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林炮手新手符文:监狱建筑文化定位与拓展构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11:35

监狱建筑文化定位与拓展构想

广东省高明监狱课题组

  监狱建筑,作为国家专设的、严厉的、令罪犯受到惩罚的特殊国家机器的实体体现,代表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不断演进。不同时期的监狱建筑,都在通过建筑样式、生活环境、居住空间等物质因素的逐步建设与调整,不断满足着矫正、交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也在向后人展示着自身历史所体现的文明与魅力,这其实就是监狱建筑文化的内在价值体现。
  当前,随着全国监狱的战略转移和布局调整的不断加快,新的监狱格局构建,需要满足刑罚执行和行刑科学化的需求,充分发挥监狱职能,为监狱适应个性化行刑发展趋势提供科学的手段和管理运作模式,以此促进罪犯的矫正。因此,必须打破传统布局,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和以人为本的视角,大胆探索监狱建筑与监狱文化有机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全面提高总体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战略定位,突出监狱建筑文化的核心价值,着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狱人道、文明的治狱理念,最终实现与教育改造效益的和谐统一。
  一、透视监狱建筑的文化价值
  监狱建筑的价值体现,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审视着监狱行刑面临的内外形势,蕴藏着行刑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着监狱行刑所应坚持的基本理念与工作模式。不同时期的监狱建筑,在历史的积淀过程中,始终蕴涵着多民族文化精神与性格的符码,汲取着不同的文化养分,并受其存在与运作方式的浸润,又从其美学价值升华到道德价值,逐渐形成了自主的监狱文化风格。监狱建筑的特点彰显其文化价值,功能体现其文化价值。
  (一)监狱建筑文化的特点
  1.突出特殊性。监狱建筑是罪犯生活、劳动、矫正的基本设施和主场地,在监狱构成中的独特地位,决定着监狱走向文明与人道进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不同风格的监狱建筑外在特色和所流露出的文化内涵,展现出的本身设计和使用上的特性,都与外界公共建筑所传达出的文化性质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保证监管绝对安全的基础上,监狱建筑文化体现出了有利于罪犯矫正的特性。
  2.实施教化性。监狱一切行刑活动都离不开监狱建筑,它影响着罪犯监禁、劳动、生活、教育等改造的全过程。不同格调的建筑文化,可以反映出所体现出的不同物理环境,对人的控制与调节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并直接影响着人的身心、思维和行为。而富有时代气息、地域特色和人文底蕴的监狱建筑文化,将会直接作用于罪犯,从而产生控制、影响、矫治和改变罪犯的巨大影响力。
  3.凸显人文性。监狱建筑,首先要满足罪犯矫正的需要,它不同于一般建筑,这是由其关押对象和使用功能所决定的。在形式和效能上,监狱建筑更加注重安全、庄重与文明,重视罪犯人权的保护,考虑所涵盖的艺术要素和思想理念,做到物与形的有机结合,使物质体系更好地反映人道、科学与公正。通过建筑文化所呈现的共性与个性、形式与艺术的统一,以符合建筑物特性的环境氛围渲染人文性,从而更好地为矫正罪犯服务。
  (二)监狱建筑文化的功能
  1.惩罚警示功能。监狱建筑作为监狱特殊标志物,不仅是社会稳定的表现,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监狱建筑所呈现出的威严与庄重,所不同于其他建筑的表象,就是在警示那些失去自由的罪犯,来到监狱就是来接受惩罚和改造的,这里担负着教育矫正的责任。同时也在向广大社会公民昭示着法制与刑罚的威严,警示那些潜在的可能的犯罪行为,不遵守国家法律,定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2.安全功能。安全是监狱建筑的首要性和基础性。在监狱建筑文化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渗透下,人权意识全面、快速觉醒,使监狱建筑成为了为罪犯矫正提供安全的必要物质保障。这不仅作用于罪犯的权利不受侵犯,同时又反作用于监狱的安全稳定。
  3.矫正功能。监狱建筑文化是由特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文化氛围、文化态势和文化走向的艺术形式。在贯穿于监狱的各个环节中,监狱建筑文化对每一名罪犯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并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改造,从而引起他们精神价值、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强化或改变。在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监狱建筑从矫正罪犯的本质需求出发,促进了罪犯的身心健康与发展。
  4.激励功能。监狱建筑文化蕴含着强大的驱动力,能够以其鲜明特色和独特品性,展示于监狱的日常管理与教育改造的各个环节中,会在所有罪犯的思想、道德、行为、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予以体现。一所监狱不仅要有良好的建筑实体,更需要每一名罪犯通过不懈努力地创造,使之形成特有的监狱文化,令每一名成员都会为这种文化而自豪。这不仅可以激励罪犯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同时也可以鼓励他们早日新生。
  二、监狱建筑文化定位与构成
  一个国家,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创造力和凝聚力;一座监狱,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就会失去和谐发展的原动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监狱建筑逐步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监狱文化不断丰富和进步的过程,并以此带动着行刑与矫正理念的不断变革、改良和创新,使监狱建筑更加符合罪犯行为和心理的矫正需要。因此,监狱建筑文化的落脚点,最终是实现监狱总体效益和罪犯改造效益的和谐统一。
  (一)适应行刑发展趋势,全面提高监狱建筑的科学性
  监狱的任何改革创新之举的最终目的都是强化刑罚执行功能和强化教育改造功能。所以,监狱布局调整要紧密围绕更加有利于强化罪犯惩罚与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这两项重大举措,充分考虑有利于罪犯改造的场所安排,加快监狱建筑的人文化、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步伐,带给监狱新的文化内涵,以此体现监狱作为社会文明窗口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现代信息的日益发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文化竞争已成为各国一个更为高层次的竞争对象。受其影响,作为监狱建筑表现的一种特有形式,监狱建筑文化逐渐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在我国,监狱的更加文明与人道,不仅是时代予以的重责,更是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的内在要求。这就促使我们在对监狱建筑的科学规划时,尤其要注重以下几个原则。
  1.凸显监狱性质,有利于维护监狱安全稳定。严格把握监狱建筑的特殊功能性,始终把安全防范作为设计的首要考虑问题。
  2.贴近监狱管理工作实际,突出监狱行刑资源的科学配置。始终本着便于安全、便于罪犯生活、便于日常管理、便于卫生防疫和尊重人权的原则进行设计。注重从各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设计上下功夫,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强调硬件建设与软件防控和管理相配套,做到物防与技防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兼顾今后在管理方面构建的新管理模式,以期更好地适应监狱未来行刑矫治发展趋势。
  3.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节能环保。把功能性与实用性想结合,兼顾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便于节约建筑成本,降低建筑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在各单体建筑内部可广泛使用节能新技术和材料,如引入太阳能热水系统、环保垃圾处理系统等,降低公用成本和建筑能耗,达到节能效果。
  4.体现传统文化风格,彰显地域特色。结合区域文化特色以及监狱传统建筑风格等因素,在建筑空间和形态设计上融入现代建筑元素,从造型、体量、高度、色彩等方面入手,使每幢建筑风格各异的同时又相互协调,在相融之中彰显个性,在差异中寻求和美。
  5.着眼监狱长远发展,注重建设前瞻性。设计中继承开放式的设计思路,打破监狱建筑设计固有的、单一的风格和模式,吸收借鉴国内外监狱建筑的有益养分,建设具有一定发展前瞻性的监狱建筑群。
  (二)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物质形态与理性内涵的有机结合
  监狱建筑群体造型的文化定位,首先要在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坚固、适用、经济与庄重并举,将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结合,科学与艺术统一,运用现代矫治理念,结合监狱心理学和建筑学等学科的科研成果,克服老式监狱对罪犯身心的影响和监管方面存在的消极问题。规划应充分适应监狱行刑发展趋势,以监狱建筑搭载的多层次文化结构,搭建起一条融教育改造、法律服务、生活指导、心理调节于一体的“绿色通道”。
  1.突破传统布局,群体规划充分适应行刑个性化需要。在建筑群体设计中,按照其内在规律和功能流线管理,使群体协调、布局结构、路网构成、安全设施有机,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美化统一,人文与“绿色”兼具,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改造罪犯的需要,以此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狱人道、文明的治狱理念。可在监管区大封闭空间内,从监狱的功能组团、构建客观封闭和运作封闭的新理念、体现管理和运作的科学合理性等多方面着手进行构思设计。以 1000人或2000人组团为标准关押单位,打破罪犯劳动改造区与生活区分片、分区的传统监管设置格局,将各监区的监舍与厂房按照一对一的组合模式进行规划设计。其间采用通透式钢网相隔,并以全封闭走廊连接,便于监区直接管理,可避免不同类型罪犯之间的相互交叉接触,凸显区域封闭在防控、管理、运作方面的积极效应。在规划中还应注重自然生态与人工环境的有益结合,通过加大监舍的空间结构,达到采光、通风、隔音的最佳效果。单元的合院应作功能分区布置,将罪犯学习区、休闲区、运动区贯穿其中,营造出四季有花、四季常绿、清新自然、蕴含文化品味的气息,以文化个性和艺术感染,提升罪犯的审美情绪和整体和谐,陶冶罪犯的情操。同时注重利用高科技加强防范措施,建设成集花园化、智能化、人性化和现代化于一体的监狱建筑群。
  2.单体用房与管理模式相配套,凸显从管教向教育感化的文化脉络。单体建筑的文化定位上,需按照罪犯在生活、教育、劳动中的使用频次与范围来确定。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罪犯的生活需要、改造需要、交流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又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按照行刑矫治发展趋势来实施设计,以理性与科学性达到布局合理和功能齐全。如在医院建筑的设计中,以便于卫生防疫和尊重人权为原则,从利于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行业特点出发,按急诊、住院、医技、保障等各部门合理确定功能分区,科学地组织人流和物流,其间既相互联系,又分区明确,有效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的现象发生,体现出狱政管理在矫正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开设“可视远程会诊”系统,与外部医学界加大沟通力度,以现代科技加大罪犯医疗和矫治工作的技术含量。特殊病犯监区应为独立监区建制,与医院组团,既相互毗邻又留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便于特殊病犯的诊断治疗。伙房建筑各功能以《饮食建筑设计规范》、《食品卫生法》和国家相关规范为要求设计,引入食品安全检测系统,加大食品安全防范的管理力度,展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矫正理念。并根据宗教信仰,合理设置伊斯兰等宗教罪犯专用烹调间,充分满足全监罪犯的主食供应和个性化需要。
  3.功能用房布局合理,体现监狱行刑资源的科学配置。应从有利于监狱安全、管理与罪犯生活方便的实用性、教育性和目的性出发,通过辅助功能建筑设施的有效保障,形成稳定、均衡、完善的监狱构图形式,更好地体现现代监狱理念和改造罪犯的需要。如在会见楼设计规划中,注重罪犯家属会见时进出监管区的通道设置问题,以避免地下通道与高架桥存在的监管安全弊端。开设“可视远程接见”系统,使罪犯与亲人可通过网络电视面对面进行交谈,用电波架起沟通亲情的桥梁。充分考虑多类型会见需求,按照宽管、普管、考察和严管等分级处遇标准设计,采取单元式、开放式、家庭式、封闭式多功能会见区域,加强罪犯人权的设施性保护,打造一个品味亲情、感受温暖、疏通情绪的多元平台,树立起新的监狱窗口形象。中心广场形成可供监狱举行大型联欢活动、大型运动会的主会场,辅以园林景观陪衬,与监狱总体基调相协调,形成鲜明的个体特色和完备的改造功能。习艺楼以便于开展文化技术技能教育为理念设计,着力培养罪犯刑释后适应社会、就业谋生的能力,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充分吸收先进文化理念,凸显监狱建筑的核心价值
  监狱建筑属于有形的物质文化情境,包括监狱建筑的设施、装饰、色彩、所在环境及各种物质文化产品,在依靠于物质硬环境中共同构建出文化能量场,以客观存在的精神能量作用影响着罪犯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监狱建筑文化所构成的“文化场”,是监狱的一种气势,代表着监狱的精神状貌。伴随着我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不断创新,法制制度不断完善,监狱建筑文化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加强监狱建筑建设,必须高度关注如何启动、调用、发挥文化势能的作用,从而发挥监狱建筑的勃勃生机。
  1.融入传统文化,构建道德文化场,突出监狱建筑的传统文化价值。任何一个民族和社会都离不开传统,都会在传统的挖掘里,找到自己立足的土壤和养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道德”,在教育改造罪犯的领域中引入传统文化的目的就是重塑道德与行为。监狱建筑的文化构成中,应重在启迪罪犯重新审视自身道德,以中国传统道德规范重塑罪犯的道德体系,适应于再社会的需要。通过开辟文化长廊、文化大厅,合理利用文化室、阅览室等基础设施,树立名人浮雕,采取“上墙”方式悬挂、张贴富有人生哲理和教育意义的字画作品、名人名言、民间传说和宣传标语,通过中国传统道德教育、道德操守重建为主题的系统环境营造,突出监狱建筑的传统文化价值,形成“鲜活”的矫正氛围。将中国传统技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分别以“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话语体系命名监舍各部,取代简单的ABC区,以传道、授业、解惑所需具体载体的运用,渗透美德教育,加强思想与道德层面的引导,促使罪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守法意识,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成为回归社会后的一种可长久坚持和持续发展的品行。
  2.融入社会主义法制文化,构建法律文化场,强势推动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积极推进法治监狱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著名法学家曾宪义认为:“历史和传统的法制是不能抹掉的印记,更是不能中断和抛弃的标志。在监狱建筑中,要充分发挥法制文化的器物和标志作用,从建立合法、有序的法制环境出发,规范、调整和引导罪犯的言行,提高罪犯的法律素质,形成衔接科学、制约有效的法制环境体系。开辟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开设法律大厅、法制门诊、法律长廊、法律网络聊天室,各监区采用法律学堂、普法园地、法制图书角、法制宣传橱窗等形式,将宣传手段由“单一平面”发展为“多渠道动态”,实现“单一阵地”向“多元阵地”转变,将“挖掘资源,盘活存量”这一经济学原理运用到法律宣传中去,形成“全监一盘棋、监区阵地战”的普法攻势,满足罪犯不断增长的法制需求,促使监狱建筑、法制文化与罪犯矫正三向互动。在监舍、墙壁、楼道悬挂涉及道德观、诚信和谐等内容的古典格言、法制警句,充分发挥法律文化的价值,打造法制文化家园,进行全监宣传资源统调配,从中找到发展现代法治文明的内在力量,促使罪犯在时意熏陶中潜移默化地改变,让罪犯时刻都能感受到法制文化的教育和引领。
  3.融入人文文化,构建情感文化场,以现代矫正理念提升罪犯人文素养。根据普通心理学和有关学科对色彩与情绪和行为关系的研究,色彩的记忆、联想、爱好、象征等功能对罪犯的情绪和行为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在监狱中适当利用色彩效应,可以减轻紧张气氛,使罪犯生活和劳动的场所变成一个更为适宜矫治的地方。美国建筑师联合会主席雷维斯曾写过色彩对人类行为效果方面的书籍,根据雷维斯的观点,人类对不同色彩的反应很多,并且不同。例如,红色对心律、呼吸、脑波活动和其他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蓝色或紫色。而绿色一直与生长和生命过程有联系,它是最能够使眼睛产生宁静感觉的色彩,能够减弱神经系统的活动和肌肉紧张。在监狱建筑设计中应恰当地运用色彩效应,发挥监狱建筑客观存在的不同色彩类型,通过感观力量为矫正罪犯服务。采取亲切温馨的米黄色墙面为建筑外墙主基调,点缀红、绿等色彩形式的诱导图标,塑造阳光明快的监狱形象。监室以淡绿、粉白等低彩度、无刺激性的色调,给人以平静和安定。医院采取高明度、低彩度的乳黄、粉红调和色,加以色彩生动活泼、对比鲜明的小面积标志物,令患者激发活力,唤起希望。厂房内部以浅绿色为基调,利用光谱波段的各种色泽,赋予室内美感和欢愉的气氛,以克服反复作业带来的厌倦感,提高劳动热情。教室、阅览室应选取的宁静、清爽的米白色调,提供良好的视觉条件,有利于教学、学习与思考。而禁闭室外观色则需以森严、威武为主调,用直观的威慑力,对抗拒改造的罪犯产生震撼作用。
  4.融入和谐先进文化,构建精神文化场,充分发挥监狱建筑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重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和合”。人与自然的作用是双向的,自然影响、作用于人,人同样也影响、作用于自然。这种理念体现在监狱建筑的规划上,就是使其思维与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相互交融,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依法治监,法德结合”的改造理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以此带动监狱建筑文化的理念创新,使建筑+文化+法制+人文精神的先进模式展现监狱矫治工作的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使监狱更加体现人性化,以科学的“罪犯观”,立足人的全面发展,使改造过程成为实现罪犯再社会化的过程。如采取西方“全景视窗式”规划模式在各监区监舍与厂房四周以通透栅栏设计作为整体围合,使罪犯在监区活动时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减少其心情的压抑。以美学效应和“绿色生态监狱”理论,将中国传统山水特色融入总体布局与造型设计中,在建筑空间上融入欧美现代建筑元素,公共区域、各功能区合理布置雕塑、建筑小品及壁画宣传栏,绿化、美化、亮化矫正环境,引发罪犯兴趣点与注意力向科学理性转移。通过优美的环境语言启迪罪犯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从而实现矫正文化与自然风光的巧妙融合。
  三、监狱建筑与先进文化融合发展的拓展构想
  在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随着民主政治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监狱财政保障体系的推进、罪犯结构的变化和矫正手段的更新,这些主客观因素都在促使我们在监狱建筑规划和设计中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哲学的视角和矫正的理念,来提升监狱建筑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一)以发展的眼光,来挖掘监狱建筑文化的改造功能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要充分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监狱的建筑文化同样如此。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大局意识和整体推进的理念,从前瞻性与现实性出发,确立建筑实体新的发展理念,从而有的放矢地进一步推动监狱行刑科学化。在规划、设计和建设时要勇于突破思想禁区,科学规划,充分论证,展现监狱文明成果。要优化监狱建筑配置,将各种传统的政治文化、深厚恒远的道德文化、独具特色的文体文化、百家争鸣的社会文化精髓不断吸收,使先进文化理念渗透到监狱建筑的各个环节中,赋予监狱建筑生命力。还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倡导的新观念、新思维,与国际接轨,使监狱建筑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并为今后不断演进的文化元素提供基础和条件。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大监狱建筑数字化建设力度,把监狱人防、物防、技防以及各种教育管理工作纳入信息化管理轨道,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管理的智能化。在各监区开设网络教育室,根据网络社会化教育资源信息本身的特点,运用各种方式和工具,对网络教育资源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排列、组合,使之有序化,从而有利于罪犯对其存储、传播、检索与利用,以满足罪犯不断增长的网络信息教育需求。
  (二)以哲学的视角,推动监狱建筑成为罪犯回归的实体支撑
  监狱建筑更加理性与科学的实体,按照监狱总体布局、结构及群体造型要求,反映着监狱的个体特色和完备的改造功能。它可以通过符合建筑物特性的环境氛围渲染,表达出一种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这就需要我们在规划过程中,以哲学的观点,来辩证地、客观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抓住建筑文化的本质和主要矛盾,研究和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既从现实出发,根据我国矫正罪犯的现状来设计,凸显坚定性和严肃性,又要结合地域文化与民风习俗,突出灵活性和合理性,还要考虑其功能发挥,从人的感观需求出发,展现出人道性及超前性,以“以人为本”和“追求和谐”,满足罪犯人性回归的渴望,达到物为人所用、人与物相融的目的。在监狱中服刑的罪犯来自社会,最终仍将回归社会。需正确看待监狱这个小社会与外界大社会的关系,并在狱内积极创造更加接近社会生活的改造环境,或营造出一种观念形态对罪犯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赋予监狱建筑精神力量,构建宗教信仰文化场,形成强大感化矫正向心力,使信教罪犯能够在宗教力量下忏悔罪责,从而弃恶从善。从另一个角度,宗教的救赎理论也可使罪犯从内心感到恐惧与忏悔,防止犯罪的继续与传播。辩证唯物主义学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我们在监狱建筑上也要充分利用这一原理,让罪犯在先进的监狱建筑文化中潜移默化,在监狱建筑文化的熏陶下顺利回归社会。
  (三)以矫正的理念,实现监狱建筑与教育改造的和谐统一
  “建筑是固定的美学”,“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不仅是对充满美感的建筑文化蕴涵着的一种赞美与价值认同,同时也是建筑实体在特定造型下体现出的人文精神。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其宗旨就是改造人。因此,监狱建筑的设计要充分体现监狱的价值和作用,更好地考虑到其涵盖的艺术要素和思想理念,做到物与形的有机结合,注意变化与统一、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等建筑美学的法则运用,通过加大建筑文化的品牌形象构成,促使监狱建筑更好地体现教育改造功能,更好地反映人道、科学、公正、文明的意境。如在劳动改造区,突出罪犯行为模式的纠正和指导;在教学区,促进罪犯道德修养的塑造与转变;在文化娱乐区,加强罪犯人生世界观的洗礼和熏陶;在医疗区,体现利于罪犯身心的健康与成长;在帮教区,增强大墙内外的有机联系和沟通等等,最终通过监狱建筑文化的特有内涵影响罪犯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并通过不断地向社会延伸,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综合开放的教育改造格局,实现全方位、全时段、深入持久的教育改造模式,突出监狱在维护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以此促进监狱安全和改造工作的强有力支持,双向互动并取得双赢,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狱矫正工作的亮点。
  监狱建筑这一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于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和完善,紧紧抓住全国监狱布局调整的有利契机,融合各种先进文化,将传承与创新牵手,提升监狱建筑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一个经纬互联、纵横交织、高效多能的新局面,为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注释:
吴宗宪:《中国现代化文明监狱研究》,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
郭明:《中国监狱学史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
李超、刑小兰:《中国监狱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文明》,法律出版社,2006年。
吴宗宪:《色彩及其对罪犯行为的效果》,犯罪与改造研究,2002年。
(课题组组长:李建平;成员:陈瑞琦、陆飞鸿、李绍荣、聂武文、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