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远志关系网:大自然赐给每个人以巨大的潜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21:04:16
  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一个伟大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只是用脑程度与方式的不同,而这个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为从理论上讲,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巨大的潜能

  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各种潜能训练,每个人的潜能从没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并非大多数人命里注定不能成为“爱因斯坦”,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爱因斯坦”。

  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

  大自然赐给每个人以巨大的潜能

  对于人类所拥有的无限潜能,世界顶尖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曾讲过这样几段小故事:一位已被医生确定为残疾的美国人,名叫梅尔龙,靠轮椅代步已十二年。

  他的身体原本很健康,十九岁那年,他赴越南打仗,被流弹打伤了背部的下半截,被送回美国医治,经过治疗,他虽然逐渐康复,却没法行走了。

  他整天坐轮椅,觉得此生已经完结,有时就借酒消愁。有一天,他从酒馆出来,照常坐轮椅回家,却碰上三个劫匪,动手抢他的钱包。他拼命呐喊拼命抵抗,却触怒了劫匪,他们竟然放火烧他的轮椅。轮椅突然着火,梅尔龙忘记了自己是残疾,他拼命逃走,竟然一口气跑完了一条街。事后,梅尔龙说:“如果当时我不逃走,就必然被烧伤,甚至被烧死。我忘了一切,一跃而起,拼命逃跑,及至停下脚步,才发觉自己能够走动。”现在,梅尔龙已在奥马哈城找到一份职业,他已身体健康,与常人一样走动。

  另一则故事是这样,有两位年届70 岁的老太太,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怎么个想法。于是,她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随后的25 年里一直冒险攀登高山,其中几座还是世界上有名的。就在后来她还以95 岁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的最高年龄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

  第三个故事是:一位农夫在谷仓前面注视着一辆轻型卡车快速地开过他的土地。他14 岁的儿子正开着这辆车,由于年纪还小,他还不够资格考驾驶执照,但是他对汽车很着迷——似乎已经能够操纵一辆车子,因此农夫就准许他在农场里开这客货两用车,但是不准上外面的路。

  但是突然间,农夫眼看着汽车翻到水沟里去,他大为惊慌,急忙跑到出事地点。他看到沟里有水,而他的儿子被压在车子下面,躺在那里,只有头的一部分露出水面。

  这位农夫并不很高大,根据报纸上所说,他有170 公分高,70 公斤重。但是他毫不犹豫地跳进水沟,把双手伸到车下,把车子抬了起来,足以让另一位跑来援助的工人把那失去知觉的孩子从下面拽出来。

  当地的医生很快赶来了,给男孩检查一遍,只有一点皮肉伤,需要治疗,其他毫无损伤。

  这个时候,农夫却开始觉得奇怪了起来,刚才他去抬车子的时候根本没有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抬得动,由于好奇,他就再试一次,结果根本就动不了那辆车子。医生说这是奇迹,他解释说身体机能对紧急状况产生反应时,肾上腺就大量分泌出激素,传到整个身体,产生出额外的能量。这就是他可提出来的唯一解释。

  要分泌出那么多肾上腺激素,首先当然体内得产生那么多腺体。如果自身没有,任何危急都不足以使其分泌出来。由此可见,一个人通常都存有极大的潜在体力。这一类的事还告诉我们另一项更重要的事实,农夫在危急情况下产生一种超常的力量,并不仅是肉体反应,它还涉及到心智的精神的力量。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可能要淹死的时候,他的心智反应是要去救儿子,一心只要把压着儿子的卡车抬起来,而再也没有其它的想法。可以说是精神上的肾上腺引发出潜在的力量。而如果情况需要更大的体力,心智状态,就可以产生出更大的力量即潜能。(而在平常,那个农夫顶多只能举起1/10的重量)这是关于人类巨大的潜能的几个真实例子,狗急能够跳墙,人急能够爆发潜能。
安东尼·罗宾指出,人在绝境或遇险的时候,往往会发挥出不寻常的能力。人没有退路,就会产生一股“爆发力”(这个农夫抬起汽车就属于“爆发力”),这种爆发力即潜能。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体能、智能、宗教经验、情绪反应等等。然而,由于情境上的限制,人只发挥了其1/10的潜能。

  潜能是人类最大而又开发得最少的宝藏!无数事实和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还没有开发出来。美国学者詹姆斯根据其研究成果说:普通人只开发了他蕴藏能力的1/10,与应当取得的成就相比较,我们不过是半醒着的。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身心资源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科学家发现,人类贮存在脑内的能力大得惊人,人平常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要是人类能够发挥一大半的大脑功能,那么可以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 个博士学位。这种描述相当合理,一点也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