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完整版百度云:明清银锭的辨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5:40:53

银锭顶部

    中国历史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以前,隋唐以前称之为“银饼”、“银笏”,宋金时期称为“银锭”,

元代称为“元宝”。这时“元宝”一词含有“元朝之宝”的意思。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锭盛

行。我们今天所见元宝尤以明清居多。

    明代银锭美观大方,现在大都以明代银锭作为中国银锭的代表造型。电影电视里出现的银元宝,

都是在此基础上艺术加工出来的。已知明代最大银锭重500两。大锭上都铸印有铸造地名、重量及

工匠姓名等,小锭上有时还铸印有年号。明代银锭传世和出土的很多。

    清代的银锭器形种类最繁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大体上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砝

码形、腰形、牌坊形等。又分为4种:一种是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

,重约10两,又称小元宝;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为馒头状,重一二两,也叫小锭;第四种是不

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称谓。

    银锭铸成后,由公估局鉴定并用墨笔批明重量和成色。明清银锭的成色一般在95-98之间,外表

具有银的特殊光泽和温润。因浇铸时范中残留有气体的原因,银锭底部都有不规则的气体空洞,俗

称蜂窝。蜂窝是鉴定真伪和成色的重要参考条件。蜂窝较深、洞圆润光亮、神气足、有彩色光泽者

,成色必好。如果蜂窝中灰黑一片,银锭则很有可能是低色或赝品。银表面容易氧化,所以常有一

层黑色和灰白色的氧化银。

    银锭具有较高的保值功能,近几年价格暴涨。市场上明代50两银锭价格已达三四万元,清代最小

的银锭也达百元左右。

    现在银锭作假愈演愈烈,在民国初年就已出现伪造明清银锭的现象,主要是减低银的成色和重量

。现在的造假主要是针对收藏家,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现今所见造假主要有几种方法:一是用铅锡

,其表面呈青黑色,比较容易辨认;二是浇铸时将铜块凝固在银锭内部,外表鎏银,体大而轻,手

感显然不同;三是灌铅法,在真银锭底部挖出一个小洞,取出银后灌入铅,再封焊洞口,仔细观察

可以发现洞口留有封焊痕迹;四是用新白银铸老银锭,这种银锭包浆、蜂窝、铸文款识都没有当时

的风韵。

    明清银锭分官铸和私铸,官铸大多铸有银局名,私铸银锭一般铸有私银钱号等等。二者价格相差

甚远,官铸银锭往往是私铸银锭的几倍,甚至十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