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 子弹:能有效治疗冠心病的穴位按摩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11:14

能有效治疗冠心病的穴位按摩法

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比较多,医生除了用药物、针灸等方法来治疗冠心病,穴位按摩治疗冠心病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只要冠心病患者或是家属亲人能够采用正确的穴位按摩手法来按摩,也能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学认为:人体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冠心病患者在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的循经穴位,以前胸部的膻中穴,背部的心俞穴,均有较为敏感的压痛点,穴位按摩治疗冠心病,能起到疏通气血,强心止痛的效果。特别是重按内关穴对于缓解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的危急状态,及时救治病人有重要意义。

冠心病人应该经常刺激哪些穴位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治疗这类心血管疾病,做到下面几个要点其实很管用。所谓小动作让你轻松防治冠心病。

1. 门防耳鸣:按压耳门的同时用双手的中指和食指叩击后脑,起到醒脑开窍的作用,能防治头痛、头晕等。

2. 抵压上促消化:用舌尖抵压上腭数次,既能促进消化功能,还能改善中风后遗症等引起的吞咽困难。

3. 屏气呼吸助健康:这是中医调气的方法,能调节人的身体功能,改善呼吸,对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很有帮助。

4. 背部保暖抵风邪:当背部发僵、发紧,甚至有酸胀痛感觉,说明背部受凉。在添加衣物的同时,可以拔拔火罐,还可以将红花、千年健、桃仁、防风等药物用布包裹后放入水中蒸煮,待水温适宜时,将毛巾浸湿后敷在背部。

5. 扩胸运动护心:两拳紧握,两侧上肢同时向外、向后伸开,连续做15次,每天重复3—4次。还有一种方法,将手掌伸开,五指合拢,从两胁往胸口擦去,以擦拭部位感到发热为度,既能保护胸壁肌肉,还能增强心肺功能。

6. 点按足底强整体:现代全息理论认为,足是人体的整体反映,通过足部刺激可增强人体功能。如点按足底涌泉穴,可防治高血压、便秘、咽喉肿痛等;点掐阿氏穴可以预防颈椎病,这几个动作都是以酸胀痛为度。

冠心病手部穴位按摩疗法

穴位选择:

揉按劳宫、少府、神门、关冲、大陵、中泉、虎口、十宣、胸痛点、安眠点。

反射区选配:

按摩心、肾、膀胱、输尿管、肾上腺、胸、垂体、甲状腺、胸椎等反射区,重点按摩心、肾、垂体、胸反射区。

冠心病自我急救三穴法

按穴位置及操作如下:

1中冲穴位在中指指端末处,可用大拇指按压。

2极泉穴位在腋窝动脉应手处,按穴时用大拇指往腋窝上直接按压。

3至阳穴在背部两肩胛的下缘连线中点,按压时应在第七胸椎棘实下陷中。心绞痛有甚者可配经处奇穴痛灵”(位于手背34掌指关节下一寸处)。急救时按压穴位应连续用力刺激,频率约为每分钟100次。按压穴位;力度准确时,一般在40秒后即可见效。平时还应注意多食一些有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天然食物,如蒜、葱、菌菇类以及蔬果等。胆固醇量高的食物以及热量过高的食品应限制进食,如蛋黄、果糖等。

治冠心病最有效的穴位

治冠心病最有疗效的穴位为:中府穴、少冲穴、极泉穴。

取穴技巧及按摩方法

()中府穴:正坐或仰卧,以右手食、中、无名三指并拢,用指腹按压左胸窝上,锁骨外端下,感到有酸痛闷胀之处,向外顺时针揉按13分钟,再用左手以同样的方式,逆时针揉按右胸中府穴。

()少冲穴:正坐,手平伸,掌心向下,屈肘向内收;用另一只手轻握这只手的小指,大拇指弯曲,用指甲尖垂直掐按穴位,有刺痛的感觉。先左后右,每日早晚掐按左右穴位各一次,每次掐按35分钟。

()极泉穴:正坐,手平伸,举掌向上,屈肘,掌心向着自己的头部,用一只手的中指指尖按压另一侧腋窝正中的陷凹处,有特别酸痛的感觉。用同样的方法按压另一侧的穴位。先左后右,每次早晚各揉按一次,每次揉按13分钟。

注意事项

病情较重及反复发作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手部按摩时,用力要轻,时间要短,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平时应保持心情愉快,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激动与剧烈运动,宜低脂清淡饮食,忌烟酒。

冠心病心绞痛

电针

(一)取穴

常用穴:分两组。(1)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2)膻中、内关、足三里。

备用穴:郄门、丰隆、太冲、曲池、三阴交、膈俞。

(二)治法

一般仅取常用穴,两组交替轮用。效不明显或某些证候明显时可酌加备用穴,如阴虚阳亢加太冲,痰湿中阻加丰隆,气滞血瘀加膈俞等。背部俞穴均只取左侧。用上述手法针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机,疏密波,输出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通电10~15分钟。每日1次,重者日可2次。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250例,总有效率75.7~92.3%,心电图有效率72.2%(5~6)。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分二组。(1)心俞(或第五胸椎棘不旁开的夹脊穴)、内关;(2)厥阴俞(或第四胸椎棘突旁开的夹脊穴)、膻中。

备用穴:通里、间使、足三里、神门、巨阙。

(二)治法

常用穴,二组交替;备用穴,据症选1~2穴。

操作:背部穴,斜向脊柱椎体深刺,提插捻转至有酸麻感串至前胸,刮针柄2分钟;内关、间使等穴,以“气至病所”手法激发针感向上传导,能达侧胸或前胸最佳,然后施平补平泻法2分钟。余穴用泻法。均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一次,亦为2分钟。每日1次,发作频繁者日可2~3次。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761例,总有效率84.62%~89.2%,心绞痛心电图有效率53.2%~55.08%(3~4)。

耳针

(一)取穴

常用穴:心、小肠、交感、内分泌。

备用穴:皮质下、肾、胸、神门、缘中。

(二)治法

一般取常用穴,必要时酌加备用穴。每次取3~5穴。症情较重时,心、小肠等主穴可刺二根针。

在穴区探得敏感点,毫针刺入作中等强度反复捻转,留针1小时,隔5~10分钟行针一次。亦可接通电脉冲治疗仪,刺激1小时,用疏密波或密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另外,在应用耳针同时,要配合体针治疗,以加强效果。体针的取穴与操作,同本病体针治疗部分。

(三)疗效评价

共观察66例,单用电针,其总有效率83.7%,心电图有效率50%;电针配合体针,心绞痛显效率64.3%,总有效率为96.4%(7~8)。

艾灸

(一)取穴

常用穴:心俞、厥阴俞、膻中、内关。

备用穴:心气虚加足三里,气阴两虚加三阴交、太溪,气滞血瘀加膈俞、三阴交。

(二)治法

包括灸器灸和艾卷灸。灸器灸法为:常用穴每次取2~3穴,备用穴据症而取。胸背部穴可用温灸盒或固定式艾条温灸器灸,四肢穴可用圆锥式温灸器灸疗。一般用补法,本虚标实者,施泻法。具体操作为:补法,将燃着的艾条置于灸器内,使艾条与穴位的距离约3~5厘米,任其慢慢燃烧(如为温盒灸,将盖盖上),火力和缓,温灸20~30分钟,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停灸后,再用手指按压施灸的穴位,至患者感觉酸胀。泻法,施灸时,使艾条与穴位距离保持在2~3厘米左右,温盒灸,宜揭开盒盖,并用气吹火,促其燃烧火力较猛,灸5~10分钟,使局部皮肤出现红润潮湿并稍感灼烫,停灸后,不按其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艾卷灸一般仅取常用穴,效不显时加备用穴。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穴位。取市售药艾卷(如无可用清艾条)一支,点燃一端后先施灸一侧内关穴,灸火约距皮肤1.5~3厘米,采用温和灸法,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然后灸另一侧内关穴,再依次施灸膻中、心俞及膈俞等,每穴均灸4分钟,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休灸1天后再继续灸第2疗程。

(三)疗效评价

灸器灸治疗44例,结果显效13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7.39%(10),用清艾卷治疗14例,8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其总有效率为92.9%(11),用药艾卷灸治,其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6.2%,心电图改善率为63%,降压总有效率为82.4%,降血脂的总有效率为88.5%(12)。

穴位敷贴

(一)取穴

常用穴:分两组。(1)心俞、巨阙、内关、上巨虚;(2)厥阴俞、中脘、间使、足三里。

备用穴:气滞加肺俞、气海,血瘀加膻中、膈俞,痰浊加丰隆、太白,寒凝加关元、命门。

(二)治法

以常用穴为主,两组交替使用,酌加配穴。将丹参等药物制成粟粒大小之药丸置于7×7毫米见方大之胶布上,再贴于穴位上。要求选穴准确,贴压时以局部有酸、胀、麻、痛感,或向上、下传导。每次贴敷6~12个穴位,隔日换贴1次,3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以上法治疗420例,其中有重度或中度心绞痛者384例。治疗后,心绞痛疗效为:显效312例,有效96例,无效12例,其有效率为97.1%。心电图疗效为:有心电图改变者378例,治疗恢复正常186例,改善54例,无改善138例,有效率为63.5%(9)。

心律失常

耳针

(一)取穴

常用穴:内分泌、心、交感、神门。

备用穴:皮质下、小肠、肾,心动过速加耳中,心房颤动加心脏点。

心脏点位置:屏上切迹微前凹陷后下缘。

(二)治法

一般心律失常均取常用穴3~4个,酌加1~2个备用穴。中强刺激,留针1小时。如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取耳中为主穴,配常用穴2~3个,留针30分钟~1小时;心房颤动取心脏点为为穴,加配2~3个其他穴位,留针30分钟,手法应轻,以防晕针。留针期间,均宜行针2~3次。每日治疗1次,重者日可2次。

(三)疗效评价

治疗63例各类心律失常,平均有效率为58~100%(5,6,9)。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分为两组。(1)心俞、内关;(2)厥阴俞、神门。

备用穴:早搏加三阴交,心动过速加足三里,心动过缓加素髎,房颤加膻中、曲池。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一组,据症加取备用穴。患者取卧位,背俞穴应在穴之外方2分处呈45°进针,斜刺向脊柱,深1~1.5寸,得气后,提插捻转,使针感向前胸放射,以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刺激3~5分钟起针;四肢及胸部穴位,深刺,予以中强刺激,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隔5分钟运针1次。如为心动过缓,留针5~10分钟。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脉搏、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正常或基本正常;(2)有效:自觉症状、脉搏、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均有好转;(3)无效:自觉症状、脉搏、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均无改变。

针刺治疗各类心律失常322例,冲动起源失常显效率40.6~57.6%,总有效率64.1~84%;冲动传导异常者显效率0~10.6%,总有效率19~26.5%(2~4)。

电针

(一)取穴

常用穴:内关、间使、郄门、三阴交。

备用穴:足三里、心俞、膻中、肾俞。

(二)治法

常用穴交替选用,每次二穴,效果不显加取备用穴。进针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连续波,频率每分钟120次,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通电15~30分钟。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共观察60例,总有效率71.7%(1)。

耳穴压丸

(一)取穴

常用穴:心、口、小肠、三焦。

备用穴:皮质下、胸。

(二)治法

一般仅取常用穴,需要时酌加备用穴。在穴区测得敏感点,或根据望诊、触诊所得,以麝香虎骨膏(或胶布)剪成0.7×0.7平方厘米之小方块,将王不留行子贴在所选之穴上,再按压5分钟,使耳部发热潮红,15~20分钟后再按压1次。然后嘱病人每日自行按上法压丸3~4次,发作时立即按压。3天换贴1次,每次一侧耳,两耳轮换。5~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来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结果显效2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内关、郄门。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B2(每毫升含量50毫克)、2%普鲁卡因注射液。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每次取一穴(双侧),两穴轮用。每侧穴刺入得气后,注射维生素B10.5毫升或2%普鲁卡因1毫升。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治心动过速,亦可用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治疗心动过速34例,有效率为89%(7)。

冠心病针灸治疗

1  针灸治疗[1
改进了操作方法,针、灸并用,提高了疗效。取穴:膈俞、心俞(均斜向脊椎方向进针 1~1.5寸,反复捻转),膻中(平刺0.5~1寸)。留针30min。针后,每穴用艾灸3壮。每日1次,10日1疗程。结果:治疗130例显效(症状消失或减轻,休息和日常活动时心电图正常)104例,好转18例,无效8例。
2  针刺治疗[2
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针刺效果与常规西医疗效比较并无逊色。取穴:(1)心俞、肝俞、膈俞、三阴交、外关;(2)膻中、巨阙、内关、太冲、光明。两组交替使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5min行针1次。每日2次,针5次,改日1次。连用2周,治疗28例,与西医常规治疗21例对照,结果:两组分别显效23、7例,有效4、9例,无效1、5例。
3  针药并用[3
本组以多项客观指标进行疗效对比,证明针药联用比单用效果好。取穴:内关、郄门、足三里、心俞、厥阴俞、膈俞(均补法),膻中、丰隆(均泻法)。针刺,留针30min,每日2次;6日1个疗程,疗程间隔1日。并用:红参、川芎、九香虫、薤白、法半夏、水蛭、地龙各10g,丹参20g,三七3g(分冲)。每日1剂,水煎服。两对照组分别用上述针刺、中药。三组各为31例,结果,分别显效14、6、8例,有效16、19、18例,无效1、4、4例。心电图、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浆血栓素、前列腺素I2改善本组均优于对照组 (P<0.01或P<0.05)。
4  敦煌医方[4
由公元前111年汉代始建的敦煌石窟发掘的中医外敷古方,验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较好疗效。处方:硝石5份,雄黄、冰片各1份。研末,加黄蜡、香油,调膏(甘肃中医学院制)10g,穴位敷贴,治疗61例冠心病心绞痛;对照组30例用硝酸甘油贴剂。10日1个疗程。用1个疗程,结果:分别显效19、7例,有效31、7例,无效11、16例,总有效率82%、 47%(P<0.01)。主症、体征、心电图及血清胆固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5  中药外敷[5
心前区中药敷贴,预防和解除心绞痛症状方,选写以下两则:(1)薤白、瓜蒌仁、法半夏、陈皮、桂枝、檀香、丹参、川芎、当归、石菖蒲、乳香、没药、冰片各等份。用麻油熬成膏剂,取适量分贴内关、神门、通里、三阴交、膻中,每次选2~3个穴位,贴48h撕去,休息24h再贴,20次(2个月)为1个疗程。适用于各型心绞痛:(2)栀子30g,桃仁12g,炼蜜30g。研末,调成糊状,摊在8cm×15cm纱布上,贴心前区。3日1换,2次后改为7日1换,5次1个疗程。个别病人可有心悸、头昏等副反应。
6  内服并足浴[6
益气养心活血方合足浴法治疗冠心病,疗效会更明显。处方:党参、丹参、赤芍、生地、枸杞子各15g,制黄精、黄芪各30g,肥玉竹12g,广郁金、当归各10g,川芎、红花各9g。心神不宁、心率偏快加柏子仁、枣仁、磁石、生龙骨;形寒肢冷加川桂枝、淫羊藿。每日1剂,煎服。药渣水煎,先熏后泡脚,至头部(或周身)微汗,每次30min,再按摩足底部5~10min。每日1次。治疗30例,显效(症状消失,心电图及实验指标明显改善)1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
7  中药丸穴位按压[7
中药丸持续按压穴位上,既发挥穴位作用,又使部分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吸收发挥药物治疗作用。处方:薤白90g,元胡30g,川芎60g,丹参60g,当归30g,桃仁20g,黄芪60g,三七20g,乳香10g,郁金20g,山楂60g,熟地30g,何首乌60g,檀香30g,白芷30g,白芥子30g,细辛30g,冰片15g,薄荷冰10g。研粉,制成绿豆粒大小水丸。取穴:巨阙、心俞、神道、内关;膻中、厥阴俞、至阳、郄门。将药丸按压穴位上,贴胶布固定,按压每穴位2min。每日3~5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10例,以病情不同,连治1~5个疗程不等。心绞痛显效率68.57%,有效率24.76%,无效6.67%。
8  穴位埋植药线[8
药线穴位埋植由于药物持续缓慢吸收,是预防和缓解冠脉痉挛、解除心绞痛关键环节。制法:乳香、没药、川芎、红花、丹参、吴茱萸、细辛各等份。95%酒精浸泡30天。取滤液灭菌后,将剪好的0号、2号肠线放入泡30天以上。取穴:在胸椎4~5节的督脉、夹脊、膀胱经内侧线上选压痛敏感点(或神道、心俞、风门、至阳、夹脊4~7)为主穴;在胸正中线上取膻中、紫宫或压痛敏感点,内关、间使、神门,每次选取主穴2~4个,胸部穴1~ 2个,上肢穴2个。在常规消毒和局麻下,主穴用2号线,配穴用0号线,埋入穴位肌层,包扎固定。7~10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42例,结果:显效31例,有效9例,无效2例。
9  鼻闻散[9
鼻闻法有药物吸收快、起效及时的优点。处方:细辛粉45g,肉桂粉30g,麝香1g,冰片2.4g。研末混匀,当心绞痛时或心前区憋闷时取少许药末放手心,轻轻吸入鼻中。治疗50例心绞痛,有效36例,占72%。一般闻药3~4min疼痛消失或减轻。
10  脐疗[10
脐疗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安全、有效、易接受。处方:细辛、高良姜、冰片、樟脑、麝香各适量,共研末,放少许于麝香虎骨膏上,贴肚脐;川椒1g,冰片1g。共研细末,撒布膏药上,贴肚脐。一般2~3日1换。
11  心前区药膏贴敷[11
本方临症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制法:将丹参、红花依法制成浸膏,涂于布面上。心绞痛发作时,将药膏贴于心前区,每24h换1次,2周1个疗程。一般取效最快为12min,药效维持48h。
总之,中医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就是说药物内服外用,医理药性无二,只要用法恰当,不管内服、外用或内外合用,都会取得理想效果。据近几年的文献介绍及临证体会,证明外治法治疗心绞痛具有以下特点:简、便、廉、效的优势,同时拓宽了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手段,也解决了打针服药难的问题,患者尤其老年病人乐于接受,值得进一步探讨及推广应用。