鷇音子初登场:蓄真情 悟真情 燃激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19:12:43


                                   周宁县泗桥中心小学   张罗平


[内容摘要]


    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学不容忽视,我们应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感情,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并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地去开发自身潜能。要用我们高尚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在讨论与聊天中去启发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悟真情,在教师的巧妙点拨中燃激情。


[正文]


    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就不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只有启动学生的感情,才能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并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地去开发自身潜能。所以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学不容忽视。那么,如何来加强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育?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走进心灵蓄真情


    1、用爱感化学生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有灵魂的人。要让学生体会到情感,不能操之过急,要用我们的高尚思想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而且要有足够的耐心。亚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是人本教育,抓住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成功了一半。”记得一次,我在上《尊敬老人、孝顺父母》一课问到:“当你们父母给你们倒水、盛饭……时,你们有没有说谢谢?”顿时,喧闹的教室变得鸦雀无声,看到他们的反应,我的心里就明白了。是不是该利用这个大好机会训斥他们并给他们讲讲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大道理呢?我在思索着,立刻脑中的想法被否定了。讲是没有用的,它需要学生用心去感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消化。于是我别有用心地问:“要是老师、同学给你倒水、盛饭,你们会说谢谢吗?”“会!”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到。“为什么呢?”我继续追问到。“老师、同学是外人”“老师、同学帮助了我”……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了心中的想法。哦!我明白了其中原因,学生们认为父母帮他们做事是应该,理所当然的。他们对父母的付出没有理解、领悟。怎样去体验、感受?这又是个新的问题,抓住时机,听完他们的回答,我动情地诉说:“同学们,你们的回答很精彩,通过你们的回答让老师知道了你们都是懂礼貌的孩子,都能够尊敬他人。可是你们知道吗?一个不善于尊敬家长的人,更无法真正尊敬他人,回家好好地看一看,听一听,你们的父母所做是为什么,值不值得尊敬、孝顺?当天我就布置了这项作业。第二天,我及时利用晨会课让学生汇报了昨天晚上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学生们个个激情澎湃,真情流露。“昨天晚上,我看到妈妈下班回家后来不及休息一下匆匆忙忙地去做饭,累得脸上汗水直流,我心疼极了。”“昨天深夜时,我看到了妈妈还在灯下给我织毛衣。”“昨天晚上,我听到了妈妈和爸爸谈话,他们谈话的内容全是围绕着怎样合理地安排我的饮食,我的作息时间,听了他们的谈话,我感动极了。”……听到孩子们的回答,我的内心震憾了。内容多么真实,情感多么真挚。我感动地问到:“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些什么,想做些什么?”想对妈妈说:“您辛苦了。”“我想在爸爸回家时给他沏上一杯热茶。”“我想今天晚上给妈妈洗一次脚。”……童言稚语,说出了他们心中的想法、做法,更让他们心中充满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一次有心地设计,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了碰撞,燃起了爱的火花。


    2、聊天中牵引


    品德与社会课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个性化经验,重视学生体验的积累,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因为那是他们在原有的生活认识基础上再加上课前对应探究所得的真实理解,那里还蕴藏着学生个性的色彩,可能会有片面、消极、错误的一面。教师应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待之,从中了解学生的真实心态,发现教育契机,让学生把自己的认识说出来。如教学《从看电视说起》一课, 我以聊天的形式开场白,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聊天氛围,在讨论和对话中,学生畅所欲言的谈起家长限制甚至禁止他们看电视的种种做法时,不少学生坦率的说出心中烦恼,有个别学生甚至对家长怀有怨恨。对学生的真实体验,我都给予了理解、尊重,并认识到差异体验的积极因素,辅以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体悟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调整自己的认识和做法,自觉进行主体反省,真正实现道德认识。


    3、换位体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二、感触生活悟真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感触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1、关注生活实际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注重学生身边的生活小节,日常生活的习惯的养成,使自己设计的活动既贴近儿童生活,又有意义。如上《交通与生活》一课,由于本校学生多数来自乡下,周末往返乘坐的基本是“三无”的两轮或三轮摩托车,而且都是超载,经常挤得连呼吸都感到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事先引导学生对乘车时所遇危险的实际情况事先作一个调查,加以整理,选择学生常遇的事例来替代教材中所举的例子。学生在学习时的兴趣更浓了,而且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也起到了很好教育作用。


    2、调查访问中感悟


    例如教学《家乡巨变》一课,教材的安排不能兼全各个地方的飞速发展。因而最鲜活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特别是这几年我们周宁在上海的一些企业家、乡贤掀起了建设家乡的高潮,使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就引导学生从家乡道路,建筑,电器,交通工具,通讯等方面去调查发现。有的学生通过寻找家乡的旧时照片对照现实的图景,反映生活的改变;有的向有关部门询问相关的数字,了解家乡变化的巨大;有的询问年迈的老人来了解过去,对照、体味现代的繁荣和发展。学生选择了自己现实的途径,获得了真实的材料,真正感受家乡之变,也激发了要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



    3、角色扮演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具体的生活实例走进课堂,会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生活与教材融为一体,有利于道德知识的内化。比如《多为他们想想》一课,一位老师是这样上的:在课堂上设计活动“我的体验”:蒙上眼睛,在教室里从这头走到那头(可以让学生安排一些“拌脚石”);背着双手,低头弯腰贴着桌面用嘴翻书;模拟残疾人,在“车”来时快速穿过“马路”……一部分学生体验,一部分学生准备发言,谈谈他们作为“残疾人”有哪些不方便。然后,大家坐下来,再一起设想:假如你就是这样一个“残疾人”,你希望别人怎样帮助你?……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冰冷文字与平淡图片下鲜活、动人的故事,情不自禁的为之感动。


    三、寻找契机燃激情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学活动中随机性、生成性、偶发性的教学行为都为教师的点评提供了契机。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调控、指正、辩驳,进而达成协议并形成共识。应该说课堂的情景性评价为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供了机会,课堂上呈现的不同言论,尽管有的是错误的或好似不全面的,但都反映了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教师进行即时性评价就能达到为他们拨开云雾、识别真伪、提高认知能力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因而,在课堂上要弄清学生的思维轨迹,当学生的观点正确独到时,就理直气壮地给予表扬、肯定,放大“亮点”;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该不厌其烦地进行点击,培植“生成点”;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该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纠正“错误点”。从而让学生在平等课堂上有个性地发展,最大限度地达到课堂的和谐。

  1
.抓住生成点,巧妙延伸。


    如:一次,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请你相信我》这一课时,让学生回忆在自己交往的人当中,谁是自己最信任的人?一位学生站起来懊悔地谈到了因自己的误解而伤害了从小到大的最要好的朋友,直到今天这位好朋友仍不愿意理睬他,而他也一直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耿耿于怀。此时,我察觉到他的眼里含着忏悔的泪花。我随即问了一句:“你的这位朋友现在还在这个班吗?”这位同学马上点了点头。我的脑海里马上闪现出了要给这位同学改过的机会,让昔日的两位好朋友重新走到一起。于是,我用充满希望的眼神鼓励这位同学说:“老师给你一点时间,把你压在心中想说的话尽情说出来,我相信你的真诚会求得你的好朋友谅解的。”在我的一番鼓励和安慰下,这位同学终于含着泪花说出了尘封在心中许久想说而未说的话。在他的真情诉说中,他的好朋友终于慢慢站了起来,走到了他的身旁,紧紧地握住了他的双手,两颗心终于又走到了一起。顿时,在场的同学和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抱以最热烈的掌声。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虽然不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我及时捕捉了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非常真实、宝贵的这一生成性课程资源,并巧妙地加以引导,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情感的交流和升华,实现了思品课的德育目标,从而使本节课的教学真正达到了高潮。又如,一次我在上《多为他们想想》一课时,课堂上,一位小男孩迫不及待的举手,想回答教师的问题,但因为他平时很少回答问题,一站起来反而紧张的说不清楚,最后才蹦出“我不懂”这句话,弄得全班同学都笑了。这是个“意外的生成”,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假如刚才是你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而被同学嘲笑,你会怎样?这让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都能带着自己的体验引发内心的人性触动,以智启智,以情唤情,既有利于完成本课内容,又激活了学生体验。


     2、利用新思潮,适时点拨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小窗口,社会上有“风吹”,学校里就会有“草动”。如“超级女生”的流行,带来学生对明星的崇拜,对流行歌曲的传唱;神六飞天,学生也会眉飞色舞地谈论……面对社会多元化的现象,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反映与表现,而这背后又隐藏着各种问题。社会上各种流行元素和现象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局限性,以及学生心智发展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力弱,对于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流行元素,无法进行正确地判断,教师必须对其进行适当地引导,使学生理智地面对五花八门的世界。 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弊大于利,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3、有效评价,呼唤情怀


    恰如其分的评价能为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新鲜血液,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活跃 的状态。虽然肯定与表扬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喜悦,但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因此,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激发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避免廉价的表扬,毫无根据的大加评价。如果教师在进行语言评价的同时,辅以相应的体态,让情感外露,用自身的情感去带动学生的情感,充分肯定做的好的地方,巧妙的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那课堂就会如同磁石一般富有吸引力,学生的课堂时光也将异彩纷呈。教学《我爱我的家》时,有位非常腼腆的小男孩被提问后,不管我如何鼓励引导:“没关系,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说吧,说错了也不要紧。”他就是羞于发言。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对他说:“那你把想法轻轻的告诉老师好吗?”然后走到他身边,侧耳要倾听他的悄悄话。此时的小男孩被这一情景吸引了,不由自主的进入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景中,大胆、自信的回答出内心的想法。当我倾听到他的想法后,我笑了,轻轻的抚摸他 浓密的头发,拍拍他的肩膀,将他的答案公之于众后适时引导:“XX同学的想法真好,下次如果能自己响亮的将想法告诉大家,就更棒了。”这样深情的评价语言和自然贴切的动作结合在一起,就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教师也会在课堂教学中赢得满堂春风。


    面对孩子们一张张欢愉的笑脸,我不由得想到赞可夫说的那句话:“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唯此,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