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王2在线观看:大国为何不能没有乡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0:27:04
中国是一个超大国家,不可能设想,这个国家的人全部居住在城市。乡村如果消失,中国文明也就必将毁灭

  近日,在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的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就古村落保护问题展开对话。冯骥才指出,五千年历史留给我们千姿百态的古村落的存亡已经到了紧急关头。对此,温总理表示同意,并指出有些地方不顾农民合法权益,搞强制拆迁,把农民赶上楼,丢掉的不仅是古村落,连现代农村的风光都没有了。

  过去十几年来,政府越来越关心农民的生活,尤其是用意本来不错的新农村建设,经过政府官员层层加码、扭曲,在很多地方,演变成政府干预农民居住的借口。在此过程中,已经娴熟地掌握了经营土地之技巧的地方政府发现了“增减挂钩”制度的妙处,掀起了强制农民合村并镇、集中居住的运动。

  地方政府经营城市上瘾,把农村也捎带上,开始经营农村了。几年时间内,大量存续了几百年的村落被一座接一座夷为平地。如冯骥才所说,这一波地方政府经营农村的运动,对村落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在有些地方,全县已经找不到一个有点历史厚重感的村落。在全国几乎所有城市都被拆毁一遍之后,乡村又在遭受同样的命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场空前的文化灾难。村落这种居住形态的毁灭,也让寄存于村落之上的价值与生活方式,成为游魂野鬼,而必定归于消灭。

  至关重要的是,乡村的价值与生活方式,乃是中国文明、中国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具有发达的城镇工商文明,但同时也具有历史更为悠久、土壤更为丰厚的乡村文明。如果用中国传统概念来形容,城镇是阴,乡村是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全盘摧毁村落、摧毁乡村生活方式、摧毁农民式价值观念的做法,实不可取。

  宋以前不论,至少在宋以来的一千多年中,中国人的居住形态保持着连续性,各地村落基本格局延续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生生不息,村落的基本格局、建筑样态,并无太大变化。唐宋以来的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具体化在村落的布局、建筑之中。先人的气息就在村落上空徘徊,人们浸润于其中,自然地延续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价值。

  同时,村落的居住形态本身也塑造了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孟子对此有生动描述:“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今天,很多进城的人,都明显地感觉到城市生活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不同。而这种特定的人际情感关系、生活方式与村落的居住形态有直接关系。

  不可否认,农民也有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但是,可以确定,大多数农民不会有集中上楼居住的需求。今日农民之所以接受这一安排,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楼房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基础设施,比如上下水、垃圾集中处理等,而原来的村落则没有。也就是说,某些地方政府设了一个局:不向传统村落提供这些本来应当提供的公共品,诱导农民放弃村落,集中居住,对外则可以宣称农民自愿集中居住。

  地方政府的这种做法必须改变。应当实施基础设施均等化政策,地方政府要像对待城镇居民一样,向农村居民提供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必须覆盖村落。一旦有了这样的便利,农民就会改造房屋,在保持村落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实现房屋的翻新。

  在此基础上,也必须依法保证农民对自己土地的支配权,鼓励城镇人口回流乡村。这样,追求增加收入的农村人口可以流出,热爱乡村生活的人也可以流入,乡村仍然保持活力,仍然保持乡村的生活形态。实际上,任何国家的城镇化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对于中国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中国是一个超大国家,不可能设想,这个国家的人全部居住在城市。乡村如果消失,中国文明也就必将毁灭。

  (作者为独立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