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壳机油价格:奥古斯丁选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01:30
 

奥古斯丁选集

 

 

目录

编译基督教历代名著弁言

序言

奥古斯丁肖像

奥古斯丁的生平著述及影响

第一篇     三位一体论

第一部  根据圣经建立至高三位一体的合一与平等,并将人否认圣子与圣父平等所引经文加以说明。

第二部  奥氏为三位同等辩护;论到子和圣灵奉差,以及上帝的各种表现,他证明奉差者不小于差遣者,三位既在凡事上同等,又在本性上是不改变的,无形的,无所不在的,便在差遣或表现上工作不分

第三部  讨论前部所提上帝有形体的显现,是上帝每次以一受造者将自己彰显出来呢?还是天使奉差代上帝说话呢?若是后者,而天使是采取有形体的受造者呢?还是照创造主所赐的权能,随意变成形状,以履行当时的任务呢?上帝的本质是从来没有人看见的

第四部  说明上帝的儿子奉差,为求使我们因祂替罪人死,可以深知上帝的爱是多么伟大,我们被爱的人是怎样的人。道成了肉身,也是为求使我们得洁净,可以得见并服从上帝。我们双重的死由祂一次的死废去了。论救主一次的死怎样使我们从双重的死得救。详论“六”为完全的数目,从这数目可得到单数到双数的比率。万有都是由一位生命的中保基督同归于一,藉着祂,灵魂才真能得洁净。虽然上帝的儿子因奉差取了奴仆的形像而成为较小的,但照着祂所有上帝的形像说,被并不比父小,因为祂是由自己差来;圣灵奉差,也是如此

第五部  论异端派不由圣经而由理智所提出的论点。驳斥人以为父和子的本质各不相同。只因他们以为凡论上帝所说的。都是指祂的本质;以致生和受生,或受生和不受生,既是不同的,便是指不同的本质了。其实凡论上帝所说的,并不都是指本质。若论到祂的善和伟大等等,那就是指祂的本质,是就祂自己而言。但也有些事是相对地指祂,那就是说,不就祂自己而言,而是就非祂自己的事而言。例如,祂就子而言被称为父,就那服事祂的受造者而言被称为主。若这样相对的事,即就非祂自己而言的事,是在时间里发生,例如“主阿,你已成为我们的避难所,”那么,这并不是指上帝有什么改变,因祂自己的本性是已决不改变的

第六部  保罗何以称基督为“上帝的能力,上帝的智慧。”难道父自己不是能力和智慧,而只是能力和智慧 之父么?暂将答案搁置,试先证实父,子,圣灵的合一和同等。我们相信三位一体,而不是相信三重的上帝。希拉流所谓:永恒在于父,显现在于形像,应用在于恩赐,有何意义?

第七部  解释前部所搁置的问题,即父上帝生了那为祂的能力和智慧之子,祂为何不仅是能力和智慧之父,而且祂自己就是能力和智慧。圣灵仿此。然而三者不是三能力或三智慧,而是一能力一智慧;因为三者是一上帝和一本体。拉丁人为何说在上帝里面有一本体,三位;而希腊人却说一本体,三本质。两种说法都是起因于语言的需要,叫我们能回答三者为何的问题,同时能实在说有三,即父,子,圣灵

 

第二篇     论自由意志

第一部     邪恶一问题

第二部     上帝为何给人自由选择

第三部     罪恶的原因是在于意志

 

订正论自由意志

第三篇     论本性与恩典

第四篇     教义手册

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书目一览

 

 

编译基督教历代名著弁言

金陵神学院托事部主持编译基督教历代名著,盖认为将基督教二千年来的重要典籍名著译成中文,对中国基督教徒思想与信仰的发展,必将大有助益。

这一大规模的翻译计划乃一九四一年肇议于四川成都者,由孙恩三、葛德基(Dr.Earl Cressy), 及现任本编译所主任章文新(D. F. P. Jones)作初步计划。一九四二年聘徐宝谦主持编务,惟徐君不幸于翌年因覆车遇难,工作颇受打击。

一九四四年章文新自华返美,重新调整计划,由纽约协和神学院院长范都生(Dr. H. P. Van Dusen)及金陵神学院托事部主席德杉杜甫(Dr. R. Diffendorfer)约请美国神学界权威多人,商讨整个编译方针及审订所选取材料。经过多次审议,乃决定将全部材料编为三部:第一部包括自第二世纪起迄改教时期的代表作,第二部包括自改教时期起至一八八零年左右的代表作,第三部包括近代及当代的代表作。计第一部有二十卷,第二部有二十六卷,第三部有八卷。每卷约请权威学者一人,负责编选材料,可能时并撰写该卷导论。至是全部计划乃告完成。托事部将这些宝贵作品献给中国教会,深信它们确能忠实地反映基督教历代的重要思想中心信仰。

一九四六年章文新重返南京,按照上述计划进行。不幸内战扩大,工作难以推进,一部分已完成译稿亦末能出版。迨一九五一年,托事部决定在美国继续此一有意义而艰巨的工作,并附设编译所于哲吾大学(Drew University, Madison, New Jersey),工作乃得恢复。编译所成立后,特约学者多人从事翻译,每一译稿均经编译所诸专任编辑数度与原文对照,并加修正。若原作为德文,拉丁文,或希腊文,则出校对英译本外,并校对原作,务求于传述原意方面达到最大限度的准确性。

自“道成肉身”以来,世界充满了一种新的力量。本丛书即所以指出二千年来这一种力量在人类生命中怎样工作,并将这种力量,就是那不能动摇的信仰所发出的力量,带给中国的读者。

 

金陵神学院托事部

一九五四年春

 

 

 

 

 

序言

圣奥古斯丁是古代教会著述最丰富作家之一。他的名著中最伟大的当推忏悔录,和上帝之城。前者已由徐宝谦博士,后者已由邹秉彝博士分别译出。译文均存南京,尚待出版。

本卷专供选译奥氏其他名著之用。查奥氏其他名著,值得译成中文的,为数颇多;故此取材实非易事。例如他所著基督教教理,约翰福音证道辞,三位一体论中以心灵的三方面阐明三位一体真道的后半部等等,都值得译出,但都无法列人本卷。幸本卷所选译的四篇,足供中国读者研究历代基督教中这位最伟大神学家和哲学家思想之用。

四篇之选定,颇得力于哲吾神学院教会历史教授波尔博士。今特在此表示谢悃。

三位一体论,和论自由意志系由汤清博士移译。教义手册系由杨懋春博士移译。论本性与恩典系由汤毅仁硕士移译。笔者于校核时,曾对照拉丁原作,希能尽量传达将这位伟大圣徒的思想,尽量予以传达。

 

章文新一九六一年九月

于美国纽泽西州

 

 

 

奥古斯丁的生平著述及影响      

使徒时代以后,教会历史上伟人辈出,但无一人能超乎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 354-430)之上。可是原来奥氏不过是一个骄傲的知识分子。他虽追求真理,却彷徨于歧途,不知所之;虽自觉形污,却深沉于罪恶,不能自拔;虽蔑视基督教,却外强中干,心灵苦闷。幸而至终他在上帝面前自卑,哀求,乃得蒙感召,在耶稣基督里看见了真理,战胜了罪恶,找着了安息。

名画家玻提西立(Botticelli I447?-I510)将奥古斯丁绘成眼目向上望,右手扪心,左手执笔。这幅名画十足将他描绘出来了。他的眼目诚然一生都是向上望,纵令当他被罪恶邪说所困惑之年,也未尝不是如此,不过直到他悔改归主后,他才不再徒然向上空望着,而实在看见了真理。他的心诚然一向是火热的,不过直到他悔改归主后,他才不再为情欲所燃烧,而为主和教会奋发。他的笔诚然一向是锋利的,不过直到他悔改归主后,他才不再误用天才,而能诛伐邪说异端,宣扬福音。假如他没有悔改归主,他的天才,热情,和文笔,或不免被肉欲受埋没,或不免为邪说异端作爪牙,或至多不过在人间炫耀奇才,博得声名富贵罢了。但他同保罗和路德一样,既蒙了恩召,就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呼召,将他的一切献上,当作下馨香的祭。固然他自己蒙主悦纳,承受救恩,历代教会和人群也从他获益匪浅。更且他不仅对以前的教会和人群发生了莫大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也发生了非常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断言,他对将来的教会和人群也必发生伟大的影响。他既如此重要,所以本集成特将约四卷之多的篇幅划归他的著述,即是第一部第九卷中所包含的忏悔录(Confessions),第十卷即本卷所载的名著,第十一卷和第十二卷所载的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

查忏悔录早已经徐宝谦博士译出,上帝之城也早已由邹秉彝博士译出,惟该两篇译稿均存放南京,尚待出版;故此处所作导论,乃供以上所提各卷之用。不仅研究教会历史的学者,而且研究西洋历史的学者,不仅凡要在信,望,爱和敬虔知识上求长进的基督徒,而且凡要在神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甚至政治学上求造诣的非基督徒,都不可不多少知道奥古斯丁的生平,著述及影响。

壹   奥古斯丁的生平

关于奥古斯丁的生平最重要的资料,首推他的自传忏悔录。这自传记载他自出生到他三十三岁时悔改归主的事迹。在自传以外,我们从他的著述,尤其是论文和书信中,可以知道他的一些事迹。在他弃世后两年,即四三二年,有他的学生和友人迦拉马的主教坡西丢(Possidius, Bishop of Calama d.after 437)所作奥古斯丁传记。该传篇幅虽短,但记述甚为可靠。

一   奥古斯丁的童年

北非地中海沿岸在古代教会历史上占一重要地位。从此地带曾有特土良(Tertullian I60?.-230?)居普良(Cyprian 200?-258)等杰出人才,为教会大放光明,照耀罗马帝国。但三五四年十一月十三日在努米底亚(Numidia)省,离希坡(Gippo Regius)不远的塔迦斯特(Tagaste)小城,有一位比他们都更伟大的人物出生了。他的名字就是奥古斯丁。

塔城原属多纳徒派(Donatists)的基督教,晚近才改从大公教会。奥氏父亲帕提修(Patricius)乃是一个异教徒,在社会上颇有地位,但不富裕。他的母亲摩尼加(Monnica 33I-387)自幼为基督徒,是历史上有数的标准妻子和母亲。奥氏从其父遗传了一种纵欲的倾向,从其母却承受了一种追求上帝的心情。在他灵魂的深处,善恶两种势力发生斗争,而恶势力常占优势,把他掳去为奴。

奥氏七岁在本城开始受教育。那是他便已渐露头角。 大约在十二岁时,由他父母送往马道拉(Madaura)习文法学。该地在塔城之南,为异教文化的一个中心地。他在是间求学约有四年之久,一方面对拉丁文学和思想建立了根基,另一方面受了不良的影响。

二  彷徨歧途的奥古斯丁

三七零年从马城归家,其父本要送他往加大果(Carthage)深造,但筹款费时,故赋闲一年。这对少年的奥氏有不良的影响。他与恶少为友,曾偷窃人家梨树上果子。这一次的偷窃在他心灵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总使他想到邪恶的问题。所以他一生都注意到这一问题。

翌年奥氏丧父。其父死前不久因受其母之影响而领了洗。奥氏赖亲友罗马尼亚努(Romanianus)资助,得以往加大果研究修辞学。加大果大城充满了邪风恶俗,一班学子多是随波逐流,奥氏也未能例外,抵达后不久,便与一女子开始秘密同居,且于三七二年生子,取名为亚丢大土(Adeodatus)。他在三七三年读西色柔(Cicero 106-43 B.c.)所著今已大部失传的Hortensius, 追求智慧和哲学的热望便在他心中燃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把修辞学看为职业,一心要追求真理。

立志为善由得人,只是行出来由不得人。奥氏旋即坠入摩尼教(Manichaeism)的陷井中,作了该教初级会友共有九年之久。起初他非常热心宣传该教,以致瞎子领瞎子,使资助人罗氏,和学生亚吕皮乌(Alypius),也坠入其中。查摩尼教为波斯人摩尼(Manes 2I5-276)混合东方的异教和基督教所倡的一种物质的二元论,当时传入非洲,不过五十年之久。像奥氏这般绝顶聪明的人,而且新近又立了高尚的志向,为什么竟坠入其中,而且竭力为之宣传呢?奥氏自己后来分析原因说,他受迷惑,乃是由于摩尼教徒将一种不受信仰驾御的自由哲学,应许给他;也是由于他们夸称,他们在圣经中找着自相矛盾之处;更是由于他希望在该教中,能找着自然及其奥秘的现象合乎科学的解释。此外奥氏又假想,他在摩尼教中可以求得邪恶源起一问题的解答;因为该教说,善与恶乃是两个永恒的原则,彼此对立的。从这种说法乃产生人无自由意志,犯罪是由于恶的原则,所以人不负道德责任的教训。这种教训颇足以吸引当时陷入罪恶,心神不安的奥氏。

他皈依摩尼教后不久便结束他在加大果的学生生活,于三七四年返塔城教修辞学。疼爱他的母亲得知他信奉异端,十分痛心,本不准他住在家里,但听信了一位善心主教的劝慰,说:“用这么多眼泪代祷的儿子,不能灭亡。”他居留本城不久,由罗氏协助,往加大果继续教修辞学。有一次参加诗赛,荣获奖赏。三八零年他写了第一本著作,题名De Pulchro et Apto. 此书早已失传,但内容是论审美学,开始驳斥摩尼教。

摩尼教既不能满足他对真理的追求,又不能使他苦闷的心灵得享安息。他看出摩尼教徒毁坏一切,却没有建立什么;他们道德败坏,却假装为道学夫子们;他们与正教基督徒辩论,对后者以圣经为根据的论点不能答覆,只好说圣经被篡改了。最使他失望的,就是该教的宇宙学和形而上学。不能解答他所提出来的问题。当他将星球的运转质问他们时,他们说,等浮斯土斯(Faustus)来了。他要解答他一切的问题。浮氏是摩尼教中著名的主教,至终到了加大果,奥氏在三八三年会见浮氏,谈话结果并未解答他的问题。从此以后,他与摩尼教貌合而神离。

于是奥氏的心灵继续在暗中摸索,经历三年之久。在这段时期中,他先归向学院派(Academics)的哲学及其悲观的怀疑主义,然后被新柏拉图哲学所鼓舞。但同时他的道德生活每况愈下。

三八三年奥氏年方二十九,大为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所吸引,决意前往寻求富贵。他的母亲不愿他去。当她祈求上帝阻止他去的那一夜,他偷航往意大利去了。上帝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奥氏此行,原是为求世上必朽坏的富贵,上帝却逐步引导他得着了他心灵深处所渴慕所追求的真理和安息。他母亲的祷告,原是求上帝阻止他成行,上帝却没有阻止,好使她一生流泪的代祷得蒙应允。

抵达罗马后,奥氏便患重病;痊愈时,设校教授修辞学,又被学生欺骗不交学费。失望之余,他谋得米兰修辞学教授空缺,乃于三八四年秋移居是间。翌年其母偕另一子拿威久(Navigius)来同居,此时奥氏与摩尼教业已分道扬镳。米兰著名主教安波罗修(Ambrose 340?-397)口才与和善,吸引他常去听道,颇受感动。其时他也研究柏拉图,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的鼻祖普罗提诺(Plotinus  205?-270?)的著作,以致成了一个新柏拉图派人物。这一转变关系相当重大,因为以前摩尼教使他对上帝存着一种属物质的想法,新柏拉图哲学却使他能接受基督教以上帝为灵的信仰。再者新柏拉图哲学以上帝为一切善的源头,而邪恶与善相比,乃是非实在的东西。他心中又激起了抛弃虚荣专心追求真理的理想。但他的理想胜不过他的情欲。

摩尼加劝他娶妻,他与一个他所喜爱的女子订了婚,乃不得不痛心地,也可以说,忍心地放弃他忠心的情妇。她给奥氏留下儿子,孤苦伶仃回非洲去了,誓永不与另一男人发生关系。奥氏此时非但有高尚的理想,而且在社会上身居教授的尊位,在教会中重新作了学道友(幼年曾作学道友,且于患病时立志领洗,但病愈后又改了),自当重新作人。但他的未婚妻尚差两年方达结婚之龄,他竟情不自禁,不能等待,又与另一情妇发生关系!

三  浪子回头的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虽然堕落,但他从来不颠倒是非,不自甘败坏,反倒诚恳寻求真理和救恩,所以至终悔改归主了。这一经验是他一生的转扭点,此处只能略述,详请参阅忏悔录第八部特别是第六章至第十二章。

先是奥氏研究圣经,尤其是保罗的书信,理智上已信服耶稣基督乃达到真理与救恩惟一的道路,但他的心还是抗拒,没有降服。他与圣安波罗修未来的继承者辛普立西( Simplicianus)会晤。辛氏将著名新柏拉图派修辞学家威克多林(Victorinus 300-362?)悔改归主的故事告诉他。三八六年九月某日同乡人本底弟安(Pontitianus)来访,将修道主义创立人安多纽(Anthony 251-365?)和效法他的男女的生活相告。奥氏自思那些无问的人尚且能克制自己的情欲,度高尚圣洁的生活,自愧虽是知识分子,却在世空度了三十二年还未找着真理,且作了情欲的奴仆,虽要得解放,却无能为力,悲痛之余,奔向花园。他心灵中起了极大的一场斗争。一方面他渴望解脱罪恶的捆绑,另一方面他对罪恶恋恋不舍,正如保罗所说:“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阿,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8:21——24)。换句话说,这时在一方面圣灵向他呼召,在另一方面奴役人的魔鬼紧紧缠住他,不让他走。他俯伏在无花果树下,竭力挣扎,痛哭哀求上帝拯救,忽听到小儿声喝道:“拿起来念!拿起了念!”他站起来,拿起放在园中座位上的圣经,一开卷,眼睛便看到经上的话说:“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罗13:13,14)。立刻如有一线光亮照入他的心灵,将一切不定的黑暗消除。正如大马色路上的扫罗被从天上来的光照射,后来变成了圣保罗,照样彷徨歧途沉溺罪恶的奥古斯丁,后来变成了圣奥古斯丁。

他的悔改归主,是知情意各方面的。这从他以后的思想,言论,和行为都表现出来了。他离开他的情妇,与未婚妻解除婚约,且舍弃他炙手可热的职业,为求专心献身事奉上帝。米兰近郊迦修细亚昆(Cassisiacum)友人有一别墅,奥氏同母及子和数友隐居其间,一则准备受洗,一则与他们讨论哲学。从这些对话,奥氏产生了他早期的名著。有人根据这些和稍后的著作,说他所皈依的并不是基督教,而是新柏拉图主义,直到他于三九一年受长老职为止。这是似是而非之论,因为他悔改归主的事实证明他是皈依基督教,不过这时他刚得了重生,只开始在福音中生长,尚未成熟罢了。

三八七年大斋节前奥氏返米兰预备领洗。复活节那天同儿子亚丢大土,与学生亚吕皮乌,由主教安波罗修施洗,时年三十有三。受洗后不久,奥氏伴母返非洲隐居。他们一行人抵达提伯尔(Tiber)河口俄斯替亚(Ostia), 暂息旅途劳苦,候船渡海。母子二人甜蜜地谈到天国,使人有出尘寰而登天域之感。摩尼加表示上帝已经应许她的恳求,看见儿子悔改归主了,她对世界再无所留恋了。像亚拿一样,她称谢上帝。五日后她患热病,昏迷不省人事。意识恢复时,她嘱两子将她下葬于斯。奥氏不语,兄弟拿威久答以盼她死于家乡;因她从前曾表示渴望死后下葬丈夫坟旁。但此时她不再以此为重要,嘱将遗骸葬于任何地方,不必为此劳神费力,并嘱他们在祷告中记念她。病后第九日她与世长辞,奥氏极为伤痛,但因有基督徒的盼望而节哀。他为母建立了永不朽坏的纪念碑,那就是他在忏悔录中所记摩尼加的事迹,使人读之,不得不以摩尼加为万世作女儿,作妻子,作儿媳,作母亲的师表,而读到他如何哀悼母丧之处,又使人不得不洒同情之泪(参忏悔录第九部第八章至十三章)。奥氏改变行程,在罗马居留数月,主要的工作是著书反对摩尼教。在暴君马克西母(Maximus)于三八八年八月被皇帝提阿多修(Theodosius)战败后,奥氏向非洲启航,先在加大果停留若干时日,然后返塔城原籍,将父所留微小遗产变卖,周济穷人,与友人共同自甘贫穷,以祈祷,读经,研讨,著述度日。以后所谓奥古斯丁修道院,可以说是以此为滥觞。在此时期中,他那又虔诚又聪慧之子亚丢大土不幸夭折,年仅十七岁。奥氏归主后,既丧其母,又丧其子,在无真信仰的人受之,岂不要对上帝发生怀疑,或怨恨吗?但奥氏对上帝的信心,爱心和服务教会的忠诚却与年俱进。

四   正教千城的奥古斯丁

奥氏在原籍隐居有三年之久,三九一年前往希坡(Hippo Regius)帮助一个友人归主。一日当他在教堂里祷告的时候,人民忽然包围他,向他欢呼,并请求当地主教瓦勒留(Valerius)按立他为长老。他在此职位上有五年。在希坡他建立了第二个修道院。本来在非洲只有主教才有举道权,但瓦氏特此权授予奥氏。他运用他的口才将在殉道士纪念教堂中举行宴会的恶习废除了。他继续反对摩尼教。该教中有一位著名博士名叫福都纳(Fortunatus),在公开辩论中,被奥氏驳得体无完肤,惭愧至极从希坡潜逃了。非洲教会在三九三年召开会议,奥氏又应众主教之请,在会中发表关于信仰和信经的论文。

希坡主教瓦氏年纪老迈,且恐奥氏被别处请去,故坚请他升任副主教职,时在三九六年。同年瓦氏去世,奥氏继任为希坡主教。

奥氏就任主教,正值四十二岁年富力强之时,服务主和主的教会共有三十五年,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此长期主教任内,他所建树的丰功伟业,一言难尽。他发展了一种将修道士和教士生活并合的修道院;他尽心竭力牧养了正值多难之秋的教会;他更是战胜了异端邪说,维护发扬了真道,为后世教会建立了长久稳固的基础。

奥氏原要以修道生活终其生,既不得不出任主积职,就只得离开他的修道院;但他并不抛弃初衷,所以他将主教住宅改为修道院。他与教士共同生活,凡物公用,近乎节欲主义,几完全蔬食。他在这里训练了许多教会人才。坡西短丢告诉我们,奥氏学生和朋友中有十个作了主教。更且他既将修道和教士生活并合为一,无形中就成了奥古斯丁修道派的创立者。这种修道院当时在北非各处由他的学生仿效他的修道院建立起来,后来发展到欧洲。改教家路德原是一个奥古斯丁修道士。奥氏也为妇女建立了同样的宗教团体,其中一个是由他的姊妹主持的。

主教的职位虽不是他所求的,但他既身为主教,便竭尽心力以为之。他注意日常工作,救济贫弱,牧养教会。他时常讲道,有时一连五天,一天两次。他的讲道辞充满了真智慧真爱心。自从返非洲后,他虽从未远行,但他的通信广及当时世界各地,传播他对当日问题所作的解答。

抵御邪说异端,维护真道正教,乃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受封为主教后,他除对摩尼教继续作战外,不得不与当时遍布北非使教会分裂的多纳徒派作对。多纳徒派是从他们的领袖多纳徒(Donatus,305 onward)得名。他们认为圣礼的功效,视施礼教士个人的信德而定,所以施礼教士必须是没有罪的。大公教会却认为人皆有罪,教士亦然,上帝却能藉着有罪的教士施行圣礼,将恩典赐下。这一教义之争演变成为政治之争,以致两败均伤,渔人得利。所以回教兴起,占领北非时,多纳徒派归于消灭,而正也教也奄奄一息,足为今日教会前车之鉴。当时奥氏本人在此一争端上所注意到的乃是关乎教义的问题。使他对于教会及其性质和权威的教义加以发挥。首先他希望藉着会议和友谊的辩论,重新恢复教会的合一,后来才主张采用强迫方式。

他与多纳徒派之争尚未平息,从四一二年起,又需得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反对他所认为正统信仰最危险的劲敌,即伯拉纠主义(Pelagianism)。此一异端由他同时代英人伯拉纠(Pelagius 360-420)所创始,而由其门徒意人色勒斯丢(Celestius)所发扬。他们否认人有原罪,说人能靠自己自由意志的主动和努力,得到拯救;后来虽承认上帝的恩典,却以恩典乃是按照人的功德而赐与的。奥氏与这一异端交锋以前,已经有了他对罪恶和恩典教义属正统信仰的观点,不过他与伯拉纠派争辩的结果,将这教义更尖锐了。

北非教会为求解决各种争端,处理教务,屡次召开会议。奥氏不辞跋涉之劳,参加了多次会议,例如参加在加大果三九八,四零一,四零七,四一一和四一九各年,以及在米利维(Mileve)四一六和四一八各年所召开的会议,而将他的精神贯注于其中。

在奥氏晚年有马赛(Marseilles)著名修道院长迦贤努(Cassianus)所领导半伯拉纠派兴起。此派虽接纳奥氏教义,但反对他的预定论说人对救恩先有愿望的心,然而上帝才施恩。奥氏又得抵抗此一派,阐明这种愿望的心,也是出于上帝的恩典。

工余之暇,奥氏从事著述。就任主教时,他的思想已臻成熟,但他对圣经的研究愈精深,在主教职位上愈长久,这种成熟,就愈在他的著述上愈明显化系统化,对后世教会的信仰和生活发生了最大的影响,容后再详述。

三十年如一日,奥氏独任主教重任。他的智力虽毫无衰退之象,但年老气衰,乃在四二六年选立友人纥拉克流(Heraclius)为继承人,分担主教职务。

奥氏一生虽未遭遇像路德一样的危险,但他也曾数度险遭多纳徒谋害。路德死于安全之时,奥氏却死于多难之秋。当时有信奉亚流派的异端蛮族万达人(Vandals)四处烧杀,四三零年六月且进而围攻希坡城。奥氏仍旧努力工作,时至八月害热病十余日。在病中他多多祈祷哭泣,重复念诵床旁墙上所录忏悔的诗篇,延至八月二十八日,乃安然逝世,进人了永久的安息,享年七十有六。奥氏没有立遗嘱,因他一生自甘贫穷,除将他的图书赠给教会外,别无属世财产,但他留给后世属灵的财产,乃是无价之宝。

奥氏死后不久,万达人攻破希坡城,将之摧毁;希坡以后再无主教,而非洲教会在极盛一时之后,也开始衰退。虽然如此,奥氏的影响非但没有被武力消灭,而且时间愈长久,所广被的空间也愈宽大;但当日以武力得胜万达人的影响而今安在呢?

贰  奥古斯丁的著述

奥古斯丁并不求为自己立言,但他为荣耀上帝,维护正教,发扬真道驳斥邪说,就自然从他文学,哲学和宗教的天才里产生了许多伟大的著述。这些著述表现他是第一流的文学家,第一流的哲学家,更是第一流的神学家。

奥氏从事著述前后凡四十四年。他的学识虽比不上他的天才,也不像在他以前的俄利根(Origen I85?_254?)和优西比乌(Eusebius 260?-340?)一般广博,然而在拉丁教父中,除同时代人耶柔米(Jerome 340?-420)以外,无出其右者。从他的著作中他表示对古代的文学,哲学,普通历史和教会历史,很有造诣。他熟悉拉丁文学,知道古典的优美,但他认为它们都远不及圣经的优美。他自认对希腊文根基不深,所以他对希腊文著作的知识,多是从拉丁译本而来。在著述中他说到了皮他哥拉(Pythagoras B.C 580-aft. 507)柏拉图(Plato B.C. 427?-347),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B.C. 384-322)普罗提诺坡菲留(Porphyry 233-394?)及西色柔,辛尼加(Seneca B.C. 4?-65)和拉丢(Horace B. C.65-B.C. 8)威吉流(Virgil B.c. 70-B.C.I9), 和早期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与东方和西方教会的异端派。在异教柏拉图和新柏拉图派的著作,以及西色柔米的著作对他最有影响,但亚里士多德与他似不甚相投。对他影响最大的,当他无过于圣经。他对圣经的知识令人惊异。在著述中他常引用圣经,灌注一种虔敬的精神,或驳斥一种错谬,或证明一个论点,或解决一个难题。旧约中的创世记,诗篇,约伯记,以赛亚书,和新约中的马太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以及保罗的书信,恐怕是圣经中对他最有影响,而最多由他引用的书。但因他对圣经原文希腊文既不熟悉,而对希伯来文又毫无所知,因此他的圣经注释不免有错误。可是他的心灵和理智被圣经的真理所孕育,他真知道上帝在基督里的启示。

奥氏的文体活泼有力,用字造句都很巧妙,不时飞入诗境。他对拉丁文学贡献了许多美丽和新颖的谚语,比起任何拉丁古典作家或教会作家来,都要丰富。不过他似欠简洁,有时不免冗长之慊。他说,宁愿被文法学家指摘,不愿使人不了解。

从他丰富的思想里有时虽不免发出空想的意见和戏   谑的臆测,但他的著述大都充满了崇高的思想,优雅的情操,虔敬的谈吐,精深的论据,足以开人茅塞,发人深省。归正后,他在米兰,罗马,和搭迦斯特的著述,表现他为基督教的哲学家。从任教职起,他的著述表现他为神学家,但他的神学著述,仍到处流露哲学的意味。他从来没有放弃或鄙视理智,倒是使理智作信仰的使女。在他看来,信仰使人看见真理,理智使人多了解真理。他喜与艰深莫测的难题相周旋。亚历山大(Alexander B.C.356-323)以快刀斩不解之结,奥古斯丁以上帝如两刃之剑的话解答属灵的奥秘。他总以信仰为至上,将七十译本中以赛亚书七章九节的话:“如果要明白,就应当相信,因为除非你们相信,你们不能明白,”作为格言。

汗牛充栋一语,真可用来形容奥氏著述之多。他自己在所著订正一书(Retractationes)中审查他的著述,说有九十三种,凡二百三十二部。坡西丢的奥古斯丁传中也附有奥氏著述一个有系统的表。我们如今将他的重要著述分类略为介绍如下。

第一类   自传

当然忏悔录要算自传类中最重要的著述,以后还要多加介绍。但在忏悔录中奥氏只将他的生活和思想记述到他悔改归主时止,以后的生活和思想却在他的订正和书信中透露出来了。

订正是他在晚年四二七年至四二八年的作品,他按年代先后,审查他在受主教职以前及以后所写的著作如说明写每一著述的缘由和主要观点,将他在更成熟之年认为错误或隐晦,或不完全与大公教会信仰相符的地方加以取消或修改。从这著述,我们可以看见他信仰和思想的进程。他的信仰和思想,除少数例外,即如除了从强调意志自由到强调预定论,从主张宗教的容忍到强迫异端派进入大公教会以外,在各重要点上,自悔改归正起到老年止,可说大都是一样。

奥氏与当时世界各地人士的通信,经搜集得到的,有二百七十封(其中五十三封为别人写给奥氏的信)。这些通信讨论当时各种重要问题。从其书信中使我们窥见他所注重的事项,他在教会里的活动,他尽职的忠诚,他心地的宽大,他的影响,甚至他的教义。

第二类     神学

在神学历史上,无论教父,经院学者,或改教家,无一人超乎奥氏之上者。他是第一流的神学家。他在神学上的著述,可以分为护教的,反异端的,和普通的。

护教的神学著述是为维护基督教,抵御异教徒和犹太教徒的攻击而作。其中最负盛名的,当首推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关于此一伟大著述,容后再说。

反异端的神学著述供给我们关于教父时期最丰富的教义历史资料。奥氏对人虽极宽大,不怀恨恶,但他嫉妒恶如仇,所以他对当时的邪说异端痛下攻击,不遗余力。被他笔诛的,计有摩尼教,多纳徒派,伯拉纠派和半伯拉纠派,和亚流派。

反摩尼教的著作中最著名的有三八八年的论大公教会的道德,(De Moribus Ecclesiae Catholicae)与论摩尼教徒的道德(de Moribus Manichaeorum); 三八八年至三九五年的论自由意志(Ds Libero Arbitrio),三九二年的驳福都纳(Disputatio Fortunatum);四〇四年的论善的本性(De Natura Boni). 这些著述是他早期著述的一种。在这些著述中,他讨论邪恶的起源,自由意志,新约和旧约的和谐,启示和本性,论从无创有以反对二元论和物活论(Hylozoism),论信仰位于知识之上,论圣经和教会的权威,论真伪节欲主义等等。因为他当时主张意志自由,来反对摩尼教的宿命论,所以后来他对这种主张多所订正或说明。他对邪恶的性质和起源所主张的说法最有价值。他说邪恶并不是一种本质,也不是一种有形体东西,而是受造者自由意志的产物,是本属于善之本质的败坏,即上帝所造善的本性之败坏。

反多纳徒派著述有奥氏在三九三年至四二零年中间所写的若干作品,例如四零零年所写论洗礼,反多纳徒平(De Baptismo contra Donatistas),四零一至四零二年所写答彼提良的书信(Contra Litteras Petiliani), 和四一七年所写纠正多纳徒派(De Correctione Donatistarum)便是。这种著作从消极方面说,是为反对多纳徒派所持圣礼的功效有赖于施礼者个人信德的观点,以及此种观点所引起的教会分裂。从积极方面说,这种著述包含奥氏对教会,教会法规,和圣礼的观点。这些观点原是大公教会的观点,不过奥氏把它们更加教义化了,并发挥他自己深刻的思想,来强调教会的合一,爱心,和受灵感的恩赐(Unitas, Caritas, et inspriatio gratiae)。罗马教会根据教父权威来辩护自己的教义,反对别的教会,多是取用这些著述。

反异端派著述中最关重要有影响的,乃是反伯拉纠派和反半伯拉纠派著述。奥氏从四一二年起至去世前一年止孜孜不倦,运用他的铁笔,力求割除这为基督教信仰的毒疮。反伯拉纠派的著述计有四一二年所写论罪债和赦免,并论婴孩洗礼(De Peccatorum Meritis, et Remissione, et de Baptismo Parvulorum),四一三年所写论精意与字句(De Spiritu et Littera),四一五年所写论本性与恩典(De Natura et Gratia)四一八年所写论基督的恩典与原罪(De Gratia Christi, et de Peccato Originali), 四二一年所写驳犹利安(Contra Julianum)和四二六年所写论恩典与自由意志(De Gratia et Libero Arbitrio)。特别为反对半伯拉纠派,奥氏在四二七年著有论斥责与恩典(/de /cirreotuibe et Gratia), 在四二八年著有论圣徒的预定(De Praedestinatione Sanctorum), 在四二九年著有论恒忍的恩赐(De dono Perseveran-tiae)。其他著述兹不列举。奥氏在这种著述中发展了他论人与救恩的系统教义。这种教义力主人在亚当里都堕落了,不仅都有原罪而且都有本罪,决无能自救。同时这种教义高举上帝的无上权和恩典。人惟有靠上帝在基督里所白施的恩典,才能得救,而且人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

除以上各种反异端派的著述以外,奥氏还有反亚流派的著述,也值得在此一提。属于这种著述类的计有四一八年所写反亚流派学说(Contra Sermonem Arianorum) ,四二八年所写反亚流派主教马克西米努(Collatio cum Maximino Srianorum Episcopo)。

在神学类著述中除护教类和反异端的两种以外,奥氏还著有普通神学的作品,为数颇多。例如他在三九三年写了一篇论信仰与信经(De Fide et Symbolo), 即是以前所提在三九三年应请在希坡会议中论使徒信经所发表的一篇论文。三九七年至四二六年他写了论基督教的教理(De Doctrina Christiana)教人如何解释圣经,是第一本释经学著作。四零零年他写了学道友发蒙(De Catechizandis Rudibus)为教人学道之用,讨论讲道和宗教教育的原则。在一切普通神学著述中,奥氏的杰作还得算四零零年至四一六年所作三位一体论(De Trinitate), 和四二一年所作教义手册(Enchiridion)。这两篇要在后详加介绍,兹不多述。

 

第三类  哲学

哲学论文类的著述,大都是奥氏根据悔改后居于米兰附近迦修细亚昆别墅中预备领洗时期中与亲友和学生的对话而作的;但少数是他第二次客居罗马,或初返北非时所作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在三八六年所作反新学院派(Contra Academicos),反对该派的怀疑主义和盖然论,因该派认为人永不能获得真理,至多只能达到盖然性。此外重要的哲学论文有同年写的论有福的生活(De Vita Beata)昌言真福在于对上帝有完美的认识;和论秩序(De Ordine),讨论上帝所安排的世界秩序和邪恶问题。翌年他写有独语录(Soliloquies),讲论上帝,至高之善,真理的知识,不灭,以及对自己心灵的会谈;有论灵魂不灭(De Immortalitate),还有论灵魂之量(De Quantitate Animae), 讨论灵魂的大小,起源,和无形各问题。三八七年至三八九年间他作了论音乐(De Musica).。三八八年他所作论主(De Magistro),是一篇与他儿子亚丢大土的对话讨论,上帝之道的重要性和效力,以及基督为不能错误之主。奥氏也写了论文法,辩证,修辞,几何,算术的哲学论文,但均已失传。

这类著述的文辞极其优美,充满了高尚思想,和特殊的论点。它们虽很少表现他后来那种属基督教和大公教会的特征,但确实表现他的新柏拉图哲学,已受了基督教精神的感染,并已奉献给基督教了。我们可以说,它们是他神学的初步导论。在订正中,他将它们里面许多观点收回,例如他收回柏拉图所谓灵魂先天存在说,以及柏拉图所谓知识的追求,无非是将心智中隐藏着的知识加以搜集或发掘罢了。

 

四类  释经

对于圣经旧约和新约中的书,奥氏曾作了不少注释。其中最著名的乃是他在四零一年至四一五年间所作论创世记(De Genesi ad Litteram),将创世记首三章按字句解释创世的历史,认为上帝一时创造了宇宙,然后宇宙由祂置于其中的自然力而逐渐发展。他也用了神秘的和寓意的解释法。在四一五年他著了诗篇记述(Enarrationes in psalmos)。这也是一部烩炙人口的释经杰作,对于新约的注释,他也有伟大的成就,例如三九三年的登山宝训注释(De Sermone Dei in Monte),四零零年的福音合参(De Consensu Evangelistarum), 四一六年至四一七年解释约翰福音的一二四篇说教文,和四一七年解释约翰一书的十书说教文。

在这些释经著述中,奥氏表现他对圣经长于活泼的,深刻的,有教诲的思想,却短于属文法和属历史的注释才能,所以他在后一点上不及耶柔米。因此他的神学多是根据于他那受了圣经真理孕育而属于基督和教会的心智,少是根据于圣经属文字的和历史的解释。

第五类  伦理和证据

 

关于伦理奥古斯丁也有不少的著述。他与希腊和拉丁教父们一样推崇独身和自甘贫穷的生活。他也接受了二世纪以来两种道德的区分。一种是较低的道德,即是平常人限于遵守十条诫。另一种是较高的圣洁,即是少数人在十条诫以外,另遵守所谓福音的劝告,或修道的美德。

他所著伦理论文计有论节制(De Continentia 394-395),论说谎(De Mendacio 394-395), 论婚烟之益(De Bono Conjugali 401), 论圣童贞(De santqa virginitate 407?), 关于修道士之工作(De Opere Monachorum 401), 论守寡之益(De Bono Viduitatis 413),论忍耐(De Patientia 417?),反说谎(Conntra Mendacium 420),论顾念死者(De Cura Pro Mortuis 42I)等等。

奥古斯丁热心为主证道,前已提及。除平常的证道和解释经文的说教以外,他有庆祝基督教节期,和纪念使徒,殉道士及圣徒各种证道辞。本泥伙克修道会(Benedictines)搜集他的证道辞,共有三百六十三篇之多。证道之前,他预备好题目的内容,但未将整个证道辞写下记忆,因为时间不许可他这样作。证道时,他凭当时所受的灵感而发表。有些证道辞是由他发表后口授给人记录下来,有些是由听道者记录保存下来。

他自己对他的政道辞不甚满意,事实上也比不上同时代人君士坦丁堡教长以金口著称的屈梭多模(Chrysostom347?-407)。然而他在西方古代教会中可算是最伟大证道家,比起他灵命的领导者安波罗修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叁  忏悔录与上帝之城

在奥古斯丁广博丰富的著述中最享盛名的当首推忏悔录与上帝之城。

一 忏悔录

“上帝阿你为自己造了我们,我们的心得不着安息,直到安息在你里面。”这句从忏悔录开头是常被人引用的话足以表达这部杰作的精意。奥氏作此赞美上帝的自传是在三九七年至三九八年。第一部至第九部用祈祷和忏悔的体裁,来述说他的童年时期(第一部);青春时期(第二部至第三部);成年时期(第四部);归主的预备时期第五部至第七部);归主的经历(第八部);领洗和摩尼加之死(第九部)。第十部将他的忏悔结束。第十部的一部分和第十一部至第十三部不再记录他的生平,却涉及思维的哲学,即分析记忆,讲论祈祷和真中保(第十部中一部分);论起初上帝创造(第十一部);天和地(第十二部);以及创造的过程(第十三部)。他在这些部中一方面不动声色地反对摩尼教的错谬,一方面讨论人可能认识上帝形而上学的问题,以及时间和空间的性质,并且用教父们所惯用的寓意解经法,来解释摩西的天地创造论,表现他对形而上学的题目,也用敬虔的心情来加以讨论。

忏悔录是奥古斯丁的自传。世上写自传的的颇不乏人,但一般自传多不免有自誉失真之嫌,大都已成废纸。少数自传堪称伟大,例如卢梭(Rousseau I7I2-I778)和甘地(Gandhi I869-I948)的自传便是,然而前者虽坦白真实,但只足表露人性的弱点,并不能使读者受感向上;后者虽在坦白真实中不失高雅之风,但并不能使暗中摸索的人得见真理的亮光,使陷溺罪恶中的人得脱深渊而超凡入圣,使人从自我追求转而赞美上帝,有如奥古斯丁的自传忏悔录一样。因为他作此自传的目的,完全是在从他亲身所经验的去证实并宣扬上帝在罪人身上的奇妙恩典,所以他写到归主得救,便不再写他自己的生平了。纵令当他写他归主得救前的生平事迹时,他心目中也只有上帝,向祂吐露自己的心灵,而只偶然旁视别人而已。

奥氏作忏悔录虽只是为赞美感谢上帝在基督里的恩典,却成了最能使我们认识他自己的著述。因为他在其中无形中表露他是伟大的宗教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这部名著更是他最能造福人群的,所以也是译文和出版最多的一部书,可以与中世纪恳普斯(Thomas a Kempis i380-I47I)的模傲基督(De Imitatione Chrisri)和近世纪本仁约翰(John Bunyan I688)的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相媲美。它描写上帝在个人里面运行的历史,正如上帝之城描写上帝在全人类中运行的历史。

二  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动笔写上帝之城,是在哥德人的首领亚喇烈(Alaric 376?-4I0)摧毁罗马城(四一零年)后三年,即四一三年,一直到十四年后,即四二六年,才告完竣。这部扬扬大观的巨著,包含二十二部,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从第一部起至第十部止。他反驳异教徒将世界的灾祸,尤其最近罗马城的毁灭,归咎于基督教和它对诸神崇拜的禁止,并提到在今生善人恶人都遭受同样祸福(第一部);回顾罗马人在基督降世前所受的灾祸,证明他们的神已经使他们败坏了(第二部);指出罗马受遭的灾祸,和他们假神崇拜的无用(第三部);说明将帝国赐给罗马的,并不是假神,而是独一的真神(第四部);讨论命运,自由意志,和上帝的预知,以及古代罗马人道德之源本(第五部);讨论罗马学者瓦若(Varro II6-27 B.C.)所谓神秘,自然,人事的三重神学,以及诸神并无能贡献人来生的福分(第六部);讨论人事神学的“特选诸神”,并指明永生并不能由崇拜他们而获得(第七部);略述斯多亚和柏拉图的哲学,并驳斥柏拉图哲学家亚普类乌(Apuleius, b. I25)所谓人应敬鬼作为人与诸神间的中保之说(第八部);讨论人们所谓鬼有善恶之说(第九部);论希腊新柏拉图哲学家坡菲留的救赎说,并断言灵魂只能靠基督的恩典才能得救赎(第十部)。

从第十部起至第二十二部止,构成上帝之城的第二大部分,是在四一六年或四一七年写成的。这一大部分比第一大部分更重要,讨论地上之城和天上之城的源起,历史,和指归,奥氏首先说到两城怎样由于恶天使和善天使的区分而成立了,并按照创世记的起头讨论世界的创造(第十一部);讨论天使和人的创造,以及邪恶的源起(第十二部);说明死是刑罚,起因于亚当犯了罪(第十三部);续论始祖的罪,并论罪乃是人情欲生活之因,且假定人若没有犯罪,就能够没有情欲而传殖(第十四部) 。奥氏既在前四部中讨论到地上之城和上帝之城的源起,便在以下四部中说明两城的发展;并且为求做到这一部,他将圣经历史有关这题目的主要经文加以说明。他先说明创世记中所载自该隐(代表地上之城)和亚伯(代表天上之城)起至洪水止的故事(第十五部);后从圣经展示两城从挪亚到亚伯拉罕的进展,并展示天上之城从亚伯拉罕到以色列诸王的进展(第十六部);推溯撒母耳到大卫,直到基督的列王和诸先知时期中上帝之国的历史;并将列王记上下,诗篇,和所罗门的箴言,传道书,和雅歌中所记的豫言解释为指基督和教会而言(第十七部);探索亚伯拉罕到世界末日两城平行的程途,并提及西比喇(Sibyls)女巫们论基督所说的神谕,和罗马建立以后圣先知何西阿,亚摩斯,以赛亚,弥迦及其他先知论基督所说的神谕(第十八部)。奥氏既讨论了两城的进展,然后就讨论到两城的指归;检阅哲学家论至高之善的意见;指出他们要在今生求得快乐的徒劳,而在另一方面却指出上帝之城,或基督的子民,今世和来生所有的平安和喜乐(第十九部)。末后三部论到最后的审判,恶人受罚,义人蒙福:他先论最后的审判,以及旧约和新约中关于此所说的话(第二十部);论为魔鬼的城所存留的结局,就是凡被定罪的受永远的刑罚,并评论不信者对此所提的反对理由(第二十一部);最后论上帝之城的指归,即圣徒的永福,并将身体复活的信仰加以建立并说明,且描写圣徒所领受属灵身体的永生。

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最伟大的杰作。在其中我们发现他是神学家,道德家,政治思想家,文学和戏剧批评家,时代的评论者,护教家更是哲学家和历史解释家。虽只有某些学者认为上帝之城,乃是第一部历史哲学,但任何学者都不能否认,这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他在上帝之城里所发挥的历史哲学就是:地上之城是由自爱所建立,甚至藐视上帝;天上之城是由对上帝的爱所建立,甚至藐视自己;但至终地上之城必归衰微,必受审判遭毁灭,上帝之城必然兴旺,永远长存。奥氏是第一个这样用两种对立势力的看法,来建立起世界史观的。

肆  本卷所译奥古斯丁名著

本卷题名奥古斯丁选集。顾名思义,就可知道它是专供奥氏其他代表作之用。除忏悔录和上帝之城外,他最伟大之著作要算三位一体论。此部名著篇幅甚长,若全部译出,便无余地留归其他重要名著了,所以只将其中最重要的前半译出,而将他反摩尼教代表作论自由意志,反伯拉纠派代表作论本性与恩典,和系统神学代表作教义手册列入。至于其他名著,除六篇证道辞已列入本集成第一部第二十卷教父及中世纪证道集以外,都不得不割爱了。

 

一  三位一体论

奥古斯丁动笔写三位一体约在四零零年,即完成忏悔录之后,直到四一六年之谱方告竣,即开始写上帝之城以后约三年。这是一部教义杰作。他在写作时期中,虽时常因处理辩论而不得不搁笔,但他的动机并不在于反对异端——其中虽而反亚流派的论点——,而在从教义方面发挥他忏悔录中从经验所体会的真美善,那就是:人在三位一体上帝里面才能得着真的满足,或至高之善;或说,人认识三位一体上帝,才能承受所应许的福分。

三位一体上帝对奥氏是太深奥太神圣了,所以他写此论文非常慎重,且不敢草率发表。他在订正中和写给加太基督主教奥热流(Aurelius)的信内说,在他尚未写完第十三部并尚未修正文稿以前,有些性急不耐久等的朋友将稿偷去发表了,使他非常懊丧,后来经人竭力请求,才肯完成这部杰作,正式发表。

三位一体论开宗明义在起头便说“以下论三位一体的论文……以信仰开始”,所以它的第一大部分从第一部至第七部,乃是引证论三位一体的经文,加以解释。第二大部分是从第八部起至第十五部止,是信仰寻求理解。奥氏在这一部分中运用他敏锐精深的理智或哲学思维,来搜寻人所有的三一性以类比三位一体上帝,但同时他也说明,这些类比只是类比,既不能穷尽三位一体上帝的真理,更不是真理的究竟。他在结尾说:“主我们的上帝阿,我们相信你父,子,圣灵……我已寻求你,并已渴望用我的理解看见我所信的。”这些话将他的主旨都说出来了。为求使读者对全部要点获得一种清楚,连贯,和简括的认识起见,今将两大部分总括于下。

第一大部分首先证明三位一体上帝的合一性和同等性(第一部至第二部);然后讨论上帝对旧约中圣徒的显现(第三部);证明子不因被父差来,圣灵不因被父和子差来而不是同等的(第四部);将异端派根据自己的思想反对三位一体信仰所提的论点加以反驳(第五部);进一步证明父,子,圣灵的合一性和同等性,并证明我们所应相信的上帝是三位一体的,而非三重的(第六部);论父,子,圣灵是一权能,一智慧,只是一上帝,一本体(第七部)。

第二大部继续前一大部分。他证明三位一体中非但任何一位不大于其他任何一位,而且二位之和或三位之总也不大于其中任何一位;并证明上帝的本性,可以从我们对真理的了解,对至高之善的认识,和内心对公义的爱好三者去加以了解;但他特别证明我们要用爱去认识上帝,并指出在这种爱中,有爱者,被爱者,和爱本身三者,宛如是三位一体的痕迹(第八部)。他教训我们,在为上帝形像的人里面,可以发现一种三位一体性,即人有心智,心智的自知,和心智对本身和它的自知的爱,而且这三者彼此是同等,是同一本体(第九部)。人的心里有一种更显然的三位一体性,即记忆,理解,和意志(第十部)。他人的外在经验上,即第一,在他所见的对象,所得的印象,和将二者联合起来的意志的目的上;第二,在对象存留于记忆中的形象,思想者心目中转向这形像所得的印象,和将二者联合起来的意志的目的上,也指出一种三位一体性(第十一部)。于是他分辨智慧和知识,并指出知识有一种三位一体性;但我们在知识里面虽达到了内在的人,但它尚不能称为上帝的形像(第十二部)。他说明在知识里所找着的三一性,从而介绍基督教的信仰;他说这种信仰的话一经注入记忆中,心智中就有一种三一性,即是有话在记忆中的声音,回忆,和将二者联合起来的意志(第十三部)。他讨论人的真智慧,即那使人记得,了解并爱上帝的智慧,并表明人的心智其所以是上帝的形像,乃在于此,不过人在今生因认识上帝所有更新的心智,只在来生得以完全看见上帝时,才能完全像上帝(第十四部)。最后他将以上十四部加以总括,并表示三位一体上帝——得以完全看见祂,乃是应许给我们的有福生命——如今只能被我们模糊地看见,因为我们如今是对着那不过是上帝形像的自己,来看三位一体(第十五部)。

在这杰作中有几件事特别值得提出来。奥氏在其中对论到基督的经文所作的解释,是最精彩之处。第五部第十章中的辞语,与亚他那修信经中若干最精练的说法很相近似。再者,第三部第五章中论神迹,和第五部起始论上帝的本性,都是应特别加以注意的。但在这里我们应当记得一点,那就是奥氏根据拉丁文译本来解释圣经;所以他所引经文有时不免与原文意义不相符合。因此在本篇译文中,凡是他根据古拉丁文译本来发挥议论的经文,仍照他所用的经文译出,否则就依照国语圣经。

在奥古斯丁以前,特士良,俄利根,亚他那修(Athanasius 298-373)等人,也有三位一体论。他们都说子和圣灵都次属于父。奥氏却着重合一性,并说三位完全同等。不仅如此,奥氏昌言圣灵是从父和子出来的。东方教会拘守旧说,主张子和圣灵次属于父,认为父是一切惟一之源,而圣灵只是从父而非也从子出来的。但奥氏所主张的“和子”说(filioque)经五八九年西班牙的托立多(Toledo)第三次会议承认为尼西亚信经的一部分,传遍西方教会,直至今日,而成为东西教会分裂的一个原因。

奥古斯丁对前人论三位一体的著作不是不知道,便是不熟悉——他只直接引了希拉流(Hilary of Poitiers. 300-367)的拉丁文著作——可是他的三位一体论竟是最深奥卓著的杰作,成了后代西方思想对此题的圭臬。

二  论自由意志

邪恶的存在是一种不能否认的事实,所以人总不免要探问邪恶的性质和来源。奥古斯丁更是如此,以致他曾皈依摩尼教。摩尼教像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一样,用一种绝对的二元论来作答,说恶与善都是永恒的,而宇宙便是这两个对敌原则的战场;所以摩尼教反对基督教信仰上帝为独一的全能的至善的神,万有的创造者。奥氏在三八七年短期间客居罗马时动笔写论自由意志第一部,但第二第三两部,却延到受教士职以后,约在三九五年至三九六年之间才写完。论自由意志从消极方面说,是为反对摩尼教,从积极方面说,是求解答邪恶的性质和来源。奥氏既接受摩尼教所反对的基督教信仰,那么邪恶从何而来呢?奥氏看邪恶不是受造的,不是一种本质,而是从理性受造者错用原来,善的自由意志而来,所以此作乃题名为论自由意志。

论自由意志用问答体裁,是奥氏与同乡人伊阿丢(Evodius)在迦修细亚昆别墅中开始作的问答。第一部和第二部都完全是一问一答。从第三部第十章起,问答体裁就忽然中止了,以后都是由奥氏一人发言,一直到第四十七章,问者伊氏又复出现。这一事实和全篇似欠清楚和一贯的结构,使我们断定它是由搜集不同时期的材料而成。再者邪恶问题虽占中心地位,但在讨论中常旁涉其他问题。尤其是在后半,奥氏讨论基督教的教训,例如基督的工作,亚当犯罪的结果,灵魂的源起等,虽都只用假定语气,并未认为是必须遵循的教义;但有一点是显然的,那就是问题的讨论从哲学的,愈来愈多趋于神学的了。再者他也偶然引用圣经。兹将论自由意志全篇三部要旨概述于下:

第一部先将邪恶从何而来一问题提出,然后将作恶的问题加以发挥,其次将人的恶行起源于意志的自由选择加以指明。自由意志为邪恶之源,乃是至定不移的真理,因为谁也没有强迫心智被那宰制恶行的情欲所奴役。

第二部首先提出人犯罪的自由意志,乃是上帝所赐的一困难问题来;然后查考三点:上帝的存在可由理智证明么?一切的善都是从上帝而来的么?自由意志可看为一善么?

第三部查考那使意志从不改变的善转离的起始;表明上帝预知人犯罪,和人自己犯罪,彼此并不相冲突;随即证明我们不当将人里面所必然发生而终因罪人的意志所发生的事归咎于创造主;又指明我们应当因着不免犯罪之人的产生和所受刑罚而赞美上帝;并讨论原罪,而亚当的子孙从遗传都有了这种罪,决不是公正的,因此罪人不能自谅。最后他将若干困难问题加以解答。

在论自由意志中奥氏达到了他早期著述的高峰。这是奥古斯丁式的新柏拉图主义最完美的注释。他大都是用新柏拉图派的武器来与摩尼教徒争辩。他主张人有自由化意志,以致伯拉纠后来引证论自由意志,以求维持自己的观点。所以奥氏在订正中不得不说明,他写此篇时,伯拉纠主义尚未产生,而且此篇目的,并不在于讨论恩典。事实上他在第一部起头便告诉我们说,他是得了上帝的帮助,使他逃脱了摩尼教的错谬;并且从头至尾他是以自由意志为上帝的恩赐。他在订正中甚至引了论自由意志中后半的话,来反对伯拉纠主义。现代有些神学家带着进化论的眼镜,说奥氏的信仰是前后不同,且是循着进化的原则。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相符合;因为奥氏归正时和他老年时的基本信仰,乃是一致的,不过渐渐更加成熟,并且随着需要不同而对某一特殊教义加以强调罢了。所以在本篇中,他强调自由意志,在论本性与恩典中,他强调恩典。

奥氏本人及同时代人和后代人均重视论自由意志,因为它讨论一个与神学思想有密切关系的邪恶问题,包含一种以理智而非以圣经为根据来证明,上帝存在最彻底的说明,并且涉及哲学上若干深奥的问题,例如知识的问题,和他的光照(illumination)学说。

三 论本性与恩典

论本性与恩典是奥古斯丁反伯拉纠派最著名的一篇论文。我们从他的书信和订正中可以发现他写这篇论文的时期,目的,缘由,甚至作风和主旨。奥氏于四一五年写信给伊阿丢(第一六九封),其中提到他那年写的论文中包含本篇论文,并称这是他应那曾被伯拉纠迷惑以致否认恩典的弟兄之请而写的一部重要著述。他所谓弟兄,便是指提马修(Timasius)和雅各而言。在四一六年写给耶路撒冷主教约翰的信(第一七九封),和写给教皇英诺森(Innocent 40I-4I7)的信(第一七七封)内,他称道这两位青年撇弃属世的希望,殷勤事奉上帝。原来他们从伯氏接受一书,后来读到奥氏著述,才发现前者的教训反对上帝的恩典。他们将伯氏的书送交奥氏,请他作答。奥氏乃作论本性与恩典,送给他们。他们曾复信致谢,并称弃假归真。他在是篇中未提伯氏之名。但在他致米兰执事保利努(Paulinus)信中(第一八六封),他说这是为求保留伯氏情面,盼他看到此作,迷途知返。奥氏在订正中(第二部第四十二章)说,他作本篇是为反驳伯拉纠维护本性反对恩典然而他维护恩典并不是要反对本性,而是指明恩典能解放并驾御本性云。

今试将全篇大意提出,以醒眉目。

起头奥古斯丁便称道对立者反对常人将罪恶归咎于本性所表的热忱,但指出这种热忱并非按照真知识,以致使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并扼要说明大公教会论本性与恩典的教义:他指明本性,自从受亚当犯罪的传染已不复是上帝原来的创造,无误与完整的,因此本性需要恩典来援助,好使人免遭上帝的义怒,而公义的完整仍得以保全。他又指出本性因错误所受的审判乃是极其公义的,而恩典乃是白白赐下,并非人应得的;凡不蒙恩典拯救的人,都该被定罪(第一章至第六章)。然后奥氏按照伯氏书中高举本性反对恩典之点,一一加以考验反驳。伯氏认为人人都可以活着无罪,本性并未被罪恶削弱,改变,所以人不被定罪。奥氏对伯氏之说完全加以否认,证明人由于错用自由意志,处于罪恶和死亡中,实在需要救主(第八章至三十九章)。其后奥氏考验伯氏所列举新约和旧约中许多义人并无罪恶之说,引约翰一书一章八节的话驳覆,并说明圣经为何不将每人的罪数述,且力言在新约和旧约时代下,万人都靠基督代死和对岸祂的信仰得救(四十章至五十章)。如是整个讨论便是关乎恩典问题。伯氏并不真心承认恩典,却看上帝的恩典乃在于创造了那有可能不犯罪的本性,而这本性中的至宝就是自由意志。奥氏证明人没有可能不犯罪的本性,因上帝原来所赐的本性已由自由意志败坏了(第五十一章至七十章)。末了奥氏将伯氏为支持自己论点所引名作家的话,即拉克单丢(Lactantius 266?-325?),希拉流(Hilary 3I5-367),安波罗修,君士坦丁堡的约翰(John of Constantinople),西克斯都( Xystus d . 58)——奥氏在订正中提到伯氏误引异教哲学家瑟克斯都(Sextus)的话为罗马主教西克斯都的话——以及耶柔米,和奥古斯丁自己著作中的话,一一加以检讨,证明这些作家和他本人,承认人人都有罪,尤其是在伯氏所引他本人的话上下文中,承认了人人必须靠恩典才能得救(七十一章至八十一章)。结尾颂扬上帝藉圣经浇灌在人心里的爱;我们惟有靠这爱,才能遵守律法(第八十二章至八十四章)。

四教义手册

 

教义手册是奥古斯丁在四二一年应罗马人老仁丢(Laurentius)之请写的。按老氏曾请他预备一部基督教重要教义手册,并在手册中概略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这手册专讨论信,望,爱,故又称论信望爱( De fide, Spe et Caritate)。

奥氏首先表示基督教教义可以包含于信,望,爱中;基督徒应当以此三者去敬拜上帝,而此三者是总括在使徒信经和主祷文中了,所以实际上此手册是奥氏对使徒信经和主祷文的注释(第一章至第八章)。以上可说是引言。正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使徒信经来阐发信,同时一方面批驳诸多异端,另一方面提出若干关于人生的观察(第九章至一一三章)。第二部分专论望,简短解释主祷文中的各句(第一一四章至一一六章)。第三部分主要地论爱,为全篇之结,指出这一恩典是福音的终极,诫命的总归,律法的成全,而且上帝本身便是爱。

奥氏将使徒信经和主祷文加以解释而成教义手册,乃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此二者当时在教会里已成为传授主要教训传统上的媒介。它在他的神学著作中占一重要地位,因为它是他对基督教教义全盘加以系统扼要讨论惟一的著作,可说是他的教义和伦理要略。再者它既是他在成熟时期写的,它可说是他多年牧养教会和对抗邪说异端的结晶,写出来以供平信徒之用。无怪自从伦巴都(Peter Lombardab. II00-II64?)以来,它被看为奥氏教训的综合品。从其中长篇讨论邪恶问题,就可知他与摩尼教作战的结果;从其中长篇讨论错谬和谎言的道德问题,就可知他曾与学院派有过激烈的争辩;从其中遍处力持上帝绝对白赐的恩典,就可知他与伯拉纠长期斗争所得的结论。

伍   奥古斯丁的影响

我们可以想像,将来在天国里摆设大宴席时,与主同坐一席的有众使徒,其次是教父席,然后是罗马教会,希腊教会,和复原教会里的真基督徒席。教父们入席的时候,以谦卑为美德的奥古斯丁,自动坐在末位上。宴席的主就来请他上坐,说:“你在教父中对后代发生了最伟大的影响,所以你应当坐在首位上帝”众教父和罗马教会以及复原教会的真基督徒莫不同声附和,独有坐在希腊教会席上的默然不语。于是宴席的主对他们说:“我知道你们不推崇我仆人奥古斯丁,只因你们不喜欢他的“和子”说,和三位一体同等说,又因你们在那未发展的神人协作说的人类学上止了步。但是你们不应因此不推崇他,因为他在维护阐扬圣道上,战胜邪说异端上,大大荣耀了我的名,造福了教会和人类,他真是我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哈那克(1851-1930)曾经说过:自从保罗以来,除路德以外,无人能比奥古斯丁;甚至今日我们也仍受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影响、我们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后裔,但二者都有赖于奥古斯丁云。倭铿(Eucken 1846-1926)也曾经说过:现代若要讨论宗教问题,参考奥古斯丁,比参考士来马赫(Schleiermacher 1768-1834)或康德(kant 1724-1804), 甚或路德或阿奎那( Aquinas 1225?-1274?),来得更重要,在宗教教以外,奥古斯丁有些论调,比黑格儿(Hegel 1770-1831)或叔本华(Schopenhauer1788-1866)来得更近代化云。

奥古斯丁对后世发生如此伟大的影响,乃因他是上帝应时代和人类需要所差遣所选召的仆人。他处于罗马帝国崩溃和蛮族横行新旧交替的时代,人的心灵和生活都需要指归,急待天生异人以继往开来,作人响导。奥古斯丁乃应运而生。他禀赋超越的天才,又在他个人的心灵和生活里体验了世代人心的需要,亲自悔改归主,蒙召献身。他一身兼有柏拉图的深入哲理,亚里士多多德的科学概念,特土良的创造能力,居普良的教会精神,以及希腊教父的思辨,拉丁教父的干才,和巴西流( Basil 329?379)同屈梭多模的口才。无怪他对基督教一般的影响,对罗马教会和复原教会各别的影响,甚至对人类文化一般的影响,都是很伟大的。

一对基督教一般的影响

奥古斯丁对基督教一般基要信仰或教义的决定和阐明,即如对圣经正典的形成,对基督教哲学的建立,对圣经的上帝观和创造观的维护,对三位一体论的阐发,对人的堕落,道成肉身和神的恩典教义的确立,对教会观和圣礼观的发展,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对圣经正典的形成:圣经中各书在奥氏以前就一向由教父们引证,作为信仰的标准,来教导信徒对抗邪说异端。但直到三九三年的希坡会议和三九七年的加太基会议,各书才并合起来形成为现有的正典——不过旧约也包括旁经——而奥氏对这件大事发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他是这两次会议中的重要人物。

(二)对基督教哲学的建立:在奥古斯丁以前,固然有基督教哲学家,如殉道士犹士丁(Justin Martyr100?-165)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a 150-220?)俄利根,等人,但基督教哲学的正式创立者恐怕还得推奥氏。他原是摩尼教和柏拉图派的哲学家,但悔改归主的经验使他一变而为基督教的哲学家。从此以后,他的哲学(或思想)以上帝为中心,以圣经的启示为基本,将哲学当作神学的使女。所以他的本性论(Doctrine of Nature)乃是以上帝为中心,认为上帝是全能全智全善惟一永恒的真神,凡祂所造的,原来都有一种善的本性。他的知识论,如本性论一样,也以上帝为中心。他从上帝在心灵中所发的光出发,进而查考并分析思想的内容;所以他的知识论可以称为神光照论。因此他的格言乃是:“你若不明白,你要相信以求明白”

因此他与阿奎那截然不同。后者像亚里士多德一样是实验主义者,从五官对外物所知道的资料出发,即从外在的经级出发,运用理智的程序,以求达到上帝那里。奥氏悔改归主的经验使他一方面发现上述办法,并不能使他真认识上帝,也不能使他照理想实行;另一方面证实他得以认识上帝,战胜罪恶,向真,美,善迈进,乃是由于圣经的启示和道成肉身的事实。所以他所建立的基督教哲学,乃是以这种启示和事实为根据。

与本性论和知识论相关的有邪恶论和意志论。奥氏对基督教的这种哲学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认为邪恶不是出于本性,而是由于自由意志悖逆上帝而来。他把意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在堕落后妄想自己有自由意志,其实他只能犯罪(posse peccare)。第二个阶段是人领受上帝在基督里的恩典,就同堕落前的亚一样,能不犯罪(posse non pecare)。第三个阶段是圣徒死后活在永生里,不能犯罪,(non posse peccare )。他对邪恶的源起和性质以及意志自由问题所给的这种解答,不仅赛过前人,而且比后人更近于真理。

至于他在基督教的历史哲学上,更是空前的,也可说是绝后的;因为直到今日大家都承认他是基督教历史哲学的鼻祖,而且是最伟大的一位,无人的能与之伦比。

再者,奥氏给后代那以教会的权威为根据的哲学,也开了一条路,这种哲学至终在中世纪的经院学院中完成了。

他对基督教的哲学既有如此伟大的影响,所以凡要研究基督教哲学的学者,莫不参考他。

(三)对圣经的上帝观和创造观的维护:圣经的上帝观创造观受非难受攻击,并不只是现代才有的事。古时的异教,尤其是奥古斯丁在世时的摩尼教,早就向圣经的上帝观和创造观竭力加以非难攻击了。奥氏皈依基督教后,思想言论均以圣经为依赖。他摧毁占星术和巫术的迷信。他战胜了异教的泛神论,和二元论,尤其是摩尼教的二元论,物活论,和宿命论,而维护了圣经的上帝观和创造观。他确认上帝为惟一永恒,全智,全能,全善的真神。在祂以外,再没有神。祂是万物的创造者。祂所造的万物原来都是善的,所以祂不是邪恶之因。人在未堕落前,既如前所说能不犯罪,所以堕落后犯罪,必须负道德责任,奥氏是最先彻底探讨上帝的全智全能与人的自由关系的,而成立了证神为义论(Theodicy).

(四)对三位一体论的阐发:奥氏既以上帝为一切的中心,所以他在三位一体论中将基督教此一基要信仰详细阐发,一方面反对三神论(trtheisn),另一方面反对撒伯流主义(Sabellianism)的独一神三种显示论,而以三位合一同等,所以历史上的亚他那修信经(参本集成第二部,第二十五卷,第一章,第四节)在精神上说是奥古斯丁信经,亦无不可。

在三位一体论中,奥氏附带地阐发了基督论。所以他虽在解决基督论大争辩的迦克墩会议(四五一年)召开前二十一年便已弃世,但教皇利欧第一(Leo I390-46I)在大卷(The Tome)中所提出而由会议所采纳的“一位二性”说,即以基督为一位有神性和人性的救主,先已由奥氏揭橥了。

至于论到圣灵,“和子”一辞,即圣灵是由父和子差遣,后来被加在尼西亚信经之上。是由于受了奥古斯丁的影响,前已言及,兹不赘述。

(五)对人的堕落,道成肉身和神的恩典教义的确立:奥古斯丁与伯拉纠派异端作殊死战,将基督教对人的堕落,道成肉身和神的恩典教义建立在稳固基础上。照奥氏根据圣经的看法,人受造善良,有自由意志,能以不犯罪不死,与上帝相交。始祖亚当犯罪堕落了,而罪恶的本质便是骄傲,罪恶的结果便是丧失善,心灵与上帝运离,身体被情欲辖制,最后的结果便是永死。亚当的后裔就都是有原罪和必死的。现在人比始祖更是不如,因人都是从情欲生的,也的都有本罪。人人连婴孩在内都处在上帝公义的审判下,本是该被定罪的,无一人能救自己。

于是奥氏乃引进道成肉身和恩典教义。他以道成肉身为神计划的中心,是上帝向人类在历史中的伟大显现。他强调圣子的谦卑,来与亚当犯罪的主要成分骄傲相对照。子不以自己与父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成了人,取了奴仆的形像,被钉在十字架上,作神人间惟一的中保。不过他对基督的死所说的,意义并不太确切,有时把它看为献给上帝的祭物,有时把它看为代替我们受刑,又有时把它看为给魔鬼的赎价,一如其他教父所说的。然而他非常确切清楚地阐明了,惟有藉着祂的死,我们才能罪得赦免。换句话说,我们惟独靠上帝在基督里白白的恩典,才能得救。

由于奥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至终西方和东方的教会都将伯拉纠主义判为异端,而接受奥氏的罪恶观和恩典观。四一八年加太基会议规定亚当因犯罪而成为必死的,今生没有不犯罪的可能性,小孩也应当受洗使原罪得赦,恩典是为行善所必须的。罗马教皇佐息末(Zosimus 417-418)因受西罗马皇帝和挪留(Honorius 393-423)和加太基会议的影响,也不得不将伯拉纠和色勒斯丢定罪。此后伯氏失迹,大概死于四二零年。但另有一个能人起来拥护他的主义,他就是南意大利伊克喇农主教犹利安(Bishop Julian of Eclanum 386?-454)犹氏和色氏约在四二九年获得君士坦丁堡教长涅斯多留(Nestoriusd. Ab. 451)多少支持。但涅氏本人同伯拉纠派至终都被四三一年以弗所会议定罪。

(六)对教会观和圣礼观的发展:奥氏与多纳徒派争辩约二十年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他根据教会传统,发展了他对后世教会也很有影响的教会观和圣礼观。他看教会是基督的工作,是祂神秘的身体,所以他极重视大公教会,认为人惟有在这教合里面,才能找着圣灵所浇灌的爱。但在教会里有真假或得救与未得救者之分。

圣礼在奥氏看来包括教会一切圣事和仪式,是圣事有形的记号。因此他把躯魔,授职,婚姻,甚至将盐授予学道友,都称为圣礼。不过他特别把圣洗圣餐称为圣礼。这种圣礼是上帝的作为,而非人的作为,所以它们的功效不依靠施礼者个人的品德如何而定。他承认大公教会以外的人,虽有圣礼真实和正当的形式,但只在大公教会中,圣礼才产生实在的果效,因为只在那里才能找着那为圣礼所见证并为基督徒生活所必须有的爱。奥氏是用这种爱来反对多纳徒派的分裂,保守大公教会的合一。因着他的这种教会观和圣礼观,所以他认为异端派人接受洗礼或授职礼后,再加入大公教会,并不需要重新受洗或受职。

圣礼把教会联合起来,更是为得救所必须的,但是因为他的恩典观和预定教义(参后),所以他看圣礼是属灵实在的记号,而不是属灵实在的本身。圣礼所见证的实在,一经由人接受,便是上帝的恩典。凡不阻止信仰的,就可接受圣礼的益处。他可说是西方教会观和圣礼观之父。

二   对罗马教会特殊的影响

奥古斯丁既有非常的天才和经验,而且著述时期又长分量又多,以致他的系统虽在许多方面是很确定清楚的,但也有不清楚和矛盾之处;因为他把新柏拉图主义和通俗的教会传统搀入了他中心的基督教思想中。例如他一方面主张预定论,说人得救或灭亡全靠上帝凭己意施恩典否,另一方面他把救恩限于接受了圣礼的有形教会;他接近改教时期对有形教会和无形教会所作的区分,却没有清楚地达到这种区分;他的敬虔看到基督徒的生活是个人在信,望,爱里与上帝的关系,但同时他却继续鼓吹律法式和修道的克欲主义。中世纪甚至现在的罗马教会,凡有历史性的教义,虽然差不多没有不以奥氏的教义为参考的,但她既没有把他的矛盾调和起来,像在他自己伟大的心灵中调和起来一样,以致以后的各种运动,都能从他得凭藉,甚且能将他的愿意加以附会渲染,而形成了罗马教会的特殊教义。

(一)对罗马教会罪恶观恩典观演变的影响:奥古斯丁系统阐述中最重要的成分原是以人无能自救,全靠上帝的恩典。他在反对伯拉纠派上建立了恩典不可少说,而在反对半伯拉纠派上,成立了恩典先在说(Prevenient Grace),即以恩典先于罪人悔改归主,且是不能抗拒的。五二九年由亚尔勒的主教(Bishop of Arles)该撒留(Caesarius 469?-542J)在俄冉遮(Orange)所召开的,后来且经教皇波尼法修第二(Boniface II, 530-532)所批准的小会议,结束半伯拉纠派争辩,并确立奥古斯丁主义。但罗马教会从该会议起不接纳恩典不能抗拒先在说,反对预定人犯罪说,并且将人接受恩典与洗礼相连,而着重恩典属圣礼的性质,和人的善功。

(二)对罗马教会教阶制度发展的影响:罗马教会的教阶制度是根据奥古斯丁而发展的。当奥氏与多纳徒派争辩时,他采取了居普良论教会的教训而将合一,圣洁,普世,惟一,为母诸术语援用于当时的大公教会,那就是有固定的主教组织,未间断的传统,和使徒信经,以罗马为有形中心的教会。所以他系统的中心点虽是上帝在基督里救人白赐的恩典,但他认为这恩典,是藉着历史上的真教会运行的,并且只有在其中才可得着。当时的罗马教会符合以上的条件,而且是首都所在地,加以在位教皇大都信仰纯正,大有才干。但奥氏从未硬性规定罗马教会为万世万代教会之首,更未将不能错误一术语加于该教会或任何教会之上,更未认为教会是永恒的,完全的。他反倒在伯拉纠派争辩中,指责教皇佐息末犯了错误,因后者维护该派的异端。奥氏非但不盲从教皇,而且使教皇向站在真理一边的非洲教会屈服了。

罗马教会以奥古斯丁为根据,说有形的教会便是上帝之城。事实上这种说法,是贵钩利第一(Gregory I540?604J的,决不是奥古斯丁的。

至于奥古斯丁主张用强迫对付异己。虽然是事实,但与罗马教会的主张并不尽同。查他与多纳徒派争辩时,本来主张宗教自由,只用属灵的和平方法,谋求大公教会的合一。不幸他后来错解路加福音十四章二十三节的话:“主人对仆人说,你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勉强人进来,坐满我的屋子;”和箴言九章节的话:“教导智慧人,他就越发有智慧;指示义人,他就增长学问,”以致主张用强迫方法。罗马教会乃据此变本加厉,逼迫异己。然而奥氏本人的动机是爱而非恨,更且他是求大公教会的合一,而非使众教会服从罗马。

(三)对罗马教会圣礼制度发展的影响:关于圣礼最清楚的定义乃是:“圣礼是上帝所设立无形恩典的有形记号。这定义原是奥古斯丁所下的。罗马教会却依据他产生了七个圣礼。然而他本人并未如此硬性规定。如前所说他反倒以圣洗和圣餐特别是圣礼。他对圣洗的观点完全是大公教会的,根据“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约3:5),并根据“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16:16);所以他以受洗为得救所必须的;以受洗者由于圣灵在内心的运行,乃罪得赦免,从自然的地位进到恩典的地位,得称为上帝的儿女,承受永生。然而他由此推出了一种为罗马教会所信奉的可怕教训,即认为未受洗的婴孩也永远沉沦;不过他看他们没有痛苦,处于无福的状况中罢了。

他对圣餐的观点与加尔文派较比任何派都更相近似。罗马教会若要引证他来维护它的圣餐变质说和献祭观,乃是徒劳无功的。

(四)对罗马教会里经院学派和神秘主义派及别派的影响:奥古斯丁一身兼为辩证的神学家和灵感的神秘家,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神秘主义之父。两方面从他的丰富理智和心灵里都有所领受。前者多领受的理智遗产,后者多领受他的心灵遗产。经院学者安瑟伦(Anselm 103-1109)伦巴都,阿奎那;神秘主义者伯尔拿(Bernard 1091-1153)圣威克多的笏哥(Hugh of st. Victor 1100?-1144)和陶勒尔(Tauler 1300?-1361)都受了他的精思感染,且都援引他。但他本人将辩证思想和神秘经验都作为圣经启示的使女。所以他既没有经院学者凭有限的能错的理智去认识无限的全智的上帝的流弊,也没有神秘主义者藉破碎的不洁的心灵去把握至圣至洁的上帝的狂妄。因此他对罗马教会里过重理智和过重神秘经验的两极端倾向,时常发生一种调济影响。

这种调济影响不仅多少从经院学者和神秘主义者表现出来,更且从中世纪要求教会简化纯化,返于圣经的各派,以及提倡白白恩典教义的宗教改革前驱,如威克里夫(Wyclif c. 1328-1385)胡司约翰(Huss 1369?-1415)和威胁(Wesel 1420-1489)看得出来;由为他们除凭藉保罗的权威以外,是以奥古斯丁为依据。

(五)对罗马教会崇拜马利亚的影响古代大公教会业已崇拜马利亚。奥古斯丁对这件事予以促进,至少是在他后期的著述上如此表现了。他认为马利亚没有本罪,但并非没有原罪。他虽极其尊敬她,但从未称呼她为“上帝之母”,像罗马教会一样。

(六)对罗马教会其他教义的影响:除了以上所提的教义以外,罗马教会其他的教义,即如所谓告解礼,圣徒代求和炼狱;对训戒和劝告(Precepts and counsels),大罪和小罪或可赦和不可赦的罪(mortal and venial sins),以及质料和法式(matter and form )所加的区分;对洗礼和授职礼自动有效(ex opere operato )和不能消除所创的说法;甚至对意向所定的教义(doctrine of intention),也都以奥古斯丁为根据。

三  对复原教会特殊的影响

改教家既然以圣经为最高的权威,反对以教会和教父为最高考的权威,所以奥古斯丁对复原教的影响不像对罗马教会的影响一般广泛,但更为纯粹深刻。改教家路德原是一个奥古斯丁派修道士,而且是在奥古斯丁修道院中开始发现罗马教会的错误,获得“因信称义”的福音。除圣经以外,对路德和加尔文影响最大的,无过于奥古斯丁。他供给了他们攻击罗马教会的伯拉纠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武器,并且最常被他们所引证所敬爱。除他对基督教一般的影响(见前),也是对复原教的影响以外,我们要将他对复原教特殊的影响分两点提出来。

(一)对复原教会特殊恩典教义的影响:奥古斯丁在成熟时期所发展的恩典教义恐怕是他许多伟大贡献中有最良好影响和最受复原教会崇奉的,因它是最属于保罗的教义。复原教根据他在忏悔录和反伯拉纠著述中所阐明人靠自己的能力或功德得救的虚幻,与人惟独靠上帝在惟一中保基督里白赐的恩典才能得救的真理,来反对罗马教会的教阶制度,礼仪主义,修道主义和功德教义;而只高举因信称义,且以信也是上帝的恩典。

(二)对复原教会特殊预定教义的影响:奥古斯丁在老年与伯拉纠派和半伯拉纠派争辩的结果,否认人靠自由意志可以不犯罪,并取得救恩。他说,人得救与否全凭上帝预定,而且得救与灭亡的人数也都预定了,这种救人的恩典非但是必须的,无缺点的,而且是先在的,不能抗拒的。它使人相信,并在洗礼中将人的原罪和本罪都赦免,更是藉着圣灵将爱浇灌给人,使人意志得以自由地选择上帝所喜爱的事,不仅叫人知道行善,而且能够存着爱心行善。这就是上帝使人的本性更新,成圣。再者上帝又将恒忍的恩典加给人,使他忍耐到底。

所有改教家包括墨兰顿(Melanchthon 1497-1560)和慈运理(Zwingli 1484-1531)在内,都采纳了奥古斯丁的预定论,不过改革宗比信义宗更把这种预定论教义加以强调,所以也更着重奥氏所用“预定”,“拣选”,“恒忍的恩典”一类术语。

四  对一般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奥古斯丁的影响不仅及于历代的基督教会,也及于一般历史和文化。从中世纪的政治大事,到近世纪的文化进展,莫不受了他的影响。

(一)对中世纪政治大事的影响,中世纪政治大事的发生都受了奥古斯丁直间或间接的影响。奥氏弃世后蛮族席卷北非及整个欧洲。那在黑暗时期中光照鼓舞人们,使教会能作变乱社会中的中流砥柱和蛮族的教化师傅的,除圣经以外,要首推奥古斯丁本于圣经的教训和精神。

他的上帝之城可说左右了中世纪全部政治的发展。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可以溯源于它。查理曼(Charlemagne, 742-814)喜读奥氏的著述,尤其是上帝之城。

中世纪特别是第十一世纪,皇帝与教皇彼此间争权,双方也都以奥古斯丁为凭藉。恐怕除了贵钩利第一和伪伊西多尔文献考(Pseudo Isidorian Decretals)以外,奥氏和其著述,乃是双方最常引证的。一方引证他来维护教皇至上权之说,另一方引他来证明国家也是神所建立的,以及属世政权在道德上的价值和独立性并证明政教有成立契约的必要。

中世纪还有两件大事,就是十字军东征和宗教裁叛所。我们若要追溯远因,就必发现它们也是受了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和他对强迫异已加入教会的主张的影响。

(二)对一般文化的影响:奥古斯丁固是第一流的神学家,也是第一流的哲学家。许多学者认为他的上帝之城,是第一部和最伟大的历史哲学。他在中世纪的哲学思想界有无上的权威,直到十二世纪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西方得势;但这种哲学也是由于受了奥氏影响的阿奎那和大亚勒伯特(Albertus Magnus 1193?-1280)一般人的提倡,才得以风行。中世纪余下的时期,奥氏的哲学思想与阿氏的亚里士多德哲学竞争,并阻止后者向极端唯理主义堕落。改教前驱引证奥氏,改教家本身也从他得力,前已提及,兹不赘述。到了十七世纪,他的哲学思想重新得势,而为近代思想奠定了基础。西伯克(Siebeck 1842-1820)说,奥古斯丁是第一位近代人物。倭铿认为奥氏在一般哲学上,有许多点比黑格儿或士来马赫更是近代人物。他在哲学上所发的声音不仅响动了中世纪,甚至在笛卡儿(Descartes 1596-1650)和斯宾诺莎(Spinoza 1632-1677)里面也可听到。

奥氏对心里学的影响更是独特,因古代无一人像一样,对心理的观察,分析,和表达如此广博深刻。凡只一读忏悔录的人便知这是事实。

他对伦理学也有革命性的影响。哈那克说,奥氏给西方世界一种基督教的伦理,而将原在西方世界所流行染有斯多亚派浓厚色彩,在伯拉纠派里面十足表现出来的伦理克服了。他的伦理观在西方世界留下了它的印记,至少它的定则直到今日在西方仍占优势。

结论

奥古斯丁的个人和他所处的时代,与今日成千成万的个人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大同小异。他原来被罪恶捆绑,心灵苦闷,虽要觅见真理,解脱罪恶,却不可得。他悔改皈依基督,才认识了真理,获得了自由。他所处的时候,是多难之秋,素以生活程度和文化水准高超而自豪的罗马帝国竟为蛮族所摧毁,世界陷入混乱,人心惶恐不安。奥氏奉上帝选召,向个人和历代说话,作了保罗的继承者,中世纪的尊师,改教家的先导,近世纪的恩人。近年来对于奥氏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对于他的著述又有许多新的译述。正如他对以往发生了伟大的影响,他对将来必有伟大的影响发生,乃是可断言的。

 

奥古斯丁的生平著述及影响参考书

Arand, L. A., St. Augustine: Faith, Hope and Charity, Westminster, Maryland, The Newman Book-shop, Ancient Christian Writers, No. 3. 1947, 165pp.

Ayer, J.C., Asource book For Ancient Church History, New York , Scribner’s 1913, pp. 429-476.

Bright, William , select Avti-Pelagian Treatises of St. Augustine And the Acts of the Second Council of Orang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80, pp. I-Ⅳiii.

Boarke, V. J., Augustine’s Quest of Wisdom , Milwaukee, The Bruce Publishing Co, 1947, 323pp.

Burleigh, J. H. S., Augustine Earlider writhings , The Library of Christian Classics ,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vol. VI, 1963. pp. 13-15; 102-217.

D’Arcy, M. C., Saint Augustine, New York, Meridian Books, 1957, 367pp.

Deferrari, R. J., The Fathers fo the Church, vol. 4, Nwew York , Fathers of the Church, Inc., 1950, pp. 357-472.

Gilson, E., The future of Augustinian Metaphysics, In A Monumert to Saint Augustine, London, Sheed and ward 1930. pp. 289ff.

Harnack, Adolf , History of Dogma, Tr. From the 3rd German ed. By Neil Buchaman, Boston, Little, 1899-1900, vol. V. pp. 3-6; 61-240.

Hewit, A.F., The Problems of the Age ; with Studies in St. Augustine on Kindred Topics, New york , The Catholic Publication House, 1868, second part, 156 pp.

Lacey, T. A., Augustine, Saint (Aurelius), Londo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4th ed., 1936, pp. 681-685.

Latourette, K. S., A History of the Expansion of Christianity, New York, Harper , 1937. vol.I.,The First Five Centuries, pp. 185-197; 22-256.

Loofs, f., Augustine, Saint, of Hippo, The New Schaff-Herzog Encyclopedia of Religious Knowlede, vol. I., New York , Funk and Wahnalls Co., 1908, pp. 365-372

Marcus Dods and Others, The Works of Aurelius Augustine , vol, VII., On the Trinity, Tr,. By A.W.Hadan, Edinburgh: T. & T. Clark, 1873, 448pp.

Mozley, F. B., A treatise on the doctrine of Pre destination, London , J, Murray, 1855, 429pp.

Oates, W. J>, Basic Writings of Saint Augustin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48, vol. I., 847pp; vol. II, 898pp.

Outler, A. C., Augustine: confessions and Enchiridion , The Library of Christian Classics, vol. VII, Philadelphia, wesminster Press, 1955, 423pp.

Papini, Giovanni, Saint Augustine,Tr.by M.P.Agnetti, New York,Harcourt, 1930,336pp.

Pontifex, D.M., St. Augustine:The Problem of Free Choice, Westminster, Maryland, Newman Press, Ancient Christian Wrieters, No. 22,1995,29pp.

Schaff, Philip,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New York , Scribner’s, 1886, vol. III, pp. 363-365:684-689; 783-870; 988-1028.

Schaff,Philip, The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Vol. I.The Confessions and Letters of St.Augustine; vol. II.St. Augustine’s City of God and Christian Dcotian Docrtine; vol. III. St, Augutine:On the Holy Trinty, Doctrinal Treatises, Moral Treatises; vol IV, St, Augutine; The Writings Against The Manichaeans, And the Donatists; vol. V., St. Augustine: Anti-Pelagian Wrtings, New York The Christian Literature Company, 1886-1887.

   Shedd, Willianm, A History of Christian doctrine New York, Scribner’s 1865. vol. II, pp. 50-100; 253-264.

   Shedd, F.J., The Confessions of St. Augustine, New York, Sheed and Ward, 1943,354pp.

Uberweg, Friedrick,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Tr. Form the 4th German ed . by Geo. S. Morris, New york Scribner’s, 1872. Vol. I.pp. 333-346.

Versfeld, Marthinus, A Guide to the City of God, New York, Sheed and Ward, 1958,141pp.

Walker, Williston, A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New York Screbner’s Revised edition, 1959, pp. 160-172.

Warfield, B. b., Augustine, in Encyclopidia of Religion and Ethics, ed.by James Hastings, New York, Scribner’s 1910,pp. 21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