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变王妃:把尊重藏在心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7:30:05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断了右手臂的乞丐在农妇的家门口,怪可怜的。农妇不给饭吃,却指着门前的一小堆砖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我太累了。”乞丐怔住了,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农妇。终于,他俯下身子,用那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一块。搬了大半天,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吁吁,几绺乱发被汗水浸湿了,帖在额头上。农妇递给乞丐十元钱。乞丐没有接钱,怯生生地说:“大婶,我只要一顿饭吃。”农妇说:“傻瓜,这是你自己劳动挣的工钱,拿着买饭吃!”乞丐似乎明白了什么,脸上露出了得意的微笑。他接过钱,向农妇深深地鞠了一躬,走了。后来,又有一个乞丐从这里经过,农妇要求他把这一小堆砖从屋后搬到门前,结果这个也拿到了他的工钱。 
  当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深深地被这位农妇所感动,农妇的所为让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情感:一个人有能力帮助他人却小心地把自己的优越感掩藏起来,给求助者创造一个机会,从而使他觉得自己得到的帮助是因为自己付出了劳动而得到的报偿,这是多么高尚的行为啊! 
  由此,我想到报纸上报道的依靠社会救助来完成学业的学子们,其中有人竟然利用社会救助的钱来吃喝玩乐,令人愤慨。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求助和受助的过程时,就会发现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沉思。求助的一方首先由慈善机构登记,后由媒体宣扬,俨然是救世主一般的伟大;而受助的学生则要抖落全部家底,然后再伸出双手去接纳这笔来之不易的生活费,还要感激涕流。更有甚者,有的救助者还要受助的学生立下保证书,保证这笔钱不会被移作他用,保证将来学业有成,保证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认为这样才不负自己的一片苦心。当我们让受助的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谈自己的感受时,我们潜意识中期待着他们说出自己的感激,而常见他们却是泪流满面,语无伦次。当我们向他们投去同情和怜悯的目光时,我们没有想到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留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是一个人的尊严被完全剥掉后的羞愧,是接受别人救助时的无能为力。由此,个别学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也随之产生。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助人是行为,为乐则是心灵的感受。助人而不言助者,则是美德中之美德。有这样一个引人沉思的历史典故:一对老朋友即将分别,其中家境贫寒的甲对乙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希望自己外出创业的日子里,家境比较富裕的乙能够给予自己的妻小一些照顾。乙答应了。甲走后,他的妻子靠做鞋卖鞋为主,虽然没有什么积蓄,但是总能生活下去。十年后,甲回来了,当他看到妻子和孩子健壮的身影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老朋友的感激。可妻子告诉他,他的老朋友十年中从没有到家里来过一次,更不要说给一文钱的赞助。甲气恼地来到老朋友的家里,质问他为何失信。乙笑了笑,什么也没有说。他领着甲来到后院的一间小房子前,小心地打开门,指着满屋子的布鞋说:“这些鞋子都是你的妻子做的。我让家人到集市上去把你妻子的布鞋全部买下来,都存放在这里。”面对此景,甲泪雨滂沱。 
  帮助别人,是给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给人以心灵的温暖,但是这种帮助应该顾及到对方的心理感受。我们都知道那个宁死也不受“嗟来之食”的人,当那个施舍者用鄙夷不屑的语气说“喂,来吃!”时,他忽略的正是求助者的人格尊严。假如他真要帮助别人,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把饭食放在路边,不需要有人监视,这样不是也可以达到乐善好施的目的吗?当我们慷慨地对别人表示关心,表示帮助时,我们能否做到一点:那就是把尊重藏在心里,还给求助者做人的尊严。  2008-06-12 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