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不要舔那里嗯嗯:俺是毛左,此毛非彼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06:08

明清辽东之战及其对策!



明清战争中,许多人都用明朝士的兵软弱与清兵的强悍说事,不过,我认为,把士兵的素质当作胜利的最重要因素就如同西方的武器决定论是相同的,都是不可取的。我很赞成一句话,“人,才是战争艺术的决定因素”,人并不单单是指士兵的强弱,我认为,一场战争的胜利战在七成,政在三成,而一场战役的胜利七分在将,一分在兵,一分在政,一分在人之外。在战争中,“战”指的的军队的战斗力,“政”指的是综合国力及政府的统筹安排能力。而在战役中,“将”并不单单指将军,而是军队指挥领导,在古代通常是指将军、元帅一人,在现代军队由于加入了参谋部系统,承担了将帅的主要负担并全面提高指挥系统的运作能力及大大减少了指挥上的失误,之所以说“将”是最重要的,是因为无论是天时地利,还是政兵武器,一切的一切,皆是由这个“将”来统之支配,一场战役的胜负,“将”有不可推御的则任;“兵”指士兵素质的高低、多寡和士气;“政”指战役后方的政治支持、周边的政治环境及后勤补给;“人之处”指非人力因素,即天时、地利、武器装备等。

若有人对我的观点存在怀凝,就想想长平之战前后的廉颇与赵括,有人反驳说秦国军队就是强,那请你看看四年前赵奢指挥的阏与之战,强不强要看谁指挥!还有意见么,那你看官渡,看淝水,看陆逊火烧夷陵,看冉闵、韦睿、陈庆之,看达奚长儒的血战,看刘裕的却月阵,,看岳飞大破铁浮图,……,还不够么?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努尔哈赤的满清八旗总不是生下来就有的吧?你说这都是中国的?那亚历山大、汉尼巴你总知道吧?你可以想想拿破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越过阿尔卑斯山的。什么?这是古代的?现在也一样!四次反围缫知道吧?怎么同样是红军,到了李德他们手里就不行了呢?珍珠港知道吧?越南战争知道吧?或许有人说越南战争损失太大,可是战争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取得胜利,使自己的民族、国家能够生存下去!损失难道有比民族沉沦、国家灭亡更大的吗?如果明未的华夏百姓能像越南人在越南战争中表现的那样,即使牺牲再大,难道三百年后的中华民族(包括满族在内的少数民族)会比清王朝禁锢下的奴才更差?

战争的指挥领导能力永远是战争天平上决定胜负的决定性力量,这就是为什么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然而在明清辽东之战中明军几乎没有可以称道的事情,所谓的“宁锦大捷”不过是偶然一发炮弹打歪了,——歪到了努尔哈赤头上。所有这些失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明朝在辽东之战中拥有实权的主将,无论是主战还是主和,没有一个是称职的,简直就是一群!或者虽有良将却无实权。现在不少学者还在争论是战是和,然而在争论中却忘记了最重要的问题:战与和不是问题,而是我们争论的目的是“大明需要活下去,并消除后金的威胁”。这就好像一个人口渴了,端着杯子,却为要渴热水还是要渴冷水而犹豫不决,结果最后渴死了!这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朝廷和边关的那些人只顾着去争论去了!所以在这一点上,那此所谓的“清流”的东林党和打压异议的袁崇焕之流实在是误国误民,说得过激点——这些人连阉人都不如,阉人中还有王承恩、方正化舍弃自己生死、忠心事主。崇祯也曾以“宁亡李闯,不亡建贼”不调辽东军入关,而这些人却眼里只有自己个人或集因的利益,只知道窝里斗,东林之祸甚于阉党

我就重点说说袁崇焕的几点失策吧。

一,在山海关外建宁远、锦州城。我并不反对关外建城,但是你把城建小一点,做堡垒式,坚固点,这样既有利占据险要,又不用大耗人力物力,百八十人就能防得住,然后存个一年半载的口粮。清兵一来,往里一缩,也不用援兵,你要过就放你过,我在后面袭扰你的后方;你要打,总得三五倍的兵力吧?明兵是弱,野战十个打不赢清兵一个,可守城一个还能对个一两个吧。看大明兵多还是满清人多!不打?走了我再出来。可你袁崇焕尽建些大城,一旦被攻,救还是不是救?去救就失去了明军守城的优势,拿自己的短处去撄人家的长处,能不一打一败么?不救,人家就攻城,反正城中军民众多,光口粮就够你耗的,攻下城来,城池大、人口多,也够抢够杀,政治上的震慑力也足够大!明朝后期辽东军队就是这样被拖垮了。


 

二,“辽人守辽土”,这是辽东战略里最大的失败。初时满人不过数十万,而汉人有百万,朝廷军队处于优势,采用熊廷弼的策略,积极防御,辽东是不会丢失的,这时候可采用辽人守辽土。可是到了辽东丢失以后,明朝的主力基本消耗殆尽,野战己经不能与后金相抗,那么辽人守辽土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一旦军事上没有保障,百姓留在那里只能任人掳掠,历史上汉朝与匈奴对抗的初期、唐朝与突厥对抗的初期,都有内迁三边的策略,这并不时什么丢人的事,因为移民的安全必须有军事上的胜利来保障,可在明未,熊廷弼、高第的撤退战略竟然被否决,而袁崇焕向后金年年输送汉人为奴隶的方针却被大赞特赞,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我们分析两种策略的结果:

如果辽东汉人全部被撤回关内,辽东有数十万女真人,这些女真人生产力低下,人口增长缓慢;后金有六万的八旗兵,但要分出一部分土兵从事生产以解决生存问题,没有汉八旗;人口按每年百分之五的增长率,十年以后人口增加七成,还是几十万,士兵不过十万。

再看看因未迁汉民而导致的形势。抢了五十万汉民当奴隶,生产问题解决了,女真人可以专门从事战争,去抢更多的汉民;抢了五十万汉女当奴婢,三年后一个女奴为满人生一个孩子,满人的人口达到百万,可怕吧?不要怀疑,这是我总结多年的规律,游牧民族都是这么发展的,要不然突厥土门可汗时有一万人口,到了他儿子木汗可汗时,才二十年时间怎么就达到了百万?天上往下掉人么?增加了汉军八旗;至于教授知识、参谋指挥那些就不说了。

所以,你认为还应该选择“辽人守辽土”么?

三,马市,那是严重的资敌!现在有人说若是不给关外供给,关外就自力更生了,不依赖关内了。第一,自力更生,生产粮食还好说,而铁器等工业产品不是十年八年就能发展起来的。第二,就算他独立更生了,那他的民族性质就变味了,游牧民族所以强悍就是因为他天天生在马背上,当他下了马背拿起锄头,他还能保持战斗力么?当他们生活安定了,他们还会有那么强烈的征服欲望么,以他们那点人口很快就会消失在关处众多民族中,为什么满清入关后坚持满汉不得通婚,难道还不够明白么?第三,当满清的生产发展起来,关外的其他民族会怎样,难道不会眼红么?以前只能向南,现在有了选择,他们会去文化迥异有长城阻挡的中原,还是掳掠一马平川的关东?这是侧引祸水之策啊!第四,若是女真人到了农耕社会,有一天被明朝重新占领,以中原的文化统治一个定居民族容易呢,还是统治一个半游牧半游猎的民族容易些?第五,说的最不济一点,假如有一天仍然是清朝入主中原,是一个野蛮的、半游牧的满清好呢,还是一个文明点、从事农耕的满清好?

四,缓兵议和。现在不少人都说这是缓兵之策,可这些人只考虙到眼前,考虑影响没有?大明士气本来就低,一和一逸,越逸越差,还那有战力?不管你策略上退守也好,进攻也罢,这个议和是万万不该的,尤其是对弱势一方。对强势一方来说议和是一种策略,而对弱式一方既不会起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会降低士气、涣散军心、放松警惕。能打的时候敌人绝对不会不打,若是他停下来决不是因为你的议和起了作用,而是他没准备好。历史的教训还不够多么?郦食其与田广议和时韩信发动了攻击,唐俭与颉利议和时李靖发动了攻击,宋朝不就是这样一次次议和最后把朝廷议没了么?淀姫与德川家康议和的结果是大坂崛被填上了,而今袁崇焕要议和,皇太极把宁锦周边的地方都洗劫了,原来满清为我们一直宣扬的那个英雄竟然跟一个日本女人的目光见识相差无几!


 

袁崇焕一方面在态度上主和,另一方面在战略却推进战线,有人便以为袁崇焕是以议和麻痹敌军,这是大大谬误!如果议和真的是为了进攻麻痹敌军,那么他应该在战略上采取守势、收缩防线才对,这样才能示敌以弱,并且诱敌来攻,使我方在有利的条件下击败敌军,然后反守为攻。而袁崇焕的做法恰恰自相矛盾,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战略上取得进展,因为存有议和的心理,也必然不能深入扩大战果。通过袁崇焕采取的行动来分析,他的策略更像是以战略上的主动来换取议和谈判的砝码!也就是说,从一开始,袁崇焕就没有做好的打算,而是抱着跟李鸿章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同样的心理,有了这一层心理制约,明军又怎么能完成平辽的战略?或者更深一层,他的辽东之行从根本上就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否则,他的行为就说明他在战略上是个白痴!

五,关于袁崇焕违抗撤回山海关的的命令,有人认为这是他爱国守土的表现,在我看来这就是沽名钓誉!我们态度上的主战与战略上的撤退并不矛盾,态度上要坚决的战是为了振奋我们的斗志,而在战略上,如果我方处于不利的态势,采取规避退让,却是一种兵法,是为了更好的击败敌人,与敌人死拼硬打那是愚蠢!我们和与战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能否给我方带来有利的态势!我们进与退的标准是什么?那也是能否给我方带来有利的态势!当时的明清攻守之势已经发生转换,如果明朝继续强行推进到宁锦一线,就处于清军的兵锋下,从国力上来说需要明朝继续大笔的投入,从军队来说,在清军的袭扰下,兵劳将疲,又如何能整军备战?即使与清军议和,清军也会随时撕毁和约,南下侵掠。占了这块地方,那是有议和之名,而无议和之实!相反,如果明军退入山海关,那么,明军的战线、补给线将缩短数倍,集中兵力防守,足以拒清军于关外;用节省下来的银两、兵力,操军备战,伺机而动,足以攻城破敌。如此既无议和之名,而有议和之实,这就是《孙子》所言“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啊!

所以,明朝在辽东采取的正确策略应该是:

一,在战略上要撤,全面的撤,拉长清军补给线,缩短我方补给线。

二,在态度上要战,坚决的战,整顿边防,积极练兵,准备与清军决死一战。

三,坚壁清野,将关外所有汉民及与汉同心的农耕诸族撤回关内,在整个辽东方向进行全面的经济封锁。

四,十面合围,与蒙古、朝鲜等所有后金周边与之为敌的诸民族和盟,共同对敌。

五,堡垒消耗,在长城以外的战略要地修筑小型的堡垒,坚固易守(守一可当敌十),少驻军(不超过三百),多存粮(半年),遇小股敌军则击灭之,遇大队敌军则退入堡垒中坚守,开路放任敌军通过,在战术上消耗和骚扰敌军。而不是建筑耗钱耗粮、被攻则必救的大城


后金的满人不过数十万,若失去了汉民的耕种,就必须自己分出一部分人来保证后勤,则兵力必减。被封锁之后,补给短缺,必全力发动一轮攻击试图劫掠。用北边的长城加上堡垒消耗,再由周边诸民族袭击其后,难道他能攻破边防么?就算攻破他敢深入么?若是他敢孤军深入,北据长城堡垒断其归路,南调八方百倍之兵,再加百姓群起而攻,就算满人强悍,一百个杀一个总可以吧,必叫他死无葬身之地!若满人不能在大明讨得便宜,威信下降,周边民族必群起而攻。那时若其求和则坚决不允,反而发动周边诸族加大侵扰力度,勿必使其不得有喘息之机。则我可养兵练兵用兵,徐徐图之,过个三五年或十年八年,窥伺其疲弊之时,全军出击,岂不一鼓而下?

可惜明虽有良将熊廷弼而不能用,却用袁崇焕,先筑宁锦,大耗国力;后斩良将毛文龙,毁我长城;托言和议,堕我士气;所谓“辽人守辽土”,资敌以民;又开马市,资敌以钱粮;弃朝鲜蒙古,资敌以羽翼;出兵野战,资敌以军功;集重兵于宁锦,资敌以蓟门战机。即或彼为忠贞之人,虽有爱国之心而有叛国之实,斩其百首不足以弥其罪,难道斩他有什么错么?终其死后百五十年而皆有定论,只为满清乾隆一语就焚书反案了?

有人说袁崇焕身先士卒、有与敌决死之志,难道明朝在辽东血战殉国的将士还少么?又岂独袁崇焕一人?为何其他人背着有勇无谋的骂名,袁崇焕却成的英雄?袁崇焕守辽东时的职责是“五年内灭亡满清”,结果自他主兵后,满清却巩固了辽东,并且制服了朝鲜,还从蓟门袭入京师。有人说清军是从蓟门入关,并非走袁崇焕设防的宁锦,这正说明袁崇焕的宁锦防线是有效果的。但有一条要注意,袁崇焕是蓟辽督师,蓟是哪里?袁崇焕的任务并不是仅仅防守宁锦!就算没有宁锦防线,东线还有山海关一道防线阻击清军,清军不走宁锦难道能算是袁崇焕的功劳么?

袁崇焕虽有宁锦三战三捷,却真真正正的用胜利将明朝拖垮了。如果还要为袁崇焕辩护的话,我倒要举一个例子,很出名的,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也是忠心为国,也是主动出兵杀敌,结果被围,血战四十余日,兵败身亡。在整个过程中,好像除了冒然出兵外,并没有像袁崇焕那样无视朝廷、多次触犯法度,如果袁崇焕能成为民族英雄的话,那是不是赵括也应该成为赵国的英雄呢?可实事是,按赵国的法律,不但赵括要被砍头,就算他的家人也不能幸免,只是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赵王才没有追究。就算赵括不自尽,那些在长平死了亲人的百姓也会一口一口将他活活的撕了吃了,而因为袁崇焕“辽人守辽”的策略,使多少本可以退到关内的辽东百姓死于辽西或被掳为奴!生啖其肉,份也!

 


在明朝有限的财政力量之下,防线回缩好处是很明显的。

一是缩短后勤补给线,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二是把精兵强将集中在长城沿线,使本来废弛的关防,尤其是蓟州一带,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整顿,使那些散兵惰将能对得起发给他们的军饷。两处合并精简,又能大幅度减少军饷开支。

三是精锐部队集中于山海关为中心的长城沿线,对外可以抵御入侵,对内镇压可能的变乱,距离北京的距离也大为缩短,这是可进可退,攻守兼备的举措。

四是关外的大凌河、锦州、宁远这些孤城,会被敌方包围,切断后勤补给,而如果驻守长城就不存在被包围的问题。如果有信心守住宁远,那守住长城就更不成问题,如果连守长城的信心都没有,那还守什么关外?

而且更重要的是,退守长城不仅仅是消极防守,如果和毛文龙的东江力量配合,那完全是能在短时间内致后金于死命的杀着。

实际上在明代就已经有人把这其中的道理分析得很清楚了。比如给《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做眉批的东海鹤放道人就有这么一段话

“余尝谓:河西一线七百里,土不足屯,险不足控,出屯关外,为自屈自疲之策。此亦云无险要含藏可以出奇攻袭,而犹云不可战而可守者,免俗之言耳。毕究竟言之,岂有榆关不可守,而守河西之事哉?乃先后当关者之言,彼曰守关必于关外,此亦曰守关必于关外,守云乎尔,何尝有灭奴之志?而先是固有为我不守河西,河西自在之说者。屈指十年来,奴始终不肯驻守河西尺寸,斯言验矣。而吾为死守何为?孰若退扼榆关,封以丸泥,而早为练兵积粟于登津皮岛之间,以为一举犁庭之计。计每岁省金钱米粟不下七八百万,而以此苏□□疲劳,实九边之庚癸,奚忧不足哉!兵法云,‘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取’”

鹤放道人的意思很清楚,战争最终胜负,有时候并不取决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谁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谁能消耗敌方的有生力量!

如果明军坚持守关外孤城,那战争的主动权就在后金手中,可以围城可以打援,而明朝方面不得不被牵着鼻子走,所以是“自屈自疲之策”。

而如果明军退守长城,表面上是退缩,而实际上陷于被动的就是后金。后金连锦州、宁远这样的孤城都打不下来,要攻破严阵以待,精锐云集的长城防线就更是痴心妄想。打不下来,无法入关抢劫,要长年维持十万人的有战斗力的军队,那即便是全民皆兵的后金都是难以支撑多少时间的。

在明政府财政不足的条件下,有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在关外修城,把军饷的大头给了关外宁远等地,而东江无法获得足够物质,那就是天启年间明军现实的情况了。这种情况就是一个相持局面。后金担心毛文龙捣巢,无法长久出击围困宁远锦州,而毛文龙军队也无法有足够的实力,大举出击,攻破后金。但相持下去,后金无法通过抢劫获得足够物质,还是挺不下去的,只要时间一长,必定走投无路趋于崩溃,实际上在天启七年,崇祯元年,二年,后金已经是到了这个崩溃的边缘,只要这种相持局面再拖个三年,后金同样完蛋。

另一种选择,仍旧是按照熊廷弼原先的部署,重兵屯于山海关,整顿长城防线,这样在关外修城驻军的钱省下来了,而更多的军费可以提供给毛文龙的东江部队,足够建立起一支十万左右的精兵。

这时候毛文龙的东江部队其实起到了比原先熊廷弼三方部署的登莱渡海部队更强更有力的作用,无论是对辽民的策动起义,策反敌方汉人将领,还是军队直接袭击上,地形利用上,都是更为得力。

在此情况,后金主动出击,长途奔袭来攻关,无论是攻山海关,还是绕道攻蓟州,明军都是以逸待劳,就近支援,后金同时还要抵御来自后方毛文龙袭击,显然就是自找死路。

而明军主动出击,以东江军队为主力,以山海关出击之明军为辅,后金还是死路一条。

可见有毛文龙这一子在,明军满盘皆活,无论采用什么策略,都是占据主动位置。

 

可惜……

 

天涯社区 > 天涯论坛 > 煮酒论史
煮酒论史』 [评论随笔]毛文龙及明朝灭亡原因等问题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72891.shtml 天涯社区 > 天涯论坛 > 关天茶舍
关天茶舍』 [学术]明末清初清军屠杀人口总数规模之初步考察及相关人口问题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4361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