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北站和黄石站:创 新型国家 硕士论文摘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6:46:07

1.1 .1 创 新型国家的内涵和特征

创新 型 国 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基本战略,以科技

创新能力构成其竟争优势的国家。其具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 , 在 发展动力上,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来推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比传统的以从事生产链最低端工作为主

的国家要高得多。主要以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竞争优势,以此来发展自己的综

合竞争力。因此,在科研、教育、人才培养上有更大的投入。

其二 , 在 发展资源选择和对外依赖程度上,创新型国家与资源消耗型国家不

同。资源消耗型的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外资依赖型

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凭借自己廉价的土地

和劳动力,以及广大的人口构成的消费市场,通过招商引资金,搞所谓的“三来

一补”来发展经济。创新型国家主要依靠知识和技术来增加国民财富,对外技术

的依存度均在30%以下。

其三 , 在 战略设计和发展的特色上,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

不断实现、不断向目标逼近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都开始重视科技进步,

创新型国家的标准也会越来越高。一些国家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而一些创新

型国家也可能由于科技发展竞争力的下降达不到创新型国家的标准,退出创新型

国家的行列。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之路不是简单的模仿。中国建立的创新型国家必

然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而不是盲目的模仿和照搬他国模式。尽管目

前己经有一些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但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不同,其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模式,以及创新型国家建立后的未来发展模式上也是完全不同

的,因为各个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发展的基础是不同的,面对的国家环

境和国际地位也不同。因此模式可以借鉴但绝不可以照搬。

从定 量 角 度看,创新型国家大体具有这些基本特征:

其一 , 科 技创新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

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在7既以上。在国际技术贸易收支方面,高收入国家获得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8%。

第1章创新刑国家的理论概述

其二 , 创 新资金投入达到了一定的标准。目前的创新型国家,研究与发展(既)D

资金投入占GDP总值的比重都在2%以上。以2002年为例,日本和美国的服D投入

分别占其GDP的3.35%和2.7张,瑞典和芬兰也都超过了3%。。根据世界银行统计,

在全球既D投入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占86%o

其三 , 具 有很强的自我创新能力。目前的创新型国家,对引进技术的依存度

均在30%以下,创新能力指数超过25。

其四 , 专 利数量大、质量高。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数(美国、欧洲和日

本授权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数量的绝大多数。世界公认的20 个创新型国家拥有的

发明专利总数占全世界的9溅,而仅占全球巧%人口的富国却拥有世界上几乎所有

的技术创新成果,科学成果在世界级科技出版物中占的比例高达8钱左右。

1.1 .2 自 主创新的内涵和特征

创新 的 概 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他认为创

新是企业家将新发明引入生产体系,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以获得

潜在的超额利润为目的。。事实上,熊彼特并没有对创新进行深入剖析,熊彼特的

创新概念包括各种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创新活动,有技术创新、市场创新,

也有管理和组织创新,这些活动多数与技术有关,有的与技术无关。熊彼特去世

后,其主要追随者从不同角度将创新理论扩展为西方经济学的两个独立分支,一

是技术创新学派,二是组织创新学派;同时,他的创新概念也在不断地被推广和

引申。在当代中国,人们往往从广义地使用创新这一概念,即创新是指人的创造

性劳动及其价值的实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

西方 技 术 创新理论并没有区分某种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还是接受他人的创

新,不论谁创新,整个社会的总体经济就会增长。而我们用技术创新理论指导中

国的经济发展时,我们更关心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或者说从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

的中国角度,关注如何才能拥有我们自己的创新,而不是总是使用别人意义上的

创新。因此,自主创新的概念就自然被提了出来,自主创新更强调的是创新的完

成者和创新成果拥有者的指向性。所谓自主创新(independentinnovation),是

指创新主体独立自主产生创新想法、或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通过再创造、再开

发,并最终拥有自主产权的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

。MalhesonoThesm别比伪9即iZa吸ion:Creating相ueT七门ughslr创egicR&DIMI油eUni曰sta妞sof

Amcrica:HaJ、出dBusincSSchoIP化55,2004 :1.

。中国离”创新型国家‘有多远?21世纪经济报道〔旧.2006一2一08

.熊彼特约一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6.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旦旦旦口里旦旦旦旦困旦旦旦巴巴目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巴

新。其内涵和特征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1章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概述

第一 , 自主创新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

从创 新 成 果的拥有性质上看,自主创新是创新者自己占有这些创新成果,而

且这些成果往往体现在专利、商标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上。也就是说.自

主创新者享有这个成果的知识产权。这是自主创新最核心的特性。产权是一个严

格的法律学概念,所谓产权是财产权的简称,指法定主体对财产的所有权、占有

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的总和,产权是所有者对财产的四个权利的排它性独占权。

拥有某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的主体,就像拥有房子一样,拥有了这样一个财产,

只有他自己(即所谓的排他性)有这个权利来处置这个财产,不论从中获得多大的

收益,或遭遇到多大的损失.都要由他自己承担。也正是由于知识产权可能要比

房地产有更大的增值性,才有那么多人争着获得这种产权、争着去交易这种产权。

目前自主知识产权又扩展到技术标准上,出现了所谓“技术专利化— 专利标准

化— 标准许可化”的创新模式。现代的成功企业是一批能够创造和制订标准,

让别人去追随、去遵循的世界级领先企业,是能成熟地对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

权战略进行商业化运作的行家。目前流行这样的说法: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

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就反映出拥有自主标准是自主

创新的重要内容。。

第二 , 自 主创新是可获超额利润,同时又具有高风险性的创新

从创 新 成 果的收益上看,或从创新目的看,自主创新往往可以获得比其他跟

进者更大的利润。正是对超额利润的追求才会使投资者敢于投入,创新者敢于尝

试。以专利为例,自主创新者拥有了某项技术的专利后,在专利保护期内,它可

以独家享有这个技术,因此可以将这个新产品定出很高的价格,以获得高额利润。

同时可以以某种对自己最有利的条件把这种技术专利的使用权加以转让,可以采

取独占许证、排它许可证的形式转让给一家买主,也可以以普通许可证的方式转

让给多家买主。在高技术领域.这种特征就更加明显。一些领域高技术的利润比

传统产业高30% ~50% 。有人统计,微软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为4.5% ,英特

尔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为43.8% 。

第三 , 自 主创新是具有连续性、系列性和扩张性的创新

从创 新 成 果产生的相关性上看,由于自主创新或者原始刨新都集中于开发能

力比较大的企业,这些企业研究开发力量雄厚、资金雄厚、技术储备雄厚。为了

长期独霸市场,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市场调研、开发战略等项目管理经验。正是

由于开发战略的指导,自主创新的连续性、系列化就表现得极为突出。这正是人

。张平,马晓.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川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145

才、技术基础、创新成果和创新文化继承及一脉相传的结果。

第 四 , 自主创新是以自己为主而有独创性的创新

从创 新 活 动的执行者角度看,自主创新强调创新主体以自己为主,从创新思

想产生到研究和开发,主要靠自己。当然不排斥合作和部分借鉴他人的技术,但

必须保证由此创造的知识产权是属于自己的,可制约别人而不是受制于人。按照

我国推动自主创新活动的规划,自主创新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原始创新、集成创

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后两者都是在合作和借鉴他人技术基础上的再创造,

以获得优于原有技术的新技术。

1.1.3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国家的关系

建立 创 新 型国家与自主创新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两者互为手段,互为目

的、互为保障和前提。

一方 面 , 自主创新需要有国家创新体系的保障,比如要有有利于创新的政策

法律、文化环境、科研教育基础、中介组织等等。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决定了自

主创新的成败,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型国家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保障。

另一 方 面 ,自主创新又是国家发展战略转变的促进剂。半个多世纪以来,世

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出现

了资源消耗型的国家、外资依赖型国家、自主创新型国家、廉价劳动力取胜的制

造业型国家等许多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国家的发展战略转变,是以具体经济增

长方式的确立和战略能力的提高为前提的,没有自主创新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提

高,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也必然是一句空话,因此自主创新又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

最基本前提条件。

1.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

1.2 .1 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

第一 , 建 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增长目标的内在要求。全

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要求,意味着从改革开放直到2020年,我国必须保持连续40 年7.既以上的经济

高速增长,这在世界经济史上,对于一个大国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我国科技

创新能力没有根本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仍保持日前39.0%的水平,要实现翻两番

的目标,就要求投资率达到52.0%的超高水平,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投资率可__1.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

1.2 .1 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

第一 , 建 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增长目标的内在要求。全

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要求,意味着从改革开放直到2020年,我国必须保持连续40 年7.既以上的经济

高速增长,这在世界经济史上,对于一个大国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我国科技

创新能力没有根本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仍保持日前39.0%的水平,要实现翻两番

的目标,就要求投资率达到52.0%的超高水平,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投资率可

以保持近年40.既左右的高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必须达到60.0% ,即在目前

水平上提高20.0%,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

经济增长目标.

第二 , 建 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人口众多和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实现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首先,我国人口众多,须要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庞

大劳动力的就业、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社会老龄化、公共卫生与健康等一系列重

大问题。其次,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人均石油可

开采量占世界平均值的1/10,人均水资源占世界平均值的1/3,人均耕地资源占

世界平均值的1/2,人均矿产资源占世界平均值的58.既。再则,生态环境脆弱,

面临着日益严峻和紧迫的重大瓶颈约束,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0% ;

1/3 的大中城市空气质量等级低于3级:酸雨区约占全国面积的40.0%;全国7

大江河水系40.9%的断面完全丧失水环境功能;近岸海域超四类海水水质占26.5

%。那么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时,所有的资源和能源将面临着严重短缺,甚至

威胁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而解 决 这 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科学技术

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可以开拓出新的生产力,开发出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提高

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以及实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这对于缓解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扩大生存空间和提高生存

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

自然的和谐共存尤为重要。所有这些是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各国经验

表明,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这些瓶颈约束

的根本途径。

1.2 .2 建 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国际潮流,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在新 的世 纪,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己经成为世界各国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保

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一浪高过一浪的世界潮流。在

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许多新的问题。实践表明,在

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如果我们不

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很难在世界竞争格局中把

握机遇,甚至有可能丧失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动权。

第一 , 建 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竟争力,

改变关键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

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家间传统的竞争优势已被自主创新优势所取代。要不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中心中国科学技术指标204年综述

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强化自主

创新意识,以自主创新为主题来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

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 并掌握核心技术,进而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然而 改 革 开放近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许多

领域仍然缺乏核心竟争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

发展的瓶颈。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

世界GDP的9器)中位居第24 位,处于中等水平。在汽车制造领域,204年我国

汽车总产量为507 万辆,在各项技术中9溅是“舶来品”,而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技术仅占1侃;在医药研发领域,97%的化学药品为仿制药,医疗器械设备大

量依赖进口:我国10既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

化工装备、7既的数控机床、纺织机械都被进口产品长期占据着。

而掌 握 核 心技术的发达国家,凭着一纸技术合同,就拿走了我们的大部分利

润。我国出口DVD每台的价格是32美元,其中13美元是加工成本,18美元是支

付给掌握核心技术的海外企业,真正获得的利润是每台1美元。这样一种表面繁

荣而实际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在我国并不是少数。工人们说:“人家动脑我卖力,

人家赚钱咱出汗”,“不自主创新,就会被别人卡住脖子;不自主创新,科教兴国

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可见在经济发展或者是在招商引资中,我们如果不去关心是

否得到了核心技术,是否在合作过程中培育了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的发展思路,

到头来还是受制于人,只能为他人做“嫁衣”。而实践又告诉我们,核心技术是买

不来的,自主创新虽然最初成本较高,但却避免了引进技术时要支付的高昂代价,

避免了投产后需将绝大部分利润让给对方。从长远看,我们只有形成自己的核心

竞争力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我们只有通过提高研发投人和自主创新,走创新型

国家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掌握自身的发展命运。

第 二 ,建 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改革开放近30 年来, 我国虽然创造了经济持续保

持在9%以上增长速度的奇迹,但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国外技术和生产要素驱

动。随着经济转型期到来,这种增长方式愈来愈显示出自主创新不足的弱势。这

在东部沿海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广东发展到今天,据2005 年统计, 国

内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大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0 多;财政总收入4432亿

元, 占全国1/7,应该说己经形成相当的产业规模和经济实力,但一些深层次矛

盾和问题凸显。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已不复存在, 多年

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造成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广

第2章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刑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东的产业结构己得到很大调整, 高新产业产值占全国第一位, 但大部分产业处

在国际产业链低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控制在国外企业手里,利润空间小。实

践证明,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整个经济发展模式迫切需要从满足于技术引进的短平

快、拼资源、拼劳力和资本依赖的发展模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创新驱动型

发展模式转变。如果我们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就很难在世界竟争格局中把握机遇,甚至丧失发展的主动权。因此, 切实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己

经成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要从世界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大趋

势出发,结合我国实际,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 ,建 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是一

个民族在生成、发展演化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民族生存哲学,是一个民族得以

存在和延续的灵魂,亦称民族意识。当今世界,无论任何国家,都注重培养和提

倡本国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自信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

对自己的民族、民族国家或多民族国家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比如对国货的

热爱,这一点从韩国人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他们对国货的执著可谓“狭隘”,韩国

民众包括那些有能力消费进口车的富裕而有影响力的民众,都执著于国货。韩国

人也正因为这种“狭隘”,其自主创新之路才走得那样坚定。民族精神体现一个民

族的凝聚能力,这种民众对创新的理解和支持,增强了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为

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积累了强大的推动力。反过来,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国家

的巨大发展进步,又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第2章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形成阶段: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以增强自主刨新能力

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这一主线贯穿整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

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在此次的科技发展规划中,自主创新第一次上升为国家

战略。2004年,中央对自主创新的重视已初见端倪。2005年,温家宝总理更是

第一次提出“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2005年6月27日,胡锦

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

领未来的指导方针。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旌科

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

新型国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

科技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提出到2020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

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

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

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进入创

 

创新应是指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并获取新的经济和社会收益的过程,其核心是知识创

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及其创造性的应用,同时也涉及制度、管理和文化

创新等诸多要素。因此,创新已成为需要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的事业。创新“是

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哲学层面来解释,创

新是人作为实践主体的特殊创造行为,是基于主体长期的、反复的认识与实践,

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的基础上,在实践与理论方面的创造性活动及结

果。从社会生活层面看,创新是指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

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制度、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

的思想、制度和事物的活动过程,他的实质就是突破和超越。

所谓创新型国家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推动力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

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

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

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

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

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

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

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

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

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

 

2.2.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

纵观人类发展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不难发现,“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的发动机”。

重视自主创新的国家和民族都能迅速崛起,而忽视者则走向衰败。18世纪中叶

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造就了“日不落帝国”,而昔日的海上霸王葡萄牙、西班牙

却一蹶不振;始终走在世界各国发展前列的中国也在封建体制的束缚下终于衰

落。最具说服力的是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它的影响遍及亚洲,但不同国

家受到的影响程度却不同。日本长期以来是一个技术模仿国,独立创新不足,致

使它虽是经济大国,但在金融危机面前仍然抵抗能力不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

中,中国台湾地区受到的影响最小,新加坡次之,韩国最重。它们的科技竞争力

强弱也与这个顺序一致——当时的名次分别为第七、第九和第二十八。科技实力

较弱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受到的损失最为严重,印尼还引起了国

内严重的政治危机@。

这些国家历史和发展现状明确告诉我们增强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国

家充满活力的动力所在。一个国家不管现在处于何种地位,如果不重视自主创新,

都有可能面临被淘汰出局的挑战与危机。尤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科技

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成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

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科技创新能力强盛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日益

增强的主导作用,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匮乏,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经济安

全、文化安全和军事安全问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同样只有不断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真正实现现代

化与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和

相互融合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目标,科学发展观是为了实现这一目

 

2.2.4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

依赖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引进技术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部分核心技术、关

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也没有根本改变。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

严峻。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这些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

20多年里集中突显,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我国资源严重短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据统计,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I/10;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1140;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

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o

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不堪重负,国家将不堪重负。这种高能耗、低产出

2 2我 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在 看到 我 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

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国际上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

距。2006 年1月8日,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政

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穆荣平对“新华视点”记者谈到,当前我们建设创新型

国家至少面临九大挑战①。

挑战 一 : 1。5%目标迄今未实现,科技投入难以大幅增长。我国历史上科

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

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

但与我国有关法规规定的1.5%还有差距。

挑战 二 : 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不少产业的发展受制于人。我国对外技

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占固定

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

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许多重点领域特别是国防领域的对外技术依赖,会

对国家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挑 战三 :自主产品“叫好不叫座”,政策很难营造一片天空。“国外的再贵也

要用,国产的再好也不用”,许多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在市场上步履艰难。自主产

品缺乏政策环境支持,成为阻碍创新型国家战略落到实处的一个重大问题。

挑 战 四 : 高层 次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承担创新重任。虽然我国人才总体规

模已近6千万,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

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

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

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

挑 战五 : 管 理 评价体系简单僵化,创新指标难以成为科研指挥棒。长期以来,

许多单位以论文数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导致科研人员片面追求论文数量,花

大量时间跑课题、要经费、写总结。论文质量却无法让人乐观:1993年至2

003年,世界各学科领域按照作者统计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被引用

次数,前20名没有中国学者,前100名仅有2人。

挑 战六 :浮躁之风挥之不去,创新文化难觅一方净土。目前,功利化、工具

化的科技观还较为严重,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官本位”等

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科研成为一些人追名逐利的工具。传统教育体制和方

0九大问题挑战“创新型国家”

[EB/OLI.htP洲盯ews,inhuanet.colnjpolitics/2006一1/08/content‘4024845htm,2006一01一08.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2章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刑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旦里旦旦旦旦旦旦经里口里里里里里里里里巴巴巴旦旦里里里里巴巴曰巴旦里里里里里口里里里里里里里里里里巴巴巴巴巴里里

法也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趋同一致,轻标新立

异。

挑战 七 : 仅万分之三有核心技术,企业不易成为创新主体。国内拥有自主知

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企业难以掌握核心技术,重引进、轻消化

吸收再创新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

经费支出397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61亿元,远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的水

平。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使许多企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

挑 战八 : 资 源 分散重复、忽视绩效,创新精神很难觅得培育空间。目前,我

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仍然存在着薄弱和分散等突出问题,成为科技、经济发展中

的瓶颈。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则

达到170%到200%。

挑战 九 :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瓶颈,关键技术不能提供支撑。资源环境瓶颈需

要科技攻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科技的贡献“·?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

一系列战略需求,科技能否提供坚实支撑?在众多科技领域中,应怎样有所为有

所不为?新的“两弹一星” 离我们有多远?

上面这些挑战,归结起来,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 科 技投入不足,拔尖人才比较匾乏,重大创新成果甚少。我国毗D投

入占GDP的比例1995一2000年在0.6十1%之间,2003年达到1%。2004年和2005

年分别达到1.2器和1.3% ,但与我国有关法规规定的1.5%仍有差距,更是远低

于世界上创新型国家2%一5%的水平。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其制造业经

济总量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只占全球的0.3% 。我国400 多家重点企业中,

技术开发费占销售输入的比例在1%以下的占7溅,而世界50 强企业一般是5

%一10% 。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

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投入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

重只有0.71% 。

虽然 我 国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230万人,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

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158 个国际一级学科组

织及其包括的巧6 个主要二级组织中, 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

2.26%,其中分别在一级和二级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名和仅占1% 。1993一2003

年,世界各学科领域按照作者统计的Scl (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被引用次数,前

20名没有中国学者,前100名仅有2人.

近几 年 我 国较能反映创新水平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一2006年间,仅

有2002、2003和2006年获得3项,其余年份都为空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2章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里旦旦旦旦旦里旦口粤口旦旦旦旦旦旦旦巴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绝巴旦口旦旦旦旦旦巨里里巴绝巴旦里旦巴巴里巴里旦旦里里旦旦里口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里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皿

过去8年(198一2006)也只获得3项,其余年份同样为空缺。

第 二 ,发 明专利数量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对外技术

依存度居高不下。我国在专利技术和国际标准上明显落后。在制造技术领域,专

利发明数只有美国、日本的三十分之一、韩国的四十分之一。据瑞士管理学院调

查,每万人产出专利,我国为10.8件,而日本、德国、韩国和印度分别超过我国

的160倍、140倍、50倍和40 倍,美国则更高得多。在国际标准方面我国拥有数

不多,而欧盟拥有10余万个,仅德国就拥有工业标准约1.5万个。

目前 我 国 大中型企业中17%没有技术开发机构,三分之二没有技术开发活动。

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有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

利。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

5% 左右),近年来,每年形成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

的,特别是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

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在IT 方面,我国自己申请的专利只占8% ,92%

都是外国申请的。2005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前三位的领域是中药、软饮料、

食品,这三个领域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占90%以上;而在无线电传输、移动通

讯、电视系统三个领域,国外申请的发明专利所占的比例均在90%以上.

由于 缺 乏 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将国产手机售价的02%、计算机售价的03%、

数控机床售价的20%一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企业在技术引进之后,存在

的另一个问题是没有充分地对引进技术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有自身

特色的技术体系,进而向外输出。目前,我国企业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只用0.07

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而工业化成长时期的日本、韩国,则是花1元钱引进

技术、花5一8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陷入

了两个反复循环的怪圈: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能力越弱越依赖,越依

赖能力越弱。而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由于缺乏政策环境支持,往往“叫好不叫座,’,

在市场上步履艰难。因此,我国许多重要产业均是“依附型”的。以汽车产业为

例,目前我国汽车市场的90%已被跨国公司所占领,通用汽车、大众汽车在中国

的产量分别占其总产量的3%和1钱,但在中国获得的利润却分别是其利润总量

的25%和8侃。

第三 ,科 技体系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存在弊端,创新资源分散重复、效率

不高。目前我国的科技人员约3%集中在事业单位,仅有约67%在企业;同样,

国家的科研项目和投入约70%投向事业单位,而只有约30%投向企业。

发达国家这类情况正好与我国相反。这样一种结构性缺陷,加上目前我国产

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关联度不高,直接影响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和功

能,实际上也影响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由于大量的科研机构和人

员分别隶属于不同主管部门,科教分家、军民脱节,各成体系、交流不畅,也造

成了本来就短缺的创新资源分散和重复,绩效低下。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型

科研装备利用率仅为25%,而发达国家则达到170%一20% .。

第四 , 创 新制度建设滞后,法治环境有待完善,创新文化垦需加强。目前,

激励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法律、

政策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不够协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敢为人先、敢冒风险、鼓励竟争、宽容失败、求真务实、

勇攀高峰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垦待进一步形成和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

制度和创新文化缺失,是我国与世界典型创新型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深层次原因。

第3章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对策思考

建设 创 新 型国家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我国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