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石镇买房:《品德与社会》历史、地理题材教学策略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2:04:45
作者:胡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51    更新时间:2011-5-20
《品德与社会》历史、地理题材教学策略的思考
胡红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品德教师普遍都认为历史、地理类的教材很难教学。因为这种题材的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话题零散,知识点多,没有完整脉络和情节,如果我们对课程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就会出现把品德与社会课就某一个知识点变成支离破碎的历史课、地理课讲座或说教的思想品德课的现象。其次,很多老师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感觉时间精力不够,教学设计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引发学生兴趣,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不深,教学效果低下。再次,在课堂教学前,因为学生准备不充分,就会出现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讲解“历史故事”“地理知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方式主要还是“听讲式”“记忆式”,学生学习主体性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性没有体现出来。
2011年 5月9日至11日,我参加了在丽水市莲都区囿山小学举行的“2011年浙江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全省品德教研员及部分教师代表参加活动。本次研训活动的主题就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地理题材的教学”。在这次活动中,我共听了四节课,又聆听了专家的报告,对历史、地理题材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全新的理解。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历史、地理教材的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等为依据,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生活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目标,要改变偏重知识学习,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
二、正确解读教材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历史、地理内容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不是详细地讲述、分析历史事件及诸多背景因素,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串联史地内容的学习。在解读教材时,要站在宏观的角度,理清教材的脉络,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结构,才能对教材中呈现的教学内容作出恰当的取舍和重组,从而确定教学的正确思路。
三、设法提高教学效率
《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形式也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执教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运用了很多方式方法,努力创设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他们巧妙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激发情感体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给我们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直观教学调动学习兴趣
历史地理教学内容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图、地球仪、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视频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兴趣。如樊国华老师在执教《我国的行政区》时,准备了五颜六色的中国地图的拼图,让四人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玩拼图游戏。在拼图的过程中,学生兴趣极浓,课堂氛围非常热烈,孩子们一边动手,一边思考自己是怎么拼成的。在交流时,孩子们有的说先找大的拼,有的说按形状拼,有的说找最边上的,再往中间边拼边找。樊老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读图的兴趣,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使教学增加了趣味性。他还巧妙地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学生找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随机进行发散性教学,让学生认识另外四个自治区。这样顺学而导,以生为主,展开教学,更加满足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又如沈老师执教《春天的故事》,这一历史题材的内容真的很难让孩子们理解,他们看到的只是如今的繁荣,即使从长辈的零星回忆里了解过去的生活,也只是形成一种没有时代感的历史碎片,要使学生对计划经济下的“票证时代”,对过去的城乡面貌有初步的了解真的很难。可是沈老师却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真实的票证,让学生观察发现,从票额的种类(粮油票、煤球票、布票等),票额的大小(贰两、五市斤、十斤等),使用的时间期限,通用的范围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票证,什么是票证时代,从而让学生明白那个特殊年代中我国采用的特殊方法艰难度日,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就更加能感受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从课堂效果来看,尽管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还不能真切地感受,但至少孩子们能从各类票证中初步感受到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物资资源匮乏,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
2、游戏活动调节课堂气氛
我们都知道游戏活动能把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寓历史、地理知识教学于游戏之中,这样生动活泼的方式更能调节枯燥、乏味的气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如樊老师执教《我国的行政区》时,安排了“熟记行政区拍手歌”这个游戏,其中的歌词是这样的:
你拍一,我拍一,说说一级行政区;你拍二,我拍二,香港澳门是特区;
你拍三,我拍三,23个省份好江山;你拍四,我拍四,京津沪渝直辖市;
你拍五,我拍五,新藏蒙宁桂自治;三十四个行政治,牢记心头不忘记,不忘记!
粗略一读也许你觉得没什么,要是你仔细读一读,我们就能发现在这首拍手歌中,樊老师已经非常巧妙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能通过活动按照要求说出一些行政区的 名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有滋有味地读着,老师也不露痕迹地解释“京津沪渝”和“新藏蒙宁桂”,相信孩子们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在快乐而又简单的游戏中又一次获得了地理知识。
3、大胆取舍开发课程资源
品德教材有统一的教学资源,可是有些教学资源的时代背景、人物事件距离现在实在太过遥远,内容涉及太过于浅显简单,很难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有时,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同一个教育主题重新思考,重新作出选择。如《世界真奇妙》一课,在教材里有一个认识世界各国服装的版块,并没有奇妙的动植物和学习各国礼仪的内容,桑老师在说课时谈到关于这个重组教材的设想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教学中,她努力让地理类品德课堂成为生活化、趣味性的品德课堂,努力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设计安排了“不聊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不说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不学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自然衔接,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尤其是 “学习各国礼仪”这个环节更是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饶有兴致地学习,和许多老师进行互动,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中西礼仪文化的不同,感受世界的奇妙,从而更加热爱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听了这节课,让我们体会到教学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现的,关键要我们教者在使用之前根据学生的需求,时代的特征,合理地选择最佳的资源,并对所选取资源运用的效果进行预设,让我们的品德课堂更具时代气息、生活气息。
4、点面结合感受历史变迁
李建芬老师在说课时说了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历史是过去了的今天,今天又是将来的历史,我们解读历史,就是要把它还原成贴近学生的生命活动。”为了拉近历史与学生的生活,为了把静态的教材转化为动态的学材,为了寻找和课外资源和本土资源的有机整合,李老师精心设计教学,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历史类题材的品德课。她先让学生欣赏歌曲《走进新时代》,画面中出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这四代国家核心领导人,在歌声中让学生体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然后李老师设计了“看我家,衣食住行奔小康”、“看家乡,日新月异变化大”、“看浙江,翻天覆地谱新篇”、“看中国,巨龙腾飞创辉煌”、“看未来,延伸思索新目标“这五个教学环节,学生从触手可及的自己家庭三十年的生活变化,到感受丽水三十年来的发展,到浙江在改革开放中走出的具有浙江特色的新生活,到祖国近三十年来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畅想三十年后的今天,这样点面结合,由近及远,一气呵成。老师利用多媒体,将图片、文字、音像等综合呈现,尤其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了解自己的家乡,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在课堂上,学生真真实实地体验着历史的变迁,学生在交流、在欣赏、在比较、在辨析、在畅想,所有的活动都促进了学生的理解,积淀了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勤奋学习的雄心壮志。
总之,虽然《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地理题材的内容对于我们教师的执教的确带来许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正确解读教材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历史,探索地理,探究事物的根源,我们的品德课堂依然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提高课堂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