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酚反应:自然养猪法生产技术规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1:03:06

本规范就自然养猪法技术原理、科学依据及关键技术,猪舍建设,发酵床制作工艺,以及饲养管理工艺等方面作了规定,供技术人员及养殖户参考。

1. 自然养猪法技术原理、科学依据及关键技术

1.1 技术原理

所谓自然养猪法,就是以发酵床为核心,在不污染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以生产绿色猪肉产品为目标,尽量为猪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等福利待遇,使猪健康快速成长,无污染、高效、新型的一种科学养猪方法。具体地讲,就是在猪舍内设置80-100cm深的发酵床,以锯末和农作物秸秆等为垫料原料,在垫料上接种芽孢杆菌等多种复合有益微生物,猪粪尿直接排泄在发酵床上,利用猪的拱掘习性,加上人工辅助翻耙,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微生物菌落的发酵,猪粪尿的有机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这种养猪新技术可以大大缓解传统规模养猪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质量安全等问题,并有显著的节能增效等特点。因此,有人称自然养猪法是传统养猪业的一场革命。

1.2 科学依据

一是利用空气对流和太阳高度角原理,因地制宜的建设猪舍;二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处理粪尿,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三是利用温室和凉亭效应,改善猪只体感温度;四是利用有益菌占位原理,增强猪只抗病力,提高了饲养效率和猪肉品质。

1.3 关键技术

一是猪舍设计;二是菌种生产;三是发酵床制作和管理。猪舍的设计和建造十分重要,既可以在原有猪舍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也可以按照自然养猪法技术标准新建。在猪舍的建造方面,一般要求猪舍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充分采光,通风良好,南北可以敞开。菌种是自然养猪法的关键因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酵床能否成功。目前,菌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土著菌种。从自然界直接采集而来。二是商品菌种。目前,国内菌种的制作生产技术都比较成熟,已有多家公司进行商品化生产。发酵床的制作和管理尤为关键。选择的菌种不同,制作方法也有差异,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发酵床垫料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一般以锯末、稻壳为主。发酵床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监控猪舍的温度、湿度,采取翻耙等措施,为发酵床正常发酵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2. 自然养猪法猪舍建设

2.1 猪场选址,猪场布局

应遵循节约用地、不占良田、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在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环境公害污染严重的地区修建猪场。其次,猪场地势要较为高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无污染、供电和交通方便。第三,猪场应远离铁路、公路、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500m以上,离开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垃圾及污水处理场、风景旅游区2000m以上。

2.2 猪场布局

在建造猪场时,尽量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等功能区要科学布置。猪场生产区按夏季主导风向应在人员生活管理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布置,隔离舍和粪污处理区应在猪舍的下风向布置。

猪舍一般为东西走向(山区一般为向阳),东西向偏南或偏北不超过30°,保持猪舍纵向轴线与当地常年主导风向呈30°-60°角;相邻两猪舍纵墙间距一般为7-9m,端墙间距不少于10m;猪场净道与污道尽量分开,互不干扰,饲料与病死猪运送通道尽量避免交叉,工作人员尽量不要穿越种猪区;养猪场生产区四周设围墙或其他有效屏障,大门出入口设值班室,人员更衣消毒室。

2.3 发酵床面积确定

应根据猪的种类、大小和饲养数量的多少来计算。实践经验表明,保育猪为0.3-0.8m2/头,一般按0.5m2/头计算;育肥猪0.8-1.5m2/头,一般按1.0-1.2m2/头计算;母猪舍2.0-2.5m2/头。

2.4 育肥(保育)猪舍建造

建筑形式一般采用有窗双坡屋顶式,舍内为单列式分布,猪舍跨度一般为8m,最好不要超过9m(过宽投资成本会大幅增加);猪舍长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为20m左右,但不要超过50m(过长不利机械通风);猪舍内人行走道宽1.0m;排水槽与水泥饲喂台设为一体,饲喂台宽1.5m;排水槽宽15-20cm;与饲喂台相连的是发酵床,宽5.5-5.7 m,一般至少应在4m以上;为了便于猪群管理,一般每7-8m隔栏,可饲养育肥猪40头左右。

保育猪舍与育肥猪舍建筑形式基本相同,但建筑要求不同。同样面积饲养数量比育肥猪增加1倍。

夏季气温较高地区,在设计建造单列式自然养猪法育肥猪舍时,人行走道整体可比饲喂台低15~20cm,夏季高热季节,可以在过道注入15cm左右的凉水,形成水浴池,每天清晨在自动料槽内加满料后,将每个猪栏栏门打开,猪只可以自由进出水浴池,起到消暑降温的作用。

2.5 妊娠(空怀)母猪舍建造

与育肥猪舍建筑形式一样,舍内布局也一样,只是栏宽有所不同。由于要求每栏饲养的母猪数量不能太多,一般在5头左右,而每头母猪需要发酵床的面积是育肥猪的2倍。因此,妊娠母猪舍每栏宽设置成2.0m为宜,20m长的猪舍可饲养妊娠母猪40-50头。

2.6 分娩猪舍建造

建筑形式采用双坡屋顶有窗式,母猪单栏饲喂。猪舍发酵床的建立有尾对尾和头对头两种形式,实际生产中多采用尾对尾式(发酵床面积大,利用率高)。猪舍宽度一般为9m,长度为20m左右。猪舍内布局为双列式,每栏宽1.5m,长2.0m。发酵床四周为人行走道,宽1m,中间的发酵床通体相连。猪栏之间全部用钢管和钢筋焊接,形成围栏。发酵床之间可用高60cm隔板隔开,或者用钢管或钢筋焊接成高60cm,能够移动的铁栅栏门。为防止仔猪被压,专业化规模猪场可在栏内设置产床,一般中小型养猪场可在发酵床内设置移动式产床。

2.7 发酵床的建造

建造方式有地上、地下和半地上式三种。地下水位较高或土壤排水效果差时,可采用半地上或全地上式。发酵床的深度一般为80-100cm,最低不能小于50cm。我市自然养猪法发酵床宜采用地下式建造。

一栋猪舍发酵床应相互贯通,中间不能打横格;发酵床四周用24cm砖墙砌成,内部表面水泥抹面;床体下面为原土质,不需硬化或者夯实处理。

2.8 猪舍墙体的建造

猪舍围墙的高度要求一般将夏季通风作为首选因素考虑,区域不同墙体高度略有差异,汉中一般2.6-3.0m(高海拔山区2.6m左右);屋顶比舍墙高1.0-1.5m;猪舍墙厚24cm。

2.9 猪舍的窗户设置

由于自然养猪法发酵床微生物不断发酵产生热量。因此,猪舍的窗户面积比一般的猪舍要求大一点,距离地面的高度要低一点,特别是夏季要加大猪舍内空气的对流散热。传统的标准化猪舍窗户与猪舍内地面的面积比例一般为1∶10-15,而自然养猪法的猪舍窗户和地面面积比则需提高到1∶5-8。育肥猪舍和妊娠母猪舍两侧边墙上每隔3.6-4m设置1个窗户,每个窗户的面积,陕南地区2.5-3.5m2。保育猪舍窗户面积每个可减少0.5m2。窗户下部距地面一般20-30cm。

窗户主要是起通风作用,所以窗扇都要能向内或向外打开。猪舍窗户不宜安装推拉式玻璃窗户(影响通风效果)。

2.10 猪舍屋顶的处理

屋架既可采用钢材,也可用木材或竹子。猪舍的屋顶一般要设隔热保温层,屋顶由内向外可依次为屋架、檩条、薄板或彩条布、5-6cm聚苯板或者稻草、薄板或彩条布,聚苯板用铁钉或铁丝固定,最外面用石棉瓦或其他防水材料屋面处理。也可建成钢架屋架,5-6cm聚苯板,最外面为石棉瓦。如经济许可,屋顶隔热保温层也可用彩钢保温板结构。

2.11 水泥饲喂台的设置

在猪舍内设置水泥饲喂台的主要作用:一是防止垫料污染饲料,影响采食量;二是夏天高温季节为猪只提供趴卧休息凉爽区,以减少发酵床过热对猪的影响;三是有利于生猪肢体发育,这一点对种猪饲养尤其重要。

在建造水泥饲喂台时,应向走道一侧倾斜坡度2%-3%,以防止猪饮水时滴漏的水流出饲喂台,浸湿垫料。一般育肥猪(保育猪)舍水泥饲喂台宽1.3-1.5m,妊娠母猪(空怀母猪)舍水泥饲喂台1.5-2.0m。

2.12 人行道、饲喂台和操作间地面的处理

在建造猪舍时,地下基础部分可采用2∶8或3∶7比例的白灰和土15cm夯实;发酵床以外地面打10cm厚的混凝土,水泥抹面;人行过道与饲喂台相连处设置排水槽(主要用于排泄猪饮水时漏饮的多余水),形状设置成U型的明槽,槽宽15-20cm,槽深5cm左右,排水槽向应某一方向倾斜,连到猪舍外集中收集排出。

2.13 猪舍隔栏和料桶的设置

隔栏。猪舍内隔栏可全部用钢管焊接或钢管与钢筋结合焊接,钢管或钢筋间距根据饲养猪的大小不同而异,以猪不能跑到其他栏或栏外为宜。育肥猪猪舍隔栏高度一般为90cm,保育猪舍70cm,母猪舍110cm。为了便于进出垫料和猪群转圈,发酵床上部相邻圈舍的隔栏最好做成活动的铁栏杆(下部向发酵床内延伸50cm左右,以防猪窜圈),以便灵活移动。在每个猪栏靠近人行道一侧的栏杆上设置宽60-70cm、高与隔栏高度相同的铁栅栏门,以便饲养人员和猪进出。

料桶。育肥和保育猪舍料桶应采用自动料桶,料桶置于饲喂台上,距走道隔栏约25-40cm;一般每两个猪栏公用一个料桶,固定于两栏之间,栏宽7-8m;也可以每个猪栏设置一个料桶。由于对母猪要适当控制饲料给量,一般在母猪舍饲喂台设置限喂料槽,可做成水泥料槽。分娩猪舍则在每头母猪的猪栏前端设置一个料桶。

2.14 夏季的机械通风

一般情况下,保育猪舍和分娩猪舍夏季采用自然通风就可以了,而母猪舍和育肥猪舍需采用自然通风与负压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每栋猪舍安装2台排风机,排风机规格为直径0.8m。排风机安装在猪舍一侧山墙上,排风机距地面1.2-1.5m,两机间隔2.5m。猪舍长度在30m以上的排风机规格应为直径1m。

2.15 猪舍水帘的建造

水帘主要用于母猪舍与育肥猪舍的夏季降温。水帘既可购置成品的纸质水帘,也可用空心砖建造简易水帘,其方法如下:

在未安装排风机一侧的山墙上,用空心砖可做成简易水帘墙。空心砖两端砖孔方向和地面平行,水帘下部起于地面以上60-80 cm,高100-140 cm ,长35m。既可设置1个,也可设置2个。水帘墙上方预装一条与水帘墙长度相同的滴管,用于连接自来水管。水帘墙上方建高20cm,宽24cm混凝土(厚度一般为长度的1/12),4根1cm钢筋的过梁,起到保护水帘墙的作用。

2.16 猪舍的饮水系统

猪只饮水通常采用自动饮水系统。进水管选用3cm以上的塑、铁管,进水管紧贴人行走道隔栏。如埋入地下,水管在地面上露出30cm(保育猪舍应适当降低)。每2m左右安装一个自动饮水器。

3. 自然养猪法发酵床制作工艺

3.1 垫料要求

一是高效的发酵菌母种。发酵菌母种活力的高低决定了粪便分解和垫料发酵的效率。二是具备一定的微生物营养源。自然养猪法垫料发酵分解粪尿的过程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而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需要有一定的营养源,这些营养源主要来源于垫料原料和猪粪尿中易分解的有机物。原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碳)就是微生物的食物,而无机质中的氮素(氮)就是微生物繁殖建造细胞的材料。所以,碳和氮的含量高低就决定了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效率。三是适宜的酸碱度。四是透气性好。五是一定的保水性。六是合理的厚度。 

3.2 垫料原料

主要有锯末、稻壳、麸皮、菌种等。锯末的作用主要是保持水分,为菌种发酵提供水分和碳素,应当是新鲜、无霉变、无腐烂、无异味的原木生产的粉状木屑,不能含有防腐剂、驱虫剂等(这些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有益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稻壳的主要作用是疏松透气,为菌种发酵提供氧气,也应当是新鲜、无霉变、无腐烂、无异味、不含有毒有害物质,不需要粉碎,也可用经过粉碎的花生壳、玉米芯、玉米秸秆等农作物代替;麸皮的主要作用是为菌种提供营养,也可用玉米粉、米糠代替。

3.3 垫料的组合比例

微生物细胞或者其他有机物中的碳素与氮素含量比值称为“碳氮比”,发酵床原料碳氮比是发酵床动态平衡体系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一般来说,微生物的活动繁殖所需的最佳碳氮比为25:1,因为微生物每合成一份自身的物质,需要25份碳素和1份氮素。我们制作自然养猪法发酵垫料就是通过相关措施控制碳氮比,使发酵菌种均衡、持续、高效地活动和繁殖。由于猪粪的碳氮比为7:1,是提供氮素的主要原料,所以自然养猪法发酵垫料必须选择碳氮比大于25:1的原料,这样才能达到发酵的目的。由于养猪过程可以持续不断地提供足量的氮素,所以垫料原料中碳素比例如果越高,则垫料的使用时间也就越长。碳氮比大于25:1的原料均可作为垫料原料,如锯末(碳氮比491.8:1)、玉米秸(53.1:1)、玉米芯(88.1:1)、稻壳、花生壳等;碳氮比小于25:1的原料均可作为垫料的营养辅助原料,如猪粪(7:1)、麦麸(20.3:1)、米糠(19.8:1)等。

在实际生产中,最常用的垫料组合有:“锯末+稻壳”、“锯末+玉m秸秆”、“锯末+花生壳”等,但不管那种组合,其锯末占垫料的比例最好不要低于30%。实践经验表明,目前“锯末+稻壳”的组合效果较好,“锯末+花生壳”次之。“锯末+稻壳”组合中50%锯末+50%稻壳比例组合效果是最好的。在没有稻壳的条件下,纯锯末也可以,但要增加日常的翻耙次数来提高透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