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圣祖txt全集下载:语文学科组经验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5:19:01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生辛苦为生甜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在这里,把一中08届的语文教学工作的做法向大家做一个汇报。在两次质量预测中,我校语文学科优秀率、平均分均位居全市前列。我们08届语文组全体老师针对试卷和学生成绩也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总结,以扬长弃短,兴利除弊,相互切磋交流。

在前两年打下良好基础的情况下,进入高三,我们共同商定出了复习的总思路:组织好复习,精讲精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全力冲刺高考。具体做法如下:

一、发扬团结协作精神,集体备课,群策群力。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涸。我们贯彻的一条宗旨就是:要想取得语文高考成绩的辉煌,就必须加强集体备课,把个人的智慧融入集体,打群体战,决不孤军奋战。我们13位教师,可以说是殚精竭虑,群策群力。我们周一下午的集体备课雷打不动,大家在一起,把备课和做题中的难点、疑点摆出,讨论研究,切磋琢磨。如学习高五册诗歌单元,大家就聚在一起讨论,是高三的学生了,就不能再照一二年级时的做法,逐行逐字去讲解,而应该根据高考诗歌鉴赏的要求,对这五首诗分别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入手,拟出符合高考诗歌鉴赏要求的思考题,课堂上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己鉴赏评价诗歌。这样,大家的智慧集中在一起,学生们对这种别开生面的授课方式也能普遍接受。我们上课统一内容,统一进度,作文统一题目,统一讲评。有好主张,大家都采纳;有好思路,大家都接受;有好资料,大家都享用。集体活动如火如荼。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是成功的保障。在开学初,我们都要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做到月有计划,周有任务。这样,我们做事总能事事走在前面,严格按计划行事,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从中受益无穷。

二、制定周密的教学和复习计划,抓好每个阶段的复习重点。

高三年级,重在复习备考与能力的提升,我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细化知识阶段。在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前,我们主要以复习课本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形成以课本为中心的知识网络,着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与此同时,在高二专题训练的基础上,再化整为零,坚持“三结合”的复习方法:

首先,坚持专项知识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专项知识训练能反复强化知识点,使学生能拓宽视野,稳扎稳打;综合训练能让学生有全局意识,并可及时查漏补缺,发现优势与薄弱环节。这样,既有点上的扩开和深入,又有整体的意识和把握。

其次,坚持全面训练和重点突破的结合。在做题过程中,全面训练是为了保证不遗漏知识点,而一些重点和难点学生总是出错。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症下药,比如针对“歧义句”这个知识点学生老找不着感觉的情况,我们选了几十个歧义句,让学生训练并总结造成歧义的原因;此外,像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图文转换等较难的知识点,我们都如法炮制,各个击破,确保了复习的效果。

再次,坚持应试技巧和语文素质的结合。在高三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果只埋头做题而不补充新知识的话,阅读和写作能力就可能下降。因此,在复习课本时,我们会定期在某一专题讲座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比如,孔孟和老庄思想的对比,魏晋与盛唐时期的山水诗对比,唐代山水田园诗与边塞诗的对比,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对比,陶潜的隐与王维的隐的不同,李白与苏轼的人格追求,杜甫与陆游的爱国情怀,蒲松龄与鲁迅的批判艺术等。还把某一作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找出其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感悟,然后,异中求同,同中求理,理中求情,情中见美,从而彰显人文。如讲《阿Q正传》时,我们先给学生放电影,然后要求学生认真研读“双本”,分学习小组把作品中的所有人物放在一起比较,组成一个“小人物”序列,找出他们身上的共同之处,归纳出小人物身上共同的悲剧命运,以加深对鲁迅思想的理解,理解作家对民族劣根性的深刻批判,从而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作家洞达世情的雍容气度,荡涤庸人世界的博大胸襟和入木三分的思想艺术。人文精神的导入使学生眼界大开,思维更加活跃。在批改作文时,我们惊喜地发现,无论从语言上还是从思想上,学生的作文质量大大提高了。

第二,巩固提高阶段。“一测”之后,学生对高考有了更深的体会,他们往往会陷入文山题海之中。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的负担无疑是沉重的,从深层次上讲,它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心理疲惫和对考试的厌烦,事倍而功半;但学生还必须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考题熟悉题型。面对这一矛盾,我们的做法是,老师走进题海,在泥沙俱下的复习资料中,认真甄别,去粗存精,归纳提炼,总结规律,在保证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快快乐乐学习,轻轻松松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做题的规律、技巧和知识点的详解等内容还需老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如考试说明上列出的实虚词,我们复习时分别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总结概括,所举例子都是中学课本上的,教师在平时讲课时反复强调,便于学生进行知识储备,还要求学生记背重点篇目的例句。在做题时一旦遇到这些词,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些知识。

第三,查漏补缺、综合提高阶段。第二次质量预测后至高考前,我们主要训练学生的做题质量和效率。特别是限时强化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我们的做法是:第一、二卷除去作文,80分钟必须当堂交卷,全收全改,给出分数,作文训练也是如此。需要强调的是,老师必须加大作业的批改量,给出分数,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能马上进入做题状态。这一阶段的训练密度宜加大,一周至少训练两套综合卷子,教师的评讲少而精,着重讲解题思路及技巧;还有,强化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帮助他们迅速找到做题的感觉,避免考场上的紧张感。

当然,一味做题而不及时反馈巩固效果不会太好。因此,做过四五套题之后,我们就会抽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整理错题集,并逐步筛选似是而非的知识,查漏补缺,温故知新,保证学习质量。

三、学习研究考纲,依纲抠本,狠抓有效课堂。

高考如同没有硝烟的战争,老师就是领兵作战的统帅。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练兵,熟练掌握兵法,摸索高考规律。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高瞻远瞩,恰当地处理和调整教材与考纲的关系。

我们认为:语文不象理科科目,它逻辑性不很强,课与课之间联系不紧密,主要是记忆理解任务大。可以说,语文课没有听不懂的,只有记不住和悟不到的。因此,教材的讲授和高考知识与能力的储备必须双管齐下。我们的做法是:把课文,包括现代文、文言文和诗歌当作高考阅读和鉴赏的范文。有意识地在“传道”的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们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讲解教学,而是根据教材设计思考题,从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诸多方面反复训练,真正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既有具体记忆的东西,又有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受益匪浅。如讲文言文单元时,我们总是先把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告诉学生,一般一篇文章的教学要分三个层次去进行:

第一,以培养应试能力为主的基础知识学习。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考。然后以一单元为阶段进行高考题形的模拟测试,通过反馈矫正来强化知识。

第二,文章中人文底蕴的发掘与感悟。把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人文思想的感悟结合起来,以文化的视角来反观语文知识,提高知识档次。在学生的作文训练中,强调学以致用,用解读经典的方法去作文,先提高语言层次,再体悟人文气息。

第三,学生个体对文化的吸纳和内化。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把新思想、新理念逐渐融入教学中去,在课堂上注重以教材为中心,以社会生活为半径,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审美教育和理想教育的渗透。使语文教学站在传承文化的背景下,既传授了一般的语文知识,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把文学、艺术、生活、科学等知识融合在了一起,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使他们收获了比高考更有价值的东西。

2、狠抓课堂教学,向文本要能力,向40分钟要质量。

我们从未要求过增加课时,课外也几乎没占用过学生的自习时间,却在市校各类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得益于我们十几位教师在“内功”上的苦苦修炼。早读的20分钟,我们也认真备课,布置十分具体的识记背诵任务,或是整篇文章,或是诗词,或是名言名句,或是字音字词,有布置,更有检查落实。我们的早读,教室里总有琅琅的书声;为教好一堂课,更是精益求精,我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由熟而生巧,由巧而生鲜,我们不仅授学生以“鱼”,更授学生以“渔”,注重启发诱导,寓教于乐,促使他们去思考,去主动学习,还学生一定要有“以所见知所不见”“以所见悟所不见”的理念。如学习《屈原列传》,我们让学生用成语或四字短语概括同为遭贬之人的不同心态,学生列举的积极心态有:乐观旷达、锐意进取、审时度势、随遇而安、乐天安命、能屈能伸等;消极心态有:忧心忡忡、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畏首畏尾、百无聊赖、心灰意懒等。最后让学生作口头想象作文,不同人物来赤壁,观风景或听客言,会有怎样的神态、行为、见解。又依此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分别模仿林黛玉、毛泽东、孔乙己、别里科夫等人物的口吻发言,这样学生学习气氛热烈,参与意识强,学习效果好,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3、把生活引入课堂,使语文更贴近生活,更彰显其魅力。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除了课堂之外,我们还不断地把语文的触角伸向其他领域,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运动中撼人心魄的力量美和精神美。课前五分钟即兴演讲,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学生谈天说地,真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事理、情理、哲理、伦理、公理、法理等在耳边流转,在心中辩正,在文中宣扬……在演讲中,我们不失时机地学生灌输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人生理想,巧妙地完成了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深受学生喜爱。

此外,我们还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的文化设施,譬如花园里的假山、池沼、喷泉、曲径、花木、回廊、立柱、雕塑、报亭、碑刻等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教学楼与实验楼的整体布局,操场周围运动气氛的营造,高大的乔木与藤萝植物的搭配,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与庄重典雅的古典建筑的和谐搭配,校园里一年四季景物的不断变化……使学生能在有限的咫尺之地,尽情领略无限而丰富的大自然风光,进而形诸文字,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与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立足语言表达,重点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有人说:“高考成败在语文,语文成败在作文。”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作文。作文的训练,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能有一双慧眼,删繁就简,练出学生自己写作的特色来。

从近两年高考作文不难看出,新材料作文主流趋势彰显,所以,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注重审材立意、巧拟文题、恰当使用论据、设计清晰巧妙的结构和富有特色的语言等方面的训练,此外,还兼顾卷面的整洁美观。

1、做到“三性四清”,立意可准确鲜明。

给材料作文,是命题者在命题的基础上提供一定的材料或条件,要求作文者按材料内容提炼论点,自己拟题或按命题作文。这些材料,从数量上看,有的是单一型,即材料只叙述一个正面的或反面的事实,它包含的观点一般只有一个;有的是综合型,即材料叙述的是几个正面的或反面的,甚至正反两方面都有的事实,它们包含的观点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一个事实就是一个观点。从内容上看,有的是同类材料,即综合型中只有一个观点;有的是异类材料,即综合型中有几个观点。从形式上看,有的给文章(包括故事、诗歌、童话、寓言),有的给人物实际或事情片断,有的给画面,有的给条件。这些材料,一般都有命题者的特殊要求。所以,审题时一定要吃透材料的精神实质,明确特殊的要求,避免偏离所给材料和特殊要求,做到“三性四清”。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三性四清”。“三性”为审题的原则,“四清”为审题的方法。

1)整体性原则: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要对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1)清楚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清楚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清楚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4)清楚含义: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2、采来小荷生奇巧,摘得红杏添秀色。

俗话说:“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魅力四射,使人迫不及待地一睹为快。文不对题,眼睛无神,总是缺憾。因此,作文标题的拟定也是发挥我们才情的小小舞台,切切不可小觑。拟出精彩的标题,闪出高考作文的第一道亮丽风景,为获得高分打下基础。如何拟出能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好标题呢?

拟题方法很多,我在这里只谈一下如何妙用歌词,巧拟文题。

1)直引法

2006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提供的材料是乌鸦模仿老鹰俯冲抓小羊结果被牧羊人抓获的故事,有同学以“我要找到你”(陈明)、“我要我的滋味”(刘亦菲)、“真我的风采”(刘德华)为标题,论述不要对别人盲目崇拜刻意模仿,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保持自己的特色,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这就是引用经典歌词很成功的例子。

2)化仿法

2004年北京卷“宽容”话题作文,有考生以《将宽容进行到底》为标题,文章论述对于别人过错或成见,采取一笑置之的包容态度,会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3)理趣法

不少歌词精警生动,充满哲理,稍一化用,幽默有趣。如:2005年高考江苏一考生以《掀起你的盖头来》为题拿了满分,这是考生借用了新疆民歌的歌名为题,颇有生活味儿,生动形象。

我用07年江西高考作文材料让学生用歌词拟题,训练效果还是不错的,这样做既投了学生所好,又达到训练的目的。

语文,我们每天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

下面是学生所拟的部分文题:

1)我的眼里只有你(景冈山)

2)没有了你,世界寸步难行(孙楠)

3)生命因你而精彩(孙楠)

4)你在我眼中是最美(羽泉)

5)一路上有你(张学友)

6)不能没有你(那英)

7)因为爱,所以爱(谢霆锋)

8)将语文进行到底(谢雨欣)

9)一句话,一辈子(周华健)

10)想说爱你不容易”(王志文)

11)你是我的玫瑰花(庞龙)

3、“三水并流”为佳构,纵横开阖显奇妙。

我们在新材料作文训练中,除要求学生把握“引、点、析、议、联、结”的规范行文思路外,还经过比较,确定并列式结构是高考作文的最佳结构模式。首先,它文笔绚烂,开宗明义,入题较快,捷足先登。其次,它把中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而论之,说理全面充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这种模式层次特别清晰,开头结尾反复强化中心论点,首尾呼应;中间每段的开头或结尾句都是该段的中心句,连起来读恰成排比。这样的文章一目了然,中心突出,层次分明。我们的作文训练就从众多的作文结构模式中“删繁就简”,选定一种,根据“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说得清”的要求反复训练。

并列式结构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学会了写文章,并且还会举一反三,把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这样条分缕析,论证透辟,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伴随着并列式结构的出现,排比句成了学生文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语言整散结合,琅琅上口。

4、巧练质厚美语,亮丽风景无限。

苏轼说:“少小文章须灿烂。”尽管高三学生学习紧张,我们仍要求学生每周有摘抄,可以是整篇的文章,也可以是优美段落;可以写读书心得和随笔,也可以练字。让学生做摘抄的目的有三:练字,积累语文知识和作文素材,练笔。每次写作文,我们都允许学生借鉴摘抄本上的文句,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

1)会用修辞,特别是排比,要让它成为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会用成语,每篇文章不少于十个。

3)会引用和仿写,典故、古诗词、名人名言、优美语段,学以致用。

4)会举例,例证精当、新颖、丰富,通过举例展示学识,充实文章内容。

通过对学生语言的有意强化训练,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成形了,逐步改变自己文章的幼稚化、单一化倾向,使文章变得有文化内涵,有思想深度,有文学色彩,品位也有较明显提升。“二模”前夕,我们还特意邀请高老师给高三学生作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作文专题辅导,同学们均感受益匪浅。

 

各位老师,以上是我们进入高三以来的一些做法,以供大家参考和与大家交流。其实,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的确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兄弟学校也一定有许多独到而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感谢教研室安排了这次和大家交流的机会,希望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沟通和交流,也预祝我们语文学科高考成绩再创辉煌!

有不当之处敬请同仁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