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的qq号:茶风茶俗(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18:57:46
  西藏高原茶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茶叶在唐以前亦称“”,《尔雅·释木篇》中说:“木,苦荼(茶)也。”藏语称茶为“荚”,是当时汉语“”(茶树)的译音。茶叶具有消食、止渴、去腻等特殊的功能,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确实是不能一日无茶。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藏文史书《藏汉史集》关于茶叶在藏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国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昧,觉得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是为茶叶树。从此,茶叶被引进藏区,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用良马和唐朝换茶。对此,唐朝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在藏文的《汉藏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即赤松德赞)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为传播。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于是,系于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   宋朝时开辟了多条通往藏区的“边茶古道”,相继在雅州(今四川雅安市)、黎州(四川汉源县)、调门(四川天全县)等地设立“茶马互市”,从而开辟了由川西经甘孜、昌都至乌斯藏的茶道。这条古茶道行程5000公里。当时雅州曾规定:吐蕃一匹上等马可换茶叶120公斤;一匹中等马可换茶叶80公斤;一匹下等马可换茶叶40公斤。元、明、清三朝都先后在拉萨、萨迦、日喀则、江孜、墨竹工卡、拉孜、昂仁等地设立过“茶马司”,管理茶马互市贸易。据记载,明初茶贵马贱,每匹马可换茶50多公斤;明末茶贱马贵,每匹马可换茶250多公斤。民国时期,通过川藏、滇藏贸易,输到西藏的茶叶量更大,据1941年统计,每年从康定输到拉萨一带的茶叶就达20多万包;从云南输到西藏的茶叶约2.6万多包。这种“茶马互市”不但成为藏汉经济的干渠,而且促进了西藏民间贸易的发展。后来,茶马贸易又扩大到私商交易,有不少四川、云南茶商将茶贩运到西藏,利获数倍,形成了蜿蜒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腹地、喜马拉雅崇山峻岭中的茶马古道。汉地与藏地之间的茶马贸易,以及中原地区形成的高雅的茶文化,对西藏高原茶文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西藏饮茶日益成风。久而久之,一种新型的、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逐渐形成,饮酥油茶也日益成为藏族老百姓的日常必需。   在西藏高原这种带有草原风味、具有独特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一千多年来,已深入到藏族人民的社会风俗、社会礼仪和生活艺术各个方面,从茶礼、茶具、烹茶方式和饮茶习俗等形成了西藏高原茶文化的特色。喝茶是藏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客来敬茶,是藏族茶俗中最主要的内容,反映出他们日常生活的恭敬、和睦、祥和的气氛。   在西藏,藏族喝的茶可分为酥油茶、甜茶、清茶,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而藏族最喜欢喝的是从吐蕃时期就己开始流传的酥油茶。酥油茶的制作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工艺色彩。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以产于四川、云南的青砖茶作原料,先把砖茶熬煮成浓浓的茶汁(荚沽),滤出茶叶,倒入茶罐,放在一旁待用。做茶时,取适量的浓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加入酥油,再用力将“甲罗”(打酥油茶用的棍子)上下来回搅动,待水乳交融便成了可口的酥油茶。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走入高原人家,不少人都使用电动搅拌机打酥油茶,使这一传统的饮食习俗被赋予现代的操作方式。   在西藏,喝茶的茶具也十分考究,喝茶的茶碗有瓷碗“噶吁”、银碗“俄波”、玉碗“央池”、木碗“星泼”等。按藏族传统,民间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是木碗,这种木碗一般用桦木、杂木雕琢而成。用木碗喝酥油茶具有不烫嘴、喝茶香、携带方便等特点。   酥油茶中的酥油营养价值很高,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他所著的《四部医典》中就论述了酥油对人体的营养作用,“新鲜酥油凉而能强筋,能生泽力又除赤巴热”,即是说新鲜酥油润泽气血,精力充沛,使皮肤不粗裂,还能治疗粘液及发热性疾病。认为酥油可“益智增热力”,“千般效用延年称上品”,“可促进人的体力及延长寿命”,“人们日常饮食靠油类,体内供热内脏可洁净。体质即补气力容颜添,五官坚固长寿到百年”。藏医学认为,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强体质,还可使精液增多,滋润肠胃,和脾温中,润泽气色,精力充沛。酥油茶能产生很高的热量,喝后能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料。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浓,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的作用。茶中的芳香物质,还能溶解脂肪,帮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区的藏民,缺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由于缺氧,高寒地区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人的排尿量多一倍,因此,他们只有靠饮茶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谢,并且饮茶可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牛羊肉属于酸性食物,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它会使人体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疲劳等症状,大量饮茶后,在人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这能使人体内的酸碱维持平衡。所以,藏族人民将酥油与茶同饮,为自己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防病保健法。   在西藏高原的茶文化中,还有奶茶。奶茶有两种,一种是茶水烧开后直接加牛奶放盐(或者不放);另有一种在拉萨等城镇最为盛行,因为要加糖,所以人们称之为甜茶。这种茶必须用红茶熬汁,再加入牛奶、白糖,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据说甜茶传入西藏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拉萨人最早品尝甜茶应该是在穿梭于西藏、尼泊尔、印度的伊斯兰商人那里。之后,这种饮品很快得到了拉萨贵族们的喜欢,有的上层家庭甚至专门从尼泊尔、印度请来厨师,这些厨师在制作西式菜肴的过程中,也有制作甜茶的功夫。于是,甜茶以更快的速度进入拉萨上层家庭,成了必需品和待客饮品。到上个世纪20年代,拉萨街上出现了甜茶馆。有资格进入甜茶馆的只是那些贵族、商人和有钱人。做甜茶,女人比男人更熟练些,几乎每个拉萨妇女都会做甜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甜茶馆一直是女人的禁地,如果谁家的女人去了甜茶馆不但会很快传遍全城而且会在顷刻之间留下轻浮女人的污名,连累家人。虽然10年后各式茶园遍布拉萨各处,但甜茶馆依旧生意兴隆。如今转经的老人会进去喝上几杯,远来朝圣的男男女女会在那儿休息一下或就着甜茶吃上一些从家乡带来的干馍或别的食品,还有那些同样要去茶园的人们,对他们来说甜茶馆依旧是原来的甜茶馆,甜茶馆依旧是新闻发布中心。   在农牧区,一般藏族的早点喜欢吃“强木都”。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上少量糌粑、干酪粉(细奶渣)和酥油,再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后,将糌粑用勺搅着吃。藏族一天到晚离不开茶,一般早上更要喝茶。如果在农牧区,你可见到几乎每个藏族家庭都有火钵,上面经常煨着一壶清茶。有条件的家庭早茶必须是酥油茶,到中午以后就喝清茶了。藏族民间对喝茶也十分讲究,喝茶时不能作响,而要轻啜慢饮,喝茶发出声响被当成缺少修养的表现。   在西藏民间,藏族把敬茶作为远别的一种重要礼仪,祝愿亲朋好友一路平安。村口、车站、机场,常常可以见到送行的人们背着盛满酥油茶或甜茶的暖水瓶,为亲友送行;小孩生下来的第二天(女孩是第四天),亲朋好友也要带上酥油茶为之祝贺;到医院里去探望病人,带上一瓶浓浓的酥油茶或甜茶,病人会感到莫大的安慰。   在西藏,不管是在农区、牧区,还是在城镇,无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住的友人,一踏进主人家门,首先端出的是香喷喷的酥油茶,主人双手捧上,恭敬地请你喝一杯,接着再寒喧议事。请喝茶是藏族人民好客的表示。   在西藏高原形成的以酥油茶、甜茶为主体的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把茶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共同构成中华茶文化的大观。 杭州的吃茶与洗脚      

  杭州的吃茶与洗脚西湖大,杭州小,以西湖为品牌的产品,从彩电缝纫机到啤酒香皂香烟再到电台杂志电视台再到报纸的版面名称,凡能沾上一点西湖边的,总要千方百计沾上去。而吃茶和洗脚,又都是跟水有关的,而且这也可以看作是当下杭州人文的两道风景。虽然茶是可以无限高雅而洗脚则容易让人想到下半截,好在西湖连着钱塘江,杭州总的来说不缺水,人们可以活得很滋润的。我见到报纸上说,北方一些城市因为缺水,桑拿馆都面临关门的状况。好在我生活的城市暂不缺水,所以我们也才有可能来说一说吃茶与洗脚这样的事情。

  喝茶和洗脚,服务生也大多都是女的,往杯子里放点茶叶,往盆子里放点中药,都是可以消磨几十分钟甚至半天一天的。在杭州,喝茶是一直来有的,风景区星期天,掼几付牌,一人一杯茶,再买点瓜子消闲果儿,足可以打发一天时间。当时在这种风景区开茶馆(还不能这样叫),当然都是国营单位,有的地方到了下午四点,就要扫地关门了,态度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再加上天气的影响,此种喝茶的方式也是散兵游勇小农经济式的,看天吃饭不成大气候。但是跟现在茶楼茶馆的星罗棋布比,也许还是那时候的吃茶稍微纯粹一点,因为那时候也只是一两碟瓜子而已,没有太多的零食(当然也没有那么多茶的品种),而且这瓜子也不是算在茶资里的。现在省内杭州以外的其他县市喝一杯茶的价格大约就是在十块钱,环境布置虽不十分高雅,但也有空调包厢等,惟独杭州及杭州地区内的茶资偏高。

  第一次听说洗脚,大概是九七年还是九八年,当时真的是大吃一惊,觉得世界上还有如此腐朽的做派,匪夷所思。说这话的人是名资深记者,我想他应当是见多识广的,但说起浙中一带的这些新生事物时,他的语气自然还是有点闪闪烁烁的,连他也吃不准,这里面到底有没有"花头"?2000年,足浴在杭州如雨后春笋地崛起于各宾馆饭店时,我这才发现,这是最没"花头"的一项"娱乐"了。而其中的背景之一,就是因为有"花头"的赚钱都很不易,虽说来钱是快的,但风险也大。在杭州西湖的水面上,风声其实一直是很紧的,起码在水面上是呈现此种景观的。而足浴就技术含量来说并不高,虽有"足部反射协会"这样的招牌,但我以为它跟"茶艺"是一个档次的,虽然这样说可能会得罪茶艺工作者,但我觉得它们都涉及一点皮毛的东西,真的就是一回事。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皮毛就可以了。有人跟我说,因为足浴馆太多了,一些路边小店或由美容美发改头换面而来的洗脚处,也开始打打擦边球了,她们或拖着你的腿往她们乳房的周边地区蹭一下,或让你的手游走一番。如此而已。这些路边小店一定要向休闲洗头看齐而打擦边球,这是四辆大卡车也拖不回来的事。只有封杀才能使正规生意得到健康的发展。相比于足浴,杭州茶馆的历史却要悠久得多。

  有一次我去图书馆查一百年前杭州的报纸,发现那上面已经有不少茶楼开业的广告,且集中在拱宸桥一带,那时甚至还有弹子房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第一次将茶馆和吃食结合在一起的是1995年前后,当时在杭州西湖六公园附近的教场路上,开出了一家太极茶馆,位置很窄。只听说经营者是茶业公司或土特产公司的业内人士,杭州生产可口可乐和雪碧的中萃公司也是从茶厂转变(改制)过来的。太极,正如此名所包含的意思,它是玩文化的,也即是有茶道茶艺表演的,当时不知道凤凰三点头之类的东西,茶艺小姐的表演就显得很神秘,虽然在今天看来很白,不过是有一穿旗袍的女子或操琴持壶或讲解而已,但在1995年,在文化人和喜欢赶时髦的杭州人看来,还是很新奇的。在新奇的背后,是那种实在,即你一壶一杯茶之外,还有那么多的小吃水果可以任你选择。虽然事后想想价格不菲,每人30元至80元不等,但茶楼的生意还是不错。如果光从价格上说,几个人吃茶和几个人吃饭的价格是差不多的,如果你不点山珍海味酒水不猛的话,四个人两百块钱能吃得不错了,这样比较一下,恐怕还是喝茶来得贵一点。据业内人士的说法,太极茶馆为杭州乃至浙江培养了不少茶楼的经营者,我在浙中的永康都碰到过太极出来的人,可见相当于茶艺事业的黄埔军校。现在太极已经迁址松木场一带,搞一个曲水流觞的名堂,叫水茶坊,小茶点流过你的面前,像古人搞兰亭书会一样,只是酒变作了茶,以茶为友了。

  这就是杭州的特色。想起来,杭州也流行过喝早茶之类的,但都是昙花一现,要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性和方式,谈何容易,特别是吃的这一方面,可以说人一旦成年之后就是不可改变的。因为杭州餐饮的发达,或者说经营茶馆的人曾有过经营餐饮的经验,所以就很自然地走上了一条"吃茶"的路线。而那种茶馆与餐饮结合的做法,却一直坚挺了下来。

  比起喝茶的历史,洗脚就简直是个小妹妹了,如果没有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敲脚这一情节的事先普及,我们简直会认为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就是那一情节,后来也被评论者认为是伪民俗,包括老爷去某房太太行房事时要挂灯笼一样。冯骥才的《三寸金莲》虽有不少玩小脚的记述,但对于洗脚却没有肯花笔墨,所以要讲洗脚文化多少有点困难,而不少足浴馆也都在门口挂一大大的脚丫子,用中医经络学说来解释泡脚的好处,足浴小姐也就会边按边捏,说你这个肾不太好,胃不太好之类的玩笑话。一夜之间,古老中医的精髓好像全在她们的十根手指上了。也有的足浴馆甚至发展到老中医坐堂的场面,还把客人的健康档案输入电脑,说这样你下次来就可知道用什么药用多少药了。因为是新生事物,所以允许发展和探索,允许走点偏门。不过就洗脚这一规模来说,已经有集团在操作了,像河南人搞的良子足浴,据说在全国已经有一百多家连锁店,就像扬州人垄断澡堂服务业那样,由地处中原的河南人来连锁或统一足浴大业,想来还是很有意思的。

  不过看杭州茶馆和足浴馆的兴起之初,也倒都是文化导入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策略。某样东西你要说它是好的,就非得搞这些玩意儿,而最有说头的就是文化了。喝酒要说酒文化,喝茶要说茶文化,具体说来名堂就更多了,酒吧文化、黄酒文化、红酒文化以及啤酒文化等,茶更是如此。但是在文化的招牌下,现在的茶馆已经跟"吃"为大业的餐饮业紧密联系起来了,有人说怪不得杭州人把喝茶叫吃茶,一个吃字,道出了杭州人好吃的本性。现在的茶馆,如果是从中午12点钟开张的,那么你忍一下进去就可吃到炒面稀饭茶叶蛋鸡爪什么的,至于红枣莲子汤那就太普通了。喝茶是个借口,而吃才是本义。而且据说茶馆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吃不完的东西"你可以打包带走,注意,"吃不完的东西"这是个很玄的概念,但即使让你放开吃,茶馆的利润也还是不错的。问题是这么一来茶馆的品味就掉了下来,包括城市的品味。我倒不是说一提"吃"品味就差了,而是指起码降低了茶的品味。

  吃茶与洗脚,在一座有水的城市里,都是让人滋润的东西。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且洗且喝,从形而上到形而下,上下通气又贯通,岂不美哉?

  相关链接:茶不语
  西子湖边的村落盛产美女。肤白如釉,身姿婀娜,且历久不衰,一代更比一代美。因而芳名远播,前往寻访者络绎不绝,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据说,当时就有好事的人前去探问美貌的秘方,得到的答案是:此地产茶,日常皆以茶入食。真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苏杭多美女而茶不语。

  绿茶是具有双重美肤作用的饮品。其一,绿茶中含有的丰富的维生素C,是帮助肌肤保持幼嫩、回复弹性的能手。其二,绿茶中所含的另一元素--丹宁,具有预防黑色素沉淀的作用。


  台湾茶浴      

  台湾有茶浴,专做日本观光客的生意。所用的茶叶是制茶时碾碎的叶柄和叶片,成本很低,但是却对日本人说是高级茶叶,反正日本人醉翁之意不在“茶”,这些茶浴都是有美女陪伴的。先用半斤的茶叶渣将热水泡出茶的颜色,等冲出茶叶味后,再由美女为泡在茶水浴缸里的人洗澡,这种茶浴收费极高。

   初尝白族“三道茶”      

  不久前到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旅游,在大理欣赏沧山洱海的旖旎风光时,我第一次品尝到了具有悠久历史的白族“三道茶”。那日上午,当我和其他游客乘坐客轮航行在洱海上,陶醉在“高原明珠”、“人间蓬莱”的仙境时,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优美的音乐中,伴随着白族姑娘婀娜的舞姿,献给客人的礼物--“三道茶”。

  在宽敞舒适的客舱里,我初次听说“三道茶”有些不解。何为“三道茶”?经主人解释,我才了解到,原来,白族的“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头道茶“苦茶”又称“烤茶”或“百斗茶”;二道茶为“甜茶”,放有乳扇、生姜、蜂蜜、核桃仁等配料;三道茶为“回味茶”,茶中放有花椒等配料。

  旅途中的客人喝了百斗茶,能止渴生津,消除疲劳;喝了甜茶,能提神补气,神清气爽;喝了回味茶,能满口清香,回味无穷。“三道茶”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同样具有很深的哲理,其质朴的道理是告诫人们、特别是青年人“要先苦后甜。只有勤劳,才能幸福。生活的好日子来之不易”。而第三道“回味茶”,是提示人们每走过一段路程之后,都要回头总结一下,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错。把深邃的人生哲理体现在饮食文化上,寓教其中,这不能不说是白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同时,也反映了白族人民乐天自信、热情好客、追求稳定和谐的民族性格。

  品尝白族“三道茶”,并不像我们常见的喝茶与品茶,而是被赋予了浓郁的民族风情,现已发展到茶文化层次。“三道茶”中的每一道茶都伴有三五个歌舞节目,饮茶时可边品茶边欣赏文艺节目,既有解渴歇乏之宜,又能赏心悦目地鉴赏白族歌舞。至第三道“回味茶”,饮至过半时,年轻漂亮的白族青年便会来邀请宾客共舞,当你置身在浓郁的白族文化氛围里,定会产生你就是“美丽多情的金花”或你就是“朴实、勇敢的阿鹏”的感觉,使你的旅途增添一层梦幻的色彩。

  大理的白族“三道茶”最早见于徐霞客的《滇游日记》,随着佛教在大理的兴起,寺庙中提倡坐禅饮茶,香客和游客也喜欢饮茶止渴,使茶道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三道茶”,成为白族饮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