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溪恒大酒店:走进洛阳 现代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1:00:53
        走进洛阳  现代篇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有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有三代之居“夏、商、周” ,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 。          历史曾用名或别名:斟鄩、洛邑、成周、王城雒阳东都东京神都、洛京、京洛、洛都、洛中、中京西京。   洛阳城,雄踞中原,北临邙山,南系洛水,东压江淮,西挟关陇;更有群山环绕,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北通幽燕,南对伊阙,人称“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另有传说洛阳是中华大地的龙脉集结之所,所以历朝历代均为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争之地,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核心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神话传说多传于此。同时,洛阳也是中国5000年文明历史中最为古老的帝都王城,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洛阳二里头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代。1960年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被认为是夏朝都城所在。     洛阳共经历二十二个建都朝代,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累计建都史达1500年以上。同时,洛阳也有“九朝古都“九朝”之说,因乾隆帝御封嵩阳书院大门对联中的“九朝都会”而得名,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也有虚指“多”“最多”之意,洛阳在历史上曾长期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历代帝王贵胄、文人骚客等均对洛阳的都城地位有着极高评价。周公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焉”;汉高祖曰“吾行天下久矣,唯见洛阳”;汉班固曰“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北魏孝文帝曰”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唐太宗曰”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唐玄宗曰”三秦九洛,咸曰帝京“;韦应物说”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宋太祖曰” “吾欲迁洛,以据山河之险而去戎兵,寻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明人陈建在《建都论》中说:“古今天下都会有四,然论时宜地势,尽善全美则皆不如洛阳。夫建都之要,一形胜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长安虽据形势,而漕运艰难;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无险,四面受敌。惟洛阳三善咸备。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和华夏文化从萌芽、成长走向繁荣、壮大的中心和象征。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洛阳是中华姓氏主根、闽南、客家之根。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联。伏羲,作为人文始祖,发现了“河图”与“洛书”,发明了“八卦”,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老子著有《道德经》,杜康造酒、洛阳杜康名闻天下,苏秦佩六国相印,纵横游说于六国之间,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汉书》,许慎《说文解字》,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的《新唐书》等,无一不是在洛阳这块沃土上完成,程颐程颢开创宋代理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洛阳才子”,“汉魏文章半洛阳”。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古时期的洛阳---“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先秦时期的洛阳---“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汉魏时期的洛阳---“崤函有帝王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河洛自古富才强,汉魏文章半洛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隋唐时期的洛阳---“帝业初起,崤函乃金汤之地;天下大定,河雒为会同之府。”“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    两宋时期的洛阳---“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兴废。”“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    历史的洛阳---“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决眦斜阳里.品江山,洛阳第一,金陵第二。”    民族的洛阳---“辉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根在河洛。”)          

      十三朝古都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十三朝”古都是官方沿用的说法,但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加上西汉武周两个朝代的都城,总共十五个正史(《二十五史》)朝代,这是目前学者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事实。

      十七朝古都在“十五朝古都”基础之上加上战国韩、民国两个朝代。 (洛阳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陪都,“一·二八”淞沪之战和八年抗战中,曾两次迁都;第一次迁洛阳为“行都”,第二次迁重庆为“陪都”,南京作为中华民国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 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1932,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二十二个朝代依史书记载和建都时间,洛阳先后有夏、商、周、战国韩、、曹魏、晋、北魏、、武周、后梁、后唐、后晋、中华民国十五个建都朝代,新、后赵、东魏、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八个陪都朝代,因此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      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临汝县(汝州市)划入平顶山市,三门峡市升格为地级市,渑池、陕县、灵宝、卢氏4县划归三门峡市管辖,义马市由三门峡市代管。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古城遗迹                

   洛阳八景

   1、龙门山色2000年龙门石窟荣列世界遗产名录。古称伊阙,隋唐以后始称“龙门”。这里两山夹峙,形若门阙,伊水流经其中,宛如一条长龙穿门而过。白居易曾说“洛阳西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因而“龙门山色”很早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   2、马寺钟声 是洛阳八大景中的另一景。白马寺到了北魏、唐、宋时代,因为佛教极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众千余名,僧人们每天早晚按时上殿诵经。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殿内击磬撞钟诵佛,钟声悠扬飘荡,远闻数里,听之使人心旷神怡。到了明代,寺内有口大铁钟,重约5000余斤,钟声特别洪亮。据传这口钟与洛阳东大街钟楼上的一口钟音律一致,可以共鸣。人们往往在听到白马寺钟声的同时,紧接着洛阳城钟楼上的钟也响了,民间流传着“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佳话。因此,白马寺钟声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3、金谷春晴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遗址在今洛阳老城东北七里处的金谷洞内。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他因与贵族大地主王恺争富,修筑了金谷别墅,即称“金谷园”。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园内清溪萦回,水声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势,筑园建馆,挖湖开塘,周围几十里内,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鸟鸣幽村,鱼跃荷塘。石崇用绢绸子针、铜铁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岛换回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贵重物品,把园内的屋宇装饰得金碧辉煌,宛如宫殿。金谷园的景色一直被人们传诵。每当阳春三月,风和日暖的时候,桃花灼灼、柳丝袅袅,楼阁亭树交辉掩映,蝴蝶蹁跹飞舞于花间;小鸟啁啾,对语枝头。所以人们把“金谷春晴”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4、邙山晚眺 邙山又名平逢山,太平山,郏山。它像一条长龙蜿蜒横卧洛阳之北,东西横旦数百里,海拔约250米,如同洛阳的天然屏障。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古人把气势雄伟、土质深厚的北邙当作死后长眠的好地方。孟津新庄村附近古冢林立,这就是东汉诸陵和王公大臣们的墓葬区。每当春天清明时节和秋高气爽的重九(农历九月九),成群结队的男女都要踏青登高远望。特别是城北的翠云峰,唐宋时代古木森列,苍翠如云,是人们登高游玩的胜地。每当夕阳西下,暮色茫茫,万盏华灯初上,万户炊烟袅袅,站在峰顶观看山下高大的城郭,雄伟的宫阙,宽广的园囿,富丽堂皇的楼阁,十分壮观。这就是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邙山晚眺”的写照。    5、天津晓月 天津桥,在洛阳桥东100米处,古时用铁索连起无数大船而形成的一座浮桥。建于隋炀帝大邺元年(公元605年),后来,被隋末农民起义军烧掉。到唐代,才改建为石桥。其时,隋唐城周围五十余里,人口百余万。洛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天津桥横跨其上,北与皇城的南门、端门相应,南与长达“七里一百三十步”“街宽百步”的定鼎门大街相接,为都城南北之通衢。每当凌晨时分,晓月还挂在天空,天津桥上的行旅就熙熙攘攘车马如流了,无怪乎唐代诗人刘希夷写道“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真是写景如画。“天津晓月”历来被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因此唐宋诗人有不少歌咏天津晓月的诗篇。可惜自宋以后,历经五百余年的战火,天津桥被破坏了。    6、洛浦秋风 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余年,经过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风景之胜。那时的洛河,桃李夹岸,杨柳成荫,长桥卧波,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特别是“金风消夏”、“半月横秋”的时节,更是充满诗情画意。数千年来,洛滨景色不知使多少文人墨客留连忘返。早在三国时,曹子建说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就借题发挥写了一篇《洛神赋》。号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曾徘徊洛滨,不忍离去。唐高宗时,上官仪循着河堤,缓辔咏诗,洛滨景色之佳,可以想见。    7、平泉朝游 在洛阳城南30里,龙门西边的山脚下,有个梁家屯村。这里山峦环抱,林木掩映,泉水泛涌,清溪萦回,这就是唐武帝时宰相李德裕的别墅椘郊易之所在 。    8、铜驼暮雨铜驼暮雨”是洛阳八大景的最后一景。城东关外的中通巷,隋、唐、宋时叫“铜驼陌”,它位于隋唐城的城东北隅,当时国际贸易市场叫“丰都市”一带。它西傍洛河,桃柳成行;高楼瓦屋,红绿相间;每当阳春时节,桃花点点,蝴蝶翩翩,莺鸣烟柳,燕剪碧浪,其景色之美,别有洞天,不亚于晋时石崇在城郊所建的金谷园。隋唐时代这里人烟稠密,每当暮色茫茫,家家炊烟袅袅上升,犹如蒙蒙烟雨,纷纷扬扬,这就是人们赞不绝口的“铜驼暮雨”的由来。           洛阳山水             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洛阳白云山2006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地处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景区内层峦叠嶂、险峰林立。海拔2216米的中原第一峰玉皇顶,是中原地区日出云海的最佳观赏点。       鸡冠洞:栾川城西鸡冠山内,属喀斯特地貌,最早发现于清乾隆年间,是中原一大奇观,号称“北国第一洞”。     重渡沟栾川境内,因东汉光武帝刘秀二渡伊水至此,摆脱王莽追杀并成就帝业而得御赐之名。神秘的历史传说加上重渡沟的景区三绝(水、竹、农家宾馆),是重渡沟由鲜为人知名不见经传而一举唱红北国,声震华夏,是河南省目前最具活力的十大热点景区之一。      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栾川境内,方圆百里,山势雄伟、峰峦叠嶂、林海茫茫、古木参天。这里“龙”文化荟萃,自然景观万千,四季景色秀丽,奇峰异石林谷幽深。溪水、清潭、瀑布纵横其间。是原始的、纯天然的、无污染的生态旅游区,观赏面积300余平方公里,已开发12个景区218景点,是河南省首家“全国文明森林公园”。     老君山:栾川县城南3公里处,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00米,原名景室山。因西周朝“守藏室史”李耳到此归隐修炼,并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而被唐太宗易名为“老君山”,沿袭至今。        养子沟:栾川境内,地处伏牛山主峰老君山怀抱,距县城7公里,境内南北长13公里。据传唐贞观末年巾帼名将樊梨花不甘丈夫薛丁山三次休辱之苦,跋山涉水寻访至此安营扎寨、养子教子,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后人为纪念英贤称此地为养子沟,千年佳话,传到今日。      伏牛山滑雪场:栾川县伏牛山老界岭北坡,最高海拔2200米,度假乐园海拔1800米,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度假乐园主要由四季滑雪馆、室外滑雪区、湖滨观光区、高山观光区和冰雪文化生态园区构成。滑雪场在中西部地区属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雪道种类最齐全,娱乐项目最丰富,管理服务最完善,被誉为中原第一滑雪场。     天池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嵩县西北部,景区分水、石、林、人文四条旅游线路,整个景区山、石、水、林、花、草融为一体。雄、险、奇、秀、幽交相辉映。两步一潭,三步一瀑,五步一景,看山花烂漫,听泉水叮咚。     木札岭原始生态旅游区:位于嵩县东南部,是河南省首家原始生态旅游区,距洛阳120公里,311国道、临木公路直达景区。景区东西毗邻石人山、白云山两大景区,有九龙河谷、原始森林、官帽峰、石林、石人老君峰五大景区组成。     龙潭大峡谷:位于洛阳市西北部群山之中,距洛阳市60公里,连霍高速40公里。它是由黛眉峡、龙潭峡、双龙峡为主体构成的自然山水峡谷群,涉及面积145平方公里。是中国唯一由石英砂岩构成的峡谷群。谷势两壁高耸陡立,规模宏大,逶迤壮观。是我国唯一由石英砂岩构成的峡谷群,在地质遗迹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尤其由岩石沉积纹理构成的“天波石”和自然形成的“天生桥”堪称世界奇观。      神灵寨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洛阳西南90公里的洛宁县熊平山北坡三官庙林场境内,在县城东南26公里处。景区总面积5300多公顷,有2200多种植物,300多种动物。景区分神灵游园、神灵秀水、神灵名山,神灵古刹四个浏览区。     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地跨洛阳、三门峡、济源三市,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6平方公里),全长175公里(上至三门峡大坝上游9公里,下至小浪底大坝36公里处)。由小浪底大坝、荆紫山、八里峡、三门峡大坝四个片区、13个景区、113个景点组成。地跨黄河南北两岸,南岸为崤山的东北余支,西接汾、渭盆地,东临华北平原,北岸有太行山和王屋山。风景区融小浪底工程文化、山水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              汉光武帝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20公里处的孟津白鹤乡。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俗称汉陵,又称原陵、汉陵。为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 年)的陵园,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临黄河,近山傍水,蓊蔚肃穆。阙门巍峨,气势壮观,神道宽阔,直达陵前,两侧石刻林立、碑碣参差。
      
       洛阳隋唐城遗址数字复原图     
      千唐志斋位于洛阳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钫先生所建,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张钫先生酷爱金石字画,并广泛征集,在故宅花园“蛰庐”内建斋收藏,由王广庆命名、章炳麟题额为“千唐志斋”。斋中镶嵌墓志、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志1191件。内容涉及皇亲国戚、相国太尉、郡王太守、尉丞参曹,以至处士墨客、佛僧道士、宫娥彩女等各阶层人物,为研究唐代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有证史、补史、纠史的作用,被史学界称为“石刻唐书”。

      铁门最吸引游人之处当推"蛰庐"它是原国民革命军将领、前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张钫先生的私人花 园。而"蛰庐"最有魅力的地方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唐志斋。这是一座包括一走廊、三天井、十五孔拱式砖窑的建筑,原藏石1578件,现有墓志石刻1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另有西晋、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代墓志228件及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等石刻艺术品,因大部分是唐代碑刻,故名"千唐志斋"。张钫先生生前酷爱金石书画,在他有生之年,将流散于洛阳地区民间的志石多方罗致,送达故里铁门,在自家花园"蛰庐"西侧专辟一隅,镶嵌储存。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为斋室题额。

  千唐志斋收藏的碑刻,多为历代名家遗墨,其中有南朝王弘所书的行草条幅,宋代米芾的行草对联,元代赵孟頫的楷书碑文,明代董其昌所书横披,清代"神笔"王铎及刘镛、邵瑛、韩东篱、郑板桥等人的墨迹。此外还有由蒋介石(中正)撰文、贺耀祖隶书,有国民党43名省级党政军官员署名为张母祝寿的《张母王太夫人寿序》。 由于千唐志斋所收的墓志,主要为唐代碑刻,故有人称其为"石刻唐史",同时我们也可从中窥见中华书法演变的轨迹。









      汝阳杜康仙庄是中国秫酒的发源地,中国酒文化的摇篮,酒祖杜康在此创造了秫酒,开创了酿酒之先河。
 据《直隶汝州志》记载,公元770年,周平王因半壁江山被西戎蛮主侵占,不思饮食,卧床不起,于是便引招天下名医诊治,杜康后人献上美酒,平王食后振神增食,龙大悦,遂封杜康酒为“贡酒”,杜康村为“杜康仙庄”。香醇园是杜康仙庄的园中园。相传,杜康造酒闻名于世,曾博得先皇赐赏,后朝佞臣,欲采杜氏造酒秘方酿出美酒取宠于登基太子。此谋,事前被杜康弟子茅柴获悉,速将祖传之秘与一坛老藏于此地,避除劫难,后人遂造坛竖壁以纪之。该园建筑龙山之巅,是仙庄的入口,三幢歇山琉璃屋面门楼,组合为仙庄山门。明楼上镶八十五岁书画大师李苦禅所书《杜康仙庄》青石匾额,山门两侧,各竖约三米高的青石雕刻,底座六壁,其中两壁是淙淙康水,清且涟漪,四壁为神兽驮樽,形态各异,象征最古老的名酿——杜康酒,是来自最奇特的佳泉——杜康泉。座上平卧的那个庞然大物乃是龙头龟。相传,自从杜康开始在这里造酒、杜康河里就来了一只金龟,这金龟只饮泉中水,不沾异地食。因为杜康河上游有一眼甘泉叫“酒泉”,传说泉水是玉皇大帝天酒壶的酒浆,有仙酒之气,那金龟喝得多了,体态丰盈,心机灵通,能腾云驾雾,会呼风唤雨。有一年夏天,天降大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眼看大水就要冲毁山庄,洗劫杜康酿酒作坊。只见这只金龟,在杜康河里翻上翻下,滚滚巨浪到这里便扭了头,村子、作坊安然无恙。人们都说,这只龙头金龟是玉皇大帝派来保护杜康造酒的神龟。从此,杜康便将它当作神灵供奉其上,世代人们也都把它崇其为酒祖之“保护神”。酒龟背上载一神兽大樽,虎目狮口,龙爪象身,这是杜康当年的护坊门神,后人为了图祥避邪,亦以此制作为酿酒之器。     
      天子驾六
博物馆是依托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原地原址修建的遗址型博物馆。车马坑规模大,车子类型多,摆放整齐,气势宏伟,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驾六”遗存。 这次例行的考古发掘中,意外 地发现了周王陵遗址,共发现 397 座墓葬和 18 座大型车马 坑,更令人惊喜的是首次发掘 出六马驾一车的“天子驾六” 考古遗存。 对考古工作者和世人来 说, “天子驾六”车马坑可谓不 期而至。在 2000 多年的时光流 转中,木头一点点腐朽,细土 一点点入侵,木质腐蚀完了, 细土也完全进入了,木头与泥 土就这样完成了置换,车子再 也不是木头的,而是泥土的了, 只是“土车”的土与它周边的 土相比,稍微细一点、软一点。 代“天子驾六马”与“天子驾 四马”的争论。 在“天子驾六”车马坑周 边 4 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考古 工作者共发现或钻探到东周时 期的陪葬车马坑或马坑 30 多 “天子之乘”的“舍身”而出, 使考古工作者确认这里就是周 王陵遗址,原来考古工作者一 直苦苦寻找的周天子的墓地竟 处、墓葬 700 多座,而确认这 些墓葬是周王室家族墓葬的关 键,就是“天子驾六”的发现。 “天子驾六”车马坑的发 现,以实物的形式,揭开了古 代天子驾六、驾四的千古疑案, 印证了古文献“天子驾六,诸 侯驾四,士驾二”记载的正确 性;对研究东周时期的乘舆制 度、丧葬制度以及王城陵区的 确认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资料, 成为 21 世纪东周考古的重要发 现之一,被誉为“东周瑰宝, 举世无双” 。 天子驾六车马坑终于被完 整地保存了下来,洛阳市也及 时调整设计方案,在东周文化 然藏在洛阳的闹市之中! “天子驾六”车马坑阵容 显赫、规模宏大,考古专家认 为该车马坑不仅为目前全国仅 见的两座东周时期的大型车马 坑之一,更重要的是,它的发 现解决了自汉代以来夏商周三 广场建起了以原址保护展示东 周时期大型车马坑为主体,以 东周王城概况、近年来王陵考 古的新发现及部分东周时期珍 贵文物为辅的“王城、王陵、 王器”专题博物馆——天子驾六博物馆。         名寺古刹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这座一千九百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间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   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游览白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领略几处包含有生动历史故事的景物。                玄奘故里,洛阳东南40公里处207国道北侧,偃师市缑氏镇东北的凤凰山下,有条凤凰谷,谷东的陈河村就是唐代闻名高僧、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故里。分前后两院,前院建筑为东、西厢房和厅堂,西厢房主要展示玄奘只身奋斗17载赴印度取经的动人经历和19年呕心沥血翻译的全部经卷。后院东厢房为玄奘母亲宋氏的居室,后堂为玄奘祖父、母居室。佛光寺位于玄奘故居后院,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是唐中宗李显(即佛光王)纪念法师玄奘御旨修建,公元2000年重修。佛光寺原是皇家寺院,品位极高。          洛阳广化寺,位于中国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500米处山崖,是北魏所建龙门八寺之一。寺前山坡建有石阶,中有五层高大建筑包括高山门、天王殿、伽蓝殿、三藏殿、地藏殿。         灵山寺原名报忠寺、报恩寺,亦名凤凰寺。在洛阳市西南40公里,今宜阳县城西灵山北麓,背依山崖,面临 洛河,坐南朝北,和多数中国佛寺方向迥异。相传周灵王寝葬于此,故名其山为灵山,灵山寺也因此得名。寺内建筑原有山门、前殿、毗卢殿、大雄殿、藏经后楼及左右配殿等。现仅存山门、中佛殿(又名大悲殿)和大雄殿等。大悲殿、大雄殿皆作单檐歇山顶,斗拱梁枋,还保留着金代建筑的遗风。大雄殿内的三世佛像为明代泥塑作品。后面砖墙上嵌有历代题咏石刻二十八幅。大雄殿前阶下有一座七级佛塔,建于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          观音寺位于汝阳县城东南十多公里的圣王台村北坡,又称下寺。北临汝河,东傍板棚河,南依凤凰山,绿树葱郁,景色宜人。观音寺坐南朝北,前低后高,走进门去,依次可以看到一座硕大的山门,高耸的钟楼,三间大的头殿、二殿、三殿(正佛殿),精致的石砌“一步三空桥”,左右对称的迎旭阁、横霞阁及两孔石窑。东面窑里的石雕佛像,额题是“何须面壁”,两侧挂着“莫向他山借石,还来此地做人”的一副对联,所含禅机耐人寻味。西面窑额题“圣泽日新”,窑内有一股清泉流出,经石桥绕向前院,注入东西汤王池。窟后建有一座高台,上有大汤王殿及东西厢房。台上栽植数株银杏树和“扭筋莲花柏”,游人可在此尽享前人留下的余荫。观音寺中还有汤王池、洗心井等名景,池中或井中的水位无论旱涝,始终如一,堪称一绝。 

      石窟寺位于河南巩县城西北一公里。背邙山,临洛水。因在砂岩石之断崖凿有多数石窟,故名石窟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一说景明年间(500~503)原名希玄寺,宋代改称'十方净土寺’,清代改今名。东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相继于此造窟凿像。现存五窟,七七四三尊佛像和数十篇题记。五窟共同之特色,系在各窟内筑造大方柱,观其手法,则是承云冈、龙门之后,于北魏开凿而成。然或因年久破损,或经涂抹塑土,故现在第一窟除存有东魏天平三年(536)之造像铭外,其他之北魏铭刻已不见。第四、第五窟岩壁间有佛龛,内置三尊摩崖大佛像,其巨大之佛龛大半破坏,左胁侍菩萨已失;右胁侍菩萨之头部亦损,然颇能显出北魏雕刻之特质;本尊为释迦立像,表现北魏风格,惟膝以下埋没地中。此外,本寺大殿之外壁间所嵌入之碑中,保存有唐代禅宗大德演公(明演)之塔铭并序,寺之前庭亦存有宋绍圣三年(1096)十二月建立之净土寺宝月大师(惠深)碑。     
        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唐垂拱三年(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建立武周王朝,在洛阳称帝,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清末民国初年,香山寺又渐荒芜了,1936年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香山寺进行重新修建,在寺内建一幢两层小楼,被称为“蒋宋别墅”。           风穴寺始建于北魏,距今一千五百余年,是我国最古老的佛寺之一,曾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齐名,被称为“中原四大名刹”。 “风穴寺”北靠玉皇、南眺汝水、东倚龙山、西偎黄鹿,因龙山阳侧有大小二风穴洞,洞深数十里,天变时,洞内出风,猛不可挡,故名风穴山,寺因山而取名“风穴寺”。 风穴寺又名香积寺,隋代改名千峰寺,唐代扩建为白云寺。这是正门,看着旁边坐着晒太阳的小和尚,真的有一种超凡脱俗、恍如隔世的感觉。                 龙马负图寺,位于孟津会盟镇雷河村,是中华“人文之祖,人根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出现地,中华易学文化的发源地,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该寺为三进院落结构,殿宇巍峨壮观,神像高大威严,现寺内有“图河古道”,“龙马负图处”等古石刻,以及宋、明清时期知名人士程颐、朱熹、王铎等撰述龙马记等诗刻碑碣二十余通。           大福先寺 唐代东都洛阳的大福先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著名寺院。中外高僧法藏(643-712,康居人)、菩提流志(觉爱 ?—727)、阿你真那(宝思维 ?—721),地婆诃多(日照,613—687)、善无畏(637—735)、义净(635—713)、志辩(755—827)、道丕(889— 955)、等人皆在此寺译经或宏扬密教,阐发律学,传播三阶教。后成为对日本影响极大的律宗传播中心。大福先寺原名“太原寺”,是天后武则天(624—705)于其生母、太原王妃扬氏(?—670)旧宅所立。

  拒崔致远《法藏和尚传》:“至咸亨元年(670),荣国夫人(则天生母扬氏)奄归瞑路。则天皇后广树福田,度人则择上达僧。舍宅乃成太原寺。于是,受雇托者连伏推荐,帝诺曰俞,仍立新刹。”亦有人云该寺,是上元二年(675)所立。杨氏旧宅位于东都教义坊。教义坊在皇城正南,隔洛河就是“上阳宫”。教义坊的方位,比勘隋唐洛阳城考古发掘图可知,在今安乐乡新村西北角,现在已是一片沙滩。    关于武则天建寺的真正原因,《新唐书?武士 传》透露了若干消息。武则天之父太原武士获(577—635)先取妻相里氏,生二子:武元庆、武元爽;继取杨氏(?—670),生三女:长女韩国夫人(出嫁于贺兰氏)。次女武则天、季女某(出嫁于郭孝慎)。但武元庆、武元爽对杨氏不孝,所以,武则天取韩国夫人之子贺兰敏之“为士获获后,赐氏武,袭封。…… 敏之韶秀,自喜于荣国(按:荣国夫人即杨氏)。狎所爱佻,横多过失。荣国卒,后出珍币,建浮图缴福”。《旧唐书?武承嗣传》亦云:“荣国夫人卒,后出大内瑞锦为之造佛像追福。”由上述资料可知,武则天为其生母造寺,是希图为杨氏减罪、超度亡灵也。      

  关林:关林是埋葬三国时期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也是一处宫殿式建筑群。此处古柏成林,隆冢丰碑,气派巍巍。关羽被过去历代王朝尊为“武圣”,是民间信仰者“忠、勇、仁、义、情”之楷模。           


      上清宫          高龙中岳庙保存得相当完好,卷棚、大殿琉璃瓦光亮如新,墙上砖雕不损原样。大殿面阔三间,为单檐歇山式,四面檐部皆用斗拱,室内梁柱又用斗拱,显得十分华丽,且均有彩绘;殿顶山脊上垒砌精美的雕刻图案,有鱼跃龙门、祥龙腾云、吉祥(象)图等;四角戗脊上原有韩信、庞涓、子都、罗成塑像,“文革”时被毁。依中轴线,大殿前有两座三间宽青瓦房殿堂,二殿两旁有精致角房,大殿后有寝宫数间,亦为青砖青瓦。院内有清朝年代不详立的《中岳寝宫并神像碑记》碑等,据碑文看,高龙中岳庙当为明朝以前立,清朝多有修复。
       下清宫。又名青牛观。位于洛阳上清宫森林公园下岭。正是洛阳八景中“邙山晚眺”的立足点,整个宫观被揽在邙山镇岳村襟怀之内。其山门南边是建华玻璃厂,其后墙北边不远处就是上清宫。 山门前有广场,水泥铺地,甚是阔大,看样子是停车用的。靠广场南侧,新移来一座道士塔,约三层楼高。道长说,这塔本来就是属于下清宫的,后来连同地皮被别的单位圈了去,去年市里进行协调,把此塔移了过来,物归原主。 山门并不高大,朱门红墙,歇山式,黛色瓦,门洞两层,娇小玲珑,却十分紧凑。当门楹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紫气氤氲混元洞洞天福地地泽万物;下联:祥云缥缈下清宫宫观传道道济来生。一看对联的用语和用典,便知与老子有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