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眼神:红色风暴之迷——破解从俄国到苏联的神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0:34:34
第一章  权力堡垒:克里姆林宫神秘之谜 
  俄国生活上下起伏的舒张和收缩,集中在这个石砌的宫墙的乐声里。上升——下降——上升——下降。——苏联拉里莎·西里耶娃如同法国的爱丽舍宫、美国的白宫一样,克里姆林宫是神秘的和权威的,它们不仅仅是国家政治和权力的中心,而且往往还是这个国家的象征。 
   从遥远的12世纪,直至21世纪的今天,800 余年过去了。在世事交替、风云变幻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克里姆林宫的主人们或已功成名就、或已遗臭万年、或已湮没无闻了,但克里姆林宫的红墙。钟楼却依然矗立,它们是俄国上层政治斗争的见证。透过如烟的帷幕,我们依稀看到了那陈年的往事。

  一代代帝王将相,一代代人杰奸雄。他们的兴盛与衰落,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他们的喜怒与哀乐,他们的际遇与命运,他们在克里姆林宫里的所作所为,构成了一部鲜活的通俗俄国史
 一、双城记:莫斯科——彼得堡
  当俄罗斯的先民们走出森林,走向东欧平原时,他们发现自己面临的不仅仅是荒野上狼虫虎豹的袭扰,而且要防备身边强悍的异民族的入侵。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妻女,他们被迫要使自己武装起来,而且还要建筑易守能攻的堡垒。这些堡垒一般都建筑在河边或湖边的山丘上,城堡四周建有防卫的城墙,城墙上有高高的塔楼。城堡的外面,手艺人、小商小贩渐渐增多,出现了大的集贸市场,出现了大片的民房,这里就成了一座新城市的中心,这样的城堡就叫克里姆林宫。在俄罗斯的许多古城市,克里姆林宫作为城市统治和防卫中心的实际功能和意义已经丧失,但它们处在城市中心的位置却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在俄罗斯,旅行在询问如何去市中心时,得到的回答往往都是:“往前走,就在克里姆林宫的旁边。”因此,克里姆林宫,不是莫斯科的专利,它遍及俄国各地,它的俄文原意是山上的城堡。但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则是俄罗斯现存最大的宫殿
  俄罗斯的建筑艺术在16世纪时,逐渐具有了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克里姆林宫位于莫斯科中心,并不断向四周扩建,形成一个宏伟的建筑群。靠近宫殿外围的建筑有仓库、地窖、粮仓及马厩等杂屋。离皇宫不远,伊万诺夫广场的对面,是政府各部、署所在地的石头大建筑,沙皇和领主的各种命令,就在这座大建筑的台阶上向群集的人们宣布。领主、僧侣和某些巨商的住宅也在克列姆林宫里。从1485年起,克里姆林宫围墙进行改建,克里姆林宫内的圣母升天大教堂是经过意大利建筑师阿里斯托捷尔·费奥拉凡京设计建筑的。莫斯科是沿克里姆林宫向四周发展的,随着莫斯科的发展,围绕莫斯科诸侯、领主们的庄园凋围有住有手工业奴隶的村庄和大村,后逐渐并人城市。城市境内昔日的牧场及村落名称,长久地保存在莫斯科的街道和广场的名称里,库得林诺广场所在地,就是从前的库得林诺村,波良卡所在的地方从前就是一片翠绿的田野〔“波良卡”是俄语田野的音译] 。克里姆林宫的红场是15世纪末,在被火烧光了的地方形成起来的。因此,它很久还被称为“火烧广场”。在这个广场上进行集市贸易活动,也执行各种刑罚。从17世纪中叶起这个广场才称为红场,大概因为它在当时是莫斯科最大最漂亮的广场,在俄语“红色的”和“漂亮的”词根相近。
   当时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已经粗具规模,在筑有雉谍的宫墙里面,是教堂、王公官邸和皇宫。阳光照射下,教堂的葱形馏金穹顶金光灿烂。意大利能工巧匠装饰的殿宇巧夺天工。宫墙的四周,是许多木结构的房屋、葱郁的花园和宽阔的街道,但一下暴雨这些街道就变成一片泥沼。工匠们的破作坊与贵族的富丽府邸为邻,蒸汽浴室旁边是法力无边的小教堂。所有的俄国人不分贫富,每周都要到蒸汽浴室里洗一次蒸汽浴。在克里姆林宫广场上的棚铺和摊店之间,是喧闹的、五光十色的集市。卖艺的、要狗熊的和行吟盲吸引着赶集的人,而赶集又吸引着小偷扒手。在卖油煎薄饼“勃里尼”和“格瓦斯”饮料的小摊旁拥挤着的人最多。在克里姆林宫广场的高台上,官员们当场宣读沙皇的诏书或政府的命令。
 到了夜晚,通往克里姆林宫的条条道路都是戒备森严,道路上摆着拒马,宫墙上架着火炮。为了宫内沙皇和大臣们的安全,这里有许多卫士守卫着。“杜马”即贵族会议,也在宫内举行。在拱顶粗柱低矮的皇宫内,主要的色调是金红两色。教堂里到处悬挂的圣像都是金色的。寝宫和觐见殿、贵族的服装,无休止宴会上使用的盘盏也都是金色的。

  外国旅行在游记中描述:“大部分房子是新的,用砖头砌成。我们为它的美丽装饰、坚固以及建筑技巧而感到惊奇。对美丽的四边带雕花的窗子和柱子,它们像一座座小碉堡,令人赞叹不已。还有一些巨型的五颜六色的大理石堆砌的建筑和种种精细雕刻的艺术之作……”更有的西方游客感叹说:“俄罗斯人在建筑艺术领域的成就,甚至可以得出结论,俄罗斯国家简直是一个建筑师的国家……”

  1672年,在克里姆林宫上演了俄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话剧,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亲自前来观看,随后又上演了反映《圣经》故事以及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的戏剧。从某种意义上说,克里姆林宫就是一个教堂群。这里有圣母升天大教堂,俄国历史上每一个皇太子降生后,都先由这个教堂敲响大钟,将好消息通报全城和全国。圣母升天大教堂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历代皇位继承人的婚娶和登极大典都要移到这里举行。此外,还有报喜教堂、大天使教堂。它们都是15至16世纪的建筑,融合了古代拜占庭、罗斯、巴洛克以及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极其辉煌壮观。从报喜教堂和大天使教堂之间的空旷处极目远望就是“伊凡雷帝”钟楼,这个钟楼以其高险而著称。

  穿过教堂群,迎面而来的是亚历山大花园,再往前走,就可以目睹“钟王”和“炮王”。“钟王”是俄国历史上所铸造的最大的钟。钟高6 .14米,直径达6 米,重达200 吨。“炮王”重40吨,长5 .34米,炮口直径达890 毫米,它完全可以容纳下一个成人的身体。彼得一世执政后,进行了俄国历史从未有过的重大改革。法国传记传家亨利·特罗亚评价:“彼得非常痛恨莫斯科这个历代沙皇久居的城市。
  他痛恨那里的大陆性气候,那里的传统的古风旧习和当地人的各种迷信行为。他痛恨在那里施展的宫廷阴谋以及人们的落后的、东方式的,然而又同时带有叛逆性的精神状态。在他看来,莫斯科意味着索菲娅公主,象征着射击军以及他们令人难忍的狂妄自大。如果他要使祖国迎着未来前进,他就必须向大海,向西方‘开窗’。
   因此圣彼得堡这个从无到有、强行修建和靠专断力量发展起来的城镇,不仅仅给俄国的地图上增添了一个都会的标记,而且也体现了沙皇拒绝其先祖的遗产、立志革新的心愿。它将使彼得的名字流芳百世,成为他统治的象征。”
  1703年,彼得一世做出了他一生中的一项重大决定,放弃世代莫斯科大公、俄罗斯沙皇驻陛的莫斯科,迁都北方涅瓦河口。
 1703年5 月1 日,俄国军队攻克涅瓦河三角洲上的尼尚茨城堡,彼得一世亲率60艘战舰由水路发起进攻。6 天之后,两艘增援的瑞典舰船因未得到尼尚茨堡投降的消息而驶进芬兰湾。城防卫队立即根据沙皇彼得一世以及陆军元帅缅希科夫的命令,以小船与瑞典人的大船进行近战,杀死58名敌人的水手,俘虏19名,两艘战船自然被俄国俘获。彼得一世在写给别人的信中高兴地说:“我们在海上从未抓获过如此多的船只。在我们的珠宝箱里找不到任何能与之相比的贵重物品的,这件事将是空前绝后的。”
  1703年5 月16日,彼得一世下令在涅瓦河口附近的叶尼·萨利岛上建立彼得一保罗要塞,为自己和亲信建筑了几座木头房子。当时的人们肯定不会想到,彼得一世是在为未来的新的首都奠基。几个月后,在涅瓦河口出现了一艘装满烧酒和盐的荷兰商船,彼得一世非常高兴,他命令奖赏给船长500 盾,每名水手30埃居,以感谢他们在“彼得城堡”的驻留。
 从1703年下半年开始,新都彼得堡的建筑工程正式开工了。“木匠”彼得亲自参与新都的设计工作,对工程进行监督,他从一个工地跑到另一个工地,手里拿着尽人皆知的粗短木棍,以便用来敲打那些偷懒的人。他和工人打交道时,如同和建筑师打交道一样,不拘礼节。

 1706年,彼得一世下令海军部和陆军部迁到彼得堡,1708年彼得一世坚持要求自己的妹妹纳塔利娅、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迁到彼得堡,还专门在这里为她们建了剧院。这仅仅是一个开头,过了不久,350 家贵族被强令迁到彼得堡定居。1713年,圣彼得堡被定为首都,第二年,新首都的人口达到34550 人,到1723年人口达到70000人。
  但是不论是被迫迁居这里的人,还是那些自愿迁居到这里的人,无不对这个“水上都市”抱怨不止。他们不习惯这里令人厌恶的环境——冬天的暴风雪,夏天的蚊虫,春季科秋季的洪水。由于交通不畅,使通往新都的供应不能得到保证,这里的生活费用要大大地高于莫斯科。就食品而言,其价格比莫斯科高出二至三倍。
  但是一切都在按照彼得一世的计划在发展。彼得堡逐渐地变成俄国新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经济中心、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
  彼得一世为自己的亲信沙菲罗夫、缅希科夫、戈罗万、雅古尔申斯基、杰尔尼切夫、加加林等宫廷显贵在彼得堡修建了比他们在莫斯科更加豪华的府邸。在海军部大楼的前面,斜着有一条笔直宽阔的大街,这就是未来著名的涅瓦林荫大道。每周星期六,由瑞典的俘虏来打扫。大道的两旁,还有其他的王公贵族的宅院。在与涅瓦河平行的另一条大道上,于1711年彼得一世下令修建冬宫。当时这座皇家的宫殿并不多么起眼,它几乎被淹没在一片豪华的私人府邸之中。其惟一的区别在于大门是由两根大立柱支撑,上面还悬挂着船头的模型。在这幢简朴的建筑物里,只有一间宽敞的接待厅,其他均是一些窄小的房间,因为彼得一世喜欢小房间。为了与相邻的房子协调一致,有的楼层不得不盖得比较高,彼得一世便命人在他经常使用的房间里,加修一层天花板,使屋顶矮下来
  彼得一世在主持修建位于涅瓦河支流岸边的夏宫时,也表现出同样的风格。后来这条支流被命名为风坦加河。这座夏宫犹如一座荷兰乡村的住房,金属屋顶,淡黄色的墙壁,白色浮雕,它座落在花园的中心,周围有花坛、草坪、人造岩洞、凉亭、喷泉、雕像、游廊,一切的一切都具有凡尔赛宫的特色。再远一点是彼得一世个人的收藏馆,里面收藏了彼得一世从欧洲各国带回来的珍奇物品。
   特罗亚写道:“每到星期天,船主们必须去听有关维护和保养船只的必要知识。如果他们因事不能出席,则必须派自己的孩子代替他们听课。天气晴朗时,五颜十色的双桅纵帆船以及由身穿花色上衣的桨手们驾驶的小艇,往来于涅瓦河之上。沙皇也驾驶着自己的船艇游七,在他的有经验的目光下,那些显贵们实际上在展开一场灿烂的比美竞赛。整个宫廷人员全部扬帆,浩浩荡荡地穿梭在崭新的宫殿、工地、破旧房屋、荒地、木头栅栏和货场的中间。这时从圣彼得一保罗古堡开始呜放礼炮,专为这一场合组织起来的音乐家们,在船上也演奏起一些欢快的曲调,为那些晕船的贵夫人们消愁解闷。”*
  “到了冬季,涅瓦河上冻了,原来被分割的城市凝结成一个整体。再也不需要小船或木桥便可以在首都穿行。沙皇居住在圣彼得堡时,每次都要亲自乘雪橇开辟一条雪白的大道,此刻圣彼得一保罗古堡的一声炮响,宣布开道开始,跟在陛下后面是一大批蜂拥的人群,他们都急于步行穿过涅瓦河。其实,彼得一世并不喜欢下雪的季节,这季节是与北海的航行事业为敌的。”
j%V1vN~ .kWhs'F}3W
  对于彼得一世来说,每年的开春季节是令他欢快的喜事。河水解冻后,他又可以周游他的“天堂”了,而且没过多久,他的天堂越过圣彼得堡,已经到达了海湾的南岸一在那里,彼得一世和他的亲信们修建了自己的别墅:斯特列纳亚别墅、奥拉尼安堡别墅、彼得高夫别墅……彼得高夫成了沙皇平时度假的地方。那里有一个法国式的大花园,可以看到海湾的海水。根据勒布隆的设计方案,修建了两层楼高的大型宫殿,内部房间仍然很小,布置得优雅大方。每一个工作间里都配有大书柜。
 尽管这些房子很讨人喜欢,可是沙皇却宁愿住在一幢荷兰式的普通房子里过夜,这所紧靠海边修建起来的房子,被命名为“我的欢乐”。
 彼得堡不仅在建城的年龄方面是年轻的,而且在居民人口的组成方面更可以称之为年轻的城市。这里有俄国第一批学校,第一座博物馆和图书馆,第一座剧院,第一所公共医院,第一个公园。彼得堡内有大量的军队,而且还有许多学校,年轻的士兵和学生成为城内第一批居民,因此城内的居民以40岁以下的青年人为主。这正合了彼得一世的愿望,他之所以迁都彼得堡,正是为了逃避克里姆林宫占统治地位的、顽固不化的、反动落后的思想情绪。而在彼得堡这座年轻的城市时,他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的身上了。
  彼得一世是乐于助人的君主,他并未因为自己地位至高无上而冷漠处世。他不仅经常微服私访,出现在彼得堡的每个角落,而且是彼得堡救火队的成员。彼得堡的建筑主要由石头和木头建成,每年都要着上几场大火。但一旦火警发生,人们就能看见俄国的沙皇彼得一世在大火中的英勇行为。法国驻俄大使儒埃尔写道:“我多次看见他第一个来到失火地点,雪橇里带上他的消防水泵。他参加全部的灭火工作。由于他的思想异常敏捷,他能立即判断出应采取什么灭火措施。他爬上房顶,哪里最危险就到哪里去。”
  到1715年,彼得堡已经发展成为俄国新的政治中心,这里有枢密院下属的各个院以及沙皇办公的宫廷。俄国宫廷的达官显贵们在彼得一世的命令下都将自己的官邸迁到了彼得堡。彼得堡成为新的文化中心,这里建起俄国第一批学校等文化教育设施。

  彼得堡成为新的商业中心。它在商业上的周转额超过了俄国北方的旧港阿尔汉格尔斯克好几倍。它重新把波罗的海沿岸的商港维堡、雷维尔、里加联系起来。1724年驶到彼得堡的外国商船共计180 艘
  彼得堡成为俄国新兴的工业中心,这里建起第一批大型的工场、兵工厂、造船厂、皮革厂,它的经济地位逐渐取代了莫斯科。
逐渐地,莫斯科和克里姆林宫感到了冷清,昔日车如流、人如潮的情景少见了。
  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仍然是俄国沙皇的夏都,历代沙皇的结婚、生子和登基大典都要在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升天大教堂举行。

 可以说,十月革命结束了俄国的封建专制君主制,也正是十月革命使克里姆林宫恢复了自己的荣誉,它重新又成为了俄国独一无二的政治中心。当起义的工人和士兵们占领了莫斯科之后,他们是想把代表俄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克里姆林宫摧毁的。

  而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中少有的“艺术家”卢那察尔斯基甚至为此准备宣布辞职,以抗议赤卫队的过火行为。他在一篇声明中大声疾呼:“同志们,正在莫斯科发生的事是一场可怕的、无法弥补的灾祸。……人民在其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已经伤毁了我们光荣的首都。……在这些斗争猛烈和战祸惨重的日子里,作为国民教育人民委员,这是特别可怕的事。……即使最愚昧无知的人也将会醒悟和理解,艺术是快乐、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列宁也特别过问了此事,才使克里姆林宫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
  1917年的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把首都迁回莫斯科,同时决定将克里姆林宫作为党中央和政府的办公地。莫斯科位于俄罗斯的心脏部分,在避免外敌入侵方面,自然是比彼得堡安全得多。而且,新政权也不想定居在不久前被它们推翻的那些统治的老巢。为人民而战的斗士们,认为自己吃住在痛恨布尔什维克的人曾骄奢淫逸过的地方是莫大的耻辱。新政权的第一个领袖列宁和他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就长期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直至1923年他发病后才移居莫斯科郊外的哥尔克村休养。 
  克里姆林宫的建筑群可分为两大部分,靠莫斯科河的那一边是前面介绍过的教堂群,靠红场的这边是苏联权力机关办公地。斯帕斯克塔楼的后面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办公楼,旁边是苏联部长会议的办公楼。这里面发生的事是苏联的最高机密,这片楼群对于普通百姓和游客是不可逾越的禁区。
  1924年1 月27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红场前增添了一栋新建筑,里面停放的是6 天前去世的苏联人民伟大的导师列宁的遗体,为的是让无限爱戴他的人民最后瞻仰自己领袖的遗容。1930年,列宁墓重新建筑,木质的墓基被花岗岩所代替。在克里姆林宫还有一座列宁的坐像,它不同于遍及苏联各地的列宁像,那些列宁像或是昂首阔步,高举手臂,或一手插在西服口袋里,另一只手前伸。而这个坐姿的列宁像普通极了,完全没有“高”“大”“全”的形象,他更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或教师,在紧张的工作后,忙里偷闲地来到自己家里的后花园,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他面容和蔼看着那些从前自称是他的学生、战友的人在克里姆林宫里演出一幕幕争权夺利的闹剧,看着怀着各种不同心清前来参观他的宫殿的老人、妇女、儿童和外国游客们。

 在克里姆林宫和列宁墓之间有一块狭长的地带,这里是列宁的战友们的安息地。刻着死头像的墓碑错落排列,下面埋葬着生前曾经无比显赫的人物。在这里能够找到苏联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斯大林、捷尔任斯基、斯维尔德洛夫、勃列日涅夫……
 当飞机飞临莫斯科上空时,远远的就可以看见克里姆林宫5 个塔楼上闪闪发光的红星。这5 颗功率均在5000瓦左右的巨大的红星是1937年根据斯大林的批示安装上去的,多少年来,这5 颗红星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红星”照耀下的国度为多少人所倾慕。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人们所熟悉的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绿色圆顶缓缓降下,人们似曾相识的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国旗徐徐升起,苏联第一任同时也是最后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缓缓地从他的总统办公室走出来,在没有星星的夜空里,他抬起头来无限惆怅地看了克里姆林宫一眼,然而悄然地上车离去了。在另一边,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已经做好了进驻克里姆林宫的准备,克里姆林宫再度迎接它的新主人……
 二、红色风暴汇集克宫
  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有了一系列的纷争和纠葛。这个关系小可以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仇恨、怨嫉,大则涉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再就是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关系,诸如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富人与穷人的关系,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的关系等等。政治制度就是调整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也就是通过这种制度来确立一个社会中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地位,划分不同的社会集团的权利范围。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原始军事民主制、专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民主制,它们基本上可划分为“民主的”和“非民主的”两大类。专制君主制度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奴隶制、封建制国家中所盛行的一种政治制度,是君主独揽国家全部权力的一种政治组织形式。奴隶制社会的古埃及和巴比伦的暴君统治或神权政治是专制制度,古罗马的尼禄、凯撒、渥大维等人的统治是专制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皇权统治也是专制制度。欧洲虽然可以称得上是民主制度的故乡,但是专制君主制度在这块大陆上也曾有过极其风光的日子。
  苏联著名的学阿夫托尔哈诺夫曾经说过:“不讲马基亚维里不能理解斯大林的罪恶,不讲尼采——就不能理解斯大林主义的哲学。”
  15世纪意大利的专制主义理论大师尼可罗·马基亚维里认为:“历史上所有王国,不外乎以下两种方式之一来统治的。或,由一个绝对的君主来统治,他把其他一切人当作奴仆,其中只有几个,获得了他的恩宠与同意,以大臣资格,帮助他处理王国里的政务;或,由一个君王与贵族们共同统治,贵族们之所以保有这个等级,并非由于他们君王的恩宠,而由于他们的古老的家世。在君王及其臣仆统治的国家中,君王享有较大权威,因为在这个国家里,除他以外,谁也不能视为高贵的。”
  他继续开导君主们:“究竟一个为君主的人,让别人对他爱多于惧好呢,还是俱多于爱好些?问题的答案是:他应该既为人所爱,又为人所惧,但因二难于兼得,所以如果二必须缺一的话,那么与其为人所爱,总不如为人所惧更加安全。
   因为一般说来,人都是忘恩负义的,易变的,奸诈懦弱的,趋吉避凶的,贪得无厌的,当你能施恩于他们之时,他们是完全属于你的,他们愿意为你流血,愿意献出他们的财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孩子。只当,一如我在前面说过的,此种献身的需要还是遥远的时候。但是,一旦时机临近,真要他们这样做时,他们却反叛了。
  此时,如果有一个君主,从来只相信他们的诺言,不曾做其他准备,那他就完蛋了。” 
  他还说过:“人人知道,为君能言而有信,其行为能完美正直,不事机巧,不耍手段,那是多么的值得称颂。虽然如此,我们的这时代的经验告诉我们:那几位干大事成大业的君主却对信字非常轻视,他们能以手腕乱人心智,且终于征服了那信守诺言的君王们。与人争雄,世间有两种方法:一种用法律,另一种凭暴力;第一种是人的方法,第二种是兽的方法;不过第一种方法会时常觉得不足的,必须借助于第二种。因此,为君的人一定要懂得如何善自利用兽,又善自利用人。既然君主不得不懂得如何行若野兽,那他就得效法狐狸与狮子。因为狮子难保它不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抵敌豺狼。因此,人必须是能识别陷阱的狐狸,又是能威慑豺狼的狮子。那些只想做狮子的人不明白这一点。因此,一个聪明的君王,遇到如果守信就要违反自己利益,遇到束缚他守信的理由已不再存在之时,他便应该不守信。

  假使人都是善的,那么这个箴言便站不住,但因人是恶的,他们不会对你守信,总不会找不到一个合理借口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出数不清的例子来,它们表示出有多少个条约与诺言曾经因君王们的背信而成为无效:那些最能效法狐狸的人,得到了最大的胜利。不过人君的这个狐狸性格却必须获得如何善自掩饰。效法狐狸的必须是出色的装模作样与出色的伪装,而人们是如此地头脑简单,如此地易于为目前的需要所屈服,因此,谁若设法去骗人,他永远会找到自愿的受骗  …我甚至还敢说,如果真的具备这些品德而永远遵行这些品德,对于人君说来是有害的。可是表面上装作具备这些品德,对于人君有益。要让人看来是仁慈的、忠实的、合乎人情的、虔诚的与正直的,甚至,事实上都可以真的如此。但他必须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准备,即当局势要你不这样做时,你要会懂得如何反其道而行之。必须懂得:一位君主,特别是一位新君,为的要保持他的国家,时常被逼采取一些背信的、不仁慈的、不人道的以及反宗教的行动,所以他不能奉行人之所以贵乎为人的种种事情。因此,他一定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可以随时看准风向,按照不同的命运的指示,去适应。同时又要像我在前面所说,如果可能,君王应不违善行,但为时势所遏时,他又是能够做坏事的。”!

 “君主的自由意志是不该完全抹煞的,所以我想,说命运是我们一半行为的主宰,但命运还留下另外一半,也许是较小的一半,让我们去支配。我将命运比之于那些泛滥的河川,当洪水来到之时,淹没了原野,冲走了树木和房舍,将土壤从一个地方运走,让它们沉积在另一个地方。这时候,任何东西在它面前逃走,一切都屈服在它的威力之下,人们不能有任何作为来抵挡它。不过,它的性质虽然如此狂暴,我们却不能因此便以为当天气回复正常之后,人不该开浚河道,修筑堤岸,以备洪水再发之时,让大水从人造的河道里流去,使它的威力不那么不受控制,不那么危险。命运也是这样的,在不曾准备好力量来抵抗它的地方,它就显示了威力。
  哪里没有筑起堤防控制它,它的暴力就冲向哪里。”
加入个人文集 投诉 回 复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 加为好友
  • 送礼物
  • 传小纸条
  • 详细信息
81-1步枪

81-1buqiang@sohu

  • 加为好友
  • 送礼物
  • 传小纸条
  • 详细信息

2007-06-11 22:41:56  1 楼

马基亚维里说:“命运易变,而人的本性难改,故当二相符之时,人是行时走运的,一旦二相违,人就倒霉了。据我个人之见,人与其谨慎,毋宁行险,因为命运是一个女人,如果你想制服她,你就得打她虐待她。正如我们所见,她宁愿为行险激动所制,却不愿为行事冷静所役。因此命运是永远女人般的,喜爱年青男人,因为后生小子比较的不瞻前顾后,比较的猛烈,并且有较大的勇气去指挥她。”
  
 马基亚维里还曾经说过:“君王为人所鄙,乃由于他在人家的心目中,觉得是喜怒无常的、轻薄的、女性化的、懦怯的、优柔寡断。所有的这些,君主都应该规避,有似避开礁石的危险一样。他必须在他的行为中显示出伟大、勇敢、庄重与坚强,而当他裁决百姓们的私事之时,必须表示出他的判断是无可更易的,以此给自己建立起这样的名望,使人人不敢存有欺君或愚君之心。”
 
   因此马基亚维里堪称是一切独裁的“教师爷”,他的那本惊世骇俗的著作《君王论》堪称是举世无双的“政治教科书”。
 
  从政治学角度分析,专制制度是一种权力结构向上的体制,权力逐级向上负责,最后集中到一个人的手中,这个人可以称之为“沙皇”、“皇帝”、“国王”、“女王”、“最高执政”、“第一执政”。“哈里发”、“独裁”、“总督”等等。专制君主制度的特点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完全属于君主个人,宫廷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以至社会生活的中心,因为宫廷里的命令决定了全国上下、贫富贵贱、各色人等的命运、前途、思维。
 
   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曾经给专制制度做了一个最好的注解,他断言:“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而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如果龙颜大悦,草民也可以平步青云、直逼爵禄,直至其家人也随之鸡犬升天。如果龙颜大怒,顷刻间显臣、名吏、贵族。将军也会被贬冷落,甚至人头落头,直至株连九族、遗患子孙,落得一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哀叹。因为君主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所有臣民必须绝对服从。老百姓的行为举止不可越国家法律的“雷池”一步,但君主发号施令、行为举止却不受国家法律的限制,他拥有最高的法律豁免权。这绝对是一种不平等、一种不民主,然而这个制度在人类历史还是存在了数千年。直至对世纪的今天,专制独裁在我们的地球上仍然像一个幽灵一样在随风飘荡。独裁,正是克里姆林宫六百多年来不散的幽灵。“莫诺马赫皇冠”和权杖是克里姆林宫最贵重的财产。俄国的最高统治不称国王,也不称皇帝,而是称“沙皇”,而本身的含意就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独裁
 
   自公元988 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通过与拜占庭皇帝的御妹安娜公主的联姻加入了希腊正教的基督教,并且号令全国臣民一律皈依基督。从此,弗拉基米尔就以正统的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基辅罗斯大公便毫不谦让地将拜占庭帝国皇室的皇冠——莫诺马赫皇冠和皇室的徽章——双头鹰接了过来,惟我所用。
   从此,在尖顶的莫诺马赫皇冠与双头鹰的阴影之下,在俄罗斯的宫廷里上演了一幕幕血雨腥风的戏剧。从公元10世纪的弗拉基米尔大公统治时期开始,直至18世纪初彼得一世统治时期,俄罗斯国家的版图从西南罗斯偏安一隅的小渔村扩大成纵横欧亚的大帝国,俄罗斯国家统治的帝祥也经历了从小小邦国的大公到博大帝国的皇帝(沙皇)的发展过程。随着国家版图的不断扩大,统治的独裁权力也扩大到极至,最终,俄国沙皇变成了一言九鼎、神圣不可侵犯的专制君主。
 
   瓦西里三世(执政1503一1533年)自称是“统治全俄罗斯领土的君主之君主”,他这样告诫他的臣民:“君主的意志便是上帝的意志,朕的权力超过天下一切的君主,做为上帝意志的代言人,我有权支配一切人的财产包括你们的生命。” 
   真正为自己戴上莫诺马赫皇冠,向欧洲公开宣称自己是“沙皇”的是伊凡四世。伊凡四世自称是“全俄罗斯君主,上帝加冕的神圣沙皇”。他在登基时郑重宣布:
   “君主的称号就意味着承认不受任何限制的沙皇政权。一切民众,包括大贵族在内都是朕的臣民……朕朝乃圣弗拉基米尔所创,朕生于皇家,长于朝中,掌握自家天下,并非窃自他人,罗斯君主自古以来皆亲临朝政,贵族大臣不得干预”。彼得一世统治时期最终完成了由等级代表君主制向绝对专制君主制的转变。他宣布:“沙皇是专制君主,关于他自己的一切事情,不向世上任何人负责,但作为基督教的国王,他有力量和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管理自己的国家和土地。”
 
   彼得一世是让欧洲真正认识了俄罗斯的沙皇。他大力推行一系列旨在加强沙皇专制统治的改革,不仅把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权、军权、司法权集于一身,而且还自称是东正教的最高领袖,形成了俄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集权统治局面。他留给后世的名言是:“沙皇是专制君主,关于他自己的一切事情,不向世上任何人负责,但作为基督教的国王,他有力量和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管理自己的国家和土地。”
   叶卡特琳娜二世也曾宣布:“治理俄罗斯这样幅员广大的国家,只能用专制君主制度,舍此皆为下策。因为其他统治形式很难使皇命迅速付诸实践,更会为那些妄图使一个强大国家四分五裂的野心活动提供土壤。”
 
   东正教会也如此这般地告诉自己的信徒们:“沙皇的面貌形体虽然与常人、与我们没有什么差异,但他的权力则与上帝等同。”

   马克思评价说:“俄国沙皇把北方征服的军事统治同拜占庭皇帝后裔的神权专制制度合为一体,从而同时成为他的臣民在地上的主人和在天上的庇护。”

   俄国绝对君主专制的特点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完全属于沙皇,克里姆林宫和冬宫不仅是沙皇及其亲属生活起居的场所,而且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所在。沙皇的专制权力来自上帝或天神所授,因此不受人世间一切的法律、习惯的限制,自然也不受他自己颁布的法律的限制。
   直至20世纪初,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大潮,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仍然表现了较强的生命力。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M ?伯恩斯断言:“彼得发展起来的专制主义在20世纪以前,一直没有显示出什么削弱的迹象。”
   卡尔?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的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在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集权,这个飘荡于克里姆林宫,游荡于俄国大地上的幽灵,并没有因为改朝换代而屏息,甚至连轰轰烈烈的革命也不能使他寿终正寝。
    1917年10月25日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当天夜里,列宁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委员会手中。” 
   他同时也非常自信地宣布:“无产阶级民主将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苏维埃政权比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要民主百万倍。”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不依人的意志和意愿为转移的,历史发展也时常与善良的人们开上一个玩笑。尽管列宁一再强调“无产阶级民主要比资产阶级民主民主百万倍”,但事实上,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民主权国家,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摆脱“集权幽灵”的左右。 
  苏维埃政权正是建立在具有300 余年专制主义统治历史的。以中央集权制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沙皇俄国的废墟之上的。尽管布尔什维克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以十分激烈的方式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但是历史实践表明,旧的统治体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打碎”,然而旧的统治体制的残余和其意识化形式——历史文化传统却不是能够在短时期内“摧毁”的,因为历史文化传统具有继承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列宁就曾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强调当时的苏维埃政权的国家机构是“从沙皇制度那里接收过来的,不过稍微涂了一点苏维埃色彩罢了”,“我们的国家机关,除了外交人民委员部,在很大程度上是旧事物的残余,极少有重大的改变。这些机关仅仅在表面上稍微粉饰了一下,而从其他方面来看,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权没能摆脱这个幽灵的作用,苏联的政治列车最终还是走上了不民主、集权以至个人独裁的道路。当列宁去世后,权利的接力棒在不经意中传到了曾经是布尔什维克党内第三号人物的斯大林手中。斯大林把权力的运用推向巅峰,他不仅从精神上和肉体上消灭了在权力方面的竞争——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而且还在精神上和意志上征服了全体苏联人,最终形成了对苏联历史发展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都带来巨大的影响的斯大林体制(模式)。斯大林曾非常自信地说:“世界上没有而且不曾有过像我们这样强大而权威的党。”用布哈林的话说:“共产党政权是一部巨大的机器,人类任何历史时代都不曾有这样的机器。”阿夫托尔汉诺夫在《苏共野史》中总结了斯大林体制的特点:“这一绝对专政的上层是一个少数人的寡头领导集团,内部有一级一级的党的官僚机构,在政权金字塔的底部有数百万党的寄食做基础。

  这种专政不仅就其完美的组织,而且就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说皆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乃至全国人民都受它的控制和领导。这些特点使得布尔什维克的‘新型国家’变成了史无前例的、极权的党治制国家。”
 
   他认为:“由于党的政治机关和从属于党的国家机构的这种作用,党治制不仅像西方极权制度那样,做到了对政治、社会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监督,而且它还进了一点,它更加直接地操纵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人的爱好和情感。”
  中国学范恒山将斯大林体制归结为52个字,即:统制面宽,影响力大;集中程度高,扩缩力强;决策实施保障性强,预期风险小;指令传递速度快,保真度高;行为规律单一,重心突出
  当历史翻开苏联一页,我们在当代俄罗斯的政治生活中还能看到那个幽灵的阴影。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曾多次直言不讳地称自己是“鲍里斯一世”,平步青云、年少得志的俄罗斯副总理涅姆佐夫也曾公开声称:“俄罗斯需要的就是一个意志坚定的沙皇,沙皇这个称号对叶利钦再合适不过了,既然他干得不错,为什么我们非得要再选出一个什么总统、总书记来呢?”
  三、瞧,克里姆林宫的这些主人们
 
   历史学家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在书写别人的历史,尽管他们口口声声地表白着要历史主义地对待历史。中国学习惯把俄罗斯的历史分成两段,他们把1917年10月前的历史称为“俄国史”,将1917年10月至1991年12月的历史称为“苏联史”,强调的是两段历史中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的差异。西方学则恰恰相反,他们往往是统称为“俄国史”,在他们看来,俄国史和苏联史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作为最高统治,伊凡雷帝、彼得大帝和列宁、斯大林之间也没有什么区别,用一个“独裁”字眼便可了解数个世纪的历史。恐怕两派学都有失偏颇,历史不能再现,但历史传统却无法回避;历史传统影响深厚,但未必起决定作用。
 
   光阴流逝,人事代谢,江山依旧,物似人非。从15世纪以来,克里姆林宫的沙皇宝座上先后更换了14个男女主人。他(她)们分别是:伊凡三世(执政1440—1505年),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沙皇”和“全罗斯君主”的统治,他第一个在克里姆林宫打出专制大旗。
   瓦西里三世(执政1505—1533年),他自称是“统治全俄罗斯领土的君主之君主”。
   伊凡四世(执政1533—1584年),他是伊凡三世之孙,瓦西里三世之子。他曾经怒杀亲子,也曾亲手处死他的政敌,因其残暴无情而被称为“雷霆之帝”。;
  鲍里斯?戈东诺夫(执政1598—1605年),他原来是克里姆林宫的一个御马监,但同时还是当朝沙皇的内兄,因为沙皇费多尔身弱多病,因此大权实际掌握在戈东诺夫的手中。1598年沙皇费多尔终于死去,统治长达700 多年的留里克王朝绝嗣,戈东诺夫理所当然地被全俄贵族选举为沙皇。
  
  费多尔二世(执政1605年4 月—5 月),他可能是俄国历史上执政最短的沙皇。 
  伪季米特里一世(执政1605年7 月至1606年5 月),这是一位僭权篡权。他原是一个破落的波兰贵族,自称是伊凡四世的儿子,率军攻入俄国,占领莫斯科,登上了克里姆林宫的皇位。
    伪季米特里二世(执政1607—1610年),他依靠波兰贵族的支持,上沙皇宝座,但最终不得好死。 
  瓦西里?叔伊斯基一世(执政1606—1610年),他出身于旧王族,原系纨绔子弟,对于他来说登上沙皇宝座或许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七波雅尔政府(执政1610—1613年),七波雅尔政府可以称得上是俄国历史上惟一的“集体领导政府”。“波雅尔”即大贵族或世袭贵族之意。1610年7 月17日,叔伊斯基在政变中被赶下台,宫廷大贵族姆斯季斯拉夫斯基、沃罗庭斯基、罗曼诺夫、梁普诺夫等七人执掌大权,史称七波雅尔政府。:
   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执政1613—1645年),他是罗曼诺夫王朝的开朝之君。 
  阿列克塞?罗曼诺夫(执政1645—1676年),在他的手中俄罗斯国家中央集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他执政期间最大的闪光点应该是支持尼康大主教进行的宗教改革。
   费尔多?阿列克塞耶维奇(执政1676—1682年),他毫无作为,而且体弱多病,可以说他躺在病榻上的时间要多于坐在龙椅上的日子。
 
   伊凡与彼得双沙皇时期(执政1682—1689年),这是俄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因宫廷两大皇族争权夺利,因此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的伊凡皇太子与纳雷什金家族的彼得皇太子得以共同继承皇位。但是在这一时期,克里姆林宫的真正的主人是他们的姐姐。“无冕沙皇”、摄政王——索菲娅公主。
  彼得一世(执政1689—1725),他大兴改革,励精图志,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时代。他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帝”,也曾被马克思称为“雄才大略的伟人”。
    叶卡特琳娜一世(执政1725—1727年),彼得一世的皇后,她因出身贫贱而被称为“农奴女皇”。
 
   彼得二世(执政1727—1730年),他虽然比其父阿列克谢皇太子幸运,但也仅仅为皇三年,短命而去。
 
   安娜女皇(执政1730—1740年),她以“日耳曼人的女皇”的名字被载人史册层为她不仅身嫁库尔兰公爵,而且还从那里带到俄罗斯一大堆的宠臣。
   伊凡六世(执政 1640 —1641年),这个可怜的年仅三个月婴)L 在浑然不知情况下被抱上了沙皇的宝座,几个月后被赶下了台,不到一岁就成了俄国监狱中的“一号囚犯”,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和来历。
  伊丽莎白一世(执政1741—1761年),她是第一个淫乱俄国龙床的女人,从元帅。大臣、外国大使到士兵、清道夫、农奴,她的情人不计其数。
 
   彼得三世(执政1761—1762年),这是一个心理年龄永远不成熟的、并且命运乖张的沙皇,猴子、锡制玩具兵、小提琴是他的心爱之物,他死于自己妻子的手。

   叶卡特琳娜二世(执政1762—1796年),这是俄国历史上被枢密院拥戴为“大帝”的第二个人。她是踏着丈夫的尸体走上龙床的,而且她在情欲方面的放纵无愧于“风流女皇”的雅号。
  保罗一世(执政1796—1801年),一个从来就不知道自己真正生父的沙皇,他在祖母,在母亲,在“父亲”那里都得不到抚爱,更为可悲的是,他死于亲生儿子之手。 
  亚历山大一世(执政1801一1825年),他被当时的外国使节称之为拥有两付面孔的人——神秘沙皇,他的身世神秘,他的性格神秘,他的死也颇为神秘。
   尼古拉一世(执政1825—1855年),他亲手把十二月党人送上绞架,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专制君主。他穷兵黩武,好战斗狠,最后兵败山倒,服毒自尽。他是俄国宫廷中第一个自杀身亡的沙皇。
    亚历山大二世(执政1855—1881年),一个在俄国历史上拥有明亮光点的沙皇,因为他亲手推翻了耸立二百余年的农奴制大厦,真正迈出了俄国现代化的关键一步,但是他还是被革命党人视为敌人,最后遇刺而死。 
  亚历山大三世(执政1881—1894年),一个刚继位就发誓要保卫专制制度,要为父亲血仇的沙皇,他给俄国社会带来了黑暗时代。
 
   尼古拉二世(执政1894—1917年),“血腥沙皇”是他的浑号,因为在他登基加冕之日,数千名百姓在广场上自相践踏而死。在1897年俄国的人口调查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名字下赫然写着:“姓名:罗曼诺夫?尼?亚,等级:全俄国皇帝,主要职业:俄国土地的主人,副业:地主”。在他的妻子、皇后亚历山德拉名下同样毫不含糊地写着:姓名:罗曼诺娃?亚历山德拉?费多罗芙娜。母语:德语。主要职业:俄国土地的女主人。这是一个刚愎自用、违背历史潮流的沙皇。房龙称他是“坐在彼得堡龙椅上的是一个被牧师和女人们包围了的地位虚弱的人,当他以自己的宝座为代价,典押给伦敦和巴黎的贷款,接受他们的条件,被迫参加他多数臣民都讨厌的那场战争,这实际等于自己在自己的死刑判决书上画了押”。尼古拉二世一再延误改革的良机,最终他的宝座和他的生命被俄国专制君主制度的大厦轰然倒塌之声震成粉齑。*
   仿佛是一场因果轮回,仿佛是一幕历史喜剧,1917年10月以后,克里姆林宫又更换了8 个新主人。英国历史学家、《斯大林政治传记》的作家艾萨克?多依彻写道:‘布尔什维克领袖们从默默无闻。贫穷和受迫害的景况下获得权力和名声,成为俄国的统治,其过程的突然和快速,是很少人了解的。“这些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包括:列宁(执政1917年10月—1924年1 月),他无愧于苏联的缔结和布尔什维克的最高领袖的称号。他为未来的苏联规划了美好的蓝图,可惜他较早地离开了他的岗位,离开人世,他最大的错误可能就是没有选好自己的接班人。
 
   斯大林(执政 1924 年 1月—1953年 3月),英国传记作家艾撒克?多依彻称他“从正面看是列宁的子孙,从侧面看是伊凡雷帝的子孙”,他以无情斗争和肉体消灭的直接方式巩固了自己在克里姆林宫至高无上的地位,自己神化了自己。
  马林科夫(执政1953年3 月—1955年2 月),在斯大林的灵床旁他被加冕为“临时的总书记”,但他只是个称职的“电话员”,“他总是坐在电话机旁,了解在什么地方出了什么事,拨号码,这就是他能做的”,这里赫鲁晓夫给的他评价,因此最终还是败在赫鲁晓夫的手下,拱手让出了总书记的职位。
  赫鲁晓夫(执政1955年2 月—1964年10月),他曾经试图对斯大林模式发起冲击,并且加速了苏联坚冰的“解冻”,但最终还是扮演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和“守墓人”的双重角色,但他最后的角色是“苏联养老金领取”。
 
   勃列日涅夫(执政1964年10月—1982年11月),他是斯大林之后苏联历史上执政时期最长的一个总书记,但是他的时代也是苏联历史从未有过的“停滞”时代。
 
   安德罗波夫(执政 1982 年 11 月—1984年2 月),他在苏共总书记的位子上仅仅坐了1 年零3 个月,而且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医院度过的。人们更习惯他是苏联秘密警察机构的首长的职务,因为从1967年至 1982 年11月,他一直是“克格勃”的主席。 
   契尔年科(执政1984年2 月——1985年3 月),他执政的二年零五个月完全是在医院,而且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度过的。当时有一个政治笑话是关于他的健康的,标题是《两个麦克风》:契尔年科总书记大部分时间是在医院度过的,他患有严重的肺气肿。于是有心的安德列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总书记契尔年科同志登上列宁墓讲话时,面前总有两个麦克风。安德列神秘地问尤什卡说:“你知道为什么总书记同志面前总有两个麦克风吗?一个是讲话用的,而另一个是给他输送氧气的。”
 
   戈尔巴乔夫总书记、苏联总统(198 年3 月——1991年12月26日),他堪称是苏联的“末代总书记”,是苏联的第一任同时又是最后一任总统。因为他非常有幸地签署了结束苏联“生命”的文件,并且还是苏联历史上第一个宣布辞职的总书记。 ^
   星移斗转,岁月如梭。当70年的苏联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克里姆林宫的旧主人们终成了历史长廊上的匆匆过客,新主人登堂人主了,他们是:叶利钦总统(1991年12月——1999年12月31日),俄罗斯联邦的第一任民选总统,自称是“鲍里斯一世”。他向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和苏联共产党的权威发起了挑战,亲手推倒了苏联大厦。执政8 年,毁誉参半。休克疗法、府院之争、炮打白宫、总理颇换、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多党政治、寡头干政、车臣战争、抗击北约东扩、超级总统制。他还是一个善于戏剧化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政治家,他最成功的表演不是让人永远猜不透的健康问题,而是在新世纪到来前的1999年12月31日晚,于新年和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突然向俄罗斯人和世界宣布辞去总统职务,由总理普京代行总统职权,这位曾经被称为“热爱权力甚于热爱自己的生命”的人只留给继任一句话:珍惜俄罗斯!
 
   普京总统(1999年12月引日至今),新世纪和新年到来之前,匆忙登上了“皇位”。但这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是预料中的事了,只不过来得早了一点。普京其实是叶利钦挑选的无数个“接班人”中的一个,但是最后一个。1999年12月31日,普京当上了代总统,2000年3 月27日通过“孤独选举”正式成为俄罗斯总统。执政2 年来,他已经给俄罗斯人和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克里姆林宫像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它给人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话题,并且还在创造着新的人间悲喜剧。

第二章  刚烈与柔弱:俄罗斯民族性格之谜){ F;v V R t ~,y7u2C

   斯拉夫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仍在人类的命运中起重要作用,在斯拉夫人身上,你永远不会看到德国人的市刽气,法国人的浅簿、英国人的自私、意大利人的浮躁,但是斯拉夫人拥有一切德国人的思辩理性,法国人的人道主义,英国人的务实精神和意大利人的机智。——俄国革命家奥加廖夫民族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整体,在说一个民族的性格时,其中一定有无数个例外。但是一个民族由于受到地域、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是有其独特的民族性格的。虽然各民族显现出不同的性格,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都不像俄罗斯民族历史那么特殊,任何一个民族的性格也不像俄罗斯民族那么复杂。$m { y6S B p1z g M;OU
4S a d7S G2?8T
  很难用一句话概括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但是俄罗斯民族还是表现出了一些极具色彩的民族性格。3pe;f b W#D O6x MZ

   有人说,俄罗斯是一个性格刚烈的民族,尚武、善战、扩张是它藏在骨子里的东西,的确,近代以来,俄罗斯民族做了许多领世界之先河的轰轰烈烈的大事。有人说,正是因为这种执著不懈的性格,才成就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n O@ Z B7Z j
#~? B;E6Q;A X U,X
  但20世纪俄国最有名的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却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日耳曼是男人的民族,俄罗斯只能是女人的民族。俄国思想家梁赞诺夫认为俄罗斯民族就像是家中的妻子,而日耳曼民族则是家中的大丈夫。^ { G$m9J Q 
V
.^(a n(i!t E?f 
[ [)T r
  一、一方水土养育了俄罗斯人 B(B n a'I6S @ |
?Y P o N b _5w$x/v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这句话去认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性格也是非常合适的。俄罗斯人的性格,天然的孕育于俄罗斯这方水土。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横跨欧亚大陆,拥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平原、四通八达的河流。
  S6Q { Y*h#y2a
  这块土地特别厚爱俄罗斯人,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用俄罗斯人的话说就是在他们的地底下埋藏着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所有物质。大自然的慷慨给了俄罗斯人一无际涯的空间、丰富的资源,也给了俄罗斯人高大魁伟的身躯,宽广豁达的胸怀,慷慨、豪爽而又忧郁的性格,坚韧、顽强的毅力,超强的天赋和创造力。
 
   到过俄罗斯的人都会看到俄罗斯人无论男女,均是高高大大的,“圆圆的头,圆圆的脸,圆圆的眼睛,圆润的身体线条”。他们的建筑、日用品也和人一样,给人以笨重、粗大、深厚的感觉,如电视机、电冰箱、手表、照相机、毛料服装,但质量绝对可以放心,而且经久耐用。俄罗斯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却长期搞不上来,这除了有国家政策的原因,与俄罗斯民族大大咧咧、粗糙的性格也不无关系。
 
   俄罗斯人的胸怀是宽广的,宽广得一如俄罗斯大地、俄罗斯原野,他们的豪爽、热情,不过于拘泥小节是世人皆知的。俄罗斯人非常热衷于聚会,饭菜不讲究花样,只要新鲜可口就可以了。邀请起来也很方便,他不会推三阻四的。你邀请他十次,八次他会欣然前往。只要不是在正规礼节性场合,俄罗斯人不愿用小酒杯喝酒,而要用大水杯喝,而且是一整杯、一整杯地灌。俄罗斯人爱唱歌。跳舞,不管是不是“高手”,总喜欢“露一手”,从不怕在别人面前丢丑。只要迪斯科音乐一起,无论是在饭店、舞厅,还是在家里、在旷野,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会使出浑身解数,使劲地扭一扭。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东北的居民习惯把俄罗斯人称为“老毛子”,这个称呼的起源无从考证。但从它的语意来分析,一方面它包含着对粗旷、豪放的俄罗斯人的一些淡淡的轻视,但另~方面也对俄罗斯人的这种憨厚与直爽透出一股亲热和喜爱。.A u u v p-f8{ o
 T S,m 
L } Y S
  豪爽、大大咧咧的俄罗斯人同时又是多愁善感。忧郁的。漫长的严冬给俄罗斯人带来漫漫黑夜,皑皑冰雪,阴沉沉的天空,使人感到肃穆、庄严,并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压抑。冬季的莫斯科人都是面无表情,凝重有余而笑容不足,总是若有所思,来去急急匆匆,每人似乎都背着沉重的包袱。正如美国作家罗伯特?华莱士所描写的那样:“忧郁起源于俄国的自然环境——永远过不完的灰色冬季和寂寥无际的广阔平原。”俄罗斯性格中的忧郁、感伤,曾是19世纪文学的基本主题,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早期作品,曾把上流社会中的贵族小姐感动得眼泪汪汪。
 
   由于气候寒冷,尤其是冬季,俄罗斯人喜欢聚到一起喝酒、跳舞,喜怒哀乐从不压在心底。在俄罗斯有人打比喻说,如果市场上食品供应短缺,居民还可以忍受,而如果伏特加洒脱销断档,就难免发生骚乱。可见,酒在俄罗斯人生活中的地位确实相当重要。俄罗斯的成年男子不善饮极少,女性中海量豪饮也屡见不鲜。俄罗斯人最初饮酒是为了御寒,喝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热量,活跃气氛等。这正像俄罗斯人所说的,天气如此严寒,不在屋里饮酒又去干什么呢?久而久之,饮酒变成了一种习惯。而且饮酒发现,饮酒以后,可以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可以尽情发泄心中的喜怒哀乐。在俄罗斯做客,“酒桌”上无酒简直难以想像。俄罗斯的豪爽也体现在酒桌上,一旦一瓶伏特加盖子打开,就必须喝干见底。在中国有酒文化和行酒令,在俄罗斯也有自己的酒文化和行酒令,酒桌上只要任何人站起来,都能发表一番文学家和诗人般的祝词,然后便提议“扎”,3a即俄语干杯的意思,它另外的意思便是拥护什么事情。因此“扎”用在俄罗斯人的酒桌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m0S4W$H5M [
+J J V F'K O q?
  更独特的是,俄罗斯人喜欢干喝酒,不住食物,而且习惯自酌独饮,一醉方休。 LB-l v-{A P U2x

   喝到一定时候就开始唱歌,一般唱的都是自己以前的伤心事,甚至会声泪俱下。在这个喝酒的过程中,俄罗斯人既豪爽又脆弱的天性得到了典型的体现。
 
   广大的空间、丰富的物产,使俄罗斯人很少算计,慷慨大方。大多数俄罗斯人认为,能够获得是一种满足,但给予也是一种快乐。在莫斯科街头等出租车,经常会有一些私家车停在面前,如果不顺路,往往表示一下抱歉就开走了;如果顺路,“司机”就会让客人上车。在行程中,“司机”会和“乘客”聊聊天、解解闷,至于车费,“乘客”给多少就是多少,甚至经常有人一个卢布也不收,很少有漫天要价的,他们觉得在给“乘客”带来方便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快乐,而不必斤斤计较肥钱看得过重。
 #Q h?? ^ ]
  俄罗斯人的这种慷慨有时也表现在国家关系上。当俄罗斯与某个国家关系密切时,它会表现得相当慷慨大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向社会主义一边倒的政策,中苏建立了“同志加兄弟”的关系。国民党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基础工业十分薄弱。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为此,1950年毛泽东访问苏联,和斯大林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根据条约,苏联老大哥向中国提供大规模援助。在“蜜月”期间,苏联政府派出3000多名专家来华帮助建设,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在中国援建了150 多个项目,帮助中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一桥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驰骋祖国大地二十多年的“解放”牌汽车、耕耘在南北田野上的“东方红”牌拖拉机……这些都是苏联支援我们年轻共和国进行经济建设的产物。在国内许多城市,现在都能看到一些方方正正、敦敦实实、宽庭大柱的苏式建筑,它们在五六十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建筑的一种模式,可以说是“看得见的历史”了。这些对于刚刚从百年屈辱史中走出、现代工业几乎等于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可贵的。$g?o*I-[ j5VZ
y*w H M9H H
  俄罗斯歌曲唱道“俄罗斯国土辽阔、广大,这是俄罗斯民族强大的自然力量”。5X {,e O7k ?
+}-T-A0C }?O#z
  俄罗斯人的性格与俄罗斯土地的广阔无垠是相适应的。俄罗斯人具有很强的天赋,富于创造力。在俄罗斯千年的文明史上产生过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出现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列宁、斯大林这样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在俄国历史上,如同璀璨群星般涌现出一大批引导俄国走向强盛的卓越人物,并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俄罗斯拥有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门捷列夫、“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等科学泰斗。以加加林为代表的冲出地球走进宇宙的太空人,则为人类航天史写下了俄罗斯人引以为豪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俄罗斯各地气候差异很大,东部太平洋沿岸是季风性气候,西北部是海洋气候,其他大部分地区是大陆性气候。俄罗斯除极北地区以外,大部分区域属于温带,冰雪和严冬是它的气候的典型特征。俄罗斯的冬天是严酷而漫长的,不说西伯利亚令人生畏的零下60摄氏度超低气温,就是位于俄罗斯欧洲地区中部的莫斯科,每年冬天也长达5 个月之久。俄罗斯人为了战胜严寒、适应严寒,必须具备坚强的体魄,俄罗斯严酷的气候造就了俄罗斯人坚韧、顽强的性格。正如俄罗斯思想家、历史学家伊里因所说:“谁哪怕有一次机会体会俄国的闷热,体会从东南方向吹来的灼热的风,谁要是经历过有时候连着刮几天的俄罗斯的暴风雪,谁要是赶上过俄罗斯雨雪交加的寒冷天,他就会清楚地知道俄罗斯人的如此坚忍不拔来自何方。”俄罗斯除了干燥的草原和西伯利亚地区,其他地方皆贫瘠、多沙,或泥泞、干旱,或是沼泽地,这样的土壤地质,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这里能够生长的只有顽强的植物,能够存活的只有顽强的动物,只有坚韧、顽强的人才能够在这样的森林。沼泽和草原上安家,并且开发它们,否则个人、家庭、民族、国家的生命将难以为继。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他的作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一个坚韧、顽强的人。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实行武装干涉,想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奥斯特洛夫斯基作为志愿兵参加红军,奔赴前线作战。因在战斗中受伤,他不得不退伍,转到劳动战线,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奋力工作。他曾不顾严寒和身体虚弱,跳进第聂伯河打捞被洪水冲走的木材,因而得了伤寒和风湿症,健康状况日趋恶化。1927年他因脊关节硬化已无法起床了,但是他以顽强的毅力拿起新的战斗武器——笔,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文学修养,奥斯特洛夫斯基拼命学习,在病床上修完了共产主义函授大学的课程,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国内外文学名著,认真钻研历史文件和各种资料。1928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于1930年着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的写作是在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中进行的,他看不见文稿,不能读自己写的东西,只有惊人的记忆力帮助他进行创作。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性格,奥斯特洛夫斯基创造出了影响了几代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保尔?柯察金。 b0O"C y S E e?^
 x+l N?D$@3G X w-[
  柯罗连科的《盲音乐家》中的主人公彼得鲁斯则是一个具有超群天赋和坚强意志的男孩。彼得鲁斯天生就是盲人,这个世界在他头脑里是一片漆黑,他对世界的认识几乎完全凭着听觉。从他的眼神中常常可以看出,“他正在力求理解什么而不能如愿”。不过,这使他的听觉能力特别发达,具有了一个音乐家特有的先天条件。 @1h 
@ ]/}&M N

   他在初次接触钢琴时,对基本音的注意更显示着他的艺术家的天赋。他陶醉在来他家的青年马夫约西姆悠扬抒情的木笛声中,因为“这里有一种很独特的真挚感情……有迷人的诗意”。他不仅天赋超群,而且意志也非凡,他的成功是经过一番苦战的。起初,家中关怀备至的爱把他包围起来,母亲希望用溺爱来弥补孩子失明的不幸。所以,他任性,“成为无意识的暴君”。他的精神世界充满危机,感到生活中只有失明的痛苦,甚至觉得情愿和盲丐换一换地位,因为他认为盲丐终日要为生活操劳反而会减轻对失明的痛苦感。这时马克辛舅舅主动担负了对外甥的教育工作。
 +V ]9\ X |'s(b H \ W#~ r
  在他的帮助下,彼得鲁斯坚强起来,他刻苦磨练自己的意志,与失明作顽强的斗争,并和盲丐一起流浪演唱,由自己的家走向广阔的俄罗斯自然中,体验底层人民的生活,了解了他们的思想感情。于是,他从精神危机中解脱了出来,并通过音乐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他的演奏不再是个人不幸的呻吟,而是表达了下层人民的心声。 ^ y ]?K$N*V
 [ D5R-f c/A:S o B @;~ W
  彼得鲁斯在音乐事业上的创造和成功远远超过了失明带给他的痛苦。他是自豪的、幸福的。 | E.F$@ m P u
9L f o%u J U/x t
  俄罗斯思想家梁赞诺夫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俾斯麦时期的一个德国驻俄外交官在风雨交加的森林里迷路了,他害怕极了,但是又不会说俄语,只是听到他的俄国马车夫嘴里反复地说着一个词(音译:尼切沃)。虽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马车夫脸上的镇定的表情多少给了他一些安慰。最后他们终于安全地走出了森林,因此他也永远记住了马车夫说的那个词,并且弄懂了他的意思是:“没关系”。这个词让他深刻而感性地了解了俄罗斯人的性格,回国以后每每与人谈及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时候都要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并且一定让人好好地去体会“尼切沃”所包含的意味。这一个简单的“尼切沃”也就使我们明白了为什么俄罗斯民族在强敌面前从不屈服并且总能化险为夷。 P v,N Y u:F r;g

   自然环境对俄罗斯精神、俄罗斯性格的影响是长久而稳定的,像一位俄罗斯名人所说:“有一个事实,它凌驾在我们的历史运动之上,它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我们全部的历史……它同时是我们政治伟大之重要的因素和我们精神软弱之真正的原因,这一事实,就是地理的事实。”这一影响还在继续着。
 
   二、战争压抑不了的俄罗斯性格
 
   俄罗斯人的历史是多灾多难的,他们多次遭到异族的侵略:草原民族的骚扰,蒙古鞑靼人的入侵与统治,拿破仑大军的攻入,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军队的长驱直人。然而,俄罗斯人是骁勇善战的,俄罗斯人的性格是刚烈、坚韧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强敌,无论多么残酷的战争都未能使他们屈服。
  ]0h;R*b Z s i d0`-p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领导人与德国法西斯政府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认为法西斯德国不会很快进攻苏联,因此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都缺乏近期内同德国交战的准备。当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不宣而战,进行闪电式袭击时,苏联军队措手不及,战争第一天即遭到了重大的损失。面对战争初期的严重创伤,苏联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在斯大林的坚强领导下,同仇敌忾,痛歼入侵之敌,开始了长达4 年之久的伟大卫国战争。1941年9月起,德军将列宁格勒围困了近900 天,城内严重缺粮,居民一天只限量供应200克面包,耗子、蟑螂都成了食品,雨雪都成了饮用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几十万军民日夜奋战,顶住了德国军队来自天空的无数次轰炸和来自地面的无数次进攻,始终没有让法西斯军队进入这座英雄的城市。 O @6u,Z#A6v*h U
o3b T V8m7~ N5h7R
  德国士兵在日记中写下:“列宁格勒是座地狱,早晨拼死前进20公尺,晚上俄国人就把我们赶回来。每一天只有一件事能盼到,那就是死亡。”列宁格勒人在封锁中度过了严冬,接受了最严峻的考验。他们顽强地战斗,一直坚持到1944年3 月苏军全面反击,才彻底结束了艰苦的列宁格勒保卫战。苏联人就是以这种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气慨赢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
 
   战争不但没有使俄罗斯民族屈服,反而使刚烈、坚韧的民族性格得到了更好的升华。阿?托尔斯泰的小说《俄罗斯性格》描写了卫国战争时期苏联人民在前后方的英雄行为,歌颂了人民的爱国主义。颂扬了俄罗斯人特有的艰苦卓绝、刚毅不屈的民族性格。书中写了一个坚韧顽强、乐观的坦克手及他的亲人。这个坦克手在前线打了几年仗,战功卓著,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他的坦克被击中,整个坦克起火,他被烧得面目全非,最后经过整容,谁都认不出他来了,连他的声音都变了。
 *y(e ~6| H \*?
  当给他拆绷带时,护士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然后就转过身去,不敢看他。战士说,没什么,我这样也一样能活下去。但是战士想回家看看,他怕父母伤心,就说他是他们儿子的战友,说他们的儿子一切都好,最后父母留他在家住一晚。第二天他又见到了未婚妻卡佳,卡佳看到他时的样子使他决心当天就离开这里。回到部队后,家里来了一封信,说你的战友来看过了,但是你的母亲觉得那就是你,哪怕你变成那样子也没关系,我们只会为你感到骄傲。又过了两天,他的母亲和未婚妻来部队看他,母亲说,你是我的骄傲;未婚妻说,我会一辈子跟着你的。作在书中写道:“你们看看这几个人,他们所代表的就是俄罗斯性格;一个人看样子似乎普普通通,平平凡凡,一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在他身上就会产生出一种伟大的力量,这种伟大的力量就是人性的美。”阿?托尔斯泰把这种“人性的美”称之为“俄罗斯性格”,是战争也压抑不了的俄罗斯性格。



  点亮(0)  加入个人文集  投诉 回 复

81-1步枪 的签名档

  • 加为好友
  • 送礼物
  • 传小纸条
  • 详细信息
81-1步枪

81-1buqiang@sohu

  • 加为好友
  • 送礼物
  • 传小纸条
  • 详细信息

2007-06-11 22:44:00  2 楼

俄罗斯人注重纯洁、真诚的爱情,甚至在残酷的战争时期他们也没有忘记这种美好的感情。1941年7 月15日,德国一支部队侵入白俄罗斯的奥尔沙市。下午2 时许,气势汹汹的侵略军占领了火车站。大批坦克、装甲车停在车站附近稍事休整,坦克手从门得透不过气的“乌龟壳”中钻出来,各种车辆在路旁检修、加油,士兵们卸下沉重的武器装备,三五成群地在树荫下用餐、休息。突然,车站旁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爆炸声。坦克的炮塔被炸得飞向空中。弹药车中弹后燃起熊熊大火,连锁反应般地炸毁了四周的车辆和装备。地上躺满一具具德国鬼子的尸体,残兵败将嚎叫着四处逃窜。德军指挥部闻讯大为震惊,情报人员很快搞清了事实真相,是苏军一个炮兵连对德军发动了这次猛烈的火力突击,用刚刚装备的5 门火箭炮,一次齐射可发射出80发火箭弹。这种火箭的正式型号为M -13,它的炮架上刻有一个俄文字母K ,表明是由“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的。由于红军战士十分喜欢这种威力强大的新式武器,因而用心爱姑娘的名字呢称它为“喀秋莎”。苏军的喀秋莎火箭发射车可以说是突袭战的终极魔鬼武器,射程远,覆盖区域广,破坏力巨大,对软目标的杀伤力更是可观,可是却拥有一个这么柔美的名字。在残酷的战争中,她总是使战士们想起那首脍炙人口、浪漫的歌曲《喀秋莎》,想起心爱的姑娘:首脍炙人口、浪漫的歌曲《喀秋莎》,想起心爱的姑娘: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B 
B O ` m4A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的年轻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对心爱姑娘的爱,心上人在远方的牵挂始终温暖着勇敢的士兵们,激励着他们为祖国、为未来幸福生活而奋战。
  三、柔弱与细腻:俄罗斯性格中的另一面 
  俄罗斯白银时代思想家索罗维约夫称俄罗斯历史具有“永恒的女性气质”。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有着极大的柔韧性,有着“滴水穿石”、“润物细无声”的水性气质。
 
   俄罗斯民族的阴柔在俄罗斯民族的文学艺术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俄罗斯人非常爱好艺术,其民族性格中有非常精细、精致的一面,有着一种艺术气质。俄罗斯作为两个世纪的文学艺术超级大国,在语言文学艺术中大师辈出,不仅产生了许多佳作,而且对世界有极大的影响。凝重的俄罗斯文化孕育出了像果戈理、普希金、托尔斯泰、契河夫、高尔基和肖洛霍夫这样的文学巨匠,产生了柴科夫斯基这位盖世无双的音乐天才,当今世界乐坛举办的柴科夫斯基音乐会,属于全球“奥林匹克”级音乐会;10年来的市场经济浪潮没有发生果戈理所恐惧的画家普遍变成画匠的情形,相反油画艺术依旧纯净;还有舞蹈艺术、影视艺术、话剧艺术和音乐……俄罗斯芭蕾艺术作为世界性的艺术,水准是不言而喻的,世界著名芭蕾舞团有幸进入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和莫斯科大剧院演出那是一份荣耀;在莫斯科的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中,非常奇特地保存了世界各国艺术珍品、逼真地复制了世界各国艺术珍品,极富创意地创造了俄罗斯自身的艺术,甚至绵延不断的战火没能摧毁俄国装饰性或实用性雕塑,反而不断铸造出专门纪念战争的艺术杰作,社会主义的建立既没有使宗教艺术充分世俗化也没有使之消失,反而使东正教艺术不断生辉,照亮俄国人在灰暗岁月中前行;连地铁车站也是宛如一座座地下艺术宫殿,华丽的吊灯、大理石的墙面和地面,富丽堂皇,集建筑、艺术和浮雕之精华,使每一座地下车站犹如地下艺术之宫,美不胜收,令人惊叹不已,其气魄之宏大、造型之华丽在世界上是少见的。
 
   俄罗斯的文学艺术为什么这么辉煌呢,和俄罗斯的自然环境不能说毫无关系。
 
   俄罗斯有很多森林,又处在寒带,有漫长的冬季,这一切都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或说是迫使他去做更多的思考,有很多揣摩自己内心、回味自己的时间,更不用说森林和冬季还会带来一种很神秘的感受,这些东西交织在一起,使得俄罗斯民族比较爱幻想,也许这就是俄罗斯人艺术气质的形成氛围。俄罗斯文化艺术是与俄罗斯之广大相适应的,它只能产生于一个具有辽阔视野的大国。土地的广阔给了俄罗斯民族许多美德,同时也给它带来了一些弱点
  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曾写道:“生活条件使俄罗斯人深信,应该珍惜夏季天气晴朗的工作日,大俄罗斯人短暂的夏季会因反常和不测的坏天气而变得更短。这使大俄罗斯农民不得不抢时间,抓紧工作,以便在短时间里做完许多事情并在完工后离开田里。然而,到了秋季和冬季,却呆在家里无所事事。这样俄罗斯人就养成了习惯:在短时间里极富爆发力,干活儿快、麻利大自然培养了俄罗斯人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玩命地工作、拼命地劳动,但也使他们不习惯持之以恒地、有条不紊地劳动,一时的爆发有余,而长期的耐力不足。”
  辽阔的大地给了俄罗斯人一种安全感,他们身处大地母亲的怀抱中,相信俄罗斯母亲会帮助它、保护它,不会感到任何恐惧。然而正是巨大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却又造就了俄罗斯人的惰性和依赖性。生活在这广袤无垠的沃野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俄罗斯人只要稍稍费点力气就可获得可观的果实,满足起码的生活需要,而无需积极进取,努力创造财富,也无需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更何况寒冷冬天,到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黑夜漫漫、白天短促,既不适宜、也无法进行户外劳作,人们宁可聚在室内酗酒、跳舞,发泄内心的喜怒哀乐,也不会去为生存与寒冷拼搏。)
   俄罗斯国土上森林密布,营造了俄罗斯人世世代代生活的主要环境,这真是上帝赐予俄罗斯人的礼物。木材、猎物及皮毛是手工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对俄罗斯人日常生活也极其重要,猎物不仅可以充饥,它们的皮毛还可以御寒。森林还是俄罗斯人逃避外敌最可靠的避难所,它代替了群山和城堡,身处森林中的人时刻戒备着四处随时可能出现的猛兽,久而久之,俄罗斯人形成了警惕、多疑的性格。
  俄罗斯在艳羡西方发达文明的同时,从来没有放弃对它们的警惕。欧洲大陆的风吹草动,都能够牵动俄罗斯人敏感的神经。不管是法国、普鲁士还是东欧的小国,任何国家只要有一丁点崛起和强大的苗头都会引起号称“欧洲宪兵”的俄罗斯的坚决压制。俄罗斯人在做生意时,对外国人的戒备心理也较强,头脑里有许多让人难以理解的想法。本来已经赚了钱的出口商品,起运时仍有许多人认为:外国人把俄罗斯物产夺走了。在俄罗斯建立自由经济特区常常是纸上谈兵,他们生怕外国人把钱赚走了。
 
   四、注重实际的俄罗斯性格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立,使俄罗斯处于西方的包围之中,它只有走自己的路,走自我强大的路,才能有效地防御西方的进攻,这使俄罗斯有将近半个世纪处于与西方隔离和对立的状态中,俄罗斯本土文明更趋东方化。20世纪末,推崇“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的戈尔巴乔夫再次表现出了对西方的渴望,叶利钦则一度把俄国政治思想中从未完全成功的“西方化”推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普京上台后,也多次强调斯拉夫文明与欧洲文明同根同源,表示融人西方是俄罗斯的历史选择。
   普京的助手亚斯特任布斯甚至宣称:“俄罗斯哲学界和政治界理解的欧亚主义,没有给俄罗斯带来任何好处。只有选择欧洲道路,俄罗斯才能尽快进入正常生活国家和社会的圈子。”
   《一波三折俄罗斯人》一书对于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给今天的俄罗斯的影响画出了这样一幅图景:同样是莫斯科大学的高材生,亚历山大为了逃避现实,进入神学院“深造”,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都用于“为解除世间的痛苦”
 
   向上帝祷告;而漂亮的塔吉雅娜则在婚姻介绍所的撮合下,远涉重洋,嫁给一个年龄比她大一倍、素不相识的美国人。同样是博士生写论文,谢尔盖坚持要按几十年的传统肥论文弓佣材料的第一类归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而米哈伊尔则天天上“跳蚤市场”卖货从挣来的钱中抽出一叠交给“朋友”,请为代笔。同样是大学教授,科佩洛夫先生坚持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俄罗斯社会的发展规律;而拉杜诺夫先生却向学生宣扬,列宁跨过了“卡夫丁峡谷”(即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是俄罗斯当前悲剧的根源所在。同样是工人,柳芭数月没有拿到工资,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却照样天天上班,仍把希望寄托在企业效益的好转上。而叶列娜已经从扛着“蛇皮袋”天天跑市场的“流动”个体户,发展到自己买了一个小商亭的“坐地”个体户。同样是农民,瓦洛佳面对着分给他的土地犯愁:明年种什么,到哪里买化肥,种出来的土豆卖给谁。而阿廖莎承包了原来集体农庄的蔬菜大棚,跑来了贷款,靠着黄瓜、西红柿发财。
 
   俄罗斯人曾经饱受苦难,铁骨铮铮,一副思想家加革命的硬汉形象。在困苦面前,他们从容应对,潜心思考,奋起抗争。伟大导师列宁革命不忘读书,还能忙里偷闲在湖畔小屋里著书立说,写出《国家与革命》,这种精神谁敢小视。由于国家解体、国际地位下降,物质生活下降、个人信仰产生危机,在当今的俄罗斯人身上,我们不难看到务实、浮躁、对现实的失望、仿惶。但大多数俄罗斯人依然是那么幽默、乐观地去应对生活的波折,依然保持了他们良好的传统。
   俄国人有幽默感,而且把幽默看做一个人心灵健康的标志。开朗乐观,善开玩笑是俄罗斯人的一大性格特征。而且,他们能在不同场合,说不同题材的笑话、趣闻。与他们在一起,你丝毫不会感到寂寞和沉闷,而会哈哈大笑,开心不止。他们在用餐和喝茶时,更是笑话迭起,妙语连珠。怪不得一位欧洲人说:“没有一两个俄罗斯人参加,饭桌k 就不热闹。”有一则笑话也许正好反映了俄罗斯人的这一特点:一个俄罗斯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意大利人,乘船旅行时不巧被遗留在一个荒岛上。他们一起在岛上过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逮住了一条神鱼,它答应满足他们每人一个愿望。法国人被送往巴黎的一家饭店喝葡萄酒,意大利人被送到情妇那里。 
  最后轮到俄罗斯人,他提出的愿望是:“把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召回岛上来吧,我一个人在这里太冷清了!”
   他们的幽默感是从小被熏陶和培养出来的。以大灰狼和小白兔为主角的动画片《等着瞧》,可与美国的《唐老鸭和米老鼠》及捷克的《鼹鼠的故事》相媲美,大多数俄罗斯人是看着这个富有俄罗斯幽默的动画片长大的。
  尽管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俄罗斯人的生活比较艰苦,产生了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平添了许多人生苦涩,但是他们依然诙谐、乐观地面对生活。他们认为“生活已如此艰难,如果没有幽默,就更没有意思了”。现在,俄罗斯政局趋于稳定,经济开始增长,俄罗斯人性格中的幽默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民意测验表明,大多数俄罗斯姑娘择偶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富有幽默感”。
   在今天俄罗斯遍地的“倒爷”中,男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俄罗斯妇女。她们扛着大包小裹,穿梭于市场、商厦之间。如果问她们:“俄罗斯男人都到哪里去了?”她们竟诙谐地回答:“男人们正坐在家里,思考如何解决国家困难的问题呢!”听,这是多么让人意外而又幽默的回答!即使物质生活桔据,社会和家庭分工有所变化,俄罗斯大多数人并没有失去诙谐、乐观的天性,始终保持着昂扬的信念和满足的微笑。“谁都需要钱,但不想为它去拼命”,这是相当一部分俄罗斯人的心境。 
  俄罗斯人的幽默也许与他们不喜欢孤独、独处,爱好聚会有关。同时,也与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关。
   五、注重精神需求的俄罗斯性格
   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中有一种很强的文化情结,即注重精神需求。 
  十月革命后,各民族广泛参与苏维埃代表制度,全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帮助边远地区发展经济,为落后地区培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人才,派出教师到各地区进行扫盲教育。当今俄罗斯人中几乎没有文盲,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素质,见面时都要相互问好,外出时都要衣冠楚楚,他们认为,邋里邋遢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是不文明的表现。俄罗斯城市的街道上很少见到交通警察,人们都自觉地按自动亮起的红绿灯通行,小汽车往往给行人让路,公共汽车上没有售票员,上车的乘客都自觉地到司机处买车票,自己将票打孔作废。俄罗斯人热爱大自然,环保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城市区街之间的天然树木遮天蔽日,郁郁葱葱,人们置身其间,心旷神恰。公共场所干干净净,尤其是在电影院,根本看不到随地乱扔的纸屑,也没有人大声喧哗,更见不到随地吐痰的现象,观众一般都准时人场,安静地观看节目,没有人吸烟,更没有人讲话,只是当电影出现喜剧情节时,才会听到人们的笑声和掌声。在豪华酒店或乡镇食堂里就餐,除轻柔的音乐和低声细语外,绝无嘈杂的喧闹声。在大街上俄罗斯人看见熟人离自己不远,不是高声喊叫引起对方的注意,而是快步地走过去,与对方打招呼。俄罗斯的农村,街道像城市一样干净,每个村庄都是一片田园风光,农村的居民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起居方式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由此可见,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有良好心理素质、文明的民族。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俄罗斯人正是循着这阶梯拾级而上走向成熟的。在俄罗斯任何一个城市的地铁站台或车厢里,都可看到许多候车或乘车的乘客或站或坐,手不释卷地在埋头读书、看报。走进地铁车厢,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动的阅览室。即使上下班高峰期,地铁突然拥挤起来,他们也一手抓住扶手,一手擎着书本照看不误。在商店门前排队购物,俄罗斯人也不忘拿张报纸阅读。甚至已经退休的老太太,也经常会戴上老花镜,手捧大部头的俄国名著,津津有味地看着。如果你和她们聊上几句,这些老年人都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与你谈古论今。
   异国之人无不对此称奇。难怪俄罗斯人自称是世界上最喜欢读书的民族。读书是俄罗斯人的悠久传统和民族习惯,今天已变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我们流行的话说:这是一种活法。也许在俄罗斯人看来,书籍与面包同等重要。人不能不吃饭,也不能不读书,俄罗斯人用于阅读的时间远远超过吃饭。
   而巨俄罗斯人不只喜欢读书,还喜欢购书、收藏书。据统计,俄罗斯全国有大大小小图书馆6 万多个,全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 册,每人平均藏书100 多本。
 
   此外,城市无论大小都有书籍齐全的书店,书亭更是不计其数。出版业可视为该国的主要产业。俄罗斯目前共有大小出版社11000 多家,图书发行量达38亿多册,堪称出版大国。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阿尔巴特、卢比扬卡大街的图书超市经常是人山人海。和平大街的图书交易市场由于价格比书店的相对便宜一些,购书更是趋之若骛。这个昔日的奥林匹克场馆面积不可谓不大,但里面的人简直是比肩接踵,密不透风,使人无法接近书摊。如果你眼力够好,个子够高,可以隔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说出你要的书名,摊主给你包好,经多个人转手递给你。这还不包括进入书市前等个把小时购买人场券消耗的时间和耐心。可是俄罗斯人却处之泰然,拥挤的书市里艰难的跋涉丝毫也败坏不了他们买书的兴致,看看他们购到的沉甸甸的书,他们还是颇有成就感的。爱书若此,谁人能与之匹敌?
红色风暴之迷——破解从俄国到苏联的神话 从沙俄到苏联,从彼得大帝到斯大林俄国侵占分割我国领土、属邦一览表 从基督徒到红色特工——我的父亲阎宝航 王中宇:从“消灭国家”到“官僚等级名录制” ——苏联解体二十年祭之二 王传福的财富神话:从103到第1 王传福的财富神话:从103到第1 从10万到1亿,不是神话——中长线股投资心得 毛主席纪念章,永远的红色风暴!! 从金融风暴到经济泥潭 克拉玛依 荒漠沙滩上的动人神话(红色之旅) 《白毛女》:从民间传说到政治神话 韶山—神话从这里诞生2 摄影师捕捉的壮观天空景象:从风暴云到彩虹 完美“风暴”——《风暴之门》中的俄制轻武器巡礼 - 三土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殷桃的古装之路——从《苍穹之昴》到《武则天秘史》 红色帝国苏联的"暴力美学"(组图) 阎宝航:从基督徒到红色特工 华尔街的神话:从一名普通期权交易员到亿万富豪 华尔街的一个神话:从一名普通期权交易员到亿万富豪 从8万到180万的股市传奇 暴富神话 一位投资者从4.5万到1300万的期市神话 一个月从10万到180万,一个炒金者的真实神话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开天辟地到新天新地,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七一前夕,中国摄影家协会组织摄影家走进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地—— 红色圣地看今朝 摄影师捕捉壮观天空景象:从风暴云到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