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的部首:大连教育学院__大连教师网__高三生物备考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27:49

高三生物备考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2009年1月11日19:6 大连教育学院 点击:207

                          从听课中看到和想到的
                                ——高三生物备考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  王  洁
    近一两个月,连续到一些学校听课,看到了老师们在高三备考过程中的许多有效的做法,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以下着重总结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希望能给大家以启示。
    问题1:不了解考纲或不能有效利用考纲。
    在视导过程中发现起初教师们对新课程的考纲不了解,不用考纲或仍沿用大纲教材的考纲,导致个别复习内容与考点相悖(考点有要求不复习,没有考点处却深入复习)。此点经过视导指导及教研活动的统一要求,状况有很大改观。现在部分教师将考纲打印出来(实际上早在8月27日我就将我对考纲的研究结果发到了公共邮箱,但很多老师没有关注,希望老师们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丰富自我、开阔自我的视野),在备课时看一看,但是听课中感到部分教师对考纲的使用仍不是很有效,表现在复习时仍按教材的顺序进行,且对于考点与教材的关联没有说明,对考点的复习深度和广度做得不到位,跟着感觉走。例如专题3胚胎工程部分,考点1是“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与胚胎发育的理论基础”,此表述与3.1“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不一致,如果按照教材顺序复习的话,教师就应首先将考点和该节的内容相对照,明确体内受精是胚胎工程中体外受精的基础,因此教材中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及受精实际上就是考点1中“胚胎发育的理论基础”的内容,而后面的早期胚胎发育实际上是考点1中“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中的部分内容,还应补充完善至幼体(三胚层的发育内容不用准确记但大致应有所了解)。再比如说必修3生态系统中有一考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如果不注意看考点,复习时很容易把基本规律复习得很透,但忽略了应用(这方面恰恰是新课程重点强调的)。
    建议1:备课组在集体备课中要认真研究考纲,尽可能按照考点复习,从而保证不漏点。另外要研究各考点复习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整合教材,如何加强各考点之间的联系,如何将所复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等等。
    另外,09年考纲出来后要注意比较,明确变化,分析命题的新趋势。
    问题2:不了解新课程考题或未认真研究新课程考题。
    新课程的高考与大纲高考在试题的范围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另外由于人教版教材编写的仓促(有的内容过多,有的内容又不足),因此研究考题从而了解新课程的高考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新课程高考非常注意考生终身学习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的考查,如宁夏卷考到了基因互作和盐析,因此在平时的备考及训练中就要加强此部分的内容,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怎样阅读、注重方法的引导。再比如08年海南生物卷17题考到了正、负反馈,而教材只是在生态系统稳定性部分介绍了负反馈调节,在通过激素调节部分介绍了反馈调节,并没有介绍正反馈,也没有总结正负反馈,这就需要教师要分析反馈的内涵,并学会从概念、结果、实例等方面加以比较。不研究考题此点很容易忽略。
资料: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调节形式,教材中所介绍的大多是负反馈,即调节作用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个成分的变化趋势(P28图2-11,P109-110),作用结果是生态系统或激素达到或保持平衡和稳定,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如果其调节作用是促进或加强最初发生变化的那个成分的变化趋势,则是正反馈,例如富营养化就是一种正反馈,如不治理将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2008•海南17#)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建议2:将新课程高考试题下载,亲自做一做,并制作高考试题的双向细目表,这对于了解考点及考查内容和方式是非常有利的,可以使你的高考备考方向明,策略正。
    问题3:复习过程中不利用或不能有效利用教材,以练习册和听课本作为备考复习的主要资料。
听课中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备考复习过程中不用教材,学生桌子上没有书,学生也不看书,提问过程中按照教辅上的总结内容和笔记上的内容去识记。教师们要注意,现阶段的高考是题在书外,理在书内。通过让学生看书可以指导学生准确地应用所学的生物学术语回答问题,另外通过指导自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建议3:三轮复习中都不能离开教材,要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泛读或精读,做到精读教材需六看:
一看章首语。章首语是一章内容的总纲,是对内容的总括性说明。阅读章首语有助于对教材整体内容的把握。
二看正文。正文是内容的主体,其重要性不用多说。
三看本章小结。每章最后都有一个本章小结,或对正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总结和概括,或对正文内容作进一步引伸与拓展(人教版教材此部分编的相当好,可以弥补正文的一些缺陷)。
四看旁栏。教材的旁栏包括“学科交叉”、“批判性思维”、“相关信息”和“?”等。“相关信息”是获取正文补充信息的途径之一。例如,噬菌体的成分?教材的正文没有说明,从“相关信息”中可以得知。旁栏“?”是对内容的深化与拓展。相关信息能拓展你的视野,丰富你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对正文的认识,引发你的思维。
五看插图。教材插图有:模式图、示意图和曲线图等。模式图是表现生物形态和结构的标准样式;示意图是以简明形式说明生物原理、基本结构、生理过程和实验内容,在对较复杂生物学原理或生理过程进行分析和解释时,称为“图解”;曲线图是在实验或调查所得数据的基础上抽象和简化成的数学模型,可揭示生命系统的内在机制和预测系统行为。插图是正文的重要补充,是模型化、结构化的内容。
六看章末的“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社会”的材料一般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性知识的介绍,也有些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这些内容有助于引起学生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关注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在高考命题中,“章首语”、“正文”和“本章小结”往往成为解答非选择题的答案,“旁栏”、“图解”和“科学•技术•社会”常常成为命题的原始素材。
教材中的“相关信息”、“科学•技术•社会”及正文中的楷体字部分的内容是高考不作要求的,但它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教材中的正文内容,也可能是高考中的背景材料,因此建议学生不要放弃它。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节后题、章末题及教师布置的题及时进行自检,以便查漏补缺。
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堂时间查找、识记生物专有名词和陈述句。例如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这堂课上老师组织学生整理出: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隔离、生殖隔离、地理隔离、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等专有名词以及众多的陈述句,使学生能准确掌握。在课堂自学后要充分发挥自学的作用,不要将看书自学形同虚设。
    问题4:教师唯恐学生不会,多讲、抢讲、代讲,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难以培养和体现。
在目前的课堂上仍存在着比较普遍的教师多讲的现象。教师的讲解应体现在重点、难点、疑惑、联系、知识的运用处,对于学生自己可以完成的任务教师一定不要包办代替,绝对不是我们讲得越多,学生就掌握的越好,从能力的培养来看可能恰恰相反。既然发了学案,就要充分发挥学案的作用,教师再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讲解就丧失了学案的作用。
    建议4: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充分讨论需要大讲、特讲的内容及学生自行完成的内容,压缩讲的时间,多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促进学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问题5:高三复习课缺乏新意,上成高二新授的快速版,切入方式和内容展开与新授几乎相同,没有体现复习课的特点(大容量、综合性、理解性、实践性),学生倦怠。
    建议5:转换角度:一是以考点的形式进行复习,增加备考的针对性;二是从建构知识结构的角度切入内容,使学生明确各考点的地位及其具体内容之间的关系。三是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尝试,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和知识结构的自主构建,引导学生经常对照考纲要求及教材,认真反思对教材的知识脉络及主干知识的把握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强化记忆,融会贯通地掌握重点知识及知识的联系点。
问题6:对试题缺乏筛选,对试题的讲评缺乏归类和必要的学生活动,低效、呆板。
    建议6:对题目进行精选精练,及时进行总结讲评,从而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⑴要精选习题。
要围绕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选择有助于提高能力的习题进行训练,促使能力的提高。此部分不是训练题目越多越好,要精、准。
    ⑵要重视变式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对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变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葡萄糖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2气体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  )
    A.丙酮酸  B.乳酸 C.二氧化碳  D.水
    做完此题后我们不妨想一想: 
   ●如果标记的是葡萄糖中的氧,首先出现放射性的化合物是什么呢?放射性化合物又会首先出现在什么物质中?如果不是问首先出现,那么放射性物质将会在哪些物质中出现呢?
   ●如果用植物替代小鼠进行类似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会在什么物质中首先出现?以后又将会在什么物质中出现呢?
   ●如果在这个装置中加放一株植物,其他条件不变,结果又将如何呢?
   ●如果将实验中的其他元素进行同位素标记,如葡萄糖中的碳、氧进行标记呢?
通过这些变换,就可以将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各种物质、元素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⑶要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
对于同一试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路,达到殊途同归。在解题时,当通过一种方法找到正确答案后可以引导学生再思考一下,是否还有别的思路?如果有,是否更为简洁?例如:人类多指基因(T)是正常指(t)的显性,白化基因(a)是正常(A)的隐性,都在常染色体上,而且都是独立遗传。一个家庭中,父亲多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则下一个孩子只有一种病的几率是( )
      A.1/2      B.3/4      C.1/4    D.1
    解答本题时,首先求得亲本的基因型:TtAa(多指),ttAa(正常)。求子代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有多种方法。
    方法一:用作图法,画出他们的后代所有的基因型的类型及比例,然后统计出只患一种病的概率。在作图法中,又可以有棋盘格法和分枝法。在作图法中,用分枝法相对简单些。
    方法二:分别求出后代中两病都患的概率和全部正常的概率。只患一种病的概率=1-两病兼患的概率-全部正常的概率。
    方法三:只患一病的情况包括两种:一种是多指肤色正常,另一种是白化不多指,分别求得这两种情况的概率,然后相加。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白化指正常+多指肤色正常。
比较这三种方法,方法二和方法三更为简洁方便。平时复习解题时,充分考虑各种解题的途径,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是很有帮助的,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条路走不通迅速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⑷要重视相关问题的归类整理。
在平时解题中,解决某些问题的知识、方法、原理等方面有着相同的地方;或题目的呈现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对于这些试题要进行适当的归纳整理和总结,当再次遇到此类问题时就可以做到得心应手。例如同位素示踪在生物学科中应用非常广泛,在试题中也经常出现。在复习时,就可以将同位素相关的试题进行归类和整理。
    ⑸要注重总结反思。
   指导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对自己解题中发生的差错要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错在哪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如果是知识掌握不牢,要及时进行补缺;如果是审题失误,就要有意识地多训练自己的审题能力,形成良好的细心审题的习惯;如果是表达不准确,就要分析一下为什么自己的表达词不达意(建议建立一个动态的错题分析本,对于不会错的题就可从错题本中除去再添加新题)
    ⑹尽可能遵循试题分析与讲评的一般程序。
    ①将试题按照考点、考查方式或解题思路进行归类讲解(教师操作);
    ②进行试题涉及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学生归纳)
    ③试题考查的能力点(老师总结)
    ④主要错误及出错的原因(师生共同总结)
    ⑤解答试题的主要思路和方法分析,寻找规律(师生共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