟、保存的早期壁画遗址较多而引人瞩目。

新疆胜金口千佛洞
胜金口千佛洞位于新疆自治区吐鲁番市以东40公里的胜金口。千佛洞属高昌故城系列的佛教建筑之一,始于唐代,建筑规模庞大,到20世纪初时,仍有12座寺院。经斯坦因等劫掠后,损坏严重。现残存洞窟10个,发现有回鹘文壁画及回鹘文题记,山下附属建筑中还出土有婆罗迷文、回鹘文、梵文佛经及佛像。因发现有罕见的摩尼教壁画而具有异常价值。

【石雕壁画-1】
中国佛教石窟大约始凿于公元3世纪,盛行于5—8世纪,16世纪以后开凿的数量就较少了。现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古代的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从规模或艺术成就而论,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堪称中国四大石窟。
宁夏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自治区固原县西北的须弥山东麓。始凿于北魏,至唐代时已有凿窟130多个,至今仍有20余窟保存完好,分布于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桃花洞等处,绵延近2公里。据石窟形制和造型特征推测,有北魏窟3座,北周窟8座,均为珍品。须弥山从北魏到隋唐历代开凿的各个石窟,反映了不同的时代风格。北朝的石窟佛像鼻梁高隆,保留着印度佛教的风貌。有些造像,脸瘦肩溜,宽袍大袖。隋代佛像则是上身长、下肢短,方面短颈,形象质朴拙重。唐代佛像造型趋向完美,它的体态丰满,服饰华贵绚丽,表现出唐代艺术的非凡气质。石窟的第5窟内有高达20米的弥勒坐佛,神情端庄,十分壮观,比云冈、龙门石窟中最大的造像还高。大佛全部露出窟外,成了须弥山石窟的有名标记。石窟内还有唐、宋、西夏等各个时代的题记多处,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

宁夏须弥山大佛
弥勒大座佛位于须弥山入口处,高达20.6米。它高坐于唐代大中三年(849年)开凿的一个马蹄形石窟内,身披袈裟,头流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十分壮观。这座大佛比云岗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是全国最大的造像之一。佛身高大魁梧,足有五六层楼高,耳朵有两人高,眼窝直径1米多,佛虽大,但雕刻却十分的精致。专家分析,这完全是一块完整的罕见巨石雕琢出来的,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雄伟气魄。唐代统治者提倡佛教,武则天曾下令全国各州建大佛寺,造大佛像。据推测,这等大佛可能是在武则天掀起的崇拜佛的浪潮中建造的。

宁夏贺兰山岩画
岩画位于宁夏自治区贺兰县境内距银川40公里的贺兰山麓,据考证作于青铜器时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岩画广泛分布于600多米长的沟谷两岸石壁上,总计为2194组,单体图案5509幅。是党项、羌族、匈奴、鲜卑、突厥、回鹘等游牧民族创作的艺术大画廊。岩画内容包括动物图像、人面像、人体像、生活图像、符号与图案等五大类,均采用凿刻法和磨刻法制成,凿刻简洁,构图古朴,造型生动。

内蒙古桌子山岩画
桌子山岩画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东南15公里处桌子山的悬崖峭壁或河畔磐石上。迄今共发现四处,即召烧沟岩画、苦菜沟岩画、酥白音后沟岩画和后摩尔满岩画,其中以召烧沟岩画最为著名。据专家分析,它们分别产生于中国的夏、商、周等青铜器时代和战国至汉的铁器时代,据今已有4000─1700多年的历史。召烧沟岩画系青铜器时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迹,古代游牧民族羌、乌桓、鲜卑、突厥、回鹘(纥)、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先后交替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现已发掘出可辨认图形十幅。画面磨刻在较为平缓的石灰岩坡面上,大多为神态各异的人面像、太阳神图案。其余岩画多是动物图形和骑马人图形,反映的内容有祭祀、狩猎、迁徙、家庭聚会和舞蹈等场面。

辽宁鞍山天成弥勒大佛
在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风景区,坐落着一座自然天成的弥勒大佛。整座大佛就是一座山峰。大佛坐高70米,肩宽46米,头高9.9米,头宽11.8米,耳长4.8米,浓眉大眼,大耳垂肩,五官具足,比例适宜,胸前天然形成一串念珠,其长短比例及位置非常神奇,迎着阳光还可以看到圆圆的珠环。腹部肚脐处恰有一个高2米的空洞,右手握拳,左手扶膝,右臂上端坐一尊南极寿星,大佛底部还有两只大脚。更令人惊讶的是在93年8月9日举行的开光典礼时,一道直立彩虹奇迹般出现在大佛顶上的晴空中,接着云中出现了弥勒、观音、普贤等佛菩萨影像,上万人目睹了这一奇景。

【石雕壁画-2】
中国佛教石窟大约始凿于公元3世纪,盛行于5—8世纪,16世纪以后开凿的数量就较少了。现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古代的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从规模或艺术成就而论,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堪称中国四大石窟。
河北邯郸响堂寺石窟
响堂寺石窟在河北省邯郸市西南的鼓山上。建于北齐文宣帝时期。共两窟,分别称为“北窟”和“南窟”,相距约15公里,石窟16座,大小造像4300余尊。北响堂寺石窟位于鼓山之腰,分南北中三组,每组一大洞,共9洞。其中“释迦洞”前有拜殿檐阁,窟外两侧各雕一高大天王。“大佛洞”雄伟轩昂,坛上坐佛高4米,肌肉丰满,线条柔和。“刻经洞”内外壁上刻满经文。南响堂寺石窟位于鼓山南麓,殿宇楼阁依山而筑。石窟上下两层,上层5窟,下层2窟。其中“千佛洞”保存完好,1028尊佛像济济一堂。洞顶浮雕飞天、伎乐天,雕刻精致。响堂寺石窟上承云冈塔柱式石窟的风格,下开隋唐三壁三龛式石窟的先河,石窟造像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河南千佛寺石窟
千佛寺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浮丘山景区,始建于唐代,四道院落,占地21000平方米,千佛寺与千佛洞石窟溶为一体,寺中有窟、窟寺并存,开凿于唐代的千佛洞石窟,俗称平原上的飞来之石。它突兀高峻,石青秀美,石窟内外共有大小佛翕一千多尊,内外石雕佛像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是初唐雕刻艺术的杰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寺内古柏常青,文物颇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40公里天龙山,始建于东魏,共有25个洞窟。两座东魏窟和三座北齐窟都是方形窟室,三壁三龛的形制,东魏尊像組合皆三尊像,为正壁释迦、左壁弥勒、右壁阿弥陀的三世佛。西魏改为五尊像,倚坐的弥勒佛改为交脚坐的弥勒菩萨。东魏像清瘦,造像手法朴实、简洁,是“秀骨清像”的风格。北齐像少了动感,重在形体结构的雕造,雕塑语言臻于完美。天龙山石窟唐代开凿最多,达十五座,以第9窟“漫山阁”为代表。這是一座上下两层的大窟,上层有8米高的弥勒佛倚坐像,下层以6米高的十一面观音像居中,左右分別为乘象的普贤和骑狮的文殊。造像丰腴、优雅,手法细腻。天龙山造像生动显示了石窟艺术由北朝向隋唐转化的进程。

山西太原西山大佛
太原的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依山凿制。据史书记载,这尊大佛是公元551年北齐年间始凿,经20余年后凿成。西山大佛外露胸颈的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整体高63米。自北齐凿佛,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扩建、瞻仰、记事等碑刻。现今,除将前寺遗有五代后的晋、元和明的几通碑刻移至双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还在大华严寺,寺中仍埋有大量埋藏物。至于大佛的腹、手、足、腿以及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了。

【石雕壁画-3】
中国佛教石窟大约始凿于公元3世纪,盛行于5—8世纪,16世纪以后开凿的数量就较少了。现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古代的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从规模或艺术成就而论,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堪称中国四大石窟。
四川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凌云山上。山前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三水汇合,属峨眉山国家级风景区范围。相传唐代海通和尚见山前江水湍急,涛声若雷,常覆舟殁人,于是凿佛镇妖。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元年(713年),历时90年完成。弥勒佛面水背山而凿,佛头高出山,脚踏江水,高达71米,直径10米,肩宽28米,鼻长5.6米,发髻1021个,脚背上可围坐100余人,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大佛刻成之后,曾建有13层(一说7层)的大佛阁,并彩画全身。大佛造型庄严,设计巧妙,排水设施隐而不见,使得它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然安坐在滔滔流水之畔,静观人世的沧海桑田。

四川安岳石刻
安岳石刻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境内,分布于全县4个区32个乡,保存较完好的有45处,主要有卧佛院、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玄妙观等处。计有摩崖造像105处,造像约10万尊左右,高3米以上的上百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两尊。根据现存题记,造像始于南北朝(公元521年前后),盛于唐、五代和宋。石刻造像内容以佛教造像为主,有少量道教造像,也有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描写。安岳石刻是我国石刻艺术成熟和鼎盛时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造像风格除少数敦朴、粗犷的魏晋风骨外,大多是体态丰满,雍容华贵的唐代风格,也有一些精细华美、璎珞盖身的宋代特征。

重庆北山石刻
北山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距县城2公里,与宝顶山石刻并称为大足石刻。石刻造像开凿于唐景福元年(892年),经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历时250多年。北山造像共5处近万尊,以佛湾为中心,分布于山之四周,计有营盘坡、观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佛湾造像长达里许,形若新月,龛窟密如蜂房,共编为290号。其中有碑碣六通,题记和造像记55则,经幢八座,阴刻“文殊师利问病图”一幅,石建造像2日4龛窟,多为观音、地藏和阿弥陀佛,备受称誉的“普贤菩萨”、“媚态观音”、“水月观音”等造像皆集中于此。其他还有唐、宋时期的历史人物造像。

重庆宝顶山石刻
宝顶山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东北15公里处,与北山石刻等一起,统称大足石刻。宝顶山石刻造像15000多尊,为宋代名僧赵智凤主建,系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四周附近都有统一安排的造像:东有倒塔、龙头山、殊始山、黄桷坡;南有高观音;西有广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湾、龙潭、对面佛等,共计13处。其中以大佛湾造像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全部造像均刻在东、南、北三面的悬崖上或石窟中,共31幅大型雕像。另有记载宝顶山造像的由来和佛教密宗史实的碑刻7通,舍利宝塔2座。
【石雕壁画-4】
中国佛教石窟大约始凿于公元3世纪,盛行于5—8世纪,16世纪以后开凿的数量就较少了。现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古代的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从规模或艺术成就而论,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堪称中国四大石窟。
浙江新昌大佛
新昌大佛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城西三里南明山中。这里山清水秀,岩石嶙峋,古树苍苍,飞瀑泱泱,曲涧微转,幽洞深邃。据《新昌县志》记载,大佛开凿于南北朝时齐梁年间(约486—516年),前后营造30余年。佛座高1.9l米,佛身高13.74米,佛头高4.87米,耳长2.7米,两膝相距1016米。此佛像是中国江南第一大佛,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石窟中大佛相媲美,目前仍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尊石雕大佛之一。石像盘膝而坐,面容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端庄慈祥;额部宽阔,鼻梁高隆,眉眼细长,方颐薄唇,两耳垂肩,顶有螺髻;身披架裟,中胸袒露,衣着绉招,自然流畅。身段秀丽,体态匀称,给人一种超脱、庄严的感觉。石弥勒像不仅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而且在佛教造像艺术上也独具特色。

云南丽江壁画
所谓丽江壁画,是指分布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许多村镇的十多处庙堂里的明代壁画的总称。它们有寒潭寺、万德宫、雪崧寺、木氏古宅、束河的大觉宫和大研镇的皈依堂等处壁画;以及白沙的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福国寺的护法堂壁画。现存于其中四座庙堂的壁画共有55面,总面积约140平方米。它以白沙分布最为集中,又缘于别的地方多已毁坏,所以有人也将丽江壁画称为白沙壁画。壁画内容都系宗教题材,但又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大宝积宫西壁佛画中有织布、捕鱼、舞蹈,北壁画中有官吏、差役、刽子手、囚犯等,均为明代生活写照。

云南剑川石窟
剑川石宝山位于云南省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因山上的红砂石成龟背状裂纹,如狮似象又像钟,故得石宝之名。山中开凿于唐宋年间的石窟,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个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内容独特、地方民族色彩浓郁的石窟分布在石宝山的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3处,绵延六七公里的地带,约造像140躯。石窟所选细奴逻、阁逻凤、异牟寻三代南诏国主,是三个极有代表性的人物。透过这些形象,反映了南诏一代历史。它既是南诏艺术珍品,也是宝贵的民族史料。其次是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在石窟中雕像最多的是宗教人物。如观音、文殊、普贤等等。

广西花山崖壁画
花山崖壁画位于广西自治区左江流域,包括宁明、龙州、祟左、扶绥、大新等县。目前已发现崖壁画178处,绵延200多公里,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崖壁画群,成画年代据历史学家考察,至少在2000年以前。其中最大的画幅在宁明县驮龙乡的明江岸边,该巨画绘在临江陡峭的悬崖上,画面高40米,宽 221米。画幅里有各种图像1900多个,其中大小人像1300多个,最大的人像有3米,最小的约30厘米,是用赭红色颜料涂画出来的速写图案式岩画。现存的1800多个画像包括了人物、动物和器物。人物只画头、颈、躯体和四肢,不见五官及其它细部,分正身及侧身两类。画中人物形象姿态各异,鲜明动人,或舞蹈,或跳跃,或骑马,或挥刀,或持盾,或捧物,形状丰富多彩,笔力原始粗狂,虽经世世代代的风雨,依然清晰可见。被誉为壮族文化“自然展览宫”。


云冈石窟
中国十大石窟排名,第一名为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第一名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
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
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云冈几十个洞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气魄最为宏伟。第五、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采,富丽瑰奇,是云冈艺术的精华。

莫高窟
第二名莫高窟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其地处莫高乡而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壁画内容多为佛经故事,如释迦牟尼一生和前生行善牺牲的故事。
还有佛、菩萨、天王、力士、小千佛的画像和羽人、飞人、花鸟、动物等。壁画虽经千百年的风沙侵蚀,仍然色彩鲜艳,线条清晰,使人不得不赞叹古代艺术匠师们的精湛艺术和创造精神。
“敦”,大也,“煌”,盛也。因为这个地方对开发广大的西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自汉代以来即取名为“敦煌”。
由开石窟开发在沙漠高处的石崖上,所以取名“漠高窟”,古汉语中“漠”与“莫”通用,后来就叫成“莫高窟”。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春秋时期因盛产美瓜,称為“瓜州”。唐代因城南有鸣沙山又名“沙州”。 汉唐以来,丝路商旅往来频繁,敦煌成为出西域和入长安的要道,因居于丝路咽喉之地,可谓一方重镇,當时村坞接连,鸡犬相闻,史称“华戎所交一都会”。佛教和其艺术自西域东传以此为第一站,因此佛塔遍地,市集繁荣,据文献所载元宵灯节的盛會仅次于长安,其兴盛可見于一般。白杨、新疆杨像一根根鸡毛毯子般,是敦煌最明显的植物景观。

莫高窟  第三名榆林窟
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实河)畔,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个,分布在榆林河东、西两岸的悬崖峭壁上,东崖31个、西崖11个、壁画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无几,现存彩塑多为后代重修或重塑。
作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其内容、艺术风格以及彩塑、壁画的制作等方面,都与莫高窟有着密切的联系或相同之处,但在许多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五代以后,莫高窟艺术呈显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而榆林窟无论从内容、绘画风格,还是艺术水准方面,都显示出其时代特征和独到的艺术魅力,从而更加充实了这座宝库的内涵。
1961年,榆林窟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归敦煌文物研究所管辖。

龙门石窟
第四名龙门石窟
龙门,古称伊阙,隋唐以后,泛称龙门,沿用至今,位于洛阳市南12.5公里处。这里青山耸翠,东西对峙,伊水汪洋,从中北流,是闻名中外的我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这一。龙门石窟造像密布在伊水两岸,东西两山的峭壁上。
龙门石窟,始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诸朝500余年大规模营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龛像蜂窝一样,密布在伊水两岸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余。
就其营造史看,规模最大的开窟造像活动有两次,北魏孝文、宣武和孝明三帝是第一次,计有35年左右;唐太宗、高宗、武则天和玄宗四帝是第二次,计110多年。这两次是开窟造像的高潮,历时计150余年。据1962年龙门文武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最大的造像高达17米多,最小的仅2厘米;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块左右,佛塔40余座。
北魏造像占三分之一,全部在西山,其代表洞窟为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石窟寺和魏字洞等。唐代造像几乎占三分这二,大部分也在西山,武则天时转移到东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为潜溪寺、奉先寺、万佛洞、看经寺等。龙门石窟在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非常主要的位置,巨大的造像是东方雕塑的典型。特别是石窟中的飞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手捧圣果凌空飞舞,或奏乐高歌,或布撒花雨,姿态轻盈,神情优雅,令人叹为观止。在龙门石窟的题记碑刻中,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诸遂良书写的《伊阙佛龛之碑》等,都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山青水秀,自古就是人们游览胜地。历代文人学士关于描写龙门风光的诗词有千百篇,李白、白居易、欧阳修等许多著名诗人都有题咏。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阳四塞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山包”,历来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如今的龙门,满山翠柏、郁郁葱葱。流泉飞瀑,蔚为奇观。1962年,雄伟壮观的龙门大桥造成通车,飞架龙门之口,雄跨伊水之上,犹若彩虹卧波,使龙门的水光山色倍添光彩,点缀得山河更加秀丽,龙门正以它的秀丽山光水色和众多的历史文物,博得中外人士赞美,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人来参观游览。

第五名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南约40公里处的麦积山,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后代累有增修重建,绵历1500余年。现有洞窟龛194个,造像7200余身,壁画1300余平方米,尤以泥塑艺术著称于世,有“东方雕塑艺术馆”之誉。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麦积山以形似麦垛而得名,石窟即开凿于山崖之上,原本互相连属,唐开元年间当地地震,遂将石窟分为东、西两崖,中间部分蹦毁。
西崖存窟龛140个,主要为西秦、北魏及西魏的作品;东崖存54窟,北周、隋唐及以后的作品多集中于此。麦积山石窟大部分是隋唐以前的作品,以七佛阁、万佛洞、牛儿堂、寂陵等最为著名。第4窟创建于北周,又称上七佛阁,为麦积山最为精彩的一窟。
窟内第1-5龛龛眉上的五组飞天,为我国古代唯一的绘塑结合的作品,既富于立体感和真实感,又具有空灵飘逸的特色,实为石窟艺术品中的佳制。第127窟的壁画居麦积山石窟之首,所绘维摩诘经变气势恢弘,技法圆熟,被认为是后世维摩诘大型经变画的滥觞。
窟中还有我国现存最大、最早、最为完整的西方净土变壁画,以及周穆王拜见西王母这种本土题材的作品。麦积山石窟泥塑讲究以形传神,神形俱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强烈的世俗化倾向。麦积山地区因有江南水乡的灵秀之美,向为陇上旅游名胜。

炳灵寺石窟
第六名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兰州西南80公里处,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当你乘艇浏览过万顷碧波、水天一色的刘家峡水库之后,向西在水库的悬岩上便可以看到炳灵寺石窟。石窟共有34个洞窟,149个佛龛,石雕、泥塑800躯,壁画900平方米。
它创造于西秦建弦元年(公元420年左右)是明代的一大佛教胜地。其中有一尊雕塑在岩壁上的坐佛,形体高达27米,雕塑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充分显示了北魏艺术工匠的高超技巧。
“唐述窟”(羌语是“鬼窟”)是炳灵寺众多洞庭湖窟中年代最早、空间最大的一个洞窟。窟内的壁画多为佛说法图和供养人像,笔力挺拔,线条流畅,具有鲜明的西贵文化遗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响堂寺石窟
第七名响堂寺石窟
响堂寺石窟位于河北邯郸市新市区,始建于北齐年间,后隋、唐、宋、元、明历代均有增筑和修葺。响堂寺分南北两窟,相距15公里,共有石窟16座,大小造像3,400尊。窟内石雕精美,构思巧妙。其附属建筑规模宏大,殿阁亭楼依山而筑,宏伟壮观,是中国古代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
北响堂寺石窟在新市鼓山之腰和村东,筑于高峻的峭壁悬崖之间,分南、北、中三组。其中,中组释迦洞前有拜殿檐阁,外观颇似楼阁,窟外两侧各雕一高大天王;大佛洞内共有佛像151尊,坛上坐佛高近4米,庄重敦厚,雄伟轩昂;刻经洞因内外壁上满刻经文而得名,是研究书法和佛教历史的天然宝库。
北响堂山下有常乐寺废址,遗存宋朝石经幢二座。前有平面八角形古塔,形似九层而实为五层,是响堂寺石窟的醒目标志。
南响堂寺石窟在鼓山南麓西纸坊村北,滏阳河北岸,有石窟七座,依山而建,分为上下两层。其中,华严洞最大,高4.9米,宽深均6.3米,共有佛像1,228尊,因洞内刻有《大方广佛华严经》而得名;千佛洞保存最为完好,共有佛像1,028尊,洞壁佛像鳞次栉比,窟顶满布飞天浮雕,形态生动,精致典雅。窟区前有清朝修建的正殿、配殿和楼阁等建筑群,窟区西南还有宋塔一座。殿宇宝塔与石窟相映,耸立于青山之中,十分壮观。
响堂寺石窟在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位置,是北魏时期和隋唐时期两种石窟艺术风格连结点。

克孜尔千佛洞
第八名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石窟(或称为克孜尔千佛洞)位于与库车毗邻的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塔格山,洞窟凿于木扎特河谷北岸悬崖上。西距库车73公里,东距拜城67公里。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始凿于公元三世纪(东汉末年),五-七世纪为最盛期,至八世纪末逐渐停凿,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四大石窟”之美誉。但是克孜尔石窟是全国开凿最早的石窟,始建于公元3世纪,比莫高窟还要早。现存已编号的洞窟236个,其中窟形完整的135个,尚有壁画的80个,壁画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风格独特之窟形和壁画,均可代表龟兹文化的水平,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961年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巩县石窟寺
第九名巩县石窟寺
巩县石窟寺是继龙门石窟之后,北魏时期的又一座伟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它位于京都洛阳东北约55公里处,邙山东段大力山下的石壁上。背依黄河,面向伊洛。这里山明水秀,林木繁茂,修竹葱郁,自古以来就是洛阳地区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石窟寺初名希玄寺,是一个雄伟壮观的建筑群。石窟雕刻始于宣武帝(元恪)景明年间(公元500-503年),以后的东魏、西魏、北齐、唐、宋、金、明,直至清代雍正年间,都进行过重修。佛像的雕造,以北魏为主,续刻以北齐和唐代较多。石窟寺有石窟五处,千佛龛一个,小佛龛二百五十五座,摩崖大佛三尊,大小石窟共七千七百四十三个,碑刻题记二百余品。

柏孜克里千佛洞
第十名柏孜克里千佛洞
位于吐鲁番东南40余公里的火焰山中段木沟河谷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共有83个洞窟,其中40余座残存有1200余平方米的壁画。最早的洞窟是6世纪开凿鼎盛时期有9世纪中叶回鹘高昌王国时期。佛像和壁画都步同程度遭到破坏,部分是宗教原因,部分是被20世纪的探险家们掠去。
欢迎光临文静1961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