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兴简历:海南之子张云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01:58

海南之子张云逸:
  
    张云逸将军戎马一生,转战南北。但他在家乡海南的活动反而少为人知。这位出生于文昌县头苑区上僚村的开国大将,年少时为了谋生而离开家乡,成年后又为了革命四处奔波,但将军的内心深处,却始终惦念着养育了自己的家乡。

  张将军的孩子们还记得,父亲对家乡有着深浓的爱恋。“平时在家里,父亲和母亲都是用文昌话交谈,家里的老唱片机经常播放《红叶题诗》《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琼剧唱段,海南情结始终深埋在父亲心里。”

  张云逸将军生前经常对儿孙们讲:“我就是一个海南农民的儿子!”

  1892年,张云逸出生在海南文昌县头苑区上僚村一个农民家庭里,父亲张景琚,母亲邢氏。

  “听父亲说,他们小时候的生活很苦,全家8口人,仅有一亩多水田和一点旱地。为了维持全家的生活,他们还得租种别人的土地。父亲是家中的长子,很小就要参加劳动。”张云逸的大儿子张远之回忆,“由于生活太过艰难,1910年冬,祖母积劳成疾,离开人世,随后不久父亲的两个小弟弟也先后在贫病交加中夭折。父亲对我们谈到他慈爱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去世时,总是眼含热泪。在内心深处,父亲总是牢记他是农民的儿子。”

  尽管张家非常贫穷,仍省吃俭用供张云逸读完了高等小学。毕业后,张家再也无力继续支持张云逸读书,他只有辍学回家,帮家里干农活。后来,经做邮差的四叔张景起介绍,张云逸离开家乡到在广州当军官的同乡赵士槐家里当勤杂工。由于勤快聪明,张云逸很得赵士槐的喜爱。

  1908年,张云逸在赵士槐的支持下,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在校期间,张云逸秘密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1912年,张云逸由革命政府保送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习。

  1914年:返乡发展革命党

  抽老虎屁股抽出了“尖刀排”

  1914年,22岁的张云逸以优异的成绩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被派到统治海南岛的龙济光军阀部队中就职。“张云逸那次赴任是身负革命党给予的秘密任务。”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编审处处长赖永生说。

  龙济光是袁世凯的亲信,当时这支部队有令:反对袁世凯,格杀勿论。龙济光为了对部队严密控制,对革命党人严加防范。革命党一直想派人打入这支部队的内部,身为革命党人的张云逸能接到这样的任命,是一次大好机会。于是,张云逸就背负着秘密发展会党进行革命活动,做龙济光部队内部一颗有威力的“定时炸弹”的任务,回到了海南。

  当时张云逸被任命为排长,接管的是一支军纪涣散的队伍。队伍里有不得已扛枪吃粮的穷苦人,有被强行抓来的壮丁,还有游手好闲的兵痞。看到自己带的兵这样懒散,张云逸立即开始整顿。但是,这些士兵中有两个颇有“背景”的人,一个是龙济光的外甥,一个是龙济光的小舅子。他们平日里在部队横行惯了,自然不把刚来的“张排长”放在眼里。

  为了整顿军纪,张云逸在操练中训斥了龙济光的外甥,用皮带抽打了龙济光的小舅子。第二天怀恨不已的两人跑到龙济光家里告状去了。但张云逸并未因此受罚。时间一天天过去,张云逸带的这个排,在严格操练下已变得军纪严明,成为全营尖刀排。两个月后,龙济光到营盘视察部队,张云逸带的“尖刀排”表现出色,赢得了龙济光的赞赏,张云逸被升任为连长。(《张云逸大将》于波著)

  在海南期间,张云逸秘密履行革命党的任务。他与其他同志一起,在营盘里秘密发展了80多名“三合会”成员,秘密策划推翻袁世凯反动统治的活动。1915年护国运动爆发后,张云逸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积极参加讨袁斗争。1921年,张云逸被调离海南岛,进入粤军总司令陈炯明部任营长。

  1927年:受党委派琼崖补缺

  海口上演“虎口脱险”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对中国共产党亮出了屠刀。在白色恐怖中,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25师参谋长的张云逸(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和掩护25师政治部主任李硕勋和73团团长周士第率部参加南昌起义。而张云逸本人则根据党的指示,继续留在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张发奎的部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南昌起义后,张云逸随张发奎到了广州。

  属于粤系军阀的张发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盘,和桂系军阀一直都有磨擦。1927年11月,张发奎派张云逸到海南招兵,准备成立部队驻守琼崖,接替黄镇球任琼崖绥靖司令。“那时,中国共产党正愁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南岛上没有一个握有重权的共产党人,张发奎对张云逸的任命真是一个意外的喜讯。”赖永生说。

  但是,张云逸此次海南之行,却险些落入虎口。“伯父到海口的那天,差点被已经投奔桂系的叛军抓住,是我父亲和堂叔张运昂悄悄通知并帮助他上了另一艘船,这才脱险。”张云逸的堂侄张从让讲述了他从父亲张运榜那里听说的故事。

  张发奎的任命下达后,张云逸带着800人的部队分乘两艘轮船从广州开赴海口。但此时海口驻军黄镇球部的副团长叶肇已被桂系军阀收买,要抓捕隶属粤系军阀的张云逸及其部队。张云逸的先头部队在海口一上岸,就被叛军全部缴械。

  那天,叛军在海口的秀英港到钟楼一带密布岗哨,对上岸、出海的人进行严查,声称一定要抓住张云逸。“伯父以前跟着张发奎曾多次来海南,很多人都认识他。我父亲张运榜那时在海口一家文昌人开办的汇文书局里当主管。那天他正在做事时,书局老板陈炳祥(我家表叔)突然悄悄告诉他,军队要抓张云逸,已经在码头戒严了。”张从让回忆说。

  张运榜赶紧找张运昂商量营救办法。张运昂当时在海口泰昌隆旅店做“接水”工作,就是到秀英港外的大船上接送来往旅店的客人。因为跑多了,码头上的军警都认识他,他的船进出码头一般不会受到阻拦。张运榜给了张运昂30块光洋,叫他租一艘船出码头通知张云逸海口的情况。

  而此时呆在船上的张云逸也生疑了,部队都快接完了,还没看到接船的高级军官到来。他站在甲板上向海口方向张望。张运昂的船顺利通过军警的关口,出海来到张云逸乘坐的船附近。他看到张云逸后立即脱下衣服挥动着。张云逸看到后,下到张运昂的船上与他见面。张运昂把海口的险情说了一遍,并立即让张云逸换了衣服,把他送上另一艘开往北海的轮船。张云逸脱险后辗转去到上海,与党中央取得了联系。同年12月,张云逸根据组织指示回到广东,参加了广州起义。

  张从让说:“伯父海口脱险后,一直将本家兄弟的救命之恩放在心上。解放后他重返海南时,就特地约我父亲到招待所见面,当面致谢。他回到上僚村后,得知堂叔张运昂已去世,便到他家去慰问家属,还送了慰问金。”
1961年:解放后的返乡之行

  亲切乡音未改老唱机常播琼剧

  “父亲虽然常年在外工作,但他无时不在挂念家乡。”张云逸的大儿子张远之说。

  据张远之介绍,在1926年到1927年期间,张云逸就曾联合本村在海口、香港还有在南洋工作的亲友们共同捐资,在上僚村建立了一所小学,招收学生,一切学杂费、书本费均由学校供给。小学还设立了平民识字班,招收全村的妇女免费读书。1928年,文昌县国民党右派县长以清乡为名,将小学校长逮捕,并查封了这所平民学校。

  解放后,尽管工作繁忙,张云逸仍时刻关心着家乡的生产生活情况。张远之说:“父亲曾写信给上僚小学的校长,对学校教学提了将教学与生产密切结合的意见;同时还提出在村小学增加初中班,方便贫困学生上学。父亲还曾多次给学校寄书,都是有关教学、农业生产方面的实用书籍,每次都寄出60多册,并随信嘱咐,‘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只能采取合我们用的部分,不合的经验则不要。’在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后,父亲又给上僚农业社写信表达一个在外工作的文昌人对家乡建设的意见。”

  1961年,张云逸终于重返家乡海南。这一别,已有34年,也是他在解放后仅有的一次海南之行。“可惜当时我和远之由于工作关系无法随行,只有孩子跟着父亲回到文昌。”张云逸的大儿媳王婷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提起父亲当年返乡之事。“后来听父亲的随行人员说,他会见了大批的当地干部、亲友和乡亲,从中不断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乡亲们的生活情况。当父亲知道乡亲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全部解决时,他积极向海南的同志介绍了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经验,并在老家亲手种下了胡椒。”

  “其实父亲不是不想家,解放后仅回了一次海南,是因为他怕‘麻烦’。身为党的高级干部的父亲,出行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要预先做好警卫、接待等一大堆工作。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父亲压住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王婷说,“平时在家里,父亲和母亲都是用文昌话交谈,家里的老唱片机也经常播放《红叶题诗》《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琼剧唱段,海南情结始终深埋在父亲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