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牌灸片:谭人凤:老当益壮的辛亥元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9:02:17

谭人凤:老当益壮的辛亥元勋

  

101年前,谭人凤参与广州新军起义。当年起义总机关所在区域如今已成繁华街市。
谭人凤当年就是在这栋建筑里(今黄花岗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索枪要求参加“决死队”。

  ■ 深圳特区报记者 谭建伟/文 吴铠峰/图

  谭人凤,今湖南隆回县人,因留有长须,人称谭胡子。46岁前,他在湖南力行反清活动。之后,与辛亥革命发源地广东结下不解之缘,并成为孙中山的坚定追随者和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之一。

  国防科技大学石芳勤教授评价谭人凤是“革命党的重要领导人”,中山大学历史系邱捷教授称其为“年纪最长的辛亥革命元勋”。翻阅谭人凤自传性质的著作《石叟牌词》,记者走进广州街头探寻他当年反清革命的遗迹旧事,这位辛亥功臣在南国的尘封壮举一一浮现眼前。

  割须改装

  奔赴南方反清战场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会长饶怀民介绍,1906年11月,因反清失败,46岁的谭人凤和两个儿子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往日本东京,并面见孙中山和黄兴,父子仨一道加入同盟会。因为他年纪最大,孙中山、黄兴等都尊称他为先生。

  1907年5月至1911年4月,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在广州、两广边界、云南,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谭人凤“每役必从”。

  1907年12月,广西镇南关起义爆发,孙中山率黄兴、胡汉民亲临阵地指挥。谭人凤得到起义军占领镇南关的消息,立即把儿子的官费折抵百金,偕两位同仁前往参战。谭人凤回忆录记载,“至则已成往事矣。询问情由,系子弹缺乏。”当时的感受是“满腔希望,顿化烟云。”

  饶怀民说,此时,黄兴正苦于子弹缺乏,因谭人凤与广西巡防营郭人漳有老交情,便托其前往郭处请求接济。郭认为革命军事失败,态度有变。谭人凤虚张兵多饷足的声势,又令郭回心转意,答应如数拨济枪弹,并约定交接地点。不料,谭人凤一行在镇南关因带有军用品而被查扣。郭人漳担心受牵连,立即杀害联络人,并悬赏捉拿谭人凤。

  谭人凤最终脱离虎口,取道广州,转回香港。1908年5月,谭人凤从报上看到同盟会员黄明堂、王和顺起兵于云南河口,清军望风而溃的消息,情不自禁地割须改装再往,“至则又是烟消云散矣”。此时,谭人凤逐渐萌生僻壤荒区难成大事的焦虑,开始思考起义应从边界地区逐步转向城市、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策略。

  奉黄兴令

  襄助广州新军起义

  因广州新军将伺机“举事”,黄兴从香港通知谭人凤赶赴广州襄助新军起义。据饶怀民考证,1910年2月,50岁的谭人凤从东京抵达广州,协助同盟会员赵声、倪映典等组织新军行动。

  史载,同盟会原定1910年2月24日(农历元宵节)举行新军起义,并在广州豪贤街天官里寄园巷5号设立新军联络部,作为起义总机关。2011年5月20日下午,记者在广州市越秀区宣传部新闻信息中心主任刘辰引领下,实地寻访新军起义总机关,希望从中发现一些历史踪迹。

  “知不知道天官里在哪?”刘辰边走边用粤语询问街坊,众人一脸茫然。百年沧桑,别说新军起义总机关,就是新军起义一事也鲜有人知。曾经的革命暴风眼,如今车水马龙、商贾云集,连“广东陆军庚戌首义诸烈士墓”墓碑,也因城市建设而难觅踪影。

  永恒的墓碑矗立在谭人凤的回忆录中。《石叟牌词》记载,1910年2月初,黄兴和谭人凤先后到达广州。2月5日,同盟会南方支部负责人胡汉民以孙中山汇款未到,拟将新军起义延至元宵后。黄兴认为,命令已下,不可改期,双方争执不下。两天后,倪映典报告,遇年末停船,如即时起义,相关人员赶不及,起义时间只能提前到2月15日(正月初六)。

  2月9日(农历除夕),因新军士兵在订制起义用的名戳、名片时与店主发生争执,后为警察所捕。次日,数百士兵冲入城内捣毁警局,但随即被清军缴械。之后,事态愈演愈烈,倪映典等决定将起义再提前。

  章开沅、林增平主编的《辛亥革命史》一书对起义经过描述如下:1910年2月12日早晨,倪映典率军进入广州的炮兵、工程兵、辎重营等处发动起义,他首先击毙炮兵营头目,随后起义官兵分三路向广州城进发。清军防营统领吴宗禹指挥2000多人出城镇压,双方在牛王庙一带激战。因倪映典临阵被敌诱杀,新军在失去指挥的情况下,坚持战斗到深夜,因弹尽援绝而告败。

  携款北上

  策应黄花岗起义

  “新军起义失败,黄兴、赵声马上赴南洋筹款,准备去云南作最后一搏。孙中山前往美国筹款,并表示对广东熟悉,拟在广东发动为宜。”饶怀民引经据典,揭示谭人凤对黄花岗起义的支持与推动。

  黄、赵募得巨款,回香港设立统筹部,黄为部长,赵为总司令。黄兴策划在广州举事,致函谭人凤,约其前来商议。

  1911年2月4日,谭人凤抵达香港,当夜知晓了黄兴的详细计划,即先由同盟会员召集敢死士800人发难,后以新军防营接应。得手后,黄兴率一军入桂,赵声率一军入赣,谭人凤率一军入湘。

  石芳勤编辑的《谭人凤集》记录了当日实况:谭人凤提议,湖南、湖北属要冲之地,应向那里的党人先示机宜。他说:“两湖居中原中枢,得之可以震动全国,控制虏廷;不得,则广东虽为我有,仍不能以有为。愿加以注意,俾收响应之效。”他认为,两湖党人甚多,因经费缺乏难于进取。如能给予援助,机关一立,势力集中,广东一动,彼即响应,中原计日可定。黄、赵一致表示赞同。

  第二天,谭人凤即带2000大洋,赶往两湖活动。《石叟牌词》提到,当孙武列出武昌首先起义“三个有利条件”时,谭人凤与之争辩,“希望武汉地区的革命同志加入中部同盟会,以便联一气,一致响应广州。”“因黄同志与胡展堂(汉民)、赵伯先(声)诸兄均在香港,各省同志毕集,决在广州起事。谋既定,款亦有着,最短时间,当能实现,两湖宜急起响应。”

  旋即,谭人凤赶往长沙,召集会议。他说,黄兴鉴于过往以会党、新军或防营谋举事,往往坐失机宜,乃改由党人自行发难,而以防营、新军为接应与支援,决定于农历三月间在广东起事,湖南当急谋响应。谭人凤将700大洋交与湖南党人做活动经费。当年4月中旬,谭人凤偕宋教仁、陈其美等同返香港,准备参加广州起义。

  1911年春天,半百老人谭人凤持续两个月的奔波,不只是策动了广州“三·二九”起义(即黄花岗起义),而且播下了当年10月武昌起义的火种。石芳勤不掩赞誉之词:“谭人凤在长江流域进行的组织和发动工作,不仅为后来中部同盟会的正式成立打下了基础,而且对推动这些地方的革命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手枪走火

  无缘加盟“决死队”

  5月20日,记者随刘辰走进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这幢青砖大屋是清末官员住宅,时称“朝议第”,距当时的两广总督署仅450米。这里,也是革命党人向清廷广东当局发动壮烈一击的大本营。

  《石叟牌词》记载,1911年4月中旬,谭人凤赶到广州,了解起义部署后建议,应设一人指挥调度,敢死队不应分兵而当合击,并提出先炸死敌将李准再发起进攻。黄兴未采纳意见,并命令于4月26日行动,各部提前一两天进广州城。临到26日,多名得力干将称城内戒备森严,要求改期。黄兴无奈下令将已进城的党人遣返。次日(农历3月29日),传新军准备成熟,他又电催党人返城。

  谭人凤察觉准备工作还没做好,便于27日下午,直奔指挥部找黄兴。此时,黄兴正分发枪弹。谭人凤劝黄兴:“香港党人和器械都没到,应缓期发动。黄兴顿足说:“老先生毋乱军心。我不击人,人将击我矣!”旁边一人插话,有两营防兵相约支援,不必等了。

  “接下来发生了谭人凤索枪参战的故事。”中山大学历史系邱捷教授绘声绘色地讲述,谭人凤“整装向克强(黄兴)索枪”,黄兴平心静气地说:“先生年老,后事尚须人办。此是决死队,愿毋往。”谭人凤反驳:“君等敢死,余独怕死耶?”黄兴知谭人凤主意已定,便发给他两支枪。未想,谭人凤不会用枪,“误触机子,发一响”。黄兴急忙将枪夺去,连声说:“先生不行,先生不行。”当即派人送谭返回陈炯明家。谭人凤当时惭愧至极,又担心因自己走火泄密,只好先行离开。

  后来,谭人凤在回忆录中评价此役“事虽未成,而其激扬慷慨之义声,惊天动地之壮举,固已碎裂官僚之胆,震醒国民之魂。”

  临危受命

  保卫武昌稳定大局

  广州“三·二九”起义失败后,很多革命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意冷心灰。谭人凤也“决志归家,不愿再问党事”。

  然而,在武汉,革命之火熊熊燃烧。饶怀民介绍,谭人凤游说两大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消除芥蒂,共襄大举。1911年7月31日,谭人凤奔波于长江数年、苦心经营的革命网络——中部同盟会在上海成立,他被推举为总务会议议长兼交通干事,掌管党务和军事联络工作。

  “谭人凤不仅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而且在危急关头率领军民保卫过武昌。”饶怀民如是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军反扑,汉口、汉阳先后失守,武昌危如垒卵。12月初,黄兴去沪,黎元洪避走城外,谭人凤临危受命,出任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节制武昌各军及各省援军。

  谭人凤立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铮铮誓言,不辞老病,身先士卒,“昼出洪山,夜归武昌”,带领军民加固工事,激励将士誓死抵抗。清军见武昌革命军防守坚固,不敢贸然进犯,革命首义地武昌保住了。

  黄兴赋诗称赞谭人凤:“能争汉上为先著,此复神州第一功。愧我年年频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章太炎说:“当是时,微君武昌几殆。”石芳勤在其编辑的《谭人凤集》一书前言中,对此作了中肯评价:谭人凤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大体正确,临危不惧,为保卫武昌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生平简介

  谭人凤,1860年9月20日生,字符善,又字石屏,晚年自号雪髯,湖南新化县(今隆回县)人。1906年12月,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7月,中部同盟会成立,被推举为交通干事和总务会议议长。清军攻陷汉阳、汉口之际,被推举为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坚守武昌。晚年,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拥护孙中山的护法运动。1920年4月,病逝于上海。

  专家评说

  本栏目学术顾问、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杰:

  笃实刚正大器晚成

  用务实刚正来称誉近代湖南志士的性格,想必并不过分。

  “谭胡子”人凤,确实是一位值得仰止的辛亥革命老先生。他46岁伊始从乡间大步走出,且是带着两个宝贝儿子投身革命,仅凭这一果敢举动,足以笑傲江湖。毕竟,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务实体现在谭人凤身上,是他出道后对孙中山在南方边陲发动的武装反清起义“每役必从”:1907年12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5月赴云南河口起义(未遂)、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未遂),以及同年的武汉保卫战。五年参与五次起义,出生入死,令人感佩。

  “谭胡子”,除了外表凸显老成,内蕴乃涵化品格的持重。其遗作《石叟牌词》,无愧为辛亥革命的信史。他以革命的责任感,将亲历之史实秉笔直书,如描写起义失败:“满腔希望,顿化烟云”、“烟消云散”、“至则又烟消云散矣”,平实地记录了辛亥革命的基本线索与本人心影,无造作渗假之言语,其光明磊落之秉性跃然纸上。

  大器者,表现为谭人凤为革命的刚正不阿:他当着黄兴的面提议黄花岗起义应缓期;于黄花岗起义失败后,着手将起义从边界地区转向城市、从沿海推进内地,组织中部同盟会以为振作;更有甚者,于武昌危在旦夕的关头,出任保卫武昌的最高军事统帅,誓与武昌共存亡。如是惊天之举,同俦舍谭其谁?

  谭人凤,或许算不上辛亥革命的“一流”人物,但是,他为辛亥革命的贡献,抢了一流眼球——“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黄兴的诗句,掷地有声。

  旁边故事

  “大丈夫不拘小格”

  ——谭绍勐讲述曾祖父谭人凤轶事

  谭人凤祖居湖南偏远山冲,却能以五十之龄挺立于反清革命最前线,确实不同凡响。家住河北保定的退休老人谭绍勐现年75岁,是谭人凤的曾孙,他向记者讲述了几则曾祖父特立独行的轶事。

  谭绍勐说,曾祖父少时家贫,好读书,但性情豪放不羁。有一次习小字,他把笔划写出方格之外。先生问为什么不规规矩矩写在格子内,曾祖父回答:“大丈夫不拘小格。”先生感叹:“在诸生中有王霸之才者,莫若人凤。”

  “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曾祖父的独特个性。”谭绍勐介绍,曾祖父30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看他蓄着长须,并做捻须状,很不高兴,问:“你父母尚在吗?”“在。”“父母在,哪有蓄须的道理?这是乡间的讼痞!”“我不仅是乡间的讼痞,而且是国家的讼痞。”然后,曾祖父若无其事地大步迈出考场,并大声说:“手执钢刀磨一磨,问天下多少喽啰?就从今日起,看我有如何?”

  “曾祖父用人标准也与众不同。”谭绍勐记得前辈说过,凡有事求曾祖父的人,如果点头哈腰,唯唯诺诺,会被认为是个没出息的软骨头,没有被录用的希望。“提问要有问必答,遇不同意见时,不必苟同,要据理力争。他认为这样的人有见解、有胆量,是可取的有用之才。”

  “曾祖父的革命精神在后代得到传承。”谭绍勐告诉记者,湖南邵阳市政协编撰的《古今中外宝庆人》一书中,他有三位亲人入选,分别是曾祖父谭人凤、祖父谭二式(辛亥革命青年将领)和姑姑谭国辅(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

  人物访谈

  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会长饶怀民谈谭人凤:

  有韧性和远见的革命者

  日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会长饶怀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谭人凤可谓大器晚成,是一位务实而刚正的民主革命家。

  “谭人凤46岁前,一直在家乡办学,并参加哥老会,开山立堂。后遭官方通缉,于1906年东渡日本,得以结识黄兴,‘入同盟会,识香山孙公’。从此,谭人凤一生追随孙、黄,从事革命活动,几乎每役必从。”

  饶怀民说,谭人凤是位有韧性、有战略眼光的革命者。在东南沿海起义屡次失败后,他与宋教仁等人于1911年7月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任总务会议议长,着手领导长江流域革命。他提出的以长江流域为重点、以武昌为突破口的战略思想,对推动武昌首义的爆发起了重要作用。

  武昌首义发生后,孙中山远在美国,黄兴在香港养伤,正在上海住院的谭人凤得到消息后,带药出院,赶赴武昌,参与起义后的湖北军政事宜。汉阳失守后,又出任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坚守武昌危城。

  “谭人凤不愧为同盟会中一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为辛亥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饶怀民说,章太炎在《石叟牌词》序言中对谭人凤的评价颇为肯綮:“其平生功状,如黄花岗败后,奋迹江湖,以成武汉倡义之端;汉阳既陷,支柱会城,令全国不至瓦解。皆可铭之鼎彝,以垂后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