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小s姐姐好饿完整版:第二章领导讲话规则_当领导必须练就好口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3:00:23

第二章领导讲话规则

  领导讲话,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则。如同学习驾驶技术,必须首先学习了解交通规则,否则技术再高也不能上路。讲话也是如此,要提高讲话水平,不仅需要学习一些讲话技巧,而且应该首先了解领导讲话的特点,掌握领导讲话的一些基本规则和要求,使讲出来的话像领导讲话,合乎领导讲话规范。

  一、领导讲话的特点

  领导干部在社会活动中处于特殊位置,其讲话的影响、作用和效果与其他人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权威性

  领导者是各类社会组织中最重要的角色,处于决策指挥位置,具有一定的职权,直接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其讲话必须具有权威性。

  任何组织的活动,都需要有统一的意志,这种统一意志的贯彻执行,均需权力来保证。领导者就是权力的象征,权力的化身。领导者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组织,其讲话具有权威性。权威性是领导讲话的基本特点,也是有效实现组织意图、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可靠保证。领导讲话的权威性,决定了领导者在与特定对象进行语言交流时,要考虑自己的身份,严谨周密,把握分寸,不讲过头话,注意影响。无论在什么场合,领导者的一言一行备受关注。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领导者的讲话不管是否经过深思熟虑,都可能对下属及社会产生大的影响。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往往会带来不小的麻烦,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

  (二)原则性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原则,领导讲话也不例外。原则性是指领导者不论在什么环境中,讲话都要有一定的限度、尺寸,不能脱离这个限度随心所欲地去阐述、说明、表现个人的思想观点。一是不能无原则地评价某些事情、某些人;二是不能无原则地按照自己的意思,一味地表现自己。坚持原则,是保证各项领导活动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脱离原则,自行其是,就没了章法,任何事情非乱套不可。语言是思想的体现,是行动的先导。讲话不讲原则,必然导致行动的无原则性。通常我们说某领导讲话不讲原则,说话很随便,随意表态,经常发表一些与集体意见不一致的观点,说一些不该说的话等,都是不讲原则的表现。讲话不讲原则,会降低领导者的威信,影响集体战斗力的发挥,阻碍正常工作的开展。

  (三)政策性

  在一般情况下,领导者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一个组织、一个集体出现在众人面前。他的讲话往往是代表这个组织的工作方针、工作原则、工作目的、工作要求。讲话的政策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讲话要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上级的指示精神相一致;二是讲话要按照组织意图去讲,保持一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去感情用事;三是讲话要表明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态度,允许什么,支持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都应讲得具体明确。群众常常把领导讲话作为行动的依据。

  领导讲话的政策性在对外工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最为重要。领导者在对外交往中的言谈举止,代表国家、民族的形象和尊严。对时事的评论,对双边关系的建议,对外谈话,对外声明等,都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地位和声誉。

  (四)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领导讲话符合客观实际,切中要害,能说到点子上。领导讲话的目的一般都很明确,多是为了统一思想、协调关系、部署任务、发动群众、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和空洞的说教。因此,讲话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切实把上级的指示精神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工作的开展,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领导工作所面临的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下属,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讲话要有的放矢,作指示、提要求要具体明确,切不可泛泛而谈,大而化之。有的领导讲话喜欢讲大道理,说原则话,不痛不痒,不解决问题;有的脱离实际,说一些很不现实且不着边际的话,听众如坠云雾,不知所云。这样的讲话不但起不到指导作用,反而会贻误工作。

  (五)鼓动性

  鼓动性是指讲话能够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坚定群众必胜的信心和决心。领导讲话所确定的目标,出台的政策,制定的措施,提出的要求,最终要付诸实施。而在实施中,只有把它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将这些任务要求落到实处。没有群众的积极参与,再好的事情也办不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要靠领导讲话去宣传发动。这就要求领导讲话要具有鼓动性和影响力,能够充分发动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让他们振奋起来,按照讲话的要求去行动。一个杰出的领导者,首先是个优秀的鼓动家。为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全面完成目标任务,领导者应通过会议讲话,进行一次动员,提出一个口号,发出一个号召,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激发斗志,努力工作。

  鼓动性体现在讲话内容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具有宏伟的目标,美好的前景,让人充满希望;体现在讲话者具有强烈的情感,有一种推动人们奋起、振作、前进的强大动力;体现在结尾时能够提炼出富有号召力的口号,激发听众热情,给人以鼓动性力量。

  二、领导讲话的基本规则

  领导讲话的性质、目的、场合、听众不同,对讲话的方式、方法和要求也不同。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讲话,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但也有许多相同之处,有些需要共同遵循的规则。

  那么,领导讲话中究竟有哪些规则需要共同遵守呢?

  (一)讲准确话

  讲话准确,是领导讲话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也是对领导讲话的起码要求。准确性是领导讲话的生命线。讲话失去了准确性,不但没有任何艺术可言,而且会失去组织和群众的信任,影响领导者的威信和形象,甚至会阻碍工作的正常开展。讲话的准确性、可信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讲话的质量和效果。试想,如果领导者在讲话中,立场观点有问题、引用材料与事实有出入、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听众会有何感想?又如何去组织实施呢?这样的讲话怎么能吸引入、说服人、教育人,又怎么能指导和促进工作,其效果可想而知。列宁曾说:"有时仅仅一句话就能成为毁坏一桶蜜的一勺柏油。"

  有一次,山东军阀韩复榘到齐鲁大学演讲时就闹出了许多笑话。他是这样讲的:诸位、各位、在齐位:

  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就是讲演的天气,来宾十分茂盛,敝人也实在是感冒。

  今天来的人不少,看样子大抵有五分之八啦!来到的不说,没来的举手吧。

  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大家应该互相原谅。因为兄弟和你们大家比不了,兄弟我是大老粗儿,你们大家都是从笔杆子里爬出来的,我是那炮筒子里钻出来的。你们大家都是各国留学生,会六七国的英文。我来这里,真是鹤立鸡群了。所以兄弟今天不准备多讲,我就先谈两三个纲目……此公本来目不识丁,是个十足的老粗,却又附庸风雅,卖弄文辞。其讲话文理不通,用词不当,使用语言很不准确,成为笑谈,为后人所不齿。

  领导讲话第一位的是要准确,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更不能信口开河,乱讲一通。

  讲准确话首先是策见准确。策见即政策、见解,它是讲话的统帅和灵魂。具体地说是指讲话所反映和体现的基本立场观点、作出的结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的政策措施等,必须做到具体明确,准确可靠,令人不容置疑。这就要求讲话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符合上级的有关指示精神,符合各自的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不能脱离实际,主观臆造。如果观点不正确,措施不可行,整个讲话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领导讲话必须首先做到主题鲜明,观点正确,所提出的目标、措施具体可行。

  讲话所用的事实材料要可靠。所用材料准确可靠,是保证讲话内容准确的关键。材料不可靠就不能有效地论证观点,就缺乏说服力。材料可靠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真实,二是准确。所谓真实,就是说所用的事实材料真有其事,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为虚构和杜撰的。对所用的材料必须尊重原貌,不能添枝加叶、张冠李戴,不能道听途说、无中生有,不能随心所欲、断章取义,更不能用"莫须有"的材料去欺骗群众。所谓准确,就是指所引用的人物、引文、时间、地点、名称、数字等资料确凿无疑,不能有任何差错。引用材料尽量不用模糊语言,否则,会给人一种不确切、不准确的感觉,影响讲话的效果。

  语言运用要准确。语言准确是指语言运用要正确规范,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运用语言最重要的是准确的问题。只有语言表达准确,才能确切地反映实事,清楚地说明道理,使听众不会生歧义,不会有疑问。老舍说:"我的意思是:要老老实实地把话写清楚了,然后再求生动。"的确如此,如果连基本的话都说不明白,就来个花样翻新,肯定要弄巧成拙。做到语言准确,首先是正确地使用字、词、句,吐字清楚,发音准确,避免产生歧义。精心选择词汇,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贴切地表达思想感情。遣词造句要符合语法规范,句子通顺,没有语病。其次是正确使用概念、判断,语言合乎逻辑要求。现代领导的文化水平一般都比较高,讲话中字、词、句的使用和表达都问题不大,最常见的毛病主要出在逻辑方面。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指出:"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讲话表达不准确多是逻辑混乱造成的。有些领导讲话,往往不大注意逻辑规则,通篇讲话思路不清、层次混乱、前后重复、概念不确切,让人听起来粘粘糊糊,有"一锅粥"的感觉,影响了对讲话内容的理解和贯彻落实。语言的准确来自思维的正确性。讲话之前要对所要讲述的事物和道理了解清楚,自己首先弄明白。只有对情况掌握得全面,对材料占有得多,对问题吃得透、分析得深、把握得准,讲出的话才能准确可靠。如果自己对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懂,对情况吃得不透,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就仓促登台,去给群众讲,只能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误人子弟。这样的讲话,群众肯定不会喜欢,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

  讲话准确,还应做到表达恰当。就是说讲出来的话要适合听众的思想感情,适合周围的环境,也就是适应语境。同样一句话,在有些场合很适应,而在另一些场合就不一定适应。因此,有些话该说不该说,说到什么程度,怎么说,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所区别。"恰当性"是指讲话要满足语境的一些条件,而这些条件是根据交际准则制定出来的,诸如认真准则、礼貌准则等。语言只有满足这些语境条件才是恰当的,否则,就不恰当。如何才能使表达恰当呢?关键是从语境出发灵活运用语言。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话语、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可以婉转,可以直叙。灵活运用表达方式,才能取得最佳讲话效果。例如:一家人生了个男孩,全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想得到一点好兆头。

  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了一番感谢。

  另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大家一顿合力痛打。

  ……这是鲁迅在《野草》中一篇杂文的一部分。抛开当时的语言环境,单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第三个人说了真话,他是从人生发展的规律来说的,想表达的意思与所表达出的意思是一致的。他的话虽然没有语病,也符合客观实际,但与当时喜气洋洋的语言环境不适应,与众人的心情相违背,因而是不恰当的。再如:一地方官谒见上司。

  上司问:"听说贵地山村有狗熊,不知都有多大?"

  "大的有大人那么大,"地方官自觉不妥,随即补充道:"小的有卑职那么大。"地方官想表达的意思是说狗熊有成年人那么大,成年人也叫"大人",但"大人"一词古时也指上司。因此,在这个语境中,这句话表述不恰当,容易引起上司的不悦。地方官想来更正一下,结果弄巧成拙,越说越不明白。

  要使讲话准确,平时要多下工夫,养成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好习惯。只有经常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向群众、向实践学习,把情况吃透拿准,才能真正有发言权。

  (二)讲真实话

  所谓真实话,是指讲话者发自内心的实在话。领导者身居要职,群众都在"听其言,观其行。"群众最喜欢听真心话、实在话。如果你不向群众暴露真实思想,不与群众真心实意地交流,光说假话、大话、套话,是不会得到群众欢迎的。

  领导者要干一番事业,有所作为,就必须取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离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任何事情也办不成。怎样才能取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惟有炽热的情感才会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就是说惟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这就要求领导者在讲话时,要用真情来感动听众,用热情来激励听众,用优美的语言来吸引听众。如果不是诚心诚意地向群众敞开思想,敞开心扉,去说掏心窝子的话,而是虚情假意,装腔作势,言不由衷,缺乏真诚,就难以打动听众、取得群众的支持。仅有真情和热情还不够,还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敢于触及热点难点问题。领导者想问题、办事情要处处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敢于正视现实,承认矛盾,触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领导和组织上在实实在在地为他们着想,办实事。只有这样,讲话方能如滋润万物的甘露,点点滴入听众的心田,博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有些领导讲话不是讲真话、讲实话,而是热衷于讲套话空话。简直到了不讲套话空话,就话不成句,文不成篇,就不会说话的地步。管你有什么忙不完的工作、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管你什么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效率,管你听众想不想听、愿不愿听,讲者仍然我行我素,套话空话满堂灌。由于套话空话的缘故,现在好多人都不愿意参加会议,认为参会是受精神折磨,是浪费时间。

  对于言之无物的套话空话,叶圣陶先生曾尖锐地批评为:"这些套话在说出来之前,演讲者未免少了一点思考。你说不曾准备,没有什么可说的,那么为什么还要踏上演讲台呢?你说随便说说,那么刚才的一本正经是不是逢场作戏呢?自己相信不过的话,却来说给人家听,又算什么品德呢?"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说套话的虚假性。

  康熙在位时,一个官员奉旨去祭陵,这个官员能写点文章;于是想趁机表现自己的才华。祭陵后,他写了篇长达十六页的奏折汇报,原以为能得到皇上的赏识,不料,康熙却这般评价说,这点小事竟用了这么长的奏折,看来是个无用之才。于是不但没有提拔这位官员,还将其革职。康熙不愧为治国能手,深知讲套话空话的人不可用,更不可重用的道理。

  讲套话是个通病,从形式上看,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礼谦式"套话。主要出现在讲话的首尾处。以什么"鼓舞下"、"支持下"、"重视下"、"领导下"、"努力下","水平不高,研究不够,没有准备,恐怕讲不好"之类的话开头;以什么"讲得不好,浪费了大家的宝贵时间,欢迎批评,仅供参考"之类的话告终。

  二是"圆滑式"套话。如"近来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没有准备。一定让我讲,我就随便谈点不成熟的意见,不妥之处,请大家原谅"等等。

  三是"公式化"套话。从国际形势到国内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从重要性、必要性到可行性,从历史原因到现实问题等,泛泛而谈,漫无边际。这类讲话给人的感觉是太高、太大、太远、太空,让人摸不着边际。

  从套话的使用范围看,不同地点、不同会议、不同听众、不同的领导,其套话都大体相同,达到了通用化、模式化、公式化的境地。

  套话为何屡禁不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僚主义作怪。有些人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不阅文件、不动脑子、不调查研究,对上级的指示精神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能融会贯通,不能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相结合,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心中无数,腹无良策。于是开会讲话,只好抄书、抄报,东拼西凑,罗织套话老话,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对于套话空话,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有人讥讽说,"想听的他没讲,所讲的都是听腻了的。"这些话是"文人编的,报上抄的,屋里憋的,应付会的。"还有人把这些话形象地称为"不是高棋,不是臭棋,是废棋。"

  有些领导片面地理解与上级保持一致。不管什么会议,不管讲什么内容,都加上一大段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认为只有这样才算体现了"紧跟"、"照办"、"高举",才是讲政治,才是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岂不知,上级机关的每一项决策部署,都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作出的,因而具有科学指导性。在贯彻执行这些决策部署时,也必须结合各自的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而不能死扣教条,机械理解。如果把上级的指示精神当作一种可以随意搬动的套话,到处套用,那就把客观的科学的指导糟蹋成一文不值的空话,其结果只能是背离上级的精神。

  套话空话贻害无穷,妨碍上级精神的贯彻落实,损害了领导的形象,倒了听众的胃口,影响了会议效果,制约了工作的开展。领导干部必须彻底转变话风,形成讲真话、讲实话的良好风气,赢得群众的拥护。

  (三)讲短话

  有人问马克·吐温,演讲词是长篇大论好,还是短小精悍好?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有个礼拜天,我到礼拜堂去,适逢一位传教士在那里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传教士苦难的生活。当他说了五分钟后,我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捐助50元;当他接着讲了十分钟后,我就决定把捐助的数目减至25元;当他继续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小时后,我又在心里减到5元;最后,当他讲了一个小时,拿起钵子向听众哀求捐助并从我面前走过的时候,我却反而从钵子里偷走了2元钱。这个幽默故事告诉我们,讲话还是短一点、实在一点好,长篇大论、泛泛而谈容易引起听众的反感,效果反而不好。

  有些领导喜欢开长会,讲长话。一坐到讲台上,对着麦克风,非把话瘾过足不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不管有没有用,也不管着不着边际,洋洋洒洒,没完没了,似乎讲少了就显得不够重视,就不能体现自己的讲话水平。千方百计把话拉长,本来半个小时就可以讲完的话,非拖到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不可。讲长话说轻了是个作风问题,说重了是个品德问题,是对其他领导和听众的不尊重。尤其在安排许多人讲话或发言的会议上,本来每人限时半小时,如果你滔滔不绝地讲上一个小时,那后面的人就没有时间讲了,占用了别人的讲话时间,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别人讲话的权力,同时也浪费了听众的宝贵时间,这难道不是一个品德问题吗?即使讲得再好,也不受欢迎。

  据说,讲长话有四大"秘诀":

  一曰,放开思维,信马由缰,海阔天空,整个一个"意识流",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具有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能力,具备没话找话和东拉西扯的本事。

  二曰,拿来主义,把自己以前讲过的话拿来再讲一遍,凑凑数,群众称为"炒剩饭"。或者把其他领导刚刚讲过的内容予以重复一番,强调一番,概括一番。

  三曰,翻来覆去,对一句话、一个意思,不厌其烦地解释,惟恐别人听不懂,把最简单的道理用最复杂的语言去表述,有人称为"滚桶式"讲话。

  四曰,转移话题,插入太多的背景介绍,对某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详细交代,偏离主题太远。

  冗长、嗦的讲话,不能在一定时间内以最经济的语言来传输最大的信息量,浪费时间,降低效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同样的信息多次单调机械地刺激,容易使人产生疲劳和困倦,导致听众厌烦,影响讲话效果。

  喜欢讲长话的领导者,嘴上也说讲话冗长不好,要提倡讲短话,但真正到了自己讲话时,就不这样想了,总有理由要把话拉长。

  讲长话的理由之一:认为需要讲的内容很重要,讲短话显得分量不足,领导重视不够,不便于基层贯彻执行。

  其实长和重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并非越长越重要。一篇讲话的分量,不是以其长度而是以其深度来衡量的。

  耶稣讲的伟大的"登山宝训",在五分钟内可以诵毕。

  林肯的葛底斯堡讲话,是美国历史上被誉为最优美的一篇不朽的演说词!只有10句话,271个字,仅用了三分钟,却成为林肯一生不朽的纪念!而那位上议员艾弗瑞特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小时,但他讲了些什么,人们早已忘记了。

  美国历届总统的就职演说大都在3000字左右,少的只有几百字,好多成为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诵。你能说这些讲话不重要、总统不重视吗?

  可见,讲话是否精彩不在于长短,关键在是否抓住关键,是否说到点子上,是否能打动听众。古时墨子说,话说多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夜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鸡棚里的雄鸡,只在天亮时打两三次鸣,大家听到鸡啼就知道天亮了,于是很注意它。所以,说话一定要说得简短有用。墨子的话富有深刻的道理,话不在多而在于有效。

  讲长话的理由之二:认为有些问题太复杂,需要讲的内容很多,讲短了讲不深、讲不透、讲不清楚。

  其实不尽然。能不能把话说清楚,能不能把道理讲明白,主要不在话语多少,而在于你对所要讲的事物把握得是否准确,情况是否吃得透,详略是否得当。传输相同的信息量,时间愈短,其效率愈高。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被兵家所推崇。他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很短,却揭示了非常深奥的道理。那是因为孙武对战争的规律有透彻的认识和见解,本来很复杂的事物,几句话就概括叙述清楚了。

  毛泽东喜欢讲短话。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篇讲话中,总共用了1100字,就把认识论的一个关键哲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邓小平喜欢开短会,讲短话。他说:"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多。重复的讲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毛泽东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讲话也很精练。周恩来八届人大的报告,毛泽东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务。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吗?我建议抓一下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1-382页。

  列宁也提倡讲短话,他主张讲话"愈简短愈好,愈有力愈好",要极力挤干文章和讲话中的"水"分。他说,报告写长了我根本不看,一定不看。

  朱基总理限制讲长话很有一套办法,不管是大会发言,还是个别听工作汇报,他都提出时间要求,并严格掌握,到了时间讲不完也要停下来。据说,在几次高层干部会议上,一开始总理就声明每位发言限时20分钟,可是仍有的到了时间没有说完,这时总理立即"叫停",让下一个接着说。经过几次会议后,大家都知道了总理的作风,谁也不敢再拖延时间了。

  其实,讲短话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艺术,比讲长话更难,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一次,有人间有天才演说家之称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撰写一篇五分钟的讲话稿要用多少时间,他说大约需要一个星期。那么,半小时的讲话稿需要多少时间,他说两天左右。一个小时的讲话稿呢?他说我现在就可以讲。可见,讲好短话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必须下苦功夫学习。记得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在谈到演员成熟过程时,总结出了一个公式:"简--繁--简。"他解释说,第一个"简"字,是简单简陋。一个初学者登上舞台时,他只有初学到的几招几式,乐的时候笑,悲的时候哭,遇到复杂剧情时,也简单处理,几招几式草草收场。该演一小时的戏,十几、二十几分钟就结束。因为他就那么几下子。给观众的印象是一个"浅"字。第二个字是"繁",即繁琐芜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丰富了知识,学了一些本事,广收博集,在舞台上的表演招数多了,但由于实践不够消化不了,不知哪些该用,哪些不该用,总想把学到的东西都表现出来,面面俱到。该演十分、二十分钟的戏,一小时还收不了场。给观众的印象是一个"拖"字,拖泥带水,使人生厌,不等戏散人就走了。第二个"简"字,是简练、精练的意思。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学到的东西经过去粗取精,剔除糟粕,留其精华,又糅进自己的体会。这样,他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都有来历,一板一眼恰到好处,没有多余,也没有不足,一小时的戏,多一分嫌长,少一分不够。给观众的印象是一个"精"字,即精彩和精练。

  讲话也如同演戏,也要经过一个"短--长--短"的过程。我们所提倡的讲短话,是指第二个"短"字,是在跨越前两个阶段、达到一定境界之后的"短"字。这个短是指简短、精练,一句是一句,没有一句废话。领导干部要养成讲短话的习惯,提高讲短话的水平。

  (四)讲通俗话

  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十分朴素的,明白如画的,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的。"作为讲话艺术也应力求通俗、朴实、易懂。

  让听众听懂、听清楚是对讲话的一项基本要求。如果你的讲话听众听不明白,即使内容再好、再重要,你费了很大力气,讲得口干舌燥,挥汗如雨,那也只能是"瞎子点灯"。要让听众听明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讲通俗朴实的话。通俗朴实的话讲起来上口,听起来也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在讲话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到深入浅出,让人一听就懂,不需再去推敲和理解。

  有一则事例耐人寻味。一位基层干部演讲时的听众,居然比一位大学教授的还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固然大学教授风度翩翩、知识渊博、条理清楚、讲究发音,但他却缺少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即朴实自然的东西。他的语言朦胧,概念化的抽象论证太多,专业术语、高深理论引用的多,群众听起来如听天书,非常吃力。而基层干部的演讲,则通俗朴实。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用一些通俗的语言去表述,用大量新鲜的事例去论证观点,虽然没有多少文采,也没有高深的理论,但群众却喜欢听。这个事例说明,对群众讲话首先要做到通俗朴实。

  讲话是为了向听众传达信息,影响他们的思想观点,促使他们去行动。如果用了一些抽象生疏的专业用语或生僻字词,必然会影响讲话效果。有些领导讲话,不在内容上下工夫,不去研究对策解决问题,而是过分地讲究文辞的华美,片面追求"新"意,使用新包装,好像只有讲得别人似懂非懂,才能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才能换取听众的喝彩,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种缺乏通俗、朴实之美的讲话,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邓小平的讲话堪称通俗朴实的典范。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看小平同志写的东西,好像吃冰糖葫芦。"他的讲话也是如此,深入浅出。语重心长,亲切自然,实实在在,听起来有欲罢不能的感觉。凡是读过《邓小平文选》的,都会有个强烈的感受,通篇没有让人疑虑的豪言壮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生僻的词句,更没有不着边际的言论;处处体现从实际出发,简明通俗,深入浅出,以理服人,话说得明白质朴,用词极有分寸,是什么就说什么,该怎样说就怎样说,朴实无华,亲切自然,再现了真理所一向具有的朴素风貌。他善于用最朴素的语言去表明观点,阐述道理,回答问题。如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时说:"现在的副职太多,一个军区副司令员要开两桌饭","要把庙里的菩萨让出来,新的菩萨去坐位"。在谈到祖国统一大业时说:"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这些话听起来非常形象通俗,把道理讲得简单易懂。

  通俗形象的语言,有助于把复杂难懂的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说清楚,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谈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时,有一位学者说:"篮球场周围有四条线,打篮球必须在这四条线里打,没有这四条线是不成的。但是,这四条线有没有影响运动员的自由呢?没有。他们尽可以在这四条线里发挥他的自由。相反,如果没有这四条线,还谈得上篮球运动员的自由吗?同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仅不会影响发扬民主,而且更能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这位学者通过人们熟悉的篮球规则,简单、形象地讲明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道理,让人很容易就能理解和接受。

  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讲话也要看对象、看场合,不同的语境,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述。如果面对的是一些文化素养不高的普通群众,那你就应该尽量说大众话,说通俗话。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应该有这样的本事,能用普通的语言向人民(包括领导)讲解你的专业知识。"钱老正是准确地把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才能对科学工作者的语言作了上述要求。事实上,普通百姓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离不开科技人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比如,某科学家为了说明核电站的安全,他说:"核电站附近居民每年所受的放射剂量只有0.3毫雷姆,而人每天吸10支烟,就有50至100毫雷姆;看一次彩色电视就有1毫雷姆,即使核电站发生了最严重的如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电站周围的居民受的放射剂量也只有1.5毫雷姆,还不如戴一年夜光表所受的剂量大……"听了这样的说明,即使没有一点基本科学知识的人,也会对核电站的安全深信不疑。

  领导讲话要通俗,但不能粗俗。语言应该纯洁、健康、丰富、优美,而不是粗野、庸俗、低级趣味。讲话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粗俗下流的口头禅。不能张口就"这个、那个、啊、嗯、妈的、娘的、奶奶的"等,这是一些常见的语病。有的领导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身份,不看环境和对象,嘻嘻哈哈,粗话连篇,甚至低级趣味,下里巴人,影响很不好,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形象和声誉。

  (五)讲有趣的话

  领导讲话要想更好地吸引和打动听众,除了准确、通俗外还必须生动有趣。呆板枯燥的讲话,会使人厌不欲听,昏昏欲睡。如果在讲话中,适当插入一些生动有趣的事例,能为昏昏沉沉的会场增加兴奋点。有的领导讲话时不大注意这一点,只是刻板地说理,缺乏情趣,语调平淡乏味,于是出现台上大讲,台下小讲,打瞌睡,甚至干脆溜号的情景。

  讲话生动有趣首先是语言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幽默风趣,为听众所喜闻乐见。语言要具体可感,形象生动,丰富多彩,不能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词,几句话,死板板的几条筋,无滋无味,像个瘪三。要使语言生动有趣,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使用自己的语言,不要老去套用别人的话。有的领导喜欢使用一些"时髦词",把别人的东西生拼硬凑在一起,乍听起来挺"新鲜",实际上细细品味起来,有的是"生吞活剥"、"消化不良",有的似是而非,很不准确。要使语言生动有趣,还必须具体形象,幽默风趣,增强讲话的表达力和感染力,有效地调动听众的情绪。

  毛泽东讲话非常生动有趣。正如郭沫若所说的"听了毛主席的讲话,好像热天吃了冰激凌,又好像疲倦后喝了一杯热茶。"有一次,毛泽东来到红军大学作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报告。有人问:如果蒋介石不谈判,不接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抗日主张怎么办?蒋介石心狠手辣,毫无信义,放了他,他会抗日吗?毛泽东说:"你们看,陕北的毛驴很多。毛驴驮了东西是不愿上山的,但是陕北老乡让毛驴上山有三个办法,一拉、二推、三打。蒋介石是不愿意抗战的,我们就采取对付毛驴一样的办法,拉他,推他,再不干就打他。当然喽,要拉得很紧,推得有力,打得得当,驴子就被赶上山了。西安事变就是这样。当前,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战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是大势所趋。但是,驴子是会踢人的,我们要提防它,这就是既联合又斗争。"

  除了语言生动外,讲话者的风度、表情、声音也很重要。在讲话中要注意运用体态语言,用眼睛、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来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力。同时,要尽量选用一些合适恰当、符合听众实际的有趣事例,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要使话讲生动,切忌照本宣科。照本宣科所发出的声音,由于受到书面文字的限制,语调平淡,缺乏激情,没有抑扬顿挫,显得沉闷呆板,不利于调动听众情绪。有的领导讲话时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手舞足蹈,举止轻浮,声嘶力竭,甚至唾沫星子满天飞,很不雅观,给人一种很不理智、很不稳重的感觉。

  朱基总理之所以很快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威信和形象,除了他敢说、敢干,工作有力度、有手腕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风度气质好,反应敏锐,讲话风趣幽默且不照本宣科,声音优美淳朴,没有一点矫揉造作,非常自然,落落大方。特别是当选总理后的几次答记者问和到欧美的成功出访,无论是气质风度还是讲话水平,都给中外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展示了大国总理的风采,树立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形象。

  1999年4月,朱基总理到美国访问期间,在与克林顿总统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以其出色的表现,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记者。香港《文汇报》记者首先发问:"朱总理,为什么会在美中关系出现诸多新矛盾之际仍然如期访美?"朱总理开门见山地说:"我是不想来的!是江主席让我一定要来,江主席是中国的NO.1(第一号人物),我当然要服从江主席的命令。"接着朱总理解释说,不想来美国的原因是担心被美国人打得鼻青脸肿。朱总理介绍说,美驻华大使尚慕杰曾告诉我,他回美国后将做好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准备。尚慕杰还特意给了我一个善意的忠告,到美国后一定要笑脸常开(SmilingFace)。朱总理说,我当时回答尚慕杰说:"你是美国人,都可能被打得鼻青脸肿,我是中国人,我担心我的SmilingFace会变成BloodyFace(血脸)。"朱总理这番话令台下记者无不哈哈大笑。

  紧接着,一位美国媒体的记者请朱总理就所谓"中国窃取美核机密"一事做出评论。朱总理说,克林顿先生讲中国有20枚导弹,而美国有6000枚,我都不知道中国有多少导弹,不知克林顿先生是从何种途径得到的消息。全场大笑。

  当朱总理正在回答一名记者提出的有关"中国威胁论的问题"时,朱总理说,你们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你们拥有的核武器数量是中国的几百倍,武器装备是世界上最精良的,高科技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手段也是最先进的,你们还担心什么?话至此时,麦克风突然出了点小毛病,喜欢幽默的朱总理开了个玩笑,他说:"可是你们美国的麦克风不是最先进的。"此言一出,台下哄然大笑,原本有些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又轻松了起来。

  领导讲话应当遵循的规则很多,但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是这五条。在认真学习掌握这些规则的基础上,再去学习一些讲话技巧,那么,你的讲话水平一定会有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