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17期学员名单: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01:36
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

(一)转变观念

1.要树立大阅读教学观。

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途径,都要以大阅读教学观为指导。

阅读教学的目标,核心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大阅读教学观下的阅读教学目标,应当包括三个维度。除了知识、能力的目标之外,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过程、方法、习惯的目标。这里要特别提一下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此两项是容易被遗忘、被小视的阅读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仅将兴趣、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而且在第一、二学段分别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的目标。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学生丧失了阅读兴趣,等于破坏了学习语文的根基;培植了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培养阅读习惯更是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习惯决定着阅读的品位、能力和质量。正如国学大师梁启超所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由于时代的需要,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还提出如下阅读目标:“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体现了对课程总目标中的“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呼应和落实。

阅读教学的内容,以往的认识是,教科书是唯一的、也是全部的教学内容。放到大阅读教学观下审视:教科书是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阅读的内容不应囿于教科书。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在课中穿插阅读相关文章,还可以指导学生课后开展拓展性阅读。

阅读教学的途径,以往只是课堂教学上的读书、答问。大阅读教学观主张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开放。各地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鲜活的社会现实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更是不断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要持续地开展课外阅读,在自主的、大量的阅读中完成小学阶段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什么?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是和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和高尚的心灵的对话,是充满乐趣的精神生活。阅读教学则应是学生(个体与群体)、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以往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表现在:①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的关系。②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牵引之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实质是抽去了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的灵魂的被动接受。③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阅读教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所做的是串讲串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

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要牢固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对话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那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否则,学生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必定缺乏基础,其效益必定大打折扣。

在对话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讲真感受、真体验、真理解,才能不看老师眼色行事,才能不人云亦云;只有这样,对话才能不被教师操纵或控制,才有可能是多角度、有创意的。

阅读教学要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不仅是解读文本,而且要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包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渐文化积淀;习得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渐学会学习。

(二)改进策略

1.加强目标整合,坚持整体推进。

阅读教学要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体现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使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这是语文的综合能力,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如,低年级侧重在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学习积累词语上。中年级进而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有多种方法理解词句,体会表达效果;在大量阅读中提高感受和理解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叙述顺序,领悟表达方法;学习根据需要、通过快速浏览,搜集和处理信息;学习探究性阅读。但是,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不能割裂开来,逐一培养,而应既有所侧重,又整体推进。

改进阅读教学策略,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三维目标中,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在实处。

其中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从一年级起就要认真培养。使小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并将阅读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成自然,从读书姿势,读书要集中注意,到认真阅读的习惯,一边读一连想的习惯,查阅字词典及相关资料的习惯,画、批、注的习惯,及至读书看报的习惯。这些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受用终生。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还有一点是要特别注意的,即要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实现。要警惕关注人文精神的开掘,忽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培养的苗头出现,防止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分离或偏向一端。要在正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下功夫,否则必然造成两败俱伤,导致阅读教学效率的低下。

其二,在能力培养下,既要注重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的协调发展,又要加强薄弱环节。

以往的阅读教学,重理性轻感性,重内容理解,轻情感熏陶,重“标准化”的中心思想的概括,轻学生个人的感受、体验。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要加强个性化阅读,使每个学生在读中积极思维,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交流个人的感受,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以往的阅读教学,重内容的分析,轻语感的培养,轻文章精髓的把握。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要加强语感的培养,要提高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再进一步,学习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创造性地阅读、理解的能力。以往的阅读教学重答问、轻读书,轻积累。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要加强读书、背诵的环节,培养积累的意识、方法和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积淀文化。以往的阅读教学重理解内容,轻借鉴写法。由于读与写的脱节,导致习作教学不抓习作,制约了习作能力的提高。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领悟、借鉴基本的表达方法,如,抓住特点写景、状物,按一定顺序记事,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写人,以及基本的说明的方法。注重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结合,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

其三,在阅读技能的训练上,要加强朗读、默读和诵读。

朗读,首先是读正确,即字字读准,包括生字、轻声、变调、儿化等,还要重视纠正地方音;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重复字句;读出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句子之间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读正确非一日之功。在训练朗读的初期,要把重点放在学习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上。在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中,要体现这样的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默读,在日常阅读中最有用。在学生有了一些朗读的基础之后,就要加强默读训练。默读,在日常阅读中最有用。在学生有了一些朗读的基础之后,就要加强默读训练。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要在逐渐提高默读速度的同时,指导学生逐惭学会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把读和思,把阅读和获得个人感受、提出疑问结合起来。诵读,特别适用于古诗文的理解,读出语感、情趣和韵味。

其四,在阅读方法上,既要重视精读,又要重视略读和浏览。

精读,要坚决摒弃离开语言文字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注重整体把握,重对文章的总体感受和文章精髓的把握,对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因此,阅读教学要从整篇课文入手。无论年级高低,课文长短、深浅,都要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重视个人阅读后感受、体验的交流,切忌肢解课文。此外,只有整体把握是不够的。有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由词汇量、句意整合、推理理解、归纳概括、情感体会、评价赏析、综合运用等七个构成。因此,阅读教学还要结合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逐渐发现、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在这方面课程标准是重视的,提出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能“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阅读教学要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任意肢解课文的弊端,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整体把握,珍视学生整悟的个体性、差异性、创造性;还要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全文,抓住少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理解、揣摩、内化、吸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断提高分析概括和品积累的能力。精读教学还要重视引导借鉴,从读学写。由词句到语段到篇章,不仅要抓理解,还要抓表达。要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闪光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迁移、运用。这是阅读教学的任务,又是普遍被忽视的,要加强研究,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有所体现。

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略读更接近于平常读书、读文章,以了解大致内容为主要目的。略读能力的培养,除了凭借教科书中的略读课文以外,还要在课外阅读中进行,引导学生读与教科书配套的《同步阅读》,读教师推荐的有益读物,不断扩大阅读量,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能力要从三年级开始培养。

浏览,指大略地看。多用于平时消遣性阅读,如读报、看杂志、上网,以增加知识、见闻。浏览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就必须学会浏览:根据需要快速地看,可以先看标题,再看正文;可以一目十行进行跳读,与需要无关的略去不看,相关的比较认真地看,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为我所用。在信息社会,浏览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有用的阅读能力、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予以重视。

2.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现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其一,阅读教学要从教师教阅读的思路转为学生学阅读的思路,要以学生潜心读书为本。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只有直接面对文本、潜心读书,才能获得个人的理解、体验的感受。教师的牵引及至繁琐的内容分析,无异于越俎代疱。阅读还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其特点是独立性、个体性。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读自悟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回归常态,沉浸其中,真正读进去;要给足时间,使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读、思、画、批。自读之后有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其二,阅读教学是有一定目标、指向的阅读活动,不是无目的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对于处在学习阅读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更要加强教师的指导。

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不是只强调学生的自主,不重视教师的指导,更不是教师被动地跟在学生后面,使教学像漂泊在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万万不能放弃主导作用。与以往不同的是,教师要在与同学共同学习中“导”,在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导”。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要俯下身子,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学习。这时,居高临下的老师不见了,有的是共同学习的大朋友,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而且是“使用学习中的首席”。因此,要在学中进行指导、引导、辅导、诱导。譬如,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老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于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老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同学共同探讨;对于学生尚未意识的学习方法、尚未养成的学习习惯,老师要引导发现、习得;对于学生应知而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老师要做到必要的、精要的讲解。课改不应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教师的示范、讲解也是一种指导,能积极地影响学生由接受走向发现。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导”,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因势利导,不是老师主观地牵着学生走;教师的“导”,要在师生共同学习、交流对话中“导”,有情感交流,有思维碰撞,不是冷冰冰的“我教你学”;教师的“导”,要落实到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渐生成,逐渐建构,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

3.阅读教学要求实、求活,讲求效益。

求活,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的弊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要灵活、开放,要加强与现实生活、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求实,在活的形式下要学的扎实,有高的效益。

(1)阅读教学主要用于学习阅读。

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在学习阅读、学习语文上所得甚少,不是好的阅读课。要讲求教学效率。今后,课文多,课时少,还要引进相关课程资源,更要提高教学效率。要尽量减少课上的非语文活动,加强读书和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一篇带多篇”,以读好课文为主兼读相关段篇的做法,值得提倡。

(2)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

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好课文。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写景的文章,要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要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读的指导,要避免理性化、抽象化,如问学生:该用什么感情读?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的指导,还要避免割断情感的联系,一句一句地指导。仅就只言片语让学生读出感情,有些强人所难。要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还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与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品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

(3)阅读教学要返朴归真,讲求实效,百花齐放,与时俱进。

阅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阅读教学规律,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课改中好的阅读课,应当满足以下条件:有明确的、体现新的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全体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意识;人人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读后有感受、会质疑;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通过师生对话和教师指导,在学习阅读、学习语文上有新的收获。

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时候,以下两点要特别注意。

一是强化“语文本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都要瞄准“语文本体”这个靶子。自读自悟要充分,要读有所得。合作、探究要有明确的任务、要求,要有价值。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有目的地动,人人动,主动地动,应是在自读自悟基础上学习层次的提升,做到师与生、生与生互相启发,学有“新”得。探究要围绕“语文本体”,应是多层面、多角度,甚至是有创意的,不仅探究文章写了什么,探究其人文价值,而且探究是怎样写的──欣赏、评析好词佳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是阅读教学要因文、因生、因时、因地制宜,教学过程、方法策略应灵活多样,与时俱进,教学设计应多姿多彩,讲求实效。成熟的教学还应不雕琢,去粉饰,返朴归真,简约实用。要把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人人全身心投入,要尽可能地把教师的身份隐蔽起来,用自己的学习行为引导和影响学生,而不是展示自己。只要我们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就一定能甩掉阅读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微”的帽子,使我国的阅读教学“旧貌换新颜”。

4.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语文教师的份内之责。

课内阅读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有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包括增强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意识,关注学生课外语文学习,指导学生课外语文学习,不断组织交流课外语文学习的成果。其中让学生尽早、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开展课外阅读,是加强课外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低年级,要鼓励、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扩大识字量,以便尽早进入利用汉字阅读的阶段。待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就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包括指导阅读与教科书配套的《同步阅读》;经常推荐课外读物(主要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名家选本和名著);指导读书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鼓励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提倡亲子阅读(闲暇时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与交流);组织读书交流、评比活动等等。在不断地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语文素养上、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