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汁的作用与功效:空海法师:老子道德经心声(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1:33:17
空海法师:老子道德经心声(五)
-第40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整个无极、「空」是不生不灭的存在,当里面的能源因缘具足,就会渐渐形成星云,然后渐渐形成一个「太极」。「无极」会形成「太极」,「太极」又会形成「两仪」。因为当形成物质现象之后,又会变化形成「两仪」,于是形成一个「太极图」。当太极图在旋转的时候,会有阴、有阳,一定有比例不同,这时候密度不同、高度不同,位差不同、浓度不同,就一定会旋转、会变动。有旋转、有变动,就一定会慢慢变化、变化、变化,就有很多的创造出来,「无极」会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再生「四象」,包括说「道生一,一生二」。

于是就由「一」分裂为「二」,「二」又会生「三」,不断的变化、变化,叫做「反者,道之动」。「反」就是有阴、阳的对比出来,有正、有反,就表示已经来到「两仪」的世界,它一定会旋转、一定会动,有动就是佛教所讲的“诸行无常” 「行」是现象界的一切,它一定是在动、在变,有变、有动就是无常生灭变化,它会生、住、异、灭。灭了之后,又会生、住、异、灭。

「弱者,道之用」,「弱」就像「空」、「水」所展现出很柔弱的样貌,但是它却是能够真正利益众生。例如,杯子是要利用里面的「空」,里面有「空」,才能够利用。如果一个人身心柔软,才能够真正利益众生;如果身心不柔软、我慢很强,不管再怎么作为,利益众生都是有限的,而且背后很有可能,还会有相当大的负面作用。「弱者,道之用」就是身心柔软、慈悲善待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真正利益众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切现象界的这些「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无」就是「无极」、「空」,就是「道」的本体,也就是「上帝」,无形「道」体本身这一部份。从「无极」、「空」又慢慢形成「太极」,「太极」又会生「两仪」。「太极」就是这里所讲的「有」,这一句话是从上面念下来,但是它生成的过程是要从下面看上去。

天下万事万物现象界一切,是来自于「有」,就像来自于整片广大星云,然后慢慢运转,才形成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但是这些星云是怎么来的呢?是来自于散播在「空」中的能源,所以「有」、现象界,包括星云,都是来自于「空」、来自于「道」、来自于「无极」。

《道德经》的课程,如果真的能够归零听过之后,要找到「道」就很容易;如果没有归零,或是以一般以前的观念、知见,你要“得道”,在深山林内再躲个廿、卅年,还是有得忙!所以,真的要好好归零来闻思,重新认识「道」是什么,放下过去的知见,这样就会很快。

 

-第41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 

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宗教方面概略归纳分成几种,「迷信型」的占60﹪,「信仰型」的占30﹪,「智能型」的占10﹪。如果想要发展宗教事业,「迷信型」、「信仰型」的,一般的发展都会很蓬勃,往这方面发展就很快。但是如果要的是真理实相,就不会停留在这方面,你一定是智慧、求真求证,不会昧着良心说话。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以众生的心灵质量而言,要来到上等层面占得比较少,大概10﹪。上等智慧的人听到「道」,亦即大自然的法则,看到这些真理、实相之后,体会「无常」原来就是这样,什么叫做「无我」?什么叫做涅盘寂静?真的看到整个法界展现处处「三法印」具足。

去体会整个大自然展现无我、无私的德行,当他听闻之后,会很震撼,而且「勤而行之」,会努力净化自己的贪瞋痴、我慢,如实回来面对自己、照见自己,然后净化自己,让自己的身心越来越柔软,心灵智慧不断的提升、不断的成长,来到返璞归真,溶入一体的世界,与道合一,这是「上士闻『道』」。

中等根基的人听闻「道」之后,「若存若亡」,「是这样吗?经典不是这样写啊!一般宗教师也不是这样讲啊!」于是会有很多的疑惑、很多的疑问,然后他是不排斥,但是也不会很珍惜,是不认同、也不否认。「道」对他来讲,好像可有、可无,有时间就来听,没时间,也没关系!有也好、没有也好,就是「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他认为一般的经典、宗教师没有这样说,但是也许现在慢慢听闻之后,当他的人生历练越多、智慧越成熟之后,有一天他就会去求真、求证。当他真的去求真、求证,如果苦吃够了、铁板踢够了,这时候他才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无上甚深微妙法」,什么叫做「道」,什么叫做「涅盘」,什么叫做「解脱」。才会一直往这方面再深入,这是「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呢?「大笑之」!下等根器的人听到「道」,「哦!怎么这样?不是啦!那个走偏差了!那个错了啦!那个不对啦!」当他一听到这些,不是嘲笑,不然就是否定、不认同,有的甚至觉得所讲的跟他有很大违背,就会嘲笑、攻击、批判啊!就是「下士闻道,大笑之」会认为「这种人走偏了啦!那不对啦!不是这样啦!」。

但是,能不能回来问问自己解脱了吗?自己要的是什么呢?真的要如实回来面对自己,这样才不会被自我意识欺骗了,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真的很容易被自我意识欺骗,而障碍自己解脱之路,就是「下士闻『道』,大笑之」。

老子讲「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如果一般众生不这样排斥、攻击,就算是不正常,因此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就像有人认为「“上帝”应该是多么庄严啊!」佛教则是认为佛陀应该是…多么庄严啊!解脱者应该是…!跟他讲「解脱」就是返璞归真,成为一位平凡、平实、平淡的人,他不相信、不以为然。认为解脱者是要三头六臂的金光闪闪,解脱者是手长过膝,解脱者是…。

以一般宗教而言,基督教、天主教的信仰,认为上帝应该是…。你现在当下就踩在「上帝」的身上,却不以为然,他「大笑之」,认为「你这个人疯狂啦!你这个偏差了」。我是在讲真话,你现在就坐在“上帝”的身上,就浸泡在「道」之中,「道」没有分秒离开过你,“上帝”没有分秒离开过你。你没有找到,就要到他方世界去找;你没有找到,就会想:我死后才回归主怀。

如果你宣布的福音是在死后才回归主怀,表示你不知道“上帝”是什么?如果你的净土、涅盘是在来世,表示你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净土」。如果你还很努力、很拘谨的在修「道」,在那里苦修要得「道」,绷得很紧,就表示你还不知「道」是什么?所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真正体会「道」的人,体证真理、实相的人,后来是体悟到「哇!原来是这样啊!」体会到原来「无所得、无所失」,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就是《心经》所讲的世界,不增不减,也无所得、无所失。

「明『道』若昧」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因为我慢都消失了,不会展现「自我」,就是恢复成为一个平凡、平实、平淡的人,看起来就像一个愚昧的人,因为你也看不出什么,就这样傻里傻气、土里土气,像乡下人,没有什么啊!就是「明『道』若昧」。

如果他很着重外表、外相要怎么打扮、穿着,众生才会看到我是一个大法师,表示还在着重外相。如果你是真正的太阳,还会去向人家说「你看啊!我是太阳啊!我多么重要啊!」如果你是太阳,还会到处跟人家说「你要肯定我是太阳喔!要肯定、要相信我是太阳喔!你要相信我对你很重要喔!」如果你是真的,是不会这样、也不必啊!太阳就是太阳啊!我就是把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如果你是真的太阳,就是有自信,不必求别人肯定。

所以,四果阿罗汉会来到自知、自觉、自作证,如果你是真的,就能够来到自知、自觉、自作证,也不必要别人肯定或否定,因此「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一个一个体道、悟道而精进走在修「道」之上的人,看起来好像是退步,人家是越修越厉害。如果真正走在《解脱道》上,你是越修,身心越柔软,越懂得感恩,越知足、越祥和,别人是越修越厉害,而我们却不是这样。

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佛陀也讲我们学佛修行、走在《解脱道》上,要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是把我们十个结一一去除,在这去除的过程中,就是老子这里所讲的「进『道』若退」。人家是有所得,越抓、越多,我们却不是这样,我们是要放啊!放下那些执取,放下那些抓取,放下那些颠倒梦想,所以叫做「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一个真正实践「道」的人,他就像凡夫一样。凡夫才会想要成圣、成贤,当真正成为一个有智慧的解脱者,只是返璞归真,成为平凡、平实、平淡的人,所以“至人只是常”。「至人」就是老子这里所讲的圣人、解脱者,只是返璞归真。

「上德若谷」真正展现出「道」的精神、质量,他是虚怀若谷、没有我慢。我们不懂,就承认我们不懂;需要学习,就虚心学习。不是说一个解脱者,他样样都懂、样样都会,他是了悟生死大事,了悟宇宙、人生哲学。在「世间法」方面,如果有不会的,他不会“装懂”;有值得学的,他还是会虚心学习,所以「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大白」就像众生一直在夸赞那些心目中的偶像、大师,但是对于真正发光照耀世间、照耀众生的太阳,大家却是冷落它,不知道它的存在,不知道它的重要,它就像被众生冰冻在冷宫受污辱,甚至有时候众生还会责骂「太阳怎么这么强烈呢!」就是「大白若辱」。太阳的德行这么高明、光明,这么无我无私的照耀众生,但是众生就是不知感恩,「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从大自然方面来解释,大家就比较容易了解,所谓大自然是“完整而非完美”,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也是展现“完整而不是完美”,但是众生都一直构筑梦幻的“完美”世界,一般众生是一直构筑所要的梦幻世界,所以看不到完整的世界、看不到实相的世界,而且你也不承认。你要的是心目中一个美好的梦幻世界,但也是不可能实践的。整个大自然的存在是完整而不是完美,如果你用完美的质量框框,要来找善知识,你所找的是被众生钉在众生所制定的框框里面的“偶像”,不会找到真正活生生活的善知识,所以「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一个得「道」之人,他是很还怕被宗教师钉死。所以老子有时候做事就是很小心,「如冬天之涉川」、「建德若偷」,因为他是怕讲出真理实相之后,被一般宗教师钉死,所以他在世间法方面会有一些顾虑。

「质德若渝」「渝」是一种变化、善变,一个悟道之人是「心与『空』相应」,外相随顺缘起,所以他不是按照众生所要的剧本去演出。一个真正悟道的人是随顺缘起。

「大方无隅」以实际法界来讲,「空」就是无边、无际,体证「空」、体悟「道」的人,他是来到「无我」的世界,是超越任何界线框框,超越任何宗派、宗教、种族框框的,叫做「大方无隅」,他没有框框、界线的限制。

「大器晚成」一个真正大根大器之人是比较晚成,都是需要人生的历练,智慧的累积真的需要人生历练,不是从经典、文字里面所能够看得到的。

「大音希声」正法之音是很稀少,也很少有人能懂,所以真正的解脱法,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老子所讲的这些,如果你没有从整个法界、「道」、大自然方面了解、体会,你是没办法体会老子所讲的深意,包括他后面所讲的这些,含意都很深!比如「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啊!

「大音希声」以整个大自然、法界来讲,我们人类所听到声音的频率是有一个范围,很多声音是超越过人类耳朵所能够接受的范围,但是你是听不到,就像一些超高频或是调幅电台、调频电台,空中有它们的声音存在,但是我们的耳朵听不到,你必须透过收音机、电视的感受器接收,你才能够听得到,这里也就是告诉我们「大音希声」。真正超越人类耳朵所能够感官的一些声音,你是听不到的。

如果超越一般众生所能理解的那些智慧话语,一般人类也不容易听懂,很少人能够听得懂、能够体会得到,「大音希声」真正的正法之音也很稀少,也很少人能够懂。

「大象无形」以整个法界来讲,「空」或「道」是整个无边无际、无形无相,「大象」是「空」、整体法界的「道」。一个真正了悟真理、实相的解脱者、得道者,他所展现出来的,「大象」就是大根器,真正了悟自在的人,他展现出来的是「无形」。「无形」就是不会固定在一种“形象”,也不喜欢让众生把他钉在一个固定的形象、框框上面,不喜欢被装入众生所制定好的“圣人”框框,他是一个自由自在的解脱者,就是「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大道、大自然都是一直在养育一切众生,又是默默在做,而且众生每天都踩在它的身上,每天都浸泡在「道」的怀抱里面,但是众生却很少去感恩,不知道「道」的存在,所以就不断去崇拜那些大师、大偶像、大法王。现在假设这个人在树下参禅、打坐,认为是得道了、悟道了,他成为一个大师,于是很多众生就聚集过来顶礼、跪拜。

众生心目中很容易看到这个人的德行,很容易看到这个人,于是就认为他是圣人、大师,这样不断的顶礼、跪拜。但是看不到你们通通坐在大地上,你们通通需要整个大地的支撑、养育,通通需要阳光的普照。不管你再多大尾,还是需要阳光给你能源,你怎么大成就、大神通,还是一样都只是法界里面的一个众生,所以真正能够成就、养育大家的,是大自然、「道」。

「道」,如果在无形方面的,就是「空」;转换成有形方面的,就是地、水、火、风。可以称为「法界」,也可以称为「上帝」,看你是用什么名称都可以。「道」本无名,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名称,是人类用一个权说的假名贴上去。佛陀是用「法界」,老子是用「道」,耶稣是用「上帝」,事实上讲的都相同。

本体是无形方面的,就是「空」,佛教讲「空中能生妙有」。「道能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上帝创世纪」都是这样。创世纪出来,「妙」有出来的,就是这些地、水、火、风。有了地、水、火、风,以及「空」之后,才会有一切的众生、动植物。「空」本来就存在,就是有地、水、火、风,再加上有「空」,「空」本来就存在。

这些地、水、火、风跟「空」配合之后,才会有一些众生、动植物。所以老子所讲的「道」,不光是抽象的「空」,包括空间的「空」也是。如果没有无边无际的虚空,地球、太阳是没办法存在,前面这边有星球挡住、会相撞,所以一定要有无边、无际的虚空,太阳系才能够在「空」中运转。

我们地球要自转、地球要公转,都需要有空间。太阳系存在、要运转,也一定都要有「空」。没有「空」,「有」是不能存在的。所以,不要以为「道」就只有「空」,不要以为上帝就是无形、在他方世界,不是啦!「空」像无边无际的这些「空」都是,「空」还有地、水、火、风,你就坐在「道」的上面。如果用「上帝」来讲,你就践踏在「上帝」的身上,你就浸泡在「空」里面,你就浸泡在「道」里面,而整个法界、大自然展现出来,都是「道」的精神、「道」的特色,就是「『道』隐无名」。

大自然、法界的光芒,众生却看不到,因为你从一出生就跟它是一体,你体会不到它的重要,结果真正最重要的,我们看不到、体会不到,然后大家膜拜偶像、大师,光芒都被这些人、我相占住。「道」、大自然不会争功、不会争名,就是这样傻里傻气,都不懂得宣传、广告、文宣,也不会设法如何能够得到众生的肯定、尊敬、掌声,就只是默默的做、傻傻的做,就是真正的无我无私。

一个真正悟道、得道者,体会整个「道」展现出来的,除了四果阿罗汉、解脱者以外,没有人能够展现无我、无私的精神。那些来到相同境界的人,都是看到整个大自然的展现之后,然后我慢很快就消失。整个「道」展现出来的就是「『道』隐无名」,但又不是「什么都不做」,就是默默让万物生生不息,养育一切众生。

所以,当我们宣说「道」,为什么会有人「大笑之」?如果你是站在众生膜拜大师的立场,一直要去构筑一个大师的偶像,会惧怕你的偶像被我戳破,于是就反弹、不认同,认为「哪里是这样!我们的大法师、大法王才是很厉害的呀!他可以神通变化…」你会害怕听到「道」,害怕听到法界这些。如果你是站在信众的立场,是因为害怕你的偶像、大师被破灭掉。

再者,如果你是站在法师的立场来讲,为什么你会怕「道」?为什么会怕听闻到「道」呢?因为这样他就没钱赚,宗教事业就没办法发展。如果你不相信、不信服,你看你心目中的偶像、大师,哪一位不需要脚踏在大地上?!哪一位不需要空气的养育?!哪一位不需要阳光给他能源?!佛陀成就再怎么高的智慧,吃饭还是要去托钵啊!不是用他的神通就能够变成食物,所托钵来的食物,也都还是大自然变化出来的五谷。

所以,真正体会「道」的人,就像佛陀那些解脱者,我慢会断尽的原因就是这样,一定是体会到整个法界的庄严、法界的特性,然后存着知恩、感恩,展现无我无私的精神,以回馈世间。今天有缘来世间跟众生结缘,就把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回馈世间,就这样!

「夫唯道,善贷且成」「贷」就是借钱给你。一般众生如果借钱给你,就是有条件、有所求、要利息;银行要借钱给你,也是要利息。如果银行借钱给你,你不付利息,就查封你的房子。一般众生也是一样,包括夫妻彼此之间的相处,如果你的心灵智慧没有提升,当太太的对先生很好,如果先生展现出来,没有符合太太心目中的欲求,太太就会抓狂、发飙,认为「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这样呢?」你的付出往往都是希望得到相同的回报。

一般众生在还没有解脱以前,都是很正常的,在这种「有为法」、有所求的境界,但是老子讲「夫唯道」,只有整个法界、大自然所展现出来的,是「善贷且成」,不吝啬、善于付出,而且养育你、成就你,然后又不争功、不争名。太阳真的是每天燃烧自己、照亮众生,然后把那些能源传送到地球上面,转换成我们生命的能源,大地也都是这样任你奔跑、任你踩踏,任你大小便、任你吐痰,众生纵使不知恩,它也不要紧、没关系!还是默默去做。

只是如果没有知恩、感恩,没有体会「道」的重要,你是在无明的世界,就会心不安、背道而驰,就会自讨苦吃。所以,不是说上帝来审判你「如果你信我,就得救;如果不信我,就把你丢入地狱去受苦」不是这样啦!而是如果你不了解整个「道」的存在、「道」的重要,以及大自然运转法则,你是处在无明的世界,是自讨苦吃。你就在「道」的怀抱中,但是不知道「道」在哪里,你就一直去找「道」。你就在上帝的怀抱中,但是不知道上帝在哪里,你就一直要去找上帝在哪里。你就在涅盘、净土的世界里面,但你不知道心灵的家在哪里,所以你就苦啊!不安啊!一直到处要去找,就是无明遮障,你就是苦、不安,这样而已。整个修行就是打开智慧眼,了解真理实相。当你真正打开智慧眼,看到真理实相之后,「啊!这本来就存在嘛!」到后来是“无所得”,无修、无证、无所得的世界。

 

-第42章-

『道』能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获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现代创世纪,佛教所讲的“空能生妙有”,整个过程、一切现象,佛陀用“缘起”解释,这样更能够回到中性,众生也比较不容易误解。但是虽然不容易误解、了解,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现象界的这些人、事、物「或损之而益」,当你能够放下手中所抓,才能够得到“无限”,就是「或损之」,「损」就是要放下,你能够真的放下自我,才能够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

「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表面上你以为赚很多、得到很多,事实上你一直用生命赚很多钱,结果当你赚到不少钱之后,也赔上了生命。是你去赚钱?还是被钱赚走?不是说钱不好,但是你要知道钱的目的,要怎么样去运用,把钱的意义发挥出来。它只是一个工具,不是你的人生目的,要会去善用它。如果你把赚钱当做一个目的,说你是在赚钱,实际上你的生命是被钱赚走。你以为你得到很多,你抓到很多、拥有很多,你的烦恼、痛苦也会很多,你的牵挂也会很多,就是「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那些智慧者这样说,佛陀也是这样说。真正的解脱者、智慧者,他们是体悟相同的世界,所以他们如此真实的在教导众生,我也是「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梁者」就是自视甚强、展现我慢的人,你越展现我慢的人,「不得其死」就是不得好死。「我慢」越大,你就死得越痛苦。不一定是两眼闭上、尸体的死亡,而是我慢越大,生活就越痛苦;我慢越大,内心就越苦。所以「强梁者,不得其死」。

如果你不懂得臣服法界,都不知道「道」在哪里,不知道涅盘彼岸在哪里,你的内心是苦的。「吾将以为教父」像老子、佛陀他们都是看到众生在苦海里面浮沈,所以大慈大悲愍众生,只要众生愿意出离、解脱,都愿意跟他们分享。

 

-第43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我们先从法界、大自然方面来了解,整个法界、整个大自然的存在,太阳系算是有形的存在,但是整个太阳系还是浸泡在整个「空」里面。「至柔」从「空」方面来理解,「空」可以包容一切现象界。如果你的心体证到「空」,体悟到法界、溶入法界,你的心是与「空」相应,外相随顺缘起,身心是很柔软的,才能够真正发挥生命的智慧,真正有所成就。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还有另外一个深意就像天地父母,他是以最低的姿态来养育一切众生,现在缩小到整个太阳系的地球跟太阳,就像「地」或是「母」,太阳、「空」称为「天」或是「父」,就是天地父母。「天下之至柔」天地父母默默在养育一切众生,任众生踩踏、蹂躏、毁谤、攻击、批评都没关系,展现「至柔」的德性,但是为什么能够「驰骋天下之至坚」呢?不管「我慢」再怎么大、怎么功成名就,再成为什么英雄、豪杰,都只是法界里面的一份子。

你再怎么豪夺整个江山,包括像希特勒或是拿破仑,或是你再建立多庞大的帝国,到最后都要归还法界、归还大地,你一把土也抓不走。你越厉害,就死得越痛苦。但是这不是整个法界大自然对你不好,而是你自己背道而驰。天地父母如此在养育我们、照顾我们,但是众生不知感恩,然后受到践踏、批评、批判、攻击、批评,也都无所谓!它就是默默的养育众生。

就算你修行再怎么有成,再怎么神通广大、再怎么会变化,能够呼风唤雨,或是能够移山倒海、隔空打虎、能够让石头飞起来…,这些都只是在耍特技而已,像是杂技团一样!不管你再怎么神通广大、呼风唤雨,你不会、也不可能增加地球一滴水;不管你再怎么神通广大,你不会增、减法界的一毫毛,不会增一分、也不能减一分。

不管你再怎么神通广大,你不可能、也不会增减法界一分一毫,没办法增加一根毛,也没办法减少一根毛,你顶多只是把这边的土搬来这边,你顶多只是把那边的水吸过来这边而已。就像魔术师再怎么变化,很厉害!一秒钟就能够从一个空的袋子里面变出一只鸽子,但是你真的是无中生有吗?不管你再怎么变化,这些都一定是法界存在的,你才能够变出来,就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深意。

「无有入无间」「无有」就是「空」。「入无间」整个太阳系都浸泡在「空」里面,如果在高速公路上,你开着一辆车前进,前面的风是往两边跑或是往上面跑,这些风不是贯穿入你的车子,是要闪开、移开,你的车子才能够前进。就像潜水艇也是一样,那个水必须要被你撑开、拨开,车子、潜水艇才能够前进,水不是贯穿过你,是移开它的空间出来让你过去,风也是一样!

但是「空」就不一样,它不是闪开让你过去,它是你到哪里,都把你贯穿,你是被「空」所贯穿,因为有「空」的贯穿,所以才能够走过去,这就是「无有入无间」,「空」能够贯穿一切的现象界,贯穿一切的有、贯穿一切的众生,包括你、我、他的身体都浸泡在「空」里面。你的身体里面也一定有「空」的存在,包括一张桌子,它外面要有空间让它存在,桌子里面本身一定也是有空间、有「空」,就是「无有入无间」。

如果真的来到无我、无为的世界,就能够无为、无不为,所以「无有入无间」。老子体会到「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说「哇!赞叹整个『道』!赞叹『空』的奥妙啊!」以有空义故,一切有,才能够存在、成立,所以「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就像「空」,你看不出它有什么大作为,但却是最重要的元素,不断在利益一切众生,当你对现象界体会越深之后,「『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什么叫做「不言之教」?就是「大地风云经」。整个大自然都默默在告诉你,什么叫做「无常」?什么叫做「无我」?什么叫做「涅盘寂静」?不必透过人类的语言告诉你,这就是禅宗所讲的“不立文字”,「大地风云经」就是「无字天书」。

「不言」就是超越语言、文字的启示,也就是「大地风云经」的启示,整个法界、大自然的启示,包括说「『无为』之益」整个法界展现无我、无私的精神、特色,“无为,无不为”,无我、无私利益众生,这一种特性是「天下希及之」。在这几十亿的人口里面,能够真正体会整个「道」的精神特色,悟道、体道而行道的,「天下希及之」,很少、很少人能懂、能做到。

 

-第44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以整个「道」、整个法界为主、为核心,然后再切入。一般众生都处在颠倒梦想的世界,因此希望能够从中再唤醒众生,所以在「世间法」方面,也会做一些比较,但是老子的思考范围,跟一般众生的思想是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众生是不断在追名逐利,老子就提出一个问题:「名」就是虚名,名声、虚名跟你的生命,哪一种比较重要呢?「名与身孰亲?」哪一种对你比较重要呢?是生命比较重要?还是这些虚名比较重要呢?「身与货孰多」,「身」就是你的生命,「货」就是那些金银财宝,你的生命比较贵重?还是金银财宝比较重要呢?

「身与贷孰多?」「得与亡孰病?」「得」就是在得失之间,「亡」就是丧失生命,到底是得到名利比较重要?还是丧失生命比较好呢?到底是要得到名、利而丧失生命比较重要?还是保有你的生命,过着纯真快乐、解脱自在的生活呢?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就做出一个结论,「甚爱」就是很喜欢世间名、利的人,你一直在抓世间名、利的人,「必大费」,一定要付出很大、很大的代价。「多藏必厚亡」,「多藏」就是你在名、利,尤其是财务方面,这样一直贪得无厌!国宝、珍宝一直希望越来越多,所以「多藏必厚亡」。这样你的生命很快就会丧失掉,老子告诉我们:一般人都一直想要出人头地、出名,但是这些名是真正实至名归?还是只是要名、要名这样呢?

另外,你是拼命在赚钱,但是等到你有了钱,你的健康、生命却丧失掉了,所以俗话说“钱四脚,人二脚”,很多人就是一直很努力、奋斗在赚钱!当你到四、五十岁或五、六十岁的时候,觉得一生所预定的目标总算达到,可堪安慰啦!但是你还是不知足,会继续要再追求。再者,当你渐渐有钱之后,往往身体健康也丧失了。表面上我们是说你在赚钱,但是如果你的生命意义没有提升,把赚钱当做你的人生目的,是要用“你的生命”去换取的。

你用生命去换取钱财,结果会变成你的钱财越多,生命所剩下的也就越少,所以你说要赚钱、赚钱!结果到后来,你的生命是“被钱赚走”啦!如果你的人生意义没有找出来,你一直在赚钱,在金钱上面较量、在乎,用生命去累积钱财,但是当你有了钱,你的生命是越来越少。你确实是累积不少的钱财,但是你的生命是被钱赚走了,值得我们大家去深思熟虑。

「知足不辱」如果一个人能够知足,就可以常乐,就不会遭受很多的侮辱,就是「人到无求、品自高」。「知止不殆」如果你能够知足、适可而止,就不会一直无穷去追逐钱财。记得!一个人赚钱,是为了“不必再赚钱”,不是说赚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如果你的赚钱是为了赚取更多钱、累积更多钱,把钱财当做目的,你的生命就被钱赚走。钱只是一个工具,它不是目的。不是说有钱不好,你要善用它,生命的目的、意义要找出来,然后善用这些钱,而不是把它当做目的,所以能够「知足」就「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因为具有生命的方向,生命意义可以发挥出来,就可以长久。

 

-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熟。清静为天下正。

第一行是在描述「道」的特征,第二行是在描述体悟「道」的人所展现出来的德行。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都是在描述「道」的特征,一个体会「道」的人,也会展现出这一种特性。「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熟。清静为天下正」真正体道、悟道的人,就会展现出「道」的特性、特征,法界、「道」的特征是「大成若缺」。

法界、「道」能够成就一切万事、万物,而且它本身是非常完整的,但是你从外相看起来却「好像」缺东、缺西,「好像」有很多的弊病、很多的毛病、很多的不可意,但是“好像”是“好像”,这里用一个「若」字。事实上,不是真正的缺,而是众生以为它是缺。举例来讲,整个法界就像父母养育一切众生,但是众生不喜欢看到不想要的一面,整个法界的存在,它是正、反两面都存在,有白天、有黑夜,众生只喜欢白的、不喜欢黑的。但是对法界而言,它却是平等的,众生认为白天就好了,怎么还需要有黑暗呢?于是觉得法界好像不完美,「大成若缺」的「缺」就是这个意思。

整个法界能够让一切众生不断的生长,但是也会让众生消失、死亡。当众生面对死亡的时候,就觉得法界「天地不仁」,觉得它是「若缺」,但是没有死亡,哪来生呢?整个法界现象是生、住、异、灭,以及成、住、坏、空,不断的一直在生灭变化,众生就只要一个片段,站在主要的一个片段,然后就排斥你所不要的,所以你认为它是「若缺」。

包括你认为地球的这个地方有地震,这样是不好的,是五浊恶世,但是你要到哪里找一个没有地震的地方?!当你找到没有地震的星球,那个星球就是死亡的,你也没办法在那里生存。所以,「道」的特性就是「大成」,但是看起来「若缺」,但不是真正的“缺”。

「其用不弊」整个「道」看起来,好像觉得它有利有弊、有好有坏,不管你再怎么界定,它所展现出来的是「其用不弊」,能够创造万事、万物。整个「道」、整个「空」,整个法界却能够生妙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其用不弊」,用不尽的!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宇宙、道体、「空」本身里面是充满着生命能源,就是「大盈」,它里面是很盈满,事实上是有内容的,就好像一个人看起来憨憨呆呆,但是这个人却很有雅量、很有内涵。所以「道」本身是「大盈」,里面是充满着能源,但是你看起来「若冲」。「冲」就是空虚,看起来好像是空虚的、空洞的,没什么!佛教讲「空」,但是一般众生不了解「空」,以为谈到「空」就是断灭空、顽空。没有「空」,现象界不可能存在,所以叫做「大盈若冲」。

但是「其用」却是「不穷」,能够妙用无穷。「空」不但能够生妙有,而且又能够起妙用。我们能够在这里研读《道德经》,都是因为有「空」的存在,所以能够「其用不穷」,都是「道」本身的特征,你要慢慢去观察、体会。当你体会到之后,就会效法、悟道,才叫真正的「悟道」。你体悟到「道」的特征、特性之后,你的心胸就会整个脱胎换骨,展现出「道」的质量、特征,也是一样会展现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大直」就是内心是很正直的,「若屈」外相展现出来的却是很柔软,亦即「大直若屈」,展现柔软的身、口、意,一般不了解的众生就以为这个人很柔弱,这个人很好欺负,可以吃定他,所以叫做「大直若屈」。事实上,他是不与世间诤,世间一直争、众生一直争,争到最后,你也不会赢,越争越输。众生认为要争才会赢,要拼才会赢。但是老子的思想就不一样,你越争,到最后越是“空”、就越苦。唯有不争,以其不与人争,所以没有人能够跟他争,这是「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一个体道、悟道的人,包括法界、整个「道」也是一样,他的创造力是很强的,就是「大巧」。但是看他外表展现出来的,却是很笨拙的。整个「道」方面,你真的要好好去看,会觉得它就是这么朴实无华,这么平凡、平实、平淡,这么的笨拙,但它却是妙用无穷。

你就坐在「道」的身上,就浸泡在「道」的怀抱里面,这是真的!不是比喻,但是你却不知道,因为它就是那么的笨拙。就像有人在形容「道」、法界大师,真的是傻里傻气的,它不会用华丽的外表炫耀,不会打扮、也不会包装,不会宣传、也不会广告。有时候就用显现地震来宣传广告,地震也是法界大师的一个广告,宣告法界的力量有多大。

所以,地震也是法界力量的一个展现,法界大师只是放个屁,释放出来的能量就是八颗原子弹的力量。如果没有这种破坏、没有黑脸这一面,俗话说你不知道天、地有几斤重,我慢就会“狂傲无比”!如果你能体会地震的启示,也是粉碎你的“我慢”,粉碎你的“自我”。

有一句话说“人定胜天”,那是狂傲、无知、愚痴。人怎么胜过天?没有空气让你呼吸,你都活不了,不要想说要胜过天。你能不能胜过空气?如果你能够胜过空气说「我可以不需要这些空气,你给我走开!」你很高傲,这样你就可以胜过这些空气,你连一个空气都不可能胜过,也不可能没有空气,你还胜什么天?!所以,那是因为人类在井底青蛙的无知,人类只能够说克服自然环境的一些欠缺,一直做一些补足、一些助缘,这样而已,这叫做「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事实上也是百口莫辩,他所体会的跟一般众生、一般宗教师所讲的,又很大的不同,他不喜欢去跟人家诤辩,所以一般众生喜欢听的,他不会很喜欢讲,也不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一直讲个不停。但是,如果他一讲话,就是讲真理、说实相,这叫做「大辩若讷」。「讷」就是外表看起来是木讷的,因为当因缘不具足、不成熟,他就静默不语,也不会要出风头。

根基、因缘不具足的时候,跟你讲也没有用,就像「对牛弹琴」,他就不讲。不是说他不慈悲,而是因缘不成熟,他所要讲的,你不是听不懂,不然就是起瞋,因为他讲出来的真理、实相,跟你以前所认知的是180度不同。佛陀释迦牟尼,「牟尼」的本意就是沉默者、静默者,老子平常也不会一张嘴巴叽哩呱啦一直讲,佛陀更是不会。真正体道、悟道的人平常不会多讲,叫做「大辩若讷」。

大家可以观察看看,如果平常在台下一张嘴巴叽哩呱啦一直讲、很会讲的,你叫他上台讲,他却讲不出来。所以,真正懂的人,不会随便乱讲,也不会去与人诤辩,这是「大辩若讷」。「大辩」不是故意要跟人家诤辩,像佛陀讲;不是我要跟世间诤,「辩」就是诤。不是我要跟世间诤,是世间人要跟我诤,我只是讲真理、实相,跟一般众生、一般宗教师认识、认知不同,不是我错,我只是讲实相、讲真理,别人就认为我要跟他诤。「大辩若讷」他不是要跟人家诤辩,当因缘不成熟,他就不讲;如果要讲,就是讲真理、实相。

「静胜躁,寒胜热」如果能够冷静下来,就会有智慧,心胸就有「空」。有「空」,你的冲动相续就会缓慢下来,就能够有智慧处理事情。所以,在一般家庭中,夫妻争吵,或是同事争吵、冲突,最好的方法不是去跟他吵个不停,越吵会越严重,要让事情能够处理得很好,就是「静胜躁,寒胜热」,用你的宁静平静的心、慈悲心,才能够把风暴消化掉。

「清静为天下正」「清静」就是一个没有贪、瞋、痴的人,就是没有我慢的人,因为到达无我、无私的世界,可以做为天下众生的模范,但不是要为人师表。记得!不是他要,而是这一种人有资格。对他本人而言,没有“我要为人师表”那一种心,如果有“我要”,里面就有不正的心态、动机。

所谓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一方面都是形容整个法界展现出来的特性,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就是展现会这些特征,法界大师就是这样,看起来就是「缺」、「弊」啦!还有「屈」啦!「拙」啦!「讷」啦!整个法界看起来就是像这样,一般众生怎么会喜欢呢?一般众生都是要炫耀的一些表相。

法界大师对众生这么重要,但是他的锋头、光芒,都被一些大师、宗教师们占住了,众生的目标都锁定在人相、我相上面,或是像一些大魔术师都是很风光的,所赚的钱比法界大师多,法界大师却没有人供养。

法界大师就是「道」、地球、天地父母,没什么人去供养。但是一般的宗教大师,大家的供养却很多。法界大师对众生的生命贡献非常大,但是整个光芒都被一般的宗教大师抢走了,一般众生不断在顶礼、叩拜、跪拜或是祈求,都是向一般的宗教师在祈求。

一般宗教师,在此没有指射哪一个宗、哪一个派、哪一个教,而是如果还没有真正体道、悟道、行道的一般人,展现出我是、我能,都是看在这些有形、有相的人相上面。所以,佛陀就一直希望众生真正做到无我、无私。《金刚经》强调要来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会看到法界大师的真面目。如果还在人我相上面绕,是看不到「道」的,也体会不到法界大师的,没办法以法界为师、大自然为师。

因为涅盘界的家、究竟解脱的家,就是「道」、法界。否定这些的人,除非能够找到你的安心之道,假如你还没有来到究竟安心,又在那里否定,就是「无明」啊!

 

-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如果「道」、大自然的特征、特性,亦即无我无私的精神能够在世间流传,大家体道、悟道而行道,都展现无我、无私的精神,大家彼此相辅相成,这样真的就会天下太平、世界大同,世界就没有战争。「走马」就是很会奔走的那种马,也就是上等的战马,战马「以粪」,都是用来耕田、耕作。本来战马是要作战用的,但是因为现在是天下太平、世界大同,没有战争,那些本来可以当作战马的良马,现在却用来耕田就好。

「天下无道」如果世间没有「道」、失去「道」,就像佛教所讲的,来到“末法时期”,没有法、众生也不知道法,不知道涅盘、不知道解脱在哪里?不知道净土在哪里?这样就是属于「天下无道」,于是民心慌乱、民心苦,社会治安也不好,世间战乱会不断。

因为这时候世间战乱不断,所以「戎马生于郊」,「戎马」就是战马,而且是母马,一般来讲,母马是不上战场的,但是到要必须用母马上战场,表示社会已经是非常混乱了。戎马、母马又在郊外生产,就像是一个妇女没得休息,还在外奔波、在外生产,就是形容「天下无道」,社会就纷乱、战乱不断。

世间众生是否体道、悟道是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体道、悟道,世间就是战乱不断,「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在这世间,你的祸害、你的灾害「莫大于不知足」!因为不知足、贪得无厌,就会自取灭亡。就像希特勒、拿破仑,本来是一个国家的元首、总统,但是因为不知足,想要并吞天下,这就是不知足。到最后的下场结局就是自杀、痛苦的死亡,就是「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直贪得无厌,到最后就是这样痛苦的死亡。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一个人能够「知足之足」,一般我们常常会讲知足常乐,但是这是一种安慰式的?还是真正体证到没有欠缺的那一种知足?这里面是有所不同,如果一般我们只是说要知足常乐,用嘴巴讲的都很会讲,因为这时候你要的已经有了,所以觉得我们要知足啊!但是当遇到更想要的浮现出来之时,你又会不知足了。现在假设你觉得说有一间房子可以遮风避雨,这样就好啦!当你买了房子,头一、两年你会很高兴,觉得说:哦!有就好了啦!知足啦!可以常乐啦!

但是没多久或是社会历练几年之后,又不同了!看到人家住豪宅、大庭院、大花园,这时候又引起你内心的欲贪出来了,以前的知足到后来情况又变化,你又不知足。所以,一般所讲的知足,因为只是暂时性的而已,但是这里所讲的「知足之足」,就是真正体会到你生命所需没有欠缺,法界没有亏待我们,是真的感到「知足」。

像佛陀本来可以当上国王,但是他却不需要那些,过着就是一贫如洗、到处托钵,所有的家当就是在身上而已,没有劳力士手表,也没有钻戒,他都可以不用。佛陀很贫穷,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觉得有那些是累赘,真的可以不需要,那是真正的「知足」,你就算要给他,他也觉得可以不需要。如果你真的要供养这些,拿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回馈给世间,就是真正的「知足」,所以「常足」都是很快乐的。

一般众生只要还没有真正找到究竟解脱、涅盘彼岸,就是还没有真正找到「道」,你的内心一定会“寻寻觅觅”。只要你还没有真正找到「道」,还没有真正悟道、真正见法,还没有真正来到涅盘界、法界,你的内心一定是“不安”,「一」不知归何处,就会寻寻觅觅。唯有当真正找到之后,才会真的大安心、大自在。所以,你有没有找到?你内心有没有苦?有没有不安?那是骗不了的,绝对装不了、骗不了。“觅即知君,尚未得”,《永嘉大师证道歌》也有「觅即知君不可得(见)」。如果还在寻寻觅觅,表示还没有找到「道」,还没有回到涅盘界,还不知道法界。

我就装出没有在寻觅、寻找,这是假装不了的!不管你再怎么压抑,你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会在你的一转眼、一举手、一投足、一个扬眉之中,暴露出来的,你可以骗得了一般人,却骗不了明眼人。如果你是真正知足,「知足之足,常足矣」!当你真正安心自在,会来到无为、无修、无证。

等你到有一天真正体道、悟道、行道,来到无为、无修、无证的世界,你会发现“要修行,也是一种我慢,但是请不要会错意,说:「好!我们现在都不要修行,才不会有我慢!」千万不要又落入另一边,刚才所讲的是很深。当你还没有真正找到,你一定会寻寻觅觅;当你真正找到,就不会再寻觅了。

真正的无修,是体会到本来就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法界本来就没有亏待你,你是具足一切啊!你跟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但是当你还没有体证到这个阶段,要让你不修行,你的内心还是很不安,因为还是不知一归何处,还是会寻寻觅觅。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上来,到后来就可以来到无修、无修、无证的世界。

 

-第47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为而成」就是来到无修、无证、无所得的世界,这一章的每一句经文都是顶天立地,力道非常、非常强,真佩服老子的厉害。「不出户,知天下」「道」是无所不在,法界的真理实相也是无所不在、超越时空。如果真正见法,体悟「三法印」,你会体会到不管过去、现在、未来,都一定如此。而且你会体会到,不论在台湾、大陆、美国或是在其它外星球,也都是如此。

「不出户」不必到远方去找,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道」、找净土,因为我当下就在「道」的怀抱里面,还要到哪里去找呢?!我当下就浸泡在法界里面,还要到哪里去找涅盘、找净土呢?!「不出户」不必跑到他方世界去找,就能够「知天下」。整个天下一定是无常生灭变化,任何众生不管再怎么厉害,一定是「无我」,一定是「缘起」,没有任何人例外。不管六道、哪一道众生,无论你是哪一道的黑道、白道都相同,「不出户,知天下」。

只要还没有找到「道」,我都可以判断你的心是不安的、是苦的,我慢都还是存在。只要还有我慢,你就是一个内心很苦、不安的人,只要还有我慢,你的内心就是苦。「不出户,知天下」他都可以了解所有众生的心态。当真正掌握大原则、核心,就可以以此类推。一定要回到问题的核心,就像我们所画的太极图、太极花,才能够掌握重点核心。

如果一个人不能回到「道」的总源头,就是在下面的支流末节上面绕。如果你的心胸、视野越小,就是越往下走,一直在支流末节,包括修行也是一样,如果没有掌握核心,都是在修行的技巧、支流末节上面下功夫。老子就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回到总源头看一切万事、万物、众生,就可以清楚知道及掌握总原则,其它的以此类推,就是「不出户,知天下」。我不必来到这里,才知道你。因为整个总原则,我都知道。

「不窥牖,见天『道』」我不必打开窗户,不必心外求法。前文是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后文是不必心外求法,不必到外面去找,同样都能够见到「天道」。

像有的人认为要去到教堂才能向上帝忏悔,认为上帝是在教堂里。出了教堂之后,上帝就不在,无法跟上帝沟通。于是就变成说在家里就没有上帝。在佛教也常常是这种情况,看到一个大殿,就认为佛就在那里,才能叩拜。在大殿,就认为特别庄严,就在那里膜拜,因为佛是在那里。当出了大殿,就认为佛不在那里了,认为你的佛、你的上帝、你的耶稣…,只在一个特定的地方才有,要到那个地方,才会觉得找到,才会跟他有一个沟通。

事实上,这是不正确的。老子讲「不窥牖,见天『道』」,不必到教堂去,我天天都跟上帝在一起。我在家里,家里就是教堂,我家里就是大殿,家里就是佛堂。因为「道」是无所不在,法界是无所不在,叫做「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你一直在寻寻觅觅,一直寻找净土在哪里?听说某个地方、某个方向,于是就一直往这方面去找,一直要到他方世界去找,或是认为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现在没有法,我们要等几万年以后,有的还讲说要等到弥勒佛出世再说,有的讲说等以后有佛来再说,我们现在就要赶快天天祈求,愿来生能够生在有佛的世界、有佛的佛土,你的心都一直向外去求,都没有活在当下。

一般其它宗教徒也是一样,有的人认为上帝是在遥远的天界,当你要死亡的时候,信主才能够得永生。信主,然后在死亡的时候,才能够到上帝那里,叫做「回归主怀」。死的时候才能够回归主怀,活的时候就是迷途的羔羊,就没有在上帝怀抱里面。

事实上,你都在整个法界的怀抱里面,如果你不知道「道」是什么,就会透过很努力、很认真修行或是躲在深山里面修,希望修到将来能够得道、悟道,能够“金光强强滚”。如果向心外去找,或是透过种种「有为法」努力去修行,表示「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越向心外去求,表示你越不知道;如果你的净土是在他方世界,表示你不知道净土是什么;如果你的天堂是在其它的星球、遥远的未来,表示你不知道天堂是什么;如果你的上帝是在教堂里面,表示你不知道上帝是什么。

如果你不知道「道」在哪里,就要到处去找「道」,听说在这里、听说这里有,好!你就到这里,结果还是没有。你跑到这个星球来,人家还是讲说这里没有,这里是「末法时期」,于是要到其它世界再去找,一直去找、一直去找,你越向外去找,就是越往下,距离「道」就越远,不管是多么远,事实上还是没有离开「道」,只是你心灵上的认知,跟「道」越离越远。

你本来就在「道」里面,但是「道」对你而言,你就是不知道,一直在迷失,心灵的污染程度就越严重,你的苦海就越多。有人讲说要到印度佛陀出生的地方去,听说在菩提树下打坐之后,会有感应。也许我们到那边去打坐之后,就会有开悟、大彻大悟?佛陀也会在那里一直笑「早就跟你们说:法是遍一切处,你们还要到印度去找?!难道台湾就没有法吗?!难道台湾就没有「道」吗?!」老子讲「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我跟大家介绍的课程,都是现在当下可修、可证、可达,我不会跟你讲遥远的未来、来世、他世,或是到其它地方才能找到,都是现在。因为涅盘、净土就在这里,「道」就在当下。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圣人」是一个真正体道、悟道、得道的人,「不行而知」不必到外面、大陆四大名山去朝山。就算再朝一百次,还是不知道什么叫做「无常法印」,还是不知道「无我」。如果你把那些钱真正拿来好好用,还更有意义。「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你不必到他方去朝圣,不必向心外求法。

「不见而明」不必要到外面去找,不必到处一直追、一直找,「见」就是向外面去找。不必到外面去找,你就能够很清楚。有一句话「万物静观皆自得」,禅修就是协助大家“止观双运”,你的心能够定得下来、静得下来,就看得到原来你所要找寻的,就在眼前、就在当下、就在这里,所以「不为而成」。

「不为而成」的含意很深,不要以为是负面的什么都不要做。「不为而成」到后来体道、悟道之后,你会来到“无修之修”,不必造作。你只是醒过来发现这样的事实而已,注意!你只是醒过来发现到、觉悟到「你本自具足」,因为「道」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是以为当佛陀悟道之后,佛陀就是得到特别多的东西。

不是法界送给佛陀空气,特别长养佛陀的身体,太阳也不是因为佛陀成道、悟道,佛陀会赞美太阳,太阳对就对佛陀额外特别照顾。当佛陀悟道、成道,体会到事实上整个法界,不是我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是本来就存在,「不为而成」。

所谓的「海中凿河」,众生在无明遮障、不知「道」,会透过「有为法」一直去找。你越努力、越认真向外去找,表示你越不知「道」是什么。就像你是在「道」、大海之中,在空海、「道」里面,一直在里面开凿一条运河,当你开凿得很高兴、很认真、很有成就,结果却把海水污染了,让很多的鱼都跌下去了,你知道吗?所以,当有一天体会到:哇!「道」本来就是这样,要再怎么改变法界、大自然,还是一样。你只是把那边的海水舀到这边而已,你只是把那边的空气透过电风扇吹到那边,这样而已。

当有一天当你大彻大悟之后,发现原来是庸人自扰之、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以前就像个“笨蛋”,众生就在“颠倒梦想”的世界,却不知道。所以,你在海中开凿运河,开凿得很高兴,但是等到有一天当有所体会,哇!醒过来,会来到「不为而成」、无为的世界。

假设这里是地球,我们现在找西方在哪里?没有说要批判或是指射哪一个宗派,只是要如实探讨、了解西方在哪里?如果界定一个地方,事实上所谓的东、西、南、北,是人类为了方便说明起见,才做一个假名予以界定而已。

在法界、大自然中是全方位,没有方位限制的。以现代实际情况来讲,你说西方在哪里?是在地球上吗?还是在外星、外层空间?如果净土不是在地球上,而是在外层空间,请问「西方」所指的是哪个星球、哪个方向?如果具有天文常识,能不能找到外面的一个固定的西方?是找不到的!因为地球是每一天都在自转。

假设现在所处大楼楼顶对上去的地方称为西方,你跑到大楼上面天天看,认为西方是在上面这一点,但是因为我们的地球是一直在转、转,你说西方在哪里?你以为这个小时的西方是在这边,结果下一个小时的西方又在另一边,地球一天绕一圈,就像时钟12个时辰刚好是一圈。昨天你的西方是在这边,早上你的西方又在另一边,今天晚上你的西方就在那一边,因为这个大楼会转到这边。

假如现在中午12点在这里,下午18点在这边,晚上的24点凌晨又在这边,清晨的6点在这边,是一直在转、一直在转,你说西方在哪里?只要你有天文常识,就会知道要在地球外面找一个固定的西方,是找不到的。这些绝对不是在批判,实相就是这样。当你不了解天文常识,才会认为有一个固定的地方。

    除了地球自转以外,我们地球跟整个太阳系是不断在转动,地球会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带着这些星球家庭及小星球,又是在银河系里面转动,银河系本身又是在转动。所以,如果你要心外去找西方,是找不到的,你要到心外去找净土,在哪里?在此让大家了解原来净土的思想。有人误认为我在批判净土,是因为不了解,才会认为我在批判净土,事实上我真的是在弘扬净土的核心。

净土的核心就是「心净佛土净」,真正要找到西方净土,就是回来净化身心,才是真正的净土核心、净土思想,不要到外面去找,是找不到西方的。

    有一个比喻,有人觉得修道家的人跟佛教有相异之处?于是就找出论著说:佛教的修行者是要往生西方、是要朝向西方的,而道家是要往生东方的。有人说药师佛在东方,你就会向东方,有一则道家论著要找出道家跟佛家的差异,认为佛家是向西方、道家是向东方的,但是这有什么不同?好吧!执意要这样说也可以,那你就继续去找吧!

于是佛教这边一直继续向西方去找,道家这边也是一直向东方去找,不错啊!我们彼此的方向不一样,但是也同样一直在转、转、转,只是方向不一样而已!所以你也一样在那里转、在那里找、在那里绕,这样有什样不同?他们是向西、我们是向东。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你的东在哪里?原来你的东边是跑到这边来,他的西边是跑到这边来,你跑来我家、我跑去你家,你跑到我家来找净土、我跑到你家去找净土?!

你没有真正静下来止观双运,你是找不到。不管你称它是东方也好、西方也好,你是找不到的。唯有你心静下来如实现观,才会发现当下即是。

或许你的前世可能就在其它星球,然后人家却跟你说那边就是净土,然后你跑、跑、跑、跑到地球来,人家也说就在那里。《阿含经》有提到赤马天子,他向心外一直要去找出离苦海的净土,结果找不到,于是佛陀就跟他讲:「你向外面去找,是找不到的。我佛陀不必向心外去找,我在五蕴身心就可以去找到。」就是告诉我们要回到身、心,但是这样又不是在五蕴身心那里绕、那里找,而是回到内观,万物静观皆自得。当你的身、心真的能够静下来,就可以发现。

-第48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不同的地方,如果你自认饱学多闻,不管再增添几个博士头衔,你内心的苦、不安,还是存在。不是用世间这些成就,就能够掩盖得了内心的苦、不安。假如说你得到三个博士学位之后,就能够到达究竟解脱,大家就只要拼命读书,设法弄到三个博士学位就好啦?!

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这是「世间法」、「有为法」,会越修越厉害、越有成就感。而「出世间法」就不一样,就是老子所讲的「为『道』日损」。如果你真正要解脱,「出世间法」刚好就是要对治「自我」。因为「自我」就是构筑梦幻世界、苦海的最重大根本原因。你想要「出世间」,就是出离「自我」、出离苦海。

如果走「出世间法」方面,是来到断除我慢,朝向让「自我」渐渐降服而消失。这两个走向不一样,「世间法」是「自我」越来越厉害,「出世间法」刚好相反,是要断除我慢。就是佛陀跟我们讲的断除十个结,真正走在「出世间法」上,针对那十个结,一个结、一个结的解开,然后慢慢来到「无我」的境界。

「无我」就是来到无私,老子讲「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就是「自我」在中心,然后用十道很高耸、很牢固的城墙,把自己巩固包围在里面,就是佛陀所讲的那十个结。一般「世间法」是要加强巩固保护「自我」,要有成就感。但是「出世间法」不一样,只要有「自我」,就是活在梦幻世界、苦海里面。

何谓「苦海」?佛教所讲的「苦海」,就是「自我」构筑的梦幻世界。当有一天你发现了,「自我」真的是在构筑「苦海」的梦幻世界,于是慢慢走上「出世间法」。当然苦要吃很多,苦也要吃得够,才会真正要修行,真正走「出世间法」。这时候你会真正如实面对自己,然后把那些结一个一个的去除,就是「为『道』日损」,渐渐让「自我」越来越淡薄,身心就会越来越柔软。

「损之又损」那个结、结缚,我是、我能、我慢会渐渐减少。「损之又损」到后来呢?五上分结全部都消失、去除掉,来到「自我」消失,「无我」的世界,就是老子所讲的「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

「无为」就是来到「无我」的境界。一般对「无为」是不太能够了解,以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一个成道、一个解脱的人对世间都没意义、就是什么都不做?整天在那里吃饱就变成米虫?那是完全的错解,不知道何谓「无为」的深义。众生惯用二元对立的思想,惯用二度空间的思考模式,诠释像无限空间的境界,当然是无法体会的。

老子讲「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当我慢断尽、「自我」消失之后,就会来到无我无私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一个真正体悟「无为」境界的人能够「无不为」,不要误解是无所不为,变成「无不为」、为非做歹。「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为」,事实上是来到无我无私的境界。

一个人真正来到无我无私,就能够「无不为」,也能够成就大事业。因为做事情不是从「小我」出发,不是从自私自利去考虑,是来到「无我」的境界,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天下」不要以为是像国王、帝王、将军的争夺、豪夺天下,是要去摄化天下。「摄化天下」真正要得民心,或是对众生有所益助。「取天下常以无事」如果真正无我无私,才能真正摄化天下。

「及其有事」如果是用智巧、技巧、世智辩聪,用「自我」或武力要去征服天下,老子就讲「不足以取天下」,是得不到天下的。「取天下常以无事」真正要摄化天下,是不可以用武力的,用武力是绝对办不到。包括中国历史上不管再怎么伟大的帝王,他的影响力早就过去了。但是真正以无为、无我、无私影响这世间的,像佛陀、老子、耶稣他们无我无私的精神,纵使经过两、三千年后,人类还是对他们这么尊敬,人类还是受到他们的这么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精神还是默默在摄化世间,提升人类的心灵质量,就是「取天下常以无事」。「无事」就是无我、无私。

就像太极图,事实上,所有万事万物的总源头都来自于「道」,万事万物、不管日月星辰,一定是包含在「空」里面。现在是讲述老子的《道德经》,所以我们要写「道」,佛教的时候,就要讲「空」。

一般众生是在颠倒梦想、背道而驰,也就是「道」在这里,但是众生都离开了「道」,不知道『道』是什么,然后一直向外去找、向外去找,结果到处去找。所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你越向外去找,越不知道「道」在哪里,一般众生一直往下,结果反而是离「道」越远。如果你要解脱,走向一定要跟众生背道而驰。众生是跟「道」相反、背道而驰,你要回到「道」,是要跟众生背道而驰,这样才能够回到「道」,才能够来到「与『道』合一」的世界,就是「世间法」跟「出世间法」相异之处,老子讲「为学日增」,但是「为『道』日损」。

一般众生的思惟角度是越来越想成就,就是离「道」越远。如果你真的要解脱,也是世间反其道而行,才能够回到「道」。如果你真正要迈向究竟解脱,要走「出世间法」,你的世间思惟一定要大死一番。如果没有大死一番、180度的大扭转,是没办法来到「道」。如果凭着过去的观念要去找善知识、衡量一个善知识,是绝对找不到解脱者,因为你会用你过去的知见、常识来判断,这样是找不到解脱者,也找不到「道」。

所以,老子给我们的观念都是180度的震撼教育,佛陀所讲很深的那些法义,也都是180度的震撼教育,你的观念才会整个扭转过来,要彻底放下过去世间思维的角度,才有办法找到「道」。

 

-第49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善者无善之,不善者吾益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无常心」解脱者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成见,没有自私自利,也没有预设立场。「无常心」包括没有成见、预设立场。「以百姓为心」他的起心动念是念念为天下苍生,以百姓心为心,无我、无私。

「善者无善之」对我好的人,我一样善待他。「不善者吾亦善之」对我不好的人,我也一样善待他。不会说你对我不好,就以牙还牙。不论对我好或不好,我都对你好,善待一切众生。

「信者吾信之」信任我的人,我信任你。就算不信任我的人,怀疑我、质疑我的人,我还是一样信任你。「德信」为什么不信任我的人,而我一样信任呢?因为我知道你还在颠倒梦想的世界,但是你还是一样会改变,还是会成长、会变化,为什么不善的人,「吾亦善待之」呢?因为你还是有可能改变。今天你对我不善,是因为对我误解,你的因缘是这样,有可能因缘改变之后,就会善待之,你就会改变啊!

就像罗马有一位叫圣彼得,曾经位居宰相、总理大臣的权势,当时基督教还不是他们的国教,还是很排斥基督教,才会有宗教历史记载君昏沉,让那些宗教信徒丢入罗马竞技场,让狮子来吃。他最初对基督教是很破坏,百般设法驱除出去,但是他看到不管再怎么加以残害,那些宗教信徒还是一样前仆后继,让他后来惊觉为什么他们都不怕死?为什么他们会具有殉道精神?于是让他大为震撼。真的体道、悟道的人是粉身碎骨、在所不惜,他们不是为个人、小我。

因此,那些宗教信徒的展现让他很震撼,到后来当他慢慢打开心胸去了解、接受,才发现自己很多错误的观念,于是从最初的一个破坏者,改变成后来是大大的护法,后世才命名圣彼得大教堂。

所以,不管你对我好或是不好,我都善待你;不管你对我信任、不信任,我都善待你。因为对那些解脱者而言,他是超越二元对立。一般人是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就对你不好,这就是二元对立,永远没完没了!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解脱者在天下、世间,展现出为众生、为天下,「为天下浑其心」。「浑」是浑朴、浑厚。一般众生认为自己对于是非、好坏、对错,都能够分辨得很清楚,二元对立很明显,然而却是从「自我」的立场去界定是非、好坏。

但是,对一个解脱者而言,你所认为的坏人,未必真的是坏人。你认为应该要远离这种人,他却未必认为要远离这个人。你认为是非常好的大好人,但是对一个解脱者来讲,他的看法未必像你这样。所以,一般众生是:符合你的意思,就认为是好的、对的、善的;不符合你的意思,就认为是错的。于是所认为「非的、黑的…」,就会排斥。

一个解脱者是超越二元对立,表面上你看不懂,会觉得:「奇怪?明明这是坏人,你怎么还对他那么好?明明这种人不可理喻,你怎么还在善待他?」你会变成用「自我」的标准去界定他,你看不懂他的心。所以,就是「为天下浑其心」,「浑」就是他不是像一般众生具有这么明显二元的对立,他是超越二元对立的。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一般众生的眼光都朝向他,这里所讲的比较像是政治家或宗教家,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他是以平等心善待一切众生,把百姓当做像对待自己家里小孩子的爱心,来爱戴一切众生,以爱己之心来爱护每一个人;以尊重自己之心,来尊重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