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易龙战在野:王志远:怎样练好太极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8:24:13

  吾心为悟,疑而无疑

 

  印度的《奥义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到了30岁,要用全部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太极剑道实在是一种得用全身心去体悟的哲学文化,崇尚的是“练”,讲究的是“悟”。所谓练,是“性海澄淳平少浪,心田洒扫静无尘”后的“拿住丹田练内功”,是身心内外的活动,是对剑道的实践和验证。所谓悟,吾心也。证悟剑道,当以吾心为本,以物为悟,以天地为悟,以身心为悟,心人无我,潜心会悟,慧心静参,去我本无,还我固有,而穷剑道之真。即是对剑理的领会觉醒和融会贯通。练和悟是提升剑道层次,豁然贯通的关键。若想达到较高的剑学修养,成为所向披靡的剑道高手,就必须在练悟二字上狠下功夫。诚如《用功五志》所说:“博学(是多功夫)之,审问(不是口问,是听劲)之,慎思(听而后留心想念)之,明辨(生生不已)之,笃行(如天行健) 之。”非如此,虽尽日临剑学剑,亦不能专精,更不可言化,终至白首而难成家数。也就是说,练剑不但需要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在相当程度上还需要与生俱来的悟性与人生嬗化的机缘。此即所谓“技本无绝,练可至绝。理本无穷,悟可尽穷。”

 

   所谓博学,是致广大而尽精微之谓也。

   

  太极剑道是一门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内涵和隽永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文化。所以,必须广修哲学、军事与兵法,以及气功、中医、武术等领域的气血、经络、穴位和脏腑学说,秉承古哲,融贯三教,横涉九流,浸淫百家,在无为无不为进取思想指导下,既向外部世界大宇宙求知,研其生长发展,变化消亡,宏观微观之物理,又向人类自我内部世界小宇宙探索,穷其阴阳转化,炼神还虚,复返婴儿,参赞天地之化育,成就“天人合一”,“人剑合一”之道。此即所谓“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剑乃可贵”。

   

  博学又为勤于实践,“是多功夫”。即“功夫自古费功夫”。空谈皆涨墨,实运是真诠。坚持勤恒礼滅,累月长年的浸淫拳经,泛览拳论,揣摩剑功,行剑万遍,神理自现。此即所谓太极精通从苦练,艺能考究最深求。

   

  太极剑道备极精巧,玄奥深藏,不易探求,练之熟则甚易,练之精则甚艰。故须主一家以为根本,确立正宗,出入各门,广为追求,博通声气,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交结遍天下豪杰,让剑技在切磋中受到考验,在交流中受到启迪。“转益多师是我师”始可谓之博。

   

  太极剑法艺术,甘苦干重且奇妙无比,既注重于表现内心的世界,又注重于演绎剑外的境界。所以,除剑术外,尚须注重道德的培养,心志、情怀与意志的陶冶。 “行万里路”以体验自然世界,师法造化;“读万卷书”以体验心灵世界,多些书卷气;“浪迹江湖”,以武会友,以历练人生。“剑心文胆,武事文备”。这是剑外的功夫。胸中宏博,剑术纵横有象,则可名于汉代。此即所谓“功夫博通在剑外”。


  所谓审问,是有疑而审而问,盈虚消息审察探问之谓也。

   

  明代学者陈献章有一段妙论:“学贵有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剑学亦是如此,存疑是觉悟的“阶梯”。屡疑屡悟,悟在心内,悟出剑理剑术之精微奥妙;会在身中,领会自身当中的玄妙内在,以至于达到会通而得意忘象之境。如此则以心返本,返璞归真,真悟矣。能真悟,则每每行剑练功都能求得人生的自我感悟。人性的自我净化,人格的自我完善,人心的自我更新,人身的自我修炼。以至于旷然无物,神人无我,灵性觉悟而无疑,由疑而至于无疑,则剑术近道矣。

   

  剑术之审问,人之来势,虚实刚柔,务要审察探问清楚。如何探问?不是口问,是听劲。鉴貌辨色,是谓目听,色听;聆音察言,是谓耳听。音听;粘黏触摸,是谓气听,劲听。以上诸听归为一听,即为心听或意听。所以,剑道之问“不是口问而是心问”。能心问,即能听劲。剑术能做到“听劲全凭三尺剑,听不以耳而以心 ”,才能阶及懂劲,愈练愈精而贯通自然。

   

  所谓慎思,是“剑中真正诀,平心细思量”。审慎谨严,深思熟虑之谓也。

   

  慎则谨严,思则缜密。神明之用在思,思古文作息。囟者,脑也。心者,心也。心与脑神明贯通,而后可成思也。能熟思,则能表里精粗无不到。剑能人形,功能上身,即所谓“艺不精,熟思则精”。剑能精则应对恰合,自可避免盲目散乱之弊。

   

  所谓明辨,是悟在心内,会在身中,细揣详推,商榷论理,辨析分明,旁通无穷之谓也。

   

  能明辨,则理清路明,剑才能练得细致人微而洞悉隐微。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刚柔相摩,阴阳相荡,生生不已,运行不绝,超于象外,得其寰中,太极剑术随处可见圆光矣。

   

  “审问”、“慎思”、“明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剑,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则称物平施,知轻重也。称彼劲力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劲力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蓄发收放,处处恰合;腕下应和,锋端变幻,应付裕如。入则骤雨旋风,出则奔蛇走虺,曲尽剑法矣。

   

  所谓笃行,是恒精专致,切实力行,“时习加黾勉,  日上自蒸蒸”,“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如天行健之谓也。

   

  太极剑道乃灵通之道,性需静修,功需磨炼,由着熟而惭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虽有高授,然非自己具有滴水穿石之坚韧毅力而用功久者,不能豁然贯通。故须笃行之。心存敬笃,朝夕体悟于心,实修不懈,时刻运会身中。时时处处自强不息,行行重行行,深入复深入,“循序渐进工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总有一日能达到通晓剑理,见解通达,触类旁通,通权达变的神明境界。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老子的话。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学剑练功,剑学的道理和功夫,日积月累,一天天增加起来,这就是学。而剑学之为道,不管是理还是功夫,是要损,要丢掉,最后连“丢掉”都要丢掉,到达空灵自在的境界。这还不够彻底,连空灵自在都要丢掉,直到了无虚空。如此,太极剑术才能由懂劲而悟于自然,走向流美,走向灵动,走向会通。最终由有为走向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及此境界,腕下之剑弄轻柔,毫厘锋颖之间,抑而扬之,顿而挫之,屈而伸之,开而合之,收而纵之,卷而蹙之,出而人之,粘而连之,黏而随之,往而复之,逆而顺之,虚而实之,鼓而舞之,任意所至,犹如雨凝仰荷,珠滴任其去留,又犹如惊涛拍岸,柔波未碎,而浪花已雪。皆“无为而为,为为无非真为:自然而然,然然自得天然”。如此,“去有为而归征自然,则日复一日,有为日退,无为日进,到头归根,则可人真无为也”。此乃太极剑道修为之本旨,舍此不能臻登剑道上修之门。


  心乃一身之主宰。贤哲有论:“天地间人为万物之灵。”而心又为人之灵,心能清虚静定,则有真宰,就能将潜意识中的心灵创伤和隐藏在潜意识中的不正不良之心疵清除,此即为“丧我”或“忘我”。“忘我”的程度愈盛,“丧我”的深度越深,则心境愈澄明,观念愈高尚。而剑如君子,是以人格为对象的,所以心正则剑正。心能清虚静定,则身心虚无。虚以任天,心游物外,定静深行,直入无为。从而消解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及与欲望相勾连的知解,打开了个人生命的屏蔽,因以得与天地万物的生命融为一体,天人合一而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则可无我,无我则脱俗,使心灵摆脱世俗的物欲、私利、势利及实用的桎梏,而获得“胸中脱去尘浊”的精神自由境界。即进入内心世界的自由,使身心的潜力得以开发和突破,心灵得以释放(此即所谓内丹的修炼)。从而灵慧如炬,剑法垂象而无为,法法无法而神妙,使太极剑术臻至如幻如影的至高境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用剑在心,人心正而剑法正。这是因为公者平,平者中,中者正。至公至平者,天道之原性;至平至中者,人道之至理;至中至正者,剑道之诀窍。所以修炼剑道之人,惟从心上用功,中之以心神,公之以德性,平之以浩然气,正之以身心,维修真正的自我,净化人心,修持形神,完善人格,健全心理,实践功夫,“修持真元以养太和”,形成完整的人。如此便可见性觉悟,早得功境觉受。此即谓之“修真”,“修真乃登顶行圣步霄之举”。“真”者,心境澄明,去掉遮蔽之真心也。以真心对剑道,放旷随缘,时时保持中和恬淡的心神,恬淡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而不诱外。正是这种恬淡虚无的心境,方能使我们做到渐修的持之以恒,并在这渐修中淡化诸欲,脱去尘浊,修正人心,达到静悟。悟者何?剑与道合耳。剑与道合,则天心月圆,闲云出岫,恬澹苍茫,凝然平淡,平淡之中的绚丽,从容油然而生。太极剑的从容,是沿路缠绵运无慌,疾迟圆转意自深。如果有一天,你练剑时,能不思虑而自得于善,从容闲暇而自中乎道,能由一剑起,积千剑万剑,终是一剑,则豁然贯通而合于剑道了。如此,浑融的劲内感通灵,深沉的意返璞归真,功夫自然而修,功力自然而长,功法自然而生,功境自然而得。则武始有天授,剑气感发,随心应剑,挥洒一片天机。


  剑道修为,法分无有,功分三阶。三阶之中,练功为下,修法为中,证道为上。这是因为太极剑道毕竟是一门实践性且又是功能积累性的科学。其修为的基本形式就是“有为”的动功。功境是一种功夫境界,是功夫修炼阶及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所以站在学习与修为的角度,第一关注的首先是功夫与形质,练武习剑,总还是练功论技为好,不然光论所谓的心法,以及所谓的“论中之论,功中之功”的《易经》、《道德经》之类太多,本末倒置,若干年后,早已“变易”、“窜道”的太极剑道,说不准只剩下《剑经》之册,而无习练之实和可承之技与能传之功了。内家拳黄百家一支的失传,仅存一纸空文,以及太极拳“理论今人好,功夫古人好”的感叹,已足以说明教训之深刻。但须知,修功之人,不论功夫如何了得,功夫得来,终究会消退,故练功为下。所以,须实修行法以作更高之追求。古来剑道,本无为而起,法有为而修,大法修成,法法俱成或彻悟大法。但一切有为法,其功不永,犹如梦幻泡影,皆为世间过渡,总属过眼烟云,无不自无而有,又因有而灭,法法经必有生无,无生有,而法在其中,故修法为中。修法既系人之修为,自必有为,然行法之际,又生阴阳、虚实、刚柔、动静、开合、有无之对待。凡长时以人为,即有为之法修为者,最终须进入非人为自然之修为。自然之修,即为无为。太极剑道,道自无生,无白静归。故修炼之道,承传千古,本诸一无,所谓道源虚无,法从自然,本自然而然之事。惟证悟大道,还其本来,了得究竟是为上,故证道为上。然而,所谓上中下者,只是剑道修为先后依次之三阶段,“诸法如仪,无有高下”。如有高下亦是相对。所谓有为无为,有为之练,逆其天道,无生有,道法化化,乃至无穷;无为之修,顺其天道,有归无,法法自灭,乃至尽无。看似两相对立,实则殊途同归,不可率以优劣判之。有一则笑话甚能说明问题:有一饥饿者,吃了一只饼,未饱;又吃了一只饼,仍未饱;吃了第三只饼,饱了。后悔不及,早知这样,光吃第三只饼就行了。三饼之饱,哪一个优,哪一个劣,哪一个高,哪一个下呢?


  剑道修为,系分有为无为。然人生有限,易尚有作。所以,有为之传更比无为为胜,亦较为广泛。世俗之为法,皆为有为法。世代相衍,顺乎天理人情。有志于此道者,此为法中之先,修中之本,不可不先及此。有为而修,法法生生,乃至无穷,须每秉剑法圆正,求工于一剑之内,使一剑之内,折叠起伏,流连顿挫,剑法俱备,而后逐剑求工,劲力劲气,纵横轻重,剑势中和,屈伸有势,开合相连,收放合度,刚柔折中,权正相兼,平险相错,筋骨相著,虚实相渗,方圆相让,理事相符,意兴相发,心手相应,手步规矩,上下相随。当其挥运之际,自有成竹在胸,剑剑皆从规矩中出,深谨严慎之至,乃能精神融会,悉寓于剑,或疾或迟,或开或合,或刚或柔,或虚或实而因敌变化示神奇。方能剑遥遥以轻飚,云舒舒以出岫,持短入长,倏忽纵横,信剑纷披,不主故常,自成变化,奇荡自生而风神超逸。此即所谓逸出于工,工出于正。所谓剑正者,谓不作容恍之态。即不忸怩作态,追求浅浮的表面效果。


  剑道求工求正,须做到心调、手(身手)调与剑调。收拾的此心情,洁洁净净,心中明澈,澄神滤心,心主乎敬,常行直心,宁静致远,困厄弗忧,荣辱不惊,规矩绳墨,法而不囿,挥运变化,出以胸臆,中有成画,心得其规,动出其意,意在剑先,谓之心调。端正其体,中直心意,虚灵涵拔,顺舒自然,束肋下气,胸音开劲,两膊相系,正奇应手。心手相连,二仪起伏,行之有度,刚柔合劲,方圆融会,开合相连,粘黏连随,上下相随,谓之手调。心空剑脱(化),腕下应和,知拍任斗,纤巨应手,腕有含蓄,锋有变幻,放而不放,留而不留,心领神契,剑有会悟,会之于心,出之于剑,超其象外而得其寰中,谓之剑调。三调融会,则剑法自在法度端严中,不期工而自工,不求逸而自逸,造化在手,心运无穷而曲尽剑道矣。

 

陈微明先生遗著汇编《太极剑》序一



    余弱不好弄,工耽静默,武术诸书,素未问津.间于稠人广坐,遇一二魁梧其形,精悍其色者,识之为有拳术者而已。戊午后,久客沪渎,凡值武术运动开会,倾动士女,余亦未尝一往。乙丑岁,阅报纸,见有浠川陈微明君来设致柔拳社,教授太极拳术,一寓目亦忘矣。丙寅春季,偶过西武昌路,睹门首榜揭致柔拳社,因忆及,姑入观焉。登楼,见一长髯者与一道士装者相对立,以手互相萦绕,初不知为太极拳中之推手,以为二人戏耳。复见三数人演各种姿势,其动作舒而徐,若惟恐用力者然,且其举步轻,着地无声,心颇异之。旋见一面白而儒雅者入,就旁榻坐观诸人久,徐起矫正其姿势,就询之为社长陈微明君,余更讶焉。盖余意中社长必魁梧其形、精悍其色,宁为一意态闲逸之书生。姑购所著《太极拳术》一册归。漏三下读之竟。始悉太极拳之源流及功用,并悉君为壬寅同年,是岁与其兄若弟同捷者,一门三魁,传为佳话。余慨念君之曾祖秋舫先生以第一人及第,才名冠世。自嘉道迄同光,殆无人不读简学斋诗者。先德子青年丈,宿学潜德,士林矜式。太夫人周工书法,雄伟浑厚,慑服士大夫。是固代以文学显,君今乃能积健为雄,发扬内家奥旨,以拳术鸣海上。于是心怦然动,翌日造庐请谒,次月遂入社。不以人事而辍,不以风雨而阻,迄将两年,虽年事既长,进境如登太行,然亦自谓微有所得,故好之愈笃。中间先生更授以太极剑,惧拳、剑之不及兼顾也,甫半而请止。今先生复著《太极剑术》一书成,坚索一言。夫以未学剑之人,欲论列剑术之奥旨,自无能为役,聊述余入社之巅末如此。虽然,余女、余侄及余孙,均从先生兼习拳、剑,则余学剑之志宁敢忘哉。自今请赓续学剑,且以太极拳之精微,期以十年,或有小成之可言。今社中姑定三年为一段落,殆不过如孩童之毕业于幼稚园耳。明年余六十矣,乃为幼稚园毕业之期,届时初度之辰,先生倘以同年之谊而辱临贶者,余将率女、孙辈,执剑起舞于筵前,还以一觥寿先生也,并书之以为息壤。

                                                                 岁在戊辰春仲,吴江钱崇威。



陈微明先生遗著汇编《太极剑》序二



    剑术甚古。自昔文人学士皆习之。《魏志》称:文帝为太子时,与邓展饮酣,论及剑术不决。时方食甘蔗。因以习之,下殿数交,三中其臂。戴子高《颜习斋先生传》:商水李子青者,大侠也。馆先生,见先生携短剑,目曰:“君善此乎?”先生谢不敏。子青因请与试,先生乃折竹为剑舞,相击数合,中子青腕。观此,比剑专中腕臂,与太极剑之用合,顾其法皆不传。世之能剑者,大抵皆舞剑之类。如风卷、如电驰、如鸟落、如龙翔。容观虽美,未必适于用也。吾师蕲水微明陈先生,以儒者而精太极拳,所著《太极拳》一书,流行甚广。太极拳者,由外家翻之,静中求动,柔以克刚,所谓内家拳是也。太极剑即本太极拳之意思,用之于剑,盖剑之为用,尽于一击、一刺,左右前后,上下进退,皆击之事,皆刺之事也。击之事有正有反,刺之事有冲有剪,外家剑如是,内家剑亦如是。惟外家剑之击刺恒动,内家剑之动于静求之,守如处女,出如脱兔,后人发先人致也。外家剑之击刺恒刚,内家剑之刚以柔济之,因势变化,莫可端倪,当之则决,按之仍虚也。故太极剑之用不在于能击、能刺,在于击而不击,刺而不刺。而其妙处,则不击而击,不刺而刺,驯至于我不必击人也;人之击我即为人自击,我不必刺人也;人之刺我,即为人之自刺。忘人忘我,忘手忘剑,运用于无心,然后可以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按之无下,运之无旁,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顺自然之极致,莫能与之争锋。韫玉幼读儒书,慕颜习斋之为人,略习武术,乏名师指导,毫无家法。十五年从先生游,循循善诱,得稍知内家之门径,顾年已及艾,筋骨渐僵,仅心能知之,口能言之而已。兹先生《太极剑》成书,命韫玉序之,因谨述如上,不能必知言之果无误也。

                                                    民国十七年一月受业泾县胡韫玉朴安谨书



陈微明先生遗著汇编《太极剑》序三



    微明先生既作《太极拳术》行于世。世之人读其书以求其术,而获却病延年者遍海内。近复著《太极剑术》一书,届稿竟,转由汤子悟庵索序于予。予于剑术诚门外汉,顾能通其意,盖予固服膺三丰祖师之道者也。晚近羽流,徒袭形貌,自归淘汰而不知。真道所在与儒佛同源,别有神妙不可思议之理,卓然特立于天地间,不求显亦不求竞,知者自知,不知者不强知,一任缘法离合为真理之推移。《太极剑术》其一端也。太极剑术与太极拳术皆为武当嫡派,故太极剑术之步法、手法,略如太极拳之法,不过一徒手、一用剑耳。其法虚灵超脱,绵绵不断,凝神敛气,归于自然,与外家剑术迥乎不同,洵非真仙之遗传,不能臻斯神境也。予尝笺《三丰全集》至《无根树丹诀》诸篇,觉其玄微精奥,神鬼争啼,真有如说此法,天龙八部群相惊疑之旨,而祖师之苦口婆心,虽千万世昭然若揭也。惜乎众生俶扰,业因山积,亡羊歧路,予欲无言。苟能本此册以寻端绪,则岂特可藉国技以强种,抑亦可返真道以救国。先生之功诚伟矣哉!

                                                           戊辰春,求物治斋主人黄太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