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揽图:总有一条路可以抵达心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18:43:46

总有一条路可以抵达心灵

 编者按:

  如何对待“问题学生”一直是教育过程中让教师极为头疼的难题。有的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或者好言相劝,或者恶语相加。还有的教师虽然用尽力气,但似乎都不足以把“迷途的羔羊”领回正途。教育“问题学生”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改邪归正”的林可树的故事给出了一些启迪:只有爱的阳光才能照亮每个“问题学生”的心田。

 【教师观点】

    他不仅仅是个淘气的孩子

 ■钟杰

  《插班生林可树》是山东范明刚老师介绍我阅读的,读完,我深深地被杨聪老师的爱心、耐心,以及锲而不舍地去寻找抵达“问题学生”心灵之路的精神所感动。之后,从杨聪老师为《插班生林可树》部分内容作的批注中,我再一次读出了他的爱与责任、理性与坚守,再一次被他感动。

  在这里,我不想对“问题学生”作出界定,我以为这样的内容已经很多了。我只是想通过林可树来说说在我的教育人生中,如何由一个排斥“问题学生”的老师变成一个孜孜不倦、无怨无悔地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者。

  1993年,我接手一个新班,带了半个学期,仍不见起色。面对领导和同事的微词,我没有总结自己的原因,而是拿着学生名单个个“挑刺”,挑来挑去发现了一个“领头羊”——唐孝华。班级纪律的涣散、学生学习的懒散,原来都是唐孝华在起消极作用。是他领着同学干坏事,是他在一旁讽刺学习努力的同学,是他经常缺课,然后引得其他学生效仿。我固执地认为唐孝华就是一个“毒瘤”,是他害得这个班级没有上进心。自从产生了这种想法,我就一直想要除去这个“毒瘤”。

  我先是劝,他不走。接着我就骂,他还是不走。最后我就想着法子赶,总算把唐孝华赶走了。之后,班级安静下来了,学生的成绩也有所提升,不过我也在唐孝华的心里留下了仇恨。据学生告诉我,唐孝华走的时候,当着大家的面扬言,说今后要回来找我报仇,要回来收拾我。

  听到这些话,我的心沉到了海底,唐孝华对我该是怎样的苦大仇深啊!我是一个多么失败的老师!从此以后,我不得安生,良心不断受到考问,倒不是怕唐孝华真来找我报仇,我倒希望他来,免得我受此折磨。

  10多年了,唐孝华一直没有来找我报仇,但是我也从来没有忘记此事,时刻用它来警醒自己,不能轻视任何一个人!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之后,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从来没有轻视过“问题学生”,更没有放弃过“问题学生”。因为我始终相信,总有一条道路可以抵达他们的心灵,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去寻找,总能寻到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按钮。即便失败了,我也会想,办法总是有的,只是我还没有找到。于是,我又会重整旗鼓,想方设法去继续寻找。

  我在《教育西游记——我和“后进生”的故事》里,讲述了与那些姑且被称为“后进生”的孩子斗智斗勇,与他们一起欢乐、一起悲伤、一起成功、一起失败的故事。现在,这些孩子要么已经进入社会,要么正面临高考,不管他们走的是哪一条路,但都是正路!

  在海南,我遇到了可谓“骨灰级”的“问题学生”尤玖。他的父亲是一位特警,由于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孩子的管教,母亲又是一个只知道唠叨的“事儿妈”。家教的失当导致尤玖恶习缠身,比之林可树不知要“坏”多少倍!他自己告诉我,他在来到我的班级之前,因为抽烟、喝酒、赌博、逃课、上网、打架等原因被开除,呆在家里半年,找了很多所学校,老师都不愿意要他,直到碰见我,才收下了他。我笑着跟他说,这就是我们的缘分,其他学校都不要你,偏偏我跑几千里路把你给碰着了。就是这样的对话,我慢慢走进了尤玖的内心。后来,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事实上,我不打算上报学校清退尤玖,还有一些抛开老师身份之外的理由。其一,尤玖的父亲是特警,工作不定时,每天与坏人打交道,保一方平安,我作为一个公民,感激他。其二,四川地震时,尤玖的父亲作为抗震救灾人员奔赴四川抗震前线,奋战了几十天,我作为四川灾民,感激他。其三,我是一个母亲,天下没有哪个母亲愿意自己的孩子被恶习吞噬。

  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班主任之友》杂志上,我把杂志拿给尤玖,叫他自己看。尤玖看了,呆坐在座位上,很久都没有说话。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尤玖的眼神柔和了,行为规范了,听课认真了,对人有礼貌了,尤其是对我,那简直是言听计从。一年下来,尤玖由一个“不良少年”高票当选为“进步之星”。他在我的QQ好友印象中留言,说我是“黑暗中的明灯”。后来,我因故离开海南,离开了我一手打造的奋进班。尤玖难过得不得了,他跟我保证从今往后,他绝不会让我操心,有朝一日他有成就了,一定要来找我。这句话,孩子气十足。

  在此,我不想用什么理论来证明“问题学生”是一定可以转化的。我只是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不管是何种“问题学生”,只要他没有丧失起码的道德和良心,只要他的人性之中还有美好和善良存在,那么这个孩子就是有希望的。因为,只要我们不放弃,只要我们愿意去寻找,总有一条道路可以抵达孩子的心灵。(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光明中学)

 无论遇到怎样的学生,我们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珍视这个人生中最美好的相遇,都可以用文字来总结、诠释自己的教育方法,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锁。

 【作者亲笔信】

 用文字诠释教育人生中的相遇

 ■杨聪

  回忆从事教育工作后的生活,每当与学生的眼神相对,我总能从那清澈见底的眸子里读出他们的真诚、单纯与依赖。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以不做自己憎恶的人为底线,把与学生们的接触视为一种人生中的美好相遇。于是,节假日里,我眼前就会摆着那本记录了我与一些特殊学生交往的厚厚的日记本,独自重温我们的故事,有时也会被学生、被自己、或被其他的什么再次感动……

  说起《插班生林可树》的写作,我当初根本就没有料到会一直持续到学期结束,而且竟然记了40多篇。从第一篇日记的落笔,我就想,不管能记多少篇,不管结果怎么样,只求原生态地、实事求是地记录它,让我这个普通教师和一个插班生的不期而遇、彼此制造的酸甜苦辣以及得与失,能用文字来演绎和存放。毕竟,对于整个教育的时空来说,我的存在实在是沧海一粟,很少有人,或者坦率地说,基本上就没人能近距离地、详细真切地看到我的所作所为。尤其是那些对教育教学有着评判权和话语权的各级领导们,不知他们能否在分数、考试、升学率、教坛新秀、优质课和其他种种优秀之名外,看到最平常的一线师生所经历的一幕幕悲欢苦乐呢?

  因林可树而发生的事情多数都是富有波折的,而且具有矛盾的冲突因素和事情发展的连贯性,也因而更有反思的价值。这一切又是源源不断地自然产生的,人物的喜怒哀乐和事件的曲折变化根本不需要我的苦思冥想、虚拟假设,一篇篇日记都是水到渠成、落笔成文。所以,不但能为他一个人连续记了40多篇,而且差不多每天都让我沉迷其中,写得津津有味。

  正是全程记录了可树的教育与转化过程,使我对他的教育更有兴趣与耐心。在这期间,无论成功与否、收获与否,记下之后心里的感受就不大一样了,不但觉得踏实,而且在精神上也有了一份特殊的成就感。因为将来整理出来之后,至少能让关心教育的人,特别是有过类似经历和相同感触的教师看到我这一努力的全图景、全过程,而不会让自己的每一次付出随着时间的流逝化成泡影。并且,在这本“教育随笔”中还可能存在着值得挖掘和研究的教育细节和问题。同时,在记录自己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过程中,我也体验到了自己的改变和成长,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毋庸置疑,假如没有这本日记的积累,没有日记里这些文字的诉说与再现,这一切都将被掩埋在时间的长河中了无痕迹,随着时光的流逝连我自己也会逐渐忘记,因为我和这个插班生林可树实在是普通得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师生俩既没有“相辅相成”的资本,更不可能在教育的“前台”被风光地展示,所经历的事与经受的情感,都上不了教育的正面舞台。我不敢奢望别的什么,只求尽己所能让我的文字真实、真诚地表达出教育生活的本真,表达出那教育的灿烂阳光所照不到或是不愿照到的阴影角落里和一直被忽略的这片心灵世界。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关注与喜爱,他们纷纷来信来电与我交流,令我深受感动。在与网友、读者的交流中,我一再地强调:“无论遇到怎样的学生,我们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珍视这个人生中最美好的相遇,都可以用文字来总结、诠释自己的教育方法,打开每位学生的心锁!”

  总之,喜欢记录并乐此不疲,就能最大限度地让教育这一繁琐繁重而又没有“限度”的工作生产出更多的乐趣与意义来。其实,要是持之以恒,还能形成良性循环——记得更多更好,就会促使自己在实践中去做得更多更好,更有自己的想法和创造性,反过来又会记得更加精彩纷呈,有滋有味。我坚信,如能如此用心用情地沉浸于特殊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都会是受益者。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灵江小学)

  【策划人语】

  遭遇“问题学生”之后

  ■刘秉民 范明刚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个富有个性的生命的健康成长,需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成为影响学生的引路人。

  毋庸置疑,现实中一些一线教师往往对于学习成绩不佳、品德行为稍差的“问题学生”关爱不够,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于扮演了伤害学生心灵的角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遗憾的悲哀,因为教育之爱是无法重来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握住今天的教育,让自己所教的学生享受到最贴心、最温馨、最睿智的关爱。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为自己教育智慧的浅薄而惭愧,然而,您是否知道,其实每位老师都可以成为苏霍姆林斯基,都可以用自己的心智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破解教育学生的难题。

  当我们擦亮自己的眼睛寻找这样的典型时,年轻教师杨聪与他的“问题学生”教育个案的叙事文章《插班生林可树》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在深入的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于教育的无限虔诚以及对于生命的真诚敬畏,我们看到了教育“问题学生”的希望,看到了每位“问题学生”的可爱与可教。作为一名任科教师,杨老师具备了教育者最重要的专业素养——精神关怀,他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他有较高的心理学素养,能够观面察心,能够预设,能够探查学生的内心世界,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他具备一位教师人性中最深切的悲悯情怀,能在恶劣的教育氛围中自我救赎、宽容学生、永不放弃任何一个教育机会;他具备一个成熟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心态,无论林可树怎么犯错误,他都能克制自己,并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及时为之排忧解难。正所谓,一个心态好的人,“脸色”就好,言语也温和,这些人格素养,是每位教师应该拥有的。

  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插班生林可树》得到了全国各地领导、专家、教师的关注,《读写月报·新教育》曾以一本杂志的篇幅发表了该稿。这个插班生传奇的教育经历,蕴藏着引人深思的教育资源与智慧,揭开了我国“问题学生”教育的序曲。人物塑造典型而非特例,长篇叙事没有过多的理论教化与艰涩话语,其感人至深的笔触能唤起每位真正师者的良知与责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于2010年9月12日在CCTV财经频道《对话》栏目做嘉宾时,就以《插班生林可树》作为一个正面案例谈及其中的教育智慧。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能期望把教育“问题学生”的重任都压给班主任,更不能以班主任的专业范围去要求所有教师和家长做得都很专业,因为教育的具体情境不一样,受教对象不一样。一些一线老师以为错的做法,在具体的场景里,由不同的人来操作,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都知道要关心学生,但真正遇到学生出问题了,就容易脸色难看、心情急躁,做不到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甚至嘲讽打骂,甚至不理不睬,最后放弃。一个心境很差,心胸很小的人,说不出润泽生命的话;一个眼界很窄的人,看不到学生的将来,所以他们只会用静止的眼光给学生下判决;一个没有使命感的教师,是不可能为学生作长远的考虑的,更不可能为国家民族考虑,他们每天为之努力的事业,不过是用善良的心做让人痛心的事。所以,一个教师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必须修心、修身,否则只能在教育的低处行走。我们始终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对人的关怀,对自然的关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幸福的生活。

  在该书的策划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谦恭地求教于北师大、首都师大等院校派的教育专家,另一方面我们还吸纳拥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全国优秀班主任、一线专家级教师担任本书评注的作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书署名的慧童先生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上百位关心、研究并践行“问题学生”教育的一群人的代名词。

  让我们一起用爱的阳光去照亮每位问题学生的心田,让我们一起寻找全国各地的林可树们,让他们得到应有的照顾与教育,用我们的心智去担任人师,培养出更多的参天大树。这应是践行新的教育改革纲要的必然举措,我们坚信,我们能行。

  教师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必须修心、修身,否则只能在教育的低处行走。

  【精彩书摘】

  插班生林可树的教育故事

 ■杨聪

 插班生林可树传奇的教育经历,蕴藏着引人深思的教育智慧,引发了我国“问题学生”教育的讨论。

 《插班生林可树》是一本抛砖引玉之作,能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产生充满智慧的启迪。这是一位一线教师发自内心的呼唤,它考问着教育的良知。这是一本“问题学生”教育的教科书,它有足够的理由告诉教师,应该如何成为“人师”,如何以自己的教育智慧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已经是冬天了。早上第二节下课后,我坐在办公室里写教育随笔,感觉越来越冷,便起身到南面教学楼后的小操场去慢跑。我正跑着,林可树远远地向我跑来。“老师,我和你一起跑!”“行啊!”我们一边跑一边聊。“你能跑几圈呀?”我问。“我呀,我跑步不错的,你能跑几圈我就跟你跑几圈!”他很自信地说,“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我在一个武校读书,包吃、包住、包学武术、包学习,一个学期学费要5000多元呢!刚一过去就要压腿、站马步、打沙袋,累死了。对了,还要经常跑步,爬学校旁边的小山……老师,跑步时要用鼻子呼吸,如果用嘴巴呼吸就跑不久,而且还会很累的。”我赞许地点点头:“原来你也是练过功夫的呀,真是真人不露相哦!老师小时侯也很喜欢武术呢,还经常和伙伴在田间地头的草地上翻跟斗、练‘鲤鱼打挺’,还学过倒立,但没有像你这样的正规学习。”“真的吗,老师你也会这些呀?倒立也会?”他露出惊喜的神情,上下打量着我,好像刚认识我一样。我猜想,他肯定觉得我一副文弱的书生相,怎么可能会有那些经历呢。

  “是啊,那是小学时候的事了,那时和你一般大小,现在变斯文了。不过,倒立我还是不错的,改天方便的时候展示一下给你看!”我说。“好哇,好哇!”他左蹦右跳地跑起来。我转移了话题,问他:“你长大了喜欢干嘛?”“喜欢练武!”他脱口而出。我顺势就说:“哦,那很不错!像李连杰、李小龙都是喜欢练武的,你也可以练,长大了考军校、保安、警察之类的,很威猛帅气的哦!”他听了,张大嘴巴憨憨地笑着,伸着脖子,鸭子走路般一伸一曲,一副可爱的样子,那动作似乎在说:“老师哦,这是不可能的!”

  我看出他的心思,鼓励说:“你也可以练练肌肉,说不定将来可以拍电影呢!就当锻炼身体也挺好,练武的人看上去特别活泼、有精神呢!”“可是,老师你知道吗,肌肉练得太多了,会伤身体的!”“谁说的?是你武校的老师说的吗?”“好像是……让我想想……噢,我想起来了,就是你在语文课上说的呀!”他情不自禁地笑了,“怪不得我总觉得刚听过没多久呢!”

  我也想起来了,那是不久前,我在课堂上顺便提到那段日子中央台播放的《李小龙传奇》,说有些人认为李小龙练肌肉太过于激烈,伤了身体。没想到可树一直记得这个细节。我想了想,又问:“你爸爸妈妈……什么时候离的婚?”“我9岁时。”“为什么呢?你当时明白吗?”“知道,就是整天吵架,吵了又吵,家里乱糟糟的……后来就没法一起住了,就离婚了……”他皱着眉头,语气沉重地说。“想爸爸吗?”“想呀!上次我被你批评,你让我回家反思,我不敢回家,就逃到爸爸那边呆了两三天!”我们并肩跑跑走走,大概有三四圈了。

  我看了看操场上玩玩闹闹的学生,说:“在我们班,你跟谁比较好呢?”“和赵小飞。不,那是以前,他背叛了我。现在是和陈尚。”他说着,脸上显出不同的表情。“那会不会不久又不和陈尚好了呢?”“说不定。我现在挺想以前武校的那些同学!”他目光中透露着眷恋,“我有一天翻开通讯录,一个一个地给他们打电话呢!听到他们的声音真让我高兴。我可能明年又要回那个学校读书,我妈妈也有这个意思。我也喜欢去那儿,练武的时间比读书学习还多呢,又可以打打闹闹的!”“是啊,有些老同学可以永远记着,还能做一辈子好朋友。”

  我指指操场边上的一堆人,有五六个我班的学生,对他说:“他们在玩跳圈圈,你也可以去参加呀!”他竟很干脆地说:“不喜欢和他们玩这个,没几下就散了,没意思。”我跑过这几个学生旁边时停住脚步,故意地大声喊着:“你们怎么不叫可树一起玩啊?”他们愣了一下,都停了下来。吴强笑呵呵地回应道:“可树,来呀!”罗翔还走到我们的身边来,想拉可树参加。可树好像的确没兴趣,推辞着没过去,还是陪着我。气氛有些尴尬,场面有些僵着,我连忙对大家说:“你们看,吴强和我的体型,一个有些胖,一个有些瘦,可树是不胖不瘦刚刚好,标准型的!”大家都笑了。

  吴强接过话茬说:“杨老师,我爸比你还瘦呢!那手臂啊,就这么一点粗……”他边说边用手指比划着大小……我们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就上课了,可树跟着他们欢呼雀跃地跑上楼去。我一回到办公室,就把刚才发生的事记了下来。这次,可树能主动过来和我一起慢跑,还讲了这么多心里话,我明显地感觉到他对我的信任和好感,这也说明了他多多少少还是能够体会到我一直以来对他的关心和帮助的——和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的接触和交流,是打开彼此心灵之门的最佳途径。(摘自《插班生林可树》)

2011年8月25日《中国教育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