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古头鱼的做法:张云逸驰骋江淮杀敌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19:45:12

张云逸驰骋江淮杀敌寇

  参与组建新四军

  张云逸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抗战期间,江淮大地是众多抗日名将纵横驰骋的战场。许多叱咤风云的英雄曾在这里跃马挥戈,奋勇杀敌,在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张云逸就是其中的一位。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8月,张云逸奉中共中央之命到广东,多次同国民党将领余汉谋谈判,阐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使余汉谋接受合作抗日的主张,并同意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建立八路军办事处。10月初,中共中央同国民党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江西南昌正式成立,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2月,张云逸和项英、陈毅、曾山等,分赴粤赣边、湘赣边、闽赣边、闽东、闽西等游击区,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以及部队整编的指示,动员部队迅速集中,开赴前线抗日。张云逸去福建,先在古田县与国民党县长洽谈了闽东游击队叶飞所部第六团北上抗日的问题;接着到福州与陈仪进行多次谈判,达成了设立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的协议,并说服陈仪释放了被捕的共产党员,归还了被缴去的闽中红军游击队的人枪。2月底,张云逸筹备成立了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随后,张云逸代表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向国民党福建省当局就“漳浦事件”提出强烈抗议。经过多次交涉与谈判,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不得不交还了300件武器,使红三团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张云逸还到闽北地区动员红军游击队下山集中,并将这支队伍从福建带到安徽岩寺新四军军部。经过张云逸和新四军其他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仅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将新四军编成了四个支队,共10300余人,6000多支枪,于三四月间陆续在皖南、皖西集中。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负责同志在庐江东汤池合影。左起:叶挺、赖传珠、罗炳辉、张云逸。

  新四军在江南的各支队于皖南岩寺地区集中后,随即进行整训。在整训中,张云逸强调治军先治干。他说:有什么样的干部就会带出什么样的部队,因此,对于干部的训练尤其要严格。他要求干部保持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搞好官兵关系、军民关系,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用实际行动教育战士,反对游击习气。经过整训,使部队从过去分散游击、比较自由散漫的状态向正规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率部向敌后战略展开

  张云逸在皖南期间,为了支持第一、二支队东进江南敌后,将所率的第三支队第六团调归第一支队领导,自己率领第三支队立即进入皖南前线展开对敌作战,以策应一、二支队东进。1938年10月,张云逸和谭震林率领新四军第三支队以机动防御方式与敌周旋,先后取得了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的胜利,毙伤日伪军300余人。11月,张云逸率军部特务营的两个连,渡江北上,抵达皖中,向四支队领导传达了军部关于第八团首先挺进皖东的指示。12月底,张云逸到立煌县与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廖磊谈判,就江北部队活动地区等问题,达成了协议,商定新四军第四支队到皖东津浦路南段两侧活动,并留一部在无为地区。张云逸由立煌返回皖中后,于1939年1月在原四支队游击第二纵队的基础上扩建组成江北游击纵队,由戴季英任司令员。2月,张云逸率军部特务营、江北游击纵队一部及战地服务团100余名干部抵进皖东,在皖中活动的第四支队机关、部队亦陆续向皖东开进。
1939年5月中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东汤池正式成立,张云逸兼指挥。同时成立江北指挥部前委,张云逸为书记。

  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组建前后,张云逸和军长叶挺都曾动员第四支队滞留在皖中的主力东进。但由于高敬亭思想跟不上形势,对中共中央关于东进敌后抗日的方针执行不力,行动迟缓,丧失了开辟皖东的最有利时机。6月底,江北指挥部整编所属部队,将四支队分编成第四、五支队,江北游击纵队改由江北指挥部直接指挥。部队整编后,在张云逸的部署和指挥下,即挺进淮南津浦路两侧,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和开辟根据地。不久,第四支队开辟了以定远县东南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东北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一部在巢县、无为地区坚持斗争,保持与皖南的交通联系,一部进至和县、含山地区和青龙厂开展游击战争。到1939年底,新四军江北部队由4000余人发展到8000余人。

  1939年12月初,刘少奇到达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后,相继主持召开了3次中原局会议,讨论华中发展方向、根据地建设和统一战线等问题,作出了发展华中的一系列决策。12月下旬,日军由南京、蚌埠等地出动2000余人,向津浦路西周家岗、大马厂等地“扫荡”,驻古河的国民党军队闻风逃窜。张云逸同徐海东、罗炳辉指挥部队采取“诱敌深入”、“敌退我进,敌守我攻”的战术,在周家岗、玉屏山、陈郢后山等地与“扫荡”的日军进行了3天激烈的战斗,毙伤日军160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扫荡”,并乘胜恢复了周家岗、大马厂、古河等地。这是新四军在皖东首次取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从此,我军威震皖东,树立和扩大了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至此,新四军江北部队在张云逸的领导下,初步完成了向皖中、皖东敌后的战略展开,抗日游击战争得到广泛发动,为创建巩固的皖东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到同年12月,江北新四军部队迅速发展到1万余人。

  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

  为适应斗争形势需要,张云逸等江北指挥部领导人,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指示,首先将苏皖省委撤销,分别成立路东、路西两个省委和联防办事处、联防司令部。为加强地方政权建设的领导力量,张云逸还从江北指挥部所属新四军主力各团派出大批军事干部,协同地方党,建立健全各级党的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15日,华中敌后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接着,张云逸主持江北指挥部又独立自主地委派了盱眙、嘉山、来安、天长、六合、高邮、仪征、淮宝、滁县、凤阳、全椒、和县等皖东各县县长,基本实现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将皖东全部、江苏一部化为根据地的任务。
由于中共统一战线在皖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很多革命知识分子陆续从敌占区和国统区投奔到皖东参加各级政权建设,一些原国民党政权机构的公职人员和开明绅士,也纷纷向新四军靠拢,表示拥护中共的抗日主张。于是张云逸根据中共中央制定的“三三制”原则,成立县、区、乡各级民主政府和参议会,吸收开明士绅和部分进步的旧政府人员参加各级政权的机关工作,以补根据地初创时期干部的不足。民主政府成立后,普遍制定并公布了财政、贸易、减租减息、征收公粮等法令,组织了农会和各级人民抗日自卫队,积极扩充部队,建立地方武装,县大队和区中队相继建立起来。在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运动中,根据当时皖东的具体情况,张云逸提出了“三七分租”、“分半给息”、“废除旧债”等口号,并依据党在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强调在减租减息之后,保证交租交息,较好地调整了租佃关系和债务纠纷,既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又争取了大部分中小地主和开明士绅参加抗战。由于正确贯彻执行了中共“三三制”的政策,抓住了斗争的间隙,大胆放手地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建政工作,因而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开创了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

  皖东敌后根据地的建立,直接威胁着南京等城镇的日军及两条铁路运输线,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震惊。1940年4月底,日伪军向我路西“扫荡”,占领定远县城。张云逸针锋相对,指挥新四军第四支队将日伪军击退。接着,日伪军又向我路东“扫荡”,骚扰破坏我盱眙、嘉山地区,27日又占领来安县城。5月底,新四军五支队胜利地进行了“火烧来安城”的战斗;6月又对津浦路南段开展破袭战,袭击滁县县城、沙河集、张八岭、嘉山集等敌据点,破击津浦路,迫使日伪军撤出来安城。
  此后,张云逸坚决地贯彻了坚持路西,巩固路东,向西防御,向东发展的方针,命令新四军第四、五支队配合陈、粟部队和八路军南下部队开辟了淮宝地区,沟通了皖东与淮宝两个地区的战略联系,全力支援了陈、粟部队于10月初进行的黄桥战役。

  随着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以及淮宝地区的开辟,对日军占领区特别是南京构成了直接威胁,因此,日军视之为心腹之患。1940年9月,日军纠集第十五、十七师团和江都警备部队铃木部以及伪江浙“绥靖”部队一部,共1.7万余人,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趁新四军第五支队北进淮宝、路东兵力空虚之际,从来安、六合、天长、高邮、明光、五河等地,分7路对津浦路东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面对这一严峻局势,张云逸立即动员路东军民行动起来,投入反“扫荡”的斗争。根据敌情,张云逸在兵力上做了周密的部署。他发布命令,要求新四军第四支队和在路东的新四军各部队,在人民自卫武装的配合下,就地分散,广泛开展游击战,狠狠打击日伪军的进攻;要求淮宝区的第五支队等部在外线积极策应,牵制日伪军兵力。9月5日,日伪军对皖东根据地分进合击。为实施灵活作战,张云逸和江北指挥部其他领导人分散到各个部队,进行直接指挥。在主力部队、地方武装、自卫队的密切配合下,采取灵活穿插,以袭击、伏击等战术,使日伪军到处扑空,被动挨打,特别是竹镇附近伏击日军指挥机关的胜利,使日伪军极为恐惧。到9月17日,出动仅12天的1万余日伪军被迫分路回窜原地。至此,路东反“扫荡”战斗胜利结束。在12天的反“扫荡”作战中,在张云逸的指挥下,抗日民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与日伪军进行了大小战斗65次,毙伤日伪军6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以较小的代价赢得了粉碎日伪军大“扫荡”的重大胜利。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张云逸任副军长兼二师师长,并兼淮南军区司令员。从此,淮南抗日根据地进入了巩固、发展的时期。在他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了部队的统一组织指挥,大胆放手扩军,抽调主力部队骨干,加强地方武装;建立了淮南行署、路西专署各县政权机构和群众抗日团体。到1941年底,淮南津浦路东、路西地区面积发展到1.2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00万。地方的财经、税收、生产建设都有很大发展,部队供给得到了有力保证。他领导淮南军民贯彻生产自给方针,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还在财政、粮食等方面,支援了兄弟根据地。后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也都迁到了淮南地区。

  1942年底,张云逸随军部和华中局机关转移到盱眙县东南的黄花塘。从此,他在军部与陈毅一起直接领导全军的工作和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3年,陈毅去延安,张云逸代理主持全军军事工作。

  1943年7月中旬,张云逸主持新四军军部,确定以5个团执行西进任务,2个团配合地方武装和民兵坚持淮北路东根据地,并调第三师第七旅到淮北地区作为机动力量;以第二、七师积极钳制桂系顽军,策应第四师西进。在张云逸领导下,第四师主力在西进的4个多月中歼灭日伪军和顽军1.3万余人,拔除敌据点36处,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和顽军的进攻,控制了东起津浦铁路、西至商亳公路、北自陇海铁路、南至涡河的广大地区,解放人口250万,基本上恢复了原有的豫皖苏地区,使淮北解放区获得近1倍的发展,扩大了新四军在西线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

  1944年11月上旬,日伪军7000余人,分7路向淮南津浦路西根据地进行“扫荡”,桂系顽军也乘机以一七一师向路西根据地大举进攻。张云逸指挥新四军第二师,分两路作战,到11月16日,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从而巩固了淮南津浦路西阵地,同时完成了对西防御的战略任务。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9日,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发表声明,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意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张云逸坚决执行中共中央新的部署,领导华中军民大举进攻,解放县城32座、重要市镇400余个,歼灭日伪军3万余人,完成了把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连成一片的基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