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生希ed2kstar 458:【中学语文常用通假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19:37:51
【中学语文常用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001、“止”通“只”: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002、“说”通“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003、“女”通“汝”:悔女知之乎?                                《论语》
    004、“祗”通“只”: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005、“食”通“饲”: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006、“见”通“现”:才美不外见。                                《马说》
    007、“邪”通“耶”: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008、“材”通“才”: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009、“板”通“版”:活板。                                            《活板》
    010、“已”通“以”: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活板》
    011、“裁”通“才”:裁如星点。                                    《山市》
    012、“乌”通“无”: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山市》
    013、“曾”通“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望岳》
    014、“强”通“僵”:昂首观之,向为之强。                《童趣》
    015、“生”通“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016、“辩”通“辨”:两涘诸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水》
    017、“坐”通“座”: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
    018、“阙”通“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山峡》
 019、“诎”通“屈”:公输般诎。                                    《公输》
    020、“受”通“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021、“不”通“否”:或师焉,或否焉。                        《师说》
    022、“错”通“措”:湎规矩而改错。                            《离骚》
    023、“离”通“罹”:进不入以离忧兮。                        《离骚》
    024、“道”通“导”: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
    025、“绰”通“戳”:这招风嘴把香头来绰疤。      《闺垫》
    026、“直”通“值”:昂其直,居为奇货。          《促织》
    027、“裁”通“才”:手裁举,则又趋忽而跃。      《促织》
    028、“翼”通“翌”: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
    029、“飨”通“享”:飨德怀恩。                  《促织》
    030、“县”通“悬”: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伐檀》
    031、“干”通“岸”:置之河之干兮。              《伐檀》
    032、“逝”通“誓”: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硕鼠》
    033、“陇”通“垄”:小麦覆陇黄。                《观刈麦》
    034、“帖”通“贴”: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035、“火”通“伙”: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
    036、“诎”通“屈”: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037、“衡”通“横”: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038、“简”通“拣”: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039、“攀”通“扳”:右手攀右趾。                《核舟记》
    040、“有”通“又”: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041、“甫”通“父”:虞山王毅叔远甫。            《核舟记》
    042、“从”通“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
    043、“景”通“影”: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044、“距”通“拒”:距关。                      《鸿门宴》
    045、“内”通“纳”:毋内诸侯。                  《鸿门宴》
    046、“要”通“邀”: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
    047、“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048、“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049、“扳”通“攀”: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050、“羞”通“馐”:玉盘珍馐直万钱。            《行路难》
    051、“直”通“值”:玉盘珍馐直万钱。            《行路难》
 052、“信”通“伸”: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053、“已”通“以”: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隆中对》
    054、“厌”通“餍”:暴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
    055、“当”通“倘”: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056、“垂”通“陲”:扬声沙漠垂。                《白马篇》
    057、“狡”通“娇”:狡捷过猿猱。                《白马篇》
    058、“中”通“衷”:不得中顾私。                《白马篇》
    059、“闵”通“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
    060、“蓐”通“褥”:常在床蓐。                  《陈情表》
    061、“冯”通“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赤壁赋》
    062、“纽”通“扭”: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窦娥冤》
    063、“突”通“涂”: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窦娥冤》
    064、“那”通“哪”:那有这等话说。              《窦娥冤》
    065、“每”通“们”: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窦娥冤》
    066、“冥”通“溟”: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逍遥游》
    067、“知”通“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068、“辩”通“辨”:此小大之辩也。              《逍遥游》
    069、“而”通“耐”: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
    070、“辩”通“变”: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071、“阖”通“合”: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虎丘记》
    072、“沽”通“酤”:径须沽取对君酌。            《将进酒》
    073、“耶”通“爷”:耶娘妻子走相送。            《兵车行》
    074、“坐”通“座”:先自度其坐,而置之其左。    《郑人买履》
    075、“反”通“返”:反归去之。                  《郑人买履》
    076:“说”通“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077、“女”通“汝”: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078、“尔”通“耳”: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079、“唱”通“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
    080、“以”通“已”: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081、“指”通“旨”:卜者知其指意。              《陈涉世家》
    082、“被”通“披”:将军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083、“属”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084、“具”通“俱”: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085、“要”通“邀”: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
    086、“惠”通“慧”: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087、“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088、“反”通“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089、“厝”通“措”: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
    090、“句”通“勾”: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勾践灭吴》
    091、“帅”通“率”: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勾践灭吴》
    092、“取”通“娶”:令壮者无取老妇。            《勾践灭吴》
    093、“免”通“娩”: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勾践灭吴》
    094、“政”通“征”: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勾践灭吴》
    095、“有”通“又”:衣水犀之甲亿有三千。        《勾践灭吴》
    096、“趣”通“趋”:趣舍万殊。                  《兰亭集序》
    097、“由”通“犹”: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兰亭集序》
 098、“偏”通“遍”: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099、“强”通“僵”:昂首观之,项之为强。        《幼时记趣》
    100、“邱”通“丘”:以土砾凸着为邱。            《幼时记趣》
    101、“熙”通“嬉”:圣人非所与熙人,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102、“伏”通“服”:人皆伏其精练。              《梦溪笔谈》
    103、“莫”通“暮”:至莫夜月明。                《石钟山记》
    104、“采”通“彩”: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
    105、“圜”通“圆”: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登泰山记》
    106、“却”通“恰”:却告了相思回避。            《长亭送别》
    107、“阁”通“搁”:阁泪汪汪不赶垂。            《长亭送别》
    108、“剔”通“剃”: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报任安书》
    109、“枪”通“抢”:见狱吏则头枪地。            《报任安书》
    110、“罔”通“网”:及罪至罔加。                《报任安书》
    111、“摩”通“磨”: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报任安书》
    112、“底”通“抵”:大底圣贤发愤直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
    113、“失”通“佚”: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报任安书》
    114、“责”通“债”:则仆偿前辱之责。            《报任安书》
    115、“指”通“旨”: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
    116、“濯”通“浊”: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屈原列传》
    117、“质”通“贽”: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
    118、“屈”通“缺”: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
    119、“炎”通“焰”: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120、“衡”通“横”:有勇力者聚徒而蘅击。        《论积贮疏》
    121、“录”通“碌”: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
    122、“俨”通“严”:俨骖騑于上路。              《滕王阁序》
    123、“销”通“消”: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滕王阁序》
    124、“机”通“几”: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滕王阁序》
    125、“尊”通“樽”: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怀古》
    126、“匪”通“非”:匪来贸丝。                  《卫风·氓》
    127、“于”通“吁”: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卫风·氓》
    128、“说”通“脱”: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卫风·氓》
    129、“泮”通“畔”: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卫风·氓》
    130、“归”通“馈”:自牧归荑,询美且异。        《邶风·静女》
    131、“为”通“谓”: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32、“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33、“转”通“啭”:蝉则千转无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134、“反”通“返”: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与朱元思书》
    135、“见”通“现”: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136、“不”通“否”: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期》
    137、“与”通“举”: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
    138、“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大道之行也》
    139、“父”通“甫”: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140、“赀”通“资”:敛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
    141、“曷”通“何”:亦曷故哉?                  《五人墓碑记》
    142、“帘”通“奁”: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
    143、“纫”通“韧”:蒲苇纫如丝。                《孔雀东南飞》
    144、“羞”通“馐”: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祭十二朗文》
    145、“世”通“逝”:皆不幸早世。                《祭十二朗文》
    146、“敛”通“殓”:敛不凭其棺。                《祭十二朗文》
    147、“田”通“畋”:今王田猎于此。              《庄暴见孟子》
    148、“还”通“环”: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
    149、“振”通“震”: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刺秦王》
    150、“陵”通“凌”: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
    151、“支”通“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
    152、“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153、“夷”通“怡”:言和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
    154、“灌”通“盥”:媵人持汤沃灌。              《送东阳马生序》
    155、“已”通“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156、“共”通“供”: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157、“知”通“智”: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158、“耆”通“嗜”: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触龙说赵太后》
    159、“反”通“返”:必勿使反。                  《触龙说赵太后》
    160、“无”通“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161、“颁”通“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寡人之于国也》
    162、“涂”通“途”: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163、“而”通“尔”:早缫而绪。                  《种树郭橐驼传》
 164、“错”通“措”: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
 165、“仓”通“苍”: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166、“振”通“震”:振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
    167、“刑”通“型”:刑于寡妻。                  《齐桓晋文之事》
    168、“盖”通“盍”:盖亦反其本也。              《齐桓晋文之事》
    169、“由”通“犹”:民归之,由水之归下也。      《孟子见梁襄王》
    170、“没”通“冒”:没死以闻。                  《触龙说赵太后》
    171、“齐”通“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
    172、“还”通“旋”: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173、“施”通“迤”: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孟子·离娄下》
    174、“孰”通“熟”:徐公来,孰视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175、“不”通“否”: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176、“庭”通“廷”:拜送书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
    177、“案”通“按”: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178、“缪”通“穆”: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179、“决”通“块”:辞决而行。                  《信陵君窃符救赵》
    180、“乡”通“向”:北乡自刭。                  《信陵君窃符救赵》
    181、“识”通“志”: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
    182、“阳”通“佯”:皆阳应曰:“诺”            《记王忠肃公翱事》
    183、“负”通“伏”:于是燕王负斧质,之阙下谢罪。《汉书·文三壬传》
    184、“辟”通“避”: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185、“得”通“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孟子·鱼我所欲也》
    186、“辩”通“辨”: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187、“乡”通“向”:乡为身死而不受。            《孟子·鱼我所欲也》
 188、“畔”通“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9、“曾”通“增”: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0、“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1、“拂”通“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2、“希”通“稀”:鼔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93、“莫”通“暮”: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94、“零丁”通“伶仃”: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陈情表》
    195、“摩厉”通“磨砺”:而摩厉亡于义                    《勾践灭吴》
    196、“函胡”通“含糊”: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石钟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